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哲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哲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篇1

【关键词】 血脂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与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相互关系,对血脂正常的颈动脉斑块患者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137例、无斑块组100例,检测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对比分析。结果 AS斑块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异常者占61.31%(84/137),正常者占38.69%(53/137);血脂正常的AS斑块组与血脂正常的无斑块组比较,LDL-C、载脂蛋白B(apoB)含量和TC/HDL-C、LDL-C/HDL-C、LDL-C/载脂蛋白A(apoA)比值升高,apoA含量和TC/apoB、apoA/apoB比值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斑块组TC(5.34±0.91)mmol/L,LDL-C(3.21±0.75)mmol/L,其中LDL-C<3.37mmoI/L(130mg/dl)和<2.59mmol/L(100mg/dl)占59.12%(81/137),说明多数患者TC和LDL-C含量正常或仅仅轻度升高。部分患者检测了血流变指标,仅血浆比粘度和纤维蛋白原差异有显著性(P<0.001,P<0.05)。结论 LDL-C、apoB、LDL-C/HDL-C、LDL-C/apoA升高,TC/HDL-C、apoA/apoB降低为颈动脉AS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血脂正常的AS患者LDL-C水平正常甚至降低,而apoB已相对较高;临床医生应该充分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查诊断评估亚临床AS和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指导调脂治疗,特别是血脂正常AS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血脂 脂蛋白 多普勒超声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lipid,lipoprotein,apolipoprotein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els of serum lipid,lipoprotein and apolipoprotein i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patients and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patients with normal serum lipid level.Methods Acuson Sequoia-c256the color Doppler ultrsonography,used a high-frequency transducer(7.5MHz).The patient’s head was placed on a pillow and turned slightly away from the side being scanned.After applying ultrasound get along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border on the neck,the transˉducer was placed above the clavicle.Both sides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and the origi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the external carotid arterywas evaluated by grayscale imaging,to determine the intima-media thickness for vessel wall,the smooth or irregular,the atherosclerotic plaque,and obtained Doppler information.The thickness of projecting≥1.3mm was divided into the group with plaques and the thickness≤1.0mmwere divided into the group without plaqu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olor Doppler sonography.The patients with plaques137,men72and women65,age40to89years,mean age70.34±8.33;the patients without plaques100,men46and women54,age51to88years,mean age67.52±7.54.All the patients were measured serum lipid,lipoprotein and apolipoproˉtein levels and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levels of 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ˉterol(LDL-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triglyceride(TG)showed a abnormal in the group with plaques only of61.31%(84/137)and showed a normal in the group without plaques of38.67%(53/137).The LDL-C,apolipoprotein A(apoA)&B,TC/HDL-C,LDL-C/HDL-C,TC/apoB,LDL-C/apoA,apoA/apoB in the plaque patients with normal blood lipid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group without plaques(P<0.001).The group with plaques were TC(5.34±0.91)mmol/L and LDL-C(3.21±0.75)mmol/L remarkably,38.7%had LDL-C<3.37mmol/L and20.4%had LDL-C<2.59mmol/L,in total59.1%(81/137).Although they noted plaques between both normal TC,LDL-C levels and decreasing TC,LDL-C levels.Conclusion Both increased LDL-C,apoB,LDL-C/HDL-C,LDL-C/apoA and decreased TC/HDL-C,apoA/apoB are important factor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formation.Remarkably,atherosclerotic patients with LDL-C normal level achieve the same event reduction as those with apoB higher levels;plaque burden,rather than plasma lipid values,should be the target of therapy.Color Doppler sonography is considered the first step in the diagnostic work-up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and its potential for evaluating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risk prediction.

Key words atherosclerotic plaque blood lipid lipoprotein Doppler sonography

近十年来采用影像技术检出和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己被积极地推广为早期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检查手段,特别是血脂正常的冠心病(CHD)患者和AS患者 [1]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137例颈动脉AS斑块患者,并作血脂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7例均为2003年3月~2004年2月我院住院或门诊患者,采用成组设计,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全部病例均检测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斑块组137例,男72例,女65例,年龄40~89岁,平均(70.34±8.33)岁;高血压(HPT)45例,糖尿病(DM)11例,HPT合并冠心病(CHD)12例,HPT合并DM25例,头昏27例,慢性支气管炎13例。无斑块组100例,男46例,女54例,年龄51~88岁,平均(67.52±7.54)岁;近期发生高血压30例,慢性支气管炎18例,头昏待诊31例,体检21例。

1.2 方法

1.2.1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 采用美国Acuson Sequioa-c256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7.5MHz,由专人操作。

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头略偏向对侧,探头沿胸锁 乳突肌外缘纵横切,扫查观察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起始段(分叉后30cm内)内膜-中层是否光滑,厚度≥1.3mm并突向管腔内视为AS斑块形成 [2] ;内膜-中层厚度≤1.0mm视为无斑块。

1.2.2 血清测定 所有受试者均于清晨7:30~8:30空腹取肘静脉血,采用比色测定酶学方法(澳斯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试剂)测定血清TG、TC、LDL-C、HDL-C、apoA、apoB。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LDL-C不同水平含量比较采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TG、TC、LDL-C、HDL-C单项或多项异常的比较 斑块组异常者占61.31%(84/137),正常者占38.69%(53/137)。

2.2 两组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含量及其相互比值的比较 斑块组TC、LDL-C、apoB、LDL-C/HDL-C、LDL-C/apoA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apoA,apoA/apoB低于无斑块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见表1、表2。

表1 两组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含量比较 (略)

表2 两组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相互比值比较 (略)

2.3 斑块组LDL-C不同水平含量比较 LDL-C<3.37mmol/L和<2.59mmol/L占59.12%(81/137),见表3。

2.4 血脂正常的53例斑块组和72例无斑块组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含量及其相互比值的比较 斑块组LDL-C, apoB,TC/HDL-C,LDL-C/apoA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apoA/apoB低于无斑块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见表4、表5。

表3 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同水平含量比较 (略)

表4 血脂正常的两组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含量比较 (略)

表5 血脂正常的两组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相互比值比较 (略)

2.5 两组血流变指标及血糖比较 部分患者检测了血流变指标和血糖,两组相比,血糖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 05),血流变指标中仅血浆比粘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01和P<0.05),见表6。

表6 两组血流变指标及血糖比较 (略)

3 讨论

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ATPⅢ指南提出:10年内患CHD的危险在10%~20%者,LDL-C水平应<130mg/dl;10年内患CHD的危险>20%或患有糖尿病者,LDL-C水平应<100mg/dl [1] 。本组结果显示:斑块组TC(5.34±0.91)mmol/L,LDL-C(3.21±0.75)mmol/L,说明多数患者TC和LDL-C含量正常或仅仅轻度升高;其中有38.7%LDL-C<3.37mmol/L(130mg/dl),有20.4%LDL-C<2.59mmol/L(100mg/dl),合计占59.1%(81/137),说明LDL-C浓度可相对正常甚至降低,而apoB已相对较高(TC/apoB、apoA/apoB降低)。提示临床医生应该充分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查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仅凭血清血脂检测结果可能会给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和调脂治疗,以及患者的配合造成?定程度的误导。

许多研究发现颈动脉AS与心脑血管疾病有良好的相关性,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高危疾病是CHD和AS(外周动脉和颈动脉) [1~3] 。本组结果显示:斑块组TC、LDL-C、apoB升高,HDL-C、apoA降低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和P<0.01);尤其是血脂正常(占38.69%)的斑块组LDL-C、apoB、TC/HDL-C、LDL-C/apoA升高(P<0.001),apoA/apoB、TC/apoB降低,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和P<0.02)。进一步说明了apoB及含apoB的LDL-C水平升高与AS发生的关系,血浆apoB是形成早发性AS的主要危险因素 [

4] 。

斑块组中有HPT患者82例,占59.85%(82/137),在 HPT条件下,血流剪切应力和环形张力均异常升高,使弹性大动脉的弹力层发生结构重排,动脉中层退行性变,血管扩张;通过血流机械力和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的直接作用,引起动脉内膜病变,促进AS斑块的发生和发展 [5] 。

AS斑块的形成机制较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血流变指标中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和P<0.05),血液粘度增高、血流速减慢、血管壁的切变应力增高,致血管弯曲及分叉处更容易形成斑块 [6] 。血糖水平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新近的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常发生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呈致动脉硬化脂蛋白表型:LDL-C/HDL-C比率的增高和同时伴有TC升高 [7] ,斑块组2型糖尿病患者37例,占27.18%(37/137),多数糖尿病患者并无显著的LDL-C增高,

