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技校;语文教学;改革;行为导向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对技工学校语文教学都有较高的关注度,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早在2003年就颁布了《技工学校语文课教学大纲》,《大纲》中明确的指出了:“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和继续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技校语文课程体现的更为突出,语文教学功效的不可替代性的本质决定了技校语文教学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技校语文教学仍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技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式单一化。虽然经过若干次的教育改革之后,“满堂灌”式的教育方式已被基本杜绝,但技校语文教学仍大多以传统的讲解为主,教师月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很少,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无法激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2.学生基本素质偏低。技校学生的基本素质一直令人担忧,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并不明确。同时基本语文能力较低,半数以上学生不能写完整一张请假条,绝大多少学生偏爱鬼故事、言情小说、玄幻小说的快餐文化。
3.技校重技能轻文化。技校大多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对文化课内容并不看重,单纯以专业技能培训为目的的“实用”教育在技工教育中占主导地位,造成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一条腿细一条腿粗,导致教师与学生双方对语文都存在认识偏差。
二、技校语文的改革建议
1.行为导向教学法
行为导向法是德国创造的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行为导向教育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做为教学目标,把“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做为最终教育目的。语文作为工具性极强的基础学科,更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让现代职业教育体现更多的价值。本文认为,行为导向法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有如下几种实际运用的方法:
(1)丰富学生想象力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运用头脑风暴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在语文学习中,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丰富的联想能力。在学习散文和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和欢迎学生各种离奇的遐想,想象的数量越多越好,他人不对发言者有任何缺点的评价。运用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并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锻炼其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和应用文相对较为枯燥,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并考虑可行性和难易度,设置出不同的角色让同学们分组扮演,用学生们自导自演的形式学习原本枯燥的课本内容。运用角色扮演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让乏味的学习变的津津有味。
(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使用项目教学法,把一项或几项具体的项目或者任务交给学生独立完成,这些项目应该是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有实际意义的,例如:求职信、销售计划书、合同签订、工作总结等等。让学生们认识到语文“工具性”的特点,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融合专业技能与语文教学
实用性和工具性是技校语文教学的根本特征,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课堂实践性教学很难组织实施,本文建议实施仿真模拟教学,把不同专业技能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1)模拟情景设计,岗位化仿真训练。语文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先了解所教班级的专业特征,了解其具体的工作环境和岗位特点,并依次为基础,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设计仿真度较高的工作情景,给学生提供本专业“准真实”的工作环境,把语文教学和专业知识相融合,为学生今后成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同时满足企业对技工语文素质的要求。
(2)因材施教的口语交际训练。与传统的日常交际训练不同,融合专业技能的语文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专业性更强的沟通环境。根据学生专业不同,选择不同的口语交际方案,同时可以邀请或聘请相关企业和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现场模拟训练,让学生以专业角色的身份学习口语交际的一般技巧与交际礼仪,进行综合全方位锻炼。
3.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网络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走进了语文教学课堂。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技校语文课堂也可以引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声情并茂、感染力增强,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很难唤起学生的视觉美,难以激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果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可以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从互联网下载相应的影音资料,给学生展现一个视觉的、直观的感受,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要了解课文、探究课文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技校语文教学改革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作为一名光荣的技校教师,我们应当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更加合理地推行改革,发挥语文教学在技校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仓焕.浅谈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教育与职业,2007(11).
篇2
【关键词】高考 语文 全国卷 教学建议
一、前言
今年教育部要求语文等部分学科要开始使用高考全国卷,争取明年高考时全部统一使用全国卷,这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影响非常大,而且对于语文教学也要求作出相应的改变。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调整,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工作。这就需要充分了解全国卷的形式、特征以及规律,才能发现其与本省语文教学的共通点,从而实现二者的衔接。
二、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研究
从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类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新课标全国卷I、II两种,一直以来江西等省份就使用新课标全国卷I,整体难度比较适中,而甘肃等省份使用的是新课标全国卷II,整体难度较低。根本本省的情况来看,使用新课标全国卷I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下文主要是对全国卷I进行分析。从试卷考点的角度进行分析,高考全国卷I主要由各大板块构成,其中诗歌鉴赏、默写以及现代文阅读等部分占了相当大的分值,且难度有所增加,例如默写并不只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更强调考查他们的理解能力;从结构与层次的角度来看,试卷内容含有阅读题与表达题两大题型,这类题型主要是检验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总之,整个试卷不是非常注重学生的识记考察,而是着重于考查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从写作题的角度来看,写作题紧扣社会的时事热点,择取的都是对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热点事件。该题型强调各学科间的联系,重视传统美德与精神内涵的传承,考查的是学生整体素质能力。
三、高中语文教学的对策
虽然以往各个省份所使用的语文高考考卷不一样,但是考查的重点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在使用高考全国卷后,各省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不需要做出太大的改变。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发扬原有的教学经验。全国卷与其它版本的语文高考试卷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出入,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继续采用以往总结的优秀教学技能,在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从本质上来说,各个版本的语文高考考卷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即使全国卷的题型与地方考卷的题型不一样,但是知识结构是一样的,全部都是围绕高中语文教学展开。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相对而言,全国卷比较注重翻新,各大题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整个试卷中并不是很注重考查学生的本土性东西,而是考查学生的思维灵活度,给予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要学会根据形势作出改变,逐渐的完成教学的过渡与完善。在全国通过使用全国卷后,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虽然需要作出一定的改变,但是并不需要全部翻新,而是在原来的教学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教学模式能够更加的适应教材。高中语文教师可在实践中一边探索一边转变,尽可能保持稳中有变,在当前的教学基础上重点攻破全国卷的疑难点问题。例如,在全国卷的几大考查板块中,诗歌鉴赏题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对于习惯地方自主命题的学生而言,一时难以适应,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重点对这一模块进行研究,加强对学生进行训练,实际教学中可以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以此对学生进行指АM时,诗歌鉴赏题模块的内容通常都是择取学生不是很熟悉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充分掌握语文教材的所有相关知识,不能只记重点,对于较为生僻的知识也要了解,这样才能在高考中从容的答题。而且题型有所偏向于主观性,并不是很注重学生考查学生的纯粹知识性,更加注重考查其对于问题的自主思考能力。
四、结语
高考语文全国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总体上来看,虽然它注重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继续使用以往总结的教学经验,但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一定的改变,以便更快的完成教学的过渡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黄金萍. 整体稳中有变,着眼素养能力――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分析与评价[J]. 湖南教育(B版),2016,07:22-25.
