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间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室内空间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室内空间规划设计

篇1

一、注重形式美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室内空间设计的形式美是由观者对室内环境的亲身体验及对设计内涵的感悟而得来的,研究形式美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离不开对人们心里影响因素的研究。首先,室内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环境,它是建筑整体和室内空间形态的有机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中之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存在于观者审美的体验中,它是一种能激发起感觉、知觉、联想、情感等等的群集,抽掉任何一个组成要素,都会破坏整体的印象。此外,室内空间设计的形式美感,受到观者审美意识的影响。由于人们对艺术作品审美观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审美认识已经与传统的古典审美标准大不相同。但是空间设计的审美观在相对同一的时间和地域中却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同类人群的审美标准具有趋同的现象,并且某些审美的形式在历史的发展上会出现戏剧性的回归与反复,所以研究形式美的规律和它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意义非凡。

二、不同类型的室内空间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比如餐饮类的空间设计、娱乐类的空间设计、居住类的空间设计、办公类的空间设计等等,不同种类的室内空间设计要遵循不同的原理,不同的规范,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只掌握一些简单的愿理和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研究多种学科的知识,从中吸取养份,提高自身的修养,多实践,多积累,同时还应头脑灵活,不可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只有掌握全面和扎实的知识,运用创意思维,才能搞好设计。

三、加强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色彩应用。

色彩是一种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由于不同的社会、民族、信仰、文化教育、性别以及年龄等的差异,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也会有所区别。不同色彩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才构成了色彩本身特有的艺术情感和魅力。不同的空间有着不同的使用功能,色彩的设计也要随着功能的差异而做相应变化。室内空间可以利用色彩的明暗度来创造气氛。就色彩的明度和纯度而言,高明度和高纯度色彩通常所具有的清新、明朗、纯正、愉快的表情,使用高明度色彩可获光彩夺目的室内空间气氛。同时由于不同社会、民族、信仰、文化教育、性别以及年龄等的差异,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也会有所区别。总之,色彩是室内空间设计的灵魂,室内的色彩对室内设计的空间感、舒适度、环境气氛、使用效率,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均有很大的影响。色彩是富有感情且充满变化的,在设计中能把色彩因素精彩绝妙的利用,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四、室内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首先,室内空间设计要满足使用功能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或者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做好设计,我们必须细心地体会生活,感受生活,发掘人们的需要或者改善一些不够完美的地方。所以在做室内设计时,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营造艺术气氛以体现业主的艺术水平和文化修养。再次,室内设计要满足现代技术要求。新型材料和新技术的开发及使用,给我们做室内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如何更好地把新型材料和新技术运用在室内设计中,如何使用新型材料达到我们的设计效果,如何使艺术和技术相结合,让室内空间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最后,室内设计要符合地区特点与民族风俗习惯。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由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而且有明显的气候差异,各个民族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不一样,我们在做室内设计时也要考虑这些因素,室内设计必须适合当地的地区特点和习惯,实际中要有各自不同的风格。

五、室内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篇2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理论;重要性

一 什么是环境艺术设计理论?

环境艺术主要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和艺术构想方面的综合计划。一般包括室内装饰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等。而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就是传播如何用更高质量的以艺术形式表现出居住环境。目的主要是让人和居住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人的居住环境更加美观、舒服、健康,从而提高人的精神层面,将理论知识表现在环境的实际设计中。

一般来说,环境艺术设计也分建筑外环境和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两个方面,建筑外环境主要是指人类居住的环境,园林景观和城市环境。室内空间环境主要包括空间形象设计、物理环境设计、家具陈设和照明以及绿化景观的设计。

二 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的具体类别

(一)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理论

环境空间规划是通过环境空间的布局、建筑物的样式、人本身使用所需尺度,心理尺度,视线焦点以及界面造型的选择等一系列环境设计来形成空间的整体美, 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使人深深地感觉到设计内在的个性、情调、品位等内涵。通过空间形态所表现出来的客观实在的“景”,唤起人们的愉悦之“情”,这个情景交融的过程就是环境空间规划所筑成意境美的生成过程。

(二)空间造型形象设计的理论

空间造型形象设计是指环境整体氛围、文化氛围角度,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环境布局、文化传统、地方特色等方面对空间的物质形体空间以及形成和运作的全方位的设计。主要表现在环境在界面造型和文化底蕴方面对人产生的正面影响和直接的视觉冲击。通过人与环境的双重交流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

(三)施工技术与材料选择的理论

施工技术与材料的理论是指在环境艺术设计工程中,空间造型的正确施工工艺流程和材料选择及运用方面的知识。从而熟悉国家已颁布的现行各项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是工程质量的有效保证。这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环境艺术工程质量同时也是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的一种责任。

(四)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中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理论主要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应将环保、节能等观念融入其中,并以尽量不破坏空间周围的自然环境为前提。例如在选择施工材料时,在可替代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那些较为环保、绿色的对人体危害较少的材料等等。

三 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的重要性

(一)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的重要性在环境空间规划的表现

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作为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主要依据,在规划方法中直接影响整个成品的结果,是方案设计的重要的阶段,因为它由其空间的使用影响未来活动空间分布的方法,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更合理的空间利用和功能关系的空间组织。这其中涉及学科比较多样性,如人体工程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物理学理论,色彩学理论还有地域性特色的知识了解等,空间规划对人的生活和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现代,对于空间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已经成为每一个设计师所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二)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的重要性在空间造型形象设计的表现

空间造型形象设计和塑造,它是在创造一种美学,也称之为艺术美,也就是说利用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去创造界面的造型形象,这是对空间界面的最直接的视觉表现,而在设计中既有理性的设计因素也有感性的设计因素,如何在这理性与感性之间实现美学创造是设计师们追求的主要目标,而丰富的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知识才是创造美学的基础。要实现设计中的艺术美,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应付在探索和回答审美过程中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过程问题。此外,在环境设计中运用最多的形式美法则包括:节奏、均衡、韵律 及重复等。

(三)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中施工技术与材料选择的理论是施工技术和材料选择标准规范

选择适宜的施工技术是及其重要的,选择不当,则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追加了成本;施工材料的选择一方面强调的是质量,另一方面强调的是环保,合格的材料质量不但有助于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也为环境的可持续性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环保则关系到人与环境的和谐。而施工技术与材料选择理论则为环境艺术设计在施工技术与材料选择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选择的盲目性,为相关人员提供了专业的指导。

(四)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理论的重要性表现

如果在设计时以环保、节能、尽量少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这不但有益于人类本身的健康,而且对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理论,可以促进环保节能事业的发展,让人类与周围环境更加和谐。

四 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关系到如何去塑造和创造人的生活环境,如何良好的引导人的生活行为,甚至影响着人的精神和灵魂,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环境艺术设计不同于其他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它是以体现环境的本真为主要前提,在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同时实现艺术设计的最高境界。只有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才能为人们创造出更美丽更优雅的居住环境,而只有与设计实践相接轨的理论研究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晓娜.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2] 江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9.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在现代社会中,城市规划也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它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也可以说,一个城市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直接取决于城市规划设计是否有效合理。不合实际的城市规划会直接拖住城市发展的步伐。而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又是主体部分之一。建筑物的设计直接决定了城市的美观度与功能的发挥效果。那么,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这两个直接对城市建设发生作用的因素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就不得不引起注意了。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建筑设计是出于什么考虑,也可以说是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而言重要性何在,这就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概念

城市规划设计指的是对相对固定时期内的为城市发展经济而综合部署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的活动。它是在空间上对城市进行分析和设计的活动,讲求的是各个区域空间之间关系的协调,有效调控各类建筑的关联和建筑群体形象。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及其所在区域,而它的任务就是为土地利用规划空间结构。

而建筑设计指的是为了满足特定建造目的,如使用功能或审美追求等,进而进行的设计活动。广义上说,建筑设计的范围涵盖可建筑物各个方面的设计。它在经济与技术的条件支持下,可以让具体物质材料转变成审美对象。建筑设计既要满足室内空间经济、使用、美观等各方面的要求,又要在时代风格特征的基础上保持外部形体和四周环境、城市底蕴和控制性规划的相互协调。从这一层面来说,建筑设计本身就是具体落实的城市空间规划。或者说,建筑设计是微观上的空间地域规划活动,而城市规划设计则是宏观上的空间地域划分活动。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从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概念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具有共通性,关系密切。他们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空间地域的规划活动,但又有些特别之处。

2.1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

城市规划设计总目的在于为城市发展的各种活动划分和提供空间结构。其涵盖范围十分广阔,包括整个城市性质、外观、功能区布局、公共设施、规模资金以及城市各功能区的政策和管理等。这一活动基本由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完成。城市规划设计学科正在逐步发展与完善,如何进行城市空间分析、设计,安排城市发展规划及景观、建筑设计的关系,都具有自己独立的方法与原则。

而建筑设计针对的是室内合理空间与室外和谐关系以及建筑空间组合的方式、构造、尺寸和材料安排等问题。这一活动基本可以由建筑公司的工程师队伍完成。作为建筑业的一部分,建筑设计有着其自身的专业性与设计标准、审美追求。但与此同时,建筑设计要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配合城市规划的需求。这样才能构成城市这一整体对象。

2.2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的服从

在分析概念的时候已经提到过,城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空间规划的宏观把握,而建筑设计是对建筑物空间规划的微观把握。建筑物是城市主要构成部分,应当服从城市内容。城市规划设计实际上对建筑物也有所规划与要求,只不过这一规划是大范围地对建筑群体的总体规划。而建筑设计是小范围地对单个建筑物的具体规划,显然应当在服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必须考虑到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整体风格、功能的定位以及对建筑行业提出的标准与要求。这一关系就如同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建设必须依托的基础,不能忽视。

3、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在城市整体规划设计时,建筑设计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风格、建筑物的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主要有以下三点:

3.1对场地设计的制约

上文中已经提到建筑设计针对的不仅仅是单个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规划设计,还牵扯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场地设计的问题。所谓的场地设计就是指在基地现有条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为了达到一定的项目建设要求而对场地范围内的各组成要素的关系进行组织的设计活动。它追求各要素的和谐发展。建筑物是其中的核心要素,要和周同其他部分融合才能构成有机整体。

就工作内容而言,场地设计要对区域内建筑物、公共设施、绿化园区等进行总体安排,对公共设施部分还要详细策划,但不对单个建筑物进行详细策划设计。这一步需要建筑设计来完成。如果建筑设计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融合会造成整个场地设计变得十分困难。

2.2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获得巨大进步的现代社会,建筑创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建筑设计师一味求新求异,忽略建筑环境和人文背景,往往会造成整个城市布局的不和谐。首都北京的长安街在这方面的问题就很突出。就单个建筑而言确实体现了中国最高的建筑设计水平,但之所以会被业内人士不断诟病,并不在于建筑造型方面,而是在强烈个人表现欲之下,忽略周围环境,造成与北京整体设计的不和谐,甚至对立。但举世闻名的“艺术家之岛”—希腊的伊特拉岛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岛上都是简单的希腊民居式的建筑,哪怕是医院或警察局。一直以来,岛民建筑风格都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正是这样一个岛屿却成为了全世界的艺术家梦想的圣地。由此看来,建筑设计是否强调与四周环境的统一和谐,直接决定了城市整体规划是否能够发挥巨大的效能。

