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资源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水资源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水资源管理

篇1

关键词:黄河 水资源管 理调度 监控指挥

1 概述

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是实现黄河水资源优化配置,确保黄河不断流,使有限的黄河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而黄河下游94座引黄涵闸能否实现科学有效地实时监测、控制与调度,是解决下游断流、实现黄河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所在。目前,黄河水量调度监控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不能适应日益强化的黄河水资源管理和水量调度工作的需要。虽然黄河连续两个大旱之年不断流,但背后凝聚了多少水调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和艰苦努力,“绿色颂歌”的谱写确实来之不易。“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监控指挥系统”,正是立足于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和优化配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为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确保黄河不断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 系统设计思想

遵循黄委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水量统一调度、总量控制、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和系统科学先进、经济实用的原则,立足于现有黄河广域网系统和无线接入通信网系统,实现黄河水资源调度管理的远程监测与控制,确保黄河水调控制断面下泄流量不低于控制指标;根据黄河可供水量指标和引黄用水单位需水量,实现黄河水资源订单供水网络化管理,实时调配各个控制河段之间涵闸引水流量,达到可供水量的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同时提高涵闸监控管理自动化水平,实现流量及预付水费水量自动控制、超量引水自动报警提示与调控,以及远程控制涵闸运行安全保护等功能。

2.1 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先进性

以先进的调度系统,科学的调度手段作保证,提高水量调度的科学性、合理性、时效性:

1 通过黄河计算机广域网、黄河通信系统和公网资源,实现对涵闸运行状况、运行参数的远程实时监测与监视;

2 根据控制权优先级原则,实现对涵闸运行分级限权远程控制管理;

3 改善涵闸管理条件,提高涵闸自动化管理水平;

4 通过电子地图、电子表格,直观、动态、实时显示涵闸运行参数和运行状态,达到决策可视化效果;

5 实现黄河订单供水申请、审批和引水的网络化管理;

6 根据订单批准水量和预付水费水量,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引水;

7 预留多种扩展接口,可以随时添加其他功能的传感器;

8 系统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可直接与有关控制中心网络系统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2.2 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

系统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涵闸本身的安全性、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系统的特点、以及水位、天气、人为等其他因素对系统的影响情况等,建立了自动报警系统,确保涵闸运行和远程控制万无一失。同时,系统数据的采集、分析、整理、存储、查询,也充分满足了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的需要。

2.3 系统开发的兼容性、共享性

系统设计和所采集的数据资源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能够较好被其他相关网络系统查询和应用,实现水量调度资源的共享、共用,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系统开发研制具有前瞻性,充分考虑系统的扩展和升级,始终保持系统的科学先进特点。

3 系统研制的主要内容

建设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监控指挥系统。该系统包含市河务局指挥中心、各县河务局监控中心、涵闸监控站。市、县河务局中心主要包括监控计算机、打印机、管理软件和大屏幕投影设备,涵闸控制站包括监控设备、安全保护装置、计算机、运行软件和远程通信系统。市河务局指挥中心通过黄河广域网与县局监控中心联网,县局监控中心通过无线接入通信系统与前端控制站连接,从而实现对涵闸运行状态和运行参数的远程实时监测与控制,实现对黄河水资源订单供水的网络化管理。

4 系统工作原理

前端闸位控制器、信息显示屏、水位传感器、电压、电流传感器分别有1片单片机与涵闸监控站的计算机通过4芯电缆实现远程多机串行通信。闸位控制器通过霍尔器件实时记录闸位变化,通过继电器等功率器件控制启闭电机,通过单片机与计算机通信,实现远程监测与控制。水位控制器实时采集闸前水位,并发送给计算机。计算机根据闸位、水位高度查找流量曲线,得到流量,并把闸门启闭高度、闸前水位和流量数据发送到闸房内的信息显示屏和远端控制计算机。县河务局的计算机通过调制解调器与涵闸值班室的计算机通信,市局计算机通过黄河计算机广域网与县局计算机通信,从而达到获取涵闸运行状态信息数据与远程监测控制涵闸的目的。当闸前水位抬高,引水流量超过批准引水流量时,系统报警提示并自动调控。当水闸升降到设定的极限高度,接触到限位开关,自动切断涵闸电源,闸门停止升降。当涵闸降落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克服一定向上顶压丝杠力后,承重弹簧被压缩,接触到行程开关,自动切断涵闸电源,闸门停止降落。闸位控制器、水位传感器均安装备用电源和存储器,在通信中断或没有市电时,系统自动切换到备用电源,单片机仍然正常工作并自动记录闸位、水位,存到存储器里面,待市电和通信正常后再把这些数据自动写入数据库。

5 系统综合功能

实现黄河水资源的中央控制、限权管理、分级负责、科学调度、优化配置、实时监督、远程控制之目的,为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1) 实时监测。通过黄河计算机广域网和无线接入通信网,进行实时数据传输,各级水调部门实现对其所属供水管理单位执行水调命令情况、涵闸运行状况、运行参数进行远程实时监测;

(2) 远程监视。通过闸前、闸室、前端监控站视频采集系统,远程监视涵闸运行过程。

(3) 远程控制。根据中央集权和控制权优先级原则,实施分级限权管理,实现调度监控指挥中心的集中控制和上级对下级水量调度实施有效的远程控制与调节。当有权限的计算机控制中心实现对指定涵闸的控制时,该控制中心以下各级子控中心和前端控制站均无权启闭所指定的涵闸;

(4) 电子地图、电子表格综合控制。

(5) 黄河水资源订单供水网络化管理。县、市局网上申请订单用水指标,上级网上审核、网上下达批准的流量和水量,各级根据分配流量、水量,实时监控下级批准流量、水量引用情况,若引水超过批准指标,系统报警提示,并自动予以调整。

(6) 预付水费水量自动控制放水。输入用水户预付水费数额和用水户需水时段,计算机自动计算供水量和平均流量,并在上级分配的用水指标范围内自动控制放水,任务完成后,计算机自动关闭涵闸,并计算出实时水费数额,通知用水单位;