[2]席作禹.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3]曹佳,杨美霞,王璐.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 中国校外教育.1.
篇3
关键词:教育改革;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 329-0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地方纷纷开始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改革和当前流行的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联系起来,各种各样的公开课给广大的教师,学生,乃至一些家长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但是,在热烈的气氛背后,是不是还隐藏着一些不足呢?从哲学角度上讲,凡事都存在着两面性,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如此的“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又损失了什么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放在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我们到底是应该更依附于现代的信息技术,还是以“文”为本?这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看着信息技术的作用,过于热衷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课堂教学有些变味。由于盲目使用信息技术,过于放大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导致目前语文教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学主体及目标淡化、语文教学的功能性丧失殆尽、评价标准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不断显现出来。
对于以上提出的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只要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才能够真正从根本上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真正使得“新课程标准”落入实处,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对此,笔者也尝试给出一些初浅的建议。
首先,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重塑语文教学的主体和目标。从管理学的角度上讲,教学过程也可以被理解成为一种管理活动,国外称之为教育管理(Educational Management)。既然是管理活动,我们就应该首先明确其目标和主体。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识字,而是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对于文字本身的理解能力。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声音和图像只能让学生体会到感性的认识,却无法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于花哨的教学,只会让学生的精力更加分散,更不能投入到真正的语文学习当中。作为老师,我们要把握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不能相互取代,应该相互补充,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推动语文课堂教学,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着实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其次,艺术的介入方式的调整。对此,笔者并不反对,毕竟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但是笔者以为在语文课上唱歌跳舞实在是有待商榷。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尽管唱歌跳舞也是艺术,但是此艺术非彼艺术也。如果仅仅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而加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或是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唱歌跳舞的内容,就会极大地冲淡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题。笔者认为,为了调节课堂气氛,在语文教学中添加一些与语文教学紧密相关的活动是可以,也是有必要的。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课堂讨论,或者是课堂演讲,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来向大家阐述其观点,这样,我们在课堂气氛得到合理的调节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和口才,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评价机制的调整。华丽的课件的确能够取得学生的吸引,但是如果学生过分注意课件的娱乐性,而非其作为媒介本身所传递的信息,那就有问题了。所以笔者认为,对一堂课的优秀与否的考察,课件的技术应该作为辅助手段,而应重点考察其内容结构体系,课堂时间的安排,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教师对意外情况的处理等等。“本末倒置”式的评价体系只能促使改革方向和其初衷相背离。
最后,应该“返璞归真”,“以文为本”。在大多数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往往就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为分析,而新教改下连段落大意都免了,如果教学中,学生连每一段内容的意思,整篇课文的意思都搞不清楚,谈何学懂了课文。对此,笔者感到非常的惋惜和遗憾。本人以为,如上所述,我们应该基于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考虑,引导他们从文字的角度,去揣摩,去感悟作者的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绵绵的情意。尤其对于一些散文和诗词,更应该如此。对于古诗词,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古诗词方面的文学常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以课文《麻雀》为例,其中有一句描写:“像石头一样直落下去”。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比喻,为了说明麻雀的速度之快,“落”这个字道出了速度,“直”表明了很明确的目的性,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果断,毫不犹豫,如此这般的讲解,学生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其文字所蕴含的内容,进而体会到文字的内涵。笔者以为,这才是语文真正的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向冬临.多媒体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反思 问题 建议
有效教学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良好结局,也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学反思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在有效教学中的作用重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是否高效开展,但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1.教学反思意识淡薄
通俗地讲,意识就是人的感知能力,是任何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感知的能力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对自身的意识、对学生的意识、对教学过程的意识等。在教学中,教师敏锐的感知力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的开展,因此强烈的教学意识对教师高效开展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虽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有意识关注学生,有意识地开展教学,但对教学反思的意识并不突出。尽管课改要求教师要具有相当的反思能力,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反思能力并不强,原因是很多老师教学反思意识淡薄。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淡薄的现象更为突出。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大多停留在“一节课上完”就意味着教学任务完成的层面上,而不会深入思考课程背后的东西,如课堂上自身的行为是否得当、学生的表现说明什么问题等。老师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后续阶段,没有自觉地对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或即将经历的课进行反思。即使有的教师有反思的意识,更多时候也只是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少从更大更广的范围考虑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这样的反思对于教师自身,对于学生,对于整个教学过程作用并不大。由于教学反思意识淡薄,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同一课的教学时没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教学何谈有效。
2.教学反思行动欠缺
