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疗与智慧医疗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医疗与智慧医疗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医疗与智慧医疗的区别

篇1

非易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无法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靠单打独斗实现。因此,要摒弃以往狭隘的部门利益观,以更兼容、平等、共赢的理念去谋篇布局、分工落实,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来统筹办理,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且各方都能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共建共享,实质上是一个对各参与方利益重新调整的过程,它包含“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两方面的内容。“共同建设”是前提,是对涉及多部门、多系统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在网络基础设施、智能终端应用、业务应用平台、数据信息资源等方面实现统一规划、顶层设计和集约化建设;“共同享有”是目的,在“共同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通俗点说,这个共赢策略就是大家一块出资源、一块建设、一块交换并一块从中获得好处。

因“迫切需求”而存在

在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和缺乏前瞻规划,经常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又不能高效地为市民服务。按照利益共建共享的原则,进行信息系统的大综合、大集成、大协同,是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要求,是更好地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合作共赢的需要。

要创新社会管理,很重要的内容就要更科学、更精准、更智慧地实现对人的管理,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多部门共建共享实有人口数据库就是基础中的基础。目前,省公安厅已建有常住(户籍)人口(约4747万条数据)、流动人口(约2215万条数据)、旅馆业3个人口相关数据库;省统计局有8000多万条人口普查数据;人口计生委有6416万条全员人口数据;人社厅掌握着全省2000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信息和270万享受待遇人员信息、1300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和584万享受待遇人员信息、1514万职工医疗保险信息、730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信息和2900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员信息。上述这些沉淀在各个部门的人口相关信息,尚未实现很好地跨部门共享和利用。同时,数据采集和更新基本依靠本部门的力量完成,对同一公民信息,存在多个部门重复采集且在多个部门登记不一致的现象。这种部门各自为政的现状如不改变,就有可能产生人死亡后因社保部门不能及时掌握公安部门人员死亡情况,还在发放养老金;计生部门因为不能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信息,不能有效管理超生人员等情况。为此,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和阻碍,遵循部门联合、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保障安全的共建共享原则,发挥出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最大效能。

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用户是群众。要让群众得益,就要我们多发展“一键通”、“一卡通”、“一号通”等应用,而实现这些应用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做好共建共享。没有共建共享的理念,没有共建共享的后台支撑,不可能实现“一键通”、“一卡通”、“一号通”。以杭州市民卡项目为例,它包括“一卡、一库、一网”:“一卡”指发到市民手中的多功能IC卡;“一库”指通过新建、改造、整合各类与市民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建成全市市民基础信息数据库;“一网”指覆盖全市、面向市民的市民卡服务和应用网络。目前,杭州市民卡已覆盖主城区九成以上市民,不仅为广大市民在出行、就医、付费等方面的使用提供了便利,也有利于政府部门打破信息孤岛,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

不仅政府需要按照共建共享原则来建设智慧城市,网络传输商、网络服务商、IT企业等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合作企业,也要按照利益共建共享的原则来办理。以“入户最后一公里”为例,网络“入户最后一公里”接入不用三大运营商和广电等部门分别去铺设网络,完全可以组建一个联合公司开展建设,共建共享,既给老百姓带来很大的便利,联合建设单位也能获得各自的经济效益,还能树立企业品牌和形象。另外,一切按照利益共建共享原则来办理,也是跨区域多省市智慧城市建设合作的需要。以“长三角”区域为例,共建共享可以更好地推进高速公路ETC与交通违规处理信息联网,合作建立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及服务网络,推进长三角数字证书交叉认证和企业信用信息共享等。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智慧城市建设的最高愿景是: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实时感受到触手可及的便捷、实时协同的高效、和谐健康的绿色和可感可视的安全。为让这个愿望早日实现,我省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公众需求,以惠及百姓、以人为本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加快推进健康医疗、交通、安居、城管等方面的智慧应用,加快建设面向家庭用户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惠及人人的公共服务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政府部门通过自身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完善医疗、交通、住房、社保、教育、就业等社会信息服务体系,打造高效、便捷的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从而提高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比如,“智慧医疗”建设,通过整合专家信息、在线预约、远程挂号、远程医疗、医疗急救等医疗服务,完善不同层次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网络化协同机制,可以实现大医院与中小医院医疗信息共享,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大范围应用;通过运用云计算技术,探索建设“健康云”,可以建立和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医疗信息数据中心和健康医疗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医疗诊断效率和综合服务水平。

智慧城市建设能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更好地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工作效能提高,政府、市民、企业各自满足相应的利益需求。以丽水的智慧政务试点建设为例:一方面,通过“智慧政务”试点建设,按照按需配置、按需共享的原则,大力开展电子政务云计算工程,将全市电子政务容灾备份中心、机房集中建设和其他全市性应用系统作进一步的延伸、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电子政务云计算基础设施,实现电子政务系统的集中统一,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构建应急决策、城市、企业和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四平台),整合原有信息资源系统,逐步形成基于智慧应用和智慧管理的城市发展形态,让市民和企业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电视、电话、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获取政务服务,满足市民和企业的需求,实现“信息强政”。

智慧城市建设还能更好地协助解决城市拥堵、安全、环境等城市病问题。以杭州市“梯联网”建设为例,谈如何有效解决前阶段电梯事故频繁造成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近年来,杭州市电梯数量增长迅猛,但是电梯维保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却没有相应增长,电梯维保对人员要求相对较高,并且电梯维保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熟练的维保工人非常匮乏。所以,改变电梯行业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发展方式,通过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应用科技手段提升电梯企业管理水平已经迫在眉睫。杭州市开展“智慧安监”试点建设,准备率先开展1000—3000台规模的电梯运行安全物联网示范工程,配置电梯运行安全数据采集装置和音视频采集暨媒体装置,电梯安全数据通过网络向杭州市特种设备处置中心实时传输,并分发给电梯维保单位和电梯使用单位,从而达到“第一时间掌握电梯困人信息、第一时间发出指令、第一时间实施救援”的总目标,有效提高政府对电梯应急处置的效率。

为产业转升插上翅膀

我省智慧城市建设遵循“坚持应用驱动,拉动产业发展的原则”,始终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立足点,以智慧城市建设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开拓新兴市场,这也是我省智慧城市建设区别于全国其他地方的鲜明特点。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关键是技术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将促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浙江建立研发基地,并有利于传统产业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比如,通过“智慧电网”的共建共享建设,广泛吸引企业参与,将促进我省智能电表、智能发电设备、智能输配电设备等一批智慧电网技术研发,并带动机械制造和电气制造业智能化升级转型。又比如,通过“智慧医疗”的共建共享,华为公司在宁波设立“智慧健康”研究院,使宁波一跃成为国内医疗信息化研究的高地。台州通过“智慧水务”试点建设,将智慧水务建设中形成的先进技术,与涉水制造业如水泵(温岭水泵业)、智慧水表、水管(伟星)、智慧电饭煲(苏泊尔)、智慧热水器、智慧喷雾浇灌设施等结合,提升产品智能化,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当然,“智慧城市”建设派生和改造提升的制造业产业链远不止这些,需要结合实践不断研究、挖掘和细化。

篇2

对于IBM来说,这样的创新型企业并不少见,因为自2000年起,IBM开始与全球的风险投资企业合作,为新兴的初创企业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2010年,IBM正式在全球“IBM创业家项目扶植计划”,为全球创立5年以内、开发软件产品或服务的私有企业提供软件、培训等资源。而SmartCamp作为IBM创业家项目扶植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重点关注成立不到5年、销售收入尚未达到100万美元的初创企业,为其提供为期3个月的IBM辅导课程。

“在新兴市场,创业家比我们更有经验,他们知道新兴市场需要怎样的思路、产品和服务。”IBM资深副总裁、全球应用开发商合作部总经理Jim Corgel表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区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不仅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还拥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创新传统,因此这里的创业企业有更强的活力和更大的发展潜力。

