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27 15:4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自主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自主创新联盟 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模式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对自主创新投入更大的热情。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企业仅依靠一己之力进行自主创新,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可能会贻误战机。建立自主创新联盟,充分发挥联盟成员各方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全面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实而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企业自主创新联盟的内涵探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的人才和资金,创新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也不足,一旦自主创新失败,会使企业的巨额投资难以收回,给企业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相比单个企业“单枪匹马”的自主创新模式,组建自主创新联盟能够提高自主创新的成功率和有效分散不确定性带来的创新风险。
所谓自主创新联盟,不同于我们常说的合作创新,合作创新的参与者可能是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也可能有国外企业或科研机构。而自主创新联盟首先强调自主,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组建的合作创新联盟,目的是为完成一项或若干项创新,在相互独立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契约或联合实体等方式形成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的合作创新组织形式,如研发联盟、技术资产联合和创新投资协议等。
自主创新联盟的特点是以企业为主体,各类市场主体广泛参与,以契约关系为纽带,通过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围绕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协同创新。组建自主创新联盟,从事行业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等研究,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进度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市场转化速度,能实现一个企业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有利于中国企业防御国外技术标准的进攻,形成或加强中国企业在国际技术标准竞争中的话语权。
二、构建企业自主创新联盟的战略意义探析
众多强大有序的企业自主创新联盟的存在,对于国家标准的推广乃至产业的发展,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呼吁自主创新联盟的产生和发展。
1.自主创新联盟有助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研究和探讨自主创新联盟并非排斥与国外相关企业或机构的合作创新,就如同我们呼吁和强调自主创新并非就完全抛弃技术引进一样。问题在于如果国内企业间的联盟创新能够大有作为,为何不倡导这种模式呢?
自主创新联盟通过优势互补的创新资源组合,在联盟内部进行知识的广泛交流,围绕关键技术进行协同创新,这样的自主创新成功带动的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多的自主创新联盟的出现,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自主创新联盟能够有效推动创新突破,加速创新进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重视自主创新并不断提高创新投入。但从总体上来看,企业单独开展自主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非常有限,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的可能性非常渺茫。但这并不排除其拥有某种独特的核心技术优势,且和其他企业的技术优势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如果在这些企业间通过开展技术联盟活动,将分散的技术力量进行整合或将联盟企业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就能够极大的提高自主创新的成功率,并且能够有效分散单个企业难以承受的风险。此外,自主创新联盟通过合作创新也能够避免企业间单纯的恶性价格竞争,因为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有利于改善行业内众多企业只是在相同的产品技术层次上竞争相对有限的市场需求的不利竞争状况。
3.自主创新联盟能够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技术标准竞争中的话语权
国内企业真正联合起来,组成自主创新联盟,从事技术标准、行业共性技术等研究,有利于加速技术研发进度和产业市场转化速度,能实现一个企业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有利于中国企业防御国外技术标准的进攻,形成或加强中国企业在国际技术标准竞争中的话语权。“闪联”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7年11月22日,由中国企业主导的“闪联”技术标准通过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至关重要的一轮投票。这意味着,全球首个3C协同国际标准花落中国已成定局,实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历史性的突破。“闪联”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自主创新是以联盟的方式进行的。
三、推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联盟发展的对策思考
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联盟发展必须从强化企业对联盟创新的认识、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联盟的治理机制、加强行业和区域的有效引导以及加大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力度方面同时入手。
1.强化企业对联盟创新的认识
过去我国企业常常在同质的产品上低价血拼,导致内耗严重、创新乏力、品牌缺失,结果国内丢失了高端消费者,国外还引来反倾销的种种麻烦。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专利、标准成为竞争的有力武器,要求我国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然而单靠自身实力实现自主创新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通过自主创新联盟强强联手之后,核心技术的拥有和自主品牌的形成就有了可能。因此,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倡导竞合理念,加速我国企业的战略觉醒,使自主创新联盟能够深入人心,推动我国企业从“零散制造”迈向“共同创造”模式的转变,实现“和谐”发展和共同发展。
2.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联盟的治理机制
完善的自主创新联盟治理机制是自主创新联盟存在和发展必要基础。在联盟组建之初就必须对联盟成员对联盟的投入进行明确的界定,这是规范联盟运作、强化联盟成员相互信任、维持联盟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虽然联盟成员的选择是基于联盟成员的资源优势及参与意愿,但必须以明确的书面契约来保证联盟成员对联盟的投入,包括相应的技术人才参与、必要的资源投入、定期的会商制度等等,这是确保联盟组建和运行的关键。此外,推动自主创新联盟的发展还必须积极探索和完善相应的治理机制,包括联盟成员之间的谈判机制、冲突协调机制、声誉信誉机制、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机制、创新成果共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通过机制来规范成员的行为,维持联盟的可持续性。
3.加强行业和区域的有效引导
自主创新联盟的形成有赖于企业的自发行为,但行业和区域的引导和协调也非常重要。行业协会应加大对国家政策导向、项目安排的研究和跟踪的力度,加强对国外技术发展动态、技术法规和贸易政策的了解和研究,积极协调行业内的企业组建自主创新联盟,为联盟构建搭桥牵线。在关键技术领域和共性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联盟的组建应当按照突出重点、带动全面的思路,协调组织行业力量进行联合攻关,促进重点突破。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应当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区域现有产业技术优势和主导产业确定的基础上,推动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来实现自主创新的聚合效应,通过有意识、有重点地培育若干自主创新联盟来引导和带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不同的区域应当在区域内为联盟构建搭桥牵线,根据本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组织和协调本地区的相关企业联合起来组建自主创新联盟。
4.加大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强对自主创新联盟的支持,不仅应表现在财政、税收等的优惠及政府采购的倾斜上,还应表现在对创新成果的认可与推广、适时将自主创新联盟的创新成果上升为国家标准的推动、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自主创新的行业与区域协调及相关的引导和服务上,政府的有效支持是自主创新联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除了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之外,政府还应当承担自主创新联盟的协调工作。因为在一个产业可能出现多个企业自主创新联盟同台竞争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出面整合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联盟的力量,形成一个统一的、有序的自主创新联盟,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标准,不仅会因为有广泛的基础而更具说服力,也会因为集思广益而能迅速地崛起。另外,政府的参与往往能够增强联盟各方的合作意愿和承诺保证,为自主创新联盟的联合开发提供额外的保障。高清碟机国家标准和国家数字电视标准的推出就是最好的注脚。
四、结束语
环顾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很多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的经验与模式,可以看出,很多都是以企业联合开发为主的。企业技术创新联盟成为美、日等国应对外部挑战的强有力工具,中国众多标准的实施不顺畅,或多或少都与这些联盟有关,DVD风波就是极好的例证。我们呼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能够联合起来,借助自主创新联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跨国公司的专利之争和标准之争。
参考文献:
篇2
>> 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术能力构建战略 论自主创新与自主创新型企业 自主创新 标准先行 自主创新与企业成长 自主创新战略下的企业机遇 战略联盟下企业自主创新的脆性探析 自主创新关键要素与战略风险提示 开放式自主创新与实施战略探析 企业自主创新浅析 汽车强国战略之自主创新 知识转移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河北企业自主创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与自主创新 外资研发中心与江苏的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确认测度与评价 自主创新能力与民营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构建与自主创新 企业自主创新问题与对策思考 FDI、行业技术差距与企业自主创新 技术差距、政府补贴与企业自主创新强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年9月21日.
[4]颜陶,何兰嵩,等.宽温系列温敏铁氧体材料的制备[J].佛山科普时空,2009:12(3):44-46.
[5]龙克文,陈勇胜,颜陶,等.温敏磁控开关微型化结构设计及应用[J].日用电器,2013(5):60-63.
[6]龙克文,武俊德,颜陶,等.防水温控器浸水耐压测试系统[J].日用电器,2013(1):50-52.
[7]颜陶,龙克文,等.家用电器双金属片式温控器的防水性能开发和产业化[Z].科技成果登记:佛科成登字[2012]100号,2012年12月13日.
[8]颜陶.一种防水型温控器[P].中国专利:CN201928551U,2011-08-10.
[9]颜陶,龙克文,等.一种双金属片式防水温控器的生产方法及温控器[P].中国专利:CN102929307A,2013-2-13.
[10]颜陶,龙克文,等. 一种用于防水型温控器的双液点胶机[P].中国专利:CN202909895U,2013-05-01.
[11]颜陶,龙克文,等. 一种防水温度敏感控制器的液槽式试验装置及其测试方法[P].中国专利:CN103149921A,2013-06-12.
[12]龙克文,龙义全,等. 电水壶用温敏磁控开关应用技术开发[J].