教学反思从本质上而言既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教学与生活方式。反思并不等于静坐冥想式地回顾教学实践,而是需要教师将带有批判性质的思维方式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此,不仅仅需要思想层面的认同,还需要后续行为的跟进。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目前小学语文的一线教师对于教学反思的认识已明显提高,但不容乐观的是很多教师不能把反思的过程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以为教学反思只要在头脑里回顾就能带来教学的改进,实际上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教学意识如果发生偏曲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哪怕教师对教学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多么精彩的想法,如果没有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样的教学反思可以说就是无效的或低效的。在跟一线小学语文老师访谈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反映由于自身、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教学反思中大多拘泥于思想层面,很多想法过了也就过了,并不会很自觉主动地把考虑的东西记下来,原因是没有这样的习惯。实际上教学反思落实到实践还要有一个“记录”“写作”的过程,教师可以把自己对教学的思考写成日记、随笔等作为改进教学的参照,可是很多小学语文老师由于过重的教学任务很少进行教学反思,更不用说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了。
3.教学反思内容不到位
目前教师对于反思的理解多数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关注的是解决显性的“方法”问题,很多教师反思的内容是“教学内容”,关注的是对教学内容的解读与开发。而对于教学目标、环境、评价及教学理念的反思所占比重很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多数教师仍旧是以“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看待教学实践,没有解放性、批判性地看待自身的专业发展及教学本质,没有深入挖掘教学实践背后的依据和理论。任何教育教学实践都是多种因素交汇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反思的内容不可避免地承载着教师对于一定情境中的主体、对象、条件、目标、手段等多种因素及其关系的理解。因此,教师要主动地、持续地反思“我为什么这么做”、“我这样做的效果如何”、“我所做的是否合乎公正与平等的原则”及“实现教学目标的路径是否合理有效”等关键问题,从而寻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教师的教学反思应全面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自身行为,如教学理念如何落实、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是否得当、如何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智慧、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对学生客观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平等和谐、教学环境是否有利于教学的开展等。教师只有从这些方面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才能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下一步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建议
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后续阶段,对教师而言则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与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教学反思是要对自己已经经历过的教学活动从各个方面做出自觉的判断、推理与分析的过程,包括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设计、教学调控能力、学生反应情况等做出自觉的内省,以期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1.增强反思意识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教学活动,但不一定会有意识地反思自身经历的教学实践及其背后的理论意义。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情感上真正接受反思思想,使这种带有批判、探究性质的思维活动从无意识的变为有意识的,并将其付诸实践。反思意识强的教师永远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一个结构不良领域,会经常有意识地将貌似正常的情境“问题化”,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教学实践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在长期的反思实践过程中,反思意识就会慢慢形成,这样自然提高反思行为的自觉性。同时,要提高教学反思意识,不能仅仅将反思的理解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要从更宽广、多元的社会、文化、政治的角度分析教学实践,才能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实现“知、行、思”的统一结合。
2.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教学反思是知识建构、专业成长的过程。通过反思将教师实践中的知识呈现出来,不断地解读与建构教学经验中的意义,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挖掘教育实践潜在的意义。教学反思是需要一定知识基础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情景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些“要求”和“运用”是离不开教师一定的知识基础作出判断的。因此,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以一定的教学知识为基础的。首先,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本学科的知识及与本学科相关的边缘学科的知识,如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学、美学、文化学、生态学、社会学等,这是教师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条件。其次,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教育科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对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师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知识,教师的情景知识(通过教学智慧反映出来),以及教师的策略知识(运用理论知识的策略)。教师要始终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中教育理念的运用、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设计的恰当与否、学生学法的指导等进行多方面的反思,确实朝着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前进。
3.形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并付诸实践
教师在自我检视中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教师对自己已有行为和习惯进行刻意的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持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和改造坏的行为习惯,如认真检讨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表现了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愫和敏锐的判断力,是否有耐心、亲切感和幽默感等。通过自我检视,反思自我,使得教师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促进自己教育教学的发展。虽然,教学反思可以在头脑中运作,只要思考深刻,则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起到好的作用,但如果不把精彩的反思过程和内容记录下来,也许就会很容易在以后的教学中遗忘了,消解了教学反思应有的价值,因此,真正有效的反思还要学会积累自己精彩的反思,这样才会避免重复性的劳动,也具有共享价值。而写作是一个深入反思并系统表达思想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写反思日记、教学随笔、教育博客、教育叙事等把自己在教学过程的点滴记录下来,并进行深入思考形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运用到下一次的教学中。同时,教师要对写作载体进行思考,捕捉关键信息,在分析与推理中再思考这些想法的可行性并把它们付诸实践。只有这样,反思的问题才能在实践中得到解决,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4.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
俗话说当局者迷,为了很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除了自己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外,还可以寻求同事的帮助,让同事帮助自己寻找自己教学的不足。首先,教师可以寻求与专家对话和交流,在与专家的对话中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这里,教师与专家的对话,除了面对面与专家进行交流外,还可以多读一读教育专家的论著,因为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的,而文本对话,也可以从文本中领略专家的教育智慧,与专家进行精神交流,思维进行碰撞,在这种交流中提升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反思。其次,教师要自我开放。教师的自我开放意味着一方面让别人研究自己,让别人帮助自己跳出认识上的盲点与局限,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别人的课堂吸取经验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因为反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还需要同其他教师进行真诚的交流、讨论。因此,教师除了开放自己的课外,还应开阔眼界,善于从别人的课堂中吸取经验。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
[2]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育实践与研究[J],2001,(03).
