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责任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责任体系建设

篇1

[论文摘要]社会责任体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道德责任建设是整个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的基础。当前,我们要高度重视加强道德责任建设,以夯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文化根基。

一、社会责任体系建设是社会安定、繁荣发展的基础性建设

“责任”是指应尽的义务、分内应做的事和应承担的过失。显然,在社会生活中,“责任”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任何人都会在不同的范围、从不同的意义上承担多重责任,小到个人责任、家庭责任大到国家责任、社会责任,行业上从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到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等,各种各样的责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人类发展进程。

1.责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首先,责任是社会存在的前提。求生是人的本能,但是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个人是无法生存的,必须依靠他人和集体的力量。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只有生活在集体中才能获得满足其生存所必需的物质需要和安全保证,社会正是人们出于生存目的而结成的一个共同体。社会生活的这一前提就决定了“责任”构成社会存在的纽带,这种责任不仅源于个人对自身生存本能的满足,同时也包含了由此派生出的个人对他人生存的责任以及社会对个人生存的责任。正如马克思曾指出的:“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1](脚其次,责任是社会稳定的保障。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总是处在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欲望追求中,推而广之,整个人类系统中的个人与他人、与整个社会,总是处在对有限生存资源的争夺之中。但是,作为社会的人,从个人自身利益的实现、从个人的长远利益以及整个人类生存出发,人们又不会置其它于不顾,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同时也寻求着社会的认同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培根所说,“力守对公家的职责,比维持生存和存在,更要珍贵得多”,即是说人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会有目的地进行行为选择,尽量避免与他人和社会的矛盾冲突,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人对行为选择的这种目的性,实质上就是人对行为选择的责任预见以及对行为结果的责任承担。

2.责任是维持社会统治秩序的需要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要以特定的秩序和规范为社会存在提供保障,这种秩序和规范集中体现为人们由于不同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而承担的不同的社会责任。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求得印证。在原始社会早期,虽然没有因为分工和阶级差别而产生的责任要求,但是为了共同防御外来侵袭及生存的需要,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已按照其责任能力的不同在部落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共同对部落的生存发展负责。随着分工的发展和后来阶级的出现,尤其是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责任被看作是保护现成职业分工和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长治久安之方,比如先秦古籍《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国有六职”: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和妇功,不同的阶层均对应着不同的责任要求。在工业社会,随着分工的细化,责任更是得到了充分发展,职业责任这一独特观念成为资本主义社会责任的主要体现,每个人只要介入市场关系体系,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就会迫使他服从资本主义的行动规则。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消除了阶级差别,广大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翁,但是这不意味着责任的弱化,相反,更需要人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国家负责,为了维护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仍需要对不同行业和不同阶层提出不同的责任要求。

3.现代社会凸显了社会责任的建设要求

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完善,对人的责任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人的自由意志使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行为选择,而责任又是同人的自由选择分不开的,因而人的社会责任问题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和尖锐:一是人的生存的本能责任与对自然责任的冲突。虽然我们都认同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对经济效益的盲目追求,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高科技广泛应用的挑战。我们通常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就是因为科技的进步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力,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我们正处于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地位,负有各种前所未有的责任;如果我们无知、疏忽、目光短浅和愚蠢,那么我们就会造成一个灾难性的未来”。像克隆技术、大量核武器和各种化学武器的使用等,都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这无疑要求强化与人类改造世界巨大力量相匹配的高度的责任心。三是处理市场经济中利益冲突的需要。市场经济要求经济主体拥有自主自决的权力和利益,而它所倡导的求利原则,使人经常陷入自身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的冲突中,处理不当便会导致唯利是图、制假售假、坑蒙拐骗、行贿受贿、见义不为等各种丑恶现象的泛滥。因此,大力推进社会责任体系建设,是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道德责任是社会责任体系的根基

应当看到,在社会责任体系建设中,始终贯穿着道德要求,道德责任是社会责任体系的根基。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道德责任的人会很好的履行社会赋予他的其他责任;更难以想象,一个缺乏道德责任的社会,会有完善的社会责任体系,会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繁荣发展。

