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标准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企业标准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企业标准化管理

篇1

关键词: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1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理论基础

1.1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概念

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就是建筑企业在施工生产和项目管理过程中,认真负责的贯彻执行我国各级和各部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各种安全规程、安全规章和安全标准,并以这些法规为基础,结合自身项目特点制定出项目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办法和标准,将其制定成文字性文件,并在项目安全管理过程中贯彻实施。安全标准化管理主要是借鉴和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HSE管理体系 (health、safety、environment)和国内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以体系化的思想来将项目安全管理中的各种规章和规范系统化,构建一个大家共同参与,权责分明的管理模式。

对一个建筑项目来说,项目的目标主要是质量,进度和费用的控制,但是安全管理已经越来越多的被重视起来,甚至会决定项目的成功与否。标准化是制度化的一种最高表现形式,标准化管理也就是将建筑项目的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工作方法。建筑项目的安全管理涉及到项目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非常复杂,与项目的人员,材料,场地,项目组织,施工工艺,监理,设计等等都有着明显的关系。这些复杂的关系就给项目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也为项目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标准化的要求。从目前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的话,要想对项目进行有效地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以适应项目安全的新要求。

1.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制定出企业层面的安全标准化管理文件,并指导项目管理组织的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协助项目制定出具体的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制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在对项目经验总结的前提下,对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及时修订、补充以及调整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件。建筑企业每年都需要制定来年的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策划方案,组织和落实公司的各个项目进行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开展对项目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工作。根据企业的安全标准化管理实施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安全标准化管理培训班,加强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32]。对于发生了安全事故,要做好调查工作,并在企业内通报,对于责任人也要合理处理。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1)项目安全职责划分标准化

明确项目部和各项目参与方的安全管理职责,在安全标准化管理文件中提出对各方的安全管理要求,遵守企业和项目的安全标准化管理制度,贯彻执行安全标准化管理文件。

(2)项目安全风险控制标准化

按照以往项目经验和对施工危险情况的预测,识别出项目中存在的危险点和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情况,编制施工危险源分析报告,并提出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管理办法。

(3)项目施工安全标准化

贯彻落实项目安全施工标准化工作的规定,遵从安全文明施工设施、施工作业行为方面的工作标准。对项目安全施工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并将此作为对项目绩效考核的一个标准,还要将安全检查的情况予以通报,发现项目在安全施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予以整治,还要定期开展安全施工交流会,探讨改进安全文明施工水平的新方法。

(4)项目安全评价标准化

制定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建立项目安全评价工作机制,并定期组织项目安全评价工作。

(5)项目安全检查标准化

在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中明确安全检查的职责要求,按照制定出的安全管理条例,监督隐患,做好施工安全检查工作。

(6)项目应急管理标准化

根据建筑企业制定出的建设项目应急管理办法和建设项目应急预案编制规范,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出项目现场应急管理的具体要求,并对项目的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等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标准化规定。

2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影响因素

要想构建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我们首先要确定哪些因素会对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产生影响。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这些影响因素的具体情况以及对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影响形式及影响大小,并针对这些影响,归纳成具体的各种制度和安全管理标准。根据前人对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研究以及建筑工程经验积累,总结出以下的一些影响因素:

(1)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不完善

虽然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和《施工企业安全评价标准等》法律规定,但是我国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还是不够完整,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建筑施工工艺对安全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对建筑安全生产标准规范的建设也不够健全,有很多的安全技术标准尚未制定;这些都会给建筑安全的标准化管理带来影响。

(2)组织机构不健全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运行,应该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所以项目的各个层次都要重视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并且做好对下一个层次安全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一个权责分明,科学合理的安全监督组织机构对安全管理工作起着至关董要的作用。

(3)奖惩机制

建筑施工中,出于对工程进度和成本的考虑,往往都忽略了安全生产,认为安全生产会增加成本投入以及减缓项目进度,所以通常都是抱着烧幸的心理,并没有采取一些安全防范措施;同时,对于违规作业的行为,如果没有出现安全事故,大多不了了之,缺乏处罚力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施工方对待安全的不重视态度,助长了不好的风气。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应该权责分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奖惩机制。

(4)安全意识教育

对建筑企业进行安全标准化管理,重点是对施工过程的管理。由于施工中的一线工人主要是来自农村,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差,对于安全准则也很难遵守。对于他们的安全教育就是成了安全标准化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时,对于项目管理者来说,同样要时刻的提醒着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筑企业中的部分领导,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避免盲目的追求进度,费用而带来安全隐患。

3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流程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涉及到的单位很多,管理关系十分的复杂。就电网项目来说,涉及到电网企业,电网建设企业,监理公司以及各个施工分包商;在具体的项目管理当中,又会牵涉到很多的部门和个人。对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也不是一个一次性完成的任务,而是一项一直持续不断的工作。从公司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到具体的标准化实施细则,再到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然后是对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反馈、改进和完善,这是一个类似于PDCA循环的流程。

参考文献:

[1]曲福年,刘艳萍.安全质量标准化与国内外管理体系对照[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5

[2]董勇.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3

篇2

1 农化行业知识产权的内涵

1.1 专利

专利是受法律规范保护的发明创造,它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审批机关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专利权是一种专有权,这种权利具有独占的排他性。非专利权人要想使用他人的专利技术,必须依法征得专利权人的同意或许可。一个国家依照其专利法授予的专利权,仅在该国法律管辖的范围内有效,对其他国家没有任何约束力,外国对其专利权不承担保护的义务,如果一项发明创造只在我国取得专利权,那么专利权人只在我国享有独占权或专有权。专利权的法律保护具有时间性,中国的三种专利权期限为:发明专利权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均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paten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Litterae patentes,意为公开的信件或公共文献,是中世纪的君主用来颁布某种特权的证明。对“专利”这一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其中较为人们接受并被我国专利教科书所普遍采用的一种说法是: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它是由专利机构依据发明申请所颁发的一种文件。这种文件叙述了发明的内容,并且产生一种法律状态,即该获得专利的发明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得到专利所有人的许可才能利用(包括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口等),专利的保护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我国专利法将专利分为三种,即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1.2 商标

商标(英文Trademark简称logo),是指生产者、经营者为使自已的商品或服务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相区别,而使用在商品及其包装上或服务标记上的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可视性标志。全世界已知最早的商标是距今近千年的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以一只白兔图案为标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简称WIPO)对商标的定义为:商标是用来区别某一工业或商业企业或这种企业集团的商品的标志。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AIPPI)在柏林大会上曾对商标作出的定义:“商标是用以区别个人或集体所提供的商品及服务的标记”。法国政府在其《商标法》中则表述为:“一切用以识别任何企业的产品、物品或服务的有形标记均可视为商标”。

1.3 农药产品登记证书

因为农药是一种特殊商品,为有效控制无效或低效甚至有害的农药产品进入市场而实行农药登记制度。即,农药进入市场前须在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登记,获取批准(登记证或其他证明),取得农药登记证这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分为国内登记与国外登记两块。申请农药登记需提品资料及样品。需要的资料如下:(1)资料真实性和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声明; (2)省级农药检定机构的初审意见(境外申请人可以不提供);(3)申请表(按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设计的相应申请表填写);(4)产品摘要资料;(5)产品化学资料;(6)毒理学资料(制剂要求急性毒性,原药要求全套资料,但相同原药或过保护期原药除外);(7)药效资料(原药不要求);(8)残留资料(原药不要求);(9)环境影响资料(制剂、原药一般均要求);(10)相同农药产品证明材料(对相同农药产品);(11)技术鉴定资料和有关证明材料(必要时);(12)标签或者所附具的说明书;(13)制剂所用的原药来源和登记情况证明(对制剂产品);(14)其他,包括企业简介、工商营业执照、产品专利、商标说明等。

