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制造战略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制造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制造战略

篇1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消费雷求,以及面临全球性的环晚保护的限制和挑战,绿色营铭逐渐发展成为人本营悄时代的一种典型新战略营镜模式。绿色营梢把握住了人本营销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能够化企业社会责任为竞争优势。本文主要阐逮了我国企业在实施绿色营梢战略时常进行思路转变,对此提出绿色营销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进行基于价值创造的绿色营铭战略选择和商业模式构建探索,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绿色营铺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思考。

2007年底,美国《商业周刊》断言:由于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加之多数企业都未必能够实现之前的环境承诺,2008年商业世界可能爆发大规模的“绿色危机”。事实上,中国企业的绿色危机在2007年便初露端倪,越来越多的政策和法律,正令那些以往不必支付的隐性生态成本,逐渐变得刚性起来。“生态文明”的提出,中国政府对环保问题所下的非常“严峻”的判断,2008年“绿色”奥运的承诺,都让中国企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在如此严峻的绿色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如果延续以往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恐难以奏效。在以往,履行环保责任更多被企业当作一种可做可不做的公益行为,或是用来改善公共关系的“善举营销”和“公益营销”,企业将之视为锦上添花,或是一种迫于公众或者政策压力下的“投入(成本)”,有的企业一边行善,一边仍在经营中无视甚至滥用环境资源以攫取巨额利润。在这种思路下,在“绿色(环保)”和“竞争优势与商业利润”之间是一种典型的零和游戏。本文试在探讨中国企业在绿色环保压力下的出路,提出要真正解决绿色危机和进行绿色营销,中国企业在对待绿色营销的理念和环境问题的思路需扭转过来,将“绿色”战略变为自己竞争优势的一部分,实现从现在点缀性的或者被迫的“绿色(环保)”举措,过渡到从环保上获取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商业利润。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改变原来的能源和资源使用模式,通过重新设计原有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变“绿色危机”为“绿金”,更重要的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营销是未来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途径

市场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着人类经济的今天与未来。市场能否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经济能否持续发展。进一步说,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归根结蒂是市场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最初就是因为市场活动中的一些个体行为造成了对环境的明显破坏,从而直接损害了生存于其中的人们的利益。过去,市场主体犯有一个共同的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就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与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等同起来,而没有考虑资源的有价性,更没有将环境损失纳入到经济核算尤其是成本核算体系中,从而将收入或产值的数量增长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而这种传统的发展观念的直接后果,就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手段和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其发展目标和推动力,片面地过分强调市场发展的短丽经济目标油长速度和增长数量,忽视对资源的合理有效的永续使用、环境污染的防治、人口的控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注重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共进关系以及发展经济的质量,致使自然界对人类日益频繁的报复和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自然资源枯竭、社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这种以牺牲整体利益来追求局部利益、牺牲未来持续发展来实现眼前短期的经济高速增长的作法给人类经济的未来发展造成了长久的威胁。

国际社会八十年代末期提出“持续发展”概念,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最重要的新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模式。这种理论认为,发展是一种改善人民生活的事业或进程,持续发展与单纯的经济增长不同,它强调人类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权利应当是一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方式的统一,而不应该是凭借着人们手中的技术和资本,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利的实现。另外,它还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今世发展与消费的同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当代人不能一味地、片面地和自私地为了追求今天的发展与消费,从而剥夺后代人木应享有的同等发展和消费的机会。总之,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己到了紧急的转折时期。为了使市场能够长远持久地发展繁荣,人们必须在市场观念、市场行为、市场政策等诸方面进行调整。否则,必将在新的市场竞争形势下被淘汰。在市场运行中,营销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基本环节。消费者的市场需求通过营销环节向生产者传达讯息,生产者的成果和利益通过营销得到实现。因此,要使市场真正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行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的营销方式,换言之,绿色营销是实现市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

二、基于价值创造的绿色营销战略选择探索

绿色营销(环保营销)是指企业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下,在市场营销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从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等角度出发,在产品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全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生产,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活动。也即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体现“绿色”,即在营销中要注重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为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以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而对其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的策划与实施过程。直观地说,就是把“无废无污”和“无任何不良成份”及“无任何副作用”贯串于整个营销活动之中,这就是“绿色”营销。但是企业在传统的竞争优势上又加上“环保”一维,似乎是给自己增加了一道限制,而限制意味着更多的成本和更少的盈利空间,也即是说“绿色(环保)”成本与“商业利润”是一个典型的零和游戏,他们分别处于跷跷板的两端,在环保上的投入成为侵蚀利润的成本,而利润的增长就意味着削减了环保成本。此外,这也好象是“绿色(环保)”成木与“竞争优势”之间的此消彼长式的关系。因此,企业如何从单纯关注企业自身的价值到关注环境和社会价值而突破价值壁垒并获取竞争优势从而能制定可执行及实现企业目标的绿色营销战略?产品的环境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此消彼长只是特定资源生产力框架下出现的情形,在特定的行业假设、行业标准和惯例下,要想从绿色行动中获取高额回报,出路可从技术和商业模式上探索。

1、基于绿色营销战略的环境技术开发,创造绿色产品价值。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减少或者杜绝废物的产生,进行有效的污染预防措施,这只是绿色营销战略的第一个阶段。将绿色营销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经营战略的企业,不仅承担企业自身生产环境的环保责任,还承担外部的产品责任,即承担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责任,也即是说,企业不仅是以环保的方式生产,还要生产环保的产品,提供环保的服务,让客户通过使用性能大大提高而使用成本大大降低的产品与服务,在客户层面实现业务绩效与环境绩效的双赢。基于此企业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工序设计都木着绿色营销战略而进行“环境导向型设计”,即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针对该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所有影响进行分析,进而开发更环保、更节能、更具有“环境亲和型”特质的产品与服务。在这样的过程中,企业不仅承担起产品的环境责任,又以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了绿色产品价值,更实现了客户价值利益。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借助于克劳斯在总结“全面质量管理”时提出了著名的命题“质量是免费的”,则可以说“绿色是免费的”。

2、基于绿色营梢战略的商业模式创新,创造突破性竞争优势。环保技术的创新的确能让企业获得产品优势和环保竞争优势,但其着眼点仍然是战术性和改变性的,因而这种优势上相对有限的,也是较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超越。能让企业在业务绩效和环保绩效上获得巨大的、突破性的竞争优势,是通过对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的“重新设计”和对产业内涵的“重新想象”来实现的。如某以生产打印机和复印机为主营产品的企业,现在重新定义自己的业务,透视客户打印图文“动机背后的动机”,提出帮助业务实现无纸办公的设想。这不是自掘坟墓,而是通过对既有业务模式的“创造性破坏”,不仅拓展了自己的业务空间和利润空间,而且在大大提高自己和客户的价值和环境绩效的同时,更使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难以超越,因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是根植于企业的整体性和结构性有能力,竞争对手短期内或单从任何一个局部,是很难撼动其优势的。同时,这更有助于企业实现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3、绿色价值传播,让绿色价值被感知。当然,这里的“传播”不是简单的广告宣传,而是绿色营销必须展现自己的商业魅力。要想绿色战略成为成功的战略,第一步就要将模糊笼统的“绿色”转化为可量化、易理解,便于进行管理和销售的“价值”。因为如果不能将其量化成数字和指标,就没有办法制定目标,进行监测,统计结果,管理者就无处着手。这条原理并不只对管理者有效,有时顾客也有同样的需要,一款被称为绿色产品的东西到底有多“绿”?或者两款产品谁更“绿,’?不是技术专家的人常常很难理解其中的奥妙。因此,要想把绿色产品销售出去,就必须把产品具有的环境效益,变得能像“发电多少瓦”或是“发动机每分钟多少转”一样一目了然。例如,美国GE通过与一家名为GreeOrde:的评估公司合作,GE建立了一套针对绿色价值的产品认证过程和评分标准。GE的认证程序首先要求根据两项指标为“绿色”产品制定了明确的标准,这两项指标是:(1)能够提高客户的业绩或价值主张;(2)能显著改善客户环境方面的表现或者是那些能切实帮助实现以上改进的服务。根据这套标准,GE通过比照竞争企业的产品、原有产品、法定标准和历史业绩等基准数据对每一种产品的环境属性加以分析,就能够对每一种产品的环境效益进行衡量,甚至得出一个评分表。无论是客户、投资人还是产品经理,想了解产品到底蕴含多大的环保(绿色)价值,一张表格便能表达的一清二楚。通过这套指标,企业内部便在对技术进行投资时,有了更具操作性的选择工具。基于此制定的绿色营销清晰准确地将“绿色”价值传达给客户,并也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新商业模式,中国企业可作参考。

