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

篇1

一、引言

现代旅游业在向传统农业延伸的过程中,吸引了城市居民对乡村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乡村景观的向往,推动了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乡村生态产业发展。尤其是在推动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塑造了乡村地域的多功能景观,改变景观生态的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空间基本格局,促使乡村景观开发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乡村经济在新时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成为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这种基于传统农业的服务性产业,是一种多维度及多层面的旅游体验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休闲度假旅游外,还包括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乡村间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成为野外探险、打猎和钓鱼,文化与传统旅游等一些区域的乡村民俗旅游活动。

二、洛川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

(一)洛川县果业概况

洛川县位于延安市南部,由境内有洛河穿过而得名。洛川县原辖5个镇、14个乡;2000年,调整为6个镇、13个乡。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秦开阡陌,汉主限田”,洛川是黄河流域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洛川现代果业建设成效显著,苹果精深加工、农资产品加工、饲料肥料加工等果畜配套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提速。相思川森林公园及旅游环线建成投用,万凤塔祈福纳祥景区开工建设,洛川会议红色旅游项目申报立项。

全县苹果从1947年至今已有苹果面积50.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1%。洛川人均占有苹果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倍,名列全国榜首。果农人均年纯收入在2011年已超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4%,是陕西省人均纯收入的1.3倍。2011年,国家农业部与陕西省合作,在洛川县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产地苹果批发市场,共同打造引领中国苹果产业的“航母”。 2013年,编制了《洛川苹果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新建苹果出口基地2万亩,有机苹果基地1万亩,高标准果园1.46万亩,挖除弃管残败园6570亩,建成现代苹果标准园31个。全县苹果产量达76万吨,产值40亿元。

(二)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国际市场现状。

通过积极实施名优品牌战略,洛川苹果先后荣获国家及部省名优奖170多项,获得了英国、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智利、泰国等7国及欧盟有机苹果出口认证。品牌的创建,有力地提升了洛川苹果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洛川也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作为主导产业的“洛川苹果”,品质好,口感佳,已经成为我国苹果主产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和聚焦点,更是市值超过40亿的“金字招牌”。

2014年3月25日,美媒称洛川苹果征服美国市场,美国农业部数据:美国人消费的苹果汁有60%从中国进口。来自陕西洛川的苹果征服了当地市场,而这为苹果原产地的果农们却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美国果农面对中国洛川苹果的来袭失去了传统竞争优势。

洛川苹果种植面积50万亩,无工业污染,是世界最佳优生区,洛川苹果已获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指定苹果冠名权20多个,同时,洛川海拔平均1100米,秋高气爽,是休闲避暑的最佳去处。搭乘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已举办七届)东风,推出“来洛川采世界最佳苹果”赏果采摘月活动。

2、国内市场现状。

洛川发展苹果产业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举世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建设示范县、优质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食品安全(苹果)示范县和陕西省唯一的“一县一业”示范县。

2012年9月21日至23日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将在洛川隆重举行。恰逢洛川苹果成熟季节,广袤洛川大塬呈现“红果满园”景色。为此,特决定举办“苹果之都,休闲胜地”金秋赏果采摘月活动。

因此,洛川苹果现有相当的产业基础和规模,能够为后续打造以苹果资源为主导的农业旅游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

(三)现状分析(SWOT分析)

优势:洛川苹果种植面积广,全面采用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产量大,品质优秀,色泽红润,口感极佳。并且洛川已举办多届国际苹果博览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劣势: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产品线宽度过分狭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尚未形成完整的苹果产业体系。乡村旅游不发达,对外宣传力度小。

机会:近几年,我国政府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这为洛川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由此开始扩张产品线,优化产业结构,整合各类资源,正是迎合、满足了旅游者的这一需求。

威胁: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较多,竞争力较大。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低,容易被替代。

(四)洛川苹果产业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问题

1、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果业发乡村旅游发展方式有待转变。

目前,洛川苹果生产高度专业化,土地资源消耗严重,依靠规模扩张已无潜力,常规的生产和旅游经营方式难以持续,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体验感和满足感,同时对于当地居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也存在巨大挑战,迫切需要转向提质增效的内涵式发展轨道。

2、自然灾害频发多发,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影响,自然和生物灾害更加严重,保证苹果产量、质量基础上发展果业相关产业旅游要素,需要完善果园基础设施,提高果园装备水平,强化科技支撑保障,使当地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涵盖一定的高科技要素。

3、乡村旅游市场消费升级,苹果生产、产品、工艺等更受旅游者的关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种的优质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洛川苹果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工艺化水平精高,这些都是现代都市居民热心关注和积极体验的重点。因此提升苹果质量的任务越来越重,确保产品安全,满足旅游者体验感和消费力度的难度越来越大。

4、乡村旅游富民强县的目标,迫切需要拓展产业价值空间。

洛川县重点打造苹果加工物流,文化创意,关联农资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园区,挖掘县内为资源,开发国内外市场,农业旅游已经势不可挡。

三、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现状分析

(一)洛川苹果产业开发模式

2014年以前,洛川苹果一直都是以简单、单一的模式在发展,根本没有合理的利用这个优势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洛川苹果的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而中国也是个接待量很大的国家,所以在旅游方面,政府更有责任和义务来满足来自四方的游客,并且旅游产业与农业存在高关联度,随着产业的高度化,产业融合能使旅游业与农业进一步的发展、升级。

