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改革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管理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改革的动因与阻力
1、内生驱动因素
人口增长,致使粮食需求大量增加,农业灌溉用水成倍增长,1949年为100l亿m3,1980年为1938亿m3,2004年为3584亿m3;经济发展尤其是转型期高耗能工业的发展,致使工业用水大量增加,1949年为24亿m3,1980年为457亿m3,2004年为1232亿m3;由于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水逐年增加,1949年为6亿m3,1980年为68亿m3,2004年为649亿m3。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工业污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快速增加,1949年为24亿吨,1980年为315亿吨,2004年为693亿吨。可以看出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水资源短缺使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增加,不同区域、部门和团体用水的竞争性增强,水资源的财产属性不断增强,由于上下游对流域水权的争夺日益激烈,对区域用水权利做出界定在很多流域成为必要。水环境恶化一方面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水污染带来的负外部性问题,提高了对水资源财产权界定的要求,也对国家提供的水权质量提出了要求。在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仅仅用行政手段已不能满足调解水事纠纷、优化配置水资源、吸引水利投资和改善水环境的要求,需要更加明确各种利益集团关于水资源的财产权。
2、改革的阻力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既得利益集团。首先在改革过程中政府是主导力量,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本身也成了改革的对象。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公共管理型政府,包括机构的精简、权力的削弱、身份的转换等,涉及政府工作人员的权力和利益,困难和阻力很大。二是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其中一部分是地方的利税大户,如造纸、重化工企业等,它们游说政府为了地方利益,以解决就业、保持稳定为理由阻挠改革。三是位于河流上游的区域,具有先天的优势,改革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来自庞大的贫困人群,主要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建立水权制度,可防止农业用水被无偿挤占,但农民对用水权界定带来的长远利益还未充分理解,而对提高水价反应强烈。城镇供水水价改革,逐步实行全成本回收政策,水价提高影响低收入者和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
二、改革的路径选择
l、改革的方向性选择
(1)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水资源的国家水权制度。我国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十一五”时期,基本完成主要江河,尤其是北方缺水流域的省际水量分配,逐级明晰初始水权;确定单位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用水量定额,初步建立起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在水资源配置领域发挥政府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一个以行政手段为主、以市场机制为辅的水资源配置制度,其基本特征是自上而下的控制,区域和用水户是被动的接受,不能形成一种用水户主动节水、区域主动约束的激励机制。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是两种绝然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不改变计划经济的基本框架而引入市场经济的个别因素,走双轨制,那么这些因素就有可能因“异体排斥”而难以存活。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计划经济实践也证明,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效率低、交易成本高昂。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市场配制资源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以行政权利为依托配置资源比例不断下降的过程。水资源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性,供水资产具有专用性,水市场是有限的市场。但理论认为,只要水权界定清楚,通过水交易也能达到最优或次优。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智利等国的实践证明,水权交易可以有效的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中国应该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水资源的国家水权制度,走市场化道路。
(2)水质、水量统一管理。水是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质、水量是水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国家对水质和水量实行分部门管理,这是计划体制下,以专业部委管理国家模式的延续。水质、水量分部门管理,增加了管理成本,增加了管理难度,降低了管理效率。从世界范围看,水质、水量统一管理是绝大多数中等发达以上国家采用的管理模式。因此,我国水质、水量分部门应该整合为一个部门负责,统一管理。
(3)水资源实行分级管理。世界上多数中等发达以上国家,水资源实行分级管理,中央政府负责宏观调控,省(州)政府负责统一管理;流域是理想的管理单元,多数流域机构是协商机构,个别国家如法国、西班牙的流域机构具有部分行政职能。我国现实行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如何正确处理流域和区域的管理关系,实际上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在我国,法律没有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水管理职责范围做出明确规定,导致职能“缺位”、“错位”等问题突出。这不仅严重削弱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也遏制了地方作用和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改革首先要科学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责。对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基本依据是水资源的外部性程度,从产权管理角度来讲,水资源实行国家所有,使用权分级管理,可以明确区域的权责,把水资源的负外部性问题逐级变为区域的内部化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财税体制改革开始,中国正在从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逐步过渡到管理职权和财政权利、决策权分级管理,中央通过向地方放权,使省以下地方政府在政治和经济体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属于全国性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事务,由中央管理,以保证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属于面向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事务,由地方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强行政活力。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的事务,要
区别不同情况,明确各自的管理范围,分清主次责任。”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要切实适应我国具体国情,充分认识到中央政府能力的“有限性”而非“全能性”。为提高管理效率和避免管理“越位”,要在宏观上实行分级管理,中央负责宏观调控,只管到省一级,由省对辖区内的水资源、水环境管理负全责。中央和地方地事权划分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权责明确,监督有效。流域机构是国家对区域进行监管的主要工具,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下放权力给其流域派出机构,由流域机构代表国家对流域内务区域进行监管。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下,实行流域内的民主决策制,显然是不可行的,可以组建一个具有协调能力的委员会,建立流域层面的民主协商机制。
(4)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水行政和水服务职能相分离。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以下简称水管单位)的改革问题。2002年开始的水管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公益性支出的合理补偿渠道,基本解决了水管单位的生存问题,但政事企不分,资产管理主体缺位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水管单位现均为事业单位,仍按行政隶属关系管理,水管单位内部实行管、养分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单位内部的工作效率,但管养同出一源,致使改革难以深入,人员臃肿、管理水平低下等主要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水管单位下一步改革涉及的核心问题是能不能改企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水管单位提供部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或部分福利产品,不能以盈利为目标,因此不能以企业的形式组织生产。实际上通过建立公益性支出补偿制度或者建立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产品购买制度,可以构建一种非营利企业模式,这种企业完全按现代企业模式经营,但不以盈利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借鉴澳大利亚、英国、墨西哥、智利等国水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水行政和水服务职能分离。
2、改革的推进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以局部推进、部门推进为主。水利部、环保总局分别负责与水量、水质有关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由于部门所站的角度不同,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提出的改革方案符合部门利益不一定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要求。如环保总局提出设立区域监管机构,加强跨省界河流断面水质监管等,而这些职能完全可以由水利部已设立的流域机构承担;再如水利部提出的水权制度只包括水量,如何保证用水质量等问题,由部门提出并推进的改革,因受权责所限,改革方案不完善、不彻底,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改革绕着走;在推进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很大,步履艰难。如2004年开始,由水利部等部门推进农业水价改革,目的是通过提高水价节约用水,通过水费增收减少水管单位的亏损。与此同时,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减免农业税费、加大粮食直接补贴等措施,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由于水价改革没有和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统筹考虑、整体推进。农民认为,农业税都减免了,农业水价不但没减还要提高,抵触情绪很大,致使改革进展缓慢,不少地方水价改革受阻或出现倒退。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由国家主导,整体改革,分步推进。
三、改革的总体框架安排
通过以上对改革的路径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改革的总体架构,其核心在于:一是把行政配置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二是水资源实行分级管理、综合管理;三是水行政和水服务职能相分离。
1、国家水权制度的构建