3.3先有好的建筑设计再谈好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在建筑设计中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但建筑作为城市规划的基础,反过来其设计也成为了城市规划的参照物和前提条件。城市规划要将单个建

筑组合成有机整体,它对建筑出十的引导或者说建筑设计要考虑的方面如下:①与环境融合。设计建筑和区域及整体环境的融合,要从规划设计城市区域的角度出发:设计的建筑物的整体轮廓要和四周已有建筑物(群)相互呼应,在立面上所进行的色彩和虚实处理都要和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在流线上应当符合环境机理。处理建筑物的局部小环境时要注重从人们的感受性着手,依据人的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和感受来进行空间塑造。②重视造型。在造型设计方面,除了与大背景环境的风格相协调以外,还要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不变的风格中变换造型,于简单中突显复杂,强调整体性。比如板材效果,就能达到直接明了的目的。

③规划要理性。城市的规划设计应当突显城市底蕴,传承历史文脉。可以将历史痕迹抽象化引用、延续,重点在人目光能及范围的规划。对于高层建筑的屋顶或者多层却不能上人的屋顶等这些人目光所不及的地方,则可以简洁处理。在体现一定秩序的前提下,满足一定的俯瞰效果。还可以通过倾斜墙面、处理局部层高等手段来对小环境及人的视线进行控制。比如曲面玻璃的设计就可以反射天空到地面,引人阳光到局部的低层或者镂空地带。

结束语

由于一个人目光所及有限,很难一下子看出一个城市整体的规划效果,因此建筑物或建筑群就成为了人们关注与了解一个城市的首要目标。建筑设计应当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引导下,突显城市的文史底蕴和整体风格,并在风格中有所变化,促进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不仅有自己的理念,也关注整体环境的和谐度。而城市规划设计应当将建筑设计作为重要考量对象,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范。只要建筑设计充分发挥其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对整个城市效能的发挥起到最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基伟.建筑规划的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J].世界家苑,2012(06).

篇4

【关键词】商业设计;营销;发展趋势

随着消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比以往更注重精神与情感,商业性设计已成为营销方式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成功的商业营销与经营空间的成功设计息息相关,如深圳的万象城、重庆百货等,又如国外的品牌酒店香格里拉酒店、万豪酒店、希尔顿酒店等,其空间设计都是与酒店面向的客户消费群体相映衬。室内空间环境作为商业空间经营、营销的一个载体,其商业空间的室内环境与营销、投资成本、投资回报的问题亟待研究和探索。

1 商业空间室内设计的一般问题

1.1 设计目的

空间室内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良好的交易营销环境及控制投资成本,从而实现投资少、环境好,符合目标客户消费群体的消费欲望,从而提高成交量,实现投资者的商业回报,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1.2 目标客户与消费环境

商业空间的目标客户不同,要求设计师创造的空间环境也不同。大型购物商场的目标客户是大众消费者,因此要求设计的空间环境简约、大方,以促进一种主动消费的购买欲望;酒店的目标客户是一些商务人士,因此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有“家”的感觉的消费环境;夜总会娱乐场所的目标客户是一些时尚的、要求解除压力的消费群体,因此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解压的消费环境,创造一种释放情怀的空间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消费欲望;房地产样板房的目标客户是购房者,因而它是房地产销售的一个道具,需要通过设计手段营造氛围达到让消费者购房的目的;高级会所的目标客户是一些成功的商务人士、社会名流,因而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私密、安全、具有身份象征的空间环境……所有的商业空间都会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而作空间规划设计。

2 商业空间室内设计的技术问题

2.1 设计理念

设计师接到一个商业空间室内设计的案例时,都应首先针对该空间的消费层次、客户目标及目标客户与业主进行沟通及研究,从经营者面向目标客户群体需求上发掘亮点,利用设计师的综合设计能力为经营者提供一个最好的设计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来贯穿整个空间的设计,为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打下基础。

2.2 功能划分

室内商业空间是从目标消费群体的使用目的上展开,根据目标消费群体的行为习惯、消费习惯来进行空间功能划分。如在商场的空间功能划分上要符合客户流量大的整体需求及考虑怎样通过功能分区让顾客驻足,消费购物,达到经营者营销产品的目的。

在娱乐建筑、观演性建筑空间设计中,根据求异心理与空间的特殊性,力求在建筑外观的造型、色彩、灯光和内部空间特色等方面有所创新,从而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吸引顾客。

在酒店、高级会所等属于私密性空间建筑的设计中,应根据私密性与空间的营销需求来进行功能划分。如果说领域性是人对自己周围空间范围的保护,那么私密性则是进一步对相应空间范围内其他因素更高的隔绝要求。私密性不仅属于个人,也有属于群体的,他们自成小团体,而不希望外界了解他们。因此,建筑空间应满足人类私密性心理要求。

2.3 材料的使用

室内装饰材料分天然加工和人工合成两类。通常,人工合成材料美观、耐用、易于工厂化生产,但它们却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才可生产成,砖瓦、石灰、水泥、钢铁、玻璃、陶瓷、塑料、橡胶、涂料等材料无一不是以消耗能源为代价生产的,并且在人工材料生产过程中,如果对污染物和放射性元素处理不好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使用装饰材料一定要精心挑选,使用合格产品。绿色、生态的人性化设计是从关爱人类健康与生命的角度提出的。“惜材如金,谨慎用材”,由此也导致了对室内装饰材料的选择和偏爱,其中,钢铁、玻璃、塑料等人工材料技术已然成熟,被作为可再生绿色环保材料广泛用于室内装饰工程中,并且其设计风格及材料耐久性都适合于商业空间的使用。所以,在选择与使用室内装饰材料时,一定要对材料质量、性能、价格、来源和安全品质有足够地了解,合理使用材料,降低投资成本,以使投资者获取良好的商业回报。

2.4 色彩构成

室内环境设计中,色彩几乎可以被称作“灵魂”。由于现代色彩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不断深入,并指导创造富有个性、秩序的环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室内色彩的统一一方面来源于对整体建筑色彩的承接。鉴于需要取得同建筑整体相协调的气质,以强化建筑主体,室内色彩设计必然需要取得从建筑色彩到室内色彩的过渡;另一方面,室内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将自然的色彩引入厅堂,真正体现了整个设计从外到内的自然过渡。

2.5 空间构成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与结构的有机统一。人们利用各种材料构成了建筑,但真正起作用的是建筑的内部空间。因此,人对室内环境的感知,首先是对空间形态的感知,空间形态会给人以最强烈的感受,是建筑美学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机构空间塑造出空间风格,由于充分利用合理的技术结构,并与美学意义上的再生结构融合为一体,比之繁琐和虚伪的装饰,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结构本身所独有的魅力。美国建筑师沙里宁探索了以钢筋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用来创造内外统一的自由曲线形体的可能性,通过光线,使得空间极具雕塑感,所有的构建都是由流动的曲线所组成。此外,对原有建筑构件的充分利用,也是建筑化空间构成的方法要素,有几种方法值得借鉴:一是包装原有建筑构件,使之成为区分空间的组成部分;二是改造原有建筑构件,使之成为空间使用功能的组成部分;三是将原建筑构件进行巧妙的变形,使之成为空间的装饰部分。

2.6 艺术设计

设计行为不只是实现实用功能,也需要考虑到消费者与人造物进行和谐互动,在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的乐趣,这就需要设计师打破唯技术论的思维偏见,做消费者的真正贴心人。好的设计给消费者的印象是在理性判断上要达到一般的使用目的,还要在情感刺激上有一种意料之外的神秘感或亲切感,即有一种唤醒情感的暗示力。

2.7 环境氛围的营造

室内商业空间环境氛围的营造,通过声、光、色、造型、造景、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营造营销氛围的目的。在人类的正常环境体验中主要以视觉观察为主,但也涉及其他的感觉体验,通过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身)获取环境信息。因此,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该考虑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考虑多种感觉对环境体验的综合影响效果,继而拿出最佳的空间环境设计方案。

2.8 使用功能系统的设计

室内商业空间环境的有效实施需要使用功能系统的设计,与空调、水电、排风、网络、电话及交易系统等系列的系统相配合,在设计中秉着环保、节能的原则进行规划,减少投资者的运营成本,达到投资者的商业回报。

3 商业空间设计的健康发展趋势

3.1 采用全面的现代绿化技术

由于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清除甲醛、苯和空气中的细菌,形成健康的室内环境,具有生态美学方面的作用。因此,扩大绿化,把绿化、庭园引进室内环境是室内自然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发展起来的腐殖土生成技术、防水处理技术、无人栽培技术等都为室内绿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室内绿化是多层次的,从技术上讲可以设在建筑的任何层数,也可以设在阳台、层顶上。室内多层次的绿化一方面补充了地面绿化的不足;另一方面,室内绿化往往与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的处理相结合,成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环节,大大改善室内空间与自然的隔音状况。

3.2 节约常规能源技术

节约常规能源是室内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向。现代科技研制出的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调光玻璃、保温墙体等新材料具有许多优越的性能,如能组合成望台构造与室内设计相结合的形式,可以达到保温和采光的双重效果,从而大大节省能源。此外,节能型灯具、节水型部件在室内装修中充分运用,都能起到节约常规能源的效果。

3.3 与洁净能源技术结合

洁净能源既能满足使用能源的可持续性,又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最符合生态型的室内环境要求。目前,最有广泛使用前景的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它主要是通过特定的构造和材料来利用太阳能,应用范围相当广泛。经过精心的设计处理后的太阳能设施,可以自然融入建筑物中。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阳光温室技术、太阳能热水技术,都会使室内空间呈现出一定的特点,这对室内装修设计也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室内生态设计中认真研究解决。

3.4 生态材料利用

3.4.1 跟踪原材料的流通,确定材料的输入与输出比,确定材料的环保程度。

3.4.2 系统研究设计过程中,把握人―产品―环境系统,不仅要考虑产品的物理属性和功能,还要以产品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或损害程度为主要评价指标。

3.4.3 降低生产或制作过程中的能耗,节约成本,提供经久耐用、可拆卸、可降解、自然循环的产品。

4 结束语

总之,任何的室内环境都存在于一个具体的社会大环境中,它不是一个孤立的、自成的体系,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使用材料的宗旨应该是使每一种材质都能以其自身的自然魅力在室内环境的创造中发挥作用。同时,建筑的外部材料向内部环境的延伸,也能使内部环境取得与建筑整体气质的统一。因此,商业空间室内设计应紧扣建筑功能本身的定位及目标消费群体,以创造一个健康、环保、节能的商业空间,设计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综合能力,设计好每一个商业空间,达到营销目的,实现投资者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校 公共空间 行为主体

中图分类号:TU2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高校室外公共空间研究背景

高校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大学校园环境品质的地位非常重要。空间与人是相互作用的,空间通过对人的引导与限制能够形成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习惯,因此校园室外公共空间规划应当能起到引导大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随着近年来普通高校生源压力日渐显现“大学城”等扩张式的建设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需要,如何在现有校园内充分挖掘空间利用的潜力,提高户外空间的环境品质,满足学生新的需要逐渐成为必然。

