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能源转型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推动能源转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推动能源转型

篇1

这预示着“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格局将被重塑。

“清洁低碳能源将是‘十三五’期间能源供应增量的主体。”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坚定地说道。按照规划,“十三五”时期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其中,天然气增量是最大亮点,能源布局则是重中之重,未来将风电、光伏布局向东中部转移,新增风电装机中,中东部地区约占58%,新增太阳能装机中,中东部地区约占56%,并以分布式开发、就地消纳为主,改变了以往能源基地以中西部为主的局面。

以“绿色、低碳”为关键词的能源革命席卷全球,这为我国能源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在这场浩大的能源革命中,我国能源发展将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呢?能源变革将对改善环境起到重大作用,而能源改造的方向便是不断推动能源向绿色、低碳发展;终端用能中产业能耗占比逐步降低,民用、交通出行能耗占比逐步上升,最终形成产业、交通、民用能源消费“三分天下”的局面;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新电能时代即将到来;“风、光”将是新能源发展的重头戏。

毋庸置疑,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在21世纪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席位,将替代部分常规能源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但现实却是,我国光伏产业仍面临技术创新受限、关键工艺差距明显、市场发展不健全以及配套体系薄弱等问题,未来将如何破局?除了政策利好频现之外,实现整个行业各环节良性发展仍需在实践中继续探索,而此次一系列能源规划甫一出台,就被业内视为光伏发电迎来黄金期的契机。“煤改电、油改电”的电能替代依然是能源转型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抓手,按照规划,202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7%,依靠电能替代“孵化”出绿色未来指日可待。

作为能源企业来说,有了政策的保驾护航必会一往无前,同时,也会承担起更重的责任。30余年来,江苏省江阴市的双良集团有限公司一直致力打好“绿色牌”,悄然迈出了撬动节能市场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步伐。

篇2

这家位于厦门的公司将“自拍”作为自己手机产品的主要卖点,在特定人群中持续保持特别关注度。

对很多手机发烧友来说,这是件不能理解的事,按产品参数比较,与美图手机相仿的小米或魅族手机基本是千元左右,但美图能将定价放在2500元左右,甚至有人愿意在中关村商家处加价购买。

很多厂商都琢磨过自拍这件事,在硬件上OPP0之类的厂商甚至做得更好,但始终未能像美图一样把它当成自己手机全部的宣传点,很多人认为将全部卖点放在自拍上显得单薄。然而,美图并没陷入手机厂商们都曾进入的误区:不是所有用户都那么在意发烧级的硬件。他们很清楚自己的用户群是谁,也明白跑分高低对他们影响并不大,把自拍这件事干好,向这些在意自己容貌的人推销一款能把自己拍得更好看的手机,效果比跑分要好得多。

除了手机,美图最近的还有两款相机。美图SNAP1是一个口红状相机产品,可以单独使用或通过附件夹在手机上,美图给它的定义是一款“随意拍”产品,但加入了美拍的属性;美图BF1是一款微单相机,虽然叫微单,但它的定位并不那么专业,美图给它定义的使用场景是“旅拍”,比手机专业一点,尝试向更深一点的拍照领域延伸,

美图公司董事长蔡文胜回顾了公司历史,“火星文”“美图秀秀”“美拍”……听着这些名字,你会发现没有一款是很“高大上”的产品,但几乎每款都在年轻人中间有大量受众,根据蔡文胜在会现场公布的数字:9亿覆盖设备,2.7亿月活跃用户,5200万日活跃用户。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围绕着“脸”而展开,这是美图的主要业务,也是他们正在构建的“颜值”经济。

美图把一款成本价1500元水准的产品做出了3500元的高溢价,并且顺风顺水,猛一回头这似乎竟完成了除苹果以外难得的高溢价。然而这背后,美图的成功却也有特别因素。拍照手机小品牌居多,成气候者甚寡;大品牌虽然“主打拍照”但是“贪多不烂”,很少把拍照做成唯一的印记。美图手机坐拥美图恰好成了这小小风口的得利者。

市场就这么大,高利润下再扩大市场份额;当曾经其他厂商眼中的“小利”变为“肥肉”,如何筑起品牌壁垒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层面,“生态”自然是一个既能解近渴又能止远忧的法子。

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在苏州举行

11月6日,由国家能源局、江苏省政府、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联合主办的“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在江苏省苏州市开幕。此次论坛立足全球视野,探讨未来全球能源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享清洁能源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优异实践,为世界各国政府、产业组织、商业精英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思路,助推全球特别是中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篇3

    为应对气候变化,2009年我国政府在气候峰会上承诺争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这些指标也被作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低碳化成为“十二五”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可以通过发挥其资源配置、杠杆调节、中介服务等职能支持能源低碳化发展;同时,我国政府也一直强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减缓、适应、技术、资金”4个轮子共同驱动。可见,金融可以成为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强劲驱动力,在能源低碳化发展方面大有所为。

    金融驱动能源低碳化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进行研究。如SchlEish etal (2009) [1]发现,碳信用交易能够有效地刺激能源和相关工业部门提高能效并开发低碳技术。Friberg(2009) [2]认为清洁发展机制能为能源体系的多元化,提高碳排放管理水平作出积极贡献。另外,Victor.K.del(2011)[3]指出,对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战略性投资和对CCS项目的开发,可以有效的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2009)[4]的研究表明,低碳技术是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之路的的根本保障。张帅(2010)[5]认为能源低碳化发展关键要依靠新型的清洁能源,如何加大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资和技术创新是高碳能源低碳化转型的当务之急。曹洪军、陈好孟(2010)[6]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政策,以信贷配给约束污染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治污选择,能够大大促进节能减排,实现能源的低碳化发展。成思危(2011)[7]认为碳金融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应对气候变化激励机制和解决方案,成为推动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纵观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外学者主要从定性角度对金融驱动能源低碳化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而对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作用机制则很少有人涉及。鉴于此,本文将在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新疆实践,对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进行研究。

    二、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

    由于灰色关联度分析(GRA)是根据行为序列几何形状的接近性,以分析和确定影响因素对行为贡献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对样本容量及样本分布无特殊要求,因此本文可以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新疆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进行研究。

    5.排关联序。根据R的大小进行关联度排序。关联度越接近于1,说明关联程度越大。根据前人的经验,当ρ=0.5时,两因素的关联度>0.6时,便认为其关联性显着[8]。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新疆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进行测度,首先要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碳排放强度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利用与碳排放效益状况的指标,可以用来衡量能源低碳化发展水平。金融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服务推动能源低碳化发展,其中电力的投资、银行的技术改造贷款、节能减排贷款和能效贷款都能降低碳排放强度。由于银行对企业的节能贷款和能效贷款额不可得,同时考虑到碳排放强度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有关,可以把这些因素也都考虑进来,以利于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看出金融在能源低碳化发展中的驱动贡献。因此,本文选取碳排放强度作为参考序列,记为x0,电力投资(电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改贷款(金融机构的技术改造贷款)、能源结构(低碳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的占比)、能源效率(单位GDP能耗)、经济增长率(GDP增长率)、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作为比较序列,分别记为x1,x2,x3,x4,x5,x6。

    原始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00-2010),其中碳排放强度①根据公式计算得出,电力投资、技改贷款、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数据根据年鉴整理得出,考虑到数据的可比和可测性,GDP数据按1999年不变价格折算,同时以1999年数据为基准,将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便分析计算。

    (三)实证结果分析

    以新疆碳排放强度指标为参考序列,电力投资、技改贷款、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指标为比较序列,对无量纲化处理过的指标数据,按前述的计算步骤进行测算,得到了新疆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见表1)。1999-2008年新疆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由1999年的1.74下降到2008年的1.05,年均下降5.46%。由表1可知电力投资、技改贷款与碳排放强度的关联度在0.6以上,可以认为金融对碳排放强度下降有显着影响,它可以成为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驱动力。进一步对各指标与碳排放强度的关联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能源效率>产业结构>技改贷款>能源结构>经济增长率>电力投资,即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技改贷款和能源结构,最后是经济增长率和电力投资。这说明在影响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因素中,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的主要驱动因素。技改贷款和电力投资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影响程度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六位,揭示出金融对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驱动贡献还有待提高,尤其在电力投资方面。

    三、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机制

    (一)金融驱动作用机理

    在能源低碳化发展中,金融驱动是指以能源消费需求为基础,通过有效的金融手段,作用于生产和消费领域,引导企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终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的既定目标。碳排放是在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费需求对碳排放有影响,而能源消费需求又与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为了生产的需要会对能源要素产生直接需求,能源要素通过加工整合转化为能源商品,企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又会对能源商品产生间接需求;另一方面,从居民角度来说,一部分能源商品会成为居民的直接需求,另一部分则通过购买其他商品和服务转化为间接需求。由此可知,企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对碳排放产生显着影响。

    据新疆2010年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新疆2008年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为752.73万吨标准煤,各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为8 331.18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11倍。随着新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企业和居民对能源的消费需求还会增加,尤其是企业的生产能源消费。因此,金融要从企业和居民的能源消费领域驱动能源低碳化发展,通过采取绿色金融、价格激励等政策改善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引导企业低碳生产和居民低碳生活。

    (二)金融驱动作用渠道

    能源低碳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金融驱动作用机理的实现关键要靠有效的作用渠道。资金扶持渠道、碳金融市场渠道、政策引导渠道和金融服务渠道,这四个渠道作用的层面、领域不同,只有将四者有机结合,使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形成一个驱动轮,才能更好地发挥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驱动作用。具体来说,资金扶持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利用清洁能源,研发低碳技术和开展CDM项目的重要保证。碳金融市场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关键,可以通过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构建和碳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来限制高碳产业的投资,鼓励低碳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引导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保障,可以对企业和居民的能源消费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低碳信贷、低碳消费和价格激励政策。中介服务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支持平台,为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参与者提供专业化服务,优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的环境,主要包括信息咨询、技术集成和项目管理等服务。

    (三)金融驱动作用路径

    能源低碳化发展是最终目标,金融渠道是这一目标实现的手段,而路径是连接彼此的纽带。通过对新疆碳排放强度下降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因素、经济因素、能源因素均能影响新疆能源低碳化发展。除了金融的直接作用外,金融还可以间接推动能源的低碳化发展。即可以利用资金扶持、碳金融市场、政策引导、中介服务这四个渠道,通过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加大对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投资和开发利用,优化能源结构;继续保持技改贷款规模,降低企业与居民能耗,提高能源效率,来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的目标。