篇3
[关键词]FDI;民族企业;自主创新;政府援助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9-0030-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企业R&D创新投入的风险与有效性研究》(70772084)和中山大学“985工程”产业与区域发展创新基地资助。
一、引 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FDI给我国本土企业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袁诚,2005)。长期以来,我国民族企业依赖外源型经济,通过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以低成本的劳动生产率等优势,逐渐壮大和发展了产业。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依赖外源型经济,具有强大技术背景的外资企业来我国投资的原因主要是看中了我国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土地成本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大多数外资企业只将生产环节放在三资企业,非常重视对技术的保密,与其合作的国内企业很难接触到它们的核心技术,更不用说介入其技术创新环节了(江小涓,2002)。同样,国内的内源型企业往往满足于内源型企业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热衷于扩大企业规模以降低成本并通过价格战来获得竞争优势,它们大多通过跟踪模仿战略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准(刘世锦,2005)。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资源、环境、土地的大量消耗,加入WTO以后更多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先进技术的竞争,这种优势正在丧失(陈清泰,2006)。
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已经证明,引进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经验(Amsden,1989;Kim,1980;陆园园等,2006)。但引进是为了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只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一个企业在高技术领域哪怕只领先一小步,就有可能占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其他竞争对手将很难生存,而后来者似乎连参与竞争的机会都没有(王红领,2007)。因此研究在引进外资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我国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随着FDI的不断引入,外商投资企业在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对我国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起了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这种影响是否因行业技术差距而异?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关于FDI对东道国自主创新影响的研究动态
1.国际研究动态
部分学者认为,当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市场时,当地企业为了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必然会投入资源进行自主创新,以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从而赢得国内市场。Das(1987)认为从长期来看,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势一种必然现象,这是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潜在成本,因为免费搭车的当地企业迟早会变得足以与跨国公司相抗衡,最终的结果是增加了东道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FDI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贡献是有条件的。当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占的市场份额较大且技术水平差距太大时,FDI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没有影响(Kokko,1994)。Haddad and Harrison(1993)分析了摩洛哥公司层面的数据,证明了更高技术水平的FDI并不一定能带来国内研发水平的提高,其原因在于摩洛哥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较大的技术差距阻碍了跨国公司溢出效应的产生。Aitken and Harrison(1993)分析了委内瑞拉企业的面板数据,结果表明FDI的技术水平对本国企业的创新起负作用。
Barrio等(2005)提出FDI对东道国企业有两种效应:负向的竞争效应和正相的外部效应,两种效应的大小共同决定FDI的作用,一般FDI对东道国企业的影响呈U型,在前期负向的竞争效应占主导,后期则外部效应占主导。这说明FDI对东道国自主创新的影响像一把“双刃剑”(王红领等,2007)。
2.国内研究动态
中国是国际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学者们对FDI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观点不一。 王红领等(2007)认为FDI的进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但在激烈竞争中存留下来的企业变得更强大了,因而FDI的竞争促进了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江小涓(2002)认为改革开放20多年,通过于跨国公司竞争,我国企业竞争力提升很快,FDI促进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王志鹏(2001)认为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带来的竞争效应使我国企业比从前“变现得更好”,即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变革缩小了与外资企业的差距。
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对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效果表示质疑(沈坤荣,1999;姚洋,1998)。姜奇平(2004)认为大量外资涌入中国,特别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力的外资采取并购我国民族企业的战略,打破了我国原有的市场格局,导致了行业垄断,容易引起国有资产流失、本土开发能力下降,形成对外方技术过度依赖。秦晓钟(1998)、何洁(2000)等认为中国目前大量引入外资,并没有换来先进的技术,反而陷入了“越落后越引入,越引入越落后”的陷阱。
目前已有的文献,系统地分析FDI对东道国不同技术差距行业的企业创新投入及创新成果影响的文献并不多,多数文献侧重研究FDI对东道国企业的溢出影响。Findlay(1978),Das(1987)等学者,以及以赶超策略(Catch-up))为代表的理论认为:技术差距越大,当地企业从FDI溢出中获益越多。R.Findlay(1978)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内生动态模型,检验了FDI企业与东道国企业之间技术差距等对技术扩散的影响,认为FDI输出国与东道国之间技术差距越大,技术扩散率越高。国内学者王红领等(2007)等基于行业数据对FDI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做过一些实证研究,但他们并没有深入研究在这种影响是否因技术差距而异,FDI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是否因技术差距而异。宣烨(2007)以江苏省为例,实证检验了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与FDI溢出效应的关系,认为技术差距比较大时,溢出效应为负。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我们认为FDI对东道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而应区分不同技术差距的行业而论。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技术含量,且不同的行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显著的不同,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森林砍伐和投资建立芯片制造厂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应该有所不同。我们试图探讨FDI对我国不同内外资技术水平差距的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如何。
三、理论模型及假设的提出
1.理论模型
我们依据并参照Anderson and Enomoto(1987)以及巫强和刘志彪(2007)的理论模型(模型的具体推导过程见附注),来提出我们的实证假设。根据该模型的结果,可以得出民族企业创新的期望利润为:π=×(c-c)R*/r(1)
期望利润 技术差距
上(1)式中,我们将R产品的技术视为一种附属产品,生产q的过程就是企业令R符合一定技术标准的过程,q可以看作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产出;R*,q*即表示在没有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竞争的情况下,民族企业基本产品R的产量与其所需达到的技术要求;c表示产品R的价格;c表示企业进行工艺创新,能将基本产品R的初始平均成本c下降到c;其中,a为外生固定系数,表示民族企业根据自身提供基本产品的初始技术水平q*与FDI企业提供基本产品的技术水平q之间的差距来决定自身努力程度。上式表明技术差距(q-q*)与创新利润π正相关,即技术差距越大的情况下,内资企业选择创新获取的利润越大。因此,当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越高时,内资企业投入资源进行创新获取的预期收益越大,也更愿意选择创新。
2.假设的提出
外资进入越强,竞争越激烈,越有利于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因为当外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之后,内资企业为了在与外资企业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然会加大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被淘汰的地位,因此外资的进入对内资企业起到了一种“促进剂”的作用(洗国明,2005)。这与FDI的主流学派“赶超效应”理论一致,即认为由于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越大,表明本地企业越具有后发优势,从而可以具有追赶和学习的空间,从而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就越是明显。
当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较大时,国内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更大,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关联效应、示范和模仿效应以及看中学效应更好地获得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严兵(2006)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技术差距越大的行业,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越强。因此,虽然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赶不上外资,但由于技术的溢出效应,内资企业技术水平的进步较快,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而在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较小的情况下,外资企业进入东道国的这些行业主要看重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消费市场等,外商投资这些行业大部分销往国外,把东道国看成一个装配和加工基地,这些行业的外资进入对东道国国内企业市场冲击较小,因而外资的进入对东道国本土企业的创新水平促进作用影响不大(洗国明,2005)。
由此提出我们的假设如下:
假设1a:外资企业进入程度越强,越有利于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假设1b:当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越大,FDI的进入越能促使民族企业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经济学家通常认为,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由于创新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品的特性,而创新收益也不能完全被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所独占,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来促进私人部门的技术创新活动(胡明勇,2001)。当内外资企业之间存在技术差距时,由于技术创新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等,而且创新成果又极易被盗版和流失(陈清泰,2006)。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的性质,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投资,而政府通过以补贴、减免税收等方式援助民族企业创新,能促进民族企业的创新行为。鲁文龙等(2003)认为在我国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落后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提供适当的保护和补贴,以增强国内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在技术差距越大的行业,外资企业的进入对内资企业造成的竞争压力更大,且这类行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所需投入的成本更大。根据前面的模型结果,可知技术差距与内资企业进行创新所获取的预期利润成正比,则政府对这类内资企业进行援助,不仅有利于降低创新的风险,且解决了这类企业的资金瓶颈,因此在这类行业,政府援助为本土企业获得技术能力进行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技术差距较大行业的本土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且能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提出我们的第二个假设。
假设2a:政府援助有利于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的提高。
假设2b:技术差距越大,政府援助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四、实证部分
1.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我们选取的数据为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1998――2003年的数据。由于行业分类的原因,本文剔除掉了2002年行业分类中删除的“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另外“其他矿采选业”因为数据不全也未纳入样本,最后选取了37个工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
参照王红领(2007)的做法,我们选取三个指标作为因变量来衡量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包括:(1)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R&D);(2)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Tech);(3)专利申请数量(Patent)。
在自变量的选取上,我们选取各个行业FDI投资的三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比重作为刻画FDI进入该行业强度的指标,而对于政府的补贴程度(Gsubsidy),我们选取内资企业科技经费筹集中来源于政府的资金作为考察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我们还引入了一些其他可能影响内资企业研发能力的变量。这包括:(1)企业的规模(ESize)。我们选取内资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作为考察变量。(2)行业的投资规模(ISize)。当一个行业投资规模扩大,急需扩张时,会遇到更多的技术问题,对创新能力要求更高。对此我们选取年鉴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之和来表征。(3)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Gap):参考陈涛涛(2003)的做法,我们采用内外资企业平均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来衡量“技术差距”,技术差距的具体计算方法:首先分别计算出行业中内资与外资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行业工业总产值/年末从业人员),然后用同行业中较高的一方的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除以较低一方的平均值,这样每个行业的技术差距均为大于1的值。
各个行业的投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其他数据来自各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在指标选取上,三资企业的数据可直接从年鉴中获取,内资企业的数据则间接利用三资企业数据与所有工业企业数据之间的差值获得。考虑到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业准入政策以及行业技术差距变量的取值①,我们未将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0的行业纳入样本。
2.模 型
本文重点检验FDI对东道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是否因各行业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而异,因此本文首先将所有样本纳入一个模型,分析外资企业的进入是否对国内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有促进作用,然后再利用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Gap)将行业分组,将所有行业分成技术差距较小与技术差距较大的两组,然后再对每一组分别检验外资企业的进入是否对内资企业自主创新有促进影响。我们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内资企业研发能力it = a0+a1×外资进入程度it + a2×政府援助it+a3×企业规模it+a4×行业投资规模it+uit (2)
(2)式中,a1,a2,a3,a4分别表示变量的回归系数,u为误差项,it表示第t年i行业的数据。我们重点考察外资进入程度与政府援助对内资企业研发能力的影响,企业规模与行业投资规模是控制变量。其中,各变量的说明如表1。表1. 各变量的定义说明
3.描述性统计
我们先来看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表2. 各变量的基本描述性统计
资料来源:该表来自SPSS13.0。
我们将技术差距大于2的样本与技术差距小于2的样本分成两组②,比较技术差距较大组与技术差距较小组的变量统计值,内资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内资企业研发人力资源的投入以及专利数均值差异不大,但技术差距较小组的外商直接投资均值远远大于技术差距较大组的均值,前者为0.284,后者为0.189,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多数集中在与内资企业技术差距较小的行业,这主要受我国对外资企业的行业准入政策所限,如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煤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等行业未对外资企业开放,而我国目前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差距较大,而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如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服装等行业,则对外资企业开放,这些行业国内外企业技术水平差距较小。因此,由于产业政策或者其他原因,在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行业FDI不能进入或进入程度较低。另外,从表中还可以看到技术差距较大组的行业的投资规模以及政府的补贴都大于技术差距较小组,两组的企业规模相差不大。