但其水平足以引起AS。

近年来国外学者利用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tomograˉphy)诊断冠状动脉钙化与血脂的对照研究,并指导临床调脂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Hecht HS等用电子束CT检出的822例冠状动脉钙化患者中,LDL-C<130mg/dl(3.37mmol/L)232例,<100mg/dl(2.59mmol/L)82例,共占38.2%(314/822) [8] ,认为影像学有助于无症状AS斑块的早期诊断,作为治疗指征比血脂更有价值 [9,10] 。Vit A等报道经手术证实,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扫描颈动脉AS斑块检出率相等,估计血管腔狭窄程度阳性率92.3%,阴性率95.0%,略低于CT;认为颈动脉AS斑块的诊断彩超应作为首选,对指导外科手术有较高的价值 [11] 。斑块形成是AS的明显特征,它可以反映AS的程度。颈动脉解剖位置表浅易于显示,是反应全身血管病变的良好窗口。颈动脉彩超检查不仅可为诊断评估亚临床AS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调脂治疗提供依据,还可提供诸如斑块的大小、性质及血管腔狭窄程度等的详尽资料,见图1、图2。临床脑缺血症状的发生,既可由纤维钙化的稳定性硬斑逐渐增大阻塞管腔所致,也可由富含脂质的易损性软斑或混合斑破裂引起。

LDL-C、apoB、LDL-C/HDL-C、LDL-C/apoA升高,TC/HDL-C、apoA/apoB降低为颈动脉AS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血脂正常的AS患者LDL-C水平正常甚至降低,而apoB已相对较高。临床医生应该充分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查诊断评估亚临床AS和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指导调脂治疗,特别是血脂正常AS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本文图片略)

参考文献

1 ScottM,Grundy.Atherosclerosis imaging for risk assessment and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ˉeases,2003,46(2):115-121.

2 黄静,龚兰生.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及其超声分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6,12:35-37.

3 季建中,李华,侯惠鸣,等.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 血脂变化的研究.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8:1147-1148.

4 向伟.小儿血脂异常-基础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27.

5 杨娴.综述血流机械力和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学进展,2000,21:240-242.

6 孟立辉,蒋忠武,柳金明,等.脑血管性疾病血流变指标及血脂谱的测定分析.中国血流变学杂志,2000,10:178-181.

7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95-996.

8 Hecht HS,Superko HR,Smith CK,et al.Rel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identified by electron bean tomography.Am J cardiol,2001,87:406-412.

9 Harvey S,Hecht.Translating tomographic plaque imaging into treatment:iterventional lipidology.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03,46:149-170.

篇2

经济现象间总是充满矛盾的,矛盾一词在生活中很常见。矛盾,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矛盾不是事物、也不是实体,它在本质上属于事物的属性关系。这种属性关系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就是“对立”,正是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这种“对立”的关系,所以它们才能够构成矛盾。由矛盾自身的定义我们可以对应的得出关于经济矛盾的定义,经济矛盾应该是反映了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是经济现象的本质属性,不同的经济实体间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构成了经济矛盾。

关于经济矛盾概念的理解

万事万物都具有矛盾,但是矛盾却不是事物自有的。经济矛盾是无法脱离主体意识单独存在的,它反映出了不同研究主体的阶级属性。政治经济学是矛盾演化的产物,经济矛盾并非是先验存在的,它是由代表特定主体利益的研究者在对经济现象的研究中规定的,正是因为主体性的差异,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才会从对经济现象的研究中得出不同的矛盾方面。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的主题是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实际上就是以资本所有者为主体,探讨如何最有效的实行资本所有者的利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题则要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规定现实中国经济矛盾,并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中国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要明确矛盾指的是作为研究主体的人,在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中,规定出现象之间的矛盾。

不只是经济现象,作为矛盾的研究者――经济学家的思维也是矛盾的,由于立场和时代的变化,他们处在不断变化的矛盾中。在资本主义研究的代表中,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始终贯穿着一种自由的思想,运用大量的实证大量的比较进行研究,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还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社会上还有很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资本主义需要自由,封建和集权专制严重压迫着资产阶级,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家致力于批判研究,主张资本的自由竞争,深入分析经济矛盾。在资本统治全面确立以后,资产阶级摆脱了受压迫的地位,他们需要更进一步地发展,需要研究如何让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他们在对国家政策研究的同时引入了很多的衡量指标,效用就是最显著的例子。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将批判的对象转为社会主义,但是由于自身处于统治地位,所以这个时候的批判只是一种形式,在本质上这更多的是一种辩护。从矛盾的分析也本质转到了表层,力求解决一些表层上的经济问题而不是经济矛盾。

矛盾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明确主义。现实生活中处理事情时,我们经常会提到要使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好的方法,在矛盾分析中,我们同样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好”与“正确”是两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到底何为“好”,何为“正确”,这就需要考量你的目的,根据最后想要达成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这就是正确的、好的方法,有一个成语叫“南辕北辙”,就是在批判方法与目的的不一致。经济学学术研究也是有目的的,研究特定问题时有具体的目的,但是这些目的都离不开一个总目的,这个总目的始终围绕着你的“主义”。“主义”也就是立场,它具体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是“阶级”,其次是“利益”,你想要维护哪一个阶级,这个阶级当前迫切需要实现的利益是什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站在劳动者的视角上,而劳动者目前需要的就是改善自身的生活,成为这个社会真真正正的主人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绝不只是为了国家,不只是为了经济发展,因此单纯地去研究社会如何发展这是不全面的,这或许就是“GDP主义”的弊端。劳动者在这个社会上还属于薄弱的一方,要始终谨记研究目的,探索当前劳动公有制的矛盾对立面,用批判的方法去除那些阻碍劳动发展的因素,实现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以正确的哲学观作为指导。哲学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体现,社会变革通常是以哲学观念的变革作为指引的,各学科方法论的变革也开始于哲学的变革。哲学的方法论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它是哲学方法论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之一。资本主义哲学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早期有上帝论、之后是天命论,发展到最后形成了当今社会普遍认可的唯物论。后期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在唯物观念的影响下,站在资本所有者的视角上,探讨如何提高资本所有者的权利,分析社会经济矛盾,对于当时的封建统治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使得社会变革前进。马克思明确提出自己所代表的是无产阶级,集成并发展了当时社会主流的唯物观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刻反思,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独到的视野分析经济矛盾,铸就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先河。马克思在从事矛盾分析时,既运用了经济学分析方法也没有脱离哲学方法论的指导。我们在之后的分析中,应该沿袭这一先进的思路,不要将二者完全对立,应该继续把他们统一在自己的研究中,形成具有深度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用于指导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在实践辩证法的指导下研究经济矛盾。矛盾分析所用的根本的方法就是实践辩证法,实践辩证法是以“唯人主义”为中心,要点就是处理矛盾。在主流意义上的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客观规律,总结人类社会、自然界,研究其发展,总结其发展的普遍特性。在唯物辩证法中,人的中心地位被严重淡化了,人成为了客体不再是主体,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上,首先,对辩证法的来源存在误区,认为自然界是遵循客观原则发展的,人类在认识其发展的过程中从中总结出辩证法,这是不受人的意志的影响的;其次,对辩证法的主体认识错误,认为其主体是自然界,人只不过是从属于其的客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来源于自然界的,人类的思维活动也不能脱离此。马克思的辩证法与此不同,是具有实践特点的,是对于传统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其出发点由自然界转向到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来,从现实的实践出发意味着从人类和人类社会出发,物质和自然界只是从属于人的,要在研究人的实践之后才对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进行研究。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具有变幻莫测的特点,其内容丰富繁杂,不可能对其每一个内容进行细致的研究,为此,总结了以往时代对矛盾的研究,有建设性地提出了“抓住主要矛盾”的说法。这也就是说在对矛盾的研究中,要学会辨析居于主要地位的矛盾,同时要认清主要的方面。虽然矛盾的内容非常复杂,但是各个矛盾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是不同的,有些矛盾对于整个社会发展起引领作用,可以支配其他的矛盾变化发展,这就是主要矛盾。而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地位也不是相同的,会有其中一个方面从属于另一方面,受另一方面的变化影响,这就是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当然,矛盾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在一个时期居于主导地位的主要矛盾也可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演变为次要矛盾。

矛盾分析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篇3

[关键词]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

[DOI]10.13939/ki.zgsc.2015.12.089

创始人对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作了严格的区分,并对各自的性质、特点及相互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然而,在目前我国的教科书、专著、译著中对两者的区分没有统一的说法,正确理解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有助于克服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和空想论、僵化和自由化倾向,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可超越性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不可逾越性等有重大意义。

1研究历史

马克思最早使用“社会形态”一词,是在1851年12月中旬至1852年3月25日的德文原著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新的社会形态一形成,远古的巨人连同复活的罗马古董――所有这些布鲁士斯们、格拉古们、普卜利科拉们、护民官们、元老们以及恺撒本人就都消失不见了。” 到了1859年1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公开地使用了“社会形态”这一正式的术语。马克思在这篇“序言”中,经典地阐明了“社会形态”概念所内含的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即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内容和认识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

