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篇1

【关键词】旅游业 社会经济 可持续发展 影响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青睐于假期旅游。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诸多问题,并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因素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和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将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1旅游产业的发展因素

旅游业历史悠久但在现代的发展尤为迅猛。虽有许多因素推动旅游业发展,但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二战后全球人口激增;其次,全球化进程加快;第三,交通工具的革新大大缩短了旅程中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跨度,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是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条条大路通罗马”是西方人重视交通基础设施的真实写照。隋朝第二位皇帝命令臣民挖出中国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它不仅是南北交通动脉,同时也是一条旅游黄金线路。内燃机的发明预示着近代旅游业进入新纪元,而民用喷气式飞机的营运则标志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第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技术革新,生产自动化使得工作的人们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去享受假期;第五,各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速。旅游业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旅游者的工资水平、假期长短和时尚潮流,以及政府政策、经济条件、社会状况、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气候因素等。

2旅游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旅游业的影响已深入到第三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等很多领域,且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具有正反两个方面。在旅游业体系中,这两方面或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1旅游业的发展有着诸多积极作用

2.1.1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外汇储备基金及平衡国际收支。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增加外汇来增强国际支付能力,良性的国际入境旅游与出口商品毫无差别。因此,旅游产品的成本若低于外贸商品,旅游汇率相对更高。例如,目前1美元兑换约6.3元人民币。如果从国际贸易中赚取外汇,1美元出口商品的成本往往高于6.3元人民币的旅游产品;此外,外国旅游者必须使用由中国政府制定的挂牌汇价来兑换持有的货币在中国旅游消费。而在进出口贸易中,发货到结账的过程非常复杂和冗长;相比之下,旅游者主动兑换人民币消费,旅游业可毫无贸易壁垒地赚取外汇。

2.1.2发展旅游业加速了商品流通,促进资金流动,有助于货币回笼,进而调节居民消费指数。如果大家都一味地将多余资金存于银行,市场资金流动将受到阻碍。

2.1.3发展旅游业可以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收入水平。无论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都将促进旅游接待区的经济总量和工作人员工资水平增长。

2.1.4旅游业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旅游业是一种复合产业。它不仅协调各行业相互配合,而且加速其稳定发展。此外,旅游目的地知名度越高,越有利于吸引外资。例如,苏州是享誉海外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如今也是大量外资企业投资的集中地。

2.1.5政府通过发展旅游业创造更多的财政收入。此项收入还体现国际旅游中产生的费用,包括签证费、民航发展基金、证件费用、旅游产品关税以及各部门服务费等。如2012年,中国财政部印发《民航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公布:从当年4月1日起,原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和原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合并成民航发展基金,航空旅客缴纳标准是,乘坐国内航班的旅客每人次50元;乘坐国际和地区航班出境的旅客每人次90元(含旅游发展基金20元)。

2.1.6政府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平衡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并缩小地域贫富差距。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东部地区差距较大。中央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西部地区快速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当地丰富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当地居民在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乘飞机、坐动车,快捷便利地抵达西部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也对该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西安这座西部省会,一方面为保护古都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市场,抓紧建设新城市;另一方面,西安从旅游经济收入中获得了更多的城市建设资金。

2.1.7政府发展旅游业有效地扩大了就业机会。就业问题是各国和地区政府必须正视的一项重要民生难题。如果失业率太大,必将引起社会动乱,威胁国家安全。2005年初,南京市政府取缔主城区中巴车公交营运,政府引导失业的中巴司机到正在快速兴起的旅游交通运输公司工作,从而很好地解决就业难题,保障了社会安定。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很多劳动者提供直接服务,而其中许多工种并没有复杂的技术能力和体力要求,所以也为女性和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1.8旅游是不同地区、居民、社会和风俗之间交流体验的活动,旅游业不仅对于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具有传导性的作用,而且有助于改善环境。公民通过国内旅游可以增强其民族爱国主义情感,客观上带动了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并保护了一些民族经济产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锻炼身体、扩充视野、增长知识以及获悉新时尚。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景点对旅游者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有着激发和教育作用。此外,对国际旅游而言,不同国家的旅游者通过旅游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有利于促进国家、地区间文化及科技交流和共同发展。

2.2发展旅游业,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2.2.1旅游业会导致旅游目的地物价飞涨,旅游景区物价指数相比同地区其它区域总是要高出很多。例如,小瓶装饮用水普通超市售价一般两元左右,但在黄山风景区内就要花十元甚至更多。

2.2.2旅游业的超常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及布局产生消极作用。若国家经济完全依赖旅游业的发展,脆弱的产业链一旦受到冲击可能造成国民经济崩盘的危险。例如,2005年,作为支柱产业的泰国旅游业受印度洋地震海啸的蝴蝶效应影响,国民经济遭受重创,引发经济危机;2003年,非典爆发使得许多亚洲旅游国家和地区经济一度停滞不前。

2.2.3旅游业的不良发展也给社会文化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并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经济生活方式。有些人在旅游前后的思想和行为变化很大,他们受旅游目的地不好因素的影响,沉迷于诸如赌、诈骗、贪污受贿和走私贩卖等恶习中。有研究表明,国际旅游者在华旅行观光的同时,也对当地民众的思想产生影响,甚至部分国人的思想西化问题严重,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西方自由思想的冲击。另一方面,部分当地居民因外来旅游者的到来打破原有正常的生活秩序而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一些地区的原生态文化正遭受侵蚀和蜕变。中国西南古城丽江居民的生活方式原本朴实、原生态,人们热情好客,随着与外来旅游者的不断接触,现如今,他们改变了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其中一些人甚至沦为欺诈游客的奸商。

2.2.4旅游业的盲目开发和超负荷发展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受到牵连。大量的旅游者和交通工具同一时期涌入同一地方,加重当地的水环境和大气污染,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因嘈杂的喧闹声、拥挤的交通、良莠不齐的娱乐设施等受到影响。一些原生态景观和历史遗址的寿命和旅游质量也因过量的游客参观大打折扣。

3打造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研究报告、论文提出警告并指出旅游不利之处所带来的危害。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愈加关注旅游业的消极方面,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旅游观念日渐深入人心。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WECD成员们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经过4年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里首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和模式,引起举世轰动和广泛关注。

发展可持续旅游产业势在必行。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以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符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道德规范为标准,实现旅游发展与自然、文化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统一,既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构成危害为目标的发展道路。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不能破坏下一代使用的旅游资源。发展可持续旅游的直接目的是在旅游业的环境质量和游客的旅游质量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虑:

3.1所有管理者应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2政府应对旅游业发展加以正确地规划以抑制旅游业过度超前发展,根据旅游业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予以重视和调整。

3.3政府和旅游行业行政部门应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监督、管理企业及游客的有害行为。

3.4旅游目的地的从业人员和居民应培养环保、主人翁管理监督意识。如果连本地人都对当地旅游资源保护漠不关心,那外来游客的危害行为又将从何约束制止。当地政府也应自觉宣传,规范管理,加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结语

旅游产业是一项绿色新兴、清洁无害的朝阳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与我们当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就能真正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造福人类,惠及子孙。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2]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4

[3]南京主城区营运中巴“转业”,南京晨报,2005年1月5日A5版

[4]Jonathann Giammarco,长安,人文地理,2004.(24)

[5]Cooper,C. and others,Tourism: Principle and Practice.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93.