三、基于绿色营销战略的新商业模式实施基本思路分析

在上述作了基于价值创造的绿色营销战略选择探索,从绿色营销理念的转变到“绿色技术导向”产品的开发,再到(客户)价值创造,是尝试构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线。但再好的战略其价值要通过正确的实施或执行来证明:绿色营销带给企业的不只是削减成本、降低风险,而是可以实实在在地成为企业价值源泉,这就要找到能实施战略目标的基本路径和商业模式,可从以下思路出发分析。

1、树立企业绿色营销观念。绿色营销观念是绿色营销的指导思想。企业要寓绿色意识于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更好地保持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在营销时能切实把环境保护贯穿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包装、使用以及服务等各项环节中,不仅保证自己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获得利润,同时还达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还需对全体员工进行绿色教育,使职工充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和战略价值。随着消费者对绿色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保护生态平衡运动的日益高涨,企业只有及时调整营销观念,才能成为市场营销中的胜利者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制定企业绿色营销战略。企业绿色营销战略,是根据消费者和社会绿色消费及环保的要求,并结合企业现状及其长远的经营目标,对市场营销活动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系统性的方案。制定绿色营销战略要求企业从了解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入手,建立有效、快捷的情报信息网络,搜集相关的绿色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深入研究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分析绿色市场变化动向、绿色消费发展趋势,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提供依据。

3、开发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的开发是绿色营销的价值支撑点。开发绿色产品,必须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使用、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企业应加大技术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的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特别是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和环保能力,努力使产品既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并能将技术价值转变为商业价值以及能早日对未来的技术进行规划与投资。

4、制定绿色价格。绿色产品在成木构成方面与一般产品有所不同,它除了包括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般成本之外,还包括与保护环境及改善环境有关的成本支出,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常高于常规产品。目前,价格因素仍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因而降低经营成本,制定合理的绿色价格是绿色营梢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因此,如何参照GE为客户创造价值制定绿色产品价格是重要的策略之一。

5、获取绿色标志。绿色标志又称环保标志,它表明该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皆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产生的垃圾无害或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它被誉为产品通往市场的绿色签证。通过绿色认证,获取绿色标志是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环节。获取绿色标志,能有效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能真正冲破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

6、树立企业绿色形象,传播绿色价值。绿色企业形象是高素质企业的形象,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内部的各种有利因素,推进绿色营销不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还能有效地获取广大消费者的信赖与支持,扩大企业的绿色影响。树立绿色企业形象:一是要加强企业内部绿色宣传和教育。制订绿色制度,培育企业绿色文化;改革企业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机制,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基于绿色管理的考核、激励制度,重视专业人才,尤其是生态、环保、经济、生物及发展绿色经济相关人才的引进与合理配置,促成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创造各种机会对员工进行绿色服务培训,培养出高素质的绿色人才梯队。二是绿色广告。企业通过绿色广告,宣传绿色产品,塑造企业的绿色形象,把绿色产品信息传递给广大消费者,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刺激消费需求。三是绿色公共关系。这是树立企业及产品绿色形象的重要传播道路。在绿色营销中,企业应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显示自己在绿色领域的努力,在客户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绿色公关能帮助企业更直接更广泛地将绿色信息传送到广告无法达到的细分市场,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通过举办绿色产品展销会、洽谈会的形式,来扩大绿色产品与消费者的接触面,扩大企业的影响面,使企业的绿色形象得以有效传播,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篇2

摘要面对全球国际化浪潮,为了使我国制造业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本文从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入手,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制造业企业 国际化战略 对外贸易

随着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的进一步升级,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还可能出现小幅度的上升。我国制造业要取得长久的发展,必须应对经济全球化,逐步融入到国际从分工体系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制造业的概况和特征

2006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总规模为4.31 万亿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8%,就业人员规模为8 406 万人,占就业人口总规模的比例为11.3%。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居全球第四位,占全球制造业总量的比例,从2006 年的3.1%提高到2009 年的6.2%,提高幅度达一倍多,而同期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分别由23.1%、10.3%下降到18.3%、7.6%。但我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仅为344 美元,约为发达国家的1/17。从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化看,呈现如下的特点:

(一)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

轻制造业主要是生活资料行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 年的38.25%下降到2009 年的27.14%,同期重制造业主要是生产资料行业所占比重由45.32%上升到54.04%,尤其是2006年之后,重制造业的比重加速提高。由于计算口径等原因,我国与日本等国相比,重制造业比重较高,但可从中发现的基本趋势就是出现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

(二)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

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当前的高增长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结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第一轮是20 世纪80 年代初中期以轻工、纺织为主导的增长周期,以满足居民的吃、穿为主。第二轮增长周期始于90 年代初期,起带动作用的高增长行业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家电产品等。第三轮增长周期是发生在2006年之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快速发展。这三次结构转变都与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相关,形成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规律,这是消费导向型工业化战略必然出现的结果。

(三)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发展

工业内部结构升级,一般遵循加工深度不断深化的有序过程,按照由采掘业向原料工业、初加工业、高加工工业的升级过程,同时也是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的演进过程。由于加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在重工业当中其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06年至2008 年,重工业中的采掘业所占比例下降了5.06%,加工业却提高了4.93%,而原材料工业则略有下降。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之比,2006 年为1∶2.1∶2.10,2008年这一比值达到1∶2.77∶3.09,产业呈现向提高加工深度的方向升级的特征。

二、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选择对策

目前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刚刚开始,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的企业国际化起步阶段相比,国内外环境已相去甚远。国际环境方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出口贸易,虽然在许多领域已经对外企开放,但是国内企业长期受到保护,未能真正融入国际市场。在我国加入WTO 后,我国企业直接面对来自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国际化战略不得不提上日程。与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初期阶段相比,我们的企业更多是被动适应国内市场方面,我国市场本身还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国内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便宜,出口加工制造业具有天然优势。跨国公司纷纷把生产制造中心迁移到我国,既利用了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又能发掘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寻找灵活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并且要注意国际化模式的动态调整。

(一)贴牌战略模式

从我国制造业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国的家电产品在制造业中占有的比重迅猛增加,对于这类制造业产品,我国企业应实施贴牌战略。实施贴牌战略有很大的优势。首先,我国许多厂家品牌影响力不大,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又没有资金去拓展销售渠道,产品在市场上销路不畅,因而造成大量资源的闲置。实施贴牌战略有利于我国企业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和闲置资源。其次,有利于我国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从总体来看,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在新一轮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核心技术和管理效率低下已成为我国企业向前发展的瓶颈,而技术开发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再次,有利于我国企业摆脱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当前世界科学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之快,我国企业还没有能力承担这种新技术快速淘汰的风险。通过“你拿过来,我仿照生产”的方式,我国企业不必承担技术淘汰的风险。从全球视角来看,我国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劳动力资源优势和配套产业的发展。为降低成本和开拓市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基地已成为大型跨国公司战略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利用其强大的品牌,可以实现最初的资本积累。

(二)海外投资模式

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跨国经营主要是体现在海外投资方面。根据制造业的特点,海外投资模式在重工业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渠道具有一些优点:一是企业可通过构建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从而减少中间环节,将产品直接销往海外目标市场,有利于扩大出口规模。二是在此模式下,企业不仅可以直接扩大产品出口,通过直接掌控海外销售获得流通领域的可观利润,还能直接了解市场信息。三是“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对于我国企业具有吸引力。四是对于部分大型企业而言,设立海外营销渠道,有利于全面考虑进出口和国内外市场可利用的资源。五是从宏观经济角度看,还能够为国家出口创汇,并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三)“模仿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模式