一缕阳光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全球企业总数90%以上,为全球贡献了近65%的GDP,并提供了超过90%的工作岗位。但相对的是,全球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它们一方面要在本地市场与同类企业一争高下,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大企业由于资源优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00家企业加入了IBM创业家全球扶持计划。而IBM也将这些初创企业推荐给全球30多个国家的近200家风险投资公司,为这些初创企业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据了解,SmartCamp已为全球参与该项计划的初创企业筹措超过6500亿美元的融资。

2011年,IBM创业家全球扶持计划和SmartCamp大赛正式进入中国。在SmartCamp 2011中国区决赛中,有5家中国初创企业从入围的30家企业中脱颖而出。在今年8月举办的IBM SmartCamp 2012中,有两家中国公司成功入围了亚太区决赛。

“他们是创业企业中的佼佼者,不仅拥有创新的理念与技术,还反映出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创造出更多新的商机。”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应用开发商合作部总经理詹海萍认为,这个比赛的目的不是为了选冠军,而是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事实上,今年各大公司都在争先恐后地举办各类创业扶持项目,希望吸引更多新生力量加入自己的生态圈。而在Jim Corgel看来,SmartCamp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是对于初创企业的投资,“IBM现在每年的研发投入是70亿美元,并且连续19年成为全球知识产权专利最多的公司之一。这也意味着我们能够提供最好的资源和投资。”显然这对一名创业家来说是有吸引力的;其次,IBM的全球化水平、品牌、渠道都是其他公司无法比拟的,强大的技术实力能够供创业者在IBM的产品基础上进行新的研发;第三,当风投想退出某个公司的时候,如果IBM认为这个企业有价值,还会继续跟进,将其融入到IBM的大家庭中。

照亮“地球”

在洛杉矶,30%的市民都在受停车之苦,但谁也没想过一个6英尺长、9英尺宽的停车地块还能如何更好地利用?Streetline公司却通过使用传感器,让城市中更多的停车场能够供人们使用,这样既减少了碳排放,也让大学、医院等停车场在空闲时段有更稳定的收入。

无论在中国、美国、非洲还是拉美,假药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Sproxil公司CEO Ashifi Gogo一直致力于阻止假药继续伤人害人。Ashifi Gogo创建了一个手机应用,用户只需将所买药物的序列号输入手机,就可以得到权威反馈,证明药的真假。

在SmartCamp里,有许多智慧交通、医疗、商务、移动互联等领域的企业,他们的方案可以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可以看出IBM的心思不只是社会责任,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扶持计划,将更多中小企业纳入其“智慧的地球”战略,为医疗、交通、能源等行业提供更多创新解决方案,扩大其行业生态圈。

“我们在参加企业的选择上是有一定标准的,但首先要认同并符合IBM智慧地球的观念,真正和我们心气相投。此外,我们希望企业的产品能切实解决一些问题,如智能电网、智慧城市、智慧商务、智慧水资源管理、智慧交通等。”Jim Corgel表示,IBM也希望通过对于SmartCamp收集更多新思路,引导初创企业发展,为城市管理者做出更好的决策提供参考。

詹海萍也认为,对创新企业的扶持与合作将对IBM未来的发展以及“智慧的地球”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大有裨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在赚钱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乐于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所在的城市和社区解决问题,这是全球各地的企业家都适用的思路。”

高端对话

众人拾柴火焰高

计世传媒集团副总编孙定独家专访IBM资深副总裁、全球应用开发商合作部总经理Jim Corgel。

孙定: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IBM智慧地球是长远、战略的考虑。在这样的考虑中,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分别占什么位置?

Jim Corgel:IBM的雇员当中约有400万开发者,所以我们非常了解开发者。11年前,我们建立了一个名为DeveloperWorks的网站,推动开源等事业的发展。在这个网站中,软件开发者和工程师不会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到处都是专利和私有技术的世界中,没有立足之地,我们希望建立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交流、自由探讨,充分发挥。据统计,全球约1400万个开发者中,有400万人每个月都会上这个网站。这种社区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无论对初创企业还是大企业都有帮助。我们一直鼓励基于“智慧的地球”理念的创业者精神,虽然这个市场现在还不成熟,需要很多公司付出时间和努力才能取得更大发展,但是他们提出的点子、方案、计划能够真正解决城市管理、医疗卫生、城市交通、食品安全等迫切问题,这也是我们提出“IBM创业家全球扶持计划”的初衷。

孙定:IBM为开发者和合作伙伴的发展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什么成绩和效果?

Jim Corgel:IBM的战略决策包括构建生态圈、拓展新兴市场、给初创企业提供支持,为此我们专门拨出一部分员工专职来做这些事。现在,全球各地的40个重要城市都有IBM全职员工在构建并维护当地的产业生态系统。他们在当地工作、生活,更了解本地市场和其他市场有什么区别,因为一家罗马尼亚的初创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中国初创企业肯定是不同的。我们越接近本地市场,就越有更好的机会传播我们的理念,提供更好的帮助。

篇3

如今,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健康工程、平安城市、环境保护等与现代城市管理、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实现了规模发展和品牌经营,为城市精心打造智慧化的生活。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开启,当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建立起广泛的信息沟通网络后,人们的生活将随时随刻享受着信息带来的便捷。

移动物联网应运而生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三个重要特征。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两层意思:首先,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次,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图1 物联网技术体系框架

所谓移动物联网,简而言之,就是基于移动手持设备的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移动物联网是移动通信、移动终端、物联网三大领域碰撞和融合的结果,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模式和途径。

早在2004年,欧洲相关学者就为移动物联网提出了建设架构和早期模型,即通过移动技术将移动设备作为物联网的接入媒介,使得移动设备成为物联网通用终端,由移动设备获得物联网目标端的信息,并通过移动网络传输到服务器端,由此完成服务。

图2 移动物联网技术体系框架

市场效应如日中天

移动物联网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应用模式和发展途径,目前在国际上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和发展指向。但从全球物联网的发展中,可以看到移动物联网正在经历着爆发式增长,尤其是随着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加速,移动化的物联网系统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从物联网发展的情况看,目前,物联网已经成为各国正在加大投入和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产业领域。

在战略规划方面,各国都出台了和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密切相关的规划和计划,并为之投入大量财力。如日本在2004年提出了“U-Japan”,旨在推进日本ICT建设,发展无所不在的网络和相关产业,2009年又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欧盟出台了系列政策促进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了《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提出欧盟到2010、2015、2020三个阶段物联网研发路线图,并提出物联网在航空航天、汽车、医药、能源等18个主要应用领域和识别、数据处理、物联网架构等12个方面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在网络基础方面,移动网络是各国重点建设的网络基础内容,已不仅是固定网络(光纤)的配套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移动网络已经成为和固定网络并行甚至更为流行的网络。例如,新加坡启动了iN2015计划,目标是“利用无处不在的信息通信技术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智慧的国家、全球化的城市”,“无线@新加坡”项目通过7500余个热点提供速度高达1Mbps的无线WiFi上网服务;日本通过实施“U-Japan”,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芬兰已经提出了网络是公民基本权利,并在公共场所提供不低于2M的无线网络接入。

在技术研发方面,物联网核心技术及核心标准的研发已经在各国快速展开,其中很多涉及移动化的技术。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际电工委员会)在传感器网络、ITU-T(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在泛在网络、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在物联网、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在近距离无线、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在IPv6(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的应用、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在M2M(机器与机器)等方面,纷纷启动了相关标准研究工作,国内大唐电信主导的TD-LTE等技术研发,也加入了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在应用模式方面,物联网的发展正在演化出越来越多的应用和运营模式,其中移动化的发展模式显得较为突出,在部分领域已经取得了市场认可和积极回应。如以车载终端为核心的车联网发展,2010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达到1400亿美元,其中很多部分可纳入(或未来将纳入)车联网范畴,以通用Onstar为代表的车联网系统正在越来越多的车辆上使用;以智能手机为终端娱乐、商务等,如美国目前流行的手机查询商品价格等(国内有“我查查”),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爱,AppStore的形式让大众化的移动物联网应用得以快速传播;在医疗领域,越来越多的产品可以实现移动化的检测和信息传输,如可以实时测量心跳血压并传回数据中心的腕表,可以实时检测血样并实现无线传输的便携式测血仪器等。

