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经典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产保险经典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产保险经典案例

篇1

正像周润发曾这样形容保险:“别的商品是看到才相信,而保险则是相信才看到。” 财产保险中与老百姓最为密切相关的是车险,而随着财产保险的发展,其种类和品种越来越多,家财险就是这两年刚刚兴起的保障工具。在国外,家财险的投保率多在70%以上,是仅次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的第二大普及险种。保险业较发达国家的家财险普及率均在70%以上,美国达到95%,而我国家财险的投保率长期低于10%。

人为、自然致损都可赔

同样是7·21大雨,同样的家庭损失,可秦女士并没有别的家庭那样无助。大雨导致秦女士家中的地板、墙面、家具严重受损。可是秦女士于半年前投保了一份家庭财产保险,随后向保险公司报案,工作人员经现场查勘,发现地板和墙壁有明显的水湿痕迹,确认事故属实,赔付金额近5万元。秦女士说,基本能够补偿这场大雨为她带来的经济损失。

暴风雨造成的房屋进水导致墙面、地板、家具受潮损失,雷击造成的家用电器损坏以及暴风刮落房屋附属设施造成第三者受伤害等情况,都是家庭财产在汛期遭遇的较为常见的风险。发生此类风险时,可以通过购买家财险的方式得到保护。上述秦女士的情况就是家财险理赔的经典案例

家财险,全称家庭财产险,也称房屋损坏险,从名字上来理解就是属于家庭的财产保险。它保障的可以是房屋本身,也可以是屋内的财产,包括房子的附属设施、房屋装修、家用电器、家具,甚至是床上用品和日常衣物。最基础的家财险承保的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损坏,除暴风雨之外,还包括:火灾、爆炸、雷击、洪水、泥石流、雪灾、崖崩、龙卷风等十几种常见的灾害。

如果是人为原因造成,保险公司在基础承保的范围内是不予理赔的。为了保证家财险的保障范围更加齐全完整,可以再投保一些附加险种,像盗抢险、门窗锁恶意破坏损失险、现金珠宝盗抢险、水暖管爆裂险、家庭住户第三者责任等,以达到全面保障家居及室内个人财产的目的。注入因下水道被堵而家中“水漫金山”,装修损失惨重;家电短路、煤气泄漏引发火灾,甚至连累邻居;外出旅游,家中无人,被盗贼“光顾”;电闪雷鸣,电器中招等这一切烦恼,都可以通过家财险分担风险与损失。

投保是不是只有户主才可以?其实不然,无论是买房自住、出租房屋还是租房居住都可以投保家财险。家财险的保险期限,消费者可选短期和长期,短期可保7天、15天或30天,长期可选择1年。目前,市场上的多数家财险产品一般都在100~300元,保险期限多为1年,基本可以转嫁上述各类风险,减少家庭损失。换言之,投保人用这很少的钱能买来几十万元的保障,何乐而不为呢?

对症下药

林先生为其房屋投保了10万元室内财产盗抢综合险。外出旅行后,回家后发现被盗,丢失笔记本电脑一台、数码相机一台、手机一部,总价值1.5万元,另外还丢失了价值5000元的钻戒一枚以及2000元现金。向公安机关报案确认后林先生将获得合计2.2万元的赔偿。

同其他保险一样,家财险的投保也必须要看清产品和家庭实际情况的匹配度。面对灾难时,发现自己所拥有的保障和所面对的风险二者之间不匹配,就像打针时用错了药、坐车时走反了方向,只会给我们带来不快。有的家庭处在城乡结合部或者是山区、地势较低处,有可能存在较大的水害、泥石流风险时,就需要加大对方面保险责任的需求;有的家庭所处的自然环境会比较优越,对自然灾害方面可能需求不大,但又会存在较大的盗抢风险,则可以适当加大对盗抢责任的倾斜。上述案例的林先生就是正确地选择了财产盗抢综合险才获得了价值2.2万元的赔偿金。

按需投保

家财险不像人寿保险那样买得越多越好,而是严格遵循“按需投保”的原则。人的生命价值无法考量,在人寿保险理赔时,都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的数额进行赔付,如果在多家保险公司投保,那么保险金额也可以叠加。但是财产保险不同,家财险作为财产保险的一个分支,遵循的是补偿性原则,对于超额重复投保的部分,保险公司不负责赔偿。消费者在投保家财险时应事先和保险公司进行必要沟通,不要超额投保和重复投保。

由于保险标的也就是被保障财物的价值能够准确计算,所以,即使在多家保险公司投保同一财物,最终得到的赔偿金也不会以累加计算,而是会按照实际损失值在各家投保公司之间按照投保额比例进行比例式补偿,最终赔偿总值不超过实际损失金额。

张先生在A公司投保了10万元家财险附加盗抢险,又在B公司投保了5万元同样保障的产品,保险期限均为一年。不幸的是,才过了1个月,他家中就遭小偷下手,经查有效损失金额为5万元。那么这5万元的损失到底由哪家保险公司承担?

篇2

2013年以来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大发展,互联网金融冲击着我国各传统金融领域,总体而言互联网保险走出了第一步。但是由于互联网特性,短期内销售的产品可能还是集中,在车险、意外险以及理财型等较简单的产品。对于复杂的寿险类产品销售,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尚需时日。未来随着消费者保险意识的增强,保险产品由“被动销售”变成主动“购买”也井非不可能。长远来看,互联网保险具有能降低客户保费,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必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通常,保险产品的销售包含了如下的四个阶段:最初的信息收集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市场研究、基本的信息收集和研究、产品设计;其他的售前活动,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给客户建议、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需求匹配以及和客户谈判等;第三阶段进人正式的销售阶段,主要包括合同的签汀,发行保单和保费支付等;最后一个阶段为售后的服务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保单管理、赔付管理以及风险控制。

这四个过程缺一不可,用户体验以及客户关系的维护也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需要客户在短期内有良好的体验和评价井不太容易。通常,对于保险前期销售的完成,前两个销售环节尤其重要,这也说明了为何目前保险行业的主要销售渠道为人渠道。前期客户对产品功能理解十分重要,人起的就是信息传递和解释的作用。因此对于某此较简单的产品尤其是车险、意外险等保险产品,由于其产品设计本身相对简单,期限不长,因此人在前期起的作用井不是很大。因而如果客户对这类产品有需求,完全可以自己收集信息进行产品比较井购买。因此这类产品适合网销,而且按目前数据来看,这类产品网销增长迅速。

目前已经有约40家保险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销售平台,但是总体而言销售效果井不是很好。第三方销售平台如慧择网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目前依然太小。以美国的保险第三方销售平台经验来看,这类平台规模很难做大,盈利也相对有限,最终难以逃脱被收购的命运。综合电商是互联网保险的一个不错的选择,淘宝、京东等综合电商去年曾经创造过不少网销的经典案例,但是综合来看,多数网销产品均属于高回报的理财型产品,对于保障类产品,网销路依然漫长。

依据保险业协会公布的互联网保险行业报告,截庄2013年底,我国互联网保险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91亿元,同比增长46%,2003年至2013年复合成长率达到68%,显T了超高的成长性。但是总体来看,互联网渠道对整体贡献的比例依然较低,2013年仅为1.69%。我们预计未来保险网销将依然保持快速的增长,网销的理财型保险产品有望逐步对银保渠道形成替代,降低保险公司对银保渠道的依赖。

由于产品简单和趋于标准化,财险网销发展很快。网销的车险产品与传统渠道销售的车险产品相比,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在美国目前互联网保险网销已经占到了总保费收人的三成左右;在英国约有近两成的非寿险是通过互联网销售的,而且目前移动互联网销售的车险也处于快速成长期;在全国,目前互联网保险销售也出现了较快增长,过往十年的年均复合增速达到68%。目前国互联网保险销售,绝大多数是车险产品,网销已经成为了继电销之后车险的有一个重要的创新渠道。可以预见由于方便实惠,网销车险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由于产险产品的标准化和简单性,我们认为未来互联网将成为产险产品销售的主流渠道。在安永2012年进行的全球保险消费者调查y,y,国市场部分,超过4成的被访者表不他们会通过网站比较非寿险产品,有近5成的访问者表不他们已经通过了互联网购买过财产险产品,可见财产险产品的网销是易于被客户接受的。