[3]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4.
[4]冯晨星,和学新.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J].学科教育,2004.6.
篇5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PPT课件 问题 建议
一、研究背景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教授知识基本是以教师板书为中介,而信息化快速发展下的现代语文课堂上,多媒体尤其是PPT( PowerPoint)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风尚,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PPT的使用确实使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更具生动性、形象性,为教学的高效进行提供了条件。2010年,国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在《纲要》以及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得到迅速深入发展,在城市和农村都得到了广泛覆盖,尤其在农村,农村初级中学语文课上出现PPT,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的步骤之一,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的一剂催化剂。[1]由此可见,多媒体尤其是PPT的使用确实给语文课堂吹来了一缕春风。
但笔者团队通过调查发现,语文课堂上使用PPT这一做法,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教师的语文课件从哪来?教师如何设计课件?传统板书将何去何从?学生更偏向哪种选择?,等等。关于这些问题,很多一线教师和学者都发表过相关著述,在笔者查找到的论著中,多数是从多媒体的使用入手,只有极少数作品直接着眼于PPT这种最常见的课堂多媒体辅助工具。并且,这些作品多是从理论知识或描述现象上解决问题,缺乏实践调查的数据支撑,基于此,笔者团队针对PPT的使用组织了调查,以江苏省为例,对苏北(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苏中(扬州市扬大附中)、苏南(苏州市园区六中)地区中学以及传统老四所师范院校(包括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笔者团队通过数据分析,总结问题,并在文章中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PPT在中学语文教学使用中的问题
(一)教学依赖多媒体
自《纲要》提出后,时至今日,信息化又发展到何种程度?出现了哪些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多媒体运用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要位置,比例大概在40%――80%之间,也就说明,现今的语文课堂上,主要以多媒体为教育中介,教师越来越多地依靠这一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使课堂教学愈发数字化而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
表1:
中学教师卷
请问您认为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在您所教的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致为? 选项 苏北 苏中 苏南
80%以上 0% 0% 0%
60%-80% 20% 25% 50%
40%-60% 60% 50% 50%
20%-40% 20% 12.5% 0%
20%以下 0% 12.5% 0%
(二) 内容缺乏原创性、针对性、时效性
教师制作PPT课件,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课件的内容从哪来。如今网上信息资源丰富,很多教师为了方便直接下载现成的PPT模板,甚至,有些教师上课的内容也直接下载下来,笔者在听课期间,亦发现有些教师的部分上课内容是百度文库得来的,这样做的可能结果就是信息的庞杂,导致课件内容失去原创性。调查中也发现,有53.33%的中学教师认为在“有效信息的筛选和过滤”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其次,教师制作的课件在设计上容易进行图片视频的堆砌,PPT内容也不能很好地和书本知识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起来,出现“一刀切”现象,使课件内容失去针对性,调查显示,40.28%的学生认为抓不到学习的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另外,笔者团队在调查采访中发现,有些老师没有做到及时更新课件内容,一份课件沿用几届,这就失去了课件所必需的时效性。
(三) 学生思维受到限制
调查数据显示,在语文课堂上,有18.96%的学生选择了“多媒体课件中,图像音乐视频过多,学习气氛过于轻松懒散”这一选项,28.44%的学生则认为“使用PPT课件后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虽然比例不大,但显示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即使抛开图像音乐等的堆砌问题,就图像音乐视频本身对学生的思维也有一定的限制,如笔者团队在某中学听一位教师讲授《绝地之音》这篇文章,当这位老师讲到这绝唱时,不仅在课件上播放了一段音乐,而且自己还唱了一段,这两种做法笔者认为都有不合理之处,我国的语言内涵是丰富的,仅仅靠教师选定的音乐来指导学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的思维只能局限在特定的内容中。再者,45.97%的学生认为“使用ppt课件后,上课进度变快,来不及记笔记”,学生只顾抄写PPT上的内容,来不及思考,思维经常处于跟不上的状态,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无法真正把握课文内容,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表2:
中学生卷
请问在语文课堂上,您是否会发现以下现象? 老师比较依赖多媒体设备 44.55%
ppt等可课件与课本结合不够紧密,偶尔偏离主题 35.55%
ppt课件多而杂,无法抓住重点 40.28%
多媒体课件中,图像音乐视频过多,学习气氛过于轻松懒散 18.96%
使用ppt课件后,上课进度变快,来不及记笔记 45.97%
使用ppt课件后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28.44%
表3:
中学教师卷部分选项
请问您认为中学在语文教学与信息化的整合过程中做得还不够的有哪些方面? ppt课件密切结合文本,突出学科重点 53.33%
有效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53.33%
ps和视频剪辑等基本操作不能很好地融汇在课堂中 40%
三、PPT在中学语文教学使用中问题的建议
根据上文中总结的PPT使用的不合理,笔者认为,对于这些问题的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多媒体形式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是语文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指向的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一种教学中介形式,更是一种教育观念。因此,有必要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一)多媒体的选择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传统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与板书为主,学生主要是听、接受、理解。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有:内容系统,针对性强,效率高;具备言传身教的影响;便于管理;集体环境好,学习氛围浓。但是也有其不足之处,如教学质量受任课教师的制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2]PPT的使用也有其优劣之分。基于此,并根据调查结果显示,48.82%的学生选择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选择何种教学辅助工具,应该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需要,合理选择,发挥二者各自优势,正确而高效地发挥其辅助功能。
表4:
中学生卷
与传统的口授板书教学相比,请问您更喜欢哪种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 21.33%
多媒体辅助教学 27.96%
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8.82%
请问您为什么喜欢老师实行传统教学方式? 教学节奏适中,思维可以跟得上 73.33%
在课堂上传统教学方式有更多时间和老师互动交流 46.67%
一种习惯 31.11%
板书更加突出重点 71.11%
利于记笔记,集中注意力 82.22%
(二)课件设计紧密联系课本
教材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来源,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资料。教师在组织课件内容时,应紧密结合课本内容,将课本内容作为课件内容的第一手资源,合理设计,巧妙组织。在抓住课本的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应“适可而止”,首先在形式上,多媒体的内容和种类不要太多、太过花哨,要有“度”;其次,利用多媒体,要正确把握课件演示内容的总量。[3]要避免信息的数字化照搬,一味追求生动性而忽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脱离课本的教学,必然会造成内容的繁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散漫无章。
(三)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教育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这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性质。在中国,语文教育主要是指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言的教育(包括汉语言形式的把握和内容的理解,汉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应当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养成学生正确理解和规范使用汉语言的能力和习惯列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4]因此,应该重视语言的学习。引导学生领悟祖国语言不能简单地依靠单一的技术形式来完成,应当指导学生深入文本,注重分析语言的内涵,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其丰富的想象感受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做到真正地感同身受。要避免“注入式教学”限制学生思维的弊端,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要注意课件内容的及时更新,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变化、学生发展的特点和现状等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同时,学校要注重加强一线教师的培训,增强他们对语文课件的客观认识,以便更好地选择、设计课件内容。
总之,我们要做的就是以发现的眼光探究现代多媒体技术尤其是PPT使用的双面性,充分发挥有利因素的同时,发现问题,深入分析,并积极解决问题,以便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更为有效地发挥其辅助功能。
注释:
[1]孙建国:《PPT在农村初级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考试周刊,2012年,第71期,第50页。
