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免疫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免疫学 肝脏 乙肝病毒 肝脏移植
免疫学称得上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其发展日新月异,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广泛渗透到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领域之中。而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不断提高肝脏疾病免疫学诊疗的质量 ,可为临床提供必要的诊疗指标 。下面笔者就从普遍存在的乙肝病毒和肝脏移植着手,谈一谈对有关免疫学的认识。
一、乙肝免疫治疗之相关事项
乙肝病毒在全球有将近4亿的感染者,每年发生与乙肝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在一百万以上,其数目骇人听闻。现阶段,对乙肝病毒理想的治疗方法应该是激活足够的免疫细胞,尽可能减少肝细胞的损伤,并能中止这种持续的感染。免疫治疗前患者体内抗原与前体DC系统的亲和积处于平衡改造状态,平衡常数L1q1L2q2=K,假设从体外补给A的替代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其浓度为X,免疫治疗效果C的增加浓度为N。由于B的群体中个体的亲和力呈正态分布,所以认为B数量的减小倍数等于平均亲和力的减小倍数,假设C的生理流量不受影响,q1不变,那么,N=L2{1-[L1/(L1+X)]1/2},当L1越小, 由于L1q1L2q2=K,所以L2越大,并且当X越大时,N越大。所以免疫治疗要大剂量给药,同时大剂量给药活化势越大,活化速度也就越大。免疫治疗需先降低血液中HBV-DNA水平,所以有必要使用核苷类似物使L1减小,同时为了加速L2的增大,可能有使用免疫或血液系统兴奋剂的必要。又成熟DC数量=N×发生体积,所以有静脉给药或者多点皮下给药的必要。在慢性乙肝病人体内,由于存在静息活化平衡常数,那么在抗原浓度和亲和力相同的情况下,前体DC的浓度和亲和力之积为定值。前体DC浓度越大,亲和力越小,此时给药的途径的区别大大缩小。
乙肝病毒的各种抗原都对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作用。拉米夫定能使乙肝病毒各种抗原的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能降低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乙肝病毒能通过提高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受体和死亡受体4的表达而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配体毒性,人肝细胞中HBV复制水平升高能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配体诱导的调亡;HBV感染时肝细胞可强表达CD95L和CD95,相互作用可引起肝细胞调亡。所以拉米夫定的使用能减少肝细胞的调亡。拉米夫定治疗还能降低淋巴细胞的调亡敏感性,并且拉米夫定不会妨碍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的成功清除。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地予以护肝防纤维化治疗。
持续存在的乙肝病毒抗原对其敏感的前体DC持续的反向选择,使得这些前体DC不能在同一段时间内积累,继而使得二者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成熟的活化的DC不能在同一段时间内积累,以致不能同时产生足够的CTL细胞进行有效的控制被感染的肝细胞的作用。所以有必要提前降低病人细胞外液中慢性乙肝抗原的含量,以减小它们的反向选择作用。自然界中生物对有限的资源同样存在着相互的竞争。各种免疫细胞以及它们的亚群之间均存在着相互的竞争和抑制作用,如T细胞、NK和NKT细胞之间以及它们亚群之间的相互竞争。人体各种前体DC细胞亚群之间也同样可能存在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竞争。乙肝病毒抗原系统对对其敏感的前体DC持续的反向选择,使得这些敏感的前体DC减少,进而使得它对其它前体DC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其它的前体DC细胞数量就会增加,进而增强了它们对对乙肝病毒抗原系统敏感的前体DC细胞的抑制作用,使其恢复感染前的速度减小和能恢复的数量减少。同样,被感染的肝细胞也会持续的反向选择对其敏感的CTL细胞而使其数量减少,其它CTL细胞的数量将会增加,它们的抑制作用也会抑制乙肝病毒特异性CTL的恢复。为了增加对乙肝病毒敏感的前体DC的恢复速度,增大其能恢复的数量;同样也为了特异性抗乙肝病毒的前途CTL细胞的恢复,有必要解除这种持续的抑制作用。另外,外周血中被感染的DC细胞低水平表达MHC和共刺激分子,使得它们在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的T细胞群作用时,诱导活化的T细胞的比例将下降,而耐受和调节性T细胞产生的比例将升高。要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局面,必须对免疫系统重新进行一次格式化。
二、肝脏移植免疫学之相关事项
篇2
一、优化责任环境,再现责任意识
校园众多的富有创新特色的人文景观就是很好的教育阵地,如有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长廊;有古色古朴,造型优美的三园亭;实践操作训练一体的系列健身器材;有造型优美,环保特色浓郁的“绿色长廊”;有刻着“奋发向上、启迪智慧”的高大雕塑;楼内墙壁上汇聚了众多优秀美术作品与百余首古诗词。每一名学生在接受熏陶与教育的过程中都知道自觉保护,细心呵护,这些都成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实践阵地。同时,充分利用“红领巾电视和广播”“国旗下讲话”“师生征文”“校报”“板报栏”“橱窗”等,激发学生校园小主人的意识,使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同时,对一些缺乏责任心的行为进行分析、讨论,及时纠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寓责任意识培养于校园活动之中,体验责任意识
1.在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中培养责任意识。校园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与发展的基础,他关注的是学生整体生命的成长,满足的是学生兴趣发展的需要,体验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了让开办了“校内少年宫”,成立了舞蹈、课本剧、电子琴、声乐、书法、珠心算、国画、足篮排等特长兴趣小组。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彰显特长,展我风采”特色班成果汇报会,通过特色活动让学生在特长发展中形成责任意识。
2.在“阳光校园”快乐课间活动中增强责任意识。为了在师生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新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强化学生责任意识。组织开展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快乐大课间活动。学校自己创编了一套韵律操,深受学生喜爱。每次活动所有任课教师都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之中,既增强了师生间的情感,又得到了运动与锻炼。
3.在参与体验活动中增强责任意识。体验活动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了巩固学生的责任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艺术活动和主题体验式活动,如:歌咏赛、红领巾故事大王比赛、全民“万人长跑”“清明节”祭扫、“安全教育”等体验活动。在“城乡手拉手”活动中,采用“迎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乡镇小学开展联谊活动。通过体验活动,学生初步形成了完整独立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集体荣誉感。
三、寻求家庭支持,寓责任意识的培养于家庭教育之中
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学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只有这两者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卡”、成立“家长监督员”、每学期一周的“家长开放日”“家长交流会”“百名教师进千家”“亲子伴读”等活动,使家长明白培养孩子责任心的重要性,家长不能包办代替,应让孩子从小事做起,充当家庭的小主人及小帮手。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还提高了家长的素质及教育水平,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工作,使责任教育工作不断前进。
四、联合社会力量,寓责任意识培养于社会活动之中
利用社会教育力量,拓宽社会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主动地与街道、社区联系,组织学生到交通队、消防中队、武警中队、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等德育基地开展活动。利用节日、宣传日的契机,组织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开展献爱心活动,假期组织雏鹰小队到敬老院为老人们进行了文艺演出。平时,学校设立的交通小警察也会定期到街道、社区进行文明礼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宣传。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从最直接的感悟中体会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时刻认识自己是一个有责任意识的小公民。