1867的《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序言中的“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与《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编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七章剩余价值率”中的“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这两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社会形态”之义是人类历史经济结构发展阶段的含义。

后来来自苏联斯大林的僵化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教条理论化体系的所谓社会形态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即将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包括在内的偷换马克思原经济基础范畴的经济结构的规范的社会形态概念的传统旧译的“社会经济形态”概念之舛,与马克思原著德文原意不符,是不正确观念的讹释。直到今天对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的研究仍然是一个热点问题。

2相关研究现状

对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的研究一直是专家学者们的研究的焦点,正确地区分两者的概念,把握其关系,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到目前为止已有很多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总体而言研究成果可以分为四类。

2.1等同论

等同论将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两个概念等同化,认为两个概念可以合并使用,没有加以区分。这种观点在哲学教科书、专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许多作者将社会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混用,有的著作中直接明确指出两者是同一概念。例如,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哲学简要读本》第225页中写道:“因此,马克思也将社会形态叫做社会经济形态。”否定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

2.2取代论

取代论只用其中一个概念取代另一个概念,具体表现为只阐述其中一个概念,而对另一个概念则不涉及。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等,都只讲到社会形态,而没有提到社会经济形态。相反,求实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哲学理论》一书中,只阐述社会经济形态而不提社会形态。

2.3替换论

替换论认为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可以用另外的词来替代,两者没有十分明显的区别。例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哲学基本原理》,用“人类社会”一词来替换了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的概念。

2.4区分论

区分论将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加以区分,指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类观点目前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支持,戴安良、朱琳(2002)认为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有本质不同,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形态的总称,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要素和功能,它仅指社会的物质领域。王雪峰(2000)认为应当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能快速促进社会生产时代的进步,落后于社会生产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由于阻碍着社会生产时代的发展最终必然被打破。杨木(2002)提出“社会形态”的概念,仅仅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而不是包括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整个社会。杨木(2005)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分析,认为苏式“五种社会形态”的社会形态论,悖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论述,他提出社会形态是生产关系总和起来所构成的社会关系,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经济的社会形态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抽象概括的生产方式内含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概念。经济社会形态与社会形态是完全不相同的概念。丰子义(2004)认为在同一时期内,世界范围内往往有几种社会形态同时并存。而要区分历史时代,必须看同一时期内何种社会形态走在世界历史前面,居于世界历史的主导地位,代表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而全球化的出现对当代社会形态的演进的影响是重大的。龚杰(1983)写道社会经济形态概念确切的含义仅仅指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包括上层建筑。而社会形态就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所构成的总体。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指社会的基础部分,后者则包括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以上对区分论的相关文献的描述可概括为下表内容。

3简要评述

由以上文献可见,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的研究十分投入,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人们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还不是十分了解,难以形成统一观点,所以会出现对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研究的四种理论。其次,大部分现有研究太过拘泥于,大量文献总在马克思所写的文章中找论据,应该跳出这个框架,使得提出的观点既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又有一定的时代性。

参考文献:

[1]王雪峰.论划分社会生产时代和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及其意义[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3).

[2]戴安良,朱琳.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的区分及其意义[J].探索,2002(3):71-74.

[3]杨木.“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辩证[J].甘肃理论学刊,2002(3):27-31.

[4]丰子义.从全球化看社会形态的演进[J].河北学刊,2004(1):30-49.

[5]杨木.“五种社会形态”说对马克思“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误读[J].甘肃理论学刊,2005(1):108-112.

篇4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弄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对于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十分重要。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于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并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来实现自己。比如,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在生产中就处于支配地位,同时占有劳动产品。

和生产关系紧密相连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生产力。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那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一种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所以,对经济规律的研究同样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就是从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入手的,所有制结构的改革调整,适合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改革从理论上说符合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的结果。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就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建立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对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论述,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商品二因素理论。商品作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社会物质财富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社会、为他人的;商品使用价值一定是通过交换才能获得。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个历史范畴,价值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比较关系。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关心的是商品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他关心的是使用价值。生产者之所以也关心商品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抛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叫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所特有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并论证的,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商品价值量理论。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叫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形成的比列关系不同对商品生产者影响不同,只有当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才处于有利地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基础,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所以在现实生产中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得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中获得价值差额。无论是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现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都是如此。

价值规律理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价格除了受商品价值决定之外,还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商品的供求关系。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到价值以上;反之,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降到价值以下。商品价格总是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就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首先,它可以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其次,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当然,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克服价值规律对经济生活调节的这种消极作用,所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都缺少不了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现代经济的调节机制是价值规律调节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的结合。

的货币理论。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是和商品紧密联系的一个重要经济范畴。通过对货币产生过程的分析,马克思指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产生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即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产生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商品与货币的外在对立。商品生产者必须想方设法将商品换成货币。商品到货币的转化,马克思将之称为商品的惊险跳跃,这个跳跃完不成,摔坏的不一定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马克思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市场销售对于商品生产者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关于货币的职能,马克思认为它是在商品流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当商品价值用货币来表现时就是价格,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想象或观念的货币。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物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流通手段职能改变了商品交换的形式,商品交换由商品——商品,变成了商品——货币——商品的交换,买和卖变成两个相互分离的过程,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危机的可能性就隐藏其中了。马克思分析了货币流通规律,即流通中货币量的规律,它等于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的流通次数,这一规律在商品经济中普遍适用。马克思还分析了铸币和纸币的问题。货币产生之后其形态经历了贵金属币、铸币、纸币、信用货币,到当今的电子货币,其一般等价物的性质并没有改变。货币还有派生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篇5

以考克斯为代表的葛兰西主义的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这一学派的理论是西方最有影响的国际关系理论之一。考克斯是这一学派的公认最著名代表。考克斯的《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一书是具体应用这些方法和概念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世界秩序的最重要成果。

一、考克斯的理论渊源。

葛兰西思想是考克斯思想的理论渊源。考克斯把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政治思想应用到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分析之中,在批判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葛兰西思想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并且用这一理论批判性地分析了全球不公正的政治经济秩序,探讨了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可能性。考克斯一般被公认为是广义批判理论的先驱,其直接的思想基础是葛兰西的历史唯物主义。这种历史唯物主义与一些强调科学客观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有所不同,在“实践本体论”的基础上,它更多地强调主观能动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社会变革问题上,葛兰西认为,物质力量和基础的变化只能说明带来社会变化的可能性,但是变革并不总是可预测的,需要人的主观努力。建立在这一哲学体系上的葛兰西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任何阶级建立社会的领导权、霸权不只是物质上的优势支配,还包括意识形态的认同。葛兰西的革命道路是一种主观革命的方向,在这一点上与马克思的革命道路还是有区别的。

二、相关概念的解释。

考克斯这本书以生产为研究的出发点,他认为,生产是普遍的人类活动,决定着人类所有其他的活动。生产不仅为生活的物质需求提供满足,而且还创立制度和关系,它规范着人们的生活,管理着为维持权力和权威而进行的资源积累,物质产品的生产和历史结构的产生加在一起,构成了社会的物质繁衍。

1.生产概念和组成因素。

生产为一切形式的存在创造了物质基础。考克斯在此书中把广义上的生产归结为具体的概念,用以表现历史上生产的各种组织形式,即生产的社会关系的各种类型。三个主要客观因素影响了生产的社会关系:生产的社会背景(社会的权力结构)、生产的过程和生产报酬的分配。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个主观因素:主观间的思想(生产的道德和理性)。具体的制度则体现和维持着这种方式中主客观之间的配合。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类是反映社会本质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社会经济关系。这类经济关系的实质和基础就是所有制关系。另一类是在具体组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即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可以称为组织经济关系。这类经济关系反映在生产中就是各种生产要素具体的组织形式。

2、劳动。

要探讨生产关系这一概念,离不开对劳动的分析和解读。考克斯把劳动定义为旨在满足人的需求和愿望的改变自然的行动。劳动所改造的自然既包括大自然也包括人的自然性。生产关系就是管理着劳动关系的社会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劳动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劳动某种意义上是个人的劳动,但更多的是一种集体劳动。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的劳动特点不同,劳动的社会特点决定了其身份特点,每个人都在生产关系下进行劳动。这种关系包括主导和从属关系。

3、国家的概念。

虽然生产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但发挥关键作用的是国家。国家为某些社会关系的方式创造了条件,使它们占主导地位,凌驾于其他方式之上。国家还有意无意地建立了积累过程中的主导——附属关系。因此,国家决定了生产的整套复杂结构,然后,从中榨取足够的资源,是他借以继续行使权力。葛兰西在借鉴和吸收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广泛的国家的概念,他说:“国家=政治社会+公民社会,即强制力保障的霸权。”国家的性质就是由国内社会力量之间的权力关系决定的。