(7) 流量自动调整和控制。前端计算机依照市局分配流量,根据闸前水位变化情况,在实际引水流量超过分配流量5%时,自动调整闸门启闭高度,以控制流量不超标;

(8) 安全运行保护装置。实现限位保护、断电数据保护、闸门运行(启、闭)异常保护等功能,确保涵闸远程控制安全、有效。

(9) 自动报警系统。当引水量达到审批水量、引水流量超过批准流量、闸前水位超警戒水位、涵闸在远程控制中遇到故障,系统自动报警,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控制措施。

(10) 水调命令网上公告栏。实现水调命令的网上,提高其实效性。

(11) 自动生成、存储、打印各级、各类水资源报表,建立统一、完善、兼容性好的综合信息数据库,便于各级查询和调用。

6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1)工作电压:AC220V;

(2)前端计算机采集存储数据平均间隔时间≤10分钟。

(3)闸位传感器分辨率0.3mm,测量误差≤1mm;

(4)水位传感器测量误差≤5mm;

(5)流量测量误差≤5%;

(6)闸室显示屏显示数据无误差实时显示,闸位、闸前水位精确到厘米,流量保留两位小数。

(7)室外显示屏滚动显示闸位、水位、流量,10分钟变换一次实时数据。

(8)闸门运行异常保护装置在闸门正常启闭时不能出现动作,当闸门运行出现异常时,异常行程≤3mm时切断电源。

(9)断电记忆装置应在断电的同时启动,后备电源能保证停电167h以上用电。

(10)值班室—前端控制器通信速率1200bps,县局—涵闸值班室通信速率9600bps;

(11)县局至前端网络连接中断,30秒钟内自动重拨连接。

(12)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2000小时;涵闸前端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10000小时;

(13)最小维修时间(MTTR):1小时;

(14)工作环境温度:-10~50℃;

(15)储藏温度:-30~70℃。

7 系统建设的实施情况

为保证本系统的科学合理、先进实用和安全可靠,我们先后多次组织人员对一些研制安装监测系统的单位进行了考查和学习,并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应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先进的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在原阳县河务局柳园闸进行了“涵闸自动化远程实时监控管理系统” 的研制开发。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实践和反复试验,并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提高,2002年3月,体现“数字水调”思想的“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监控指挥系统”的开发、研制、设计和试运行工作全部完成,系统的整体性能和综合控制功能,以及系统的科学性、先进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已完全能够满足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的数字化管理需要。

2002年4月29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鉴定委员会专家对该系统整体运行情况和各项功能进行了现场测试,并在郑州召开了成果鉴定会,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和讨论,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成果达到了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系统鉴定后,我局已在原阳县黄河河务局韩董庄、柳园、祥符朱引黄闸推广,并投入了水资源调度管理应用,实现了省、市、县河务局对原阳三座涵闸的远程实时监控,在今年的黄河水量调度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十分显著效果,达到了系统设计目的。

6月13日,李国英主任等黄委领导在专程考察该系统后指出,新乡市局开发的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监控指挥系统是适应我们现在整个黄河下游目前微波通信条件下涵闸远程监控的一套系统,该系统是具有广泛推广意义的系统,适合黄河下游推广应用。

8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系统推广应用后,各级领导和水调工作者坐在办公室,足不出门,通过电子综合显示屏和动态电子表格,实时了解辖区内水资源调度管理整体运行情况,且根据控制权优先级原则,实施远程调度与控制,较之目前督察组沿河督察,工作效率提高几十、上百倍,而且调控质量大大提高,较好保证了有限黄河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本地区黄河控制断面下泄流量不低于控制标准,为确保黄河不断流提供了可靠技术保证。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了远程控制安全有效,避免了供水工作中多引少报、少引多报、引水不报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擅自开闸现象的发生,从而增强了各级水调部门的责任心,维护了水调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由于系统的建设立足于现有的黄河计算机广域网和黄河无线接入通信系统,大大降低了系统建设成本,性能价格比远远优于其他同类系统,为系统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2

身为IBM软件集团的重要部门,解决方案团队为促进“智慧的地球”发展提供着智慧城市、智慧商务、企业内容管理等前沿解决方案。“为了提高服务市场的能力,我们在过去8年中完成了65项收购,每年用于研发的资金达到600亿美元。”IBM新兴市场软件部解决方案销售副总裁Steven Worrall介绍,解决方案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智慧城市。

畅想乌托邦

根据预测,2020年城市居住人口将达到8亿,这无疑为大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全球各地的城市都同样面临着水务、交通、能源、紧急情况处理等问题,IBM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近2000个智慧城市项目,帮助政府更好地、更智能地利用其现有的资源和信息。”Steven Worrall认为,除了最具普适性,IBM的解决方案还有三个特殊的优势:整体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和实施保证。

在他看来,智慧城市的最终愿景就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平衡。因此2013年,IBM将智慧城市分成三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项目(政府提供的传统服务,如社会福利、社保等)、城市执法(包括警务、公安治安)和城市活力(包括交通、水务、应急处理)。“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空气污染、清洁水资源的问题,提高人们生活的效率,希望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务。或许这构想听起来有些乌托邦,但这的确是我们开展业务的驱动力。”

数据的力量

篇3

2008年,继“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智慧城市”、“智慧水务”等概念相继提出,并开展建设实践。智慧水务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下,运用传感、网络传输、信息处理等技术,建设一体化的智慧水务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进行智能感知、调度、管理,最终实现防汛防旱智能预警、水体环境智能监测和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推进城市水务管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一、智慧水务概念

智慧水务不同于传统的供水、排水和水利管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的信息技术,通过采集水资源,检测水温、水质,整合供水、排水、节水信息,分析防汛、抗旱、船运等水务信息,实现多层面全方位综合性的水务信息共享和智能化管理。智慧水务更加强调对水务信息的全面感知、自动采集、智能分析。

二、智慧水务体系构建

(1)构建目标

协同管理。构建完善的业务运营管理系统,实现城市给排水、防洪、水资源保护等业务协同化管理。

资源配置。监控水质和供水管网,统计供水用水情况,分析相关数据,使决策者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便捷服务。搭建统一门户平台,利用无线终端服务,使社会公众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水务信息,实现高效率高水平的服务模式。