篇3

一、案例分类与专业技能模块设计的契合

笔者2011年提出了建立基于技能模块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构想,并在内蒙古大学进行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渠道拓宽,专业教师科研与教学方向凝练,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技能为突破,将专业技能划分为劳动管理和社会保障管理两大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将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划分为四个模块,即从事社会保险相关工作的能力、从事社会救助福利慈善事业的能力、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能力、从事保险等相关金融业务的能力。在设计劳动与社会保障案例教学计划时,应将案例分类与这四个技能模块有机结合,通过案例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实践工作技能。(一)社会保险模块对应的案例该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从事社会保险相关业务所需的理论知识与能力,教学计划对应的课程有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这些课程都是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操作的环节。通过案例教学,将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提出现实问题,例如养老金转移问题、工伤保险赔付争议问题等,引导学生思考,紧接着讲授相关理论和政策法规,最后由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相关案例。教师讲解案例是手段,帮助学生消化知识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的。(二)社会救助福利模块对应的案例该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在各级民政部门、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和基层社区从事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的技能,对应的课程有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非政府组织管理、社区管理、社会工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的推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为该模块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教学案例。例如,在讲授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时,可以选取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甄选、低保线测算等方面的案例,既结合了理论,又反映了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三)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对应的案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着共同的学科发展渊源,都是劳动科学的分支学科。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国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去向就是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该技能模块对应的课程主要包括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管理、企业年金与员工福利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都具备进行案例教学的可行性。例如,企业年金是社会保障领域的新生制度,从社会保障角度看,它是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它是薪酬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它是金融产品,是其未来的盈利增长点。国内外企业年金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企业年金案例和方案设计实例,为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准备。(四)金融保险模块对应的案例该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商业养老、医疗保险等业务的能力,以及在金融机构从事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与管理的能力,对应的课程有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这方面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多如牛毛。在案例选择时,要去伪存真,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案例教学有其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但也应当认识到,案例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或基本原理的讲授为前提或基础。在本科阶段,案例教学只能作为理论课程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替论课程。在专业型硕士教学阶段,可以以案例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主,培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对于学术型硕士,仍应当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在案例教学的课程安排上,首先,应由教师讲授有关理论的知识要点和发展脉络,把学生引入相关理论的知识框架;其次,在学生阅读和熟悉案例材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所描述的特定情境中,担当相应的角色,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分析框架进行独立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各种答案进行归纳和综合评价,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视角加以点评,使学生感受到采用不同分析视角和方法会得出不同分析结论。切忌把学生引导到唯一正确的答案上,而是要使学生了解各种答案的优缺点,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养成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德华·伯克教授认为:“教师最不该做的是,把自己当成权威。”案例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程度,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单靠案例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业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配合。

二、案例教学的教材选择与案例编写

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案例的选取。案例可以来自专门的案例教材,也可以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改革实践内容丰富,有很多鲜活的案例,授课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的案例,可以自行编写案例,丰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材与案例编写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将经典案例与时效性强的最新案例纳入教学环节,向学生传播更多贴近实际的有效信息。(一)案例教材的选择目前,已经出版了一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案例教科书,这些教材一般是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知名教师编写,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案例,能够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思维训练。在劳动经济与管理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徐伟红编写的《劳动经济学案例》,程延国、郑功成编写的《劳动争议案例》,郑功成、程延圆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与案例分析》。社会保障方面的案例教材一般是按照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进行编写的,包括社会保险案例、社会救助案例和社会福利案例。社会保险方面的案例教材比较多,一般是分险种编写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杨立雄、郑功成编写的《养老保险案例》,仇雨临、郑功成编写的《医疗保障案例》,孙树菡、郑功成编写的《工伤保险案例》。社会救助与福利方面的案例,有代表性的是韩克庆、郑功成编写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案例》。这些案例教材的编写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基础,但案例教材编写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案例不够全面,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知识体系不匹配,例如没有劳动关系管理案例、薪酬福利案例、企业年金案例、失业保险案例、生育保险案例等。此外,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案例教材也极为匮乏,目前只有一本。一些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写入相关案例教材,例如新农保、城居保、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案例很少被关注,而这些问题应该是案例教学的热点问题。此外,现有的案例编写也存在一些编写不规范、临时拼凑的现象。典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原材料”,然而,目前国内劳动与社会保障案例中现成的相对系统的典型案例并不多见,单个案例的信息量较少,可供讨论和争论的空间较小,无法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单个案例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必要的联系,难以整合成基于系列案例的案例系统。因此,需要有更多的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编写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案例教材。(二)教学案例的编写当现成的案例教材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时,自行编写教学案例就成为组织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案例编写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学案例就其本质而言,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特定的场景和讨论的素材,对案例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求并非十分苛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案例的真实性,用编造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无法保证教学效果。案例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基本要素不能改变,编者能改变的仅是名称、单位、地名等无关紧要的信息。编者要对典型案例材料进行取舍,找到该案例与相关教学单元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结合点,进行重点描述,删减其他事实性材料的篇幅,避免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至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领域。此外,案例编写还要突出问题意识,即案例中应当包含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案例分析可以有唯一答案,也可以有数种答案,但案例材料必须交代清楚问题的起因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只要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科学思维,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际操作中,任课教师可根据相关课程教学要求的知识点设计案例,使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将理论知识、政策法规与案例相对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作者:安华单位:内蒙古大学

篇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在有效分散和管理风险、稳定经济和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风险意识的逐步增强、保险业的迅猛发展及保险业的逐步规范对中国保险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保险业出现了对保险人才的巨大需求,保险公司人才缺乏现象比较突出。保险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保险学的教学与学习。保险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保险学专业的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由于目前保险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了保险人才的培养。

一、以保险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高质量的保险人才,保险学教学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首先必须要明确保险学教学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主要培养保险研究人才,还是主要培养保险实务型的保险人才。保险学研究生、本科生与高职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各有侧重,研究生主要侧重对保险高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在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和数理统计与分析等方面应具备厚实的理论基础;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为紧跟就业市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为目标,在培养模式上强化实习、实训、实战。本科生教学则注重二者之间的衔接,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在管理与业务创新方面有所侧重。因此我们所培养的保险学本科人才,应当是具有扎实的保险学理论基础,同时具有较强的保险实务操作能力,具有广泛的保险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的保险应用型人才。

保险学具有多属性、广泛性、本文由收集整理法律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保险学是研究保险基本理论的课程是一门数理、技术与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多属性学科,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实践性和应用性也十分明显。应对社会发展对保险人才的要求、结合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这就要求在保险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把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全面地学习保险学的相关知识,把学生培养成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性本科保险人才。这就要让学生一方面系统而深入地掌握保险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务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从而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培养保险学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的有机结合。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保险学理论教学质量

为提高保险学理论教学质量,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应改变“填鸭式”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把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性,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保险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每个知识要点尽可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1.巩固强化教学法。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重在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些保险人和保险经纪人考试题、经典疑难案例题,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2.辩论研讨式教学法。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独立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激发学生在一起学习时相互鼓励、互相启发的作用。学习保险学课程可组建大小不等的学习小组,结合中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比如围绕如何更好地保护保险消费者的权益?如何树立保险业的良好形象?如何应对保险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如何看待目前人寿保险产品的功能侧重性等问题来展开讨论,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对一些真实的、典型的实例讲解、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先不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分析,而是让学生看到案例后,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并查阅各种他们认为必要的相关知识,并发表见解,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通过典型保险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保险基本理论、保险法律与法规、保险原则及保险条款等具体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投保人与保险公司两个方面来看问题,依照保险法律及合同条文来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同时,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网络教学、交互式教学等等,使教学手段多元化,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保险学理论教学质量。

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保险实践教学质量

保险学是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课程,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保险实务中的险种开发、保险展业、保险承保、查勘以及理赔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实务操作经验,而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环节来培养。实践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培养实际运用知识、技能、技巧的能力的方法。学生参加实践是保险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利于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转贴于

1.开设保险实训实验课。保险实训实验课是提高保险学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保险学课程在学习理论课的基础上应开设实训实验课,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保险公司业务管理工作基本流程,以及客户服务业务的主要内容和流程,解决承保和理赔中的具体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以后从事各类商业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相关企事业单位中的展业、核保、理赔、风险评估、客户服务等一线岗位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结合相应的保险实务模拟实验软件来进行模拟保险业务操作,其主要内容包括财产保险核保、核赔流程方面;人身保险核保、核赔方面;机动车辆定损方面等保险实务操作。

2.安排学生到保险公司实习。采用安排学生到保险公司实习的方法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知识。可通过学校与当地保险公司协商建立保险实习基地等途径,在寒、暑假或者学期中定期安排学生去保险公司参观与实习,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把课堂上所学的保险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保险实务操作能力。

3.成立实践性教学团体。为加强保险学教学的实践性,可以在高校成立“保险咨询小组”、“保险兴趣小组”等实践性教学团体。通过成立“保险咨询小组”组织学生到城市社区等地方进行义务咨询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服务广大群众,有利于保险意识的普及与增强。

四、优化师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保险学整体教学质量,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师资,加强保险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保险学教师综合素质。

1.提高保险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鼓励保险学教师去继续深造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教学能力。

篇5

[关键词] 发展内涵;主体素质;市场效率;交易质量;监管效率

发展与增长是经济学中相对的概念。增长指经济规模扩张,主要通过gdp、人均收入等指标来衡量;发展不仅包括增长,而且指在增长基础之上的结构优化、效率提升、质量提高,以及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概念,既有量的内容,也有质的规定。20世纪50、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仅仅注意到发展的数量问题,即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从而导致两极分化愈演愈烈,人力资源严重浪费,自然资源大量毁坏。故而制定经济战略时,不仅要关注数量的增长,而且更要追求质的变革。

