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媒体技术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多媒体技术的起源

篇1

在平时的教 学中,注重多媒体资源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其显现的优势是突出的:不但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且延伸和拓宽了教学时空维度,化难为易,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通过多媒体资源与数学课程整合,确定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多媒体资源的发 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多媒体资源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我认为,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

二、数学课程与多媒体资源整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通过色彩、动感吸引学生

数学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更抽象一些,更枯燥一些。正因为这样,所以不喜欢学数学的学生也就更多一些。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在讲解平面图形翻折成立体图形问题时,将图形的旋转、移动、重叠、翻转等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并辅之以必要的解说,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空间感,区分翻折前后的变量与不变量。通过动画模拟,解除了 传统教学中学生凭空想像、难以理解之苦,他们积极思考,寻找图形中的内在联系和进行公式推导的能力大为加强。

2、让学生自己动手加深领悟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由于注重讲解,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学生常常难以深刻理解数学中的一些问题。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三种圆锥曲线的定义及性质,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制作三种圆锥曲线的图像,思考a,b,c的选取是如何影响曲线的形状的?直观而自然地记住,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义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3、利用“阅读材料”巩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材料介绍了一些数学史和数学知识,这些内容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交融,不少是在数学下的问题。以这些内容为出发点,在网上收集数学应用范例、数学史料,开设第二课堂,借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实在是恰切不过的。体会数学来自社会生产与生活、服务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道理。

三、通过多媒体资源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1、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 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 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2、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行学习。计算机对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研究解决的数学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课堂后,使数学问题的研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研究步骤,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手中,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这种研究性学习,是充分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精 神的结果,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

四、通过多媒体资源与数学课程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篇2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在信息技术迅速改变着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它也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先导,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运用将引起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思想的根本变革。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多媒体技术能将教育信息以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的方式进行形象直观的传递,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交互性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参与学习。由于拥有众多的优点,多媒体教学技术现在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教育的各个领域并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建构主义的概述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皮亚杰可以看成是建构主义在现代的直接先驱,他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相应的,认识既不起源于主体,也不起源于客体,而是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个体遇到新刺激时,总是试图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它,以求达到暂时的平衡;同化不成功时,个体则采取顺应的方法,即通过调节原有认知结构或新建认知结构,来得到新的平衡。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平衡过程调节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一种新建构”。

2 运用建构主义指导多媒体教学

用建构主义指导多媒体教学,将克服传统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2.1 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建立良好教学“情境”的理想工具。我们可以在课的开始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一种新鲜好奇的情境,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以高昂情绪投入新知的学习。在这次的新教师考试试讲中笔者做了初步的尝试。但是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图片、动画、声音等元素要注意使用得当。有的多媒体课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的气氛,尽其所能地添加声音和动画等元素,色彩鲜艳夺目,声音震撼刺激,动画不断,影像连篇。这样做不但起不到创设“情境”的作用,反而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冲淡了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关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给教学效率的提高带来负效应。因此,我们在选择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恰当地选择色彩、声音和动画。恰到好处的色彩、声音和动画则更能促进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2.2 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良好的“协作”、“会话”沟通平台。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以及网络的可互访性,这就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协作”“会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多媒体技术交互性强的特点。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建成,不但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互相交流讨论,而且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查询的方式与相关的专题网站甚至学者、专家进行交流。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层次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材料收集、分析、加工,直至达到意义建构。但是有的多媒体课件,将教材的内容整段、整篇地移植到课件上,缺失了总结和提炼的环节,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完全成为了教材的翻版。有的课件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只注意课件的放映和对内容的讲解,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加之使用多媒体技术之后,课堂呈现的信息量是之前的好几倍,学生更是目不暇接。因此,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应注重教师、学生、多媒体三方之间的会话交流,在“协作”和“会话”的过程中学习新知。

2.3 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和促进学生完成意义的构建。建构主义认为,在意义的建构过程中,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合作、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教师的角色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建构主义强调教学策略要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习者主动地进行意义的建构。多媒体通过一些软件平台能够为学生主动实验、探索规律、验证结论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它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也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图、文、声并茂的感官刺激更有助于学生获得关于客观事物规律的知识,因而对学生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也是非常有利的。

3 问题与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运用还处于探索时期,因此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下面是一些要解决的问题:

3.1 教学理论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问题。在教学改革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教学还处于探索时期。大多数教师熟悉并习惯了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对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采用还不太适应,建构主义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新技术掌握上的困难等因素,在教学课件制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提供一个满足学习者充分建构知识的环境,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进行观念更新,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深刻理解并掌握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提高个人的教学设计水平。

3.2 教学设计与多媒体技术的衔接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怎样使个人的教学设计思路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目前,多数课件在设计上存在着技术单一性问题,大多数教师采用了比较简便的PowerPoint软件技术,而其他软件技术如Authorware、Photoshop等利用率不是很高。因而这些软件的强大编辑功能未能很好的显示出来。教师可以通过进修等方式熟悉并能够运用这些工具软件。

3.3 教师地位“边缘化”问题。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是可有可无的。恰恰相反,教师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想象的。教师必须学习理论,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制作教学媒体课件,设计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设想课堂上或者其他学习环境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是总结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可靠的、真实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比较严格,因为课件制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图片展示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丰富多彩的画面所吸引,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往往被学生忽视;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控制问题,大屏幕上的文字不宜过多,否则,一是显得条理不清楚,重点不突出,学生认为要记录的内容过多,二是教师的作用弱化,教师显得可有可无,教师被降到“边缘”地位。因此教学课件的设计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合理的设计会在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优势。

