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总结与体会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理学总结与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病理学总结与体会

篇1

【关键词】 新教学计划大纲 中职护理专业 病理教学 适应与改进

2007年5月,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新修订的护理等7个专业门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新大纲特色为“围绕目标、注重方向、强化技能、厚重人文”。为了切实贯彻新计划新大纲内容,中职护理专业病理教学应做如下适应与改进。

1 编写符合中职护理专业、层次的病理教材

针对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精神,应重新编写病理课程教材,新教材内容应从以下两方面做好适应与改进。

1.1 降低教材难度,突出中职层次特点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农村和基层的实用性较强的通才,而非研究生、本科生那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专才”,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因而对原有教材中较深的、较难的理论知识应删繁就简,使教材通俗易懂,更加贴近中专生的实际理解接受水平。

1.2 联系护理临床,突出护理专业教材特点

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除将病理、病理生理学内容依照系统特点有机结合,独立成节外,还要增加病理与临床护理联系的内容,使病理学更加贴近护理专业,为学习护理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2 调整现行教材内容

在新的病理教材未出台的情况下,应针对现行教材中那些临床中用不着的抽象、深奥的理论性内容进行大胆的剔除,避免学生因文化基础、理解能力较差而出现听不懂导致厌学的现象,病理教学重点放在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上,注意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讲授疾病过程的一般规律及主要常见病的基本病变上。结合临床实际需要,病理生理学的课时比例较以往应适当增加,重点放在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紊乱、休克、缺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等内容上。

3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新教学计划、新教学大纲中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学目标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要求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适应与改进上应改变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授课模式,通过多种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使课堂具有活力和吸引力,借此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1 引入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学习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的引入,使深奥、概念抽象的病理学知识与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的知识、技术联系更紧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取知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吸收转变,这样就能更好地适应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就病理学而言,临床病例、日常生活案例、病理发展史上的典型案例,只要是与病理学内容相吻合,均可引入教学之中。

3.2 强化精讲点拨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大胆删除本专业内容中偏难、偏深又与临床实际应用关系不大的理论知识,尽量将授课内容概括、精减。如讲心力衰竭时重点讲解心力衰竭的定义、病因、诱因、机体的代偿及功能变化,而对复杂的发病机制可用两句话总结为: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肌各部分舒张收缩活动不协调。对于与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诱因应着重强调,如对心力衰竭病人输液应严格控制滴数、输液量,适时引导学生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到的知识立刻学以致用,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职业自豪感。

3.3 注重归纳总结

病理学知识内容繁多,病理变化复杂,对于有联系的疾病、病变,教师可预先制订详细的讨论提纲,找出病变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如对大、小性肺炎、间质性肺炎可从病变性质、好发人群、病变范围及好发部位、X线特点、临床表现、预后六个方面进行总结,此外如肿瘤、组织的损伤、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等均可以列表的形式予以归纳总结,使知识要点更有条理、更简洁,特征性的病变更加突出,方便记忆。

3.4 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

病理学中许多重要的病变有大篇大篇的文字性描述,而质量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非常直观地将枯燥的文字描述转化为感性认识,再由病变紧扣临床联系,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信息量大、教学内容表现力、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病理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病变的理解,这样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能极大加强。

4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强化实践性教学亦应成为适应与改进的重要措施。

4.1 调整充实实验教学课时与内容

根据新计划、新大纲的要求,结合护理临床实际应用,对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实验课比例进行了调整,大幅度的删减病理学实验课时,针对临床护理特点开设了空气栓塞、水肿、休克、缺氧等动物模型的内容,加强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合理分工协作的能力。

4.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病理学知识竞赛,鼓励学生应用总论的一般规律解释各论的特殊规律,运用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即提出护理诊断),讨论解决的办法(即护理措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现学现用、活学活用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病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在护理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拉近医学基础和护理临床的距离,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地、有目的、有效率地学习病理。

篇2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教学 C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3-02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同时还要掌握熟练的技术和过硬的本领。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1]为护理专业学生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病理学又是一门形态学科,内容多、涵盖知识面广,需要掌握大量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病理学实验的目的除了验证理论教学的知识外,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利用病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是观看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这种教学方法,只能直观观察病变,学生一般不会进行深入思考,更不要说与临床相联系了。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此,我们结合贵阳护理职业学院病理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学生特点,把CPBL教学模式(Case and problem Based Learning,CP-BL)引入病理学实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效果良好。

1.CPBL教学法概述

CPBL教学法是基于“学教并重”的教育思想,在精选临床病例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基础,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2]并且学生在病案分析的实践中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处理能力。

2.CPBL教学法的实施

2.1病例选择及设计问题

精选病例是CPBL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以疾病为中心,设计一个典型的临床病例,必须紧扣病理学教学大纲,符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过的医学知识水平相适应,病例简明扼要,病例中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和病理变化要能全面体现主要知识点。设置的问题既要能够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能理论联系实践,从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分析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实施方法

授课前一周,将相关临床病例以及针对病例所提出的讨论问题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及利用网络资源,做好预习。例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的实验课,选择病例:患者,男,76岁,因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数次住院治疗。死前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吐粉红色泡沫痰。观察要点:大体:双肺肿大,颜色暗红,切面有粉红色液体流出;镜下:①大多数肺泡壁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扩张充血。②大部分肺泡腔内充满淡红色、比较均匀的水肿液。③一些肺泡腔内有少量巨噬细胞,胞浆内含有灰褐色颗粒。思考题:肺脏的病变与临床表现有何关系? 开展病例讨论时,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每组12人。首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肺淤血的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案例的临床表现,结合所讲理论知识展开讨论,并作出病理诊断,找出诊断依据。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发言,得出初步答案,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肺淤血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将CPBL引入病理学实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独立观察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总结病变特点,学会用病理学知识解释病变出现的原因。

3. CPBL教学法引入病理学实验的意义

3.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典型病例分析,而后将相应疾病的大体观、镜下观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用病理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在CPBL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转为引导者,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加强,另外,分组教学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演讲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教学相长。

4.CPBL教学法引入病理学实验存在问题

4.1我院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总课时只有54学时,实验课仅8学时,课堂时间有限。CPBL教学法因有讨论环节,需要学生大范围参与,导致教学进度减慢,课时不够用,因此无法全面开展。