三、生产、国家与霸权国际秩序的构建。

在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中,人类活动是在一个有三种力量组合的历史的框架中进行的,这个框架不是直接而机械地决定人类的行为,而是对行为形成压力和限制;个人和集团在这正压力下反抗或限制。当人类开始对这种既有的框架反抗,则证明新的框架形成的开始,即新的物质力量、思想和制度开始了新的组合。

1、 国家与霸权。

什么是霸权?在考克斯看来,霸权是权力、观念和制度的三维一体。

霸权的世界秩序是由世界主导国家的社会关系向世界扩张的结果。只有一个国内实现了或正在实现社会霸权的国家才能建立世界霸权秩序。一个正在形成中的社会霸权在巩固自己力量的同时,其扩张性的能量也向外部世界发展。

2、 霸权国家秩序建立的基础。

引发世界秩序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考克斯认为,世界秩序结构的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进程,同时涉及四个方面的情况:主要国家相对力量的改变;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社会间生产能力的重新布局;社会内部各群体间相对力量的变化和新历史集团的组成;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形成,即新的生产社会关系的建立,以及新的资本积累机制的成立。

历史集团是霸权的物质和意识基础。霸权通过历史集团中的物质条件、制度、共同的利益和意识来表现。霸权的衰落和替代表现为历史集团的主客观分裂以及霸权阶级损害从属阶级的利益而导致的社会分裂。霸权是建立在国家的国际化的基础之上的,国家的国际化并不只是制度力量使然,它与战后的生产国际化以及生产国际化所动员的社会力量是紧密联系的。战后的生产国际化是通过直接投资发展起来的,直接投资最大的特点是资本对技术的控制。

篇6

关键词:范式;范式转换;经济哲学;经济思想

“范式”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最早提出来的,是库恩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一个关键、核心的

概念。“范式”理论在影响自然科学史研究的同时,也在社会科学界尤其是经济学界引起了积极的回应。文章将利用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将西方经济思想的转换,从范式上作初步梳理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一、库恩“范式”理论概述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著作中,库恩定义“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这一定义得到其他学者们的认同,并且在归纳了库恩在不同场合关于“范式”的多元解释的基础上,重新将“范式”定义进行了整合,给出了更为完整的表述:“范式是某一科学共同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成为该科学的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库恩认为:在前科学时期,一门科学尚未形成范式,即研究者对该学科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没有达成一致,各种学说争论不休。经过一个长时期的激烈论争,在该科学领域逐渐有一种学说得到公认,这时便形成了该学科的范式。范式的形成标志着该学科已形成了系统的学说体系,标志着该学科进入了常规、稳定、持续的发展时期。在学科的发展时期,学者们对该学科的基本理论一般不存在怀疑和争论,而只是争论和修正自己对范式的理解。在学科发展的后期,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实践的发展、研究对象和问题的变化,原有范式未被利用的逻辑空间越来越小,可供研究者调整自己观点的余地变得越来越狭窄,原有范式已很难解释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人们开始对原有范式丧失信心,这时便出现了范式危机。在经济学领域,随着常规经济学过程的持续和经济生活的不断变化,经济生活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而在原有范式的逻辑空间和理论空间中又很难获得合理解释,使原有范式理论的解释力下降,从而出现了经济学的范式危机。

范式危机的出现蕴涵着科学革命的到来。在危机到来之时,人们在怀疑原有范式的同时,也在开始寻求新的理论和方法,寻求建立新的科学逻辑系统。也就是说科学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一个动态的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库恩认为:整个科学发展史就是遵循这样一个动态模式的周期运动规律而不断向前推进的,科学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必然有其自身产生、积累、发展、消亡的过程,即科学革命。简言之,科学革命的实质是“范式转换”,即新范式代替旧范式的过程。库恩的范式理论,尤其是“范式转换”理论,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历史状态和内在发展规律,对人们理清所从事领域的发展路径以及把握其领域的未来走向都有启发作用。

二、从范式转换看西方经济学发展史

西方经济思想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然而现代意义的经济学却只是在最近的二三百年里才真正形成。从这个角度考察,经济学被认为是一门年轻学科是有根据的。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五次经济理论革命,分别由亚当斯密(1776年)、大卫李嘉图(1817年)、约翰穆勒(1848年)、艾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年)和凯恩斯(1936年)发起。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主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无一不体现了库恩的范式转换思想,从而将西方经济学发展史分为了三个经济学范式:前古典经济学范式、古典经济学范式、现代经济学范式。

(一)前古典经济学范式

前古典经济学范式首先起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古希腊是西方经济思想的源头,在公元前6世纪就开始探讨商品、货币、贸易和生息资本等问题。而古罗马则将希腊人的经济思想发展成为一些制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于财富或有价值的东西有一些直觉的观点和经验的论述,但并不真正涉及经济学含义的价值形成问题。形成于这个时期末的重商主义学派把货币看作是唯一的财富,但这种定性的规范是以黄金和白银的自然属性为根据的。他们认为经济体系中只有农业生产才会创造和产生财富,而其他部门都不会创造或形成价值,因此重农学派主张土地是财富的真正源泉。此种经济范式在欧洲历史上最典型的封建统治时代非常兴盛。这个时代经济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并力求对逐渐出现的商品货币关系加以规范。

(二)古典经济学范式

1、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不认同重农学派的价值观。他认为重农学派的观点太过狭窄,不应该将当时已日益重要的工业生产排除在价值形成过程之外。因此,他修正了重农学派的观点,用比农业生产宽阔得多的逻辑外延来界定“劳动”概念并分析经济体系的价值形成。亚当斯密认为,凡人类劳动都会创造财富,从而都会形成价值,所以财富的产生不单单局限于农业生产,而且也不局限于工业生产,甚至不局限于经济体系的生产过程。他建立了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和理论体系,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提出了“经济人”假设,把人的本性视为利己的欲望和互利的道德理性。同时他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创建了经济学最初的分析框架。

2、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以后,经济学围绕斯密自由主义范式继续发展。一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不断成熟,大卫李嘉图把经济学抽象为一种工具,既发展了亚当斯密的体系,同时也走向了只注重逻辑推理的极端。另一方面,亚当斯密体系中的庸俗成分也获得了发展,并逐渐从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独立出来。与此同时,亚当斯密范式不断面临来自现实的诘难。早期的社会主义者、国家主义者、历史学派都先后对斯密的自由主义提出了质疑。大卫李嘉图最早采用了理性逻辑演绎法,就经济学方法论而言,逻辑演绎就是利用一个抽象的理论结构,揭示经济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吸收了亚当斯密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合理成份,抛弃了亚当斯密把消耗的劳动与购买的劳动混为一谈的二元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或其所能交换的任何另一种商品的量,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而不取决于付给这种劳动的报酬的多少。”他创造性地解决了商品的价值构成问题,从而破除了“斯密教条”,此外他还坚持劳动价值论,并以之为基础,探讨资本主义分配关系,又通过分配关系的研究深化了劳动价值理论,使之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最成熟的劳动价值理论。

(三)新古典经济学范式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也称为现代经济学范式。其代表人物有约翰穆勒、艾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凯恩斯。

约翰穆勒代表的经济学范式。从1820年到1830年间,英国的经济学界发生了一场拥护和反对大卫李嘉图理论的斗争,争论的焦点是他的价值论是否能够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特别是能否以它为基础解释资本利润的存在及其合法性。争论的结果导致了劳动价值论的破产及其学派的解体。大卫李嘉图学派解体后,西欧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呈现出若干新动向。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提倡的经济自由主义虽然仍被推崇,但其理论的基础即劳动价值论已经遭到置疑,从中得出的劳动和资本相对立等一系列不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结论,已经遭到批判和抛弃。形势的发展要求提出新的理论解释和对策,西尼尔、巴师夏和约翰穆勒经济学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并逐渐转向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约翰穆勒坚持,经济理论要成为科学,不但要有对经济世界中基本范畴的抽象,更要确定各范畴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而后者往往产生混乱。他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亚当斯密提出的但却缺乏系统论证的观点,提供了更细致的分析,并用生产、交换、分配等范畴对经济活动进行划分,重新安排了政治经济学体系,使之形式更加完备,论理更加充分。