3.4 建构主义的局限性。建构主义本身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例如不能向学生提供“传统教学模式”所能提供的比较完整的和系统的知识,有些不适合使用媒体技术来设计的教学目标,仍需要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实现。此外,就目前而言,建构主义对时间、能力和资源环境等要求相对较高,在实际教学中也较难实现。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多媒体技术与的有机结合,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由于具有和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替代的功能,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因而备受人们的重视。但是,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应该处理好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如“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等。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探索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课程体系的特征,综合其他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而形成全新的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模式,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李运林,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多媒体技术”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新型词汇,其诞生于逐渐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之中。随着多媒体被不断应用,其种类也不断增加。多媒体的特点就是具有双重属性:社会和经济。也就是说,多媒体既有带动经济的责任,又有推进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责任。多媒体技术已经不再像过去的多媒体那样只具有单一结构,其相对性、时间性和发展性都昭示着它不会像传统媒体那样停留在某个媒体形态上,而是呈现出多元化姿态。多媒体作为媒介,承担着传播信息的责任。但由于人类增长得越来越快的文化需求,多媒体被赋予的功能就不仅是传播信息了。于是,多媒体就被大量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在艺术上的运用效果是最为明显的。艺术是人类在探索社会时留下的思想观念。不同的艺术形式代表了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艺术需要载体,比如一张纸、一块石头,都可以在人类灵感的迸发下变成艺术作品,也就是艺术载体。多媒体也是在人类灵感的迸发中形成的艺术载体。我们在许多艺术作品中都能看到多媒体的影子,多媒体现在已经成为艺术的载体,使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令人惊讶的是,若追溯起源,从1950年开始,就陆续有许多外国艺术家在制作影像作品时通过使用电子器具来完善自己的作品。原来多媒体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时就开始在艺术中崭露头角了。艺术家们发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自己的艺术作品描绘得更加具体,从而为作品增光添彩,于是多媒体就在艺术作品中被大量运用了。

2舞台技术解析

舞台设计又叫做“舞美设计”或“布景设计”,是由围绕在演员周围的各种要素构成的。在舞台上设计中的关键要素,分为有形和无形。有形的要素有舞台、灯光、道具等等,而无形的要素要更加复杂一些,例如质感、空间、色调等等。在舞台设计时,有形的要素通常是构成舞台效果的基础,而无形的要素则起到了修饰舞台效果的作用。所以,在进行舞台设计时,协调好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就成了设计的重点。任何艺术形式在表现其自身价值时都具有不孤立性。也就是说,所有的艺术形式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舞台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亦是如此。舞台艺术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并融合了其他一切艺术的综合艺术形式。所以,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舞台艺术也完全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舞台表现形式。也正是舞台艺术这种海纳百川的包容力,使其一直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璀璨的魅力。人类已经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文明时期,即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而现在正处于发达的第三时期:科技文明时期。科技的发达决定了艺术的属性,这使舞台艺术也染上了科技的色彩。由此可见,舞台艺术与新兴科技———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舞台作为抽象的艺术的载体,与抽象的科技载体融合,是现代艺术走向的必然趋势。

3多媒体技术如何在舞台技术中体现

3.1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受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人们对艺术的欣赏方式已逐渐发生改变。同时,对艺术文化的需求也在时刻转变着。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多媒体技术与舞台技术融合的观念就产生了。在以往的舞台表演中,很少能具有延伸性。也就是说,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观众看到的只是舞台,而不是真正地融入到表演中,身临其境地观看。而在舞台艺术与新型的多媒体投影仪结合之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问题。巨大的LED屏幕会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逼真的场景效果也使表演效果更加生动完美。

3.2把握舞台设计的基本原则

舞台设计的原则是由前人于反复的实践之中获得的结果,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会更容易获得真理。所以,即使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舞台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创新,舞台艺术也要遵循舞台设计理念的基本原则。

3.2.1展示空间原则

在进行舞表演时,必须要向观众展示舞台上的全部空间,即使表现的空间只有一个小角落,也要在舞台上充分展示这个角落的所有空间,这样的表现手法会使观众观看的视野更加开阔,从而达到舞台表演的理想效果。

3.2.2调整舞台的视觉效果

不管什么样的表演,即使加入了3D技术,观众到舞台的距离都是固定的。尤其是后排的观众,距离太远就会看不清舞台上的表演。所以,注重视觉效果是舞台设计的重中之重。

3.2.3以观众的角度看舞台

上面提到观众到舞台的距离都是固定的。同理,观众的视角也是固定的。观众坐的位置就决定了他们的视角,这就导致观众在观看舞台表演时只能从一个角度观看。若舞台设计不合理,不同角度的观众能看到舞台不同的面,很容易以偏概全,那么这场舞台表演无疑就是失败的。所以,在进行舞台设计时,必须要注意的就是要从观众的观看点出发,合理地布置舞台,让每个观众都能看到舞台上的全部表演。总之,以上三个原则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其实舞台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观众的感受为出发点,先满足观众的感官需求,再运用多媒体技术加以融合,统筹全局,就能得到理想的舞台设计效果。