4.2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相比,CPBL教学法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及自觉性。而我院大部分高职学生入学成绩较差,基础知识薄弱,面对问题时无从下手,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且学校网络资源有限,学生无法获得更新的资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5.体会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的目的除了验证理论教学的知识外,关键在于从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提升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生仅限于观察病变,甚至有学生以看到病变为目的,不会深入思考,也不易于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更不会主动联系临床。CPBL教学法应用于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CPBL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通过总结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CPBL实验教学模式,以最适合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篇3

病理实验教学是重要医学高等院校基础教学基地,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知识点多、内容枯燥等弊端。开放性实验是指在开放实验室条件下完成的,且在其教学中所有实验资源向学生开放而不受实验室、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限制的一类实验形式。实验教学是一类需要学生自拟实验方案、查阅实验资料、提出设计路线和实验步骤,根据获得的实验结果,自己概括出实验结论的新型实验。开放性实验教学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补充,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对于培养实用型临床医疗专业的本科生尤其重要。该项目致力于实施病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一定成果。

【关键词】

教育,医学;实验室;教学方法;学生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临床诊疗、科学研究中均扮演重要角色[1]。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是对理论知识的印证、巩固和有益补充,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对器官标本(又称大体标本)和组织标本(又称组织切片)进行全面细致观察[2],了解人体各系统主要病变的特点和诊断要点,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病理学具体分为基础病理学和诊断病理学。传统教学偏重于基础病理学理论,病理学实验及诊断病理学教学较为薄弱。近年来,本院加强病理学实验教学,建设病理开放性实验室,增设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现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制订病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开放性实验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项目,在本科生中设立创新学分。开放性实验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实验,充分利用现有实验仪器设备,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科研创新精神[3]。作者总结多年病理教学、实践经验,查阅多方资料,认真拟定《病理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讲义、授课计划等材料,由项目组多位资深教师联合审定,经院方批准,面向临床医学、护理学、麻醉学、影像学、预防医学、药学等多个本科专业开设病理学开放性实验课程。本课程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具体根据本院学生专业水平特点,制定“一体化、三层次”课程体系[4-5],因材施教。

1.1“一体化”病理学是医学院校多数专业都需要学习的课程,传统病理学实验课仅为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由教师指导,带领学生读片。但临床病理工作不仅“读片”单一操作,还包括观察手术标本、组织取材、石蜡制片、HE染色或特殊染色、生物医学摄影等多种步骤,学生需系统学习、实践。课程整体安排为:给予学生原始临床病例资料,带领学生从收集病史开始,研究病例,确定方案,实验操作,完成实验,并联系临床症状,分析结果,最终作出临床诊断,讨论总结,书写实验报告。即为“病例导入式自主设计性实验[6]”。

1.2“三层次”医学院校不同专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各有差异,在病理实验教学中,侧重的教学内容也应各不相同。为突出各专业特色,开展特色教学[7],实验教学内容设“三层次”:(1)基本技能培养层次,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所有专业学生均需掌握内容,重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2)综合能力培养层次,体现为由学生主导的完整实验项目,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操作,直至实验报告;此项要求较高,也属学生必需的实验内容,但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差异安排不同等级实验项目,激发学生自主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创新能力培养层次,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之外,根据书本知识点的先导、后延或学生专业特色、个人兴趣等,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创新项目,提供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此项要求最高,由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2开展病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践工作

本院病理学教研室自成立以来一直同时从事临床病理检查工作,积累了大量完整的临床病例资料,从中挑选出完整、典型的临床病例进行开放性病理实验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2.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课教师介绍病历摘要等基本资料。为促进学生建立完整的逻辑思维体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课中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只提供原始病例资料、手术标本,另有基本实验材料、仪器,指示基本实验方向,指导仪器操作方法,要求学生自拟实验方案、独立操作、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2.2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学生建立学习小组,设小组长,具体管理小组成员的实验操作和项目进展情况。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或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相关检查、诊断、治疗措施及与病理学内容相关知识等多方面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设计实验步骤,完成取材、脱水、透明、包埋、切片、贴片、烤片、染色、封片、镜检、诊断、摄影、报告等一套完整临床病理诊断操作。实验过程中,提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既提高实验效率,又增强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精神[8]。

2.3“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育学生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病例为中心,发挥病理学“桥梁学科”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系统的医学逻辑思维能力。以“子宫肌瘤”为例,提供患者主诉“腹部肿块,月经紊乱,贫血”等资料,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点,综合分析患者主诉、查体、影像学等辅助检查资料,整理出“因子宫壁肿块推挤周围组织,产生压痛,子宫内膜脱落致大出血,严重者可有贫血”的思路,学习辨认病灶组织,准确地定位于子宫肌壁增厚区、结节状肿块区,进行病理实验检查,作出正确的诊断结果;还可对同一脏器症状相似的不同疾病作引申,如“子宫内膜癌”。引导性提问:二者临床症状有何异同?病变性质有何差异?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以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与“子宫肌瘤”在病理检验方式上有哪些异同?在开课初期,由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促进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2.4应用Motic数码互动教学系统进行病理读片时,虽然仍为人手一镜独立看片,但教师显微镜下图像和每位学生镜下图像,可经图像处理系统实时传输到教师端电脑显示器,并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到课堂大屏幕,或反向传输至学生端电脑屏幕,教师可随时讲解任何一位学生镜下图片,每位学生均可轻松、准确观察到课堂上任意一例典型病理实验图像,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选择语音问答系统中不同的通话模式,可轻松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小组内学生可相互讨论而不会干扰到其他组,教师可随时加入任何一组的讨论,组间也可自由讨论,互相质疑,互相帮助,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实验教学“人人参与、人人获益”的目的。

2.5开放性实验考核方式实验操作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验、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撰写诊断报告、实验总结。教师仅给予评论、指点,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总结能力、表达能力、拓展能力。对于实验结果的成绩评定,为达公平、公正原则,按“实验设计20%、操作技能40%、实验报告30%”的比例执行,其余10%定为附加分,用于评估学生实验态度、创新思维等方面。在指导学生进行诊断、总结、提交报告时,强调“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对于某些片面追求完美实验成果而剽窃他人报告的行为给予严厉批评;对于认真承认失败并进行深入仔细反思、分析的报告,则给予鼓励、表扬。

3病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践工作实施体会

新型的实验内容一反传统病理学实验简单枯燥的显微镜读片,实验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独立性与协作性兼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锻炼学生实践技能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促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开放性实验教学在本院实验教学体系中是一门新兴项目,正蓬勃开展。作者对于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的完整构想是“一体化、三层次、多模块”[4-5],尚未完全实现。在以后的工作中,预计实验教学将进一步按学生的专业分班,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增设“多模块”的实验教学项目,如检验专业可开设细胞学相关实验,临床专业可开设需行免疫组织化学或特殊染色实验检查的疑难病例项目,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项目选择、更实用的操作锻炼机会、更广阔的科研空间。本院将继续实践创新,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病理学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黄玉芳,刘春英.病理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刘慧萍,颜利晶,张国民,等.基于显微互动系统的数字化病理实验教学初探[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5,5(3):7-10.