    四、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对策建议

    1.加大清洁能源投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一是要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新疆有着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地区的资源优势,创建清洁能源体系,降低对传统高碳能源的依赖,使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型。二是要为低碳能源技术和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提供资金扶持。大力发展煤炭提质加工、高效燃煤发电、工业锅炉洁净燃煤和新型煤化工等技术,减少原煤的直接使用,降低煤炭的消费强度,促进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强化低碳信贷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疆的碳排放主要是企业的生产能源消费中产生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碳排放状况采取差别信贷政策,强化低碳信贷政策。对于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从事低碳环保产业的企业可以给予优惠贷款政策,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则提高贷款利率,提前收回贷款,以引导资金流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篇4

关键词:城镇化;能源体系;变革

1 能源问题使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面临瓶颈

能源问题是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挑战之一。城镇化的发展会带来能源总消耗量的大规模上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资料显示,一个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其能源消费水平将提升至原来的3倍及以上。

1.1 解决我国农村能源消耗是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紧张现状首要的问题之一

我国农村的能源消耗量并不低于城市。造成农村高能耗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落后,农民缺乏相关知识,大量使用低效一次能源及技术,结果导致农户能源利用效率过低,能耗大,能源费用支出高。近年来,随着生活品质的改善和商品能源供应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开始更多地使用商品化石能源,将传统上作为燃料的秸秆直接放火焚烧还田,造成能源的大量浪费。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农村应该采用分布式能源发电,并利用其灵活性与更多的太阳能发电、风电和小水电相互融合,提高供电质量;燃气供热还需与太阳能集热供热融合,保障供暖质量,减少燃气消耗,提升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比例。

1.2 大量的资源消耗使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

数据显示,在全国654个城市中,有近400个城市面临城市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北京、山西、河北、河南等全年降水分布不均、降水总量相对较小的省市,地下水过度开采问题突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

1.3 粗放型城镇化导致城市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城镇化的直接表现是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柏油马路越来越密集。这些变化在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意味着大量植被和地下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同时,城市的快速扩张也使污染物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2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推动能源体系的大变革

2.1 新型城镇化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新"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能源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是以化石能源为主体,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气。这就会带来两大问题,一是化石能源为一次性能源,用一点少一点,且我国除煤炭以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都不足,对外依存度会越来越大;二是化石能源特别是占比超过60%以上的煤炭在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排放,造成环境压力,而我国目前的环境压力已经接近极限,60%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雾霾影响了大半个中国。新型城镇化是重点也是难点,其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改变甚至可能带动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新型城镇需要从依靠资源投入和消耗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主的集约型增长模式。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效抑制高耗能产业膨胀,通过政策调整产业结构,鼓励清洁化、消耗低、污染小产业的发展。

2.2 新型城镇化加速推广新型能源利用方式

要解开能源以及环境这两大制约、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大量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根本出路,而城镇化进程恰恰是加快这一调整的最佳契机。

首先,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大规模推广新能源的好机会。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一定会有大量新市区、新建筑出现。新建的城镇和城市新区应当从一开始就重视能源结构调整问题,把能源消费更多地建立在新能源的基础上,这样会大大带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逐步改变我国的能源格局。

其次,城镇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也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我国现行农业生产方式是以传统的家庭农业为基础,对能源的使用很少。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一定会增加对能源的需求。以风电和太阳能为标志的新能源的一大特点是分布式,这就和分散的农业生产形态相吻合。

最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优势已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体现出来。传统的化石能源是一种非均衡分布、适于大规模开发、集中使用的能源;而新能源恰恰相反,它分布相对均衡,不需要运输成本,这些特性使其更加适用于小城镇,而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恰恰是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太阳能热水器、电动自行车、沼气,这几项中国走在世界前列的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大都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发展得好,就是佐证。

2.3 新型城镇化给传统能够能源企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篇5

“新经济”一词早就在中国使用,高层也早就在讲话中谈及。事实上,“新经济”这三个字也并非第一次从口中说出,李总理对这概念念兹在兹。就在“两会”期间,李总理与经济、农业界政协委员共商国是时,曾八次提及“新经济”。而就在此前的一个月里,他已经至少三次阐释“新经济”的内容和意义。在谈到“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时,李总理说,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在2月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总理提到,过去我们的政策主要扶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就地扩能,现在要提升政策向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倾斜,大力发展“新经济”。他还指出,“新经济”里面制造业和服务业常常混在一起,设计、制造、营销一条龙;众创空间则进一步打破了专业界限及工业和服务业等传统划分界限,促进了分享经济和共享经济,其中也孕育着“新经济”的样态。在李总理眼里,“新经济”已有了更丰富的含义;在李总理心中,对“新经济”也有了更大的寄托;在李总理的手中,“新经济”也必将打出一副经济组合好牌。

从普遍意义看,“新经济”一般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包括移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重要内容。广义上讲,“新经济”可以看作是中国经济内在转型升级的外化表现,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体现。当然“新经济”的核心本质没有变,即IT革命、全球化、知识经济、智能化打造的新型制造业为一体的,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为特点的一种新经济现象。“新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转型的大趋势。

有了对“新经济”这样的认识,鉴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迫切强大需求,将“新经济”正式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它不仅是千禧年之后互联网经济的代称,而且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它也不是经济增长速度等浅层次的东西,而是预示着中国经济全面深刻的脱胎换骨。

回顾美国通过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发展走出上世纪70~80年代的“滞胀”,在上世纪90年代迎来了“克林顿繁荣”,几乎主导了全球的产业革命,可见“新经济”对于促使经济发展转型的巨大作用。再查此轮经济危机,2008年美国引爆全球金融危机,但在全球其他地区经济仍在苦苦探底低迷之际,美国经济却率先复苏,动力仍然来自于“新经济”。德国经济能够在20 0 8年经济危机后受到创伤最小,同样得益于“新经济”对传统制造业的革新和升级。德国所谓的工业4.0其实就是利用物联网信息系统将生产过程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所以说德国的工业4.0就是在“新经济”中孕育的,这就是“新经济”。由此可见,凡是“新经济”发达、发展快的国家,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强,经济良性发展的动力就十足。美国如此,德国亦如此。

中国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时期没有赶上那班早车,但却抓住了本次“新经济”的快车。虽然“新经济”在制造业上尚需像德国一样加力,但在服务业上“新经济”运用却领先世界,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在世界I T业中也是举足轻重的。电子商务、物流供应、O2O、互联网金融等迅猛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来自Wind资讯的研究数据表明,201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速最快的行业主要为“新经济”板块,其中突出的分别是非银行金融(78. 08%)、传媒(24. 69%)、医药生物(18.48%)、休闲服务(17.04%)、通信(13.46%)、计算机(12 . 26%)和电器设备(7.00%)等。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年均分别增长9.9%和14.4%,增速分别高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6和10.2个百分点。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加强。“新经济”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强动力,而且后劲潜力巨大。试想,如果没有“新经济”业态的大发展,那么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无疑会更大。由此可见,自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以来,这一战略已经深刻影响了中国诸多行业,“新经济”在中国也已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分析中国走向“新经济”的背景,既是形势倒逼,也是主动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传统发展模式必须改变。201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出现下降,预期增长目标未能实现。投资增长乏力,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金融等领域存在风险隐患,严重雾霾天气等环境事件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和困难,都要在发展中化解。

如何发展“新经济”?决策层已经提出了若干具体项目、具体政策。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3月17日正式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出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例如,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美元提高到12美元以上。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等等。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篇6

【关键词】:电能替代;市场推广;策略;实施

1、导言

电能替代模式是指利用高效、安全以及优质的电能,将一次性能源替代,例如,利用电能替代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等,在专业的大规模能源集中转化环节中,提升电能的利用率。这样的能源转化模式能够实现对能源的精密控制,在能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能源转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缺乏经济支持、电力供需矛盾等。

2、充分认识推广电能替代市场的重要意义

电能替代是在终端能源消费环节,使用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的能源消费方式,如电采暖、地能热泵、工业电锅炉(窑炉)、农业电排灌、电动汽车、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机场桥载设备、电蓄能调峰等。当前,我国电煤比重与电气化水平偏低,大量的散烧煤与燃油消费是造成严重雾霾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能具有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实施电能替代对于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意义重大,是提高电煤比重、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减少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稳步推进电能替代,有利于构建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新型电力消费市场,扩大电力消费,提升我国电气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同时,带动相关设备制造行业发展,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3、电能替代的市场推广策略

3.1着力做好电能替代的市场调研

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当地市场的需求状况,根据需求状况明确电能替代推广范围和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建立完善与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电力客户之间经常性的信息沟通渠道,广泛扩展和畅通市场需求信息收集与反馈网络,丰富准确的信息来源。完善样本用户信息库建设,及时了解大用户的用电动态和用电需求,强化县域电力市场营销服务工作,延伸农村用电市场调研分析,加强对拉动内需消费、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的研究,及时调整实施电能替代行动计划的针对性措施,开拓农村市场。

3.2多角度促进电能替代

首先,与政府相关部门(单位)合作,配合开展节能减排、重现美好蓝天的相关工作,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开展电能替代推广工作。其次,拓宽电能替代和节能宣传范围,开展电能替代宣传活动。旧模式的宣传仅限于对节能减排的宣贯,新的宣传应加强对完成电能替代、节能减排及取得社会经济效益和减少雾霾所做的贡献进行广泛宣传,让客户切实看到电能替代不仅能对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而且也能产生经济效益,让客户实施电能替代后真正得到实惠。再者,从业务受理开始落实电能替代管理,用电报装时供电企业提供服务的第一环节,工作人员从接到新投资兴建客户的用电申请开始,深入了解新客户的用电需求、用电设备以及用电设施的技术性能,宣传电能消费的优势,提议用电客户积极采用电能替代一次能源在终端的消费,想客户用电之所想。最后,按照该模式不仅能够实现电能替代管控一体化,而且年度电能替代指标超额完成50%。

3.3创新电能替代工作机制

强化工作协同,整合优势资源。电网企业在报装受理、勘察以及用电检查等环节,收集潜在项目信息,由专人全过程跟踪服务。开辟业扩报装绿色通道,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简化项目管理流程,大力推广打包项目和应急增补项目机制,提高配套电网建设的时效性。在争取电网合理回报的前提下,在建设、投资等方面,优先支持替代项目的配套电网工程。支持节能公司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开展电能替代项目,推动项目落地。整合行业协会、设备厂商等资源,建立电能替代推广合作机制。

