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殖业存在问题及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殖业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1

一、基层央行内审职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人民银行内审职业是一个有别于人民银行其他职业的特殊职业,这对内审职业能力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年来,人民银行围绕职业化、专家型、复合型内审干部队伍建设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工作举措,如: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开展“学准则、找差距、促转型”活动,加强内审“人才库”建设,建立课题制、以查代训工作机制等,内审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但是,现有内审干部队伍总体上专业化程度还不够高,与内审转型对内审职业能力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职业化程度低。对内审人员没有职业标准要求,目前内审人员配置除了部门负责人任命须上级内审部门审批外,其他人员都由各级行党委自主决定,内审人员从业未有明确的标准,例如工作经历、学历学位、能力测试等;科班出生人员少,各级行审计科班出身的人员甚少,大多数是半路出家,从稽核岗位转过来或者从业务岗位上转过来,审计理论不强;专业持证人员少,虽然近年来总行大力推进内审职业化建设,鼓励内审人员参加CIA和内审岗位资格证书考试,但目前持证比率还是比较低。以抚州为例,持有CIA证书人员仅为2人,持有CPA证书的人数为0。

(二)计算机审计人才匮乏。随着人民银行业务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审计人员面对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其数量动辄以百万、千万计甚至更大,这使得传统手工审计的方法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基层人民银行内审人员结构以财务类和经济金融类专业人员为主,具有科技专业背景或者从业经历的人员很少。以抚州为例,内审人员中,具有科技从业背景人员比率仅为10.3%。

(三)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目前人民银行基层行内审人员相对较少,而面对对内、对外的业务种类多、变化大,这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很大的需求。但从现行内审人员结构分析,相当一部分人具备财务、会计等专业能力,但缺乏货币政策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工作经验,而懂得货币政策业务的内审人员又缺乏其他方面的工作经验;有些年龄较长、工作经验丰富的内审人员,分析能力、文字综合能力又相对比较弱,而年轻同志懂计算机技术,擅长模型、数理分析等,但缺乏工作经验,审计深度、语言表达等都难以到位。

(四)长远职业规划性弱。人民银行内审条线管理主要侧重于业务,而对于内审人员管理主要以属地为主。由于每个机构决策层对内审工作定位、内涵的理解不尽一致或不够到位,一般而言,在内审人员的配置、岗位调整等过程中会顾及内审职业需要,但通常不会有更特殊的考虑或安排,如内审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规划、特定时期内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配比、内审人员个人职业发展等,特别是在既符合专业性又符合复合型特质人才的培养上,如何做好内审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设计还没有相对成熟的做法。

(五)职业道德风险概率较高。受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体制决定,内审工作独立性差,内审人员在工作环境、身份性质、福利待遇、荣誉评比等方面与同级被监督主体完全平等,内审人员的任免、晋升完全受同级党委影响。因此,内审人员很可能在权衡个人利益时违背职业道德,存在懈怠审计等风险。

二、改进基层央行内审职业能力建设的建议

(一)倡导文化引领,营造良好内部审计环境。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其背后都有相应的文化作支撑。在内审工作转型的深化阶段,经过审计实践的检验,以内部控制、绩效和风险导向等为主题的新型审计理念已深入人心,再加上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认同并遵循的具有审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发展战略、审计纪律和道德规范等都是审计文化的范畴。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零碎的、孤立的、甚至朦胧的行为理念串联起来,形成审计文化,来指导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来指导审计人员的行为方式,培养审计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二)严格岗位准入,建立央行内审人员从业标准。

从业标准是树立审计品牌、保证审计质量的最有力保障。只有具备了符合职能能力的从业标准,控制从业人员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建立人民银行内审从业标准,是提升人民银行内审从业能力的有力途径。一方面,央行内审从业标准应涵盖准入与退出机制、专业背景、从业经验、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要素。另一方面,不同层级从业人员标准应不同,可以借鉴国际通行的资格认证标准,分为“初级从业人员、中级从业人员和高级从业人员”。与此同时,由于内审部门负责人在承担内审工作的同时,履行着更多的管理与统筹职能,因此内审部门负责人在管理能力、统筹能力、从业经验上应该有更高要求和标准。

(三)健全各项机制,引导职业能力逐步提升。

1.构建专业胜任能力评价和监督机制。通过专业胜任能力评价,一是有助于内审人员积极了解国内外先进内审实务,了解自身内审现状和组织现状,更新知识,开阔视野,积极引进和尝试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二是有助于内审人员了解自己处于哪级水平、分析查找个人水平的差距,努力提升执业水准,改变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内审人员专业能力“滞长”的现状,保持内审工作水平循序上升与持续发展。评估主要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框架》、内部审计准则、央行内审从业标准等要求,梳理现有人员基本信息和结构资料,运用“目标管理法、调查表法、能力测评法”等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内审人员知识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工作业绩和创新潜能,以职业道德、准则遵循、内审流程和制度执行为基准展开评估。

2.完善央行内部审计人员培养机制。建立良性的人员培养机制,是保证人民银行内审事业科学性、持续性发展的根本保证。一是建立后续教育机制。只有不断更新相关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才能保持审计专业胜任能力。应通过建立制度化、体系化的后续培养机制,例如规定后续教育时间、频率,后续教育形式可丰富多样,如岗位锻炼、以查代训等。二是建立人民银行内审中长期人才建设规划。内审由于未实现专业化管理,人员职业规划性弱,应通过改进管理体制,根据人民银行审计业务活动需求,出具中长期人才建设规划,通过各种培训、激励、岗位锻炼、获取证书等方式,逐步提高内审人员理论修养,增强审计人员在基建工程、信息技术、内控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审计能力,提高内审人员专业能力。

篇2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问题;建议;广东韶关

韶关市是全国的重点林区,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141.9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78%,有林地面积126.4万hm2,森林覆盖率为74.38%,活立木蓄积量为8475万m3,是典型的山区林业大市。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林业基础,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年来,韶关市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种植业、采集业以及森林旅游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是,调查发现,韶关市林下经济发展较慢,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市林下经济总量约为40亿元,远低于林地面积相近的清远市,也比不上林地面积小于韶关市的梅州市。针对韶关市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1规模小、品种单、缺乏主导产业

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品种大多是地方品种或老品种,引进优良品种较少,品种结构单一,林农的劳动能力和智力投入不足,种养技术多是沿袭传统习惯,管理水平不高,多粗放经营甚至失管,导致农产品数量和品质得不到有效保证,造成成本高,综合效益较差。

1.2市场规模化程度较低

因在行业协会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对市场动态信息获取不及时,在品种选择以及种植、养殖技术方面缺乏科学的专业知识指导,且存在一定盲目性,导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常以零售为主,规模化欠缺,进而整体效益得不到长足提高与发展。

1.3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低

由于劳动者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欠缺,众多农户仍沿用原来传统的种植、养殖方法,科学技术含量不高,导致养殖成本较高、收益较差,并不足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

1.4流动资金不充足,规模化欠佳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农户对当地林下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但在产业初期通常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导致启动资金不足,对于一些初具规模的种植户、养殖户来说,在扩大产业规模方面同样面临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规模扩张缓慢,表现出后劲不足的问题。