(1)国家水权制度安排。①水权的初始分配。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保留紧急状态下,国家调配已分配的水资源的权利。水资源的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水资源的使用权(以下简称水权)由国务院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水权的初始分配采用行政配置方式自上而下进行,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按照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由国务院主持,各省、市、自治区参加,把国家水权分为流域水权,实现流域之间和国际河流的宏观调控。二是按照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由国务院主持,流域内的各省市自治区参加,把流域水权分为区域水权,完成水权的宏观初始分配。三是按照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各省、市、自治区把区域水权逐级分配到市、县、水企业、用水户,实行注册登记制度,完成水权的微观分配。
水权初始配置的基础是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的编制自下而上进行。通过水资源评价,掌握水资源现状和变化趋势;在节水和保护水资源的前提下,研究分析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定水资源可利用上限和环境的纳污总量;根据水资源可利用潜力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国家、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和排污权的分配方案。
水权的初始分配要站在国家的整体利益上,统筹兼顾,合理配置。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全体公民的基本用水权,保证环境的基本用水权。二要坚持平等原则,努力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三要坚持粮食基本自给的原则,保证粮食生产的基本用水。
河流、湖泊和湿地等生态、环境作为用水户应参与水权的初始分配,本着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履行公共用水权的管理责任,例如由流域机构负责管理的河流、湖泊和湿地等生态、环境的用水权由流域机构负责管理。
非消耗性用水权,包括水利发电、航运、水上旅游、养殖、捕捞等,实行用水权申请制度。
②水市场的架构。水资源的特性和供水、输水资产的专用性决定了水市场是一个有限市场。水交易可划分为:不同流域、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交易,不同流域、同一行政区域内的交易,同一流域、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交易,同一流域、同一行政区域内的交易等四种交易单元。不同流域之间的交易由国家水行政部门监管,同一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交易由流域机构监管,同一流域、同一行政区域内的交易由同级水行政机构监管。国外的水交易实践证明,临时交易多,永久交易少;同一区域内的交易多,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易少。水市场要根据需求,首先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设置,大量的水交易发生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的供水区之间和统一供水区内不同的用水户之间,也许在国家和流域层面设一个办公室负责水交易就足够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使交易环节简单、易行,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
中国的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通过水交易,提高农业的用水效率,把节省出来的水通过交易配置到更高收益的用途中。但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2亩,个人分配的水权少,限制了个人之间的水交易范围只能在同一个交易区内,个人与其它用水户之间的交易只能通过用水户协会或是水企业(如灌区)进行。在国外水权交易中,土地为私有,水权与土地分离,激励了用水户提高用水效率,把节余的水通过交易增加收益。在中国,农村实行土地承
包制,应该限制土地基本用水权的永久交易,否则土地的价值就会降低,对后来的土地承包者不公平。
①排污权管理。用水就要排污,排污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即造成污染,水污染的负外部性决定了排污管理是政府的职责。排污权包括排污标准和排污总量两项指标。排污权由国务院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排污权的初始分配采用行政配置方式自上而下进行,包括二个层次:一是国家层面,以流域为单元,按照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由国务院主持,流域内各省、市、自治区参加,把流域排污权分为区域排污权。二是区域层面,按照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各省、市、自治区把区域排污权逐级分配到市、县,完成排污权的初始分配。用户排污须申请,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取得排污权后方可排污。排污权分配完毕以后,可以允许排污权进入水市场交易,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2)构建和完善政府监管体系。①要建立水权监管制度,由各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所辖区域内的水权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如国家以流域为单元,通过跨省界河流断面的水质、水量检测,区域内的地下水位、水质和水环境抽检,对区域水权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管。②要制定水权交易管理办法,监督水交易过程,限制环境用水参与交易,限制农业的基本用水参与永久交易,核准不同用途之间的水交易,保证水市场的正常运行。
2、水利国有资产产权制度的构建
按照水行政和水服务职能相分离的要求,充分借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考虑公益性工程和准公益性工程的特殊性,构建一个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补偿合理的水利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框架。
(1)水利国有资产产权制度安排。准公益性水利国有资产如灌溉供水工程等,以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为主,也提供一定的私人产品。由各级政府特没的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授权或组建非营利性水利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现在由各级政府管理的准公益性水利国有资产,县(市)级政府管理的准公益性水利国有资产交由地(市)级国资委管理。
经营性水利国有资产如自来水公司等,以提供私人产品为主,也提供一定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由各级政府特设的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授权或组建水利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管理运营现在由各级政府管理的经营性水利国有资产。
公益性水利国有资产如防洪堤坝等,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实行国家所有,委托各级水行政部门分级管理。由政府明确授权或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履行水工程运行管理与水利国有资产监管职责。
(2)水企业改革。水管单位现在的性质均为事业单位。水管单位的改革,首先是理顺产权关系,实现政事分开;进而是改制为非营利性企业,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现代企业制度。非营利性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补偿合理”的公益性支出补偿机制和非营利条件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经营性水利国有资产的经营主体现在的性质一般是企业。该类企业的改革,首先是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实现政企分开;进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备条件的可以进行股份制或私有化改造。
公益性水利国有资产管理单位实行管、养分离。水工程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职能,通过招标选择够标准、有信誉、能抗风险的大型企业承担。
(3)构建和完善政府监管体系。水行政和水服务职能分离以后,①要制定《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加强水利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②由于水企业具有自然垄断性,政府应加强对水服务行业的社会管制和经济管制,保证水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要求。③通过契约关系,政府支付公益性支出的合理费用,购买水企业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
3、水价改革
(1)水定价政策改革。谁用水、谁付费,谁污染、谁付费是水定价政策改革的基本原则。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行政事业用水等实行全成本回收,经营服务用水、特种用水实行高水价政策。农业用水实行补贴制度,具体可以通过成本补贴或价格补贴两种方式进行。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污收取排污费,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污收取污水处理费,超过污水处理能力的污水禁止排放,排污费和污水处理费均按排污总量计收。
(2)水定价机制改革。由于成本信息不对称,现行由企业定价,物价部门核准的方式,难以对供水企业的成本进行必要的约束和激励。要改变现行的水定价模式,在水行政部门内设专门水定价机构,根据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负责供、排水企业的供水价格和排污费的确定。建立供、排水企业成本审计制度,对企业的成本进行长期的监管;建立区域供、排水成本核算体系,做好供、排水企业的平均成本的测算工作;在确定水价的过程中,由企业提出调整水价的要求和依据,水定价机构组织经济、社会、水利、企业管理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和用水户代表共同参加,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进行科学的论证,并和区域内或行业内的先进企业进行比较,提出水价调整的报告,由物价部门核准后实施。
水权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非消耗性用水权具有稀缺性和自然垄断性,同样也是经济资源,要合理确定各类非消耗性用水权的价格。
4、水工程投融资体制改革
(1)明确投资渠道。公益性工程要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投资体制;准公益性水工程要建立财政投入和社会融资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经营性水工程要建立以政府引导、市场融资为主渠道的融资体制。
(2)建立稳定的投资来源。通过全面征收水资源费、排污费,采取中央和地方分成的办法,建立水工程建设基金。各级政府要保障政府预算内水工程投资,建立各级财政预算内水工程公益性支出合理补偿机制。
(3)改革投资管理制度。完善政府在投资项目上的审批程序,合理划分审批权限,有财政投入的水工程,落实公益性支出合理补偿机制后,根据谁投资、谁批准的原则进行审批。经营性水工程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所有水工程必须符合水资源综合规划的要求,在批准立项前,省级以下、省级和流域级的水工程必须经省、流域机构和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分别审核。
5、水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大中型公益性工程实行项目法人招标、“代建制”。准公益性工程根据管理权限,由非经营性水利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组建项目法人。实行建设监理制,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不能同源。水行政部门对招标活动和质量管理实施行政监督管理。
6、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机构改革
(1)政府职能要实现重大转变。一是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实行分级管理。中央负责一般水政策的制订以及跨界(省界、国界)水事纠纷的处理,依靠法律和司法监督各省对国家水法律、水政策的执行。由省对辖区内的水资源、水环境管理负全责,主要职能是水法律、水政策的实施,同时也包括部分水法规的制订。二是把行政配置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
式,转变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三是把水质、水量分部门管理变为统一管理。四是水行政与水服务职能相分离,再对水服务行业企业化或私有化改造。五是要建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水事决策的协商和协调机制,推进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六是把流域机构由执行机构变为权力机构,代表国家对流域水资源进行宏观管理。