1.责任本身包含了鲜明的道德要求

《汉语大词典简编》对责任的定义有三重内涵其一,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其二,分内应做之事;其三,做不好分内应该做的事,因而应承担的过失。《现代汉语词典》提到,“责任”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尽责;二是指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承担的过失,追究责任。在英语中,针对不同的语境表示责任的词很丰富,词义最宽泛的是resposibility。根据韦氏学生词典,resposibility的含义主要有:其一,责任是一种尽职的品质和状态,包括在道德上、法律上和精神上尽职,可靠的、可信赖的;其二,指担负的事情。责任即是主体自觉履行其社会角色要求的份内的事,并对其履行的情况和后果的担当。可以看出,种种对责任的界定已包含了两个过程:自律和他律,这其中就内含了道德的要求。第一,道德是责任发生的基础。“所以德性的力量,不过是一种准备条件,把责任的‘应该’转变成‘现实’的力量。”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特殊的调节社会关系的规范,道德倾向于将外在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善恶标准,自觉引导人们的社会实践。责任只有得到主体的内在认同,才能在实践中真正的得到贯彻,如果没有道德上对责任的认知,主体不但认识不到责任的必须性,甚至也意识不到责任的存在。第二,对责任履行的评判也依赖于人们道德上的善恶标准。道德的本质就在于它按照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所形成的善恶标准,对人的心灵、行为和相互关系提出“应该如何”的要求和劝告,人们的失责行为不仅要受到外在的惩罚,还受到自身良心的惩罚,“良心是希求自在自为的善和义务这种自我规定”,是一种内心认同的责任意识。所以人们常常把主体内心对责任的履行及行为后果的评判比作自己同自己打官司,“原告”是人们道德上的善恶标准,即对责任的认同程度;“被告”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的行为选择前即行为后对责任的履行程度,“法庭”就设在主体内心,“原告”、“被告”、“法庭”都集行为主体于一身,评判公正与否主要取决于主体道德上的善恶标准,即主体对内在道德标准的履行是否认真、坚决。

2.道德责任是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的根基

现代社会在责任建设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集中表现在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上。但是,人作为自由能动的动物,这种强制性的制约机制总是有限的,要真正使人们认识到责任,切实履行责任,关键还在于增强人自身的责任感,而对责任感的提升关键在于道德的提升。这是由道德的功能决定的:第一,道德是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调节功能是道德的最主要的功能,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以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能力。道德调节功能的实现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个人对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的态度出发,调节人的活动和社会关系,侧重于引导当事人按其应有的责任来行事第二,道德的认识功能是用善恶观念来观察认识社会和认识人生。这有助于人们了解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从而引导人们选择负责任的行为。第三,道德的评价功能是运用善恶观念去评价别人和衡量自己的行为。在责任体系建立中人们按照社会公认的责任认知形成善恶观念,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第四,道德的教育功能尤其注重唤醒人们的羞耻心,培养人们的道义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人们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道德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指导人们在实践中选择正确的手段,即保证行为选择的善的目的,最终达到善的结果。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人们对责任践行。

3.道德责任定位及其内涵

道德责任是履行其他各项责任的推进剂。道德责任是一种超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之上的无形的、至高无上的责任。但是,它又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责任,而是必须借助于经济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社会责任才能实现。而道德责任与其他责任相比更为根本,主体正因为有了道德责任,才有自觉履行其他具体社会责任的行动因此,道德责任是社会责任的依据和前提,社会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责任。在对道德责任内涵的概括上,曹凤月教授的意见颇有建树,即作为社会责任体系根基的道德责任应该是以下三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是在社会规范参考系中,主体对自己某一具体行为善恶性质的自觉控制力;二是行为执行的认真与否的程度;三是承担行为的社会道德后果。也就是说,道德责任主要表现为一种基于自律的道德承担,正如康德所说的,道德责任是我们的自觉,并承诺道德法则对我们的约束。“此一概念的重要意义远远超出了强制的范围,而且它所具有的最为重要的意义可能在于它在引导人们进行自由决策时所发挥的作用”。

三、加强道德责任建设,夯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

随着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不负责任现象的反思,“责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责任概念的分量越来越显得沉重。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只有真正卓有成效地加强社会道德责任建设,才可能有效地实现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才能夯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文化根基。