制造业技术创新方式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方式。其中通过自主创新方式获取的先进技术,有利于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使自己处于较强的竞争地位,并形成创新的辐射和聚集等效应,但自主创新需要很强的技术条件,市场风险大。而模仿创新通过学习、模仿创新者的最新成果,集成和转化为自己的创新点。模仿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投入的后倾性,即将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投入先进制造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应用上,同时所承担的风险也比较小。合作创新方式是指中外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之间,通过优势互补、共同研发而获取创新技术的行为。根据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情况,可选择“模仿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方式获取制造业创新性技术。为此,一是积极引进外资,利用其技术溢出效应,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学习和模仿能力。二是加强与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利用第三方智力,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的速度。三是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

(四)信息化模式

对于我国钢铁、化工、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性制造业企业,实行信息化模式尤为重要。所谓的信息化模式,是指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消耗,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技术的创新以及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以及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借助信息化模式可加快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例如,宝钢集团有限公司采用集中一贯管理模式和制造执行系统,贯通了订单计划到作业计划的技术,加上它雄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基础设施,首先在我国大陆钢铁行业成功建成了整体产销管理系统,并很快发展到企业资源的全面规划、电子商务、经营决策支持等纵深领域。

(五)绿色制造模式

从保护国际环境出发,我国企业应向绿色制造模式发展。所谓的绿色浪潮,是指以保护环境和回归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绿色营销活动。其主要特征是:提倡绿色消费观念、营造绿色消费的群体意识。创造绿色消费的宏观环境,培育绿色文化,进行以绿色产品为主要标志的市场开拓。这种绿色消费浪潮,适应了人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各国消费者的认同。在绿色浪潮中,企业发展目标开始了与环境目标的融合;企业管理理念、营销理念开始了与绿色生态理念的融合;这种绿色浪潮的飞速发展,已经为绿色制造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并提出明确的生态要求。

当前,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家电、绿色家居、绿色包装、绿色建材、绿色环保汽车,绿色节能产品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必须从制造业下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设备支撑。这种巨大市场需求不仅给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而且给制造业提出了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绿色制造模式可以从国际贸易和国内需求两方面来研究其必要性。

从国际贸易看:近年来,许多国家要求进口产品要有“绿色标志”认证。有些国家还制定了极为苛刻的产品环境指标,设置了“绿色贸易壁垒”。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绿色制造业的发展。确保产品的制造过程能够满足绿色认证的要求。

从国内需求看:洁净生产和净化环境的要求亟须烟气脱流装备,水资源的匮乏亟须绿色水资源洁净装备;环境污染的控制亟须清洁能源制造设备,小至眼镜架的生产也亟须无焊药一次成型焊接设备。

三、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制造业依旧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技术转让和研发活动日趋活跃,我国制造业融入到国际经济分工体制之中。由于重化工业快速增长的情况还可能维持相当一段时间,从中长期来看,能源、资源、环境将明显制约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了促进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我国企业面对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企业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开拓思路,打破思维定式,把我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周健临.现代企业国际化经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刘小东.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企业发展战略[J].当代企业管理,2008(12).

[3]刘树森.现代制造业企业信息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篇3

1 绿色理念简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渐渐意识到绿色发展才是能够持续永恒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绿色的元素。在过去的机械设计制造中很少会考虑到绿色理念,也因为缺乏远见和技术上的空白,使得大量的资源白白浪费,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此种方法对于长远的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所以能够在机械设计制造上融入绿色理念,对于其发展来讲具有深远意义。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搞好经济的发展,快速发展,不惜破坏自然环境来换取短暂的利润,由于过去种种破坏行为,导致现在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生活。人们才逐渐意识到绿色理念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重要,行业中绿色理念被广泛的应用,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现在大部分机械设计制造业,都会产生大量的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此类污染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机械设计制造时,要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要保证不破坏和污染环境,在此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采用新节能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经济性作为机械设计制造的另一个指标也要充分的考虑。机械设计制造时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客户的需求才是利益所在。所以在机械设备制造时,要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的成本预算,不断地优化设计方案,找到最适合的方式和措施,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2 机械设计制造中应用绿色理念的意义

工业领域机械设计制造的范畴很广,大到机械设备和机电产品,小到各个零部件都属于其范畴,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支柱性作用。工业和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工业领域的核心部分,机械设计制造与环境的关系更加的紧密。在设计的过程中,产品必须要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如果达不到相关标准,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因为浪费资源导致环境的破坏。所以,不管是设计还是机械设备的生产,都要严格的控制资源的使用,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并且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保证某一环节不合格不允许进入下一个环节,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3 机械设计制造中绿色理念的应用

3.1绿色设计材料的选择

所谓的绿色材料是指,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能源消耗量极少。在机械设备设计时,尽可能的选择绿色材料,这样更加能够使机械设备绿色环保,实用性更强。过去的高污染,资源浪费量大的材料已经渐渐的被绿色材料所取代。绿色材料的选择时也要考虑材料的属性和应用材料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所以对于机械设计制造来讲在选择绿色材料时,材料的使用性能,一定要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2注重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

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设备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所以每一件被淘汰的机械产品的回收问题应该被考虑到。此时要制定多种回收方案,每种产品的回收应该从零部件开始,既要考虑回收的成本,也要寻找最适合的回收方案和回收工艺。在进行机械设计制造时,要选择适合的材料去制造零部件,使材料在机械设备中发挥最大的效益,从而降低在回收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环境污染。

3.3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

在进行机械设计制造时,要考虑设备使用时的维修问题,因此尽可能的采用可拆卸式零部件,在拆卸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设备的整体构造和各零部件的操作流程,保证在拆卸过程中,零部件的完整。可拆卸式零件的设计,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使得产品能够在绿环环保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成本,在机械设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能够将绿色材料和零部件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废旧材料制造出新零件,这样反复的使用在不影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大大的减少机械设备的成本。

3.4绿色制造

过去机械设计制造中,对环境产生的巨大的破坏,而在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要尽可能的采用对环境影响小的制造工艺,以及在生产时对资源的利用率等新观念的出现,让我们最终选择了新技术下的绿色理念制造模式,即绿色制造。利用此种方法能够将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空气污染降到最低,使环境能够不受其影响,并且在新技术下产品的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也有了显著地提高。

篇4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环境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产品更新换代日益频繁,造成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使人们从此起彼伏的灾祸和日趋严重的公害中逐渐清醒过来,开始认识到工业革命以来那种不顾地球生态环境的“高消费、高投入、高污染”模式,属于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因此进入90年代以来,各国的环境战略经历了一场新的转折,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新的绿色战略趋势,这就是向资源利用合理化、能源利用节约化、废弃物产生少量化,对环境的冲击向无污染、少污染的方向发展。在这种绿色浪潮的冲击下,产品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逐渐兴起,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1,2]。传统的供应链是基于企业内部范围的管理,它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中间产品及成品,再把成品送到用户的一些企业和部门构成的网络,它涉及到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及标准件、核心制造商、销售商和最终用户,但它没有充分考虑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等,而这些涉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所要考虑的问题。鉴于此,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探讨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和主要实施途径。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机理

绿色供应链管理或称环境供应链管理最早起源与国外,即在供应链管理中增加环境因素思想。20世纪70年代,一些学者只是把它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次要方面提出的,而大规模、有意识的研究绿化物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1992年到1999年的几年时间里,众多学者进行了返回物流的研究,返回物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制造商如何回收自己的产品和包装物,以达到成本最低、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目的。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还没有完全摆脱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还没有用生命周期分析法(LCA)和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等生态评估工具来具体分析,评估整个供应链的环境影响。

近年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发展较快。Webb(1994)[3] 研究了一些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建议通过环境准则来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同时注重再生利用,并提出了绿色采购的概念。在美国科学基金资助下,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随后,北美的加拿大,欧洲的英国等一些国家都开始了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广泛研究。Min与Galle(1997)讨论了在选择供应商的决策中如何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以及“绿色采购”在减低废物中的作用 。Beeman(1999)则是在供应链模型中注重考虑环境因素,提出了更为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模式 。Hock则研究了供应链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保持生态平衡。此外,通用汽车、福特、惠普、宝洁等许多企业也积极研究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目前,在理论界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还没有确切定义,一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实施的意义