其中,技术差距较大与技术差距较小的行业主要包括如下一些行业(如表3所示)。表3.内外资企业之间技术差距较大与较小的部分行业③
资料来源:该表由作者根据SPSS13.0统计分析的结果整理而得。
从表中可以看出,技术差距较小的行业主要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制造性行业,这些行业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不大,且多为出口型行业。而技术差距较大的行业主要为高技术含量的行业。
4. 实证回归分析
利用SPSS13.0,根据研究假设和检验模型,并考虑其中可能存在的共线性后,得到的实证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表4.外资进入、政府援助与技术差距关系的实证证据
注: 括号内的值为变量的标准差,*表示0.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1上显著。
资料来源:该表来自SPSS13.0。
表4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企业规模、行业投资规模变量后,外资的进入程度、政府援助对民族企业的创新能力有正效应,说明外资的进入、政府援助对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起促进作用。所有样本的回归结果中,外资进入强度、政府援助与衡量内资企业研发能力的三个变量正相关,且都显著。我们的研究结论与王红领等(2007)、洗国明(2005)等研究结论一致,即外资的进入对我国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起促进作用。
在技术差距较大组,外资进入程度在三个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分别为3.347、0.06、0.026,且分别在1%、10%、1%的水平下显著;在技术差距较小组,外资进入程度的3个回归系数为 2.468、0.040、0.004,均小于技术差距较大组,这一结果充分验证了我们的假设1。说明在我国行业之间,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越大,内资企业“追赶效应”越明显,东道国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得越快,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内资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以后,试图缩小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而外资企业为了保持领先位置,也会加大企业的创新力度,内资企业又进一步通过技术的溢出、看中学等追赶,如此循环,则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趋势,类似“挤牙膏”效应(蒋殿春,2005)。而在技术差距较小的行业,外资企业的进入对内资企业的产生的竞争压力并不大。我们的这一结论充分验证了R.Findlay(1978)年提出的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即FDI输出国与东道国技术差距越大,产生越高的技术扩散效率,越有利于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另外比较政府援助的回归系数,在技术差距较大组中,以申请专利数、R&D科技经费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中回归系数分别为0.645,0.0033,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个结果大于技术差距较小组的回归系数0.540、0.0028,表明在技术差距较大组,政府援助对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技术差距较小组的作用,从而验证了假设2的正确性,这一结论也表明我国政府应更多地关注如何援助我国与外资企业之间技术差距大的行业,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提高。在这些行业,政府援助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要远高于政府投资在一些低技术含量的行业。
五、结论与讨论
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FDI对东道国行业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我们利用中国大中型企业的行业数据对FDI与中国民族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做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与国际上的同类研究结论相符合,我们认为,内外资企业之间充分和适度的竞争是促使FDI的进入在我国行业之间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有效机制。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我国本土企业会在技术差距之下,通过自主创新等手段达到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企业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外资企业也会在竞争中,通过积极获取更为先进的技术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两类企业在“逃离落后”中,不断形成“追赶效应”,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缩小了行业之间的差距。
第二,相对于国际上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取得了更进一步的进展。我们发现,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越大,外资的进入越有利于民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随着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的扩大,内资企业通过投入资源进行创新所获取的利润增加,也更容易在与外资的竞争中获胜,内外资企业之间的这种“你追我赶”,形成了技术上的有效竞争,促使本土企业在竞争中变得更加强大,自主创新能力更强。
上述研究结论对我国的外资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从原则上讲,首先,为了有效地获取FDI对中国的行业内溢出效应,培养或创造一种内外资企业充分竞争的环境最为重要。原因在于,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之竞争的外资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充分的竞争是促使外资企业更多更快地引进先进技术的最有效机制。但目前,我国对外资企业的行业进入还有所限制,特别是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如煤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行业,对外资企业没有或者开放程度很低,而这些内资企业的垄断经营对国内这些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什么激励作用,只有适度的开放,引入竞争,才能更有利于国内本土企业在这些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其次,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是值得重视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内外资企业之间存在技术差距的行业,技术差距越大,政府援助所发挥的促进作用越显著。因此,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政府应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的补贴方式,尤其是在技术差距较大的行业,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援助以便于内资企业更好地规避创新风险。政府适当的支持和倾斜政策,有助于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在较短时间内缩短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
附 注:
(一)模型的假设前提
第一,将R产品的质量视为一种附属产品,生产q的过程就是企业令R符合一定技术标准的过程。在该假设下,R可以看作是企业基本产品生产活动的产出,而q可以看作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产出,q增加意味着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创新活动,产品的技术水平提高,实现产品升级。
第二,我们令R和q的价格分别为pR,qq。假设R和q完全市场竞争,因此,pR=c,qq=cq,c,cq分别为初始状态下R和q的平均成本;包含技术q的产品R,即产品组合(R,q)的初始价格为pRq=c+cq。同时,我们假设cq保持不变。
第三,企业进行工艺创新,能将基本产品R的初始平均成本c下降到c。但创新有风险,企业了解创新成功的概率为h(x),x为企业自身努力程度,且x∈[0,1]。h(x)满足以下条件:h(0)=0; h(1)=1; h'(x)>0; h"(x)
第四,企业创新属于非剧烈创新,即其创新成功后R和q价格不变,产品组合(R,q)价格仍为pRq=c+cq,并没有因为基本产品R的成本下降而降低。
(二)国内消费者初始消费均衡分析
初始状态是本文分析的起点,此时外商投资企业还没有进入国内市场,国内消费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选择R,q的最有需求水平,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Rαqβ,其中α+β=1,且α,β均大于0。假设国内消费者的收入为I,则满足pRR+pqq
R*=αI/pR=αI/c (1)
q*=αI/pq=αI/c (2)
R*,q*即表示在没有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竞争的情况下,民族企业基本产品R的产量与其所需达到的技术要求。
(三)民族企业的创新决策
外商投资企业由于对国内市场不熟悉,且是后来者,它往往具有更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且产品技术水平更高,并以此来吸引国内市场的消费者。如果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基本产品技术水平q小于民族企业初始技术水平q*,则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几乎没有竞争市场,民族企业也无需进行创新。一般我们假设FDI投资企业提供的基本产品R的技术水平q>q*,即初始状态下民族企业的产品组合(R*,q*)无法达到FDI企业的产品技术水平,从而面临失去国内市场的危险。此时,民族企业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不在企业创新活动中投入资源,等着产品市场被FDI企业侵占,退出市场后的利润为0;二是投入资源Cx用于创新,使基本产品R的技术水平从q*提高到q,并根据假设3可知该工艺创新令R的生产成本降低,但创新概率为h(x)。
民族企业创新成功后基本产品R的生产成本降低,未来无限期内的利润现值可表示为π1(根据假设4,基本产品R的价格保持不变,所以国内消费者对其的消费量R*并没有发生改变):
π1 =(pR-c)R*e-rtdt-Cx=(c-c)R*-Cx(3)
若创新失败,则企业未获取任何回报,利润为:
π2 =-Cx(4)
则民族企业创新的期望利润为:
π=h(x)π1+[1-h(x)]π2=h(x)×(c-c)R*/r-Cx(5)
按假设3可得5a式如下:
π=×(c-c)R*/r-Cx(6)
上式右边第一项×(c-c)R*/r可视为民族企业创新的收益,第二项Cx为企业创新的成本。只有当π >0时,民族企业才会选择创新。
假设民族企业根据自身提供基本产品的初始技术水平q*与FDI企业提供基本产品的技术水平q之间的差距来决定自身努力程度x。当两者差距增大时,民族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赶上FDI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赢得市场。我们假设x=a(q-q*),其中a为外生固定系数。
上(6)式表明技术差距(q-q*)与创新利润π正相关,即技术差距越大的情况下,内资企业选择创新获取的利润越大。因此,当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越高时,内资企业对创新的预期收益越大,也更愿意选择创新。
[注 释]
①当外商投资企业对某行业的投资为0时,则该年三资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为0,内资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该年为非0值,其大于三资企业的值,则该年该行业的行业差距为一个非0的值除以0,不合理,因此我们没有将外商直接投资为0的行业纳入样本。
②国内部分学者采用技术差距为2作为分组界限(洗国明等,2005),本文参考国内学者的做法也选取技术差距为2作为分组的界限。
③注:本表中技术差距较大组列出的部分行业为,六年中(1998-2003)该行业每年均被分到该组的行业。技术差距较小组中带*的行业表示六年中有五年被分到该行业,其余为六年被分到该行业的。
[参考文献]
[1]Aitken,B. and A. Harrison.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J] Evidence from Venezuel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 89, (3):605―618.
[2]Amsden,A.H. Asia’s Next Giant:South Korea and LateIndustrializa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Anderson, R.K. and Enomoto,C.E., Product Quality and PriceRegulation: 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 Economica, 1986,53:87-95.
[4]Salvador Barrios,Holger G?rg and Eric Strobl .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Host Country[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5,49,1761-1784.
[5] Das, S. Externalitie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7,22,(1-2): 171-182.
[6]Erhan Aslanoglu. Spillover Effe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Turkish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Development,2000,12:1111-1130.
[7]Findley,R. Relative backwardness,direct investment,and thetransfer of technology:a simple dynamic model[J] .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1978,92(1):1-16.
[8]Fredrik Sj?holm and Magnus Blomstr?m,1999,Technologytransfer and spillovers: Does local participation with multinationalsmatter?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3(4-6):.915 -923.
[9] Haddad, M. andA. Harrison. Are There Spillovers from Direct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3,42:51―74.
[10]Kokko,AriTechnology,Market Characteristics,and spillover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43:279-293.
[11]陈清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思考[J].管理世界,2006,(7):1-3.
[12]陈涛涛.中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2003,(9):23-28.
[13]代 谦,别朝霞.FDI、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6,(4):15-26.
[14]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02,(6):4-14.
[15]蒋殿春,夏良科.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8),3-11
[16]刘世锦.我国经济“低成本竞争”模式形成的背景和特征[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6期,5-9
[17]刘志彪.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国际代工模式与创新[J].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37-44
[18]陆园园,谭劲松,薛红志.“引进-模仿-改进-创新”模型与韩国技术学习演进过程[J].南开管理评论,2006,9(25):74-82.
[19]鲁文龙,陈宏民.R&D合作与政府最优政策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3,(1):60-62.
[20]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6,(2):44-55.
[21]巫强,刘志彪.进口国质量管制条件下的出口国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J].管理世界,2007,(2):53-60.
[22]洗国明,严兵.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J].世界经济,2005,(10):18-25.
[23]洗国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基于产业层面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5,(6):16-23.
[24]宣 烨.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企业特征视角的考察――以江苏为例[J].南方经济,2007,(6 ):51-60.
[25]袁诚,陆挺.外商直接投资与管理知识溢出效应:来自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5,(3):69-79.
FDI、the Technical Gap of Industry and Innovation――One Research Based on Chinese Industry Data
Zhen Liming,Tang qingquan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FDI to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national enterprise based on the 37 industrial data of China.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foreign capital not only brings the competition but promotes the nation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the more the foreign capital enters, the severer the two kinds of enterprises compete, which can better improve the nation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f the technical gap is wider, the indirect promoting effect is more obvious. Meanwhile, with more governmental aid, the national enterprises can improve innovation ability better, and the promoting effect increases with the technical gap becoming wider.