具体到保险业,增长主要是指保险业规模的扩张,即保费收入、保险资产规模的扩张。一般用保费收入、保险业总资产等绝对数量指标,或保险深度、密度等相对数量指标来衡量。借鉴经济发展的概念,保险业发展不仅指保费收入或保险资产规模的扩张,而且包括在此基础上的市场主体素质、市场效率、交易质量和监管效率等四个方面的优化与提升。这四个方面涵盖了保险业的微观层面一参与主体,中观层面一市场结构与组织,宏观层面一行业监管与调控,还包括了从福利经济学角度进行的效率与消费者剩余分析。

我国保险业一度普遍存在“以保费规模论英雄”、以规模增长替展的现象。目前的保险市场上,这种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把保险业发展有意或无意地片面理解为保费收入增长,是保险业粗放型经营的集中表现,导致了过度竞争、偿付能力不足、盈利能力弱、诚信状况不佳等问题。因此,理清保险业发展内涵,对我国保险业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平稳而顺利地转型,实现集约化、内涵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保险市场主体素质

保险市场主体包括保险人、中介人、投保人。保险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道德风险、逆选择等机会主义行为阻碍了保险交易的实现。促成保险交易需要疏导信息渠道,保险人和中介人的实力、信誉、品牌等素质是信息释放的有效手段,投保人对保险的认知能力是决定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从此意义上看,市场主体素质是决定保险交易的根本前提之一。

(一)保险人的素质提升。评价保险公司的价值是衡量保险人素质的主要核心指标。内含价值(embedded value)是评估保险公司价值的有效指标,它指在充分考虑总体风险的前提下,适用业务对应的资产未来产生的收益中可以分配给股东的利益的现值,等于自由盈余、要求资本与有效保单未来产生的股东现金流现值(现有业务价值)之和,减去持有要求资本的成本。内含价值更为准确地评估了保险公司的价值,被英、美等保险市场发达国家广泛使用。表1是根据我国两家已上市的寿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报反映的公司内含价值。

从表1可看出,内含价值包含了调整净资产的价值和有效业务价值,涵盖面更广,对公司价值的衡量也更加全面。同时,保险人素质还包括偿付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内控管理水平、品牌价值等多方面因素。从一段时期来看,这些因素最终会通过公司的经营业绩反映在内含价值的变化上。因此,我国保险业应该依据内含价值评估来制定经营战略,优化业务结构。对一些内含价值相对较低的业务,如目前我国寿险市场上的银行保险业务、产险市场上的车险业务进行革新。这类业务虽然内含价值不高,甚至时有亏损,但往往是经营费用的主要来源,维系了公司经营的固定成本支出,内含价值不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市场过度的费率竞争。对此类业务不应该采取简单的限制措施,而是应该通过进一步细分市场,深入挖掘客户资源,提升增值服务水平,树立品牌影响,变单纯的费率竞争为多样化的产品、服务和品牌竞争,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此类业务的内含价值。对于内含价值较高的业务,如期缴个险、企财险等,一方面应当通过加大对此类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不断拓展和深化其覆盖面。另一方面要意识到此类业务之所以内含价值高,原因可能是费率定价不合理、竞争程度小等因素。因此,保险人还须积极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给予客户实际的优惠,巩固有效的客户资源;预先制定应对竞争的策略,包括产品储备、渠道维护等等。

(二)中介人的素质提升。保险中介人主要包括保险人(含保险营销员、专业公司和兼业机构)、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保险中介人素质主要指:资本实力、专业技术能力、公司治理和内控管理水平、营销能力等等。衡量保险中介人素质可以综合看中介业务占保费总收入的比率,投诉和违规经营频率等指标。我国保险营销员从业队伍庞大、素质良莠不齐,误导、欺诈现象时有发生。专业中介机构普遍存在专业经验和技能不足、违规经营频繁的现象。保险中介总业务占保费收入的70%左右,但2006年专业中介业务仅占保费收入的7.3%。因此,加强保险营销员的管理,促进专业机构的实力、技能和管理水平提升,是目前提升我国保险中介入素质的关键。

(三)投保人的素质提升。投保人的素质主要指保险意识、对保险法律及条款的认识与理解水平等。投保人的素质在很多情况下被忽视,但它是决定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对保险业的经营特点缺乏了解,一些国家普遍遵循的管理方法在中国被看作是“霸王条款”和不公平的歧视,使得一些本来有购买欲望和能力的消费者因此放弃了购买。同时,又有一些消费者由于缺乏对保险产品的认识,而忽视投连、分红或万能险中投资账户的风险,从而做出不合理的购买决策。可通过公众媒体讲解保险消费典型案例、积极开展投保人教育、向广大居民普及保险知识等方式,提升投保人素质。

此外,保险市场参与者还包括为保险机构和中介机构服务的独立会计师、审计师和精算师等,保险市场主体素质的提高也包含了这个群体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的提升。对此,相关监管机构也应该制定相应的资质审核和准入标准。

二、增进保险市场效率

效率是西方经济学核心概念之一。根据经济学经典著述,“效率是社会从现有资源中取得最大消费者满足的过程。更确切的说,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有时称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出现的条件是:社会无法进一步组织生产或消费,以增进某人的满足程度,而同时却不会减少其他人的福利。”限制市场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s)和不能被接受的收入分配。保险市场失灵,主要包括不完全竞争、外部效应和不完全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险交易的实现,是保险业发展需要克服的限制因素。

(一)不完全竞争。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不完全竞争损害效率、均衡交易量低于自由竞争时的水平,导致消费者剩余受损,影响社会福利的实现。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结构中存在寡头垄断现象,产寿险市场前三家保险公司分别占据了70%左右的市场份额,2000年和2006年产险市场前三家公司市场份额总计分别为97.8%、67.32%,寿险市场前三家公司市场份额总计分别为96.3%、71.57%。

但是,相对于西方经济学原理中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而言,我国保险市场结构具有特殊性。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寡头垄断市场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组织。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lmc(相当于产品的边际社会成本)低于商品的市场价格p(相当于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厂商能够长期获得超额的经济利润q)。而我国保险业处于市场份额前列的公司长期处于低盈利水平,尤其以财产保险公司为甚。某产险公司 2002年—2005年净资产利润率见表2。

我国保险市场的寡头垄断主要体现于销售渠道对客户资源的垄断。中介渠道控制了近70%的市场资源,处于市场份额前列的保险公司所具备的优势是销售渠道的优势,而不是客户忠诚度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尽管保险公司本身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但维持销售渠道所支付的费用也高,冲销了保险公司的营利,导致了高成本率。我国产险的综合成本率从2005年的97.5%上升到2006年的102.7%;寿险公司营业费用从2005年的27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 340亿元,增幅高于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14.7个百分点。同时,这种模式使得公司市场份额具有相当大的易变性。比如财产保险市场中,新兴保险公司往往通过高手续费就可以从中介人手中迅速获取业务,获得靠前的市场份额。

优化我国保险市场结构首先要变革保险营销模式,改善过度依赖营销渠道获得市场份额的现象。1.探索建立保险产品、服务创新保护期制度,保护保险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独享创新带来的市场份额,逐步改变保险产品过度同质化的现象,鼓励通过创新来实现市场份额拓展。2.推进保险机构在资本合作基础上,与银行、邮政储蓄等系统性兼业机构开展更深层次的业务合作,改变目前保险机构在交易谈判中的劣势地位。3.进一步强化保险中介市场监管,特别是要通过治理中介市场商业贿赂行为,逐步改善中间环节垄断客户资源的现象。4.加快保险公司业务创新,利用电话、网络等方式,开拓直销业务的新模式。

(二)外部效应。投保人在消费一些保险产品时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如责任保险、农业保险,它们的社会收益大于投保人的个人收益。这类业务存在一定程度投保不足的现象,不能满足大数法则的经营原则,导致此类业务长期亏损,又进一步加剧了业务规模的萎缩。

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上除了机动车三责险、承运人责任保险等少数责任保险由于法律或行政强制,覆盖面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外,火灾公众责任保险、高风险行业雇主责任保险等具有正外部性的责任保险覆盖面仍然不高。农业保险覆盖率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16.2%,占财产险总保费收入的 0.56%;责任保险保费收入56.3亿元,同比增长24.3%,占财产险总保费收入的3.73%。针对上述情况,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具有正外部性的部分保险产品的扶持,采取法律强制、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多种手段,克服外部效应带来的保险市场效率减损。