(2)改革政府的机构设置。一是整合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职能,成立环境资源部,下设国家水管理局对国家水资源和水环境进行宏观管理;流域管理局是其派出机构,也是流域宏观管理的责任主体。二是在省、地(市)、县整合有关部门的职能,成立环境资源厅、局,对水资源、水环境实行统一管理。三是在各级法院内,根据需求设置水法庭,提供以法律解决水事纠纷的途径。四是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内设水定价机构,对其监管的水企业进行定价和成本的监管工作。
7、用户参与管理
水资源管理事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公众的生存和发展权。公众作为用水户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已成立了7000多个用水者协会,参与灌区管理。国外在水资源综合管理中,用户广泛参与决策和管理。实践证明,用水户参与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用水产参与管理分三个层次。一是用户参与决策,在涉水事务的决策过程中,分不同层次有用水户代表参与决策,通过公示或举行听证会等方式,让公众参与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二是用户参与管理,在政府的指导下,由用水户组成协会管理小型灌区或大型灌区的某一部分,可以加强用水量的相互监督,有效地降低供水成本。用户参与水企业的监管,提高管理的民主程度,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众的信任度。三是用户参与监督,建立水质、水量、水环境信息完全公开制度,便于用户参与监督。建立用水户监督的沟通、处理、反馈机制。通过监督,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提高水企业的服务水平,提高打击违法、违规案件的效率。
8、构建和完善水法律、水政策
水法律、水政策是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根据国家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安排,修改、补充和完善现有的水法规、水政策,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的国家水法律和水法规体系,为水资源管理体制度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通过以上改革形成一个国家宏观调控、区域统一管理、资源市场配置、用户参与管理的国家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总体架构。
四、改革的进程展望
未来的改革路径会怎样选择?要明确的预知是困难的,但我们可以根据国家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趋势、国际水改革的发展方向,对我国水改革的未来做一个基本预测。
第一,国家主导整体式改革,分步推进。在国家邮政、医疗、交通运输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以后,涉及环境资源的管理体制改革必将提上议程,由国家主导,整体式改革,分步推进。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第一步可设立一个高层协调机构,成立国家环境资源管理委员会,其成员由来自发展改革委、水利、环保、林业和其他与环境管理相关的部门代表组成,总理为该委员会主任,负责协调各部门有效工作并制定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和水改革政策,推进国家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第二步整合水利部、环保局、国家林业局,成立环境资源部,实现国家水资源、水环境的综合管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环境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建设部等管理职能,环境资源部变为综合管理部门,实现国家水、土、环境的综合管理,农田水利、水文、建设等专业职能交由专业部委管理。
第二,水行政和水服务职能相分离。可以分步走,第一步先理顺产权关系,由水行政部门作为出资人管理水管单位,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第二步实现政企分开,企业交由国资委管理。
第三,首先建立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水资源的国家水权制度,实现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通过逐步提高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用水效率。由于管理成本高,难以激励农民主动节水并通过水交易提高收益等原因,驱使政府在黄、淮、海和辽河等严重缺水地区率先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水资源的流域水权制度,通过水交易提高用水效率和农民的收益。最后,在全国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水资源的国家水权制度。
篇2
论文摘要:对水资源行政管理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对水资源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利益结构、动力和阻力进行了分析,以此深化对水资源行政管理改革及其进程的认识。
水资源问题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工程体系问题和行政管理体系问题。水资源的工程体系问题包括水源、水调度、水土保持、水污染治理、防洪排涝等工程的规模是否适度、布局是否合理、利用效率是否高效等;水资源的行政管理体系问题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职能的确定是否符合科学合理和适应性的要求、管理手段是否先进有效、管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本文将着重对水资源行政管理问题进行讨论。
1问题的分析
1.1管理观念问题首先对管理落后的认识不足。严格来讲,我国目前仍然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尤其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其次对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认识不足。我们一直把人放在自然的对立面,对自然无休止地索取,人也就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如为解决粮食问题,不加控制地超采地下水而出现地下漏斗;为防洪排涝,一味加高堤防。
1.2行政体制问题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纵向涉及中央和地方的权益,横向涉及水利、农业、建设和环保等部门的权益,重复管理现象严重,责任不明,“政出多门”,不但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减弱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而且不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筹兼顾、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违背了水的自然规律,尤其在流域管理和城市水务管理问题上矛盾更为突出。
1.3管理职能问题管理上仍然存在严重的“越位”和“缺位”现象。“越位”主要指该由市场来解决的问题仍由政府来承担。如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是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分配问题。“缺位”主要指宏观调控不到位。如政策、法规的透明度、统一性和预见性较差;水资源监测、评价水平偏低;政策引导、信息服务跟不上等。
2改革的分析
2.1改革目标的分析水资源行政管理改革必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建立水市场为中心,把行政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作为重点,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包括:①加快水法、节水法等水法规体系的建设;②在明确水权的基础上,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结合城市供水及水处理市场的对外开放形势,积极推行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③以水价政策改革为契机,建立和完善水市场规制体系;④启动水利资产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水利建设融资和水利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能力。
2.2改革动力与阻力的分析
2.2.1改革的动力。改革的动力一方面是利益的驱动,另一方面是现实的需要。
①客观形式的需要。所谓客观形势主要是指: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危机已经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水利部门的改革显然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需要进一步开放水务市场等。
②履行职责的需要。供水价格偏低,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众多供水企业以及相关水管单位经营失败、普遍亏损等等。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水资源行政管理改革的深度和进程,因此,履行职责的需要也是改革的推动力之一。
2.2.2改革的阻力。水资源行政管理改革的阻力,一方面来自既得利益者,另一方面来自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习惯势力的制约。
只注重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视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由于人们对水资源危机的认识不足,同时又由于改革的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需要社会以及个人付出一定代价,因此,旧观念的束缚对改革是一种无形障碍。同时,习惯势力的影响也对改革形成阻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通常认为水利是福利事业,理应由国家投资和无偿用水和排污。在这样一种思维定式下,要想确立新的水资源观念、水市场观念,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3改革的构想
3.1行政体制改革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和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为突破口,构建现代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以保证政府职能系统效益最佳,保证中央、地方以及社会组织对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的发挥。
3.1.1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设立流域管理委员会,其成员由中央政府代表、地方政府代表、用水户代表、专家代表;委员会主席由选举产生;流域委员会依法拥有对流域水资源的分配权,依法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1.2城市水务实行一体化管理。对供水企业、水处理企业实行出租或转让;对经营性水务工程实行资产管理;将用水许可与排污许可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城市节水。
3.2建立水市场
3.2.1水权管理改革。水权管理的核心是产权的明晰和确定。将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开,是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是建立水市场的基础。
建议通过法律的形式,首先确定以占有优先权原则为主、河岸优先权及惯例水权原则为辅的优先权原则,再结合水资源现状,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第二,设定总量控制、保障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旱情调度预案、水污染防治的事权划分等限制条件。第三,实行以水资源规划为先导,有计划、分类分批地进行水资源使用权登记并公告社会。第四,建立水资源使用权招投标、使用权拍卖等管理机制。通过以上努力,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水权制度。
3.2.2水价政策改革。改革现行的水价制定方法,按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即由政府代表、用水户代表、供水企业以及有资质的独立审计事务所共同协商确定水价;水价应计入资源水价、工程成本、利润;资源水价应在政府统一评估基础上允许在合理的范围内浮动;利润不再以工程成本及运行成本加成的方式计算,而是以国家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和资本金来计算;水价的确定要兼顾公众承受能力和政府的财政能力。
3.3改革管理模式