篇4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大而不强”仍是中国工业最基本的特征,研发能力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从研发投入看,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69%,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不仅在研发投入占比方面低于跨国公司,在研发投入总量上更是远远落后。从专利水平看,2010年,我国申请国际专利合约(PCT)的专利12,337件,仅相当于美国的1/4、日本的1/3,平均每1.3亿美元出口才有1件国际专利申请。从标准来看,以我国企业牵头成为世界主流标准的少之又少,仅有TD-SCDMA等少数几个。跨国公司控制了产业核心技术,在产业链的上游赚取了大量利润,而我国众多的制造企业则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这种发展方式带来的后果就是我们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太大,资源能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较大,获取的回报较低。
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紧紧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并以此为突破口,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此,国家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重点骨干企业达到3%以上,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一倍,攻克和掌握一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产业核心技术,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的关键装备、技术标准取得突破。
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企业是市场活动最直接的参与者,对市场信息反应最灵敏。技术创新的成果需要企业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自然也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因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真正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
篇5
本文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影响因子归纳为网络构成密度、网络联结程度和网络运行效率。在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通常用网络构成密度来刻画网络节点之间的聚集程度。网络联结程度从网络节点的合作频率和合作程度两个方面反映了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网络运行效率通过网络节点之间合作的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来体现。随着这网络构成密度、网络联结程度和网络运行效率的改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本文列举创新主体的专利数量和创新收入作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子。技术创新网络与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创新过程中的互动表现为:一方面,技术创新网络结构和运行效率的改变创新资源的传播和转化过程,进一步通过创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产出影响创新活动效果,最后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创新网络构成密度的提高、创新网络联结程度的加强和创新网络运行效率的提高,能够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为了适应环境改变其行为,这样就会导致技术创新网络构成密度、创新网络联结程度和创新网络运行效率发生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创新主体的专利数量和创新收入的增加,促使技术创新网络构成密度、创新网络联结程度和创新网络运行效率发生改变。
2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与自主创新能力的互动作用机理模型
本文在上述互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分别构建了技术创新网络与自主创新能力互动作用机理的仿真模型和数学推导式。其中,技术创新网络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如下。在式(1)中,t代表创新持续的时间,Ct代表t时刻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i代表某个创新主体,Lit代表t时刻i的创新成果,Rit、Kit分别代表i在t时刻拥有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知识的数量,Dt、Et、Ot分别代表t时刻技术创新网络的网络构成密度、网络联结程度和网络运行效率,Pit、Iit分别代表i在t时刻的专利数量和创新收入,α代表i的创新成果累积量的影响系数,β、γ分别代表创新主体所拥有的创新资源累积量和创新知识累积量的影响系数,θ、ω、η分别代表网络构成密度、网络联结程度和网络运行效率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系数,εt代表创新损益及受到意外影响产生的变动,μ、υ分别代表i在t时刻的专利数量和创新收入的影响系数,λi、ξi分别代表i创造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知识的传播效率及利用率。在式(2)中,Nt代表在t时刻整个技术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Pt、It分别代表t时刻技术创新网络中的专利数量总量和创新收入总量,其余同式(1)。
3仿真分析
本文基于上述数学推导式,应用AnyLogicUni-versity仿真平台进行仿真模拟,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
3.1网络构成密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应用AnyLogicUniversity仿真平台对网络构成密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仿真,时间折线图见图2,时间窗显示为10,代表创新活动的时间。在0~10的时间区间内,随着网络构成密度的增大,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速度先是由慢到快,随后又逐渐放慢。这说明进行创新活动之初,创新主体分布比较分散,聚集程度较低,虽然网络构成密度缓慢增长,但创新主体仍然不密集,创新成果不多,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能快速提高;在创新活动的中期,随着网络构成密度的进一步增大,创新主体间的日益紧密的相互联系使资源利用和知识共享更加方便,从而使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速度加快;随着网络构成密度逐渐变大,具有创新能力的相关实体不断增多,越来越密集的合作和互动使创新主体间产生了互相依赖的现象,合作成果的创新性不高,从而使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速度放慢。从总体趋势上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随着网络构成密度的增大而不断增长的。
3.2网络联结程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应用AnyLogicUniversity仿真平台对网络联结程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仿真,时间折线图见图3,时间窗显示为10,代表创新活动的时间。在0~10的时间区间内,随着网络联结程度的提高,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速度先是由慢到快,随后又逐渐放慢。这说明进行创新活动之初,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频率和合作程度不高,虽然网络联结程度在增长阶段,但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结程度仍然较低,创新资源和创新知识的传播受到牵制,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创新活动的中期,随着网络联结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创新主体间的日益频繁和深入的合作使资源利用和知识共享更加快速有效,从而使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速度加快;在创新活动的后期,随着网络联结程度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合作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入的合作导致创新趋同,限制了异质性创新资源和创新知识的产生,阻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总体趋势上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随着网络联结程度的增大而不断增长的。
3.3网络运行效率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应用AnyLogicUniversity仿真平台对网络运行效率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仿真,时间折线图见图4,时间窗显示为10,代表创新活动时间。在0~10的时间区间内,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增长速度随着网络运行效率的提高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说明在进行创新活动之初,技术创新网络的运行效率不高,网络节点间进行合作的交易成本高交易时间长,使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速度缓慢;随着创新活动的继续进行,网络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委托—链条相应减少,交易成本和交易时间的减少使资源利用和知识共享更加快速有效,从而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3.4专利数量和创新收入与技术创新网络的关系应用AnyLogicUniversity仿真平台对专利数量、创新收入与技术创新网络的关系进行仿真,时间折线图见图5,时间窗显示为10,代表创新活动时间。在0~10的时间区间内,随着创新收入的提高和专利数量的增加,技术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也呈现增长趋势。在创新活动过程中,企业专利数量逐渐增加,创新收入不断提高,产生更多更有利用价值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知识,使网络中的其他创新主体的取得更多创新成果,对整个技术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
4结论与优化策略
篇6
[关键词]自主创新;企业管理;组织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0-0035-04
自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的经典定义以来,对于创新的认识已经在对于产业和经济变化的研究中不断深化。创新已经成为企业长期战略的核心和组织行为有的功能行为,是一个经济学和社会学词汇,包括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由此形成了一些创新的组合词,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自主创新、模仿创新等。
早在2002年初,科技部就明确指出: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必须加快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和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为主的转变。同时,同志在2005年初多次强调“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可见,科技的“自主创新”已刻不容缓,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摆在面前,必须认真加以探索和研究。
一、自主创新的概念
较早提出的“自主创新”概念,其涵义是“自主技术创新”,是在引进、消化以改进国外技术的过程中,继技术吸收、技术改造之后的一个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稍后又有“企业主要通过自身努力,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的创新活动。” 这一定义与傅家骥主编、1998年出版的《技术创新新学》中给予的定义非常相似。柳卸林认同自主技术创新的提法,并提出要“在自有技术上自主创新”。
谢燮正认为自主创新包括了组织管理方面的创新,也包括选择发明和科技成果,使之逐步成熟到适合于生产应用,并获得市场成功,还包括根据市场和生产需要去开发技术的各种努力。所谓自主,就是想方设法保持自己选择理念、目标、模式和过程的主动权,自主创新就是不要锁定在对手设定的创新轨道里。余江和方新将自主创新能力定义为,“能独立进行产品技术、工艺技术的研发乃至开发出面向市场的有竞争力的全新产品的能力”[1]。
李正风等人认为自主创新是创新主体依赖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并完成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中知识、技术或制度等方面的关键性突破是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的,这是自主创新的本质特点。各种创新活动中,自主创新最具主动性[2]。
谭贤楚认为自主创新是科技创新主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在科技创新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攻克科技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后续环节(这与重走别人的老路对已有科技所进行的改进而无重大突破的模仿创新是有根本区别的),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创新实践活动[3]。其核心思想就是不走别人的老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关键是要善于捕捉并有效利用前人的崭新的理论、技术或概念而打开新的局面。在这里,自主创新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基本涵义:一是在自主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二是在别人(国内外)先进科技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而进行的再创新。通过分析研究,科技自主创新的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基础研究、由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
二、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是一个内涵和外延极其宽广的概念,从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现状看,对自主创新内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把自主创新的内涵定位在狭义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第二种观点批判性地指出在论及自主创新能力时,人们通常把自主创新理解为科技实力、成果和专利数的复合体,把自主创新等同于科技发明创新;第三种观点是把自主创新的本质看成是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第四种观点则是站在反对“知识产权”的论点之上的[4]。
自主创新既可以指一种创新方式,也是指一种发展战略[5]。在前一层意义上,是指一种体现中国特殊国情的科技创新方式,包括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增加原始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者产业;三是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自主创新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原始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集成创新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主要是指围绕一些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战略产品和重大项目,将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实现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甚至引起重要领域的重大突破。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自主创新不能封闭起来进行,而应展开广泛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完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充分利用人类共同的科技成果。