[3]张妍,栗彦芳,朱艳琴,等.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初探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8):103-104.

[4]顾倩,卢林明.病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8):2859-2860.

[5]刘芳.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刍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12):50.

[6]黄辉,郑峻松,蒋丽莉,等.病例导入式自主设计性实验在临床基础检验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7):1004-1005.

[7]李建红.病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及优化探讨[J].当代医学,2014,20(10):162-163.

篇4

2.内蒙古民族大学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2)

摘 要:多媒体教学在高校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极为普遍,其优势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本文总结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病理学教学的经验体会,对相关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经验体会

中图分类号:R-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3-0148-02

病理学是一门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在病理学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具体直观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

1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体现

1.1 形象直观,生动具体,提高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增强学习兴趣

病理学着重从形态学的角度阐述病变器官、组织的大体和镜下特点,以往只能依靠教师的语言描述结合粗略的画图或挂图,引导学生形象思维来理解和记忆。要想准确描述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变化以及病变组织与毗邻组织的关系,授课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的差异,也会影响其对授课内容的认知程度。病理学实习课中的大体标本与典型病理切片可以增强直观性,但难以搬到课堂上。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病变的大体及镜下特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优越性在病理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1.2 增大教学内容信息量,提高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病理学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多媒体教学在有限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在保证难点、重点内容教学的同时,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目前病理学教学中广泛应用的病例分析式教学,常常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复习回忆起大量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医学知识,并且,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还要涉及部分密切相关但尚未开课的临床医学知识。多媒体教学可即时调出所需的图片、动画及文字内容,大大节约了板书时间,有利于保证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如果时间充足,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讲授与本课程重点难点内容相关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把最新的研究资料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开阔视野,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3 有利于学生预习、复习

高品质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上传到校园网上或刻录成光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学习,重复认知,加深印象。

2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

2.1 教学内容过多,讲授速度过快,教师费力,学生吃力

信息量大原本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之一,如果使用不当,单位时间内信息量过大,受课时限制,教师势必加快讲解速度,造成内容切换过快,大量的图像文字一晃而过,结果学生眼花缭乱,来不及做笔记,更来不及思考和理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2 容易受制于课件,忽视了“教”与“学”的交流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但少数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简单、机械地将课件内容念给学生听,或被课件牵制而缺乏灵活性、创造性,只顾讲述课件内容,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甚至于对学生听课过程中的疑问视而不见,无法进行“教”与“学”的互动交流,使课件成了教学的主体,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感到乏味而疲惫。

2.3 容易受到教学设备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多媒体教学对各种硬件设备的要求较高,多媒体系统维护不当造成的各种问题,如电脑故障、投影设备故障、服务器故障等等都会影响到教学。极个别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当出现硬件设备故障时甚至无法授课。另外,多媒体教室光线过强影响图像显示的色彩和清晰度,光线过于昏暗则又容易使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

2.4 课件质量影响教学效果

部分病理学教师缺乏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课件质量较差,如背景颜色与文字颜色搭配不合理、文字过多、字体过小、字距行距过密、图片和动画尺寸不适应等等。部分教师制作好了课件以后,“一劳永逸”,不分专业年级,不论学生特点,一概照用不误,缺乏更新,缺乏因材施教。极少数教师甚至借用他人制作的课件授课,对课件内容不熟悉,授课过程照本宣科。以上各种情况,都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

3 结语

多媒体教学给较为刻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活力,胡向阳[1]、彭朝龙等[2]的研究表明,多媒体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成绩,并且大多数学生主观反映多媒体教学能激发他们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改善他们的学习效果。要克服多媒体教学的不足,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

第一,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制作课件的技能,课件制作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文字描述要简洁,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合理设置同一页面内文字的字数、字体,文字颜色与背景颜色要对比鲜明;病变图片要典型,有代表性;重点突出,难点明确。图片、声像、动画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避免滥用造成课件过于花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切忌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而完全抛弃传统式教学,二者应互相补充,兼容并进。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合理把握教学速度。

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和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多媒体教学中应扬利抑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必须始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强“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及时、充分地听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意见,从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篇5

【关键词】 消化道息肉;病理学特点;内窥镜检查;临床方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9.024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疾病, 可致出血, 随着的病情的发展, 可能会发生消化道肿瘤。因消化道息肉癌前期病变, 因此, 早期诊断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由此, 本院对进行内镜检查的消化道息肉患者235例进行分析, 并在内镜下采取多种治疗方法(行活检钳钳除, 氩离子灼烧、高频电凝切割、套扎器套扎或黏膜下切除等), 已取得较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消化道息肉患者235例, 均经内镜检查确诊, 男124例, 女111例, 年龄2~78岁, 平均年龄(43.2±12.5)岁;疾病类型:①上消化道息肉139例(59.15%), 男74例, 女65例;常见症状有上腹部不适, 症状无特异性, 部分患者有反酸、嗳气、上腹部胀痛、灼热等症状;其中食管息肉25例, 单发21例、多发4例, 胃窦39例, 单发21例、多发18例, 胃息肉54例, 单发41例、多发13例, 十二指肠息肉21例, 单发14例、多发7例。②大肠息肉96例(40.85%), 男50例, 女46例;常见的症状有腹泻、便秘、上腹部胀痛不适, 且部分患者有便血;其中直肠49例, 单发31例、多发18例, 横结肠19例, 单发13例、多发6例, 降结肠15例, 单发11例、多发4例, 升结肠13例, 单发8例、多发5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内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前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凝血功能检查, 根据息肉大小行活检钳钳除, 氩离子灼烧、高频电凝切割、套扎器套扎或黏膜下切除等多种方法[1]。选择型号为YHA300型氩气高频电刀, 于病变部位灼烧直至息肉整体变为灰白色, 套扎治疗直至息肉组织变为青紫色。高频电凝切割治疗:在内镜直视下, 全面探查息肉病变情况, 检查完毕后退镜, 并安装由美国COOK公司提供的多连发套扎器, 再次进入内镜, 于息肉部位处进行套扎, 直至带蒂隆起, 并颜色变紫[2]。将高频电金属圈套器通过内镜活检孔插入, 将隆起的套扎环蒂部套住, 行高频电切除术治疗, 通电时间持续3 s/次左右, 经多次通电直至息肉组织切除, 若创面周围组织与偶少量渗血, 可采用8%去甲肾上腺素局部喷洒止血或采用金属钛夹闭止血[3]。术后, 通过钳夹夹取切除的息肉组织标本, 行病理学检查, 应用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 常规石蜡包埋, 取3 μm切片, 参考相关文献[4]对息肉组织的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