智慧平台。深度挖掘大数据,整合业务关联关系,提高水务业务决策的准确性,搭建政务管理与民生服务的平台。

(2)构建方案

立体感知层。全面感知水资源数据,使得水务物联网技术得到充分的应用。

信息处理层。将感知层的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之后建立数据集中中心,使得数据中心与外部业务库同步,实现对外业务的支持。

智能应用层。通过集成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二次开发,结合大数据库,分割业务流程,多网融合,实现辅助决策和统一管理。

水务平台层。通过对水务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以及数据在信息处理层、智能应用层之间的转换,展示网络设备管理和业务信息。

支撑保障层。该板块包括入侵检测、安全审计、防病毒等系统模块,为整个智能水务平台提供安全保障。

(3)系统平台建设内容

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包括软硬件基础、云平台、安全运维等。完善服务器、数据库、网络系统、安全设备等基础设施,利用云平台实现数据的采集、交互、存储以共享,再通过云计算、云应用来实现各个子系统间的连接,把传统的软件应用模式转变为高度集成的应用系统,实现远程操控等。

企业管理及公共服务信息平台。通过企业管理信息平台来进行身份认证,实现生产、营销、服务信息的动态浏览,实现各类水务信息和水务企业间信息的集成和共享。通过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公布、管理涉及水务的政策信息,实现水业务处理、缴费、查询等功能。

业务体系。业务体系即通过生产、营销、管理、和信息实现水务的调度、检测,官网的维护、信息的管理、数据的挖掘、指标的管控等。

三、智慧水务建设关键技术

(1)物联网

物联网是智慧水务发展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只能嵌入技术、数据融合技术等。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水务领域应用的核心是,在水资源管理以及制水过程管理中,通过实时监控和动态采集数据,远程调度管理水务专网、无线网,实现相关设备的标定、管理、以及监控,从而高效供水、用水以及智能化制定决策。

(2)云技术

云技术是在广域网或局域网中,集成硬件、软件、网络等资源,实现数据的计算、储存、处理、共享等目标的托管技术。在智慧水务领域,云技术运用的关键是搭建数据中心,进行云计算,只要有以下个要点:

第一,虚拟运行技术。在虚拟环境中运行计算元件,可以扩大硬件容量、简化软件配置,减少投资成本,实现更广泛的支持。

第二,数据存储技术。利用大量的服务器服务于广大用户,同时采用分布式储存和冗余储存,提高数据储存的可靠性。

第三,数据管理技术。BIGTABLE和HBASE等数据库是为大数据提供数据源,进行海量数据管理的首要环节。

第四,平台管理技术。协调大量服务器,管理云端运行的应用软件,从而是智慧水务平台能够协调工作。

(3)移动互联

移动互联技术是将移动通信、互联网技术、商业模式等有机结合,并进行实践活动的总称。利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优势相,结合智能手机特性,开发出简便操作的移动APP。水务移动管理系统,与PC端链接实现信息共享,使得水务企业的成本管理过程、KPI展示过称、监控过程、数据录入等数字化,提高厂站运作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移动互联能打通信息孤岛和信息隔阂,实现信息无缝链接,使得企业掌握经营全貌,市民便捷地接受信息,达到双赢。

(4)分布式对象技术

分布式对象技术包括四种主流技术:COM/DCOM/.NET组件技术、JAVA技术、CORBA技术、数据库技术。JAVA是一种可撰写平台应用软件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具有通用性、高效性、一致性、安全性等特点,对于智慧水务移动APP的开发具有关键性作用。CORBA技术,是通过组建网络管理子系统,先在每台设备上建立信息通道,保证系统数据能够有效传输,同时子系统与上层软件信息交互。然后再子系统配置标准的应用程序接口,从而实现用户自定义程序和上层软件间的信息交互。数据库技术是智慧水务中最核心的技术,分布式实时数据库能够满足智慧水务中对信息采集实时性较高的要求。通过建立分布式实时数据库形成数据处理的子系统,之后通过虚拟化服务器、网络虚拟化、构架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等,实现云计算,解决大数据分析的问题。

四、智慧水务应用案例及发展形势

立体感知层的建立后,诸如水文、供水、水环境、工情、灾情、水土流失、社会经济等数据呈现级数增长的趋势,然后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再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完成暴雨预报、洪水预报、水资源分析评价、水资源配置调度等。目前以有多个城市开始试点时间水务大数据的水治理途径,比如郑州市的水务云建设,就是利用搭建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分析系统,针对复杂的水循环、水分配、水调控过程进行高速运算和模拟,利用虚拟化、分布等技术,使得互联网资源可以随时切换到所需的程序上,模拟水资源调度、预测气候变化、发展趋势等,从而方便客户访问计算机和存储数据,进行综合决策、分析与应急处置,进行多源异构大数据信息的处理。

结合云计算能力,深入开展水务大数据处理和应用,提高“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水务大数据治理能力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篇4

2010年9月20日,IBM公司在清华大学正式宣布,将与清华大学新建立的一个力学与多学科交又和创新研究中心(简称CNMM)合作,携手开展全球网格大同盟“清水计算”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利用先进的物理水资源过滤处理技术,解决中国大规模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的诸多水资源污染管理问题。而IBM全球网格大同盟(WCG)项目免费提供的强大计算能力,将有力地支持该项目中污染水处理过程的数字模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洞悉如何提高海(污)水淡化效率,开发出更加节能高效的水过滤设备,最终从根本上保证人们的安全用水乃至生活上的幸福安康。

IBM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先生表示:“水资源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中国安全用水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这一相关的研究,都需要大量的计算模拟试验。IBM全球网格大同盟项目,将致力于帮助中国和世界解决这一难题,也希望和呼吁更多志愿者、环保组织、企业、学界的关注和参与。IBM将利用自身‘智慧的水资源管理’理念,结合在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方面的领先技术手段,推动城镇水资源管理的进步,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全球网格大同盟是IBM公益捐赠合作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该项目的亮点,不仅在于能够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让如“清水计算”这样造福全人类的科研项目得以加速进行,更在于能够帮助社会的每一分子,通过举手之劳,为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以及我们的地球,而出一份力。借由全球网格大同盟所支持的“清水计算”项目,我们除了日常的节水措施,还可通过信息技术贡献出个人电脑闲置的计算力,在不耽误任何正常电脑操作的基础上,为“清水计算”项目贡献力量,让新型的水处理技术的计算时间从近万年缩短到1―2年。