研究国际发展经验可以发现,自主创新是一个后起国家在加速推进现代化过程有的概念,本质上讲,是体现自己发展的战略意愿的创新。这一概念的背后,包括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5]。其实,从自主创新的三个基本方面,就已经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作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特殊性。加强原始性创新,就是针对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薄弱;加强集成创新,就是针对过去单项技术研发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的问题;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就是针对多年来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老问题。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现有英语体系中,很难找到一个公认的、能够比较贴切地表达我们所要表达意思的单词与自主创新对应,因为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战略,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术语。
三、自主创新的特点
以上列举的有关企业自主创新的界定,虽然受研究者的研究视角的限制而各有区别,但从中可以归纳出自主创新的三个特点[6]:
(一)技术突破的内在性
企业自主创新并不是指企业在研究开发上对每一个技术环节都面面俱到,但企业必须拥有其中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或主导技术必须是由企业依靠自身力量独立研究开发而获得的。
(二)市场开发的率先性
率先性是自主创新所追求的目标,新技术成果具有独占性。自主创新企业的产品率先进入市场,领导本行业或相关行业的标准或技术规范,对跟进者形成技术锁定,从而能够稳固其在行业中的核心地位。
(三)知识资本的集成性
即通过整合内部和外部各种创新所需的资源,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知识和能力上的内外部支持力量。这是自主创新成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自主创新过程中,从技术构思、研究、开发、工程建设、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等创新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结合内外部各种资源、知识和能力的支持来实现。
四、自主创新的基本支撑性理论
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包括科技发展能力,还应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扩散、产业化、市场运作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以社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以企业自身的科技力量和创新目标为主导,在资源投入、研究和开发、制造和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方面创新能力的总和。以我国政府对技术创新概念的规定为基础,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来看,自主创新的基本理论支撑包括以下三点[7]:
(一)技术创新的主体性理论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即企业是技术创新决策、投资的主体,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技术创新获取利益和分配的主体,这是技术创新理论的重要基础。只有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够有效地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在宏观上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根本途径,在微观上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根据。
(二)技术创新的有序性理论
技术创新是思路创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的有序化过程。它要对这一系列自主创新过程进行优化,又要善于运用集成战略得以组织实施。因此,技术创新活动必须考虑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和有序性,使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实现有序的相互联接和相互协调。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无序和受阻,都将影响自主创新活动的预期完成、甚至导致失败。
(三)技术创新的市场性理论
技术创新的目标在于实现最大的市场价值。这种市场价值的实现,既要使产品生产者获得最大效益,也要为商品消费者带来最大利益。同时,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生产方式等应用,必须考虑如何摆脱对外技术依赖的安全需求和社会需求,并使这种需求理念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自主创新的机理
创新就是要开拓新的道路,做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就是对已有的、旧的事物的否定和发展,就是“创造性的毁灭”,就是对知识的超越、自由竞争和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一)创新主体的知识基础及其超越
创新就是要突破前人的成果,就是要在前人(包括自己)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等。所谓知识基础就是指创新主体在进行创新时所必备的知识条件,它包括扎实足够的专业知识、哲学知识(方法论)、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等[8]。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和原料,任何领域的创新活动都要以该领域中的已有知识和成果为起点。 在自主创新中,创新主体对前人或他人(也包括自己)知识的超越是自主创新成功的象征,只有在某些领域或方面实现了知识的超越,才会使得创新主体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而成为知识的领先者。
(二)自由竞争:自主创新的实质
如前所述,自主创新的知识基础是创新主体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创新主体必须认识到科技创新还有其自身的独特发展规律,认识到自主创新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自由竞争,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动态演进的社会系统。它的内部诸要素(主体、客体环境)的有机融合使得自主创新的良性运行可在时间进程和空间形态上具体展开,这主要体现在“政府引导”、“市场对科技的导向”等方面[9]。
(三)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规律
自主创新是时展的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进行跨越式发展是科技自主创新的一条原则和思维特色。一般说来,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可以发生在企业和产业层次,也可以发生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层次。所谓“跨越式发展”就是指科技创新不要一切都要从自己做起,而是有效并灵活运用崭新的理论、技术或概念“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打开局面,从而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自主科技,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这是科技自主创新的一个普遍规律。国家层面的科技跨越式发展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10]:一种发生在接近科技和生产力前沿的相关的竞争领域中――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都相同,跨越的实现以领先者的位置互换为标志; 另一种是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跨越,追赶者有比较明确的前进方向,在追赶过程中实现科技发展的某些领域的某些过程和阶段的跳跃或实现路径创造。在知识经济和科技全球化日益扩展的今天,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是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实现路径创造。在知识经济和科技全球化日益扩展的今天,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是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六、现代企业自主创新的组织管理模式
提高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尚无定论。 我们知道,经济的根本现象是发展而不是均衡,发展的根源是创新,而创新是通过各种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要素的新组合活动而实现的。如果能有意识地将过去由于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原因所造成的闲置生产要素围绕优势创新机体重组,则有可能以较低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实现要素(包括资产存量)的优化重组,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现代企业创新动力机制和科学的组织管理体制问题,通过何种形式,建立什么样的组织制度和结构、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手段来实现自主创新,目前世界各国都处在探索阶段,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固定有效的实践模式。
笔者立足于我国现代企业自主创新管理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性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现代企业自主创新管理模式的构建和组织文化的新生,构建了由核心技术竞争(Compete)、科研力量整合(Integrate)、组织管理激励(Prompt)、科技成果转化(Transform )四个结构因子组成的国防科研院所自主创新管理模型,我们简称CIPT模式。
(一)核心技术竞争能力是现代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
核心技术竞争我们关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机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主体、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环境、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研发投资管理。核心技术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稀缺(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减少威胁的资源、知识和能力才能稀缺)、异质(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不可模仿(其他企业无法获得)、难以替代(没有战略性等价物)的标准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11]。 事实上,只要具备了核心技术的创造力,并以此为基础确保企业始终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企业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动力主要来自于对利润的追求。为此,要使企业的核心技术的创造力给以相应的利润回报,可以通过为此类企业提供研制、生产合同,使企业在履行合同补偿自己在创新中的投入,并且获得相应的利润。产品的购买者往往不仅要购买最终产品,而且要购买“科研成果”这种中间产品,使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投入得到补偿,才能使企业在产品研制中保持核心竞争力,为自主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
(二)科研力量整合是提高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
科研力量整合我们关注国家支撑企业基础研究、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科研合作、多元化开发、争取国际合作。现代企业应该走出封闭,充分整合社会资源。 实际上,我们已经拥有大量创新技术分散在全国成千上万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应该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的作用,重视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研究,集成创新研究,既考虑科技创新的内涵和规律,还要考虑现代企业的需求,多渠道吸引国外先进理念,引进技术,合理分工及资源整合。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扎实的基础研究为支撑。而基础研究投入大、风险大、收益小或者没有直接收益。 重大的科研活动,需要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合力攻关。大力协同,是我国现代科技工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相应的信息平台,加强社会科研开发整合力,是提高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三)组织管理激励是提高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保障
组织管理激励我们关注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建设、基于项目管理的激励机制、科技人才胜任力评价、企业组织文化新生。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重建或者再造,不仅依赖于组织结构的再造,更依赖于组织文化的新生。如果不彻底地质疑、挑战或者替代现代企业中隐含的价值、信念和假定,则任何管理模式的变革都将流于重复的表面改变,新的方式只是去适应既有的规范和政治条款,维持现状。现代企业还要为自主创新营造一个和谐、清新的文化环境,从而使自主创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里所要营造的学习型组织创新文化环境的关键在于激活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精神家园,激励创新主体有效进行创新活动。在这种创新文化环境中,创新主体创新欲望强、敢于冒险和探索、勇于标新立异、善于开拓进取,从而不同创新主体间形成团结协作、公平竞争、宽容失败的良好文化氛围。
(四)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我们关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科技成果转化条件。西方国家的学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12]可以看出,创新包括发明的生成和走向市场两个过程。科技成果转化具体表现为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商品化是科技成果,实现有偿转让,得到相应的价值认可;产业化是形成科技产业,进行科技成果的规模生产,追求更大的效益;国际化则是更高的要求,是在国际市场的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寻求跨国发展。因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实现,无论是哪种形式,其根本价值都体现在科技成果应用服务于社会生产实践并从中获得利益。
综上所述,自主创新以创造性和市场成功为基本特征进行周期性技术经济活动,成功的自主创新,经过普遍的推广,必然导致地区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外贸结构的变化,刺激新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带动新一轮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推动地区经济的不断增长。
[参考文献]
[1]张 炜.自主创新文献综述[D]. 北京: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772-779.
[2]李正风,曾国屏.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1-23.
[3]谭贤楚.自主创新:新世纪我国科技发展的主导模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6,(1):76-78.
[4]胡晓鹏.中国学界关于自主创新问题的观点论争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6 ,271(6):9-15.
[5]胥和平.以自主创新理解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6,(3):6-10.
[6]李 刚,陈昌柏.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J].科技与经济, 2006,109(19):26-28.
[7]杨永.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模式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2005,143(24):2-4.
[8]王永生.创新方略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0.
[9]谭贤楚.国家创新战略的一种模式――自主创新的机理、主体及环境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8-13.
[10]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48.