(四)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范式

继约翰穆勒后,艾尔弗雷德・马歇尔以完全竞争的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对边际革命以后的经济理论进行了一个最为全面的总结和综合,开创了当代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先河。他强调经济学或经济思想的发展是连续的。在此基础上,马歇尔综合了前人的范式,尤其是调和了古典经济学和边际主义,把经济学理论重新整合到“看不见的手”的旗帜下,完成了经济学向新古典主义的过渡,形成了一个空前庞大的理论体系――新古典经济学。他将“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并在实际上从经济学中取消了价值论。此后,西方古典经济学就沿着马歇尔所指出的方向不断发展。直到美国制度学派开创制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五)凯恩斯经济学范式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以“市场能够自动调节平衡”为理论支柱的传统经济学面对如此严重的“反常”一筹莫展,由于“反常”反复出现而又未能被消化,终于使旧范式穷于应付而陷入危机。在这一背景下,凯恩斯进行了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又一次革命。他的经济理论范式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有效需求不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的存在,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这在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中是不会出现的,因为按照曾经的范式,供给总是能创造需求。第二,工资刚性。由于存在工资刚性,价格的变动是很迟钝的,不能适应需求不足的变化。而在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中,工资和价格的变动都是迅速及时的。第三,市场无法自动出清。由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工资刚性,市场就无法自动达到供需平衡,即无法自动出清,所以会出现大萧条。因此,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市场。

从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上,他的经济理论是从“总量”上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的,着重考察总体经济的运行和调节,注重总量分析、短期分析和非均衡分析。因而,他的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它有效地解释了大萧条,从而取代了旧的经济范式。

三、经济学中新经济范式替代旧范式的条件

范式危机的出现预示着经济学的范式转换革命即将到来。考察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到,在理论林立、观点纷争的经济学范式转换时期,能够脱颖而出最终上升为新范式的理论观点大都符合以下条件:

第一,新的经济范式取代旧的经济范式必须能够为经济学新的常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逻辑空间和理论空间并更加优越,使经济学的发展能够进入一个新的常规发展时期。

第二,新的经济学范式必须对现实经济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只有能够有力地解释经济现实,并据以引申出更有效的经济政策,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第三,新的经济学范式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着一个经济学范式是否能够更好地对经济实践进行总结,决定着一个经济学范式是否能够对现实经济活动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四,新的经济学范式必须同经济学知识系统之外的其他知识形态和思想形态的主流思想相吻合,特别要与一定历史时期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观点及其方法论相适应,这是因为经济学范式的转换是发生在经济学思想的开放性逻辑层次上的。

从经济学发展演变历程看,经济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伴随着经济学范式的革命性进展,通过对经济命题的完整阐述和科学推理,证明经济学发展的客观逻辑性,使之符合逻辑发展进程。可以预测,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必将面临更大挑战,唯有通过加强以范式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经济哲学的研究,才能应对经济发展的挑战,促进经济哲学的成熟。

参考文献:

1、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九海.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探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2).

篇7

关键词:马克思;生产劳动;霍耐特;承认理论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3)02-0118-06

作者简介:王 芳,江南大学党委宣传部讲师、博士 (江苏 无锡 214000)

随着承认理论在当代的复兴,承认问题成为和非开展思想斗争的焦点之一。某些现代西方学者提出“用承认理论拯救马克思”的口号,借承认理论向马克思哲学发起新的批判。这就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理论课题,即如何把握马克思哲学与承认理论的内在关系。在这里,我们试图廓清被误解的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与霍耐特的承认概念的根本分歧。

一、霍耐特对马克思生产劳动范式的承认理论解读

一般认为,现代承认理论发端于青年黑格尔在《伦理生活体系》①和《实在哲学》中阐述的“为承认而斗争”这一命题。之后,马克思关于劳动与承认的论点、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和霍耐特的承认理论等,都是对黑格尔承认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代表着承认理论在当代复兴的主要成果。这其中,马克思可谓黑格尔承认学说的第一代继承人,在推动黑格尔承认思想复兴的过程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事实上,哈贝马斯和霍耐特关于承认问题的理论构想均受到了马克思的深刻影响,只不过,马克思基于生产劳动范式的承认理论构想在他们那里都遭到了误解;这种误解在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中达到了顶峰,而霍耐特对马克思的误解又是对哈贝马斯制定的关于马克思的错误解读路线的延续。

众所周知,哈贝马斯既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第二代的领军人物,也是现代承认理论的代表人物,在当今世界哲学界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也正是他的这种身份和影响,使得他对马克思“生产劳动”范式的误解也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性。我们知道,哈贝马斯曾经对青年黑格尔阐发承认问题的耶拿手稿(《实在哲学》)进行过专门研究,并写有专论《劳动与相互作用》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写道:“马克思在不了解黑格尔耶拿时期的手稿的情况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中重新发现了劳动和相互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在若干年内曾经引起了对黑格尔的哲学兴趣;这种兴趣是通过研究经济产生的。” ② ③ ④ ⑤ [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3、24、25、30、33页。这个评价是十分中肯的。但是,哈贝马斯也认为,马克思与黑格尔在承认问题上所保持的相互支持与印证的密切关系,只限于他们的青年时代,即《精神现象学》之前的青年黑格尔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的青年马克思。对耶拿时期的青年黑格尔而言,他的劳动概念仍然保持着一种“相互作用”(承认)的维度,“自我同一性的制度化,法律上得到承认的自我意识,是劳动和为获得承认而斗争这两个过程的结果。因此,我们赖以从直接的自然力量的令律下解放出来的劳动过程,包含在争取承认的自我意识中,以至于在这种斗争的结果中,在法律上得到承认的自我意识中,也包含着通过劳动获得解放的要素”②。但在耶拿之后,黑格尔基本上舍弃了劳动的规范性维度,唯一的例外是在《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部分,他“以伦理学理论中提出的思想为出发点,完整地提出了劳动和相互作用之间的辩证联系:奴仆对主人的单方面承认的关系,将通过奴仆同样是单方面获得的支配自然的力量而彻底改变。主奴双方赖以承认他们相互承认的独立的自我意识,是通过劳动使解放的技术成果反作用于主仆之间的政治依附关系的途径形成的。这就是说,统治和奴役的关系,通过《精神现象学》找到了进入主观精神的途径……不过,在《精神现象学》中,劳动和相互作用的独特的辩证关系已经丧失了它在耶拿的讲演中体系上仍然具有的那种价值”③。之后,在《哲学全书》和《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放弃了在耶拿时期“把自由的要素作为通过社会劳动获得解放的结果归因于社会劳动的过程”的做法,“抽象的法的尊严和价值所依赖的劳动和相互作用之间的联系取消了”,“劳动辩证法失去了它的中心意义”。这就是说,在后耶拿时期,“黑格尔放弃了他在耶拿时期的构想”④。

哈贝马斯把他对“两个黑格尔”的区分,同样运用于对马克思承认学说的评价,从而重申了阿尔都塞制造的“两个马克思”的神话。他认为,青年黑格尔的具有“相互作用”(承认)意义的劳动辩证法被青年马克思复活了,即“马克思本人曾经试图用这种观点,从社会生活的再生产规律中重新构建人类的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但是,这仅限于《巴黎手稿》等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仅隔一年,即在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中断了他对青年黑格尔的劳动概念的理解。他写道:“《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的精确分析表明,马克思对相互作用和劳动的联系没有作出真正的说明,而是在社会实践的一般标题下把相互作用归之于劳动,即把交往活动归之于工具活动。生产活动调节着人类同周围自然的物质变换,正如黑格尔耶拿时期的《精神哲学》中所说的,工具的使用促使劳动着的主体与自然客体联系起来——这种工具活动,成了一切范畴产生的范式;一切都熔化在生产的自我活动中。因此,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联系的天才洞察也就随即受到了机械主义的曲解。”⑤

在这里,哈贝马斯批评人们基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的看法来理解他的交往行动理论,结果使得他“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联系的天才洞察”遭到了“机械主义的曲解”。而实际上,正是他本人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进行了“机械主义的曲解”,而他的这种曲解,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误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范式的一个主要的“理论污染源”。这种曲解集中反映在哈贝马斯对“劳动”和“相互作用”的教条式的区分之中:劳动即生产,它遵循技术规则,服从自然的因果性,是一种技术性的工具理性活动,代表着“机巧的辩证法”;相互作用即交往或者承认,它遵循交往规则,服从命运的因果性,是目的性的价值理性活动,代表着“承认的辩证法”。按照这种区分,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那里,生产劳动完全失去了其生存论的本体论意义,变成了一种纯粹技术性的经济活动,即“经济决定论”。