虽然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现阶段并未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但从国际上对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重视的形势看,实施绿色管理将是一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发展的趋势。因此,对于我国企业来讲,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企业应对竞争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大市场大消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的同时,创建我国的现代绿色供应链,提倡高效节能、绿色环保,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由于传统关税的取消,我国的产品将面临国际“绿色壁垒”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工业生产“绿色化”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对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销售和废弃物回收整个过程进行环境管理,实现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化” ,才能真正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企业加紧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的重要机遇。

企业开拓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消费理念非常淡薄。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发展供应链的同时,要尽快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来达到市场开拓的目的。谁在这方面做得好,谁就能赢得顾客,谁就能把握市场先机。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相联系,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保证社会实现良性循环。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制造业中的体现,它考虑环境和资源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使其作为人类生存的要素之一而直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从而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战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间签订的国际性和地区环境保护公约多达20多个,确定了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具体要求,指导企业的国际环境质量管理标准ISO14001和ISO14040已经颁布实施,各国为保护环境而制定的法律法规越来越详细,越来越严格,公众对企业的期望也与企业的环境保护行动紧密挂钩,时代要求企业必须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保证企业近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统一。

给企业与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绿色供应链企业战略联盟是在行业内行业间建立的一种实施“绿色”管理的企业联盟,它不仅是一种信息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集合体,而且也是一种标准和意识同步的标准集合体、绿色文化的共同载体。在这样的企业的联盟中,要求其成员具备先进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绿色管理意识,以及贯彻和实施这些意识的能力和决心。在我国企业中建立这种战略联盟关系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给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效益。

三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供应链管理作为是一种战略管理思想,需要企业从全局出发进行规划,从战略性的角度去考虑供应链的地位。本文认为要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因此企业在决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仔细分析自身的状况,要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既能解决企业急需的问题,又能以较快见效的环节作为突破口,明确认识实施目标,确保成功。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重新思考、设计和改变在旧的环境下形成的按职能部门进行运作和考核的机制,有效的建立跨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强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环境意识,企业高层领导转变观念,积极地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恰如其分的同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考虑,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企业各个层次员工的环境认识,让员工了解企业本身对环保的重视。

重视咨询和顾问的作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高投入,而且需要改变企业的管理理念;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时间和实施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为减少投入,保证质量和缩短工期,取得咨询公司和管理专家的合作至关重要。所以,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中,应寻找资信度高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企业内管理专家和业务骨干人员共同组成总体规划组,提供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新的管理模型,这对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建立精益企业。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污染,导致人类生存危机。防治污染应该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建立精益企业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所谓精益企业,是全面实行精益生产的企业,精益生产方式把生产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都视为浪费,要裁撤不直接为产品增值的环节和岗位,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取经济利益。因此,生产绿色化是精益企业的本质要求。

核心企业谨慎选择供应链成员。核心企业领头的供应链,向上联系供应商,向下联系销售渠道,不仅自身制定并严格实施环境管理标准,其上、下游厂商及最终用户也必须遵守同样的环境管理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绿色性。所以,在绿色供应链构建过程中,核心企业对合作伙伴的评估和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考虑其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誉等传统因素,还要采取适当的绿色指标体系对潜在的供应链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在绿色供应链运行过程中,核心企业还必须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管理,了解其环保执行情况,将环保质量监督与合作厂商资格认证结合起来,把环境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往往是整体最优化的,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最有利的,具有很强的激励因素。

建立有效的绿色供应链绩效测量与评价体系。只有确切知道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效果,管理者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特点是:更为集成化,反映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程度;更加注重未来的发展性,加强绩效管理的前馈性;除了对企业内外部运作的基本评价之外,还关注外部供应链的测控;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并重,并且注重指标之间的平衡;产品符合绿色环保指标等等。目前可以应用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绩效评价方法有ABC成本核算法、平衡计分法等。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杰,屠梅曾,孙大宁.生态型供应链的设计及其管理[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7(3):10-12.

篇5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 管理 理论 绩效评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重视的问题。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多数国家先后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绿色战略趋势。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绿色产业不断出现。绿色战略涉及到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各项活动,绿色供应链管理便应运而生了。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40万美元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旨在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其目的是使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在管理流程上。绿色供应链改变传统供应链的结构,增加了回收环节,实现物料和能量的回收和使用,从而形成物流“闭环”,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绿色供应链是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环境问题的现代管理模式,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将绿色意识渗透到整个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部门及个人,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理论界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确切定义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其基本思想可表达为“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通过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的管理,将环境保护意识贯穿于从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和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通过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绿色回收等技术手段,生产出绿色产品,使供应链各企业共同获利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核心竞争力增强。”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绿色供应链管理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产品销售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环节。

(一)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又称面向环境的设计,将产品生命周期延伸到“产品使用结束后的回收再利用及处理”,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各种影响,从根本上防止污染。研究表明,产品性能的70%―80%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而设计本身的成本仅为产品总成本的10%。绿色设计主要从零件设计的标准化、模块化、可拆卸和回收上进行研究。

(二)绿色材料

绿色材料选择主要有以下途径:选用新型绿色材料:选用低能耗、无污染,加工中能耗少或无污染的材料:选用可降解、可回收、可再生材料。从绿色材料循环生命周期可以看出,整个循环过程需要大量能量,同时产生许多环境污染,这就要求生产者在原材料开采、生产、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再用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充分利用能源和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三)绿色生产

生产过程通常包括毛坯制造、表面成形加工、检验等环节,需综合考虑零件制造过程的输入、输出和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即由原材料到合格零件的转化过程,物料流动、物能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产生、对环境的影响等状况。

(四)绿色包装和运输

1.绿色包装。绿色包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实施绿色包装设计,优化包装结构,减少包装材料,考虑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和循环使用。

2.产品运输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问题。合理规划运输路径,以最短的路径完成运输过程。

(五)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企业对销售环节进行生态管理,它包括分销渠道、中间商的选择、网上交易和促销方式的评价等。

(六)绿色回收处理

绿色回收就是考虑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的回收处理成本与回收价值,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与评估,确定出最佳的回收处理方案。产品废弃阶段的绿色性主要是回收利用、循环再用和报废处理。

三、绿色供应链实施成功的关键要素

(一)高度重视环保,树立环境意识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企业都把自己定位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领导者,在环境管理的理念上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不仅要制定自身标准高于有关法律规定的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绿色设计等目标,而且还积极提高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行业的环保水平,使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供应链成为可能。

(二)政府为绿色供应链运行提供法制规范和保障

政府要完善法制建设,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将环保审查与质量监督结合起来,提高对污染源的惩罚标准与打击力度,在法规与制度上降低传统制造模式的报酬率,为绿色制造模式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三)核心企业对合作伙伴有效的选择

核心企业要考虑其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传统因素,还应采取适当的绿色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在绿色供应链运行中,核心企业必须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管理,了解其环保执行情况,将环保质量监督与合作厂商资格认证结合起来,把环境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供应链管理某些方面的小小成功会对供应链管理产生巨大的杠杆作用,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正是利用杠杆效应的积极方面。

(四)供应链成员间的有效沟通

供应链合作伙伴可通过网络、网站或简报,以信件、宣传手册等方式交流环保标准和环保要求,提供环保信息,宣传绿色文化,讨论和解决有关环境方面的问题,达到信息共享。保护环境,最终共赢的目的。

四、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考核

(一)绿色供应链绩效考核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绩效是指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效果,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构造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运用数量统计和运筹的方法,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绿色供应链在一定时期内绩效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方法

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目前,“绿色”这个概念应用很广,如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等,但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综合围内外的研究,我们认为“绿色”是一个与环境影响紧密相关的相对概念。如本文对绿色供应链的评价,通常是以相关的环境标准和法规为基准,当供应的环境影响符合要求时,即认为是绿色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可定义为绿色的程度或对环境的友好程度,即对环境影响程度进行量化。负面环境影响越大则绿色度越小,反之则越大。

2.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体系。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只是一个参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可根据自己需要对指标进行调整,使其更具操作性,同时也要注意指标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实施绿色供应过程环境评价,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可减少或避免因环境问题引起的罚款,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因此,绿色供应链的环境评价是一种战略经营决策,使制造者无论从经济社会方面,还是从环境方面都受益很大。

(三)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为了全面、客观地考核与评价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绩效,需建立一套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特征,参考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可以从供应链的财务价值指标、信息价值指标、客户服务指标、成本指标、业务流程指标和绿色环保指标6个方面来建立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篇6