从国外的物联网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物联网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尤其是移动化的理念正在快速渗透到社会管理和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移动物联网顺应着移动化、无线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在应用模式上正快速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接受,并在很多领域酝酿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中国表现可圈可点

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布局较早,中科院10年前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目前正加紧研发“物联网”技术。2009年10月,中国研发出首颗物联网核心芯片――“唐芯一号”。2010年工信部和发改委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之前我国已经规划了3.86万亿元的资金用于物联网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国内物联网(包括移动物联网)主要有以下发展特点:

发展热情空前,市场前景看好。随着国家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决定,以及总理关于物联网的重要讲话,国内在物联网领域发展热情高涨,几乎大部分一线城市和基础较好的二线城市都将物联网发展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并在多个领域,如交通、医疗、教育、环保、物流等提出了物联网应用示范的项目。在这种举国上下大力发展、大量投入的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和产品将面临着巨大的应用市场,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的格局和路径,将成为国内比较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技术研发相对较强,处于世界前列。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目前处在世界前列,并拥有多项专利。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已被采纳。对于这个全新产业,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在传感领域目前走在世界前列,与德国、美国、英国等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其中包括移动物联网所需的相关技术,如TD-LTE、短距离自组网技术等等。

移动化发展路径受到青睐。移动化的物联网发展模式具有便捷、效率高等特点,在国内各种资源(如医疗资源、教育资源、道路资源等)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更容易受到市场的接受和青睐。例如,在国内的医疗检测领域,传统的到医院做检测使得医院人满为患,移动式医疗物联网改变了到医院做检测的传统模式,可以利用移动检测设备实时检查并传回数据,目前类似产品已经在市场上频繁出现;在商品信息查询方面,将数据库和终端应用软件实行分离,将应用模块和手机等终端进行绑定,实时查询和调用商品信息资料。

物联网的发展有目共睹,其市场前景已为大众所接受。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发展模式,移动物联网的发展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研究表明,未来移动物联网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首先,应用规模将迅速扩张。目前,业界对物联网应用规模的预测已经基本趋同,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指出,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美元级新兴产业。到2020年之前,全球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将达到500亿个。其中,移动物联网将以更加便捷、更加实用的优势,占据物联网市场份额中的重要一块。

其次,支撑环境将更加成熟。移动物联网和物联网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其依托更加快速、更加便捷的无线网络以及更加智能的终端。目前,我们常规使用的网络主要包括2G、3G、WiFi、WLAN等,未来4G等更快速、更安全的网络应用,将为移动物联网提供重要支撑;另外,更加智能化的终端,也将推动物联网真正成为人们身边最实用、最便捷的应用。

篇4

1.物与物交流的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Web3)的物与物之间交流不同于Web1的人与物交流与Web2的人与人交流,其主要区别在于:Web1的物主要指计算机,人与计算机打交道,互联网通过计算机终端提供服务,交流之主体是人与计算机;Web2的人与人交流更凸现了实时性和多媒体特征,人们之间的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语音和视频的形式即时信息互动,超越了人机交互界面,交流之主体是人与人(图1);而物联网之物与物交流是通过传感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和互联网络将具有感知的物品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和生活体系”2,交流之主体则是更为广泛的包括人类在内之智慧物。

2.物联网使具有“智慧”之物成为可能

物(things)指客观世界中万物之总称,“物也者,大共名也”(荀子•正名)。而物联网中的“物”是指能够通过网络联系起来的“物”,换句话说,能否实现此物与彼物的相联,关键在于“物”是否具有相连的条件,即物联网中的“物”是否具有环境感知、身份识别、信息接收和行为决策等智慧特征。只有具有这些特征的“物”构成的“智慧地球”,才可能实现物联网中物与物的“对话”。因此,物联网中的“物”并非是物质世界中所有的物,而是具有一定智慧之物3。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4。按照这一定义,以产品类“物”为例,要使其具有“智慧”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传感器的应用使产品有了“感觉器官”,RFID的应用使产品有了可识别的身份,再通过无处不在移动网络使产品有了判断和处理问题的大脑,原本无意识的物体变成了有智慧的物品。也可以说物联网中“物”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智慧,至少要让物联网络知晓你是谁(能识别)、在何处(能定位)和做什么(能感知和沟通)。

设计对象的更新:从常规智能产品到智慧型物品

从产品设计视角,为了区分常规的智能产品设计与面向物联网的产品设计,我们将后者的设计对象称之为“智慧型物品”。从本质上说“智慧型产品”的也属于“智能产品”一类,但其与一般意义的上智能产品有所不同。

1.“智能”有限的智能产品

常规的智能产品也可以具有感知、决策和执行等功能,如智能导航仪、智能洗衣机和智能冰箱等。这类产品是机械、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晶,美国西北大学教授Norman认为“由于机器的智能并不存于机器中,而是存在于设计者的大脑中;因此,当意外事件发生时,由于设计者不在场,所以机器往往就不灵了”5。机器的“失灵”并不等于机器完全没有“智能”,而是设计者使机器所具有的“智能”不能应对“意外事件”。理由有二:第一,设计者设定的或设想的智能处理程序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设计者的智慧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的可能性;第二,特殊情况下超出了智能产品的应对能力,从而出现错误。譬如,GPS导航仪由于无法反映道路拥堵、交通管制或维护等实时情况,从而导致错误的导航。

2.“智能”无限的智慧物品

与常规的智能产品相比,物联网中的“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人工智能产品,而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或终端,其智能与网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离开了网络,其智能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以3G手机为例,如果没有了网络不仅不能上网,甚至电话都不能用了。另一方面,来自物联网的智能使产品更具有智慧,如物联网导航仪可以随时接收实时道路情况,选择最佳的行驶线路;物联网冰箱会及时提示用户购买将要用完食物,进入商家购买界面享受商家自动配送服务。从“戴物联网‘表’保老人平安”到“‘智慧旅游’开启智能时代”无不具有“智慧”的烙印。对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联网终端产品来说,与其称为智能产品,莫如定位于“智慧型物品”更为合适。正如前述,这种“智慧型物品”是物联网环境下的产物,完全依赖于物联网而存在。因而,“智慧型物品”的“智能”存在于物联网中之中。名为Nabaztag(后更名Karotz,图2)的无线智能兔子,法国Violet公司将其称为首款Facebook硬件。

Karotz是为社群网络整合打造的,具有“智能”的“智慧型物品”。当连接至互联网时,内置网络摄像头可在语音识别软件的指挥下拍摄照片,并将照片上传至Facebook,且还能阅读Twitter信息流和天气播报等内容。在此基础上Violet公司还推出了Android版和iOS版的一款应用程序,能在Android或iOS移动设备上向Karotz智能兔发送文字信息,从而让Karotz“讲话”。

从设计“智能产品”到设计“智慧型物品”,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将发生变化:智能产品具有智能不再是固化的和有限的,而是动态的和可扩展的。设计者虽然不能让产品本身的智能应对所有情况,但可以让产品接收来自网络的“智能”变得更加“智慧”。设计师不只是设计产品对象本身,而是要设计好产品与物联网对接的形式和获得智能的路径。

设计策略的变革:从一体化解决方案到智慧解决方案

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许多过去认为是天方夜谈的事情,如今已变成了现实。千里之外,人们可以看到家中的情景,智能家居让小偷们“失业”;凭借一部手机,就能远程轻松指挥智能家居,显示了智慧生活的神奇魅力1。显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得益于革命性的“智慧解决方案”。