1.4 生产批准证书和生产许可证书

企标产品办理的是生产批准证书,国标和行标的产品需要办理的是生产许可证。生产尚未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农药产品的,应当经省级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国家工信部批准,发给农药生产批准证书。企业获得生产批准证书后,方可生产所批准的产品。

1.5 标准

标准的类型: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中国标准定义: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信息化文件(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以及经过验证正确的信息数据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

国际标准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化原理委员会(STACO)一直致力于标准化概念的研究,先后以“指南”的形式给“标准”的定义作出统一规定: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殊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果。

2 实现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的背景与基本原则

2.1背景

技术标准的背后往往以大量的专利作支撑。专利技术以“技术标准”的形式存在,可以为标准的拥有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使得专利技术常常被作为发达国家一些大公司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制定出标准的大公司,一般都具有大量的核心技术专利,它们谋求在专利技术作为标准后,通过控制标准、引导标准的发展方向,达到最终控制市场的目的。可以说,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就能成为标准,谁就控制了相关市场的主动权。在国家层面上,一个国家只有拥有足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在国际上称雄的资本。在企业层面上,企业通过技术标准实施对市场的垄断,实质是凭借专利技术的法定垄断性。这就使得技术标准战略在企业市场竞争中具有战略意义。在国际技术标准体系中,发达国家多唱主角,主要在于技术领先。将专利与标准捆绑,是一些跨国公司无比娴熟的商战策略,实质是借标准推广掌控市场主动权。

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从资金、政策、服务、保护等各方面,鼓励和支持辖区重点企业,引导农业、工业、电子、医药等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以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专利技术的标准化,提高标准中自主知识产权的话语权。

2.2基本原则

2.2.1客观公正原则

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农化企业工作实际情况,依照流程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2.2可操作性原则

在辅导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现实条件,坚持辅导导入时间短、企业投入少、涉及面小、条件准备容易的原则, 不额外增加企业的负担。

2.2.3与企业实际工作效果相结合原则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成效必须由实践进行检验,要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的拥有数量与质量、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促进自主创新和获得的经济社会效益来衡量。

3 实现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3.1 重视标准化管理是维护企业利益的需要

标准是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扬己之长、克己之短的有效技术手段,是国际贸易中激烈竞争的“技术壁垒”。没有标准,或标准出现偏差,或有标准但不严格执行,不仅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会影响到我国产品的声誉、影响到国家的国际形象。

3.2 重视标准化管理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保障产品质量实质上就是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现在消费者更为关注产品的安全、卫生、环保指标是否“达标”。

3.3 重视标准化管理是支撑技术创新的需要

要想技术创新真正取得实效,离不开标准和标准化工作。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在此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标准并保证标准的贯彻与落实是必要条件之一。否则,创新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就会变形、走样,就无法实现产业化。

3.4 重视标准化管理是农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要想了解、掌握农化行业的生产、营销情况以及基本运行态势和发展趋势,及时、有效地实施调控,首要问题就是要统一农化行业所有在用信息代码的编制标准,形成全行业一体化的信息网络;随着农化企业自主创新步伐的加快,农化产品整合的力度不断加大,大企业、大品牌的格局将逐步形成,而企业和品牌要做大、做强,就要统一相关生产标准,并切实执行到位。在未来几年里,标准化工作必将在农化企业战略目标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4 实现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4.1 发展思路

北京绿色农华植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绿色农华”)作为北京市专利试点单位、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海淀区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企业,为了更好地开展专利标准化[]工作,在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发展思路。

4.2 目标

该公司实行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推进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的深度融合创造了契机。2010年11月,知识产权、标准化两个领域的发展规划被整合成《绿色农华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发展战略》,并明确提出了5年内“把绿色农华建设成为创新能力突出、运用保护有力、体制机制完善、专业人才集聚、辐射效应明显的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强企,成为全国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结合的示范农药企业”的目标。

5 实现专利标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5.1 实现专利标准化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是将本企业的技术标准转化为法定的正式标准,通过正式的途径推广使用;二是通过不断的市场开拓,扩大自己的农药产品和相关技术的市场容量,直至占领主要市场,从而使自己的技术标准成为事实标准。这两种标准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技术标准在市场中取得支配地位,让别人去跟随和实施。企业通过技术标准实施对市场的垄断,实质是凭借专利技术的法定垄断性。

5.2 实现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5.2.1 组建“三组一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绿色农华”于2009年1月3日研究决定组建“三组一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即北京达世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世丰分公司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绩溪农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绩溪分公司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北京绿色农华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进出口公司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和北京绿色农华植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知识产权部。其组织架构如下图:

5.2.2 坚持“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

即专利、商标、标准、登记、许可(生产批准或许可)“五位一体”。实践证明,“五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具有“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推进专利、商标、标准、登记、许可的高层次融合;二是有利于实现专利技术与标准的捆绑,从而增强农化企业的技术在未来国际产业标准中的发言权;三是有利于统筹利用行政资源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

5.2.3 健全“十管一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为了激励农企业科技创新、切实保护创新成果、努力维护知识产权、积极支撑产业稳步健康发展。近几年来,“绿色农华”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健全了“十管一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即 “绿色农华”标准化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信息保密管理制度、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系统管理方案、产品研发管理制度、公司商标管理制度、专利申请跟踪制度、企业专利工作管理制度和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预警和应急救助制度。

5.2.4 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1)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指导思想。以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战略方针,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五大环境”(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大幅度提升我国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主要目的。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逐步实现“五化”:一是对农药企业现有知识产权(专利)的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二是商标从决定申请到授权后的维护流程化;三是专利权、产品权从开始立项到申请、授权后的维护流程化;四是逐步实现同行业公司知识产权申请跟踪制度化;五是逐步实现公司侵权预警制度化。开展“农药相关专利及其自主创新产品战略研究”就是为了农药企业对自主创新的产品进行维权和保护。

(3)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主要措施。该公司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主要措施是“三动”、“三建”、“三专”。

“三动”:一是推动。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高度重视绿色农华的知识产权工作,大力支持绿色农华,从而推动了本公司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二是拉动。近两年来,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关政策,从而拉动了绿色农华知识产权工作的快速发展;三是主动。从2007年开始,绿色农华积极主动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并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三建”:一是组建知识产权部。绿色农华于2008年初组建了知识产权部,并对12名工作人员进行了强细分工,明确了工作职责。二是建立了一系列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公司在制订专利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制订了八项规章制度,即专利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信息保密管理制度、专利档案管理制度、专利系统管理方案、产品研发管理制度、发明专利奖励办法、商标管理制度。三是建立了专题专利数据库。该数据库能为公司提供一种针对性强、使用率高、速度快、且方便的专利信息利用方式,将为提高企业的专利信息应用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进一步进行以竞争战略分析和专利信息分析为基础的专利战略分析。