作为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第三代的掌门人,同时也是推动承认理论在当今复兴的代表人物,霍耐特步哈贝马斯的后尘,延续并加深了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范式的误解。与哈贝马斯一样,霍耐特同样把他关于“两个黑格尔”的观点强加给马克思。他认为在《巴黎手稿》和《穆勒政治经济学笔记》等早期著作中,青年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青年黑格尔的承认理论。“他的《巴黎手稿》中只是就主奴辩证法这一狭隘意义讨论了为承认而斗争的观念。结果,在他的理论创作的起点,马克思就沉湎于一种值得怀疑的倾向之中,这就是将承认要求的丰富光谱还原为通过劳动而自我实现的维度。但是,马克思把他颇具有原创意义的人类学建立在一种劳动概念上,这一劳动概念具有十分规范的内涵,以至于他可以把生产活动理解成主体间的承认过程。” ② ③ ⑤ [德]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曹卫东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152-153、154-155、157页。在的《穆勒政治经济学笔记》中,青年马克思继续发掘劳动概念的承认意义,把劳动过程理解为一种对自我和他人的“双重肯定”,从而把资产阶级控制着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描述成“一种不可避免地摧毁以劳动为中介的个人之间承认关系的社会秩序”;进一步讲,“如果资本主义社会组织摧毁了以劳动为中介的承认关系,那么,随之而来的历史冲突就必须被理解成‘为承认而斗争’。所以,与《精神现象学》的主奴辩证法一致,青年马克思才会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冲突解释为被压迫的劳动者为重新建立充分承认的交往关系而发动的道德斗争”②。

在霍耐特看来,即便是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隐含着一种对“为承认而斗争”的理解,这种理解也是“狭隘地局限在生产美学的方向上”,而且,在此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运用了功利主义的社会冲突模式”,“结构稳定的利益竞争,突然取代了因相互承认关系的破坏而产生的道德冲突”③。这样,霍耐特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里,发现的不是生产劳动的生存论的本体论意义,而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生产美学”,即一种工艺性的生产技巧,也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黑格尔哲学意义上的“机巧的意识”:“这种意识在工具活动中使经验随着自然过程转向反对这种经验本身:‘在这里,动力(欲望)完全从劳动中退了回去。它让自然自己劳动,它静观着,并且只用轻微的气力:机巧,管理这一切。力量的广阔天地被高超的机巧所掌握。’”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最终,霍耐特也把马克思的生产劳动范式理解成为一种“很快在历史唯物主义传统中扩散开来”的功利主义的经济学话语⑤。

这就是说,霍耐特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的范式的“承认批判”,其最深层的目的乃是在于:否定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叙事逻辑中存在一个内在超越性的维度,并由此认为,这使得它失去了最基本的道德关怀,特别是它没有为承认道德的理论构想留下任何空间。这正如他在《分裂的社会世界》中一再提到的,马克思基于生产劳动范式而发展的社会批判理论,严格“遵循了生产主义历史哲学一般路径” ⑦ ⑧ [德]霍耐特:《分裂的社会世界:社会哲学文集》,王晓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2、34页。。在马克思之后,无论是霍克海默、阿尔都塞还是阿多诺,都没能走出这种生产劳动范式的羁绊,从而都坚定地拥护了“历史理论的经典形态”⑦,最终他们也像马克思一样,“互主体性(承认)就成为这种历史哲学的还原主义的牺牲品”⑧。

像霍耐特这样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为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并由此认定:马克思的生产劳动范式并未超越经济学的理论视线,奠基于生产劳动概念之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缺乏一种“承认的维度”,在客观上已沦落为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共谋。这样一种观点极具代表性,像毒瘤一样扩散开来,并逐渐上升为一种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主导范式”。

二、马克思生产劳动范式与霍耐特承认理论的根本分歧

我们认为,马克思与霍耐特的分歧,既源于二者对黑格尔承认理论具有不同的继承态度,又源于二者对黑格尔承认理论采取了不同的重建方案和不同的评价尺度。

首先,从继承态度来看,虽然马克思在其哲学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承认问题的把握的侧重点不同,但他始终都是从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和历史哲学四个基本维度来综合把握古典承认理论的,所以他关注并考察了黑格尔各个时期的承认思想及其不同的侧面。他不但继承了黑格尔耶拿时期(《论自然法》、《伦理体系》、《精神哲学》等)提出的“为承认而斗争”的承认思想,而且继承了《精神现象学》(“自我意识”)中提出的“主奴辩证法”对于承认理论的构想,以及《法哲学原理》中提出的“成为人并尊重他人为人”[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6页。等命题对于承认理论的叙事。可以说,在所有对于黑格尔承认理论复兴作出重要贡献的现代哲学家当中,马克思是最全面、最本质地继承了黑格尔承认学说的思想家。反观霍耐特,他不但没有关注和吸纳黑格尔成熟时期的承认思想,而且即便是对早期黑格尔的承认思想,他也仅仅是从道德哲学的维度来取舍,主要将目光集中于黑格尔早期(耶拿时期)哲学中提出的“为承认而斗争”范式的道德哲学层面。这就决定了霍耐特不可能成为黑格尔承认学说的真正的继承人。

其次,从重建方案来看,马克思不但是黑格尔承认学说的全面继承者,而且是黑格尔承认学说的发展者和扬弃者。马克思对黑格尔承认学说的重建构成了其哲学革命的关键环节:一是切入经济哲学(政治经济批判)的视角,重新将古典的承认概念奠基于生产劳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将承认问题纳入到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视域之中,并使之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深度的思想场域;二是借助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异化劳动学说和物化学说,揭示资本主义承认秩序的异化本质。这就是说,马克思通过推动黑格尔承认理论的“实践转向”(承认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和“经济解释”(承认与财产权相结合),坚持对资本主义承认秩序的异化本质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揭示资本主义阶级斗争的社会历史逻辑。霍耐特则通过推动黑格尔“为承认而斗争”范式的“经验转型”(米德道德心理学重构)和“道德解释”(承认道德理论),坚持把资本主义承认秩序中的各种异化表现形态还原为蔑视道德体验现象,试图在“承认道德一元论”的基础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冲突的道德逻辑。

再次,从评价尺度来看,承认问题是马克思一生理论思考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参见兰德《作为一种唯物主义方案的承认伦理学》,载《当代国外评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2-274页。。但在马克思承认思想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视角转换,即从青年马克思的“道德评价优先”转向成熟时期的“历史评价优先”。这一视角转换的前提是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转换的基本路经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指导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此外,尽管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考察承认问题的出发点已经转换到“历史评价优先”,但他并没有抛弃道德评价这一维度,而是对它进行了改造,即把道德评价置于历史评价的基础之上。在霍耐特看来,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对历史进行经济学解释,这种解释框架一开始就省略了道德批判的维度。历史唯物主义对道德批判维度的拒绝使之无法揭示现代社会冲突的道德逻辑,而承认理论则是对历史唯主义“道德批判空场”的一个根本修正。也因此,在霍耐特那里,历史评价被完全否弃,道德评价被规定为唯一的评判尺度。

由此不难发现,由于霍耐特并不理解马克思的这个评价视角的根本转换所蕴含的重大理论意义,他把青年马克思的具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色彩的承认理论,与成熟期马克思建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上的承认理论,对立起来就不可避免,从而埋没了成熟时期马克思基于生产劳动范式而阐述的承认理论的重大价值。我们认为,惟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认真地解读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著作,才能发现其承认理论构想发展中出现的这一视角转换,从而全面地、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关于承认问题的理论观点,特别是生产劳动范式与马克思的承认构想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它在整个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参见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二者的这种根本分歧,决定了霍耐特承认理论必然要对马克思哲学采取批判的态度,而这种批判的姿态也恰好暴露出霍耐特承认理论本身所存在的无法克服的缺陷:

其一,霍耐特坚持从为马克思所彻底批判的抽象的人性或人的本质出发,去追究个体承认的主观动机和道德能力,从而对“历史评价优先”视角采取完全否弃的态度,使其承认理论必然要丧失对各种经济社会关系之异化表现形式的批判能力。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写道:“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1975年版,第12页。霍耐特企图离开社会生产关系,到人们的心理世界去发现人的本质,确切地说是去发现一个道德的人,但是道德的人是无法离开经济的人而单独存在的。马克思曾嘲笑费尔巴哈企图撇开人类的生产劳动去直观人的本质:“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人的存在也就没有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页。

其二,霍耐特运用米德社会心理学推动黑格尔“为承认而斗争”范式的“经验转型”使其陷入自然主义道德经验论的泥淖。这是一种理论倒退。霍耐特对三种承认关系形式(爱、法律和团结)所作的经验科学证明,表明他把承认这个原本属于存在论或者实践哲学的问题混淆为了实证哲学问题。以经验科学寻求对存在和道德问题的证明,这是在执行一种理论自杀。

其三,霍耐特通过对三种蔑视体验形式(、剥夺权利和侮辱)进行纯粹道德化的解释,试图在道德蔑视和社会反抗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规范关系,但他基于蔑视体验所揭示的社会冲突的道德逻辑,明显缺乏稳固的社会历史基础。霍耐特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马克思非得将历史唯物主义的论域主要集中于经济领域,认为这是马克思犯下了一个理论上的原罪。也因此,他同样无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为什么不能离开政治经济学批判,认为这是一种经济学实证主义。最终,他当然也无法理解经济动机在推动人类历史变革中的基础性作用,即社会冲突的逻辑不应到人们的抽象的道德世界中寻找,而应当到人们的经济生活世界中寻找。在这一点上,青年黑格尔与马克思是一致的。霍耐特既远离了青年黑格尔,又远离了马克思,因此远离了古典承认理论传统。