2 结果

2. 1 病理学检查结果 上消化道息肉中, 食管:状瘤19例, 占13.67%, 鳞状上皮单纯性增生6例, 占4.32%;胃十二指肠:增生肉92例, 占66.19%, 炎肉11例, 占7.91%, 腺瘤肉6例, 占4.32%, 错构瘤肉5例, 占3.60%。上消化道息肉伴不典型增生28例, 占20.14%, 且以胃窦多见。大肠息肉中, 腺瘤肉47例, 占48.96%, 伴不典型增生35例, 占36.46%, 其中管状腺瘤31例, 占65.96%, 伴不典型增生26例, 占83.87%, 绒毛状腺瘤11例, 占23.40%, 伴不典型增生11例, 占100.00%, 混合型腺瘤5例, 占10.64%, 伴不典型增生3例, 占60.00%;增生肉 21例, 占21.88%, 伴不典型增生1例, 占4.76%;炎肉 18例, 占18.75%, 均无不典型增生;其他类型息肉10例, 占10.42%, 其中息肉恶变为癌症4例, 占40.00%, 锯齿状息肉3例, 占30.00%, 幼年肉病变2例, 占20.00%, 家族肉病变1例, 占10.00%。

2. 2 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治疗成功, 成功率为100.00%, 手术时间为5~18 min, 平均时间(12.43±2.54)min。经电凝切割息肉组织时渗血32例, 出血量少者采用8%去甲肾上腺素局部喷洒止血, 出血量较大者采用金属钛夹夹闭止血, 并联合静脉滴注止血药物。本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不适症状, 部分患者有轻微腹痛, 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有3例经电凝切割术治疗后发生消化道出血, 有2例采取套扎术治疗后因套扎圈脱落而发生消化道出血, 经止血处理后症状缓解, 无术后穿孔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均卧床休息3 d, 禁食禁水2 d后, 进无渣流食, 并采取静脉补液支持治疗。大肠息肉患者静脉滴注抗生素3 d, 胃息肉患者静脉滴注抑酸剂3 d。术后随访6个月~1年, 经内镜复查无原位息肉复发。

3 讨论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要分为上消化道息肉和大肠癌两类, 且主要以增生肉为主。有研究表明, 消化道息肉属于癌前期病变, 其中大肠癌的发病率高达55%~70%, 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达 60%[5]。

本研究病理学组织检查, 发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与大肠息肉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其中上消化道息肉经病理检查以增生肉为主, 占66.19%;伴不典型增生占20.14%, 且以胃窦多见。而大肠息肉以乙状结肠、直肠多见, 其中腺瘤肉占48.96%, 伴不典型增生占36.46%, 且有4例息肉恶变为癌症。由于消化道息肉有癌变倾向, 早期发现、早诊断与治疗, 对预防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临床多以外科手术治疗本病, 但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且费用高[6]。目前临床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较多, 根据上消化道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 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内镜技术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息肉治疗中。目前本院已逐步开展了直径0.5 cm的息肉病变患者, 若采取氩离子灼烧治疗, 往往会导致复发, 此时采用套扎术治疗, 不仅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同时可完整切除息肉组织[9]。然而对于直径>2.0 cm的息肉病变患者, 往往采用上述方法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此时采取高频电凝电切术, 术前常规行超声内镜检查, 确定息肉病变部位及是否有大血管, 若无较大血管者, 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 首先应用套扎器套扎于息肉处, 使其形成带蒂隆起, 待颜色变紫后, 再行息肉切除, 为防止套扎圈脱落而发生消化道出血, 电切治疗时勿紧贴息肉基底部[10]。术后经6个月~1年后复查, 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均无原发位息肉复发, 提示上述治疗方法的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 内镜下采取多种治疗消化道息有微创、操作简单、手术风险、费用低的特点, 且无复发现象,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胥宾芬, 范惠珍.内镜下微波灼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效果比较.广东医学, 2015, 16(3):444-446.

[2] 舒若, 章谦, 李颖, 等.采用 EMR技术对消化道息肉诊疗的效果临床研究 .科技通报, 2015, 25(1):67-70.

[3] 张威庆, 李伟, 赵卫东, 等.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 260例体会 . 山东医药, 2011, 51(19):99-100.

[4] 陈丽珍, 陈萍, 曾丽芬, 等.糖尿病患者消化道息肉行内镜治疗的护理体会.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18):3443-3444.

[5] 程华.内镜下高频电治疗老年人消化道息肉56例临床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12):1752-1753.

[6] 王斐, 韩树堂.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研究进展.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7(3):298-300.

[7] 马春涛, 沈道明, 王兴寿, 等.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58例疗效分析.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31(4):666-667.

[8] 屈银宗, 黄景荣, 汪毅, 等.消化道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围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的临床研究.临床内科杂志, 2014, 31(10):712.

[9] 潘亚娟, 田霞, 王成, 等.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切术后发生低血糖的护理干预.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25(6):40.

