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成功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医疗成功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医疗成功案例

篇1

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局长葛敏在本次活动中表示:“当今,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疗改革,已成为改善民生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长宁区作为‘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上海卫生信息化工程’六个试点区之一,将通过与IBM公司的合作,大力推进长宁区市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利用IBM公司的数据分析技术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效率,改善对居民健康和慢性病的管理,从而推进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着力打造智慧医疗体系,助力实现智慧城市的美丽愿景。”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全球医疗卫生与生命科学带头人Mohammad Naraghi介绍说:“IBM多年来一直注重与各国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关注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在医疗IT解决方案上有着长期的积累和研究。在中国,IBM一直致力于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合作伙伴,希望能利用IBM在医疗行业的成功经验帮助中国的医疗行业实现智慧转型。我们相信未来随着智慧医疗中数据分析技术的逐步深入应用,IBM将为中国医疗行业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帮助实现更多像上海市长宁区一样成功的智慧转型案例。”

三大优势推动医疗行业智慧转型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议题,国家信息中心和卫生部共同研究规划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着力打造一个智慧的医疗系统。IBM充分运用自身在医疗行业的深厚经验,深入了解中国医疗现状,致力于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而数据分析作为实现“智慧医疗”的重要手段,将帮助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医疗服务质量欠佳、医疗体系效率较低这三大问题。

IBM在本次活动上详细介绍了智慧数据分析在推动医疗行业智慧转型方面的三大优势:

第一,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系统更加互联互通。数据分析以建设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技术基础:标准化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患者病历的信息共享,保证患者不论身在何处,都能获得较好的医疗条件。并且,通过健康信息整合平台的建立,使得医疗信息和资源在不同医疗服务机构间可以共享,实现了跨医疗机构的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从而提升了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工作效率,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便民就诊模式,大幅提升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第二,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资源更加普及。为了解决优秀医疗资源匮乏、百姓看病难的症结,医疗从业者在数据分析的帮助下,得以参考大量科技信息与以往诊疗手段,支撑诊断与后续治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并通过农村和地方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的链接,使医疗从业者能够实时得到专家建议和培训,突破患者对城市与乡镇、社区与大医院之间的距离限制,为所有人提供更高质量和惠民的医疗服务。

第三,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系统可以“治未病”。IBM智慧医疗通过对于数据的感知、处理和分析,将可以实时发现重大疾病即将发生的征兆,并实时提醒医疗机构服务人员实施快速和有效的响应措施,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医疗机构服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对于患者本身,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医疗系统发现慢性疾病的发生,以及其他病症的变化,及时提醒患者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有效预防病情恶化或者病变发生。

IBM中国研究院信息管理与医疗卫生总监兼首席科学家潘越介绍说:“IBM研究院针对医疗数据的分析技术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其中比较有效性分析、基于病患相似度的分析,以及基于临床指南和临床实践模式的决策支持等技术已经接近实用的程度。目前中国正处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攻坚期,这些分析技术对于帮助公立医院积极应对支付方式的转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携手长宁打造慢性病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IBM与众多国内医疗机构携手,共同致力于利用更先进的创新技术,节省更多的成本,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更加可及的医疗服务,与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合作的项目就是成功案例之一。2011年10月,上海长宁区卫生局携手IBM,着手打造慢性病管理新模式。长宁区作为“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上海卫生信息化工程”六个试点区之一,希望通过建立健康云平台,记录、整合和共享市民在全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诊疗和健康档案的信息,并充分发挥IBM智能数据分析的优势,利用健康档案数据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效率,加强对居民健康和慢性病的管理,推进长宁区医疗服务的智慧转型。

经过六个月的充分沟通和积极探讨,IBM与长宁区卫生局在区域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慢性病管理防治工作的理念上达成一致,研发出面向个体化健康管理的协作医疗服务管理系统。该系统建立在慢性病管理模式新趋向的前提下,以大众化病种——糖尿病为重点研究方向,为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医生及专科医生提供了多方参与团队式服务的健康计划管理平台,并实现了如下功能:提供包括健康计划的创建、浏览、执行、管理等功能的一站式慢性病管理平台;提供患者友好界面,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发挥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利用IT技术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监控;运用对医生实践模式的分析,为医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活动现场对该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演示。

篇2

城云科技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城市专有云建设商和城市云服务运营商,力求以高质量的云服务助力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真正将智慧注入城市DNA。

打造创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城云科技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军企业,深度参与了多个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在杭州率先推出了智慧城管、智慧社区、城市公共信息服务等智慧城市应用服务。

城云科技倡导技术创新,注重合作共赢,先后引进了国际领先IT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引入了国内高校浙江大学的研发力量和人才资源,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研发队伍,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城云科技研发了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云平台,形成了平台+应用+服务一体化的完整城市云架构,可为政府和企业客户建设私有云和行业专有云。同时,城云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完善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高质量“面对面”协作服务

视频协作云作为城云科技的主力产品完美地阐释了“天涯若比邻”的概念,它是融合高清视频、语音、网络会议的新一代商用协作云服务,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享、安全可靠的高清视频会议服务和跨企业、跨区域、跨终端、跨网络、跨平台的“面对面”协作服务。

城云视频协作云服务使会议不再受地域、网络、硬件的限制,客户无需进行专门的部署,就可通过各种终端,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以访问宽带互联网或数据专线的形式即可加入会议,企业用户也可轻松构建容纳多人参会的虚拟会议室召开会议,营造多方互动的视频协作会议环境,使沟通交流效果倍增。

目前,城云视频协作云已成功应用于多个行业,收效显著。在教育行业,我们与浙江大学展开合作,通过部署视频协作云充分满足了其跨部门、跨校区、跨学校之间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上的实时视频沟通需求,实现了便利而高效的协作化教育;在医疗行业,我们将有机会通过覆盖10000个社区医疗网点的协作医疗体系,帮助患者及时得到专家诊疗和养护意见,有效降低其护理及康复成本,同时帮助医院及社区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在金融行业,城云为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客户提供安全、便捷的统一协作服务,联结客户、商户、理财经理和理财中心,时时沟通,并进行数据传输和共享。

