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山生态修复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矿山生态修复概念

篇1

关键词:矿山边坡;植被恢复;目标和方法1 植被恢复的概念

植被是生长并覆盖于地球表面植物群落的统称,根据植物生长环境和特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高山植被、草原植被、海洋及岛屿植被等多种类型。通过结合生态学及工程学原理,将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公路修建等造成的已被破坏的植被重新修复,以维持该地区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的正常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即被称为植被恢复。

2 矿山边坡植被恢复的目标

2.1 理想目标

矿山植被恢复的理想目标是将矿山边坡的生态环境与矿山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调节至和谐统一的等级,使矿山边坡的植被恢复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防御自然灾害,对周围的环境具有一定的保护和改善作用。

2.2 阶段性目标

矿山边坡的阶段性目标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分别涵盖了生态学、功能性、观赏性等3个方面的内容。

2.2.1生态学目标。这一目标是矿山边坡植被恢复的首要阶段目标,其具体内容是使矿山边坡的植被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点与该矿山所在的自然环境相适应[1]。换而言之,就是指通过采取一定的手段使原本被破坏的植被的生长状况、植物的形态、物种多样性等逐渐恢复至未被破坏前的状态。

2.2.2 功能性目标。当矿山边坡的植被生态学目标达到之后便可开始第2阶段的目标实现,即植被的功能性目标,具体包括使植被的水文效应、对环境的改善作用、水土维持作用等功能与未被破坏前或天然植被的功能趋于最大程度的近似水平。

2.2.3 观赏性目标。在前2个目标均已实现的前提下,为了提高矿山边坡植被的美观程度,可以对植被的整体群落形态、植被的选择、植物的修剪等进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其观赏性。

3 矿山边坡植被恢复的方法

3.1 边坡土地的整改

对矿山边坡植被进行恢复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对边坡土地进行整改。对边坡土地的整改要将矿区的整体生态环境纳入考虑,对原有的土质进行合理地利用,同时要注意维持边坡的整体稳定性,避免因坡体结构被破坏而引起的坍塌。除此之外,对弃渣坡面土地进行改造时,要对其进行分级,以保证坡体以及水土的稳定性。而对于开采岩质的坡面,应根据其具体的地质类型和特点,保证没有浮石和危石的潜在威胁,并避免开山施工对边坡土地造成的二次损坏。

3.2 边坡土壤的改善

在对矿山边坡的土地进行整改后可开展土壤改造工作。由于矿山的土壤通常源自被剥离的表面土壤、废矿石等,因此,对边坡土壤的改良应从土壤的物理结构着手,将不利于植被生长的土质成分剔除掉。之后对边坡土壤的营养状况进行取样调查,分析其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比例、酸碱度、肥沃程度等,对于土地贫瘠、营养状况差的土壤进行化学改造,如在土壤中施加营养废料、改变土壤酸碱度等[2]。

3.3 边坡植被的修复

首先,选择合理的植物种类。根据矿山植被恢复的阶段性目标可知,在对边坡植物物种进行选择时应充分考虑矿山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物种生长特点及多样性等因素,具体可以通过矿山边坡周围的自然环境中生长的植被进行植物物种的选择。第二,做好种群的配置。要达到矿山边坡植被恢复的目标,在选择好合适的植被种类之后不能随意的配置物种,因为不同生长习惯的植物可能会产生相互克制的作用,从而影响植被的恢复效果。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矿山边坡的土地情况,根据土壤的肥沃与贫瘠程度选择适合生长的植被。第三,采用合适的植被建造方法。对易于生长的植物通常采用喷播的方式进行植被建造,该方法也是经济性最强的种植方法。对部分发芽迟缓但不影响其它植被生长的植物可以先采用容器种植的方法进行树苗的培植,之后再移植到矿山边坡的植被中去。

4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植被恢复的相关概念做出了阐述,对不同阶段的矿山边坡植被恢复目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植被恢复方法,拟为边坡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可靠的理论性依据。

参考文献

篇2

矿产资源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矿产资源补偿是建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内容之一,因此成为当今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从整体来看,虽然我国的矿产资源补偿机制已经基本完善,但是仍存在部分问题,如相关法律法规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及税费问题等。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现状,并结合国内已有的矿产资源补偿经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征收

当前,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一方面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研究我国矿产资源补偿机制对于解决矿产开发对于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现状

1.1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对于矿产资源开发补偿还未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规范,且矿产资源开发补偿的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缺少合力,相互之间联系不密切。另外,尽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但是各个地方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指导规范,这就导致两者之间衔接不紧密,从而致使补偿机制无法真正落实到位。

1.2生态补偿费用征收困难生态补偿费是为了尽可能修复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而收取的一项费用。虽然近几年国家提出了生态补偿费概念,但是部分地区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真正进行实施,而且生态补偿费的费率较低,难以顺应社会经济运行的发展规律;其次,由于我国矿产资源分布较为分散,每个地区的生态补偿费征收标准不一致,因而导致生态补偿费用的征收较为困难。

1.3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有待完善保证金的制度规定矿产资源开发之前要预先提交相关生态环境修复方案,在得到相关部门的同意意见后要交付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同时要在关闭矿产或者进行矿产开发权转让时将相关文件提交上级部门进行验收。当开采方不按照相关法规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时,上交的保证金可以用来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待验收合格后将剩余的款项退还。

1.4矿产资源开发补偿金使用效益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矿业资源开发补偿金是进行生态环境修复的有力保障,有效的补偿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对于开展后续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相关部门要综合考虑各项经济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涉及矿产资源开发核算评价系统的应用条件,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在得到相关专家的审核后建立起有效的效益评价体制。

二、新时期我国矿产资源补偿机制构建与完善

新时期我国矿产资源补偿机制构建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其框架如图1所示。

2.1完善矿产资源税费政策及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完善矿产资源税费政策及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我国矿业资源中的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内容,要在现行的税费基础上进行改革,使得税费向生态环境修复方面进行倾斜,进而能够为生态补偿提供多元化的资金途径。

2.2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对于各地区的矿区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按照公司管理、政府监督的原则贯彻实行;加强与生态恢复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政府部门要制定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方案,并由公司和政府共同承担相关生态修复费用。

2.3充分运用市场和社会参与机制,拓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资金多元化渠道首先,应在各地区建立公司化的运行系统,成立相关的生态环境修复公司,并且由该公司进行资金运转,项目施工以及相关工作的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公司具有自主经营权,可以独立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充分运用市场和社会参与机制逐渐摆脱政府主导机制。其次,要拓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资金渠道,公司可以发行债券以及股票进行融资或者向银行进行贷款从而进一步壮大公司的发展规模,同时要不断摸索矿山在项目实施过程的市场化模式,在矿产资源区建立相关利益机制,做到投资者利益最大化,并通过市场化最大限度的开采矿区资源并且做好补偿工作。

2.4完善生态补偿费制度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相对分散,每个地区对于生态补偿费的收取标准制定不尽相同,甚至有些地区更是由于种种因素而取消可生态补偿费,导致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护。因此为了完善生态补偿费制度,政府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标准的制定以达到统一的目的。

2.5合理规划“权利金”设置征收权限我国目前的征收权力较为集中,由于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的费率较低,因此要合理规划权利金并提高相应的征收比率;另外,征收权限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机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相关体系基本成熟但是仍存在生态补偿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生态补偿费用征收困难等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对于矿产资源补偿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税费政策及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等内容。其中,在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中的难点是税费机制问题,对待这一问题需要针对现行的税费机制进行改革,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做到取之于民,得益于民,进而实现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雁琴,李旭东,宋岭.试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与资源税费制度改革[J].税务与经济.2010(01).