[11 ]鲁俊毅.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核心技术创新研究 [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
[12]刘 华.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机制研究[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
A Research on Management Mechanisms of Self-determined Innovation in Modern Enterprises
Zhao Ruijun,Bao Zhanguang,
Zheng Juan
(B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China)
篇7
[关键词] 广西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 评价研究
一、引言
广西自治区是我国工业落后地区之一,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初期阶段,在这一时期,如果制定和实施有力措施,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工业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将会带动国民经济进入一个较长的高速增长期。这对于广西自治区来说是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前提是要有强大的、不断发展的、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业企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是企业认识、了解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明确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之后,可以更好地运用和发挥已有的优势,弥补不足。
二、广西企业分布现状
根据管理理论中的2/8原则,可以知道广西的大中型企业中对广西GDP的贡献仅仅集中在20%企业。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得出广西工业前50强企业,是对广西GDP贡献最大的一部分。在广西2006年前50强企业中,只有14家企业属非制造业,其余的36家企业属于制造业。在广西工业当中,制造业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要发展广西,富裕广西,就应该大力发展广西制造行业。
在整个制造企业的运作中,从产品设计和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技术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对制造业来说最重要的创新当然也在技术创新。所以本文针对广西的具体情况,集中研究自主创新中的技术创新。
三、广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建设
2005年11月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中提出: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构建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以下四个一级指标: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技术创新环境指标。本文针对广西的具体情况,集中研究自主创新中的技术创新。所以这个指标体系,对本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根据该报告建立了广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得出了各个指标的分权重。计算后的最后的权重如左下表:
四、广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横向比较
从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研讨会首次的2006年中国31省区市创新能力的指数看,四川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在前列,现在把四川省作为标杆,四川省自主创新的各项指标当成是广西企业自主创新学习和努力的目标,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由于每项指标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程度不一样,比较的时候不能简单的比较各项指标的数据,必须跟指标的权重联系起来。建立模型:差距(%)=广西的指标数据/四川的指标数据*该指标的权重*100。
各指标数据为了客观性,选取了2003到2005年三年的数据的平均值,因为只选取一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可能存在很大误差,选取三年的平均数值则有一定的稳定性。最后得到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的差距为0.154%、科技经费筹集金额的才差距为1.001%、R&D经费投入强度的差距为1.121%、申请专利占全国申请专利比重的差距为1.366%、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差距为17.439%、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差距为1.725%。
五、结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①新产品在差距的贡献上最大,达到17%以上。新产品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直接的表现,但是广西在这个方面又很弱,所以要提高广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直接的是要提高新产品的产出,提高把科技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转化成产品的能力。②从以上的差距数据又可以看出广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的是科技产出情况,没有一个好的科技环境。这也是导致广西企业新产品创新这个指标弱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求广西必须加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加强广西的科技产出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广西的自主创新能力。③此外,广西的科研人力资源和投入经费都有待提高,这是广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这方面的原因要求政府能从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加强引进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并且还应该在科学研究经费投入方面加大力度。
但是广西企业也应该从自身出发,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管理,只有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才是自主创新的实施者,才能与政府相关政策形成互动,只能对其起到辅导和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2]李晓燕:论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7)
[3]黄少坚:山东社会科学,我国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 2006(8)
篇8
企业自主创新风险是由众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导致自主创新风险产生并使之变化的因素称为风险因素。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一般都是建立在最新科研成果基础之上的先进技术,具有技术更新速度快、产品生命周期短、产业成长迅速等特点。而从自主创新过程来看,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项目的复杂性以及创新者自身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从而对技术创新过程难以进行有效控制。以至于技术创新活动失败、中止或未达到预期目标。其过程如图所示:
图中过程表明企业自主创新首先需要对创新产品进行市场需求的研究,如果可行再对该技术进行自主研究与开发,如果研发成功那么再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如果转化成功,那么将新产品进行市场试销,根据市场试销反应进一步改进技术产品,然后再将新产品正式上市,如果市场销售成功的话,那么自主创新就成功了。这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如果”,每一个如果的背后都隐含着风险,可见自主创新风险的各个环节都包含了风险因索。
二、自主创新风险因素界定
从自主创新的全过程来看,决定企业创新成败的因素主要包括六个主要因素,即技术因素、市场因素、资金因素、管理因素、生产能力因素和环境因素。这六个主要风险因素并非自主创新风险特有的因素。但却是自主创新风险本质的因素,与其他技术创新方式相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下对这六大风险因素进行剖析。
三、自主创新风险因素剖析
(一)技术风险的特征及其构成分析
从企业自主创新的角度考虑,技术风险主要有三种:技术开发风险、技术成果转化风险和技术替代风险。
1.技术开发风险是指技术研发上成功的不确定性。技术是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创新的核心依托,技术的研发大多处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具有明显的超前性,难以预料的未知因素很多,且无明显的规律性,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进行高新技术产品创新活动,技术可行性论证及其风险分析与对策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工作。
2.技术成果的转化风险是指新技术的研发无法商品化而导致自主创新失败的风险。新技术在诞生之初都是不完善的,对于在现有技术知识条件下,能否很快使其完善起来.开发者和技术创新的企业家都没有把握。因此,新技术的发展前景是不确定的,创新企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成功的技术开发活动能够使企业掌握一部分先进成果,但技术商品化过程却还须通过产品开发来实现。它必须在平衡状态下将不同的技术结合在一起,特别要消除某些薄弱环节对技术整体水平的限制,以便使关键技术的优势能够真正转移到待开发的产品中。
3.技术的替代风险是指当自主创新完成的时候,一项更好的技术出现了,该项创新已过时,从而失去价值导致自主创新失败的风险。技术替代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局部替代,即构成替代关系的技术之间具有一些相同的功能,又有各自的特长,它们的适用范围部分地重合在一起;另一种是旧技术整体上被取代,其过程不可逆转。无论哪种情况,技术替代都会改变产业的竞争态势,企业管理者如果能够及早发现替代技术,就有可能把这种风险转化为实现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二)市场风险的特征及其构成分析
从自主创新的角度出发,企业的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新产品及其定价能否被市场接受、新产品是否会在短时间内被替代以及新产品能否成功地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所以,可将自主创新的市场风险分为产品风险、定价风险、市场替代风险和销售风险。
1.产品风险:是指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不适销对路时的状态。产品风险又包括:一是产品设计风险,指产品设计过时或者过于超前,不适应市场的需要;二是产品功能质量风险,指产品功能质量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三是产品市场定位风险,指产品的特色等与市场要求不相符合。自主创新产品是全新的玩意儿,它的市场也是潜在的。越是高技术的新产品,用户接受起来就越谨慎小心。对一项新的技术产品.企业很难确定市场接受它的时间,很难确定产品上市的适当时间。
2.定价风险:是指企业为产品所制订的价格不当导致市场竞争加剧,或用户利益受损,或企业利润受损的状态。产品的定价风险包括:低价风险。产品定低价。一方面会使消费者怀疑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使企业营销活动中价格降低的空间缩小,销售难度增加;高价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高价招致市场竞争程度白热化,从而导致高价目标失效;二是高价为产品营销制造了困难,因为低收入者会因商品价高而望而却步;三是订高价也容易使顾客利益受损,尤其是对前期消费者的积极性伤害较大。
3.新产品的市场替代风险:是指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品刚投放市场就被更完善的同类产品所取代的风险。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时候,另外也有企业正在进行类似的产品创新而且技术更高明或者产品更完美,使得企业还来不及赚回成本,产品就被市场所淘汰了。另一种情况是新产品研发成功后,产品所属的行业整个都已被市场淘汰了,此时产品的性能再好也已经无济于事了。相比较而言,第一种情况存在着更大的风险,因为企业的自主研发过程是绝对保密的,企业很难了解到竞争对手的研况。而第二种情况可经过市场研究、分析.尽量避免发生风险,当然,风险本身不可能是完全可控的,只是相对来说小一点而已。
4.销售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开展销售活动过程中,由于促销行为不当或干扰销售活动的不利因素的出现,而导致企业促销活动受阻、受损甚至失败的状态。销售风险有:广告风险。企业进行广告促销必须向广告公司支付一定的费用。企业所支付的这些费用具有特殊性,即费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可衡量性。虽然大量的事实证明广告能促进销售,但这仅是事后的证明,能否促销及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销售,事前并不能估计;人员推销风险。包括推销人员知识、技巧、责任心等方面的不完备而呈现的各种状态。人员推销虽然是一种传统有效的促销方式,如使用不当,同样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营销推广风险。是企业为在短期内招徕顾客、刺激购买而采取的一种促销措施。企业营销推广的内容、方式及时间若选择不当,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新产品销售是自主创新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只有产品能成功销售,才能说明自主创新是成功的。一般看来,一贯具有良好销售业绩的企业的新产品销售风险会比较小,反之,如果企业本身销售水平一贯就不行,那么就会产生比较大的新产品销售风险。
(三)管理风险的特征及其构成分析
我国科技型企业创新管理能力尚十分薄弱,有人叹息,中国的企业平均寿命太过于短暂。国外相关统计数字表明:美国企业的寿命是50年,日本企业是13年,中国企业则只有5年。归纳起来,企业自主创新面临三个主要的管理风险,即决策风险、组织风险和战略风险。
1.决策风险是指企业决策者可能因为决策失误而造成自主
创新失败所带来的风险,这是企业战略层次的风险。自主创新是关系全局的活动,决策者如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全局性观点,有可能进行错误的技术创新决策。而自主创新的整个过程包含了许多关键性的决策,从项目的选择到产品的设计、市场定位都离不开正确的决策,而且自主创新过程中,还常常会出现因市场的变化而需要改变创新方向甚至中止创新项目等需求,这都需要正确的决策,如果发生了选择错误的战略类型,或创新项目与战略定位不相符,或战略时机把握不准,面临潜在机会但退出市场等错误决策的情况,那么整个企业自主创新就面临着很大的失败风险。所以说,决策风险是战略层次的风险,它具有全局性,因而无论足危险还是机会,其结果都会使损失或利润得到放大。
2.组织风险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可能不适合创新所导致自主创新失败的风险。不适合的组织结构可能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组合不够恰当,从而使创新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过程充满风险。
3.战略风险是指由于自主创新的全过程通常都历时较长,中间各方面的变数也较多,这就要求企业能用战略眼光去分析研究自主创新行为,如果企业没有较强的战略管理能力的话,那么创新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四)资金风险简析
资金风险是指因资金不能适时供应而导致创新失败的可能性。资金往往是企业成败的关键。资金的缺少会使企业发展速度减慢甚至破产。企业经营离不开资金,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更加需要足够的资金。对于自主创新的企业,资金的高投入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给其融资的渠道、成本和运用均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它突出地表现在企业R&D及未来的销售活动中,如图所示,企业的R&D与产品的生命周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位差。其中I为现金流入阶段,Ⅱ为现金流出阶段。若R&D周期过长或销售状况不佳导致投资收益不能弥补支出,则企业就会陷入极大的被动。自主创新的资金风险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资金控制能力。
(五)生产风险简析
企业自主创新的生产风险是指在自主创新产品研发设计成功之后投入生产之时,由于生产系统中的有关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而导致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如难以实现大批量生产、生产周期过长、工艺不合理、设备和仪器损坏、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可靠性差、生产供应系统无法满足批量生产的要求等。创新需要的制造能力指把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可批量生产的产品能力。生产风险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企业装备的先进性和设备新度,二是公认的技术等级、适应性和质量。
(六)环境风险剖析
自主创新的环境风险主要分为宏观因素风险和地方政策风险两方面:
1.宏观因素风险
宏观因素风险主要是指国家各种政策和环境的变化而给企业自主创新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变化,法律、法规有可能变化.自然灾害的发生等因素导致企业自主创新失败的风险。
2.地方政策风险
篇9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WTO accession,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are facing more severe challenges.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paper presents Relations among Private enterpris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analyses current status and features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ropose that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science the appraisal system, and has discussed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the appraisal method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ppraisal system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
关键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评价体系
Key words: private enterprises;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evaluation system
0 引言
民营企业,在中国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民营企业又是中国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提高民营企业市场生存能力,改变其市场被动地位,将有助于稳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也是中国经济现在和将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自主创新,作为民营企业提升自身品牌价值,掌握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所处产业链位置,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向世界大舞台提供更加充沛的动力。而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评价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与国民经济
