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能力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反思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近些年来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反思性学习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可以通过反思来找出自己学习中的弱点和缺点,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反思性学习的关键是通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地探究来建立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解答方式,使得学生对相关的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能力,并且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有策略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活动,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新课标”中,“反思”被赋予了较高的重视程度。在新课改中,我们的教育目标向着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和探索性人才出发,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所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成为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任务。
二、学生进行反思的过程以及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1反思的过程
(1)通过反思发现问题。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之上,关注与教学相关的特定问题,并且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出发,积极地搜索相关的资料。首先要通过自身的反思来发现问题,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并且通过自己收集的资料针对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进行发现和探讨,从而扩充自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
(2)分析问题。通过反思发现问题之后,就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前一阶段收集的相关资料来分析问题的具体状况,以自己的思想配合搜集的资料,对已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问题的详细分析,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不明白之处,为下一步打下基础。
(3)假设问题。通过分析,已经找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时就需要对问题进行假设,结合搜集的资料来假设问题的正确性。
(4)验证假设。验证假设是自己对问题的深化认识,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验证自己假设问题的正确与否,如果遇到特别困难的问题,可以寻求教师或者他人的帮助。
(5)将探索发现运用到新的学习过程中。当假设被验证之后,学生往往对问题也有了较为深刻地了解和认知,这时学生就已经具备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意识分析的能力。并且这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探索而得到的结果,能够更深入更深刻的了解问题,从而完成对问题的深化认识过程,将问题转化成为自身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对相关知识的把握程度。
2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反思教学现状
由于反思教学是近些年来刚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所以在实践中运用的效果并不是太好。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不注重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并不能较好地利用反思来提高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把握,最终导致学生不能融会贯通相关知识,从而不能更好地提高数学成绩。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高中学习任务繁重,学生投入各科之间的精力应该平衡,然而对于那些不善于反思的学生来讲,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会占用学生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学生反思过程的培养,积极地教授给学生反思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反思的具体实施过程,才能更好地运用反思这一工具来提升自身对问题的认识。教师还要从自身做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反思式教学来加强学生对反思的运用。
2在解题中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的反思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解题来锻炼。因为数学课程的学习,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解题来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巩固,而在知识的巩固过程当中,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所以要充分利用解题来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数学解题过程同样也是四个部分,了解题目、制订解题计划、实施解题计划、回顾。其中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对问题进行反思,这与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相同。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解题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学习过程的反思,是对相关信息的反馈和控制,通过解题的反思,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反思的效果。
3在课堂小结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一般都会在课堂小结上对本课时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总结,这是让学生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机会。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充分的重视课堂小结的设计,通过学生自己的概括和总结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比如设置一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第一,我们这堂课主要讲了什么。第二,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有什么疑问。第三,对于有疑问的内容,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
4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发散性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并且通过发散性思维来寻找解题思路。因为反思同样需要举一反三,通过反思来寻找自身的不足以及问题的解决办法。所以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通过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篇2
一、重视通性通法教学,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审题是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认识,对与条件和问题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它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审题能力主要是指充分理解题意,把握住题目本质的能力;分析、发现隐含条件以及化简、转化已知和所求的能力.要快捷、准确在解决问题,掌握题目的数形特点、能对条件或所求进行转化和发现隐含条件是至关重要的.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概括了,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已的能力.
