水资源开发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开发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辽宁本溪市境内有着较为丰富的水资源环境,据水文水资源监测数据显示,市域内平均每年的地表水径流量在35亿m3左右,而可供市内居民应用的水资源总量达到30亿m3左右。丰富的水资源为区域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便利,但随着近年来人们开采力度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表现出较多的矛盾之处[1]。基于此当前加强区域水文水资源监测,促进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意义。
1水文水资源监测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关系
水文水资源监测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够更好的掌握水资源动态变化状况,从而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形成指导,保证水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从整体来看,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够起到以下三点积极作用:1)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根据水资源监测结果,能够从中了解到区域水资源的自净化能力,了解到区域内对水资源的需求,然后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做出合理的调配,避免局部区域对水资源需求过大,对水资源污染严重的情况发生,促进区域产业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发展;2)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避免洪水灾害。通过加强区域内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够及时掌握区域内水量、水位的变化,及时针对可能出现的洪水灾害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3)提升对水资源的保护效果。区域内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污染程度超过水资源自净化能力等,这些都将影响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性开采应用,而在严密的水文水资源监测下,能够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形成对水资源的良好保护效果[2]。
2本溪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分析
从辽宁本溪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来看,在水文水资源监测上仍旧显得较为不足,以致开发利用表现出较多的矛盾之处,不仅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也十分不利,辽宁本溪市可供开采水资源情况如表1所示。
2.1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缺水
地域性缺水是辽宁本溪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较为显著的问题之一,西部区域是该市主要经济发展建设的主要区域,聚集较多的人口和产业,但是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却相对较少(据相关资料数据显示,西部区域每年可供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在330mm左右,东部区域每年可供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在448mm左右),在此种情况下辽宁本溪市西部区域在经济发展建设中呈现出地域性缺水情况,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阻碍[3]。
2.2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存在缺陷
当前辽宁本溪市在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上仍旧显得较为不足,整个开发利用体系表现出较多的缺陷。从具体来看,首先市域内水利工程主要以水库、塘坝为主,并以此为农业灌溉提供所需水资源,但许多水利设施都显得较为老旧,在引水灌溉的过程中造成较多的水资源浪费,影响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其次,缺乏节水方面的宣传,市域内居民普遍节水意识不强,对水资源的应用表现出较高的随意性,造成日常生活用水量普遍较高;最后,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虽然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但是在具体执行和实施过程中,却缺乏对管理权限、管理职责的落实,以致在对水量管理、水污染管理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进而影响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4]。
2.3水污染情况严重
在城市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市内工业数量、畜禽养殖点与日增多,城市居民数量呈现大幅增加,相应的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多。在此过程中不仅加剧对水资源的开采应用,同时各种废水的大量排放,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程度。水库蓄水、区域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呈现出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对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应用造成较大的阻碍。
3本溪市水文水资源监测措施
从辽宁本溪市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来看,目前已经呈现出过度开发利用的情况,尤其是在本溪市西部区域,地下水位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较为明显,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中,区域水资源短缺现象将更加的明显。为此,当前应高度重视区域内水文水资源监测,并结合监测数据信息,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措施,以此来达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利用。
3.1完善水文监测内容,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在水文水资源监测方面出现较多先进的技术设备,使得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开展变得更加高效、全面。在此种情况下,辽宁本溪市内各水文站应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引入更多先进的水文监测设备,从而实现对区域范围内地下水位、地表径流量、年降水量的实时监测和记录,为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充分的数据资料,坚持以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作为基本原则,制定对应的水资源管理措施[5]。如:从本溪市水资源开发应用监测结果可知,在对太子河、浑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相对不足,而在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度,面对此种情况应适当转变水资源开采渠道,适当降低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加大对太子河、浑河水资源的应用,以维持水资源开采应用平衡,构建良好的水生态循环。
3.2利用水文监测数据,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现代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已基本实现数据信息化,各水文站在监测过程中收集到较多的数据信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实现对这些数据信息的自动分析和挖掘,以统计表格或折现图的形式将一些潜在的规律表现出来,以此能够对水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提供较大的帮助,对提升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将产生较大的帮助。如:通过监测到的水文水资源数据,采用按需配置水资源的措施,以形成对居民用水、工业用水、灌溉用水的约束和管理,从而达到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6]。例如在面对工业用水方面,可根据国内同类性企业用水情况、该企业既往用水数据等,对企业用水量做出限定,超出部分将收取较高的费用,以此将促进该企业降低水资源利用量。以同样的方式,也可以实现对居民用水、灌溉用水的合理分配,保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平衡性,促进区域水资源可持续性利用。
3.3加强水资源污染程度监测,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内各地区水资源都面临着污染程度加重的现象。从辽宁本溪市水资源的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遭受较为严重的污染,水生态环境遭受较为严重的破坏,间接降低区域内可用水资源量,同时也对区域内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较为严重的威胁。面对本溪市水资源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还需针对污染源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及时针对区域内乱排乱放做出处理,从而保证具备良好的水资源环境。而从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常表现出后知后觉的情况,往往当流域水体出现较为严重的污染时,才着手调查造成污染的来源,由此在水资源污染防治工作上表现出来的效率较为低下。基于此当前应当利用先进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技术,在监测区域内水量、水位的同时,对市域内各主要污水排放点进行水质监测,及时发现不达标水质的排放,对相应工厂、污水处理企业做出惩处,并要求其做出整改,达到从源头上控制水体污染。此外,考虑到农业生产中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较容易给水资源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还需积极联合农业部门,号召区域农业生产降低对农药、化肥的应用,改用物理防虫、生物防虫等方式[7]。
