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工基础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任务驱动;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TM1-4
1 教学目标分析
在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设计时,一定需要对课程所关系到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这是由于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基础。教学目标是作为指导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后,可以达到的最理想的结果,这样的一种结果可以包括外显行为以及内部心理方面的变化。
在进行分析相关的教学目标时一定需要全面考虑学生才是主体。而教学目标不是属于设计者或者教学者对其进行施加给学习者过程的,是从学习者的相关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内容。从而更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不能够走弯路。
2 学生特征分析
学习者分析是作为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情况来分析:
(1)学生所具有的普通性特征。在高中年龄阶段的每一位学生其认知活动是属于表面的,其深刻性不足;其思维模式是属于形象的思维,抽象的逻辑思维虽然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也会与直接的感性经验相互联系;更多的是以学习作为发展的动机,偏向兴趣方面的。
(2)学生的初始能力的体现。对于一些用有较强技术经验的,需要提高其技术素养,培养出能够独立地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也会有一定的协作能力。
(3)学生所拥有的学习态度。通过与一部分学生讨论后得知,学生们大都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知识。
3 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建构主义强调的是通过学习来完成一些真实环境下的任务,只有通过完成一些真实的任务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但是一些真实的任务是否能够体现出教学的目标,怎样才能体现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明确其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以及知识内容所存在的结构关系,使知识内容更加丰富。只有这样才能在后面进行设计学习任务时,才能更好地形成全面的教学目标以及所定义的知识体系,才可以按照不一样的知识类型,将其嵌入到环境中的不同要素之中。
4 创设情景提出任务
学习情境就是对在教学过程进行一些深度的设置。情境方面的创设,从而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带动新的学习动力,全面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相关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来促进学生可以养成较好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独立思考的主动在于学习的习惯。
在相关的学习情境中需要提出相应的任务,也是属于符合学生心理方面的习惯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不一样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精心地创设出问题的实际情景,能够在完善学生实际的认知结构的同时,还需要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愿望,全面强化学生的实际学习动机,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经历来感知一些新问题。
通过相关的心理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是从相关的动手能力开始的,全面切断活动与思维的现实联系,思维就无法得较好的发展,要想解决这些知识的抽象性以及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最为关键的就是自己能够动手操作,在相关的操作实践中需要充分地发挥出主体的作用。
5 设计学习情景的策略
5.1 创设趣味性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就是属于最理想的老师,假如有了十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就能够产生十分浓厚的探究动机,就会通过渴望以及愉快的心情去进行学习。全面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以及手段有也会有多种,如果引入了全部所学内容相关的故事、社会现象、和趣闻以及生活常识等,大都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到相应的学习之中。
5.2 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望
电工技术基础与现实生活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标准更多的强调是需要注重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到相磁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从电工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来看需要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来达到创设情境。这样能够让学生们全面体会到在学习电工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这样有助于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到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来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
5.3 创设自主化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相关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们需要创设出自主化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经验,用自己最佳的思维方式和主动参与到相关的学习中来,全面调动出学生原有的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最终达到激活学生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们从中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并且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学习上,从而探究出新问题的答案。
5.4 创设合作化情境以及引导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是作为新课程中需要倡导一种学习方法,合作和交流也是作为主体性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条件,通过相关的创设合作化情境,使师生们之间能够进行动态化的信息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共识、共学和共进。
5.5 创设应用性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通过做到学以致用这样的思想来激发出学生本应该有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电工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有很多的内容与生产实践都会与现实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如果将这些工业以农业生产上的一些内容引入到课堂中是十分理想的,这样不仅能够全面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还能够帮助学生们全面提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6 形成性评价
教学结果是作为体现在学生对一些新知识以及学到技巧的领悟,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操作的熟练程度。进行及时的调整与反馈可以对今后的学习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将会起到很好的修正作用,同时也需要正确地操作这样有利于帮助对知识方面的理解。因此需要按照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相应的评价。
为了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实际兴趣,最理想的办法就是通过评价。为了更好地消除一些落后生存在的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们不需要对个人进行评价,唯有当全部小组成员都达到了理想的目标时,才可以获得最大的成功。
过程评价量表更多的是从操作的标准性、熟练程度以及任务完成情况和小组之间的合作效果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全面的评价设计。
7 修订形成方案
电工技术基础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作为教学设计中的最后一个步骤,这之后就是可以修订成正式的方案。完成的修订的程是属于对以上步骤进行梳理,也就是通过加工来形成的过程。在整个修订形成方案的过程中需要通盘考虑到学生现有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以及其所在学校的教学设施的基本情况等。
方案的形成过程是作为教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需要全面考虑到每一个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的实际差异性,方案需要使用一个较为开放性的阅读模式,在一些内容的教学细节上全面体现出任务的灵活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不一样的学生情况。分层次任务能够使学生及时完成任务。方案最终目的是需要经过相关的备课组来进行讨论,从而形成良好的集体智能,以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吴青萍,张慧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39-40.