[6]S. Medlik. The Business of Hotel. London: Heinemarm,1980: 87

篇2

[关键词]旅游经济 产业脆弱性

一、传统旅游经济城市发展背景

(一)社会背景

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结构的转变成果日益显著,旅游产业这种新型的“无烟产业”,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日益显示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了表现。经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44.4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0%。其中,城镇居民31.95亿人次,增长14.03%;农村居民12.4亿人次,增长4.38%。国内旅游收入3.94万亿元,增长15.19%。其中城镇居民花费3.22万亿元,增长16.77%;农村居民花费0.71万亿元,增长8.56%。同时中国旅游局预测,未来几年中国仅国内旅游业都将保持高位增长,2017年预测表如图1所示。

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旅游经济的高效益可以

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激发区域经济的活力,促进各个产业的发展。在活跃经济的同时,旅游业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劳务量需求较大,可以为社会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二)城市发展方向的自我选择

旅游城市大多以自身条件为依据,进行发展方向的选择,以此其分为了资源性、经济型、混合型三种旅游城市类型。而传统旅游经济城市大部为资源性城市,依赖自身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开封市为例,一方面,开封属于八朝古都,历史悠久,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业发展基础,不论是城市文化底蕴和城市的环境建设都具有古风古韵。另一方面,开封城市面积小,人口数量少,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不具优势,所以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就成了开封重点发展层面,逐步发展为以旅游业为单一支柱产业的经济结构。这是城市长年发展方向自我选择的结果,也是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的结果。

(三)互联网的推动:

互联网的社会全面覆盖给旅游业提供了大量发展渠道。对于传统旅游经济城市而言,互联网的发展更无疑是一双无形的手大力的推动其发展。首先,互联网将传统城市宣传难度大幅减小,使得其被众人所知,获得持续消费者。其次,互联网为消费者解决了在小城市找住所难,到了旅游地却没地方住的难题,实现了线上预约,方便了消费者,消费可能性高位上升。

(四)消费者选择导向

社会经济得到发展,随着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物质消费能力提升,闲暇时间增加,必然性的导致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享受型消费占比逐年上升,旅游自然而然的便成为了最具竞争力的选择。旅游形式多样化,在线旅游、移动旅游等逐渐兴起,旅游者对旅游服务品质的追求也不断加深。

二、发展的脆弱性

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阿什沃斯和佩吉(Ashworth&Page)认为,旅游业能够给城市带来持续的经济利益,但那些高度依赖于旅游业的城市经济却从旅游业获利较少。旅游业是敏感性行业,易受外部环境和突发事件的影响。以旅游业为单一支柱产业的城市经济容易受到旅游需求变化的冲击。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众多旅游城市中,将旅游业作为单一产业支柱的城市所占比例不小,而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国传统旅游经济城市,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便成为了公众关注的问题。

旅游业具有依赖性、波动性以及季节性等弱点,是一个敏感性较强的大产业,旅游城市对旅游业强烈的依赖性必然会导致旅游业的弱点暴露在其经济系统中,从而表现为旅游城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一般来讲,旅游城市对旅游业依赖性越强,其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就越明显。一方面,传统旅游经济城市的脆弱性主要在于产业结构的单一化,以旅游产业为单一支柱产业,在此前提下,城市的环境、文化等方面的的建设就具有方向性,围绕旅游的主题进行发展,就业机会也大部有旅游业单一渠道提供,这就意味着一旦城市旅游业出现发展难题,那么传统旅游经济城市的失业率就会大幅上升,不仅影响经济的长足发展,也将带来难以在短期解决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季节性和区域性也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了持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城市经济波动加大,经济辐射能力差,较难实现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难度较大,这就加剧了城市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

三、产业多元化调整

传统经济旅游城市的产业结构脆弱性要求其实现城市产业多元可持续发展。

首先,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从根本上降低城市经济对旅游业的依赖性以及就业机会提供渠道也将多元化,从而增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和产业吸收能力,与周边城市a业进行交流合作,发展相关产业,进一步实现多元化发展。从基础上来说,提高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多元化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教育投入的提高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呈现正相关,它们的提高意味着城镇人民的自我认知和就业选择的提升,进一步将增强传统城市的应对能力,降低其在经济波动阶段的受影响程度。

篇3

关键词:低碳旅游;内涵;可持续发展

前言

低碳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通过低碳旅游能有效地减少旅游中碳的排放量,从而改善气候条件,这样不仅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还能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化,这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详细分析。

1.低碳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1.1低碳旅游的界定

低碳旅游是指在低碳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利用低碳技术,并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节能减排,从而确保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最大效益。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相比较,有一定的差异,对于生态旅游更加注重自然型的旅游,强调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生态责任;对于可持续旅游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资源,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低碳旅游的侧重点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节能减排,低碳旅游强调低碳技术、清洁技术的利用,希望构建一种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旅游发展模式。

1.2低碳旅游的内涵

对于低碳旅游的内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通过节能减排,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旅游发展目标;(2)利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3)构建一种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旅游发展模式。低碳旅游从旅游发展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出发,利用低碳旅游交通、低碳餐饮、低碳住宿、低碳活动来有效地控制旅游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模式,是根据全球气候变化提出来的,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是低碳旅游的直接目标。要想实现低碳旅游,就必须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包括低碳管理技术和低碳应用技术,加强清洁能源的利用,改变以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旅游发展理念,树立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新型旅游发展理念,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低碳旅游发展的出发点是低能耗、低环境污染、低温室气体排放,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消耗,从而降低废弃物、环境有害物的排放,这种发展模式其实就是通过利用清洁的能源,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旅游资源,这样一方面能促进我国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还能实现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2.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1政府部门支持

政府部门的支持是实现低碳旅游,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政府部门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在政策、资金、制度、标准等方面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支持。首先,政府部门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低碳旅游指导文件,为低碳旅游的行动提供指导;其次,政府部门应该结合国内旅游行情,制定相应的低碳旅游规范标准,统一对国内低碳旅游发展进行规范,并组织开展低碳旅游示范基地,特别是在低碳旅游景区和低碳旅游餐饮方面,以此为国内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示范。此外,政府部门还应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或者为旅游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帮助其更好的开展低碳旅游工作。最后,政府部门还应该制定相应的低碳旅游管理体制,建立低碳排放审核体系,对低碳旅游企业、低碳旅游餐饮、低碳旅游酒店进行低碳等级认证,以此促进低碳旅游的顺利实施。

2.2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

在旅游产业中,对于主要碳排放结构,旅游目的地应该投入低碳理念,利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对其进行管理。旅游目的地应该构建良好的低碳环境,提高旅游者的低碳理念,并为低碳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构建良好环境。旅游目的地还应该结合实际,合理的开发、利用森林、草原、海洋等资源,根据政府出台的相关低碳旅游指导文件,对区域内的旅游交通、产品等进行低碳化建设。同时,旅游目的地应该以低碳旅游为核心,积极构建低碳旅游经济产业链,通过低碳旅游的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此外,旅游目的地应该构建完善的低碳管理系统,并邀请知名的低碳专家、学者对低碳工作进行有效地指导,从而全面促进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旅游企业的低碳建设与管理

对于旅游企业,主要包括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开发公司等,在发展低碳旅游时,也要注重旅游企业的低碳建设和管理。首先,旅游企业应该坚持低排放、低环境污染、低能耗的发展原则,积极的更新自身技术水平,主动使用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严格控制旅游产业的碳排放量,例如旅游酒店要主动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尽量不用一次性用品,以此体现出旅游住宿的环保。旅游企业还应该制定严格的低碳管理制度,要将低碳责任落实在每一个员工的身上,通过旅游企业的员工来带动旅游者树立低碳理念。另外,旅游企业还应该加强市场宣传,依靠自身的低碳企业文化和低碳旅游资源,构建知名的低碳旅游文化品牌,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从而有效地促进自身发展。此外,旅游企业还可以为旅游者提供自行车、电动车等生态环保交通工具,以此促进旅游企业的低碳发展。

3.总结

低碳旅游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各个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新环境下,政府部门、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应该共同加强努力,加强低碳旅游建设和管理,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男.我国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4,17(05):190-191.