3.4利用水文监测数据,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本溪市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工作,还需区域内广大水资源应用者共同来完成,为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积极利用水文监测数据,对区域内居民展开节水宣传工作,通过直观的数据信息,让广大居民能够认识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从而提升广大居民的节水意识。从本溪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来看,在居民用水、灌溉用水、工业用水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当人们具备较高的节水意识后,将自觉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做好节水工作,由此将能够达到较好的节流效果,对促进本溪市水资源可持续性利用有较大的帮助。
篇2
关键词:水利档案管理;资源开发;资源利用;建设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作为水利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进行一定的改善,在水利档案管理过程中,由于水利施工的工期过长,工程庞大,所以体现在档案中的内容也会非常的多,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后期的水利工程的发展,因此对于水利工作中的水利档案工作应该加强管理。水利档案管理的完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我国水利工作的发展水平。
一、对水利档案进行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其信息化建设也在逐渐的壮大,对于水利档案管理来说,一定要与时俱进。由于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推进,其对人们生活的方式以及工作的行为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水利部门应当依法制定水利档案工作制度和发展规划,对水利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水利部办公厅下设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具体业务工作。对于水利档案的管理能够高效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档案管理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其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步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水利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水利档案管理中的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我国目前的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一般都是有水利部门进行,水利部门对档案进行保存,对于不同的水利档案其保存的地方部门也不一样。水利档案保存在不同部门的现状,对一般水利档案使用者来说查阅起来较为不便。水利档案的管理工作一般都是按照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的原则。水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并加强领导,保证档案工作顺利进行。水利档案资源的丰富性、水利档案利用体系的方便性是促进水利档案管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为了使群众能够更加便捷的对水利档案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对于水利档案管理应该建立多种途径、渠道、方式的检查系统,这样可以为不同需求的人们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方法,从而人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的检索和自己相关的水利档案。丰富便捷的水利档案管理资源,对于扩大水利信息的覆盖面,使人民群众更加了解水利档案管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水利档案中资源管理方法
对于水利档案的管理工作来说,其核心主要是针对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为主。对于水利档案的开发利用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档案的资源建设,对于水利档案来说,其资源如果不够充分,信息量不够大,就会导致水利档案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水利档案管理资源潜在的价值也就很难挖掘。对于如何做好水利档案资源管理的有效性,以及水利档案资源的发育利用的有效方法,特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做好水利档案的文件管理
我国水利档案管理部门对于档案的管理工作应该十分重视,一定要重视档案的管理工作,把档案的管理工作列入工作列表中去,让其变成发展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档案中的统筹与规划中所需要的经费都需要严格把关。为了使水利档案的维护工作与管理工作能够切实有效的进行,必须不断的开发利用档案。此外,水利档案的管理者需要整合、优化水利档案管理资源,提升水利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实现水利档案管理利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从而减少水利档案数据的重复输入。各个水利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全面的档案馆,负责应进馆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和提供利用工作,并履行本机构机关档案管理职能,对所属单位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并为水利档案管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基石。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水利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工作。
(二)做好水利档案信息的数据库建设
做好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信息的数据库建设是重要的举措。伴随电子政务的推进,我国水利部门在工作中也不断运用电子政务,水利档案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传统的水利档案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目标的需要。对于水利档案部门的各级管理来说,必须不断的加强其基础的业务建设工作,并不断的提高服务的质量,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满足利用需求,为各单位的中心工作提供更好服务,并注意做好档案利用效果收集和档案基本数据的统计工作。除此之外,政府要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加快以传统载体保存的水利档案管理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以现有的水利档案资源为基础,将不同载体的水利档案管理资源转换为标准数字信息存放于电子媒介中。与此同时,一些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水利档案的数据库。水利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内容要全面、丰富,从而满足利用者查询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三)加大对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
水利档案管理的开发与利用都离不开资金,只有充足的资金才能使水利档案管理工作充分的发挥作用。水利档案管理中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要合理的投入预算,为水利档案管理中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配置合适的软件、硬件,并以足够的运营资金作为保障,同时应当将开展水利档案管理中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所需的经费列入年度预算计划,从而促进水利档案管理中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快速发展。
(四)重视水利档案管理人才的技术水平培训
对于水利档案的管理工作中,使其不断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加强水利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水利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档案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专业技能,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档案工作人员的职务、职称的晋升或评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并享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同等待遇。对于水利档案的管理人员,一定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水利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认真钻研业务,了解相关的水利专业知识和档案管理知识,从而能够更好的开展更深层次的工作。与此同时,对于水利档案的管理者,要定期的进行培训,让其在与档案管理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这样就能够对水利档案管理工作做到高效的管理,从而更好的适应水利档案管理的发展。
(五)整合水利档案管理资源,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信息化的全面覆盖,使得我国水利档案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样的管理不利于水利的发展。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水利档案管理资源进行合理的重组。水利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以水利档案管理理念的更新为前提,以水利档案管理资源的优化整合为条件,借助现代的档案管理技术,努力促进水利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使水利档案管理资源达到最合理的配置,促进水利档案管理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合理发展。
结束语:
水利档案的管理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内容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整理,尤其是对于各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的掌握。如果能加强水利档案管理中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水利档案管理工作向着更为光明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杨春燕.做好水利档案信息工作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
[2]闫红梅.关于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2(4).
[3]黄秀芬.关于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J].广东水利水电,2010(12).