2建议

2.1政府主导,部门配合

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户收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发展林下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协调各有关成员单位把发展林下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资金有效结合起来,大力扶持林下经济不断发展。财政应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1-2]。

2.2搞好宣传,营造氛围

发挥宣传舆论的作用,对于利于发展林下经济的创新技术、成功模式、典型案例等应当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可以通过科普讲座、考察参观、技术论坛等方式不断激发全民对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2.3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本着野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讲求实效,发挥优势冶的原则,科学规划林下经济发展路线,统筹安排经济发展的任务与目标。在规划安排中,应将农业产业化、科技化、无公害化紧密相结合,多方位、多角度地发掘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潜力[3]。

2.4扶持龙头企业,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在发展林下经济进程中,应将扶持当地龙头企业作为突破口,大力推动野基地+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农户冶的发展模式,坚持产业化道路,不断深化产业链条,将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品牌示范效应,着重抓好林下种植养殖和林下生态旅游业。

2.4.1抓林下种植养殖,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以林药、林菌、林果、林花种植为主,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生产资料,因地制宜地发展林花、林果、林菌,以及林药业。除此之外,利用林下空间大力推广立体养殖技术,涉及林畜、林禽以及林蜂养殖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把发展林下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有效联动起来,发挥野四两拔千斤冶的资金效益。加强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为科研:所、高校、企业、农户之间的有效沟通、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步伐。与此同时,积极推动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经营者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2.4.2抓生态旅游,壮大第三产业规模。韶关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数量多,面积大,整体生态环境优良,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良好条件。要推进以野生态、休闲、养生冶为主题,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战场的生态旅游业发展,形成林业与旅游相互促进的双赢格局。根据韶关市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编制高起点的森林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提升景观质量和生态文化内涵,打造高品位、多样化的韶关特色森林旅游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4]。

2.5强化服务理念,大力推动发展

2.5.1强化科技服务技能。建议韶关相关部门牵头成立林下经济发展专业技术保障团队,将服务资源高效整合,深入实地进行技术辅导,加大专业技能培训,为农户解决实际中遇到的困难,在农户中培养出科技能人,成为农民技术骨干,带领周围农户共同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与此同时,注重将林下经济的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中,并吸取外地成功的发展经验,最好新技术的试验、引进及推广。

2.5.2夯实资金保障工作。各级政府应当充分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建议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为林下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项目予以资金保障。在不违反项目规划及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扶持资金的整合力度,尽可能与林下经济加以整合、捆绑,从而实现林下经济的长足发展。除此之外,政府应与金融部门联动起来,对林下经济的信贷支持予以重视,并在政策上予以保障。

2.5.3做好市场营销服务。发展韶关林下经济离不开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应加强对市场经济动向的研究,成立专业的行业协会,积极发挥市场营销组织在林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市场行情信息第一时间传送到农户中去,为规避市场风险保驾护航,切实让林下经济做得好,发展得稳。

2.6落实责任制度,严明奖惩措施

为了切实发展韶关林下经济,在将发展林下经济列为各级政府重点年度工作的同时,应当明确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绩效指标明确到个人,实现责任推进,并在年终考核中严明奖惩,力争在未来3~5年的时间里,实现韶关市林下经济的显著突破,切实实现农民增收、经济腾飞的目标。

3参考文献

[1]张龙井,张梅.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5(1):11-14.

[2]李雄光,陈波,王廷廷.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建议[J].中国林业经济,2012(6):32-33.

[3]张光元.云南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林业建设,2013(2):7-11.

篇3

[关键词] 畜禽养殖业 污染与防治 循环利用 生态养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我县的畜禽养殖绝大多数为小规模、分散养殖。即点多面广,又多为邻近居民区。这种养殖方式带来的污染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研究和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和环境监管,已经成为现阶段不容忽视的紧迫问题。

二、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

县域畜禽养殖业发展较早,起点低,多数的小规模养殖户是在老的庭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厂址选择存在先天不足。畜禽粪便基本上是露天随意堆放,没有设置相应专用场地和设施,直接导致周边区域的地下水、大气环境、卫生状况的恶化,影响附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染物主要为污水、粪便、恶臭。由于污染物的随意排放而产生各类环境问题。

1.传播病菌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残留药物、各类添加剂及孽生的蚊蝇,会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病原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时,会导致疫情(类似禽流感)发生,给人畜带来灾难性的危害,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2.造成水质污染

水体污染是由污染物质侵入水体造成的后果。畜禽养殖场未经处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其污染负荷很高。有机物腐败产生的NH3、H2S和CH4等气体侵入水体,可以使水的质量受到严重威胁。有机物分解产生的N和P等营养元素,侵入水体后将使水生物迅速繁殖,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致使鱼类、藻类等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原有水体丧失使用功能,极难治理和恢复。

3.污染空气

养殖养殖业生产产生大量的恶臭气体、尘埃、微生物等,其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污染周围空气,影响饲养人员和附近居民的身心建康,也经常引发养殖户与周围居民的矛盾和环境纠纷。

三、畜禽养殖业污染原因分析

1.法律、法规不完备

根据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特点和环境管理现状实施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对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规范,而对于养猪500头以下,鸡3万羽以下,牛100头以下的养殖场未作规定,而地方对非规模的养殖户又没有出台相应的法规,因而对这类的环境污染、环境纠纷事件的处理缺乏相应的职能和手段。只能与有关部门协调,对养殖业户进行教育和提出改进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非规模养殖户的污染。

2.地方政府管理缺位

在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上,农业政策和环境政策脱节。一些地方政府对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非常重视,而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在其规划布局和政策目标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对污染防治缺少政策扶植和鼓励,致使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与环境监管相当薄弱。

3.从业人员中环境意识淡薄

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建设和发展都履行了环境审批手续,必须有相关的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措施。而对众多的非规模养殖户,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既无申报,也无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审批手续,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非规模养殖场缺乏约束,从事人员又来自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只注重经济效益,缺乏和忽视对环境污染的防治。由于科学知识不足及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在畜禽养殖中滥用抗生素、激素、各类添加剂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畜禽产品的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使“瘦肉精”、“速生鸡”之类事件时有发生。

4.对污染防治缺乏投入

县域畜禽养殖业分布广泛,规模化养殖场较少,大多是利用自家的土地和庭院发展起来的非规模养殖户。同时畜禽养殖是微利行业,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波动很大。所以多数养殖业户是因陋就简,在污染防治上不愿意投入。很多养殖户没有规范的粪污储存场、污水收集池和化粪池等设施,粪污随意排放。

四、适合本地的污染防治措施及案例分析

1.污染防治措施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有一定的综合利用和污染处理设施,可采用物理、生物、生化综合处理粪污技术,做到达标排放。而且国家对其也有相关的法规和排放标准。环境保护部门可依据相应的法规对其污染防治进行监管。

对原有在自家发展起来的微小型养殖场,村镇各级政府可以对其进行引导和规划,迁离居民区,改变人畜混居的现象。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暂不能迁出居民区的养殖户,要求修建防渗的污水收集池,对猪尿及污水收集,防止乱排渗入地下污染水源。收集的污水可定期用于或菜园浇地之用。同时要求修建可防雨水的储粪场,以便存放粪污及进行下一步的粪污生化处理。同时也防止雨水冲刷形成二次污染。推广干清粪技术,达到干湿分离,粪尿分离。干清粪不但使污染物减量化,而且使固态粪便是一种极具价值的资源。