(二)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洛川苹果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 生产的低成本又使洛川苹果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强大的科技依靠和政策支持又为陕西苹果加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洛川苹果有着优越的内部发展环境;但另一方面,洛川苹果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又存在着品牌形象差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至于影响了自身优势的发挥,不利于建立有利的竞争地位。所以,如何有效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自身能力,如何建立并改善陕西苹果的品牌形象, 优化产品品种结构,加快陕西苹果的产业化步伐不可避免地 成为洛川苹果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陕西苹果农业旅游产业产业可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发展思路

1、加强产品品质, 强化品牌战略。品牌可以给产品带来超越其功能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可以吸引消费者,创造消费者忠诚,可以给产品带来价格优势。对于农业旅游这一项产品也是如此,名牌产品可以赢得更多的市场,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不论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是出口到国际市场,陕西苹果要想快速发展,取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产品品质, 扩大宣传力度,争创名牌产品。

2、调整单一结构, 深化产业发展。合理的品种结构、苹果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占有并开发市场,使苹果这一季节性产品突破季节限制,平衡市场供求,延长产品创利时间, 增加创利范围。使农业旅游突破季节性、单一化的特点。比如说, 加工用苹果的价格就远高于食用苹果,深加工的果汁、果酱等产品就不受季节影响。我们可以将这项制作引入我们的农产品观光之中,加深农业旅游的深度。

3、增加知识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知识、信息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应用于苹果产业资源的的生产、加工、管理,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苹果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提升苹果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改善营销管理,拓展发展思路。市场营销和营销管理对产品的推广和销售的作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随着市场的变革,国内外农业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往传统的营销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多变的市场形势了,进行营销管理的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以苹果为核心农业旅游的的营销管理,拓展新的发展思路。

四、总结

篇2

 

关键词: 农村幼儿教师 专业化发展 影响因素 对策

 

教学是不是一种职业?教师是不是专业工作者?这是两个广受争议的问题。在古代,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自然也没有把教书视为一种专门化的职业。后来随着师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产生、丰富和发展,教师职业才逐渐成为专门的科学的职业。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育工作作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此后,确认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教师成为专业工作者的观念也越来越为人所接受。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教师专业化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幼儿教师作为教师的一个部分,虽然正朝着专业化发展,但是在整个教师体系中仍然是最为薄弱的一环,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更多。因此,考察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地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而“专业”是个社会学概念,或称“专门职业”,是指一群人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与技术、按照一定专业标准进行专门化的处理活动,从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并获得相应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1]由此,幼儿教师专业化必须涵盖如下内容。 

首先,幼儿教师专业化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没有训练难以专业,甚至没有严格的训练也很难谈及专业的问题。而这种训练应该是由有资质、有实力的学校来提供的,同时国家也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其次,幼儿教师专业化强调幼儿教师的自主与主动性学习。这一方面要求幼儿教师在职前教育中习得真正的本领,另一方面要求幼儿教师在职后积极进取,接受继续教育或培训,因为学前教育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教师专业化绝不是静态的。 

最后,要有可供操纵的严格的专业标准,这种标准既是教师专业化培养培训的目标,又是评价幼儿教师是否专业的准则。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指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包括:(1)对儿童发展的承诺;(2)全面正确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3)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4)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5)领导和组织能力;(6)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2] 

二、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1.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及幼儿教育事业改革的迫切要求。知识经济的特点使得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向对人类自身素质的依赖。要发挥人类自身的创造性资源,只有通过教育。而教育功能的实现又体现在教师的发展上。当前学前教育改革,必然要求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 

2.幼儿教师专业化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从个体发展角度而言,发展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存在关键期。发展心理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得到适宜保育和教育,以后就很难弥补。幼儿园作为直接影响幼儿发展的微环境之一,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显得尤其必要。 

3.幼儿园教师专业化也是幼儿教师自身职业价值提升的必要途径。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首先取决于它的专业化程度。幼儿教师要想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专业化发展是必然之路。 

三、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1.学历水平偏低,专业理论缺乏,专业训练严重不足。有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我国农村幼儿师资中仅有36.4%的幼儿教师达到专科以上层次,2%的幼儿教师甚至只有初中以下学历。[3]这说明,大部分幼儿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养,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幼儿教师不清楚幼儿的发展特点,不知道教育发展规律,无法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就很难发挥教师的作用。 

2.农村幼儿园多为民办教育,功利性较强,不重视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另外,幼儿教师本身也不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甚至部分幼儿教师认为学前教育就是“看孩子”而已,有吃有喝,不受伤,再学点儿歌,学几个字、几个数就足够了。

四、影响农村幼儿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 

1.农村幼儿教师大多数不是国家正式编制的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待遇较低。这就影响了这些教师的积极性,不愿意也舍不得花钱提升自己专业素质。另外,农村中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性认识不清,不了解一个真正专业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因此,幼儿家长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农村幼儿教师要求不是太高。 

2.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培养培训模式的效果不佳。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式存在与幼儿园实际需要脱节的现象,而职后培训模式更加滞后,许多地方根本就没有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基地,更谈不上适合农村特点的师资培训模式和内容。 