其四,霍耐特基于其承认理论而发展的形式伦理,企图用个人自我实现(人格完整性)的主体间性条件掩蔽和置换个人生存的社会历史条件,重蹈康德形式伦理学的覆辙。为了化解形式伦理面临的难题,康德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隐含地设计了三个承认构想;但霍耐特并没有把古典承认理论的源头追溯到康德哲学,他自然也就不可能理解康德的承认构想,以及这些承认构想与他的形式伦理的内在关系,所以才盲目地循着康德的三个承认构想试图超越的形式伦理继续前行,这决定了他必然要陷入那种康德试图摆脱的抽象的道德论。也正是由于对康德承认思想的无知,导致他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范式进行了错误的解读。霍耐特竭力从青年马克思的著作中发掘他所急需的“道德承认”的思想要素,并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进行道德哲学赋义,但即便是青年马克思还处于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传统之中时,他也已经意识到抽象的道德面对残酷的现实几乎毫无用处。正如他在评论康德的道德命令时所说:“康德把这种理论的表达与它所表达的利益割裂开来,并把法国资产阶级意志的有物质动机的规定变为‘自由意志’、自在和自为的意志、人类意志的纯粹自我规定,从而就把这种意志变成纯粹思想上的概念规定和道德假设”,这种在“实践面前畏缩倒退”的道德说教,是根本无济于事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3-214页。。

篇8

[关键词] 抽象法 李嘉图恶习 经济学研究方法

一、引言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而形成,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变而演变的。它的创始,不仅形成了系统的学说体系,也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虽然不成熟、不完善,但却涉及了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并以其曲折、缓慢的演进,开创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进程。探讨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解释经济现象、研究现实经济矛盾,以及不断创新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英国“经验主义”及法国“唯理主义”背景下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选择

英国是经验主义的思想故乡和基地,从中演化出了近代科学的基本方法,即归纳法。在经验论哲学的影响下,“英国古典经济学先后走过了两条不同的道路:第一条道路是,从实在和具体开始,然后从象中的具体达到一些简单的抽象规定”,配第走完了这条道路,他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采取从实在和具体开始的研究和叙述方法的典型代表;“第二条道路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过程是由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完成的。

唯理主义以法国作为阵地和大本营,以笛卡尔为其代表人物,对应的方法论是演绎法。同样,唯理主义在李嘉图这里也发挥到了极致。

三、关于李嘉图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争论及为“李嘉图恶习”正名

李嘉图是古典方法的集成者和完成者,也是新古典方法兴起的转折点,从此,英国经验主义归纳方法论被法国理性演绎方法论取代了其经济学主导方法论的角色。“经济学方法论从此而进入了唯理化、数理化及偏重于逻辑演绎证明的时代”。但是,西方经济学家对于李嘉图方法论的批判却从来没有停止过,熊彼特把李嘉图高度抽象的经济模型直接应用于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的倾向称为“李嘉图恶习”,认为李嘉图的理论“是一种绝不可能被驳倒的、除了没有意义之外什么都不缺少的理论。”科斯称之为“黑板经济学”。

综观对所谓“李嘉图恶习”的各种批判的观点,争论的根源是李嘉图那些远离现实的假设。关于假设问题,尤斯凯利・梅基在《假设问题的重新定向》中就曾指出,“经济学上最重要的方法论问题现在是、以后仍将是被称为理论及其假设的现实主义问题……问题通常是:这种假设(‘也’)是非现实主义的还是(‘充分’)现实主义的或者说如果它们是其中一种而不是另一种,这在本质上是否事关重大。”研究假设问题的通常方法是用抽象术语解释它,并探寻一般性的回答。一般来说,它常被看作是这样的问题,即一个已知的经济学理论的假设是现实主义的还是非现实主义的?更具体一点,比如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直到今天仍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它是否应该加入现实主义假设?现有的理论和假设是不是应该更现实些?关于这些问题,弗里德曼认为:“真正重要的、意义重大的假说被发现都有一些假设,这些假设是关于现实的不准确的、描述性的表述。总的来说,理论的意义越重大,假设就越是不现实的。”笔者同样也认为,科学家(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自己没有把对非现实主义假设的严重依赖当作判断理论或定理不科学或不成功的一个充分理由。相反,它是最著名的科学理论普遍存在的特点,这些理论都包含非现实主义的因素。

既然我们已经考虑到假设的不可避免的非现实性,我们就可以并且应该为“李嘉图恶习”正名。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它是非现实主义的,因为它是不完全的。它是非现实主义的并非因为它包含的假设大多是虚假的,而是因为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自由贸易所带来的贸易利益是无法被直接观察到的。这些非现实主义假设拥有同样的目的,即消除或抵消次要因素而将决定贸易模式的核心力量分隔出来。

四、结论

既然“经济学理论是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那么我们就可将理论的假设是否现实的问题暂且搁置起来,而专注于对新现象的分析或对旧现象的新解释。经济学是用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检验那些依照某个理论的逻辑推演产生的推论是否与所要解释的经验事实相一致。如果一致,就是不被证伪的,这个理论暂时就可以被接受;如果不一致,这个理论就必须受到修正或摒弃。从这个意义上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仍旧是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它仍旧没有被证伪。所以,为“李嘉图恶习”正名是必要而且应当的。

参考文献:

[1]杨建飞:科学哲学对西方经济学思想演化发展的影响.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121~122,139~140

[2]吴易风:英国古典经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8~39

[3]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7~105

[4](美)约瑟夫・熊彼特著杨敬年译:经济分析史(第二卷).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2

篇9

政治经济学课程是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整个经济学的入门课程。但是,在很多高校,特别是民办本科院校,政治经济学多有被边缘化的现象。从民办本科院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入手,笔者发现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一刀切都是造成政治经济学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几点,笔者提出了高校应提高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优化教材内容,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调整考核方式等对策。

关键词:

民办本科院校;政治经济学;参与式教学法;改革

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高校的经管类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高校的经管类专业都把它作为大一新生入学后的经济学入门课程,但就现实的政治经济学教学效果而言,不甚理想,很多高校都存在着政治经济学课程被边缘化的现象。提出,要重视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党政干部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而作为政治经济学学习的大本营,高等教育更应该走在学好、教好政治经济学的前列。本文将以笔者所在的民办本科院校为例,探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并且试图从这些困境形成的原因入手,探讨如何提高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民办本科院校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1.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说,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包括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今年还包括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容。而笔者所在的学校只在大一上学期开设政治经济学课程,而且也只有短短的48学时,这个课时长度只够讲授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而笔者通过对于学生的了解,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中所欠缺的就是对现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了解,砍掉了社会主义部分,更是导致政治经济学课程与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改革脱钩这一结果。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构成基本上可以分为自有教师和外聘教师两部分。由于学校的教学任务重,自有教师的数量很难满足每年庞大的招生规模的需求,因此,从校外聘请教师也就成了必然选择,但是校外教师并不了解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动力进行教学改革,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非常低,学习效果也比较差,出现大规模的不及格现象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从自有教师的角度来说,迫于科研的压力,很多青年教师不会把研究方向放到政治经济学中,而会把目光投向西方经济学或者其他的应用经济学当中,从而导致青年教师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功底比较薄弱,承担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任务时也抱有完成任务的心态,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第三,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高中时期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属于政治课当中的一部分,致使学生并没有把该课程看成是专业基础课,并且就现在的学生而言,他们会觉得政治经济学说教的味道比较重,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另外,就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考虑的问题非常现实,那些与就业相关的实践性强的课程比较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而抽象的理论课会让他们感觉比较枯燥,这种观念会从高年级学生流传到大一刚入校的新生,更加影响了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性。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很多教师在讲解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囿于理论基础所限,只能照本宣科,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来讲,很少用到案例,也很少探索更新的教学方法。单纯从教学内容上讲,《资本论》出版于1867年,距今已经有100多年时间,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现实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在讲授时,若不注意到这些问题,不能和当代经济发展相结合,势必导致马克思经济思想的精髓无法传递给学生,自然也就无法达成政治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从教材的选择上来说,现在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数量很多,但是,内容上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把政治经济学分为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两大块内容。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源于《资本论》,从逻辑体系上来说非常严谨,但是教材中讲解知识点时,相关的案例比较少,即使有,也非常古老,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而社会主义部分主要讲解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内容上来讲则显得比较松散,而且和资本主义部分的关联度也比较差,缺乏深度的理论分析,也未能充分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