责任无人不有,无时不无,无处不在。一个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人,才能让人感到可信;一个对生活、对事业负责的人,才会不断进取;一个对民族、对国家负责的人才会去献身、去贡献。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有强烈的责任心,责任心是事业心的基础,也是许多高尚精神和良好品德的基础。因此,我们应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常抓学生的责任教育。让孩子能够在学校这块沃土上健康茁壮的成长。
篇3
论文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对我国当前对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三峡大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2004年开始启动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的“教学质量工程”改革项目,经过多年的不断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项目研究2012年获得三峡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本文将一些改革理念和具体做法进行简要总结,以期与各校同行进一步交流。
一、改革的相关背景及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人才市场对于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在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对于一些传统的基础理论性学科专业的人才需求的形势更是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给这些学科的传统办学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这些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
1.社会对数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现行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规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训练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毕业生去向为“能在科技、教育、经济和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或能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事实上,《规范》中将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体分成专职数学研究人员、交叉学科研究人员、高等教育数学教师、应用型数学人才、基础教育数学教师等五种类型。即使今天看来,《规范》中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在总体上仍然是正确的。但是,也应充分注意到当今社会对数学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层次上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1)专职数学研究人员、高等教育数学教师类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向着高层次、少而精的方向发展。这类人才的来源主要是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中的博士及博士后。即使是地方性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数学教师的基本学历要求也是硕士及以上层次。
(2)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因近几年补充到位及中学生生源的减少,需求的数量逐步趋于动态平衡状态。
(3)交叉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和以数学、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国民经济各领域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较大,并且会逐年增加,需求层次主要是硕士、博士生,同时也需要一定数量的本科生。
综上所述,数学本科专业原有的就业渠道正在逐步丧失,该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2.数学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
三峡大学是以“水利水电”为特色、以工科专业为主体的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其数学学科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是,数学学科同时也面临着两种相互矛盾的态势。一方面,专业师资队伍日益壮大,科研能力与水平逐步增强,人才培养层次与水平稳步上升;另一方面,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建设却越来越举步维艰,招生和就业两头困难。数学学科的建设面临着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似乎有“有学科,没专业”的趋势。因此,对数学这一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培养模式
既然人才培养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因此改革之前必须分析三个主要问题:第一,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本科)人才;第二,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第三,如何才能培养好这种人才。
1.社会需要的本科数学人才
(1)可供进一步培养深造为数学高级研究人员及大学数学教师的后备人才。这一部分要求数学基础扎实且有较强培养潜力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但需求数量小。
(2)可供进一步培养深造为需要较多数学基础的相关应用型学科专门人员的后备人才。这一部分不仅需要较强的数学基础,而且需要有较好掌握其他应用学科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优秀本科毕业生,有较大需求数量。主要途径是报考相关应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或者直接就业。
(3)接受过师范专业培养的中小学基础数学教师。这一部分不仅需要有较好的数学基础,而且要求接受一定的师范专业技能训练。
2.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指导思想,即“加强基础,注重能力;拓宽口径,重视应用;突出特色,分流培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下改革思路:
在加强基础、注重能力方面,体现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抓住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重点,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在拓宽口径、重视应用方面,提供了与土木与建筑学院、水利与环境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机械与材料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有关专业中相结合的多个模块供学生选择,以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突出特色、分流培养方面,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优秀学生保送攻读研究生。
3.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方案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三峡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体现了加强数学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培育应用特色、实施本硕贯通的思路。以实现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保送攻读本校数学学科或其他工科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三分之一的毕业生报考其他大学应用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三分之一的毕业生通过双学位拓宽就业渠道而直接就业。
三、制度保障体系与管理体系改革
实验班改革方案力度大,涉及面广,管理复杂,需要全校多部门的配合。因此,必须预先制订完整的政策保障和学生管理新体系。
1.两次招生的新体制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是一个新生事物,一时还不能得到广大考生的了解,因此,除了加强招生宣传之外,制订了以高考一次招生为主、校内二次招生为辅的两次招生模式。
(1)三分之二的生源由高考一次招生完成。因该实验班人才培养层次较高,其中三分之二的毕业生要通过保送和考试继续攻读相关应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为确保生源质量,我们对报考考生的高考成绩设定了较高门槛。
(2)三分之一的生源在当年新生入校一个月内由考生自主提出申请,经过考核通过转入该实验班就读。
2.运行体系的新模式
实验班人才培养运行模式为“统一主修模式、同步选择辅修、择优本硕连读、分流复合培养”。
(1)统一主修模式:统一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主修专业培养,同时加强通识性基础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统一设置、统一要求。