1.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责任的主体首先是个人。英国学者哈耶克曾经指出,“欲使责任有效,责任还必须是个人的责任。在一自由的社会中,不存在任何由一群体的成员共同承担的集体责任,除非他们通过商议而决定他们各自或分别承担的责任”。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一个自觉的、有理智的人,其每一个行为都是在其价值观的规范约束下完成的。对责任的承担关键还在于个人的选择。当公民形成了某种价值观后,对善恶美丑的判断也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考方式,他的行为也就具有了特定的方式、倾向。因此价值观对人的行为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现代社会,多种价值观的并存是一种客观现象。但是,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有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这与市场经济的提倡多元价值的精神并不矛盾。尤其当前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的转轨过程中,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责任意识正遭受着比以往更多的冲击和挑战,如果缺乏应有的主流价值观念的理性引导,势必影响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故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对责任建设大有裨益。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更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之间寻找契合点,树立既有利于和谐社会整体发展,又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的“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社会成员这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培养,使人们在自己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上有了共同的寄托和追求,在行动上有了共同的方向,并以它为尺度去量度、评判、裁定现实事物和主体的选择,审视实际生活,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的秩序之中。

2.加强道德责任教育

道德责任教育是责任养成的重要手段,它是指生活于现实各种社会关系的有道德责任认知的人们,依据一定的责任要求和责任规范,对其他人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一种活动。作为一种道德责任,最终能否被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关键固然在于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取决于社会的道德环境和这种道德责任观念的传播,而道德责任教育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起初并不懂得什么道德责任,只有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生活,将自身利益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和途径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才使其行为具有了某种道德责任的意义。这往往需要通过一种恰当的道德责任教育,揭示主体利益与其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之问的关系,才有最后形成一定道德责任人格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责任教育对于道德责任人格的形成具有关键性意义,这也已成为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道德责任教育关系到每一个国民的责任素质,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貌和国家的命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的教育是“学会关心”的教育,即通过教育,使人们学会“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态利益”,要“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其他物种”等。

公民道德责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首先,道德责任教育是一项持久工程。道德责任教育是改造人本身的复杂工作,绝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道德品质的提高和道德责任人格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的质的飞跃,只能是建立在平时对道德责任践行的日积月累基础之上。进行道德教育不可操之过急,要打持久战,要不停顿地坚持进行道德教育,使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要求习惯于遵守、须臾不离,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其次,道德责任教育不能脱离实践。离开了实践性,教育必然成为空洞的说教和美妙的清谈。只有通过生活实际中的事例,通过善和恶的对比,让受教育者深受感染,才能逐渐形成比较稳固的道德责任情感。再次,道德责任本身是有层次性的,即对个人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对人类负责。与此相呼应的是主体对道德责任的体认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对不同责任能力的人群应该有不同的责任要求,这就要求教育者要通权达变,能够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事施教,这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对责任的践行。

3.培育良好的道德责任环境

良好的社会道德责任环境对人的道德责任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组成了社会又生活在社会中。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人人对遵守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树立责任意识,社会整体上就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氛围和环境,而良好的道德环境又反过来对人们道德责任的养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进行公民道德责任教育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利用社会大课堂,借助社会的力量来推进公民道德责任意识的提高。

环境对人的影响总是不知不觉而又无时不在,所谓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我国现阶段来说,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旧的心理、道德、习俗在某些人群中还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些腐朽东西又不可避免的传人我国,其负面的影响也日益凸显,使整个社会道德环境不尽如人意。我们要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正本清源,大力培育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道德环境。道德环境的培育还需要一定的保证机制,它需要借助于教育、行政、法律、经济、舆论等多种手段结合的力量,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能够造成一种特殊的善恶分明的氛围,对人的责任履行具有特殊的权威性,代表着广大群众的一种意志、情感和价值取向,使身在其中的人们不得不考虑自身的道德责任问题,自觉产生一种荣誉感和耻辱感。这种社会大多数人道德上成熟的善恶判断,体现着社会总的价值取向,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意]佩西.未来一百年——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

[4儿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序言[M].苗力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篇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义举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108-03

[基金项目]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200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解放思想与加强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批准号:08gdcsr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东泰,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副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广东 韶关 512126)

一、解放思想是建立广东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重要的思维手段

运用解放思想这个理论武器,本着实事求是、融入国际社会和确保广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的原则,科学探讨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指标体系,应该是我们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指导思想。