[2]王菊.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16)
篇2
关键词:中职 电工技术基础 项目教学 理论与实践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中职学校所开设的,电类、机电类学生的必学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接下来对其他学科的理解掌握程度。但是随着中职学校教学方式的改革,原来的教育方法的弊端也不断显露,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成为教学的一大问题,而在这期间项目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对项目教学法的设置是如何解决以上所说的难题进行了思考。
一、项目教学法及其理论基础分析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由教师给学生分派指定的项目让他们去独立完成,包括采集信息、查找资料、建立模型等。在学生完成项目期间,教师会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解决学生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习的重点由结果转变为过程,真正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推行适应全球发展大趋势的教育教学改革,并将教学改革的重点都放在了改变学习方式上。项目教学法是2003年7月德国联邦教职所制定的,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践。
二、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相比较以学生为主导的项目教学方法,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没有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热情,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久而久之,僵化的思想将会束缚住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缺乏职业素质,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三、项目教学方法的实施
根据电工基础这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实行项目教学法是正确的选择。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1.理论基础的奠定。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实践是由理论来进行指导的,如果理论达不到要求而是在做项目的时候临时补充需要的知识,这种做法只能是事倍功半,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先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理论课程的讲解和指导,让学生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再利用这个体系去指导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去解决问题,是项目结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要制定一个项目教学方案计划。当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理论知识培养之后,下一步就应该要制定一个合适的行动方案,这个方案是整个项目实施的准则,也是使项目有条不紊的进行的保障。教师要根据方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工作,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合作,共同面对难题,既能锻炼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也能使整个项目完成的更加的具有创新效果。
3.开始实施项目方案计划。进行分组之后,学生就应该开始做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查询各种资料,可以要求老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在项目进行期间,每个组都要做好文字记录工作,以便日后进行审查和纠正。
4.进行项目完成之后的成果展示。这个阶段当中学生将自己组的成果展示给其他同学,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认真听取老师的评价和意见建议。
5.进行总结。工作总结是一种承上启下的工作,它将前面工作所得出的结论、所出现的问题总结出来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一些经验方面的支持。项目完成后,教师针对整个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完胜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互相交流,争取得到更多的经验。
四、对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思考
1.教材的选定。项目教学法一方面需要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理论知识,这就需要选定一种理论知识比较系统全面的教材作为理论指导。
2.教师的文化素养。从上述项目指导教学的步骤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整个项目操作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必须要具备很好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解答疑问。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3.学校应完善在电工教学方面的基础设备。学生的实践工作需要有相应的实验器材,学校应建立健全各项实验场所和设备,为学生进行项目教学提供基本保障。
认识到教学方面的不足才能进行改进,力求革新,选定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并真正地去执行,是中职学校教学改革进程中的重要过程。现阶段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这门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方法肯定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学校应该吸取其他学校的经验教训,取长补短,使学生真正能受益于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程弩华,睨玉华;项目区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篇3
【关键词】电工技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材选用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electro-technics 》the
course teaching investigate and practice
Liu Yu-fen
【Abstract】Need talented person according to the occupa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instruction of modern teaching principle, this text aim at 《electro-technics 》the course current teaching present condition, from macro view angle discuss content of course define, teaching mode reform, teach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the teaching material choose to use etc. a series problem, carried on with meticulous care a teaching design, study teaching mode reform, textual research for further strengthen 《electro-technics 》course reform provided to draw lessons from.
【Key words】Electro-technics;Teaching design;Content of course;Teaching mode;Teaching environment;The teaching material choose to use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因此我院《电工技术》课程本着 “以教学问题为中心”对如何定位教学内容,如何制定教学策略,如何改革教学模式,如何编制教学评价标准等进行了改革。
1.电工技术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综合、过分追求系统性与完整性,无专业针对性
《电工技术》是工科电工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且与实际联系紧密,其陈旧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不适应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院机械、机电、汽车电子等专业均开设有电工技术课程,但是这些科类繁多的专业,针对电类知识的要求却有不同的侧重点。由于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的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系和完整性,导致学生掌握层次浮浅,前期后期课程衔接断层。没有针对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就业方向来制定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不理解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也忽略了《电工技术》课程的实用价值。
1.2教学模式老化、刻板,教学效果不突出
传统的教材“平铺式”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讲授、理论与实践也是分开进行的,教师的任务也仅仅局限于“授人以鱼”。不仅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无法体现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更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重新探索电工技术学的教学模式,改观教学效果。