教育理念的转变,使得教育场所由室内拓展到室外,室外教育与室内教育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在室外各种交流显得自由,随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实际上既是一种信息交换与传播过程,也是交往双方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正是通过这种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展示自我、学会分享、学会互助,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不仅对他们的求知解惑有重要的帮助,而且也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手段。因此,对校园规划和建设而言,在大学教育迅速发展,建筑设计由对功能的关注向对人的关注的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对校园室外公共空间从行为这一角度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现状分析

1.室外公共空间

高校室外公共空间是指高校校园内服务于生活、学习、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功能的各类软质和硬质景观,主要为向全校师生开放的运动场地、大型娱乐场地和校园公共广场等。

(1)运动场地

运动场地是每个学生都会使用到的场地,按照规定,学生的文体生活区用地在校园中的用地比例应达到12%~15%。但是根据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存在运动场地面积严重缺乏,类型单一等等问题,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活动的需要。

(2)公共广场

校园内的公共空间包括校内的各开放的公共广场。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空间结构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中心广场在一些建筑的构造上,要尽量符合高校老师学生的需要,味他们创造休憩、交往交流的条件。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中心广场设计的不够人性化,比如中心的喷泉过大,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狭窄、压抑等不自在的感觉。

2.半公共空间

半公共空间主要是使用群体特定的建筑前的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学习、交谈、休憩等活动的场地。

(1)建筑的前廊与前院

对许多大学校园的观察表明,学生们最经常使用的入口往往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前门或主入口。“建筑只是舞台背景……它们为在这些建筑物之内或之间的空隙中发生的事件提供发生的场所”。因此,在这个入口处,应该创造一个过渡性的前廊空间,用于等待、约会、随便聊天等活动。这个前廊空间构成了由公共社区生活向较小社会群体的生活在空间上和心理上的重要过渡。

当一个建筑的前廊和门前通道为硬质铺地时,其前院通常作为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过渡带或缓冲带,如各院系大楼前的广场就是从室内空间到校园公共空间的一个过渡。

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学院建筑因为缺乏前廊与前院的设计,使得学院建筑前的半公共空间缺乏吸引人流停驻的因素,主要交通流较为混乱,多半变成停放机动车与自行车的场地。

(2)学习、休憩场地

校园内的小游园、趣味园及小广场一般不大,但同样是活跃校园气氛的要素。如路边上布置的石桌石凳提供的也是一种半公共空间,这类半公共空间在大多数高校校园的使用频率较高,也较受学生欢迎。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校园的公共绿地区域(以及建筑周围的绿地)很适于进行在室内容易干扰到别人的讨论或者随意的课间学习。

3.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

半私密空间是一种可提供给1~2人交流、交往、学习的空间,此空间应能提供较为宁静安全的氛围。

在校园中应有各种类型的自然空间,在这些自然空间的设计中,应保留部分或全部种植边界, 从而使休息者都能找到空间边界坐下来,因为校园公共空间和所有的公共空间一样,人们喜欢坐在空间边缘,而且靠着什么东西而坐。座位的设计既应有供一个人使用的比较私密的座位,也应有可供3~4个人的小团体聚会交谈的座位。长凳应避免太长,因为太长会使单个使用者感到不适,还会限制两个人以上的私人谈话。

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一般需要有一定的设计与一定配套设施,如树林里设置了石桌石凳以后可成为学生户外学习不受干扰的场所,大多数高校校园内可布置为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场所一般都不少,如果充分利用,可以满足师生们学习、休憩、交流交往的需要,但是因为缺乏对配套公共设施的考虑,这两类空间显得不足。

三.高校公共空间规划建议

通过对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分析研究我们认识到:空间、环境影响着人的活动,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反过来人的活动又能造就空间。正所谓“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空间、环境的设计质量不仅取决于其形式,更取决于它们的使用者,所以设计者应当充分重视环境的本质并深刻理解使用者对环境的需要。

1.公众参与原则

校园规划是校园建设良好发展的保障,对已建成的校园进行改建或增建规划时,建议“自上而下”的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设计相结合,进行一些现状使的调查研究,收集学生和教工及其他校园使用者对校园户外空间的要求并分析案例,这些工作将有助于校园建设的总体布局、特殊空间保护和户外空间细部设计。“自上而下”的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设计都隐含着按照某种设计价值取向的视觉特征和物质印痕,不再仅限于空间美学和视觉艺术效果,而是注入了人—社会—环境为核心的复合评价标准。

2.统筹规划原则

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室外空间应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统筹考虑,而不应简单地视为校园建筑布置后的剩余部分,在校园主场地规划完成后,简单地种些花草树木,根本不考虑空间的用途。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更应侧重于建筑群体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

3.合理分区原则

高校应设置有利于交往、有活力的交往空间。根据校园中人群的性质及公共空间的功能要求,设置有利于公共接触和社会交往的外部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它应该是安全、方便且易于到达,这就需要校园规划分区合理,道路便捷,同时周边建筑及道路应对公共空间环境提供相应的支持;其次要具有合适的尺度;并且开敞与封闭相结合,有一定的向心倾向,便于使用者参与其中的活动,从而形成生机蓬勃和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

完善配套原则

在对高校的室外活动空间进行规划设计时,还应考虑这些空间场所配套设施的完整性,如夜间照明设计,提高其夜间安全性,这也是从建立整个校园安全、安静的环境考虑。针对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的闲置用地或者改造部分绿化景观用地用作运动场地,在新建、扩建时应该考虑尽量多设置运动场地以满足高校师生现今与将来发展的需要。四.结语

一个成功的设计必须关心社会需求,良好的环境不只是重视形象上的“包装”,或是只在表面形式上做文章,人的行为因素和行为特征更应当引起设计者的重视。 从人的行为和需要出发,设置实用、高效的校园公共空间才是根本。由于校园空间体现校园精神,同时肩负着培养、塑造学生品格的重任,因此这里所指的“实用”绝不仅仅限于使用功能方面,而应进一步扩展至精神领域。综上所述,校园空间的形态应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也有必要进行设计前的调研和使用后的评估,从而使校园空间合情合理,并且具备相当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严乐,高宏. 校园公共空间模型[J]. 山西建筑. 2011(32)

[2] 孙迟, 叶蒙. 中国传统色彩在环境空间设计中的应用[A].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 2010

[3] 王小红. 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认识[A]. 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 2008

[4] 余菲菲,李桂媛. 传统园林造景与现代大学校园 [A].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11

篇6

【关健词】理性回归;理念拓展;和谐居住社区;规划设计要点

居住社区是人们赖以栖身与生活的场所,与自然、与城市、与社会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仅仅依托内部要素和内部结构,而忽视社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不可能正常地发挥社区的功能。规划设计人员必须全面关注社区的内外部结构构成,从多维的、立体的球形结构中,从社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中寻找依据,用以指导社区内各要素与结构关系的调配与组合,营造良好的、宜居的居住社区。

1 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的比较分析

近年来,城市规划学科开始介入社区发展规划,通过对社区人口构成、分布特征、土地利用与现状、建筑及环境质量、设施配套水平、道路交通状况和社区管理水平等的调查与分析,提出规划目标和实施步骤、策略。规划着重在功能优化组合与提升、土地使用调整、交通优化与改善、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环境和空间形态等方面提出对策,同时兼顾社区管理和社区文化、社区进步等方面提出相关实施意见。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不只是概念上不同,在规划编制主体、方法和成果上都有差异。住区规划以物质空间规划为核心,兼顾环境行为与社会心理因素,当前住宅市场运作背景下,委托方为开发商,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批,针对明确的地域范围,但并不指向明确的主体一社区居民,成果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以物质空间实体的质量为评价对象。社区规划相对较宽泛,不具有明确的强制性,着重关注社区组织、居民素质、社区工作等非物质因素,部分涉及社区设施配套和环境改善等物质因素。近年城市规划学科介入的社区规划加大了物质空间和设施环境方面的内容,但与市场化建设脱离的物质空间实施要求难以得到充分的保证。

2 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的理念拓展

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城市规划设计人员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要构建和谐社区,规划设计人员首先必须从狭隘的住区规划理念中走出来,拓展视野,广泛关注与居住社区有关的各个领域,在全面审视当前住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同时,全面把握和谐居住社区的内涵,实现理念的拓展。

2.1 从孤立的生活片段到连续的住居生活

当前的住区大多脱离城市的整体功能结构而孤立存在,住宅成了“睡眠的容器”、“自助式的家庭旅馆”,封闭的住区成为典型的“卧城”、“孤岛”,将本该在住区内解决的很多日常生活内容毫不负责地抛给城市,同时又无视城市的外部功能配套。在住区环境处理上,以安静的名义制造冷清,在行为研究与分析上,对居民生活与行为进行切片式的处理,忽视日常生活行为的完整性、连续性与复杂性。居住社区最根本的目的是为解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而建,居住社区规划建设首先必须回归主体、回归生活,以完整的日常生活为线索,确定社区的功能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分区、空间布局,让社区从单一的功能中走出来,先自上而下的分析生活、分析功能,再自下而上的创造功能、创造生活,有了便利性、连续性,才可能有舒适性、宜居性。

2.2 从单一的物质空间规划到物质空间社会文化统一体

虽然原有规划理论中明确了住区规划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组成部分,但在广大规划设计人员的实践过程中,物质规划一直是住区规划的核心,大多对非物质层面的因素考虑较少,孤立地分析个体的普遍行为及其活动的场所,而非群体间的互动,造成住区规划“见物不见人”的普遍现象。另外,由于住宅演变成高门槛的市场消费品,住宅与住区的物质利益性被放大,使居民大多无法顾及本该有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催生了住区规划过程中的物质片面性思维。社区的主体是居民,社区既是居民物质生活的栖息地,又是精神的家园。首先作为个体的人,对社区不只是有满足生理、健康等的物质需求,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对社区还有心理健康和精神归宿的需求。其次,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只有在与家庭之外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中才能实现全面发展。作为居民物质生活和社会活动场所的社区,必须具有物质与精神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相互作用、对立统一,才能发挥完整的社区功能。所以,社会规划必须走出原本狭隘的物质空间领域,走向物质空间社会文化的统一体。

2.3 从封闭的内部结构到开放的球形结构

当前住区建设的土地通过市场行为提供,无论地块的区位、规模、形态与周边的城市地区和自然环境有着何种关系,都被一道围墙隔离,开发商自顾自地在封闭的围墙内打造各种形式与风格的住区,城市的统一管理显得软弱无力。规划设计人员在任务书之下,也仅仅局限于在封闭的地块内进行建筑、道路、绿化景观、设施等的组合与摆布,造成大量住区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3 和谐居住社区规划设计要点

3.1 结构形态

3.1.1 规模。综合社区不得跨越城市主干道,基层社区不得跨越城市次干道,并不得跨越较大的自然分隔带。社区规模同时要保证能够形成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心和适宜的步行半径。综合社区以20000~50000人为宜,基层社区以5000~8000 人为宜。