明年,IBM将迎来自己的百年庆典,而清华大学也将迎来来其百年华诞,这两位“百年巨人”此前在各方面的合作均颇具建树,本次IBM通过网格技术与清华大学合作进行的水处理技术研究项目,不仅是IBM公司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一项创新性实践,更是双方协作创新的又一经典范例。

篇5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健康学院Jason Corburn(杰森·科尔本)教授于2013年2月28日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举办讲座,题为“健康公平的城市规划:以三大陆为鉴”。科尔本教授建议用综合性而非碎片化的手段创造城市繁荣,且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需共同制定政策和纲领性干预措施。他深入研究了美国内陆城市、巴西里约热内卢贫民区和肯尼亚内罗毕的贫民窟,认为许多健康公平城市的创新之举恰恰来自于世界上最为糟糕的城市区域,那里的居民面对的是最不公平的健康问题,因此最有发言权。他指出,城市规划者应切实重视长久以来被忽视的社会公平健康问题,将21世纪的城市规划重心聚焦公共健康和社会公平。科尔本教授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决策框架,名为“健康城市规划”,同时也为参与式行动、建立联盟、监督健康的促进行为打造了新的科学实证领域。

二、宜人可续的水敏型生态城市成为新宠

第二届国际水研究会议于2013年1月20日至23日在新加坡举行,此次会议主题有两个: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和废水处理微生物生态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水工程教授Ana Deletic(安娜·德莱蒂奇)发表题为“打造未来的水敏型城市”的主旨演讲,认为管理城市水资源的方式几乎影响了城市环境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德莱蒂奇教授指出,打造水敏型城市有三个关键点:一是通过多种渠道集聚水资源;二是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优化自然环境;三是城市居民的决策和行为实现水敏化。她提出,不管是坝蓄水、地下水,还是暴雨、污水,城市都要通过海水淡化、降雨生物过滤等多种手段予以有效利用,最终做到弹性应对用水的气候压力和社会压力。此外,水敏型城市的水质会更优、城市微气候会更好、用水成本会更低、景观会更宜人,因此城市管理机构和居民要放远眼光、把握机会,打造未来的水敏型城市。

三、美国城市亚裔族群出现多元阶层转型

美国莱斯大学金德城市研究院2013年2月7日一项最新研究报告,题为《休斯顿地区的亚洲人:多样性及转变》。这是首份针对美国大城市亚洲族裔的系统研究报告。该报告分析了1982至2012年期间休斯顿亚洲族裔的人口特征、生活经历、社会问题等诸多方面特性,特别比较了越南、印度、巴基斯坦、中国、菲律宾五个最大群体的异同及转变。报告认为,亚洲族裔的不断涌入,重新改变了美国城市的社会政治状况。该社会群体虽然受教育程度高,但家庭收入却较低,反映了美国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歧视。报告呼吁美国各个族群消除隔阂、缩小社会经济及教育差距,避免出现“城市下层阶级”,防止社会矛盾升级。研究指出,美国的亚洲人群正在从中产阶级的专业人士快步迈向领导岗位,必将为美国更为包容、更为平等、多民族联合的明天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全球顶尖智慧城市榜单新鲜出炉

全球智慧社群论坛2013年1月23日公布了“2013全球顶尖七大智慧城市”名单,其中3个来自北美,2个来自中国台湾,2个来自欧洲。这7个城市是从21个初选名单中由专家投票产生的,它们分别是:美国俄亥俄州的首府哥伦布、芬兰的奥卢、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斯特拉特福、台湾的台中、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台湾的桃园、加拿大的多伦多。2013年6月7日,该机构将揭晓2013年度全球最佳智慧城市。

五、极速宽带网将影响城市未来发展

首届加拿大智慧城市峰会于2013年1月23日至24日在多伦多召开。全球智慧社群论坛主席John Jung(约翰·郑)作开场演讲,指出:城市必须想办法制造人才、留住人才,以此来吸引投资、创造新岗位。他列出了城市应对未来“宽带网经济”的12个方面,例如:宽带覆盖率每增长10%将提升GDP1%至3%,GDP的80%来自新技术应用,私营领域生产力增长的50%来自智慧城市技术应用。多伦多连续数年入选全球顶尖智慧城市榜单,其“水岸项目”作为该国首个开放社区极速宽带网络,比北美住宅网速快500倍,转变了该区域的居民和企业使用电信服务的方式,并刺激了该区域的经济持续增长。

篇6

《Acronis 2013年度数据保护趋势调研》共获得了八个国家4300多名IT专业人士的反馈。研究发现:

1.企业在BYOD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全球有近60%的企业没有制定专门的BYOD管理政策。而在那些制定了BYOD管理政策的企业中,有24%的企业却对需要处理更为敏感数据信息的高管人员大开绿灯。因此,这些企业很容易遭遇数据丢失和违反合规性的问题。

有超过30%的企业实际上禁止员工使用个人设备访问企业网络。

有80%的企业并没有对其员工进行良好的BYOD隐私风险培训教育。

2.忽略简单的安全预防措施

仅有31%的企业强制员工在个人设备上采用设备密码或钥匙锁,只有21%的企业在员工离职后执行远程设备擦除。缺乏相关的安全措施使得数据泄漏的风险大幅增加。

3.企业低估了公共云服务的危害

现在,企业文件共享通常通过第三方云存储解决方案,如DropBox来实现。但67%的企业并没有围绕公共云管理制定专门的政策,80%的企业没有对其员工就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平台进行过专业的培训。

4.企业担心苹果设备会令BYOD安全策略更为复杂

虽然有65%的企业已经或将在明年支持苹果Mac,仍有超过一半的企业(57%)表示兼容性和互操性仍然是很大的障碍,这也使得在企业网络和苹果设备之间进行数据存储和共享存在风险。