[2]谌利.浅论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发展对策[J].网络财富,2010,(21):132-133.

[3]宋良鹤.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低碳旅游旅游[J].纵览月刊,2012,(06):106-107.

篇4

一、苏南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背景

苏南地区一般是指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五市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区。苏南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是当今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创造的“苏南模式”和“新苏南模式”为世人瞩目。苏南肩负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任,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苏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苏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其区位优势明显,江苏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苏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为特色人才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力,目前苏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正向着全球化、城市化和信息一体化方向发展。因此,从旅游业发展而言,苏南旅游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巨变中。国家已确定旅游业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措施;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提出“率先建成旅游强省和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城市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3年我国首部《旅游法》颁布并实施,也促使旅游产业链条的变化以及旅游从业岗位的呈现出新的特征。随着苏南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对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产业的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的提出了新要求。

二、旅游业转型发展对苏南高职旅游教育的影响

(一)依据产业结构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必须考虑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首先要研究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状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所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高职旅游教育的专业改革与建设,要依据当地产业升级发展来进行,在与行业双向互动、深度合作中培养专业人才,在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同时,也进一步又推进了行业的转型升级,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高职旅游教育一定要顺应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

国家已经把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法的引入,促进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国务院的意见提出了“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建设质量,绝对需要旅游教育资源的整合,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旅游教育水平”。旅游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教育和培训的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的质量。这是对教育的明确要求,是一个旅游行业,在基本的法律层面上。

(三)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状况决定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设置

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对这个行业的就业岗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将为旅游行业提供不同的就业岗位和不同的岗位就业要求。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必然带来旅游行业的兴旺。旅游业转型升级必然带来新的工作岗位,而具体实操性岗位所需的人才是最多的。因此,高职旅游教育要贴近旅游行业转型发展的现实,应通过调整专业设置来适应a业的升级发展。一个地区旅游产业各要素的数量和发展决定了当地高职院校中旅游专业群的数量及质量结构。

(四)高职旅游教育应当重新确定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本文分析了高等职业旅游教育的需要,以确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这方面重点是两个问题:一是要研究旅游产业未来转型发展的形式,分析本行业的新动向、新趋势,研究基于工作岗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分析当地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定位,确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根据本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需求,确定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旅游产业转型发展下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问题

(一)依据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市场对劳动力需求反映了经济活动中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求,社会上家长和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也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挑战。其结果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节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等,并促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必须深入了解当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新动向、新趋势和岗位的新变化,根据经济的发展及人才需求状况确定专业的结构与规模,为区域行业经济的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二)瞄准产业发展趋势,依据产业动向适时改变课程设置

在高职旅游类专业建设中,首先,省市一级政府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为本区域高职院校的布局、专业设置从宏观上提供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目的是使高职教育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 比如在专业设置和专业改革发展中,课程设置与调整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具有超前意识;变动课程设置要依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使其紧扣本专业的新特点。要合理协调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基础课程是学习专业的工具,专业课程是本体,实践课程则是重点。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一线技能人才。

(三)采取多种形式优化实践教学

一是构建创新型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模式。比如,如何创新课程教学目标,如何优化课程结构,如何整合课程内容,如何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如何突出能力训练方法,如何创新实践教学,等等,其根本是要以能力为主线,探讨研究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核心问题。

二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可以尝试按工作流程进行专业教育,按照旅游行业岗位群改革课程设置,不断地调整课程使其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未来职业的适应性。同时,考虑为不同学生提供有利于职业规划的灵活可变的职业教育服务。

三是尝试开展弹性学习制度。就旅游行业而言,根据旅游行业季节性强的特点,根据淡旺季不同,可以尝试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即岗位工作的“淡旺季模式”。在旅游旺季实习,淡季学习。在旺季学生实习时,实习指导教师同时参与其中,有利于及时了解行业趋势与动态。老师积极参与到专业实践中,可以达到教、学、做一体化。

苏南各地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地旅游业发展的不同特色,在旅游专业建设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主动服务于区域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旅游专业建设中要探讨多种产学结合的途径与方式,如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即定单培养;与企业合作培训学生技能,即企业的顶岗实习;与企业共同培训教师,即教师的挂职锻炼;为企业培训、咨询与诊断,即社会服务等等。比如为各景区、农家乐提供规划、设计等服务;为景区开展旅游服务辅导;旅游企业员工培训等

(五)建立专业群,促进旅游专业特色的形成

在市场选择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发展苏南地区高职旅游教育。如何形成优良的苏南区域高职教育格局,各个院校要构建与本地旅游产业特色相匹配的专业群。努力使教学内容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与工作岗位之间的通用性和适应性。避免本区域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上单一重复,鼓励形成各自的专业发展方向。可以采取企业提供现场教学实践的环境和具体生产实践的区域校企合作办学形式,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化组合,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区域专业特色。苏南地区高职旅游教育应该在培养自己的核心专业特色,加强自己内涵建设上,注重开发自己的品牌专业(方向),加强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为形成特色课程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六)强化职业素养教育

专业的质量是指专业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专业技能、R敌形、专业风格和规范,体现在专业素质的要求和专业的内部推广。旅游是为游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从专业水准的人员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甚至与企业形象或地区有关。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人员的技能娴熟程度、能否给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都是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准。

(七)提升专业教师队伍水平

篇5

一、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旅游经济作为一个经济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求各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而每一个经济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则取决于其本身的性质、规模和运行状况。因此,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主要取决于旅游业的性质、发展规模及运行状况。从旅游业地性质看,旅游业是一个提供服务为主的综合行业。通过为人们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不仅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简单再生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方式,既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也是社会总产品实现的重要环节,促使社会产品的合理分配,并不断创造着新的需求。

从旅游业的发展规模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因为人们的消费水平是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的。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增多,用于精神需求、满足享乐方面的开支就相对增加,从而促进满足人们精神、享乐需求为主的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进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从旅游业的运行状况看,旅游业不仅是一种“无烟工业”,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潮流,与发展“绿色产业”相适应,而且旅游业还是一种“朝阳产业”,正展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从现代旅游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当今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旅游经济发达国家,即经济越发达,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高。

(一)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开拓了新的就业领域,初步形成一支新的产业队伍。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面广,容量大,机会多。

(三)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先导和桥梁作用,促进了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和合作。在引进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走在了其他行业的前面。

(四)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美化、保护。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供水、供电、煤气、邮电通讯、城市交通及其他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促成了机场、公路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使自然环境得到美化和保护。

(五)旅游事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部门,它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所以,旅游事业的发展必将推动与旅游事业有关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相应地发展。发展旅游事业必须有方便的交通,这就要发展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水上运输和高速公路等,如果没有交通运输事业的相应发展,就无法将国外旅游者接入国内和送出国外,就无法将旅客送到各个旅游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交通运输业是旅游事业的大动脉,它将保证旅游者源源不断地进出国内外,进出旅游点。我国航空事业,不论是国际航线还是国内航线都还不适应旅游事业的需要,必然要有个大的发展。我国北京机场为了适应旅游事业经过扩建可以停任何类型的大型客机,运输旅客能力大增,为进出北京的旅客提供了方便条件。我国铁路、航运、公路运输也还不适应旅游事业的需要,也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可以预料,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必将大发展起来。发展旅游事业必须提供方便的食宿条件,这就要增设旅馆、饭店,没有足够的旅馆、饭店就不能提供方便、舒适的食宿条件,旅游事业就无法开展。目前,我国旅馆、饭店数量还不适应旅游事业大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旅游重点地区还需建设大批旅馆和饭店。