3.农村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清晰的办园理念,对教师工作的专业特性、专业知识、能力和技能素质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无法引导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农村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化发展的内部动力不足,对自己的职业性质和意义没有深刻而理性的认识,往往不太注重自己专业素质与水平的提高。而部分优秀的幼儿教师又往往到城市幼儿园发展,使得农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更加缺乏。 

五、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1.政府要明确职责,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另一方面要完善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推行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考查制度。凡申请者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人员,无论是否是师范毕业生,都要参加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并接受具体而细致的考核。考核内容除了职业道德、专业知识能力外,还包括教育效果自我评估及与其他教师协作能力等方面。只有国家资格考试与考核合格者,才能具有任教资格,获得资格证书。 

2.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适合农村特点的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为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平台。首先,学前教育培养机制要针对社会需要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考虑到当前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实际。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机制,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以加强专业性。 

3.幼儿园管理者应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作为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最高目标,明确规定每个教师每年应参加学习提高的时间表,适当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为教师专业学习研究提供时间上的保证。 

4.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自身努力。农村幼儿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己职业的重要性,只有专业素质提升了,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才能获得更好的待遇。其次,应当主动参加各种适合发展的培训班,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运用到自己的保教工作中。 

总之,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运作机制,集中多方面的力量,才能使这项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地开展起来。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终将提升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为农村幼儿的发展提供正确、有效的帮助,也必将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素雯.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化[d].华东师范大学. 

[2]庞丽娟.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 

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重要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已经改革开放几十年了,虽然我国的经济和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仍然不是很理想,其发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比较成熟,而农业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因此我国近几年提出了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目标,就是为了减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拉近两者的距离。重点工作在于提高农业经济比重,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让农民能够变得富裕,这些目标都是围绕农业经济来展开,其基本的立足点应该是农民的生活和农产品的价格这两点,只有以农民民生为出发点,才有可能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1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从长远发展看,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或具有“微利性”,下业属于“竞争产业”或具有“赢利性”;农村属于“分散区域”或具有“资源扩散性”,城市属于“集中区域”或具有“资源聚集性”;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或具有“易侵害性”,市民属于“强势群体”或具有“保护性”。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扭转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失衡问题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最终需要转移到激发农民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农民的“自利性”释放出来。

2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我国采用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这也是城乡差距的基本因素,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剩余,而又有城市和农村户口的分别,因此剩余劳动力要想流动到城市受到了一些阻碍,这也导致劳动力流动的阻断。农业和工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差比较大,农产品价格非常的低,农业经济利益非常的薄弱,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缓慢。农民所获得的收益无法在城市中作为投入获得产出,这样就减少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无处安置。

2.2 利用外资的问题

农业投资和外资利用存在倾倒的情况,农产品的初加工获得的利益较高,而且审批比较简单,投入和产出的时间周期比较短,因此能够吸引较多的投资,市场前景比较广阔,而一些荒山、荒地和未养殖水面等项目其收益不高或者是初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产出周期又非常的长,加上投资风险程度非常的大,所以受到的投资就比较少,这样的局面也是导致我国对外资的利用集中于初加工的项目,一些科研和改良性项目无人问津的主要原因,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偏差,很不合理。

2.3 信息闭塞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市场经济下市场就是产品的流动方向,市场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农业生产经营在市场的同一调配下可以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农民耕种的种类都是以农民的意愿来决定的,农民认为什么样的产品比较符合市场的需求,他们就会去种植什么样的产品。而信息的闭塞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或者获得的信息比较滞后,因此容易出现扎堆的情况,大多数农民都种植相同的作物,那么尽管市场需求比较大,也仍然容易处于饱和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农民会有增产减收的情况出现。农村信息工程建设在我国来是非常稀少的,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沟通渠道过于狭小,因此大量信息被阻滞,给农民带来了很不稳定的农业收入。

2.4 农村金融信贷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

农民的信贷业务都是短期小额的贷款,不仅频率高,还存在很大的风险,贷款一般都是拿物质进行抵押,而农民个人的信用很难去评定,所以贷款所需的担保物质就会非常的多,手续也是非常复杂,这样农村金融信贷环境就很不理想,很多农民都不愿贷款或者是贷不到款。

3 努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3.1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研发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3.2 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适量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人政策,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3.3 加快完善农业投资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硬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健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为外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篇4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理念有待改善与提升

目前虽说农村教师待遇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消费比较,仍是滞后。尽管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但仍处于低收入国家水平。这直接导致了许多好的师资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专业理念中就缺乏了自我认同感。

(二)教师专业知识需要更新和完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最基本的教师职能了,但我们凭借的基础是什么呢?我们的语文教师就算在教学过程中累积了一些经验,但是成长期间由于时代限制而导致的文化贫血,会让我们很快面临“江郎才尽”的窘境。《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我们的孩子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四倍的速度变化着。”如果教师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地增强专业知识,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这也表明教师对专业知识结构认识有偏差,现有知识结构与课改要求有一定差距,需要更新和完善。

(三)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急需提高

“研究学问”能提高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实践证明,一个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也是强的。可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教好书就行了,哪那么多事?研究研究,还能不教书就抱个资料研究吗?还有一部分教师虽意识到研究的必要性的,却不知道如何开展。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边学习边作研究,相信不会用多长时间就会让自己走上一条专业自主发展的道路,成为一个“学者型、研究型、创作型”的教师。