Acronis公司亚太区移动解决方案销售总监Simon Howe表示“个人设备已然永久而积极地改变了企业的工作场所,特别是在需要员工互相协作,远程工作,并与公司的数据交互的情况下,对于企业而言,BYOD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但也带来了安全隐患。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研究表明,很多企业在面对某些风险时都有些大意和疏忽。然而,通过良好的管理政策和解决方案,企业还是能够在多台设备和环境之间管理好数据流,实施更加安全的BYOD政策的。”

实施管理政策提高BYOD效率

为了优化BYOD管理,保护安全底线,避免企业数据丢失和出现严重的合规性问题,企业应当立即采取措施,确保针对员工进行安全设备方面的培训教育,并对个人设备和公共云的使用进行监控和管理,实施有效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防止数据丢失。上述这些都是实现安全BYOD管理的关键步骤。

Box

2013创新展再掀智慧城市热潮

篇7

【关键词】智慧城市;物联网;云计算;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Wisdom Industries and Sharing Platfor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LIU Hui-ling,CAI Yan-guang,QIU Xu-qin,LIU Zhi-yong

(School of Automation,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Smart City is the sense of 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means test,analyze,integrate the key information about the city to run the core system,and thus the various needs,including people's livelihood,environmental protection,public safety,city services,including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to make intelligent response.Its essence is the use of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urban wisdom,thus creating a better life for people in citie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citi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Smart City;internet of things;cloud comput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public service platform

引言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使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严重。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后[1-3],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信息化日益成为化解城市发展难题的突破口。因此,智慧城市的出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它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信息应用,以加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形态[4-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强调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型的城市发展。

1.总体设计

1.1 总体目标

立足城市发展需求,致力于解决当前城市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满足移动互联、物联网、智慧城市未来发展,通过整合各领域的专业信息系统或平台,集成地上地下三维数据、统一的地理底图信息、以及各职能部门的专题数据等信息资源,建立起应用到全市各个领域的数据平台,随后将数据共享范围扩展到全市各职能部门,搭建起智慧城市多维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地理信息数据为支撑、物联网、三维可视化技术为手段,实现基于真实地理世界的三维景观,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和辅助决策,从而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1.2 总体思路

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总体设计图

2.建设内容

2.1 公共信息数据库

包括数字线划图(DLG)数据库;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栅格图(DRG)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地下管线数据库;三维模型数据;人口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等。

2.2 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2.2.1 公共数据管理系统

公共数据管理系统依托公共数据共享平台运行维护管理各种数据库,保证数据库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公共数据管理系统包括图层管理、数据编辑、元数据管理、数据转换与输出、数据输出和统计分析等功能。

2.2.2 基础数据服务接口系统

基础数据服务接口系统主要是由一系列数据服务接口组成,提供的数据共享服务主要有认证服务、目录服务、电子地图服务、三维数据服务、多媒体数据服务等。

2.2.3 共享平台运维支撑系统

共享平台运运维支撑系统主要是对共享平台的用户管理、服务的安全认证,各个服务配置、管理以及共享平台的监控进行集成,为共享平台能够稳定地为外部应用提供安全的访问予以支撑。

2.2.4 视频数据管理系统

实现对共享的交警摄像头视频数据、交通部门的视频数据和其他服务大厅的视频摄像头数据的进行管理,并通过共享实现视频资源的互联互通,共享使用。

2.3 行业三维应用系统

依托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开展诸如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食品系统、智慧药品系统、智慧环保、智慧水资源管理、智慧气象、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建筑、智慧油田等诸多方面行业应用。

3.系统功能介绍

3.1 数据导入

功能描述:管线数据自动生成,并生成管线属性。

3.2 信息查询

功能描述:通过输入关键字查询对应信息。

3.3 辅助规划

日照分析: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建筑房屋二十四小时任意时间段的日照效果进行分析。

方案对比:在屏幕中设置了双屏幕对同一地块上,规划不同建筑方案进行效果、参数等对比。

建筑编辑:对建筑模型进行编辑,例如空间位置变化、模型大小缩放等

替换模型:对现有建筑模型进行替换,从而辅助规划决策

3.5 新建建筑

新建建筑:对现有空地进行新建建筑,从而辅助规划决策。

3.6 场景漫游

线路漫游:对特定线路进行漫游,查看线路周边规划建筑效果。

场景定位:查看重点场景。

视点编辑:用户可以添加自己自定义的场景,然后进行定位。

3.8 二三维同步联动

不管当前是二维视图还是三维视图,启动二三维同步功能后,自动切换为二三维双屏,并能实现二者位置同步,以进行对比查看。

3.9 通用功能

地下模式:控制当前三维场景是否是地下模式或者地上模式。

停止飞行:当漫游路线时,用此按钮可以停止飞行。

水平距离:两侧空间任意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垂直距离:两侧空间任意两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飞行环绕:选择某一场景,在此场景飞行环绕旋转,查看当前场景周围建筑情况。

放大或缩小:将当前视图范围放大或缩小。

正北:将当前视图转为正北方向。

保存图像:将当前视图数据以图片的形式保存。

鼠标漫游:水平方向移动视图。

鼠标滑动:水平方向移动视图。

查看天际线:在某一场景高度,查看前方天际线情况。

4.结语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为了适应新型城市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智慧城市将极大提高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有效驱动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全方位提升以人发展为本的美好城市生活的感知。

参考文献

[1]侯宇红.基于全景真三维斜射影像的数字城管应用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4,21(1):106-110.

[2]程锋.“数字城管”基础数据普查关键技术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2):159-161.

[3]周迪民,段国云.地理信息系统属性数据不确定性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19(12):174-177.

[4]陈平.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1):142-148.