3.教学方法单一

在政治经济学的课堂上,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依然大行其道,依旧是教师按照PPT讲解,学生要么抄笔记,要么抄PPT,而且心思经常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其结果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较少,对于学习态度较好的学生来讲,这种方式还有些作用,而对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本来就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弱,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更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随着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有些课程对于PPT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教师只是把PPT上的内容讲了出来,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也认为手里有了老师的课件就万事大吉,反正老师讲的内容也和课件上的没什么区别,这大大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课堂也显得很沉闷。

4.考核方式一刀切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对于政治经济学的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由于平时上课就没有较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导致在考核学生成绩时,也只能或完全采取一刀切的闭卷考核方式。虽然有平时成绩,但是,并没有办法考察教师是如何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的,其结果要么大规模的不及格,要么就只能调高平时成绩,保证通过率。而正是这种一刀切的考核方式,导致教师更没有动力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等互动教学,同时,也由于学时有限,教师更是不敢耽误课堂上的时间,当然,也认为没有必要。对学生而言,即使课堂包括了案例教学,学生也会认为,这和考试成绩关联不大,缺乏了参与的动力。这两个方面共同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平时上课听讲不认真,考前临时抱佛脚,只能死记硬背知识点,考试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很显然与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民办本科院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1.提高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重视程度

对于民办本科院校而言,其培养目标固然是应用型人才,但是,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我们必然也要考虑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对问题的理性分析,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身遇到的问题时,会感到迷惑和彷徨。因此,从学校的层面来讲,不应该只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课的设置。那么,短短48个学时的政治经济学,想要既吸引学生,保证案例教学,又要理论联系实际,显然是一个挑战。同时,学校应进一步关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观摩,组织教师到外校进行考察等等。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要想讲好政治经济学,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非常重要。有很多讲授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师,甚至没有读过《资本论》,其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解仅仅是各种各样的教材。而理论基础的脆弱也造成了教师讲课能力的低下,只能照本宣科,不能够很好地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现实,自然也无法传递给学生一个对于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正确态度。

2.优化教材内容,更新知识结构

马克思经济学是科学的理论,它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本质分析,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机制的深刻理解,都已为实践所证实。但是,马克思写就《资本论》的时间距离现在已经100多年,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比如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并存,并且相互竞争的现象,在马克思的时代并没有出现。因此,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进行更新。在教学中应注重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经济发展规律的讲授,同时还要突出经济学研究方法。注重讲授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并且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相比较。持续地更新教学内容,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

3.提升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1)案例教学法。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讲,单纯的理论教学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比如,教师在每一章开始时,可以设置导入案例,这个案例应该和本章内容相关,但是又不能太直白,关键能够吸引学生关注教师讲授后面的内容。比如,讲解货币起源时,教师可以应用人民币国际化的例子作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价值规律时,可以引用最近一段时间内猪肉价格的波动,追问:猪肉价格到底能不能“飞上天”?这些方式都可以激发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基本规律的兴趣。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尽量选取与学生现实生活接近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做足功课,不光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同时,教师在讲解案例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不应把案例的答案囿于某个固定的点上,而应该刺激学生多思考。(2)参与式教学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就显得势在必行。参与式教学法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辩论赛、课堂讨论、课堂论坛、学生主讲、角色扮演、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举办课堂辩论赛。教师可以根据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辩题,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把握。所谓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辩论的形式,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论,打开思想的大门。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选定适合辩论的辩题,如对于价值的形成,教师可以设置辩题,劳动创造价值还是自动化创造价值?教师可以按照标准辩论赛的模式设置正反双方,也可以抽签决定。这样,学生为了获得辩论的胜利,自然会认真准备,也就达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辩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点评和总结,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3)讨论式教学。现在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广泛,对很多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就能完全让学生信服的,学生对很多问题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思考。教师应抓住并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讨论式教学。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本着宽容的心态,哪怕学生的想法比较幼稚,也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4.调整考核方式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如果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课堂教学,那么考核方式的改革就势在必行,必须调整唯考试论的考核方式。教学考核可以形成特定的考核方式,具体来说,要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尽量完全体现在考核当中,学生参与的每一项课堂活动,比如辩论赛、课堂讨论、课下小论文、调查报告进行具体量化,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在试卷的内容上也要进行调整,合理分配基本概念的记忆、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对于知识的运用等部分的比例,重点考察对知识的运用。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而不仅是记住。

总之,要改善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的现状,教师就应该在讲授内容上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夯实理论功底,同时,通过优化教学手段,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升政治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目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政治经济学能够成为受到学生欢迎的课程。

作者:孙亚君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参考文献

[1]甘元玲.参与式教学模式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探讨与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02):40-42.

[2]左红艳,叶菊华,蔡正军.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政治经济学”课程考试改革研究[J].轻工科技,2016(03):150-151+153.

[3]易正容.参与式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2):95-96.

[4]李先科,李重燕.财经类院校政治经济学教学“被边缘化”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16(06):84-85.

[5]张庆.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050:49-50.

篇10

关键词:;哲学;会计理论;会计研究方法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会计研究方法作为经管学科重要的方法论,也亟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引擎向未来发力。是极其严谨而完整的科学体系。因此,必须以的全部科学体系作为指针,才能更好地认识、研究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所以将与会计研究方法结合,很大程度上能促进会计研究的发展与创新。

一、与会计理论

在阐述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相关概念的定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理论,即“说理立论”①。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于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表达出来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体系②。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A.CLittleton)认为理论是“对实务(事实和行动)的解释”和“行动的理由”③。会计理论是一个分歧较大的概念。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会计理论是前后一致的综合,可以说明和指导会计人员进行确认、计量和传递信息活动的诸概念④。闫达五教授认为会计理论指的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关于会计实践的知识体系。广义上来讲,会计理论不仅包括概念、模式、假说,也包括实践中广泛运用的会计原则与准则。在了解上文定义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与会计理论是紧密联系的。从哲学角度看,其中的认识与实践等范畴充分体现在会计理论的定义中;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会计的本质、资本的循环和利润的形成等,也都构成了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哲学与会计理论

在中,哲学对会计理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的原则到实务中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无一不体现出哲学在其中的运用。一是物质性与会计客观性。认为物质具有客观性,而会计中的客观性原则正是世界物质性原理在会计中的首要体现。比如《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客观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一切会计记录、计算、直至编制会计报表都应以核实后的合法凭证为依据,从而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验性。二是运动观点与会计恒等式。世界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运动。会计以货币资金的运动为研究对象。运动观主要体现在会计存量等式和会计增量等式上。存量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在特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是企业资产的静态等式。而增量会计等式反映出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动态等式。三是时空观与会计假设。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为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延展。空间观在会计中的体现就是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空间范围,超出这个空间,就不属于本主体的会计核算。与此相关的还有产品成本核算等。而时间观这一哲学原理在会计中的具体体现有会计分期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资金周转观念和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四是普遍联系观点与会计核算。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会计上来说,一项业务的发生从原始凭证开始,到记账凭证,再到总分类帐、明细账,最后汇总成财务报表。彼此之间的勾稽关系与核对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体现。五是质量互变规律与会计科目。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超过一定的“度”以后,量变将产生质变。在会计中,资产的耗用并不会凭空消失,它将会转化成利润表中的费用继续存在。这些都是质量互变规律在会计上的重要体现。

三、哲学与会计研究方法

哲学深刻的影响着会计研究方法。从角度看,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我们把握会计这一事物的途径、方法、工具和方式的总和。正如所表明的,会计作为一门科学,其理论研究离不开方法论的指导。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社会学和经济学法等。新兴的会计研究方法包括事项法、系统法和实证法。无论上述传统的还是新兴的会计研究方法,都是西方会计学界采用的研究方法。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基于国情,我们不能将西方的方法完全照搬过来,而是将这些方法用在特定的适用场合,并且去完善它、发展它。因此,我国会计界的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哲学方法。著名的会计学家葛家澍在对会计对象的研究中就采用辩证的观点解释“资金”,认为资金的取得与运用是矛盾的两个侧面:资金有来源必有运用,有运用也必有来源。只有从两方面去考察,才能正确认识资金。二是经验方法。经验的方法就是通过会计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并总结经验,最终将其运用于今后的会计研究,这其实是中认识论的运用。三是实证方法。“大数据”时代,会计的实证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实证方法可以弥补规范会计理论体系的不足,还有利于把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促使我国会计研究改革面向更为实务的方向。四是历史方法。通过研究会计学科、企业的历史数据等大量资料,概括出研究对象的某种规律,并将其运用到今后研究中的一种方法。认为,“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内在的联系,且具有稳定性。因此,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现在,预测未来。五是系统科学法。系统科学研究方法更加鲜明的运用的,它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力图寻求系统目标的最优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这种方法更适应于研究复杂的事物。除此之外,哲学在会计研究方法中的体现还有逻辑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和量化的方法。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