(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情感还需培养

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对社会的了解、对现实的关注、懂得去欣赏生活、拥有完善人格的人,是当好语文教师的必备条件。但是,有些农村语文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相对淡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可能有那么几年因为职称去被动发展了一下,强制自己把一些理论塞到脑子里。这种强制的结果让教师对学科的问题提不起任何思考的兴趣。不想去思考,不想去动笔,也没有什么追求,更别谈做学问。这样的自我发展意识对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自主发展是不利的。一个了解社会、关注现实、懂得生活、人格完善的人,才能当好语文教师。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因素影响着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当前农村初中校本培训、教研活动实效性差。导致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组建的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研活动、校本培训和教师成长的学习活动成了只是为了让别人看到的绣花枕头。其次,学校缺乏良好的评价激励机制,同样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很多教师渴望学校为他们专业自主发展创设好的环境,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来唤起他们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挖掘他们专业自主发展的潜能。再有,农村初中教师中考压力大,这些会大大影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有些教师认为,学校给自己专业发展的空间太小了,缺少一整套培养的机制,只知一味加任务,让老师“自由发展”,缺少专业发展的引领和帮助。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教师们更多地把影响专业发展的因素归结为学校的外部因素,而对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因认识不足,自我发展意识和内在动力还很欠缺。

(二)个人因素影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语文教师要善于积累知识、感悟生命、发现亮点、点化人生、培植生命点。这就要求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师要寻求专业化知识的源头活水,要反复不断地读书、钻研。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却很少有时间去读“课外”书,整日被“正统”的作业备课或工作压力所包围。很少涉猎一下教材以外的书籍,殊不知教材之外的知识对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问题意识不强,缺乏教学反思和教育研究的能力。这就使他们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专业进取精神而只能安于现状,无所作为,或者成为专家建议的盲目服从者、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关部门行政指令的机械执行者。事实上,“教师职业本身应该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从中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和自我提升的活动。”

三、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阅读——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之根本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把“熟知学科内容并且样样有余”作为教师教育素养的第一要素,并说:“达到这种程度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读报、读经典……及时地刷新脑子中的观念,让头脑中教育理念得以升级。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能干好工作的前提,是提升学生良好素养所必须的储备。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能通晓古今、学贯中西,对所学所教的知识信手拈来,那是一种境界,是解决“怎么教”的坚实的基础,是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之根本。

(二)动笔——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必经之路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不擅表达,那是语文教师的悲哀。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还应具备动笔写作的能力,这在语文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中、实际教学科研中是必经之路。

1.和学生一起写作。作文课上语文教师的作用不是拿个作文题对学生说,写吧!若这篇作文你当老师的都写不好,如何让学生写?作文课和学生一起写作,一起修改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方法。在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学生的写作自信心、写作能力会有一个很好的提升。

2.写出教学体会与特色。我们应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放过点滴体会和教学的闪光点,去反思、去研究、去写有价值的关于教学的文章。写出自己的教学成果、写出自己的教学体会与特色。

(三)研训——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提升

校本研训的落实、校本研训的实效性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提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和专业自主发展,才能真正彰显教师的个体生命价值。

1.建立科学指导制度。设立以语文备课组为单位的研训基地,请来专家、名师参与组织和指导学校的听课、评课、讲座等教师研训活动。

2.听课+研究。把听课和研究结合起来,不是听完课就完成任务了事。而是根据听课中反映的教师的个性、能力情况找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促进语文教师在专业自主发展中解决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案。

3.建立学科研训制度。把备课组作为学科研训基地;备课组活动紧紧围绕学科课堂教学展开,边研边训,研训结合。

篇5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方式将农业发展的成果推广出去,使这些成果得到广泛地应用。但是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十分健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推广服务重视不足

当前农村对于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十分重视,未能充分认识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对农村建设的重视逐渐增加,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当前农村经济形式逐渐增加,种植业、养殖业等丰富了农业经济。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丰富和完善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由于一些地区比较偏远与外界的联系比较少,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推广服务。

1.2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单一

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农业科技园、示范基地等单一的模式,这种单一的模式推广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多样化,这也需要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单一的推广服务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的交流和推广,也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以农民为主导的,政府参与的程度比较有限,这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相对于农民自己主导的服务模式,范围会比较广,农业技术水平会比较高,能够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1.3缺乏专业的农业推广服务人员

农业推广服务体系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是农村中缺少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大多数农民并没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市场联系,因此农业推广的范围会比较有限。由于缺乏与外界的沟通联系,一些农村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健全,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技术的发展。

2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创新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一些地区纷纷推行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但是由于受到多种限制因素的影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完善,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创新其模式,促进农业的发展。

2.1重视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当前农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资金的支持,也需要技术和市场的支持,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有助于农业市场的开阔和技术的运用。在农村中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于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推广模式。同时还可以鼓励农民创新推广服务模式,发挥集体的智慧,不断完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2.2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

当前农村中缺少一些高素质的农业推广服务人员,由于大多数农民对于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认识不足,并未能真正发挥其作用。需要着重培养一些推广服务人员,更好地为农业的推广服务。聘请一些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指导,对于农业推广服务的模式以及推广服务的内容进行宣传和讲解,使农民能够掌握基本的推广服务模式。借鉴一些其他地区的推广服务经验,比如一些农村借助旅游的优势,开展农家乐、种植园等等,通过借鉴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模式。农村中有文化的年轻人是推广的主要对象,可以成为主要的推广力量,充分发挥其优势,壮大农业推广服务队伍。