4多媒体在舞台技术中的应用

上面提到,多媒体已经被大量运用在舞台设计和舞台表演之中,这使舞台表达效果更加完美。例如,在2008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一支名为《天外飞仙》的民族古典舞蹈惊艳全场,这支舞蹈好看的原因就是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在表演过程中,舞蹈演员身穿中国古典服饰,舞蹈演员背后是巨大的LED屏幕,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敦煌的壁画,正如水流一般缓缓流动着。舞台的棚顶也设置了科视S+20K投影仪,将五彩斑斓的光晕投射到舞蹈演员的身上。使每位舞蹈演员的身上都出现五彩的光晕。而舞蹈演员竟然真的像即将飞升的仙女,衣袂飘飘,仿佛是在空中舞蹈。整个舞台效果都显得大气雍容,这支舞蹈在表演完毕后立刻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再回味这支舞蹈,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之下,整个舞蹈并没有给人不和谐的感觉,反而使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更加凸显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神秘色彩,这样一场视觉盛宴不由让人惊叹。

5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心理学;教育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与其技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在一些相关论著中,学者们更多的是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论述,强调的是技术,而很少涉及学习者和教育者这样的“人的因素”。虽然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探索多媒体教学的心理机制和教育基础则更为重要,因为人类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加工多媒体教学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多媒体教学中考虑学习者和教育者的主体性。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其计算机基础

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应视为同义词。关于多媒体技术的特点虽然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也有一些基本的共同之处。多媒体五大特点:1.将不同的媒体数据都表示成统一的结构码流;2.实行新的技术标准体制,以适应系统级集成和规范相关产品的性能指标;3.建设“全球信息高速公路”;4.应用“双向性设计”,统一信息提供者、接受者和控制者的关系;5.赋予信息系统对客观世界信息的自然模拟与处理能力。

(一)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1.整合性。多媒体实时地综合,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这些媒体中组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合体,为的是借鉴各种媒体的优势,形成一种在功能上更加完善的体系。

2.集成化。多媒体表示的并不单纯是信息的多样性,而是通过多种媒体表现、多种感官认知、多种仪器设备、多学科汇聚、多领域应用等交互作用,集成信息码流、设备控制、人与客观现实关系的一体化。

3.多维式。多媒体是趋于人性化的多维信息处理系统,目标是要尽可能实现让人类在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下,保持信息交流的高保真效果、通信带宽和交互控制能力。

4.数字化。多媒体具备数字化处理系统,其信息是一种数字化的信息,其信息结构是一种超媒体的网状式结构,所以高速宽带网络支持多媒体通讯和资源共享,建造全景化虚拟世界数据库成为现实。

5.分布式。目前,多媒体技术正朝着分布式的方向发展。分布式多媒体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它集计算机的交互性、网络的分布性和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于一身,突破了计算机、通信等传统产业间相对各自独立发展的界限,是计算机和通信领域的一次革命;分布式多媒体的发展涉及两个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一个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网络的频宽、信息的交换方式及网络的高层协作,这直接决定着网络质量;另一个是数据压缩技术,使信息量巨大的多媒体数据、特别是视频和声频数据得以在网络上传输;分布式多媒体向社会提供全新的信息服务,使用户不但可以选择播放的节目以及内容,而且还可利用此系统得到诸如咨询、交流等信息服务。

(二)多媒体并不是多媒体计算机的代名词。

多媒体计算机只是多媒体的一个特例。它既有计算机的显著特性,又有多媒体的功能,所以学校进行多媒体教学时,通常以多媒体计算机为载体。然而,多媒体计算机仅仅是多媒体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因此,它常常被认为是多媒体中的一个典范,或者说是多媒体的一种狭义的范畴。

二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其心理基础

从媒体技术的基础来分析,多媒体教学技术离不开视觉媒体技术、听觉媒体技术和触觉媒体技术等。多媒体信息是这些媒体信息数字化后整合而成的,如前所述,数字化技术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技术。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各种单媒体有各种不同的国际标准,然而,如果重视“感觉通道说”,那么就要在探讨这几个方面的媒体技术问题的同时,必须揭示使用者(尤其是学习者)的感觉、知觉的心理机制,特别是人的视觉和听觉特征。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出现扩展了人们用视觉模式呈现材料的具体途径。视觉材料包括文本信息、图形图像信息、视频信息。这些信息通过视觉媒体技术数字化后整合为多媒体信息。

(一)为了使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视觉材料更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就必须要顾及人的视觉心理基础,也就是说,上述视觉媒体技术只有通过视觉心理机制才能实现多媒体教学的目标。这里,我们也要强调四点:

1.多媒体技术要考虑光的物理三属性所引起的视觉的三种心理机制。视觉的刺激是光,光是电磁波,电磁波的范围很广,而人可见的电磁波只占电磁波的一小部分。波长不同,会使我们在视觉上产生色调的差别,从而产生不同的色觉。色觉不仅取决于由波长所引起的色调,还和主观感觉的明度和饱和度有关。明度是对光波强度(振幅)的反应,饱和度则由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的纯度来决定。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处理好可见视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这几方面的关系。

2.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对感光物质的视觉感受器心理机制。视觉感受器的真正感光器官是视网膜上的一些细胞,其中锥状细胞感觉颜色,棒状细胞感觉明度,这两种细胞中感光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光使这些物质分解,色素被漂白,从而刺激了感受细胞的膜,引起神经冲动。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研究这两种感光物质的化学性质。

3.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视觉过程,即眼睛看东西是一个编码过程,视网膜上的不同感受野在视觉中枢有不同的神经细胞,各有其功能,不同的细胞对所刺激信息系统的不同特征分别反应,并像计算机那样编码,这种编码实际是对一些图像的辨认。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利用好视觉感受野与信息的特征。