贴心应用惠及民生

解决市民生活难题、提高市民生活幸福度无疑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城云科技以便民、利民的角度倾力打造“贴心城管”APP与“智慧云社区民情E点通”APP两款智慧应用让市民从点滴体验智慧生活。

“贴心城管”是一款在智慧城管的建设大背景下,为打造服务型政府,深化全民共管,以民生诉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社会参与机制而开发的市民互动服务终端应用。

目前,此款应用包括“我来爆料”、“找找车位”、“机构分布”、“城管动态”、“便民公告”、“便民服务”、“找找公厕”、“每日一题”、“停车未缴费”、“人行道违停”共10个功能模块,不但可以让市民参与城市管理,还可以为市民提供各类公共服务信息的查询服务。

以“找找车位”为例,它是为缓解当前杭城“停车难”问题而特别开发的应用,可以为市民提供泊位信息实时查询、泊位路径诱导等功能。市民打开应用即可定位当前位置,并显示出周边道路上的车位信息,包括停车地点名称、车位空闲情况、收费价格、距离等信息。选中目标地点后,点击开始导航,便可利用轻松找到目的地。

“智慧云社区”是在“智慧城区”建设的整体框架下,以贴近群众和服务信息化为出发点,通过创新基层组织工作方式和服务理念,搭建的集社区办事、信息推送、社区交流、问题解决、便民应用于一体的线上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可以实现居民群众各种诉求“随时表达、快速反应、及时解决、有效跟踪”,重点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智慧云社区民情E点通”自今年8月上线运行以来,用户下载量已达4000余人次。它设有“我来爆料”、“爱心接力”等版块,“我来爆料”涵盖拍照视频、卫星定位、即时呼叫等功能,居民可随时随地上传民情民意和问题诉求,运行管理平台根据案卷性质交由街道各科室和区“平安365”社会服务管理平台进行“内部流转”或“外部联动”处理,截至目前,累计上报案卷6685个,其中95%已结案。

“爱心接力”可将读报陪聊、家政服务等居民诉求通过微心愿进行,由辖区党员、热心居民认领,任务完成后给予相应积分奖励,并折算成先锋指数,在“榜上有名”版块中排名显示;此外,整合党员特长、服务时间等信息,居民可通过搜索定点联系寻求帮助。截至目前,已微心愿1022个,认领微心愿423人次。

全方位的云应用服务

针对智慧城市体系,基于城云IaaS及PaaS核心云平台,城云面向城市级客户、行业大客户及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云应用服务,包括视频协作云、互动媒体云和智能无线云等基础类云应用服务,并面向垂直行业和专业领域提供城市管理、智慧社区、城市公共信息服务等云应用服务。城云的云平台产品及云服务现已覆盖政府,金融、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

城云丰富的云应用服务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日趋完善,并得到了客户的广泛好评。成功案例中不乏为国内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的网易构建基础架构云平台Web2.0应用系统,有效解决其硬件资源使用率不高、业务扩展部署困难等问题。

进一步助力中国智慧城市建设

篇3

“简约智慧医疗”是医惠的企业理念,即简化医疗流程,实现全过程标准化医疗流程、医疗对象管理,以此提高病人安全、医疗质量和临床效率。“2010年的收入在3千万左右,利润大概不到1千万;2011年的收入是9千万左右,利润将近2千万;2012年预计收入在1.5个亿,利润可能接近3千万。”在采访之初,章笠中抛出的这组数字表明,在目前有限的医疗物联网市场空间里,创立短短数年便实现了几何级增长的市场业绩,以“简约智慧医疗”为理念的医惠,着实不简单。

结缘医疗信息化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计算机硕士、美国斯坦福大学智能化研究室访问学者,章笠中作为一位技术专家,经历过多个行业,包括家电、纺织、交通等行业。但最终章笠中选择了既有宽阔的商业发展空间又能有益于人的健康的医疗信息化行业。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弥足珍贵。但同样一种病,去不同的医院,结果完全不一样,我看到过太多这样的案例。如果一个患者生病了,不管去哪家医院就诊,不管是哪个医生看,都能享受基本类似的服务――同质化服务,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患者因为一定要找名医院、找名医而耽误病情。因此我觉得做医疗行业不仅是对这个行业的贡献,更是对人的贡献。”谈到如何与医疗信息化结缘,章笠中如是说。

“国家重视医疗行业,但是国内医改之路却很艰难,医疗信息化发展滞后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医疗现实和患者需求差距非常大,医疗信息化这个领域前景比较宽阔,而当时这块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早在2003年,章笠中便开始做前期准备,2005年起正式进入医疗领域,并率先在国内提出了数字医院整体解决方案,引领了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发展。直到2011年,入主医惠,开创了基于物联网为核心技术的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率先提出了“简约智慧医疗”和可及连贯的服务理念。

坚守简约智慧医疗

“IT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东西,希望我们呈现给用户的都是简单易操作的产品。如果系统太过复杂,即便完美无缺,也没有推广的价值,就像傻瓜相机,如果没有傻瓜相机,我想相机不可能像如今这样普及。医护人员的职责是行医救人,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研究复杂的系统。”章笠中向记者阐释了把“简约智慧医疗”作为企业理念的初衷。

依据“简约智慧医疗”的理念,医惠提出简约的信息交互、简约的医护流程、简约的资产管理、简约的门户体现、简约的信息资源管理以及简约的运营决策管理等。其中,“简约”之处体现在:对象管理的简约,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全对象的感知;基础架构的简约,实现了有线网、无线网、物联网设备上的“三网合一”;系统操作的简约,实现数据交换的便捷;医护流程的简约,实现移动护理等系统流程的人性化处理。

但简约不是全部,符合标准、可靠且实用也是医惠所遵守的。章笠中说:“第一,我们开发产品不是按照医院所需求的标准,而是按照最高的国际标准,这样不管是什么机构去医院检查,都能符合标准,对于医院来说,也会更加放心;第二,产品所用的材料都是可靠的,路遥知马力,只有采用可靠的设备、可靠的生产方法,才能使医院引进产品以后长时间内不出问题;第三,必须实用,我们不希望搭花架子,比如与HIS相比,门诊输液是很小的部分,但是我们也能将其转化成产品,把它全部信息化,做到极致,杜绝一切差错,保证既简约又实用。”