2.3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对于改善当前的农业市场和农业技术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完善推广服务体系。创新推广主体,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主体是不同的,今后可以适当地增加推广主体,比如可以借助一些政府的农业服务部门,以技术为依托,开展农业科技园。可以利用一些农业院校等推广技术,比如农业示范园等,农民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优势开展农家乐园等,丰富推广服务主体。完善推广制度,推广制度需要包括一些推广主体的管理制度,以及对社会力量的支持等等,完善的推广制度是推广服务模式的保障,同时也有助于保障各项工作规范开展。注重农业产业的推广,农业产业在整个推广服务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产业的发展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中需要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的优势,将产业优势与推广模式相结合,取得最好的效果。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农业产业,比如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等,针对农业产业的优势制定相对完善的推广服务模式。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需要鼓励农民的创新,通过政策的支持不断完善推广服务体系。政府可以对农村科技园或者农村科技示范园提供资金支持和补助,或者放宽信贷政策,解决农民的资金问题,带动农村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3结语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问题;必要性;对策

农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项长期任务[1]。在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形势下,如何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达到促增收、扩内需、保增长的战略目标是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涵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农业发展的各种资源进行权衡、改造和利用的过程,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对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基本内容包括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农业外部宏观环境的调整。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可以理解为根据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从战略的高度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有取有舍、有进有退的调整,主要着眼于农村产业的改组、产业的审视和生产要素的再配置[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实现农村经济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必须遵循农村产业结构的内在演进规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农村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只有先合理化才能达到高度化。

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任何国家在任何阶段所要追求的目标,而农村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在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从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来看,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要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必须首先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而且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协调化的要求也越高。实际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本身就是一个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过程。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

据对龙头企业的调查,在影响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诸多外部因素中,首要的因素就是融资渠道不畅。农村金融机构一度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构。农村金融领域中的“抽水机效应”、“马太效应”日益凸显,使其雪上加霜。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追求利润最大化,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整合资源,撤并农村机构网点,上收贷款权限,集中优势资源进占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大量信贷资金非农化,大量农村资金流出农村,被多渠道分流至城市优质客户。

2.2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

全省缺乏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规模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地农村留守种地的大多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他们文化素质不高、市场意识淡薄,致使农业新技术推广难。不少农户市场信息闭塞,种植结构调整随大流,跟着感觉走,使农业新技术推广受到较大阻力。

2.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科学性、长远性

中国的农业组织结构长期表现为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的分割,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束缚了农业的发展。中国的技术结构长期以来表现为农业科研主要集中在产中领域,而适应于农业产业化产前、产后的深层次开发性科技成果较少。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普及与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但云南省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上的利用率却很低,每年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还不到30%(美国达到8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2.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从目前来看,农业与其他部门相比,比较利益明显偏低,从而导致现有的农业资源大量流失,不仅严重削弱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也对现行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带来威胁,这是目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当前,农业基础还很脆弱,产业化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以开展。

2.5农业区域特色不明显

从全省范围来看,农业基础仍显薄弱,农业区域特色不明显,部分优势产业规模不大,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实、不稳定。农产品的优质率低,农产品加工增值低,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档次低。第三产业以终端服务为主,没有形成以生产型工业项目为服务对象的中间层产业链。在农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还存在对当地的各种优势缺乏整体的考虑,不能够扬长避短、存优去劣、确定当地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以优势为立足点,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现象。

3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3.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逾越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也非常明显。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发展滞后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只有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才能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局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3.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一目标既要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全局性、战略性、合理化的结构调整,按照市场需求,优化农产品结构和资源配置,重构适合地区特点的现代农业体系,才能改善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加速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物质基础。

3.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的要求,才能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增长动力。只有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4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但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低,农业整体素质不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不可避免地对农业带来了压力和冲击,特别是单门独户的小农生产极不利于市场竞争,低层次的产业化经营也会使地方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只有通过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才能把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4.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搞好水利、土地整理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以交通、供水、供电、通讯为重点的农业生产生活设施建设[3]。一是抓好通村道路建设,不断提高云南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二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同时,积极抓好土地流转工作的协调,合理规划田块,规范土地租金,引进外来承包大户等,有效引导土地向种养大户流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降低业主农业生产成本,创造有利于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流通的软环境。

4.2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发掘优势资源,形成区域特色。一个地区应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传统的生产项目,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培植本地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一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二是立足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三是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四是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五是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六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4.3加大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力度,建设区域农业商品基地

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和质量。为此,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一是重新确立农业科技开发重点;二是抓住关键技术,实行科技攻关;三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区域的科技开发;四是加强科技开发和推广,尽快将现有先进、适用的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在实施农业产业过程中,要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突出地区特点建基地,连片规模化建基地,把农业商品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4.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龙头企业

注重产业延伸,抓好加工流通[4]。要积极发展“龙头”企业。目前,云南省现有很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资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对农业生产的带动力和辐射力有限,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已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要加大存量资产盘活力度,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为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出台优惠政策,扩大合作领域,广泛寻求合作伙伴,鼓励和吸引侨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围绕特色产品、畜牧业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支柱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突破。要强化产销结合,大力发展各类农民经纪人队伍,注重培育各类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组织和联合体,鼓励更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参与农产品销售,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农副产品销售网络,开辟农副产品销售绿色通道,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4.5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增收意识

一是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大经费投入。按照WTO“绿箱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集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个人捐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解决农民科技培训经费不足问题。二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术、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确立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新意识,提高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5参考文献

[1] 唐萍,刘健.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建议[J].农业经济,2004(3):52-53.