发展旅游事业,要求为旅游者服务的商品生产和商品销售也要有一个相应的发展。没有旅游者需要的商品生产和商品销售的相应发展,旅游事业也不能很好地发展起来。我国一些手工艺品、土特产品驰名中外,为旅游者所向往,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已经见到这些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有了相应的发展。可以预见,随着旅游事业的大发展,必将促进我国旅游商品生产的不断扩大,市场更加繁荣。

总之,我国发展旅游事业有着极其有利的条件,我们国家又确定了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正确方针,只要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旅游事业一定能够突飞猛进,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旅游经济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对经济结构的改善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增加外汇收入。任何国家要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关系,就必须扩大外汇收入。而扩大外汇收入,一是通过对外贸易获得外汇收入,二是通过非贸易途径获得非外汇收入。在当今世界贸易竞争剧烈,关税壁垒林立的背景下,旅游业作为非贸易外汇收入的来源渠道,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因为旅游业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性产业,通过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吸引国际闲置资金的投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改善对外经济关系,而且通过发展旅游业,吸引国外大量旅游者入境旅游,能增加非贸易外汇收入,因此人们通常把旅游创汇称为“无形出口”收入。特别是由于旅游业创汇能力强,换汇成本低,又不受各国税制限制,因而已成为各国创汇的重要手段。

(二)加快货币回笼。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广大人民群众对旅游的需求,而且能够大量回笼货币,促进市场的稳定和繁荣。特别是随着人们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提高,必然促使人们的消费结构改善,从而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旅游活动。因此,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促进各种旅游活动的进行,就能扩大旅游消费,加速货币回笼。

(三)扩大就业机会。旅游业是一个综合行业,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因为旅游业本身就是包含多种服务内容的产业,并且许多服务项目不是用现代技术手段就能取代人力的,因而旅游业所需的就业人数相对于其他产业要高得多。再加上旅游业的带动力较强,除了自身迅速发展外,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相关产业的就业,从而为社会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四)带动相关产业。旅游业虽然是一个非物质生产部门,但它的关联带动功能很强,不仅能带动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而且能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没有一定水平的物质生产条件,就不可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因此要发展旅游业,必然要促进各种物质产品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性产业,其生存和发展与其他行业密切相关,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业、邮电、金融、地产、外贸、轻纺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五)积累建设资金。任何经济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但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自身的经济效益,并且还为其他产业发展积累资金。从中国旅游业看,“八五”期间旅游业总投资为250亿元人民币,而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则达到1,135亿元人民币,投入产出比为1∶4.6。此外,旅游创汇之比也为1∶2.03。说明旅游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高创汇的产业。其经济效益的增长,不仅为自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整个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积累了资金。

(六)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贫困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巨大难题,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关注并提出许多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措施。从实际上看,贫困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区,但同时也是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因此,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富集的特点,开发特色鲜明、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而且能够通过旅游开发及旅游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加快贫困地区的综合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旅游产业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作为旅游者和旅游资源中介桥梁的旅游产业,在现代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上升为旅游市场供给的主体,在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组合产业的作用。旅游产业将单项旅游产品组合起来,形成一条完整和有机配合的旅游热线,改变了原来的由于产品(景点)分布零散,销售困难的状况。扩展了单项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使每条热线的整体使用价值远远大于单个产品使用价值的简单相加。

(二)方便游客,激活市场。旅游产业的支柱之一——旅行社的出现,为游客提供了极大方便。它们还为零散的、对异地旅游产品和环境不甚了解的游客实现旅游愿望提供积极支持和帮助,激活了旅游市场。其作用在异地和异域旅游中尤为突出。

(三)丰富旅游产品供应。旅游产业作为企业,它追求的是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利润最大化。在这里集聚了一批精通旅游业务的高层次人才,他们注意对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迅速做出正确预测,并收集信息传递给供给者,或与供给者一道共同开发市场所喜爱的产品,如国外的迪斯尼乐园、深圳的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等都是以旅游企业为主开发出的旅游产品,大大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对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四)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由于某些资源的独占性赋予了一些旅游企业经营上的垄断可能性。但是由于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多样性的客观存在,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全面占领整个旅游市场,所以每个企业都必须竭尽全力,用自己独特的产品、最佳的服务和经营策略吸引和争取更多的游客。正是因为这种竞争的存在,不断地推动着旅游经济活动向更高阶段的发展,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才能得以持续的最大满足。

篇6

关键词: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经济效应;CGE模型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123-06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与发达国家发展旅游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发展旅游业是在经济尚处于欠发达的背景下,期望通过旅游的经济效应来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基础设施的明显滞后,成为制约中国旅游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的“瓶颈”。为此,从2000年开始,国家首次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债投资计划,以完善旅游业发展的硬件条件,为建设旅游经济强国打好基础。至2005年末,全国共向30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617个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安排国债资金68.1亿元,项目总投资额累计达238.96亿元;累计修建旅游公路约11 000公里,游步道4 000多公里,用于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约占国债旅游项目总投资的80%以上。国家利用大量国债资金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如何?这是政府和学术界都极为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对于未来国家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合理安排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关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英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em,1998)将基础设施视为一种“社会先行资本”,认为政府应当大规模地投资于基础设施,才能冲破发展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基础设施瓶颈,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罗斯托(Rostow,2001)则将基础设施看做是社会变革、生产力发展、经济成长的前提条件,认为任何国家的经济起飞没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集中发展和积累都将不可能成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争论,目前经济学者们对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基本持一致的积极态度。Nijkamp(1986)将基础设施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总结为四个方面:(1)基础设施服务作为生产的中间投入,可减少投入成本导致生产获利;(2)基础设施可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力;(3)基础设施的存在可以吸引区域外的额外资源,如私人资本的涌入,降低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4)家庭对基础设施服务消费也有助于提高福利和真实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节约时间。世界银行(World Bank)在1994 年的年度发展报告中指出:“基础设施如果不是经济发展的引擎,那也是经济活动的车轮。”

关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则集中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特别是自Aschauer(1989)利用生产函数研究公共资本的边际产出之后,关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和争论越来越多。相关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基础设施的相对贡献分析;二是测定基础设施投资存量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对于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国内外研究中主要使用生产函数法、成本函数和利润函数以及向量自回归YAR法等方法:而关于基础设施投资存量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则主要是运用投入产出模型。

在中国,钱家骏、毛立本(1981)最早提出应将基础设施作为一个独立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问题(刘伦武,2003)。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由于中国基础设施的滞后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日益严重,樊纲(1990)、马树才(2001)等经济学者对基础设施“瓶颈”产生的原因和对策以及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进入21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关注于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先后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如娄洪(2002)、高峰(2005)等的研究。而对于国债投资效应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国债投资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挤出效应、财政风险以及乘数效应等方面,大部分研究以理论研究和定性分析为主,只有少量学者对国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如李子奈等(2001)运用投入产出投资乘数模型和投资矩阵对国债对GDP增长的拉动,对当年相关产业的拉动进行了分析。

经济学者们分别对基础设施投资和国债投资的经济效应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未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研究基础设施的学者很少考虑投资的性质和来源,而研究国债问题的学者很少关心国债资金的投向,从而使国债基础设施投资的效应问题成为双方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点。并且,这两方面的实证研究均局限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问题,很少关注投资流量对于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也不能全面反映出国债投资或基础设施投资作为存量在推动全社会消费、就业等方面的具体作用。另一方面,就本文的研究对象而言,由于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去向是旅游业。旅游生产分散化的特点与工业品的生产模式截然不同,因而传统的基于工业生产模式建立的生产函数模型不能直接套用于旅游业,必须根据旅游的生产消费特性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这使得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更加复杂,必须另外寻求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