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是消除畜禽粪便污染的有效途径。一是对畜禽粪便堆肥处理,粪中有机物分解产热,使物料温度上升,促进水分蒸发,杀死病原菌、寄生虫卵、杂草种子,促进粪便干燥,成之为使用方便的肥料。同时,使其中对作物有害的物质分解,成为无恶臭、安全、能广泛流通利用的有机质资源。二是对畜禽粪便进行生物发酵法处理,就是把菌种加到畜禽粪便里,让粪便在生物菌的作用下实现好氧发酵而成为优质有机肥,并且消除臭味。微生物高温无害化处理技术可以彻底地杀灭畜禽粪便中的有害菌、虫卵。同时有益菌大量繁殖,作为有机肥田效果更好,是可用于无公害生产的高效优质有机肥。

2.案例分析

2.1养殖模式

某农户在其承包田附近将猪舍与蔬菜大棚建于一体(比单独建猪舍、蔬菜大棚节约投资),同时修建沼气池,饲料加工,仓储,人居房屋。其结构北面猪舍,南面是蔬菜大棚,二者空间连通。生猪散发的热量与蔬菜生长所需温度可以实现互补,猪舍产生的含氨气体等可被棚内蔬菜有效吸收,塑料大棚吸收阳光产生的热量也保证了生猪、蔬菜生长所需的温度。猪舍产生的污水根据需要可进入沼气池,反之亦可进入污水收集池。猪粪视需要可干清粪,亦可混入污水。沼气池排出的废渣液进入污水收集池混合后可泵送至农田浇灌,亦可用于棚内蔬菜地使用。这一模式充分利用了各种资源,构成了循环经济形式,既卫生又环保。此模式数年来运行良好,很适合有此条件的农村养殖户。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将鱼塘养鱼融入系统中。修建沼气池时要选择有经验的施工队,防止沼气池产生泄漏现象。

2.2特点:

2.2.1节约投资

猪舍顶盖用红砖砌拱,农村有经验瓦工可完成。盖上周边砌围墙,里边填土,厚度根据保温需要确定。猪舍和大棚共同利用一面北墙和一个顶盖。其顶盖结实、宽绰,有利于草帘,棉被的收放(可安装机械)操作。节约一墙和一棚顶。

2.2.2节省人工,提高效率

生猪饲养、看护与棚内蔬菜的除草、浇水、追肥、采摘、看护等管理在同一时间、空间、场地完成。如果规模合适可一人完成上述工作,既合理利用了人工,又提高了劳动效率。

2.2.3综合利用资源,生态循环发展

根据条件可在猪舍―大棚东、西选择一侧修建连通的饲料加工,仓储,人居房屋,从而实现人居、养畜、大棚蔬菜、沼气使用、农田管理在一个大系统中,既达到了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也实现了畜禽养殖污染的有效防治。

五、结语

畜禽养殖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又涉及相关人员的就业问题。应由政府负责协调环保、农业部门,制定污染防治政策和规划,处理好养殖业、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根据县域畜禽养殖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仍然是规模化养殖场少,大多数为微小型养殖户。各级政府应从政策、资金、技术上鼓励和支持微小型养殖户利用自然条件走生态化养殖之路,发展资源循环经济。只有资源化循环综合利用,才是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要从单纯的畜禽粪便治理转移到治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使环境污染防治与畜禽养殖业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

[1]江希流华小梅张胜田我国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状况,存在问题与防治建议环境整治.

篇4

兽药市场混乱会带来污染农产品、损害消费者健康,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农产品出口和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因此,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政策,实施兽药、饲料全程监管,提高养殖业产品安全水平,已成为农业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责我市多种措施并举,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在确保养殖业投人品质j_J安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成效与问题

l.l监管成果2002年我市共立案查处兽药案件47起(其中有涉及配合饲料和预混料中不规范添加兽药的饲料案件8起),在查处的纯兽药案件中,取缔无证经营、无证生产兽药的22起(其中无证经营兽用生物制品案5起,无证生产销售兽药案2起),占案件总数的56.41%;违法经营违禁药品案6起(违禁的药品有呋喃唑酮、丙酸睾酮、己烯雌酚、氯霉素、土霉素残渣等),占案件总数的l5.38%;违法经营未标注主要成份兽药案l6起,占案件总数的41.0%;违法经营未经批准人药转兽用药的II起,占总数的28.21%;违法经营含量不足兽药案l起,占总数的2.56%;饲料加工点违法直接向饲料中添加兽药的1起,占总数的2.56%。

l.2存在问题我市兽药市场违法经营状况呈现七多三少一低的特征。七多为:一是饲料经营点无证偷卖兽药的多;二是养殖大户利用规模优势带卖兽药的多;三是在职乡兽医,尤其是村畜技员无证经营兽药的多;四是持证经营人员超范围经营兽用生物制品的多;五是合法经营者经营未标注主要成分等标签不合格兽药的多;六是人药未经批准擅自转为兽药销售的多;七是经营和使用违禁药品的多。

三少为:严把进货验收销售质量关的少;建立完整兽药进、销、存台帐的少;经营的场所、仓库符合兽药经营陈列与储存要求的少。一低是:合法经营者整体专业水平低。实际从事购销活动的直接经营人员一半以上不具有专业资格或未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对兽医、兽药知识和法规知之甚少。

2措施与对策

2003年兽药管理重点是进一步强化兽药监督力量,完善兽药审核,加大兽药质量抽检力度,提高产品合格率;大力开展养殖业产品兽药残留检测,认真清理、规范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继续推行安全使用各项制度,协助相关单位指导养殖场所科学合理用药;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和超范围使用药物添加剂的一切行为。

2.1积极宣传,为规范兽药市场营造良好氛围继续推行行政执法宣传回执制度。将兽药管理、禁用药清单、两院关于违禁药品的司法解释印制成宣传资料,一边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多种形成广泛宣传,同时将宣传资料直接送给有关单位和个人,请当事人签字,将回执存档待查。这样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深入了解并广泛参与,提高法规的社会知晓率,把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2.2加强培训,从源头上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结合,每年《兽药经营许可证》年审工作,对兽药生产、经营、使用者进行兽药知识培训。聘请专家教授讲授兽药、兽医法律法规以及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推广绿色兽药和饲料。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职业道德观,规范市场秩序,从源头上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

2.3全程监管,依法整治,不留死角,为规范兽药市场秩序,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法律法规,重点对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加大监管力度。(1)取缔无证经营者,即未取得《兽药生产许可证》和超范围经营兽用生物制品者。(2)取缔四无产品,即无《生产许可证》、无批准文号、无产品说明及无产品质量合格证的兽药饲料产品;(3)没收违禁药物,对有严重违法行为人员给予行政处罚,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违禁药物和不按规定超量超范围使用兽药的违法行为。(4)按照减少执法成本的要求,对抽检的兽药产品先行初检,初检有问题后再送有关部门进行检测。