(2)同步选择辅修: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学生根据兴趣和自身条件选择辅修授权双学位专业或选择辅修其他专业,如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等。
(3)择优本硕连读:第五学期结束,根据学生主修专业前五学期学习情况择优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4)分流复合培养:第六学期开始,在推荐免试的基础上进行分模块分流培养。在继续执行主修专业培养方案的同时,分流执行相应模块的后期培养方案。
3.学生管理的新体制
实验班学生全程由招生所在学院管理,但同时也分期引入如下管理新体制:
(1)学生入学后的前两年统一由所在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安排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实施常规的学生班级管理模式。
(2)导师制按每7~10名学生安排一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或具有博士学历的青年教师为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学生的选课、选模块,为中期分流做好准备。
(3)导学制根据学生未来专业分流预期,聘请相关工科学科和数学学科在读优秀研究生为学生的导学学长,辅助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
(4)中期分流后,对被择优入选本硕连读的学生提前安排研究生专业的指导老师,使之能在导师的直接指导下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基础课程学习,开展科研实践活动。
四、改革的主要创新之处
1.观念创新
突破学科门类与专业限制,理工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加强数学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培育应用特色,实施本硕贯通”,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方针。一方面,为工科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输送具有深厚数学基础的人才;另一方面,拓宽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深造的口径。
2.模式创新
创造性地提出了“统一基础、分段实施、分流培养、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统一加强通识性基础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相关基础课统一设置、统一要求;平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主要专业课及其基本技能训练分段实施;在统一基础课教育的基础上实行模块分流培养。
3.制度创新
新招生办法:高考招生一次招生和校内二次招生相结合,确保招进实验班的同学爱学、能学、学得好;新保研政策:实验班30%优秀学生保送硕士研究生;新学生教育管理制度:选派该学科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教师做实验班学生的班主任或导师。重点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选择双学位或辅修专业相关课程(包括教师教育课程)或考研以及就业等工作。
五、改革所取得的实际成效
就近三年该实验班毕业生情况看,数学与应用数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1)为校内应用性学科硕士点输送了大批具有较强数学基础的生源。这部分学生既具有较强数学基础又具有良好的工科专业基础,专业上手快,发展潜力大,深受工科学科导师的欢迎。
(2)筛选出部分真正喜欢数学并有良好基础的可供深造培养的数学专门人才。实验班每年都有10名以上的学生自愿选择保送本校或报考其他重点大学的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3)学生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成绩显著。自2007年以来,数学系每年派多名队员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先后获得全国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这一成绩在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近三年来,学生为第一作者公开20余篇。
篇4
【关键词】面部防护罩;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感染
【中图分类号】R6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79-01
手术室医护人员每天都在进行有创操作,工作中直接暴露于血源性物质中,加上工作紧张、时间长,注意力高度集中手术操作,常被血源性物质污染不易发现。这样,极易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险,因此,手术室医护人员必须坚持配带防护用具进行手术是预防血源性感染的关键。
1 血源性感染的危险性
1.1感染HIV的危险 我国疾病控制中心1988年检测报告已证实,医务人员由于职业暴露易被HIV感染,我区HIV感染者人数位列新疆第三位,近年来,HIV感染者有上升趋势【1】。
1.2感染HBV的危险 据王蕾等人研究手术室医护人员乙肝感染高于内外科医护人员,感染率为30%【2】。我院手术室医师感染率为35%。
1.3感染HCV的危险 有人报道保健工作者中HCV患病率与普通人群相似,血清阳性率1.7%以下。近年来,手术室医护人员感染HCV的感染率有上升的趋势。
2 血源性感染危险性的来源
2.1污染源 含有HBV、HCV、HIV的血液、体液。
2.2传播途径 主要是经眼结膜、口唇粘膜及破损皮肤接触。
2.3感染的危险性 被HIV、HCV、HBV污染眼结膜、口唇粘膜及破损的皮肤其危险性取决于:①眼结膜、口唇粘膜接触血液/体液量的多少;②接触时间的长短;③所接触病毒滴度的高低;④所接触的医护人员的免疫功能等【3】。
3 防护罩对血源性感染的预防
3.1提高防护意识 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是减少血源性物质污染最积极、最有效且较容易实施的预防措施【4】。我院地处新疆偏远地区,吸毒人员多,造成血源性疾病增多。加上基层医院创伤急诊手术较多,因为HIV血清检查出结果时间较长,来不及等结果出来就需要手术,因此要树立全面的预防观念,无论病人是否患有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医护人员都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3.2隔离方法 手术操作前,常规先带好胶质透明能把面部全部遮挡的防护罩,固定在一个舒服的位置,穿好无菌手术衣、带好帽子、口罩及手套,虽然每个人都有带口罩,但是口罩易被血源性液体透过而被污染,而眼睛更是无法遮挡,暴露于带有血源性液体的手术野中,手术操作中医务人员注意力非常集中,小动脉的射血常不被注意,易射入医护人员的面部及眼睛,污染眼结膜及口唇粘膜。由于手术不能停止,常常不能及时清洗及消毒,因此带上面部防护罩可避免血源性物质污染面部,如确定为血源性传染病则带双层手套,腰部用塑料布保护好防止血液透过手术衣污染手术者。
3.3提高医护人员的免疫力 HIV、HCV目前国内尚无疫苗。我国是乙肝高发区,职业性感染机率最大,因此医务人员要积极接种乙肝疫苗。
4 面部防护罩对血源性污染的效果及作用
我院手术室一直以来各科手术医师由于没有意识做好面部防护工作,经常有医师手术中被血源性物质污染眼结膜及口唇结膜,特别是创伤外科多次为吸毒病人做手术时,被小动脉血射入眼睛及口罩而污染眼结膜和口唇粘膜。手术后医护人员要为自己抽血检查HIV、HCV、HBV及注射免疫球蛋白,这样对医务人员身体上造成了痛苦、心理上的巨大压力,经济上给医院造成损失。因此从2011年开始规定手术医师一定要带面部防护罩后,无一例手术医师被血源性物质污染眼结膜及口唇粘膜,从而减少了医务人员心理压力,保障了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减少了医院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是手术室预防血源性感染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培.现代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91
[2] 王蕾,张克,姜莉莉,等.手术室护理人员获得性乙型肝炎的调查[J].齐鲁医学杂志,2006;24(6):302
篇5
关键词:东南亚 国际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直因为定位问题备受争议,既不能走高职高专的专业操作性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走重点院校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激烈的毕业生就业竞争中,独立院校的毕业生要能够在众多的毕业生中脱影而出,就必须走符合独立院校生源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从国际贸易专业讲,市场对国贸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希望毕业生能够上岗后立即动手从事相关的具体业务操作,这一需求更倾向于高职高专的应用型操作人才培养模式,然而独立院校既然属于本科类,即需要学生能够在独立的理论分析基础上进行应用操作,所以独立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既要符合国家对一般类本科的培养要求,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符合市场对国贸专业操作人才的需求,这一要求对独立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不能照搬二本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另外,在适应市场需求上,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贸易成为我国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领域。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年至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国贸专业人才属于未来7年广西紧缺的9类重点行业人才之一,预计缺口较大。近年来,掌握一定的外语又熟悉外贸业务的复合型外贸“多面手”人才持续走红。而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风土人情,能与东南亚国家对接、交流和沟通,同时又熟悉东南亚国家法律、金融、贸易知识,具备市场分析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成为外贸企业争夺的焦点。随着国外企业本土化及国内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加快,高素质营销人才与国际贸易人才将越来越走俏。面向东盟国家,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的国际贸易专业也是近些年来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之一。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在培养面向东南亚的专业人才上不断摸索,找准目标和定位,提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从培养目标上进行改革。