章笠中赋予了医惠独到的企业理念,此外,他对医疗信息化的见解也独树一帜。章笠中把医院的信息化比作一个人,大脑是临床数据中心;五官是医院所有信息的感知系统;神经系统是信息的集成平台;血液就是传输这些信息的网络基础;内脏是各种各样的业务系统;四肢是执行机构,譬如说包药机,取单、自助机器等。“现在医院的情况是内脏都很发达,通常血液系统都有了,网络基本上是通了,而实际上缺的是临床数据中心、智能感知系统以及信息的集成平台,而这些也正是医惠所要做的。”章笠中说。

引领医疗物联网

医惠的产品操作简单、符合标准、可靠且实用,这些特点可能并非医惠独一无二之处,但从公司创办至今,医惠便坚持这四点并将其做到极致。同时,“鼓励创新”也是医惠一直坚持的。医惠所有的解决方案与同行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和颠覆性,“我们一开始并没有从医疗业务上去切入,而是将切入点锁定医疗对象和流程。”

章笠中所说的医疗对象指的是,患者、医护人员、医疗器械、医疗耗材、医疗标本以及医疗信息;医疗流程指的是,护理流程、检验流程、检查流程、诊断流程、追溯流程、质控和管理流程以及临床流程。正因为医惠独特的切入点,从医疗物联网的角度来讲,医惠是国内移动医疗和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引领者。

“在物联网方面,我们有几个非常核心的技术:第一,医惠在全球第一个推出了三网合一的物联网基础架构平台;第二,医惠建立了信息交互平台,只有拥有良好的交换平台,才可以与业务系统做很好的对接。”章笠中所说的“三网合一的物联网基础架构平台”是以一种简约的方式解决当前有线网、物联网和无线网之间的通讯和数据融合应用。平台的核心是物联网AP和物联网AC,其中物联网AP整合了无限AP和RFID阅读器功能,可以实现信息双频四通道的发送和接受,物联网AP既可以接受RFID标签返回的信息,也可以接受支持WIFI的移动终端返回的信息,实现前段感知的融合;物联网AC除了能够对物联网AP,还可以通过融合物联网中间件模块实现前端感知信息和后端应用系统之间的转化、封装、解析和集成;通过融合通信网关模块,实现RFID信号转换成TCP/IP信号并进行传输;通过融合统一管理平台模块实现对物联网AP的无线网应用和RFID应用进行统一有效的配置和管理。

“很多企业都在讲信息交互平台,但是我们的角度不一样,他们的交互平台是从技术的角度,我们从实际的医院精细化管理的角度来做。我们掌握了医院所有的医疗对象、医疗流程,因此医惠在信息交互平台的建设方面,富有特色。”章笠中表示:“在医疗物联网方面,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第三代物联网应用。第一代是发现传感器、读卡器阶段;第二代是用读卡器去做解决方案;第三代是我们所建的信息交互平台,解决多样性复杂性的问题,从物联网的角度来讲,这是独一无二的。”

依据物联网技术,医惠开发的临床应用系统有: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护理管理信息系统、门急诊护理系统、移动门诊输液管理系统、婴儿防盗系统、移动营养点配餐管理系统以及患者生命体征动态监测系统等。这些系统广泛地应用在全国各地的大型医院,并深受好评。

树立良好的行业口碑

由于医惠有良好的口碑,所以无锡市人民医院一直在使用医惠的产品,除了无锡市人民医院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香港仁安医院、浙江大学医院附属第一医院等都在长期使用。除了为医院提供质量过硬的产品外,理念上的契合、管理经验的共享、良好的售后服务等都是医惠所一直坚持的,这些也正是医惠“有口皆碑”的关键所在。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把我们的系统卖给医院,而是要更进一步与医院建立起合作关系。除了给医院提品外,我们与医院能做到互相交流管理经验。”章笠中介绍到,对于有很强的管理理念的医院,医惠会全力配合,用技术手段帮助实现他们的理念,而对于在管理上较欠缺的医院,医惠会向他们灌输好的理念,因此,医惠与医院的关系是交流合作而非单纯的买家与卖家的关系。

医惠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与医院建立起的互惠互利、交流沟通的良好合作关系。章笠中认为每个医院其实跟每个人是一样的,一定有他的闪光点。通过跟不同医院深入的合作、交流,公司也能从中学到很多,进而把每一家医院的经验全部展现在产品里面。“在与医院的合作中,虽然我们的投入很大,但却赢得了更高的价值。所以到现在,我们与很多医院的合作关系都非常好,获得了他们的认可,特别是那些在管理理念和创新方面比较突出的医院。在和医院的合作过程中,双方理念上的充分沟通和碰撞出的火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在获得更多启发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会将这些经验通过产品传递给其他的医院,帮助他们完善信息化建设。与医院保持健康、良性发展的关系是我们取得成功最大的收获和经验。”

从“卖产品”转变为“卖服务”

医惠在章笠中的带领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医惠发展至今,视野已不再局于国内,而是立足于国际化。现在医惠与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医院都有合作项目,医惠所有的产品都是基于国际化的标准。

当被问及医惠接下来的规划时,章笠中说:“做医疗服务最重要的是实现每个人的健康,我们的理念是希望将医疗服务延伸到家庭,并且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尝试这么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转向去做家庭的医疗服务,我们的重心仍旧在医院,我们做的是以医院为核心的延伸服务,延伸至社区、至家庭。”

据章笠中介绍,务实地解决医疗、患者的安全问题、医疗质量问题以及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是医惠一直坚持的,也将继续坚持下去。如何用信息化的手段梳理医疗流程,提高效率,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提高效率是医惠一个永远不变的方向。在此基础上,章笠中确立了医惠新的发展方向。

“我们掌握了大量的医院流程以及最精细化的信息,所以反过来,我们可以做一个很标准、与各个系统都能进行交互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帮医院做数据的决策分析。除此之外,如果我们只停留在销售软件系统和终端设备上,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被市场上的大鱼吃掉,所以我们的经营模式,正从传统的单一的业务创新转变为基于对象、基于流程的创新,一句话,就是从‘卖产品’转变为‘卖服务’。”章笠中说。