每一种数学思想与方法都有它们适用的特定环境和依据的基本理论,如分类讨论思想可以分成:(1)由于概念本身需要分类的,象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中对公比的分类和直线方程中对斜率的分类等;(2)同解变形中需要分类的,如含参问题中对参数的讨论、解不等式组中解集的讨论等.又如数学方法的选择,二次函数问题常用配方法,含参问题常用待定系数法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使学生认识一种“思想”或“方法”的个性,即认识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对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合理、正确地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应用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包括函数、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复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数学思想包括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与讨论和等价转化等;数学方法包括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学归纳法、反证法、配方法等基本方法.只有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思想、方法,才能解决高中数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而合理选择和应用知识、思想、方法可以使问题解决得更迅速、顺畅。
高考是注重能力的考试,特别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考查的重点,而高考中的应用题就着重考查这方面的能力,这从新课程版的《考试说明》与原来的《考试说明》中对能力的要求的区别可见一斑。(新课程版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充满模式的,就解应用题而言,对其数学模式的识别是解决它的前提.由于高考考查的都不是原始的实际问题,命题者对生产、生活中的原始问题的设计加工使每个应用题都有其数学模型.如1997年的“运输成本问题”为函数与均值不等式;1998年的“污水池问题”为函数、立几与均值不等式;1999年的“减薄率问题”是数列、不等式与方程;2000年的“西红柿问题”是分段式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等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应用题的教学,同时要对应用题进行专题训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各种应用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合理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要分析和解决问题,必先理解题意,才能进一步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近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要求数学教育培养出更高数学素质、具有更强的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一点体现在高考上就是一些新背景题、开放题的出现,更加注重了能力的考查.由于开放题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而新背景题的背景新,这样给学生在题意的理解和解题方法的选择上制造了不少的麻烦,导致失分率较高.如2009年理科的第16题和第22题,很多学生由于对“垄”和“减薄率不超过”不理解而不知所措;又如2010年文科第16题和第21题、2011年春季高考的第11题,只有在读懂所给的图形的前提下,才能正确作出解答.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的补充。
四、重视解题的回顾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速,高校接纳的学生数量持续走高的同时,教学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的主要任务。教学是高校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职能,自洪堡后,科研被确立为高校的又一职能,逐渐占据高校的主要部分,教学却被逐渐的边缘化。正如博耶所指出的,教学的形式有很多种,发表文章、作报告都是一种教学行为,而问题在于, “我们把研究看成‘机会’,而把教学当做‘负担’”。也有学者指出,教学和科研常被解释为两个互相分割、各成一体的部分,甚至是incongruous(不协调的),在实践中很少相交。事实上,教学与科研这样的“二分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博耶在其多维学术观理念中将学术的内涵扩大为相互联系的4种: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其中,他的教学学术思想,将教学作为学术水平的一种,鼓励教师不仅要做教学工作的承担者,更要做教学工作的研究者。李・舒尔曼认为,教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学术,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是一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成果也需要进行公开、交流、评价等。目前,教学学术在我国高校中仍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的地位仍有待提高。教学学术能力提升除了教师本人的付出,还要靠适宜环境的支撑、必要培养的引导、合理制度的保障。
一、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存在问题分析
(一)对教学工作探究不足
对教学工作探究不足,表现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思维固化、反思意识不足等。高校教学具有严谨的学术性特征,这也是高校教学不同于基础教育教学的首要因素。目前高校教学中,叙述式教学法成为主流,一本书、一块黑板、一个PPT就能够支撑起一个课堂,这样的方法固然有一定的优点,但是单一的授课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精神上的疲劳感,逐渐失去听课的兴趣。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时间地讲授一门或几门课,很容易教学思维固化,如教案长时间不换,教学内容也始终保持不变,讲课照本宣科,没有过多地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学内容缺乏创新,跟不上学科发展的步伐,缺乏反思意识,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内容。
(二)教学学术培训不足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都逐渐开始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师资队伍不断扩充,并逐步呈现高学历趋势,但“学者未必是良师”。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重点和教师个人倾向往往放在教师本人的学科素养上,着重知识积累而非传播,教学学术培训明显不足。
从内容上看,与教学学术相关的培训多表现为教学公共基础知识如教育教学理论、技能、技术等方面,涵盖内容虽广,但广而不深。由于培训时间所限,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以致出现“只讲重点,只考重点”的现象;并且,培训形式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大量理论讲解容易使培训过于枯燥,难以吸引参与者的兴趣。其次,与教学学术相关的培训更多是从高校师资管理需要的角度来操作,忽略了教师的实际需求,教师主硬斡氲幕极性不高。仅仅要求“必要”而忽略了“需要”,这样极易导致教学学术培训流于形式。
(三)教师评价制度失之偏颇
高校在教师评价制度中对某方面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中的倾向。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中,科研仍占主要地位。有学者曾对不同类型院校教师的晋升决定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教学工作量”与“教学质量 ”在各类院校教师的晋升中重要程度都低于“科研成果 ”,“985”院校尤甚;高职高专院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相对最高,但也低于“科研成果” 。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制度下,教师将有限的精力逐渐向科研倾斜,教学退而次之成为副业,导致教师对教学的关注逐渐降低、教学质量下降等。