我校实行“3+1”的培养模式,即三年在国内学习相关专业课程,一年在语言对象国学习。在培养目标中明确,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和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备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了解主要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培养的是“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东南亚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策划的高级专门人才。区别于高职高专的操作性人才培养目标,也区别于其他高校科研型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理论够用,增强实践,具备独立分析思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从课程体系设置和教材使用上进行改革。
配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课程体系设置及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分配上也进行相应的改革。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模块,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
公共课程体系中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压缩课时,并调整考核方式,将部分课程由考试科目改为考查,为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提供基础。
专业必修课程体系划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专业理论课程、一块是专业实践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注重构筑学生经济学基础知识,形成对经济环境的自主分析和思考能力,重点是结合实际经济现象包括金融危机、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现状、国家在不同时期实施的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等进行理论性的分析,减少经济学的单纯数学模型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关注经济贸易的兴趣;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建设,建成后的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包括商务谈判情景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验室,引进包括外贸单证、报关、国际结算、物流、证券等软件,通过软件模拟熟悉流程后,进入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国际贸易角色扮演模拟,内设海关、银行、工商、税务、检验检疫局等贸易相关部门,运用真实单据进行仿真模拟,实现实践课程学习与真实的零距离。同时,在同一门课程的课时分配上也注重实践课时的占比,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在内,也要求有一定比例的实践和见习课时,特别是在东盟博览会期间,通过体系设置保证和鼓励学生参与东盟博览会的时间和兴趣。
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保证国际贸易相关知识体系的补充。包括东南亚经济贸易与人文地理知识、WTO概论、国际贸易地理、证券、物流等大量的相关经济学知识供学生选择学习。同时,“3+1”培养模式的语言对象国的语言学习也是专业必选课中的重中之重,国内的语言学习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到语言对象国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
为保障以上课程体系设置达到良好的效果,教材的选择显得尤为关键,对于专业理论课程,教材的选择既不能有过多的经济学模型分析,也不能过于简单,目前教材市场上专门针对独立院校三本教学的教材较少,因此各个独立院校联合起来编写适合于独立院校教学模式要求的教材成为趋势;专业实践课程目前以实验的模式出现,因此实验手册编写成为保证实验效果的保证。
再次,在教学模式上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太过注重理论,忽略操作环节;忽略与其他课程之间交叉知识的应用;采用大班授课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中难以突出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考试考核方法老套,不能突出实践性技能的考核要求等等弊端都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目前提倡“合作性”的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自主性,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变固定课堂为流动课堂,让大课堂变为小课堂,运用现代教学手法和教学评估机制,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和模拟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合作性”教学改革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上课模式、考核模式,配合国际贸易实训室建设,弥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的不足。
最后,在师资队伍培养上的改革。
要使以上培养模式达到预想要求,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上就要从两方面进行改革。
篇6
非医学微生物专业免疫学教学方法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地位的21世纪,大学生是未来创新的主体,是时代“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内容,以参与为中介,以发展为目标”是现代教学的突出特征。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当代教育背景下,利用多种知识传播媒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师生合作完成教学,可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形式。
在非医学微生物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中,免疫学因其与日常生活以及学生的后续学习密切相关而特定设立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该学科与细菌学、病毒学及药学的研究领域相互渗透交叉。非医学微生物本科专业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基础临床、基础科研、基础应用等科研技术岗位专业人才而设立的课程。为适应本科教学发展理念的需要,非医学专业免疫学的教学课程设计要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使该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满足后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为了使非医学微生物本科的免疫学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我们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改进以及考核方式多样性等进行了探讨。
一、理论教学与生活知识相结合的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