[2]钟自然.中国矿业税费制度及其国际比较分析[R].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2009.

篇3

    关键词:生态修复 生态恢复 生态演替 生态工程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战略思指导下,水利部提出了“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水土流失防治新思路。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启动后,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配套,积极开展封山禁牧、轮封轮牧,努力探索和总结生态修的技术和经验。生态修复已为水土保持工作者所熟知,但其学涵义及有关问题尚待明确和研究。现对生态修复的若干关概念、理论及有关问题作一讨论,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1 生态修复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1.1 环境与生态

    广义上讲,环境是人以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如现代人居环境即为广义的环境概念;狭义上讲,环境是影响有机体生长、发展和生存的外界物理条件的总和。生态系统简称生态,是有生命的主体(包括人类)与无生命的客体的总和。研究有机生命体与无机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研究生命体以外的无机环境的科学称为环境学。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环境学和生态学,而后者尤为重要。

    1.2 生态环境与环境生态

    生态包括环境,“生态环境”的说法是不科学和难以理解的,可以牵强地理解为与生命体最密切相关的环境。我国所谓的生态环境实际就是生态,准确地讲“生态环境建设”应为“生态建设”[1]。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故不能称为生态环境修复。

    环境虽然是无机的,但完全从无机角度理解环境是不完整的。特别是自然环境,本身是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整体状况,只有应用生态学原理研究、认识和理解环境,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是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作为概念不易理解,但环境生态学无疑是科学的,他对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3 干扰与生态演替

    自然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如火灾、水灾、泥石流、虫害、大风、人类活动等,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些事件称之为干扰。干扰可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干扰促使某一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旧的环境和物种破坏了,新的环境和物种又会产生,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其相对稳定。在没有严重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生态系统会定向地、有秩序地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这称为生态内因演替。演替的结果,最终会出现一个相当稳定的生态系统状态,这称为顶极稳定状态。每一演替阶段有其特定生物群落特征,顶极稳定状态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干扰常使生态系统受损并改变,称为外因演替。生态系统正常演替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干扰使演替进程发生变化,严重时,如人类大规模活动,则使生态系统向相反方向演替,这称为逆序演替。生态修复就是使扰生态系统的逆序演替转向正常演替[2]。

    1.4 生态稳态与生态阈值

    生态系统不是绝对平衡的,而是永恒地发生着演替,旧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就会产生,当演替到顶极状态时,在很长时间内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稳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中的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稳态。稳态生态有相当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干扰作用下虽不断地振荡和变化,但只是量变;当干扰严重并超过其调控能力时,系统将发生质变、崩溃,而走向逆序演替,甚至不可逆演替。稳态生态抵抗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称为生态阈值[2]。只有研究生态稳态和生态阈值,才能确定修复生态系统的类型、区域、难易程度、时间周期,并确定合理的修复指标。

    1.5 人与自然共生理论

    人与自然共生和和谐相处,是人类对“自然改造论”深刻反思后产生的新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不是其对立面,脱离生态规律的自然改造,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必然损害人自身。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利互惠的共生现象。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的基础之上。F.Vester基于共生现象的研究,总结了人类系统与生物系统之间生物控制的8条规律。据此研究,生态学家提出了以最小能量输入和最小物质消耗以保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的生态设计原则。这也是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 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

    修复的本意是对错误和缺陷进行纠正的作用或过程,修复最早从污染环境治理角度被定义为: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环境生态修复起源于环境修复,生态恢复又受环境生态修复的影响。

    2.1 环境修复与环境生物修复

    环境修复是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措施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到未污染前的状态。早期的环境修复主要采用工程技术手段,以后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1972年美国尝试采用微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管线泄漏造成的汽油污染,1989年对Exxon Val-dez油轮泄油造成污染的阿拉斯加海海面进行修复(阿拉斯加研究计划),从而出现了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后来出现了环境植物修复技术,最终形成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环境生物修复被定义为利用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解被污染环境的污染物,并使之无毒化和无害化。

    2.2 环境生态修复

    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H.T.Odum提出生态工程概念,受此启发,欧洲一些国家尝试应用研究,并形成所谓“生态工程工艺技术”,实际属于清洁生产的范畴。随着生态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90年代美、德等国家提出通过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来修复污染环境的概念,并通过选择特殊植物和微生物,人工辅助建造生态系统来降解污染物,这一技术被称为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该技术至今还不成熟,国外的环境生态修复也只是对轻度污染陆地的环境修复,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通过湿地自调节能力防治污染。这与我国的生态自我修复有很大差别。

    2.3 生态恢复

篇4

【关键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中图分类号:TD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矿产的过度开采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后果,如何对矿山环境进行恢复治理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二、矿产资源开采带来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矿山环境问题较多,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即采矿活动破坏了大量耕地和建设用地;采矿诱发地质灾害;采矿使矿区水均衡遭受破坏,产生各种水环境问题;矿山开采中废气、粉尘、废渣排放,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采矿破坏自然地貌景观,影响整个地区环境的完整性。据2004年度《中国地质环境公报》显示,全国各类矿山年采掘量达60多亿吨,采矿破坏土地面积累计达500万公顷,而工矿废弃地复垦率仅为12%。矿山开发中“三废”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矿山及周围地区的地质环境;矿山开发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十分普遍;采矿活动使矿区周围水平衡系统遭受破坏。结论认为: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形式十分严峻。

1.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在矿山建设和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剥除矿体表层土壤,直接破坏了地表植被,加之新产生的废石、废渣、尾煤等松散废气物也易发生流失,加速和扩大了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土壤破坏和岩石侵蚀,造成水土流失。据调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104Km2,且平均每年还增加水土流失面积1×104Km2;荒漠化土地面积约260×104Km2,并且每年还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

2.侵占土地和水均衡遭受破坏。 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占用一定的面积来修筑道路、固定井架、建立贮煤场及建设必须的生活设施,以保障矿山开采的顺利进行。据统计,正常情况下每个煤矿井口占地面积大约0.2Km2,甚至更多。除露天采掘直接破坏大量土地外,采煤排出的矸石、废渣、尾煤也侵占了大量土地。矿山建设免不了要征用土地、砍伐森林,直接破坏植被、农作物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导致绿地面积缩减。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矿坑需要疏干排水,导致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破坏了整个地表水地下水均衡系统,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泉水干枯、水资源逐步枯竭以及河水流断、地表水入渗塌陷坑灌入地下等问题,影响矿山生态环境平衡。

3.废水、废气、废渣污染。 这是全国矿山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矿山附近地表水体常常作为废水、废渣的排放场地。由于现在的地方煤矿处于暴利时期,业主多数建有焦化厂生产焦炭,产生的气体全部排放。炼焦、矸石山自燃、煤层自燃不仅排放大量CO、CO2和H2S气体,而且还有一定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危害生命。

三、我国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现有法律制度

1.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的概念

由于土地资源匮乏,长期以来,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一直是以土地利用为主要目的。20世纪50年代末,称为“复田”、“造地复田”、“垦复”等,2011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土地复垦条例》对“土地复垦”进行了界定:“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显然这个概念主要还是以土地利用为目的生态恢复。随着人们对土地复垦的认识不断加深,从近年研究和实施工程来看,其目标趋向于更综合性的生态问题,我国矿山恢复的内涵也由单纯强调将毁损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上升到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恢复。