篇6

朱雨 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

摘要:病理学作为医学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在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为了发挥其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适应当前我

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病理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提升病理学教学的实效性,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文章从

PBL 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入手,来探究 PBL 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PBL 教学法;病理学教学;应用

当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取得了突

破性进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病理学教学也需要适应新形势的

要求,更新教学方法,不断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众多教学方

法中,本人认为 PBL 教学法最适合病理学教学,PBL 教学法不仅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提升病理学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PBL 教学法概述

PBL 教学法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由美国著名的神

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首创,被应用于多所医学院校,并

取得了一定成果。PBL 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学生

带着问题去独立思考,并且去探寻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学生创造

性思维的培养。PBL 教学法一经问世,就被许多医学院校所采用,

不仅仅是因为其实全新的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该教学法可以充

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有效提升

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PBL 教学法的优势

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这就需

要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PBL

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和传统教学模

式相比,PBL 教学法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

(一)PBL 教学法符合病理学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的都是“灌输式”、“填鸭

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教学模式呆板,不利于病理学的教学。PBL 教学模式则强调学生

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

进行点播指导。教学双方地位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升了病理学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PBL 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PBL 教学法通过带着问题进行学生,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

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病理学

是一门专业基础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传统的病理学教育教学

莫三句话往往容易造成理论和实际相脱节,学生不能很好的将所

学的病理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学生动手能力较差。PBL

教学法使学生在病理学教学中的角色发生转变,由被动学习变为

主动学习,能够很好的将病理学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当中。

三、PBL 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教学中,学生们眼看得多、耳听得多,主动提问得少;

教师们灌输得多,启发得少。PBL 的精髓在于以问题为中心,以

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和主动思维。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根

据每章节教学的内容,教师精选一个较典型的病历,按层次提问

法询问学生。教师将问题作为教学目标,要求每位学生针对问题

去查阅有关书籍和文献,掌握基本理论和最新进展,在下次课堂

教学中安排讨论环节,要求学生将各自查到的信息与大家共享,

并经过讨论互相补充,最终使每个问题得到圆满解答。

每次讨论会均由学习委员担任主持人,每个学习小组每次轮

换推荐一名学生做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可补充回答。教师的作

用是引导大家提出问题,启发他们如何思考问题、查找文献,并

观察和记录各位学生的表现,围绕学生争论的焦点、疑难问题进

行解答,与学生答成共识,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要点与方法,认

可学生在该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反应,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

见和要求。

四、病理学教学中运用 PBL 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在授课之前要有较为充分的教学准备

PBL 教学法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法,教师在准备向学生传授新

知识之前一定要准备好抛给学生的和本节课教学相关的一些列

问题,这些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病理学教育教学工

作者还要对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如学生的知识能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病理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可以采用先用多媒体

进行授课,将新知识的主干内容传授给学生,然后抛出准备好的

相关问题和学生进行讨论。

PBL 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也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教学相长。因为一个疾病

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涉及解剖、生理、生化、病理、遗传等各个

基础课程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掌握与该疾病有关的基础知识

并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选出典型的病例,设计出合理的思考

题,准确应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讨论结束后及时进行归纳和

总结,以强化记忆。

(二)注重实践教学,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病理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决定病理学实验教学是病理学教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病理学实践教学过程中,PBL 教学

法的运用比重可以适当的增加,增加的幅度根据实践教学需要来

确定,同时也要考虑施教群体的特征,毕竟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

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是 PBL 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成功运用的

关键。如在案例讨论中,对典型病例,应多提问一些“为什么”、

“怎么办”,督促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牢固性,从而更能使

学生将护理学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践中检验和

巩固教学内容,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后或实践环节针对教学内容深

入医院病房,直接接触同类病患者进行见习,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病史采集、评估、书写护理病历,制定、实施护理计划,最后作

总结、评价,以实际应用考核学习效果及应用能力,并在实践中

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将 PBL 教学法运用到病理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锻炼了学生分析病情、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

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

到了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起胜.中医院校病理学教学中 PBL 教学法应用的体会[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2).

[2]苏金玲,姜希娟,李广斌,马东明,郭茂娟,卢斌,范英

篇7

【关键词】教育,医学;临床医学;病理学;人员开发;

卫生人员/教育大专院校学制为3年,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诊断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初步掌握急、难、重症的处理原则;能对常见的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进行预防工作;具有一定的自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适应临床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专门医疗人才。由此可见,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卫生事业服务的“实用型”医疗人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要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医学人才,进行病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病理学作为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发病机体的病理变化特点(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改变)和疾病的结局,为早期发现疾病、诊断疾病、治疗和预防疾病奠定理论基础,现今临床病理诊断可作为临床确诊疾病的“金标准”[1]。对于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来说,学好病理可以更好地认识疾病,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早期临床思维的培养,有助于理解临床诊断及治疗。而病理学这门学科特点是概念多且抽象,各种病变肉眼和镜下描述多且相似,书本内容多、难记忆。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老套,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仅授课形式单调、与临床联系少、教学效果差、师生交流少,而且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了使学生在短暂的在校学习期间能掌握更多、更好的专业知识,提高其自主学习、分析推理、准确判断等综合能力,毕业后适应岗位需求,成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从而进行病理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与总结