非医学专业本科生,没有具体的临床医学背景,免疫学基础知识薄弱,因此为了学生能在该门课程中教学能取得较好效果,我们需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将免疫学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和临床微生物知识紧密结合,探讨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针对非医学微生物专业本科生,在免疫学教学中如何讲授好这门课的开端-绪论是非常重要的。绪论是学生对免疫学这门课程的首次接触,对于没有医学临床背景的学生,教师第一次授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会对改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绪论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良好的开端,会对后面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想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讲解绪论这一章时,首先,是对免疫教材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总体介绍,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认识;其次,是以生活常识中的问题导出免疫学中的核心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就是以免医学的发展简史结合临床知识诱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介绍免疫学的发展简史时,可以采用小故事形式,如11世纪中国宋真宗时代,人们已经知道吸入天花脓疱的结痂可以预防天花。用小银管取天花康复后的结痂接种到鼻子里,男左女右,以此诱导对天花的预防,并在免疫学发展史中第一次出现疫苗(尽管当时并不知道这是疫苗)。在学生惊叹之时,可以刺激学生听课的兴奋性,再将一些历史事实进一步强化。例如,1798年,英国一位医学院学生Edward Jenner发表了他的开创新纪元的牛痘疫苗的报告。他是从挤奶人接触牛痘而不生天花这一现象得到了启发,他把牛痘的脓疱接种于健康的男孩,待反应消退之后再用同样方法接种天花,男孩不再发病。然而,当时对于为什么接种牛痘能预防天花的原因并不清楚,但不管怎样,在免疫科学建立之前,Jenner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所创立的牛痘疫苗成为预防天花的重要武器,并且成为了免疫学科学的开端。
在后续的各章节教学中,应注意免疫学各种概念是来自于生活常识但是有高于生活常识,但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免疫学的相关知识缺乏临床的感性认识,对微生物导致的疾病所引发的病理过程缺乏理性认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通过提出符合学生此时心理状态的设问,如“乙肝疫苗接种到机体后是怎样产生保护作用的?”“伤口感染了为什么会化脓?”“艾滋病为什么到目前还没有有效地疫苗?”“2014年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出血热是什么病原体导致的?”等由此引出免疫学一些基本概念,并在教学中合理安排设问频率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讨相关知识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微生物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初次接触会感到免疫学的概念多且抽象、理论多且不易掌握,这就需要授课的教师运用广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实例、开阔的思维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免疫学繁多的抽象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用联想的记忆方法,如可将抗原抗体的关系比喻为“锁”和“钥匙”之间的关系,由易到难并穿插免疫学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日常生活知识形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篇7
[关键词]食品专业 本科 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74-02
[作者简介]匡华,彭池方,徐丽广,宋珊珊,胥传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广泛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食品学科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与医学、生物技术等学科密切相关。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目前对食品营养、食品功能、膳食摄入与健康、食品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食品科学以及预防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国际上食品科学发展较好的院校非常重视食品科学教学中基础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其中,最受重视的就是免疫学基础。
一、课程设置
免疫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抽象、枯燥,毫无医学相关知识和临床经验的食品专业本科生几乎对免疫学缺乏感性认识,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江南大学食品专业学生在基础课程阶段开设了生物化学(理论讲授56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微生物学(理论讲授48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食品营养(理论讲授24学时.实验课程16学时)和食品化学(理论讲授40学时)等相关课程。为学习免疫学知识打下了一定基础。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开设在第7学期,只开设了理论讲授课程。共计16个学时.相对于其他兄弟院校,没有开设免疫实验课程,而且学时数量也偏少。例如:暨南大学食品专业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40学时,实验32学时;陕西师范大学食品专业免疫学理论学时36,实验课程18学时。其他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食品专业都在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在同时开设了免疫实验课,总学时数远远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课时安排。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安排在大四的第7学期,这距离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课程相关背景课程的开设已经过了1年的时间,此时,学生对于生化或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大多已经淡忘,给课程的讲授增加了难度。而国内其他院校都安排在了大二或大三阶段(即第4至第6学期),这个时间安排在生物化学及微生物等相关基础课程之后,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免疫学是一门抽象的理论型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在免疫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而且,学生对直接的感性认识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我们认为,食品专业本科生免疫学课程开设时间不宜过晚,应该在生化、微生物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并辅以适当的试验课程,这将会对学生的认知起到较大的推进作用。
二、课程理论讲授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内容纷繁芜杂,理论深奥。一般来说,医学本科生的免疫学是专业核心的骨干课程,其讲授分为基础免疫学、免疫学试验和临床免疫学等3个部分。目前我们对国内高校使用的“食品免疫学”的教材进行了梳理、归纳,主要教材包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南大学胥传来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顾瑞金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免疫学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出版、宋宏新主编的《食品免疫学》,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范远景主编的《食品免疫学》等,这些教材基本都覆盖了医学免疫学的全部内容。而在一些非医科大学中,免疫学理论课学时数开设相对较少,如此众多的内容,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实在很困难,使其望而生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将内容全面展开,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各种教材在章节顺序的编排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科学生平时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一些宏观概念。而对微观上一些概念的理解感到很难。因此我们认为,在章节的顺序上应遵循从宏观到微观,有重点、有层次地展开教学内容。讲授内容一般包括:绪论和免疫系统(2个学时)、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4个学时)、免疫应答(4个学时)、食品免疫检测技术(2个学时)、食物过敏及预防(2个学时)及功能性食品与健康(2个学时)。讲授内容应摒弃较为晦涩难懂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及细胞因子等知识,而将涉及这些内容的书籍和教材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后阅读参考。