2.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的法律规定

我国现有的关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规定分散在各个层次的法律文件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中,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法》、《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等。例如《环境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矿产资源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防止污染环境。开采矿产资源,应当节约用地。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受到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第十二条规定“采矿权申请人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报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第十八条规定“采矿权人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明确指出“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应尽快制定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等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土地复垦条例》也规定了政府、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对治理被毁损土地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资金来源。

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1.为本、防灾减灾。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设防、综合治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3.效益、分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4.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五、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1.新建矿山

必须符合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准入条件,即必须具备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矿山环境影响报告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报告,并依法缴存矿山环境治理号恢复保证金。经审查,若采矿活动对环境影响和破坏较大或遭破坏后难以恢复治理,则实行环境一票否决制。严格实施“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落实矿山环境保护和修复责任制。矿山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大中型新建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禁止在国家和省、市、县划定的禁止勘查区和禁止开采区内勘查和开采矿产资源。

2.扩建矿山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按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矿山在改、扩建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矿业“三废”排放总量应有效控制并达标排放。大中型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

3.生产矿山

矿山应编制地质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及废气应按相关标准和规定处理达标后排放;矿山对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应积极治理。矿山生产中必须做到边生产、边恢复(治理)。对治理不力、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

4.闭坑矿山

严格矿山闭坑报告的审查和报批制度。矿山应做好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的污染整治,并限期做好矿山土地复垦和因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要因地制宜恢复。对未达到闭坑要求的采矿权人,不再授予新的采矿权。

六、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政策来进行开采。对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是长期而艰巨的,这项工作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马爱民, 谢亚琼.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2): 10~13.

篇5

1.生态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著名的布朗特兰报告中《我们共同的未来》里最早提出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表达代际公平与同代公平伦理,即要在同代公平伦理下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系统的持续发展,又要满足代际公平伦理下的三个子系统(包含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子系统)的持续发展(表2)。生态文明也称环境文明、绿色文明,指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方面的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生态发展方式,包括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及低碳发展。

2.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指以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为依据并组织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生态生产体系是指与三种产业相关联的生态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商业。可以通过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生态产业的组合与设计原则主要包含横向耦合、纵向耦合、区域耦合、柔性结构、功能导向、软硬结合、自我调节、增加就业、人类生态和信息网络(图1)。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其中,绿色发展包含节约资源、环境友好、舒适宜居三个方面。循环发展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图2)主要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及引导消费者行为等方面推进低碳发展。

二、北京园博会的生态修复利用分析

(一)园博园的生态修复实践

北京园博园以绿色、节能、环保、生态技术为理念,其建设不仅处处体现着科技的力量,而且体现出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园区在景观、建筑和市政设施建设上广泛采用了新材料、新科技创新节能成果,如风机沙透水砖、节水浇灌、垂直绿化、地源热泵系统、高承载植草地坪、木塑平台、雨水花园、节水浇灌技术、屋顶绿化、园区雨水利用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同时运用了大型乔木移植技术提高成活率,利用露骨料透水混凝土新型建筑工程技术。这些生态工程技术都体现了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绿色循环、永续利用的园林建设理念,体现了科学与生态的有机结合的价值所在,具有重要的生态科普价值(表3)。因此,利用生态修复原理对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利用高科技进行能源的循环利用,以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锦绣谷及永定河成功的生态修复的成果,体现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及低碳发展的全方位、多维度的生态发展方式,进而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目标,同时充分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关关联关系。

(二)锦绣谷的生态修复

20世纪70、80年代,永定河老河道由于挖砂形成了一个大砂坑,后来逐渐演变为占地面积140公顷左右的建筑垃圾填埋场,且前后有2000多名拾荒者聚集在此,逐渐搭起了2万多平方米的临时建筑。园博园建筑垃圾填埋面积陆地面积52.4%,地基难以处理,垃圾最大填埋深度达到30米。万花锦绣谷原位于永定河河滩地,至园博会筹建时仍留有一个面积约为10公顷的河滩地,其建筑垃圾填埋深度约有20米。如何对其进行修复?园博会秉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并通过生态修复原理和技术,把垃圾场变成了绿地,废弃地变成了园林,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推广价值(表4)。园博会(锦绣谷)是永定河生态修复的一部分,它通过对生态修复原理的解剖,让游客了解生态系统作用和价值,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园博会可以通过开展科普旅游来将其成功的景观生态修复案例弘扬下去。由表4可以看出,园博会可以开通生态科普旅游和技术科普旅游,不仅让游客了解各种植物的品种、特色以及栽培技术,也让游客了解生态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及低碳展。实际上,开展生态科普旅游的形式,不仅仅是对园博园内的众多植物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也是对园博会锦绣谷的生态修复原理的普及。大众在观赏园博园内美丽风景的同时,要明白这片壮阔景观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到生态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发展。

三、总结

(一)基于生态修复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发展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生态作为经济运行内生变量的角度看,生态发展是指投入要素的“生态资本”存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生态资本存量的增长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保存与增值。生物多样性包含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物种以及它们所组成的生态体系和生态过程。生态资本质量的优化是指生态系统保证人类生活素质能力的提高。为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部分——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内,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为出发点,必须支撑和适应相应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决定人类生活质量的最主要方面,但在人类过度干扰下,大量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生态恢复就是指停止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度干扰,利用生态本身的自适应、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并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从而实现其回复功能的过程。要摆脱这种不利的生态环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增强生态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管理生态环境,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维护功能,借助大自然自身的能力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2.生态大发展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弘扬生态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发展与生态文明的理念就是要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及环保、循环利用、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园博会内不仅具有包罗万象的奇花异草,还具有高科技的应用,更具有生态修复原理等生物技术知识。因此,这里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科普知识,可以通过开展科普教育与传播,将生态发展与生态文明的理念弘扬下去。

3.加强经济的辐射作用选择在废弃地上建设园博园,具有重大的生态修复示范意义,这也是历届园博会的一个创举。永定河畔的璀璨明珠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辐射丰台、石景山、门头沟等区县,是首都“西部生态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年建设,永定河畔的园博园,如今已成为京城西南部的璀璨明珠,将会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生态修复在大地园林中的体现

生态修复在大地园林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地园林正积极地应用生态修复技术改善人类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近年来,生态修复技术在河流和修理废弃垃圾填埋场等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目前常见的生态修复类型:工业废弃地、垃圾填埋场和受损淡水水域的恢复重建。日本和韩国在河流和废弃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设计方面有一些典型的案例。

1.日本案例日本江户川支流坂川的古崎净化场,是采用生物-生态方法对河道大水体进行修复的典型工程,它利用卵石接触氧化法对水体进行净化。

2.韩国案例韩国首尔市兰芝岛世界杯公园就是采用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对严重污染的垃圾场兰芝岛垃圾山进行综合整治,如自然修复、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客土重填和土壤安定化工程等。生态修复技术在这些项目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利用沉淀、过滤、曝气和单一的植物进行修复,更多的是在园林设计中与环境工程的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并进行综合整治。

3.欧美国家案例欧美很多国家,通过生态修复公园的废弃地改造的方式,将废弃地改造为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态公园。德国对废弃地改造时就充分考虑休闲功能的建设,或作为公园或作为运动场地、露宿营地等。

