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控办法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管控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电力需求增速放缓,煤电利用小时数不断下降,煤电产能持续扩张,煤电行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要结合电力体制改革方向,积极运用市场手段,严格执行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做好现阶段煤电控产能工作,有效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风险。
煤电行业形势严峻
近几年来,受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我国用电需求增速总体回落,作为发电主力军的煤电设备利用率持续下降,但在煤炭价格走低、上网电价调整滞后、企业注重规模扩张及地方政府政绩考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煤电装机仍持续扩张,煤电装机增速明显快于煤电发电量增速。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2016年我国煤电装机为9.43亿千瓦,比2014年增长了12.1%;而煤电发电量为3.9万亿千瓦时,比2014年下降了3.0%。2014~2016年我国煤电装机年均增速约为5.8%,约合年均新增4900万千瓦,同期来自煤电的发电量年均增速仅为0.63%。2016年以煤电为主的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已降至4165小时,为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些情况说明了煤电供应能力与实际用电需求之间已出现明显失衡。
从各省来看,部分省份煤电产能相对过剩明显。2016年火电装机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中,除河北省外其余省份火电设备年平均利用小时数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火电设备年平均利用小时数在4000小时左右的省份有广东、山西、河南和浙江,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在水电、核电等清洁电力供应增加的挤压下,火电装机容量全国排名第三的广东省2016年火电利用小时数为3698小时,同比减少268小时,同期水电、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分别为3550小时和1848小时,同比分别增加754小时和83小时。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此前全国已经纳入规划、核准及在建的3.5亿千瓦左右煤电项目全部投产,根据我们相关模型测算,全国总装机容量规模将足以满足十年以后的发电装机规模需求。即使不投产任何新的煤电机组,在保障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国家约束目标的前提下,以现有煤电发电能力并通过灵活性改造,加上清洁能源装机的增长也足以满足未来五年内的发电装机规模需求。
以煤电为主的火电设备利用率过度下降是产能相对过剩的重要表现,这会压减火电投资回报水平,拉长投资回收周期。如果继续大量增加投资扩大产能,将会造成行业效率进一步下滑,带来更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将挤压部分可再生能源发展空间。在电力市场体制改革推进不到位、煤电投资决策缺少市场约束机制的情况下,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避免煤电产能^剩愈演愈烈。
政府调控力度逐渐加码
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政府相关部门对控制煤电产能的态度逐渐明确,政策调控力度不断加强。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电力项目核准权限下放后规划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燃煤电站要明确划分年度总量控制目标和结构调整目标。2016年3至4月,国家能源局先后《关于促进我国煤电有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关于建立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机制暨2019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煤电风险预警机制、严控煤电总量规模、采取“取消一批、缓核一批、缓建一批”等措施有序推进煤电建设、加快淘汰煤电行业落后产能,这一套严控煤电行业产能的政策组合拳亮相,为保障我国煤电有序发展指出了方向。2016年8月至10月,国家能源局先后《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力项目开工建设秩序的通知》《关于取消一批不具备核准建设条件煤电项目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调控煤电规划建设的通知》,以全面落实《通知》中提出的关于有序推进煤电建设的各项要求。2017年1月,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火电项目核准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严格规范火电项目核准和开工秩序,责令违规建设项目立即停工整顿,并要求红色预警省份2016年开工建设的自用煤电项目(不含民生热电)停止建设。上述一系列政策表明现阶段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的主要手段是以缓建、晚建、尽量少建或者不建,淘汰落后机组为主,而不是关闭机组。2017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以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