4.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各类视觉现象,特别是决定视力高低的视角、强弱光下的适应、视觉后暂留的后像、不同背景的视觉对比、不同明度下对不同光波长的感受性等等造成视觉的各种差异。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视觉媒体设计上要运用各类视觉现象产生的规律。

(二)在多媒体教学技术中,视听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计算机环境下,眼睛知觉动画图像,耳朵则知觉解说语言;在演讲的情境中,视觉通道加工投影仪上幻灯片的内容,听觉通道则加工演讲者的声音。听觉材料主要是声音,包括语言信息、音乐信息和效果声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听觉媒体技术上数字化后整合为多媒体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从技术角度作如下三点说明:

1.声音信息尽管是一种一维的模拟信号,它可以通过采样、量化、码字分配实现数字化,但它比文本信息的数据量要大,通常采用呈现声音和声音合成技术。

2.声波是起源于发声体的振动,在弹性媒质中传播的是一种机械波。它在气体或液体媒质中传播的是纵波,在固体媒质中传播的则是纵波、横波或两者的复合。声音信号有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和声色与失真特征。

3.声频或音频是人耳可闻的振动频率,频率范围每秒钟约为20-20000次(赫兹),声频信息数字化后其数据速率大、保真度好和动态范围大。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声频信号,其信号带宽是不同的,电话、调幅广播、调频广播和激光唱盘等的声频信号是有较大区别的。随着声频数字化的发展,压缩编码技术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关键之一。(三)要使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听觉材料被学习者更容易接受,也必须顾及人的听觉心理基础。这里,我们仅作两点分析:

1.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声音的物理三属性所引起的听觉的三个特征。正像光有三种物理属性一样,声音也有三种属性,即振动的频率、振幅的大小、基音与陪音的倍数配合关系,以及所产生的听觉的音调(或因高)、音强(或响度)和音色的三个特征。人对不同音调的感受性是有差别的,尽管声频在20-20000Hz范围,但声频为1000-4000Hz之间音调感受性较好(即阈限较低),这是由于耳膜神经纤维承担的振动频率所决定的。测量音强的方法以分贝(dB)为单位,这是物理学与心理学都认可的,即两个声音之间的强度比率为1∶1.26(1分贝),因为1.26是能清楚辨别出两个声音振幅大小的区别。人的音色是由基音和陪音的不同比例的配合决定的。在音调和音强相同的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能够分辨出是哪种琴所演奏的曲子,正是由于不同琴的基本振动(基音)与分段振动(陪音)的比例是不一样的,这种比例成整数倍数为乐音,不成整数倍数则为噪音。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听觉媒体设计上要利用好音调、音强和音色的三个特征。

2.多媒体教学技术要考虑听觉的感受野。因为听觉神经细胞是有分工的,研究指出,听觉中枢神经细胞有40%只反应噪音而不反应乐音,另外60%的神经细胞对乐音的反应也有分工。冲动频可以出现在声音的出现时,可以出现在声音消失之后,也可以出现在声音出现和消失的一刹那;可以在声频降低时发生变化,也可以在声频升高时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我们在分析多媒体教学的相关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学习者的心理基础,因为学习者是以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方式来加工视觉和听觉等媒体信息的。

三、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其教育基础

(一)在教育中应用多媒体技术,首先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此外,创作工具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也在教育中应用。每一种技术既为教育服务,又有其教育的需要和基础。由于教育对象是人,所以在教育中不管怎样去应用多媒体技术,都要体现每一种技术为人服务,并把学习者和教育者的要求作为出发点。

(二)多媒体创作工具是指能够集成处理和统一管理文本、图形、静态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使之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生成多媒体应用软件的编辑工具。当前,多媒体创作工具的种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交互式流线或图标编辑控制型,编辑人员按照脚本的要求将选定的不同类型的图标根据需要一一放置于流线上进行编辑。

2.描述式页控制型,将多媒体素材根据需要编辑在一幅画面之中形成一页书,再将页与页之间按一定的调用关系联系起来以形成一本书的概念,不同页之间根据需要交互性地呈现即形成多媒体应用软件。

3.时间流程型,这类工具在编辑信息时显示出较强的时间前后顺序,即时间流程(TimeLine),主要用来编制一些简报类的程序。

[参考文献]

[1]吴炜煜.多媒体技术导论[J].多媒体世界,1996(1):11-13.

[2]傅德荣.多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3]黄孝建.多媒体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2.

[4]林众,冯瑞琴.计算机与智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289.

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变,动静相宜,图文并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上课,能形象生动地展现课本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并且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丰富课堂教学,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活跃的课堂中,学生能不断地开发智力,增加自己的理解能力,不断锻炼并加强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提高自己语文听、说、读、写水平的基础上轻松愉快地实现学习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以下作用。

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只记得自己经历过的事物,普遍缺乏对知识的积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不全面,缺少生活经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让人渴求知识并试图探索事物。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断探究知识,勤于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参考课文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一些有关的图像、动画、音频、短片等,直观的形象往往对学生富有吸引力,可以良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有助于加强识字教学