3.4不断充实能源技术改革力量

能源改革技术在电能替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最初能源开发与能源替代方面的技术水平比较低,因此所设计的能源替代设备功能不完善,使得电能替代成果不佳。因此为了促进电能替代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在设备开发中引进先进的技术,对电能替代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鼓励其与设备厂商之间联系。当电能替代设备投入使用环节中,需要技术人员向客户提供咨询、设计以及施工方面的服务。同时供电企业为了促进更多设备能够投入使用,首先需要供电企业能够进行市场调研,主动收集与电能相关的客户,并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其次是积极开展与电能替代相关的技术研究,逐渐丰富电能替代的技术储备,为电能替代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

4、电能替代的市场推广方案实施

某水泥加工企业为一能源投资集团的子公司,主营水泥材料生产与销售业务。当地供电公司市场拓展人员了解到该水泥公司情况后,与当地环保部门沟通,全面在主城区域内禁止使用燃煤进行加工生产,并向水泥加工公司积极推荐热泵热水锅炉,经多次介绍与沟通后,该公司最终确定与热泵安装项目合作,并在2014年7月完成对热泵热水锅炉整套设备的安装。

在没有采用电能替代项目之前,该水泥公司2013年燃煤消耗量达702吨,费用支出数目庞大。而自该公司使用热泵热水锅炉进行生产后,通过安装62m3的水箱和2台机组功率为55KW的热泵热水机组,按照每天耗热水量为115吨计算,在热泵热水机组的运行下,热泵设备可以帮助该公司每年节约大约46万kWh用电量。

按每度电0.5元计算,每年可节约电费23万元左右。不仅如此,使用热泵热水锅炉进行烧水后,该公司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明显减少,如二氧化硫排放量较之前约减少8.3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减少908吨。从这一应用实例中可以看出,电能替代实施的重要影响和价值,以及对能源节约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Y论

总之,电能替代是供电公司顺应市场发展与开拓市场的一个重要项目,是国家实现能源节约与能源转型的重要举措。虽然电能替代项目目前仍处于市场推广阶段,还没能在市场上大范围应用开来,但随着宣传效应的加大与电能替代带动作用的加强,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意识到电能替代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能源;利用问题;特征;结构;政策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8-0030-04

我国2010年人均GDP达到4382美元,在总体上进入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历史经验和国际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一个国家或地区往往会面临诸如贫富差距(地域之间、人群之间)大、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化之类问题所产生的发展瓶颈。如果处理得当就能突破这一瓶颈,从而出现一个较长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反之,则可能出现经济震荡,徘徊不前,甚至倒退。就实际情况而言,目前我国除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依然悬殊之外,粗放型经济发展问题仍然非常突出,而这又集中表现为急需解决的能源利用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要将单位GDP能耗降低17.3%;在2015年的基础上,2020年再削减16.6%;在2020年之前,要将非化石燃料占国内总能耗的比重提升至15%。在上述背景下,本文运用1990-2010年统计数据对我国能源利用问题进行特征解读及结构分析,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对解决我国能源利用问题的政策进行思考。

一、能源利用问题的特征解读

(一)加工转换率比较低

1990年以来,我国用于二次能源生产的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09年,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为72.01%,和1990年相比,仅仅提高了5.5个百分点。其中,在发电及电站供热方面的能源加工转换率为41.73%,仅仅提高了4.4个百分点(见图-1)。也就是说,目前在能源加工转换中仍有30%左右的能源损失,特别是在发电及电站供热方面的能源损失仍然高达60%左右。从产量规模来看,我国电力生产以火电为主,在发电及电站供热方面的能源加工转换主要是煤炭燃烧后的能量转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能源加工转换尤其是火电生产效率偏低,一方面导致了煤炭生产和供给压力的加大以及煤炭资源储量的快速减少,另一方面又致使污染排放控制难度不减。

(二)消费弹性依然较高

1990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电力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在总体上呈现高度正相关。或者说,经济增长加速,能源消费和电力消费增长就有更快的加速;反之,经济增长减速,能源消费和电力消费增长就有更快的减速(见图-2)。尽管在经济软着陆和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1997-1998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只有0.06和0.03,但是,多数年份伴随10%左右的逐年高速平稳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保持在0.5左右,尤其是2003-2005年分别高达1.53、1.6和0.93。而在除2003年和2004年之外的各年度中,电力(主要是火电)消费弹性均明显强于能源消费弹性。可见,在推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如何有效节能降耗,弱化能源消费尤其是电力消费弹性,是我国在能源消费方面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进口依赖度在增强

我国国内能源1992年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特别2004年开始呈现供给缺口逐年变大的趋势(见图-3)。也就是说,我国能源进口规模从2004年开始在逐年扩大,进口依赖度在逐年增强。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煤炭、石油净进口分别达到1.4575亿吨和2.3628亿吨,在2009年的基础上各自增长了40.9%和18.9%。尽管能源进口增长有利于缓解我国国内能源生产和能源供给压力,满足国内能源需求,确保经济持续和快速增长,但当能源进口规模到达一定程度后,如果国内能源消费弹性未减弱,且能源加工转换率仍然偏低,那么一旦某种国际因素导致能源进口冲击,我国经济就可能会遭受重创。对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我国来说,能源进口可作权宜之计,但不能对其产生长期的依赖。这也表明,能源加工转换率的显著提升和能源消费弹性的有效弱化,对化解能源进口依赖度不断增强可能带来的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能源利用问题的结构分析

(一)可用产量结构

煤炭、石油、天然气是我国的三大常规能源(石化能源、基础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从常规能源有限性和经济低碳化发展的角度考虑,以电替代油、气,以新电力替代常规电力,由煤炭生产为主转向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为主,应当成为能源生产结构升级优化的方向选择。能源生产结构的升级优化,同时有助于能源加工转换率的快速提升。

伴随我国能源产量的持续增长,一方面,能源生产结构呈现优化趋势,即水电、核电、风电比重在小幅持续上升,石油比重在小幅下降;另一方面,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天然气比重在小幅上升,特别是煤炭的霸主地位始终未变,即煤炭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而且有上升趋势(见表-1)。也就是说,水电、核电、风电产量的缓慢增长,并没有显著缓解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不可再生能源特别是煤炭和天然气开采带来的压力。这种状况导致的直接结果,必然就是我国能源的加工转换率,尤其是在以火电生产为主的发电及电站供热方面的加工转换率,呈现出近似于不变的非常艰难的上升趋势。因此,要实现能源生产结构升级优化,快速提升能源加工转换率,除了全力并切实推进能源加工转换行业优化升级之外,最为关键之处则在于加大对水电、风电以及其它新电力和新燃料的发展力度。

(二)消费行业结构

要缓解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供给压力,实现经济低碳化发展,除了在能源生产结构方面要确立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主体地位之外,还必须推动能源消费行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原因在于,能源消费行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有助于明显弱化能源消费弹性。或者说有助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节能降耗,并有助于降低能源进口依赖度。

伴随经济持续增长与工业化进程推进,我国非农行业的能源消费比重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的消费比重从2000年开始各年均为8.7%;包括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内的工业,对能源的消费比重一直保持在80%左右(见表-2),而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工业行业对能源的消费又几乎占到全部工业能源消费的70%。

作为我国能源消费的四大行业,2009年以煤炭、电力消费为主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能耗为2.5吨标准煤/万元,以煤炭、焦碳、石油、电力、柴油和燃料油消费为主的制造业增加值能耗为1.64吨标准煤/万元,以柴油、汽油、煤油和燃料油消费为主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1.42吨标准煤/万元,以煤炭、石油消费为主的采矿业增加值能耗为1.05吨标准煤/万元(以上数据系根据国研网所载统计数据计算得到)。

因此,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加丁和化工等六大工业行业以及交通运输服务业,应当成为我国升级优化能源消费行业结构之重点把握的行业对象。其中,实现交通运输服务业的节能降耗减排,又应以我国汽车制造业产品的转型升级为切入点。

(三)生活消费结构

在用于行业生产消费的同时,能源还用于家庭生活消费。就拥有13亿多人口的我国而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升级优化,同样对缓解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供给压力、实现经济低碳化发展、降低能源进口依赖度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伴随我国经济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即作为污染型生活能源的煤炭、煤油之人均消费量在下降,而作为清洁型生活能源的电力、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和煤气之人均消费量在上升。但同时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却在明显增多。如在2005年的基础上,2009年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增长了30.96%,其中人均电力消费增长了65.34%(见表-3)。

我国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消费快速增长。2008年限额以上批发与零售业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销售额达到5663.2亿元,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长了53.36%(根据国研网所载统计数据计算)。二是家用电器中诸如空调、冰箱等之类耗电量大的耐用型商品使用量快速增长。三是高能耗住宅面积快速增长。建设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95%以上的新建建筑实现了按节能标准设计,而在施工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仅为50%左右。

因此,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制造业产品的转型升级、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的严格执行、生活能源消费的节约,应当成为我国在升级优化生活能源消费结构方面需要抓住的关键之点。

三、解决能源利用问题的政策思考

(一)加快新能源生产规模化发展

要大幅提升新能源在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重,形成其对常规能源的替代之势,就必须要结合地域性能源优势分布特征,以鼓励新电力生产和新燃料生产为内容,借助财政、金融扶持和税收减免等手段,开展新能源生产运动,加快我国新能源生产规模化发展。一是立足于目前我国在水能、风能用于电力生产方面已有的坚实基础,重点塑造出一批特大型水电、风电生产龙头企业,加快水电、风电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二是在继续推广太阳能采热装置运用、推动沼气生产发展及沼气生活燃料化使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我国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产品)发电技术,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太阳能、沼气发电企业;三是充分发挥我国海洋潮汐能、海洋波浪能和地热能储备优势,重点发展一批大型海洋潮汐能、海洋波浪能发电企业和地热能发电企业;四是优化我国传统水电解制氢技术,加强我国对太阳能制氢技术、生物质能制氢技术、核能制氢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逐步实现氢能生产在我国的规模化发展。