1.一体化解决方案产生的非“聪明”产品

“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提供的产品创新方案”2。这种创新方案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对多个产品解决方案的评价、筛选、组合和决策,其根本目标总是为了满足产品服务的对象——产品消费者(间接用户或直接用户)的需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会涉及到产品解决方案的选择问题。对于常规的产品设计来说,满足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主要立足产品对象本身,即利用产品本体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来实现设计目标。设计者基于独立的、有界的或者封闭的产品空间,提出一体化解决方案。立足于产品本身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由于受自身条件的约束,在由用户、产品和场景构成的产品系统中,用户始终是起主导作用的主体,产品总是为用户服务的客体,二者的主从属关系也总是恒定的。如家用智能洗衣机,可以自动选择最佳的洗衣程序,但确不能保证一定能将衣物洗净;家用智能电冰箱,可以提供最佳的食品保存温度,但确不可能提醒用户食品是否超过了保质期。这是因为局限于一体化的产品解决方案,由于缺乏“智慧”是不“聪明”的产品。

2.智慧解决方案催生的“聪明”产品

智慧解决方案超越了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局限,将立足于产品本身的解决思路扩展到开放的物联网空间,利用以“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为特征”1的智慧方法来实现常规产品无法企及的目标。实现智慧解决方案的基础是物-物之间的透彻识别和全面互联构成的有机网络,依托的是物联网海量、高速、实时的数据超常处理能力和系统、全面和深入的智能决策和行动技术。纵观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如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农业、智能安防、智能建筑、智能生活和智能家居等均是采用智慧解决方案的结果。

采用智慧解决方案不仅可以构建具有“更深入的智能化”的各类智慧的应用系统,还可以设计出“聪明”的各类物联网终端产品。正如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的报告中所描绘的那样:“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海尔的世界上首台物联网冰箱,不仅可以储存食物,而且可以通过与网络连接,实现了冰箱与冰箱里的食品、与超市的食品、与人类之间自由沟通2。例如Wifi体重计(图3)就像我们的便携私人健身教练一样,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咨询健身相关资料。可帮助用户坚持完成节食和健身计划,还可以将数据共享到其他健身App中。凭借内置的Wi-Fi连接,可以自动记录用户所有的体重数据和阻抗测量值,并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到用户的iPhone、iPad和iPodtouch上。用户通过下载免费的iTunesApp,便可随时安全登录查看完整的体重、体重指数(BMI)、脂肪和肌肉量等信息。与智慧型物品需要依赖于物联网技术一样,设计师要实现设计能够理解人意图的“聪明”产品也必将以基于物联网的智慧解决方案为设计策略,这种设计策略采用开放的创新设计思维,体现了直接方式与间接支持、产品终端与网络系统的交集与整合。

设计思维的转变:从服务设计到智慧服务设计

服务设计命题的提出,为产品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是物质条件不断提升的前提下,从为生存到为生活方式而设计的设计理念变革之使然。从本质上说,立足于非物质的服务设计是为了“将设计的理念融入到服务的规划与流程本身,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消费者的使用体验”3,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则为单纯的服务设计转换为智慧服务设计提供了可能性。

1.从为“一次”到“服务”之设计思维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设计主要针对用户购买产品的“一次”,由于从“购买——使用——废弃”全过程完全由用户自主进行,产品提供的服务功能是在有限的设计过程中完成的,用户的按受的服务也是在一个有界空间进行的。在服务设计之中,所谓的产品只不过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一个节点或产品终端,设计不再囿于相对独立的产品和不可拓展的服务。可以认为,为“一次”的设计是有限的,而为“服务”的设计是无限的。从“有限的服务”到“无限的服务”促使了设计思维的转变与创新:首先,由于产品与服务融为一体的服务设计是“包括服务模式、商业化模式、产品平台和交互界面的的一体化设计”1,因而这种设计必定是多学科的团队行为,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不同背景开发人员同力完成。其二,实现“无限的服务”,需要一个合适的运作平台,该平台允许众多的第三方设计公司可以在平台上、断更新和扩充服务功能和内容,以满足用户的无限需求。苹果公司的AppStore和iTunes、GooglePlay以及诺基亚的OviStore等正是这种平台的具体体现。

2.从为“接受服务”到为“智慧服务”之设计思维转变

物联网的引入使服务系统的感知服务成为可能。接受服务的对象进入服务提供环境之后,由无处不在的计算技术和网络构成智慧系统就能够自动识别接受服务的对象,从而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应用于北京故宫、成都都江堰、南京中山陵和杭州虎跑寺等景点的自动导游系统借助集智能多媒体导游和GPS全球定位系统,随时感知游客所处的景点位置,自动进行详细的讲解。这种服务模式虽然只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服务雏形,但其“智慧”特色已见端倪。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服务系统的设计不只是对用户需求、产品终端、计算技术和互联网络的整合,其服务对象和形式也将发生变化。服务对象将由消费者扩展为物联网中的“物节点”,如汽车自动驾驶、不停车自动缴费、宠物位置定位、远程信息采集和安全防护监控等。服务的形式将由接受服务扩展为基于感知识别的更智能的个性化“智慧服务”,如根据感知到的病人状况,提供医疗咨询和诊治建议、根据感知到的家庭养花的物理信息(品种、湿度、温度和养分等)提供自动养护等。物联网的引入对服务设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设计创新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将使真正智能化的智慧服务成为现实。

武汉侨亚百老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无线通信等信息化技术,提出“信息化养老”服务模式,希望将智能养老服务模式延伸至老人家中。E-脉手表的服务内容涵盖老年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该方案以网络和电话为主要实现形式,整合社会上已成熟的专业化老年服务机构力量,结合信息化终端E-脉手表和智能健康养老服务站为老人搭建了一个居家养老的信息化服务平台2。

结语

篇5

通过机顶盒,消费者可以使用回看、互动等功能。此外,消费者还可以在互联网联通的状态下,使用电视遥控器用语音来搜索节目、调节音量、查看天气预报等。用户需要什么功能,有哪些应用需求,电视厂商、有线电视台几乎都可以将其实现,这已经和几年前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提出的智能电视概念非常接近了。

应用需求驱动了技术变革,消费级市场如此,企业级市场亦如此。面对复杂的园区网络环境,各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需求都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应用需求驱动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不断改进解决方案,尽可能去满足客户的需求。2016年6月初,新华三集团在“2016 H3C Tech-Tour”技术巡展成都站上,正式了应用驱动园区网(ADCampus)解决方案。这是软件定义网络理念的园区网解决方案,是继2015年底新华三旗下华三通信大互联战略后推出的核心解决方案之一。

软件定义网络

软件定义,包罗万象,这当然也包括网络。园区网是基础的网络形态之一,如大学校园网、企业内部网等。经过多年发展,不仅园区网的规模与园区企业业务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移动终端、物联网设备等新的接入设备也对园区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人适应网”的园区网应用方式,面对当前人员变化频繁、应用大量增加、移动接入复杂等情况,网络僵化、位置绑定、运维复杂等短板显现无疑。

对此,华三通信国内市场部副总裁毕首文指出,从传统的人驱动网络,转变为应用驱动网络,最终实现智能驱动网络,是网络发展的必然轨迹。作为“大互联Connect+”落地的关键,新华三在新网络基础上,推出了应用驱动网络基础架构,来满足业务新常态带来的新需求,应用驱动园区网(ADCampus)解决方案就是其中针对园区网场景的具体实现。

新形态下的园区网与传统意义上的园区网有所不同,新华三对此的解读是,新华三提出了一个SDN plus概念,即在SDN概念的基础上,来开发具有更多附加值的产品。它跟SDN密切配合。华三通信战略市场副总裁王玮补充道:“早期SDN技术是通过OpenFlow流表下发来控制转发,但在实际运行中并不顺畅。而我们提出的SDN plus不仅可以使网络顺畅运行,而且还为用户提供了通信、安全策略的保障。”