3意见和建议

3.1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实行执业兽医处方制。一是初具规模的养殖场所,更要配备专职兽医,以确保兽药的安全、合理、有效。二是实行兽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销售制度,以此规范兽药经营秩序。

篇5

一、养殖现状

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6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70万亩(包括滩贝养殖),淡水养殖面积36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2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万吨(包括滩贝产量),淡水养殖产量18万吨。在海水养殖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其中中国对虾养殖面积8.5万亩,日本对虾养殖面积12.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4.9万亩,对虾总产量19982吨。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养殖品种包括:牙鲆、大菱鲆、河豚等。在淡水养殖中,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养殖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从以上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市的水产养殖规模不可谓不大,水产品产量不可谓不高,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突出。然而,面对这些成绩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制约行业发展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问题

第一、养殖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海水以“三虾、三鱼、三蛤”为主,即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牙鲆、大菱鲆、青蛤、文蛤、杂色蛤等。淡水主要是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虽然是很好的传统养殖品种,但由于受病害的影响,单产较低,经济效益不稳定。淡水传统养殖品种单产高,总产量大,但由于集中上市,又没有稳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内部市场消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差。区域优势品种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工厂化养殖在我市发展很快,也丰富了海水养殖品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水质环境问题、苗种问题、病害问题又成了工厂化养殖发展的三大发展“瓶颈”,制约了工厂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缺乏产品质量意识,难以形成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池塘养殖大部分采取精养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放苗密度大,产量高,这样的养殖模式曾给养殖户带来过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受到池塘老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剧及苗种品质退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需要不断用药,如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等。有些养殖户为了治疗鱼病,甚至使用一些剧毒农药,如溴氰菊酯、甲胺磷等,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进而用药浓度就需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对人类健康将造成危害,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和我们所倡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相违背,并且在国际市场中药物残留也成了水产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地区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片的粮田改造成池塘,进行水产养殖,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后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几乎有水的地方就养上了鱼,造成水源严重短缺,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养殖环境的污染除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等因素外,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成吨、成百吨、成万吨大量的饲料投入养殖水体中,而这些饲料只有20%左右被鱼虾转化利用,其余80%将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环境中,造成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随着池塘换水的进行,这些被污染的养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影响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大环境。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第四、优良品种匮乏,种质状况退化

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优良品种可显著增加产量。而目前我市的状况是缺乏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养殖亲体或苗种依赖于捕捞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衰退或破坏。我市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水产养殖品种除极少数进行过系统选育和改良外,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都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累代养殖出现了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性成熟提前、品质降低、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实践证明,品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快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水产养殖动植物新品种,对于实现我市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趋势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养殖结构将不断优化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当地传统品种,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如我市已经形成养殖规模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河豚、河蟹等,要把我们的传统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在产品质量上、品牌宣传上加大力度。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区域规划和品种结构调整。沿海地区除了发展一般的浅海滩涂养殖外,还要适度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深海养殖,拓展海水养殖的空间,山区水库要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观光渔业。倡导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以往的高密度、高产量养殖模式,将向低密度、高品质、高效益的自然生态养殖方向发展。

二是要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市场转。在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的过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优势品种,使之能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并有自己的市场。比如我市引进的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市场。只要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考察、论证,在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上下大功夫,就能够不断为水产养殖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情调,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时尚。每个家庭在旅游度假上的消费支出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我市旅游渔业资源丰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独具特色休闲渔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餐饮等)的发展。观赏渔业作为休闲渔业的宠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家庭买个小鱼缸,养点金鱼、热带鱼,宾馆安置个鱼缸放点水草、珊瑚已越来越时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观赏鱼养殖及其系列产品将大有可为。稳步发展,逐步壮大,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后,将形成新的出口创汇品种。

第二、养殖品种不断优化,优质良种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产养殖育种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种的技术手段上,充分发挥经典的选择育种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力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其他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种技术并举、各有侧重的发展局面。

二是改变优良品种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选育的种类上,目前应特别注意抓好对虾、扇贝、大黄鱼、牙鲆等海水主养种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它重要种类的选种育种研究。对国外已经引进的名特优种类,如大菱鲆、欧洲鳎等,要强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跟踪检测。对新开发和待开发种类,如石斑鱼、半滑舌鳎等,首先应完成人工条件下的亲体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摆脱养殖生产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开展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建设

建议由政府投入和企业配套为主,建设区域性的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基地,重点做好主要养殖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大中型水产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广泛地群众参与的优良品种选育体系。建议由权威领导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水产养殖良种选育计划,按产业发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实施。合理地调配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把育种变为行业内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行为。

第三、传统渔业将向现代渔业,数量渔业将向质量渔业不断转变

首先要大力推广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渔业主管部门要对龙头企业、渔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入世以后,水产品市场将更加开放,渔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以往那种只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的生产理念将被淘汰。从当今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看,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经常以卫生质量标准为由对我们的水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如2000年欧盟对我国冷冻虾检出氯霉素超标,从而全面封杀了我国养殖冷冻对虾对欧盟的出口,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产养殖标准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区,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保证。三是依法实施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并提高广大养殖户质量意识,使之能自觉地按照渔业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渔业执法部门要积极行动,切实抓好从“鱼苗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无公害”水产品。

第四、养殖标准化体系将不断完善

篇6

[关键词] 农村 养鸡 控制 问题 对策 分析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207-01

我国的国民经济在近几年来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幅度提升。人们对于家禽产品的需求量快速增长,这就使我国的家禽养殖业迅速繁荣起来。在我国农村,越来越多的养鸡户出现,规模不同,技术水准不同,养殖经济目标不同。因此,我国的家禽养殖业在逐渐繁荣的情况下也越来越复杂。这就使得农村养鸡的疾病控制工作有了更多的困难。所以,本文所选择的农村养鸡疾病控制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意义。

一、农村养鸡疾病控制过程当中存在问题分析

农村养鸡疾病控制工作要从方方面面做起,一个细节的忽视就可能给我国的人民群众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养鸡疾病控制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疾病控制意识较为低下

疾病控制意识对于农村养鸡疾病控制工作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在我国的农村当中,许多养殖人员为了相关产品的运输方便,将养鸡地点选在交通条件良好的交通主干道一边。并且,在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人与鸡是同住的,这样很容易使鸡的疾病演变成为疫情,从鸡疾病的传染与传播角度来看,这样的选址都是错误的。另外,为了追求养殖规模,进行大面积边片性的养殖基地建设,会加大鸡疾病的损失。

2.鸡疾病治疗意识大于预防意识

目前,我国个体鸡养殖户的规模大多都在三千羽左右。这些养殖户在进行养殖活动之时,大多以自己的主观养殖经验为主,在没有出现过重大疫情的基础之上,信心充足。如果鸡出现了一些小的疾病,经过诊治之后也可以快速康复。这就使得大多数的鸡养殖户放松了对鸡疫病控制的严谨心,更加注重鸡疾病的治疗,降低了鸡疾病预防的地位。另外,养殖户欢迎可能成为合作伙伴的参观人员到鸡舍当中随意参观,对于病死鸡也没有做过特殊的处理直接扔掉。这些都使得鸡感染以及发生疫病的可能性增大。除此之外,在对鸡舍进行常规清理之时,许多养殖户为了方便,也为了节约成本,只有自来水对鸡舍进行简单的冲洗,冲洗过后的污水也不进行恰当的引流,使鸡舍在清洗过后还是处于脏乱状态。更有甚者不会对鸡舍进行定期的清理。