(二)推进能源利用器具转型升级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能源利用问题,或者说要使新能源成为我国利用的主要能源,并缓解新旧能源供给压力以及降低产品成本,关键要解决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用能源利用器具的生产和技术问题。从操作策略来看,就必须以鼓励新能源器具和节能型器具的研发和生产为内容,进一步运用政策性扶持手段,开展能源利用器具创新运动,推进我国能源利用器具转型升级。一是配合新能源生产运动的开展,鼓励新能源采集设备、氢能制取装置、新能源发电设备以及新能源交通工具(如电车、电瓶车、氢能车、氢能飞机和氢能轮船等)的研发,重点培育一批大型新能源利用器具生产企业;二是以有效达成生产节能降耗和生活节能降耗为目标,重点推进动力设备、灯具、供热装置和供冷装置等用品节能技术的研发,大力度扶持一批典型的节能用品生产企业,实现生产用品和生活用品节能化发展。

(三)增强工业结构的节能化调整

要升级优化我国能源消费行业结构,实现以节能降耗为前提的经济增长,就必须要结合行业生产发展实际,以包括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和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在内的产业升级和产业淘汰为内容,进一步通过政策性扶持和政策性约束,开展生产节能运动,增强我国工业结构的节能化调整。一是在推动新能源生产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以煤电生产、石油加工技术节能化升级为重点,积极创新加工转换节能技术,切实提高我国常规能源加工转换的总体效率;二是以深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化工业生产技术整改为重点,以进一步加强新技术引进和新技术研发为突破口,推动我国制造业生产节能化升级提速;三是针对工业高耗能行业,在经过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构建我国行业节能目标体系,制定和实施旨在完成节能目标的行业时间表,并依此对其中未能按期通过生产技术升级实现节能目标的工业企业实行强制性淘汰。

(四)加大建筑节能标准执行力度

要实现有效节能,除了要积极推进节能型用品生产发展之外,必须要严格执行1986年以来中央政府颁布的建筑节能设计、检验标准与实施规则,重点加大我国建筑节能标准执行力度。一是必须加大对未达节能标准之新建筑的行政处罚力度,大幅提高违规建筑企业的违规成本。在违规成本的设置方面,应按照建筑未达节能标准的程度建立违规等级,并按照建筑内单位空间规定各违规等级的处罚金额标准。违规总成本应不低于违规总利润。二是必须加大对未达节能标准之新建筑的行政执法力度。对违规建筑企业,要限期使其接受处罚,并要求限期整改。对拒绝接受处罚的违规建筑企业,除了继续责令其接受处罚外,应追加处罚或吊销其营业执照。三是必须充分发挥民间对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的监督作用,特别是要积极引导民间对行政执法和行政处罚的监督,以此确保建筑节能标准面向全社会的有效实施。

篇8

25岁的“生毛豆”研发团队负责人汤洋,似乎还未从被总理认可的喜悦中回过神儿来,“刚刚总理对我们的每个产品都评价了一下,觉得挺赞的”。

“总理之前参观百度公司产品的时候,曾经询问过PM2.5的问题,但对方没有办法回答,来到我们这里之后,刚好可以解答。”汤洋说。

在他看来,“中科创客学院和别的创客平台不一样,他们很真诚”。海外留学归来,放弃了继续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机会的汤洋,曾遇到很多创客伙伴,然而,“只谈盈利,不讲感情”的创业理念让他很难认同。

在汤洋眼中,中科创客学院有一种很特别的学院氛围。“他们不浮躁,有自己的理想,也有一份对社会的责任。大家在一起合作,考虑更多的是产品如何实现,而不是一味想着盈利。”

除了中科创客学院的独特精神气质,实实在在的“硬科技”,也让汤洋觉得心里特别有底。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学者们的很多支持。”汤洋说,自己团队的强项是软件开发,硬件环节始终是一个短板。“学院不仅提供了很多博士生和导师来指导我们,还提供了免费的实验室。”

由于所开发的产品涉及到一些专业标准,汤洋过去经常要跑出去租实验室。“现在我们可以用中科院的实验室来做,对方分文不取。”汤洋说。

自成立以来,中科创客学院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强大的软硬件支撑和优质的服务,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的优质创客和创客项目入驻,在业界及社会上建立和形成了良好的品牌与知名度。

归国创业热情高涨

主题为“创业创新――汇聚发展新动能”的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将于10月19日到23日在北京主会场以及上海、深圳、西安、成都、武汉、沈阳、合肥等各分会场同时举行,以推动形成全民共创的新风潮。

10月19日,创业者解江冰很早就赶到了位于北京海淀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展示中心,他创办的爱博诺德将在此参与展示。他把这次展示当做回国创业四年的一份成绩单。

2010年,解江冰还在美国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担任首席科学家,年薪数十万美元。看到中国在软式人工晶体方面的进口依赖,他决定自主研发,回国创业。

解江冰为此放弃了安稳职位,妻子也辞职在家。“当时我们也担心,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不过,他的担心在回到北京后很快被打消。

在国家人才政策、创业政策等支持下,2014年,解江冰创办了爱博诺德公司。如今,公司吸引了不少博士、硕士组成研发团队,已取得28项专利授权,研发的可折叠人工晶体走入越来越多的国内医院,成功替代了进口品牌。

“如今我赶在这一轮创业大潮,可以说,创业迎来了最好时机。”他说,因为创业,家人已从美国回到北京,迎接新开始。

在“双创周”启动仪式现场,和解江冰一样的创客还有很多。他们是当下中“创业创新”热潮的弄潮儿。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巡视员孟宪棠表示,在双创政策激励下创新创业热潮正在迅速兴起,其质量和效能比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两次的创业热潮显著提升,毕业大学生和留学归国创业者成为双创的生力军。

数据显示,2015年新毕业的大学生创业比例同比增长近1倍,全国超过千万的网络创业群体中,大学生的比例占到六成。在2014年近40万归国留学人员中,15%选择了自主创业。

科技部相关活动负责人给本报举例说,在海外留学归国创业参展的项目中,有志于打造世界最薄彩色柔性显示器的柔宇科技公司,其核心研发团队大多都是从斯坦福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海外名校毕业归来。

“在成果展示和双创大赛中,除了邀请本国创业者参赛,我们还邀请了来华创业的外国人展示自己的创新创业成果。”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宋军说。

“总的来看,空前活跃的双创活动对汇聚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以创业促进就业,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巡视员孟宪棠说。

数据也说明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经济带来的新动能。以全国创业最为集中的北京中关村为例,今年前八个月,中关村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收入同比增长10.8%,从业人员同比增长7.5%,新增24家创业公司挂牌上市。

总理点拨“双创”精神

来到中关村活动周启动仪式主会场,北京、辽宁、上海、安徽、湖北、四川、陕西、深圳等省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主要负责人通过视频汇报了当地创业创新相关情况。5位创业创新者上台以点赞手势推出“双创”活动周标识。发表即席讲话,他说,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发展方式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结构性改革激发全社会创造力,打造发展新引擎,今年在世界经济低迷和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6.9%,保持在7%左右,尤其是就业比较充分,其中“双创”起了重要支撑作用。“双创”也有力促进结构调整,将推动发展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分别来到科技人员、基层群体和青年创业项目展区,看到高校师生研发的国内首台金属3D打印设备、脑起搏器等项目,以及基层工人和返乡农民等的创新成果,他勉励大家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要在“创”,核心在“众”。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无论“草根”还是精英,都可以投身创业创新,一展长才。“双创”也是收入分配改革和促进社会公正的切入点,可以增加大量就业岗位,为创业创新者提供更加公平的机会和通畅的上升通道,特别是让青年人有广阔的空间驰骋,让更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富起来。

在大型企业创业平台展区,海尔集团等企业介绍,他们借助“双创”实现升级发展,带来边际效益递增。说,“双创”不是小微企业的专利,也是大企业的优势,要主动拥抱“双创”,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带来大中小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管理模式变革,催生新的工业革命,这不仅将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会推动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业态加快成长。

在听取几位海归博士的超薄柔性显示项目介绍后,指出,“双创”需要全方位对外开放,不能闭门造车,要登高望远、放开胸怀,面向全球引进各种要素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发展颠覆性技术,与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与各国创新彼此对接,实现合作共赢。

随着现场按下按钮,全国首个专门服务于创新创业的网络众扶平台正式启动上线。他说,政府要做创业创新者的“后台服务器”,通过不断完善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断清除制约“双创”的障碍,不断织牢民生保障之网,增强创业创新者试错的底气和勇气。同时推动“双创”要注重实效,提高政策的协调性和针对性,把“双创”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有机结合,防止一阵风、走过场,尊重市场规律,注意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公平竞争,使产品和服务质量有保证、可提升,让“双创”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向围拢过来的创客们说,以创新赢得未来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共识,“双创”精神正在塑造当代中国人的新品格。“双创”活动周要成为创意交流、思想碰撞和成果转化的平台。祝愿那些优秀的初创项目,能在这里遇见各自的“天使”。希望大家用更多创业创新的故事为我们这个时代立传,续写中国发展新辉煌。

“创新创业”成政府关注重点

早在此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创新创业”就成为重点工作方向,会议上决定,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以改革释放创业创新活力。

当时总理曾在一周之内三提“创新创业”。此前的7月9日,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强调,“促进和巩固经济稳定向好,必须着力以推进结构性改革促结构调整,坚持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向纵深,实施创新驱动,加快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7月10日,在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意见建议时,再次强调,“要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让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让更多金融产品和服务对接创新需求,用创新的翅膀使中国企业飞向新高度。”

在上半年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密集、经济企稳回暖、下半年经济工作全面部署的关键时点,总理一周之内三提“创新创业”意味着什么?