关键词:辽宁装备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装备制造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映该国在科技、工艺技术、材料研发、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是决定该国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保持自主地位的关键性因素。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传统优势产业,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体系。辽宁基本形成了以机械、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汽车制造、环保为支柱产业,包括航空、军工、建材、冶金、轻工、纺织、煤炭、服装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是以特大城市沈阳为中心,以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和铁岭为支撑的重点区域。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将逐步打造成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精品钢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区,东北亚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中心。

机械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传统产业之一。多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大省、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管理,全区机械装备制造业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具体发展现状如下:

第一,机械装备制造业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辽宁省机械装备制造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能够为化工、造纸、轻工、建材、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提供装备,具有一定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

第二,具有较为明显的行业优势。近年来,机械装备制造业不仅整体实力有了明显增强,而且在某些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在整个机械装备制造业中,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装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装备制造业是该地区的优势行业。

第三,具有技术和产品优势。机械装备制造业从一开始发展就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特别是通过多年来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大大提升了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含量,技术优势逐步显现。一些公司为了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档次,设立了省级技术中心,对玻璃瓶罐机械进行研究、开发,由该技术中心开发的新产品全部为国内首创产品,且绝大多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十几项次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国家级的奖励。

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体装备水平落后,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不足。虽然辽宁省个别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但从整体上看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设备相对老化,难以保证加工的精度与质量,机械装备制造业的装备水平整体仍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二是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知名品牌和成套产品匮乏。突出的是省级以上的技术开发中心较少,多数机械制造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不规范、不完善,特别是核心技术、高新技术应用少,造成整个机械装备制造业“大路”产品多,高、精、尖产品少,普通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技改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紧张的矛盾急需解决。由于资金不足,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新的增长点成长缓慢,老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市场需要的产品又不能及时推出,产品开发的矛盾将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由于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以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态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服务在价值链中的比重上升。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是指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生产有形产品的基础上,围绕有形产品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当今的装备制造业正在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业,提高供应链的附加值是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产业链不断拉长,配套产业充分发展。装备制造业网络化、虚拟化的发展趋势正在改造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一些产业中纵向一体化的势头正在减弱,同种产业或相关配套产业的制造企业通过动态联盟,不断创新而赢得竞争优势。辽宁装备制造业基础设施完善,门类齐全,互补性较强,为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供了可能。通过产业链的发展,进而形成全省装备制造业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格局。

第三,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装备制造业是资源消耗大户,环境污染的源头。绿色制造将成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必须严格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它是一个涉及全球的环境、社会及经济的综合性问题。辽宁是重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对辽宁来说意义重大。

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看,装备制造业发展离不开物流供应链管理,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资源的整合及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同样离不开物流供应链,物流供应链管理为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及优势互补提供了可能,绿色制造的实现首先体现在制造企业物流上,物流合理化可以减少无谓消耗,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程度。

三、辽宁装备制造业物流供应链发展的战略

由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得装备制造业无法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笔者认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物流供应链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供应链信息化战略,通过信息化建设构建企业内部网及外部网,进而实现供应链上企业内外业务的决速响应;供应链物流协同管理策略,可以把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有机整体,采取一种“共赢”的原则,使整个供应链协同合作,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柔性和实现整个供应链价值的最优。发展第三方物流策略,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第三方物流,为制造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专业物流规划与业务外包服务。优化物流流程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实施绿色制造供应链战略,它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供应链信息化战略

面对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企业间的联合带来了彼此共同的发展,高度的资源共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这种联合与共享,企业信息化理所当然成为企业发展融入全球经济的必由之路,企业将从以物质、能源占有为主导地位向着以信息占有为主导地位转变和发展。

供应链信息化战略就是基于Internet,确立装备制造业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基于电子商务,构建企业网、装备制造业行业数据库和专家库;推行企业信息化工程,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网的快速有效地衔接,从而达到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

(二)供应链物流协同管理策略

供应链物流协同是指供应链上的各企业通过Internet提供服务并协调所有的商务活动,以提高利润和绩效。它创造协同环境使各企业共享信息和资源。物流协同具有网络经济的成本优势,将企业控制范围扩大到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第一次让企业及时获得供应链中完全的信息成为可能,最重要的是它让企业知道产品的状态,如生产、运输以及能否按时到达等。供应链物流协同是以Web为基础的主机软件服务,它使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运输企业用更低的成本解决企业内外物流问题,使各节点企业相互协调,形成合作性、共同化的物流管理系统。供应链物流协同管理就是运用管理技术、信息技术、过程控制技术,增强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相互信任和合作。供应链协同管理不再孤立地看待各个企业及部门,而是考虑所有相关的内外联系,把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信息共享为基础,采取一种“共赢”的原则,使整个供应链中的个体更加亲密、相互信任、团结和同步,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柔性和实现整个供应链价值的最优。

(三)大力发展为装备制造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随着辽宁经济的发展,现代流通体制的改革,物流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速度较快。但辽宁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专业化、社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数量较少。物流企业中为商业企业提供服务的较多,而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较少。实施辽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战略,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第三方物流,为制造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专业物流规划与业务外包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经验表明,物流优化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是解决物流资源浪费的主要途径。通过优化物流管理能大大减少制品在各工艺阶段、工序间的停滞和流动时间,可缩短制造周期;通过实施物流优化方案,使生产系统环节衔接流畅,可保证生产制造的连续性;通过高效物流网络和准时制(JIT)等先进物流技术,可大大降低库存量,直接减少流动资金占用;通过优质物流服务,可大大降低物料流转损耗,保证产品质量。现在,物流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第三个利润源”,通过物流改造、整合,可降低综合成本,大大增加企业利润。

(四)装备制造业实施绿色制造供应链战略

绿色制造供应链战略就是从循环经济目标出发,依照装备制造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来构建从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到产品使用、回收利用的全过程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来保障绿色制造体系的实现和完善,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环境损害。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借助各种先进技术对制造模式、制造资源、制造工艺、制造组织等进行不断的创新[。绿色制造的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影响为零或极小,资源耗费尽可能小,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化。

参考文献:

1、向欣.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04(3).

2、吉福林.辽宁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04(3).

3、刘桂丽.辽宁物流业发展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理论界,2005(7).

4、冯国经.现代企业竞争新模式:供应链管理[J].中国流通经济,2003(10).

5、冯耕中.我国制造型企业现代物流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储运,2001(2).

篇7

前言

在上个世纪,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经济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趋势。而归根到底,这主要是制造业的功劳。但是制造业的发展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现在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鉴于此,绿色制造势在必行。

1.绿色制造的概念

绿色制造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体现,是一种综合考虑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的生产模式。它首先是在美国被提出的。绿色制造的目标是尽量减小产品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对环境的破坏,使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能保证绿色生产。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绿色制造的国内研究现状

自绿色制造被提出以来一直都受到国家、企业、科研单位的高度重视。到目前为止,在国家相关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国内各高校也对绿色制造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

重庆大学的刘飞教授一直从事绿色制造方面的相关研究。他通过对一般理论方法的研究,对工艺要素规划、工艺过程规划、以及工艺评价与决策等方面有自己的一定见解。

合肥工业大学也对绿色制造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的研究主要针对对绿色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产品可拆卸性设计、绿色产品评价理论等方面。现阶段的研究方向有干式切削、废旧产品回收理论与方法、绿色设计理论与方法等。

除了高校科研机构对绿色制造进行研究,作为各个领域研究前沿的研究者们也对绿色制造进一步进行了探索。

袁珊珊从分析绿色制造的内涵入手,研究了绿色制造的目标及其集成特性,指出绿色制造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机电产品绿色制造集成框架,从绿色资源、绿色生产与绿色产品三个方面对绿色制造进行了论述。

尚可超基于绿色制造的基本原理,在分析和比较国内外采煤机齿轮常用材料和加工成本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实际情况,研制出能取代该钢种的新材料,并对其性能及应用情况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丁丰梅从绿色设计制造理念出发,提出了基于绿色制造的干切削刀具材料的选型方法,以及干切削加工工艺规划模型设计方法。尝试利用绿色制造的相关技术解决切削液回收利用、切削噪声消除等切削加工污染的问题。