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个汉字都包含着音、形、义三方面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追溯字源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技术,让他们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意义,以此帮助学生识字。比如,从字源上看是象形字的“日、月、犬、羊、刀”等字,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结合甲骨、金文、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向学生展示字代表的形象。基于自身三维立体,声像结合的优势,多媒体技术的动态性能有效弥补教材中呆板的画面的缺点与不足。在词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查找相关词语的解释、近义词与反义词等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能加强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全面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对所学习的生字、词语、课文等达到统一的标准,更要加强训练并加强学生的表达与沟通交流能力,切实达到语文课程教学的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尤其注重对学生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注重观察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因此,在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展示一小段故事,在学生看完之后让他们复述,关注他们的表达能力;或者可以向他们播放某一场景的片段,然后给几个词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即兴写出一段话,等等。类似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把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特点良好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有助于加强习题的训练与讲解

1.教学中可以设置小游戏

教育家皮亚杰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儿童的游戏,游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将相关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改为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比如阅读、文学欣赏等,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兴趣,获得有益的知识。

2.练习题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语文习题训练单调乏味,基本都是让学生面对干巴巴的书本,往往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教师讲解习题枯燥无味,学生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他们的个性会得不到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开展培养小学生素养的动画或游戏制作活动。当然,这些活动都要服务于小学语文教育,致力于训练并使学生对掌握的字词加深理解。

五、能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篇6

(一)网络文学的形成

“网络文学”这个先进技术与人类文化结晶的出现,虽然处在刚刚起步阶段,但是其发展进度快得让人难以置信,它表现出的自由性、虚拟性、互动性、多媒体性等等都受到很多作家与读者的热捧。网络文学一出现就意味着要颠覆传统文学,改变旧的文学形式与观念,带动人们以新的形式、新的思想观念创作出一种新型的文学。新文学的出现意味着,新问题、新思想的出现,同时还会成为文学界的一种新商品。“网络文学”一个正处在发展的萌芽阶段的新事物、新概念,在我们平时的讨论中悄悄地生长,并且不断的形成与完善。也就是说,平时的讨论既是“网络文学”概念形成的根本,又是文学创作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网络文学”这个新词的身边出现了各种网络文学发言权的争夺现象,也正是这种现象才“网络文学”有了今天的意义,才有了与“传统文学”理论上的呼应与对比的能力。

(二)网络文学的定义

网络文学起源于那些海外的留学生,最初他们把自己的留学生涯和思念家乡的心情通过文章的形式发表在了互联网上。也许第一个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并且对自己的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人,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举动,或者是通过想象以网络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悟与心情。但是他的这种行为在无意中对大众的心灵发出了召唤,使很多人开始模仿他的这种方式,分别把自己的“作品”,通过各大网站或者网页进行发表,这种书写活动很快得到了传播。大家把最初网络上出现的这些“作品”同称为网络文学。与此对应我们把网络文学定义为:“通过网络创作并且进行广泛传播的文学作品”。于网络文学的最初定义“网络上出现的所有作品”相比较,这种概述更注重网络文学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和网络文学的原创性。但是我们发现,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的网络文学,其独特的性质并没有在这种环境里得到完全的施展与充分的体现。有的学者为网络文学制定了定义:“Web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互联网上创作出来的,并且以互联网为传播形式传播的文学作品”。从这个学者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新型的网络创作手法,新型的作品传播形式,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的物质载体,以及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等新的特点,是网络文学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前提就是多媒体和网络,如果没有了多媒体和网络做平台,所有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所以说,这个定义充分的体现了网络文学和多媒体技术的重要关系。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大众的眼、手、耳等多个器官,都受到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多媒体技术途径的刺激,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所有感官功能都得到很大的改善,促进了人们记忆、探讨、思想、创作等活动的发挥,从而使网络文学的展现,由原来单调的文字印刷形式转变成了各种生动直观的形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网络文学得到了更好的拓展与延伸,传统文学的线性结构被非线性的排列所代替。而网络的自由性、共享性、互动性等各种特性,促使网络文学以独特的性质出现在大众的生活里。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虚拟结构的融合,使文学内容的直观展现更加逼真生动。它既可以让大众感受分子、细菌、基因及原子结构等微观世界的奇妙,又可以看到海洋、宇宙、原子弹爆炸、卫星发射以及星球相撞等宏观的过程。这些技术既可以完成普通常规实验,又可以完成常人都不能接触的实验,还可以构建出各种不同的特殊环境。例如,网络上曾进行了一个轰动世界的“虚拟青蛙解剖”教育课题,当时这堂轰动世界的解剖课是通过万雄网给全世界学生上的。实验者通过网络互相交流探讨,发表各自的意见,还可以亲自动手在屏幕上进行解剖实验。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给学生们创造出真实的模拟环境,使学习方式脱离了单调的平面叙述,学生的视野、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扩展和提高,冲出了书本文字的局限。不只是学生以及大众的思维都有所改变。

(四)多媒体技术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

在传统文学的审美理念中,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那就是理性。不论是什么样的传统文学作品,其中都有不可缺少的理性概念。比如,康德的观点,美感产生的必备条件就是对判断力的一种“反思”。在康德的观点里,感性的审美中必须要把握住理性,这就是美感。传统文学就是在美学的天地里不允许有人间的焰火气息和乌烟瘴气,其创作来源在于传统文学创作者都是社会各界的专家和权威性人物,他们把文学内容的重点集中在精神方面、超越方面、教育方面和道德方面,因此他们忽略了大众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以至于社会大众对专家、权威们定义的审美,长期以来不能理解。而大众追求的美学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了体现,网络文学无限制的自由发表与互动,快速的网络传播,各种欲望的表达方式以及简单易懂的语言文字风格,都成为战胜传统文学的法宝,也正是多媒体技术体现出来的感性化美学。只有各种感性的正确、完善发展,才能带动人的本性健康发展,才能培育出健康的人性。通过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使人能够更快、更好的了解什么是美学、美学的价值以及个人的审美需求。如果一个人的欲望追求被压制,那么他人性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也就是说,如果文学没有了感性做基础,那么文学就成了利器反过来伤害人性的发展。所有的东西都是有利有弊的双面性,我要把握住有利的一面,使其另一面失效,这对网络文学来说很重要。就当代人来说,感性的欲望追求和它的合理性已经成为事实,主要是怎么去满足大众的感官欲望,在满足感官欲望的同时又要让读者对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创作出来的作品进一步的“升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带动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同时也勾起了人们心中的欲望。这个历史转变的重任压在了网络文学的肩上,他是否能以“感望”为中心,然后带领大众跳出以“欲望需求”为主的文学圈,这就是网络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多媒体技术促进网络文学发展视界