首先,这意味着中央政府下半年将继续鼓励创新创业,以有效破解就业难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在主要经济指标中,“就业”始终是总理最关心的指标之一。虽然人社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20万人,调查失业率为5.1%左右;6月26日,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在2015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分析会上也表示,我国上半年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等多项指标平稳增长,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为完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设定为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的目标,当前仍需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以此为抓手,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最终通过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经济有质量的增长。

其次,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将继续支持创新创业,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加速转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政府对创业和创新的重视。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面对制造业“去产能化”、房地产“去泡沫化”、金融体系“去杠杆化”、环境“去污染化”带来的经济增速放缓,要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从低端转向中高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生态,充分激发和释放新的消费潜力,唤醒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加速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最后,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将继续鼓励创新创业,以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要让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成果变成产业活动,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而新一轮的创业创新浪潮显然是稳定中国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不断产生的创业活动和新企业,不仅可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持续活力,也将为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中高速增长增添持久动力。

正如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当然,要促进创业创新,不仅要因势利导,更要清除障碍。这也是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去年以来已取消149项职业资格的基础上,再取消网络广告经纪人、注册电子贸易师、全国外贸业务员、港口装卸工等62项职业资格,同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集中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原因。其实,围绕着创新创业,今年政府出台的各类优惠扶持政策已经不少。有理由相信,通过政府不断疏通“创新创业”中的“堵点”,解决“创新创业”中的“难点”,更加宽松顺畅的创新创业环境将会被营造,广大劳动者创新创业的热情将会被极大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有望成为下半年稳增长的新动力。

激发市场活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发展方式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结构性改革激发全社会创造力,打造发展新引擎。今年,在世界经济低迷和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6.9%,保持在7%左右,尤其是就业比较充分,其中“双创”起了重要支撑作用。

在中央一系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经济、新动力成长比较快。数据显示,1-9月份,网上零售额增长36%左右,将近40%,像新能源汽车这样的新产品在翻倍增长。在工业结构中,1-9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高出4.2个百分点。

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离不开“双创”,“稳增长”和“调结构”也离不开“双创”,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就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今,“双创之火”已经点燃,但要烧得更旺,还需要添好“三把柴”。

其一,政策之“柴”。好政策才能让有创业意愿的创业者付诸行动,“双创活动”显然能极大地起到宣传作用。只有把那些好政策宣传出去,才能把资金、人才引进来、留下来。其二,服务之“柴”。对政府来讲,除了加大扶持政策、加快设施建设外,更需要加强服务水平。毕竟,好的服务才能让创业者安心创业。其三,环境之“柴”。创业环境也是创业者关注的一个重点,营造健康的市场生态,构建优良的创业创新环境,才能更好地招贤纳士。

正如总理所说,政府要做创业创新者的“后台服务器”,通过不断完善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断清除制约“双创”的障碍,不断织牢民生保障之网,增强创业创新者试错的底气和勇气。同时推动“双创”要注重实效,提高政策的协调性和针对性,把“双创”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有机结合,防止一阵风、走过场,尊重市场规律,注意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公平竞争,使产品和服务质量有保证、可提升,让“双创”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篇9

2017全球汽车论坛于6月7日至8日在重庆举办,本次论坛的嘉宾来自中国、法国、英国、美国、韩国、德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演讲嘉宾多达64人,参会企业228家,媒体144家,总参会人数800多人,其中1/3来自主机厂,1/3来自供应商、经销商及汽车相关领域,另外1/3由中外媒体构成。如此罕见的阵容,无愧于“全球汽车论坛”的名称。

本届全球汽车论坛设置多个环节,分别围绕《日趋成熟市场中的产业展望与战略》、《中国制造2025:从世界工厂到制造强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视角:成熟市场中的盈利性增长战略》、《环保技术和新能源汽车:前景、机会和挑战》、《“一带一路”助力中国汽车国际化》、《电动新势力:崛起、定义和重构》、《中国自主品牌:发展进展和前景展望》、《汽车经销商的未来》、《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的下一代技术及其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汽车销售与市场营销:低增长时代的战略》、《汽车设计与造型:创新与灵感》、《2025年汽车工业展望:机遇、挑战与前进方向》12个议题展开争论。全球汽车精英人士用他们深度的思考和激情的演讲全方位揭示了世界范围内汽车产业结构性的变革与历史性的挑战。

变革中的新汽车时代

进入2017年,汽车产业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分水岭,在变革深入、不进则退的新汽车时代,全球汽车产业该走向何方?中国汽车工业在其中的角色又将如何优化?其中,还有多少把握和策略去打一场翻身仗?

“需要重新认识这次产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重新认识正在到来的新汽车时代。”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从三大角度阐述了此次变革的前所未有:“汽车产品不再是单一的代步工具,而成为人类社会最大的综合性移动终端;汽车产业的边界被打破,更加开放和宽泛,传统车企向科技与服务领域转型;汽车与社会的新关系正在形成,环境、安全、法律、经济都将面临挑战,汽车成为社会产品和经济产品。”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吴存荣对新汽车时代的解析与王侠异曲同工,他认为汽车商业模式正在发生颠覆性变革,中国正在引领全球发展最快、最稳定的世界消费市场。据其介绍,重庆汽车工业发展迅猛,20年前汽车产量不足20万辆,2016年汽车产量已达到316万辆,占全国11%,继续引领各省第一,且力争到2020年,重庆将初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研发产业生产基地。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国汽车工业应该秉持怎样的态度参与全球竞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援引了在刚刚闭幕不久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所倡导的思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王瑞祥对此呼吁,中国汽车工业应该践行大国责任担当,以更宽广的胸怀、更高效的行动,构建汽车产业合作共赢的国际化新体系、新格局。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汽车市场需求都正在接近饱和,中国汽车工业的短期前景并不明朗,随着增长放缓、竞争加剧、新技术的出现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大型国有汽车企业该如何应对眼前的机遇与挑战?未来又将在全球汽车市场格局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广汽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认为,到2023年中国乘用车普及期即将结束,而智能网联汽车将是未来发展重点,“能源革命和智能网联革命将撬动汽车产业本身的革命,机械能耗将转变为移动能源,汽车制造也将转变为汽车智造。从大格局来看,中国汽车工业将继续领导全球汽车经济,持续增长潜力仍十分巨大。”

然而,由传统汽车迈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这条路注定充满不确定性,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安铁成对此表示,“技术创新是提升自主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行业发展的需要,在新竞争格局下,汽车产业被赋予了新的生机,逐渐向着智能化、电动化、网连化、共享化方向发展。”

长安汽车副总裁袁明学对当前汽车行业发展现状提出实质性应对策略,“互联网+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汽车产业形态中,产品和服务是竞争的首要要素,客户体验是竞争的核心,汽车产业未来将面对三大不确定性,即技术的不确定性、消费者的不确定性、政策的不确定性。”

重塑a业格局靠什么?

过去十五年中,中国汽车产业已形成自己的特点和结构。那么,在未来的十年中,这个行业的新特征是什么?

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朱华荣认为,“中国车企应具备对新趋势深刻的洞悉能力、打造经典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产业链的整合能力以及多渠道盈利的能力。随着智能+、互联网+、新能源+等不断突破,汽车将成为下一个移动智能终端,可能不到十年就会形成以车为核心的生态圈。此外,未来车企也将遇到变革转型,在如今这个消费者对体验化要求越来越高的经济时代,消费者的痛点将被逐渐放大,需求将被强化,因此不能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就意味着不能满足用户服务的车企被淘汰。同时,各路互联网企业纷纷涉足汽车制造领域,整合各路资源也是车企需要关注的地方。

吉利汽车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聪慧表示,时代变化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存在巨大机遇。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一定会继续攀升,吉利的定位就是要与合资品牌展开竞争,“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课题,我们依然处在不断摸索、不断修正的阶段,只有中国汽车企业集体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中国汽车工业才能真正在全球舞台上站稳脚跟。”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廉玉波预判,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可能成为最大胆、最前卫的市场,“弯道只是提供了一个机遇,如果不足够重视,同样会走传统汽车的老路。弯道会给车手提供一个可以超越的机会,但同时也会对技术含量提出更高要求。新旧技术交叉汇聚,新老车企需要不同的突破。中国有52%的消费者具有购买纯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的意愿,中国到2020年要达到200万辆新能源汽车需求,且自主品牌份额将达到60%,这些都是未来汽车市场潜在的发展机会。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蔡宾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变化必将决定和影响着中国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过去排浪式的消费方式,将逐步被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取代,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必将走差异化的发展之路,“创新仍是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一个主题词,以创新为导向,突破原有发展路径,探索新的纬度空间,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寻找和创造新的市场机会。而随着金融和汽车服务融合的显著加深,未来汽车的拥有方式和使用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共享出行将成为新的商业模式。”

零部件企业如何转型?

本届全球汽车论坛期间,一些零部件巨头公司还进行了重大新闻。其中,就有两场奠基仪式举办,一是大陆集团为其在重庆的新研发中心举行奠基仪式,二是美国德纳公司也在重庆举行了制造装配工厂的奠基仪式。此外,博格华纳全球CEO携几乎一半的管理团队高调参会,其他零部件企业代表团也均以集团总部高管阵容亮相。

中国汽车市场量的放缓对产能过剩的忧虑以及利润不断下降,使零部件供应商面临更大压力,与此同时,他们还要投巨资开发新技术以满足来自消费者、市场竞争和法规方面的要求。那么,对于占据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第一梯队的跨国企业来说,他们在努力争取一席之地的同时又面临着哪些技术挑战?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关系又将发生哪些变化?

德纳控股公司轻型车传动系集团总裁Bob Pyle表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应该重新思考一下汽车产能过剩的问题,因为产能过剩涉及全球汽车行业的零部件配置,同时产能过剩也必须考虑库存风险,而快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对于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则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变化和挑战。

法雷奥集团中国总裁毕诺认为,中国汽车产业正面临着电气化、自动驾驶和新服务三个巨大变革,未来世界需要中国创新,中国市场对新技术的尝试意愿高于其他国家市场,而法雷奥在全球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取得业绩增长则主要源于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因此中国不仅是世界最大汽车市场,还代表着全球50%的经济增长,所以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德尔福中国区总裁杨晓明强调,种种变化提示着零部件企业要快速进行一个复杂的变更,如果没有新的对策,一些从业者就会面临淘汰,“中国汽车行业最近五年的变化已超出了过去五十年的变化,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电子、电动汽车以及互联网方面的要求已远远领先于世界水平。

“作为德国工业4.0战略的发起者之一,博世针对市场变化已进行相关调整,将现实物理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联系在一起进行数字化的管理,并提供开放标准,可实现快速配置和灵活配置,同时把传统大型生产线变成智能化小生产单元。另外,人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人仍然是设计者、管理者和优化者,所以人是工业4.0的核心。”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徐大全如是说。

另外,在应对不断降低的油耗和排放、提高安全性及缓解交通拥堵挑战中,新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方面技术,使汽车与驾驶员及环境之间的互动产生了重大的变化,本届全球汽论坛邀请到全球知名一级供应商高管组成的梦幻团队,共同探讨技术进步对行业重塑的深刻影响。那么,零部件供应商又将如何应对?如何实现智慧汽车和智慧城市?