民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中国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的兴衰是决定当今中国能否繁荣富强的基础之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关键是要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2009版民营经济蓝皮书显示,2008年民营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657.42万户,较2007年底增加54.37万户,增长9%;注册资金达到11.74万亿元,较2007年底增加2.35万亿元,增长25%;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虽同比增长20.4%,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但与2007年相比则出现6.3个百分点的回落,而2008年1月至11月私营工业企业利润增幅较2007年增幅则回落21.8个百分点。说明在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形势之下,尽管民营经济抗风险、抗冲击能力较强,但自身也受到较大冲击。因此采取有力措施,提升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全面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更好地拓展民营企业生存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1]。
2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民企“走出去”积累了条件。首先,上规模民营企业不断增多,出现了大量行业排头兵。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133.63万户,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24.24%。其次,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我国技术创新的70%、国内发明专利的65%和新产品的80%来自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在广东、浙江等一些沿海省市,民营企业已成为境外投资的重要力量。目前,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已走出国门,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新生力量。同时,民营企业在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虽然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我国民营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表现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缺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大部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以模仿引进为主,产学研合作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国外研究机构合作研发尚未深入展开,民营企业没有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创新层次较低。大部分民营企业创新活动中通过研发活动掌握核心或关键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能力较弱,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也不强。
3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特点
3.1 区域创新差距明显、省市之间发展不均衡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北京、重庆、辽宁、浙江、广东、云南、河北、吉林、江苏、湖北等10个省市的通讯化工、医药、造纸、金属制品、设备制造、化工等20多个行业的822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自主创新能力调查,建立了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数据库。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创新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呈现东强西弱特征。
3.2 技术创新的方式逐渐倾向以国内自主开发为主发展
上述调查的结果还显示,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以“自主开发”的方式实现的比重为48.9%,名列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各种方式的首位;企业采用的其他技术创新方式依次为:“与国内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与国内其他企业合作开发”和“国内引进”;相比之下,与国外合作开发或引进的比重则较小。由此可见,企业当前实现技术创新的方式主要依赖于国内新技术资源。
3.3 不同行业创新形式的选择具有明显差异
在不同的行业,因竞争激烈程度和技术发展速度的不同,在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是正常的。从调查的结果看,在通讯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专业设备制造业中,原始创新倾向的主导地位最为明显,选择原始创新的样本企业数是选择引进模仿创新样本企业数的两倍以上。这说明,我国电子及通信工业的创新已经越过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低级发展阶段,进入了自主创新技术发展的新阶段。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主要以引进模仿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创新的主导模式。
在选择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上,不同行业的差异也比较明显。高新技术企业选择“自主开发”和“与国内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企业;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东部企业采用“国外引进”方式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企业。
3.4 集成创新模式下的创新能力较强
创新模式决定着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创新理性较强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状况相匹配的创新模式。在这里,我们可以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推出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数,来衡量样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据此比较不同创新模式下的企业创新能力的差异。限于样本数量比较小,我们仅对原始创新、引进模仿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等主要模式下的创新能力进行整体比较,不再细化到行业。在105家样本企业中,能够计算出技术创新模式和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只有100家或102家,引进模仿再创新模式下的自主创新能力强于原始创新模式,而集成创新模式下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三类创新模式中最强,而从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角度看,联合创新模式下的企业创新能力高于企业的独立创新。
3.5 创新收益较小、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度较差
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但是,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关联度考察却发现,企业创新的经济效益普遍较低,且新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度也较差[3]。在计算各省市产业集聚度的基础上,再根据《科技统计年鉴》计算出各省市民营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与新产品销售比重,然后采用专利数量与产品销售比重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通过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各省市产业集聚度与专利申请数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38,产业集聚度与新产品销售比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8,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说明,产业集聚度的高低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收益有一定的影响。再者,从地域分布来看,企业创新收益与创新投入之间表现出线性相关很弱,影响企业创新的地域差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4]。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论。最后,成功的创新是能够带来盈利的创新,这不仅取决于最初的创造力,更取决于随后的出色商业化过程,除了着力解决创新回报率不高的问题之外,企业还必须实现有效的创新全球化与组织机构的一致性。同时,对商业化的重视也是至关重要的。
4 建立科学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评测体系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人们认识和科学测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绩效,系统分析影响因素的重要工具,也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资源配置,正确制定自主创新策略的重要依据。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估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分析不同企业之间自主创新效率的差异,为民营企业制定发展策略尤为重要。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系统,涉及因素众多、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设计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水平。因此,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准确、客观,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不仅仅是为了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发现薄弱环节,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明方向和提供决策参考。(2)科学性原则:主要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内容和涵义都应建立在科学的创新理论基础之上,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合理和公正。(3)系统性原则: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反映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如环境因素、研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信息化水平、制造、营销和产出等。(4)定性和定量结合原则:定量指标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方面,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往往用定量的指标衡量。定性指标使创新能力中无法用数字衡量的部分得到了体现。(5)可比性原则:建立的指标体系应能对多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在选择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各企业创新能力统计指标的差异,指标的名称、含义、范围和统计口径尽量标准化,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6)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主要是从数据获取的可行性、有效性、简单和方便等角度考虑的原则,也是指标体系设计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根据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可以参照2006年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中提出的指标体系[5]。
此外,在度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时,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选择采用全面指标来评价,还是采用核心评判指标来评价。二是解决参照系的选择问题,对参照系的选择既可以选择国内的行业先进企业,也可以选择国际上行业先进企业。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可根据具体数据的可掌握程度或数据的可获得性来进行选择。
————————————
参考文献:
[1]贾荣言:《借鉴外国模式加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J];《交通企业管理》2008(11):74-75。
[2] 路风、封凯栋:《为什么自主开发是学习外国技术的最佳途径——以日韩两国汽车工业发展经验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4(4):6-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55-60。
篇10
论文摘要: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充分吸收与利用外部知识,并与内部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知识的过程。文章阐述了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主要知识活动,并分析了如何对知识获取、知识学习、知识创新进行管理来提升自主创新的效率,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引言
所谓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其含义是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由本企业实现。
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管理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知识的获取与加工、知识的积累与储存、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知识的获取是知识管理的起点;知识的加工是对收集到的知识进行分类、分析、整理和提炼,形成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价值的知识;知识的积累可以增加组织的知识存量,通过知识积累形成组织的知识库,便于员工的重复利用;知识的存储是将对企业目前和将来有用的知识存储下来,把过时的知识及时清理;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是生成新知识的手段和途径,没有交流,知识的效应将会降低、创新也难以产生;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充分吸收与利用外部知识,并与内部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贯穿于自主创新的始终,知识既是自主技术创新的起点,又是自主技术创新的归宿。因此,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对知识的收集、组织、运用和创新等进行管理,能够加快知识的流动,提升知识的使用效率,加快知识创新的速度,从而提升自主创新的效率,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企业自主创新中的知识活动
自主创新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活动:与创新有关的知识获取、知识学习、知识创新。
(一)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是通过识别和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和知识,对其进行提炼、解释和组织,产生新知识的过程。知识获取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MeAdam(1998)强调指出:知识识别和选择能力强的企业通常更具有创新能力,他们允许新知识融人现有知识体系,并在组织中广泛应用。
企业自主性技术创新要求创新主体能够通过创新活动得到原创性的创新成果。但原创性创新成果的出现,显然不能完全依赖于企业现有的知识资源。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来源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来源。外部知识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竞争对手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内部则来源于企业内部研发部门和其他部门。企业自主性技术创新的实现,要求企业既能够充分整理、组合现有的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又能够对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前沿知识充分地吸收利用。既企业立足于自身的科技力量,创造性地综合利用所需要的各种来源的知识。面对这些广泛的知识来源,企业必须建立能够有效地识别、筛选、获取和存储知识的机制,才能获得创新所需的相关知识,从而构成自主创新的知识基础。
企业内部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等方式。而企业外部知识的获取,则通过收集、购买或并购等方式。对于外部的公共知识,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而对于外部企业的专有知识,企业只有通过购买或并购等方式来获取。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虽然属于高风险性的研发活动,但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都是在已有的技术水平基础之上进行的改进和创新,如果企业自身不具备足够的创新基础知识,而其他企业具备本企业所需要的关键技术知识时,为了节省时间和资源以及早日实现创新的成功,企业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外部购进所需技术知识,必要时甚至可以通过并购的方式来获得此技术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大大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而且能够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
显性知识的获取,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企业可以通过文献检索、数据库查询、网络搜寻等方式来获取,而隐性知识的获取则相对较难,因其形成与前因后果有密切关系,获取隐性知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需要对其产生情境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总结,并努力实现其显性化,使其在创新过程中得以充分利用。
由于知识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企业在获取知识时,必须不断地评估知识的有效性,对于已获取的知识,一旦发现过时,需立即将其淘汰,以免使其误导员工的行为,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
(二)知识学习
自主性技术创新要求创新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获得原创性的创新成果,原创性的创新成果中必然包含着原创性的知识,而原创性知识需要通过创造性学习来产生,所以,自主性技术创新的学习类型是创造性学习,学习方式包括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自主创新的主要参与者是企业的研发部门。由于每一项自主创新技术往往是多个学科知识交又重构的结果,因此,自主创新团队一般应是一个由多种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构成的跨学科团队,自主创新的知识学习方式以团队学习为主。
1、个人学习。组织是个体的集合,没有个体的学习,就没有组织学习,组织是通过其各个成员进行学习的。在自主创新的初期,研发部门根据研发任务的目标要求,对与创新项目有关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整理后的知识供全体研发人员共享。起初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个人学习,即研发人员对相关资料进行熟悉和掌握,首先将外部的显性知识转化为研发人员个体的隐性知识。此阶段是知识内化的过程,知识以个人为载体。知识内化十分重要,只有真正内化的知识才能得到正确的应用(Polanni,1962)。知识内化使员工充分吸收和理解新知识,在创新中能更好地使用这些知识。
2、团队学习。团队是组织中最佳的学习单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在几乎所有重要决定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团队作战,而进一步付诸行动的。在某些层次上,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是无关的,即使个人始终都在学习,并不表示组织也在学习。但是,如果是团队学习,团队变成整个组织学习的一个小单位,他们可将所得到的共识化为行动;甚至可将这种团队学习技巧向别的团队推广,进而建立起整个组织一起学习的风气和标准。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研发团队必须善于运用“深度汇谈”(dialogue)和讨论。“深度汇谈”是一个团队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彼此用心聆听,进入真正一起思考的境界,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良性互动。讨论则是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加以辩护。