(三)信息不完全。保险人、中介人和投保人构成了两对信息不对称关系:在保险产品方面,此三方信息优势依次递减;在被保险人信息方面,此三方信息优势依次递增。同时,信息不完全还包括保险业作为费用支付的第三方,与医疗机构等相关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影响了保险交易的实现,阻碍了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张,导致交易各方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我国保险市场存在典型的信息不完全链:一方面,保险条款、费率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晦涩难懂,且还存在一定的保险人或中介人隐瞒、误导现象;另一方面,少数知悉保险业运作的投保人又利用漏洞欺诈骗赔,有的医疗机构也存在协助被保险人故意扩大保险赔付的现象。保险监管机构应针对以上现象,组织和协调保险业、医疗等行业,采取多种手段疏导信息渠道。一是推进保险条款的通俗化,加强投保人教育,推进保险产品信息的传递。二是组织行业建立共享信息平台,积累损失数据,联合经济侦察等部门打击骗保骗赔等犯罪行为。三是与医疗管理部门沟通,建立通行的诊疗和理赔标准,实现诊疗信息的共享,并组织保险行业对医疗机构的理赔情况进行评估。四是探索建立有效的保险公司信息披露机制,强化保险机构的市场约束。

三、提高保险交易质量

经济发展理论十分强调产品质量的提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质量提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消费者剩余增加的过程。保险交易质量的提高,即在一定的费率水平下,保险产品、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或在现有的保险产品与服务条件下,保险费率降低。如果仅仅维持当前的保险产品与服务水平,即使保险业的规模在一定时期内不断扩大,保险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值得质疑。

消费者剩余可以从消费者支出角度衡量保险交易的质量。保险交易中的消费者剩余是保险消费者愿意为购买保险产品而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支付价格的差额部分,差额越大,相应的保险消费者剩余也越大,消费者从保险交易中获得的总福利也越大,意味着保险交易的质量相应较高。总体来说,我国部分保险费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费率水平,这也是地下保单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特别是监管机构规定了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在目前市场利率和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走高的背景下,寿险产品费率水平相对较高,与货币市场基金、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相比,实际收益率低,风险相当且流动性不足。对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的管制影响了消费者剩余的实现。

同时,保险产品与服务存在诸多不足:1.居民健康、养老、财产等保险需求与现实的保险产品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往往是居民有保险需要,而现有保险的保障程度不能够满足。2.保险费率制定过程中,缺乏公允的纯费率标准,部分返还型(分红、万能和投连)险种,在风险保障程度较低的前提下,实际收益率相当或低于银行利率,且流动性差,费率有失公平。3.保险产品同质性强,不同公司保险产品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品牌,居民多样化的保险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4.保险理赔环节缺少统一标准,一些公司动辄以内部规定来拒绝赔付,甚至为实现年度账面利润而拖延赔付。5.在保险营销过程中,诚信缺失现象突出,误导和欺诈行为时有发生而难以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取证和惩戒。这些都是保险产品与服务质量方面的不足与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保险交易的质量,影响了保险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产品与服务质量需要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定价技术、内控管理水平、营销模式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的支撑。为提升我国保险交易的质量,一方面,保险监管机构应逐步改革费率监管体制,赋予保险人在定价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通过管理等手段,适当降低保险费率,增加消费者剩余。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应加强管理与创新,建立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化、更优惠的产品与服务。

四、提升保险监管效率

监管的公众利益理论认为,政府监管主要是修正由于市场失灵导致的资源错误配置,进而对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机制或方法。保险监管的动因和目的在于克服保险市场失灵,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实现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保险监管效率体现在一定成本和资源(主要是财政预算和机构人员编制)约束条件下,应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增进与优化:

(一)克服保险市场失灵。1.限制垄断,通过市场准入、资本扩张等方式配置新的市场主体,促进市场充分竞争。 2.疏导信息渠道,实现保险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并且通过适当而公允的信息披露手段加强对行业的监管与约束。3.治理外部效应,通过适当的政策扶持和补贴,支持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保险业务扩大覆盖范围,以增进市场效率。

(二)保护消费者利益。在条款设计、费率厘定,乃至理赔环节,保险人具有相对的信息、法律和精算优势,在交易时处于优势地位,因此需要有外在的权威力量介入,以维护交易的公平。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保险监管机构应组织设计行业通用的保险条款,对基本险种的保险责任范围、除外责任等进行界定;建立集中的保险损失数据库,在公允的纯损失率基础上审批各保险公司费率;建立通行的理赔标准,为被保险人提供标准而公开的理赔服务。

(三)防范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保险业属于金融行业的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融合的背景下,保险业与其他金融同业之间具有风险转移和扩散效应。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应当通过深化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建立风险资本管理体系,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动态监控等手段,建立有效的保险风险预警、防范和处理机制,保障保险业和金融业的安全。

(四)适应经济金融系统的创新变革。保险监管机构要在管制与鼓励创新之间实现平衡。特别是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金融混业经营的背景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假借或利用金融创新,寻找金融体制变革过程中的漏洞以实现不当利益的行为也层出不穷,保险监管机构要进行审慎的判断和甄别,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鼓励提高市场效率的创新行为。

(五)克服自身的政府失灵现象。“监管俘虏”理论 (capture theory of regulation)认为,组织严密、资金充足的特殊利益集团,如保险人、再保险人、保险中介入等,可以影响立法和监管为他们的利益服务:1.排斥外来竞争者和新的市场进入者,保护市场优势。2.获得政府的补贴。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应当始终保持公允、中立的地位,在草拟法案、出台规章、行政审批与处罚等工作中,把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作为自身的首要职责,避免受保险行业特殊利益集团左右。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1999.

[2]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 码头;触碰;责任主体;保函;损失认定

由于种种原因,船舶触碰码头的事件时有发生,而码头被触碰后,往往需要停产数月进行修复,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导致标的额巨大的纠纷。因此,船舶触碰码头纠纷的处理比较复杂,其中若干问题颇值得认真探讨。

1 主体问题

这似乎是个不用讨论的问题,因为一般人都会认为,船舶触碰码头当然应该由船舶所有人来承担责任,而船舶所有人都会记载于船舶登记证书上,船舶登记证书都会随船备置,上船一查便知。但在船舶触碰码头纠纷的处理实务中,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1.1 光船租赁的情况下

船舶触碰码头时可能存在光船租赁。根据我国《海商法》光船租赁合同的定义,可以将光船租赁理解为“船舶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不配备船员的船舶,在约定的期间内由承租人占有、使用和营运,并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光租期间,船舶所有人只保留船舶的间接收益权(即收取租金)和处分权,船舶的占有、使用、经营收益和管领权都移转给承租人了。由于船员都是承租人聘用的,而船舶触碰码头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船员管领船舶不当所造成的,即使船员管领船舶没有不当而是由于港区航道、水流甚至引航员等原因造成的,船舶所有人也会以承租人没有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而使船舶航行于不安全港区为由要求光船承租人承担侵权责任。因此,由光船承租人与船舶所有人承担侵权的连带赔偿责任甚至由光船承租人单方面承担全部侵权责任都是当然之义。

由于国际通行规则并没有要求光船租赁合同必须进行登记,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光船租赁合同都会在相应机构进行登记,并能供全球有需要者查询。而即使没有登记,当船舶所有人提供光船租赁合同时,受害人如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光船租赁合同系伪造,法院一般是不会否定光船租赁事实存在的。因此,如果未将光船承租人列为共同被告,就可能存在因为漏诉被告或错诉被告而使诉讼请求得不到应有支持的风险。

比较稳妥保险的做法应该是,在查看船舶登记证书时,要求船舶所有人出具声明,如果事故发生时存在光船租赁,那么船舶所有人应将光船承租人的名称、住所地、光船租赁合同或合同登记文件等基本信息披露给受害方,有关保函上明确被担保人包括光船承租人;如果船舶所有人声明事故发生时不存在光船租赁,那么船舶所有人应进一步承诺,如果存在光船租赁,则后果一概由船舶所有人承担。如果存在光船租赁,受害人在提讼时,应将登记船舶所有人和光船承租人作为共同被告诉诸法院。

1.2 特殊主体“船东互保协会”的存在

船东互保协会是指由船舶所有人组成,意图为可能承担的责任范围提供金融保障的组织机构。船舶所有人为了转嫁船舶风险,往往会加入某个船东互保协会,通过缴纳会费的方式,既成为保险人船东互保协会的股东,又成为船东互保协会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在船舶出现违约或侵权并需承担责任时,由船东互保协会按照合同或章程规定支付相应的违约金或赔偿款。

与保险公司不同,船东互保协会在替会员参与纠纷处理的过程中权力是很大的。譬如,侵权方的律师名义上是船舶所有人或光船承租人聘请的,但实际上是船东互保协会指定的,律师费也是由船东互保协会支付的,因此,律师往往唯协会“马首是瞻”,而名义上的委托人船舶所有人或光船承租人反而对律师指挥乏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纠纷是通过和解或者调解方式解决的,那么最终的和解金额必须得到协会的明确同意,否则,协会将可能不支付这笔费用。