切片与柔性减少手工配置

在新华三新园区网构建设想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两个关键词就是切片和柔性。所谓网络切片技术,事实上是一种隔离方式。这与以往的物理隔离类似,但现在是以软件定义网络的方式来实现的。

王玮认为这种隔离非常有必要,是非常常见的应用:“其实切片的目的就是实现隔离,使不同的用户组织区隔开。在多数企业网络中,有多部门的不同应用需求。因此,也产生了多部门之间的隔离需求。举例来看,工业生产网络、办公网络和财务网络的需求就不同,在同一园区中,甚至在同一企业中的应用需求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网络隔离技术。”

新华三采用的VXLAN技术可以实现虚拟网络下的大范围隔离,这与传统的使用VLAN隔离有所区别,VLAN隔离无法实施大范围隔离。由于VXLAN是一种虚拟网络隔离,因此也更容易部署。

毕首文认为SDN和VXLAN技术是紧密结合的,他表示:“如果SDN和VXLAN技术融合在一起的话,就有可能实现一键部署,区别应对网络应用的不同需求。例如,在某一时间段专门隔出一个视频会议应用,保证其拥有足够的带宽。在视频会议结束时,即可通过更改该隔离策略即可将网络状态恢复为原状。对管理员来说,这种配置在应用驱动园区网解决方案中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这就是应用驱动园区网的可取之处。”

以往,这种配置可能需要专业的管理员来完成,但如今一般用户就可以完成。相对于传统构建模式,新华三应用驱动园区网解决方案有着十分显著的变化。ADCampus解决方案创新地引入了VXLAN+SDN的技术,通过构建基于VXLAN的新一代柔性园区基础网络,配合软件定义的相关理念,颠覆传统园区网“人适应网”的现状,实现整个园区网范围内“网随人动”。

应用驱动园区网解决方案不仅拥有高“柔性”,而且还拥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只要把业务属性部署下去,它会自动对网络进行优化,这可以提高园区网使用效率。该解决方案由核心、汇聚、接入三层网络设备组成,外部搭配园区网驱动器(Campus Director)。在具备统一配置文件、无差别网络接入、安全资源集中部署、基于应用网络切片等特性的柔性网络基础上,园区网驱动器将网络的自动化上线、接入管理、用户组/策略管理、业务配置管理、网络运维等功能集成在一起,通过直观的图形化界面提供给管理员,并支撑上层多种业务应用系统。

对于用户来说,应用驱动园区网解决方案可以让管理员告别复杂的代码工作,所有操作都通过园区网驱动器后台转化为网络设备的具体命令下发给设备执行,大大降低了园区网运维难度。更重要的是,企业在不需要做任何网络配置调整、增加运维复杂度的基础上,让用户和终端可以在整个企业园区的任意角落移动,保持用户和终端始终处于既定的隔离网络、延续既定的网络策略,从而大大降低了园区运维的复杂度,满足移动化和物联网浪潮下对于园区网络新的诉求。

保护企业投资

适应不同行业需求

在很多方案的落地过程中,通常都伴随着大量设备的更新换代或者增添,那么新华三的应用驱动园区网解决方案是否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呢?这是否会对园区和企业造成一定的负担?对此,王玮表示园区设计初期就会详尽考虑这些问题:“新网络方案的改造并非颠覆性的变化,我们希望尽量保护用户的投资。所以这种设计,包括SDN、交换、转发等环节现在并不需要更换整网设备,仅需在重点节点更新一些设备,主要集中在汇聚层和网络的边缘,充分考虑了保护企业投资,避免浪费。”

为此,新华三专门研发了相应的园区网驱动器DR2000。作为一款开创性的产品,DR2000可支持169个厂商设备,支持第三方App的导入,Restful接口提供调度网络的能力,可帮助IT部门同时管理15000台网络设备和10万个用户及终端。借助这一设备,企业可以轻松跨入新IT“快车道”,部署快、运维简、创新易的应用驱动园区网也得以轻松实现。而DR2000仅仅是该解决方案中的一个设备,还有很多设备供用户选择。

还有一点我们也不能忽略,那就是该解决方案既然是应用驱动园区网解决方案,那么针对不同行业用户,这种方案自然会面对不同需求,毕首文表示:“该方案在面对不同场景的时候是结合行业特质的,园区网的建设都会结合整个行业本身的一些特质在里边,会有一些相关的业务性的定制化应用在里边。”

智慧网络助力智慧城市落地

篇6

[关键词]卫生信息化;社会资本;内涵;分类;参与特征

卫生信息化是集先进卫生管理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投入、创新技术、完善系统和培养队伍的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金、技术、服务资源等。据原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计,2010-2012年间,我国国家层面总投入95.754亿元支持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1]。《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估计,实施全民健康信息系统工程,预计需要中央累计投资611亿元,加上地方配套及医疗机构自筹,实际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2]。然而,各级政府对于卫生信息化的财政投入有限,筹资渠道单一,卫生信息化软硬件的投入、运营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卫生信息化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缺乏也造成其对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支撑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卫生信息化后续系统升级和运行维护经费难以到位,卫生行政部门仅靠自身的资源难以满足卫生信息化的需要。因此合理利用社会资本,明确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分类与特征,创新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推动卫生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1.1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由社会学中的社会和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综合而来。最早提出社会资本一词的是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格林•洛瑞(GlennLoury),他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促进或帮助获得市场价值中有价值的技能或特点的人之间自然产生的社会关系[3]。随后,皮埃尔•布迪厄(P•Bourdieu)、詹姆斯•科尔曼(JamesColeman)、罗伯特•D•普特南(RobertPutnam)等学者将社会资本全面引入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并建立了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4]。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社会资本研究,并将其运用到各个领域中[5]。目前关于社会资本的内涵仍然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朱炜提出社会资本是除政府资本之外的所有物力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行动力资本的总和[6];我国民间认为社会资本是一个相对于政府投资资本的概念,是指政府投资资金以外的社会资源[7];财政部印发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中将社会资本定位为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境内外企业法人,但不包括本级政府所属融资平台公司及其他控股国有企业[8]。本文主要探讨社会资本和政府的合作问题,而社会资本是不同于政府的概念体,将其界定为区别政府资本以外的社会资源,分为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财力资本。1.2卫生信息化为充分反映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不同内容和不同阶段的特点,我们深入分析了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就确立了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9],包括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也有学者认为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软件系统建设、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建设、信息化系统安全体系建设、组织的信息化与业务连续性管理意识的培养和强化[10]。2013年,《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人口健康信息化的总体框架,明确了卫生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数据资源、业务系统、区域平台、基础设施网络等内容[11]。综上所述,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政策、技术和资源三大类。政策包括为规划、促进、完善卫生信息化建设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分析、评估和监测;技术包括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需的标准规范、软件系统、硬件设施等条件,根据其技术属性以及与卫生业务的相关程度又可以分为基础工具、核心服务和延伸服务3类,基础工具是指不具备业务特异性,适用于所有卫生信息化服务的建设内容,如网络基础设施、信息传输介质、标准规范等,核心服务是指与卫生服务紧密相关的业务信息化建设内容,延伸服务是指有别于传统卫生服务的其他卫生服务所需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如健康咨询平台、健康管理服务、就医流程优化服务等新生业态;资源包括保证卫生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等外部资源。