“三专”:就是将相关的产品研发技术资料、专利信息、专利文件等实行专人、专室、专柜管理,并将相关专利资料存入计算机中,以便公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查阅和应用。

公司每季度都组织一次大型的培训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知识产权专家,对我公司员工进行知识产权知识培训;每月进行小规模培训活动,由公司知识产权部技术经理对公司员工进行培训;每半月知识产权部员工进行内部交流和沟通,起到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的作用;公司知识产权部,随时关注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知识产权协会等组织的培训会,派送公司员工参与培训活动,了解国内知识产权政策及相关企业的知识产权情况。

5.2.5 坚持“三标一护”的商标维权工作

截止目前,“绿色农华”共计申请注册商标124枚,其中授权62枚。近两年来,该公司对已拥有的国标、行标、企标进行了维护。其中申请驳回复审7项,均已胜诉。放弃或无效商标21枚。在商标的申请及相关商标权的维护上,这个公司与北京中理通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开展相关工作的战略合作,公司已投入54万元商标申请工作,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开展商标的维权工作,公司2008年与拜耳股份有限公司就“银发利”商标、2007年与天津人农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就“金功”商标、2010年与美国思科技术公司就“思科”商标等10余公司开展商标维权工作。

6 实现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的主要成效

“绿色农华”作为世界第一村——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三高”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项目实施单位、北京市火炬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国家级农业应用化学开放实验室的民营企业、A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生产企业、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ISO14001:2004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2009中国农药企业最具成长性100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北京市专利试点单位、北京科技研究开发机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海淀区创新企业、中关村科技担保信用良好A级企业、中关村科技园区瞪羚企业(一星级)、农资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会员单位、北京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会员单位、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会员单位为了拓展创新空间,促进农药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诚信企业。近两年来,本公司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产品研发力度,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速企业发展,在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公司自主研发的24个农药新产品入选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同年获得“中国农民最喜爱农药品牌”荣誉称号。

篇3

关键词: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对日常居住及工作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业在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需要面临更大的技术和管理调整。为了提升建筑质量,实现建筑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建筑业开始广泛使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该模式的有效应用,促使建筑单位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更加稳定、安全。本文从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特点入手,对其构建方法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一、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特点

1.系统性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现阶段,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建筑难度越来越高、耗时越来越长,给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尽管我国针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制定并颁发了相关监督管理条例,然而不同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拥有不同的实际和客观环境[1]。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能够包含多种相关内容,如国家、行业领域内部等的安全标准,同时还包含了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及解决措施,该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拥有多个层次,因此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2.复杂性

现阶段,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耗时越来越长,建筑建成后的使用功能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部门需要进行更加积极的合作[2]。在实施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其必须融入到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对每一项施工进行具体的规定,从建筑材料的运输,到起重机等设备的具体应用及维护等都应当包含于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当中,因此该模式在构建过程中,拥有较高的复杂性。

二、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1.管理组织方面

首先,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责任人为项目经理,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需要全面负责整体工程的安全管理。同时,该模式当中,还需要对安全监督机构进行建立,由项目经理负责,其成员需要在项目经理的指派下,对不同建筑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其次,加强安全意识整体教育。在建筑项目施工以前,项目经理应当领导全体施工技术人员、安全监督工作人员等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促使其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施工安全性。

2.标准化现场管理

首先,标准化的标识管理。为了提升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安全监管部门应当针对工程施工具体环境,积极布置相关标识。如将建筑现场的整体平面图设置于入口位置,促使原材料运输人员、施工人员等一切与工程有关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对工程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提升施工安全性。同时还应当积极构建制度板,其中包含文明施工、消防知识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明确划分建筑工人的施工区域及生活区域,对不同工作项目的责任人进行确立;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牌应当包含多种类型,有警告牌和禁止牌等构成。其次,标准化的临时设施管理。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包含多种临时设施,针对这些设施的管理,必须实施标准化。例如,在对建筑工人的临时宿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消防和环保意识,对相关人员的保暖和防暑等促使进行明确的规定和检查,防止失火等现象的产生;针对食堂等临时设施而言,应当在保持高度卫生整洁的基础上,定期进行电路线路的检查,保证环境的安全等。

3.标准化安全信息管理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及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二者进行了充分的结合。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在日常实施的过程中,主要运行方式就是信息的有效交流,因此其标准化的实施重点是标准安全信息管理。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进行充分的安全信息记录,并将国家及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内容进行有效储存,同时还应当及时搜集国内外有关安全施工设备及技术的相关信息,供企业领导者进行使用和参考[3]。该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必须拥有较高的可靠性及稳定性,从而有效实施以下工作:首先,构建建筑设计的鉴定与验证标准;其次,有效记录施工进度及相关设备状况;再次,对特殊作业及相关建筑工序进行充分的记录等。标准化安全信息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促使工程建设各个部门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对于提升整个工程安全性及管理标准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现阶段,建筑难度及规模越来越大,积极加强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该模式的过程中,管理组织、现场管理及安全信息管理是重中之重,建筑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及建筑工程的客观环境,有针对性的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

作者:张倩 单位: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

[1]苏亚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及评审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篇4

水平。

关键词:工程项目 管理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要想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全面落实标准化管理。

1 推行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的理论依据

1.1 实现工程建设管理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建筑行业管理改革中,大力推行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是一项创新之举,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用于中国国情。我单位大力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

1.2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然要求

以往的施工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大多都与管理不规范、不标准有关。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和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就要全面实施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提倡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完善项目管理规范化。

1.3 强化企业管理基础建设的必然要求

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管理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造成一些工程项目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好管理基础工作。因此,企业要想取得更的效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全面实行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

2 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的基本框架和特征

2.1 基本框架

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要素,可以分为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工程技术标准这三大标准体系,依据各个体系的要求,并结合本工程项目的特点制定出具体标准。其中,工作标准主要包括项目部各级各类组织机构工作标准、各项职能业务工作标准及全员的岗位工作标准;管理标准主要针对项目的管理客体,分项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主要依据所担负工程的施工项目范围,分项分工序制定出相应的施工操作技术规范。

2.2 基本特征

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具有3个基本特征。(1)创新性。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是在传统管理方式上的进一步创新和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改进了人治管理所存在的不足。(2)科学性。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全面标准化管理是可以供大家共同遵循一系列的标准体系。(3)实用性。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是根据工作中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各项标准。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标准,操作性更强,要使员工在施工过程中搞清楚什么样的标准应该坚持,如何将工作标准落到实处。

3 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的运作

实施

施工管理在创新和应用这一科学管理方法中,重点掌握下面2个环节。

3.1 加强思想导向,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每一种管理方式的实施,都要有相应的思想和组织作保证,这样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思想的引导,对于一些认识不够清楚和带有负面情绪的要多加引导,最终达成一致,营造出良好的实施环境。为了使全面标准化管理能够在工程项目中落到实处,各部门要强化领导,实施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人。同时还要突出重点。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内容比较宽泛,如果没有一定的重点,工作难以到达应有的效果,所以在全局的基础中也要强调重点,尤其是对于那些能够影响全局的方面更要努力做好。

3.2 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增强标准化管理的强制力

为了能使各项标准都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企业各部门都要制定出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全面落实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奖罚分明。对于自觉落实标准化的员工给予奖励,反之,对于那些不能够很好落实标准化的员工给予处罚,在部门中要形成相互监督,相互提高的工作氛围,进而推动标准化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全面

落实。

4 实施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取得的效果

4.1 提高了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改善了企业的管理现状

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全面实施,将项目中各管理要素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改变了以往落后的管理方式,提高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由于标准化管理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强,再加上奖罚分明,使员工逐步养成按标准办事的工作作风,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4.2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实行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后,在实际工作期间,员工更加明确了项目的责权利关系,在工作中更加自觉的进行成本核算,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有效地提高了全局经济效益。

5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其中,实行工程项目全面标准化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实施在一定层面上,提高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够立于不败之地,那么企业管理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司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从而才能更好地推动公司规范化运作,提高公司整体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祥禹,关力罡.建筑施工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管理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5).