3.1.2 结构。采用综合社区一基层社区一基本居住单元( 街坊) 三级结构。基本居住单元( 街坊) 规模控制在I00~150m,超过150m 则失去良好的空间围合尺度,且不利于内部居民的相互熟悉与交往,低于100m 给住宅围合布局带来难度,同时对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交通造成影响。基本居住单元( 街坊)规模按100~150m 控制, 居住户数一般在150~300 户之间,在有效的邻里交往范围内,便于邻里互助。社区以基本居住单元( 街坊)为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有利于私密性和安全防卫,基本居民单元以外的区域宜采用半开放或开放式管理,便于广泛的社会交往以及设施的共享。

3.1.3 密度。在保证足够的公共绿地、公共空间以及充分的日照、采光、通风条件的前提下,达到足够的密度及容积率,以保证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土地浪费。

3.1.4 边界。社区边界明确,并区分不同的外部环境采用不同的功能配置与空间处理。临城市快速道路布置绿化隔离带,不宜布置商业和公共设施,避免设置出入口。临城市主干道以办公功能为主,避免设置出入口或做特殊处理。临城市次干道以商业、服务业和文化休闲设施为主。社区与社区之间的用地边界不宜形成封闭的消极空间,预留为街巷空间或公共步行绿化带。

3.2 道路交通

3.2.1 路网密度。城市次干道间距采用350~500m,采用高密度的支路系统,社区内支路间跟采用150~250m, 支路划分的街区规模为120~150m×200~250m 的长方形地块,城市中心高密度区可划分为边长100~150m 的地块。

3.2.2 道路性质。城市快速道路和主干道以“大道”、“路”命名,城市次干道以“街”命名,城市支路及社区内道路以“巷”、“弄”、“胡同”命名,

3.2.3 街道宽度。为了保证良好的街道空间尺度既标示出道路性质、等级与功能,又贴近传统街道文化和居民生活。,促进社会交往、回归良好的街道生活,城市次干道道路宽度宜控制在25m 以内,不得超过30m。城市支路和社区内道路宽度不小于8m,不大于15m,若大于15m,需设置绿化或休闲景观带。若交通负荷过大,则缩小道路间距,提高路网密度。

3.2.4 车速。城市次干道车速严格控制在40km/h 以内,支路及社区内道路机动车行驶速度控制在30km/h 以内,部分控制在15km/h。部分街道结合社区商业或公共绿带作为步行街或准步行街。限速街道落实限制车速的稳静化处理措施。

3.2.5 出入口。基层社区主出入口设在城市次干道上,并尽量靠近综合社区公共中心、公园和公交站点,基本居住单位( 街坊) 设两个出入口,分别靠近居民主导出行方向和社区中心。

3.2.6 步行道路。步行道路联系社区中心和各个基本居住单元( 街坊),并与社区外的城市公共绿带和公园等形成较便捷的联系。

3.2.7 停车。综合社区中心建设专门的社会公共停车场,基层社区中心和商业街道配建适当数量的停车位。基本居住单元( 街坊) 内除少量采用地面停车外,尽量采用地下方式,大中城市停车位配套不少于户均1 辆。

3.3 公共设施配套

居住社区公共设施配套应打破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机械的等级配置模式,在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基础上从社区发展规划层面进行综合调配,明确配套要求、规模、数量及位置,社区建设规划在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并采用开放式经营管理。既有利于形成真正贴近生活的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又有利于市场运营和资源有效利用,避免重复建设与浪费。形成明确的社区中心,综合社区中心在城市次干道交叉口一侧成片布置,并形成公共步行区,避免在交叉口周围采用“四大金刚”的模式,影响城市交通的同时打破步行空间的连续性。基层社区中心宜在社区中心地段布置,并与社区公共绿地相结合。公共设施的布点综合考虑适宜的步行半径和便捷的步行网络。

3.3.1 商业。沿城市次干道和社区街道两侧布置,重点放在基层社区中心通向综合社区中心或城市公园的街道两侧布置。

3.3.2 布局。充分分析社区居民主导的出行轨迹和出行方向,各项公共设施在主导出行轨迹沿线布局,点线面结合,形成连续的公共生活空间,保证足够的活力,促进不同活动人群的广泛交往。

3.3.3 混合功能。在社区中心、社区街道、社区入口附近,适度保证功能的混合使用,以不同功能的混合使用强化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社会交往的广泛性。

3.4 住宅与建筑布局

3.4.1 住宅形式。提供多样化住宅,在基层社区内以基本居住单元( 街坊) 为单位配置不同的住房标准,以满足不同收入、不同阶层居民的购房需求和混合居住,促进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动、交往与互助。

3.4.2 适应性。保证住宅室内空间灵活可变,满足不同家庭生活空间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为家庭人口结构变化提供合并、分解、重组、改造的可能,部分地段住宅适应将来改变建筑功能性质的需要。

3.4.3 住宅建筑布局。以基本的居住单元(街坊) 为单位,住宅尽量采用围合式布局,尽量减少高层板式住宅,避免点式高层住宅的板式拼接。

3.4.4 架空空间。靠近公共中心、社区公园、街坊公共绿地的地段,适当设置架空空间。

3.4.5 体量。建筑体量多样化,沿街住宅采用适宜的高宽比,创造丰富的建筑景观效果。

4 结束语

居住是公民最基本的需求和权利之一,住宅与社区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关注居住、关注社会,是城市规划师的基本责任。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是一个不断丰富社会学内涵的过程,也是一个回归的过程,回归主体、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城市和社会。要实现这样的回归,是一场规划理念的更新,也是一场规划设计技术的变革,对规划师的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规划师作为规划设计的主体,只是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过程中广大参与者的一员,需要充分地深入社会、深入社区,与广大居民、参与者一起,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进行广泛的协同和整合,才能实现和谐居住社区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魏衡,魏清泉. 紧凑型住区的发展要求与调控措施[J]. 规划师,2008(4):9-11.

[2]赵蔚. 回顾与展望一中国1949 年以来城市住区建设与社区演进[J]. 时代建筑,2009(2):16-19.

篇7

【关键词】民用建筑;现代化概念,空间设计,安全性;功能性

1 民用建筑设计的参考依据

进行民用建筑设计就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要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能够在设计上考虑到人体尺度、家具设备、地质条件以及环境气候等多方面因素。

1.1 民用建筑设计需要结合人的根本所需

民用建筑设计最终目的在于提供人们生活上的便利,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在进行民用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当考虑到人体尺度对于建筑空间的需求,避免空间的过大,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避免空间的过小,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之处。所以在各个民用建筑部位的设计上,设计人员都应当考虑到与人的活动空间相互结合的这一内容。

1.2 民用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家具设备尺寸对整体房屋空间的需求

在民用建筑的空间与平面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家具设备所占据的空间,在设计期间,需要给家具设备预先留下合理的使用空间,这样不仅能够合理、科学的进行房屋空间规划布局,也有利于空间的充分利用。

1.3 民用建筑设计需要考虑气象条件产生的影响

气象条件因素主要包含了日晒、雨雪、湿度、风向等多种。而气象会对民用建筑的采光、供暖、朝向等多方面实际内容产生影响。另外,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民用建筑也会受到东西南北所跨越的经度、纬度的影响,这样也就决定了不同地域的民用建筑的设计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对区域之内的气象环境条件有了充分了解后所设计出的民用建筑,就能够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为了民用建筑能源节约、环保的开展打下基础。

2 当前民用住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不分场合的采用错层会占用一定的面积使得房间显得更加狭小;(2)为了追求室内空间的变化和气派面积小选用跃层,楼梯不仅会占去一定的面积而且也不利于家里老人和儿童的上下使用。(3)厨号和卫生间存在的问题。各功能区不能合理布局,各器具的给水、排水功能、插座的安装也不符合正规的要求;(4)施工图中存在的问题。在有些民用住宅建筑设计中施工图设计中存在明显的错误。施工图设计中常见的错误形式主要包括:未根据基础性技术文件或相关勘察成果文件进行设计、计算与标示错误,以及设计单位受到建设单位的影响被迫降低施工图设计的质量标准导致相关强制性标准未能全面落实施工图设计中存在明显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设计人员缺乏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设计单位的监管与审核制度不严,以及对于相关标准与规范认识不足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在施工图设计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对于此类问题的监管

3 现代化民用建筑的空间设计

3.1 把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各个空间活动尺度,人体都是有一定比例的,而对住宅设计上,国内也有相应的设计规范标准,都有着明确的空间面积的量化要求。在民用建筑的平面设计上,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起设计理念,仔细的推敲与探索空间尺度,将人们日常的生活起居习惯融入到设计思维理念中,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够让空间布局不再空旷,也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和力。

3.2 注重舒适性设计

人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离不开住宅空间,每一天人们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呆在住宅之中,因此对于住宅的舒适度要求会更高。在节能与环保等方面,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标准,在节能环保大力提倡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新材料的应用、推广,与新工艺之间的相互结合应用,从而创造出满意的设计。比如:太阳能技术、分户采暖、水技术等方面。

3.3 注重功能性设计

就拿日本的住宅为例,虽然看起来房屋很小很小,但是一个卧室内却可以说是“五脏俱全”,其功能非常完善,除开常规的功能之外,还包含了储藏空间,卫生间干湿分区,甚至还有单独的房间和坐便器,坐便器上有水龙头,洗手水还可以用于冲厕所,这样不仅能够解决两件套的安放问题,还能够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当然,这里的很多住宅还无法做到这样的精细化、舒适性的安排,只有在部分豪华的大型酒店或者是高级住宅中才能够如此细化,但是这却无法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所以,作为民用建筑的设计人员,应当积极地开动脑筋,合理利用小空间,灵活设计,解决功能方面的问题;大空间,则可以在功能完善、充分利用的同时,划分出空间层次感,无论是哪一套住宅,都需要考虑到居住人员的实际需求,不能因为户型等原因,将必要的功能舍去。

就国内的民用建筑的内部设计来看,其内部设计需要考虑到三大原则:合理的户型和居室面积、良好的通风与采光、满足清污分区、动静结合等要求。在国内,中小套型的住宅设计非常多,但是,在中小套型的设计上,设计人员还需要考虑到:第一,合理的分配面积,利用面积。由于中小套型面积相对较小,合理的分配与利用室内的每一寸面积就显得尤为关键。在面积分配上,应当结合房间的实际功能、家具设备以及人员活动的具体情况。每一套住宅最基本都需要配上居室、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等必不可少的功能空间。第二,空大空间感,做好紧凑布局。通过紧凑的空间布局,能够将空间与空间之间相互联系,减少交通面积,扩大空间感,为家居生活提供便利,满足紧凑空间布局的目的。

4 小区环境设计

在住宅产品生产中,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因素,在小区规划设计中,应当贯彻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让住宅区看起来更具人性化。

4.1 良好的交通体系

目前,民用建筑住宅小区都是以住宅区作为汽车交通的终端,从而对交通流向进行合理地组织,因此,交通上的人车分离也成为目前民用建筑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方向之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就可以合理利用景观引导、绿化分隔等方式;在住宅组团的交通空间内也可以设置相应的露天停车场(适应人数规模),让人与车不会存在较远的记忆力,这样不仅能够让人们享受外部的环境景观,也可以满通便利、安全的目的,同时,也让拥有私家车的住户感受到便利。