篇3
文献标识码:A
地下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相比有着很多突出的优势,其分布广泛、水质可靠稳定、具有多样性的赋存状态。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周围生态环境有着直接影响,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易发生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问题,因此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保护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协调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平衡,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当前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1、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和地表水组成一个完整的水文系统,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是很多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缺乏与下游水、上游水和地表水资源的统筹规划,造成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水质恶化,自然生态环境逐渐退化。另外,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近郊井群越来越密集,农业和工业用水矛盾日益尖锐,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出水量锐减,存在着地下水过度开采、水资源污染等问题。2、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规划当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规划,地区之间、工农业之间的用水矛盾日益尖锐,现代化城市和工农业发展与地下水资源环境不协调,很多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开发超出当地地下水承受能力,引发各种环境问题。地下水资源系统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最主要是受到人为干预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还只是局部性的,没有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宏观经济调控有效联系起来[1],受到管理体制的限制,并且对于地下水资源系统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3、缺少健全的政策支持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分散型模式,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系,使得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健全的政策支持,很多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混乱,政府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地下水资源布局不合理、水体污染、用水浪费等现象。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开发利用地下水不花钱,很多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缺乏有效的节水措施,特别是工农业用水量逐年上涨,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缺少明确的政策支持,使得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策略1、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地方政府应加大地下水资源的研究、评价和勘查力度,全面掌握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结合当地实际用水情况,合理规划地下水资源开发,确保开采井布置和当地水文地质环境相适应。并且,充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转化关系,注意涵养水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地下水,实现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例如,我国塔里木河流域,积极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行政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按照责权统一、层次管理清晰、事权划分明确、隶属关系清楚的原则,建立了高效、统一、权威的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新体制。同时,在有条件的农业区,采用井灌和渠灌相结合的灌溉方式,减少地表水的浪费,同时减轻由于地表水灌溉导致的土壤盐碱化。2、遵循经济规律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国土资源,其是有价值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应符合经济规律,由于供水也有成本,因此应改变当前这种低偿供水甚至无偿供水的局面。按照经济规律,加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合理开展人工补给地下水[2],妥善处理污水,将地下水资源作为一种商品,合理进行开发利用,有效缓解我国当前水资源紧缺的问题。3、节约用水,减少地下水污染在全国范围内提倡节水农业,实行计划供水和节水灌溉,充分利用有限的地下水资源,确保农业粮食总产量。对城市和工业用水设定用水限额,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结合各个区域不同的人力、气候、土地等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全局流域,根据地下水资源特点,合理规划设计,减少地下水污染。4、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篇4
关键词:保定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程度将不断提高,保定市水资源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以水资源的管理、节约、开发和保护为抓手,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1、水资源现状
1.1 水利工程现状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的中西部,全市总面积为22112km2,其中山区面积10968km2,占49.6%;平原面积11144km2,占50.4%。全市各类水库94座,其中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84座,总库容32亿m3,控制面积10687km2;万亩以上灌区21处,控制有效灌溉面积218万亩;已建大中型闸涵86处,农用机井保有量12.5万眼,排灌两用扬水机站、水轮泵站407处,扬水流量310m3/s;全市有主要行洪河道5条,河道总长202 km,堤防总长 415km,一般行洪河道9条,河道总长236 km,堤防总长393 km;山区小水电站36座。
1.2 水资源现状
全市多年平均年降水566.9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9.78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6.20亿m3,地下水资源量22.23亿m3,入境水量6.32亿m3。近8年来保定市降水量属偏枯时段,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以及入境水量随降水的减小也相应减小。与此同时,由于连年超采地下水,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由2001的16.86m增加到2008年的22.18m,下降速率为0.67m/a。
1.3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根据《保定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显示,一方面我市整体属“缺水状态”。目前我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82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8,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线。另一方面水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其一由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保定市区、 顺平、清苑、徐水局部围绕满城形成了一个地下水降落大漏斗群,该漏斗群、高蠡清地下水降落漏斗已和华北平原大漏斗连成一片,形成世界最大的复合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群;其二水质恶化。经过对市区一百多眼自备井进行集中水质化验,结果显示,市区60米上的水质已不能饮用,60米以下自备井没有发现一、二类水。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总体结论
通过对保定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
(1)我市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将更加严重。
(2)我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多年来一直是超采利用,地下水位大面积逐年下降。
(3)地表水利用,从数据上还有一定富余。但是能够直接利用的也仅是王快、西大洋两座水库的水。自2000年引西大洋水入市,及向其它地区引水以来,一直是在超极限利用,也就是说是以挤占农业灌溉用水及生态环境用水为代价的,其保证率很低,风险也较大。
经预测分析,全市2015水平年P=50%时总需水量38.22亿m3,P=75%时总需水量43.24亿m3;其中市区P=50%时总需水量3.18亿m3,P=75%时总需水量3.28亿m3。保定市2015水平年P=50%保证率可供水量为32.23亿m3,P=75%保证率可供水量为27.83亿m3。其中市区P=50%保证率可供水量为各频率年可供水量均为2.69亿m3。水资源供需分析的目的是全面揭示我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在充分挖掘各县市供水和节水潜力的基础上,按照优先满足居民生活用水,保证第三产业和重点工业用水,统筹考虑一般工业用水,以及生态环境用水的原则,进行水量供需分析。
3、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由于水资源缺乏,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水资源利用不当、地下水超采、水体污染等问题。
(1)地下水尤其是浅层地下水普遍遭到污染,水质不断恶化,局部地区如曲阳、唐县、顺平等地由于农业灌溉用水被城市利用,加大了地下水的开采力度,使得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频临枯竭。
(2)保定市城区浅层地下水(60米以上)污染严重,而且由于污水灌溉,漕河上游污水、黄花沟污水等长期入渗,形成了杨庄、西北郊、黄花沟沿线三个污水反漏斗区,严重威胁我市一亩泉、市区两个传统的地下水水源地的安全。
(3)由于传统工业如纺织、印染、化工、橡胶、机械、食品等不断向县城及乡镇转移,使得这些工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水资源环境急骤恶化,如蠡县、高阳等某些乡镇地下水水质严重恶化,水位下降。