[2] 余春华.关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的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1).

[3] 刘斌鸿.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4).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

1.更新观念,转换机制

从机构上,设立市场合同部、工程技术部、施工管理部。市场合同部集合同管理、计划管理、财物管理、成本管理和结算管理于一体,有利于突出合同管理的中心地位,强化合同管理的控制功能,克服合同管理与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相脱离的弊端。对于施工管理部,赋予其在合同约束下对现场施工进度、技术、质量、安全、资源配置、成本控制等全方位的组织实施与协调管理职能,有利于形成现场施工管理与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解决现场调度长期存在的重进度、轻管理,重投入、轻核算的问题,改变“管干的不管算、管算的不管干”的局面,提高文明施工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专设工程技术部,以适应工程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的需要,加强对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超前研究和科研攻关,为建设一流工程和创造最佳效益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实践证明,机关报的机构设置和职能界定,与我们预期的目标基本一致,新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已初步实现转换,并显示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2.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

建筑工程项目通常规模比较大、分项工程或单项工程多,施工管理和合同管理难度大。在精干主体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减化生产关系,减少管理层次,变金字塔式的管理为扁平式管理。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有多方面的管理要素,不同的工程项目又有不同的管理重点,但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始终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它的落实与否,决定着项目管理的效果与成败。项目经理在授权范围内处理和协调甲乙方,总包与分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以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等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工程项目的协调有序实施。企业内部要用完善的市场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服务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有效机制来保证项目经理责任制的落实。有效灵活的组织体系是实现工程项目的四控制(进度、质量、安全、成本),四管理(合同管理、现场管理、信息管理、生产要素管理),保证工程项目三大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

3.实行标准化管理

3.1基本框架

按照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活动要素,可以构建筑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基本框架,其包括工作标准、工程技术标准以及管理标准,细化到每个系列的具体工作、具体事务以及技术要求和施工工序,与工程项目的特点相结合,制定出合理、适用的标准。其中工作标准的主要内容有各类组织机构、职能业务工作以及项目工程所有相关人员的岗位工作等标准;技术标准是按照工程的施工范围,按照不同的项目、工序制定对应的操作规范;管理标准则是对各级、各部门、各工序进行综合性管理所遵照的标准。这三类标准是互相关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同时具备三类标准才能构成一个比较完整、严谨的项目管理标准体系,从而实现标准化的项目管理。

3.2项目管理标准化的实施

3.2.1建立与工程项目相适应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制定相关的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并对工程相关部门、项目主要管理人员、基层班组长进行宣传教育,将标准化管理的精神传达至项目的每个人,要求每个工程项目从开始的组织上场直到最后的竣工结算,均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对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实施细则进一步的健全与完善,使得标准化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2.2加强思想指导,营造标准化管理的组织环境

在实行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时,组织保证及组织管理的理念是保证其有效性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要加强项目相关人员的思想指导,营造一个适用于标准化管理的组织环境。具体而言可以由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正确的导向,在实行标准化管理初期,针对项目员工思想中存在的模糊认识与消极反映,要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将标准化管理的理念植入其脑海中,帮助其澄清认识,与项目管理者达成共识;第二,强化领导,各部门均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协助项目管理者在项目工程中有序、持久的开展标准化管理,建立起职能部门责任制,尽可能做到部门职权内的事务按标准自主处理,无需请示上级,最终实现标准化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主导地位;第三,突出重点,虽然标准化管理所涉及到的面比较宽,而且内容比较宽泛,但是其中仍有重点可循,在实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在兼顾全面管理的同时突出重点,将对项目整体产生重大影响、相对薄弱环节的管理标准定为管理重点。分列条目,将项目管理的主要要素包含其中;第四,以典型推行标准化的深入,将一些执行标准化管理效果比较突出的部门作为典型先进,在召开项目现场会时可以将其作为样板,树立典型,请先进部门介绍经验,与其它部门共同交流,取长补短,从而推动工程项目整体落实标准化管理。

3.2.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标准化管理并非项目管理者语出一言就会得到彻底执行的,在实际的推行实施中,只在提高标准化管理的强制力,才能保证各项指标准效能的充分发挥。各个项目均需制定出贯彻标准化管理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将标准化管理的落实、效果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相结合,提高其推行标准化管理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遵循奖惩分明、按标准办事的原则,鼓励主动、自觉贯彻标准者,触动标准贯彻不力者,从而在整个工程组织中形成一个互相督促、互相监督、共同运行的良性机制,保证项目各生产力要素的配置保持良好的状态。

4.加强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

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管理,要建立成本管理的责任体系与运行机制,把公司作为项目成本管理的中心,负责合同成本目标的总控制。通过对合同单价的分解、调整、综合、平衡,确定内部核算单价,提出目标成本指导性计划,对作业层成本运行与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二级单位作业层负责执行管理层制定下达的目标成本分解指标,严格按照内部核算单价控制成本消耗,自负盈亏。总工程师负责组织技术人员优化施工方案,改进技术措施,鼓励能工巧匠开展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为有效实施成本控制提供技术支持。总经济师以合同为依据,组织编制施工成本预算计划,确定项目目标成本,并负责层层分解和监督成本执行情况。总会计师对项目成本运行及实际消耗状况,对项目施工进行成本核算与成本分析,计算和反映项目盈亏,检查成本控制目标是否实现,并总结成本控制的经验教训。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要对职工进行质量重要性教育,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开展质量宣誓活动,切实做到警钟长鸣。建立质量管理的重奖重罚制度,用铁的手腕,铁面精神和铁的纪律来确保施工质量。在对质量事故责任者进行严厉处罚的同时,设立高额奖金,用以奖励工质量好的单价和个人。

【参考文献】

[1]周汝贝.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之探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1(3).

[2]吴俊.简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J].建筑工程,2010(3).

[3]古道葵.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方法探讨[J].管理科学,2010(4).

[4]黄理文.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方法探讨[J].工程技术,2011(5).