3.3.1资产管理。要尽快调整政府及水利部门在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中的定位。水务企业完成企业自我发展的公司制经营实体,经营性、科研性、开发性的事业单位要逐步转制为企业。依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对原有的水利工程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
3.3.2节约用水。在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下,水价是调节供需方矛盾最敏感的经济杠杆。国外研究表明,水价提高10%,将使家庭用水减少3%~7%,同时如果水费没有占到市民收入的1%以上,人们就不会注意节水问题。
因此,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产业结构、制定相关用水标准及定额、推进节水技术发展的同时,以改革水价政策、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为重点,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管理手段,在建立节水型社会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篇3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现状;改进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一切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主题也转向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发展阶段。不难想象,若是水资源枯竭,人类面临的将不仅仅是发展停滞的问题,更会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生存危机。目前,各个国家都出台相应的政策节约用水、杜绝浪费,以保障人类保障基本需求的用水量。而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言,如何用正确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思路使得水资源本身的良心循环和人水关系相协调早已成为国家关注的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而目前我国水资源危机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下水资源管理的需要。因而,本文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面临的现状,并提出科学可行的解决办法,以期为国家的水资源管理尽一份力。
1 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面临的现状
1.1 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
水资源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是我国面临水资源危机的重要原因。首先,水资源行政分割管理,效率低下。目前中国的水资源管理由水利部、地产矿业部等14个部门同时进行管理,水资源管理的权利分化现象极为严重。这主要表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水资源管理权限分配不明确;水资源按不同的属性如地下水,地表水等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管理分散。其次,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思路没有真正转变。长久以来,水资源管理一直实行着单一的以行政为主的管理路线,忽视了市场调节和社会调节的作用。例如我国江河流域的水资源配置完全按照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这种统一的管理模式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长远看来,其局限性颇大,没有起到资源的真正优化配置。中国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曾指出,要转变管理思路,要把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放在首要位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真正的基层实践管理时,传统管理体制占领上风,依旧阻碍了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1.2 水资源的区域差异明显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的水资源供给和利用也存在这很大的差异。例如,中国东、中、西三个大区域的GDP总量大概呈现4:2:1的形式,而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水资源约为1:1:2,水资源区域明显,并且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供给不成正比使得水资源管理也面临了严峻的考验,如何能科学有效的管理好二者的差异,使得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成为了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难题。
1.3 水资源管理改革面临阻力
首先,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政府主管部门的阻力。这表现在当前国家对水资源管理和经营的所有制结构以及经营的利益方面。由于当前水资源的管理和经营都是国有独资或者是国有控股。这使得主管部门可以在行业价格上进行垄断,这是政府部门所占有的优势,当水资源管理改革时势必会触犯这些主管部门的核心利益,因而,阻力必然存在。其次,水资源管理改革会面临来自贫困人群的阻力。这是因为贫困人群收入很低,如果按市场价格收取水费,许多低收入者无法负担起。再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会面临来自企业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众多的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这些企业一般是经济的“顶梁柱”,对经济的增长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为地区和国家的GDP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果使这些企业走节能减排的路线,势必会造成这类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因而,这些企业会借着对经济的贡献为由,阻碍水资源改革的进行。
2 水资源管理的改进措施
2.1 转变管理理念,探索水资源管理体制
认真反思旧的管理理念,针对其不足探索新型的管理体制。第一、从重视开发利用转变到水资源保护上来。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要充分尊重自然,按自然的规律办事。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环境生态的保护为前提,从重点在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变到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保护,节约上来。第二,从重视工程建设转变到重视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的科学性上来。在科学管理方面,可以借鉴世界各大流域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成立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的流域管理机构,独立于政府部门,同时又能为政府协调好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各个管理部门关于水资源管理的关系,在流域的发展过程中,消除各个部门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以解决“多龙治水”的局面。第三,以社会舆论为引导,通过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现代科技宣传媒体,多做公益性的宣传工作,聚集社会的力量共同完成节约用水的任务。形成以群众监督为主的社会舆论体系,在国家政府部门提出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改革措施时,基层的管理机构能够真正的贯彻执行。
2.2 坚持南水北调工程和西部大开发
黄河在上个世纪90年代曾连续断流,中国北方地区如北京也频频缺水,而南水北调工程则是站在国家战略角度进行的功在千秋的大工程。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则能够很好的解决区域性的缺水问题,既解决了我国北方用水难的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南方的洪涝灾害现象。因而必须长期坚持。同时,西部大开发中水资源是基础。在1999年之后,我国启动了西部水利建设工程,对西部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增大了基础性的投入和水资源的保护,因而将以往水资源粗放、低效率的利用渐渐转向水资源精心、高效率的利用。总之,南水北调工程和西部大开发深入的优化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区域性的水资源差异问题,因而是需要国家和人民必须坚持的战略。
2.3 科学调研,消除阻力
首先,借鉴发达国家中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进行水资源的配置策略,建立起合理的水价控制机制。如北美的田纳西流域,其水权交易完全是以市场配置为基础进行的。当然,我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我们要在市场配置的基础上添加中国的特色管理制度。对居民的日常用水要通过市场体制的调节做出定价,原则上需要满足低收入者的生活需求;对企业需要严格征收排污费用;对于农业则根据具体的地区做出相应的政府补贴,以保障农业用水。其次,建立起水务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企业法人的方法,实现企业与政府的相互独立,吸纳多元化的投资,同时摆脱政府的管制,使水务企业真正从政府中独立出来,变为以盈利来解决资金不足的企业经营模式。这样就能够变政府的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有利于合理高效的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配置。最后,实行民营企业水资源经营准入制度。对于经过调查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水资源经营民营企业应该准其建立经营。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产权制度,准许其通过公益性的水资源提供一定的私人产品。这个措施可以有效的利用民间资本,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对水资源的浪费,强化了水资源的监管效率。
3 结论
总之,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如何对水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我国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国家应当不断的发现和发展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借鉴国外先进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开发出来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方法,管理好稀缺的水资源,以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 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 “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 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3、 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 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着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 A. Marino 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着,这些专着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着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着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篇5
关键词:水利 管理 发展
政府职能与经济体制密切相关,一定的政府职能和机构总是为适应一定的经济体制而设立,同时,政府职能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水利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水利行业现有经营管理体制还相对滞后,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应尽早转变观念,树立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水利意识,实现政府职能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