[2] 杨佑礼.依靠科技面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云南科技管理,2004(4):39-41.

篇7

大家好!

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立足“三农”优势资源,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借助特色民俗文化,吸引游客观光休闲,促进农业功能拓展,实现农民就业增收的朝阳产业。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农产品市场,实现农业跨越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可以改善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使农村走上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等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和增收;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增进城乡交流和互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把握机遇,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上新台阶。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要科学把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扎实推进。特别要注意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以农为本,必须把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依托农业特色、优势和高效产业,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农民是否拥护、农村是否受益作为衡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标准;二是实现科学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充分发挥农村的生态和文化优势,吸引游客观光休闲和精心体验,避免盲目开发、无序开发和破坏性开发,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三是创新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支持、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特别是农业和旅游部门,一定要加强部门联合和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篇8

一、农业旅游点与现代农业园区

根据我国国家旅游局2011年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农业旅游点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点[2]。可见,农业旅游点包含的场所可以是村庄、农场、农业科技园等。随着农业旅游在我国的发展,高科技农业凭借其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的优势,迅速成为一种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农业旅游资源。我国一些省市也纷纷根据市场需求,利用科技、人才、区位、环境等优势,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教育、培训紧密结合,各地涌现了一批农业科技园区或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在各地称呼不一,通常有新农村家园、农业科技园、农业观光园、休闲农业园等多种称呼。其最大的特点是技术密集,是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往往具有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技术领先的优势,为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供了一个示范。目前在旅游活动的开展上,我国主要开发了农业观光园区、休闲农业园、采摘农业园、生态农业园、民俗观光园、保健农业园、教育农业园等形式的现代农业园区。

二、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旅游的优势

(一)旅游资源丰富

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近年来我国发展迅速的新的旅游形式。我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悠久的农业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就现代农业园区而言,开展农业旅游时,可以利用自身的农业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融合产品、技术和服务开发独特的旅游资源,具体包含:农业发展历史的陈列、田园风光的观光、农业技术的介绍、农业生产过程的展示、农业生产工具的展览、名特优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等等,还可以结合现代农业园区所在社区开展农业节事活动、所在地民俗风情活动等。

(二)旅游市场广泛

1.城市居民是旅游市场的主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都市人出现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等需求,而农业旅游倡导的理念恰恰能满足这些需求,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的大中小城市,区域特色性的农业种植园、农业科普园、养殖场等成为了旅游目的地,我国应运而生了大批的乡村旅游地、农家乐、农业示范点等。现代农业园区凭借其优美的环境、高科技农业技术等优势为都市人进行乡村旅游、生态休闲提供了场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现代农业园区凭借其是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这一独特优势,将会吸引更多的都市人前来旅游、观光、购物。

2.农民是旅游市场的生力军

农民旅游一直是困扰我国旅游业非均衡发展的问题之一,许多旅行社的旅游线路都是针对城里人下乡旅游,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旅游产品不适应农村居民需求。而2004年末全国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24%,可以说农民旅游是潜力巨大的市场。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帮助广大农民更新观念,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同时在旅游的同时还能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交流农业信息。因此现代农业园区不可忽视农民旅游市场。

3.学生是旅游市场的增长点

学生市场是旅游市场中的一个细分市场,相对其他市场而言求新、求奇是许多大中小学生的旅游心理,现代农业园区的自然景观、乡土气息、野外空间完全不同于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可以满足这一市场求新、求奇心理;现代农业园区又集知识性、科普性于一身,可以寓教于乐,向学生介绍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同时现在许多学生对农村知之甚少,可以让其参与部分农业活动,如:种植、采摘,让学生在参与农作的同时了解更多的农业知识。

(三)旅游形式多样

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旅游在全国各地逐步发展起来,它既包含传统的观光旅游,同时与生态、绿色、健康等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开展集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与一体的多种形式的旅游,目前一些地区开展了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验旅游,现代农业园区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展动手劳作、农业娱乐、农副产品购物、农业环保知识活动等旅游活动,这改变了传统的旅游形式,丰富了游客的旅游活动,增加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旅游适游期长

现代农业园区相比其他的农业旅游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没有季节性。一般的农业旅游受制于自然条件和植物生长规律的限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从而导致有些地区农业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而现代农业园区发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典型示范作用,突出体现农业科技的作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改变了季节对农作物影响,因而一年四季皆可以开发农业旅游。

(五)旅游综合效益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恶劣,依旧是靠天吃饭,因而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普遍效率不高,这些客观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是依靠高端技术发展的农业形式,是含农业信息、技术、品种的园区,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现代农业园区自然环境优美,是环保的示范区,也是农业符合生态平衡的典型区;发展农业旅游可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提高当地的社会效益。因此在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

三、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旅游对农业转型的作用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第三产业比例