(一)文化产品里的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给网络文学带来了媒体性、交互性和数字化等特征,正因为网络与多媒体具有这些特征才使得网络文学变得多彩多姿。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文学作品里包含一定的技术,也就是说,人们的审美观改变了,已经接受审美与技术并存。在网络文学里表现出了技术审美,机械复制的模仿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审美,他把很多符号通过数字化技术叠加在屏幕上供人们消费。波德里亚认为:“在这个现代化消费空间,人工和机械的关系,将取代艺术与自然原初的关系,因此模仿的机械复制将代替艺术创作的个性风格表达”。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仿佛就像是一种视觉消费品。通过数字化技术把一些不相干的代码组合起来,形成了看似真实的虚拟物象,然后把它作为代码,用来替代真实物象,使组合而成的审美符号代替了本身的艺术审美。这就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的成果。

(二)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

人类的社会生活被现代化技术所带动,现代技术以一种决定性力量的形式,掌控了人类的历史命运。网络多媒体技术为文学界开拓出新的局面,虽然先进科学所创造的这种数字化符号世界色彩缤纷,但是也不能代表它到处都是温暖多彩的春天,还有不少地方存在着寒冬酷暑,依然需要处在多媒体网络技术背景下的网络文学不断的自我提高、完善自身、丰富其所应有的内容。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文学的价值问题不得不重新探索思考。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共存的信息化社会,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信息的同时,也把自由和创作的机会带给了人们,不再单单是专家和权威性人物的创作。网络文学的非线性、自由性和多结局的特点在多媒体网络体现出来,这些特点产生了文学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使其成为了客观世界的一种虚构、一种描述及一种解释,打破了传统文学原有的权威性和确定性。通过新型的网络文学,提高读者的整体素质。创作者也应该赋予新的思想含义,他应该是具有善于获取信息、改造信息能力的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鲜明个性的人,具有合作意识、平等观念、和崇尚现代科学的人,具有高尚的道德、较高的创作能力和超强的适应能力的人。从这种具有广阔的时代前沿性角度出发,创造网络文学的价值观,才能正确利用多媒体技术为网络文学开拓正确的前进方向。

三、结束语

篇7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体育;课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教育技术也在不断地吐故纳新,既传承传统教学的优点,又推陈出新地创建崭新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经历了无数岁月的锤炼和洗礼,虽然在模式上略显陈旧,但是依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是目前最直接的教育方式。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思想都有所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一些方法,在直观性、有效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过于保守,未能全方位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具有浓厚的说教性质。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适时引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其应用于小学体育课堂,利用精真的图片代替简陋的挂图,用活泼生动的动画视频代替枯燥的说教……实验证明:少年儿童对于形象、直观、富有感染力的客观事物比较敏感,并且乐于接受,而多媒体教学恰好在某些方面满足了小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这都为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1 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工作效率

教育现代化首先表现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如今很多地区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方式上生动活泼、新颖有趣,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体育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既是为教师服务的,也是为学生服务的,它的使用需要符合青少年的求知、求新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创设出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教师更好地工作。

例如,体育理论课的内容涉及许多体育竞赛知识及生理、心理、卫生知识,这些内容是非常适合在多媒体课堂里进行展示的。采用互联网让学生获取大量的体育知识,从各项体育竞赛的起源到比赛规则,从长跑时出现的极点到运动后的肌肉酸痛,从如何应对比赛失利时的心理状态到青春期运动生理的特点,都能一一找到正确的答案,这不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认知。以往学生都不太重视体育课,觉得体育课就是大家在一起活动,一起玩,只要掌握运动技能即可,而忽略体育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常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符合目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质,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其教学效果与以前相比产生极大的反差,教师可以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另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应用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可以设计出一套学生达标成绩评分表,利用文档或者表格进行存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根据表中的提示输入学生的各项成绩,即可自动生成各个项目的得分、总分,学期或学年综合得分,班级达标的合格率等。在工作中,教师随时可以查看哪些学生没有达标,然后分析该生不能达标的原因,该拟定什么样的训练计划帮助他们完成任务。同时,也便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为他们制定达到“良好” 或“优秀”的目标,使他们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

2 联系教材,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效

新的教学改革需要培养复合型、创造型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多联系教材,创造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授课,来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扩展知识的同时,具备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主动探索,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多媒体技术以图像、动画、声音和文字等综合形式融汇在一起,以其趣味性和可观赏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向学生传播的过程中,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便于学生接受,为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如根据学生的特点,为适应现代化教学,专门制作小学生广播体操的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其优点是能简化教学,减少知识应用与实践的磨合,让学生快速接受知识。它既适合室外教学又适合在室内进行课堂教学,但是在目前的状态下,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一般在课堂上应用的比较多。