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决定了水利管理体制的目标是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市场机制引导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推进区域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根据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资源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推动市场机制发育的基础上,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
1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就必须打破目前水资源管理上的行政条块分割格局。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并不是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将与水资源有关的一切活动垄断起来,而只是政府资源管理职能的统一。从自然资源角度对水资源的管理与从商品角度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管理虽然有紧密联系,但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活动,必须区别开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对水资源管理,要建立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所有制度和使用制度,推进从行政管理向权属管理转变,坚持依法行政,改革管理机制,加强规划和预案管理,使水资源管理活动和管理机构运转规范化。
2有效提供公共服务
防洪、防涝、水资源保护、农业灌溉和基本生活饮用水等是具有巨大外部影响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以公共资源为支撑,依靠公共财政支持。为了有效利用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需要建立稳定的融资渠道,保证资金投入;加强公共机构的业绩考核,加强资金和管理控制,建立激励机制,发挥舆论监督机制等措施,提供公共机构的运营效率;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根据工作效率和社会平均水平而不是单位自身的经济效益来决定公共机构职工的劳动报酬;要培育市场,在物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引入市场机制。
3加强国有水利资产管理
为了给社会提供公共水产品和水服务,国家投资建设大量水利工程,数量众多的水利工程中积累了庞大的国有资产。由于大量的国有水利资产主要是非经营性资产,其功能是根据社会需要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资产所有权的约束主要是保证这些资产公共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水利资产的管理是以使用效率为中心的绩效管理模式,要求使用者以最小的成本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服务,提高资产利用效率,而不同于以效益为中心的一般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这些资产应授权负有提供该公共服务直接职责的政府专业部门来管理这部分国有资产,这个政府专业部门也就是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派出的流域管理机构。如果在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外再派出资人代表,将资产所有权和资源管理权分离,容易使流域管理机构和资产所有权行使机构在防洪等公共服务的职责边界模糊,互相推诿扯皮,影响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4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
培育和发展水市场。水资源管理主要是政府职责,水资源开发和水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要引入市场机制。但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都始终是体制中内生的、同生共在的要素或组成部分,没有“无政府”的市场,也没有“无市场”的政府。
5做好政府引导
培育和发展水市场,不仅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效益,还能为政府调控水资源提供政策工具和作用机制,能有效提高政府调控水资源的能力。因此,需要做好政府引导、促进立法、制订规则、科学规划、宏观调控和监管交易,大力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水利建筑市场、水商品和水服务市场、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市场等工作。
6政企分开
篇6
一、进行基于能力培养的水文与水资源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学校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是专门培养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人才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有广泛的知识面,较强的应变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操作技能。但是,当前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弊端,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老旧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套与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专业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带有鲜明的专业特点,我们改革要与本专业的特色具体的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二、影响水文与水资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几个问题
1.现代社会对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水文与水资源行业在近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这也就引出了对于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人才的需要。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水文与水资源行业的需要,也为了帮助我国的水文与水资源行业建设能够有时俱进,我国水文与水资源行业对于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学生综合要求也正在逐步提升。作为在毕业之后要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就必须在学校内部学习的过程之中,充分的掌握住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知识技能,充分的学习到一些使用的技巧。但是,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学校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进行对学生的培养的模式过于重视对于水文与水资源理论的教学工作,忽视了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难以从本质上得到提升。因此,进行对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
作为培养水文与水资源人才的重要水文与水资源教育专业人才基地之一,我们的水文与水资源教育专业人才应该紧紧联系社会。当今时代是个竞争的时代,学生必须要让自己不断前进;再次,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众所周知,水文与水资源行业是遍布全国各地,水文与水资源业人才需要有熟悉水文与水资源管理的技能技巧,因此需要极强的适应能力;最后,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水文与水资源应用能力,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大部分的工作开展都由水文与水资源来进行,一名优秀的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必须懂水文与水资源,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水文与水资源,除此之外,还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所需的专业型人才。
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水文与水资源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1.按水文与水资源岗位特点构建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教学结构
在进行对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之中,要牢牢的把握住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要学习的核心知识点,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充分注意有效的结合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技能。与此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也要注意对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工作,切实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并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的结合现代化手段,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并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为主要思路。根据这条思路,我们可以对原有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课程进行改善:首先,可以在进行相应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知识教程的设定过程之中,充分的对内容进行把握,对于那些已经有所包含的知识,以及有些课程的内容,学生都已经基本掌握了,还有些课程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诸如此类的课程便可以删去或相应的减少课时;第二,可以将某些重复的课程合为一体,例如有些课程的性质基本相同,内容有部分重复,对于这样的课程,我们就要取其精华之处,将其合二为一,最终形成一门课程;第三,要跟据目前我国水文与水资源业的发展形势进行对高校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改革,要知道,教学不是为了“教”,而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角度去考虑,选取那些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
2.加强产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能力培养很强的专业,所以我们更加要重视实践教学,一方面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学时,学校和教师要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务必使实践教学实践占到总教学时间的50%左右;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还可以从水文与水资源企业聘请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学校要定期组织校内教师到水文与水资源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新教学内容。总之,学校要培养一支知识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师资队伍。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坚持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由于国家给予的办学经费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很多高校还不能具备提供学生实习和训练的基地。于是,校企结合模式应运而生,而这种学校与社会企业真正合作的水文与水资源教育专业人才改革措施,刚好解决了学生无实习基地的困境,这也将成为今后我国高校水文与水资源教育专业人才改革的一大趋势。
3.改革成绩考核办法