篇6

一、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

施工现场标准化建设主要包括施工质量和安全两项重要内容,但目前的现状是前者的建设严重滞后而后者的建设情况相对较好。因此有必要对现场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此为借鉴,促进质量标准化的建设。

1.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原因

近此年来,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建设取得较快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1)住建部于2014年出台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暂行办法》。同时,一些省、市甚至县一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近年也都相应地开展了各级安全标准化工地的创建、组织观摩、评选及表彰等活动。中国建筑业协会则开展了“建筑工程施工工地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评价”的活动,其中在全国范围内的“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评选活动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2)面对近年建筑安全施工的严峻形势,对事故的处罚力度及赔偿额度明显加大,促使各施工企业对安全工作进行主动控制。(3)现场的安全文明标准化是展示施工企业形象的窗口,施工企业也愿意投入相应的精力进行建设。(4)工程造价中的“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单独列出,并根据工地实际建设情况支付,是开展此项工作的经济措施和保障。由此,相关部门积极对安全标准化工作进行引导,在全行业内对施工安全形成高压态势,实施费用上的有力保障,多种正能量因素相互促进,形成了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2.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现状

(1)质量标准化建设氛围没有形成与安全标准化工作相比,施工现场的质量标准化建设则明显滞后,甚至很多地区及施工企业还是空白。原建设部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但从多年实施情况来看,包括一些地区的“质量安全标准化工地”评选,都是以安全标准化工作为主。一些地区的建筑管理部门虽然每年也提出开展现场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但对质量标准化的概念及内容不清晰,往往与诸如样板间的制作、工程质量问题的专项治理等工作相混同。有些则与已开展多年并具有一定成熟经验和做法的安全标准化工地的创建混杂在一起实施,质量标准化工作所占比例较小,或只是顺带开展。因没有在行业内普遍开展的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目前各地能看到和了解到的,多是一些管理相对规范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所施工并在一些规模较大工程上建立的质量标准化工地“样板”。这些建立在“工程规模大且造价高、质量目标高、施工企业资质高、有些甚至是重点工程”之上的质量标准化样板工程,一方面需要组织、管理等多方面因素作为保障,故而对广大中小型施工企业而言,很难复制或普及;另一方面,有些施工企业的质量标准化“样板”工程只是在一些各方条件都较好的项目上实行,不能保持在所有在施项目上的均衡及一致性。(2)质量标准化建设内容不全面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的管理应包括组织机构及职责;人、机、材料的管理;合同管理;分包管理;施工质量的控制、检查及验收;质量管理的自查、评价及改进等多个方面。而一些施工现场建立的所谓质量标准化,只是做了其中一些方面或小范围的工作。有些把重点放在样板(实物、图片、工程等样板)的制作和搭建上,有些则是在主体结束后为了某种需要而“赶制”样板,这都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全面的质量标准化。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不应只满足于一些样板的制作而应该是有内涵的,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及各分部分项工程,是全面、系统、过程控制的体现。在通常意义上影响施工质量的“人、机、料、法、环”等多个因素上都要实行质量标准化管理。尤其是对工程结构实体上大量的隐蔽工程,如钢筋、混凝土等众多事关结构安全的分项工程,更应以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方式控制其质量,同时在具有可追溯性的记录资料上也要体现出实行过标准化质量管理的痕迹,这是至关重要的,但也是具体开展此项工作中所缺少的。通过分析认为,建筑行业还没有将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工作真正重视起来,缺乏创建质量标准化的氛围,很多施工企业也缺少创建的动力或能力;一些已开展这项工作的地区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具体建设内容不全面的问题。

二、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进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1.建筑市场不规范

建筑市场不规范是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开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多年来建筑业形成的混乱状况如违法分包、转包挂靠、低价中标等现象非常普遍,加之建筑劳务人员从业素质不高、项目管理人员不到位、工程质量诚信行为严重缺失,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很难开展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

2.施工企业管理能力及质量意识差

主要表现在:(1)很多总承包施工企业施工能力不足,所承揽工程大多由一些外施队甚至转包及挂靠的个人在施工,质量标准化建设无法从源头抓起。(2)一些施工企业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忽视了对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大多项目负责人也都是技术类专业人员,缺少对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组织能力和管理经验。另外,一些工程上实行的是项目经理承包制而不是项目经理负责制,即以包代管,难以调动项目负责人对标准化建设的积极性。(3)施工企业大多都进行了相关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但真正执行的不多,即认证与执行相脱节,质量认证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4)一些施工企业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淡漠了以质量求生存的发展理念,大多都没有制定相应的企业技术标准,实行的仍是粗放式的管理而不是精细化的管理与施工。

3.重技术轻管理的影响至深

从一定程度上看,技术或技术标准决定着质量标准及水平,但各项技术的应用若没有有效的管理去组织实施则难以真正实现,而重技术轻管理的现状在建筑行业一直存在,这对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甚至工程质量的整体提升都有着不利影响。近年来,建筑行业较多关注的是BIM技术的应用研究、工法的创新及申报、QC(质量管理)小组的建设与评比、“四新技术”及建筑业10项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各级工程质量奖项的评选以及质量通病问题的防治等,却对施工现场的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缺少重视和研究。以上多项工作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或以事后研判的方式进行,有些是局部性的研究或关注的是一个具体“点”的突破,有些新技术或工艺则是针对特定工程而研发应用,有些工程质量奖项的评选更多关注的是结果而非过程。这些技术工作不都是置于标准化的管理平台上去实现,同时也会增加实现的难度及成本。施工企业缺少系统全面的质量标准化管理(而非技术)理论及观念,则很难将施工质量提升到应有的水平。

4.缺少相应的引导及激励机制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在安全标准化工作中发挥的倡导、激励、促进作用,这也正是开展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所缺少的。建筑行业虽然也开展一些与工程质量有关的奖评等激励性工作,但与施工现场是否建立了质量标准化管理没有直接挂钩。缺少引导、激励等机制,整个行业未形成相应的氛围,很多施工企业也缺少相应的动力。

三、结语

篇7

建筑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但许多施工现场仍未改变粗放的管理方式,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甚至很多地区仍是空白,影响着目前建设形势下施工质量的提升。基于此,针对目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现状,本文以提升工程质量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方向,从管理的角度分析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滞后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2 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

施工现场标准化建设主要包括施工质量和安全两项重要内容,但目前的现状是前者的建设严重滞后而后者的建设情况相对较好。因此有必要对现场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此为借鉴,促进质量标准化的建设。

2.1 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原因

近此年来,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建设取得较快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1)住建部于2014年出台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暂行办法》。同时,一些省、市甚至县一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近年也都相应地开展了各级安全标准化工地的创建、组织观摩、评选及表彰等活动。2)面对近年建筑安全施工的严峻形势,对事故的处罚力度及赔偿额度明显加大,促使各施工企业对安全工作进行主动控制。3)现场的安全文明标准化是展示施工企业形象的窗口,施工企业也愿意投入相应的精力进行建设。

2.2 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现状

2.2.1 质量标准化建设氛围没有形成

与安全标准化工作相比,施工现场的质量标准化建设则明显滞后,甚至很多地区及施工企业还是空白。原建设部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但从多年实施情况来看,包括一些地区的质量安全标准化工地评选,都是以安全标准化工作为主。一些地区的建筑管理部门虽然每年也提出开展现场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但对质量标准化的概念及内容不清晰,往往与诸如样板间的制作、工程质量问题的专项治理等工作相混同。有些则与已开展多年并具有一定成熟经验和做法的安全标准化工地的创建混杂在一起实施,质量标准化工作所占比例较小,或只是顺带开展。