博格华纳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ames R. Verrier指出,到2025年,30%的机动车将在中国市场生产和销售,而35%?50%的纯电动和混动汽车将在中国市场诞生,中国毫无疑问会引领全球纯电动汽车的发展。目前,传动系统主要有传统燃油机、混合技术、新能源三种,未来这三种比例会怎样谁也不清楚,因此博格华纳并不会减少燃油系统的比例,而是会在这三个方面齐头并进。

大陆集团首席技术官Kurt Lehmann表示,全球每年都会有130万人因为交通事故而死亡,智能化技术能够帮助缩减这一数字。在汽车互联领域,中国网通、中国联通都是大陆集团的合作伙伴。此外,大陆集团也针对人工智能与百度签署了合作协议,希望能够在这一领域做出成绩。

“车辆电动化、互联网化是近些年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麦格纳也在严密的关注着这个趋势,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优势。”麦格纳国际先进产品研发部副总裁Jerry Lavine也认为,中国将是未来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自动驾驶虽然是每个汽车厂商都在大力研发的领域,但对大部分车企来说,车联网并不是他们所擅长的领域,因此需要优秀的供应商来为其提供成熟的系统。未来,汽车并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产品,而会转变成一种出行方案,人们将比之前拥有更多的出行选择,可以在成本和便利程度之间进行平衡,这也将是整个产业都在面临的变革。

德尔福自动驾驶及自动化与网联服务总经理Matthew Kardel认为,自动驾驶的最终实现需要计算能力的质变,数据是新的燃油,德尔福聚焦计算、自动驾驶和数据三大技术,致力于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挑战,“我们不想完全替代公共交通,而是延伸和扩展公共交通,做最后一公里点对点的自动驾驶。”

走中国特色“赶超型”道路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顶层规划,是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第一步,旨在通过科技进步手段,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优化结构、绿色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

那么,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的区别是什么?“中国汽车产销总量世界第一,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忽略了很多东西,是时候该停下来看一看曾经错过的风景了,而当下就是最佳的时间,也是最好的时代。”鑫源控股、SWM斯威汽车董事长龚大兴认为,德国工业4.0背后逻辑与思想本质依然是赢利和风险控制,而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把产品当成生命来对待,这一点,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汽车工业4.0是一脉相承的,同时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以用户为中心,这样才有机会在全新的工业时代实现超越。

与德国不同的是,我国供给侧面临诸多问题,不少产品供给量过多且质量不高,供给与需求互相不配套,所以我国供给侧改革重点在于结构性改革,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转移的有效措施,是实现技术革新转型升级的全面保障,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对此,南京金龙副总裁兼大客事业部总经理樊文堂表示,汽车行业在2008年以前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功,2009年到2012年依托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发展也不错,然而2013年以来制造业面临巨大压力,制造业利润非常低,所以,做企业还是要有好产品和新技术,这决定着企业的生死。

低增长下的营销“攻防战”

全球汽车市场并不乐观,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市场汽车需求都不及预期,整个行业也面临着由此引发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如何实现变革转型是汽车营销绕不开的话题。

在汉腾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销售公司总经理廖雄辉看来,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发生了五大变化:首先是信息碎片化、产品多样化、竞争对手增多使得信息被分割;第二是单纯走高质低价,消费者也不一定认可,导致性价比的竞争力越来越低;第三,汽车已不再是以前单纯的代步工具,已成为终端移动工具,集生活、娱乐于一体;第四,消费者对更新换代的要求更快;第五,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大,并且都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所以,廖雄辉认为,要想在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生存下来并且谋求基业常青,一味追求量的增长已经不可持续。

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舒酉星则认为,在市场平淡期,企业更需要审视自己的工作,增强营销理论和实践的功力,反思有哪些不足以及有哪些地方可以提高。舒酉星还特别强调了产品的同质化和差异化问题,“大家的产品看上去虽各有相同,但其实更多的是样子不同,内在的东西同质化比较严重。在激烈市场竞争下,唯有对用户进行不断研究,不断打造出更加差异化的产品。”

“从销量的增长向内涵式的增长转变,从追求速度向提升质量转变,从抢占市场向内核竞争力提升过渡,如今的中国车市是从百米短跑到马拉松比赛的局面。”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市场销售总部副总部长陈昊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面对变局,只有攻守兼备才能获胜,“营销作为企业价值链最末端的一环,终极目标应该是使公司长期利益最大化。只有将营销目光放长远一些,让营销动作更加平稳一些,销量才能自然健康地成长。渠道是企业之根,互利共生,提升渠道盈利能力,才能蚓得起风浪,应得了变局;服务是企业之本,满足和创造超越消费者的期待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同时还要创造令人兴奋的技术和产品,要打造令人愉悦的内容和体验。”

中国汽车市场已进入低增长状态,但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细分市场正在进行洗牌,优秀汽车品牌脱颖而出。吉利、传祺、观致等都是自主品牌“向上”的代表,这三个品牌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但目标都一致:扎实做好产品力,让更多消费者认可中国品牌汽车。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吉利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杨学良认为,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政策支持、消费者支持、品牌力支持让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而吉利领克正是基于全球化平台上打造的一款全新高端车型,与吉利、沃尔沃不同,这是吉利走向全球化的一款高端产品。

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勇则表示,广汽正在北美筹备研发中心,并将不晚于2019年进入北美市场,“未来我们要不断加强前沿技术的投入,在新能源、智联化、网联化上力争引领中国自主品牌的向上趋势,以更优质的产品树立中国自主品牌在全球的美誉度。”

观致汽车市场和传播执行副总裁宁述勇认为,消费群体的急剧变化化,汽车用户的日益年轻化,他们已不再特别关注底盘,更多吸引他们的是有没有互联网,外型是不是更酷。观致在经历一些困难之后,对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对消费者进行疏理之后,观致品牌以中国自主品牌往上的定位,以中国制造业正向研发为代表,在满足新消费者的需求之外,加大品牌影响力的塑造。

今年4月,国家公布了新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对汽车销售市场的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主机厂来讲,在未来渠道建设上,无疑也是一种创新和挑战,从长远来看,必然会推动汽车销售和服务的转型升级。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翁运忠对汽车后市场的转型发展还是持乐观态度的,未来一段时间内,以4S店为主导的汽车销售和服务模式仍将是主流,因为消费者对汽车销售和售后的核心诉求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群狼”的告白

此次全球汽车论坛特别邀请到了业界几乎所有的电动新势力企业高管与会,包括蔚来汽车、长江汽车、FMC、前途汽车、福建云度、威马汽车、爱驰亿维、奇点汽车等。大量的互联网造车企业涌入给行业发展带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有人称之为“狼来了”。

随着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大行其道,IT巨头拥抱汽车行业仿佛在一夜之间,汽车行业爆发出“少年般”活力。在新的汽车大变革时期,中国显示出全球最具活力的态势,各类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他们背景不同、经历各异,对行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和探索。

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共经历三波浪潮:第一波是改革开放初期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第二波出现在十几年前,奇瑞、长安、吉利、华晨等自主品牌出现写入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史册;第三波浪潮正是眼前,一直都有新的力量加入,也一直都有垂老的企业倒下。秦力洪表示,造车新势力集中在中国出现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英雄不问出处,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兴汽车企业,出身并不重要,谁能够走过这个关口继续存活下去才更加重要。

FMC总裁兼联合创始人戴雷则表示,如今全球汽车保有量超过了10亿辆,未来汽车一定不会仅限于交通工具的定义,一定会朝着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有趣的方向发展,传统车企最大挑战不是资源,而是机械研发的DNA,而非互联网DNA,这不是实力的问题,而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未来一定会有两三家中国互联网汽车企业享誉全球,就像特斯拉一样。

为何几乎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会选择从新能源车型入手?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林密表示,消费者如果愿意接受一种新能源驱悠车,其实并不介意会选择一个新的品牌,这就为造车新势力打开了一个窗口期,所以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容易跃出龙门。

威马汽车董事长兼CEO沈晖也认为,电动化一定是中国首要推崇的方向,无论是从环保还是资源方面考虑,电动车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某种程度上讲,传统汽车积累太多,反而是个包袱。

爱驰亿维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谷峰对以上观点表示赞同:“与整个汽车产业130年的历史相比,新能源智能汽车可以说是刚刚开始,可增长的空间非常巨大。传统车企也在做新能源车,但在拥有了传统动力车型的巨大市场的前提下,他们的动作可能并没有新兴车企那么快,这也是新兴车企的机会。”

智车优行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 CEO、奇点汽车CEO沈海寅自称为是从互联网闯入汽车行业的野蛮人,“我是一个互联网的逃兵,互联网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只有第一名才能活下来。但在汽车行业,市场并不是赢者通吃。”沈海寅认为,老牌车企、国企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很低,新兴车企、民企反而更容易顺应时代自我变革,在一个行业发生快速变化的时候,如果不是用一个全新的方式去做一个传统的事情的话,面临的挑战则更大。

“在研发新能源车、互联网汽车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传统汽车厂商的实力,如果这些厂商真的下决心转型,对新兴的新能源车企来说都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在杭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忠看来,传统车型的寿命取决于新能源车技术的研发速度,虽然这个市场很热,但新兴车企一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时刻鞭策自己、坚持创新、保持紧张。

行业内很多人形容新兴企业的进入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是一种鲶鱼效应,通过自身的搅动来激活传统企业的活力。前途汽车董事长陆群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新兴企业进入汽车市场并不是为了做搅动鱼塘的鲶鱼,而是要做挑战传统车企的鲨鱼。传统汽车企业并没有过时,作为新兴汽车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抓住变革的机会,在高瞻远瞩眺望未来趋势的同时,谨慎走每一步。”

近十年来,大家见证了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与成长,政策支持导致新能源汽车需求量急剧增加。长安汽车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副院长、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苏岭对此认为,汽车产业整体进入变革期,国内新能源汽车体现三大趋势: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有了政策、法规、技术的支持,产业预期向好;第二,新能源汽车仍主销限行、限购城市,私人用户开始逐渐成为主流;第三,传统消费观念正向体验式消费转变,多技术融合推动了整个产业的消费升级。