为了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能力,就要求在进行对学生的考核的过程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摆脱传统的考核过于重视对与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桎梏,全面的进行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具体的来说,就要求学生通过相应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全面的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满足实际的需要,与此同时,在进行对学生考核的过程之中,还可以为学生设置专门的课题,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去解决,进而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7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制度 流域与区域结合 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 P74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86-1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必须要做好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工作,一个健全、合理的水资源体制,是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以及防治水害的重要保证。
1水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我们要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从制度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1.1管理法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在管理水资源方面逐渐实施了《水污染防治法》、《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但由于没有制定完备的法规体系和规章配套,影响了相关法律的实施效果,出现了可操作性,适用性不强的现象。
1.2体制改革不到位,机制不灵活
在进行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改革时违背了水资源的整体性和自然的循环规律,强制性的对其进行分割,导致水资源分割管理不够彻底。
1.3缺少新理念和新科技
现代水资源的经济和社会状态给水资源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所以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很难适应于当今水资源管理的需要,就迫切需要新技术和新理论的投入和使用。
2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研究
针对中央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战略决策,国务院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进一步明确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主要目标,提出具体管理措施,全面部署工作任务,落实有关责任,必将全面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贯彻落实,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主要内容概括来说,就是确定“三条红线”,实施“四项制度”。 “三条红线”:一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三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为实现上述红线目标,进一步明确了2015年和2020年水资源管理的阶段性目标。
“四项制度”:一是用水总量控制。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包括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严格实施取水许可,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二是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包括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三是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包括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四是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
3流域跟区域水资源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研究
3.1流域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研究
3.1.1流域管理体制创新
为适应目前水资源管理的需要,应根据行政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相互结合,其中流域管理的创新包括流域的管理组织体系和流域管理机构的创新。而流域管理组织体系的创新主要是指满足与当今的水资源管理发展趋势,打造一种适应于长期水资源发展的运行、设计和管理组织的体系,以流域管理为中心,实现从中心到区域,从上到下的高效运转和协调的管理架构。
3.1.2流域管理机制创新
(1)流域水法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地方性法规和管理机构的备案,同时改善省际边界区域的执法机制;(2)注重流域生态保护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在开发生态系统和河流上下游的区域的利益时,要考虑到流域总体的价值和影响,处理好现有资源跟优化配置的关系;(3)做好流域生态水资源保护和规划工作,依照《水法》的要求和规定来协调和规划好水资源的流域问题,建立有效的规划和配置机制;(4)对于流域的水资源要考虑到水污染防治恶化水资源保护问题,根据流域水资源的总体要求,加强流域内水资源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推向循环水再利用方针;
3.2建立完善的水资源区域管理体系水资源区域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3.2.1构建节水型的社会体系
我国很多区域都存在干旱缺水问题,因此,合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是重中之重。通过行政的手段来约束和管理用水、节水的行为,通过科学的编制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规划和利用计划,合理的运用工程、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措施来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同时,要加大水资源费用征收力度和取水许可制度的管理,优化水资源的产业布局和工业结构。
3.2.2水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保护工作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还要做好水环境的保护工作,避免污染水体对河流和湖泊的污染,加大对水污染的监督力度,提高排污能力,依法排污,保证水功能的良好环境,维持水生态的稳定。
3.3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鉴于我国的基本水资源的情况,可以采用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规划和配置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同时对水资源利用进行管理和协调,建立健全的配套设备和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了水资源的综合调查和考核制度、水资源规划制度、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许可制度、水价格制度、用水统计制度和入河排污制度等。
4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水资源管理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要建立流域科技合作和水资源管理监督机制。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必须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理念来推广水科学研究计划,同时要建立水资源管理监督机制,加强水资源取用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制度,规范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要求,明确水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责和任务,建立统一的原则和规章,实施水资源的动态监控和管理。
篇8
一、美国水资源概况
美国地处北美洲中部,总面积937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地域上平原、山脉、丘陵、沙漠、湖泊、沼泽等各种地貌类型均有分布,山地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丘陵及平原占三分之二,境内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东部与西部大致以南北向的落基山东麓为界,也是美国太平洋水系和大西洋水系的分水岭,两边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美国河流大都为南北走向,主要水系为:墨西哥湾水系,由密西西比河及格兰德河等河流构成,流域面积占美国本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太平洋水系,包括科罗拉多河、哥伦比亚河、萨克拉门托河等;大西洋水系,包括波托马克河以及哈得逊河等;白令海水系,由阿拉斯加州的育空河及其它诸河构成;北冰洋水系,包括阿拉斯加州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根据降水量的自然分布,美国水资源特点可以概括为,东多西少,人均丰富。全美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60毫米。以西经95度为界,可将美国本土化分成两个不同区域:西部17个州为干旱和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西部内陆地区只有250毫米左右,科罗拉多河下游地区不足90毫米,是全美水资源较为紧缺的地区;东部年降水量为800至1000毫米左右,是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美国水资源总量为2970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接近12000立方米,是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二、美国水资源管理情况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建设,美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已基本形成体系,对局部洪水的控制和西部水资源的配置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可以说,美国大规模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阶段已经结束。在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资源已受到生态和环境强力制约的今天,美国水资源工作的重心已转向高效管理,重点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防治水污染。其水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1、以州为主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水资源属州所有,水资源管理基本以州为主进行。全国无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法规,管理行为以州立法和州际协议为准绳。州以下往往分成若干个水务局,对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涉水事物统筹考虑,统一管理。以我们考察的南加州都市水务局为例,这个成立于1928年的水资源管理机构,起初只负责6个县,5200平方公里的供水事宜,向州供水工程买水再向下一级水务机构趸售。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水务局的职能已不可能拘限于单纯的供水,而是必须统筹考虑工业、农业、服务业及生态用水需求,统一规划调度外来供水、区域内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废污水处理回用,以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这样的水务局不是政府部门,但州立法赋予其管理权限,对区域水资源、水环境负总责,使美国的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统一管理。