牛印宝分析了在绿色制造中处于关键地位的刀具。绿色制造的中心环节正是刀具的合理选用。所以他分析了影响刀具评价的因素,提出了刀具评价体系。该体系基于绿色制造的原理,充分考虑了加工的时间、质量、成本以及资源消耗等因素而产生。

李先广建立了齿轮加工过程碳排放计算模型。他所做的这个研究主要是想要了解干式切削齿轮加工过程的碳排放特性。在研究过程中他对加工过程的碳排放特性、资源耗费、废料处置都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所建立的模型说明干式齿轮生产的成本以及资源消费较低而且生产过程环保,符合绿色制造的生产要求,所以高速干式齿轮加工技术应该首要齿轮制造业的重视。

综合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科研单位还是研究个人都非常重视绿色制造。但是目前对绿色制造的研究大都还处在口号宣传和概念研究的阶段。所以当务之急是寻找企业战略与绿色制造的结合点,让绿色制造真正在企业中使用起来。

2.2 绿色制造的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一些研究机构和个人也对绿色制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在加拿大女王大学的Jeswiet J教授对与绿色制造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他的研究方向包括可持续设计;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清洁能源[8];全球气候变暖等。

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环境友好制造小组主要研究了:制造过程的环境分析[9]、产品回收及再制造等。该研究小组是一个专门针对绿色制造的研究团体。它主要以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能源问题为研究对象。

在澳大利亚的皇家墨尔本技术设计研究院,近年来潜心投入于对绿色制造的研究。主要研究的专题方向为:可持续材料、可持续建筑环境、可持续产品及包装、生命周期评价等[10]。

在国外除了学校的科研机构对绿色制造进行研究以外,各个制造业企业也在积极研究绿色制造。比如德国的LIEBHERR公司以及美国的GLEASON公司。在最近几年它们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具备绿色特性的齿轮加工机床,在大量投入的推动下,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竞争优势。它们的产品具有绿色净化、全数控及全护罩防护等特点。

综上所述,绿色制造已经深入到世界上各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它不仅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而且世界各国对其重视程度都非常高。各国为了适应技术环境的发展,不在快速发展的潮流中落后,都争先恐后开展了对绿色制造的研究,而且研究工作都进行得非常深入,并已经得到了产业界的响应。

3.结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召唤环境保护的时代,在当今世界,环保是当之无愧的主题。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们发展的口号,绿色制造无论是对于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的形势看来,我国的绿色制造还处于初始阶段,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有决心,紧跟世界发展的步伐不断深入研究,我国的绿色制造技术一定能促进我国机械工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机械工业的国际化成长。(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曹华军,刘飞何,李智勇.面向绿色制造的机床设备选择模型及其应用木[J].机械工程学报,2004,40(3).

[2]刘志峰,林巨广.家电产品的回收设计[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2,18(4): 45-47.

[3]袁珊珊,钟佩思,刘梅,等.机电产品的绿色制造技术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4): 256-258.

[4]尚可超.基于绿色制造的采煤机齿轮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J].机床与液压,2011,39(4): 31-32.

[5]丁丰梅,骆军军.基于绿色制造的干式切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1): 109-111.

[6]牛印宝,汪永超,王宇.面向绿色制造的刀具评价方案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4(8): 1-4.

[7]李先广,杨勇,李聪波,等.面向绿色制造的干式齿轮加工过程碳排放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14,16: 010.

[8]Jeswiet J.A Curriculum for Life Cycle Engineering: leading the way[C]//12th CIRP LCE Seminar.2005.

篇8

中纺联会长孙瑞哲、工业与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巡视员郭秀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乔艳津、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陈志华、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春兴、中国皮革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苏超英等行业领导,ZDHC基金会执行总裁Frank Michel、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化学品和废弃物部门项目官员Kevin Munn等国际组织代表,以及来自非政府组织、国际品牌、行业组织、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企业的代表共600余人出席了大会。

郭秀明在致辞中表示,纺织服装行业要以“十三五”规划为指导,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继续迈上新台阶,走出新路子。一要继续深入推进CSC9000T全面落实,推进和谐劳工关系、公平竞争生态、安全消费环境,提升行业软实力;二要加快绿色发展进程,加强纺织绿色制造基础管理,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把生态文明推向新的高度;三要继续把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取得的成绩、经验不断向其他行业复制和推广,引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企业社会责任不断取得新进展。

孙瑞哲在致辞中讲道,今年5月,中纺联与ZDHC基金会达成战略合作,中纺联将协调中国业界各利益相关方和企业参与到有害化学物质管控的统一供应链行动中,ZDHC组织将支持中国业界推进“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纲要”的制定和实施,中纺联和ZDHC将共同推进全球纺织供应链的化学品管控体系的建立和融合,促进中国纺织行业的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产业界49家纺织上下游企业联合成立的“纺织供应链绿色制造产业创新联盟”,从供给侧代表着纺织供应链最先进的生产力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并在今年7月份开始试点工作,联合开展供应链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这是全球纺织供应链各方的一次史无前例的联合与行动,旨在减少乃至消除全球纺织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全球供应链协同和产业共治振奋人心的良好开端。

Frank Michel在致辞中则表示,可持续发展和整个供应链各方面的合规都有关系,这需要供应链各方进行跨境合作。现在ZDHC非常关注积分卡的应用和可持续发展KPI的实施,在积分卡中,绿色制造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参与各方需要达成一个共识,要想真正实现可靠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效管控有害化学物质。

会上,阿迪达斯集团社会和环境事务副总裁Frank Henke,Primark道德贸易环境可持续总监Charles Dickinso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化学品和废弃物部门项目官员Kevin Munn,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中纺联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阎岩分别围绕有害化学物质管控全球标准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供应链上材料和化学品供应商的管控、通过数据库建设管理产品中的化学品以及CNTAC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进行了深入探讨;ZDHC基金会技术总监Scott Echols、彪马可持续发展总监Stefan Seidel、ADEC创新可持续发展项目总监Michele Carchman、ZDHC执行董事成员Graham Storrie、SAC(可持续服装联盟)首席执行官Jason Kibbey则分别着重介绍了MRSL(生产限用物质清单)及其符合性、ZDHC废水指南、ZDHC化学品网关以及SAC与ZDHC之间的合作。

正如阎岩在演讲中所说,绿色供应链的实质是供应商的绿色制造,而绿色制造的基础是化学品管控。从化学品的用量以及风险管控之间的差别来看,纺织服装行业的化学品管控不容忽视。中纺联从2011年开始进行产业环境责任利益相关方的对话,并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推出了《纺织供应链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纲要》。该《行动纲要》主要围绕技术创新、标准融合、利益相关方的合作、能力建设以及信息共享等 5 个方面展开,以建立企业的化学品风险的防控体系为核心目标,是中国纺织行业为开展供应链化学品风险管控而制定的为期 5 年(2016 ―2020)行动的基础框架,是为实现纺织服装行业的化学品环境风险管控的要求、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协调与统一研究创新的行动指南。

为了贯彻中纺联关于化学品管理创新2020行动纲要和ZDHC计划,中纺联与ZDHC基金会在会上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达成共识,将在化学品管理和可持续制造上保持合作伙伴关系,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凭借各自优势在推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标准融合、信息共享、分享最佳实践、组织培训和区域会议以及吸引利益者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利益、利益相关方和实践目标。

篇9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新兴交叉学科;智能化;绿色制造

1.引言

制造技术是使原材料成为产品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产品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世界范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传统制造技术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工业发达国家普遍认为:在未来的竞争中,谁掌握了先进制造技术谁就掌握了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讲,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命运的主宰。

2.先进制造技术的产生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简称为AMT)是指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给传统制造技术带来的种种变化与新型系统。具体地说,就是指集机械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所产生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的总称。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成制造系统等。

1993年,美国政府批准了由联邦科学、工程与技术协调委员会(FCCSET)主持实施的先进制造技术计划(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计划。先进制造技术计划(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是美国根据本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和促进国家经济增长,首先提出了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的概念。此后,欧洲各国、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也相继作出响应。