2.1重视岗位需求,设计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基层卫生人才岗位需求,设计教学目标,病理学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各种基层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相关的临床表现。授课过程中要加强病理学改变与临床表现之间关系的学习,用病理改变来解释临床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病理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医学生早期临床医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岗位需求及学时限制,还需整合教学内容,对各章节内容精选,并对其进行精炼和浓缩,教学内容设置以“必须、基本、常见、适用”为原则[2-3],教学重点是基层常见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多发病、地方病和老年病的基本病理知识,而对一些少见疾病、罕见病(如心肌病等)可以稍稍带过,或者让学生自学,如果对教学内容进行面面俱到的讲授,那么既讲不出重点和难点,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2.2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方法设计上要改革创新,要牢固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过去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破除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启发式教育为主线,有效运用“问题式”、“案例式”、“导学式”、“研讨式”等方法,使师生同时参与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密切联系,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全程,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性,把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学习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比如,在相应章节课前设计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习更有目的性,如在学习血液循环障碍这一章时,设计病例“一患者下肢骨折,石膏固定卧床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给予拆除石膏,患者准备出院,但下床活动不久,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应声倒下,经抢救无效死亡。请用所学病理知识分析患者死亡原因是什么?”带着这一问题学习,学生上课精神集中,听课非常认真,学完新课后基本能解释患者死亡原因;但这时,教师还可以对该病例进行深度挖掘,发散思维,比如“针对此临床现象,作为临床医生应该怎么预防?”,“该使用什么药物预防?”,“溶栓药是不是只要有血栓形成就用,为什么”,“何时使用抗凝药,何时使用溶栓药,除此病例外,你还能想到哪个系统与这两类药物使用关系密切”等问题,通过发散思维,可以把药理学、病理学、临床诊断与治疗联系起来,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模拟临床治疗,而且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早期临床医学思维的建立,避免学生对疾病的认识片面化。2.3实验教学改革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病理教学过程中占了极重的比例。病理学实验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病变组织器官大体标本观察;(2)病理组织切片镜下观察;(3)临床病例分析讨论;(4)动物实验(现已合并到医学机能实验);(5)临床实践。每次实验课为2课时,每节课45min,带教教师2名,把带教班级分为两组,一组由副带教教师带着学生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时间为1个课时;另一组由主带教教师进行临床病例分析讨论,然后进行轮换。2.3.1组织器官大体标本主要根据章节选择典型标本进行观察,观察地点为病理学实验室,若学生对大体标本感兴趣,可以课后去本校生命科学馆,那里标本多且内容丰富。2.3.2构建形态学多媒体互动教学实验平台,优化教学配置组织切片的观察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有不同之处。相关的组织学是学习病理学的基础,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学生对组织学知识已大多遗忘,因此,在病理学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从病理学角度复习正常的组织结构是非常必要的,如在观察鳞癌切片时,先复习正常鳞状上皮切片,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鳞癌镜下病理变化。本校组织学实验和病理学实验是共用一套实验室,并称形态学实验室,学校建立了组织学和病理学电子图谱库,该图谱库里有各个系统的正常组织学形态图片和病理组织学形态图片,并配有镜下组织观察解说,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正常组织切片相关组织学内容,将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做对比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观察病理切片、掌握病变,更好地消化实验内容。2.3.3临床病例分析讨论主要选取与本章节相适应的典型案例并示教,选取了由本校教师组织及兄弟院校参编的、适用于三年制临床医学的、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实验教程》。所有案例均来自于该教材,案例中含有基本的病史资料和病理尸检报告,为讨论提供了素材依据。为方便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为1个小组)。讨论内容包括:病例讨论的准备,首次由教师演示如何对病例进行分析探讨,教师示范完毕后,提前布置下次实验课的案例分析,时间约为2周;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分析时间及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与本案例有关的资料;病例讨论的开展,教师主持课堂,学生发言讨论,每个小组选定1个发言人,其他小组可以对正在发言的小组进行评分和提出1个或以上的问题,该问题可以是关于该案例的任何形式的问题。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主持发言。最后,教师分析案例,讲解案例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总结共性及特殊问题,纠正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偏差,总结案例中患者的发病过程及死亡原因。病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解分析实际的典型病例,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为认识疾病本质奠定基础,达到学习临床病理知识目的的一种方法,具有真实、客观和针对性等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自学条件和实践机会[4-6]。2.3.4动物实验由于学时的限制,本校把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实验综合起来设计相关实验,成立了一门单独的实验课程-医学机能实验课,学时32课时,每次实验4课时,共8次。该实验课整合了空气栓塞、缺氧、有机磷中毒与解救、休克、影响和调节血压的因素、影响和调节尿生成的因素等实验。其与生理学、药理学结合开展综合性实验,把这些实验设计在一起,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疾病,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本实验课已作为一门网络课程投放到本校校园网络———“随身课堂”网站,在上实验课前,要求学生在“随身课堂”网站完成预习报告,并预习相关实验操作视频,这部分占课程考核成绩的10%,课后需在“随身课堂”完成电子实验报告,此部分占考核成绩的30%,教师课堂小组评价占20%,期末考试操作占40%。因受学时及教学条件限制,学生在校期间能做的实验有限,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学校购买了VBL-100医学机能虚拟实验系统,该系统采用了真实的实验数据,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研制的动物和人体实验模拟系统,涵盖了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人体实验和综合实验共计70个实验项目。另外还有常用仪器模块、资料模块、动物模块及模拟考试模块,内容丰富,结构完整。VBL-100医学机能虚拟实验系统的使用主要是在实验前后,实验前预习模拟实验,确认实验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实验后再虚拟,对实验过程中不足之处加以思考,避免以后再出现同类失误。所有实验室定期开放,并有专人管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课后来实验室体验其他实验内容,拓宽自己的视野。2.3.5临床实践考虑到临床医学生就业问题,因有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不会选择临床第一线工作。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增加学生就业率,本校组织学生去附属医院病理科参观学习一次,主要介绍病理科工作内容。一是让学生了解病理诊断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目前,临床病理诊断可作为临床确诊疾病的“金标准”,理解病理学在整个医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二是现在临床二级甲等医院均需建立病理科,而现在病理学专业人才短缺,大部分病理医生是由临床医学专业医生转变而来,学生毕业后就业可选择从事病理诊断工作。若学生对从事病理技术行业感兴趣,可在学完病理学后下一学期选修病理实验技术、细胞病理学等相关病理技术课程,为以后从事病理检验技术工作打下基础。2.4举办病理学知识竞赛为了培养良好的学风,本校从2014年起在学生入学第2年第一学期举办基础知识竞赛(此时学生基本已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准备进入临床知识学习阶段),竞赛科目主要包括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学5门学科,其中病理学知识竞赛内容包括5部分:(1)选抢答题;(2)名词解释题;(3)病理大体标本展示及讲解;(4)病例分析题;(5)病理切片诊断(此为加分题,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在决赛前,病理学有教师对学生进行赛前辅导,实验室在周末期间也全天开放。通过知识竞赛的举办,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临床系教师反映课堂气氛较之前更活跃。

3小结

由于三年制学时限制,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很多的知识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部讲授。因此,怎么去创建一个课外继续学习的途径将变得非常重要[7-12],为此,本校加大了医学网络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已小有成效,但仍需继续完善,病理学网络资源库建设改革仍需继续努力。目前,我国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多数是按学科设置,这种设置有利有弊,优点是突出学科特点,体现医学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便教学实施和管理,缺点是阶段性过于明显,基础与临床分离,学科间的知识重复过多,学科间横向联系不够,而三年制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时间有限。为此,本校正尝试将基础医学知识进行整合,准备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体系,去除学科间的重复知识,合理整合教学内容,预备先在小专业进行探索试行,等这种培养模式成熟以后再向临床医学专业推广。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基层卫生单位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本校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根据现代教育模式发展和临床需求,转变教学理念,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切实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向高素质临床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靠近。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

[2]王柳行,辛程远.农村定向全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1(12):153-154.