1.3教学课时与内容矛盾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课程设置情况,《电工技术》课程与其后续课程的内容有较大的重复。例如:《电工技术》中的“电机控制”部分与其后续课程《机床电气控制》内容有所重叠。这种重复教学,不仅使大量教学课时资源浪费,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宏观了解和深入理解。
2.教学内容设计遵循“两点一线”
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造就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要求是:基本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教学内容要围绕技术应用能力与素质培养这条主线来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2.1重点加强与专业方向的衔接
《电工技术》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开课时间较早,学生一般还无专业意识。因此教师应主动将电工技术学紧密融合于各专业课程中。例如:汽车专业中测速装置原理,可深入讲解计数器的功能及使用。注重专业衔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其加深对专业方向的了解。
2.2削枝强干,合理压缩、拓展教学内容
坚持“专业基础的教学设计服务于后续课程需求”的原则,我们按专业将构建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合理压缩和拓展。大胆舍弃科目交叉重复内容,淡化繁琐理论及推导,加重实践项目,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坚持实际应用范例与理论相配合的授课方式。如此对教学内容削枝强干,各专业学生就能更清晰地把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开阔视野,发掘出自身的创新能力。
2.3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模块化
结合各专业特点及就业趋势,对教学内容精心选择,进行了合理地重组、优化,形成新的课程体系。重组后的课程体系将我院所开设的机械、机电、汽车、数控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七个模块:电路基础、变压器、电机与控制、可编程控制器、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变流技术、EDA。以“重基础、强应用”为原则,每个模块将人才培养方案细化成技能目标,再将技能目标确定为教学内容。例如机电专业,强调“机电结合,以机为本,以电为用”。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学生常见的简单集成芯片的选用而不是集成电路的设计,因此可淡化“模拟电子”模块中的复杂电路结构分析,结合“电机与控制”模块,强化各种芯片的功能、选型及在简单控制电路中的应用。这样我们就很明确哪些专业应理解哪个领域的应用及特点,哪些技术应掌握哪个学科模块的基本原理,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教学模式多元化
3.1引入“构建主义”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角色,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的构建主义教学模式。教师从“传道、授业”的讲解员、指导者转变成创造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加工信息知识,探索验证理论的“解惑”者。采取“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的课堂设计,无形中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主体,知识意义主体。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及独立思考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素质。
3.2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采用多媒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寻求最佳的表达方式:黑板粉笔、电子教案、实物投影、动画课件、录像、虚拟电路。使教学艺术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的交流,而且辐射到知识与人交流、形体与视觉交流,语言与思考交流,使传统死板的课堂气氛变得生机勃勃,使学生在快乐与新奇中享受知识的洗礼。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一个关于电工技术技术应用的网络教学交流平台。除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精品试卷、习题库外,还提供了相关元器件应用资料、趣味制作项目和电路仿真软件资料等课程资源。正是由于网络教学系统的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预习、答疑、自测),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晦涩难懂知识的理解能力。
3.3强调知识结构完整性
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不善于发现问题,因此教师应加深学生知识逻辑架构意识。教学授课中采用“树形网络式”结构:总目标―分目标―具体内容。使学生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可将“知识树”纵横联系比较,以“树干”内容为主心,先分析后归纳概括;并在“树枝”内容方向拓展实例,将现实应用及其他学科知识与本课程相联。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应用的广阔性,活跃思维,还可加深其对课程体系的认识。
4.加强教学环境内涵建设
4.1模糊教室授课与实验室授课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独立分开进行,并且大多是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不可否认,这些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在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定理的理解方面功不可没,但却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打破教室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的隔离状态,并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且能得到综合应用。有些实验性很强的理论课我们应搬移到实验室进行,边讲边实验。例如:“电机与控制”模块中的发电机、电动机内容,可让学生在实验室拆卸、安装并观察工作过程,由学生自己总结结构,分析工作原理,体会生产实践环境。这样就使学生在探索、验证中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工作过程。
4.2创新型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因此我们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及重组后的教学内容,经过一年多筹划,研发制作了20套组合式多功能电工试验箱,建立了我院适合各非电类专业的创新型电工技术实验实训室。在建设实验室的过程中,大胆将学生吸纳进来,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检测元件、调试电路、认识电路。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避免学生走向岗位再培训过程,缩短了他们进入社会的适应时间。
5.教材建设实现三同步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在教学环节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教材选用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坚持“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配套20套组合式多功能电工实验箱,自主编写了实验实训指导书《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电工基础实验指导书》,使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结构调整、教材内容更新实现同步。
6.教学效果试行效果
改革后的《电工技术》课程先在我院机电系、汽车系学生中试行。通过一年多的试点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使我们实现了四大转变:学生由“不懂电、怕电”转变到灵活应用电,并能迅速上岗;使教师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角色转变;使教学模式 “以课堂为中心”到“以实验实训室为中心”的地点转变;使教学设计从“以教材为本”到“以培养目标为本”的中心转变。
篇4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电子电工;多媒体信息化;网络信息化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电工教学也不例外。由于电工教学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不单要扎实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大量实践,才能够达到深刻理解和熟练操作的目的。本文探索了几种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混合教学模式、幽默课件教学方法以及网络数字化教学,并将计算机仿真引入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实践表明,这些信息化教学方法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并取得了预期教学效果。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提出的观点。追根溯源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传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强调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与教的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问题解决”和“任务驱动”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通过信息技术更好的创设情景,弥补硬件所不能实现的缺陷,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可视性,交互性来实现教学效果评价的实时性。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网络搜索引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来实现教材的选用与重组。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借助信息化的技术,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二、多媒体信息化教学在电子电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混合教学模式