二、提升高校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刍议
(一)加强教学学术研究支撑
教学学术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基础性,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再通过反思、提取、修改才能逐步升华成理论。因此,高校应加大对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营造出尊重教学工作并能推动其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师在实践中研究,让教学学术与整个高校的大环境相融合,为教学学术的发展提供空间,支持教师的教学改革、试验工作,改善教学环境,科学分配课时,减轻教学压力。
其一,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对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可适当减少课时量,这样不会因为教学工作量过大而对教学敷衍了事,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知识传授给学生;对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要引导其开展教学学术研究,给予配套资金和条件,充分重视其教学学术研究成果。其二,关注教师在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倾向问题,采用“创造性契约”和学术休假相结合的方式。“创造性契约”是博耶提出的一种教师管理方式,即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某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侧重于一方面发展,并与学校签订契约;学术休假是当教师工作到一定年限并符合一定标准后,可申请暂时离开学校,专心进行著书立说、编著教材、科研攻关等工作。这两种管理方式相结合可以缓解教学与科研二者在教师工作中顾此失彼的状态,促进二者在教师工作中的良性发展。
(二)建立完整职前――职后培养体系
其一,未雨绸缪,职前培养“先入为主”――针对高校教师的高学历情况,各高校可设立诸如“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教师培训基地”等机构,为本校在读且有志于从事教师工作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提供帮助,引导他们系统学习教育学、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鼓励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申请成为助教,在导师或其他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际教学工作。
其二,改变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只教重点,只考重点,只考理论”的情况,将入职培训的形式多样化,如讲座、实践活动、优秀教师示范教育、先进事迹学习等,增加入职培训中实践课程的数量,在入职培训考核上要注重全面性及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原则。
其三,改革高校教师的职后培养体系,充分利用教师教育发展中心等机构,切实考虑教师需求,举行不同主题的培训活动,由教师自由报名参加;加强对新晋青年教师的培养,安排有资历的教师与新晋青年教师搭档进行授课,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诸如课堂录像等方式,让教师在课后通过观看录像寻找不足,进行反思并逐步改进;组建以知R传播为核心的教学团队,使教学团队包含老、中、青三代教师,促进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相互交流学习,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高,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经验不足,老教师经验丰富,德高望重,但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可能有所欠缺,而中年教师在其中可以起到“调合”的作用。最后,注重与教师沟通获取反馈信息并逐步改进。
(三)创新教师评价制度
教师评价制度是高校教师工作中的重要“风向标”,对于高校教师评价,应摒弃偏颇化,以多元化为评价主要指导思想。多元化在于评价内容上的多元,将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都列入其中,平衡科研与教学间的比例,改善对科研成果重量不重质的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数量,更要关注到质量和影响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首先,加大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权重,教学质量的高低能充分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学术研究,而优秀的教学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如博耶所言:“立法人员、董事会成员和公众之所以不能理解一周在课堂上只教10或12节课就构成很重负担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了解好的教学需要艰巨的工作和严肃的钻研加以支持。”基于此,高校应制定对教师教学工作详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既要有量化评价也要有质性评价,从制度创新上改善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
多元化评价在于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主体的多元,并不是各个主体的简单相加,而是指评价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的是评价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合作,关注评价主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或“主体间性”,注重评价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主体间的平等性。无论教师、领导、学术权威还是学生,都不应存在由于上下级或利益等方面的关系而服从他人的情况,评价结果要从不同主体的交流评价中提取出“共识”,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教师,教师评价工作要在评价主体完全自愿的情境下进行。最后,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并反馈给教师。
参考文献:
[1]欧内斯特・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篇4
一、让抽象成为直观,激活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环境,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在教学时,教师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知识,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一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二、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新教材第九册的连除应用题时,首先将连除应用题拆分成两道与生活有关的除法应用题,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再出示连除应用题,通过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白这题与上面两道题不同,然后我启发提问:“能不能一步算出每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吗?”学生都回答说:“不能。”接着我又提问学生:“既然这道题不能一步算出来,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分析解答。交流汇报时,有的小组说出了两种算法,甚至有个别小组说出了三种以上的方法。这样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当然,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三、抓住思维的转折点,促进学生思维
学生的独立性较差,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抓住转折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小玲做了7个五角星,小云做了8个五角星,她们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10个五角星,还剩几个?