2.2.2 质量标准化建设内容不全面

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的管理应包括组织机构及职责;人、机、材料的管理;合同管理;分包管理;施工质量的控制、检查及验收;质量管理的自查、评价及改进等多个方面。而一些施工现场建立的所谓质量标准化,只是做了其中一些方面或小范围的工作。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不应只满足于一些样板的制作而应该是有内涵的,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及各分部分项工程,是全面、系统、过程控制的体现。在通常意义上影响施工质量的人、机、料、法、环等多个因素上都要实行质量标准化管理。尤其是对工程结构实体上大量的隐蔽工程,如钢筋、混凝土等众多事关结构安全的分项工程,更应以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方式控制其质量,同时在具有可追溯性的记录资料上也要体现出实行过标准化质量管理的痕迹,这是至关重要的,但也是具体开展此项工作中所缺少的。

3 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进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3.1 建筑市场不规范

建筑市场不规范是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开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多年来建筑业形成的混乱状况如违法分包、转包挂靠、低价中标等现象非常普遍,加之建筑劳务人员从业素质不高、项目管理人员不到位、工程质量诚信行为严重缺失,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很难开展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

3.2 施工企业管理能力及质量意识差

主要表现在:1)很多总承包施工企业施工能力不足,所承揽工程大多由一些外来施队甚至转包及挂靠的张福生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研究2)一些施工企业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忽视了对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大多项目负责人也都是技术类专业人员,缺少对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组织能力和管理经验。另外,一些工程上实行的是项目经理承包制而不是项目经理负责制,即以包代管,难以调动项目负责人对标准化建设的积极性。

3.3 重技术轻管理的影响至深

从一定程度上看,技术或技术标准决定着质量标准及水平,但各项技术的应用若没有有效的管理去组织实施则难以真正实现,而重技术轻管理的现状在建筑行业一直存在,这对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甚至工程质量的整体提升都有着不利影响。近年来,建筑行业较多关注的是BIM技术的应用研究、工法的创新及申报、QC(质量管理)小组的建设与评比、四新技术及建筑业10项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各级工程质量奖项的评选以及质量通病问题的防治等,却对施工现场的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缺少重视和研究。

4 开展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4.1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建设

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同时施工企业的资质级别不同,技术力量也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各地应探寻适合当地实际的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式,积极与本地区的质量通病防治相结合。若盲目制定统一模式,则会造成相关资源的浪费或对一些中小型施工企业的实施造成难度。本文认为应根据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上到下制定多个级别的实施方案。如按照省、市、县(区)等所在地区的不同并结合施工企业资质的高低分为几个等级开展建设,也可参考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评价的模式进行等级划分,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积累经验,待条件成熟后逐步整合及提高。

4.2 引入多种激励机制

4.2.1 建立评选机制

参照已开展的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的评选活动,建立相应的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工程评选机制。各省市也可参照其已建立的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的评选,建立质量方面的评选机制。评选应按照逐级申报的原则实施,通过评选活动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如结合建筑市场诚信信息管理平台,对获得质量标准化工地荣誉的企业及项目负责人予以良好诚信行为记录,以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

4.2.2 建立优质优价机制

应在建筑行业建立并推行优质优价的激励机制。本文对建筑产品优质优价的理解是:在施工现场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并形成保障的条件下,对建筑产品按照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进行精益建造,并基于在事前与建设单位的合同约定,所实施的一种具有高品质产品并具有相对较高工程造价的市场机制。

另外,参照建筑工程造价中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的做法,本文提出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措施费的概念,这也是基于优质优价原则及上述实施的费用问题而提出的,即以直接的经济措施保障和激励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如果可行,其费用支出应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评价基础之上,其费用结构也需进一步研究确定。需指出的是,这项费用支出与整个工程造价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由此而带来的现场质量管理变革对施工质量乃至整体工程质量的实质性提升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4.2.3 与质量奖项评选结合

应将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与各级工程质量奖项的评选直接挂钩,即将质量标准化建设作为各级工程质量奖项评选的首要条件,这也体现了优质工程必须以施工现场的质量标准化管理为基础实现的原则。这是激励机制同时也是一种制约机制,首先可以在合同确定为优质质量目标的工程上先行先试。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理;问题;对策

引言: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监理,其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监理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行业,并且出台了一些具有规范监理行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但是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并且借鉴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我国建筑企业工程监理发展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建筑企业工程监理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筑工程监理概述

所谓工程建设监理,就是通过对工程建设者的行为进行监控、督导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工程建设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止建设行为随意性和盲目性,促使工程建设费用、进度、质量按计划实现,确保工程建设科学推进,并达到节约费用、保持质量、高效运作的目的。我国在建设领域实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已经有十来年的历史,在此期间,我国建设监理经过规划准备、试点和稳步发展阶段开始向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转变,初步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新运行体制,较好地促进了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建设监理队伍得到了锻炼和发展,监理的立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绩,监理工作正朝着规范化、制度化、市场化的方向健康稳步发展。但是,建设监理制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认真研究和分析这些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才能更好地推进工程监理事业健康发展,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建筑工程监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建筑工程监理的水平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建筑工程的监理水平偏低,严重影响了监理工作的质量。监理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对施工现场没有按照相关制度和规范实施监理,监管理未能落到实处;监理工程师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经常出现身兼多职的情况;监理组织不健全、监理制度不完善、监理职责划分不明确等;建筑工程监理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和手段,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监理企业和相关工作人员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建筑工程监理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形象。

2.2 监理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的监理市场发展时间相对还比较晚,到目前为止监理行业在我国只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监理人才的数量以及素质与目前建筑市场的高速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2.2.1 注册工程监理师的数量不足

虽然我国注册监理工程师的人数在逐年的递增,但是与我国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趋势相比,注册监理师的人数还是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造成注册监理师人数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很大一部注册监理师不直接从事实际监理工作,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每年考取注册监理师的30%-40%是不从事监理工作的,这样就会减少大量的实际参与监理工作的人数;二是考试难度增加,报考基数降低。为了遏制社会中“挂证”现象,国家加大了对注册监理师考试的监管,对于一些不符合相关条件的人员进行了考试限制,这样就会降低参加考试人数,就会导致通过考试的人数相对减少。

2.2.2 监理人才缺乏综合素质

实践表明,监理工作对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对较高,监理人员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外,还要懂得其它与建筑工程相关的知识和较强的责任心等,但是参与监理工作的人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普遍不高,表现为:要不就只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没有相应的心理素质,要么就具备相应的心理素质、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对于其它知识则不了解,这些都会影响监理人员的工作效果。

2.3建筑工程监理市场的行为不够规范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性,在建筑工程监理业务环节中,经常出现业务转包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程监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很多监理单位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资质审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理市场的规范性;有的监理单位甚至只是皮包公司,相关监理工作人员缺乏,部分业余人员更是缺乏专业的技能和素养。此外,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未能对监理市场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

3、建筑施工监理的对策分析

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工程质量要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关键在于监理工作中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

3.1建立和健全监理组织机构

明确监理部机构岗位职责,责任到人。根据工程项目特点进行明确分工,做到以总监为中心,专监、安监等分工明确、各其所责,合理分配监理人员对每道工序、隐蔽工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避免因出现工作情况复杂,职责推脱不清而影响工作效率,从而在组织方面保证监理工作到位。监理公司对每个监理部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实行对监理部奖罚措施,对优秀的监理管理人员、监理部宣传表扬,对不合格的监理人员、监理部通报批评,促进监理内部竞争,提高监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3.2倡导优质优价的监理服务