篇6

2009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343857万t、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1277.5万t、工业废气排放总量436064亿m3、SO2排放量2214.4万t、粉尘523.6万t、固体废弃物203943.4万t[10],发展低碳型矿业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矿业发展的一条根本出路。发展低碳型矿业的必要性:①减少环境污染需要发展低碳型矿业。矿产资源的开采,不论是露天开采还是井下开采都会在选矿和冶炼等过程中排放出大量液态、固态和气态废弃物(“三废”)。与传统矿业相比,低碳型矿业能有效减少“三废”的排放量,改善矿区的环境状况[11]。②实现资源最优利用需要,发展低碳型矿业。传统矿业发展模式主要以过量消耗资源为依托,使资源基础被不断削弱,而低碳型矿业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消耗[12]。③提高环境—经济效益也需要发展低碳型矿业。传统矿业环境成本大、经济效益低,而低碳型矿业发展可减少“三废”的排放,同时减少因环境破坏而导致的修复与维护成本,提高因减少消耗、充分利用资源带来的经济利益[13]。

云南发展低碳型矿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云南矿业概况云南矿业的主要特点为:①矿产企业多。矿产企业情况见表1[11]。云南省全省矿业职工约有31.90万人,从业人员达100万人。②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云南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种类丰富,保有储存量在全国乃至世界矿业城市中都位居前列。云南省主要矿产资源统计见表2[14]。③矿业在云南省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大。2009年云南省有色金属矿业总资产投资82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30.5亿元,利税44.2亿元,利润16.5亿元[。主要制约因素目前,云南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矿业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低碳型矿业的发展。主要制约因素[5]有:①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包括企业结构、产品结构、规模结构等。从产业结构看,云南省矿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结构不合理。云南省现有大型企业12家,中型企业30家,小型企业6500家(表1)。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云南省现有有色金属产量达215.8万t[14],而深加工部分约只为有色金属产量的27%,其余以金属锭产品出售。三是规模结构不合理。云南省交通便利、开发较早的滇中、滇东地区勘查程度较高,而滇西勘查程度低,甚至有空白区;供早期开发利用的铜、铁、锰、煤、磷等勘查程度较高,近期发现的铅、锌、银、铜、稀土等勘查程度较低[15]。②资源回收率、综合利用率较低。目前,云南省多数有色金属矿山采矿回收率为60%—70%,选矿回收率约为70%—80%,冶炼回收率约为90%—95%,采、选、冶综合回收率仅为40%—50%;综合利用率平均约为55.8%,部分不足10%。一些难处理矿物综合回收率多在10%—30%,如兰坪金鼎锌业公司目前的铅锌矿采、选、冶综合回收率仅为25%[6]。③环境污染严重。全省有色金属在采、选、冶过程中有50%—60%的废渣、废水进入环境。如澜沧江水系的主要支流氵比江,由于上游兰坪铅锌矿无组织开采、堆放,使其水质严重恶化,总铅平均浓度为0.077mg/L,最高浓度达0.177mg/L;总镉平均浓度为0.0154mg/L,最高浓度达0.0409mg/L,严重超标[16]。

篇7

[论文关键词]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矿产资源保护;区际矿区生态补偿制度

一、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含义

(一)生态补偿及区际生态补偿的概念

“生态补偿”一词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英语国家一般是用“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 or Payment for ecosystem benefit)这一术语。生态补偿是环境资源外部性内部化的经济手段。有学者认为生态补偿包括两个方面:对环境的补偿,即对已经遭受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与重建,对面临破坏威胁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人的补偿,即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行为主体进行经济或政策上的奖励与优惠(或惩罚与禁止)。曹明德在环境法意义上分析生态补偿,认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环境利用和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国家通过对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行为进行收费以实现所有者的权益,或对保护环境资源的主体进行经济补偿,以达到促进保护环境的目的;二是国家通过对环境污染者或自然资源利用者征收一定数量的费用,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或用于开发新技术以寻求替代性自然资源,从而实现对自然资源因开采而耗竭的补偿。

(二)生态补偿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生态补偿与矿产资源保护的关系

矿产资源保护的类型包括了保护性开发、限制性开发、禁止性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要保护矿产的数量,即减少矿产浪费现象,提高利用矿产的效益转化率;二是要保护矿产的品质,即减少矿产破坏现象。

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经济活动,不能脱离自然力的影响,只有符合自然生态平衡的要求,保持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才能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益,实现资源利用的预期效益。另一个方面,建立矿区生态补偿制度,是将生态补偿费专款专用,除部分补偿给矿区居民外,绝大部分经费用于致害矿区生态系统的修复、重建及相关科研支出,这将促进矿区生态的良性循环,进而在数量上保证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矿产在品质上的优质化保有,这将造福于子孙后代。

2.生态补偿机制与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的关系

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损害赔偿机制都是环境资源的保护机制,是用经济手段实现环境资源外部性的内部化,是解决环境资源修复保护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

生态补偿侧重于对生态资源价值的补偿,更加关怀享受良好生态环境的机会公平,更加重视生态价值的保护和生态效益的保护,更加关怀代际间生态环境的保有。任何影响了生态环境价值和效益的经济行为,都要支付生态补偿费。生态补偿机制遵循“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是享用生态服务或减少其生态成本的受益者向额外承担生态成本的主体支付补偿金的制度。

3.区际生态补偿与纵向生态补偿、内部生态补偿的关系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某一个特定空间范围内的生态系统为补偿对象。对于该空间内想用生态服务的主体支付生态补偿费,为内部生态补偿、自我补偿。该空间范围外的人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减损、享用生态价值,或减少其生态成本而受益时支付的生态补偿金为外部生态补偿,包括区际生态补偿和纵向生态补偿。区际生态补偿是省与省之间,或经济区域之间。纵向生态补偿机制是中央对地方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偿。

二、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原理

(一)现实立法依据

1.国内的立法实践

《生态补偿条例》是2010年国务院的立法项目之一,至今尚未出台。在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指导下,许多地方进行了生态补偿制度试点。比如2007年制定的《江苏省环境资源生态区域补偿办法》、2008年制定的《浙江省生态环境财力转移支付实行办法》、2008年出台的《河南省河颍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等,这些《办法》是对中国生态补偿制度立法实践的探索,并取得成效。但是目前的试点针对河流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污染补偿,没有涉及其他自然资源要素。

2.国外的立法依据

国外已经形成较完善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在立法实践上我国已经落后国外。比如美国建立矿区复垦许可证制度、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英国制定损失赔偿制度、土地复垦金制度;加拿大建立矿山关闭及复垦制度、复垦基金等来保护矿区生态。但是国外的矿区生态补偿制度构建是基于“矿产资源开发主体是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最大直接受益方”的理论,[5]其矿区生态补偿仅仅在矿产开采阶段,未建立矿产品消费受益方的生态补偿制度。

(二)受益者付费原理

受益者付费(BPP)即“谁受益,谁付费;谁受损,谁获赔”。生态服务/生态产品的直接消费者,或生态效益的间接损耗者有义务对该生态资源支付成本。这是生态正义价值的具体体现。

矿产资源是支持经济建设的能量,是“工业的食粮、血液”。矿产资源大省为了支援经济发展,大量开采、输出矿产资源,造成矿区生态系统破坏,使生态系统弱化、生态价值降低、生态利益减少。矿产资源大省丧失良好生态环境享用的机会。为了保证国家矿产及能源安全,国家宏观调控矿产开发,矿产资源大省无权拒绝开采矿产资源,其丧失选择机会。而矿产品消耗大省、矿产资源小省以低生态成本或零生态成本,大量输入、消耗矿产资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财富,保持经济增长速度。