开设免疫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从而指导日后他们可能从事的食品研发、食品加工和食品检测工作。我们在食品专业免疫学的讲授中发现,本科生对于大量出现的各种医学名词、定义和关系很难一下子弄清楚。因此,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明确教学重点,适当地精简内容,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课程实验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作用,既可巩固理论知识,又可为以后的研究和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国内医科专业学校由于安排了足够的实验学时,可以就抗原抗体反应、免疫细胞检测、免疫分子检测、临床免疫(超敏反应)等内容安排凝集实验、沉淀实验、免疫电泳、补体结合实验、免疫标记实验、抗体制备实验、免疫细胞分离实验、淋巴细胞功能检测实验,以及免疫分子测定等实验内容。
对于食品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而言,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使得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因此在讲授内容上,不能照搬医学院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全部内容,而应根据“免疫学”这门学科特点将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教学。“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实验教学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应该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理论讲授的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力求简明实用。为此,我们建议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开设抗原抗体凝集和沉淀反应实验(可设置4个学时)、抗体制备实验(可设置8个小时)、酶免疫测定实验(可设置8个学时)等内容。
免疫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免疫学实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生物学研究。随着免疫学理论的进展及相关学科新技术在免疫学的应用。近年来诞生了不少免疫学新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也是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探讨疾病机制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为此,不同学校可根据本校对仪器和设备资源的具体占用情况,采用现场讲授和演示的方式对免疫电泳技术、免疫印迹技术,以及流式细胞仪技术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其检测过程和应用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讲授方式
篇8
【摘要】医学免疫学是医学院校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本文就医学院校各专业对于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内容侧重点不同之处作一探讨,以便因材施教,能够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免疫学是涉及多种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在医学院校中,免疫学这门课程对于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免疫学作为一门新兴前沿学科,现正处处速发展阶段,引领现代生命科学进程,学科知识系统强,逻辑紧密、更新迅速,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而且涉及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诸多前沿学科 ,使学生望而生畏。
在医学院校中,学科门类非常多,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药学及生物技术等学科,免疫学是所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而各个专业对于免疫学中需要掌握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而在目前的各个医学院校,在大部分其他专业教学中仍旧使用与临床医学相同的教材,在免疫学的课堂教学中仍然以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主,然而针对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虽然某些临床知识和重要疾病是学习的重点,但是由于其和本专业无关,学生很可能会不感兴趣。因此,在针对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免疫学教学中,应该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合理性,不应该拘泥在一个框架,应该因材施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不同专业免疫学教学内容改革作一探讨,介绍如下。
1 中医学专业的免疫学教学
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须同时兼顾学习中西医两门不同的医学体系的基础学科,故西医学科的课时相比临床专业的学生而言普遍被压缩很多。中医学专业的免疫学课程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内容多,学时少。如果讲课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只会事与愿违,造成教师越讲学生越糊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紧扣大纲,运用有限课时,令学生掌握本学科重点知识及体系。在讲课过程中要穿插一些与中医学有关的知识,例如我国医学历史上的“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其实也是一种免疫的思想。
2 护理学的免疫学教学
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系统完整的护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也必须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对于免疫学这样的基础课而言,护理专业的学生通常更重视临床方面的知识,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越接近临床,越贴近生活,也越容易被护理专业学生接受,然而免疫学课程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此对教师而言,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扩大教学范围,多从生活中找到与免疫学的交叉点,例如接种疫苗、ABO血型鉴定、亲子鉴定、器官移植、过敏反应等等,增加教学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护理专业特点,将内容与相应的护理专业课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在护理一些特殊疾病患者时应该运用到的免疫学的知识。让学生对这个疾病有个全面的认识。
3 口腔医学的免疫学教学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专业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对基础医学理论教学要求更高。免疫学理论及技术在揭示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针对于口腔专业的免疫学教学中,要紧扣口腔专业的知识,加强两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兴趣,学有所得。例如在免疫系统的讲解中,可以讲解口腔的粘膜,淋巴组织、唾液、扁桃体等免疫系统;又如在讲解抗原时应当以口腔内的微生物为主。对于口腔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实际应用,可以在课堂上讨论牙周病、龋齿与免疫学关系及免疫学治疗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这些疾病,并且将知识与本专业相联系,会使学生时刻保持注意力和兴趣,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4 药学的免疫学教学
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开设免疫学课程之前的生物学知识学习尚不够深入,而免疫学又比较晦涩,与药学类课程的相关性较小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因此,在授课时尽量将知识点与药物开发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可以介绍介绍临床上用于治疗肿瘤、过敏反应及自身免疫病相关的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还有一些可以用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制剂,。也可以介绍与其专业相关的免疫技术,例如单克隆抗体技术,免疫层系技术及ELISA相关试剂盒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本课程的重要性。
5 生物技术的免疫学教学