[5]陈观林,李圣权,周鲁耀.杭州市“数字城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43-4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61074147,60374062,61074185)。

作者简介:

刘惠灵(1990―),男,广东河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控制技术。

蔡延光(1963―),男,湖北咸宁人,博士,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控制与优化、组合优化、智能优化、智能交通系统等。

篇8

一、全面动员,全力以赴,加快推进灾后重建

水利灾后重建涉及11大类,39个子项目,规划投资49921万元。“4.20”11大类全面开工,“7.20”实现除水厂(因铜头引水水源计划明年启动)外38个子项目全部开工。现已完成投资10200万元,正努力克服汛期无法施工和征地难度大、阻工等因素奋力追赶进度,力争年底完成投资、项目“双过半”任务。

二、狠抓重点,创新理念,为“五个”创业绩

(一)以民生水利为重点,大力构建实力、和谐

一是加快水库建设。6月30日枢纽工程正式开工,现枢纽工程建设及移民搬迁有序推进。全年完成投资8500万元。二是农村饮水工程稳步推进。2012年中央预算内项目新建4处集中式供水站,完成投资280万元,解决0.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2013年中央预算内项目年底将全部开工;灾后重建项目罗绳水厂、和村供水站等十处供水站相继开工,其中罗绳水厂灾后重建项目,投资5504万元,创区单个集中式供水站投资新高,建成后可解决上中下里、北郊等乡镇包括旅游流动人口共计4.5万余人的饮水问题。现完成投资近700万元,主体工程将于2015年年底完工。三是重视名优水产养殖扶持。雅鱼养殖面积达54亩,年产量达60万斤;扶持大鲵养殖繁育基地7处,占地面积80亩,总投资超5000万元,成功繁殖大鲵8000尾,大鲵养殖量达4万尾。

(二)突出生态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构建生态

一是加快推进十里生态文化旅游长廊堤防建设。结合“上中下里”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先行区建设,创新设计理念,将堤防的防汛功能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设计中大胆创新,充分体现保护生态、绿化、美化的理念,将十里堤顶道路建成骑行、步行田园游道,包括中里峡陇西河防洪治理工程、上里镇陇西河和中里峡镇陇西河防洪灾后恢复重建工程,三个项目规划总投资近14000万元,全年已完成投资6500万元。中里峡陇西河防洪治理工程将于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其余两段堤防主体工程力争于2015年“4.20”完成。项目建成后,将有力促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二是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灾后重建水土保持项目,投资近3000万元,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平方公里,项目已基本完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将综合治理高腔河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三是加固维修黄龙等7座水库和7口山坪塘,对石碑田水库灌区田间渠系进行修复;完工后将有效减小和消除灾害威胁,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三)以高度责任感抓好防汛工作,确保安全度汛

加强防汛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乡级防指23个,村级防组191个;强化防洪抢险应急演练,参演单位93个,参演169人;开展了7次防汛大检查;全面落实各项防汛工作责任制,结合灾后特殊情况,以高度责任感和敏锐性抓好各项防汛工作,汛期未出现一起伤亡事故,圆满完成“三个确保”和“一个坚决防止”的防汛工作目标。

篇9

一、云南元阳哈尼族箐口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箐口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东经1020 27´ -1030 13’,北纬220 49´-230 19´[2]。村寨坐落于半山腰,海拔1 500米,占地约5公顷,现有耕地总面积857.8亩,其中水田453.3亩,主要种植梯田水稻、玉米。全村有203户人家,900多人,98%以上村民都是哈尼族。丰富的自然环境,典型的哈尼民居,悠久的哈尼文化,使箐口村成为一座活的“哈尼文化博物馆”。

(二)自然环境

“哈尼”其义为“山居之民”,元阳箐口村地处哀牢山山脉,受红河、藤条江水系的深度切割,山高谷深。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雨湿润,年平均气温16.40C,最高气温32.40C,平均降雨量1397.6毫米,雨季5-6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3]。土壤多为棕壤、红壤、紫色土等粘性较大、保水保肥能力较好的宜稻宜茶土壤。由于海拔相差较大,地形、气候、植被呈现立体性分布特征。多种地形、气候、土壤优势造就了箐口村得天独厚的生长繁殖条件。

二、箐口村的选址布局及水资源利用

正如《园冶》中所述:“园地为山林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山地环境变化多样,不仅是园林基址的首选,也成为择居的绝妙之地。元阳箐口村的选址与布局充分顺应了山地自然地形的特点,利用地形及气候的立体性分布特征,依山就势布置房屋、植被、给排水工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一)选址和布局

哈尼族村落在选址与布局时,大致将山体分为高山地带、上半山的“凹塘”以及中下半山三个部分,择优建寨。箐口村村寨建于半坡“凹塘”的向阳坡地,属于典型的哈尼族村寨选址(图1-图3)。正如哈尼族代代传唱的:“山头的地有一块,山腰的地有一块,山脚的地有一块,盖新房要找个好地方;山头爬坡太累气,山脚雨来水淹人,哈尼从肚皮中间生,就在山腰盖新房。再瞧寨头的山坡上,有没有十分密的神林;又瞧寨子的山坡上,有没有姑娘眼睛一样的龙潭水,滑亮的石头底下,是压着泉眼的地方。再瞧寨子的坡脚,有没有高大的万年青树。”[4]由此可见,哈尼族对村寨的选址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是哈尼族顺应自然的良好写照。在较为阴冷的高山区,箐口村保持着茂密的原始森林,这里云遮雾罩,降雨充沛,在林中汇成无数水潭和溪流,低山河谷的江河湖泊均孕育于此,是天然的绿色水库,因此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点[5]。但是高山区海拔较高、寒冷潮湿,猛兽较多,故不适宜居住。而中半山的“凹塘”,气候温和,地形相对平坦,是理想的居住地,高山森林流淌下来的源泉贯穿整个村庄,供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在低海拔河谷地带较为炎热潮湿,蚊虫猖狂,也不适宜居住。但正因为下半山湿度较大、温度较高的独特条件,却为稻谷生长创造了一个绝佳的环境,哈尼族人民便依山就势修筑层层梯田,构筑了闻名中外的大地景观,也是他们顺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展现。箐口村完美地展示了哈尼族村寨森林——水系——村庄—梯田四位一体的有序布局,四者互相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居环境体系。

(二)箐口村水文化

2009年-2012年,我国西南多省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其中尤以云南旱情最为严重,干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出现多条河流断流,水库干涸,粮食作物减产。然而,大旱似乎丝毫没有“眷顾”箐口村,清澈的流水一如往常地从森林中流淌下来,梯田里的稻谷、玉米依然充满生气,生态保护的价值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展现,这样的成绩要得益于箐口村独特的水文化。