解:具体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
知道小玲做7个,小云做了8个,可以求出什么?
又知道送给幼儿园小朋友10个,可以求出什么?
那么这道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的知识。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 提高 提出问题 能力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的课堂教学变以前的满堂问,整堂课上一问一答,教师问得碎,带得紧,关键时刻放不开,习惯牵着学生走;为提问提而提问,不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流于形式;总是缺乏思维价值,提问回答流于形式,表面热闹,实无效果……最大问题还是提问好象永远是教师的专利。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我们教师优化课堂提问,让学生拥有提问的权力,也让学生学习的主体得到体现。
问题是指主体想做某件事,但又不能立刻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情境。所谓“提出问题”是指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针对学习或研究的对象,自主认识并提出我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已有条件是什么?困难是什么?并清晰、准确的用数学语言把它表示出来的一种行为或能力。学会“提出问题”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和作用,或者说它的教育价值,正愈来愈引起广大师生和专家的重视。首先“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其次,“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探索兴趣的重要途径。其三,“提出问题”是也是探索研究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当前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发展较为薄弱的。怎样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虽然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但仍有一定的自身的规律的。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过程为: 上述过程中,教师是问题(情境)的设计者和引导、调控者。通过学习使初中生接触和初步掌握观察探究、质疑反思、归纳、数学实验等基本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升数学思维的层次。
一、鼓励学生大胆地怀疑,敢于提问
学生在看到一些现象时,其实心中都会有一些问题,但往往是不敢提出来或没有提出来的习惯。这就要教师鼓励同学们大胆的提问,特别是一些胆小或很少提问的同学,只要他们能够提问,不管问的好不好,都要称赞他们的勇气,鼓励他们敢于再问。有些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这时一定要有耐心,要适当地进行引导,不要让他们有提不好问题而尴尬的感觉。对能够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好的问题的同学要充分地肯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大胆探究,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疑就问。
二、从观察质疑中提出问题
一是从数学概念、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中有意创设探索情境,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二是从解题过程创设探索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质疑反思中提出问题。质疑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求异性思维。“学贵有疑”,许多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都与质疑密切相关。反思,即为反省性思维,它所思维的不是客观对象的属性,而是自已在认识解决问题中的所作所为是否合理,是否优越。通过反思,将产生高一层次的思维成果。合理性是一切科学研究所要追求的目标。
三、从特殊到一般中提出问题
事物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这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数学教学中落实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初一《几何》中计算时针与分针的夹角问题,这是典型的由特殊到一般的应用题型,可以先给出这样几个问题:(1)时针走1小时转了多少度?分针走1分针转多少度?(2)时针走1小时,分针转多少度?(3)时针走半小时呢?一刻钟呢?由此让学生猜想时针走1度,分针走多少度(时针走1度,分针走12度)?这样的情景创设和教师恰当的引导效果较好,因为特殊情形中隐含一般的规律,由特殊到一般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四、从数学实验中提出问题
过去我国数学教育有注意数学严密推理和解题技巧的传统,但对学生动手体验数学有所忽视。动手体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对数学的亲近感。兴趣和才能是互相促进的,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更要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自已动手做课件,比如用《几何画板》制作两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只要用鼠标一点,就可以看到两圆有哪些位置关系,自然提出两圆的位置关系影响着圆心距等等的一系列问题。自已提出的问题胜过教师多次的讲解。
五、及时评价激励,尊重学生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27-01
新课改对当前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最终就是要让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不足
1.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学科知识,采取了“填鸭式”的注入教学,也就是通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过多地讲解不同类型的题型而达到教学效果。但是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取得的效果却是适得其反的,将学生视为一种“容器”,这种典型的过度教学的方式显然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不仅加大了学生学习的强度,同时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地位,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更是无从谈起。
2.教学方式滞后
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数学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尽快掌握课堂知识而采取了“题海战术”训练式的教学模式,出现了每节数学课无不例外成为部分教师的“考场”,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应接不暇,甚至会出现考试焦虑、厌学等不良情绪。教师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独立的完整个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且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训练式教学方式却忽视了这一点,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容易被做不完的试卷所浇灭,而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也在大量的试题中消失殆尽。
二 高中数学教学实现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
1.教学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基础
高中时期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也是广大学生爱好及兴趣十分广泛的时期,而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可以这样说,高中时期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其创新能力十分重要的时期。兴趣能激发学生对于所学事物产生欲望和热情,这也是由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知识点的同时,就应当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当将教学知识点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所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感兴趣,喜欢去学。同时,还应当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课堂的组织者和课程的研发者。此外,高中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就其内容而言是比较单调和乏味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元素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2.教学应注重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
课堂氛围分为三种,即集权式、民主式和放纵式,不同风格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其实无论是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还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民主式的课堂氛围是最为合理也是最有效的。只有建立起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更喜欢去主动思考,去发现问题的所在,去积极探索同一个问题更多的解题方式。而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的营造首先就是应当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并且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充分发扬钻研探索的精神,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3.教育教学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倡导质疑精神