[3]汪鑫平,郑美蓉,胡志红,等.农村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病理学教学改革实践[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2):105-106.

[4]郑少燕,杨棉华,蔡琮.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2):224-227.

[5]张琳,徐玉婷,王庆苓,等.案例教学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4):281-283.

[6]廖雯婷,邓丹玲,丁彦青.病理学启发式案例教学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578-580.

[7]熊晖,姚运红,陈小毅,等.建立多元病理学资源库提高教学水平[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0):1598-1600.

[8]陈冰,朱晓群,黄小梅,等.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构想[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71-74.

[9]胡琳.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2):196-200.

[10]徐洪海,卢林明.网络资源在病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8):2856-2857.

[11]崔丹,杜红禹,齐凤杰.浅谈病理解剖学多媒体资源库的构建[J].解剖科学进展,2014,20(5):487-488.

篇8

关键词:诊断病理学;病理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57-02

病理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间的桥梁学科,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进而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转归,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1]。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三十多年来,伴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传统病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和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这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为诊断病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诊断病理学不但能够让医学生了解疾病本质,而且能够显著提高临床型医学生诊断疾病、诊治疾病的能力。因此,在诊断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病理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部分医学院校特别是一些医学职业院校并没有将诊断病理学课程纳入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工作的必要培训课程体系,不但使临床医学生缺少了一种工作前的必要知识培训,而且不利于临床医学生的临床诊治疾病,也不利于提高我国医务工作者的整体诊治能力以及临床医生与病理医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最终可能影响对疾病的及时有效诊治。因此,把诊断病理学课程纳入到临床医学生的培训课程体系,并重点开展诊断病理学实践教学工作对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在临床病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开展诊断病理实践教学的意义

病理诊断是临床疾病的最终诊断,是最可信赖、重复性最强、准确性最高的诊断方法,一直被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患者预后方面起着关键作用[2]。在实际工作中,病理诊断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与患者直接接触,只是根据送检标本、医生描述等信息,结合病理医生的个人知识和经验做出诊断,因此对于病理医师的要求较高,不但要掌握病理学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于相关的交叉学科,如组胚、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要有一定的了解。在国外,病理医师均需通过较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才能够获得病理医师执照,同时,临床医生也要掌握一定的病理诊断学知识。而在我国,绝大多数病理医师直接来自于医学院校的病理专业毕业生,而临床各科室的医生特别是青年医师对病理知识的掌握也很有限,这往往会成为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之间沟通的障碍。为了得到正确的临床病理诊断结果,病理医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密切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综合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改变,并根据组织标本的肉眼特征以及镜下表现进行综合诊断,这个过程既需要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也需要组织形态学的经验,有时候组织形态学的经验更重要。组织形态学的经验只有通过在临床实践中大量的取材、阅片来获得和积累,因此实践教学在诊断病理教学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基础知识教学。另外,病理切片制备过程烦琐、错综复杂,在取材、包埋、切片等流程中极易出现差错,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极强的责任心才能做出合格的病理切片,才能在形态学上去伪存真,做出正确的诊断。因此,必须进行充分有效的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诊断病理学[3]。

二、诊断病理实践教学的方法

诊断病理学融合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医学基础学科和内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等临床学科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应用桥梁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医学生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临床病理诊断工作。如何让医学生应用好诊断病理学,需要指导教师立足于“桥梁”的出发点,整合临床与相关基础学科知识,让医学生重视、理解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工作。

首先,作为一门桥梁学科,病理学科与临床各学科间密切相关,把病理诊断流程融入理论授课过程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诊断病理学中基础理论知识融合了诸多的医学基础学科的相关知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信息库,而且枯燥乏味、不易掌握,需要病理医师勤奋学习并不断加以实践,数十年才能略知一二。因此,做好一名病理医生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教师只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授课,学生接受到的信息将会非常多且抽象,学生很容易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在枯燥乏味中做个信息的看客,而所得的知识极少。但是,如果将病理诊断流程相关知识融入到理论授课之中,让临床医学生亲身参与并进行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基础理论知识更容易被掌握,从而大大提高医学生对病理诊断过程的了解以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医学生病理实践能力的目的。举例来说,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位病患的就诊经过,将病理诊断流程及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讲解过程如下:首先,介绍患者的基本情况及就诊原因:52岁女性患者因外阴接触性出血于妇科门诊就诊,行阴道镜检查发现局部宫颈上皮粗糙,醋白实验阳性,取活检送病理科。其次,详细地为学生讲解宫颈活检标本来到病理科后到制成切片所需要的流程,让医学生跟着这位病患的标本一同体会病理规范的操作流程。最后,切片制作完成后,进一步讲解病变在显微镜下的特点,列条式地讲解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标准,这些均为基础理论讲授内容。通过实践过程与基础理论知识的整合,使医学生更易将显微镜下的图像同病患的临床信息相关联,有了整体的知识概念,而不是单纯的讲述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及抽象的图像,这样结合实践的讲述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基础理论。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多媒体创新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突出个性品质与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与创新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教学理论研究及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在改革中实现创新。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以计算机多媒体为平台,采取问题引导、讲导结合、讲习结合、讲练结合、精讲启发、视听组合等方式,课堂形式灵活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对静态知识进行动态加工,对动态知识进行分层分析,通过媒体运用的最佳组合,化难为易,使复杂的知识条理化,枯燥单调的形态知识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教学活动中,采用设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学难度,在扩大新知识量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病理学实习、实践课程学习中,安排“临床病理讨论会”(CPC),以理论知识为基础,首先让学生独立讨论分析临床病例,然后教师进行启发式总结,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诊断结论,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标本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阅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描述表达能力、镜下绘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

总之,在诊断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维和理念,同时可将科学研究思路引入教学,为临床病理诊断医生的培养打好理论基础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杰,李甘地.病理科(八年制)[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篇9

病理学是医学生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 学好病理是非常必要的,现将笔者教学中一些体会与同行共商。

1 分析现状

(1)中专学生年龄小,没有系统的医学体系概念及临床经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结合理论进行实践的能力较差。(2)中专授课学时少,以理论课为主,几乎未开实验课,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3)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对疾病认识的重要手段是肉眼及镜下对病变组织和器官的实物观察,现阶段职业中专缺乏实习课的实物感受,使具体的疾病变得枯燥,难以记忆和掌握。