“我们将集成现有的研究成果,把家庭医疗植入到社区,通过与开发商合作,像宽带、电话一样,在每户家庭事先都部署好医疗信息的无线接受终端。比如居民在家中量血压、测血糖,这些有用信息会被自动采集,进入到个人健康档案,我们根据这些信息联合医院、社区为居民提供健康监测服务,目前我们在香港、上海已有成功案例。” 章笠中认为,物联网在医院的应用是必然的,医惠的发展方向基本上是物联网、流程管理、医院的信息基础平台以及临床数据分析管理。

采访侧记

篇4

国贸拥有写字楼、酒店、公寓、商场、展览五个业态,特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中,“物联网”概念已在办展中初现端倪,并且有所示范和应用。张丽萍告诉记者,例如世博会的门禁管理、展馆预约、证件管理、电子车牌、电子围栏、物流配送、智能电网、传感系统、场馆展示、信息播报等,这一年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社会各界对物联网有了外部轮廓的认识。

2011年是我国经济“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物联网已成为国际新一轮信息技术竞争的关键点和制高点。快速发展的物联网产业,不仅是各地提升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据张丽萍介绍,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暨展览会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如智慧城市构建、食品安全追溯、日本震后重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医疗用品生产、智能交通与车联网等都在本次展会上有所交流分享。

本届大会将物联网的重点从“概念提出”引至“应用领域”,并进一步深化其内涵实质,组合数字应用领域中的“零部件”,串联起一条经济社会中的“智能产业链”,形成产业中的“智能纽带”,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资源整合、信息融通、合作共享、产业覆盖。

创新,是本次展会的核心。“根据政府的实时诉求,会展公司的业务诉求,进行必要的资源利用与业务整合。”张丽萍说。大会不仅邀请到全球首先提出物联网概念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及瑞士圣加伦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首次在华演讲,也汇聚了国内诸多行业领军机构和企业代表。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主管全国物联网行业的负责人、中国电子商会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出席并作开幕致辞,与物联网主流企业、各地物联网园区、物联网产业联盟、协会、专家学者、媒体及相关产业链代表共同分析政府政策导向、共议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及技术应用。

此外,在“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开幕仪式上,工信部一微软物联网创新体验推广中心还举行中心揭牌仪式,据介绍,该中心是工信部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物联网体验推广中心,坐落于国家级创业中心――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内。其所属物联网专业孵化器作为大会的战略合作伙伴,在借鉴国外科技园区发展经验的同时,将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一站式的传感服务,以专业的物联网创业投资基金与融资公司为核心,以物联网体验中心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两翼,推动物联网示范项目的落地。

专业的观众和听众,是展会成功的重要保障。本次展会共吸引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030人次名的参会代表及1400多名专业观众,从事行业涉及政府、科研机构、学术研究、行业联盟、投融资机构和相关产业链龙头企业等。“这些高质量的观众邀请依赖于公司多年雄厚的客户积累和大量的商业资源整合,才得以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谈到展会观众下一步的发展时,张丽萍重点提到了要把普通观众的邀请工作提到日程上,并向记者表示,“目前还没有在大众层面铺开,但今后与老百姓相关的展示互动体验会更多。”

“201l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将不仅是一次行业内的盛会,在努力打造行业“风向标”的同时,也致力于将“物联网”真正带人大众生活。

篇5

在过去的一年中,IBM中国开发中心仍然在继续加大研发力度,相继建立了涵盖金融、电信、医疗、能源与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十大行业解决方案中心,为各行业的客户提供最新的解决方案。在研发团队上也进行了扩充,继北京、上海、香港、台北之后,IBM研发中心今年又陆续在西安和宁波建立了开发中心,并刚刚在中国建立了IBM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技术中心。

“IBM的研发体系已经扎根中国15年,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研究开发阵容。IBM在大中华区的研发科技,不但服务于中国客户,也成为向世界提供创新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说,“IBM与中国客户及合作伙伴的很多成功案例,不仅成为中国客户的参考,也为全球客户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楷模。”

IBM的研发中心不再单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者,也逐渐成为了行业发展和企业转型的积极推动者。研发如何与市场应用紧密结合、信息技术如何帮助行业转型与产业升级、企业业务模式创新、社会民生进步成为近几年的开放日的突出特色,这也反映出IBM在产品策略上的变化,即通过融合的软硬件和服务,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IBM倾向于为客户提供更加集成的解决方案,包含软件、硬件和服务。”IBM新兴成长市场部门软件市场与策略副总裁Steve Wilkins谈道。

篇6

为了更好地开拓国内市场,泛达不断地在大中华区进行投资,比如,在一线城市设立新的办公室,打造全新的客户体验中心,扩大在无锡工厂的生产规模。泛达的UPI(统一物理层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客户打造一个更智能,更统一的商业基础。泛达UPI解决方案致力于帮助企业连接,管理 和自动化其的关键系统,推进企业在运营、财务以及稳定性方面的各项优势,协助企业降低风险,减少成本,提升敏捷性和信用度,同时创造企业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近年来,全球数据中心管理者的视线,已经从过去只注重投资和维护,转而投向更多的存在于数据中心生命周期的关注点。完善的规划、完美的产品和完备的管理,是未来数据中心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在帮助管理者们构建和实现其理想的数据中心的过程中,泛达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会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这些方面的要求。

知道泛达的人都会将其认定为布线厂商,而它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远非“布线”可以概括的,从通常讲的布线到机柜、机架、槽道槽架再到标签标识,还有接地系统等,泛达全部可以提供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所以美国泛达大中华区总监袁晟中将其定义为物理层基础设备提供商。

泛达在数据中心基础设备的高性能解决方案方面拥有超过50年的设计开发经验,并坚持业界最高的产品质量标准,由于具备充分的数据中心最佳实践经验,使得泛达的数万种网络产品能构建出适合不同数据中心的完美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多年来,泛达与业界多家领军企业结盟成为技术合作伙伴,因此其网络产品始终站在产业发展的前沿,完全可以应对未来数据中心发展带来的变化。

智慧城市、智能楼宇成为近几年来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话题,而综合布线作为最基础的设施,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谈及泛达近两年来的成功案例,袁晟中对有着“中国第一高楼”之称的上海中心的布线津津乐道。