2、行政措施主要体现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州为主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并不意味着联邦政府在此方面只能袖手旁观。历史上,美国联邦有关部门一方面进行过大量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一方面也协调制定并监督执行了许多州级分水协议。在我们走访的内政部地质调查局、垦务局等部门,目前都有一些规划、计划在制定或执行中,这些计划涉及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质监测、节水、水生态系统恢复等等,都由联邦投资保证执行。通过规划、计划的制定实施,促进美国水资源管理更趋科学和高效。在加州水资源局,政府工作人员正在着手修改“加州水资源计划”。于1957年制定的“加州水资源计划”写入了加州的法律,即每五年就要修改一次该计划。此次修改将增加干旱对策、节水措施、环境气候变化等新内容,并对未来10年加州水资源供需作出预测。水资源局今后的行政措施将主要通过这个计划的实施得以体现。
3、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水价制定遵循市场规律。美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国家,市场驱动机制无所不在。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到供水区域内水资源的配置,其融资、供求均通过市场机制调控。在南加州都市水务局,来水、蓄水、输水、抽取地下水、废污水处理、地下水回灌等都是有偿运行的。水务局根据用水需求和供水情况,通过水资源调度模型进行实时调度,以满足用户需求。这个调度系统运行的基础就是市场化管理,水资源按质和成本论价。不同的价格决定了各种水源的分配,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废污水得以处理回用,使水资源向效益更高的产业部门流动,即“水往高处流”。
美国的水权与土地所有权密不可分,在水资源使用权的继承、流转和交易上,各州有较大不同,因涉及较多法律问题,都非常繁琐。近年来,在美国西部地区出现了水银行的水权交易体系,将每年水资源量按水权分成若干份,以股份制形式对水权进行管理,方便了交易程序,使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美国水价的制定遵循市场规律,基本上要考虑水资源价值、供水及污水处理成本、新增供水能力投资。水费包括供水债券、资源税、污水处理费、检测费、管线接驳费等等,水价每年修订一次。美国也注重水价对节约用水的杠杆作用,近年水价年增幅达到8%,对1985年以后全国保持用水零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水权、水价和水市场的运营,使开源和节流成为市场机制调控的自觉行动,尽管存在管理失灵的问题,但在促进美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4、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管理的重点。美国各级水资源部门在谈到目前水资源管理方面的主要工作时,都强调节约和保护的重要性。美国用水结构在20年前已基本趋于稳定,居民生活用水所占比例较高,在1950年至1980年的总用水量增长期内,农业、工业由于结构调整、降低成本以及对废水排放的严格限制,用水一直在下降,增长较快的就是城市居民和服务业用水。为此,美国水资源较紧缺的西部各州采取了许多节水措施,推广家庭节水器具,改革水价,开展节水宣传等。有的州对居民用水的限制措施非常细,甚至连灌溉草坪的时间都有明确规定。为了鼓励节水,政府规定了详细的经济政策,凡家庭、商业单位、工厂采取节水措施的都有不同程度的奖励补贴。节水措施有效遏制了用水量增长的势头。现在,各有关规划、计划中都把节水作为主要措施加以突出,尤其是西部各州,在开源与节流的关系中,首先强调的就是节流。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美国十分重视减少对江河的污染和水生态系统的维护。目前全美建有20000多座污水处理厂,各种规模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保证了较高的污水处理率。一些城市划定了大面积的水源保护区,如旧金山政府就购买了饮用水源地集水区,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美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的维护进行了大量研究。联邦垦务局所管理的西部水库,都规定要下泄生态水量,以保证动植物对水的需求。美国地调局近年启动了一项计划,对全国地下水进行监测评价,以推动各州采取回灌等措施,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
5、新技术应用于水资源管理。在水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实时监控等方面,美国有关部门广泛地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遥感技术,卫星传送,地理信息系统等。美国地质调查局负责水资源的监测、评价和科研工作,共设有覆盖全美各个河流和水源地的7028个观测站点,技术手段十分先进,这些监测站点全部与卫星联网,任何一个站点上发生在两小时以前的监测数据都能在因特网上查到。该局不仅开展正常的水资源观测和评价工作,近年来,还率先运用数学模型进行了全美地下水的水量和水质方面的研究工作,其技术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水资源实时调度在美国也很普遍,许多供水区都是通过计算机模型完成对水量的分配,自动化控制对水资源的科学配置起到了促进作用。
6、不断进行改革。美国的水资源管理处在不断改革中,体制问题是改革的重点。目前呼声最高的就是供水与污水处理业的私有化改革。由于美国环保部门对供水提出了更高的水质要求,大量20年以上管龄的供水管道需要更换(占70%),加之水处理成本也要增加,供水业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呼唤私人资本的注入。美国目前的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90%以上是县、市及各种社区所有,资金不足,人才缺乏,使企业改造举步维艰;而投资回报率达到20%的美国供水业,对其国内和海外的私人资本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供水与污水处理业私有化趋势明显。在一些地区,私营水厂和委托管理的水厂越来越多。美国水公司协会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水厂体制变革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水质提高了,用水户投诉率降低了,经营成本降低了。更重要的是,私有化带来了资金、工作效率、优质服务,为美国水业注入了活力。
三、美国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北水南调工程
与我国相类似,美国的西部较之东部也是主要的缺水区域。美国西部以山地高原为主,主要由太平洋沿岸山地、哥伦比亚高原、科罗拉多高原以及落基山山地组成。太平洋沿岸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干旱无雨,以冬季降水为主,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少于500毫米,尤其是毗邻太平洋的加州地区,在全美人口密度最大,工业和城市化程度很高,水资源不足长期以来是美国联邦和加州政府十分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美国漫长的西部开发历史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是重中之重。早在1902年,联邦政府就设立了垦务局致力于中西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近100年的努力,在西部已经建成水库348座、泵站267座、渠道21.6万公里、输水干管2300公里、水电站58座。这些工程的建设,为美国西部水资源的配置,为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有了胡佛水坝,才有内华达美丽的城市拉斯维加斯;如果没有北水南调工程,今天的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将风光不再。
美国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典型就是北水南调工程。北水南调工程是加州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配置性工程。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南北狭长,地形起伏,雨水分布不均。北部雨水较多,常有洪水;南部人口密集,降雨稀少。尤其是南加州,聚集了该州2/3的人口,又是经济高速发展地区,水资源矛盾十分突出。这一地区主要依靠从东北内华达州科罗拉多河引来的部分河水和地下水。但随着各州对本州水源的控制和保护,加上地下水超采引起地面下沉等情况,迫使加州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起,统筹考虑解决北涝南旱的水资源配置之策。1960年,加州全民公决支持北水南调计划,使全长600多公里的调水工程得以开工建设。该工程主干道于1973年竣工,此后,完善和配套工作一直未停。整个工程建有28座大坝和水库,22座抽水站和一些发电站,年调水量近50亿立方米,供加州2000万人使用,调水量的70%用于城市,30%用于灌溉360多万亩农田,是目前美国乃至世界距离最长扬程最高的调水工程。
北水南调工程主体投资17.5亿美元,全部来自长期债券,由州水资源局根据用水需求与当时的29个地方水务局签署长期用水合同,再用水费偿还债券。这种市场化的资金运作,不仅解决了工程建设的资金问题,也为工程的运营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目前的情况看,北水南调工程的建设是成功的,即使美国对水利工程建设反对最激烈的环保人士也充分肯定这一工程的功绩。
四、体会和建议
通过赴美水资源培训考察,针对我国及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的实际,我们深切感到,美国作为一个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国家,又有多年来大量水利设施建设的基础,仍然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很值得我们学习。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值得借鉴:一是美国基层水务局的模式和供水业的改革,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有借鉴意义;二是美国水资源规划和计划的制定实施,对我们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与如何保证实施有借鉴意义;三是在深入研究水权、水市场及制定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经济政策上,美国的做法值得学习;四是水资源管理的先进技术可以学习交流;五是西部地区水利建设从资金筹措到运营管理能够从美国西部开发的做法中学到经验;六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如何维护良好的水生态系统应当借鉴美国经验。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体制保障。从美国水务局的运行情况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涉水事物的统筹治理具有体制上的优越性。我国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应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国家和地方应制定政策予以推动。目前,我们在推行水务一体化管理上主要着重于理顺城乡水资源管理体制,在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以及回用的管理上比较薄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和污水处理的统一管理。要指导水务部门积极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做到政企、政事分开,推动供水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引入竞争机制,增强运营活力。
2、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编制落实好水资源规划。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水资源规划的编制工作,统筹安排今后水资源的管理、节约和保护工作。要汲取以往教训,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抓好前期基础资料的整编,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编制出管用、落实的规划。
3、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深入研究制定促进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经济政策。我们过去过多的依赖于行政政策进行管理,对经济问题研究得很不够。水价、水权和水市场的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要借鉴美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水价这一杠杆促进节水,依靠市场对水资源实施配置,在全社会建立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机制,为“十五”期间全国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篇9
依法治水夯实水利基础
当代贵州:2015年,贵州首个大型水利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贵州最大的水资源综合配置工程――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建设全面推进,马岭水利枢纽工程等一大批骨干水源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建成发挥效益……“十二五”期间,贵州的水利建设主要取得哪些成绩?