针对大班教学现状,笔者采取了基于多媒体的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和板书各自的优势,取得了预期良好效果。比如在进行“支路电流法”教学时,笔者事先将有关知识点和关键步骤板书于黑板左侧,以便学生复习巩固,而黑板右侧则用于即兴板书,多媒体投影用来正常教学。这种混合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视听感受,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我思考时间。笔者也会使用激光笔等信息化教学工具,适时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掌控课堂进度的基础上,加强师生互动。
(二)幽默课件教学
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普遍认为电子电工课程抽象难懂。针对这一问题,课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情境创设和形象再现等方面的优势,实现教学信息传播有效性。幽默课件教学主要是指在课件中适时创设幽默性情境进行教学,以便增强教学的情趣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交流支路的电压电流相位关系”教学时,笔者就适时创设了幽默情境。首先在课件中播放一段警察抓小偷的动画,此时笔者提出“小偷最怕警察说出那三个字?”的问题,然后用谐音“ICU”(I see you)解开谜题,这里的I代表电流,C代表电容,而U则代表电压。ICU这一幽默而形象的课件让学生非常容易地记住了电容之路的电容支路的电流相位超前电压和电感支路的电流相位落后电压。此外,笔者对于幽默教学的效果还进行过专门测试:对教学A班采取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对教学B班采取幽默课件教学。在对两班学生进行相同相位关系知识考察时,B班的合格率明显高于A班,由此课件,幽默课件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
三、网络信息化教学在电子电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但凡优秀的教材都强调内容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兼顾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实践扩展。电子电工课程教材初步达到了实用性、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结合,但在时代性和实践性方面尚待提高。鉴于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来完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在详细讲解每一章节的理论知识后,笔者会结合一些网上收集的工程实例做深入的知识应用讲解,并在进行章节知识总结时,引入电工学的前沿学科动态和前瞻性内容,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学科特色的内容,比如,介绍最新的智能服装中涉及到的电子电工技术。由于网络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教学内容和网络资源的关联性,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在进行“电路暂态”教学时,笔者首先以电动汽车和iPhone手机的充电设备图片为例,对基本的电路结构进行知识讲解,随后引出RC充放电电路的暂态响应相关概念。
高校课堂用机基本上都能够实现高速上网,网络也提供了一个极具优势的新媒介。比如,在进行“RLC串联谐振电路”教学时,教师可以打开浏览器随便进入一个网络广播主页,并通过不同频率的选择来收听不同电台,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何网络电台台标上会伴有一个频率呢?由此来引入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相关概念。再比如,在进行“译码显示电路”教学时,首先为学生们展示北京水立方夜景网页,然后通过图片向学生介绍照明器件和供电技术的应用史,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北京水立方都采用了那些半导体照明技术,由此引出相关概念。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完善课程内容体系的同时,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利用网盘提供优秀数字化信息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资源和纸质资源的互相融合已经成为信息化教学的时代趋势,而高校课程网络化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但是,庞杂的数字化资源难免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所适从之感,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利用网盘向学生提供优秀数字化信息。该网盘主要具备文件上传和文件提取等功能,并分别设置相关密码。在新学期新课程开始之前,笔者会提炼上学期的教学课件,并将其设计为可以打印的版本并上传到网盘,学生将其提取并打印作为课堂笔记,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全面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在课后会结合教学进度和信息反馈情况,对可见做深入完善,并上传终极版本的课件,以便学生课后复习。除了教学课件,电子电工课程的数字化信息还包括往届试卷和答案、专业双语词汇、相关教学软件、国家优秀电工学课程以及国际名校精品课程的网址链接,以便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从长远角度来讲,各大高校要全面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互动式、开放式信息化教学综合体系。
四、计算机仿真在电子电工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电子电工课程在理论教学之后还会有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而计算机仿真在此教学环节的应用,不仅实现了理论教学的扩展,而且还完成了对实验教学的补充。现行的理论教学通常只涉及器件和基础电路知识,并不包括具体实用系统的组装过程讲解。因此,笔者在理论教学接近结束的时候,增设了4课时的计算机仿真教学,让学生了解现代电路系统设计和相关测试流程,实现理论和实际的高度结合,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作为代表性仿真软件,Multisim10集图形化、系统化和工程化为一身,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它进行具体教学的演示和分析。由于课时和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要充分考虑到投影演示和本机显示的差异,认真创设仿真案例,并在课前做好仿真案例的改良版以便删减一些不必要的演示环节。在计算机仿真教学中,教师要以关键环节的演示作为侧重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实践的思维融合,分析在仿真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仿真范例的选择要具体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简单全面、生动形象作为最优选择。比如,数码显示体温计就属于非电量检测理论的典型范例,它集合了A/D转换、数字电路、电路分析以及模拟电路等理论知识点。经过实践证实,计算机仿真在电子电工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理论和实际的高度结合,树立学生正确工程意识,为下一步的实验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信息化教学属于一种跨学科的新型教学活动,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是一个巨大挑战,同时更是良好机遇。不管信息化教学未来发展如何,笔者认为以学生为本,全面提升教学效率是高校教育的一大教学目标。电子电工课程要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模式,始终坚持物为人用,重点培养学生综合专业素养、工程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怀平,林刚勇.电工电子类课程群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04)
[2]孟秀芝,王宗省,高丽丽.电工电子技术多样化教学方式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02)
[3]蒋敏,李彦成.高职学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设置与教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5)
篇5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 应用与发展 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2-02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理论是中等职业教育电气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研究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的技术基础课程。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在现实生活的运用中也十分广泛,与我们的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先进性和应用性[1]。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如何针对该科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渗透考试大纲,掌握学习重点
考试大纲是老师教学生的一个总要的参考,也是学生进行复习的标准。在《电工电子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背记的知识点很多,重点难点的标记也很明显。所以学生要吃透大纲的内容,有重点的选择记忆。在学习的时候按照相应的理论要求进行学习,做到很好的掌握学习的度。能够轻松的掌握该门课程。