建立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指标体系,有利于规范广东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一方面,能够促进企业积极主动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通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缓解企业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为企业自身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企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能够科学地界定或基本界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责任范围,避免企业社会责任泛滥化,避免把所有社会责任都推给企业的错误做法。有利于合理规范企业负担,合理规范企业的社会责任,避免因责任不清导致企业备受责备的现象,从社会氛围上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企业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发展,不断壮大。

二、加强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必须建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要紧密结合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广东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用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法对待广东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问题,在借鉴国际经验和国际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广东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

(一)科学界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是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前提。建立广东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不能把所有社会责任都推给企业,由企业去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不等于社会责任,不能包含所有社会责任,否则,企业根本无法承受,将会导致企业倒闭,社会经济衰退。只有科学界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才能分清责任。责任分清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界定清楚了,才会真正给企业减负,企业就不会被无休止的责任压垮,社会就不会无休止地指责企业,真正给企业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经营环境,企业才会发展壮大。

(二)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是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并不断壮大的重要条件。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目的是要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并不断壮大。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只有建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才能有效遏制企业社会责任内容扩大化的倾向,通过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既约束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又约束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诉求。通过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可以创造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并不断壮大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三)建立广东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较快的经济发展水平,使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和学者的头脑发热。由于出现了对企业发展水平高估的问题,社会出现了一些不顾国情而要求企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的声音和诉求,导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政策和法规的集中出台。

2008年我国企业发展经历的寒冬,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社会各界包括学术界、理论界,在制定方针、政策、法规、理论探讨、推广实验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脱离我国企业发展实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承受力估计不足的问题。2006年以来我国政府制订和修订的一些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法规,如新劳动法、工资倍增计划等就存在着脱离中国国情和现实的问题。因此,在加强广东社会责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建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三、设计广东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思考

加强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必须建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那么,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究竟应该是什么,这是加强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理论工作者应该提出一个可供研究、探讨和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使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促进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建立。我们认为,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的考核指标体系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义举指标体系两大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考核指标体系。企业社会责任的考核指标是指通过考核能够反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情况的指标体系。这类指标体系既能够反映企业在其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又能反映企业解决由其自身发展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问题的情况,体现了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的考核指标带有一定的社会约束性。一方面,它约束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如果企业不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或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不到位,就要受到国家法律、规章、政策的制裁和社会公众谴责。这类指标能够起到促进企业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遵纪守法意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也约束了社会各界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乱摊派、乱加码的行为,有利于企业在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发展和不断壮大;再一方面,它能够使社会各界正确认识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内容和范围,有利于促使社会各界全面、正确地认识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企业社会责任的考核指标体系包括企业经营责任指标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两类

1.企业经营责任指标体系。企业经营责任指标体系是与企业的建立、生存和发展的目标相一致的,是企业主动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企业经营责任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税务贡献指标、利润贡献指标、就业贡献指标、员工福利待遇指标、产品升级指标、产业链贡献指标、产品价格下降贡献指标7个方面。

(1)税务贡献指标是反映企业依法向国家缴纳的各种税费,形成国家税收收入的指标。税务贡献越高,说明企业对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贡献越大。是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之一。

(2)利润贡献指标是反映企业依据产权和相关法律向国家上缴的各种利润收入的指标。利润贡献指标包括企业按

照股份制架构给作为股东的国家的分红,和根据所得税法向国家上缴的所得税收入。利润贡献越高,说明企业对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贡献越大。是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之一。

(3)员工福利待遇指标是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其员工福利待遇增长情况的指标。员工福利待遇指标反映了随着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员工福利待遇提高的情况,企业员工福利待遇稳定增长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企业较好地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这类指标有:小时工资率、工资支付率、员工工资增长率、社保提取率、社保支付率、人力资本投入水平、人力资本维持能力等。

(4)产品升级指标是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产品研发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产品升级指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对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贡献。

(5)产业链贡献指标是反映企业的新产品研发,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产业链水平的影响力的指标。企业的新产品研发,科技创新能力越高,对提高社会产业链整体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反映了企业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贡献和对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6)产品价格下降贡献指标。产品价格下降是企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结果,产品价格下降贡献指标是反映企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对公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指标,公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是公众安居乐业,国家安定的前提条件之一。