篇7

在日本企业中,日立能脱颖而出,一个比较大的原因在于该公司能够果断地进行事业结构改革,将主要力量迅速集中到以IT和社会基础设施为核心的领域。为此,日立还降低了在某些低收益领域的投入,甚至还包括某些盈利能力很强、但不符合未来主营方向的业务上的投入。同时,在经营上也不拘泥门户,敞开大门和其他企业合作。今后日立如何维持盈利能力,拓展方向又在哪里?从日立总部透露出来的各种信息看,日立有两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进一步优化事业结构,二是加强核心事业的延展和深化。关于此,将于今年4月1日就任日立新总裁(兼COO)的东原敏昭,在1月8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说:“首先,我们要确保2011年度至2015年度间,日立能够通过结构改革实现4000亿日元的成本优化效益;同时,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和IT双方面的优势,通过云计算、大数据解析等技术,打造其他公司无法实现的产品售后服务事业,形成差异化。”

中国市场在日立经营中的特殊作用是什么,日立今后在中国市场主打的产品服务有哪些?近日,《经济》记者独家专访了日立驻中国总代表小久保宪一。

独特的业务结构

《经济》:过去我们对日立的电视比较了解,但这些年日立的ATM机、电梯、水处理、电力设备等在中国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您看来,日立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小久保宪一:我在日立公司工作了30多年,这期间大部分的工作都和中国有关。

中国有很多消费者对日立电视比较熟悉,这成了日立品牌的主要代表。但实际上日立的主业是各类基础设施相关产品,以及对各种产品进行控制的系统技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基础设施产品与IT融合而成的“社会创新事业”,也是日立的独特之处。

《经济》:我们采访过日本三菱重工、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电气等公司,这些公司有大型设备的制造能力;我们还采访过IBM,这家企业具有很强的IT技术。但日立不仅有设备制造能力,还有很强的IT技术。对此,您如何看待?

小久保宪一:日立在ATM、电梯、水处理、电力等方面都要做强,但仅是单个事业做好并不能常胜于市场,社会需要的是整合起来的系统或解决方案。因此,日立通过产品部门与IT部门的合作,向市场提供“社会创新事业”,力求打造出1+1>2的效果。

加强在华智慧城市业务

《经济》:在“社会创新事业”的推广上,日立在中国具体是如何做的?

小久保宪一:“社会创新事业”落地的具体形式之一,就是智慧城市。因此我们非常关心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以及更广义的城镇化进程。智慧城市一方面旨在提高城市的整体运行效率,同时又要兼有节能环保的要义。比如2013年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强调建设低碳经济;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把环保列为重要内容,中国在花大气力治理空气污染及水污染等问题,并把建设宜居城市当成一个重要目标。我想中国在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做努力的时候,日立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们既可以提供单品,也可以提供系统。比如在IT的基础上,对城市整体用电情况进行管控,合理调配;也可以通过IT对电梯、空调、照明等进行综合高效管理;另外还会提供有助于降低PM2.5的电动汽车相关技术、火力发电用脱硝设备等。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IT技术对各类单个产品进行整体控制,最终在减少污染、解决污染问题的同时,实现节能,打造高水平的社会服务。

《经济》:我们听说在中国天津、大连等地,就使用了日立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技术和产品,效果如何?

小久保宪一:是的,日立参加了这些城市的相关工作。比如,日立与三井不动产合作,在天津生态城为450套住宅提供了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EMS)。这套系统能帮助改善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的用电效率。

除天津外,我们还向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提供了区域能源管理系统(CEMS),该系统导入的目的是提升区域内办公楼、公寓、学校、购物中心的能源使用效率。我们计划逐步扩充系统,包括导入蓄电池系统。

《经济》:中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国家每年有数千亿元的财政投入。不仅天津、大连,今后这方面的城市计划还会有很多,对此日立有何打算?

小久保宪一:日立也在探讨大连、天津以外可以去哪里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业务。2011年10月,我们和重庆两江新区签订了协议。两江新区对云计算非常有兴趣,希望打造可供制造、物流、医院等各行业共用的大型云计算中心。目前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可行性调研,希望能尽早实现。

用成功案例说话

《经济》:对于智慧城市该如何构建,世界各国各企业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并进行了种种实践。日立在智慧城市领域,还有哪些可以推广的案例和经验?

小久保宪一:在日本,我们开展过青森县六所村的智能电网实证实验,从2010年6月启动,由大规模的蓄电池应用型风力发电站为实际居住的居民供电。该实验在世界是首次进行。

此外,我们参与了千叶县柏之叶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通过计算机控制区域内的电力。在冲绳和横滨,我们还参与了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项目,将风力发电的电能储存在蓄电池内,供车辆充电使用。在其他国家,我们也开展着很多项目,比如夏威夷的孤岛型智能电网实证实验。

我们会将在海外积累的经验带到中国来。当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情不同,所以不能原样照搬,需要根据中国独特的条件、使用特点进行开发。这就需要由了解中国国情的人向相关人员传递必要的知识和信息,这就是我的工作之一。

《经济》:依据城市的不同,日立的构建思路和服务内容应该也大不一样。那么,日立在这方面的基础技术是哪些?

小久保宪一:除上述介绍的产品和技术外,日立在电力方面拥有发电、蓄电、系统稳定化、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等;在交通方面,我们有运行管理技术、IC卡、再生电力应用系统、信号控制、高速车辆等技术。电力与交通方面的智能化,能相当程度地改进城市状况。

以交通而言,我自己经常在中国各地出差,也看到了中国很多地方交通拥堵的状况。车辆固然很多,但若能改善交通信号管理等方面,就能大大缓解拥堵程度。其实,从单位道路面积上所行驶的车辆数来看,日本的车辆也很多,但不如中国拥堵,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日本的信号间隔全部要经过精密的计算。这一技术就是智能交通系统,我们已经推荐给了广州,希望能在那里开始推广。

《经济》:除了电力交通外,在城市生活方面,日立的智慧城市业务还有哪些内容?