本文将利用CGE模型综合测量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于旅游业以及全社会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短期效应问题。CGE模型由于其严格的理论基础、灵活的模型框架、对现实经济多方面的综合描述以及价格内生等方面的优势,目前已经成为经济政策模拟和分析的标准工具之一(郑玉歆、樊明太,1999)。但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发展CGE模型建模技术,而是在于将现有的CGE模型技术拓展应用于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应问题研究,重点考虑旅游与工业经济在生产和消费方面的特殊属性,并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对模型方程进行适当调整。

1.旅游生产函数的构建。将CGE模型应用于旅游研究,首要的问题是怎样将在各类统计资料中没有专门界定的“旅游业”作为一个单独的活动部门列入模型中。在这一方面,国外的旅游经济研究者和旅游CGE模型研究者都没有进行探索,而是直接沿用各国产业分类法,将旅游业分解为不同的原子部门,如住宿、餐饮等,无法反映出旅游消费(生产)的“综合”特色。本研究对旅游业的界定和划分没有采用“分解”的方法,而是借鉴了贝克尔的“家庭生产”思想,将旅游者视为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将旅游者活动过程中直接消费的各类物品和服务及其提供者如交通、住宿、娱乐等分别作为旅游产品的中间投入品和中间投入品供应商;由于旅行社并不为旅游活动提供任何具体消费对象,它并非中间投入品生产者,而是扮演着促进旅游产品及其中间投入品生产、交换和流通的角色,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生产“技术”(左冰,2008)。由于每一种旅游中间投入品仍然需要使用最基本的资源,如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因此,旅游生产函数的形式将呈现出三重嵌套形式(如图1)。

第一层嵌套,反映的是旅游者作为生产者将各类中间投入品相结合用于生产旅游产品的生产方式,即旅游者作为最终旅游产品的生产者;第二层与第三层嵌套,反映的是旅游中间投入品生产商生产其产品所需要的全部稀缺资源和组合这些资源的方式,与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相同。假设旅游产品生产函数形式为广泛使用的Cobb-Douglas函数,同时考虑到中国旅游业年均技术进步速度较低(左冰、保继刚,2008),则包含旅行社技术进步在内的旅游生产函数形式为:

Z=Aeλt・xα11・xα22…xαnn

pixi=I (1)

其中, xi、I 分别是生产(消费)单位旅游产品Z 需要投入的中间产品向量与总生产成本(总旅游消费支出)。A是效率系数; λ代表旅行社技术进步速度; pi是每单位中间投入品xi 的价格; αi是中间投入品xi的产出弹性。根据中国标准产业分类及其指标解释,可以将游客消费项目与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部门xi进行一一对应组合(共12项),根据公式(1),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即可拟合得到旅游生产函数。

2.对旅游市场的划分。在一个既定国家里,由于游客来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差异,存在着国内旅游(含一日游游客与过夜游客)、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种旅游形式。其中,入境旅游将被视为“出口”,而出境旅游则作为“进口”加以对待。

3.投资的动态化问题。模型将采用递推动态的形式模拟分期实现的基础设施投资所形成的资本,以实现模型的动态性。

4.其他产出部门中旅游产值的剥离。游客所消费的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交通等中间产品将作为其他产业部门的最终产品从其产值中扣除。

CGE模型的参数来自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社会收支矩阵(SAM)的校准数据。二是模型中的替代弹性、资本存量的计算直接引用了前人的研究结果或方法。三是关于旅游业的参数的测算通过收集相关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计算而得。四是模型中的转换参数、分配参数以及比率参数通过对基期SAM数据进行校准的方法反推求得,而关税、进口商品税等部分参数直接使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1.仿真情景假设

研究在利用CGE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国债基础投资的经济效应时,暂不考虑国债的利息因素。假设从2000年开始,在保持政府各项消费支出不变的条件下,政府通过向国内居民借贷投资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将情景分为两类。情景A是对现实投资状况的真实模拟;情景B假设全部国债资金在2000年一次性投入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作为情景A的参照,以便于进行对照研究(见表1),分析期为2006年。

2.CGE模型仿真结果及分析

(1)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价格的影响。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生产者价格、资本品价格以及增加值价格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生产价格方面,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降低了生产价格,对于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对社会总产出的增加产生着积极影响;在资本品价格变化方面,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直接导致了旅游业以及建筑业资本价格的上涨,由于资本市场收益存在扭曲以及不同行业之间前后向产业关联强度存在较大差异,这种价格上涨压力因行业差异而有所不同,如表2所示。在增加值价格方面,由于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的投资量相对于整个经济的投资总量来说非常小,所引起的增加值价格上涨幅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一投资总量下,政府不需要考虑价格增长压力方面的财政政策和财政平衡问题。

(2)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社会总产出的影响。从总的效应来看,68.1亿元的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于国内总产出和GDP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国内总产出与GDP在基期的基础上分别增长了1 287.76和511.63亿元,增长率为0.47%,年均增长率0.08%(见表3)。

从结构上看,虽然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的去向是旅游业,但这一投资对于产出促进作用最大的并非旅游业,而是特别有助于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出增长,并且对于农业生产具有轻微的负面影响。这说明,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在诱导地区经济结构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的转换中发挥很大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进入性很差和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区域。

图2是A、B两种情景下旅游业总产出的年度增长率。图中可见,在模拟期末(2006年),情景A与B导致的产出增长额以及增长率虽然相差不大。但从发展的路径上看,一次性大规模地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应。图中,情景B 的发展路径OBB*与基准线(benchmark)OC所构成的面积OBB*C是情景A的发展路径OA与基准线OC所构成的面积OAC的1.71倍。这正是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 -rodan,1943)在“大推进”理论中所提出的基本思想。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应当对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才能冲破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基础设施“瓶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3)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国债旅游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直接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图3反映了国债旅游投资所带动的产出增加值(GDP)在劳动者、资本与政府之间以及劳动者报酬在各产业之间的初次分配情况:在全社会增加的511.63亿元GDP中,劳动者获得了268.65亿元的劳动报酬,资本获得利润164.97亿元,政府获得间接税收入78.01亿元。GDP在劳动者、资本与政府之间的初次分配比例为53 ∶ 32 ∶ 15,劳动者报酬占有较大比重。

在总量为268.65亿元的劳动者报酬中,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者报酬占有特别大的份额,这是由于国债旅游投资对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生产促进作用最大,农业劳动者收入因为农业生产的整体下降而受到了负面影响。但是,农业劳动者这部分下降的收入通过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中得到了弥补。表4反映出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都从国债旅游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中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在国债旅游投资新增的268.65亿元国民收入中,农村居民收入与基期收入相比,增长了68.29亿元,增长率为0.26%;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了200.36亿元,增长率为0.30%。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额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额的2.93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也略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这说明,通过国债旅游投资新增的国民收入在分配上更加有利于城镇居民。对于旅游业而言,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单一的大众旅游发展模式,积极鼓励自助旅游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种消极影响。

(4)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在短期对于社会需求总量具有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国内居民总消费与政府消费分别在基期的水平上增长了164.36亿元和57.58亿元,增长率分别为0.37%和0.49%,略低于社会总产出增长率。由于旅游需求和其他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因而需求增长(相对比例)最为明显的是旅游业本身以及第三产业的诸多服务部门,其次是制造业;农业部门由于需求收入弹性较小的缘故,消费增长相对较小(见表5)。

(5)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于就业的影响。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不但促进了全社会总产出和总需求的增加,还带来了世界各国政府都极为关注的就业机会。2000―2005年六年共计68.1亿元的国债旅游投资促进了135万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转移,提供了87万个新的就业机会(见表6);平均每增加一个就业机会需投资7 827.59元。这也许是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减贫作用和推动经济结构转换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途径。由于模型并未对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进行区分,即假设劳动力完全同质并可以自由流动,因而在分析结果中出现了农业部门新增就业机会较大的负增长。在现实中,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知识与技能,劳动力的转移并没有模型所假设的那样可以在不同部门间自由流动,因而实际转移人数应低于这一理想数值。