4.2 构建亲密的邻里关系模式

考虑到住宅产品的特殊性,它不仅要求了一梯一户、一梯多户等私密性,同时也要求其存在一定的开放性,从而满足人们基本上的社交。随着单元式的住宅居住模式的出现,客观上对人们的交流已经产生了空间上的阻隔,导致人们的交流存在较大约束。因此,在住宅小区的设计规划上,就应当努力消除这种生硬的分割,在平面布置阶段,考虑到社交需求,从而构建出合理的交通流向。

5 结束语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对于住宅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只有切实做好民用住宅建筑的设计工作,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建筑设计人员现代化理念下,只有在平时的设计工作中,不断的改进、不断的探索,才能够真正为居住者服务,才能够为居住者带来更舒适、更舒服的居住环境,从而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老年人 养老服务中心 户外环境 设计研究

一、养老服务中心概述

(一)人口老龄化概念

人口老龄化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指人口年龄不断增加的人口现象,其简单的表现形式是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国际上通常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或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成为世界上不但人口最多而且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且老龄化速度快。因此,妥善考虑老年人的养老安置问题成为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养老服务中心相关概念

1.养老模式

中国社会中,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并随着生产方式、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1)居家养老模式,即在老年人自己一直居住的家庭内养老的一种养老模式,其与普通住宅基本一致。居家养老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以自理和亲友照顾为主,社区老年设施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为辅的养老模式。

(2)机构养老模式,即集中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场所,其中包括各种医疗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场所等,形成独立又完善的养老机构。机构养老是由社会提供的养老机构接纳单身老人和老年夫妇居住,并提供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综合服务的养老形式。其设施一般包括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和关怀医院等。机构养老的优点是住区有配套的老年医疗、文娱、照料设施,对老人的照料更专业化。

(3)社区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是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养老方式,指老年人居住地点仍为自己家庭不变,由社区提供和承担社会化的照料、医疗等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不同于家庭养老,它实施的前提是在居住区建立社区医疗中心、家政服务中心、健身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社区养老服务形式主要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目前社区养老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许多不足。

2.养老服务中心

养老服务中心属于机构养老模式范畴。其中包括老年公寓、养老院及护理医院。

老年公寓:以家居形式为主,辅助养老服务体系的老年人养老设施。在老年公寓内,老年人独立分套自居,或多个老人以家居形式半独立自居。根据老人需要照料的程度,适当配置公用设施和服务管理人员,开展必要的照料和生活服务。

养老院:专为接待自理老人或综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二、养老服务中心外环境设计概要

(一)养老服务中心户外环境设计原则

1.安全性与健康性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部分机能相对衰老,他们对于生活环境的安全性要求特别高,室外活动场地的设计要加强空间和细节的处理,真正做到可视性的安全,减少老年人活动时的碰撞和跌倒几率,促进老年人在室外进行运动和参与公共交流活动。比如:设置无障碍设施;在运动健身区域的地面设置橡胶软铺装,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让老年人感受到场地的安全性,提高老年人对健身器材的使用率,增强老年人的体魄。另外,空间的视觉通透性可以在老年人的心理上形成安全性暗示,因此,可以在步行系统和小范围的交流广场形成半封闭式的围合空间,并且安装配套的监视系统,提高环境的安全性和可控制性。

2.舒适性与便捷性

老年人生活环境的舒适性主要体现为:安静的选址环境,干净而齐全的户外设备,可供选择的不同组团的交流活动场所,坡度合理的道路地面环境,地面铺装的防滑性和良好的触觉效果,室外休憩环境的通风性及日照效果;步行系统中座椅设置的合理间距等。

老年人养老环境的建设除了舒适性外,便捷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便捷性主要体现在老年人的出行方面,比如:养老服务中心的周边环境,包括购物环境、附近的医疗点、公园、老年活动中心、博物馆,以及出行的交通设施的合理设置等;在养老服务中心范围内,老年居住区与休憩区域、老年大学及广场等的距离适当。

3.易识别性与领域性

在养老空间的环境设计中,由于老年人的视力和听力明显下降,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减弱,易识别性显得非常重要,户外环境的标志性模糊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很多困难。在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养老服务中心建筑入口的交通位置造型及色彩的差异对老年人进行引导;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设计手法对老年人不断地进行有意识的提示,比如:小品、雕塑、地面铺装和指示牌等。

(二)老年服务中心环境设施设计要点

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活动空间呈现范围不断缩小的倾向,活动积极性呈下降趋势,使老年人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局限在室内活动范围内。所以,创造良好的户外空间对老年人格外重要。

1.总体规划设计要点

建设老年养老服务中心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而养老空间的总体规划是设计最重要的环节。老年空间总体规划不仅要解决老年人的居住问题,还要担当起提高养老户外空间环境质量的重任。为此,在户外空间规划上要充分发挥各部分的功能,合理利用。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围绕老人基本需求,为其增加环境硬件。可采用无障碍技术保护良好的环境秩序,使社区有很好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选择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措施均要关注老人的特殊需要,体现人性化关怀。

第二,区域空间及道路网划分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并与社区管理、生活服务、医疗保健、文体休闲、商业等衔接配合。

第三,社区中设置生活服务、医疗保健及紧急救助等环节,尤其注重对行动困难者、残障者等的关注,遇到突发事件按应急预案采取措施。

2.入口空间设计要点

在社区环境中,入口空间对内外空间起到衔接作用,同时赋予人们视觉和心理上的转换和引导。同时入口空间可以表现为一种文化内涵,包含特定环境的时代文化、区域文化和人文特点。

主入口空间体现整个养老服务中心的品质,是整体养老空间的门户,虽然以交通功能为主,但是配合着广场的设计可以作为交往的场所,是老人休闲、放松、散步的地点之一。社区的入口空间设计要结合所处的位置和区域,尽量在体量、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反映区域特点,与环境和人文统一和谐,同时造型要独特、有新意,使入口空间能从周围环境中得到强调,成为环境空间的视觉中心。

户前入口空间是社区居民到室外必经的空间,是连接室内和户外的过渡空间。它的使用率非常频繁,因此对于此空间设计应有特殊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居住建筑阳面开门。为适应老年人体质较弱的特点,老年人居住建筑出入口宜采取阳面开门,避开寒冷的季风影响。门前出入口内外应留有不小于1.5m×1.5m的轮椅回旋空间。

第二,老年居住建筑出入口台阶设计。居住建筑出入口门前平台与地面高差不宜大于0.4m,应用缓坡台阶和坡道过渡。公共建筑主要出入口应设老年专用通道或设兼顾老年涉足的通用出入口。主要出入口应尽量缩小室内外地坪高差,应用缓坡台阶和坡道过渡,缓坡台阶踏步踢面宜取100~120mm,踏面宽宜取380~400mm,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12,台阶与坡道两侧应设扶手。出入口前可用升降平台代替坡道,出入口平台、台阶踏步和坡道应选用坚固、耐磨、防滑的平整材料,宜用天然石料,不宜采用砖砌抹面的做法。

第三,老年居住建筑入口标识设计。老年居住建筑出入口设计要考虑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等特殊的生理特征,在造型设计上应具特色,标志鲜明,宜于辨别。突出标志性特色,可防止老年人迷路忘家,是老年建筑功能的特殊需要。

第四,老年居住建筑雨篷设计。出入口的顶部应设雨篷,一则可供躲风避雨,同时可以躲避上部坠落的物体。其覆盖宽度应超过平台和坡道的宽度,雨篷向前挑出长度应超过入口台阶首级踏步0.5m以上。

3.道路空间设计要点

道路空间是养老环境空间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关系老人的日常出行、邻里交往、休息散步和游戏消遣等多种行为活动,是老年住宅户外空间设计的重点。合理的道路规划不仅可以使车行和人行合理地分开,尽量避免交叉,还可以为居民提供便捷的交通。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体系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首先提出。合理的人车分流系统可以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全和安宁,保证社区内各项生活与交往活动正常舒适地进行。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有平面系统分流和立体分流两种方式。平面系统分流的特点是汽车和行人流线分开,车行道分级明确。车行设在居住区、居住小区或住宅组群周围,并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在道路尽端设停车场或回车场。步行道则布置于居住区或居住小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建筑和住宅联系起来。立面系统分流的特点是立体空间不同层次的道路实现人车分流,并通过抬高步行平台、建设屋顶街道和天桥等进行分流,利用车行道嵌入地下或半地下的方式实现人车分离。

4.户外照明设计要点

养老服务中心的户外照明设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功能性照明,功能性照明的主要目的是为老年人的晚间出行提供一个安全、方便的照明环境。另一类是景观照明,景观照明的主要目的是为老年人出行时能享受美的环境,颐养天年。

(1)功能性照明

功能性照明主要涉及区内道路和区内居民活动场地的照明。夜晚,老人主要在这些地方散步、休憩、和其他人流,充足的照明有利于老年人的室外活动。区域道路以人为主要使用对象,对机动车限速。它的照明是附带了一定景观需要的功能性照明。灯具一般呈单列,既能满足照明要求,又能节约用电量。照明间距一般在15~30m之间,安装高度通常在4~8m之间,一般不应超过道路两侧建筑物平均高度的一半,也不应小于道路宽度的一半。休闲区照明的设计目标是为老年人聚会提供友好的氛围,使障碍物清晰可见,以保证老年人能够安全行走、游玩;同时消除暗区,抑制综合区内的犯罪活动。在满足以上要求的同时,限制逸散光从窗户射入室内影响老年人休息。台阶和坡道处的照明装置可以安装在栏杆上或台阶侧墙上,在正常观察者的眼睛的下方,可以提供所需照明水平又不产生眩光。

(2)景观照明

老年居住区内的光环境建设不仅要满足居民夜间出行的功能性需求,更要给居民美的享受。我们在进行住区景观照明设计时要注意:首先,富有创意的灯光设计不能忽略或减弱其功能性照明;其次,设计目的是使照明对象在灯光的装点下更美丽,同时光源不能产生眩光和造成光污染。

①树木照明:树木的照明以白色及白绿色混光为主要色调,方式主要取决于其形状和结构。对于树干和树冠舒展的树,照明的重点应突出树的结构;对于树冠浓密、姿态优美的树,必须从树冠外进行照明,重点强调树形;对于树干舒展、树冠叶片较为浓密的成年大树,采用组合式照明强调树的结构等。

②绿地照明:老年居住区公共绿地照明属于弱光区,可以沿边采用低矮的草坪灯,不仅在草坪上形成优美光晕,且对人行道路有合适的照度。在设计时主要考虑草坪的面积问题:较小面积时可将草坪灯与庭院灯结合,为人在此活动创造舒适的亮度环境;较大面积时宜采用高杆灯以提供整体的照明环境,再辅以庭院灯等照明形式提供局部照明环境。

③水体照明:静止或平缓的水面有镜面反射的效果,常常在水体周围设置照明设施,灯光映在水面上形成倒影,波光粼粼,显示出梦幻效果,美化老年人居住区的环境。在布置光灯时,应注意不要让水面反射出灯和光源的像而导致眩光。灯具布置亦可将泛光源放在喷射口处或水的回落处,或者两处都放。在喷射口下设灯,由于水和空气的反射率不同,进入水面的一部分光会保持在里面;在落点设灯,水的形状像下雨时的雨点,而在落点下10cm的泛光灯会使水点看起来有闪烁的效果。

三、结语

在我国较发达的一线城市中,除了有政府兴办的福利院外,还陆续出现了托老所、老年公寓等商业化的养老机构。这些商业化的养老机构在老年人的居住、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都进行了现代化设计,老年人养老领域逐渐得到了政府的重视,老年社区、老年公寓不断涌现,但是,现存的养老院大多比较重视建筑及室内空间的设计,对于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希望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能逐步改善各种不足,为老年人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宣炜.浅谈混住型老年公寓的公共交往空间设计[J].山西建筑,2009(10).