小久保宪一:在水处理领域,我们有一套称之为“智能水环境”的系统,可以对上下水的循环进行高效的控制,具体的产品、技术有水泵、海水淡化等。这里也包括次任社长东原所强调的以IT为基础的服务事业。比如,我们提供了海水淡化相关设备后,可以通过远程监控,判断淡化用膜的清洁状况及更换时期,并向客户进行建议。

医疗领域,日立在日本开展着电子病历等业务。设想一下,我们可以先在北京周边地区实现电子病历信息的共享,未来进一步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间共享。当然,我们也提供着很多具体设备,比如核磁共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设备(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等。其中,PET可以一次性检测出全身的癌细胞,既方便又实用。同时还有先进的粒子束治疗系统,能精准清除癌细胞,极大地降低患者的伤害和痛苦。

用技术带动新的发展

《经济》:日立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机电企业,日本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小久保宪一:就日本企业而言,在技术开发、经营管理以及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其擅长之处。比如,日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出现过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后经长期的努力得到了改善。日立在这一大背景下,逐步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让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具备了独特的优势,不仅是前述与环境、健康相关的领域,还包括物流等等。曾有消息称,中国GDP中物流成本占了18%,而据我所知日本约是8%,这得益于计算机控制。如此推算,导入更多IT技术的话,中国物流成本可以有10%左右的节约空间。诸如此类,我们凭借先进技术,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去开拓的空间还会有很多。

篇8

一、县域空间布局定位

xx大城区空间已被概括为“一轴、两城、三区、四镇”模式,以此为县域东西间的核心,在南北向形成沿机场路和沿临海高等级公路这两条重要经济带,从而形成县域“弓弦箭”型的空间发展布局,其中南北向的机场路沿线包括特庸、洋马、盘湾、兴桥、合德、耦耕、千秋、临海等重点乡镇,是我县过去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最为重要的经济带;最近几年来,随着沿海高速的开通,特别是沿海高速接线与幸福大道和金海大道的成功对接,由西向东从海河出发,至陈洋、开发区西区、主城区、开发区东区、新城区、海通和黄沙港以及xx港口一线已成为我县未来几十年的一条最为重要的经济带;随着临海高等级公路的成功建设,未来xx县域将形成又一条南北向的沿海经济带,由南向北包括丹顶鹤湿地保护区、xx盐场盐化工经济区、双灯生态工业区、黄沙港海洋经济区、金海岛临港产业区、xx港口产业区,xx沿海农牧渔业区和临海染整集中区,这一经济带的形成,为我县沿海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俯瞰xx大地,临海高等级公路沿海经济带可以为“弓”,机场路沿线经济带可为“弦”,东西向的海河至xx港沿线经济带则为“利箭”,勤劳而又智慧的xx人民正演绎着新的后羿神话,新的宏大篇章已展示在人们眼前。

二、县城功能和特色定位

xx县城经过多年的建设在苏北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独特的魅力已使很多外地人印象深刻,县城主城区西至机场路,东至海都路,通过小洋河中间分隔,将形成六大功能片区,每大片区将规划各自的医疗、教育、文体、商业等社区级中心,同时继续强化主城区朝阳街的商贸功能,改造老小区、后街巷,彻底改变主城区居住环境。

在新城区,打造幸福大道公建轴,南北向内环核心商业轴和外环滨水休闲景观轴,组织好水绿交织的城市环境,利用地龙河斜型水网,进一步梳理水系,沿主要水系组织绿带、形成纵横交织的城市水绿网,并在部分锲形水绿地块,安排公共活动服务场所,让优质环境和城市活力共生。在现有水系基础上,再结合地形和城市功能,形成不同尺度的线性河道和水广场,水系岸线自由和几何状并存。以滨河公园的建设为契机,让滨水区活力和城市生活互动,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活需求相统一,在南北向主轴,结合城市发展远近期的可能性,分段规划功能组团,实现差异化建设发展,主要包括商业购物区、都市休闲区、商务办公区、文化会展区、创意研发区等,并根据服务半径,形成每个层次的生活服务中心,包括分街坊紧密生活型邻里中心和区域型邻里中心,使新城区真正建成“临港新城,滨湖新区,服务中心,宜居乐园”。

三、镇区功能和特色定位

以大城区为核心,南以盘湾、特庸片区,北以临海镇为两个次中心,定位特色产业,做大集镇规模,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强化县城周边卫星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整合做大兴桥和新洋农场片区,做大县城南大门;利用火车站场建设契机,建设海河、陈洋物流中心,做优县城西大门;强化耦耕特色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化规模,做特县城北大门;整合海通和黄沙港产业和旅游资源,做美县城东大门。另外,应加大县域西南长荡和新坍片区和县域西北阜余、四明、通洋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尽早启动其南北向交通干道建设,使其形成我县经济发展的后备动力,为未来的发展留足空间,留有余地。

篇9

关键词:云计算;云应用;云发展;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09

1 云计算的概念

1.1 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找到百种解释。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1.2 云计算必要的三个准则:

1.2.1 云计算为用户提供的是一种服务,通过共享的方式来实现,性价比高;

1.2.2 云计算的基础架构通过虚拟化来实现,按需订制,并由系统统一监测和管理;

1.2.3 最终使用者通过网络来获得云计算服务,这个网络是国际互联网或企业内部网。

1.3 驱动云计算发展的三因素:

1.3.1 节约固定成本

技术日新月异,商业模式对信息技术依赖日益增强,固定成本负担加重使得信息技术密集型企业和传统企业都视云服务为一个有效且廉价的解决方案。云服务的采用,使企业IT的花费,由原来的一次性资本开支,转变为按实际使用情况支付的日常费用,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伸缩性。

1.3.2 提高数据处理速度

云端的基础设施和平台,一般比公司自有的IT系统更强大更高效,大量数据处理在“云端”进行,可以大大提高处理速度。

1.3.3 多终端应用

更多种类及功能的终端设备也加大了IT终端应用公司对跨平台的连接处理的需求,云服务无疑成为解决这一系列需求的最佳方案。

1.4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关系

云计算是互联网的核心硬件层和核心软件层的集合,也是互联网的中枢神。大数据代表了互联网的信息层(数据海洋),是互联网智慧和意识产生的基础。通过批量分析、实时分析、全方位综合分析等模型分析,监控潜在风险,提高生产效率。

图1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关系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1.5 云计算的架构:IaaS、PaaS和SaaS三个层次