另外,虽然船东互保协会的会员主要是船舶所有人,但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上,船东互保协会与当事船舶所有人的利益关注点也会存在不一致。协会主要关注的是最终对外赔付费用的多少,因此,协会往往会要求律师穷尽一切法律手段进行全面抗辩,即使致使纠纷处理旷日持久也无所谓,所以诉讼、仲裁等方式经常是协会所信赖的;而船舶所有人或光船承租人更多关注的却是商业合作关系的维系与发展,案件的处理会不会对其将来的商业合作造成阴影,所以,船舶所有人或光租人通常希望尽快、平和地解决纠纷,赔多少钱有时反而在其次了,因此和解或调解经常是船舶所有人和光船承租人所力推的纠纷解决方式。

出于种种考虑,受害的码头公司自然也希望案件得到尽快而完美的解决,因此,在纠纷处理过程中,码头公司应特别重视船东互保协会这个不出庭的特殊“当事人”,必要时甚至不妨将其当作真正当事人对待,与其保持密切沟通和配合,争取得到协会代表而不仅仅是律师对纠纷的理解和重视。实践证明,有时与协会直接沟通谈判的效果会大大优于与船舶所有人或光船承租人的沟通和谈判。

2 保函问题

船舶触碰码头后,码头的修复过程往往长达数月之久,纠纷的解决则需要更长的过程,因此,将肇事船舶长期扣押在码头是不可能的。实践中,往往由侵权责任人向受害码头公司提供一份保函以换得船舶的放行和运营。当侵权责任人与受害人非为同一国度时,码头公司接受保函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2.1 保证人

保函的被担保人自然是侵权责任人,而最终实际支付赔偿款的是船东互保协会,但船东互保协会在我国可能没有分支机构或财产。因此,如果保函直接由船东互保协会出具的话,那么当达成和解协议或者判决书、调解书生效后,若船东互保协会不主动支付赔偿款,势必产生境外强制执行的问题。众所周知,境外强制执行依赖于双方国家民事司法协助机制的存在与运作程序,如果没有这种民事司法协助机制,境外强制执行是不可能的,而即使有这种协助机制的存在,由于不同国家民事司法协助机制的具体方式不同,往往会在强制执行过程中需要进行公证、认证甚至重新审理等程序,历时久,手续繁,同时还会产生许多意外成本,执行不到位的风险也大于境内强制执行。因此,理性的人一般是不会直接接受境外保证人提供的保函的,能够接受的只有国内有实力的保险公司或银行提供的保函。

2.2 受益人

受害人码头公司自然是保函的受益人,但保函上仅写着码头公司是受益人显然还不够,原因是一般的码头公司都为码头上的设施设备等购买了保险,如果码头被触碰后码头公司的保险人先行赔付了,保险公司就从码头公司那获得代位求偿权,如果保险公司不是保函的受益人,胜诉后的赔偿款将不能通过保证人获得。再譬如,有些码头公司可能存在租赁经营,赔偿款中的直接损失将属于码头所有权人,而间接损失则属于租赁经营人,因此,码头租赁人也应该成为保函的受益人。此外,码头受触碰后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不单是码头所有权人或经营人,还存在其他受害人,如原油码头后方往往有油罐经营人,码头受触碰中断生产,油罐的原油进出自然也受到影响,油罐经营人当然有权主张损害赔偿。因此,为保险起见,需要在基本受害人码头公司的后面加上“及其他任何相关方”,以涵盖所有可能遭受损害的权利主体。

2.3 担保人付款的条件

实践中曾经有我国受害人接受一份保函,保函载明的保证人支付款项条件为赔偿金额经我国第三审法院生效判决书所确定。但我国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三审法院。后来保证人果然以此为由不支付赔偿款,即使是打官司的受益人也未能获得实际赔偿。另外,纠纷解决的途径除了诉讼外,还有仲裁、和解与调解,保证人支付款项的条件应涵盖这些非诉讼结案情形。保函只是付款的保证,不应为纠纷解决的途径或方式设置任何障碍。实务中,保函内容的一般表述是:“我们(保证人名称),为讇妆E庑峒皜讇茁执八腥撕?或讇茁止獯凶馊耍诖吮Vは蚬蠓街Ц兑蛱馐鼍婪锥模蠓郊皜讇茁执八腥撕?或光船承租人达成的书面协议,或由有管辖权的法院或其上诉法院做出的生效判决书或调解书所确定的应由讇茁执八腥撕?或其光船承租人、经营人、管理人向贵方支付的任何款项。”除此之外,保函不应设置其他任何限制性付款条件。

2.4 担保金额

码头被触碰后,其受损害程度往往需要经过科学检测才可评定,修复方案需要根据检测结果合理确定,各项损失需要待修复完成后才能最终确定,这些条件的成立少则数月,长则达数年,因此,在肇事船舶离开码头时预测准确的损失金额实属不易。我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规定,除三种法定情形外,海事请求人不得因同一海事请求申请扣押已被扣押过的船舶,保函上一般也会写明保函提供后,受益人应“使讇茁旨霸缈健辈⒊信怠安豢哿艋蛞云渌绞搅糁脌讇茁植⒈Vそ窈蟛辉傥鲜鍪驴哿艋蛞云渌绞娇哿舾寐只蛴敫寐质粲谕淮八腥恕⒐煞荽八腥恕⒕嘶蚬芾砣说钠渌魏未盎虿撇保杉坏厥麓袄肟胪罚芎θ讼胍僭黾拥1=鸲罹突嵯嗟崩选

笔者曾参与一起船舶触碰码头案件的后期处理,由于触碰后码头表面受损程度很轻,码头公司开始只要求小额担保,但当检测结果出来后,发现码头内部受损严重,其损失远远超过保函的担保金额,导致后期处理十分被动。而笔者参与的另一起案件中,受害的码头公司一开始就要求了较高的担保额度,为后来通过和解方式结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所以,保函的担保额度应尽可能高一些。虽然我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明文规定“海事请求人请求担保的数额过高,造成被请求人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由于被请求方提供的只是一纸保函,而不是实际财产,可能造成的损失仅仅是支付给担保人的数额很小的担保费,码头公司大可不必为此担忧。

2.5 保函的附随内容

保函的主要功能是保障付款,但由于受害方要从侵权人处获得书面承诺或陈述实属困难,因此,应充分利用接受保函等各种可能的机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保障。保函中常见的附随信息包括:

(1)指定法律文书的国内接收方。经典表述是“讇茁执八腥撕?或光船承租人不可撤销地指定讇祝ㄖ泄舐降哪臣衣墒κ挛袼┙邮苡泄卮税傅姆晌氖榈乃痛铮邮艿刂肺獉讇祝收嗦胧莯讇住薄H绻挥姓庑谌荩痛锝嵋婪ū灰蟛捎猛饨煌揪端痛铮唤鏊痛锍绦蚋丛印⑹奔涑ぃ宜痛锊荒艿姆缦找泊蟆V付ü诘穆墒κ挛袼邮辗晌募墒κ挛袼那┦站痛砉獾笔氯说那┦眨虻ァ⒖旖荨⒑戏ā5ψ⒁獾氖牵詈貌恍绰墒Ω鋈说拿郑蛭墒κ挛袼喽晕榷ǎ墒θ纯赡芎芸熳テ渌墒κ挛袼踔敛辉僮雎墒α恕H绻墒κ挛袼蛘咧付ǖ穆墒τ斜浠σ蟮1H私邢嘤Ρ涓G笆霰泶镏兴怠安豢沙废苯鲋覆荒艿シ矫娉废话ㄊ芤嫒艘蟮谋涓?

(2)被担保人和肇事船舶的基本信息资料。受益人应当要求担保人在出具担保时,将被担保人和肇事船舶的相关信息资料作为保函附件一并加印提供。这些信息资料一般包括船舶所有权证书,船籍证书,船检证书,航海日志,船舶所有人、光船承租人等所有相关公司的注册证明文件,以及其他资料。如果是复印件,还应要求担保人盖章确认。这也是保函的一种保障功能,保障所获资料的真实性。

(3)不存在光船承租人的声明与保证。如前所述,如果事件发生时存在光船承租人,则应在保函上明确列出光船承租人的基本信息,如果船方声明不存在光船承租人,那么可要求担保人在保函上承诺若声明不实,由担保人承担应由光船承租人承担的赔偿责任。但是这种承诺在实务中是很难做到的,如果所有码头公司或者港口协会能够出面与国内的担保机构进行集体谈判,也许是可以实现的。这是因为对于国内担保人来说,其向受害方出具保函,是以国外船舶所有人或者船东互保协会提供反担保为前提的,担保人完全可以要求国外船舶所有人或船东互保协会作相应的承诺。这类声明与保证对码头方有利,而对其他方均无害。