在此过程的学习中,研发人员已在初期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对相关新知识有了一定的熟悉和掌握,并逐渐对研发任务有了一些了解和想法,开始产生一些零星的、不成熟的创新思想。为了达到共识,找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办法,研究人员把各自的创新思想提出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通过交流和切磋,知识的层面由个人层面上升到组织层面,同时不同主体的知识面也得以扩大。此阶段主要是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及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
团队学习的关键在于成员之间知识的充分交流与共享。员工个体的知识是创新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知识只有为组织共享才能成为组织知识,也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这里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共享成员的个体隐性知识。由于隐性知识为少数人所拥有,且这些隐性知识是其优势地位的保证,一旦与人共享将不再占有优势,所以,这些知识的拥有者往往不愿意将此知识与他人共享。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并奖励知识共享,阻止并惩罚对知识的隐藏行为。
高效的团队学习应能创造出团体智力高于个人智力之和的效果,这就要求个人和团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企业的每一个创新项目都有一个明确的总体目标,每个成员也都有自己的分目标,每个成员都应对自己和团队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创新中积极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朝着共同目标而努力。
(2)努力提升个人学习力。团队学习力的提升依赖于成员个人学习力的不断提升。为提升个人学习力,团队成员需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相关知识,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团队成员应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达到个人目标的实现。
(3)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创新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明白,创新的成功需要的是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而不是单个人的努力。任何一个成员在团队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家应视彼此为工作伙伴,积极与他人协作配合。团队中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够促进团队精神和团队凝聚力的形成。
(4)学会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彼得·圣吉五项修炼中的关键技术,系统思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它要求人们从只看局部到纵观整体;从看事件的表面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结构;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而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系统思考能让人们看到组织中各种事件的相互关系而不只是单一事件,能看见事物渐渐变化的过程而非稍纵即逝的一瞬间,可以使人们敏锐地觉察到系统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微妙“搭配”。系统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员工处理业务的能力,特别在当前企业风险增多的情况下,增强察觉风险、预防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作为个人,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个别事件上,应用整体的、长远的眼光看事件背后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
(5)鼓励建设性冲突。建设性冲突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利益角度出发,对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意见等。鼓励建设性冲突,能使团队养成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创新、努力进取的风气,形成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局面,使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6)勇于创新,不怕失败。创新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对学习和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学习过程中,不要被困难和可能出现的失败所吓倒,要努力尝试,勇于探索,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
(三)知识创新——创造原创性新知识
知识学习是企业自主创新不可缺少的行为,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原创性新知识的产生才是自主性技术创新的真谛。创新知识的出现有赖于企业把融入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加以有效的整合。对于一个企业或个人来讲,知识整合决不是现有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整合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和集成,实施再建构,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新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经过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新知识体系中知识尽管未必都是全新的,.但却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了升华,这种升华了的知识有其内在的原创性,达到了产生原创性新知识的目的。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时时有大量的新知识涌现,同时也时时需要利用大量的知识。各种知识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断地循环流动,在流动中为企业捕获并融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的成功实现依赖于企业能否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在获取相关知识资源后,企业必须对现有知识进行认真分析整理,了解现有知识和创新项目的要求还有多大差距,哪些知识需要通过创新来获得。找到知识缺口后,自主创新团队在充分应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出现有知识间的新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到知识创新的突破口,进而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地组合。
自主创新知识整合的关键是对团队成员所获知识的有效整合。由于研发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学科专长、能力特点、工作经历、思维模式都是不同的,在看待同一问题时每个成员的出发点不同,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正是因为具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才有可能通过交流和沟通得到意想不到的创造性解决方案。为了使团队成员的不同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有效整合,组织必须强调团队精神,强调以组织的创新目标为最高目标,要求团队成员必须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对待创新,明确其他人在创新中的重要性,把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和冲突看作有益的行为。这样,研发人员就可以在友好合作的氛围中,通过彼此观点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碰撞,实现知识的重构和裂变,实现组织的创新目的。
二、知识管理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
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可以提升自主创新的效率,知识管理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主要通过构建知识库、构建知识地图、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来实现。
(一)构建知识库
建立企业知识库的目的是把对企业发展有用的各种知识收集起来,并进行分类、加工、提炼、汇总、储存,形成企业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并提供检索手段,供员工进行各种类型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员工首先要学习知识库的知识,才能丰富他们的知识,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而员工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学习获得的隐性知识,需要通过知识管理工作来集成,并把它存储于企业的知识库中。知识库的设立使组织知识可以被保存下来,将零散的个人知识变为组织知识,使以后的学习和技术创新活动更易于追踪,学习过程也更易于复制。因此,企业的知识库反映了企业现有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水平,也反映了企业技术能力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知识库对分散在组织各处的知识对象进行系统的集中管理,提高了知识对象的利用率,为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提供方便,并且有利于减少知识资产的流失(应瑛,2001)。
企业知识库的知识不仅包括本企业产生的知识,它还应包括竞争对手的知识、顾客知识以及本企业所在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科技知识。企业知识库主要包括以下知识:
1.企业内部知识。指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知识。一是企业在发展中积累的经验、技术知识、市场知识等。这些知识是企业在发展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对于组织充分激活现有知识,以及学习新技术和知识等都十分重要。二是企业在技术开发和生产实践中的成功案例。这部分知识的借鉴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开发和生产等活动少走弯路,减少摸索时间,从而实现组织知识的继承性并提高技术发展的效率。
2.企业外部知识。与本企业所在领域相关的最新的科技方面的知识。企业的技术发展不能采取封闭式学习的方式,必须密切关注同类企业的技术能力发展动态。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吸收外部新知识并将其融人组织的技术创新活动之中,才能使企业的技术能力发展与时代同步。
3.客户知识。包括客户对使用中产品存在缺陷的反馈信息、对开发中产品的检测信息、对未来产品的期望等,是客户对于企业产品的切身感受。
自主性技术创新是始于创意而终于市场开发的完整过程,包括创意产生、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开发。其中每一环节都需要从企业知识库中获取足够的知识。完善的知识库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构建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企业知识资源的总目录及各知识款目之间关系的综合体。也就是说,一份知识地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资源目录;二是目录内各款目之间的关系。知识地图必须清楚揭示企业内部或外部相关知识资源的类型、特征及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份完整的知识地图应能提供知识资源的存储地点、所有权人、有效性、及时性主题范围、检索权利及使用渠道等。
知识库主要用来储存知识,而知识地图则主要是用来寻找知识。二者相互配合使得对组织知识的查找、使用变得快速、方便,有利于对组织知识的高效利用。
(三)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为了充分调动员工学习和创新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员工及组织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企业必须要在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为此,企业的知识管理需要在以下方面提供帮助:
1、制定有效的创新激励制度。设置知识创新相关奖励办法,针对知识创新所创造的企业价值,提供有价的奖赏;及时肯定成员在团队学习中的知识创新表现;采用知识创新“只赏不罚”策略,重赏知识创新成果具高附加价值者,对员工的创新失败采取容忍的态度。如果企业对员工的创新失败处罚过重,就可能导致员工的保守和畏惧不前,使员工失去创新活力。为了达到较好的激励效果,应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另外,具有创造力的员工通常都喜欢行动自由、不守常规、喜爱冒险、追求成功等。要使这些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能够留在企业中,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做出贡献,首先要为其在企业内部能够自由从事创新活动提供便利。理想的方法是让其能够在企业的支持或默许下进行他所希望从事的创新活动,即允许员工个人进行自由创新。例如,美国的HP公司就拥有一批喜欢进行个人自由创新活动的员工。这些人常常绕过现有的管理组织机制,进行非正式的、带有灰色行为的创新活动。虽然是自由创新行为,但必须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一致。在创新管理政策上应该使员工明确:只要是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的,任何由员工自行发起的创新活动都将被允许,都可以获得企业的资源支持。
这些有形与无形的激励措施的采用,能够不断地对员工的创造性学习产生正强化效果,增强个人的学习动机,使员工愿意通过创造性学习进行知识创新。
2、创造有利于知识交流和共享的空间。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知识创新的手段和途径。自主性技术创新是知识高度密集的企业创新行为,对企业中知识的流动和共享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在一个企业中知识无法共享,那么这个企业的组织学习效率一定很低。知识的充分共享可以实现知的指数级增长和创新效率的提高。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需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最大限度地使信息和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
为了员工之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企业可以设立员工交流场所,如采用开放式的办公室,设置舒适的茶水室,方便员工在工作和休息时间进行信息、知识与经验的交流。企业不但要为那些工作互相关联的员工之间创造交流的机会,而且还应该为那些通常不能相互交往的员工提供交流的机会,以促使不可预知的创新行为产生。
企业还可以举办多种形式、多种主题的讲座,也可以让员工轮换岗,为员工提供各种交流机会。
3、打造鼓励知识共享和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方面的总和,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为了促进员工积极地获取、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企业必须营造一种自由、平等、信任、尊重和积极进取的文化环境,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和相互合作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员工能够畅所欲言,充分表述自己的见解,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创造能力,使员工将个人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三、知识管理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
(一)提高知识存量——提升员工及组织创新能力
知识的生产具有很强的自我积累性和路径依赖性,任何新技术知识都是在已有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较大的现存技术知识量意味着具有较强能力去开发更多的新技术知识。从自主技术创新过程角度考察,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充分利用旧知识产生新知识,并调动企业各方面技术能力将新知识物化为有形产品,组织企业员工进行高效率生产的过程。创新过程的每一环节都需要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支持。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企业就无法创造出相关的新知识。因此,企业应广泛收集、获取、储备相关领域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存量,并将这些知识为企业员工所共享。
知识管理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广泛获取与创新目标有关的知识资源。通过对相关知识资源的有效获取,使企业的的知识存量得到大大提高,改善了员工及企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从而提升了员工及组织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加速知识流动——提升创新速度
二十一世纪是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速度无疑是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之一。创新人员能否及时得到所需的各种知识,直接影响着自主创新的速度和成败。知识管理通过采用知识库、知识地图、外部信息网络、内部信息网络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为员工获取、使用和转移知识创造条件,使创新团队能够方便高效地获得和使用所需知识,从而加速了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流动,提高了知识的利用效率,加快了创新速度。
(三)促进知识学习——提升创新效率
首先,知识管理转变了员工的学习观念。知识管理强调知识和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知识是主要的生产力因素,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强弱又取决于企业的学习能力,每个企业必须比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更好,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知识管理要求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把学习贯穿于工作的始终,从而改变了员工的学习观念,提高了员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员工的学习和再教育成为企业的一种日常活动,在学习中不断完善和提升员工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其次,知识管理为自主创新团队的知识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一是为团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知识基础,知识管理把与企业自主创新有关的各种知识收集存储于知识库中,方便团队成员迅速补充知识、更新知识、进行各种类型的学习,即提升了成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提升了团队成员的学习效率;二是制定一系列有效的创新激励制度,这些制度大大提高了员工学习和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激励员工为实现创新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三是创造有利于知识交流和共享的空间,促进了员工的知识交流,使员工在交流中乐于贡献自己的知识,从而加速了创新的效率和速度。
知识学习的结果是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出组织所需的新知识,使得员工和组织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都得到提高。
- 上一篇:药品质量检验
- 下一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