[2]蒋笃运,张豪锋,王萍,蒋晓龙编著:《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261页。
[3]杨辉:《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分析及对策思考》,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22-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适应时展的要求,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完成语文知识的讲授,让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更要重视初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但就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明显出现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合的情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目标,但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时依然无法有效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许多教师依然坚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机械记忆、浅层理解与简单应用,使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上,将学生作为语文教学的接受者而非主动参与者。
同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许多教师在没有充分理解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将语文课堂完全放任给学生,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这种形式化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更容易拖累语文教学进度,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处在停滞不前的阶段,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从问题的本质出发,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1.重视课前备课,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初中语文教学以汉语语言为基础,因此,许多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随心所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目标指引,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容易出现教材不符、内容滞后等问题,不利于推动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运行。同时,由于汉语是语文学习的主要载体,是学生从小就接触的学习项目,因此,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比较敷衍,相对于其他理工学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并没有投入多少时间与精力,导致学生只能够扩充自己的语文知识,而并没有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与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意识到语文教学也是需要认真准备,提前做好教学计划,保证课堂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这就强调了教师备课的重要性。
备课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备课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做好万全的准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许多教师也能够进行课前备课,但大多数教师都是将备课简单定义为做教案,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语文教案或者沿用以前的教案,并没有在备课中进行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明确备课与做教案的区别,做教案只是备课的一部分,教师需要全面把握备课的内涵,从教学目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多个方面入手,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做好准备,使教师的教学有理论依据的支撑。教学目标作为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指明灯,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使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与情感的培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如果教学目标过于空洞宽泛,必然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缺乏指导力,在教学实践中不具有实际操作性。教师制定的语文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达到,从而获得教学与学习上的成绩感与满足感,为学生的后续语文学习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长期目标贯穿在教师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是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在经过教师和学生日积月累的努力后,能够实现教学的长期目标,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有质的提高和飞跃。
教师在进行课前备课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学生的个性与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分层次教学,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与用心,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环境,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保证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尽量在课堂上理解知识,记忆知识,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的课下时间,又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和做题准确率。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时,要注意吸取以前的经验与教训,将预习作业落实到具体的练习中而不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一遍课文。这种课前预习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学生的偷懒现象,督促学生认真对待语文学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过程
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问题;措施;建议
G633.34
传统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是培养一种固定的写作模式,在短期内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从而得到较高的分值。但是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加强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笔者教学经验,认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中学生对于作文缺乏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习作的动力,学生只有对作文充满兴趣,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潜能。比如教师的作文教学内容枯燥无趣、教学模式单一,都会导致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体现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提不起精神等方面。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需及时思索与解决的问题。(2)基于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通常强调的是写作手法、写作的知识以及片面的写作技巧,这些问题往往就造成学生对于语文的基础知识不够全面,没有将生活与写作相结合,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生活现象缺乏了解、缺乏观察,造成了作文枯燥无味,没有Y合自身具有的语文知识来对生活进行描述、对生活的看法发挥自身独特的一面。这种教学影响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不能够综合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3)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中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于文章的构思不够清晰,并且在表达上缺乏相应的情感,这种写作的思路就有可能在写作的过程中造成脱离题目或者是偏题的现象,造成整篇文章的失败。还有就是在写作中,教师可能会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些范文或者是写作的模板,由于教师的指导不足,长时间就会影响学生自身的想象力以及对于文章的创作水平,这就使得学生的思想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加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措施
(一)提高中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将优秀作文进行通过公开的展示,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或者可以将好的文章刊登在校园报刊上,增加学生自身的荣誉感。这些都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参加各项写作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新的作文教学,就是通过对学生书写作文的积极性的调动,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目的,还让作文教学的创新性得到了实践。
(二)营造作文学习的良好氛围。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以便增加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自信心,达到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目标。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需要创建更多的开放平台,让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增强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只有学生发挥其充分的想象力,才能达到新的高度。现代的教学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无限遐想的能力,打开想象的空间,从而放飞大家的思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出一些新奇的题目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发散得到思维,最终提升作文教学的创新性。