上述一系列煤电调控政策从“明确分年度总量控制目标”到“严控煤电总量规模”,再到“取消一批、缓核一批、缓建一批”措施的具体落实,最终到明确煤电去产能规模,体现出政府相关部门对煤电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这也意味着接下来煤电去产能工作将向纵深进一步推进。受这些调控政策的影响,煤电有序发展成效正逐渐显现。2016年全国共取消1240万千瓦不具备核准建设条件的项目,关停落后机组约500万千瓦,26个风险预警等级为红色省份的自用煤电项目受到严控,煤电基地配套煤电项目规划建设按需推进。
多管齐下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
就目前煤电控产能和去产能的实际情况而言,一方面以行政手段控制煤电项目确实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强制性管控办法也会有副作用,从长远来看也不符合电力市场体制建设以及政府角色和定位转变的要求;另一方面,当前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有待解决,单纯依靠市场手段无法有效调节煤电产能,将煤电的优胜劣汰全部交给市场也不太现实,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在制定煤电控产能防风险政策时,应当以深入推进电力市场体制改革为依托,将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运用市场手段,既要有效防范和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又要为下一步改革打下良好基础。
一是明确新增煤电项目不再分配发电计划。“放开两头,管住中间”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在保证电力供需平衡、保障清洁能源发电优先上网的前提下,加快放开其他发用电计划,加快电力电量平衡从以计划手段为主向以市场手段为主过渡的步伐。控制煤电产能也要和这个思路结合起来,对于新增煤电项目,应一律不再纳入年度发电计划,全部采用与用户直接交易、电力市场交易等方式,业主自行寻找合格的消纳主体,减少企业对煤电项目的投资冲动。
二是强化电力调度的独立性和程序规范。深化电力调度系统改革,以制度性方式保障电力调度系统独立运行,不接受利益相关方、地方有关部门对调度提出的不合理、不公正和非正常要求。电力调度执行严格的运行程序规范,优先保障清洁电力上网,优先保障现有合规煤电机组上网。
三是确保跨地区清洁电力优先消纳。在当前电力供需整体宽松的形势下,电力输送省际壁垒的问题日益突出。部分省份基于税收、GDP、就业等地方利益考虑并受审批权下放的影响,一方面抵制外省清洁电力,另一方面又兴建本地煤电项目,使部分地区煤电产能过剩突出,同时也导致清洁电力消纳受限,加剧弃水、弃风、弃光甚至弃核现象。因此要强化清洁电力的全国性统筹消纳,打破区域壁垒和省级壁垒,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扩大省际市场化交易规模,采取电力直接交易、发电权交易等多种形式,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交易电量和交易价格;加快研究制定省际和省内电力中长期交易实施机制细则,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规则体系;完善政府考核机制,将清洁电力利用程度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中。
四是鼓励现有煤电企业兼并重组。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下,兼并重组既是化解过剩产能的一种手段,又是优化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举措。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适应行业、产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现有煤电企业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来推进兼并重组,实现集约发展、产能重构,提高运行效率。加大对国有电力企业的效益考核,减少规模考核。
五是完善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和监管协调机制。中央和各省加强配合,跟踪全国和区域电力供需变化趋势,及时风险预警提示。国土、环保、水利等不同部门以及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在为煤电项目办理核准及开工建设所需支持性文件、发放贷款时,根据风险预警提示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力度,有针对性的开展联合检查和重点督查,严厉查处违规建设项目。
六是限制特定时期内的煤电项目投产规模。考虑到短期内煤电产能冗余度较大,应延后审批新煤电项目申请,延后开工已批未建煤电项目,放缓在建项目投产进度。严格限制以热电联产、余热余压余气利用、多能互补示范项目等名义获得批准而实质上是按煤电项目进行规划和经营的项目,对热负荷不落实的项目不批准,对达不到设计热负荷的项目采取惩罚措施。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和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
七是严格煤电项目准入及淘汰标准。防范煤产能过剩风险重在控制新增产能,但也要提升既有机组的适应性。要制定更为严格、科学的新增煤电机组能耗、排放和安全等标准,逐步提高对既有煤电机组的要求,坚决淘汰不达标的煤电机组,依法加强环保监管。
篇2
[关键词]电网风险;管控措施;安全生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96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现代社会对电能的依赖程度高,电网大面积停电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煤矿、铁路牵引站等高危客户停电可能引发人身伤亡事故,因此保持电网安全运行和客户可靠供电责任重大。