保函的附随内容还可以包括保函的效力及有效期(有效期一般应约定到纠纷全部解决之日)、法律适用与管辖、保函本身的纠纷解决机制等。

3 损失认定问题

在民商事法律关系中,我国港口企业面临的最大尴尬是没有专门针对港口企业的法律和行政法规,许多涉港案件法院都是参照适用于航运业的甚至普通民商事领域的法律法规来审理的。船舶触碰码头致码头遭受损失案件也是如此。目前,法院普遍参照最高人民法院1995年8月18日出台的司法解释《关于审理船舶碰撞和触碰案件财产损害赔偿的规定》来确定码头方的各项损失和费用。

根据司法解释,码头受损后损失的计算方法为,“期限:以实际停止使用期间扣除常规检修的期间为限;设施部分损坏或者全损,分别以合理的修复费用或者重新建造的费用,扣除已使用年限的折旧费计算;设施使用的收益损失,以实际减少的净收益,即按停止使用前三个月的平均净盈利计算;部分使用并有收益的,应当扣减”。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研究。

(1)期限起止时间问题。计算间接损失的起点时间应为事故发生之日,即使事故发生之前码头因故没有实际作业,也不能计算在内。如果事故发生后肇事船舶仍然靠泊受损码头进行作业,那么起点时间应为该船舶作业完毕之日。需要注意的是作业完毕之日,而不是船舶离开码头之日。因为,虽然船舶因为担保问题未解决而停在码头,但装卸作业已经完毕,此段时间对码头经营人来说仍然发生损失。期限的终止时间应为修复工程完成后,经检测符合恢复生产条件并经当地主管部门(一般是海事部门或港口当局)验收合格后通知可以完全恢复生产的日期,而不是码头修复后实际挂靠船舶进行作业之日,因为后者会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2)被触碰码头的修复费用问题。船舶触碰码头,一般是很难造成码头全部报废即全损的,受损码头进行修复后仍然是可以进行生产作业的。众所周知,我国的会计政策中折旧是采用固定年限折旧的方法,而固定年限远远低于资产实际可使用年限。譬如码头等耐用资产,其固定折旧年限往往是15年或20年(码头的设计使用年限一般是50年左右),折旧完毕后,该资产在财务报表上的价值是零,但其实际使用价值仍在。如果对于一个折旧计提完毕的码头按此司法解释的方法计算,显然是不存在直接损失的,这对受损害方非常不公正。即使对于仍处在折旧计提年限范围内的码头来说,按此算法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年折旧费大于码头实际老化所致价值减损的程度。因此,只有以合理的修复费用作为标准才比较公正。当然,判断是否合理的基本原则应坚持恢复原状的基本法理。

(3)收益损失(即间接损失)计算问题。净盈利并不是一个会计科目,在财务报表上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数值。一般理解,净盈利相当于缴纳所得税之前的利润总额,但同时还应加上码头的维持成本。之所以说应是缴纳所得税前的利润总额,是因为根据税法规定,企业获得的侵权损害赔款也是需要缴纳所得税的。之所以要加上码头的维持成本,是因为即使码头停止生产,某些费用也是必然要发生的,譬如固定职工的工资和社保费用等。

实践中的问题不仅在于对司法解释的理解与公正性评判上。譬如,新码头被触碰导致停止生产,产生间接损失,此时该码头没有所谓的前三个月净盈利可以参照计算,特别是被触碰的码头特别大型化,也没有同类型码头数据可供参照,问题则更难处理。笔者在遇到这种情形时,处理方法为:没有前三个月净盈利可供参照的,就参考同类型码头的净盈利水平,同一码头公司有同类型码头的,直接参照该同类型码头的净盈利水平,同一码头公司没有同类型码头的,就参照附近或者国内同类型码头,并合理考虑其他因素(如码头的实际使用率)进行相应调整;如果受损害码头是国内无同类型码头的大码头,那就参照盈利率基本相同的小码头的净盈利,再根据一定比例进行折算。

这样参照的理由是,船舶或码头停止运营期间的准确收益损失是无法精确计算出来的,只能依据公平原则进行参照计算,同时合理考虑相关因素。司法解释规定按受损码头前三个月的净盈利计算收益损失,本质上也是一种参照计算法,体现的是合理参照的基本逻辑,只是司法解释对码头等设施的收益损失规定得过于简单和不够全面。

4 保险问题

在案件处理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码头公司仅为码头购买了一般的财产险,没有购买营业中断险。

所谓营业中断险是依附于财产险的一种扩大的保险,它承保的是被保险人由于种种原因所导致的停业或停工的一段时期(即估计企业财产受损后恢复营业达到原有水平所需的时间)内可预期的利润损失,或是仍需开支的费用。

如果码头只投财产险,不投营业中断险,且码头公司总的损失大于船方的赔偿责任限额的话,那么,码头修复费用可以通过保险理赔获得全额赔偿,而间接损失中的一部分就需要码头公司自行承担了。保险理赔后,保险公司依法从码头公司处获得了代位求偿权,保险公司也会向肇事船方索赔已支付的保险赔款,当总的损失达到或超过了船舶赔偿责任限额时,由于船方的赔偿责任总额是一定的,码头公司与保险公司(甚至其他受害人)只好共同来承担这部分损失,此多彼少,此时码头公司与保险公司很可能不再是伙伴而变成对手。

篇7

多家保险公司推出了定位于

高端客户需求的高档保险产品,

在充分发挥保险

产品承诺时间长、相对稳定、

安全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如

“财富保值、生活品质不变”

等的保障承诺,纷纷将寿险产品带进财

富管理的新境界。

通常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否健康,但是很少有人管住自己的财富是否健康,尤其是对于已经积累了一定财富的人来说,财富是否健康关系到生活品质的延续和提升、财富的积累和传承等等。不健康的财富使得很多人富不过三代、甚至富不过一代,形成了财富“匆匆族”,即“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谈到财富管理,通常认为就是创造财富,或者说是如何赚钱,实际上财富创造只是财富管理的第一个阶段,真正决定财富是否健康、具备活力,是否能够沿袭依靠的是其他三个阶段。

财富管理由财富创造、财富保值、财富升值、财富传承四个部分构成,其中“财富保值”至关重要,在所有的金融工具当中,保险堪称实现“财富保值”的最佳利器。

最新的个人理财研究观点认为:中国富裕人群正在从投资时代步入财富管理时代。财富管理时代和投资时代最明显的区别是:前者选择金融投资工具的目的基于个人或家庭财富的管理,而并非仅仅是为了投资而投资。

按照惯例,我们通常将拥有100万元以上可投资资产的人称为“富人”。虽然超过半数以上的中国富人们都处于家庭成长期阶段,也就是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时期,但与普通白领、中产家庭不同,富人们最关注的理财目标并不是子女教育。他们更多关注的是高品质生活的保障、财富传承、继续创造更多财富,而子女教育排在第四位。

理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有资料显示:在美国,48%的富裕家庭拥有多个管理型账户,平均金额为220万美元。由专业人士代为投资和管理其金钱,通常都收取管理费。而目前中国的富人家庭中,开辟管理账户的比例极少,更多表现为自己管理自己的金钱。

究其原因,也并非全部缘于中国富人们的理财观念淡薄,国内金融理财市场的初级发展状态也许是更为关键的因素。任何再先进、科学的理财观念,最终都需要落实在一种或多种具体的理财工具上,也就是说,针对国内迅速兴起的富裕阶层,市场上还比较缺乏适合的、丰富的金融理财产品。

这一回,保险产品走在了前端――采访中我们发现,已有多家保险公司推出了定位于高端客户需求的高档保险产品,在充分发挥保险产品承诺时间长、相对稳定、安全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如“财富保值、生活品质不变”等的保障承诺,纷纷将寿险产品带进财富管理的新境界。

保险的一个强大功能就是实现财富保值,它同时也是财富管理内容中的首要目标――即保证以购买力衡量的财富长期价值不出现缩水现象,保证财富所有者现有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地位在未来不受影响。

从财富管理的角度观察,我们会忽然发现:保险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发生风险后的理赔了,也不仅仅是实现财富管理手段的工具之一。我们更愿意把保险看成是一种关于财富的理念和阐释。

他们为什么被打回原形

《福布斯》杂志曾针对200多位上榜富豪相继破产的案例,做过一项专门研究,发现他们之所以没有守住手中的财富,主要就是因为投资过分集中。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初这些人创造巨额财富的原因,也是过分集中的投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曾经有一个科技暴发户,他一夜赚了2000万美元,现在他还是百万富翁,但2000万缩水变成了300万元,根据美国的税法规定,他还必须为曾经的2000万元资产交800万元的税。于是,他面临着破产。

盲目自信,只攻不守

科学的投资方式中,既要攻更要有守。国内很多富人却只攻不守,于是常常一夜间被打回原形―从终点又回到起点。

“如果有钱,我会扩大项目,发展事业,赚更多的钱”。这是中国当前大部分富人的心态写照和理财方式的主要特征表现―注重高回报的投机性理财方式。

理财是一个门槛相对较高、相当专业的领域,大多数人必须依靠专业理财机构或者理财师的专业操作来完成。而中国的富人们大多只相信自己的实力,而且坚持这样的理念:基本上不相信别人,只相信自己―自己理财、自己投资。其实,这样的操作方式是充满危机的。这也是他们很容易被一下子打回原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单单是中国,其实国外富人们也同样如此。