[2]周俊山,尹银.老龄化社会的日本老年住宅发展及借鉴[J].日本问题研究,2008(3).

[3]胡仁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篇9

关键词:地铁商业;建设开发;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迄今为止,地铁商业在中国仍然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新型业态。正确的理解地铁商业的价值,把握好它的特点,做好规划设计,建立良好的经营模式,对于创造城市商业用地和开发经济环境、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有着重要长远的意义,同时对于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投资的回馈也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

一、轨道交通车站商业的定义和范围

轨道交通车站商业是指地铁站内商业、地铁过道商业、地铁商业街或商业城及上盖商业和地铁节点等各类形式商业的统称。

从理论上讲,由于地铁的交通功能导致了人流的集中,产生了廊道效应,从而使地铁沿线以及站点周边地区的用地特点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尤其明显的是步行合理区,即乘客到达地铁车站的合理步行时间所辐射的距离范围。这个范围对商业用途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沿线及站点周边形成了特殊的商业区域(1)。一般而言,距离地铁站点400~450米的范围内,其办公及商业的效益最大(2),地铁的人流效应及品牌效应会带动此范围内原有商业的发展,并吸引一些新的商业进驻。因此,地铁商业泛指地铁站及距地铁站点400~450米范围内的商业。

二、地铁商业的分类及特点

(一)按所处空间划分

按所处空间划分,地铁商业可分为四类:地铁站内商业、地铁通道商业、地铁上盖商业、地铁节点商业。它们的范围、特点及商业类型如下:

1.地铁站内商业

范围:地铁站内以行人通行功能为主区域的商业 。

特点:在地铁运营时段内营业,行人停留时间短。非目的性、快捷消费 。

类型:食品烟酒,报纸杂志,医药,冷热饮品,快餐,工艺品,服饰等小型商店及商铺。

2.地铁通道商业

范围:地铁站区域以外,但与地铁站以通道相连接的独立商业区 。

特点:其营业时间可以不受地铁运营时间的限制,兼顾地铁人流与附近片区居民、游客对商品、日用品的购买消费需求。

类型:无限制,可以是所有类型的商业

地铁通道商业,简单说,就是地下商场与地铁以通道相连,但有独立出入口,不受地铁营业时间所限,地铁晚上停止运营大门关闭后,商场可照常营业不受影响。例如北京西单站地下商贸街,深圳地铁1号线的华强路“潮流前线”和“华强地铁商场(易通手机配件市场)”、科学馆站的“中信地铁商城”、车公庙站的“丰盛町”地下商业街等。

3.地铁上盖商业

范围:直接建在地铁站结构体之上;或位于地铁站半径450米范围内、与地铁站出入口相邻或直接相连的商业 。

特点:其营业时间不受地铁运营时间的限制,主要利用地铁交通便利的优势,引进具一定规模、知名品牌的商家入场,吸引消费人群。

类型:购物中心,大、中型商场,裙楼商业 。

地铁上盖商业一般距地铁站出入口较近,有些地铁站口直接连通至其地下层,如深圳中心城(地铁中心城站)、益田假日广场(地铁世界之窗站)等;有些则与地铁站相邻,并通过地下通道与之相连,如华润万象城(地铁大剧院站)和中信城市广场(地铁科学馆站)等;也有些与地铁出入口邻近,但并不与之直接相连。

4.地铁节点商业

范围:地铁站半径450米范围内、座落于城市主要交通网络交汇点及地铁换乘站的大型商业 。

特点:商业规模较大,消费档次及标准较高,具备城市门户客厅属性。

类型:购物中心,标志建筑及其裙楼,城市公建内商业等大型建筑 。

(二)按建筑形态划分

按建筑形态的划分,可以有以下三种主要的方式:点式、条式、立体式。它们的范围、特点及商业类型如下:

1、点式-商铺

大部分是在地铁的公共空间部分,如过道、候车区旁、出入口等处设置的商业零售点等。多以应急商品零售为需要,比如报纸杂志、饮料、电话卡等。这些点式的商业点一般由地铁运营商经营或出租位置经营,为人们提供一些日常基本和出行中需要的必要商品和商业服务。

2、条式-商店

多为一些由若干家商铺或店面联接在一起构成临街式的地铁通道商业,一般设置在地下通道内或地铁车站出入口旁乘客必经的一些街面上。主要经营快速消费品,比如快餐店、药店、多士店、花店、书店等等。这类商业与地铁的关系非常密切,以出入地铁站的人为主要客源。

3、立体式-商场

与地铁相联或位于地铁附近的购物中心、超市等,规模相对比较大,包括多个楼层的经营空间。其中有些楼层是可以直接与地铁的通道相联通,方便出入地铁站的客流直接通过专用的通道进入卖场。同时,这类商业由于规模的原因,虽然是零售业态,但经营的品种很多,范围很广,目标客群也包括地面的行人和购物者。

(三)地铁商业的特点与优势

1、地下商业特点

地下商业是地铁建设运营的衍生和商业化的产物。受空间、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地铁轨道交通与上盖商业的同期规划建设,形成了地铁商业在这些特定时空条件下具有的先天优势,在与其它商圈的竞争中,地铁站内商业对于巨大的客流资源具有市场独占性。

地铁站内商铺大都采用连锁经营形式。连锁经营迎合了消费者习惯消费和品牌依赖的消费心理,最大限度方便了消费者。大中型商场的设置与规模则多视不同站点的客流而定。

2、地上及上盖部分商业特点

地面商业具有聚集人气的磁场效应,而地铁的运营犹如动脉功能,二者相互依托与支持,能吸引与加速客流。因此地铁站地面商业的发展与地铁的规划建设关系密切,轨道建设线路规划和地铁站的选点定位对其沿线的地上商业环境影响很大,地下通地铁,地上增财源。

3、地下与地面商业互补

地面商业的发展与地铁地下商业关系密切,地上、地下各商业业态与设施之间相互补充,能更大程度的方便和满足消费需求,这种互补对二者的商业定位与发展起着互动调控的作用。国内外已建成熟的地铁商业案例,证明了地铁站的交通便利条件和客流效应对地面商圈的兴旺和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而地面商业环境与发展状况对地下商业的开发策划,特别是业态设置具有很大影响,地面与地下互动关系明显。通常当地铁站所处地面属于商业中心,地下商业也随之会比较兴旺,但地下商业一般是作为地面商业和服务业的补充;而当地铁站处于办公区或住宅区,地下商业一般可以发挥中低价位小区商业中心的作用和便利服务的特点,宜规划建成综合服务型商铺和超市,或者发展成为特色商场。

三、地铁商业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地铁商业的规划设计应与地铁规划紧密结合,应与城市的规划相统一

地铁商业应在城市分区规划的公共设施建设分区基础上,重点针对网点数量和规模、业态结构、业主特点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充分考虑结合站点附近各个小区的传统街市、新兴商业、旅游景点等特点进行布局,依据地铁线路的规划制定沿线商业设施的规划。

地铁发展是与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配合地铁的规划引导沿线商业设施的合理布局,将对商圈的调整和消费力的再分配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潜在的商业机会就会得到更好的释放。香港购物中心的分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由于轨道交通途经沿线的不同区位、城市功能和既有用地格局的影响,各站点开发强度会呈现极大的差异性,也由此对地铁商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依据不同的功能、区位,对轨道交通节点的类型、地铁相应节点的商业规模和业态进行分析。

1.轨道交通节点类型分析(12)

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分类包括节点导向与功能导向两类,前者依据站点交通功能分类,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站、换乘站、一般车站等予以划分;后者主要按站点周边用地功能及在城市中的作用进行划分,其优点在于对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规划与土地开发具有指导性。

轨道交通节点的类型与特征

序号 类型 特征

1 城市中心/副中心型 两条及以上轨道交通交汇通过,周边交通情况复杂,客流量大

2 城市枢纽型 位于城市交通换乘重要节点,站点周边为占地较大交通设施用地,是区域客流进入的关键节点,客流量大且有明显阶段性

3 居住型 位于区域核心或大型居住社区周边,车站规模、客流量适中

4 一般型 车站规模小,客流量平稳

2.地铁相应节点的商业规模和业态分析

根据辐射范围、服务对象、城市区位等不同因素,地铁相应节点的商业可分为:市中心区域、居住区和小型商业,具体如下:

地铁相应节点的商业规模和业态分析

序号 商业类型 毗邻站点类型 营业面积 业态

1 超区域级 城市中心/副中心型 10万以上 超大综合型商业、娱乐、休闲中心、超级市场等

2 区域级 城市枢纽型 6-10万 大型商场、超市、休闲娱乐设施等

3 居住区域级 居住型 2-5万 大中型商场、超市、休闲娱乐设施等

4 小型商业 一般型 2万以下 小型便利店、商店

(二)地铁商业的开发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区域交通和人群出行习惯

地铁商业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地考虑地铁线路的走向和站点所处区域的特点。其规模、档次应与所处区域群体消费状况相一致,应结合已有的交通规划情况、人流走向特点进行设计。在规划方案和建筑总体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出入口设计,合理组织口部及周边人行和车行流线。

1、地铁路网车站特点及与其它交通设施对商业客流的影响

地铁路网的基本型式有:单线式、单环线式、多线式、蛛网式。每一条地铁线路都是由区间隧道(出地面时为地面线路或高架线路)、车站及附属建筑物组成。地铁车站按其功能分为四种:

(1)中间站:只供乘客乘单向往复乘用,此类车站数量最多。

(2)折返站:在中间站设有折返线路设备即称为折返站,一般在市区客流量大的区段设立,可以满足不同时段行车调配的需要,同时节省运营开支。

(3)换乘站(综合交通枢纽):既用于乘客往复乘用,又为乘客提供换乘的车站。与其它交通方式交会换乘的地铁站为综合交通枢纽站。

(4)终点站:地铁线路两端的车站,除了供乘客上下或换乘外,通常还供列车停留、折返、临修及检修使用。

而与地铁站相关联的其他交通方式和设施状况也对地铁客流量有着较大的影响,且在全天运行的不同时间段影响量变化较大。如公交站、停车场、机场、火车站、文体场馆、学校医院、办公或住宅区、综合交通枢纽等,都对地铁商业的规划设计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2、必须根据站位特点和环境准确分析地铁商业客流的特点