(6)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私人部门生产性投资的影响。通过国内举债的方式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私人部门投资不但没有产生挤出效应,反而刺激增加了338.012亿元的私人生产性投资,占全社会生产性投资总量的0.74%,略高于社会总产出的增长率(见表6)。如果将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本身视为一种存量资本的积累,那么其激发的生产性资本投入可作为第二重(存量)资本积累。两次资本积累总额是国债旅游投资额的4.96倍,且一次性大规模地投入所产生的效应也优于长时期分批小规模投资所产生的效应。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对旅游消费与生产行为的特殊性进行充分描述的基础上,尝试将CGE模型拓展应用于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宏观经济效应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1)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宏观经济效应。2000―2005年累计68.1亿元的国债旅游投资推动旅游业总产出和旅游GDP分别增长132.59亿元和64.29亿元;提供旅游业就业机会21万个;带动旅游生产性投资53.87亿元;促进居民旅游消费增加4.82亿元,基本上实现了政策目标。(2)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具有较强的非旅游经济外部性,其非旅游经济影响约4~8倍于对旅游业自身的影响,在促进社会总产出和GDP增长、提高居民福利水平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特别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3)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会加剧农村―城市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由于城市“规模报酬递增”的作用和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部门间要素收益扭曲,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将更多地支持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的增长,新增国民收入在分配上也更加有利于城镇居民。(4)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增长,但其效果不太明显。其原因在于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普遍较小,所建道路等级低,很难推动大规模的大众旅游的发展。(5)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极大地助推了旅游资本积累进程,为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私人部门投资不但没有产生挤出效应,反而促进旅游生产性投资增长了53.87亿元,旅游业累计新增存量资本226.37亿元(未包含折旧),必将对于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6)在投资总额不变情况下,对旅游基础设施进行一次性大规模地投入所产生的效应优于长时期分批小规模投资所产生的效应。在今后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当改变小项目小投入的方式,集中性地安排资金用于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如此,可进一步提高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的实际经济效果。

致谢: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社会司生活质量处原处长饶权同志为本研究提供了详细的资料,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Aschauer, D.A. 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9,(23):177-200.

[2]Baron Raymond. Databank: 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J].Tourism Economic,1996,(4):370.

[3]Nijkamp P. 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 multidimensional policy analysis[J].Empirical Economics,1986,(11):1-21.

[4]Robinson S; Yu’nez-Naude A.; Hinojosa-Ojeda, R.; Lewis J. D. & Devarajan S. From stylized to applied models: building multisector

CGE models for policy analysis[J].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999,(10):5-18.

[5]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4: Infrastructure for Develop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6]W. 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P.罗森斯坦―罗丹.东欧与东南欧的工业化诸问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8]刘伦武.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9]娄洪.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基础设施投资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2.

[10]李子奈,娄洪,王佳.国债投资的宏观经济效益分析[C].第五届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年会会议论文集,2001.

[11]樊纲.论“基础瓶颈”[J].财经科学,1990,(5).

[12]缪仕国.基础设施与江苏省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3]郑玉歆,樊明太.中国CGE模型及政策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4]马树才,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测算研究[J].统计研究,2001,(10).

[15]高峰.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6]左冰,保继刚.1992―2005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省际差异[J].地理学报,2008,(4).

[17]左冰.旅游国债基础设施投资效应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Assessing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National Debts Invested in Tourism Infrastructures:

A Study Based on the CGE Model

ZUO Bing1, BAO Ji-gang2

(1. School of Tourism,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650221, China;

2. Center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Research, Sun Ye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篇7

关键词:知识经济旅游管理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型经济已经转变为知识经济类型,知识正影响着世界的各个方面,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是新世纪的朝阳产业,受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产业,是发展社会经济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有效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分析知识经济对旅游企业带来的影响,简要的探讨旅游企业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变革和管理问题。

1、我国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的时间较晚,但是经过改革开放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其他的经济产业相比,旅游活动受到了时间和消费者的约束影响,尤其是时间上受到了国家公休假期和旅游者的闲暇时间影响。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市场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而且这种竞争并不仅仅存在于旅游企业之间,也存在于各个地域之间,更多的是旅游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因此旅游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变得更加重要,能否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各种考验,是关系到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并不是直接的进行生产,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出游、放松、陶冶情操、学习观摩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密切的关系到社会价值和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旅游企业的发展也是和社会的文化变革、经济形态息息相关。现今的知识经济具有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对旅游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对旅游企业的信息资源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旅游企业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2、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的变化

2.1带来新的竞争方式。

知识经济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旅游竞争模式,这也对传统的旅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型的旅游企业是以客源和资源为主,而在知识经济的形势之下这种局面发生了改变。竞争的主体从客源、资源变为了知识技术和信息。因此价格上的竞争也就改变为非价格的竞争。企业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体验,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是否能带给消费者方便、实用,运用各种信息资源来吸引消费者的兴趣,传统的效果模式也已经改变为网络营销。

2.2拓展了旅游市场。

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大的拓展了旅游市场,积极开发出很多新的消费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旅游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规模和容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知识经济大大的加速了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办公时间的灵活性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旅游,经济的提高带来收入的增加,旅游消费也随之增长,全世界的旅游业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时机。

2.3改变了旅游的资源结构。

知识经济使旅游企业的资源结构发生了改变,相应的也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知识和信息是知识经济下最重要的资源,同时财力、物力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的资源。而人是知识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人力资源也就成为了企业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企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便是知识信息的经营,网络营销主导了企业的发展,信息化的战略结合使用成为了旅游企业的发展趋势。

3、知识经济背景下旅游管理的主要特征

在新的经济形势之下,旅游企业的发展更加关注于利用各种新科技手段来关注知识和信息的利用,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引进高端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其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之中注重实现员工个人价值,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积极的鼓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真正将企业作为自己的事业,具有创新意识,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另外,在企业的发展中更加重视建设企业文化,并通过企业文化的管理来建立企业的具有特色的社会形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员工建立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具有集体荣誉感。此外还需要重视培养领导和员工的关系,通过知识文化类的渠道来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且在旅游行业中重视对于生态自然的保护,使企业和整个行业得到长久的发展。

4、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旅游管理变革

4.1外部环境的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和高速的发展,信息产业带动了经济水平的提高。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旅游产业和旅游管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在应用信息技术和知识技术型的人才上,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服务成本,为旅游企业带来减少资金投入的好处。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在管理模式上实现了网络化,新兴技术也来到了管理模式的革新,这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4.2旅游管理的产业性质改变。

传统的旅游产业是密集型的劳动产业,竞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强大的劳动力资源上,拥有了强势的劳动力会对旅游企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作用,这也为社会解决了一定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而现代化的旅游产业已经不再受劳动力的限制,已经将资金密集和知识密接结合在一起,并精确定位为服务产业,这样的转变也对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人力管理上带来了新的挑战。

4.3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变。

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受到服务和产品质量的好坏。在知识经济的形势下,旅游业是服务和产品都趋于知识化、信息化。并且在企业的发展中需要借助科学合理的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查和确定适应产品的目标客户人群,并且细化市场,进行市场的开发和运营,不断的在运营过程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水平,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开展有特色、高品质的服务,占领旅游市场的高端位置,走在行业的前沿。

结束语

我国的旅游行业经过不断的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近几年受到知识经济的影响,人们更多的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旅游企业的管理和改革问题,以适应新型社会日新月异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知识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管理探析[J].企业导报,2011,(19):105-105.