(三)外部性原理

经济学家将个体行为不仅对其本身而且对周围的人或环境都会造成影响的现象称为外部性,即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产生的影响。

为了使经济行为的外部性内部化,减小社会不公平程度,基于科斯定理,明晰矿区生态价值的产权性,确定利益各方生态维护成本的承担比例,用矿区生态补偿机制这一经济方式实现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

(四)自然资本原理

依据自然资本理论,自然资本是自然生态系统给予人类或者可为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以及提供的生态服务的总称。自然资本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保持基本恒定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矿产资源是具有稀缺性、价值性、效用性的,则以矿产作为组成要素的矿区生态系统也是具有价值属性、稀缺属性的。目前的市场等价交换,仅仅是针对矿产资源的稀缺性、效益价值,而不包括生态价值。在保护矿产资源时,不能仅仅保护矿产本身,还要有保护矿产依附的矿区生态所具有的生态资源的理念。

三、区际矿区生态补偿制度的内容

(一)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主体

1.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义务主体

生态补偿义务主体是指支付生态补偿费用的主体。区际矿区生态补偿义务主体是矿产品消耗大省、矿产资源小省的政府。

为了支持经济大省的发展,矿产品输出大省使其失去了享用良好生态环境的机会,由矿产品消耗大省支付生态补偿金是合理公平的。

2.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权利主体

生态补偿的权利主体是指能利用、接收生态补偿金的主体。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权利主体是对矿区生态补偿金享有利用、接收权利的主体,包括因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而失去良好生态资源机会的主体,负责修复、重建矿区生态系统工作主体,为矿区生态系统修复、重建提供科研技术的主体。

(二)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范围

区际矿区生态补偿范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生态补偿金的组成,这与生态补偿权利主体的利益诉求和他失去的机会成本相联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矿产资源开发而导致生态恶化,当地居民的直接经济损失、失去享用良好生态环境机会的成本、失去的发展机会的补偿。

2.矿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建工作及相关设施的支出。

3.矿区生态系统保护的科研经费支出。

4.矿区生态环境代际外的补偿金。

区际矿区生态补偿范围另一方面指区际矿区生态补偿范围指矿区区域界定。矿产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如果这种破坏和污染还没有形成区域性的,则不宜纳入《生态补偿条例》中。因此,必须明确因矿产开发活动而致害矿区区域和受害生态区域界定标准和方法,还要明确矿区生态建设区域和生态受益区域界定标准和方法。

(三)区际矿区生态补偿标准

区际矿区生态补偿标准决定了生态补偿费的具体分担方式,决定了不同矿产品输入消耗大省补偿多少的问题。生态补偿标准不同于生态赔偿,可以是等价的,也可以是不等价的。已有的生态补偿标准包括两类:一是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价值评估;二是对生态服务功能提供者的机会成本损失进行核算。

矿区生态补偿制度是实现经济的矿产资源节约型发展的手段,而不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矿区生态补偿在制度探索初期宜采用不等价补偿,来保证制度的运行,但是补偿标准不能太低。

(四)区际矿区生态补偿方式

矿区生态补偿方式就是指生态补偿责任的具体承担类型。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货币补偿,即矿区生态补偿义务主体用生态补偿金、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建立矿区生态修复、重建基金,或生态补偿义务主体为矿区修复、重建项目提供免息贷款。

2.技术补偿,即矿区生态补偿义务主体向权利主体免费提供矿产资源高效率、低生态破坏的技术,免费提供生态养护技术,并向矿区所在地输送高技术人员。

3.项目补偿,及矿区生态补偿义务主体承担矿区所在地生态修复、重建项目工程。

(五)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监督

篇8

关键词:环境材料;教学研究;生态设计;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37-03

一、前言

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开发,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和便利。但是材料的不断开发,地球上的资源、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就越来越大,同时,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就越来越严重,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同时又要不断的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材料的合理开发以及其合理利用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既能满足人类进步的需求,又能清洁环境、节约资源、节省能源的新材料——“环境材料”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如此,对于环境和材料的认识,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认识过程,人类充分享受了其带来的极大便利,同时也付出或即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对环境材料的普及认识将是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实,环境材料并不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新材料体系,它只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它实际上是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目标就是在材料的加工、制造、使用以及再生循环过程中消耗最少的资源、能源,而达到最大的使用功能,以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材料专业的大学生,了解材料与环境的关系,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对于未来新材料的开发、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环境材料不是一种独立的新材料体系,是一个新的概念,对其概念、范畴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还有一个认识和完善的过程,尽管开始出现一些相关书籍,但关于环境材料尚没有成熟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统一的判定标准,这给现代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不仅学生会产生许多疑问,往往老师也难以准确地定义。为此,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环境材料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教学组认为从环境材料的概念及研究范畴、环境材料的评价方法及标准、环境材料的类型、环境材料与产品的生态设计及其发展趋势等进行概述,让学生了解环境材料的基本概念,增加他们的环保意识,在以后的材料研发过程中,增进保护环境、清洁环境的概念,以达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环境材料的概念

环境材料,是90年代初日本东京大学山本良一先生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是指那些环境负荷减至最低、再生产增至最大的材料,它与传统材料明显的区别在于它赋予了传统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以特别优异的环境协调性,或者说是那些直接具有净化环境、修复环境等功能的材料;同时,山本良一先生又补充说,所谓的环境材料只是一个原则,其目的是防止对环境的损害,在人类活动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环境材料本身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概念。环境材料不是一种独立的高新技术材料种类,与其他材料的关系可粗略地用图1表示,许多传统材料本身就具有环境材料的特征或者可以发展成环境材料,有些垃圾废弃物经加工处理也可以制成环境材料,有些新材料是在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它具有较好的环境协调性,因此,应当正确处理传统材料与新材料、普通材料以及特定领域应用材料的关系,使环境材料在研发过程中得到普及,以达到保护环境材料的最终目的。

三、环境材料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判断某一种材料是否属于环境材料的范畴,需要一个标准或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环境材料”的定义。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如生命周期评价法(LCA)、经济性指标法(LCCA)及环境材料的研究方法评估(LCD法)等。其中,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被称作20世纪90年代的环境管理工具,是近年来西方国家酝酿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所谓的生命周期评价是指对一种产品从开始加工制造直至废弃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估,即从它的开采、加工、使用、废弃等全过程进行评价(图2),也有人把它说成是从摇篮到坟墓的评价。

但对LCA法,不同的组织机构有不同的定义与理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为LCA法是汇总和评估一个产品(或服务)体系在其整个寿命期间的所有投入及产品对环境造成的和潜在的影响的方法。ISO不仅规范了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标准,随着环境保护的需要,也在尝试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进行标准化。而国际环境毒物学和化学学会(SETAC)认为LCA方法是一个评估产品过程或其活动给环境带来的负担的客观方法。该方法通过识别和量化所用的能量、原材料以及废弃物排放来评价与产品及其行动有关的环境责任,从而得到这些能量和材料应用及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大小,并对该善环境的各种方案做出评价。生命周期评价法是评价材料的环境负荷的一种主要方法,其优点在于环境概念清楚,且将材料的生命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类研究。