对于传统车企而言,苏岭认为必须要在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之间做好发展比重的平衡;此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商业模式以及成本控制,也是当下新能源汽车发展所要面临的挑战。而应对挑战,苏岭则强调车企首当其冲要把产品做好,打造极致的产品体验;其次要从全产业链着手降低成本;第三要创新商业模式,寻找盈利增长点;第四要构建新能源生态圈,从整个价值链和产业链进行布局。

篇10

一、当前的能源形势和问题

“十五”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一些高耗能生产和生活行为的过度扩张,对能源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而能源供应又受到国内资源和生产能力扩张的限制,使得能源(主要是石油)的进口大幅度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一)能源需求进入了新的高增长时期

首先是我国的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十五”前四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由2000年的13.03亿吨标准煤增加到了2004年的19.70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大于同期国民经济(GDP)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四年平均大于1的非常情况。其中:2003年和2004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更是分别达到了1.42和1.60。我国的电力需求也在高速增长。2004年,全社会用电量达21735亿千瓦时,与2000年相比,增长61.4%,平均年增长12.7%。目前,能源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整个“十五”期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将保持大于1的态势。

能源消费的强劲增长态势反映的是我国已经进入了能源需求新的高增长时期。一是“十五”以来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期。“十五”前四年,我国的GDP增长达到了年均8.8%。而且这一轮增长具有结构升级和制成品出口推动的因素,这必然引起能源需求的强劲增长。二是工业化进程加快,近几年,冶金、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能源消耗高的行业发展很快。虽然中央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实施对这些行业的发展势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今后这些能耗强度大的部门仍将是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三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十五”前四年城镇人口大大高于从1978年到2000年期间的年均增长速度。今后,这一趋势将保持下去。目前,城镇人口的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农村人口的2.7倍,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必将使能源需求总量大幅增加。四是出现了新型消费热潮。近几年,我国的居民住房面积、汽车拥有量、耗能较多的家用电器拥有量都大幅增长。虽然在这些方面已经开始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控,但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这种趋势今后也会是有增无减,与之相关的能源消费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五是能源效率总体水平仍然很低。经济发展并没有实现从粗放扩张型向经济效益型的根本性转变,“十五”期间一些地方大量拓展低水平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大批的小焦炉、小火电的又一次出现,反而增加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效率总体水平的难度。

(二)能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为了满足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我国的能源生产和进口都创下了历史新高。2004年,国内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8.46亿吨标准煤,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72.5%,年平均增长14.6%。我国的能源进口,主要是石油的进口也在高速增长。2004年,石油净进口量为14365万吨,比2000年(6960万吨)增长了106%,年均增长率达19.9%。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由2000年的31%上升到了2004年的45.9%。四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即便如此,仍然出现了大范围的能源短缺。缺电现象普遍,持续时间长;不少地方也出现了煤荒;个别地方出现了“气荒”和供气不足情况。

为了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十五”以来电力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截至2004年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44070万千瓦,与2000年底的31932万千瓦相比,增长了38.1%,年均增长8.4%。反映电力工业运行情况的指标火电平均利用小时数四年间上升了20%多。发电用煤也在高速增长,不仅使煤炭市场变成了供不应求、全面紧张,也使煤炭价格大幅度上升,交通运输部门达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但是由于电力需求增长更快,电力供需缺口在一年之内多次出现,出现了较大范围的缺电情况。2003年和2004年,每年都有20个以上省份拉闸限电。为了减少拉闸限电时间和地区经济损失,一些地区普遍对燃油小机组和自备发电进行鼓励,既增加了燃油供需矛盾,也带来了电源结构的劣质化。

更为严重的是,在超高速增长的电力需求面前,已经全面加速的电力建设仍然不能满足预期的供应需求,加上电力工业体制正处于改革初期之际,引导有序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监管措施还不完善,又出现了电力产业的无序扩张状况,一些地方大量跑马圈地、竞相上项目,违规开工建设的电力项目达1亿千瓦以上。电力企业和地方政府大量集中的电源建设项目与主要依靠中央投资进行的电网建设之间又形成了新的更大的不平衡,很可能出现电力结构和电源结构的进一步失衡,给“十一五”电力工业健康协调发展造成更大困难。此外,电力建设成本已经很高,社会电价水平仍然面临进一步上升的压力。电价上涨过快会严重削弱加工业以致整个经济的竞争力。

“十五”前四年,根据统计数据煤炭的消费量增加了6.6亿吨,平均每年增加1.65亿吨。而国内煤炭的生产量四年增长9.58亿吨,年均增长量近2亿吨。煤炭行业大大超过历史水平的产量增长是在普遍的超生产能力和资源损耗严重的情况下实现的。许多已经停产的小煤矿死灰复燃,无序开采屡禁不止。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重、特大事故不时被披露,其中许多事故是在利益驱使下忽视安全规定、违章生产造成的责任事故。同时,由于需求增长过快,生产能力显得严重不足,一些煤炭生产企业一方面超能力生产,一方面降低煤炭质量,以劣充优,以次充好,不但变相提高了用户的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对正常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隐患。

我国能源供求矛盾的越来越突出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给我国未来的能源发展的前景增加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也对今后20年我国能否继续以“能源翻一番支持经济翻两番”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能源低效利用和能源环境问题突出

“九五”末期,能源供求的相对短暂平衡为能源领域提供了结构和市场调整的机会,如电力行业关停燃煤小机组、引入“厂网分开”的竞争机制等。但是最近几年,许多地方的能源消费由于增长过快,工业偏“重”的特点比较明显,能效不高的小火电不仅没有关停,有些地方还新上了小火电机组。中小高炉,落后的劣质钢材,大量缺乏综合利用的炼焦能力等都竞相上马。使部分主要产品的平均能耗不降反升。

由于我国目前的能源全面紧张是在国民经济发展有了较大基础上出现的,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更以率先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使得能源供求问题变成了发展中热点焦点问题,增加了理性解决好能源问题的难度。同时,主要能源生产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高强度开发煤炭等资源进一步加剧;一些短期内大幅度增加能源消费的地区和城市环境和大气治理面临更大压力,一些地区已经无法完成“十五”期间的大气环境治理任务。

(四)能源问题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开发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能源资源,通过和平途径发展自己,作为我国对外能源战略的主要目的在“十五”以来更加明晰,也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十五”以来,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给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开发与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此背景下,我国近几年强烈期望加强与中东地区国家和其他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加强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以及其他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加强与东盟,包括积极参与“东盟10+3”的区域能源合作。同时,我国也加强了与世界主要大国和能源消费国特别是美国、欧盟的能源战略对话与合作。我国期望与国际社会在能源领域展开广泛合作,共同应对能源短缺带来的挑战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五)能源供求的自我协调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也有个别能源品种如电力、燃油供应紧张的情况出现,例如前几年美国加州出现的电力紧张和出现频率较高季节性燃油紧张等情况。但作为一种长期的趋势,经济发展和能源之间的平衡得到了较好的协调。能源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出现的不协调和脱节问题一般都能由市场机制很好地解决。而在我国则不然,一方面是众多非理性非市场化的行为拉动能源需求高速增长,推动能源行业超越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的无需扩张,一方面又是政府运用非市场化手段保障生产、增加供应。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还没有找到能使能源行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相协调的途径和建立起自我协调的机制。

二、“十一五”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达到能源供需基本平衡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十五”以来,能源需求增长大大超过了制定“十五”规划时的预测。面对高速增加的需求,供应能力的增加也是超乎寻常的。即使这样,仍然出现大范围的供应短缺。这种情况必然要延续和传递到“十一五”期间。由于供求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同时引起这些变化的部分深层次原因并没有被清晰地揭示出来,大大增加了判断“十一五”期间能源供需前景的不确定性。

根据近几年我国经济和能源供求关系发展的态势,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进行了“趋势照常(BAU)”情况下我国的能源需求研究和分析。按照情景分析结果,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36.2亿吨标煤。

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了我国将继续优化、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并采取措施在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引导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据此,根据情景分析结果提出我国应力争将2020年的社会能源需求目标设定在28―29亿吨标准煤,即未来20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左右。

目前,关于我国到2020年的能源需求的绝大多数分析预测结果都在以上两个情景的结果之间。有关部门在制定我国的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中也是将未来的能源需求量的最大值取在了低于36亿吨标准煤。我国到202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如果达到36亿吨,会给实现供需平衡和环境保护造成几乎难以承受的压力。但是,如果再回过头来看看“十五”前四年的能源消费增长情况,按照分析中调整过的数据,能源消费总量四年也增加了5.3亿吨,煤炭消费四年增加了4.6亿吨。2004年的实际消费数据已经和BAU情景中的2005年的数据基本一致,也就是说我国实际的能源消费在2004年已经达到了目前需求预测结果中增长最高方案“十五”末(2005年)的水平。据此可以说目前在研究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对“十一五”期间(到2010年)的能源需求预测和判断都是偏低的。因此可以做出判断:在经济增长不发生大的回落,仍然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下,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的措施都完全见效的情况下,“十一五”时期的能源消费增长也会超过目前的期望值,即超过22亿吨,达到目前预测值高限的24亿吨以上。因此,“十一五”期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如何保障能源供需的基本平衡。

(二)实行“节能优先”需要做出非常的努力

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经验教训都说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节能优先是不可能自动落实的。“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节能效果是难以预料的。如果高能耗工业继续强劲增长,终端需求也继续向高能耗方向发展,仅仅靠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就难以得到实施。决定节能和能效目标能否实现,首先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大的产业行业如何发展。因此 “十一五”能源规划要从全社会的能源消费和效率考虑,从发展道路着眼。同时,节能的政策措施要注重解决如何引导全社会实施节能。

(三)煤炭供应短缺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

依据“十五”以来煤炭的发展态势和面临的问题看,煤炭行业的新老问题交织,严重影响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十一五”期间,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必将推动煤炭改革和发展。最近几年,能源消费和供应更加依靠煤炭,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限制煤炭发展的许多问题,包括安全生产问题、水资源破坏问题、土地塌陷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缺乏适合大型机械化开采的资源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煤炭产量的进一步增长。现行矿产资源管理方式没有充分体现煤炭资源开采的外部性成本。在高煤价的刺激下,煤炭行业的超能力生产以及变相乱挖滥采的现象仍然严重。因此,“十一五”期间主要依靠中小型煤矿大量增产的趋势难以根本扭转,如果煤炭需求增长过快,将会使煤炭生产的安全、环境等社会问题加重,煤炭的运输问题会变得更加突出。