在制作课件之初,初步设计是联系教材,制作出集音频、视频、二维动画于一身的多媒体课件,使课件具备可看性。用这种全新的方式来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增加体育课堂的活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外界的新鲜事物都比较感兴趣,他们愿意接收感兴趣的东西,多媒体课件以其活灵活现的展示,对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技术传导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让他们自觉地去观察、模仿。而且多媒体教学能够利用科学技术,将一些重要环节以声音、图像和动画等方式传递开来,清晰地把教材中的难点要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轻松掌握。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其益处是非常多的,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与学的相融性,充分发挥学生认知系统的优势,让学生学起来觉得生动有趣、易于接受,还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能较快地领会各种技术要领,提高学生掌握技术的能力,从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树立终身锻炼、健康体育的观念。

3 小结

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有很多优势,其形象直观,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其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精神;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突破难点;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个别教学,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更好的条件。总之,多媒体教学的开发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只要认真实践,不断探索,就能够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何军.让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插上多媒体的翅膀[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9).

[2]蒋斌,蒋艺.多媒体教学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及现状研究[J].科学时代,2010(6):129-130.

篇8

关键词: 多媒体信息技术 音乐艺术课教学 学科整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模式逐步体现出了它的优势。尤其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增大了容量,增添了色彩,增强了生动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在音乐艺术课的教学当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一些课件,并且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那么,如何运用才能恰到好处,怎样让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音乐艺术课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如何使音乐艺术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得更为深入,这都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我以所教的八年级音乐艺术课《中国龙》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便于激发学生兴趣

一堂课的导入非常关键,因为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如何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呢?在《艺术课程标准》中阐述艺术课程的性质时,对“愉悦性”有如下解释:“艺术创造与审美愉悦往往成正比关系。”另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的教学模式研究也对“导学”型教学作了如下论述:“导入激趣――教师精心设计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有趣的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利用showbiz制作视频播放同学们非常熟悉的香港电影《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中的精彩片段:黄飞鸿和徒弟舞龙的热闹场面。画面中,李连杰敏捷的身手和舞龙的英姿配合仰角拍摄的强烈动感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甚至有的男同学兴奋地鼓掌叫好。这时,我将画面定格:龙头高高扬起,似嘶吼,似咆哮。同时,音响中传出成龙的演唱《男儿当自强》这首歌的铿锵旋律:“豪情面对万重浪,热血像那红日光,胆似铁打骨如精钢,胸襟百千丈,豪情万里长,我发奋图强,做好汉!”此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许多同学大声跟唱,学生的兴奋点和好奇心充分显现出来。多媒体技术的视听效果和手段对课堂的导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利于理清教学思路

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上课思路清晰时,感觉课就上得顺畅,整节课显得张弛有度、详略得当;当思路紊乱时,就会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解决不了,像团乱麻。虽然已经深入钻研了教材,也了解学生,但仍不能保证每节课头脑清醒,每个环节丝丝相扣。而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帮助,就可以避免出现思维困顿、大脑空白的状况。可以说课件是教学过程的预演,它能迅速帮助教师把握教学重点,理清教学思路。当然,在教学中也绝不能以此来依赖与课件的播放代替教师的思维导向。所以课件制作除了不可粗制滥造外,也不可过于追求严丝合缝,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我设计的《中国龙》教学课件,篇幅不多,抓住了龙的起源、龙的图腾、龙的演变、龙文化、龙的内涵象征等几个重点来引导学生,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知识点,而且理清了本堂课的脉络。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便于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中的难点有时难免会让教师感到棘手,不知如何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时会令难题迎刃而解。因为课本的知识内容涵盖毕竟是有限的,很多相关知识点需要课外资料的补充。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龙》这一课中,有关龙的图腾、龙的演变的教学内容在课本中体现得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我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找到了“中国民俗文化网”、“炎黄文化网”等五个相关网站,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网址上网寻找有关龙的图腾、龙的演变的文字资料和相关图片,并下载保存,然后整理归纳,分成小组由组长分别介绍所搜集到的资料。教师给予相应评价。这样不仅避免了教师因为缺乏资料而进行空洞的介绍,而且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了课堂中,实现了互动教学,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和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利于丰富学生想象

想象力是人类智慧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利用所能利用的一切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在《中国龙》这一课中,我将“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拟人化演变,在课件中分别展示九个“龙子”的不同面貌和形象,让学生加以区分和辨别,然后设计一个简单的神话故事情节引线,启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这“九子”的不同特点编撰出九个不同的传说片段,并分组讲故事。这样不仅使同学们对九个“龙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对于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在基础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新课程逐渐深入到教育教学当中。怎样使音乐艺术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如何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艺术课,这些都是每个音乐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我想,除了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素养需要不断提高外,合理恰当地多元化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音乐艺术教学中来,使其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并更好地为音乐艺术课教学服务,也是尤为重要的。只有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得更有实效、更灵活、更贴切,音乐艺术课教学才会更有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多媒体 体育教学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当今电化教育的领先技术,已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应用,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正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因此,多媒体课件在体育教学中的互补作用就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概念