西方针对个人财富管理的成熟理念认为:当我们拥有财富的时候,将对财富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财富管理由财富创造、财富保值、财富升值和财富转移四个部分构成,达成以上任一部分的功效,需要进行资产配置的动作―保险是资产配置的有效工具之一。

保险的一个强大功能就是实现财富保值,它同时也是财富管理内容中的首要目标―即保证以购买力衡量的财富长期价值不出现缩水现象,保证财富所有者现有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地位在未来不受影响,确保其生活品质稳步提升,确保子女成长、退休保障及后续创富之所需。

从财富管理的角度观察,我们会忽然发现:保险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发生风险后的理赔了,也不仅仅是实现财富管理手段的工具之一。我们更愿意把保险理解成一种关于财富的理念和阐释。

埋头创富,陶醉纸上富贵

中国的富裕人士越来越多,他们手中的财富也越来越需要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资产配置工具。然而,近几年,财富遭遇“过山车”式暴涨暴跌的中国富人为数不少。在海外上市的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创始人中,近半人士的财富出现了缩水现象;本世纪初上市的网络新贵,由于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等波折,其创始人的身价波动甚至高达百倍以上,波动额高达百亿元。

在财富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财富创造往往充满激情与传奇色彩,而财富保值、财富升值和财富传承这三个环节,则因讲求理性而显得平淡甚至枯燥,不过,它们却决定了财富能否长期沿袭。所以,要创造财富,要使财富升值,更要及时确保财富保值。

西方财富管理的成熟理念认为,创业者在完成财富创造后,既要考虑财富的升值,更应该先将部分纸上富贵落袋为安,变现出用于子女教育的经费、自己退休的保障以及可以长期维持某种生活方式的资金。投资收益或损失都是不确定的,是预期,既可能发生获利的结果,也可能遭受损失而导致财富缩水,而财富保值和传承则是确定的。

理财专家认为:在不影响投资的情况下,应该及时分出部分财富,选择稳定、安全的财富保值和财富传承工具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这样做才能够避免财富剧烈缩水,避免现金流不畅,避免生活品质下降,避免家族财产流失,让财富还是自己的财富,让财富保持活力并具备升值的空间等等。

财富管理≠财富创造

如同人生有不同的阶段一样,每个人的财富生命周期也包括创造、保值、升值和转移四个阶段。这其中,财富创造往往充满激情与传奇;而属于财富管理范畴的后三个环节,则因讲求理性而显得平淡甚至枯燥,不过,它们却决定了财富能否长期沿袭。

按照西方成熟的财富管理观念,应该学会及时地落袋为安,将前期创造的财富及时保护起来,也许是变现也许是其他形式,然后将变现的资金再开始新的投资,确保财富的升值,在投资之前应该划拨出一部分资金用来建立一笔风险储备金,用于保证无论出现任何状况,目前的生活品质将是未来能够接受的最低的生活品质。

财富保值――富人的首堂必修课

财富缩水的原因

内部因素:

1、 私有企业主和上市公司创始人及其高管人员,不能及时从高集中、高风险的企业股权投资中退出。

2、在管理资产或负债时,不能有效识别和对冲风险,更有甚者,将财富用来投资单只股票或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3、因为不能控制喜好奢华等人性弱点,心里膨胀而成为非理性高消费者,或者盲目进行高风险的投资行为,最终成为受害者。

4、因为资产的隐蔽和保护措施不当,而成为恶意民事诉讼的受害者―要么为此付出巨额的赔偿或和解金;要么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而支付不菲的律师费用。

5、缺乏必要的规划而支付过多的财富所得和财富传承等税负,或者因为规划过头而成为偷漏税骗局的受害者。

外部因素:

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资本市场风险、法律变更及政局动荡、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恶化等等。

财富保值是目前许多富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中国近20年当中许多人都成功地赚到了第一桶金,但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又都将第一桶金还给了市场,甚至负债。在最近几年中国本土出现了一大批科技新贵,许多民营企业海外上市,但是近半人士的财富出现了缩水现象;而集中股权投资现象的普遍存在,更使他们的财富水平面临大幅波动的潜在风险。有的人波动高达100多倍。

为什么如此多的财富拥有者遭到不同程度的财富缩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资产单一化,投资单一化,很多人靠着某个领域或者项目发家致富,所有的身价都体现在这个项目上,对自己的项目信心过大,当市值达到一定高位的时候没有将其变现,最终又开始了原始积累的初期,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比如说:当一个人或家庭所持有的某一公司股票占其净财富值的比例超过这一限度,集中股权投资的弊端就会凸显,一旦该公司股价出现波动,其财富水平也会随之起伏。然而很多成功人士身在其中不明其理,不是信心过强,就是惜售心理过强。

因此,财富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克服这种心理,按照西方成熟的财富管理观念,应该学会及时地落袋为安,将前期创造的财富及时保护起来,也许是变现也许是其他形式,然后将变现的资金再开始新的投资,确保财富的升值,在投资之前应该划拨出一部分资金用来建立一笔风险储备金,用于保证无论出现任何状况,目前的生活品质将是未来能够接受的最低的生活品质。

财富保值实际有两次保值动作,第一次是为了落袋为安,保护已有的财富安全;第二次是为了建立生活品质防线,保护现有的生活品质。

对于财富保值的第二个动作:建立生活品质的防线,如何才能做到节约资金,有效建立防线呢?用于建立生活品质防线的资金需要以下几个特性:

1. 尽可能的少占用整体资金,可以分若干年储备。

2. 资金定时返还补充生活所需,或者补充投资。

3. 资金不领取可以保值累积。

4. 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

5. 定时返还现金的期限越长越好,可以将防线建立终身。

目前国内年金产品市场中,多数还是以分红险为主,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年金返还额度较低,而且分红不能确定。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年金产品设计理念,尤其是针对高端人群的服务理念,已经进入到另一个新阶段:强调通过年金险进行资产配置,在提供定期养老金的同时,还能盘活保户的个人资产,不会由于其他外在原因干扰降低养老生活的品质。同时,还能安全储备保户自己家庭成员事业资金与抗风险资金。

富人需要什么样的保险

一提起“富人险”,似乎马上就会联想到动辄百万、千万元保额的天价保单,这样的保险就是富人险吗?它与普通寿险的唯一不同就是高昂的天价赔付吗?长期以来,中国的保险市场上就是这样定义“富人险”的。实践中,这样的一款“富人险”究竟是不是富人们需要的呢?

我们采访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

某上市公司的高管金先生,今年42岁,子女均在国外读书,爱人在北京一家外资公司任部门主管。金先生的家庭每年可以节余现金60万元左右,拥有三套房产,其中两套的价值分别都在100万元以上。金先生家庭目前总资产已经达到1000万元以上,属于典型的中国富裕人群。

金先生告诉我们,虽然目前自己的身价不菲,但大部分为所在上市公司的股权及前几年投资的房产,实际可支配的资金并不多。而且,由于工作繁忙,自己基本上没有太多精力去做广泛的投资。

几年前,金先生就已经了解过所谓的“富人险”,有好几家保险公司的人都找过他,但金先生始终没有签单。因为金先生觉得:自己目前最大的担忧并非子女的生活保障,他们即将毕业,很快就能独立工作生活了;爱人也有一份比较稳固的、收入还不错的工作,如果再买一份高额保单“似乎意义并不大”。

解决资产保值难题

金先生目前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其实是未来的养老保障,当然不仅仅是吃饱穿暖―金先生担心自己退休后还能否继续保持目前的生活水准。

经过理财专家的初步诊断,金先生家庭总资产的比例分布是:49%以上的资产为公司股权,31%为房产,20%为国债、存款和基金等。这时可以基本得出一个结论:金先生家庭总产过多的集中在单一股权上,应当考虑如何转移这种资产风险,做好现有资产的保值。

如果金先生的房产不考虑出租或者售卖的话,就无法形成资产收益;虽然股权可以每年带来分红收入,但并不稳定,更多属于“纸上富贵”;金先生的其他投资多为短期收益,为了保证现有生活水平不受未来的工作变动风险、股市风险及其他经济风险的影响,需要在家庭资产配置中划拨出一部分,用来储备每年的家庭开销并且能保证这笔储备可以专款专用。

具体的操作如下:金先生应该首先考虑有计划地部分减持股票,及时变现;然后将变现的资金进行资产配置,其中一部分以现有生活品质为基准建立现金流,其余的资金用于组合投资。