所谓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中各产业的构成比例。我国各地多少存在着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太小的现象。政府抓农业结构调整,其目的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常从抓实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发展非农产业三方面入手。我国许多省市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有限,农业生产总体上呈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的格局,而且总体上仍然以种植业为主,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打破传统的个体家庭小规模劳作,可以提供与农业相关的服务,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二)有效促进农产品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农业发展的目标、条件与环境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如何在农业丰收增产的基础上有效实现农产品增值,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课题。现代农业园区开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路子,这里有农业科技成果以及市场所需要的大量农副产品,开展农业会展经济、农业旅游经济是一条为农产品增值的很好途径,可以在园区形成旅游搭台、农业唱戏、经济收益的良性发展。而且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让农产品直面消费者,减少因中间流通环节带来的费用。这样既实惠了消费者,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例如2010年,江苏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47亿斤,粮油工业生产总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265亿元和1250亿元;农民收入增幅自1997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江苏近年来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了农业的转型升级。目前江苏省已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820个[5]。

(三)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现象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大量劳动力过剩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现代农业园区在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营销、物流等方面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旅游这一劳动密集型服务性行业,可以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参与其中,尤其是农村妇女可以参与各项接待服务工作。并且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的产业,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地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四)传承农耕文化,学习农业知识,提高农民的素质

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农业旅游一是可以让更多城市居民了解农村农民生活,可以学习到更多关于农业的知识,可以了解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二是农村居民在现代农业园区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农业技术知识,更好地将农业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三是农业旅游可以为农村带来更多的信息流、物流和人才,可以帮助农村居民更新观念,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四是可以让农村居民意识到生态农业的重要性,意识到要保护自己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

四、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旅游的开发建议

(一)结合地方实际,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用科学的理念谋划农业是实现农业转型的关键要素。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农业旅游无论是地方政府、企业还是当地居民都要统一认识,具有现代的农业多元化发展理念。地方政府和农业园区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增强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拓展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这既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又可以发挥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保护和弘扬地方传统农耕文化,传播现代农业科学知识。

(二)合理划分生产功能区,编制农业旅游规划

目前我国各地现代农业园、生态园、农业产业园等形式众多,许多都是相互模仿,产品雷同,制定农业旅游规划要根据旅游客源市场的特征,根据本地种植习惯和产业特色,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重点开发特色的优势产业,开发具有地方乡村民俗和乡土文化的旅游产品。利用现代农业园的技术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品质高、安全性强、效益大的高端农产品,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另外,按照不同功能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将生产功能区、农业旅游区和游乐服务区合理区分,防止因布局雷同产生恶性竞争,也是合理保护现代农业园区优势产业的重要手段。

(三)完善旅游功能,建设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现代农业园区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开发农业旅游,要充分挖掘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乡土民俗和文化功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发展田园观赏、瓜果采摘、休闲垂钓、农耕体验、农家餐饮、科普教育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一方面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路、田、沟、渠、河、桥、电的综合治理,提升现代农业园区的装备水平,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在农业旅游区,建设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以完善旅游功能,方便旅游者的活动。

(四)加强人员培训,优化农业旅游服务质量

现代农业园区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和储备。现代农业园区的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有农业技术知识,又要有较好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为此,主要加大基层农业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农民素质培训力度。一是要培训一批农业技术人员,让他们为游客提供农业知识和技术讲解、农产品加工制作演示等服务;二是对从事服务等工作的基层人员,也要加强培训,主要从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三是加大本地新型农民培养力度,鼓励一些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四是积极引进和储备人才,重点引进一些具有旅游、农业、环境、管理、经济等专业背景的人才。

(五)提高现代农业园区的高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高科技含量以及现代化管理水平是建设好现代农业园区的关键,也是现代农业园区长久发展的根本。开发农业旅游的前提条件是根据本地特色培育支柱产业,同时,运用先进的农用设备、机械、设施、物资等,在农业栽培、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技术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只有强化农业产业特色优势,才能在市场上有较强的识别性和良好的竞争力,才能满足现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才能保证现代农业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地政府也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集中在资金、技术、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后续管理和功能完善提升,突出园区在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带动功能,形成一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俱佳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篇9

甘肃是内陆大省,地处三大自然区交汇处,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干旱多风,土壤侵蚀严重,仅中低产田面积就占90.1%,盐渍化耕地和退化草地比重极大[1]。受地域、交通、人文、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十一五”期间,全省上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惠农政策,不断开辟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使农民收入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980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3425元。2010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了572亿元,粮食总产958.3万t,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4.7%[2]。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优化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形成了马铃薯、杂交玉米和瓜菜制种、高原夏菜、苹果等为特色的优势生产基地,草食畜牧业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尤其是以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2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甘肃农业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农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三农”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依然存在不少制约甘肃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2.1农业基础条件薄弱

甘肃降水稀少且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水资源严重短缺[3],70%的耕地为山旱地,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且极不稳定。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加速了草原生态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2.2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政府推动下,“十一五”期间甘肃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较好的调整,形成了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布局,有效地提高了河西走廊绿洲灌溉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加快了局部地方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但中东部地区发展仍较为缓慢,依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发掘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和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仍有较大难度。

2.3农村空心化,青壮年劳动力外流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基础条件差,农业生产难以达到规模效应,而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能接纳的劳动力极为有限,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因此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全省农业出现季节性、结构性劳动力短缺现象,老人、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科技知识推广难度加大,难以适应新型农业发展需要。