四、环境材料的类型

环境材料是继人类历史上从天然材料、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智能材料之后又一个新概念材料,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将环境材料划成不同的类型。为了使学生清楚理解环境材料与上述材料概念的关联和区别,易于接受、认识环境材料及其重要性,以现实环境问题为依据,通过下列内容的介绍,学生能简单直观地认识环境材料及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1.绿色包装材料。众所都知,凡是产品都离不开包装。发达国家的包装工业产值已占国内总产值的2%以上。我国的包装业发展也很迅速,据中国包装联合会统计2010年完成包装工业总产值1.2万亿元,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大地带动了新材料的开发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果忽视环境因素,也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在开发包装材料时应牢记对环境的保护思想,体现包装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实质,还要避免过度包装或浪费包装材料,才能达到节省资源,逐渐改善环境的目的。

2.绿色建筑材料。长期以来,建筑材料主要是根据建筑物及其应用部分对材料提出的力学性能和功能方面的要求进行开发的,结构材料主要追求高强度、高耐腐蚀性等方面的先进性;而装饰材料则追求材料的功能性和设计图案美观等方面的“舒适性”;但这样往往容易忽略建材的环境协调性,结果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建筑材料是应用最广,用量最多的材料,因此其耗能以及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最严重。建筑材料在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空气、水、固体废弃物、放射性、噪音和热等的污染。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建筑材料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建筑材料生产中的污染物如不加以解决,则由此造成的环境负荷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开发与地球环境协调性的绿色建筑材料是今后发展建筑材料所必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所谓绿色建筑材料就是具有优异的环境协调性的建筑材料,具体地讲,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对人体、周边环境无害的健康型、安全型建筑材料;从广义上讲,生态材料是对原料生产、施工、使用及废弃物处理等环节贯彻环保意识,实施环保技术,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绿色建筑材料代表着未来建筑的主体方向,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3.环境净化材料。净化材料是指在与废弃物的接触中,通过物理、化学的变化而使废弃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除去从而达到排放标准,而有毒、有害物质本身通过这种物理化学变化变成对环境无害的物质,甚至加以利用。净化材料类型多种多样,不同材料对污染物质的去除机理不同,因此可把其划分为吸附净化材料、离子交换材料、混凝絮凝材料和过滤净化材料等。如,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分离膜等,就是净化材料的常见类型。仅有环境净化材料还是不够的,大部分净化材料还需要借助某些设备、工艺的优化组合来处理生产及生活废水、废气的系统工程,其中废气固体的处理取决于技术设备,废水与废气则更多的依赖高技术含量的材料。设备施工已确定后的产物,材料则与工艺相辅相成,即根据工艺特点设计材料结构或根据材料性能开发工艺流程,这是环境材料研制的特殊性,即材料与工艺的统一。

4.环境替代材料。用环境负荷小的材料替代环境负荷大的材料可以减小材料对环境生态的影响作用,有些材料虽然环境负荷小,但对人体健康不利,所以也需要用对人体健康有利的材料进行替换,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用作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灭火剂和喷雾剂的氟里昂被广泛用于制冷﹑空调﹑消防﹑电子﹑医药等行业,但是氟里昂类物质不仅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而且对地球产生温室效应,严重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身心健康,因此寻找替代氟里昂类物质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门话题。目前作为替代制冷剂被广泛应用的有:四氟乙烷、异丁烷、二氟乙烷与二氟一率甲烷的混合剂等。另外,石棉以及含磷洗涤剂替代品的开发也是目前化工行业的重要课题。

5.废弃材料的循环利用。垃圾重新利用,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的某些资源短缺的问题。常说的废弃物的资源再循环,包括再资源化和再利用,再资源化就是将废弃物(一般废弃物、产业废弃物等)进行回收、粉碎、筛分等过程,再作为原料使用;再利用包括整体机能使用寿命完结后的物件进行重组,将其部件不改变原来结构或做很少的修复,经过清洁后重复使用。如酒瓶之类物件回收后经过洗涤重复使用,干燥剂之类产品回收干燥后再充填等。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废干电池的资源利用,大部分电池都混于生活垃圾堆中,被填埋或是焚烧,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小事,但却有着很重要意义:一是资源的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二是防止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负担。废旧电池中的有色金属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废旧家用电器的资源化,废塑料,低硅尾矿的资源化,煤矸石、粉煤灰、高炉渣的利用,以及建筑垃圾的资源化等正是十二五规划中的重大课题。

五、环境修复材料

矿山的开采常引起重金属元素污染土壤或水体;战争常常使某一区域中某有害元素(例如铀或TNT)浓度过高;而某些工厂周边地区,由于工厂排放的污染气体物的降落或某些集水盆地常年汇集大量污染物,使得这些地域某种污染成分浓度特别高。环境修复是指,对已污染或破坏的环境进行包括生态方面的多种技术处理与治理,以恢复被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如植物修复及非金属矿物对环境的修复等。目前,常见的有植物修复和非金属矿物修复两大类。植物修复是指把某些对污染物具有耐承力和高积累特性的植物种植于污染区,利用植物自身的生长代谢或其根系微生物共同作用,将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吸收固定或消除,并在适合的时间对植物进行收割处理,使污染的环境恢复达到原初状态的一种原位污染治理技术。如,水葫芦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吸附作用、红树林湿地在水体净化中的作用。

六、生态设计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资源、能源的消费将会进一步剧增,由此造成的资源、能源的短缺将会日益严重。从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不得不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同时,还要减少对矿石等原生资源的依赖性,将产品、材料的生产逐渐转移到以利用再生循环材料为主的基础上。生态设计是指在材料和产品的设计中将保护生态、人类健康和安全的意识有机地融入其中的设计方法,又称为生命周期工程设计、绿色设计,或为环境而设计以及环境协调性设计等,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还有利于产品循环回收的可再循环设计、便于回收重新使用的易拆卸设计、以及材料选择设计等。目前生态设计已经成为推行预防生态环境受到危害的重要手段,是最高级的清洁生产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生态设计是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并采用可循环材料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明显地减少材料制造前的隐性材料物质流和能源流,即在材料循环的前端减少,而不仅仅是促进生产造成废弃物的循环。生态设计应使传统材料设计思想有新的转变。传统设计是依据技术、经济性能、市场需求和相应的设计规范,着重追求生产效率、保证质量、自动化等以制造为中心设计思想,将使用的安全、环境影响和废弃后的回收处理留给用户和社会。模块化设计指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分析,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可以组装成不同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模块化设计也有利于产品使用后的拆卸,继续利用一些可用的模块,其特点典型地体现在拆卸技术和回收技术等方面。目前,模块化设计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计算机、复印机以及许多工业机器行业。

七、环境材料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各方面的压力,人类急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途径来协调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使其既不浪费资源又能保护环境;另外未来人类的生存空间也要扩展,这使得人们在寻找上天、入海、入地的材料。这些将是未来环境材料的发展的出发点与方向。基于这个观点,少用资源与材料,少消耗能源,发展空间材料,可能是未来材料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此外,材料的重复利用也是未来社会必须给以解决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开展绿色产品的生产及进行绿色设计,是未来社会不能不涉及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后者在未来可能越来越多受到关注,将成为环境材料未来发展的重头戏。所谓绿色设计,就是要求工业设计的产品包含这样的两方面的性能,一是清洁生产,在各个工艺环节都要减少排污,减少垃圾;二是要节约资源,既要节约原料,又要使产品在使用之后不至于全部成为废品垃圾,而是便于拆卸、回收和利用。环境问题已让世人猛醒,已经逝去的不能回来,目前的关键是怎样利用好仅存的有限资源来开创人类的未来,必须充分认识到材料、环境与未来的依存相连性,从保护环境的观点出发去开拓新的材料和能源,是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必须时刻恪守的信条,愿意以此为径,为材料、环境与未来创造出一片和谐的天地。

八、教学效果与思考

环境材料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同学们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引导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结合相关参考书以及最新的资料文献,配合实物图片资料,从环境材料的概念、范畴、行为准则到具体的环境现状等不同方面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根据同学们自己的兴趣和观点,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自我查阅相关资料,组织内容进行交流探讨,同学们积极主动提出了各类环境保护的观点与措施,以及未来对环境友好材料的开发和使用的基本原则。但是对于环境材料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尚没有成熟的理论支撑和统一的评价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还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为创造更美好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每个人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解念锁.环境材料学课程的和谐教学法[J].机械管理开发,2009,24(4):153-154.