3.重视免疫大于管理

疫苗是进行鸡疾病控制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一些养殖户过于相信免疫工作的作用,认为只要对鸡进行免疫处理,就不会再有任何疫情爆发。因此,许多养殖户在没有经过兽医的指导之时,私自对鸡进行免疫处理。本应该进行注射的药物被一些不法养殖户填加在鸡饲料当中,另外,为了加强免疫效果,还会私自增大疫苗的用量。用完过后的药品包装被这些养殖人员随意丢弃,给鸡养殖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鸡养殖的其它管理工作当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妥之处,比如鸡的生长环境不良,通风条件不佳,导致鸡舍内的空气混浊,鸡群相对拥挤,还有对鸡的饮水不够重视,随便饮用自来水或者未经处理的池塘水,虽然节约了水费,却给鸡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4.鸡养殖人员的专业素质低下

在我国的鸡养殖人员当中,特别是农村鸡养殖人员,他们以自己或者前辈的鸡养殖经济为主要的技术依据,没有经历过养殖方面的系统学习。对于养鸡的先进技术只是道听途说,没有深入的了解。对于鸡常见疾病的病发症状与应急处理方法不了解,不能够及时控制鸡的疾病。

二、加强农村养鸡疾病控制的对策

1.加强鸡舍的建设工作

要有力地对农村养鸡疫病进行有效的控制,首先要从鸡的成长环境优化做起。养殖户应当在鸡舍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加强对我国鸡舍建设的先进技术的引用,使鸡舍的建设成果越来越具有养殖科学性。其次,要以现代化的养殖标准进行鸡舍的建设,使鸡的养殖从粗放到集约转变,减少环境给鸡带来的安全威胁。

2.提高养殖者的专业素质

被养殖的鸡的命运有一多半是掌握在养殖者手上的。因此,提高鸡养殖者的养殖知识与技能是控制鸡疾病的重要措施。农村当地的农业养殖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农民的培训,使鸡养殖者可以接受到系统且先进的鸡养殖经验与技术,用科学知识来指导其养鸡行为。另外,还要对养殖者进行管理方法的培训,使其可以建立自己的鸡养殖管理体系,具有鸡疾病的控制能力,为鸡疾病的控制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

3.重视消毒工作

鸡养殖者必须要明确鸡生存环境的卫生程度与鸡疾病的爆发频率间的直接关系。历此,无论是在鸡舍的街还是在其建设工作当中,都要将卫生与消毒工作放在首要的位置。养殖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鸡舍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好清理鸡舍所产生的污水。以自己的养殖规模与实际情况来基础,建立起自己的鸡舍消毒规章制度,并且监督自己与工作人员严格落实,使鸡舍的消毒工作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以此来切断鸡疫病的来源与传播的途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农村养鸡疾病控制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我国鸡养殖过程当中疾病控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自己的养殖经验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希望我国的相关部门重视起鸡疾病控制的重要性,给予养殖户以资金、科技的支持,提高养殖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更好地进行鸡疾病的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现峰.浅谈农村养鸡误区及对策[J].山东家禽.2003(03).

[2]乔磊.农村养鸡为何发病多[J].农家参谋.2002(09).

[3]张教平.当前农村养鸡生产中鸡病防治存在问题浅析[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1(03).

篇7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建议;

近2年来,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拓展和风险保障成效显著,银保合作支农业务发展较快。由于现行制度安排的过渡性和阶段性特征较强,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和供给短缺并存的市场失灵问题突出。要实现“治理农业保险市场失灵,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制度变迁”的战略目标,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观视野下,确立财税、风险规划、风险分担等一系列制度,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改革突破。

1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1.1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加快

2007年8月,省启动能繁母猪保费补贴工作,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正式开始。2009年2月,省农险办印发《2009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要点》,试点工作全面推开。目前,全省17个市全部参与试点,保险对象以农户为主,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占近10%。试点品种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大豆、能繁母猪和奶牛。

1.2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保险模式上,种植业为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办、风险共担,养殖业为保险公司在政府保费补贴基础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构选择上,省政府组织公开招标,确定由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省分公司经办,各市地选择一家机构协商签订承保协议;保费负担上,由中央、省、市、县财政分险种按一定比例提供财政补贴;工作推动上,省、市、县成立农险办公室实施督导组,建立财政、农业、保监、宣传、水利、气象、民政等部门参与承保、理赔工作机制;考核措施上,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激励机制相结合,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保险资金管理上,养殖业保险按照《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种植业保险实行市级统筹、专户储存、封闭运作、财政监督的管理机制。

1.3农业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作用显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益受损的农民基本生活水平保持稳定。第二,放大财政补贴资金效应。第三,银保合作带动信贷资金支持“三农”发展,多数地区开发了小额贷款保险产品。第四,试点工作推进程度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2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存在的问题

2.1经办机构承保能力有限,试点品种和保险责任范围较窄,难以满足农户的保险需求

(1)保险机构组织体系尚未健全,受灾认定和理赔效率较低。人保省分公司仅在部分地市设立了农业保险部,国元农业保险公司也只在少数重点乡镇设立农业保险服务部,与业务拓展需求差距较大。养殖业理赔受人员和经费限制较大。平均每个县业务人员仅3~5人,很难及时赶赴现场查勘定损;业务费用核定较低,每头能繁母猪平均出险费用核定不足40元。种植业理赔方面,农作物受灾程度短时间内难以确定,理赔速度较慢[1-3]。

(2)试点品种较少,保险责任范围和保障金额有限。政策性险种主要集中于种养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鸡养殖等尚未列入试点;部分险种保险范围较小,保险金额较低。

2.2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农业保险宣传推广效果与预期目标差距较大

(1)农户保险购买力有限,政府保费补贴未能解决保费支付难题。农业灾害频繁、风险大,保险费率高,投保农业保险的预期收益有限,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

(2)农业保险专业性强,需多部门配合持久深入地宣传推广。当前,农业保险宣传推广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农户保险认识深度亟待提高。

3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原因

3.1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社会预期不明确导致改革推进难度较大

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仅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和规范性文件,尚未出台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组织体系、业务范围、经营管理、费率厘定、赔付标准、优惠政策等缺乏法律依据,不利于其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3.2高成本约束,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进展缓慢

(1)地方财政对现行制度安排感到压力较大,地方财力不足成为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推进过程中,地方政府财政提供部分保费补贴(种植业补贴45%,养殖业补贴30%);保险超赔资金(扣除种植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历年结余)由市、县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按协议规定承担。中央财政对种植业和奶牛、能繁母猪养殖分别提供35%和50%的保费补贴,但保费补贴政策尚未实现制度化。实际运作中,财政补贴资金按季到位率较低,保险公司垫资现象普遍[4-5]。

(2)农业保险经营成本较高,保险公司持续运营压力增加。省内2家保险公司按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15%提

取展业费用,政府未给予资金支持;税收方面,对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暂无其他税种的减免政策。