二、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的基础相对于比较薄弱,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于来说比较差,所以如果老师这时候只是片面的追求深入的学习,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件好事,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一般是以能过了考试为主,老师可以在他们能很好的掌握基础的知识之后,然后进行适当的拔高。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能把基础知识学好,然后在记住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毕竟电工电子的学科也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学生要想练好实践,那么基础知识就要打扎实。对于基础的学习,除了上面提到的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进行讲课,还有的就是可以在课堂巧妙的创设问题和,对学生额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活跃起来,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那么如何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习的兴奋的状态,让学生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作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去设置课程需要的解决的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智力。所以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出课堂上的可以实行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的学习,自觉的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学习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要加以总结并进行适当的加以点拨。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除了老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设计课堂目标以外,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来电工电子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对于学生的理解,不仅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教学,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化静为动,借助现代辅助教学手段,穿射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电工电子学科中的概念和有关规律能够以生动的画面展现到学生的面前,这样抽象难懂文字就容易理解很多,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完善的思维逻辑能力[2]。
四、重实验,多实训,勤练习
电子电工技术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理论指导,所以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看、做、记等方面的能力。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老师要注重加强设计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分析的基础上创新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多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在老师的安排下,安排学生直接在实验室或下到工厂的车间进行参观,让学生在直观上能有个大概的认识,在有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操作见到的零部件开始,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放实验室或者是实训车间,让学生能够勤加练习,加强动手能力和熟练程度。在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老师应该给予学生实时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错误之处,该怎么改进,以后注意那一块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自己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教师在电工电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好教学方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结合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活跃教学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集合学科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提高学生的信心,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 教学改革 机电教学 典型工作任务
工学一体化是职业院校一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它要求在专业教学中实现“在生产工作中进行教学活动、在学习中进行生产工作”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的“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使院校和企业互补共赢,既满足了学校的教学需要,又满足了厂矿企业的生产需求。
电工技能课程的特点是专业基础性强、生产应用面广,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立足于机电专业教学的特点,在工学一体化模式下进行电工技能教学,使学生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真正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则是教学实践和理论中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工学一体化与机电专业教学环境要素
工学一体化要求具有合适的教学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就是专业设备。一般来说,专业设备分为教学设备和生产设备,而两者虽然有一定共同点,但也存在较大的不同。教学设备主要用途为展示,生产设备主要用途则是生产。机电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减少甚至消除两种设备的差异,而“校中厂与厂中校”的整合,能真正使得教学设备和生产设备相融合,让学生接触到实际投入生产的设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生产现场氛围会促进教学成效。
工学一体化所要求的另一种教学资源是师资力量,这是因为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机电专业教学的特点对师资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除了需要有高等专业教育背景外,还应有一定的工厂生产经历,或者以下厂参与生产锻炼作为必要的补充。教师掌握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维修技术,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就能够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学生尽快融入企业生产的第一线。
除了教学资源外,生源质量与数量也是教学环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职业院校机电专业生源水平所面临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师资力量所面临的问题相关的。为了满足社会劳动力市场需要,今年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因而职业院校的教育准入门槛也做出相应调整。这一方面体现在招生过程中没有对学生作专业成绩的要求,使得所招收生源的专业素质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体现在具有工厂生产经历背景的教师不多,部分教师只能靠参加下厂锻炼作为补充,未能更好地充分发挥应有的教学水平。
针对教学改革的需要,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模式,不但使得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相一致,还能适应机电专业在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生源水平等环境要素的特点,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二、工学一体化在机电专业的实施
1.清晰定位教学目标