生物技术专业与其它的医学专业不同,该专业侧重于生物产业,而本专业的学生也缺乏医学知识背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实践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与其专业相对应。例如将与生物技术专业基本无关的一些临床免疫学部分如免疫器官、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病及免疫缺陷等内容予以删除。而应该针对于本专业特点增加一些特色内容,例如免疫学技术的应用,酶免疫测定,单克隆抗体技术等方面要深入详细的讲解。将免疫学教学与后续课程做好铺垫,为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打下基础。
基础教学是为其他医学专业服务的,随着各个医学医学专业的发展,对其基础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目前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必须要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各个医学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兰香,何述辉.高校《免疫学》教学改革初探[J].蚕学通讯,2013,33(1):53-55
[2] 梅建凤, 杨胜利, 陈建澍.结合专业特色,提高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质量[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1:):966-968
[3] 吴杰连,吴照义.适应药学职业模式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3,54(01):59-60
篇9
关键词:免疫学 交叉学科 前言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225-
进入21世纪以来,免疫学成为了当前发展比较快的前沿学科。目前,免疫学科已经成为了全球科研ESI评价体系中的学科之一,并且各个国家也通过免疫学科的发展水平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免疫学一方面能够帮助人类解决生命现象的本质问题;另一方面也对于人类重大疾病的机制破解和制剂的研发具有重大的意义。另外,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解决了人类的重大疾病,增进了人类的健康,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了我国的国民力量,并且结合了我国的重大需求,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可以使我国的免疫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 免疫学科与相关学科开展交叉合作研究的必要性
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包含有新型免疫组织器官、单细胞、亚细胞层面的免疫功能和调节机制等。而一些新型技术的创新发展又促进了这些系统性免疫学的研究。这使得免疫学又与化学、光学、信息学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免疫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合作使人类许多重大疾病的免疫机制得到破解,其治疗的手段也得到了改革和创新。在生命系统中,免疫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着互相调控的作用。而对于免疫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能够很好地破解人类的一些重大疾病。因此,在我国免疫学快速发展并且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升的过程中,开展免疫学与相关学科交叉合作研究对于免疫学所能解决的人类重大疾病的诊疗新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也需要基金委在政策和基金方面得到资助。
2 免疫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现状与重要研究成果
2.1 免疫学与生命科学内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成果
我国免疫学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免疫研究技术方法得到了改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免疫学与结构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第一,免疫学与结构生物学的交叉。研究了病毒侵染和免疫应答机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且能够从感染免疫学当中研究出结构免疫学这一重要的分支。第二,免疫学与干细胞生物学的交叉。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方向是多能干细胞的培养与器官重塑。而干胞生物医学转化的前提是需要免疫学交叉对于干细胞的免疫分化和排斥的研究。第三,免疫学与演化生物学的交叉。免疫学与演化生物学的交叉揭示了抗原受体及免疫应答多样性的物种起源。第四,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的交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受生物信息学的影响,免疫学的研究模式已经转换成为了数字化可预测的分析模式。
2.2 免疫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成果
第一,免疫学与临床医学交叉的相互促进。对于免疫学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来说,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远远超过了感染性疾病。而免疫学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使其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免疫学与肿瘤学的交叉在近几年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肿瘤疫苗的上市增强了T细胞的应答,延长了肿瘤晚期患者的存活率。而对于免疫学与器官移植而言,免疫学的研究使器官移植成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二,化学表观修饰时免疫调节的重要机制。化学学科一方面从微观分子化学键角度分析了免疫分子,还研究了免疫表观调节的化学修饰机制,提高了免疫调节研究的作用。第三,糖结构生物学开拓了解析免疫分子功能的新视野。近年来,糖结构免疫学研究发现多糖及受体对于免疫细胞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
从以上几点来看,目前免疫学和其他的生命学科、化学学科、医学科学领域的交叉合作都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并且在代谢疾病、免疫治疗以及化学表观调控机制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多具有突破性的进展。
3 其他学科作为关键辅助手段促进免疫学高水平发展的成果
3.1 化学修饰与示踪技术是免疫学在体实时研究的重要手段
单克隆抗体检测功能把荧光和酶化学修饰作为其应用的前提。可视化技术中运用了荧光分子修饰与化学光学成像技术。而一些化学、光团以及金属离子修饰使佐剂、示踪剂以及转染增效剂具有了更多的功能,也推动了免疫学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另外,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免疫网络之间的作用和调节。因此,对于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可有效实现对于重大疾病的免疫干预。近年来,计算机模拟技术能够实现高效鉴定和化学改构,使小分子免疫调节得到快速的发展。
3.2 材料科学在免疫佐剂、递送体系、示踪检测试剂方面的重要应用
近些年,材料科学和免疫学科的交叉和联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人类对于新型疫苗、人工器官以及生物材料的需求也加快了免疫学科与材料学科的交叉和联合。第一,对于免疫治疗新分子或者药物来说,特异性靶向问题成为了最应注意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材料学的研究实现了免疫分子的靶向问题。例如,PH敏感材料使纳米颗粒在胃肠道的不同部位得到有序或者定向的释放,有效推动了肠道免疫研究以及口服药物的开发。第二,人类疫苗佐剂的主要成分为皂苷和糖脂等。而目前开发的固有免疫激动剂能够有效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其中IL-15以及全反式维甲酸等分子有可能成为新型的黏膜佐剂。第三,一些新型材料的免疫示踪技术已经实现了在机体和细胞层面对于免疫应答的实时监控。目前,我国已经通过在体单细胞免疫成像技术揭示了B-T细胞的相互作用和向浆细胞转化的流程。
3.3 信息学与数学工具将实现免疫组学数据的分析归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已建立了关于病原体和疾病相关的大规模数据库。数学、信息科学与免疫学科的交叉和联合实现了数据的采集、标记和关联,分析了不同标准下的数据分类和集成以及不同筛选条件下的数据提取、运算和分析等。
4 我国免疫学与相关学科交叉的不足与挑战
在国际上,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应当意识到在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发展的不足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对于免疫应答的代谢、表观调控等基层理论而言,我国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却没有建立一定的新理论和新体系。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无法将基层理论和临床进行紧密结合的研究,使我国的自身免疫疾病研究的大规模临床优势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另外,我国在肿瘤免疫研究方面得不到创新性的发展,使得肿瘤特异性抗原、免疫调节以及免疫治疗的机理研究得不到一定突破性的进展。最后,在抗感染疫苗方面,我国也只是在戊型肝炎疫苗得到了一定的创新性法,但是在结核、乙肝、艾滋病等方面的免疫治疗却没有重大的突破。在生物医用新型材料方面,我国缺乏一些实质性的学科交叉研究。而在化学修饰分子和生物材料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方面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我国也缺乏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分析仪器和软件,这也已经成为了免疫组学研究应当面临的突破口。