本文主要探讨在电网风险预警承办阶段地市供电公司安质、调控、运检、营销等相关部门组织落实电网运行风险预警通知单中提出的电网运行风险预警管控措施,主要包括预案编制、方式调整、特巡特护、告知客户、有序用电、监察管控及舆情应对等。
1 编制风险管控方案
为保证电网风险管控到位,要周密部署,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保电领导小组和电网运行保障组、设备安全保障组、有序用电安全保障组、安全保卫保障组等专业工作小组,编制详尽、严谨的总体保电方案和输电、变电、调控、营销、信通等分项保电方案,使保电工作措施有力,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实现层层管控。
2 加强电网运行风险管控
2.1 开展反事故演习
地调配合省调完成地市电网运行风险反事故演习,并将各县调纳入演习范围,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检验各级人员面对电网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各部门、各专业间协调动作机制。
2.2 安排好电网运行方式
加强系统运行方式研究,及时调整优化运行方式,加强负荷预测与分析,严格控制系统潮流,确保电网在稳定限额下运行,严禁越限运行,协调区内各大小型发电企业在风险管控期间安全稳定运行。
2.3 加大运行监控力度
风险管控期间,带班领导24小时在调度台值班,负荷高峰时,公司分管领导、安质部、运检部、调控中心、营销部负责人在调度台值守,密切关注电网运行情况,及时下达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和有序用电等各项指令。
3 落实输变电设备保电措施
3.1 加强重要变电站值守和设备特巡工作
运检部变电运维专业要加强变电站安全保卫工作,重要变电站要安排人员值守,加强保卫值班人员的责任心,加强对变电站开关室、电容器室、保护室和控制室等重要建筑的检查、维护。设备管辖单位要加强对重要变电站设备的特巡、夜巡和监测,增加巡视力量和巡视频次,特别要加强对重要线路间隔设备、主变压器等主要设备及二次保护定值、装置回路检查,确保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2 强化三级护线网络协同工作力度
风险预警前,要组织设备运维单位人员对所有单位重要线路隐患逐一排查,认真开展输电线路通道隐患风险评估,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制定针对性保电巡视措施。风险管控期间,要无缝隙展开专业护线、就地护线、群众护线三级护线监督网,突出发挥三级护线人员立体防护作用,对存在外破隐患的重点区段实施24小时蹲守,一般区域每条线路每天安排巡视不少于两次。
4 合理安排有序用电工作
4.1 严格实施有序用电预案
对全市所有的高危及重要客户通过电话、书面送达停电预警等方式告知,并协助用户制定停电预案,最大限度减少停电期间安全隐患。
4.2 动态调整有序用电级别
密切关注气候变化情况,根据当日温度和负荷变动情况,每天启动相应的有序用电级别,下达负荷控制计划,根据了解到的有序用电情况,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4.3 做好优质服务工作
为了确保停电期间优质服务不受影响,要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停电信息,并制定优质服务管控方案。在有序用电实施之前,开展对党政机关、新闻媒体、交通枢纽、旅游景点、商场宾馆和人员密集场所的供用电设备的用电检查工作,对客户用电设备、保安电源、自备电源进行全方面检查,做到通知、报告、服务、督办“四到位”,实现全程闭环管理,消除用户用电隐患,确保电力供应安全可靠。
4.4 落实领导带班及报告制度
切实做好停电期间的供电服务和值班工作,停电期间不安排计划检修和欠费停电工作,同时增加抢修人员、备品备件,确保随时应对各类配网突发事故,缩短故障处理时间,保证兑现服务承诺。
5 开展不间断现场监察
制订风险管控督导方案,明确风险管控各项措施落实责任部门,从各项风险管控方案、有序用电方案、事故处置预案和反事故演练、应急抢修准备、设备设施保电巡视检查等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重点督查调控值班人员对紧急限电执行程序、保电设备和线路巡视值守情况。
6 争取政府与媒体支持
针对电网出现的重大运行风险,及时将本地区电力供需形势和拟采取的紧急控制负荷计划向政府进行专题汇报,取得政府批复和支持,协调落实有序用电各项措施方案。同时,提前开展舆情应对工作,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适时相关信息,宣传电网风险背景和工作进展,做好解释说明,争取群众支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7 结 语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已于2014年出台,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方针,同时要求坚持强化预防治本的原则,把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放在预防上,加强安全风险防控。电力安全生产关系国计民生,全力做好电网安全风险管控,意义重大。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一、改革开放以来家电进口政策回顾
(一)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行的鼓励引进生产线、进口零配件与原材料政策为家电产业起步提供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家电产业处于技术空白阶段,当时的进口政策是积极引进生产线与零部件以及原材料,形成国内生产能力,以弥补国内需求。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决定对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家用电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列入进口计划,轻工业部统一分配。到1982全国引进彩电生产线达100多条,同年开始引进冰箱压缩机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此后,我国彩电业、洗衣机业以及冰箱业迅速升温,很快形成规模。