3.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先进制造技术相对传统制造技术在应用范围上的一个很大不同点在于,传统制造技术通常只是指各种将原材料变成成品的加工工艺,先进制造技术虽然仍大量应用于加工和装配过程,但由于其组成中包括了设计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管理技术,因而可以将其综合应用于制造的全过程。并且传统制造技术的学科、专业单一独立,相互间的界限分明。先进制造技术由于专业和学科间的不断渗透、交又、融合,界线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技术趋于系统化、集成化、已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技术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先进制造技术是面向全球的。随着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全球交通运输体系和通信网络的建立,制造业将形成全球化与一体化的格局,新的先进制造技术也必将是全球化的模式。目前每一国家都处于全球化市场中。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是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应具有世界水平。但是,每个国家的国情也将影响到从现有的制造技术水平向先进制造技术的过渡战略和措施。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全球化的国际市场,开发和应用适合国情的先进制造技术势在必行。

4.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技术群和支撑技术群

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技术群主要包括有关产品设计技术和工艺技术两大技术群。面向制造的设计技术群系指用于生产准备的工具群和技术群。设计技术对新产品开发生产费用、产品质量以及新产品上市时间都有很大影响。产品和制造工艺的设计可以采用一系列工具,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工艺过程建模和仿真等,生产设施、装备和工具,甚至整个制造企业都可以采用先进技术更有效地进行设计。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产品和工艺的并行设计具有双重目的,一是缩短新产品上市的周期,二是可以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减少到最低程度,使最终产品成为可回收、可再利用的,因此对实现面向保护环境的制造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制造工艺技术群是指用于物质产品生产的过程及设备。例如,模塑成形、铸造、冲压、磨削等。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渗入,传统的制造工艺和装备正在产生质的变化。制造工艺技术群是有关加工和装配的技术,也是制造技术或称生产技术的传统领域。

支撑技术群是指支持设计和制造工艺两方面取得进步的基础性的核心技术。基本的生产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支撑技术,诸如:测试和检验、物料搬运、生产计划的控制以及包装等。它们也是用于保证和改善主体技术的协调运行所需的技术,是工具、手段和系统集成的基础技术。

5.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逐步智能化、信息化。基于CAD/CAM技术的CMS是制造业自动化的一个重要方向。CMS通过CAX系统和PDM系统,进行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仿真,并结合数字化制造设备,进行自动加工。智能制造技术(MT)是将人工智能融入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取代或延伸制造系统中的部分脑力劳动,在制造过程中系统能自动监测其运行状态,在外界干扰或内部激励下能自动调整其参数,以达到最佳状态和具备自组织能力。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正在以人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向前发展。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制造技术注入和融合,促进着制造技术和各种先进生产模式的发展,如C IM S、并行工程、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企业与虚拟制造等,无不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支撑。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制造正在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历史的奇迹,但人们也认识到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和生态正遭受巨大的破坏,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绿色制造是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人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而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对十日前世界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的现状以及人类的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讲,绿色制造是必然的趋势。

加工制造技术向着超精密、超高速的方向发展超精密加工技术。目前加工精度达到0.025μm,表而粗糙度达0.0045μm,已进入纳米级加工时代。超精切削厚度由目前的红外波段向可见光波段甚至更短波段靠近。超精加工机床向多功能模块化方向发展,超精加工材料由金属扩大到非金属。

超高速切削。目前铝合金超高速切削速度已超过27m/s,铸铁25m/s,超耐热镍合金为5m/s,超高速切削的发展已转移到一些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

生物制造系统正在逐步形成。日本三重大学和冈山大学率先开展了生物技术应用于工程材料加工的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微生物加工金属材料的可行性。我国于1982年将生物技术列为重点技术之一。生物学和制造学这两个原来人们觉得毫不相干的学科,今天正在相互渗透、交叉,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学科——生物制造系统。

6.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从“六五”开始我国就启动了制造技术主要是机械制造技术的国家部委与地方级重点攻关研究开发,由于体制所限,这方面的规划、研究开发主要是按行业分块进行的。企业开发先进制造技术的能力薄弱,人力与资金投人都不足。1995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从战略高度探讨了我国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路线和方法。同一时期,国家二期863规划也开始规划下世纪初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十几年来通过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努力,我国不少企业已掌握了一批相对先进的制造技术,但是和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我国当务之急首先是要改善实施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条件,包括扩大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应用,建立完善的国产数控系统产业群,扩大市场占有率。再就是大力发展和推广国产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在各大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相信我国的先进制造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会翻开崭新的一页。

7.结束语

知识就是财富,人类当前社会正在由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的发展促使制造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先进制造技术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技术体系,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总之,21世纪的机械制造业是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不断创新的绿色制造业,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参考文献

[1]师汉民,易传云.人间巧艺夺天工——当代先进制造技术[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盛晓敏,邓朝晖.先进制造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张立鼎等.先进电子制造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4]梁福军,石治平.21世纪的制造技术[M].机械工程学报,2002.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先进制造技术基础优先领域战略研究报告[M].科学出版社,1996.

篇10

摘要: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被严重破坏。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忽略了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许多企业缺乏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技术欠缺、实施绿色供应链投入资本高等原因,阻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本文从供应链的利益分配出发,考虑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绿色度评价高低,对Shapley值法的结果进行调整,以实现对企业绿色供应链战略实施的激励。

关键词 :供应链;绿色度;shapley 值法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自然资源需求也急剧增加,这导致了对资源的过渡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问题,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未来。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以后,绿色壁垒阻碍我国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国,极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传统的供应链研究都是基于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的研究,却忽略了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与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阻碍了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企业中引入并实施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战略是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与环境危机、提高中国企业形象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有许多世界知名企业,如惠普公司、通用电气等都成功引进了绿色供应链战略,并且成功把绿色意识渗入到企业文化渗透,进而影响生产销售的每个环节,影响每个员工的思想,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形成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局面。但多数企业仍然对绿色供应链缺乏正确的认识或者缺乏相应的技术导致绿色供应链无法实施。因此,需要在激励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方面建立更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机制来帮助企业摆脱困境。

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绿色供应链研究和分析阻碍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主要障碍的基础上,借鉴绿色度的概念和绿色度评价方法,提出从利益分配角度制定激励机制,对绿色度评价高的供应链成员企业给予奖励,对绿色度评价低的成员企业施予惩罚,促使企业改善自身环境效益、提高自身绿色度。这一分配方案较好的解决了绿色供应链战略实施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企业实施供应链战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在20 世纪80 年代被提出以后,企业家们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致力于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尽可能的开发和利用供应链的潜在性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忽略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美国科学基金资助下,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旨在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并与1996 年较早的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美国克拉克大学的Sarkis指出绿色供应链包括如下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物流和采购、物料管理、外部物流、包装和返回物流①;Berman 则是在供应链模型中注重考虑环境因素,提出了更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模式,并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对供应链管理,他提出了一些新的经营指标,包括资源回收率(material recovery rate)、核心回报率(corereturn rate)、废物比(waste ratio)、生态有效性(eco - efficiency) 等等② ;Handfield 和Nichols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绿色供应链是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同商品及信息的流动和转移相关的所有活动,物流和信息流都是贯穿与供应链的上下游③。但斌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④。

李向东,阎洪等研究提出,通过供应链上战略伙伴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实行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以及利益共享。企业间可能做到在经济利益及环保效益的双赢。并对两家公司GMI(Giant MotorProduction Co. Ltd) 及SMP(Simon MagnetProduction Co. Ltd)的合作进行了分析,为建立一般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种模式⑤。而汪应络、孙能民等则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系统的观点与集成的思想出发解决制造业与环境之间冲突的有效方式、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模型,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认为共生原理、循环原理、替代转换原理与系统开放原理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应该遵循的基本原理⑥。朱庆华在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中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意识与能力、财务绩效和成本、供应链影响与政府法规等。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政府法规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制约影响最大,企业内部的意识和能力是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⑦。

二、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障碍

通过调研发现,影响我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认识

大多数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薄弱,他们还传统的认为实施环境管理就是增加成本、浪费钱财,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即使有些企业在实施过程中考虑了环境影响,也仅是迫于公众或法律压力,简单的采用末端治理方式,显然这不能够实现生产过程中的绿色化。他们仅仅考虑企业的短期利益,没有从战略高度去看待绿色供应链管理,没有认识到绿色技术创新会使资源的利用率更高效,不断能保护环境,还能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形象。