篇8

论文摘要: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构成营销环境的每一个因素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营销环境的变化,既会给企业提供机会,也会给企业带来威胁。而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占领旅游市场并保持和扩大旅游市场份额是决定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旅游市场营销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和营销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

一、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概况

2010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旅游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相关的所有外部因素与条件,其包含的内容既广泛又复杂。一般来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微观环境,二是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能够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指那些直接影响企业为目标市场服务能力的各种因素。而宏观环境是指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它主要以微观营销环境为媒介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

二、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涵义

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分类

1、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自然地理等要素综合实力的表现,通常通过社会经济指数的综合分析得到现实反映,它是进行旅游营销活动最重要的综合因素。

2、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教育程度和职业

指由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长期熏陶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语言、宗教与民族特征、风俗习惯、价值观、人口、社会组织等的总和。社会文化渗透于所有的旅游营销活动中,而旅游营销活动又处处蕴含着社会文化。

3、政治法律环境:政府的有关经济方针政策、政府颁布的各项经济法令法规、群众团体

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在国际关系和国家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政策活动及与市旅游企业的营营销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政治与法律环境的强制与约束。旅游企业总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环境下进行营销活动的。

4、科学技术环境:技术变化在当前形成的最明显的趋势

影响人类前途最大的力量是科学技术。科技环境的变化,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5、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等

自然资源变化的影响,能源短缺导致的营销成本增加及环境保护,他们引起企业对该资源的珍视,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也可限制与创造旅游行业的发展。

6、人口竞争环境: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率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其开展营销活动时,都面临着四种类型的竞争者:第一是愿望竞争者。指提供不同产品以满足不同旅游需求的竞争者。第二是平行竞争者。指能满足同一旅游需求的不同旅游产品的竞争。第三是产品形式竞争者。指同类旅游产品的不同形式之间的竞争。第四是品牌竞争者。这个层次是同一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全面地认识各种层次竞争,有助于其看清竞争环境的重要变化。  四、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对旅游行业市场的影响

首先,从社会经济地位来讲,社会经济指数高的国家,一般来说,旅游业就比较发达。现代旅游业首先是在经济发展国家兴起,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国的接待国。与此相反,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交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其次,从社会文化水平来讲,旅游消费者和营销者的文化水平,往往决定旅游营销的成败。有些国家尽管人口经济收入相近,但旅游市场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很大程度反映在社会文化方面。因此,旅游营销必须适应社会文化因素,并随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再次,从政治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来说,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与旅游企业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经济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的法令、条例、法规,特别是有关经济、旅游立法。精减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等教育水平不仅影响人们的旅游水平,而且影响旅游企业的市场调研与促销方式。

然后,从科学技术和自然地理环境来讲,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可能会对市场营销产生影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特点有:(1)信息化和智能化将普遍进入生产、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生命科学将获得新的突破;(3)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原材料、水、土等)的技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4)各门科学技术将全面而深入地发展,互相渗透,综合交叉。例如,电脑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饭店的工作效率,使饭店开展一对一营销,为客人提供定制化产品成为可能。

最后,从人口竞争环境来讲,社会环境中人口数量与其增长速度的快慢,人口地理分布及地区间的流动率,人口的结构都影响旅游市场的发展。例如,人口越多,而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市场就上升,而旅游消费就会降低,旅游市场发展就缓慢。又如旅游市场中,人口的流动性,从内地到沿海,从城市到农村也是影响旅游市场的因素之一。

而人口竞争就主要包括了同类旅游项目或产品的竞争者、相互可以替代旅游项目或产品之间的竞争者和争夺客源的竞争者、竞争者的市场营销状况、竞争者的内部状况等。

参考文献

[1]李倩兰,王政.市场营销[M].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柴少宗.消费者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3]钱炜,李伟,谷惠敏.饭店营销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

篇9

【关键词】旅游收入 旅游人数 人均花费

一、引言

旅游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生产结构的调整变化,带动就业,提高经济开放程度,从而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我国旅游业立足于开发国内旅游市场,致使国内旅游逐渐在我国的旅游市场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旅游收入直接反映了某一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旅游经济的运行状况,是衡量旅游经济活动及其效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综合性指标,也是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旅游业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的旅游收入中,主要影响因素为旅游人数和人均旅游花费。所以,本文主要分析旅游人数和人均旅游花费对国内旅游收入的影响。

二、模型设定

1.选定线性模型的原因

由于非线性模型的假设检验都涉及到非常复杂的数学计算,并且我们所学知识有限,所以我们在此考虑利用线性模型对该市场进行研究分析。另外,线性模型存在多种检验方法和修正方法,这样对模型准确程度的分析和修正也更加可靠。

2.解释变量选择原因分析

旅游业是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状况和经济关系等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某一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旅游收入出现不同程度的高低变化。也就是说,旅游收入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函数。

(1)国内旅游人数

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接待旅游者人数的多少,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最主要因素。在正常情况下,旅游收入与接待的旅游者人数呈正比例变化。

(2)人均旅游花费

在旅游接待人数既定的条件下,旅游者的支付能力和人均旅游消费是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收入增减变化的又一个决定因素。一般说,旅游者的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与旅游收入成正比例变化,旅游者的支付能力强,旅游者的旅游花费越高,那么旅游收入也就越高。

(3)其他影响因素

如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外汇汇率和旅游统计因素对旅游收入的影响,由于它们的影响性较小,故也不被纳入到模型中去。

3.设定模型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把旅游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设为Y,国内旅游人数和人均旅游花费作为解释变量,分别设为X1 和X2,对旅游收入的其他影响因素设为ε。确定模型:Y=b0+b1x1+b2x2+ε,其中b0、b1、b2 为待估参数,而ε为随机误差项。在经典线性回归的五个基本假定(零均值,同方差,无自相关,解释变量与扰动项不相关,无多重共线性)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以下简称OLS)求出b0、b1、b2的估计量。

4.数据搜集与模型回归

由于所研究国内旅游市场的特殊性,笔者就只搜集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的1994年至2006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原是数据,利用EViews软件中的最小二乘法计算如下:

Y=- 2613.032+4.479X1+5.681X2

t=(-25.80685)(34.01891)(15.23717)

R2=0.997594 R2=0.997112

F=2072.856 S.E=83.40882

D.W=1.460406

三、模型检验

1.统计检验

在0.05 的显著性水平下,有模型中的t 值我们知道样本回归模型的参数是显著的;F=2072.856 远远大于Fα,所以回归方程是显著的;由R2=0.997594 可知道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由b1=4.479 可知旅游人数每增加1 百万人,旅游收入就增加=4.479,b2=5.681 可以知道国内人均旅游花费每增加1 元,旅游收入就增加5.681 亿元。

2.计量经济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由上面的各项估计的值和统计值可知,各估计量的显著性都比较良好,可决系数为0.997594,可以认为模型拟合非常好,因此从该角度看,可以接受该模型;在给定显著性水平为0.05、自由度为12时,t的临界值为2.179。因此,从所得结果可以看出:除了截据项外,其他的变量都是显著的。因此,可以认为该模型不存在共线性,继续进行其他性质的检验。

(2)异方差性检验

由Y与X1、Y与X2的相关图分析可知,由于基本维持在两条直线之间,因此可以初步认为基本不存在异方差性。再用Eviews软件进行White检验。Obs*R-squared的计算结果是11.50596,,由于选用的没有交叉乘积项的方式,所以自由度为7,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查表得x20.05(7)=12.59〉11.50596,所以拒绝原假设,即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3)自相关性检验(DW检验)

由于D.W=1.460406,在无法判定域,因此再进行偏相关系数检验,由于第S 期偏相关系数的直方块未超过虚线部分,因此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问题,模型检验通过。

3.经济检验

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数和人均旅游消费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与人数和人均旅游消费成正相关关系,当人均旅游消费或者旅游人数增加或者减少时,旅游收入就相应的增加或减少。通过模型可以知道,检验参数估计值的符号以及数值的大小合理,与经济学一般原理相符。

四、总结

通过模型分析可知旅游人数每增加1 百万人,旅游收入就增加4.479亿元,国内人均旅游花费每增加1 元,旅游收入就增加5.681亿元。这说明,我国的旅游花费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旅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相对奢侈的行为,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我国的旅游市场还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是一个有较大潜力的市场。应用EVIEWS 模型分析国内旅游收入问题,可以分析各种因素对旅游收入的影响,为规划旅游未来发展政策提供依据。还可以对未来收入进行预测,根据我国旅游人数和人均旅游花费数量及其变化规律, 对其旅游发展总量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统计年鉴[Z].1994-2006.