(4)县、乡水资源管理不到位及水价偏低,使得水资源利用效率很低,浪费严重。
(5)县、乡取水方式,成井工艺、管理不到位,混层开采,相互串通,促使地下水水质不断恶化,污染加重。
(6)市区由于近年来大量的自备井关停,使我市几近成为单一的地表水供水城市,降低了城市供水安全程度。
4、措施及对策
4.1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水资源管理“红线”,严格执法监督,完善取水许可管理。
4.2 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
建立水源地保护监管长效机制,制定政策、制度、技术标准。建立饮用水水源区管理制度,使饮水安全得到切实的保证。加强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全面实施纳污总量控制,重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好河流生命健康。
4.3 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创新节水型社会制度,形成长效节水防污机制,将有限的水资源精细节约、规划、分配和保护,不断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强化节水考核管理。促进各行业节水。加大全方位节水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摘要:发达国家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将选择部分国家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借鉴。
1 引言
一些发达国家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水资源管理体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限于篇幅,仅将选择部分国家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借鉴。
2 美国的田纳西流域的开发管理模式
通过了解,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A)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条件和流域经济运行与开发模式,有利于我们学习美国流域管理的政策和法规以及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的先进经验,促进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流域管理能力建设。
2.1 TVA的机构组成
TVA是依据TVA法案成立的,制定TVA法案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田纳西河及其支流的航运和治理水灾、促进田纳西流域的植树造林和流域内贫瘩土地的合理利用、发展该地区的经济。为此目的需成立一个单一的政府机构来管理整个流域内所有的资源,同时应将政府的权利及服务与社会的动机与营利的私有企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相结合,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业地区的发展。基于此,TVA被定位为一个既享有政府的权利。同时又具有私人企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的联邦公司。其机构是按公司形式设立的。TVA董事会掌管并行使TVA的一切权利。董事会直接向总统和国会负责。TVA的组织结构,由董事会按照明确职责和提高效率的原则自主设置。
2.2 TVA的职能
根据TVA法案,TVA拥有以下主要职能
2.2.1 独立的人事权。
2.2.2 对土地具有征用权,TVA有权以美国名义行使土地征用权,以征用或购买方式占用不动产。
2.2.3 TVA有权在田纳西河及其支流上建设水库、大坝,在田纳西河上形成水深2.7米的河渠,维持供水,改善田纳西河和密西西比河发生破坏性洪水;此外,TVA有权在田纳西河及其支流上获得或兴建电站、动力设施、输电线、通航工程以及附属设施,并通过输电线将各种发电设备联网同意成为一个或若干个电力系统。
2.2.4 TVA有权生产新的农用肥料,并进行推广和示范,促进经济发展。
2.2.5 TVA所辖的水坝,主要目的是促进航运和防洪,其次才是发电。
2.2.6 生产并销售电力。TVA生产的电力应当主要是造福于本地区的居民。
3 TVA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
设立TVA的宗旨,就是要促进田纳西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TVA成立后,积极发展防洪、航运事业,开发水电资源,帮助流域内的人民转变观念、改变生产和耕作方式,并以其自身的发展带动全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日本的水资源开发和管理
日本的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有以下几方面
3.1 在管理体制上,日本属于“多龙治水,多龙管水”的模式
水资源开发管理分别由国土厅、建设省、农林水产省、通商产业省、厚生省按准公益性政府赋予的职能进行管理。
3.2 依法治水管水是其鲜明特点
二次世界大战后,从1949年起日本陆续制订了许多水的法律,如《水防法》、《国土综合开发法》、《工业用水法》、《水资源开发促进法》、《自然环境保护法》和《下水道法》等。从六十年代初期开始,日本开始编制全国综合开发、规划,陆续指定里根川、淀川、筑后川、木曾川、吉野川、簧川、丰川等七大水系为水资源开发水系。其范围覆盖了大半个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程建设。到了八十年代水资源工作继续深入,《21世纪水的供求》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制订和发表,标志着日本水资源开发、管理达到了新的高度。
3.3 严格执法和监督
据日方介绍,主要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负责。据了解,一条河流的分水方案制订以后,各方均须遵守,不得转让,更不得违犯。
3.4 日本水资源开发公团的作用
根据1961年制订的《水资源开发公团法》,于1962年创建了水资源开发公团。公团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家的各项长期规划和地方政府的远景规划,对日本的七大水系统一进行开发、治理,调整各方面的关系、筹集资金、统筹全国的水资源开发事业。
4 英国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英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是以英格兰和威尔士两地区为代表的水管理体制。分为国家级、区域级和地方级。
4.1国家级机构
英国没有专管水利的国家级行政部门,水利由环境、运输与区域等有关部门分管。
4.1.1 环境、运输及区域部
4.1.2 国家环境署
4.1.3 水服务办公室
4.2 区域级机构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自1970年开始,水管理体制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革。第一次是根据1973年议会通过的水法,实行按流域(或联合附近几个小流域)分区域管理,合并、整顿,改组了原来1000多个大小水管理机构,成立了10个水务局。流域内不再按过去的行政划分和受其管辖权的限制,每个水务局对本流域与水有关的事务全面负责、统一管理。水务局不是政府机构,而是由法律授权的具有很大自主权、自负盈亏的公用事业单位。第二次大的变革是八十年代中期,英国政府大力推行私有化政策。顺应这一政策的要求,1989年水务局实现私有化,改为水公司。英国的水工业私有化目前只限于英格兰和威尔士,而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至今供水管理部门还是国营公共事业机构。
4.3 地方级机构
郡、区、乡镇地方级不设水管理机构,只有地方议会负责管理排水及污水管道。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英国农村地区成立内地排水区。该排水区由农业土地和建筑物使用者(即交纳排水税者)成立用水用户协会,选举一个董事会进行管理。
5 结束语
通过对各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国外水资源管理体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充分吸取国外有益的经验,对完善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十分必要。研究表明,国外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启示与借鉴之处主要是:
5.1 依法治水
结合我国情况,国土面积大,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大,水资源分配不均,开发利用情况复杂,流域水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同时对水事活动中政、事、企单位划分不清,责任不明,使得我国的水管理工作困难很多。
5.2 水资源的流域管理
国外流域管理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建议加强对国外流域管理和我国流域管理体制的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求的流域管理体制。
5.3 注重水资源的综合开发治理
治水、利水相结合。水资源的开发治理与防洪、供水、发电以及生态环境的治理综合考虑。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国家优先安排立项,鼓励并支持有关地区和部门联合开发具有综合效益的水资源工程。
5.4 有必要建立财政的投入和补偿机制
首先,水利与电力、交通、通讯等同为基础设施,需要注意墓础设施之间的协同发展。其次,财政资金无偿投入和有偿使用相结合。最后,建立财政补偿机制。
5.5 创新多种融资方式
水利事业是全民的事业,水利资金的筹集需要有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其数量才有保证。积极动员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是加快水利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国外较早对水利资金的融资开辟可间接融资方式,即允许水利项目开发公司(业主)上市发行股票、债券以及政府出面发行水利建设债券,并以其收益、收费、政府财政性补助资金还本付息。国外多种融资渠道的开辟保证了水利资金有足额的配置量,有力地推进了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艳青.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王云昌.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研究硕士论文.河海大学,2002年
篇6
*年机构改革,将水利部门行使多年的电力建设行政职能划归经贸委,将水资源开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水能资源开发管理从水利部门的职能中划出,给全省水资源开发统一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使全省的水电建设出现了一些混乱局面。前不久,国家经贸委已撤销,省一级机构调整即将进行。目前,我省电力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理顺电力建设行政职能,对于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对于进一步促进我省水电建设合理有序地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机构改革后的水电建设管理情况
(一)关于行政审批
机构改革将电力建设行政职能划归经贸委后,经贸委实际并未完全履行。在行政审批方面,地方水电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的审批,仍由省计委和省水利厅两家共同办理,并以《关于*省地方电力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下发各市州,且该文中明确0.5万千瓦至2.5万千瓦的小水电项目由省水利厅单独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后,送省计委备案即可。