鲁红卫:“十二五”期间,我省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122亿元,是“十一五”总投资的4.8倍。新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156座,新开工项目个数是“十一五”时期的9倍,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由92亿立方米提高到110亿立方米。解决了1301万农村群众和199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66万亩,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12万千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万平方公里,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454个、综合治理河长1213公里,治理病险水库934座。防洪减灾效益接近200亿元,因洪灾死亡人数为1950年以来最少。“十二五”时期,是贵州水利投入强度最大、建设速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强、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当代贵州:取得可喜成绩,与水利法治建设分不开,“十二五”时期贵州水利法治建设有哪些成效?
鲁红卫:加强水利法治建设,依法规范涉水行为,调节涉水关系是推进我省水利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时期是贵州水利法规体系建设力度最大的五年,共出台和修订了六部水利法规,即《贵州省抗旱办法》《贵州省水土保持条例》《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条例》《贵州省防洪条例》《贵州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管理办法》《贵州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此外,《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已于5月1日正式施行。“十二五”期间,贵州出台和修订的水利法规数量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
多措并举推进水利法治建设
当代贵州:水利建设关系千家万户,涉及各行各业,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贵州在水利法规宣传普及上有哪些举措?
鲁红卫:近年来,我省注重加强水利法规的宣传普及,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向社会宣传普及水情和水利法规知识。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全省开展水利普法宣传活动1100多场次,发放宣传材料20多万份。今年3月,省水利厅与省教育厅联合下文,要求全省中小学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开展不少于1个课时的水情教育、水利法规宣传活动。
此外,全省还积极开展“六五”普法宣传。省水利厅印发了《贵州省水利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对深入开展普法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水利改革的重要内容,贵州在这方面有哪些有益探索?
鲁红卫:2014年初,贵州启动了水利改革,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加大行政审批事权下放,除国家法律法规及国家部委明确规定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项目外,一律下放至各市(州)。如将小型水库、污水处理厂等10大类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进行了下放;对全省水行政权力进行了清理,行政权力由原来的219项减少到34项;在行政审批制度方面,大幅度减少了行政许可事项,行政许可由原来的46项减少到13项,为周边省市最少。
当代贵州:水利执法包括水行政许可、处罚、征收、强制等诸多方面。如何加强水利执法,为贵州水利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鲁红卫:为加强水利综合执法工作,省水利厅将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规费征收、监督检查等权责进行了有机整合,理顺了执法体制,建立了综合执法机构,水利执法工作逐步朝着“一个窗口对外,一支队伍执法,一个窗口收费”的目标迈进。通过整合执法权、整合执法力量,全省水利系统综合执法效果显著。水利综合执法职责明确、流程规范,查处水事违法行为力度更强。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处理水事违法案件2797件,处理水事纠纷调处案件816件,挽回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共完成水利规费征收21.6亿元,其中省级完成16.3亿元,市县完成5.3亿元。
严守“三条红线”确保水资源安全
当代贵州:为保障水资源安全,国家出台了《关于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了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贵州如何守住这“三条红线”?
鲁红卫: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出台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贵州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等,编制完成了《贵州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总体工作方案》和 “三条红线”实施方案等,“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实时监控、考核评估“三个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同时,我省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在实施好黔西南州、黔南州和贵阳市三个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基础上,将威宁自治县、清镇市等12个县(市、区)列为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将天柱县、息烽县等10个县(市、区)确定为我省第一批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试点。
篇10
关键词:水资源 环境 管理
一、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我国的水环境呈污染态势。由于工业生产的大量污染和城市化进程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生活污水大量进入水体,影响着水环境的质量。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发展迅速。一方面,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每年有400万-500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水资源危机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也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水污染种类有水污染可分为病原体污染、需氧物质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石油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盐类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等。有些污染物是可以用肉眼看出来的,例如水污染后,有飘浮物、水变颜色、有异味等,而有些污染物则需要测定。
造成全球性水资源紧缺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地球的天体物理变化,二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异常,具体来说,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紧缺。水利专家们普遍的看法是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导致目前水资源紧缺的主要原因。而且只有因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的水资源紧缺,才可以通过调节人类自身的活动得到解决。
二、我国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管理是由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带有一定行政职能的管理行为,它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水资源管理,是指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等方面的实施,包括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各地区、各部门间的用水矛盾;监督并限制各种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方案,处理好防洪和兴利的调度原则,听出并执行对供水系统及水源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对来水量变化及水质情况进行监测与相应措施的管理等。
水资源和水环境是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中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水资源的短缺会加重水环境的恶化,水环境的恶化反过来会加重水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各种途径的节水在缓解用水紧张状况的同时,也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水环境污染的治理也会增加可用水量,从而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形势,实施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综合管理是必然的选择。水资源管理主要是水量的管理,水环境管理则主要是水质的管理;而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则是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即通过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合理开发、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质、量供应,防止水体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以满足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
在技术方面实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和清洁产品,将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消除它们对水环境的污染,从而把水污染防治的重点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采用适当的技术,消除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在我们跨越国外150年历经的水质黑臭、重金属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和有机毒物四代水环境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水资源的优化调控,实现战略资源的优化调配。共同的任务需要现念的指导,把管理新思维作为武器。现代科学技术使我们有条件不重复国外在技术落后时所历经的弯路,我们也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的跨越式发展。重要的是各尽其责,携手共进,共同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水资源管理的意义
加强水资源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因素。我国人均、亩均占有水资源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根据近年的水资源源价调查结果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水资源管理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中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强化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促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机结合。要着眼于更长时间,更高水平的发展,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发挥水利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增强发展协调性的迫切需要。我国现代化的成功取决于农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供水重的均65%,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需要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对水资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赋予水资源管理是更为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把加强水资源管理作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水资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