三、加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取材,源于生活的作文更能表达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见解。教师鼓励学生面对生活中的不同元素,走进它们、选取它们,进而将发现的生活表达到作文之中。学生眼中的生活丰富多彩,丰富的生活元素都可以记录下来。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人和社会,也可以是与其相关的若干社会与自然现象。学生可将其记录下来作为一种素材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积累作文情感,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进而在作文中回归与再现生活。
(二)不断激发学生写作情感。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强制灌输再多知识,都不如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提高学生自主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对于写作的激情,可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必须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着手,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
(三)加强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作文写作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过程。为此,要想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一定要从语言和思维方面入手,对词语、修辞、句式、意蕴等语文写作的多个方面进行创新训练。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训练时,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作文写作素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文章进行仿写,例如在学完《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安排学生仿写第一段。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训练学生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学生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作文内容的情感性、充实性,并富有创新性。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阅读量,加强语文知识的长期积累,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从而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鑫逢.提升作文教学实用性与创新性的几点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4(4)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30-01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对小学生终身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朗读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既不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又降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教学策略而开展教学活动,以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不足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朗读教学虽然为教学常见内容,但教师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过渡,并未针对朗读而开展有效性教学,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不利于小学生对文章有深入的理解。例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之后教师对文章进行解析。该环节中,朗读教学的积极作用未充分发挥,且缺乏有效指导和评价。由此,语文朗读教学过程十分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育部门及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朗读教学加以充分重视,采取有效策略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1]。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朗读教学中要循序渐进
(1)引导小学生对文章有整体感知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小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虽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尤为重要。所以,在初读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有整体感知。但是,在初读文章时,教师要为学生纠正错音,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和写作思路,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小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巡视,及时给予学生以指导。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教师进行提问“你认为文章中最感人的情节是什么”,小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自由朗读,能够对文章有整体初步感知[2]。
(2)鼓励学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
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进行文章朗读时,可能产生诸多自己的问题,但教师不可立即对问题加以解答,而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朗读,积极寻找问题答案。如此,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充分发挥朗读教学有效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小学生在不断反复朗读中,对文章有着更深入的认识,既启发学生思维,又促进学生自主寻找问题答案,能够增强小学生朗读学习的自信心[3]。
(3)细读文章,情感升华
对文章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细读文章,有助于促进小学生情感的升华,使小学生明确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在朗读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学生之间有个性化的真情流露,不仅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朗读教学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感悟,使小学生对文章有充分联想,增强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此,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充分发挥。
2、针对不同类型文章而开展有效性教学活动
(1)诗歌类型文章的有效教学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诗歌类型的文章较多,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对激发小学生语文兴趣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以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征,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如对低年级小学生,准确朗读和培养语感是教学重点内容,教师应给予小学生以激励,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对高年级小学生,教师应给予学生以足够的理解和想象空间,充分提高朗读效果。
(2)叙事类型文章的有效教学
由于叙事类型文章篇幅较长,内容具有深度,所以教师要采取积极策略而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但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叙事类型文章,其内容深度层次有差异。首先,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尽可能选择篇幅较短、难度较低的文本进行朗读教学,使朗读教学能够被小学生所接受,因而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以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其次,针对中年级学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朗读文本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最后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情感,实现文章精讲,引导学生融入朗读教学活动中,以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有效性[4]。
(3)说明类型文章的有效教学
由于说明文的逻辑性较强,因而小学教师在此类文章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首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而合理选择说明文,使朗读教学内容能够被小学生所接受。其次,尽可能选择内容生动形象的文章进行朗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最后,在教学中,注重说明文的层次理顺,帮助学生更好了解文章内容,充分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师采取合理教学策略,对提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掌握朗读教学的步骤,进而对学生施以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小学生对朗读教学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朗读教学更具针对性,不仅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增强小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层的感悟,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 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0:169+171.