[2]马丽萍,蒋荃,赵春芝.绿色建材基于LCA的环境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0,S2:90-95.

[3]李守泽,李晓松,余建军.绿色材料研究综述[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11:1-5.

[4]徐秀丽.现代办公建筑室内环境生态设计的浅析[J].科技资讯,2010,30:82-83.

篇9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邢台市;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3月3日

一、引言

自2001年首次确定辽宁省阜新市为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改革实验点以来,历经12年周折,国家终于出台了全国性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规划》的出台使得资源型城市再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国家面临产业结构转型时期,资源型产业对政策性调控方向非常敏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但具体哪些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似乎依然是个模糊的概念,资源型城市的划定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所以这次国家层面《规划》出台,自然再次吸引了各界瞩目。

这次《规划》在全国确定了262个资源型城市,占全国城市数目的1/3。数量数历年之最,其中地级行政区126个,县级市62个,县58个,市辖区16个;河北省张家口市、承德市、唐山市、邢台市、邯郸市等5个地级市以及鹿泉市、任丘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易县、涞源县、曲阳县6个县或县级市;井陉矿区、下花园区、鹰手营子矿区等3个市辖区即河北省一共14个城市被列入此次规划行列。

河北省自然资源丰富,自古就有“燕赵煤仓”的美誉,就是在现在也依然是全国13个主要能源供应基地之一。河北矿产资源种类达151种,排在全国前五位的矿产有34种,矿业经济发达,从业人数达40.8万。河北省矿产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储量丰富,其中煤炭探明储量601.39亿吨,天然气储量1,800亿立方,石油储量27亿吨。丰富储量使得河北矿产资源年产量很高,煤炭年产量11,771.56万吨,原油年产量近584.02万吨,天然气年产量近10亿立方米。此次被列入《规划》的5个地级市中3个属于煤炭资源城市,其中邢台市尤为代表,为此我们试图以邢台市为例,探求成熟型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性建议。

二、文献综述

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我国国内学者研究成果已经初现端倪。针对具体某个资源型城市进行研究,如陈树武和赵翰文(2013)在其文章《景德镇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转型的可行性研究》中依据雷德蒙・弗农所提出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证明景德镇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有针对资源型城市某个方面凸显的问题进行研究成果,像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姚震寰(2013)的“对东北地区资源型经济转型中环境问题探讨”一文中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污染破坏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政策性建议。上述研究成果大部分针对的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研究,但也有针对其他类型的资源型城市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中北大学的贾云翔(2013)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太原市的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环境进行了分析,提出太原市经济转型要发挥优势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的观点。经过收集整理近期国内学者关于资源型城市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后,国内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资源型城市概念的研究;资源型城市数量的确定研究;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与对策研究等。(具体研究动态参考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黄凤教授(2012)的总结)

国外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运用都要比国内成熟,该领域的研究一个大趋势是更加注重对特定地区的实践运用。理论研究起于1931年经济学家Hotelling,指出资源型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对当地资源有特殊依赖性。1971年卢卡斯提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论:建设阶段、雇佣阶段、过渡阶段、成熟阶段。美国地质学家胡贝特将一般矿业城市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预备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实践上有美国休士敦、洛杉矶等城市的转型、德国鲁尔区的振兴、日本九州地区的振兴等等,即上述各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所采用的模式大体可以分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模式;日本模式和欧盟模式三类。

日本模式:主要依靠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起初日本政府一直认为国内煤炭产业应该大力支持,以稳定国内能源供给。为此,日本不惜负债支持煤炭产业的发展规模,可是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没能发展煤炭产业在国内的兴起,相反煤炭产业产量反而下降。经验总结告诉日本应该分阶段逐步减少国内煤炭产量的同时,寻求多元化及开拓新领域,逐步实现使用国内煤炭向进口转变,通过支持产煤地域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大型项目,建立、发展替代产业等措施,寻求煤炭产区经济结构多元化,实现产煤地域的振兴。(陈学章,2007)

欧盟模式:依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各级政府共同对衰退资源型城市改造,设立职能部门等并培育接替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美国等国家的模式:主要是因为资源型企业规模比较小,转型比较容易。为此,在面临是否转型时政府尊重企业自主选择,主要工作就是对企业迁移或退出后失业人员的安置处理。

从上可以发现,国内对城市经济转型测评研究成果很少,理论深度和转型的观测评价上仍亟待加强,本文正是出于对邢台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评价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和建议。

三、实证分析

作为中小城市的邢台市,下辖两区,两市十五县,全市土地面积12,486平方公里,总人口718.86万人。矿产资源特别丰富且分布集中,是国家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硅材料产业基地、中国太阳能建筑城。但一个个光环的背后是资源型城市一个个凸显的问题,本文结合2013年河北省邢台市数据,罗列出了邢台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8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资源型企业生产成本没有包括到环境、生态、地质等以及生态环境恶化情况。采掘业开发商开发时往往忽略生产经营所产生的负外部性,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资源开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其中对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后的修复本身就是一种成本,而当前的企业经营尚未考虑治理成本,自然造成资源粗放型开发的后果肆意蔓延。

2、矿产资源开发效率不高,产业效益普遍不高。近年来,邢台市资源利用效率虽有提高,但浪费和粗放型开发的现状依然存在,坐拥金山银山的思想进一步使得资源型产业的产业效益普遍不高。

3、资源型产业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出口产品中70%依然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不足10%。造成邢台市资源型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产品R&D投入不足。表现在近三年来,对于科技研发资金R&D投入不足GDP的1%;另一方面是资源型企业的垄断造成创新激励缺乏,研究队伍主要依赖大专院校,真正亟须技术更新的企业对产品研发却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意识。根据2013年本市统计年鉴显示,少于18%的企业仅拥有自己的产品研发队伍,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也根本没有打算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开发效率的意愿。另外,仅有少量的R&D研发资金使用结构存在系列问题,研发资金80%以实验研究为主,15%以应用研究,可见应用研究的资金捉襟见肘,这使得邢台市资源型产业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

4、后续替代产业没有扶持,也缺乏培养机制。后续替代产业的培育缺乏政府支持,再加上当前本市对非资源型产品市场潜力不是很大,使得企业对非资源型产业投资嗤之以鼻。大多数企业甚至各级政府对资源耗尽那天缺乏考虑,而促使市场自发形成后续替代产业也不太现实。总体来看,邢台市对未来转型时后续替代产业的发展缺乏有效形成机制。

5、勘探工作力度不够。由于邢台各个矿种处在成熟型阶段,正积极发挥着为广阔市场提供资源的作用,因而矿产生产产量激增,而激增的过程往往使得各个利益相关者关注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我们总担心资源耗尽,想方设法节流,却忽视了开源,本市的能源勘探力度没有得到很大的支持,主要的问题是勘探资金投入不足等。