2011年7月5日,国家教育督导团报告提出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并指出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实践能力,以顶岗实习为关键环节,强化顶岗实习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强化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强化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的落实。工学一体化教学是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两者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工学一体化是建立两者统一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充分利用生产和教学两种教育资源和环境资源共享,发挥校企人力资源优势,打造强强联合的品牌,促使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的培养,达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2.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要使工学一体化的效用最大化,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接受能力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其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过程性能力、学生获取知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的问题,工学一体化教学是将教学方法设计为在工作中实施方法,把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工作形式。教学过程性能力是针对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怎样实施教学,工学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工作中获得知识、在劳动中获取技能,把原来模拟工作的教学环境和学校教学设备变为企业生产环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工作实践,利用工厂的生产设备进行教学,把学习知识和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在生产一线的工作岗位受到教育,在工作环境下潜移默化,不断获得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这样既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学习中疑难问题的动力,又能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能力。
3.准确抓住实践教学特征
工学一体化实践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随着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工作经验的不断增加,学生通过感受环境和专业氛围的熏陶,逐渐具备对机电专业典型工作情境中的细微差别的感知和评价能力。学生职业实践的工作经验增多,同事间的配合越来越默契,逐步形成专业团队中的各个分子。学生只有了解工作实质,才可以主观感知工作情境,然后汇入到已有的情境性行动中,并得到细微差别的工作行动的判断,保证每个工作动作的正确性。学生能针对新问题、对原有行动方案和行为方式提出质疑并能产生新方案的是工作悟性和能力提升。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与职业共同体融合与交流的能力,因为只有共同体内成员才能理解与情境相关的语言并进行有效交流。学生要完成不可预知结果的任务所需要的基础是知识和技能的底蕴,从而能完成没有标准答案的任务。
三、机电专业工学一体化与典型工作任务
1.典型工作任务及其优点
工学一体化的目标是把工作作为职业任务进行教学,这是职业任务教学法的深化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更直接参与实质性的工作范畴,就要从工作领域中找出一定数量的典型工作任务,将维修电工学习领域的课程等效为若干维修电工典型工作任务,通过明确维修电工任务,获取维修电工信息――制订维修电工计划――做出维修电工教学决策――实施教学计划――检查控制维修电工教学效果――评定反馈等,构成完整的工作过程。
职业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过程,具体来说,包括“初学者――生手――熟练手――技术能手――技术专家”等一系列阶段。教学效能的促进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学过程要实现把受教育者逐级提高技能,这样才能达到促进教学效能的目标。学科课程由于没有将工作视为一个整体,无法实现认识的工作各环节的关联性和全面性,因此很难培养人的全面工作能力。而把学习领域课程等效为典型的工作任务,利用典型工作任务来实施教学任务,则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一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层次,有效提高其设计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二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过程性能力,让受教育者获取经济和价值导向、工作过程和生产(经营)流程导向能力;三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功能性能力,即提高其能力素养与解释、展示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效能的提高。
2.典型工作任务实例分析
把维修电工的学习领域课程等效为典型工作任务,是通过学生参与工作过程和生产流程,提高本职业领域内的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的开发,使学生了解到系统化的工作过程,继而接受成功的职业学习。这当中涉及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不仅是生产过程):典型工作任务布置――学习领域安排――学习情况要求――学习成果收获。下面以两个典型工作任务实例作说明。
(1)典型工作任务一:制作稳压电源(产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生产要求加工电路底板、组织电器元件、手工焊接电子元器件。①工艺路线:备料――加工电路底板――焊接整流电路――焊接滤波电路――焊接稳压电路――安装负载插座――安装变压器――连接插头。②技术要求:输出符合要求的稳定直流电。③质量监控:达到国家用电安全标准。④检验:示波器逐级测量变压电路、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的波形是否合格,检验稳压电源(产品)是否符合安全使用要求。
(2)典型工作任务二:刨床生产设备的维护与检修(机电保全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刨床生产设备保全工作要求或借助设备说明书、维修手册等技术资料,陈述刨床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编制保全工作检修项目和预防性保养内容及标准分析设备技术状态下降的原因,制订修理作业计划和检修工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备及相应部件的故障诊断、拆卸、检查、安装等项目。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维修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在诊断、检查和修理过程中,学生使用工具、仪器、操作设备和更换零部件等要符合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规定。
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应当能够具有进行机电产品的流水线生产能力和机电设备的维护、故障诊断、检查调试和修理作业能力。
工学一体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气质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工学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特别适合机电专业教学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这对于教学资源和生产资源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把教学资源和生产资源合理整合也是今后值得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工学一体化在机电专业教学上的应用是一种教学实践的新探索,符合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一般规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工学一体化在机电专业教学上的应用,也应当逐步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范式,在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力质量,发展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1、实验手段单一
传统的电工技术实验教学是为了补充和反映理论教学而开设的。实验的主题也主要是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课堂上教师把教学内容按照大纲要求传授给学生,实验课程则是教师安排检验这些内容学生是否掌握,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在实验室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所有的学生实验时间、步骤、内容都是完全一致的,这样单一的教学,会丧失给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机会,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障,而且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普遍较弱,这种实验方式只会让学生对课程失去信心和兴趣,对于实验课程缺乏必要的分析和比较,也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额实验体系,难以达到教师课前希望的教学目标,从而导致实验效果大打折扣。
2、实验效果不佳
因为实验手段的单一导致学生对于实验课程无法产生兴趣,长久以来的传统观念对于实验教学课程的不重视也让学生忽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疏忽和对实验器材的不熟悉,常常发生严重的操作失误,导致仪器设备毁坏程度和数量大大增加,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实验的效果。虽然教师在课前会强调在实验课前应当预习实验内容,实验指导书上也有提示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但是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和实验室相关制度的约束,传统实验教学的效果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3、技术含量低
由于传统的电工技术实验教学的很多教学实验都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个体,没有构成科学的、可联系的实验群,所以学生只能单纯的按照要求完成实验,技术含量低。许多学生在进行RLC串联交流电路、日光灯电路等实验过程中,搭接好了电路,数据就能立马显示出来,让学生感到不懂原理也能够得出正确的结果,所以很多学生就不愿意做实验,直接抄袭别的同学的数据,应付教师检查。这样的实验达不到教师期望的教学目标,也很难把握每个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效果,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也很不公平。