2 教学探讨及改革措施

2.1 教学方法的探讨

2.1.1 运用总论与各论的内部联系。为了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在讲解新课的过程中,进一步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讲到各论的时候,联系总论的知识,让学生既学到了新的知识, 又巩固了总论的理论。如: 在介绍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时,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再提问学生病毒性肝炎是否属于炎症, 经过教师的提问和启发, 套用总论知识来回答。

2.1.2 学习病理知识为的是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在授课过程中也重视临床和理论的结合,在讲述每一章节时,提问学生相关的知识,引入书本知识。讲炎性反应的时候,可以问学生问题:手指受伤之后,有什么表现和感觉?学生会想到疼、肿,有渗出物等,引入炎症的概念,并深入解释出现红肿热痛的原因。再如在讲栓塞时事先设问: 护理人员在注射时一定要排尽注射器中的空气,为什么?又如大手术之后的病人,两三天后家属要帮他翻翻身,为什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就有了兴趣,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化为对知识渴求的动力,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2.2 教学方法的改进总结

2.2.1 激发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结合理论进行实践的能力较差的中专学生来说,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2.2.2 认真组织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注意病理与临床的联系。通过熟悉的临床现象给予合理简单化的解释,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搜集临床病例,安排病理讨论,充实教学内容,把书本中死板的内容变为活生生的病例,使学生理解得深、记忆得快,也适合成人学习心理,便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2.2.3 给学生总结学习的框架,使书本由厚变薄,形成一条主线―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更好的掌握课本上的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形象的比喻,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如对恶性肿瘤生长方式可比喻为树根扎入泥土一样, 到处蔓延, 没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 对周围组织呈浸润性破坏, 因此其界限不清, 形状不定, 不易活动, 手术后不易彻底治愈等。

2.2.4 运用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结合图片和动画,增强直观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如果把血栓的形成过程,栓子的运行过程,炎症中的巨噬细胞的吞噬过程以及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过程制作成flas,可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消化性溃疡、动脉粥样硬化、肾小球肾炎以及肺结核等图片,可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知识要点,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更多的图片知识、动态效果图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0

改革措施

1改革考试内容经过多年教学改革探索,高职高专教育形成了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模式,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考试内容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范围,侧重于考核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忽视能力与技能的培养。因此改革考试内容势在必行,考试内容应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要体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如在2010级护理专业考试中一道讨论题:炎性渗出液对机体的意义?通过这道题的考试,学生不仅要掌握炎症时机体为何会有渗出?渗出液的作用?还引导学生思考临床上机体发生炎性渗出时,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如何有效处理?

2改革考核模式现行高职教育考试模式对学生成绩的评定过分依赖单一的期末总结性考试,其成绩往往占课程总成绩的80%以上。这种以期末成绩为主确定学生课业成绩的做法,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过分依赖期末死记硬背搞突击,使考试的导学促教功能难以发挥。考试模式改革应变单一的笔试为多样化考试。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的不同及学生特点,采用各种考试方法,突出多样性、针对性和生动性,强调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2]。护理专业考试模式: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笔者采用多种考试模式综合法。①随堂测试在病理学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提问,形式有判断题、选择题等。在某些实验班级尝试采用PBL教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对教学问题进行思考、探索、求解、延伸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测评。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初步建立疾病与护理治疗的理念和思维构架,为其将来临床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随堂测试分数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加权分。②课后测试在病理学总论以及个论内容讲授完毕后,针对总论内容及各系统疾病,教师采集临床资料,精心编写病例,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写出病理诊断及依据,分析疾病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理变化基础等。撰写论文方面可由教师拟题,学生选题后通过查阅资料、参考文献或小组讨论完成。测试结果由教师存档,与期末笔试成绩相结合。③闭卷考试建立相应的病理学试题库,试题随机抽取,分A、B两套试题,其中一套备用。考试时间60min,考核中适当减少名词解释、问答等主观题型的数量及分值,增加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的比重,要求考生掌握病理学的重点概念等基础知识,同时注重考生的综合性和分析性测试。④加强实践课考核以往病理学考试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高分低能,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在此,笔者适当加强了实践课的考核力度,课堂出勤总分为五分,实践课教师实行课堂点名制,迟到、旷课的学生要扣分,无故旷课3次及3次以上的学生实践课成绩为零分。实践课程中,根据学生观察标本、课堂提问、实践课作业等完成情况综合给分。影像、眼视光、营养、美容等专业的考核方式因各专业学生人数较少,病理学总课时比例较低,无实践课,因此其考核模式为完全开卷考试。采用临床病例讨论、撰写论文等方法综合判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应该以正确评价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标准,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①成绩结构多元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成绩结构多样化。抓住考试对学生和教师教学的反馈和督促作用,充分利用平时考核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在平时就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体实施方案:总分百分制,随堂测试20%,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测试10%;实践考核30%;笔试考核40%。②评分标准灵活化有些题目的考试评分标准只具有参考性,如果学生答题与评分标准不一致,但其中蕴含了一种新观点、新思维应给予充分肯定。对答题有创见、有新意、言之有理者应适当加分,以鼓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③评分制度科学化评分是考试的重要环节,对考试质量有重要的影响。笔者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难度、考试题型采取灵活的评分办法。如对主观性试题(综合分析题、病例讨论题、论文题)采用等级评分法;对客观试题(选择题)采用准确评分法、量化评分法。

4建立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输和控制的过程,完善的考试制度应该包括信息反馈系统[3]。首先,教师在考试后对考试结果提供的材料、数据利用青果教学软件进行全面的定性、定量分析,实现考试对教与学双方面的反馈调控功能;教学管理部门随后应当组织试卷评估工作,以客观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把评估意见反馈到教学单位,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教师安排时间评卷,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真正做到“考试不是目的,而只是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

改革的效果和体会

1改革的效果实施考试模式改革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对2010级100名三年制普通护理专业学生和50名影像、眼视光、美容、营养等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测试、课后测试与笔试相结合考试感兴趣。其中51.2%的学生很感兴趣,39.8%的学生比较感兴趣,只有9.0%的学生感到困难。②62%的学生认为病例讨论增强了她们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16.2%的学生对撰写论文感兴趣,72.3%的学生认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