水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环境的认知和调适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包括对水的信仰和认识、水资源的利用技术和水资源的管理制度三方面[6]。箐口村水文化包括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利用及管理三个部分。

1.水资源的保护

哈尼古歌唱道:“有好山就有好树,有好树就有好水,有好水就开得出好田,有好田就养得出好儿孙。”[7]哈尼人深知水是湿地的血脉,也是梯田的血脉,而森林则是维护这一血脉的关键所在,于是哈尼族主要的祭仪“艾玛突”(祭寨神),实际是祭祀神林神树。哈尼族对森林进行明确分区:把高山森林划为水源林,村寨正前后的划为寨神林,村寨周围的划为防护林[8]。平时人们不得私自进入砍伐树林。同时,村寨会集中选举一到两名德高望重的村民做护林员,管理森林资源。除此之外,村民还形成了一套村民互相监督、村民对护林员的监督以及村民对破坏森林的行为举报三者合成的监督体系。哈尼村民对神林神树的崇拜源自于内心长久以来对自然的敬畏,限于村民的认识水平,其甲难免显漏出一些愚钝,但更多的是符合科学的生态理念。

2.水资源的利用

水是哈尼族最活跃的要素,潺潺流水从“龙林”中顺山而下,途经每一户人家,形成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再通过流水动力,带动和激活了水E、水磨、水碾等生产工具。最终将带有肥力的雨水及生活用水排放至下半山的梯田进行灌溉。箐口村水资源采用分级管理,根据水质和用途不同,共分为三个部分:储备水、生活用水、外排和灌溉水。

储备水是在泉水较多的泉眼上修筑水窖,水满自缢,保持活力,通常只有以下两种情况才会取用储备水:一是用于火灾救火;二是在旱季用作生活用水。另外一些泉眼上则修筑水客供居民日常饮用和清洗,通常这样的水窖都会以两井相连的形式出现,一高一低,位于上方的水窖用于饮用,下方的水窖用于浣洗,可以保证饮用水的干净卫生。除此之外,村民还利用地势产生的水能带动水碾、水磨等生产工具。最后,经过初级利用的水以及地表径流再通过沟渠运达梯田进行灌溉,形成一系列水资源利用链。梯田灌溉所用之水自山顶的森林之中,经过狭长的水渠最终进入梯田,运输过程中难免掺杂一些地表径流所携带的泥土和杂质,智慧的哈尼人民在梯田引水沟水源入口处设置3-5平方米的泥沙塘,用于泥沙的沉淀。回顾当下正在开展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模式,梯田系统、泥沙池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模式中的生物滞留池、沉淀池的理念如出一辙,都是通过微地形的营造,在源头分散调蓄雨水、控制径流,延长汇流时间,从而削减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3.资源的管理制度:木刻分水

虽然梯田之间阡陌交通,水沟纵横交错,但是由于梯田的面积不等,需水量也就不一。针对这一问题,哈尼民族开创性的提出了“木刻分水”制度,形成了从灌溉系统到水资源分配的一整套完整的社会规范。所谓木刻分水就是分量灌溉的水资源分配方式,利用木槽刻上刻度,每一刻度约四指宽,称为一“口”,将刻有不同大小口子的木槽放置在分水处,这样就实现了对水流量的控制。最后再根据每刻口所需缴纳的谷子数量,收取沟谷。木刻分水制度不仅有效的实现分流灌溉,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使每一块田恰如其分的得到滋养,不多余,不浪费。

三、启示

(一)重视水资源利用,培植和弘扬水文化

哈尼族认为万物有灵,大地、雷雨、山川、水潭、森林等都有专神专管,尤其是水,哈尼族认为水对于本民族具有化育之恩,将其视为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节日、祭祀以及古歌代代相传。正是由于对神的敬畏约束了人的行为,形成保护自然的习俗。哈尼族经过长时间探索,在其他多民族水稻种植技术及管理制度的经验上,根据哀牢山特殊条件,融合本民族特色,最终形成别具风格的哈尼梯田水文化,使得水资源的保护利用不仅仅是一种制度的体现,更是一种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因此,在今天的人居环境建设中,我们应该像哈尼人民一样,敬畏地对待自然,珍惜地利用水资源,倡导水资源保护的理念,研究水资源利用技术,并利用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尊重自然,创造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共同作用形成某一特定的人居环境。箐口村四位一体的布局正是协调山地特殊环境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这两者关系的成果,成为一项杰出的大地景观艺术,屹立在哀牢山1300多年。高山源源不断的泉水、梯田丰产的粮食养育了代代哈尼人民。本着敬畏之心,哈尼族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从矛盾到逐渐协调,最后相适应的转变,成为山地环境中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范式。

(三)因地制宜,实现低影响开发

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实践经验上,江南水乡圩田景观是将原有的自然湿地转变为人工湿地,降低了湿地的生态效益,随着圩田改造的肆意发展,出现了各种环境问题。与之不同,箐口村是将原本脆弱的山地环境,转变为生态效益较高的人工湿地。为了适应生活及农业生产需要,哈尼族在哀牢山原始森林开辟村庄及农田,开发后的哀牢山山顶仍保留大片原始森林,涵养和净化雨水。而低山区开辟梯田,在环境险恶的山地创造人工湿地,满足生活所需粮食的同时,还大大减少坡地的水土流失,减少场地开发带来的不良影响,可谓是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力量的最少设计,达到与自然的合作共生。由于社会、自然条件的变化,现代的场地开发更复杂,矛盾更突出。因此需要对开发区域气候、土壤、下垫面、植物等进行详细深入的了解后,因地制宜地建立灵活的、地方性的低影响开发策略。

(四)多目标、多途径的雨水管理

将村庄布局在森林密布的山腰,农田布局在山脚,利用森林涵养水源,利用山谷汇聚地表径流,利用水的势能带动水磨等满足食物加工需要,利用蓄水池调蓄水量满足不时之需,利用梯田截留地表水,并最终让水回归自然。森林、水系、村落、梯田四位一体的布局不仅满足了生产、生活、娱乐等的多种需要,更维护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形成源头控制、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的雨水资源利用链,这种多目标、多途径、综合的雨水管理体系,为我们今天的环境建设尤其是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样板。