(四)电力工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目前,电力行业存在的主要矛盾仍是电力建设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条件下,各方对电力投资的积极性很高,出现投资盲目性。各种利益和矛盾没有得到合理协调,因此出现投资的无序竞争。电网结构薄弱,对可能出现的电源结构变化准备不足。电源结构中水电和核电及新能源发电所占比重偏低;发电技术结构不合理,调峰能力差;由于电力投资增长过于集中,使单位投资成本大幅上升,加之仍然存在行业垄断,行业经济效益不高;煤炭价格的走高和电力投资的过高收益使电价必然继续推高。电力管理体制正处于改革变迁过程之中,还难以适应电力市场的迅速变化。

(五)国际油价变动难以预料,石油供应安全面临严重挑战

“十一五”期间,石油进口有可能仍然维持较高增长。根据目前的判断,国际油价有可能仍维持在高位,如果是这样,必将加重石油进口负担。油价不断上升尽管不是通涨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油价波动带来的社会心理作用却不能忽视。如果国际经济出现新的疲软,油价也存在着出现大幅度下跌的可能。不管油价是升是降,油价格波动会使保障石油稳定供应变得更加困难。

(六)优化能源结构进入关键时期,需要寻找新的突破点

需求的高速增长,使能源发展的惯性增加,更加依赖传统供应系统。如果不拓展思路,寻找新的突破点,很可能使能源结构进一步向劣质的传统资源和落后的技术方向发展。由于在优化结构上缺乏长期的战略考虑,过分追求短期效果,可能给长期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如果照目前的趋势,电力发展、城市采暖、制冷等能源系统,有可能向严重依赖煤炭的方向继续倾斜,给以后的环境治理和城市规划带来更多的困难和更高的成本。因此,“十一五”期间要特别重视能源结构优化问题,要使新的替代能源尽快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其中水电、核电、天然气以及风电等必须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七)能源环境问题可能进入全面紧张阶段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能源环境问题可能进入全面紧张阶段。对内的环境挑战是能否将二氧化硫等酸雨区域性污染和城市大气污染有效控制下来,对外主要是应对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发达国家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在2008年起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入全球性应对第二阶段的挑战。由于煤炭消费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要达到“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的环保指标将非常困难。同时,如果将目前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和结构维持下去,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十一五”期间大幅上升,与世界第一位美国的差距会越来越小,我国面临的国际压力将更大。因此,“十一五”期间的能源发展必须考虑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问题。

三、“十一五”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对策措施

(一)加强需求管理和节能规划实施

“十一五”期间做好能源资源节约工作的关键是做好需求管理和节能规划的实施工作。

1、建立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效目标

“十一五”期间,必须强化对能源需求进行合理引导和管理的工作。要在科学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达到共识,设立国家可持续能源需求总量和能源效率社会控制目标,建立可持续的能源需求和能效变化预警指标体系,使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和多层次多领域的能效技术和经济目标,成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

2、向低能耗方向有效调整产业结构

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降低高耗能行业和高能耗产品的比例,是提高我国能源效率的前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终端消费的发展方向决定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调整内需和外需之间的比例,将极大地影响今后能源需求总量。

“十一五”期间,还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政策,选择正确的消费目标模式,在产业发展政策中强化节能概念,将能源效率指标作为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量化指标,落实到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工程设计、验收指标体系中。在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要使引进项目和新建项目的能源效率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升引进技术的门槛,杜绝国外处于淘汰地位的落后和低效技术和产品盲目引进,倡导一流、高效技术的引进,推动产业技术水平向有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从源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水平,降低能源消费。

市场需求旺盛,高能耗产品和产业就会成为集中的利润追逐点。由于资源环境和土地的低价出让和使用,不但使高能耗产品的生产不断扩张,也使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用建筑的发展长期处于低质高耗状态,短期内反复拆除重建,大量投资形成的有效资产累积量低。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

我国目前面向外需的产业结构发展,在不少程度上也是以我国的土地、环境、资源的高度消耗和破坏为代价,其中包括大量以矿产资源和高能耗为基础的产品、甚至是能源资源的直接出口。

3、向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引导能源消费

生活方式的引导要比建立节能型生产方式还要困难得多。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的节能法律和法规不完善、节能投入不足,使公众接受节约型消费意识存在的极大障碍。“十一五”期间,要在建立公众节能意识方面有所突破。要安排一定的财力支持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引入先进的、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理念和生活理念,明确建立在新发展观基础上的社会发展方向,鼓励社会合理的消费选择。

4、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节能激励机制

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是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引导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最大推动力量。 “十一五”期间要把能源价格体系合理化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要改变过去对价格的管理着重讨论生产成本变化而较少引进外部成本的倾向。应加紧研究能源消费税的可行性,适时推行。要尽快实施和完善燃油税。制定节能产品鼓励目录,对生产和使用目录的产品和企业实行减免税政策。探索对采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实行特别加速折旧的政策。学习国外经验,研究推动生产和消费领域节能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可行性。指导国家政策性银行为节能项目提供贴息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向节能领域的投资行为。倡导地方政府建立节能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支持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节能工程的示范及相关的能力建设。

“十一五”期间应实施禁止能源直接出口和严格限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的政策。进一步变资源型产品的出口为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的经济效益,缓解“可能持续出现的国内能源紧缺状况。

制定鼓励引进消化、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先进节能技术的政策,推动先进节能技术的国产化和市场化,提升我国节能技术领域的整体水平。

5、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节能管理体系

“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包括:强化各级政府的节能管理机构并使其职能法制化和规范化,并建立政府节能管理机构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节能政策的落实首先要进行组织落实,改变目前政府节能管理人员过少,社会节能服务机构少、能力弱的现状。进一步推进能源管理、能源服务、能源监测和监督系统的能力建设;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水平评价和公报制度,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能源统计体系;积极探索在公共财政框架内持续支持节能能力建设的扶持政策,增强全社会的节能能力。

(二)深化能源供应领域改革

以改革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切实解决能源供应领域的体制,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能够在能源供应领域内得到应有的体现,使能源供应系统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得到统一。能源规划的重点不应放在设定具体的项目建设规模和清单上,而是应该重点解决目前大量存在的体制性矛盾方面。

在煤炭发展问题上,对煤炭行业的合理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应进行重新思考。要切实解决煤炭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煤炭生产的安全问题和相应的长期环境影响将明显影响煤炭的最大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煤炭的增产将越来越困难。因此,必须尽快考虑有明显替代效果的其他发电能源的发展问题,以减轻煤炭发展的压力。

要加快建立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体制的工作,逐步理顺煤炭资源价格,完善煤炭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对煤矿的开采准入条件进行重新定位。煤矿的资源利用率、安全保证、环境影响预防和治理、矿工的社会保障条件等都必须成为煤炭开采的必要准入条件。并且要对以上条件是否得到实行,进行长期的有效监督。要改革现有的矿产资源和安全生产管理的分散和断面管理的体制,建立有效的综合管理组织。

油气领域,“十一五”期间可以考虑进一步放开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准入管制,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领域,促进市场竞争。进一步剥离企业行使的政府职能,使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营。要进一步加强石油行业的监管,完善资源矿产权的管理,打破勘探区域的划界、矿权登记,建立有序的、竞争的勘探开发市场,促进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进一步改革石油流通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形成市场化的石油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电力行业要着重处理好电网和电源相互协调的发展问题,进一步拓展电力投资来源,确保协调发展。要继续推动电力行业改革,进一步打破垄断,通过合理的平等的行业引导和竞争,提高进入电力行业的效率门槛,用技术和经济的效益竞争取代行政性竞争。要重点解决电力建设和市场需求不断脱节,电力系统经济效率低下电价居高不下的问题。按照目前的电力建设速度,“十一五”期间电力短缺的问题应该得到比较明显的缓解,但现在这种各电力公司和其他投资方跑马圈地竞相投资,电力建设无序现象严重,电力投资回报期望过高,一旦出现电力供需平衡趋势,必然爆发恶性竞争。

“十一五”期间在继续推进以 “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国家监管”为主要内容的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和解决各种利益合理分配的问题。要切实研究为什么各方电力投资的积极性和电力技术路线长期矛盾,自备电厂和中小电厂屡禁不止的问题,使各方的利益驱动达到共赢。电力价格结构的合理化是核心问题,其中包括合理的分时上网电价和用户电价体系,以合理价格体系为基础的上网许可制度,电力备用能力合理负担等方面。如果电价体系不能合理反映社会和相关方面的合理利益,就会出现政策和各方利益冲突,长期不能理顺的现象。要建立和完善区域电力市场,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三)切实推动能源结构优化

切实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使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的发展尽快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要尽快推动有关天然气发展政策和法规的完善工作。除了继续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快形成天然气管网系统以外,还要推动各种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中小气田和煤层气的开发利用。随着天然气进入发电领域,要及时研究和开展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应用和制定相应的政策。

“十一五”期间要解放思想,解除人为制约,放手发展核电,使我国核电走上大规模商业发展的轨道。尽可能使新开工规模超过千万千瓦。而且,要形成核电连续快速开工建设的机制。核电后10年的目标不应局限于4000万千瓦,应该设想在2020年或稍后一些时候使我国的核电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以我国的幅员和电力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我国2020年的风力发电至少可以搞到几千万千瓦(可以设想3―5千万千瓦)的水平。“十一五”期间需要进一步解决风电的发展机制问题,从国际经验看,只要理顺机制,风电的发展完全可以加快速度。

(四)加快实施石油供应多元化战略,继续落实石油安全措施

“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既要简化石油公司海外投资的审批程序,也要加强监督和管理。要探索建立协调三大油公司海外业务,一致对外的机制,避免国内企业在海外油气市场的恶性竞争。

应积极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要重视进口来源和地区的多元化,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加大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原油进口量,增加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原油进口比例,在中东地区不同国家之间也要实现多元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应对意外供应中断;积极参加国际性和地区性能源合作组织,开展区域性能源合作,建立互惠互利的区域石油安全体系。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加强我国与中亚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加强东北亚能源合作,推动东北亚油气运输管网的建设;加强东南亚地区能源对话与合作,解决我国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和海上运输通道安全问题。对我国南海油气资源,在“搁置争议”的同时,应积极开发。可以考虑推动和加入能源条约,提高未来我国和俄罗斯及中亚国家之间的跨国石油天然气管线的安全性。同时,也要继续积极推动天然气的进口,包括管道和液化天然气的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