(二)进口替代为我国家电产业的成长保留了国内市场份额与发展空间
上世纪80年代期间,为了保护国内家电产业,我国对家电产品高筑关税壁垒。
在进口关税方面,1988年海关将收录机、电视机、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的关税税率从50%提高到100%,此后,又将摩托车、录像机的税率由100%提高到150%。高关税保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外资采取以投资代替贸易的方式,通过设厂或合资在中国对家电业进行直接投资,其生产的家电产品在国内销售受到高关税保护。
在配额管理方面,1993年底,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联合《机电产品进口管理暂行办法》,采用分类管理的办法,将机电产品进口分为配额、特定和登记三类。实行配额管理的主要是家电产品及零部件,包括彩电及显像管、录音机及机芯、电冰箱及压缩机、洗衣机、录像设备及其关键件、空调器及其压缩机等18类敏感产品。通过对家电产品实行进口数量限制,为我国家电产业实现进口替代创造了条件。
(三)鼓励进口政策为已相对成熟的家电产业引入市场竞争
1、进口关税下调
(1)入世之前的降税阶段。上世纪90年代,我国家电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此后我国逐步下调家电产品的进口关税,1994―2001年我国进入加入WTO之前的进口关税下调阶段。此阶段内更多的高端家电产品进入国内,形成了家电产业的市场竞争,促进了国内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
本阶段家电产业的降税幅度非常显著,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60―100%的高保护关税,经过10年左右的不断下调,达到了2000年的低保护关税。这个结果是与我国家电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紧密联系的。从家电产业内部上下游产品之间的进口关税差别看,家电上游零部件产品的进口关税始终明显低于下游制成品的税率。这种结构有利于进口上游的中间产品及零部件,而实现对于最终产品的进口替代。
(2)加入WTO后的降税阶段。2001年11月加入WTO后,我国继续按照承诺履行关税减让义务。本阶段我国在WTO约束关税的框架基础上,继续下调家电产业的进口关税。加入时主要家电产品的约束关税为20%左右,到2004年我国主要家电产品及零部件已经达到最终约束关税水平,部分非零部件已经降为零关税。
暂定税率的调整是本阶段进口关税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在降税过程中,我国非常注重根据家电产业技术的发展方向,调整相关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的进口暂定关税。注重及时新增相应的产品税号,调低国内暂不能生产或不能满足需要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产品的税率,同时调高国内生产取得突破或已经能够满足需求的相关零部件及原材料产品的税率。2006年根据我国平板电视机、集成电路等生产技术的发展情况,新增了平板电视机生产用光学平板玻璃(厚度0.7毫米以下)、带有抗红外和防反辐射薄膜的滤波玻璃及等离子模块生产用高应变点玻璃的暂定进口关税税率。2007年根据我国平板电视机、液晶显示板、等离子显示屏及手机的生产技术发展情况,适当调高了液晶显示板暂定进口关税税率;新增了等离子显示屏生产用银电极浆料、介质浆料、障蔽浆料、荧光粉浆料及平板电视机生产用贴片滤波器暂定进口关税税率。2007年6月,我国大幅下调家电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平均降幅接近50%。2008年家电产品将实行新调整的进口暂定税率,经比对,除制冷压缩机等个别产品外进口税率继续下调外,其他绝大部分产品的进口税率均保持不变。2011年对部分家电产品的暂定税率进行了一定的回调,但多数产品的暂定税率仍低于约束关税。2011年1月1日起,我国通过暂定税率的形式,调整降低了部分能源资源性产品,国内暂不能生产或其性能指标及数量不能满足需求的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及关键设备暂定进口关税税率。
2、进口配额管理
加入WTO后,我国进一步扩大取消进口配额管理的产品范围。根据WTO承诺,电视机、空调与电冰箱等家电产品在2001年加入时均取消了进口配额。2002年颁布的《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改变了1993年以来的进口管理方式,将进口产品分为禁止进口、限制进口和自动进口许可三类。此后我国进一步取消进口配额管理,对大多数机电产品进口采取自动登记和宏观监控办法。
二、几点启示
(一)在产业的技术空白期应对生产线、零部件及原材料实行鼓励进口政策
对于当前典型的幼稚产业,即我国目前处于技术空白期的一些产业,如高档数控机床、高端医疗设备以及某些高端关键零部件制造等,应在上游的设备、技术等方面采取鼓励进口政策。一方面适当降低进口关税,另一方面制定进口贴息优惠政策,并鼓励企业将优惠款项转为研发投入,以实现自主核心技术的提升和突破。
(二)对于进入成熟期的产业应采取自由贸易的进口政策引入国外产品竞争
对于以家电为代表的已经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如纺织服装、轻工产品、家用电器、摩托车等,可以考虑通过暂定税率降低关税,取消其他关税壁垒。由于我国在这些产业已经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放宽进口限制不会对现有产业造成较大冲击。通过扩大高端产品进口,引入国外产品竞争,也有利于促进国内企业进一步改善质量、提高安全标准、增加产品差异性,有利于产业中长期发展的同时也会提高国内消费者福利。
(三)对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高技术领域核心零部件及设备实行进口替代
在技术的自主创新方面,国内家电企业仍然与国际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普遍使用技术引进这一战术,因此产品同质现象严重,产品技术类同。多年来我国实行的鼓励关键零部件进口政策在促进我国自主创新方面作用并不显著,也挤占了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