[2]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林南枝.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青海省旅游业发展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提高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青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

4.旅游业引入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虽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还来自于其可进入性。进入青海省的直达客运列车太少,京广南线、宝成线、兰新西线等线路目前尚无列车开通。一到客运高峰,客票就十分紧张,许多西行的旅客因换车麻烦,只好放弃到青海游玩的意愿。省内的旅游专线和民航也存在着通达区不多、线路少服务设施陈旧和老化等问题。

3.旅游相关产品结构过于简单。青海省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青海有青海湖、日月山、鸟岛、塔尔寺等著名的旅游景区,但青海省对旅游相关产品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发达省份,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青海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

综上所述,青海省旅游产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克服上述3个主要问题,克服这些问题,并非一蹴而就。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防止在发展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及作用的过高预期,避免因为盲目地“上项目”、“辅摊子”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对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认识旅游业发展在青海省的重要地位,克服障碍因素,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正确定位青海省旅游的发展道路

(一)加强政府对旅游业的主导作用。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的完整表述是: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前提下,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全面发动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大旅游发展的力度,加快旅游发展的速度,使旅游业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政府主导并非不要市场机制的调解,而是以市场为主体,结合政策引导,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归根结底要以市场为基础来配置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达到经济效率的提高。

政府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如何有效发挥出来呢?从旅游业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来看,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应体现在政策、资金和立法等多个方面:

1.制定保证旅游业健康发展、稳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府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投资者,而且应该是旅游业的管理者。青海省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对当地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2.根据本省旅游业发展计划,为增加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创造条件,加强资金导向。在青海省,资金短缺成为了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旅游业所需资金,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经验,征收一定的旅游税费,如在饭店、宾馆按房费确定一定比例,或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游客必经之地按票价的一定比例或固定数额征收。除征收旅游税收以外,政府还应该为旅游业提供更多融资机会,如增发旅游企业债券,增加旅游企业上市公司;通过制定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对旅游业的投入。

3.政府应该在大型旅游活动的宣传中发挥作用。青海省现在每年都举办一次“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王洛宾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吸引大批的游客来观光游览,以此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组织大型活动能形成总体形象。

总之,只要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坚持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必将迎来本省旅游业的繁荣。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青海省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当前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本省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针。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已成为旅游界关注的重大话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7月向联合国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了一个为世人所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区的建设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建立是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是整个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青海省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清新的、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没有蓝天、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对于旅游者来说是没有观赏价值和吸引力的。

2.处理好重点旅游区的开发和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关系。在青海省旅游开发中重点旅游区应发挥其示范、带动、辐射的作用。示范作用,即各中心城市在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上依据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做出样子,开展城市旅游;带动作用,就是依托中心旅游城市,带动周边旅游开发,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的旅游经济和整体经济发展。辐射作用,即中心城市的旅游开发和旅游经济发展辐射范围放大到一个地区或一个省,甚至到部分省区。

三、发展青海省旅游业的相应措施和办法

(一)加快体制创新步伐,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在于进行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积极发展以特色旅游作为目标、以产品创新为推动机制的旅游开发模式。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从产业规模、经营效益、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产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和东部省份存在着明显差距,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等硬环境的制约因素外,软环境的落后,尤其是体制的落后更是一个重要因素。

青海目前旅游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交通服务瓶颈。现代旅游要求为旅游者提供快捷、舒适、安全的交通工具,以缩短旅游者的旅途时间,减少疲劳度。而青海偏离中国经济中心和沿海高出游率地区,地域辽阔,景点间路线较长,路况较差,必须大力发展包括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三位一体的综合运输网,构建区域快速旅游网络。总之,要加快体制创新,加大对旅游景点地区城市建设的投入,从根本上搞好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合理开发利用优势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青海省的旅游资源繁多,千差万别,这些旅游资源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青海省的自然、社会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等级和品位高,开发潜力很大。

1.原生态旅游项目。青海省的自然资源优势尤为突出,有大量的湖泊、草原、沙漠、戈壁、动植物,等等。其中草原生态旅游是很好的生态旅游产品,草原与数以万计的草原植物、动物,以及传统的游牧文化、风土人情相结合,构成了一类生态旅游目的地。

2.民风民俗旅游项目。青海省属于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大力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有很大的挖掘空间。青海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大省,应抓住这一良好的自身优势而大做文章,而且青海省的很多少数民族在青海省是特有的,比如土族、撒拉族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青海“花儿”、玉树歌舞、土族的“安昭舞”、那达慕、赛马会、藏戏等对广大的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3.宗教文化旅游项目。神秘的宗教旅游资源已成为青海省旅游业新的亮点。青海是我国古代由中原通往西域、吐蕃(今)的要道,因此其文化受到了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及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加之青海省民族众多,宗教的文化底蕴非常浓厚。青海省的主要教派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位于青海省湟中县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是广大黄教信徒朝拜的圣地。昆仑山被视为万山之祖、王母娘娘的居所、道教祖庭,西宁的东关清真大寺是一处伊斯兰教庙宇。这些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品位高,更有很高的可游性。

总之,青海要树立超前意识,以市场为导向,深层次、高品位、多元化地开发青海旅游资源,量力而行地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和景点,逐步形成以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观光、避暑度假、登山、探险、徒步朝圣、野生动物观赏、民俗风情、森林生态、科学考察等为主的旅游产品,使“行、游、住、吃、购、娱”配套发展,资源得到深层次开发。

(三)树立良好旅游形象,加强旅游宣传,招徕旅游客源。

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体现在做好旅游服务和旅游公共关系的工作上。一个地区的旅游总体形象是该地区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上树立起的一面与众不同、独具魅力的旗帜。像青海省这样旅游资源潜力巨大、旅游业发展相对缓慢的省份如何运用好策划、塑造和广泛传播自己的旅游形象异常重要。策划旅游形象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因地制宜。可以设计旅游地的形象标识,用鲜明、独特的图形符号或本地标志性景观的图象显示自己的特色,同时用精练、形象、明快、易记的文句加以概括,如“青海:长江、黄河的摇篮”或“青海:高原瑰宝”——以此来显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旅游形象是品牌经营这一当代商战策略在旅游地宣传中的运用和发挥,一经选定要相对稳定、长期使用、反复宣传,给人们留下深刻影响。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客源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或节庆活动设计的宣传口号。我们还应该在名人、大事上做好文章,比如:日月山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海北金银滩王洛宾先生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文化载体。

青海省的旅游业只有付出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只要我们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发展大旅游,就一定能够加快青海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就一定能把青海建成山川秀美的旅游强省,从而带动青海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37-44.

[2]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91-296.

[3]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统计年鉴(1996—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122-123.

[4]中国国家旅游局编.2002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38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