3.3巨灾风险准备不足和再保险机制缺失,系统性风险难以得到有效分散

(1)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初步建立,但资金积累较慢,难以覆盖全部风险。保险机构按当年种植业保费收入的25%提取种植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其中40%上划省级保险机构开设的种植业保险巨灾调剂资金专用账户,由省级保险机构和省财政厅共同管理。

(2)区域性灾害气候易形成系统性风险,无法在投保人或保险标的间分散风险,需要再保险机制分散风险和弥补损失。

3.4制度供给的时滞较长,使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变迁进程延缓

部分地方政府尚未制订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长期规划,相关部门尚未给予政策性农业保险足够支持和配合。同时,农业保险制度涉及政府相关部门、农业生产经营者、保险机构和信贷机构等各方利益,涉及立法、税收制度变革和财政补贴问题,需在实施中协调相互关系,而制度设计到具体实施阶段又需经历较长时间。

3.5农业风险区域规划缺陷及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缺乏,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

(1)农业风险区划工作尚未启动,农业保险费率厘定和调整难以充分体现农业保险的风险差异性。省不同地区间农业自然风险级数相差数10倍,而农作物保险费率相差很小。风险较小区域的农户投保积极性较低,影响农业保险基金积累;高风险区域,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2)农业保险涉及农业生产各阶段,风险判断、核保、定损和理赔难度较大,对农业保险专业人才要求较高。目前,各地承保机构人员普遍较少,多数乡镇未设置营业服务站,使正常的业务开展存在困难。国元保险和人保公司承担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员工多为其他岗位转来或新参加工作者,单一型从业人员多、复合型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3.6现行的资金管理方式不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保费资金市级统筹,不利于农业灾害风险在更大范围内分散,降低了综合赔付能力;监管难度和管理成本增加,易出现道德风险;再保险公司不接受以市为单位购买再保险,通过再保险分散巨灾风险难度加大。同时,农业保险保费资金只能存放在银行专户,资金收益相对较低[6]。

4建议

4.1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形成可预期的农业保险商业化运行环境

明确农业保险的性质、范围、经营方式、政府职能作用、经营主体资格、会计核算制度、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业务监管等,实现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发展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4.2完善巨灾风险保障机制和再保险体系,探索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途径,运用市场手段化解农业系统性风险

各级财政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中央、省、市、县级财政每年按一定比例安排巨灾风险准备金,逐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探索建立再保险体系,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再保险经营主体给予相关支持,实行税收优惠和经营管理费用补贴政策等;开发区域产量期权合同,实现风险的有效定价,在竞争性市场上全面分散农业巨灾风险。

4.3推动农村保险经营主体发展,加大农业保险展业和产品创新力度,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1)通过市场化手段合理选择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形成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加快农村保险中介机构发展,依托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技人员,通过信用社、农技站、邮局、畜牧站等中介农业保险,扩大、延伸农业保险的营销网络。

(2)依据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体系。按照不同的补贴标准,逐步将蔬菜、鱼、水果、鸡养殖等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研究实施农村保险方案,将农机险、农村机关事业综合财产险、农村建房险等逐步纳入以险养险范畴。

(3)合理设计保险合同,增加合同的多样性,并通过规定免赔款条款、共保条款和无赔款优待条款,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程度[7]。

4.4建立财政金融等多部门协作支持机制,充分调动保险机构和农户的参与积极性,解决农业保险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外部性问题

(1)逐步建立健全农业风险区域规划和评估机制,通过建立相关数据资料库,较为科学地把握、评估农业生产的风险程度。

(2)实现财政补贴的制度化和差异化[8]。在补贴方式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险种采取弹性灵活的标准,以体现风险级差;优化财政补贴机制,减少补贴环节,提高时效性;加强资金使用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收益。

(3)对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予以管理费用补贴和免税等优惠政策[9]。

(4)与农村金融机构合作,开展“政策性保险+信贷”、“政策性保险+利率优惠”、“政策性保险+农民合作组织+贷款”、“政策性保险+龙头企业+农户”等银保新品种。对投保农户所需贷款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和利率优惠,通过业务创新拓展农业保险市场。

参考文献

[1]刘江林.对加快农业保险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金融与经济,2008(9):87-88.

[2]杨新华.省农业保险萎缩的原因分析[J].特区经济,2008(12):79.

[3]陈璐,宗国富,任碧云.中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与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冯文丽.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周道许.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7(19):65-67.

[6]孙访竹.发展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问题及对策微探[J].商场现代化,2010(18):171.

[7]刘艳芳.兴城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践[J].农业经济,2010(6):40-41.

篇8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党委书记、铁路办主任  沈学标

 

在挂钩扶贫点宿豫区侍岭镇佟庄村“三解三促”期间,走访听取意见和建议,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认真剖析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做了一些思考。

一、基本情况

佟庄村位于宿豫区侍岭镇东北部,东与沭阳县接壤,北临新沂河,地理位置极为偏僻。全村总面积2.2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34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总数户457户,人口2149人,其中劳动力人口937人,60岁以上270人,学前儿童11人,低保户7户,五保户6户,残疾人5人。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无收入,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外出打工等。

二、存在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挂钩帮扶,当地村容村貌面貌和群众的生产生产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原因却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素质较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地理位置偏僻,住房条件较差。佟庄村地处宿豫区东北部,与沭阳县接壤,位于侍岭镇东9公里的偏远地区,交通比较僻塞,村内不通公交车,村民乘坐公交要步行至3公里外的朱岭村。村内仅有一条3.5米宽的水泥路,客车、货车无法通行,交通的极大不便给村民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诸多困难。由于大部分村民收入来源为种植和外出务工,投入到改善房屋的资金较少,全村80%以上群众居住的房屋都是90年代所建的砖木结构,有部分住房已成为危房,存在居住安全隐患。

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发家致富能力不强。佟庄村地理偏僻,自然条件落后,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没有完全实现机耕、机播、机收的机械化管理。以家庭为单位的养殖户发展模式,主要饲养羊、猪、鸡、鸭等家畜家禽,均以小规模散户养殖,自产自销为主。种植和养殖业均采取的是各家各户自主经营,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带动致富能力不强。

三是劳动力素质偏低,思想滞后。全村2149户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为60人,大多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状态。全村2000余人劳动力中,有外出务工人员600人,占30%,经过正规培训的人员较少,技能水平较低,适应工作环境较慢,收入水平较少。村民外出务工大都依靠亲戚、朋友的关系,缺乏一定的组织性,造成就业途径较少,门路较窄。另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村民思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变求新的风尚还未形成。

三、有关建议

经过几天的调研,发现广大村民最急切的愿望就是改善出行条件和增加收入水平。借党的群众路线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之机,围绕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加大扶持力度,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一是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先后对村支部周边到组和1、2、7组南北路进行水泥路硬化,并对镇政府街道进行升级改造。二是联合宿豫区有关部门对村部进行危房改造,着力改善办公环境,有效促进基层组织活动的开展。三是为村里购买秸杆还田粉碎机和收割机,从根本上解决焚烧秸杆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另外,在满足本村小麦和水稻两季收割的同时,还可通过市场化运作,赴外地收割农作物,以进一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篇9