2.绿色供应链的技术欠缺

先进的生产工艺、污染处理等技术是企业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前提条件。绿色供应链要求企业自主创新、精益求精,在产品设计、采购、工艺、外包装、回收的各个环节都要绿色化,把“绿色”思想注入到企业文化,对生产技术全面“绿化”。对于我国许多技术薄弱的企业而言,即使有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想法,由于缺少先进技术的支撑,也变得有心无力。

3.市场规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

目前,我国的市场规制尚不健全,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且缺乏有效的监督。现有的排污费的收费标准远低于污染的综合治理费用,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能促使企业倾向于缴纳排污费而不是治理其污染。另一方面,我国缺少推动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激励机制,企业缺乏实施的动力。

三、基shapley 值法利益分配的激励机制

1. Shapley 值法

Shapley 值法在20 世纪中期ShapleyL S为了解决n个人合作对策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数学方法。当人们的利益活动为非对抗性时,合作的人数的增多不会引起经济效益的减少。这样,全体n个人的合作将带来最大效益,Shapley 值法是分配这个最大效益的一种方案,其定义如下:设集合I={1,2,…,n},如果对于I的任一子集(表示n个人集合中的任一组合)都对应着一个实值函数v(s),满足:

称[I,v]为n人合作对策, v称为对策的特征函数。

用xi表示I中i成员从合作的最大效益v(I)中应得到的一份收入。在合作I的基础下,合作对策的分配用x=(x1,x2,…,xn)表示。显然,该合作成功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φi(v)表示在合作I下第i成员所得的分配,则合作I下的各个伙伴所得利益分配的Shapley值为

其中Si是集合I中包含成员i的所有子集,|s| 是子集s 中的元素个数,W(|s|)是加权因子。v(s)为子集s的效益, v(s\i)是子集s中除去企业i后可取得的效益。

Shapley值法是解决n个人合作对策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马士华等研究讨论Shapley 值法后,根据供应链的运行特点把Shapley值法用来分配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合作收益。考虑到技术创新对提升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性,进一步的对收益分配的结果进行再调整,对技术创新贡献大的企业进行激励,反之则惩罚⑧。

Shapley值法是根据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实际贡献大小来进行分配的,而不是以初期投资额进行分配。投资额的大小并不能决定供应链联盟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大小,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是在研发、生产、营销等综合实力上。用Shapley值法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与合理、“多劳多得”,避免了平均分配、吃大锅饭的现象发生,比起仅按投资额比例进行分配的方法更有效率,更易于调动成员企业的积极性。

但Shapley值法进行利益分配的方法也存在着缺点,例如它忽略了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承担的风险。在激烈的市竞争中,收益是与风险并存的,而在供应链联盟中,每个成员企业所承受的风险也各不相同。对于承受风险较大的企业,我们应该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偿才显得更加合理。由于篇幅问题,本文对风险因素不作考虑。

2. Shapley 法值调整

近几年,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等的相继颁布,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焦点,许多和“绿色”的工艺技术、管理方法等迅速发展。然后,到现在对于“绿色”还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确定“绿色”是一个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概念。徐团结等在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时提到了“绿色供应链的绿色度”这一概念。“绿色度”可以定义为绿色化的程度或与环境友好的程度,也可以理解为是可持续发展度,它表示社会、经济、生态三者和谐统一程度的量化或定性。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对环境、源等的负面影响越小,则“绿色度”越大,反之则越小⑨。

唐凡汪等通过实证研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环境评价指标、资源评价指标、经济评价指标、运营评价指标、社会评价指标、技术评价指标六大子指标⑩,具体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由于各个供应链所在行业对环保的要求程度不同,在供应链契约中我们设定一个各企业可以接受的绿色激励指数k(0<k≤1),对环保要求高的行业激励指数较高,相反地,对环保要求不高的行业的激励指数较低。在Shapley 值中,是默认了各企业的绿色度都相同的,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本文根据各企业的绿色度评价高低对Shapley 值利益分配进行调整的,对绿色度高的成员企业多分配一些利益,对绿色度低的成员企业少分配一些利益,使得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都有动力去提高自身的绿色水平。对于绿色度的评价,本文借鉴唐凡汪等人的研究成果对各企业的绿色度进行评价。

设企业i的绿色度为qi,那么该企业的绿色度在整个供应链所占比重为qi/ Σqi ,据此对各企业的收益调整为:

φi(v)&acute; =φi(v)+ k × Σφi (v)× (qi/Σqi -1/n )

故当qi/Σqi >1/n 时,企业i将因绿色度高而获得额外的奖励;当qi/Σqi <1/n时,企业i会由于绿色度低而受得处罚;当qi/Σqi =1/n 时,该企业既不会有奖励,也没有处罚。显然, 这是一个零和博弈,获得奖励的企业所获利益刚好等于受罚企业的被罚利益,且Σφi (v)&acute; =Σφi (v)=v(I)。

3.数值举例

在这里举个实例来说明上述修正算法的应用。

在Shapley值法模型中,I可看成包含n个企业的一条供应链,S为I中若干企业合作的子集,Si是I中包含企业i的所有子集,V(S)为子集产生的效益。V(S/i)是在子集s中除去企业i时将会产生的效益。

假设在一个由A、B、C组成的供应链中,各企业各自独立经营获利为10,A、B合作获利为30,A、C合作获利为20,B、C合作获利为15,三企业合作获利为50。根据Shapley 值的算法,我们可以算出不考虑绿色因素下各个企业的收益φA(v)、φB(v)、φC(v)。

在Shapley值法的分配方法中,v(S)表示有i 企业参加供应链合作所产生的获利,V(S/i)表示没有i企业参加供应链合作时所产生的获利,那么v(S)-V(S/i)表示i企业对供应链合作的贡献。加权因子w(|s|)取决于此供应链合作s的企业数。

供应链合作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合作方式,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绿色度的增加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绿色度的提高,因此,可以通过对Shapley值法的分配结果进行调整,来实现对供应链中企业提升绿色度的激励。

接着,我们需要根据各企业的绿色度对利益再分配。设激励因子k=0.2,A、B、C的绿色度分别为1.2、1.1、0.9。根据公式φi(v)&acute;=φi(v)+k×Σ φi(v)×(qi/Σqi -1/n)

可以计算得:φA(v)&acute;=20.417,φB(v)&acute;=17.604,φC(v)&acute;=11.979。

通过以上计算得:φA(v)=20;φB(v)=17.5;φC(v)=12.5;φA(v)&acute;=20.417;φB(v)&acute;=17.604;φC(v)&acute;=11.979。我们对比数据后发现:A企业的利益再调整后多了0.417;B企业的利益再调整后多了0.104;C企业的利益再调整后少了0.521。这是因为A企业与B企业的绿色度高于平均水平,所以得到了奖励,而C企业的绿色度低于平均水平,所以受到了惩罚。这样的结果将促使这三个企业为提高绿色度做更多努力,以得到奖励或者避免受到惩罚。

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至今尚未成熟,但许多企业的实践已经证明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为企业同时带来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提升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绿色供应链管理对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企业观念、技术、机制等方面的原因,阻碍了绿色供应链管理顺利在企业中实施。

本文基于绿色供应链视角对Shapley值法运用于供应链利益分配的结果进行调整,以实现对企业绿色供应链战略实施的激励。这一分配方案较好的解决了绿色供应链战略实施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企业实施供应链战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引文注释

①Joseph Sarki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business prac?tic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8,107: 159 -174.

② Berman,B. M. Designing the green supplychain [J].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1999,12 (4): 332-342.

③Handfield R B. Green supply Chain: 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niture Industry Proceedings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USA.1996(3):1295 -1297.

④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40-42+4.

⑤李向东,阎洪,叶润强. 建立绿色供应链中的协调关系[J].软科学,2001(04):66-69.

⑥汪应洛,王能民,孙林岩.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J].中国工程科学,2003(11):82-87.

⑦朱庆华.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02):83-87.

⑧马士华,王鹏.基于Shapley 值法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间收益分配机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04):43-45+49.

⑨徐团结,王硕,潘海青.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绿色度评价[J].巢湖学院学报,2006(02):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