目前,我国的监理收费标准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建筑工程监理的的需要。较低的收费标准很难保证监理工作的质量,不利于吸引高素质的监理人才,也不利于监理企业的自我发展与壮大。所以,适度合理的提高监理服务的价格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建筑工程的监理是一项高质量的服务工作,需要有高素质、高质量的监理人员,要始终把业主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当监理价格过低时,很难保证监理服务的质量。

3.3提高工程监理的标准化水平

监理标准化管理主要是指 “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 ,三方面监理内容从形式到内容都转化为标准化管理和控制,使每一项每一步工作都有统一规定、统一要求,都有标准依据,都有定性、定量的衡量标准。我国目前的监理现状只做到了质量和进度控制,组织协调。 例如,监理工程师把工程质量、进度计划、实施和控制三结合的图表制定出来,施工承建单位按照监理制定的标准化管理内容要求去做,但由于监理人员是有责无权,这使制定的进度计划不能有效积极实施,导致工期拖后,不能按时交工。业主、施工、监理三方应相互交流,解决工程拖后的原因,监理人员严格记录好监理日志,在监理例会做出对上一周的总结和对下周工作内容提出建议,并积极协调好施工方和业主。

3.4做好标准化管理

建筑工程监理的标准化管理主要是指对监理的内容和形式都实行标准化的管理和控制,使工程监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统一规定和要求,都有定量、定性的衡量标准供监理工作参考和对照。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理现状只实现了对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控制、组织与协调,未能达到全面标准化管理的水平。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标准化管理,要求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内部人员的相互交流与协调,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积极协商解决,避免建筑工程延期拖后、缺乏监理等情况的发生,监理人员要严格做好监理日志以及总结,在积极协调多方利益的基础上,要对企业监理的标准化管理建言献策,促进建筑工程监理的标准化管理的进程。

4、结语

随着建筑工程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及建筑监理效能的不断发挥,建筑施工监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对监理过程中控制方法探讨探究,有助于监理部门提高监理的水平,增大监理的影响力,对实现我国工程监理的良好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项目组织;管理目标;标准化

目前国内的建筑市场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投入力度的加大,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对工程的安全、质量、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现在国内的建筑企业很多,对于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施工组织有着不同的理念和模式,也造成了工程项目的结果千差万别。文章结合目前国内施工管理现状,就工程项目施工组织的基本内容、项目管理、管理目标及标准化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1工程施工组织的基本构成内容

1.1项目施工组织中的人员组织

根据我国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有关要求,项目施工一般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由项目经理根据工程的规模、工期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环保目标等按国家建筑安全生产法配备相应数量的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并形成完善的施工组织管理体系,从而达到对工程项目的有效管控。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工程项目相适应的资质和能力,以满足项目施工管理的需要。现在大型项目非常重视施工组织构架的建设,提出了标准化管理,将施工组织机构的人员配置作为标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可见组织构架的重要性。

1.2机械设备的组织

随着建筑工程设备的不断研发,施工设备的品种很多。对于一个工程项目而言,满足工程施工生产的需求,经济合理是设备选型的一个首选条件,施工的安全性也是一个主要因素,设备的数量以满足工程的进度为确定依据,选用合理的设备不仅能够满足施工进度要求,而且能够降低成本,是工程施工组织和管理的一种重要环节。

1.3物资的组织和准备

建筑工程的主体是由大量的建筑材料通过一定的工艺加工而形成,材料费用占整个工程造价的65%左右,材料的供应直接制约着工程的进展,材料的质量决定了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选用合格的材料、合理的价格是工程成本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项目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供应的及时性是保证工程进展的基本条件。

1.4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编制

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是一个项目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其内容涉及项目施工的组织体系、施工准备、施工流程、验收标准、技术措施、设备的选用、物资的供应、安全措施、环保措施、项目的各项目标、进度计划、应急预案等各个方面,是保证工程能够流畅有序施工的先决条件。施工方案是分部工程施工前必须编写,并经过审批的专项技术资料,是现场施工和验收的依据,也是保证施工安全的首要条件,方案的超前准备在施工组织中凸现出了其重要性。

1.5环境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环境一般指技术环境、管理环境、劳动环境及形象宣传等,是项目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综合素质的体现,环境需要通过指导、监督、检查等手段来达到预期目标,良好的环境是工程质量、安全、环保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如果施工的基础环境不能满足施工要求,即使其他条件都具备了也不能开展下一步工作。

2施工管理目标

施工组织工作是围绕着合同履约而进行的,施工管理是施工组织在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为更好的完成施工任务,前期均按照合同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管理目标一般分为项目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阶段性目标是总体目标的细化和分解,为了保证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在阶段性目标之下还应划分单项目标。管理目标的级别应为,单项目标保阶段目标、阶段目标保总体目标。从不同的侧重点考虑;项目的总体目标又可分为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和投资控制目标,这三个方面既有矛盾又有统一,施工组织是围绕着这三个主题而进行的,也是大多数公司在施工管理中最常用、最普遍的施工管理目标模式。

2.1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一般是在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的前提下,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施工水平,针对项目的特点而制订的。为了保证总体质量目标的实现,一般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制订单体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质量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制订相应的责任制、技术措施、物资采购及进场验收措施、施工工艺流程及验收标准、过程控制和检验措施等,以保证总体质量目标的实现。

2.2工期目标

工期目标是以合同规定的施工工期为基准,结合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管理水平,在充分了解周边环境、自然条件、当地气候条件、工程复杂程度、材料供应情况等制约因素的前提下,制订的小于合同工期的目标工期。工期目标的实现需依靠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合理的工序组织、可靠的技术保障、及时的物资供应、设备支持、安全的环境、良好的施工条件等作为有力的支撑,这些条件是完成工期目标缺一不可的,也是管理中的重点。

2.3投资控制目标

投资控制目标对于投资方来说主要投资额度不能超过概算,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就是控制好建造成本、间接成本,争取较好的利润额度。施工的建造成本主要由材料费、机械费、人工费、试验费等项目组成,其中材料费占直接成本的65%左右,材料费用直接影响着成本,是施工企业比较关注的,材料费用的控制一般从采购作为源头,然后是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和浪费。一般做好上述两点能够保证材料费的合理支出,将费用控制在预算之内,材料费的支出还应该把设计部分的材料选型作为一项控制措施,设计沟通,选择适用的材料,且品质以满足设计和使用功能为基准,可以减少材料选型上造成浪费降低成本。机械费、现场管理费用的控制主要是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合理缩短工期从而减少机械费和管理费的支出。

3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是随着大型项目的增多,为适应高标准施工需求,在铁路项目优先提出的项目施工组织和管理的新思路——项目标准化管理。项目标准化管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整章建制完善管理制度,统一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规范现场管理流程及模式、强化过程管理和样板施工,基本概括了施工组织的全部内容。

3.1整章建制

完善管理制度就是通过建章立制,使工作程序清晰、分工明确。项目制订的制度应结合施工项目的要求和特点,根据工程系统划分,根据工作流程和施做环节,设定不同层节的责任和标准,以保证项目实施流畅、协调和规范为原则。

3.2统一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统一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目的在于解决项目管理结构与公司职能部门的无序衔接的问题。要做到统一结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满足以下要求:①项目机构与公司职能部门相对应;②合理配备专业人员,并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③通过部门对接,提升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3.3规范现场管理流程