2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分类

本文以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资本物理属性为划分依据,将社会资本分为以下三类。2.1智力资本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咨询机构等提供的各类卫生信息化政策、规划、标准规范、业务需求分析、数据分析与利用等。这类社会资本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通过知识、管理等为卫生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提供方向上的指导和信息利用服务。2.2物力资本包括信息技术类、信息服务类企业提供的各类卫生信息化软件、硬件、基础设施、互联网服务等。这类社会资本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实体,通过提供卫生信息系统、信息设施、信息服务等产品为卫生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提供实物环境。2.3财力资本包括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社会组织提供的卫生信息化建设资金以及相关金融服务。这类社会资本并不直接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而是通过与智力资本或物力资本合作提供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通过对卫生信息的运营管理、基于卫生信息服务的衍生服务等实现资本的升值。

3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社会资本参与的特征分析

3.1各类社会资本已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随着卫生信息化建设理念的创新,各类社会资本均已参与到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在智力社会资本参与方面,如江苏省卫生计生委从2001年依托江苏省标准化研究院长期从事标准信息研究和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卫生标准规范研究[12];在物力资本参与方面,如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租用中国电信网络建设卫生系统业务专网[13],崇州市政府引入第三方软件公司共同注资成立合资公司开展崇州智慧医疗建设项目[14];在财力资本参与方面,如福建省卫生计生委引入银行及企业的支持开展市级平台及县级以上公立医院信息系统接入平台建设[15]。3.2社会资本已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各领域通过对国内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社会资本参与案例的分析,在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机制设计、网络基础设施、信息传输介质、标准规范、各类业务信息系统、健康管理服务等方面均有社会资本参与。在政策机制设计方面主要以智力资本参与为主,主要体现为规划、促进、完善卫生信息化建设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分析、评估和监测等;在网络基础设施、信息传输介质、标准规范等方面,以银行、通讯公司等大型国企的物力资本投入为主,如北京怀柔、平谷等试点区县的医疗机构通过与银行合作,为广大居民发放健康就诊卡[16];在各类医疗卫生业务信息系统的开发部署方面,目前参与主体仍是传统信息技术公司,如国内大多数医院所使用的医院信息系统(HIS)主要是购买软件供应商提供的成熟产品;在健康咨询平台、健康管理服务、就医流程优化服务等新生业态方面,发展迅速,各互联网巨头们也纷纷参与其中,如宁波市卫生计生委与第三方公司共同开发的全国首家云医院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运营的健康管理[17];在保证卫生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等外部资源方面,参与主体以银行等财力资本为主,大量金融企业通过提供风险投资等金融服务参与到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中,实现了对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有效补充。3.3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合作的方式多样化目前国内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合作方式多样,主要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外包模式,即政府卫生部门将其信息化规划、建设、监理、运维和信息资源管理、业务管理等工作中的部分内容通过市场化机制或授权委托交给专业机构完成,主要包括技术咨询、系统建设及运维、数据传输、数据采集加工、设备托管、数据备份、业务执行、项目筹资等[18],一般通过政府付费实现收益;二是特许经营模式,即根据使用者付费原则,社会资本部分或全部投资卫生信息化建设,并通过一定的合作机制与政府部门分担项目风险、共享项目收益,政府根据项目实际收益向特许经营公司收取一定的特许经营费或给予一定的补偿,项目的资产最终由政府保留,如崇州智慧医疗建设项目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同时,崇州市政府每年拿出上年GDP的2‰购买服务,为合资公司提供盈利渠道[19];三是多元合作模式,这种新型模式中不仅有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的合作,还可有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的参与,各合作主体以完成公共服务的供给为目的,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形成以双赢或多赢为理念的相互协作模式,如邵逸夫医院、杭州市江干区卫计委和第三方软件公司等联合,共同建设“邵医健康云”平台[20]。3.4新技术应用助推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近年来,移动医疗、健康物联网、健康云服务、医疗大数据等新兴概念与技术引起了医疗卫生行业和信息通信行业的普遍关注[21]。如利用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进行健康管理的理念得到广泛共识,预计在未来5年中,将会产生约200亿元的健康管理服务市场[22]。移动医疗产品正在走向智能化、个体化、轻便化和连续化,以“北京健康云”为例,它包括三层架构:底层是“感知设备层”,通过dulife可穿戴设备、百度健康平台等产品,用户可以实时监测到自己的健康数据;中间是“健康云平台层”,当健康数据上传到云,健康云平台层负责对所有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计算;上层是“健康服务层”,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如减肥瘦身辅导、健康管理咨询、远程心电监测等[23]。同时,随着居民对生活方式和健康保健的日益重视,互联网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获取健康保健知识和信息的来源,各种健康资讯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3.5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态势良好在国家转变政府职能的大背景下,公私合作模式在各行各业得到推广应用。大力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信息时代、开放时代的必然选择。2013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建立政府统筹、部门主导、社会参与、便民惠民、合作共赢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模式”,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陈啸宏在2014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上指出:“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24]。近年来,伴随智慧城市的发展,地方卫生政府也积极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如浙江《关于促进健康信息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引入社会资本搭建健康信息服务基础框架、开发健康信息服务普惠项目、拓展健康信息服务新型业态等。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国内社会资本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地相继开展了多个公私合作项目,参与主体涉及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公私合作模式项目公司、信息软件公司、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通信运营商、高校科研单位等,项目的投资金额也屡创新高,如财政部已经公布首批30个PPP示范智慧城市项目,总投资规模约为1800亿[25]。辽宁省卫生计生委借助银行及电信运营商,2014年累计引入社会资本3.64亿元开展居民健康卡建设[26]。

4结语

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01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2014年末我国总人口数13.678亿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已超2亿。60周岁以上人口2.12亿人占总人口数15.5%,65周岁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总人口数10.1%。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高速发展阶段。

2010-2014年我国老年抚养比从11.9%上升到13.7%,劳动年龄人口需要抚养老年人数量增多,加重了家庭抚养负担。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却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未备已老特征明显。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发展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重要性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空巢、失能老人分e占老年人口总数51.3%、18.3%。经济新常态下,人口老龄化加大经济发展压力,我国人口红利渐逝成为不争事实。发展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多层次养老服务具有现实意义。其一就目前养老服务市场看,老年人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老龄事业发展前景广阔,通过发展老龄事业能够为待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缓解就业压力。其次老年人对家庭依赖重,人口流动性强导致越来越多老人不能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无法得到子女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居家养老是把服务项目延伸进家庭使老人能够得到服务又满足其精神慰藉需求。最后城镇化和现代化推动下,我国家庭呈现出规模微型化、结构扁平化特征,家庭养老功能急剧下降,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不足以应对高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

三、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养老设施不健全,养老服务供需不对称

老人对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关爱、文化娱乐服务需求增加,但目前大部分养老服务设施规模小、功能少。有些社区只能提供社区工作人员日常办公用地,没有多余场地建设养老设施。

2.缺乏医养护专业人才,存在医养分离现象

随着养老服务事业逐渐兴起,社会养老领域面临护理与医疗康复专业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虽然有些成功的养老服务试点中逐渐将医疗和养老相结合,但仍然没有普遍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我国养老存在“看病地方不养老,养老地方不看病”现状,不能有效整合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

3.缺乏社区养老服务信息交流平台

社区养老中的信息交流主要以社区管理中心为载体,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向社区提出申请并登记,社区派出工作人员进行上门服务。社区人手不够或可用资源不足不能及时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或者忽略老人需求造成信息交流不畅通、服务不到位等现象,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效开展。

4.政府在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定位模糊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大部分都是政府负责完成建设,基础服务工作也多由政府工作人员从事,政府定位不明确出现大包大揽、越位等现象。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对养老资源整合的基础作用、积压了社会组织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市场份额,压抑企业和社会组织活力和积极性。

四、关于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

1.合理规划用地,建立配套的养老设施增加有效供给

土地征用方面,政府、国土资源局要合理规划土地将养老公益性用地与商业用地区别对待,政府要求开发商在进行住宅规划时,小区内要建立适应老年人需求的配套养老设施,确保社区养老能够真正从空间层面上落实。