所谓的多媒体教学,具体地说,是指在以班级形式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合理基础上,恰当地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各展所长,相辅相成,促成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而不是将几种媒体简单的组合,如把幻灯、投影、录音、录相加以组合。今天的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录像处理技术、视觉处理技术都集成在一起。显然,这与原来媒体组合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核心的体育教学计划,是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它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育计划和教育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过程。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不同点,最大的特点是体育课是通过各种身体锻练来进行,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并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中学阶段的许多体育项目是需要在室外进行的,中学体育课的大部分授课时间是必须在户外完成的。多媒体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于一身,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将教学过程与娱乐引为一体,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传播系统突破了校园、教室的界限。改变了教育过程的模式和分析教学问题的思路,教育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基本组成要素。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1、体现在理论课上要求每学期必须要上四节理论课,这些内容涉及了许多体育竞赛知识、生理、心理、卫生知识,该内容是非常适合在多媒体课堂里上的,互联网使得学生能够获得大量的知识,从各项体育竞赛的起源到比赛规则;从如何应对比赛失利时的心理状态到青春期运动生理的特点,都能一一找到很好的答案,这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认为体育课只是掌握运动技能的课程,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也符合目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质。

2、多媒体教学与技能课紧密结合,提高技能课的授课质量。在每教授一种体育技能的时候,应该划出一定的课时利用网络和相关课件向学生讲解动作原理和生理基础,把学生对动作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例如,在讲解短跑动作要领时,摆臂动作一直是一个授课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只能利用教师反复的示范和学生反复的练习进行学习,

通过多媒体技术改变教师以往上课的方式,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多媒体技术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使乐学落到实处。比如,过去对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用形象具体化的手段,让学生弄清楚。所以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都发生了影响。这种影响是好的。这种影响促使教师去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技术。

教师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不仅拓宽学生的求知领域,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求知视野,学生学习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既发展形象思维,也发展抽象思维,学习也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与社会更接近,与自然更紧密地联在一起,更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可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们往往由于平时的习惯很难一下子改过来,从而影响了整个短跑技术的学习质量,但是,假如让学生通过观看网上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使他们了解到高级运动员的正确跑姿,通过相关的课件中的动画效果了解肌肉构造和动作的生理原理,让学生了解在摆臂过程中,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最佳运动角度是多少,为什么这样的摆动角度才是最佳角度?它在整个跑的技术动作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体育运动是最讲究感觉的运动项目,当学生明白了整个动作的来龙去脉时,在上技能课时,他就能够自觉的去理解和体会老师的动作讲解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感觉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整个技能课的授课质量也会得到质的突破。

篇10

关键词:富媒体;大学;英语交互式教学

一、概述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富媒体技术以其优秀的媒体资源整合能力、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用户交互性正逐渐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如远程教育、网站建设、交互式电视、电子杂志等。富媒体在各领域的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效益,也为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的目标。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已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广泛应用,如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教师主要以电脑+投影仪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语言知识点和西方文化,进而让学生进行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训练,达到熟能生巧。富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单向输入的教学方式,推进了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创新。

二、富媒体的概念

富媒体的概念原本来自广告界。由国外网络广告界制作出的一条精美交互式广告,它的点击率比起一般的网络广告提高了4倍。人们仔细总结出了这条广告成功的原因: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丰富的操作交互、丰富的信息交互三个因素的综合。至此,便有了富媒体的概念。

富媒体技术很容易和多媒体技术混用。事实上,两种技术是不同的。富媒体与多媒体技术特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四点上:基本定义不同、媒体特性不同、交互功能不同和应用领域不同。总之,多媒体是由两种以上媒体类型构成的形式,强调媒体种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富媒体是富网络应用程序概念的一部分,强调与用户的交互、动态驱动和实时响应,适用于移动终端。

三、交互式大学英语教学

1.大学英语教学性质与目标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3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一系列环节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途径,即教师不再是直接的教育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和中心。大学英语课堂要形成三个交互,即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要实现这三个交互,就必须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2.以任务教学模式为载体的大学英语交互式教学

任务教学模式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无疑给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英语教学要为学习者提供相互交际的环境。任务型教学法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的核心问题是人与人之间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作用。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又是迷津点拨者;既是课堂指导者和组织者,又是学习帮助者和促进者。富媒体技术结合了图像、文字、声音各种教学材料,为学生创造了一场视听说学的盛宴,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了包含丰富动态信息沟通的平台。富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与任务教学模式的宗旨不谋而合。

任务型教学为载体的大学英语交互式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收效良好。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在做中学”,因此课堂上的交互式教学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的途径以任务为载体来实现。如微信、微博等平台的使用。教师在微信上一则上课正在讨论的英语话题,除了现场点名让学生面对面回答,也可让学生在微信上回复讨论。由微信起到课堂辅助作用,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活动中,也可以避免教师不自觉的性别偏见教育对学生活动参与度的影响,这样讨论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微博上可以一个英语作文题目,作为随堂作文练习。学生可以通过回帖来自己的作文,运用微博的另外一个好处在于学生之间也可以起到交互作用。学生之间拥有同伴学习的效应,通过互相查看作文和互相修改作文的方式,逐步丰富自身的修辞运用,减少语法错误,规范语句结构,最终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和加强英语运用能力。

四、结论

富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操作交互、丰富的信息交互超越了多媒体的功能,是多媒体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大学英语交互式课堂非常需要富媒体技术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手段,而富媒体技术也能够为大学英语交互式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今后,富媒体技术一定会进一步发展到更高的领域,为大学英语交互式课堂提供更为有效便捷的教学交互方式和内涵丰富的交互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从新教学模式看语言学习(硬件)系统的建设[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

[2]沈慧锋.远程富媒体的呈现[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