教师能上好一堂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参与,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两者是不可或缺、同等重要的。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当使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观念,鼓励学生培养质疑的精神,在集体谈论中,使师生获得共同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学相长,这就要靠教师的主动引导,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针对同一个问题,设计“头脑风暴”训练,集思广益,通过一题多解的创造性训练来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教育教学还应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已逐渐渗入到教育教学体系中,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且操作简单的优点,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能明显提升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并且在较复杂的高中数学领域,多媒体技术能轻松地实现图文并茂,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实现了课堂的生动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在缓解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兴贵.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高;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24-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提高,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这体现了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学生自学的过程其实是对数学问题的初步体验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确定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自学,学生可以复习、巩固一些已有的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络,为探究新知识准备了已有知识经验基础;自学有助于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同时,自学又有助于学生找到困惑和疑问,确定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重点。这样既能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精讲精练的高效能课堂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二、运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出色的老师能让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这需要老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幽默的教学语言、丰富的表情;既要有艺术家的表演才能,又要有科学家的睿智头脑。在实际教学中,要用情感去感染学生,用心灵去打动学生,用知识去吸引学生。教师要欣赏自己的学生,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点儿进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对知识充满渴望,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三、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合作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提高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
2、形成合作的习惯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3、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老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老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常常要精心构思,让学生自学,实验、观察、思考、控究、讨论,这样长期的训练,可以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篇9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最为根本的方法,而所谓的学习动机是指在个人的意愿中企图达到某种目标的内在动力,而学习动力的最初来源是学习兴趣,其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影响到学习的进程以及进行学习的结果。实践表明,如果学生自身对计算学习有着极其强烈的学习动机,其将表现为学习的浓烈兴趣,而专心地进行学习,利用一切力量来克服学习的障碍,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的目标。
首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在进行计算教学中,单一的口算训练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这样使学生产生厌恶学习的情绪,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自身好动的特性,将计算练习转变成一种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计算的锻炼,同时,在游戏中,学生不仅能感觉到游戏的趣味性,而且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而整个计算过程包括一系列复杂的智力活动,如果教师企图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应当充分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中,教师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在进行应用题计算时,大多数的学生都不会进行认真的审题,相反,学生往往都是提笔就写,往往出现错误。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对学生的严格训练,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计算习惯。
其次,在计算之后,教师还应当充分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进行验算,这样不仅能够保障计算的准确无误,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措施研究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比较强的教学活动,因此,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获取知识,实现全面发展。
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
思维活动是人心理的一种反应形式,同时也是人自身对外界事物所形成的自我驱动。因此,教师要想要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以此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同时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必须要先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此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充分显示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尽可能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保证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贴合学生的生活。
二、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并需要利用自己的思维解决这些问题,这一整个过程就是思维转化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尊重这种思维方法,并利用这种思维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具体与形象的思维来观察学生的思维特点,并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中去。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实现抽象知识具体化,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过渡。最后教师要注意做到,联系好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采用求同与存异的思维方法来比较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
三、掌握思维发展的规律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知识的发展中逐渐累积起来的。因此,教师在对待每一个问题时,要考虑好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逐渐形成知识构架。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理清思维发展的脉络,引导学生掌握好思维的发展,做好各方面的衔接,从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 上一篇:哲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 下一篇:服装设计风格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