地铁商业的定位需要同步考虑乘客结构以及站位所处区域的特点这两个因素。乘客的流动并不直接表明消费的到来,消费的创造和吸引必须要靠合理的商业规划和卖点塑造才能完成。根据不同站点的人流层次特点,商品的档次和商业消费模式也不一样,例如香港中环、铜锣湾等地的店铺就会比较高档、有特色。

由于商业建筑和轨道交通都是依赖客流量而存在的,所以探讨两者空间连接的关键在于对客流量的分流、引导和疏导。前者设计的核心是为顾客营造良好的购物交通环境;后者的设计重点是使乘客在各功能区中活动方便快捷、流线清晰易辨。合理的设计是让不同需求的客流自然分流,在及时疏导过境客流的同时,还能引导人群激发消费冲动。

(三)地铁商业的规划设计应与商业结构相统一

地铁商业在规划设计时应根据所处区域的商业结构特点,注意对商业空间结构的设计,合理分布大、中、小型商业区域,安排购物、休闲、娱乐、便民等功能。充分结合站点的布局分层设置商场、仓库、停车场等设施。

地铁站厅的商铺主要考虑一些零售连锁店,例如:7-eleven、西饼屋、报刊杂志、干洗店等,无论站厅还是地铁通道,在进行布局时都要充分考虑人流的疏散。

高档定位的项目在引入地铁以后,应该如何协调商业规划和商品组合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由于高档定位的商业项目需要安静和幽雅的环境,所以在目前阶段,地铁的引入与高档商业项目的营业能力提升还难以形成正比关系。

(四)地铁商业在规划设计时,应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和原有的结构条件,充分考虑安全、舒适、环保和

对于地下空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安全性和舒适性,注意通风、防火等方面的设施与疏散条件,设计合理的疏散通道,同时应充分考虑避免或隔除地铁行经时产生的噪音污染。地下空间利用还应该充分考虑到防灾、储存、治安、环卫、生产、通信、市政服务及无障碍等各方面的需要。

乘客安全是地铁建设和运营考虑的首要因素,地铁在通风、防火、排水以及紧急情况时乘客疏散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地铁地下商业要求客流滞留则与地铁交通本身要求的客流疏散功能背离,因此在设计时要兼顾客流疏散和滞留双重要求进行流线、布局设计。

此外地铁相关的商业空间有相当部分属于地下构筑物,其结构和技术条件一旦形成就很难进行改造,即使改造也存在工程难度大、投资成本高的问题,具有较大的不可逆性,因此设计前期的合理规划和建筑布局设计尤为重要。

地下空间的开发方向与模式:

1、分层分区利用

一是将不同功能或相互关联较少的设施置于不同的竖向层次和区域;二是根据城市不同时期对地下空间利用的不同需求,将开发重点控制在不同的竖向层次。城市地下空间应坚持人、物分离,由上至下的竖向分层次序为:有分配(接纳)功能的市政管线层;人员活动频繁的空间层(商业、娱乐、轨道交通人员集散层和人行地道等);少人或无人的物用空间层(存车、储物、物流及设备等)。

2、地上、地下整体综合利用

将同一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的多种功能综合考虑,整体开发,有利于土地价值的充分体现。例如,将地铁线路和站位选择在土地使用或商业发展上有潜力的区域,使彼此客流相互利用,既可以带动该地区土地的升值,又有利于增加地铁车站的客流量,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借鉴香港发展地铁上盖物业的经验,沿着正在建设和规划建设的轨道线路,规划建设大空间尺度、高密度人口聚集、多功能、高效率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可以更为有效地综合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加深,不仅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功能复合化也成为深度城市化另一指标。都市综合体正成为适应城市化深度发展要求的物业模式,未来与轨道交通密切结合的地铁综合体物业必将成为主流物业发展模式(9)。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百货、餐饮、超市等业态已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综合体的需要。成功的综合体专案往往在功能的设置上是极为考究的。酒店、办公、公园、娱乐会所、公寓、展览、交通出行等综合功能都是一个成功综合体项目所必备的,各功能在独立运作的同时,通过互助互益能够提供更大的效益。从深圳华润中心的例子来看,商业部分在各功能配置比例上所占的比例是最少的,而住宅、公寓、办公、商务和酒店占了绝大多数。我们可以做一个简要的分析:酒店、住宅可以带来高收入的消费阶层,住宅、公寓可以带来稳定的客流量,办公、商务可以为酒店、公寓带来顾客,而这些消费群体最终都会被引流到配备的商业项目。如此一来整个循环系统就构成了,功能的配置也趋于合理化。

地下空间利用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公共优先原则

作为地面空间的延伸资源,地下空间的利用应优先满足公共利益需要,如安排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等项目。

以香港的地铁商业为例,地铁站里面没有什么百货公司,都是比较便利市民乘客买东西的小店,比如便利店、洗衣店、有特色健康的食品店等;还有银行、旅游中心和它的相关服务,在假期里举办各种活动,特别是亲子活动和公益活动等,让人觉得地铁是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在地铁商业的设计、建设、运营过程中,必须强调“为公众服务”意识和顾客的需求。时生了变化,顾客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地铁商业设计应着重考虑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满足顾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伴随的各种需求。例如:如何减轻从地面出入口到地下站台之间的水平及垂直移动所带来的负担;如何减少因乘车、人流复杂给顾客带来的不便;如何为高龄者、残疾人、孕妇、儿童等行动不便者提供方便;如何在满足顾客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时,克服地下空间给顾客带来的心理上的影响;如何满足顾客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艺术、信息等附加价值方面的需求;如何以简单明了的导向标识系统信息为顾客(和外国人)提供简洁快速的引导服务。这些都是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2.统一规划设计,分区分期建设

地下空间开发应当在长期规划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分期实施,优先考虑有效地解决近期突出的城市问题,如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项目的安排。根据土地价值、使用功能及建设条件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区域和时期进行开发。而地铁商业的开发和建设更要根据所处区域的城市设计及地铁车站与线路的规划,综合考虑城市地下工程建设难度和对地面市政条件的影响等各种因素,与地铁同步开发建设或预留条件,分期实施。

香港的地铁商业一般都是采取同期规划、分阶段开发的策略,每期开业面积适应当时的市场规模和容量,不求一步到位,而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例如:位于香港岛东区鱼涌的太古城中心,是该区规模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项目共有四期,设有办公大厦及商场,分别在1982年、1987年、1992年、1993年落成。

在规划开发面积巨大的购物中心时必须考虑这些宏大的建设项目不仅增大了投资压力,而且增加了开发风险。另外,当购物中心进入运营以后,超大体量的购物中心也会由于运营管理成本高,而增加运营组织管理和交通疏导的压力。香港主流购物中心体量一般在5-10万平方米,为了合理控制商业规模和运营风险,一般控制开发建设面积不超过2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而内地则动辄几十万平米的超大商场,更加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供应情况综合确定,统一规划设计,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分区分期建设的要求。

(五)地铁商业规划设计的步骤和重点

步骤1:以商业定位为基础进行建筑设计

地铁商业的建筑设计主要涉及到项目市场定位和主力店两个问题。在动工前,应由开发商组织商业策划和论证等相关咨询机构对市场做一个调查,深入了解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和购买能力等,确定适合做什么,也就是先找准市场经营定位。明确市场定位后要重视主力店的商场建筑要求,因为主力店的引进,能帮助提升整个项目的价值。开发商应更多地和一些主力商家沟通,了解他们对规模、建筑空间布局与层高、楼板荷载、市政与能源接入条件等要求,尽可能按照主力商家的要求来设计卖场。很多开发商忽视了这一环节,不管项目位置和环境适合做什么,拿了地块就做。如有些项目的地段非常好,但由于卖场设计规划不合理,导致有意向的大商家进不来。所以设计师则应重点针对上述要求,根据不同的商业功能需求进行规划设计。

步骤2:交通流线规划设计

1、对地铁和商业的人流矛盾考虑要充分

地铁商业的人流特性具有矛盾,即“疏散人群”和“滞留人群”的关系和转化。 地铁在通风、防火、排水以及紧急情况时的乘客疏散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地铁地下商业经营需求的“客流滞留原则”与地铁交通本身要求的“客流快速疏散功能”相背离,因此地铁商业开发经营必须要找到兼顾客流疏散和滞留两方面要求的结合点,对经营业态的选择也要以此为出发点。

2、购物中心内部的人流动线规划是购物中心规划的灵魂

商业购物中心的内部人流动线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尽量引导人流经过每一间店铺,使每一间店铺都拥有足够多的人流,使每一平方米的室内空间都能为购物者创造愉悦的体验,使每一间店铺都创造尽可能多的营业额。购物中心的人流动线规划与地块形状有关,与出入口的设置有关,与主力店的位置安排有关。香港的购物中心往往不会让核心主力店占满某一整层,而是同时占据几个层面的一部分,一般都小于该层的二分之一。这样的布置可以让主力店在多个层面发挥作用,汇聚和引导人流到达更多的层面,提高同层的其它小商铺的商业价值。当地块形状为长条形时,香港购物中心采用的方式是将主力店设置于两端,将一般承租商户设置于中间的方式。这样在两端主力店的拉动下,中间的一般承租户就能享受更多的人流,实现资源互动,人流共享的目的。

3、在项目规划整体流线设计时,应科学合理设置项目内部各楼层的交通布局

可以通过多层次、立体式的交通动线设计,充分实现人流在项目内的良性运转。在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突出购物中心内部空间的可视性,展示不同购物空间的主流特色和鲜明的风格,并营造出安全感和舒适感觉,从而起到引导公众逗留购物的作用。

(2)应强调交通组织的引导性,让顾客能很容易寻找和到达商场的各个区域,只有顾客能看到、走到的地方才能产生好的效益。

(3)透过圆弧形动线,能让顾客视野的延伸和扩展性增强,可视性更强,单店的能见率更高,便于顾客到达店面。

(4)购物中心一般应将自动扶梯布置在比较醒目的位置,并且每隔20-40米就布置一组自动扶梯,以方便顾客乘坐,如中庭、出入口等位置。中庭作为购物中心内部平面交通和垂直交通的枢纽,是布置自动扶梯主要区域和最为集中的区域。

(5)在多层的购物中心内,设计跨多层的“通天梯”实现人流跨层传送。按照商业价值随楼层上升递减的规律,则楼层越高商业价值越低,但设置高层直达扶梯后,由于可从低楼层直达高楼层,如4楼直达8楼,这样8楼就和4楼具有了几乎相同的商业价值。在设计“通天梯”包括常规的自动扶梯时,也要注意“人流死角”对购物人流和商铺的影响因素。(见下图)

步骤3:配套设施规划设计

不同的商业业态有不同的配套要求,规划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商业业态的配套要求,在项目修建过程中尽量让配套设施完善到位,以保证商家和消费者的功能需求,消费和服务的便利和安全。如超市对理货区、中央空调、电梯、消防等都有特殊的要求;餐饮要有独立的排烟系统、防噪设施、供排水、充足的停车位等;电影院需要大空间、厕所、消防、隔音等配套设施和条件。

步骤4:换乘中心设计(10)(11)