一、主要成效

近三年来,县建成水库移民产业发展项目8个,安排水库移民后扶资金30.8万元,整合果业、林业和农业等部门资金1200万元。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新建水渠12千米,新建鱼苗养殖场160亩,新建大棚蔬菜1000亩,扩种脐橙和桔柚300亩。受益乡(镇)6个,受益村6个,受益村小组16个,受益人数7248人,受益移民2916人,仅此一项移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组织扶贫攻坚。2012年3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实施“七大”扶贫工程,加快全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其中“产业扶贫”工程规定了明确的到户补助项目及标准。如烟叶种植享受三项补贴:一是烟叶生产补贴。按130元/担补贴到农户,贫困户另给50元/亩扶贫到户资金补贴;二是烟叶农机补贴。专用机械补贴70%,通用机械补贴30%;三是对新建烤房6—9座按29000元/座补贴。水产养殖业按水面200元/亩到户资金补贴。资金来源于中央、省、市专项资金和县级发展资金,资金补助按资金管理渠道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实施。

2.整合资源,创造发展条件。县扶贫和移民办根据水库移民资源整合的要求,对水库移民的林地、水面、粮田、荒山等进行了全面的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涉及的一些资源纠纷进行了有效的调解,切实维护了库区移民的权益。如文武坝镇中段村库区移民与石壁坑水库存库叉权属争议,经调查理顺权属后,该村形成了连片百亩的水产品养殖产业。经过整合资源,不仅理顺了资源权属,维护了库区社会稳定,而且为库区移民发展产业创造了条件。

3.建设基础,让大多数移民受益。我县在整合资金,加大扶贫到户资金投入的同时,把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重点安排在产业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上。在产业基地建成了三面不见土水渠、道路进行了硬化,或引进滴灌技术,扶持发展节水农业和大棚蔬菜。

三、存在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需要建设的地方还很多,安排扶持产业发展的资金所占比例比较低。

2.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水库移民产业经营比较粗放,除烟叶生产已逐步走向集约化经营外,脐橙、水产养殖、毛竹等产业仍处分户经营阶段。如何扶持龙头企业带动水库移民脱贫致富?扶持龙头企业会不会挤占后扶资金?这些问题均值得探索。

3.产业开发资源少。库区移民占有的土地等资源比非库区农民少30%以上,有的地方人均耕地不足0.3亩。

四、几点建议

1.提高补助标准,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后扶资金现有补助标准的购买率已相对降低,建议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同时要增加产业扶持资金占后扶项目资金的比例,加速水库移民生产经营发展。

篇10

1欧盟雌激素管理法规与策略

1.1动物源食品残留雌激素管理法规体系欧盟政府机构对雌激素兽药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管理措施集中体现在动物源食品安全的管理和监控上。1981年欧盟率先与畜禽养殖业雌激素相关的管理法规委员会指令81/602/EEC,引导开展对畜禽养殖业中以畜禽育肥为目的的雌激素危害及使用情况的研讨,加强政府对雌激素在养殖应用中的管理[2]。1987年,欧盟委员会构建了网络实验室,该网络主要包括40个国家基准实验室(分别位于比利时、丹麦、法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英国、芬兰、奥地利、卢森堡)和4个欧盟基准实验室(分别位于德国、荷兰、法国和意大利)[3-5]。该实验室网络的建立主要为欧盟成员国畜禽养殖业中雌激素及其他残留物的研究和检测提供技术支持。其中,4个欧盟基准实验室除了开展雌激素研究、残留物检测方法的开发和改进以及指导委员会修改、颁布相关法规之外,还与其他国家基准实验室进行项目合作并进行技术培训[6]。1993年,欧盟在基准实验室指导下,委员会决议93/256/EEC和93/257/EEC,提出识别和确认雌激素的标准,明确残留物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7,8]。这是欧盟最早关于雌激素残留检测的标准,该标准在2002年的委员会决议2002/657/EC中进行了修改,完善了真实性和可靠性等性能指标要求[9]。随着欧盟针对动物源食品雌激素残留的研究手段和检测方法日益成熟,大范围监控管理工作也随之展开。1996年,欧盟同时颁布了委员会指令96/22/EC和96/23/EC2项指令。第1项法规明确提出,各成员国禁止使用以畜禽育肥为目的的雌激素药物,并且使用以治疗为目的的雌激素药物时,需具有专业资格的兽医进行详细登记,并对药物治疗应用的必要性进行详细说明[10]。第2项法规要求各成员国执行雌激素残留监控计划,正式提出在欧盟各成员国范围内对畜禽养殖业中普遍使用的雌激素进行监管和限制,并要求各成员国每年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监控报告[11]。自20世纪80年代己烯雌酚被世界各国政府禁用后,雌二醇(E2)在畜禽养殖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然而,在经历7年畜禽养殖业雌激素兽药的调查和研究后,欧盟公共健康兽医监测科学委员会(SCVPH)最终认定E2是一种完全致癌物质,其他雌激素残留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影响。由此,欧盟在2003年理事会指令96/22/EC的修改指令2003/74/EC中,要求永久禁止E2在畜禽养殖业中使用,并且暂停类雌激素的使用[12]。至此,雌激素在欧盟各成员国畜禽养殖业中的应用才得以终结。

1.2雌激素阶段性管理策略欧盟各成员国针对环境中雌激素的研究是伴随着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展开的。基于4个欧盟基准实验室研究成果及食品安全方面管理经验总结,1996年欧盟率先提出开展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1998年,欧洲议会要求欧盟委员会对内分泌干扰物问题采取特别行动,主要包括3个方面:(1)促进立法;(2)加强研究;(3)信息。同时,由委员会和各成员国专家组建内分泌干扰物检测和评价工作组(EDTA),参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研究项目,致力于开发统一的内分泌干扰物测试和评估方法。至此,欧盟对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新阶段。1999年,欧盟毒理、生物毒性以及环境科学委员会(SCTEE)发表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和野生动物健康影响的报告,强调需关注其毒理测试方法,并建议欧盟对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同年,欧盟委员会根据欧洲议会的意见开始制定并实施内分泌干扰物共同体战略计划(CSED),系统开展雌激素研究工作。这项计划随即投入实施并分别在2001年、2004年和2006年向欧洲议会提交了相应的研究总结报告[13]。针对内分泌干扰物研究的发展要求,欧盟名为“CommunicationtotheCouncilandEuropeanParliamentonaCommunityStrategyforEndocrineDisrupters”的文件,要求开展短、中、长期研究计划。作为共同体内分泌干扰物战略计划的一部分,短期和中期计划主要集中于内分泌干扰物测试分析工作,长期计划则侧重相关管理法规的制定。短期计划的关键是建立内分泌干扰物优先名录,这项工作是由欧洲委员会环境总署、研究总署、BlackHillsCorporation(BKH)、荷兰TNO营养与食品研究所共同负责[14]。2000年,欧盟内分泌干扰物优先名录,并由SCTEE以及多名专家和利益相关者对优先名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进行鉴定。优先名录主要分为2个部分:564种待筛选内分泌干扰物和12种已知内分泌干扰物。在有充分证据证明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的12种内分泌干扰物中,仅包含的3种激素类污染物分别为E2、雌酮(E1)和乙炔基雌二醇(EE2)[15]。2006年,基本完成优先名录的制定工作,具有充分证据的内分泌干扰物数量由原有12种增至34种[16]。在优先名录制定初期,欧盟将名录中确定的内分泌干扰物阶段性研究的对象又分为3类:高产生量持久性化学品、低产生量非持久性化学品以及无持久性数据化学品。最初研究目标主要集中在高产生量持久性化学品上,直至2007年才逐渐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低产生量非持久性化学品上来。欧盟政府机构在2007年才真正开始对E2和E1等低产生量非持久性化学品展开研究。中期计划除进一步实现EDTA开发测试分析方法的目标外,其核心内容就是执行欧盟委员会制定的第六框架计划(FP6)和第七框架计划(FP7)。FP6关于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主要有:(1)食品质量与安全;(2)公共区域“环境健康风险”;(3)分析、检测和控制方法;同时还涉及可持续发展及生命健康的部分内容。FP7则主要涉及以环境、食品和农业为主题的国际合作。长期计划实施过程中,近几年重点关注的是欧盟《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REACH)。REACH是一个包含了雌激素在内的十几万种化学物质的监管体系,不仅是过去化学物质管理法规的延续,也包含欧盟对近几年新化学物质研究的总结。法规中一项关键内容是针对高关注度的生殖致癌、致突变或有毒物质建立授权程序。作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目录,REACH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有关部门对可能进入环境的雌激素进行有效的管理。整体上看,欧盟针对雌激素的管理工作以化学物质管理法规为基础,以内分泌干扰物优先名录为依据开展相关工作。