[2] 孙 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05:108-112.
篇9
诗歌教学 建构主义 中职语文
一、当前中职语文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中职教育中提倡和强化语文课的诗歌教学是必要的,然而就现今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情况来看,这一本应有效的手段却并未实现预期的效果,笔者发现,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进行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所秉持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比较保守以及不合时宜,这一封闭的滞后性是直接导致诗歌教学无法实现提高文化水平和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的最根本原因。
在教育观念方面,最直接的问题在于教师对于诗歌教学的目的认知过于模糊和生硬。相当数量的中职语文教师对于诗歌教学的任务目标定位于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以及诗句的简单翻译,这仅仅是语文教学目标中比较基础的识记能级的考察标准,而对于更高的层级则无甚要求,这种刻板而片面化的思路必将导致对于中职语文诗歌教学功能认知的偏差,从而将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思考与感情剥离,仅仅剩下狭隘的语言要素和孤立的知识点,对于以精炼语言表达丰富情感的诗歌而言,此举无疑是买椟还珠,缘木求鱼,其结果不仅仅不能实现中职教育中对于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任务要求,甚至对于语言知识的掌握这一最低要求都不能够完全地满足。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说由于相当数量的中职语文教师存在观念上的保守则必然会导致其在中职语文课堂的诗歌教学过程中使用保守、片面甚至错误的教学方法。从细节来看,这些不正确的教学方法主要可以集中表现为两方面:首先,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课堂教学的程式化而忽视甚至割裂了中职语文诗歌教学本应具有的内在联系,诗歌的特点在于写景状物抒情明理,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犹如人的血液肌肉以及器官,无视其中的相互连贯的文意和不断变动的思维情感而仅仅以题目词义的简单解释及句子大意的概括总结作为模式化的诗歌教学程式,则必然会导致诗歌教学丧失应有的功效而流于形式,更不用提如何通过诗歌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素养了;其次,是在教学形式上,配合保守的理念和程式化的教学过程,其教学形式必然是单一化刻板化的,对于机械的解释概括总结的步骤,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必然从始至终贯穿以枯燥乏味的板书和讲述,而这种单调的方法又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机械化,并更深一步地使得教师的观念更加保守固执,从而丧失掉了诗歌教学的重要作用,并越来越偏离教育的要求及对其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下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观念转变与方法革新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起源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在教育界开始将目光放在如何改革教育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上之后,教育心理学家针对原本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提出了革命性和颠覆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由此衍生出了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简单来说,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而不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有了重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和控制者,其作用仅仅是将学生导入到一定的学习氛围中来,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以及合作的方式来主动获得知识并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和相互评价,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积极自主和高效的学习。
具体到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上,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观念上进行否定之否定的转变。在教学任务及目标的设定上,不再以简单的语言知识点的识记为考察任务和标准,而是以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以学生自身及与他人的团队合作学习的程度为主要标准。诗歌学习的过程是由简单的语言走向深远的意象,这恰恰符合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由浅入深的过程,而诗歌也是对于情感表露和意向表达的最典型体现,这也符合了学生自我建构教学过程,通过自主与合作来实现逐步深入理解来掌握知识的特性,因而可以说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对于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一种可以激发其兴趣,引导其思考最终使其能更深刻和真切地领悟诗歌内涵的教育理念。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是教师在深刻理解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要求的前提下对于自身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上的观念转变,并且这种转变绝不仅仅局限于观念,而是会更广泛地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革新。
针对中职语文诗歌教学自身的特点而言,应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所衍生出的合作学习法是最佳的教学方法改革途径。具体而言,在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分组的规模不应过大,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而在面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上,学生在组内实行分工制,以四人小组为例,可以由第一个学生进行诗歌的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收集,第二个学生负责对于诗句的解释,第三个学生负责对于诗歌情感和意向的整理,第四个学生负责对于各个学生对自身分工完成程度的评价。不同分工的学生在完成自身所承担的任务之后,应当对其他组员进行讲解和讨论,这实际上让学生完成了自学和教授两方面的工作,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以及对于学生所完成任务的不足之处进行适当的补充。通过自身的学习过程和合作中的交流体验,学生必然能够更深刻地区学习知识理解文化,从而实现由学习知识到提升文化素养的最终教育目的。
总之,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秉持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进入到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中去,通过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来完成课堂教学,这种观念的转变和方法的革新不仅仅是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个人文化气质修养有巨大的作用,也必将成为今后我国职业教育的主流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解读中国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柴进德.谈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J].宜宾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主体 教学改革
前言
新课标背景下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但如何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常规化地成为一种教学模式且能够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更加务实与高效呢?这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探讨与不断“吾日三省吾身”的现实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 小组合作学习的政策与理论依据