2.4持续发展乏力

虽然“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民收入得到了较快的增长,但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8%,且由于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机制,全省农业未来增收后续发展乏力。

3建议

3.1转变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要从粮食生产入手,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投入。通过技术投入提升甘肃粮食生产的现代化水平[4]。二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十一五”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构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引进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三是加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包括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等,通过引进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四是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现代农业意识和从事现代农业生产能力。如临夏州、兰州市、白银市等沿黄河灌溉区,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条件便利等优越条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城郊农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可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好,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农业水平较高的优势,充分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陇东和陇南地区如平凉市、庆阳市、陇南市可以充分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建立名优农产品生产基地。

3.2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新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首先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兴建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水利工程,修复病险水利设施,完善农田排灌体系,增加灌溉面积,对中低产田进行大规模改造,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农田生产能力[5]。其次要加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范围。通过推广节水技术、新型施肥技术,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等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在旱作农业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全膜覆土技术;在河西灌区推广垄膜沟播技术;在全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于一些机械化难度稍大的丘陵山地地区,研究推广适用于当地情况的小机械化、半机械化等,大力推广复式作业机械,推进农机合作机制,避免农机重复投资,使农机服务走向市场化、专业化。第三,建立和完善灾害预警体系,提高地质灾害监测能力,从而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3.3拓展增收渠道

一是针对甘肃农业家庭式经营的特点,进一步挖掘潜力,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种养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优质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并建立多途径、多形式的产销机制。二是基于现有劳务结构,进一步转变劳务经济模式。开发全省劳务产业,如通过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行重点项目培育,优化现有培训体系,提高农民工的专业技能,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三是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发展蔬菜、花卉制种,中药材,水果,酿酒原料等生产业;发展黑白瓜籽、食用菌、黄花菜等特色产品生产;建立天祝白耗牛、早胜牛、河曲马、陇东黑山羊、河西绒羊等地方畜种资源标准化、规模化繁育体系;加快发展鲑鳟鱼、鲟鱼等特色渔业。四是依托特色产业建设,建立农产品现代精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建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篇10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结构;综述;调整;措施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业以及农村的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我国的农业产品从以往短缺发展到了现在的供大于求,但由此所形成的买方市场也存在大量的问题以及矛盾。此外,农业贸易高度自由性以及农业产品比较优势也逐渐开始下降,农业产品供给的平衡性已经产生,农民所得到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下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对我国当前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出了建议。

一、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农业贸易自由化与农产品比较优势逐渐丧失的矛盾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施行的经济体制主要是以家庭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作为基础统分相结合的双层经济管理体制,其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低、整体经济效益不高,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农业体制相比较而言有着较大的差距。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并不比其他国家低,而且还必须要按照世贸规定来减少对于自身农业的保护,提升市场准入水平,推动国际农业贸易的自由化。这就促使了国外的优质农业产品大量的攻占中国市场,国内的农业产品受冲击最大的便是小麦、水稻、棉花等。

2.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严重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农产品全面供过于求的局面已经形成。目前,粮食自给能力大幅增强,主要农产品已全部供过于求,并出现滞销及大量库存的现象,政府不得不在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棉花产出受替代品生产发展和纺织品出口受阻的影响,市场需求一直疲软,一些需求收入弹性小的农产品严重过剩。

3.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和土地

经营规模小的矛盾。我国农村是一种典型的小农经济,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了许多风险。一是市场风险: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业生产经营者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否顺利地卖出的不确定性。

4.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

从比较优势来分析,我国应重点发展的农产品是:牛、羊、猪等肉类产品;苹果、梨等水果产品;花卉产品;水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这些产品虽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面临着品种不优、质量不高的困扰。

5.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地方特色不明显。

从全国来看,近两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平衡,各地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地区的比较优势,未能形成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狭小的区域内,而在较大范围的产业间、产品间表现出明显的同构性。

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措施

1.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不断加强我国的优质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工作,将提升农产品质量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核心人物。同时,提升设计到农产品的储藏、运输、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研究工作,并加大群其推广力度,减少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期间所需的成本。加强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与国际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引进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先进设备。对于我国的农业教育体制要进行深化改革,让农业科技技术人员能够深入到农业生产的一线去研究、发展。

2.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必须瞄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加大对优质、高效、绿色农产品开发力度;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必须发展和完善我国多层次市场体系。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商品、资金、技术、人才合理流动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是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引导和带动作用的基本依托,也是防止盲目性的重要措施。

3.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大量剩余劳动力困守在农村,这是进入新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从改革实践看,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对吸纳剩余劳动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应把它作为解决农村亿万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战略,也是农村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4.农业结构调整要注意发挥比较优势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不断根据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供求关系的变化,遵循国际农业产业转移规律,应把不具备优势的产品生产减少到最低安全标准,大力发展具有优势的产品,以扩大优势产品的国际市场。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将问题科学合理的解决,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发挥出我国农业产品的优势,体现出我国市场资源配置的主导性,利用科学技术来发挥出农产品的优势作用,以此来实现对于我国农业结构优升级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旭晖 曾 艳 喻国华:现代农业建设的国际经验及中国实现途径[J].南方农村,2008(5):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