水利厅利用自己技术上的优势和多年的管理经验,在行政审批环节仍然履行了部分行政职能,其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二)关于建设期管理
由于水利厅的“三定”方案中明确划出电力建设行政职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给建设期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全省的水电建设出现了一些混乱局面。省经贸委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投资、进度缺乏有效的管理,助长了部分投资者在建设工程中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个别投资者不懂得水电建设涉及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不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列》,不按河道防洪和安全施工管理的有关规定施工,施工弃渣堵塞河道,严重影响河道行洪。不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和水利部有关质量管理的规定,不按国务院和水利部的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对工程进行质量管理,不接受水行政部门代表政府行使的质量监督,使一些工程出现质量缺陷甚至质量事故,给河道下游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隐患。一旦水电建设项目发生质量和安全事故,省政府又要追究水利部门的责任,这种义务和权力不相符的局面,应该得到改变。
二、应将水电建设行政职能重新划归水利厅
(一)应由水利部门对水能资源开发实行统一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明确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规划分为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流域规划包括流域综合规划和流域专业规划(包括水力发电),流域范围内的区域规划应当服从流域规划,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有关地区之间的利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在水资源总体规划和流域规划中必然涉及到水利、水电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水电专业规划是水资源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于全省水资源总体规划和流域规划。因此,水电规划应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水资源的综合规划进行审定。
水资源开发利用包括防洪、发电、灌溉、水土保持、人畜饮水以及水产养殖等多个方面。水电开发、建设和管理,关系到江河和流域的统一规划,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保证、水土保持以及各方利益的协调,水能资源开发与管理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统一管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水电开发和建设实施统一管理。
综上所述,应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的角度,加强行业管理,使水能资源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二)加强建设管理,确保水电工程质量
水利部门有多年水利水电建设管理的实践经验,有大批水利水电建设的技术力量和管理人员,应该并且能够承担起水电建设管理的重任,保证水电建设工程质量。
篇7
[关键词]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承载能力
水资源是维护生态与环境健康的重要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1]。由于本溪市的气候、地理和水文水资源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水资源在本溪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尤为显著。通过开展细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和研究工作,分析细河流域水资源的质和量、水资源量的开发利用程度、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可以为今后一定时期内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为本溪市总体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1研究区概况
细河流域地处辽宁省本溪市,总面积1047km2。主要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集中。细河流域河流众多,大小河流共21条,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km2的有一条,为细河;超过100km2的有三条,分别为北沟河、下马塘河、三道河。
2细河流域的水资源质量
2.1细河流域地表水水质现状
地表水水质评价数据采用本溪市水环境监测中心的水质监测成果,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评价项目选择《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24项基本项目,评价水期选择丰、平、枯三个水期。评价方法采用分类法,超标污染物以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为准进行描述。流经细河流域的河流主要是细河干流和三道河,监测断面为连山关水库入口、连山关水库、下马塘、戴家堡子、二道河子。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用单指标评价法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如下:细河干流评价河长78km,涉及4个水质监测站点,连山关水库入口、连山关水库、下马塘、二道河子。其中细河源头—连山关水库入口、连山关水库入口—连山关水库、连山关水库—下马塘、下马塘—三道河入河口河段因处于细河流域上游,主要为农业区,经济欠发达,因此汛期、非汛期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三道河入河口—细河入太子河河口,此段细河流经本溪市区,河段内排污口较多,因此汛期为Ⅳ类水质,非汛期为劣Ⅴ类水质。细河支流三道河评价河长33km,涉及戴家堡子水质监测站点,三道河源头—三道河入细河河口汛期、非汛期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
2.2细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质量
地下水水质评价数据采用本溪水环境监测中心水质化验成果,评价标准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3],评价项目选择pH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挥发酚、氰化物、镉、铅、锌等,评价方法采用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主要对平山区桥头街道地下水进行评价。经评价,该水源水质类别为Ⅳ类,主要超标项目为硝酸盐氮。
3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研究
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指地表水源供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比例;地下水开采率,指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占地下水可开采量的比例[4]。
3.1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细河流域1956~2010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35919.16万m3,地表水供水量为9294.75万m3,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为25.9%。其中下马塘引细入汤工程为外调水工程,年调水量为4980万m3。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是下马塘镇、桥北园区,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是连山关镇、草河口镇、思山岭乡。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详见表1。
3.2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细河流域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004.44万m3,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为764.97万m3,地下水开采率为38.2%。其中桥北园区已严重超采,开采率已达230%。地下水开采程度较低的为连山关镇、下马塘镇、思山岭乡,分别为8.6%、5.9%、3.4%。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具体情况详见表2。由上述可知,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较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部分行政区开发率<2%)、地下水开采率过高(个别行政区开采率达230%);各行政区之间开发利用不均衡。总体来说细河流域水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地表水还有较大开发空间,但也有部分地区地下水存在超采的现象。
4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
4.1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细河流域各乡镇水资源分布不均,各乡镇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部分地区地表、地下水质状况较差。桥北园区为本溪钢铁集团北营集团所在地,因工业用水大量开采地下水,开采率已达230%,且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也比较高,过度依赖客水;且由于引细入汤调水工程的存在,导致细河下游河道径流量减少。
4.2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
充分开发当地水资源的潜力,是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一种方法。细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35919万m3,现状开发利用率为25.9%,未达到区域地表水开发利用的警戒线,其地表水资源有一定开发潜力,故应根据本溪市相关水利规划,建设地表水源工程,提高地表水供水能力。把治污作为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从工业、农业、生活等多方面着手进行。在工业上增加中水回用量,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是提高细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途径和抓手。目前细河流域仅有一处污水处理工程,中水回用量为零。因此,细河流域迫切需要加大投资力度,修建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回用工程,提高污水处理率,增加中水回用量;在农业上要控制化肥的使用量;在生活上,使用无磷洗衣粉,垃圾分类存贮,禁止将生活垃圾排入河道。
5结语