2美国雌激素管理法规与策略

2.1兽药及排污管理策略在美国,E2、玉米赤霉醇和睾酮等几种激素类兽药在畜禽养殖业中的使用已经得到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授权批准[17]。美国FDA认为,与畜禽自身生长需要合成的天然雌激素在动物组织中的残留相比,人工合成的天然雌激素药物在畜禽动物组织中残留非常少。因此,FDA允许雌激素兽药使用,但在美国联邦法规(CFR)中规定了使用要求,如剂量、方法等。E2在美国畜禽养殖过程中使用非常广泛,而且与其他激素类兽药如睾酮和孕酮等联用的方式较为普遍,其mg级的应用浓度极易导致环境中E2ng级浓度的存在。美国雌激素等兽药的应用和管理与欧盟相比虽然较为宽松,但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场的污废排放。美国在畜禽养殖业粪便管理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就开始对污废水及粪便中的雌激素排放进行了管理。1972年,美国颁布了水质管理法案———清洁水法(CWA)。CWA明确将大型集约型畜禽养殖场(CAFOs)定义为“点源”。根据CWA要求,EPA在1974年颁布了排放限制准则(ELGs),通过应用污染控制技术来消减污染物排放。EPA以ELGs为基础,于1976年建立了国家污染物排放消减制度(NPDES),主要用于限制和管理点源污染物包括畜禽养殖场污染物的排放。由此,ELGs与NPDES共同构成了美国CAFOs粪便和污废水排放的管理体系。2007年,EPA在芝加哥举行研讨会,指出目前美国对畜禽粪便中雌激素相关信息的了解非常少,能够用于畜禽粪便中雌激素处理的技术非常有限,管理措施也相对缺乏,要求美国相关机构尽快收集畜禽粪便中雌激素相关信息并开发相应处理技术[18,19]。自2007年开始,EPA水办公室已经与FDA等其他相关机构联合,结合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针对畜禽粪便中雌激素开展包括信息收集和技术开发等领域的研究。EPA在2009年最新公布的饮用水污染物候选名单中已经将E1、17β-E2、17α-E2、雌三醇(E3)4种天然雌激素纳入候选指标[20]。

2.2内分泌干扰物研究体系及相应措施与欧盟一样,美国对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同样始于1996年。根据科学家的建议,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启动内分泌干扰物研究,并成立内分泌干扰物工作组(EDWG)指导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工作,由EPA研究和发展办公室(ORD)负责雌激素的研究和管理工作。ORD将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视为6大优先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1]。ORD为此制定了研究计划,从内分泌干扰物影响、暴露特征、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理4个层次上开展相关工作[22]。2003年,ORD开始实行关于内分泌干扰物的第一个多年计划(MYP)。第1个MYP主要提出了3个长期目标(LTG-3),分别称为G1、G2和G3,所包含内容依次为:认识雌激素深层次影响、暴露以及相关评估方法和所需管理措施;确定雌激素对人类、野生动物和环境的影响范围;明确内分泌干扰物的筛选和测试程序[23]。第2个MYP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又提出了4个重要目标:(1)明确研究计划的未来方向;(2)提出研究的预期成果;(3)确定向ORD利益相关者以及委托方传达的研究内容;(4)总结显著成就以及过去管理研究的成果[24]。

美国EPA研究和发展办公室战略计划(ORDStrategicPlan)的项目申请管理程序(RFA)在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RFA能够为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项目申请提供授权并制定合作协议,同时还为科研建立一系列项目基金和奖励制度。2006年,EPA声明称RFA将支持第1个MYPG1和G22个关键领域的研究,以此来促进畜禽养殖业中雌激素基础理论和暴露特征、量级以及影响范围的研究。另一方面,EPA通过RFA建立科学实用计划(STAR),由EPA下属国家环境研究和质量保证中心(NCERQA)负责对STAR进行管理。STAR主要是为内分泌干扰物研究提供改进的方法、模型以及可靠数据以提高内分泌干扰物生态和人类危害风险评估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ORD还组织国家风险管理研究实验室(NRM-RL)、国家暴露研究实验室(NERL)以及国家健康和环境影响研究实验室(NHEERL)3个国家实验室参与雌激素的管理和研究工作。同时,EPA与农业部(USDA)、FDA、国立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NIEHS)以及内务部(DOI)等国家机构以及上述3个实验室实行数据和信息共享。除此之外,还与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合作研究,如EPA支持美国密苏里大学参与FDA内分泌干扰物知识库(EKB)的开发。EKB包含大量所能观察到的关于人类和动物健康影响的理论信息,研究者通过扩展这些信息和数据能够更好地建立雌激素对动物或人类影响的定量关系。

3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

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主要集中在内分泌干扰物研究项目开展初期。欧盟对国际社会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和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96年,欧盟委员会在英国组织召开研讨会,欧盟、美国、日本和多个国际组织如OECD、欧洲科学基金会(ESF)、世界卫生组织(WHO)、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CEFIC),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对内分泌干扰物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随后,欧盟与美国达成科学与技术合作协议,并于1999年在意大利召开联合会议,确定共同研究重点,成立专门基金用于支持相关研究工作。此后,在2000年,又达成一致,就内分泌干扰物的优先级设定、筛选、测试以及其他的相关研究活动信息实行共享。欧盟和美国通过国际化学安全规划署(IPCS)与WHO就内分泌干扰物全球研究详细目录修改问题进行合作。这份由WHO、国际劳工组织(ILO)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完成名为“GlobalAssess-mentoftheStateoftheScienceofEndocrineDis-ruptors”的总结报告最终在2002年出版发行。美国和欧盟还协同日本与WHO合作,共同支持OECD开发统一的内分泌干扰物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