二、改革电工技术实验教学,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出发,应该对电工技术实验教学的模式进行探索,根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利用实验室平台,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创造新的实验体系,笔者认为改革实验教学将实验设置为三个层次:
1、基础训练型实验
主要以仪器仪表设备使用、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基本测量方法等基础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常用的电工仪表、电子仪器、电机电器等设备的使用方法,为之后的深化实验打下基础。对原有的实验项目进行改造,构成新体系的实验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基础实验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综合型实验
实际上,不同的电工实验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分离的、毫无联系的。传统的电工实验人为地割裂彼此间联系,使之独立存在的个体,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对的。不同的实验之间应该是有某个有机体作为纽带联系成一个整体的。将不同的仪器,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有效联系起来,安排综合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设计不同的方案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当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检验。
3、设计型实验
以往传统的电工实验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按步照班的完成实验步骤,这实际上影响着将来学生参加工作后面临能否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的指示,因此,设计型实验针对这一点,让教师只作为实验主题的者,让学生成为实验的设计者,独立考虑实验方案以完成实验。学生要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考虑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这些都是先前那些电工实验教学所无法给予学生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就有必要采用设计性的实验,设计性的实验不但能够让学生可以灵活的将自己所学在设计方案中进行实际的运用,还有可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还可以早日发现那些比较适合于自己思维模式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形式。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拥有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的展现自己的青春与才华,不但可以切身的进行体验,还让自己的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一级实验是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条件,学生只有在完全掌握好了实验仪器的使用技能以及一些常用的测量方法作为基础,我们才能够允许学生来操作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这样就可以循序渐进的全面提升实际能力以及对于书本知识的再次理解,实现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
篇8
关于实践教学,目前有两种认识,从广义上讲,凡教授实际工作中所涉及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知识的教学活动,都应划归为实践教学范畴。狭义地讲,实践教学是在一定实际工作现场的设备或仪器上,并在教师或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按照教学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1]。本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弱电工程制图》实践课程为例,论高职院校实践课程改革的应用与研究。
2《弱电工程制图》课程的内涵(Theconnotationofweakcurrentengineeringdrawingcourse)
弱电工程是指以综合布线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桥梁,综合配置建筑内的各功能子系统。它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信息网络系统(INS)、通信网络系统(CNS)、智能化集成系统(IIS)、安全防范系统(SAS)、火灾报警系统(FAS)、住宅小区智能化(CI)、家庭控制器(HC)以及控制网络系统(CNS)。弱电工程制图是工程实施的主要依据,它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具有规范、统一的图框、图例、符号、字体、线条和标注方式方法。弱电工程制图有三类:弱电系统图:弱电系统中设备和元件的组成,元件之间相互的连接关系及它们的规格、型号、参数等。弱电平面图:决定弱电装置、设备、元件和线路平面布置的图纸,主要包括防盗报警装置平面图、电视监控装置平面图、综合布线平面图等。弱电系统装置原理图:说明弱电设备的功能、作用、原理的图纸,通常用于系统调试,一般由设备厂家负责。《弱电工程制图》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安防方向)专业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它以AutoCAD2013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以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与施工08X101-3、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施工图集97X700)为行业标准与规范,对公共建筑、住宅及小区进行智能化弱电工程设计,如视频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
3实践教学(Practicalteaching)
3.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国外,实践教学思想及其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美国的MIT,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工业界的实际项目实践,学校被称为是“动手”的地方,学校鼓励学生成为敢于创新、勇于承担风险的“探索者”。德国FH与企业密切合作实践教学办学制度;加拿大的“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DUCUM分析课程开发为途径设计的实践教学计划;英国的“三明治”的实践教学模式[3]。
3.2国内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
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理论研究和观念层面: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主体教学的地位已经确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可;对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已经推向构建中国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发挥和挖掘其功能和作用的阶段。实践探索层面:在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我国职业教育正积极探索建立有自己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3.3《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
《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下进行的教学设计。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学生在能够熟练识读建筑平面图、立面图以及剖面图的基础上,运用弱电工程原理知识,根据国家建筑标准与行业规范,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AutoCAD进行音乐/广播系统、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等弱电系统设计,完成弱电平面图和弱电系统图的绘制。
4《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方案设计(Thedesignofpracticalteachingschemeforweakcurrentengineeringdrawing)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对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进行设计。
4.1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整合
弱电工程是电力应用的一个分类,普通高校及其他职业学校将弱电工程作为电气或建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而弱电工程设计,需要通过CAD图纸来进行表达,因此,我们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开设弱电工程方向的相关课程,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图建筑平面图,并掌握弱电系统原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利用AutoCAD软件进行弱电工程设计,绘制弱电工程平面图与系统图,如视频监控系统等;因此本课程将电气或建筑中的弱电工程知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整合。
4.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重构