为了准确地判断和评价的细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本文对细河流域的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现状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细河源头—三道河入河口河段汛期和非汛期的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水水质;三道河入河口—细河入太子河河口汛期为Ⅳ类水水质,非汛期为劣Ⅴ类水水质。细河流域地下水源水质类别为Ⅳ类,主要超标项目为硝酸盐氮。(2)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部分行政区开发率<2%)、地下水开采率过高(个别行政区开采率230%),各行政区之间开发利用不均衡。本研着重从节水、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可为今后一定时期内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为本溪市总体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夏军,翟金良,占车生.我国水资源研究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地球科学进展.2011,26(9):905-915.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GB3838,2002.
[3]国家技术监督局.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1994.
篇8
关键字:统筹流域管理区域管理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度探讨
中图分类号: P64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水资源短缺和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因此缓解水资源危机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关键资源,可是如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成为现代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 、水土流失严重 、水价严重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西部水少,沿海水多。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被大量占用,非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剧增加,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尽管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但大量的农田和农业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业占用,耕地资源减少的势头难以逆转,水资源短缺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如今,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而且水环境恶化的趋势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近一半河段和九成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的恶化,破坏了生态系统,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资源形势将更为严峻,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和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实现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基础性、全局性与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然而,中国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脆弱。中国众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风型暴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时,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由于干旱与超载过牧,导致草原出现退化、沙化现象。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加重了水体污染。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中,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使得部分水体污染严重。水污染不仅加剧了灌溉可用水资源的短缺,成为粮食生产用水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到饮水安全、粮食生产和农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认识与思考
1、适应国情、基于水情的重大战略决策。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建立健全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统筹、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相协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社会各界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反响热烈,认为这是适应中国国情、基于中国水情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与此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偏低,水体污染严重等问题突出。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我国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突出瓶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导致这种状况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水资源自然禀赋的客观制约,也有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推波助澜;既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直接影响,也有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落实的深层原因。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决定了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这不仅是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2、三条红线——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涵。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涵是“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三条红线是互为支撑、相互关联、具有逻辑关系的一个整体,体现了配置、节约、保护并重的理念。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要求妥善处理好流域内人与水的关系,合理分配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加强全流域取用水总量的管理,实现流域供需平衡;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要求处理好流域内管理主体和管理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强化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科学实施严格的取水管理和定额管理;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要求处理好流域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水体功能为主导,加强水量、水质、水生态的监控,从水质浓度和排污总量两方面保护水体,切实保证水体功能的良好发挥。
3、黄河水资源保护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角色与担当。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继 2002 水法之后,又一次在国家层面上且有直接对应关系的重要发展机遇。黄河水资源保护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快速提升流域层面的监管能力,从而全面带动整个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在黄河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中,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要当好主角和配角两个角色。一是当好实施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主角,其三大主要任务是: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二是当好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的配角,配合水调局做好相关工作。
4、黄河流域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黄河水资源问题是中国水资源问题的缩影,上述提到的各类突出问题,在黄河流域不仅都有,而且都很凸显。因此,在黄河流域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基于对黄河治理开发的整体性和战略性思考,以及黄河治理开发对管理制度、体系和实施的需要,“最严格的流域管理制度”核心构成,即: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最严格的河道管理制度、最严格的水土流失监督监测制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将面临新的更高要求,以及更艰巨的工作任务。李国英主任在关于如何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制度的论述中指出,要建立黄河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并提出了严格水功能区管理、强化入河排污口管理、提升水资源监测能力、完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快速处置机制等 4 项具体要求,为水资源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2、主要目标。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3、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与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与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结束语:
要从全局与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树立危机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国庆;仲秋;黄涛珍;丁守森;我国水资源政府管理问题研究综述[J];水资源保护;2006年04期