规划健康现金流

根据测算,考虑到金先生子女即将毕业,经济独立,家庭开支可以降低到每年16万元左右,理财专家最终为金先生选择了一款年金类的保险产品,用来保证现有生活方式在未来不受影响,并能确保金先生一家的生活品质稳步提升。

理财专家认为:无论白领还是新富,其实都需要一项安全、稳健、不被打扰的养老计划,金先生收入较高,虽然基本不惧怕高昂医药费和高额教育金,但迫切需要进行合理的家庭资产配置,从而使现有资产更具生命力,现金流健康并且运用自如。

目前国内年金产品市场中,多数还是以分红险为主,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年金返还额度较低,而且分红不能确定。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年金产品设计理念,尤其是针对高端人群的服务理念,已经进入到另一个新阶段:强调通过年金险进行资产配置,在提供定期养老金的同时,还能盘活保户的个人资产,不会由于其他外在原因干扰降低养老生活的品质。同时,还能安全储备保户自己家庭成员事业资金与抗风险资金。

这项保险计划的细节如下:金先生每年储备237550元,需要连续10年。交费结束后,金先生就可以确保自己的家庭在未来几十年中持续获得现金流的补充―每年领取10万元,从金先生52岁起一直到87岁;若金先生不领取每年的返还现金,保险公司则以复利(不低于央行一年定存利率)滚存的形式累计在生存金账户上,到金先生88岁时,返还50万元。另外,这款产品还附有身故及高残保障。

财富=时间

这里的时间,具体指保持生活品质的时间。比如,一个人每月基本生活费用开销为3000元,现有9万元存款。如果停止收入来源,它可以维持30个月的生活,那么,他的财富就是30个月;如果他需要照顾一个孩子,开销为2000元,那么,他只能维持生活18个月,他的财富也就缩水为18个月。

“富人险”的实际应用

客户类型: 创业期的高成长性的

资本积累者

保险需求: 高额人身保障

+高额意外保障

保险种类: 人身险+意外险

典型代表人物:王均瑶

客户类型: 具有稳定较高的收支

结余者

保险需求: 高额健康保障

+高额人身保障

+高额意外保障

保险种类: 健康险+人身险

+意外险

典型代表人物:唐骏

客户类型: 因职位及工作性质的

其他所得

保险需求: 高额健康保障

+充足的年金保障

保险种类: 健康险+年金险

典型代表人物:傅彪

【专家观点】

富人急需的财富价值观

1、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的阶段后,富裕人士和最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不但在资产数额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在财富价值观上也体现出非常显著的区别。

2、富人们最关注的生活目标依次是财富传承、高品质的生活以及创造更多的财富,而首要目标是财富保值。

3、中国的富裕人士普遍存在资产单一化、投资单一化的状况,对阶段性资本高成长有信心,却缺乏良好的财富管理规划及中长期的准备。

4、在不确定的投资过程中,中国富裕人士更需要进行科学的资产配置,既能保证资产运用自如,又能获得长期的、甚至是一辈子的承诺。

如同人生有不同的阶段一样,每个人的财富生命周期也包括创造、保值、升值和传承四个阶段。富裕人士往往都经历过一个阶段性资本高成长的财富创造过程,而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的阶段后,富裕人士和最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不但在资产数额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在财富价值观上也体现出非常显著的区别。

富裕人士一方面利用自己的财富投资金融产品或投资实业,以实现财富继续升值,一方面开始享受财富带来的品质生活。他们最关注的生活目标依次是财富传承、高品质的生活以及创造更多的财富,而首要目标是财富保值,能够把握住财富,能够持续享受到财富带来的品质生活,才是真正拥有财富。

面对未来不确定的投资收益或损失,富裕人士如何实现财富保值、升值?如何进行财富传承?高品质的生活如何不受影响?

中国的富裕人士普遍存在资产单一化、投资单一化的状况,对阶段性资本高成长有信心,却缺乏良好的财富管理规划及中长期的准备。而一旦投资遇到风险,不但财富缩水,生活品质大受影响,财富传承也成空话。

在不确定的投资过程中,中国富裕人士更需要进行科学的资产配置,既能保证资产运用自如,又能获得长期的、甚至是一辈子的承诺,以保证资产不贬值,保持生活品质不下降,并实现财富的传承。

高手这样玩:减持股份套现

沈南鹏财富保值经典案例

沈南鹏曾先后供职于花旗银行、雷曼兄弟、德意志银行等国际级行。这一经历无疑对沈南鹏处理财富的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八年的投资银行生涯中,体验过香港红筹狂热、亚洲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沈南鹏,因而表现出了比其他科技新贵们更强的危机意识,他不仅通过持续减持携程股票回避市场风险,在减持后投资组合的选择上也更加谙熟。

在中国当前富人们的组成中,有两类人群占比最高:一类是财富来源持续稳定、收支结余较高的人群,主要集中在跨国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中间;另一类是高科技创业企业中的创始人,如果企业能够上市,他们立刻成为巨富――“纸上富贵”基本也由此处诞生。

但纸上富贵必然要伴随着股价表现的跌宕起伏,许多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今天身价还是千万甚至过亿的创始人们,明天就可能资产迅速缩水,大喜大悲的情景剧持续轮番上演。

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资产单一化,投资单一化。很多人靠着某个领域或者项目发家致富,所有的身价都体现在这个项目上,对自己的项目又信心过大。当市值达到一定高位的时候没有及时将其变现,最终,又回到了原始积累的初期阶段。

而有一个人的正确操作堪称榜样,被几乎所有的理财顾问选为首选教学案例――他叫沈南鹏。

现年48岁的沈南鹏,曾先后供职于花旗银行、雷曼兄弟、德意志银行等国际级行。这一经历无疑对沈南鹏处理财富的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八年的投资银行生涯中,体验过香港红筹狂热、亚洲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沈南鹏,因而表现出了比其他科技新贵们更强的危机意识,他不仅通过持续减持携程股票回避市场风险,在减持后投资组合的选择上也更加谙熟。

第一步:减持股份

携程于2003年12月上市后,沈南鹏即开始有计划地减持自己拥有的携程股份。目前,沈南鹏所持的携程股份已从IPO时的285万股减至12万股,减持比例高达95.8%。

第二步:套现后继续投资

完成减持之后,沈南鹏将资金分散投资到了分众传媒、上海瑞骏酒店管理集团等风险程度不同的项目之中,并已在分众传媒实现丰厚的投资收益。

据分众传媒招股说明书披露,沈南鹏在2004年12月以每股0.51美元购入75万股普通股,成本约为306万元,其后被选为分众传媒独立董事,并担任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人事任命委员会的成员,因此还获得期权(具体数量未披露,但行权价仅为0.58美元,2006年7月21日ADR收盘价为64.65美元)。

2005年7月13日,分众传媒上市,招股价为每份ADR(1份ADR含10股普通股)17美元,沈南鹏出售15万股,套现204万元,剩余的60万股按2006年7月21日股价计算为3103万元,沈南鹏仅此一项投资获利可达3001万元,是投资成本的9.8倍。

当然,在中国富人群体中,能够复制沈南鹏成功经验的人肯定是少数,即使具备了那样的专业修养,也未必有像沈南鹏一样的机会。沈南鹏案例的现实意义更多表现在:当前的中国富人们,非常有必要通过科学的投资组合和理财手段进行个人财富管理,从而实现当前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虽然大多数富人不具备通过股票成功套现来规划自己财富的专业技能,但通过专业理财顾问及时打理自己资产的意识和行动,已经迫在眉睫了。

携程于2003年12月上市后,沈南鹏即开始有计划地减持自己拥有的携程股份。目前,沈南鹏所持的携程股份已从IPO时的285万股减至12万股,减持比例高达95.8%。

何谓资产配置

根据各类资产的不同特性,构建有效的资产组合,进行资产配置的权衡,为给定的资产类别设定数量上的限制,以及实现分散投资。

能进行资产配置的工具

现金:银行存款、自行储备、年金产品、外汇

有价证券:股票、基金、国债、其他债券

补偿风险损失:财产保险、人身保险

不动产:房产、地产

增值品:古玩、艺术品、珠宝

实业投资:自营企业

其他:股权、融资等

高端人群的理财误区

投资积极,理财消极;投资单一化;缺乏良好的财富管理规划及中长期的准备;价值观及对财富管理的定义模糊、困惑、不定等等,都是现阶段中国富裕阶层对待理财的重大误区。

问题之一:资产单一化

阶段性资本高成长是高端客户之所以成为富人的最主要原因,这群人包括上述46%的创业期的高成长性资本积累和12%的高风险投资所得的人。阶段性的财富高成长往往带来持续的高水平的支出,因此而富裕的人往往对财富成长的信心过大,而忽略资产的安全性管理和配置。

问题之二:重收入轻理财

31%的高端客户最主要的财富来源是稳定、 较高的工资性收支结余,他们是专业人士或企业高管、外企白领。他们的理财误区往往是重工作收入而轻理财收入,对赚回来的钱疏于管理。

问题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