(7)企业遵纪守法指标体系。企业承担的企业经营责任的前提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通常叫做合法经营。制定企业遵纪守法指标体系是引导、教育、帮助企业自觉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的有效形式,也是监督、检查、确保企业认真承担其自身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也是规范社会各界监督、检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范围和途径的重要手段。

2.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履行好企业经营责任的基础上,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承担起对其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保护其权益,以获得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包括员工作环境指标、公平和平等制度指标、产品安全指标、企业社会诚信度指标、环境保护贡献指标、资源消耗责任指标等等。

(1)就业贡献率指标是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就业人口方面的指标。就业贡献越高,说明企业对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贡献越大,其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这类指标有:就业人口数量、就业贡献率。就业贡献率用来衡量企业运用全部净资产为社会公众提供就业的能力。一般来讲,就业贡献率越高,说明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业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业能力越弱。

(2)员工工作环境指标是反映企业改善员工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实施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目标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体现着企业对员工在生活、健康、工作安全等方面的人文关怀和提高员工生活质量方面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情况。这类指标有:员工健康状态、员工工作环境满意度、员工业余生活满意度、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员工幸福指数、员工伤亡率等。

(3)公平和平等制度指标是反映企业在实现公平分配和平等对待员工方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指标。这个指标能够促进企业通过公平分配实现减少社会贫富悬殊问题,减少和平息社会矛盾,平等地关心对待员工,提高员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顾客的积极性。

(4)产品安全指标是反映企业关注产品质量,关注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指标。关注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就是关注民生,就是最好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之一。企业在产品安全问题上做得越好,越说明企业能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把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企业就越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

(5)企业社会诚信度指标是反映企业与社会各界(如银行、政府、其他企业以及消费者、内部职工)之间的信用状况的指标。诚信作为企业理念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企业社会诚信度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社会各界交往时形成的社会信誉度的反映,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这类指标包括企业信用等级、商业伙伴满意度、消费者投诉率、消费者满意度、交货准时率、品牌忠诚度、社会形象知名度等。

(6)环境保护贡献指标是衡量企业对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治理的态度、制度、方法、措施和效果的综合指标。这类指标包括:环保投资率、环保经费占收入的比重、环保经费增长率等。

(7)资源消耗责任指标是衡量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和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越低说明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的生产水平越高,企业的能源消耗就越少,越是说明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类指标包括: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单位收入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材料用废率、单位收入耗能(水)量、单位收入排废量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义举指标体系。企业社会责任的义举指标是反映企业在自愿的原则下有选择地承担社会责任情况的指标体系,这类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积极投资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活动的情况。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而言,企业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活动,向社会奉献爱心和企业反哺社会等行为是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不是企业义务,而是企业的义举。作为义举,企业可以为之也可以不为之,作为义举,不应该受到任何强迫。因此,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活动,不能进行考核。

近年来,许多人都把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强加给企业,这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误解,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成员为之奉献。由于我们的制度存在企业责任缺陷,许多“责任”都自觉不自觉地叠加给企业,导致了企业对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不热心、不积极,这需要我们从制度层面予以解决,不应过多指责企业和企业家。

建立相关指标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指标,增强自觉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活动的企业和企业家的愉悦感、荣誉感和成就感,通过这些指标,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并对他们的义举给予较高的社会承认和肯定。这些指标的实施,能够体现出企业的奉献与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的忠诚度及其社会形象的提升,对企业能够产生较大的社会回报,使企业感到其组织形象的不断提升也是社会财富,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紧密的联系,将会进一步提高企业、企业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可见,企业社会责任的义举指标体系不构成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约束性,企业是否承担这一类企业社会责任不受国家法律、规章、政策的制裁和社会公众谴责。企业社会责任的义举指标体系包括捐款、赠予、救灾、关心弱势人群、办教育等等指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食品行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01