规范现场管理流程,明确工作标准,把管理工作内容具体化和工作模式工厂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制订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标准、制订工作上下级流程关系、落实规范的操作工艺、统一资料填报要求、规范验收检验程序、实行样板引路制度、建立重要部分的旁站管理制度和现场管理的定期分析检查制度。

3.4强化过程管理

强化过程管理,就是要将管理落实到基层。通过前期的技术交底及样板施工,明确每个分项、分部的质量标准和施工工艺,并在过程中严格实行交接检查、自检、互检和专业质检人员的验收,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过程中,明确各方主体的责任,使每一个环节都做到规范、严谨,从而得到一个合格的工程。实现管理标准化是企业规模扩张必须经历的阶段,项目管理标准化是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基础。管理是否标准化、管理标准是否提高并得到贯彻,将对建筑施工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占据领先并保持领先,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将决定工程质量的优劣,也是提高工程质量和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建筑业对建筑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论是质量的提升、安全的保障,还是施工环境的综合治理,都离不开管理的手段,超前的谋划、精细的组织和过程标准化的执行,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质量优良、施工安全前提。建筑施工是一个多方组织协调、全员参与、严谨统一、目标清晰、分工明确的综合管理和组织过程,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管理手段和组织方式也将不断创新和发展,只有不断的探索与改进,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余群舟,刘元珍.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建筑消防;消防设施;标准化管理

在现代的消防系统中,建筑消防是单元安全防火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生火灾时,控制火情的主要方法,是保证消防人员和人们财产安全的重要基础,建筑中的各种消防设施都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和技术标准严格的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还要根据规范管理和使用原则慢慢的完善消防设施的管理制度,消防部门需要尽快的制定健全的消防管理制度,并在各个建筑中严格执行。

一、消防设施规范化管理的使用情况

(一)整合防火设施的管理规范

根据相关部门颁布的法令和消防系统的规定,要重视公共场所、餐饮场所、娱乐场所和批发市场等人口密集场所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和条例的制定,确定一套完善的规范化管理体系。第一,要制定一个预用的方案,可以在紧急的情况下疏散群众。第二,确定上述涉及场所的消防措施和相关的规范,即防火监控中心的紧急操作规范和电力操作时的紧急操作规范。第三,明确不同层次的责任和义务,防火的责任和义务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包括防火的主要责任人,具体责任人、具体职能部门的责任人和岗位工作人员的责任。第四,在进行防火控制时,要做好中心轮班制度,防火中心要二十四小时都有工作人员在岗位上工作。第五,消防人员要有健全的组织结构、完整的消防设备,必须在防火设备上标注明显的标志,还要定期开展防火的演练,必须做好消防的预防工作。第六,要重视消防防火的安全教育,普及消防知识和消防检查的规定等。

(二)防火标识要统一

建筑物中的消防标识一定要十分明显,而且标注要准确、简单、易懂,每个企业都要规范消防管理的各项规章和制度,而且要严格的执行这些规章和制度。与此同时,要在建筑物内标注各种消防标志,内容和张贴的方式都要合理,相关的规章制度要张贴在显眼的位置,规范中要包含以下内容:防火中心控制室的工作过程、发生火灾时的处理措施、相关设备的操作方式,紧急情况发生时的撤离方案和应急措施、防火设施的日常管理制度、相关的消防资格证书、防火设备的管理表格、建筑物内部的示意图,相关部门要做好以上内容,保证防火工作可以顺利的展开。

二、建筑消防防火设备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一)防火方面的管理问题

防火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防火负责人不具备安全意识,认为安全防火是消防部门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只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建筑中的安全隐患和自己无关。(2)消防工作都是纸上谈兵,很多的领导都只重视防火的宣传工作,制定和防火相关的规定和制度,制度制定完成后,却不进行实施,只做表面功夫,消防工作做得太过形式化,在进行相关设备完善的同时,却不重视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3)消防队伍的设施比较落后,在进行消防检查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部门为了追求利益,投入的消防设备和消防人员都有所减少,面对上级领导的检查时,让保安或者临时工作人员应付检查,导致重大消防事故的发生。

(二)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的问题

从已经发现的设备故障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消防工程的施工质量较低,导致消防设备存在先天性的故障,现在,很多地方还有消防工程的承包制度,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承包商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大多数的施工人员都没有专业的技术做基础,都是临时过来工作的,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如果消防系统出现了问题,就很难进行修复了。(2)有些施工单位为了提高自身的利益,在施工时偷工减料,在施工过程中,施工部门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已经被淘汰的施工材料,导致消防设施在短时间内出现故障。(3)质量工程管理单位为了经济利益,和单位达成了某些经济协议,随意的降低检测的标准或者根本不进行质量检测,在后期的检测过程中,向上级提交假的检测报告。

(三)消防监督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在检查各管理消防建筑中消防设备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没有形成多部门联合检查的检查方式,主管部门的职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没有建立有效的综合管理措施。(2)部门中负责消防监督的工作人员不具备建筑消防设备的监督能力,不能及时发现设备中存在的问题。(3)建筑中消防设备存在的问题,指法进行的不符合规定,存在人情面子等问题。

三、加强建筑消防设施标准化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政府在建筑消防工作中的作用,把建筑消防设施标准化管理放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的治理工作和政府督查的工作内容中,确定消防设施的建设目标和步骤,定期向政府汇报,每年用政府的名义对建筑消防设施标准化管理进行考核,对于某些不达标的部门,要取消一些优秀评比的资格。还可以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把建筑消防设施标准化管理作为工商、文化和卫生等部门的行政许可或者是年审时的重要考虑标准,对于一些不合格的单位,消防部门要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其规范管理。

(二)在建筑消防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可以让市场经济发挥指导的作用。消防工作不仅可以采用行政强制手段,还可以应用市场的经济手段,引导单位法人的价值观,例如,在税收方面,对投入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费用应该适当的减免税收,在保险方面,应该放开费率的管制,保险商应该根据市场的情况自行调整费率,对于消防设施维护管理较好的单位和积极采用先进消防安全技术的单位,保险商应该降低财产的保险费率,从多个角度引导单位法人在消防方面的价值观念,让其了解到,无论是从经济效益、道德还是社会责任等方面考虑,都要做好消防设施标准化管理的工作。

(三)规范中介组织,提高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和管理。要多与建设、工商部门联系,对于建设部门发放资质的过程中,要确定消防设施的施工、检测和消防培训合格的人数,制定健全的维保工作人员的责任、操作流程等,在取得维保的质保体系后,才能获得资质,工商部门发放的营业执照,要按照施工的等级进行管理,确定施工单位的等级,禁止低等级的施工单位承接超过能力范围的业务,从而保证消防设施的施工质量。与此同时,要严格的进行消防设计的审核、施工、检查、验收等工作,规范消防设施检测、维护和保养合同,增加对消防中介组织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检测的结果,提高消防工作的工作质量。

总结:综上所述,在加强消防设施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控制消防设计的审核、施工质量检查和验收的工作,进一步的健全建筑消防设施的检测工作,提高消防中介组织违法行为的处理力度,保证建筑中的消防设备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可以发挥作用,尽量减少火灾带来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周立峰.加强建筑消防设施标准化管理的思考[J].企业改革与誉理,2014,1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