6、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产业结构有待优化。邢台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70%以上规模企业为资源型企业,这也造成了邢台市三产结构中,第一产业偏低低于10%,第二产业偏高高达70%,而第三产业平平,不足30%的产值分布,这种长期依赖资源发展重工业的产值结构是不可持续的,工业中的轻工业部分依然是薄弱的,为此亟须调整比重较大的第二产业中的内部产业结构。同时,地方财力不足,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这些依然需要得到改善。

7、立法不健全。上述大量问题从法的角度来讲其本质是法制的不健全造成的。目前,本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缺乏法律治理和监督,同时三废排放和处置没有规范化和制度化,这也造成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极低、部分企业三废排放和处置没能达到国家甚至是省级有关控制要求的形成原因。

8、民生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动力不足。消费依然是以吃住为主,这对发展现代工业化城市、促进城镇化的挑战是极大的。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对典型资源成熟型城市邢台市进行分析,发现其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开发效率不高,资源性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尚未培养扶持一些后续替代产业,立法不健全,再次勘探动力不足等现象。同时,考虑到本市矿产资源现状与形势实际以及国外的转型经验,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哈佛大学Raymond Verona)可持续发展理论,针对成熟资源型城市――邢台市,我们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

1、居安思危,扶持接续替代产业。积极响应国家的重大产业项目布局适当向资源型城市倾斜的号召,申请有关优惠政策以培养接续替代产业。对符合条件的接续替代产业在项目审核、土地利用、贷款融资、技术开发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本市因地制宜地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发挥各级政府投资带动作用以激发市场活力,在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的同时,引导和鼓励各类生产要素向接续替代产业集聚。

2、优化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科学制定资源性产品成本的财务核算办法,把矿业权取得、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安全生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列入资源性产品成本构成,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3、强化本市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加强对塌陷区修复工程的支持力度。加强对邢台市采煤深陷区修复工程的资金支持,包括的治理科研资金、实施资金、评估资金等的支持力度。深入开展沙河采矿沉陷区、露天矿坑等重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对属于历史遗留或责任人已经灭失的地质结构复杂、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的深部采空区等治理给予包括财政在内的重点支持。

4、处理好民生问题、棚户区改造、塌陷区治理。治理过程一方面是要加强人性化引导和支持,另一方面是促进棚户区居民的就业问题,改善生活条件,让人民安居乐业、百姓共享资源型城市繁荣。

5、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外,增加资源开采力度依然是成熟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主题。基础设施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尤其是道路交通的基础设施,对促进邢台市资源型产业的产业关联密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加大城市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工程建设、环境工程建设力度,给予财政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凤.关于资源型城市的国内研究综述[J].北京农业:园艺园林,2012.9.5.

篇10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241-01

1 土壤污染概念

1.1 土壤污染

有关学者有不同观点:一是土壤中的污染物超过背景值称之为“污染”;二是土壤中污染物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就判定为土壤“污染”;三是土壤中污染物超过环境容量,并对农产品的产量和安全质量造成威胁才称之为“污染”[1],此理解较为全面。

1.2 有害重金属

有些重金属摄入微量就会出现病态或中毒症状,常称为有害重金属或有毒重金属,如铅、镉、汞等。铅是重金属污染中较大的一种,一旦进入人体将很难排除,能直接伤害人的脑细胞,特别是胎儿的神经系统,可造成先天智力低下;对老年人造成痴呆等,还有致癌、致突变作用。镉易导致高血压,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破坏骨骼和肝肾,并能引起肾功能衰竭。汞是重金属污染中毒性最大的元素,食入后直接进入肝脏,对大脑、神经、视力破坏很大;天然水中含0.01 mg/L,就会导致人中毒[2]。

1.3 污染特点

重金属污染在土壤等环境中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不可逆转性和难治理性等特点[2-3]。土壤一旦被污染,通过自净能力完全复元周期长达1 000年[4]。

2 土壤污染概况

2.1 污染面积

曾有报道,我国土壤污染面积达0.1 亿hm2,甚至有的说是0.2 亿hm2 [1],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

2.2 污染趋势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表层明显富集与人口密集区、工矿业区存在密切相关性。与1994—1995年采样相比,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面积显著扩大并向东部人口密集区扩散,长江中下游某些区域普遍存在镉、汞、铅、砷等异常。我国土壤正出现越来越多本来没有或微不足道的危险元素[4]。目前,日益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3 污染状况

目前在全国逾30个省份中,至少有15 个地区土壤严重污染[5]。工厂排放的铅和重金属以及农民过度使用杀虫剂和化肥,使土地和食物链受到威胁[6]。不少地方成为皮肤病、肝病、癌症高发区[2]。全国有1/10的大米镉含量超标[7]。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 200万t,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6]。

3 土壤污染来源

3.1 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成分复杂,其危害方式和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以矿业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在堆放或处理过程中,在日晒、雨淋、水洗的作用下,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水体扩散,从而形成土壤重金属污染[2-3,8]。

3.2 污水灌溉、污泥施肥污染

城市生活污水、石油化工污水、工业矿山污水和城镇混合污水,造成污灌区土壤汞、砷、铬、铅、镉等重金属含量逐年增加。有些污泥重金属含量高,如采用污泥施肥可带入土中[2-3,8]。此外,还有随大气沉降进入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农药、化肥、地膜等随农用物质进入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4 预防对策

4.1 加大法规执行力度、问责制度

加大环保法及有关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农产品基地保护条例等法规执行力度和问责制度。尽快制定土壤保护有关法规,促进以法治农、依法护土上台阶。

4.2 尽快绘制土壤重金属元素“人类污染图”

加快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步伐,尽快绘制土壤重金属元素“人类污染图”。对已被污染的土地,要把污染源搞清楚并加以切断。农业、国土、地质、环保、水利、交通等部门要通力合作为大地“排毒”[4]。

4.3 建立健全和完善土壤污染防治资金保障机制

建立由个体赔偿到责任保险再到补偿基金救济的正金字塔型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土壤污染防治资金保障机制来切实落实土壤侵权损害赔偿与补救。

4.4 确保粮食供应安全关

严禁生产和使用部分有毒有害化学品,严把农田过度使用化肥和杀虫剂以及工厂、冶炼厂和矿井向地面排放重金属关,确保粮食供应安全[5]。

4.5 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关

建立农产品产地监测评价、产地分等定级及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选择合适品种、产地安全管理、产地污染防治等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技术体系,进行农产品产地安全质量普查,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1-2]。

4.6 推行生物修复综合技术

研究和推行以植物修复为主、辅以化学、微生物及农业生态措施的生物修复综合技术[2-3]。

4.7 提倡清洁生产

提倡清洁生产,慎用污水灌溉,严格控制渣肥、污泥施用,增施有机肥料,全面推广配方施肥技术。科学地使用土壤改良剂,全面加强土壤治污工作,逐步提高土壤质量水平[2,8]。

5 参考文献

[1] 刘凤枝,师荣光,贾兰英,等.土壤污染与食用农产品安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27(1):50-54.

[2] 李丽,王富华,王旭,等.韶关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27(1):74-76.

[3] 陈兴兰,杨成波.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效应及植物修复技术[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27(3):58-62.

[4] 新华社.我国正绘制土壤重金属“人类污染图”[N].楚天都市报,2013-06-13(31).

[5] 中国须高度重视土壤污染治理[N].参考消息,2013-02-27(16).

[6] 中国土壤污染构成大威胁[N].参考消息,2012-0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