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认为,“工作过程是在公司中为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并取得了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它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但内部结构又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根据真实的典型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对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进行解构,在学科体系中去提取适度够用的知识,并与工作过程进行整合,通过系统化和结构化整合设计后的工作过程教学,指导学生逐步经历获取信息、比较决策、拟定计划、实施行动、检查校验、评价反思这样完整思维过程训练的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强调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学习任务,每一个学习任务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研究,完成《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发;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完成《弱电工程制图》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弱电工程制图课堂教学,搭造有效的学习平台,形成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尝试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际效果;成立弱电工程制图工作室,承接企业子项目,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4.3对实践教学的探索
弱电工程设计以弱电工程原理为理论基础课,借助于土木工程建筑识图与制图知识,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弱电工程设计平面图与系统图。其中,建筑、安防、综合布线等行业规范也是弱电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设计《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方案。
5结论(Conclusion)
篇9
“功率因数的提高”这一项目是该课程体现实际工作任务的最典型的一个项目。功率因数是指电路实际输出的有功功率与电路占用电源功率的比,它是供用电系统的一项重要经济技术指标。[3]83而提高功率因数,可以使电源设备发出的功率接近额定功率,减少输电线路的损失,提高输电效率。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兴趣,找出常用的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在感性负载两端并联电容。从中还能锻炼学生电工仪表的使用能力,分析并提高负载功率因数的能力,相应地工程计算能力,从各方面都较好的体现了《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的设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力目标关注学生的技能进步,社会能力目标关注学生职业习惯的养成。[4]93
(一)知识目标
1.能分析出功率因数高低对电力系统的影响2.能找出提高系统功率因数的方法(感性电路为主)3.能会计算相应的参数4.能根据电路原理图熟练地连接电路5.会使用功率表、交流电流表进行相应的测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初步分析的能力2.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完善工作计划的能力3.培养较好的逻辑性、合理的科学思维的方法4.熟悉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三)社会能力分析
1.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分工合作,信息交换的能力2.锻炼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条件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上课班级是电气自动化专业三校的学生。相对来说,由于以前中专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相对较好。通过前续课程的学习,学生比较熟悉交流电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三种负载的伏安关系及功率因数的基本概念。但是还不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在学习态度方面,他们逻辑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同时他们自我约束力还不够,必须有老师进行辅助与指导,加以监督,适当进行鼓励式赏识教育,否则不一定能按时完成任务。
2.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本项目的重点是找出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在讲授过程中,以常用的日光灯电路为例,进行实际电路的连接,并不断地连接相应的元件进行试探,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的兴趣,最终找出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2)教学难点本项目的难点是分析负载为什么会出现功率因数低的情况,会出现什么危害。引导学生通过常用的三种形式的负载的功率因数计算进行对比,得到感性负载的功率因数低的结论。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本单元整体设计的思路根据工业企业变配电所维修电工岗位所具有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为重点,按六步法组织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主,层层递进,依据学生获取过程性知识是否完整,设置了4个任务。课程的引入采用了案例法,通过某工厂因为负载功率因数低,要被供电局罚电费的实例,引出为什么会功率因数低和功率因数低的危害等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找出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的任务。后面的设计思路是: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得到结论的同时,教师帮助确定结论的正确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新的任务,直到第四个任务完成,所有的与功率因数相关的知识点全部引入。最后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有没有真正锻炼能力、探索知识、总结经验,在检查评价阶段可以体现。
四、教学手段的选择
在本单元的设计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项目的引入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再例如操作法,采取高效的“边做边学”的方式。比如实施过程中,由于我们的实训条件有限,不能一一模拟工厂车间中的感性负载,便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感性负载日光灯为例,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在电路中或串联或并联电路元件(如电感、电阻、电容),通过用功率表测量功率因数,找到提高日光灯这种感性负载的功率因数的方法,也就找到了提高其他感性负载功率因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设计简单电路,并熟练地连接电路的能力,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的能力,使用交流电工仪表的能力。在操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从排除故障,到调试电路成功,得出正确结论,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简单电路排除故障的能力)。
篇10
>> 高职院校“职业发展导向”式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 职业导向视角下高职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导向的高职《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体系重构与实践 独立学院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电子工艺综合技能实训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目标导向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下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职业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面向职业岗位的高职《电子制造工艺与管理》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践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改革与实践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以项目为导向的高职电工电子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基于行动导向的《常用工具软件》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能力评价为导向的工程制图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电工电子系列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以职业为导向的商贸应用文课程开发与实践课题研究 职业能力导向的《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餐饮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宋薇.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初探[J].对外经贸,2012(4):146.
[5] 杨洁,安翔,李青.“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29-32.
[6] 雅梅.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28-29.
- 上一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
- 下一篇:环境保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