2.培养专业养老服务人才,建立医养护相结合的专业化养老服务

第一,通过政府补贴对现有人员进行定向专业培训,提供不同社区服务人员交流学习机会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第二,在高校开设与养老、护理相关课程培育专业人才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加强对专业学生培养,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服务团队人员数量和技能的不足。

3.打造“互联网”+居家养老联动平台,发展智慧化养老

在大数据时代下打造互联网+居家养老平台,逐步建立与老年人沟通便捷、服务及时的信息化服务网络。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OTO)可以使老人足不出户享受居家养老带来的一系列便利服务。为社区中需要提供服务的老人安装一键通电话,设置儿女电话、社区电话、急救中心、报警电话、火警中心等快捷键解决子女上班无人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

4.构建“看护四边形”养老方式,发挥多元主体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通过构建以政府、市场、非盈利组织/社区、家庭四方联动的“看护四边形”养老方式,加强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合作”与社工、义工、护工“三工联动”的整体效果并进一步推动养老产业发展。

从政府角度看,政府要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并分清有效需求与潜在需求。通过制定和提供政策支持、宏观指导、评估、监督等方式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帮助有需要但没能力获得服务的老人获得合适服务,改善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现状。

从市场和社会角度看,要发挥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作用。充分挖掘社会闲置资源,将城镇中闲置的土地等资源经过一定程序,加以改造成养老机构、社区养老设施等增加养老服务供给量。

五、对未来居家养老服务的总结与展望

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物联网;产业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支撑,当前我国多地提出建设智慧城市,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物联网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需求空间广阔,能够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难题,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现阶段探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机遇与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物联网就是利用感知设备和传感器,按照一定的协议,把所有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定位、识别、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根据这一架构,物联网可以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各种嵌入芯片、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如RFID(射频识别芯片)及读写器、GPS终端、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感知层的主要作用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相应地,物联网产业链可以划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是感知层元器件和终端设备的生产厂商,中游主要是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和网络设备提供商等,下游主要是服务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

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的现状是:在产业链上游,我国企业的技术力量薄弱,比如感知芯片和高端传感器的生产技术,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在中游的软件提供商以及系统集成商环节,我国虽然有华为、中兴等具有国际实力的企业,但是面临的挑战也非常巨大,其竞争对手有微软、IBM等,而在下游,由于政策的原因,国外的企业只能寻求技术合作,无法开展业务,国内网络运营商的生存环境较好,从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产业链的现状来分析,可以找出当前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有效路径。

一、发挥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垂直整合产业链

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国外企业的竞争,只有整合产业链才能形成竞争优势,同时这也能发挥规模效应,从产业链各环节的情况来看,我国电信运营商不仅生存环境较好,而且具有基础设施和技术积累丰富、客户资源众多、信任度高等优势,应该顺势而为,在物联网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中发挥主导作用,电信运营商可以基于M2M业务运营管理支撑平台的引入,来构建以运营商为核心和主导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这是物联网产业迅速规模化发展的有效手段。这也将加速我国的3大电信运营商都从传统的运营商向能够提供信息服务的“智能管道”转型的速度,由于物联网的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因此,当前电信运营商应该加速建设适应大规模内容数据传输要求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宽带,一是增加带宽,可以大量地传输数据;二是发展移动宽带技术。

二、积极抢占目前产值最大的上游环节

虽然我国企业在产业链上游环节并不占优势,但是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过程来说,目前上游的芯片和传感器制造领域是产值增长最多的领域,这是因为物联网要实现物物相联,对感知设备的需求将会以物体为单位,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在提“感知城市”也反映了对这一环节的重视。所以,我国企业现状应该在这一领域占据一定份额,才能在将来具备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实力,对于在芯片生产环节的企业,应该给以支持,并且应该引导企业和研发机构联合攻关,攻克芯片生产的关键技术。目前我国很多芯片的关键技术和标准还是国外的,这对信息安全造成了一定隐患,这也要求我国企业占据这一领域。随着物联网的推广应用,在上游环节需求相对更为旺盛的元器件主要包括:一是超高频的电子标签,因为这种标签的读取距离可达10米,更适应物联网的需要;二是将感知、处理和传输集成起来的微机械传感器,国内的芯片生产企业应该首先在这些产品的生产上抢占市场。

三、增大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示范应用点建设

政府引导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加强示范应用点的建设,重点是针对群众关注度高的领域,如针对大家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度高,建设利用传感器实现对污水的防控和治理的示范点,针对大家对道路的通畅度关注度高,建设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ETC)示范点,针对对看病难的关注度高,建设远程采集数据、远程诊断的感知健康示范点,近年来,各地已经建设了相当数量的这些智慧城市示范点,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宣传,使群众的应用度更高,更能直观地感受到物联网应用带来的好处,从而产生更大的需求,倒逼企业发展相关产业。

在示范应用点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有:一是要突出产业化条件比较成熟的环节,如物联网的感知层,目前在物流、工业等行业产业化条件成熟,建设这些环节的示范点,引导企业占领这些环节再延伸产业链更具有可行性。二是示范应用点不仅要体现理念,更要突出技术的先进性。物联网能够对出现的突况进行智能处理,但是国内的有些示范应用,如对盗窃者的防范,和传统方法比较起来,效果区别不大,而费用却高很多,这样的示范点带动作用不大,与此相对,利用物联网实现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控,不仅可以防微杜渐,而且可以实现远程关闭污染源,就体现了新技术的优势,其带动作用也更为明显。三是目前各级政府在公共领域建设了很多物联网示范点,在此情况下,政府的财政预算应该相应调整,物联网能够解决的问题,以前的财政预算应该削减,这样才能体现物联网能够促进节约。

四、促进科技创新

根据前文分析,我国在物联网核心技术上并不占优势,而物联网产业产业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掌握核心技术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发展物联网产业,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占据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在促进科技创新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我国企业更多追求的是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更倾向于加工环节,遇到技术瓶颈就绕道而行,并且科技创新前期投入较大,创新前景不明,也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这与国外的企业有较大区别,国外企业由于资金雄厚,技术积累丰富,创新后能形成垄断利润,使企业具有自发的科技创新的动力。

五、加强规划,统一物联网的技术标准

物联网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物流、医疗、农业、工业、安防等领域,但是由于每个领域的标准不统一,都不能达到足够大,不能进行产业化,这就发生了场景多样化和标准不统一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情况下,企业即使想涉足物联网产业,也由于担心采用的标准与最终标准不统一,导致前期的研发费用和硬件投入浪费,只好望而却步,而标准不统一还会引起各个应用场景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硬件无法互通,使物联网的应用价值也大打折扣,导致应用部门持观望态度,同时,物联网产业的很多应用,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工程,如智能农业,涉及到的部门有农业、气象、质检等部门,就需要几个部门共同推进,这也有赖于相关标准的统一,因此,只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推进,物联网产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六、利用物联网产业改造传统产业

物联网产业属于新一代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具有很大的环向关联度,十提出要实现四化互动,其中信息化对其他三化具有重大的带动作用,物联网产业运用于其他产业,正是实现信息化带动作用的一个突破口,这不仅能提高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水平,使传统产业焕发生机,重新获得强劲的增长动力,而且也能实现降低能耗、低碳发展,物联网产业也将因此获得巨大的市场,历史经验表明,一个新兴产业,当其成果运用于生产领域时,其发展才具有强大的动力。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工业,能够实现智能化的原材料采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配件制造商也能够根据总厂的要求生产符合要求的配件,在具体的生产环节,机器的运转次数,能耗数据等,可以通过安装RFID芯片实现更精确的感知,从而保证机器在最优状态下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对制造业的污染防范和控制,物联网技术更具备优势,可以随时在线监控,污染出现时,实行远程关闭。配合云计算技术,还可以将这些数据长期记录,找出规律,以防范于未然。物联网运用于物流行业,能够提高物流的智能化、现代化和可视化水平,对每件货物都安装RFID芯片,能够实现智能分类,智能装卸,智能投递,并且遇到突况能够智能处理,企业还可以利用对这些数据的长期记录找出各地消费者的偏好性,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如各伙伴国都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则各国的需求信息、价格信息能够明确,这将极大地降低贸易风险。

此外,物联网产业的技术运用于农业,能够实现对农产品培育过程的全程监控,实现规模化农业的精细化管理,运用于旅游业,能够提高旅游的便捷性,有利于游客安全和景点的生态保护,运用于零售业能够实现对大数据的深挖掘,找出各种商品的相关性,提高销售额,总之,物联网在其它行业的应用将形成一种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带动其它产业和物联网产业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杰,郗家贞.对物联网组网架构的探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08).