现行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分目标”明确强调: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要提倡“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综合性评价应着重“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在阅读课程的学习中,“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在写作课程的学习中,要“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其“实施建议”也重点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凡此种种,都为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政策的依据与科学的理论蓝图,保证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正确方向。
2. 小组合作学习的客观现实性
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好交往、重友情,容易对同龄人,特别是知己流露真正的思想。这就为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利用同伴教育效果更好。古人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兵教兵”就是很好的同伴教育,也不失为可知“鱼之乐”的好办法,而且还可以促进“教学相长”。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符合校情。历来用传统教学模式组织语文教学的成绩都不怎么理想。那么,我们不妨尝试一下小组合作教学方式,也许就是一个转机。
3. 小组合作学习的现实价值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践行科学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法则的重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学生平等参与并充分表现、主动思考和探究,有助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巩固与个体人格受到尊重。同时,其注重体验和探究的思想还不谋而合地符合着伟大的狼性教育法则;“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实瓶颈
尽管现阶段教学改革的春风劲吹,但传统教育的影响依然残存且或大或小地钳制着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或推行进程。
1. 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还是不能完全走出传统教育的魔影,仍然倾心于自身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全面、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否突出、板书的设计是否漂亮,却很少换位思考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与学习过程,很少考虑学生主体地位的如何巩固、学生的个性在阅读课程中如何良性张扬、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稳步提升等等。
2. “左”的激进思想制约。教师在摒弃了传统的忽视语文人文教育功能的观念之后,现实的小组合作学习又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一味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落实、积累与必不可少的训练;一味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忽视对其自学、自思、自练、自背与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讨论、合作阅读、合作写作的适时指导和有序指导,犹如“放羊”;一味强调人人积极参与合作、组组互动地竞争合作,而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无助于学生的精心品读、静心感悟或尽心玩味。
3. 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欠缺。有的初中语文教师由于疏于理论学习而理解合作学习的本质不深不透,以为合作学习即是简单的“小组议论”、分组朗读,而未从所授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本班学生个体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来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过度“合作”的现象大有存在;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模糊,对“学困”层次学生的参与度重视不够、对学生的合作技能传授不够,对学生的分组有欠合理,对合作中的分工有欠明确等。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思路
初中语文教学的反复实践及其经验教训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并深深地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苟日新,日日新”,由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深化改革。
1. 强化理论学习,科学指导合作
在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作为“导师”“导演”的教师理应大力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深入领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质;要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切实关注初中学生的个体生理、心理和学习水平的差异,积极倡导和推行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正确处理好合作探究学习与夯实基础知识的关系、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学生分组与合作中的分工,力争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人人平等地积极参与收获;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诸如积极发表意见、组内小声交流、尊重他人发言或意见等),培养良好的合作技能,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在有趣的语文合作学习活动中学习语文;尽可能寻找和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积极主动地参与共同讨论,共同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要采用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方式,诸如小组内学生讨论、小组之间辩论与师生之间互问等。
2. 悉心精心备课,务实设计合作
为了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务实高效,教师务必要悉心精心备课,吃透教材,精心选择合作探究的课题,设计好整个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要依据教学三维目标、内容、重难点等因素合理地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与学习现实水平的最佳合作学习方法,精选合作探究的内容,划分好学习小组并根据组内学生的层次安排好相应的探讨问题。例如,在合作学习背诵《卜算子・咏梅》的过程中,可做出如下课程设计:(1)每4个学生分为一组,每组设立一位小组长,每个小组内的1号和4号、2号和3号结为对子。(2)组内学生利用早读或课后的时间互背、互默、互改要求背诵的内容,最后由小组长或老师在课堂上统一检测背诵的内容。(3)由浅入深地布置2个题目,先个人思考再组内讨论:诗人在“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时为何要多次提到春天?(4)运用激励机制:把每个小组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捆绑评价,例如,全组过关则本组每人奖一个笑脸;本组内有一人错一字则全组每人抄写相应内容一遍,以此类推。(5)让各小组制订本组的学习与纪律奖惩措施进行自我管理。
3. 精诚合作探究,确保目标落实
合作是探究的基础,探究是合作的目的。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教学中的教师务必要落实好合作学习的每个环节,要鼓励学生利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在合作中讨论与争论、辩论与辨析,在乐中合作探究,在练中感悟真谛,确保合作探究的教学问题的顺利解决、教学内容或任务的有序完成。诸如,在《望岳》的合作学习中,可采用以下流程:(1)分组。(2)布置思考题:该诗中的“割”字用得恰到好处,其好在何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展示:根据导学案内容,引导学生展示探究内容。(4)点评:小组代表点评,并让学生补充、质疑;教师根据生成情况进行点评,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进行有效引导。(5)激励方式: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小组的板书情况对小组加分,根据学生点评时的表达与表现状况或思考程度对该学生所在小组进行加分1~5分不等;根据得分的高低,每堂课奖励前两名的小组,第一名奖2个笑脸,第二名奖1个笑脸。历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结束语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还在深入,我们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探索之路也还很漫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 上一篇:企业财务风险防控措施
- 下一篇:纳米材料行业研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