按服务商提供云服务的资源所在层次分,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对各类服务的定义如下:

1.5.1 架构即服务(IaaS)。云计算发展的基石,提供服务器托管、公共存储空间等与IDC相关的公共租赁服务平台。IaaS的核心技术是虚拟化,主要包括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

通过向客户提供处理、存储、网络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用户能够远程部署和运行任意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用户不管理或者控制底层的云基础架构,但是可以控制操作系统、存储、应用程序,以及可能有限度的控制选择的网络组件。

1.5.2 平台即服务(PaaS):提供开发平台、计费平台、运营和管理平台等服务的公共租赁服务平台,分布式计算是其核心。客户使用云供应商支持的开发语言和工具,编写程序、分发程序、收集结果并显示结果,而客户不必管理云基础架构,即可完善自身应用。

1.5.3 软件即服务(SaaS):完全对传统的IT架构进行重构,广泛集成第三方应用,提供在线CRM、在线办公等各种在线软件的公共租赁服务平台,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客户所使用的服务商提供的应用程序运行在云基础设施上,不管理或者控制底层的云基础架构。

由低向高排列,传统模式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标准化程度提高,成本越来越低,速度越来越高。处理同样的数据量,在云计算时代,成本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

2 国内云计算步入成长期

2.1 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国内云计算的发展具备政策保障

各级政府全面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试点城市诸多政策落地,云服务已经进入我国政府采购目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改委在“十二五规划”中成立云计算专项基金,设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大云计算示范城市,支持15个云计算示范项目。2013年1月,工信部联合四部委了“数据中心建设布局指导意见”。目前华为、阿里云、国裕数据、铜牛信息等第一批家企业已获批云计算数据中心牌照。

2.2 云计算发展基础良好

2.2.1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服务能力的提升加快软件的云化进程。

2.2.2 编程模型、分布式计算、数据存储技术、虚拟化技术、云计算平台管理等核心技术日臻成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2.3 云计算在我国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

各阶段特点:

2.3.1 引入阶段。概念不够明确,用户的认知度低,成功案例匮乏。

2.3.2 成长阶段。应用案例逐步丰富,用户对云计算已经比较了解和认可,云计算的商业理念开始形成,用户会比较主动的考虑云计算策略。

2.3.3 成熟阶段。云计算厂商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解决方案更加成熟,SaaS模式的应用成为主流。

2.4 商业模式变化

云计算服务使用户获得更快的部署和更好的灵活性。云计算服务提供方商业模式巨变:

2.5 传统软件企业转型云计算

2.5.1 转型SaaS为国内主流。当前有两大类典型产品,一类是供有数据中心企业应用的私有云解决方案,相对成熟;一类是供没有数据中心企业应用的公有云服务,比较雏型。

2.5.2 从基础硬件投入为主,逐步过度到软件投入为主。

IDC的调查显示,国内企业对云计算需求主要包括改进IT架构、实施新业务流程等。目前国内的SaaS提供商以中小开发者为主,年增速将保持在30%左右。

2.5.3 云服务模式和License模式将。

2.5.4 云计算真正的价值在于数据平台建立之后的大数据分析。

3 案例分析

3.1 用友的发展历程

上市公司用友软件在过去的25年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型:从1988年创立开始,在财务软件领域耕耘了十年;20世纪90年代末到2010年在ERP软件领域做了十年;此后至少5~6年里,由应用软件供应商变革为平台运营提供商。

2013年上市公司用友软件创新推出UAP平台和CSP平台服务客户,并打造更高端的云转型模型(PaaS+SaaS)+第三方服务,构建完整闭合生态圈。

公司目前提供四大领域的云计算服务:协同云企业空间,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协同及上下游协同;营销云-旺铺、码客,主要服务于企业营销;财税云-会计家园,提供财税知识及工具服务;支付云-畅捷支付,提供线上和线下的企业支付服务。

3.2 UAP(Unified Application Platform)

用友UAP平台(企业计算平台)面向大型企业与公共组织的计算平台,主要包括开发平台、集成平台、动态建模平台、商业分析平台、数据处理平台、云管理平台和运行平台等七大平台,涵盖了软件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和IT服务管理过程,用友自身、合作伙伴、企业客户均可在此平台上开发自己的行业产品和方案。

3.2.1 大型企业和公共组织的开放平台,基于私有云的PaaS+SaaS服务。该平台能实现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电子商务平台的整合,支撑企业信息化各个阶段的应用,满足企业管理变化快,及时响应市场需求的经营目标。

3.2.2 包含了BQ和AE两个关键平台。BQ实现闭环实时的智能分析,帮助企业实现精准决策,快速响应商业变化;AE支持下一代企业计算关键技术的数据处理平台,其包括计算引擎、开发工具、管理工具及数据服务,能够支持数据压缩、列式存储、内存计算,支持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服务。

3.2.3 第三方在平台上开发、运行、和服务的功能,一方面获得了销售分成,另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服务,提升了客户的粘性。

3.3 CSP平台服务于小微企业,构建基于公有云的PaaS+SaaS生态圈

CSP包括云资源管理系统、运行支撑系统、运营系统、客户及ISV 门户系统、应用支撑系统以及安全系统,同时允许第三方开发者提供企业云应用;此外CSP 还向用户提供社交产品及支付产品,力图全面提升客户粘性。

基于CSP公有云平台,针对小微企业,提供了四朵云服务:协同云-企业空间,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协同及上下游协同;营销云-旺铺、码客,主要服务于企业营销;财税云-会计家园,提供财税知识及工具服务;支付云-畅捷支付,提供线上和线下的企业支付服务。新一代CSP平台具体包括:

3.3.1 云资源管理: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监控、计量等管理。

3.3.2 运行支撑:应用部署、负载调度、消息总线、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缓存、并行计算架构、结构化数据、文档图形及非结构化数据库。

3.3.3 运营系统:用户管理、服务管理、鉴权、计费、账单管理、运营分析。

3.3.4 开发及运行框架:数据模型、消息机制、数据存储、多端开发框架、开发工具、装配工具、报表工具、运行框架。

3.3.5 公共服务:搜索、智能预测、自然语言、支付、位置、地图、社交、语音、视屏、邮件、短信、消息推送、文件存储、文档预览、二维码、OCR、天气、财经、旅行及其它服务集成。