篇9
水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资源是调控经济的资源开关,属于国家所有,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代为行使管理权职能。
二、基本情况
自然地理:云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临沧市东北部,地理位置在北纬23°56′~24°46′,东经99°56′~100°32′之间。总面积3760平方公里。南北长90.4公里,东西宽84.2公里。
气候条件:云县的气候主要受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和西南季风影响,属于低纬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形成了明显的立体气候,境内最高海拔2834米,最低海拔748米,海拔在1300米以下的河谷地区属南亚热带气候型,海拔在1300~1800米的半山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型,海拔在23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属暖湿带气候型。县气象局驻地历年平均气温19.4℃,最高气温26.9℃,历年平均气温最低为13.8℃,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3℃。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52小时。
降雨:每年5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历年平均降雨量为912mm。
社会人口: 2011年末全县人口为44.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9.7万人,非农业人口4.7万人。年末耕地面积33.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3.5千公顷。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境内河流分属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有大小河流38条,总径流面积3376平方公里。年降水总量为50.2亿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912毫米。云县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1.5亿立方米(含地下水资源量7.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222立方米,亩均占有水资源量3938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6%,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1.8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2.8万千瓦,目前只开发利用1.8万千瓦,开发利用率4.3%,水资源分布与降水分布相一致,表现出地域分布,垂直分部,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
现已建成中型水库2座,库容2316.2万立方米,小㈠型水库11座,库容1818.1万立方米,小㈡型水库23座,库容518.4万立方米,坝塘577座,库容142万立方米,全县库塘总库容达到4794.7万立方米。节制水闸一座,蓄水能力31.5万立方米,引水沟渠8711条,固定抽水机站14座,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6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3.5千公顷。水利工程年为小水电发电供水3.8亿立方米。蓄水工程年实际供水量2568万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2150万立方米,工业生产108万立方米,城镇生活260万立方米,乡村生活50万立方米。
水土保持: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55.1千公顷,现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2千公顷。人畜饮水:建成了14个乡集镇所在地供水工程,建成相应规模的村社饮水工程450多件。
河道堤防:全县累计治理堤防总长度18.3公里。农村水电:建成小水电站15座,装机17880千瓦,年发电量5925万度。
四、水资源管理现状
1.涉水管理部门
县发展和改革、水利、财政、农业、林业、国土、建设、电力、环保、卫生、交通、正觉庵水库管理局、刘家箐水库管理局。
2.县水利局队伍情况
属行政事业单位。局内设有6个行政股室,5个事业站队股室。现有干部职工57人,其中行政 人员21人,事业人员36人(技术员及以下15 人,助理工程师 6 人,工程师 15 人);大专及以上文凭的 37人,中专及以下文凭的有20 人。
五、存在的问题
目前,云县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统一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管理制度不健全
水资源管理仍然属于条块分割、分部门管理的旧体制,尚没有形成供水、排水、水质保护统一管理、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的新机制,水资源管理不够规范,制约了全县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2.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有人用无人管现象依然存在
大部分小型水利工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毁坏,配套差、后续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低、防渗效果差,抗拒自然灾害能力弱,难以发挥持续利用。
3.受经济条件制约,水资源管理手段比较落后,装备水平不高,影响管理效率的提升
4.社会法制环境依然存在不利于水资源管理的因素,还存在人为干预正常水行政执法的现象
5.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够规范、水资源环境恶化
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淡薄,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现象时有发生,泥沙含量增加,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水污染严重(如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无力开展对水环境进行水质监测,无序开采地下水的情况未得到有效规范(如云洲新区的地下水开采等)。
六、应对思路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是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强化法律责任和监督检查,以此促进和保障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针对云县目前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当前应该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
改革水的管理体制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必然要求。针对目前水资源管理现状,必须推进水务改革,成立县级水务局,解决“多龙管水”体制,在涉水事务的管理职能上进行统一调整,将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灌溉、水电、河道航运、防洪、地热水、矿泉水、地下水资源管理等涉水事务职能由县水务局进行统一协调、集约管理,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程,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水平,实现水行政部门对水资源真正意义上的依法管理,向节水型、效益型、生态型、保障型目标转变,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入机制,实现水资源的统一配置和调度(统管水资源),以对全县的水资源进行更好的综合开发利用。
2.加强新型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人才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的观念,人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根据云县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实际,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规划和管理办法,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加大培训力度,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出发,以提高人才素质为主题,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造就创新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开拓创新,培训新思路,树立新观念,掌握新方法,完善人才培训体系。然后以老、中、青年相结合,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高层次专业队伍为龙头,创新团队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具有创新精神,能引领云县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水利科技人才队伍。
3.增强水利科技投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工程正常运行
水利是国家公益性事业,水利科技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质,作为基础设施的水利事业,其发展要依靠政府的投入与扶持。首先,形成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切实增强财政的支持力度;其次,在水保“两费”、河道采沙管理费、水资源费和水费收入中,按一定比例用于水利工程维修;再其次,鼓励、引导全社会增加社会科技投入。以此对病险水库、塘坝、引水沟等水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维修配套,恢复原设计能力,加强对渠道防渗处理,引进节水先进技术,完善渠系配套,加强河道综合整治,确保工程正常运行,提高用水效率。
4.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
4.1明确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核心
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包括: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配置、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水污染防治水质水量的管理、节水等;管理手段主要有法律、行政、经济、科学技术等。
4.2明确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目标
保证水资源的供求,满足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所以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工程、技术、经济手段,逐步建立以水资源权属管理为中心,监督到位、关系协调、运行有效,对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实施全过程动态调控,全面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云南省临沧市水功能区划》(2006年)(临沧市水利局).