四、总结

人类的活动必然不同程度地干扰自然环境。哈尼族森林、水系、村落、梯田四位一体的布局,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在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最低程度地干扰和改造自然,维护了自然水环境的良性循环。哈尼族对待自然环境所展现的智慧,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借鉴。对箐口村择居和水文化的研究整理,有利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对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水文化也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徐光有元阳箐口哈尼族村寨和环境的共生互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

[3]王龙,王琳,李靖.元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模式初探[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4

[4]白云昌试论哈尼族先民的生态观[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5]马建武云南少数民族园林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6]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传统与变迁一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案例研究[J],民族研究,2006:2

[7]史军超.中国湿地经典——红河哈尼梯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篇10

在内蒙古,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早已开始悄悄地改变这个拥有蓝天、白云、大草原的广阔区域。内蒙古联通与政府一起经历了几年的合作,已经迈出了“互联网+”模式在政务、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推广应用的实质性步伐。

形成综合信息化服务能力

作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联通依托其光纤宽带、3G/4G无线宽带、云计算基地等资源,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企业融合建立了稳定、便捷的资源基础。

记者了解到,内蒙古联通与经信委的合作由来已久。“起步早”成为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全国领先的重要因素。联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分公司总经理付险峰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内蒙古联通与经信委通过与其他产业紧密配合,以政府信息化为重点,针对移动互联网、系统集成、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热点技术领域开展专业化运营。”

付险峰介绍,内蒙古联通围绕智慧城市信息化布局,在电子政务、智慧城市、行业信息化、视频会议、呼叫中心、安防监控、3G/4G行业应用、智能楼宇、机房建设、软件开发及维护外包方面的专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专业方案解决能力。重点针对党政机关、科教文卫、军队公安、金融保险等领域,内蒙古联通正在全面转向综合信息化服务的提供者。

信息化成果契合“互联网+”

自治区电子政务、环保物联网、金保工程、党员远程教育、标准化考场、大型公建能耗监测、水资源管理系统、无委会网络平台、呼和浩特数字城管等,这些由内蒙古联通承建的重大项目,在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提高民生服务能力方面起到良好作用。付险峰表示:“近年来,内蒙古联通的行业和社会信息化推进工作与国家倡导的‘互联网+’战略完美契合。”

作为内蒙古信息化建设的亮点工程之一,中国联通助力内蒙古环保厅率先实现在线环境监控项目,走在国内环保信息化前列,获得了国内其他地区的关注和借鉴。内蒙古环保厅监控中心主任张树礼介绍,通过引进物联网、云计算、3G/3S等先进技术,经过几年的建设,在线环境监控项目已经实现了与3S系统(GIS、GPS、RS)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污染源监控体系,建立集污染源监控与环境质量预警一体化、监控精确定位与数据即时共享一体化的先进环境监控与管理体系,建立了全区统一的环保专网。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二期工程已经实现了对全区85%污染源的监控,在不久的将来,该项目将实现对所有污染源的监控。张树礼介绍,通过已经建立的环境保护大数据库,对系统监控的环境大数据收集、分析、应用,能够对企业排污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管和约束,为环保部门出台管理政策、为政府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这也是发展环保信息化的根本目的之一。

除了提升政府执政与服务能力,便民、惠民也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中国联通对社会提供的行业信息化服务,内蒙古联通推出智慧社区等便民服务、以及校园信息化、移动办公等20多个专业领域的共60多项综合解决方案。在这些解决方案中,最吸引记者的就是“社保一卡通”项目(金保项目)。内蒙古联通提供了优质的集成实施、高效的运维保障服务、国家四星级机房环境和4G移动技术,与内蒙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合作,在全国率先建成规范统一的省级大集中平台,实现了全区人社系统数据大集中、运用大集中、服务大集中,真正地从根本上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集中式内蒙古“12333”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网上受理、协同办理、网上反馈”全流程网上服务。全面贯通自治区、盟市、旗县、乡镇苏木、嘎查村的五级金保专用网络,特别是对于广袤草原上生活的农牧民,“一卡”实现就医、保险、缴费、购物,便民服务更贴心。

此外,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沃家等更多服务,真实地体现了“互联网+”所带来的无限可能。互联网已经深入地改变了内蒙古,从一个美丽的北疆城市变成数字时代的“信息化的城”。

“云、管、端”聚合资源优势

在国内,内蒙古是一个东西跨度大、气候异常的特殊地域,网络建设的复杂度高,面对很多特殊的难题。但是到现在,内蒙古联通已经拥有丰富的传输链路资源。

据介绍,内蒙古联通从2014年起,就围绕集团公司全面实施“移动宽带领先与一体化创新”的战略开始LTE FDD网络建设的准备,通过网络规划落实资源配置计划,提前进行IPRAN改造工作。因此,中国联通内蒙古分公司的“双4G”网络部署迅速。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区已经开通LTE FDD基站5138个,完成全年建设任务的91.08%,实现了各盟市和旗县主城区的连续覆盖,重点乡镇和4A级景区的区域覆盖。内蒙古联通在全区建设的光缆线路总长达到10.6万多皮长公里,固定、移动、宽带、小灵通用户数累计达到1200多万户。

同时,在呼和浩特坐落着全国中心性的数据中心――西北数据中心基地。这里承载了内蒙古联通的一体化云服务平台。从最初分散建设的各个系统,到现在所有服务全部整合到一体化云服务平台,内蒙古联通致力于将云服务平台打造成为面向全区的行业应用和基础信息数据的聚合者。

现在,中国联通西北数据中心已经形成了8公里的“云服务圈”,满足全区各行业信息化应用需求。通过一体化云平台聚合行业信息化应用,汇聚及承载电子政务、政府执法、智慧城市、中小企业、物联网、SI合作、公众服务等7大类共70多项产品,并在云平台的支撑下,通过整合各专业数据库中的信息,进一步构建顶层、综合、共享的数据平台,为行业客户提供随需而动、弹性灵活、安全放心的专享云产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