一、食品行业与社会责任

诚信经营是企业立足之本,而食品企业的诚信经营主要表现食品的质量安全。无法保障食品安全的食品企业,无论再强大,都可能一夕之间破产同时导致整个行业走入寒冬。

民以食为天,2012年2月的《2011年中国家庭消费状况及2012消费预期》报告显示,食品安全以72.4%的比例当选为消费者最为担心的安全问题。正由于经营者急迫的追求短期利益引发的不良行径,食品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企业忽视对社会责任各个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导致人民逐渐对我国食品失去信任。食品饮料业产业链较长、社会带动效应显著,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也社会也无法从国家行政层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进行规范,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标准,也就无法运用理论来指导企业的实践。因此,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现实正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情境,食品行业作为人们关心的热点行业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解读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颠覆了“股东至上”论,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著名学者Carroll在1979年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其后社会责任研究领域内最著名的理论之一。他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是多元的,包括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成份。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不断发展,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框架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其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本文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社会责任履行评价指标完整涵盖了食品行业所涉及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将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区分为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会、环境资源等八个方面,以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独特的背景为依托,构建专门用于评价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履行评价指标体系。

三、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体系

李立清、李燕凌(2005)所著《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里,构建了一个评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指标体系,从雇员权益、人权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社会公益行为五个方面构建了38个指标并设置指标权重。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目前理论界较为流行的SA8000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但此指标体系主要侧重企业对员工的责任,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其他方面涉及不多。

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尝试性的建立了一套评价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11项。

1.对消费者责任的衡量。(1)销售增长率。食品行业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履行情况可以通过销售额直接体现。指标值越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可度越高,间接反映了企业已较好地履行了对消费者的责任。(2)媒体曝光率。该指标用于反映企业每年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存在因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遭媒体特别爆光的次数,媒体曝光率越高表明企业的食品安全越有可能存在问题,即越有可能存在威胁消费者身心利益的行为。

2.对股东责任的衡量。(1)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指可分配给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与流通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股数的比率,该指标越高,企业对股东利益的保障程度越高,即企业对股东责任履行的越好。(2)净资产收益率,指净利润与股东权益的比率,反映企业总体盈利水平,该指标越高,则股东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越强,企业对股东责任的履行越好。

3.对债权人责任的衡量。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企业全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是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对于债权人来说,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企业所面临的短期流动风险也就越小,即债权的安全程度越高。

4.对员工责任的衡量。(1)工资支付率。即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与营业收入的比值。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对员工工资的支付越积极,反映企业对员工责任的履行越好。(2)人均年教育经费。该指标反映企业对员工素质的提升和未来发展所承担的责任。该指标值越大,反映企业对员工教育和素质提升的重视程度越高,即企业对员工责任的履行越好。

5.对供应商责任的衡量。应付账款周转率,是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净额与平均应付账款余额的比值,反映企业占用供应商资金的时间长短,食品行业的下游产业一般是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对农民,农贸市场等供应商责任的履行通过还款时间体现。

6.对政府责任的衡量。资产纳税率。该指标反映企业每一单位资产缴纳的税收比例,可以间接反映企业的纳税水平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程度。

7.对社会责任的衡量。捐款支出比率。捐款支出是指企业对社区建设、希望工程、社会灾难以及弱势群体等的捐助,反映企业作为法人公民对社会的关注和贡献,企业对社会公益事件的参与程度越高,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就越好。

8.对环境责任的衡量。环保费用占收入比例。环保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反映企业在环保设施运营等方面的费用与其年收入的比值。环保费用主要包括企业在购进和维护环保设施、治理污染和绿化环境等方面的费用以及在环境管理与科技方面的投入,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越高,对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越强。

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假设所有相关的需求信息都可以满足。鉴于企业社会责任包含多方面内容,收集的11项评价指标虽然己经能够比较全面的度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但在社会责任衡量体系建立后,对食品行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具体评判还需要进一步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工作。

参考文献:

[1]Carroll A.B.1979: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4:497-505.