[2]《水利综合统计年报标准表》(云县水利局22011年).
篇10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用水,“水危机”日益显现,人们对于水资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对于以前只懂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现在的人们更懂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逐渐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挂钩。
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系
、水资源短缺
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种要素中,水资源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今天的人类,可以没有石油、电力,也可以没有煤炭,但绝对不能没有淡水。淡水相对于其他的水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他与现代人类的饮水质量息息相关,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保障,不可被其他资源所代替。
在第五届世界水大会上,各地的水专家对地球水资源的现状及发展做出了分析。据权威部门测算,当前全世界大约有15亿人口淡水引用不足,在这其中,有大概3亿人口生活在缺水的状态中。据估计,大概到到2025年,地球上缺水的的人口将上升到30亿,所以,在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水资源的短缺。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水生态保护之间所产生问题的主要表现
水资源是有承载能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以内,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发展就会失去物质基础,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生存环境恶化。水体的污染,实质上是由于污水排放超过了水体的水环境承载能力。一些地方开采地下水,由于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陷,沿海地区海水人侵倒灌,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造成危害,其实质就是地下水过量开发超过了地下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人类治水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严重存在违背自然规律的问题。一方面,忽视水生态环境,对水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就会导致溪流、河流水量变小,江河断流,不少地方断流时间增长,从而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水源与生态环境;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下沉,沿海地区出现海水人侵倒灌;过度开垦山林,势必造成水土流失,由于对河流环境用水重视不够,造成河流污染、天然绿洲退化,泥沙淤积,河湖干涸,湿地退化;另外,局部地区由于大水漫灌,抬高地下水位,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江河淤积,生态环境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与生态恶化;过度围湖造田,侵占河道,降低了河湖调蓄能力和行洪能力,就会造成洪涝灾害。归根结底,就是在治水中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另一方面,水利设施的建设并不是干扰自然水与河流的生态,我们考虑水与河流的生态文明,但是也同样应该注意以人为本的的原则,这是鉴别水环境好坏的标准。自由流淌的河流、任意泛滥的洪水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和人烟稀少的无人区、生态保护区完全是应该提倡的自然生态,但是,对于现代人类社会活动密集的社会来说,这完全就是一种灾难,一种极大的生态破坏。堤防、水坝就是人们在几千年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抵御洪水、保护社会生态环境的具体文明措施。所以,对于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必要与科学合理的水坝建设和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就是保护生态。而盲目地提倡让河流自由流淌、让洪水自由泛滥,绝不是什么生态文明,而是十足的生态保守、生态愚昧。特别是在现代人类的生活区域内,所谓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应该是努力维护、创造一个适应人类存在的社会化的环境。
二、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水生态保护现状
淡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的状况,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淡水资源不够丰富,水资源严重缺乏,资源型缺水、工程性缺水、区域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并存,特别是拦蓄工程相对较少,造成工程性缺水严重,也就是对地表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对水生态保护较差,水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水质严重污染,用水大量浪费,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具体分析,可把它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资源型缺水
资源性缺水是指因为水资源总量减少,导致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供水紧张的现象。这种现象有人为造成,也有自然环境的变化引发的。
、工程性缺水
在很多的地方,因为地理环境与地质的特殊性,虽然水资源总量不短缺,但是因为工程建设设施的落后,造成供水不足。2010年西南地区大旱,暴露出云南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的局面。虽然经过多年努力,云南水资源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工程性缺水仍是云南主要的缺水形式。
、水质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是大量排放的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水质性缺水往往发生在丰水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
三、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水生态保护的措施
、加大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污染的力度
要保护好水生态和水源水质、发挥水资源的重要作用,就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在水源保护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水功能区划,本着因地制宜、便于监管的原则,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
、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水资源费收取机制。有效的提高城市用水水价,与水利工程供水的水价,征收污水处理费用,对于高耗水的产业与一般用水的行业适当调整水价,对于水权交易制定出合法的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
、积极探索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机制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内容有两项,即系统的修复与环境的保护,对于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一,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对于水质水量的保护,防治水质的污染。注重对于水域河流的自然形态的保护,每个水流域都有其特定的生物物种,要特别对珍稀动物与濒危物种的保护。此外,很多地方因为民风习俗的不同,有着特定的水文化,也是我们应该注意保护的。第二,很多水生态环境已经受到污染或者退化了,应该及时地进行修复,采取措施,阻止其继续退化,使其转向良性循环。水生态环境的修复工程与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可利用现有的或建设湿地保护区、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控制点源和非点源等)、清除内污染源(受污染的淤泥二次释放,还有藻类和其他水生物残体等)、相机以水工程科学调度调水释污、河道整治、水系调整、建设江河湖泊生态护坡护岸工程、滨水生态隔离带工程(包括滨水景观绿化带)、河道曝气、前置库等各项工程技术措施,进行合理选配。目的是要起到削减污染物产生量和进入水体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增加水环境容量,改善水质,使水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配套,确保工程技术措施的全面实施,发挥其最大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效果。
结束语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水之善、水之利与水体的动能和势能,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人水关系是生命体与母体的关系,即依存关系。人类应当心怀感恩的态度,保护湿地、水体,维持水环境。当代人及当今社会,人水关系越来越不和谐,肆意排污、不合理使用已近邪恶之地步。在人类尚未自我毁灭之前,适时反省、回归自然、恢复理性、重新认识和定位人水关系、合理开发与科学利用水资源、加快水电建设十分紧迫和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春喜,卢金伟。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与水生态环境保护[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7,06:1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水资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