5 未来的优先资助方向建议
在我国免疫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免疫学科也派生出了多个具有活力的交叉型新学科。例如,代谢免疫学科、结构免疫学科、神经免疫学科等,使免疫学研究的范畴从疫苗研发、抗原体结合扩展到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和病理机制、生命现象的本质、免疫应答的结构等,并在很大程度上使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得到创新。随着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当前免疫学需要注重的课题是有效地将免疫学和医学学科、化学学科以及生命学科等诸多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解决共同的科学问题,实现对于领域前沿的重大突破。
5.1 免疫应答的化学表观调控
目前,我国应当深入了解免疫识别以及应答的核心问题是表观调控信号对组织器官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影响以及对于人体免疫表观调控机制的探索。
5.2 代谢的免疫调控
各类免疫细胞需要通过代谢调控来实现分化和增殖。生命本质的研究需要了解免疫细胞代谢的免疫调控和信号传导、宿主以及微生态代谢的关系,也要能够免疫细胞的代谢调控、代谢产物的组学分析之间的流向和转运调控等。这也能够成为人类重大疾病防治的理论基础和新分子靶标。
5.3 未来资助的优先领域
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免疫学科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应当从3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一,免疫新器官、新亚群以及新分子的新发现。重新认识和研究各个免疫新器官的基本免疫学特性,发现和鉴定新的免疫细胞亚群,研究生理和病理下的免疫细胞的多样性和可塑性,完善和描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作用网络。第二,免疫应答的单细胞和亚细胞的特征以及调控机制。联合化学和生物学方法促进了免疫学示踪技术的发展。研究生理和病理下的免疫细胞的轨迹以及相互作用。第三,广谱中和抗体产生和作用的新机制。广谱中和抗体产生的动力学,广谱中和抗体的基因突变以及维持机制,广谱中和抗体诱生的B细胞调控机制等。第四,固有免疫应答和调节新机制。固有免疫应答在微生态调控中的作用,固有免疫应答与调节机制。第五,代谢与免疫。免疫细胞的代谢特征、转导与调控机制,细胞自噬与免疫的调节等。
6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免疫学科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免疫学也有着非常高度的重视和支持。这也标志着我国对于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深入的必要性。针对目前我国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的现状和挑战,我国也通过开展一些论坛来分析当前我国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促进了我国免疫学和生命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
⒖嘉南
[1] 庆祝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暨国际免疫学进展学术讨论会通知[J].现代免疫学,2009(5):363.
[2] 何兴华.免疫学与营养免疫学[J].西部医学,2006,18(2):219.
[3] 徐杰.第三届亚洲大洋洲免疫学联盟学术大会在杭州隆重召开[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5(5):323.
篇10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免疫学;教学
医学基础课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础课学不好,那么在学习临床课时就会有困难。因此,各学校非常重视医学基础课的教学,然而,在诸多的基础课中,多数学生却对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其中原因很多,来自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主要原因是医学微生物学所研究对象是体积微小,内容琐碎复杂;而免疫学内容大多是深入到分子水平、概念多、抽象、前后章节内容环环相扣、逻辑推理性强。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难度较大。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就如何提高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课程的重视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的认识
在课程安排上,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在大多数医学专业课程中,都设为考查课。主观上,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考查课程很容易过关,不用下功夫学。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向学生讲清楚,医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学科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间缺少哪一环节都不行。否则,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就有可能遇到困难。
二、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中专教材的特点是简而精,许多内容是概括性的讲述,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就有困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有些问题向学生做更进一步地阐述。例如,在讲授免疫学时,就根据认知规律按抗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免疫学应用的顺序进行讲解。而微生物部分将以前要求掌握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改为了解内容,将奈瑟氏菌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密螺旋体属等内容改为掌握;增补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霍乱弧菌O139.大肠杆菌O157及朊粒等较新的内容;增补新发现的“超级细菌”内容;结合学生大多来自农林牧区的特点,特将布鲁菌属、森林脑炎病毒作为掌握内容。另外,在细菌学各论的讲解中,教材都没有讲细菌的分类,我们在讲细菌学各论之前,先把细菌的命名法,分类法给学生讲清楚,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清楚了种、型、亚型、株等之间的关系。这样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就会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力求做到了教学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三、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近年来进入中专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因此,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差;对物质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因此造成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兴趣低,成绩差。
因此,在讲绪论和新的学习内容时,我都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Ⅰ型超敏反应一节时,笔者导入一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因冷热、接触某些食物(牛奶、鸡蛋等)、花粉、紫外线等而过敏;甚至母亲因接触婴儿含有青霉素的尿液而使母亲过敏性休克而死亡的案例;又另外讲授了蚕豆过敏症、面食过敏症、蔬菜过敏症等的临床表现。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与求知欲,授课效果相当好。
授课内容紧贴生活实际,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消毒灭菌这一节内容时,就湿热和干热哪种消毒效果好进行提问,让同学们以日常生活体会(移动温度较高的物品时用干手巾还是湿手巾)进行讨论并总结。
基础课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联系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以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补体系统激活途径前,就生理学内容中的输血时为什么要做和怎么做交叉配血实验进行提问。这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教学效果好。
四、加强综合应用的训练,注意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