[2]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系统;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4-0110-04

1.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其基本内容

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自美国学者谢尔顿于1924年提出这一概念起,理论界对其有着不同的阐述,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美国学者伯文在1953年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1]。美国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针对社会(既包括股东又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乎道德的行为。世界银行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守纪律、尊重人以及有利于所在社区和环境的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2]。台湾学者刘连煜将企业社会责任认定为,营利企业的决策机关确认某一事项对社会公众利益的重要性之后,该企业应以社会公众利益为导向不计较营利之义务[3]。国内学者刘俊海博士认为,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的为股东赢利赚钱为唯一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的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4]。卢代富教授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5]。

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不同的界定。但共通之处在于:企业在其营利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企业社会成员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旨在追求股东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和谐统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正确理解应当把握以下两点:第一,社会责任属于企业治理机制的范畴,有关社会责任的理念应体现在企业治理上。就是说,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在于解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问题。第二,社会责任理念是对企业绝对营利性的修正,但它与企业的营利性并不矛盾。基于此认识,本人认同前面所述刘俊海博士的观点。

1.2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

目前,人们所认可和接受的企业社会责任除了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其他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 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员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该善待自己的员工,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发挥员工的创造性。①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是企业的首要责任;②在招聘、报酬、培训、升迁等方面为员工提供平等的机会;③企业应当为员工提供民主参与企业管理的渠道,尊重员工民主管理的权利,重视员工的意见和要求。

1.2.2 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最终需要依赖消费者的认同来实现。因此,企业要充分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①企业必须为消费者提供令其满意的产品和服务;②企业应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消费者有权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品信息对产品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在多种商品中做出选择。企业应当通过广告、宣传材料和说明书等,向消费者提供真实的产品信息。③以人为本、消费者至上的理念应得到强化。这种理念要求企业不仅要以消费者作为整个生产过程的终点,更重要的是以消费者作为整个进程的起点。

1.2.3 企业对社区的责任。社区就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企业与社区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企业只有得到社区支持,才能如鱼得水、畅游自如。企业不仅要扮演好“居民”的一般角色,还要力争充当主要角色。通过了解社区的具体需求以及企业自身所具备的资源,选择能够使社区的需求与企业拥有的资源相匹配的社区活动项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社区活动计划。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为社区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2.4 企业对公益活动的责任。企业对公益活动的社会责任是最为广泛的。作为企业来讲,所谓的公益活动是指对不确定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进行帮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捐赠。如捐赠教育事业、医疗服务机构、社会福利机构、贫困地区、特殊困难人群等等。企业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这也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充分体现。

1.2.5 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对企业债权人的保护应该始于企业设立之际,贯穿于企业营运之中,终于企业清算结算之时。①要做到及时披露企业信息,不编造、隐瞒,这是企业对债权人承担社会责任的最高表现,企业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决定了交易相对方是否与其进行交易,以期防范风险;②诚实信用,不滥用企业人格,积极主动偿还债务;③企业对作为整体的债权人负有谨慎的注意义务从事经营活动并保证资产保值和增值的责任。

1.2.6 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企业是各种资源的主要消耗者,是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者。为了环境和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企业应当主动承担起责任。①企业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做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企业必须遵循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②企业要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循环生产模式。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物流和绿色回收。③企业要建立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严格自律、自我监督、自我检查。

1.2.7 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企业的供应商参与了企业价值链的形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①企业应该恪守信誉,严格执行合同;②企业应当建立对供应商的核查和评估机制。企业可以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标准,由专人对供应商的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定期召开供应商会议,定期公布核查结果,以促进供应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确保形成与供应商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体化战略。

1.2.8 企业对竞争者的责任。 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当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公平竞争是指竞争者之间所进行的公开、平等、公正的竞争。它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并最终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福利。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应当采用合理合法的竞争手段,杜绝腐败和贿赂行为的发生。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状况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逐渐引入我国,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程得到加快,以跨国企业为载体的国外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标准或审核守则在我国的推行,对我国外向型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企业的环境保护、劳工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存在着巨大的隐忧。在上述背景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企业生产污染环境、过度消耗能源现象严重

环境污染严重。2005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11%,占发展中国家34%;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世界第一;破坏臭氧物质排放量居世界第一,荒漠化之湿地破坏严重。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共接到76起突发环境事故报告,其中,特别重大环境事故4起,重大环境事故13起,较大事故18起,一般事故41起,536人中毒(受伤)。按事故起因分类,其中,安全生产事故导致的环境事故26起(占34.2%),企业违法排污19起(占25%);按污染类型分类,水污染事故41起,大气污染事故24起,土壤污染事故13起,固体废物污染事故4起,分别占总数的53.9%、 31.6%、17.1%、5.3%(有些事故同时造成水、大气、土壤污染)[6]。