换乘中心不只是进行交通换乘的场所,还承担着餐饮、娱乐、商业、银行等城市功能。随着城市节奏的加快、管理水平的提高,车站的城市商业功能会逐渐增强,并将逐渐与车站本身的交通功能齐平。由于换乘车站强大的客流量无形中促使车站发挥城市功能“天时、地利、人和”的效果,换乘中心的商场、娱乐场所、服务场所不再只对交通出行起补充作用, 优良便利的服务功能与独具的商业特色吸引着人们专程来这里购物,而非上下班出行的顺路采买。换乘中心设计如能根据功能区分做到立体的、多层的、多方位的分流,就可以使乘客在购物、出行及其它城市功能需求上感觉到空间气氛很舒适,不会产生杂乱无序的印象,使他们乐于到这里消费休闲或在这里来从事与城市功能相关的活动。因此,在开展地铁商业开发时,也要特别注意对换乘大厅的设计。

步骤5:卖场规划设计

一个项目的商铺分割应做到如何将大量店面铺位灵活组织,化整为零利于出售,同时又可化零为整,利于整体出租和经营。商铺的分割要考虑规划设计的业态定位,如小区商业的铺位不应太大,以中小面积为主;而购物中心的商铺划分则应以大面积为主。此外,卖场的人流动线、通道、出口、电梯等也要全面考虑,要让偏角的商铺也能充分享受购物的客流光顾。

步骤6:立面规划设计

商业建筑的立面规划设计要求能够鲜明地体现商业项目的功能特征和整体形象,它的设计效果能直接影响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特色鲜明的建筑形象和立面装饰效果不但表现视觉的美观,还能够科学合理的表明该项目的市场定位,让一个新开发的购物中心从众多的商场中脱颖而出,以其独特的主题符号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展示在消费者面前,通过消费者的亲身体验并口碑相传,迅速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从而摆脱同质化竞争。

地铁商业作为商业的一种,其建筑也一样有此要求。因此,在设计时,应注意立面和周围其它商业形成差异化,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强调项目的可识别性。其中,尤其要注意广告位、招牌、灯箱的放置,营造繁华感和商业氛围,不能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

步骤7:装修规划设计

装修规划包括公共区域装修、铺位装修及辅助面积装修。

公共区域装修主要包括天花板、地板、灯光、隔墙等;铺位装修有门面的形式要求(如对开门与平开门、卷闸门与玻璃门)、门脸与牌匾等形质的统一要求;辅助面积主要指商场办公、仓储、进货通道及卫生间等非商用面积的装修。商场的装修规划设计要注重整体把握风格和档次,而明确经营业态是关键,装修档次、材料色彩运用等都要符合经营业态的特性。如超市、小区商业面对的是大众化的住宅居民,装修档次普通即可;而西餐酒吧等往往要装修设计成欧美风格等。

四、深港两地地铁商业规划设计的差异及现状分析

在城市建筑密度超高的香港,地铁商业融合于城市商圈的蓬勃发展成效显著,可以说是在世界发达城市名单里都是名列前茅的。这首先取决于:①政府建设规划管理部门对于地铁线路的选定与城市发展建设同步规划;②地铁站位的选址结合城市社区的建设发展计划整体考虑按规划预留;③地铁与上盖商业开发的规模和功能设施统一考虑并整体策划设计;④在商业项目的设计中按照规划条件、并充分考虑所处社区位置环境等因素,通过系统、细致的商业策划、规划和设计营造出良好的商境和商机。香港地铁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建设和商业的发展繁荣,地铁商业与城市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是共赢、共荣、“水到渠成”的。

香港地铁站内便利型、服务性商业店铺的业态设置,成为深圳地铁早期地铁站内商业开发所学习和借鉴的成功实例。而深圳地铁商业的开发进程,就是在向香港和国际地铁商业开发成功案例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在“建地铁就是建城市”的观念指导下,在新建地铁的同时,同步有序地推动地铁商业的开发建设。

对比深、港两地地铁商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一)深圳地铁商业与地铁的结合模式

根据对深圳地铁上盖商业的调研,其与地铁结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整体建设式

与地铁站共同开发建设,地铁站与上盖商业是一个建筑整体,只是为地铁运行留出地下或半地下的空间。例如,罗湖站综合交通枢纽、皇岗站联检大楼、国贸站金光华广场、购物公园站。

2、通道相连式

这种结合方式多在已经成熟的商业街区或者物业下修建地铁站,通过地下通道将地铁与物业完美结合,如老街站、大剧院站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省地上空间,而且通过在通道中修建大型地下商业街或者地铁商场、或与大型商场超市连通等形式,可以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获取一定的商业价值。

(二)深圳地铁商业的设计特点

1、地下空间形态丰富

地下空间通常分为地下轨道交通设施、人行地道、地下公共停车库、地下街、地下综合体和地下设施出入口及通风井几种形态构成,将地下空间的交通、展览、邮政等公共服务功能与休闲、娱乐、购物、金融等商业服务结合起来,达到社会功能与商业功能的完美结合。

受香港的影响,深圳的城市空间形态也相当丰富,城市空间通达性很高。深圳地铁的舒适不仅仅体现在硬件的现代化、软件的人性化,而且它创造了以人为本的休闲购物环境。深圳几乎每一个商场,尤其是地铁沿线商场,地下都有几层空间。一般为2-3 层,负三层为地下停车场,负二层或者负一层连接地铁出站口,通常有各种餐饮、休闲、流行服饰或者饰品专卖店,装修华美吸引眼球。地下通道大多宽敞明亮,人们可以非常舒适地在完全不同的商城的地下空间穿行,有的地下空间甚至串连起了几条街,这不仅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人流、资金流,而且也是市民休闲购物的好去处。

2、地下空间设施设计考虑人性化

深圳地铁在设计、运营、服务等诸多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深圳地铁的自动扶梯和电梯非常完善,各车站均为无障碍设计。直升电梯除供盲人、残疾人使用外,还可供老人及各类需要者使用。地铁站内及通向各个商业的通道都设置了系统完整的指示标识。

图:地铁站内指示标志随处可见,自动扶梯和电梯非常方便完善

(三)香港地铁商业规划设计特点

香港地铁商业充分的体现了地铁有机融合于城市商圈、并推动城市区域商业繁华发展的功能特色,其地铁上盖的大型建筑体即是大型商城, 通过便利的轨道交通与商业的结合,让地铁在高密度城市空间中独具的便捷通达性创造出城市空间丰富的形态。其规划设计不仅仅体现在硬件的现代化、软件的人性化,而且它创造了以人为本的休闲购物环境。超前的地下商业空间规划,宽敞的通道,给购物者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宽敞感、舒适感。

香港的地铁商业规划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5):

1、采用了“公交导向发展”(TOD)规划原则,即“3D”原则。以青衣站为例,它有如下特点:

(1)高发展密度(Density) - 于车站步行服务范围内进行集约式高效使用土地

(2)多元化土地利用(Diversity)以增加小区活力及双向客流

(3)强调优质小区设计(Design) 无缝连接,完善接驳,人车分隔,美化空间

(4)车站与物业紧密结合

2、交通流线组织清晰合理――多种交通方式立体融合

在香港,建筑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界限已越来越模糊,建筑综合体内容纳了更多的城市交通空间,除了地铁之外,越来越多的项目还将城市步行信道、城市休憩中庭、汽车停靠站、交通转换站等各种空间要素融入自身,组织成立体交通网络,供人们在其中穿梭与停留,以引导购买人流的形成。太古又一城项目就是多种交通方式与商业建筑空间和谐立体融合的典范。

3、设计定位明确――鲜明的建筑形象,独一无二的主题符号

香港人的居住面积狭窄,人们在闲暇之余往往将城市综合体作为约会相聚的地方,“行商场”是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虽然土地狭小,但香港的购物中心数目众多。为了从众多的商业地产项目中脱颖而出,有效地吸引人流前来消费,各购物中心往往从设计定位之初就开始下足功夫,力求以特色鲜明的建筑形象和科学合理的客户细分赢得市场。

香港地铁的站台、站厅内商业物业形态:站台因功能与空间的限制基本没有设置商业,但各类广告布满站台通道壁、地铁隧道壁的有效空间。面积较大的站厅客流旺盛,因此分布着不少满足实时性、便捷性、服务性需求的商铺。商铺的业态设置以银行、便利店、西饼屋、书报亭、干洗店等种类为主。店面虽不算大,但商铺装潢考究。

沿线地下商业物业形态:与站厅连接的地下商场定位明确、经营灵活,是融购物、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城。最具特色的地下商场是铜锣湾时代广场地下一层的“时代便利集”,主要经营中西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便民超市、服装饰品;目标顾客瞄准大众消费者,价格适中,生意颇好。此外还有APM、朗豪坊等。

4、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地铁优势发展商业环境,提升偏僻区位地产价值

香港地铁商业的策略是:充分发挥地铁的交通优势而避开区位条件差的劣势,强调主题经营模式,为购物中心注入更多有个性的娱乐、休闲元素。即通过地铁快捷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合理有效的商业策划开发,引导和疏通不同区域、各个地段有不同需求档次的消费人流,实现地铁商业的有机发展,同时繁荣提升了区位条件较差的房地产开发的投资和商业潜力。5、“以人为本”――从规划到建设贯彻始终的原则,从环境到细节体现服务的大众的理念

香港地铁商业“以人为本”之所以能够从理念转化为现实,在于在项目建设之初就重视对客户需求的细致调查和研究论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考虑和落实,最终以合理的建筑形态、到位的功能服务(含助残)设施以及周到的运营管理服务来达到目标。这往往是最容易被我们当作细节而忽略掉的环节,同时也是商业开发与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完善的细节。

结语:

我国各大城市地铁商业开发项目大多位于已建成型的城区内,地铁商业规划设计的涉及面广,需协调的业态功能关系复杂,且相对地面环境条件下对规划、设计各专业要求更全面、更高端,这就要求在前期规划设计方案阶段,政府规划审批部门与建设单位要组织商业开发策划研究与咨询单位,客观科学地分析现有城市环境条件,结合地面周边环境对于地铁相关站点附设和配套的商场进行充分的商业策划和论证,细致的分析、确定拟开发的地铁站点商业类别、规模、业态和布局,研究审定合理的商业开发方案。设计单位在设计的过程中,也须依据规划方案和策划报告,依照准确定位的商业策划和论证成果,发挥专业知识技能和整合能力,合理地整体规划布置项目内部总体以及各层的平面布局和交通流线,把握好建筑空间形态与功能设施预留条件,细致周到地进行商业环境的人性化、个性化设计。这些前提条件是建成优质高效的地铁商业的关键要素。在建筑施工、内部装修、导向标识系统、设备安装等各专业实施阶段,也要全面按照设计要求和不同商业功能需求,做好专业协调施工配合,保证质量标准等,这些都是实现优秀的地铁商业项目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试论地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深圳地铁建设的启示,尤福永,特区经济,2002年8月

2.快速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研究,城市研究,1999年3月

3.香港轨道交通与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郑捷奋,刘洪玉,中国铁道科学,2002年10月

4.香港地铁商业分析,杨乃文,商业地产2009年

5.香港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模式与特点,张帆、苏为学,商业地产,2010年

6.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研究,王小奇,铁道工程学报,2007年9月

7.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与其它交通衔接问题的分析,袁振洲,科技导报, 200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