[2]陈宝国.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对我国的影响[J].科学决策,2010(11).

[3]丁雪芳.物联网技术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8).

篇9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我要永远戒骄戒躁,不断前进。”雷锋日记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二日。它告诉我们个人和集体的荣誉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任何工作岗位个人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关系到整个集体事业的荣誉,每一个个体应以集体之荣为己荣,以身作则融入这个集体中。这种思想上的升华,正是现今提倡的精神文明的重要所在。

医院,是有着挽救生命、造福大众的地方,是甘冒风险、不顾危险的场所;是生命和鲜血永远同在,团结和智慧共享的大家庭。一个好医院就必须有到良好的就医环境、完善的诊疗过程、优秀的医疗水平、齐全的医疗设备和医院的精神文明。前四者可以说是医院物质上的文化,然而医院的精神文明是无形的,是要每个人的切身体会。所以,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赋予的新的内涵。医院既然能取得到文明单位这个荣誉称号,说明该医院在本地或本行业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搞得好,而医院精神文明工作搞得好,社会对其的要求也随之跟着高,社会要求高,又促使医院自身会不断地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体系。

医院文化是适应现代医院管理客观要求的产物,它与医院的精神文明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也有着各自的区别。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文化与医院精神文明两概念已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医院管理的实践医院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从企业文化兴起之后衍化而来,是美国学者在80年代初首先提出后并很快流行于世界的最新管理思想。共同点:医院文化与医院精神文明都是医院广大员工在医院服务过程中创造的“软件”成果,都能对医院广大员工的责任心、荣誉感以及个人行为产生感召力和导向作用,他们有共同的载体,效果相互渗透,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有些直接就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成果。不同点:首先,医院文化与医院精神文明的内容不同,医院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它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医院的精神成果,如:医院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信念以及员工的文化生活;也包括医院服务经营的物质成果,如:医院的目标、服务宗旨、经营方法、经营效果。而精神文明主要包括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注重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其次,医院文化与医院精神文明的特性不同,医院文化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每个医院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规模、不同的心理背景和不同的人员素质等因素,这些内在因素的不同,必然使医院在其经营服务过程中,形成具有本医院特色的价值观念、服务准则、经营作风、道德规范以及发展目标。而医院精神文明特别是其中的意识形态部分则是溶于医院载体中的一种社会性的共同东西,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的目的在于普遍提高广大医护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它虽然也要通过具体措施来落实,具体事例来体现,但本身具概括性和共同性。再次,在医院文化与医院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医院管理者所起的作用不同。医院管理者的经营思想、行为准则,甚至个性特质都直接影响着医院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医院管理者起着工程师的作用,既是医院文化的设计者,也是医院文化的塑造者和传播者,没有医院管理者的设计和塑造就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医院文化。而在医院精神文明建设中,医院管理者主要起着传播、倡导、督促、教育和榜样的示范作用。

同样,医院员工的精神风貌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成果。雷锋日记一九六一年十月二十日写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这种伟大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前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倾注着医院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心血与努力,体现了医院员工心系患者,服务患者的良好职业道德,同时,文明医院荣誉称号也带给医院员工一种无形的激励,将时刻提醒着医院员工不忘自己是文明医院的一员,由此激发医院员工努力工作,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增光添彩。但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创新。只有不断发展的医院,才能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医院原有的某些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形式等,可能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医疗需求,这就要求医院能及时发现问题,紧跟形势,完善与创新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质量。最后,医院精神文明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作,不进则退,需要医院不断的付出与努力,才能达到理想中的工作效果,这就要求医院在计划与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实际工作时,要周全考虑工作的阶段性和长期性,既收短期实效,又重长期有效,保证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连续性。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的岗位”。这是雷锋日记里的一句话,所以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都要发挥最大潜能,作出最大贡献。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将是我们创建医院精神文明最重要的一步!

篇10

关键词:网络;图书馆;医院

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用户需求的大变化。传统的图书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医院图书馆就需要逐步向高度的数字化方向迈进,逐步扩大自己的网络规模。医院图书馆的工作应该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工作。

1医院图书馆的现状

我国卫生资源发展极度不平衡,位于大城市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图书馆和发达地区的医院图书馆基础建设、设备条件较好,基本能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但是,也有相当部分医院图书馆长期处于投入少、社会化程度低的状况。主要表现在:①缺乏整体规划,经费投入不足。由于近些年图书、期刊价格不断上涨,超出医院经费投入比例,造成书刊入藏量的不断下降,信息资源来源困难。②服务手段落后,大多数仍停留在手工借阅手段,只有约半数的医院图书馆配备了少量电脑,且大多数未得到充分利用,未连接因特网。③图书管理方式落后,各馆之间往往各自为政,相互封闭,不能实现资源共享[1]。④被动服务,等客上门。图书馆员仅注重对“知识宝库”的保护,而对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主动权和积极性。

2网络化图书馆的特点

网络化图书馆有自己独到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网络图书馆是以数字化为基础,图书馆的信息大量存于光盘及其他介质的存储库中。网络图书馆的其他特点都是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的,这是网络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最大的区别。

②信息资源的网络化

信息的网络化,使信息的使用更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③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性

资源的共享性建立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基础之上,有了以上两方面的支持,使信息的共享成为可能。医务工作者在图书馆就可以查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所有的人可共同享有同一份文献资料,使交流和科研变得更加快捷。

④信息管理资源的自动化

管理者数据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支持,使用者也是通过计算机终端才能进行网络的查询和阅览,使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管理的自动化[2]。

⑤信息资源实体的虚拟化

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相结合,在实体的基础上趋向于虚拟化,构成了网络实体的虚拟化。在数字图书馆中,用户通过网络可以到达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数字图书馆,使其在世界范围内相互交流。[3]

3改变医院图书馆现状的策略

3.1积极争取医院领导的支持

图书馆要发展,医院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关键。主动及时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要说服他们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图书馆。医院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专业论文的撰写,管理决策的提出以及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都是通过强有力的信息支持来实现的[4]。没有领导的支持,图书馆的现状无法改变。获取支持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智慧和策略。只有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促进医疗不断向前发展,才能证明图书馆的价值。

3.2突破医院图书馆的传统模式,向数字化、特色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5]。

3.2.1人才是关键

如果一个医院没有图书馆,这个医院是不完整的;或虽然有图书馆,但人员严重不足,且不能胜任工作,要实现医院的预定目标也很困难。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图书馆的地位也不能提高。图书馆在医院整个建设中发挥作用,需要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和为医务人员提供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

3.2.2创新是前提[6]

作为信息知识集散地的医院图书馆,创新是其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与必然选择。创新不是口头上的标新立异,而是从理论研究、管理模式、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原有模式中脱颖而出,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准自身坐标,根据新形式、新环境的需要,制定切实的战略目标,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李秀英,孟昭鹏.网络环境下小型医学图书馆的困惑及发展方向.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2,11(4):21-22.

[2]张晓文.关于医院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分析.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04,17(8).

[3]黄萍,杨俊志.利用网络图书馆的特点做好医院图书馆的工作.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4,5(15).

[4]任郁芳.医院图书馆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