3.3.6 云应用:企业社交、财务、供应链、CRM、协同、知识管理。

3.4 社会化网络社区(SNS)

企业级Web 2.0包括个人创造、社区交互、广泛协作、数据分享和数据聚合多种用途的应用,其中最为广泛的技术是博客、维客、播客、视频分享、信息标记等,助力企业开展各类对外业务、参与社会化互动。社区中非常受欢迎的核心云服务有:微博通――企业微营销平台;轻博――企业新闻资讯平台;你问――企业在线问答平台。

4 云计算发展前景

4.1 在变革中快速增长

科技行业IT架构从当前的客户端结构转向云计算架构,而计算范围从企业级计算转向社会化计算,SMAC(social,mobile,analytic and cloud)―社交,移动,分析(大数据)和云计算是这一轮科技的发展方向。SMAC 打破了原先习以为常的企业生存法则与发展轨迹,理念创新,规划设计先行,IT系统更新换代的需求逐步释放。

Gartner2013年的云计算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最终用户的公共云服务开支达到1310亿美元,增长18%。而到2015年,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将超过1800亿美元。北美依然是公共云服务普及率最高的地区,但是,公共云服务增长最快的依然是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的中国。

4.2 标准化建设。国际、国内将制定云计算技术体系标准或规则,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4.3 混合云计算是趋势,包括私有云、公有云。

4.4 创新是主流,催生智能产品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得以实现,智能产品如穿戴计算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如雨后春笋般产生。

4.5 云计算与硬件等其它行业互为推动

云、管、端的服务器和核心芯片国产化正在提速,并不断升级,对分布式数据存储、虚拟化、海量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突破,预计截止到2014年末,国内三大运营商的4G用户数将达到8000万,4G终端将达到1.5亿部,都将有力推动我国云计算的发展。

云计算应用领域教育云、移动医疗、智慧城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金融等领域正在加速发展,服务对象、业务种类越来越多。把握创新优势,在变革中腾飞。

参考文献:

[1]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云计算技术及发展策略[Z],2010.

[2]雷万云.云计算――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朱近之,方兴.智慧的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篇10

我国移动互联网规模

首次突破千亿元

2014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实现爆发式增长。2014年9月,全球独立移动设备用户达36.5亿,超过全球总人口50%,并且活跃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保持20%以上增长。全球每月移动互联网流量3200PB,是2011年的5倍有余,智能手机上网流量保持2倍以上增长。全球移动互联网发展呈现出参与者不断丰富和壮大、跨界融合成为产业结合的重要趋势、不同国家发展程度千差万别、生态体系竞争成为竞争的主流形态等特征。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得到了主要国家政府和国内外互联网巨头的高度重视,纷纷制订新战略,抢占新高地。2014年,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努力占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制高点,开始在产业互联网、健康医疗、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等领域制订国家级政策。

2014年是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国移动互联网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手机用户上网使用率首次超过PC端使用率等都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我国移动互联网呈现出国有品牌设备的市场份额大幅增加、新生代用户力量持续崛起、移动电商等应用价值提升等特征。我国移动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提升引领作用增强,并且正在成为产业跨界、创新驱动和大众创业的重要工具。我国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相关领域的战略部署。在国家层面,除了近期可能出台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我国已在移动芯片、云计算、移动即时通信、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等领域进行布局;地方层面,湖南省成为国内首个明确出台以移动互联网为独立产业发展规划的省份,浙江省率先在信息经济领域发力、广东省的云计算发展规划和贵州省的大数据发展规划,都体现了各省份正从不同侧面借力移动互联网加速经济转型升级。

2014年,国内外移动互联网巨头向其他行业渗透与整合的能力显著增强。微软从被动转型到移动优先,多举措加快“移动+云”战略;谷歌旨在提升安卓生态圈活力,向广阔领域延伸影响力;苹果进一步完善iOS生态体系,在智能设备领域广泛蓄力;Facebook转战移动社交,继续保持社交优势;百度打造开放智能平台,强化多元化移动应用体验;阿里布局O2O市场,跨界收购完善生态体系;腾讯完善移动社交平台,强化全生态开放式创新;小米打造硬件生态体系,互联网思维延伸至多元化终端。

移动互联网创新更添新活力,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层出不穷,为“互联网+”行动奠定坚实基础、开创广阔空间。

2014年,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智能汽车的爆发拓展了智能硬件的范围与深度。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比2013年翻了两倍多,2015年Apple Watch智能手表的有望加快释放市场需求。谷歌以32亿美元高价收购Nest,开启了巨头对智能家居市场的渗透,苹果、三星先后推出智能家居平台,我国海尔、美的、格力等全线家电巨头纷纷布局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支撑点,由ICT企业和传统汽车企业主导,智能汽车正在形成从上游的操作系统、芯片、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到中下游的软硬件集成、整车集成和运营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体系,整车企业和ICT企业在智能汽车领域表现尤为积极。

2014年,租车服务、互联网金融、工业互联网、在线教育等新兴垂直应用领域成为众多巨头竞争的新战场,迅速形成市场,改变用户习惯,转变经营组织方式,加速产业跨界与重塑。打车应用从出租车领域向专车领域延伸,微信平台生长出的微信支付、微信红包正在重新定义互联网金融,特斯拉、罗尔斯·罗伊斯等成功案例正在具体化工业互联网,慕课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在线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2014年,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开创了商业模式新类型。海尔的“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战略凸显了企业组织的去中心化,iOS操作系统和安卓操作系统以核心优势构建产业生态圈,制造商、互联网企业、芯片企业和运营商纷纷跨界拓展新领域新业态,智能产品正在建立市场反馈创新等模式。

移动互联网仍然是资本市场最受青睐的领域之一。2014年,移动互联网领域再次掀起并购浪潮,我国企业参与的并购交易金额再创32年最高纪录,而移动互联网成为新一轮并购浪潮的重要推动力和投资领域,呈现出龙头企业加速移动互联网生态圈布局、跨界并购推进融合发展、新兴领域布局逐渐加快等新特征。

移动互联网仍将

保持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