能源资源消耗过重。目前我国钢材消费约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氧化铝约占四分之一、水泥约占二分之一、煤炭约占三分之一、发电量约占八分之一,而GDP总值却不足全世界的三十分之一。据测算,我国每创造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我国资源利用效率过低、再生率不高、循环经济比较落后,目前能源利用率仅为33%,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5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个、25个和30个百分点。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可以回收而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上千亿元[7]。

2.2 企业损害职工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

2006年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开展了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劳动用工情况、贯彻《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农民工工资支付等专项检查活动。其中,调查处理举报投诉案件39.9万件,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40万件。通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责令用人单位为1 243万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责令用人单位为770万劳动者补发工资待遇等58亿元,督促19万户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56亿元,督促11万户用人单位办理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9 067户,责令用人单位退还收取劳动者的风险抵押金1.6亿元[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损害劳工权益的情况相当严峻。从全国的现实情况看,缺失企业社会责任现象突出的行业包括:出口加工业、采煤业、纺织业、玩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安全事故依然不断、侵权事件时有发生、超长加班司空见惯、拖欠工资屡禁不止以及工伤与职业病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势头,等等。

2.3 企业危害消费者权益事件触目惊心

近年来,我国安徽、山东、重庆、山西相继发生的劣质奶粉伤害儿童生命事件,已经造成了数百名婴儿出现营养不良综合症。还有广州的假酒案、龙口粉丝案、金华火腿案,等等。一件件产品质量事件,可谓触目惊心。2006年3月15日的《中国工商报》第1版报道了国家工商总局公布2005年工商机关查处的十大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例――河北省霸州市工商局查处制售假烟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工商分局查处销售厢体不合格汽车案、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工商分局查处销售假冒电视机案、福建省龙岩市工商局查处销售伪造进网许可标志手机案、河南省南阳市工商局查处经销不合格柴油案、山东省荣成市工商局查处销售不合格农药案、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工商局查处销售伪劣钢材案、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工商分局查处销售假冒涂料案、重庆市武隆县工商局查处制售掺假煤炭案、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工商局查处无照销售英语教材案。2005年的十大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例只是窥见一斑,折射出部分企业在对待消费者时的急功近利和道德泯灭。

2.4 企业社会信用缺失严重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出现的经济秩序混乱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用关系紊乱造成的。企业信用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业赖逃废债现象屡见不鲜并有扩大趋势,许多企业利用改制之机,通过不规范的破产、分立、兼并、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赖逃废债;第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制假售假和商业欺诈活动猖獗;第三,假广告、假合同、假招标、假统计、假发票、假信息、假验资报告等充斥市场;第四,个人失信现象严重。如恶意贷款、住房不还款、手机欠费、恶意透支等;第五,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在执业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作假问题。特别是一些公证机关、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牟取私利而作伪证、作假账,极大损害了社会信用,等等。

3.系统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又包括微观的,既包括企业外部的又包括企业内部的,既包括法律范畴的又包括道德范畴的,既包括政府行为的又包括企业行为的,等等。鉴于此,有必要系统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当然,系统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结合我国实际,本文以为目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

随着2006年1月1日我国新《公司法》的实施,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议终于宣告结束。新《公司法》第五条规定:“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第五条首次在法律中明确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主体地位,意味着对传统企业的角色或目标定位的突破,无疑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但在实际中,如何运用新《公司法》使企业有效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尚有许多难点。因为新《公司法》第五条毕竟是一个原则性条款,旨在宣示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性质、内容,以及企业不履行其社会责任或义务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等并没有明确地予以规定。因此,如何将新《公司法》第五条的立法精神具体化,赋子其确切的、可操作的内容,如何通过一系列具体法律制度的设计,构建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从而使企业社会责任在实践中得以贯彻和落实,仍然是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鉴于此,必须充分理解、领会和贯彻新《公司法》第五条的精神,挖掘现行法律体系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资源,对现行法律中体现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其他法律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内容分散在诸多法律法规之中,包括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自然资源法、税法等等),进行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解释,进而从执法和司法等多个方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机制和监督机制;在非常必要的领域继续进行个别法律条款的修改和完善;从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经营决策程序、企业经营者资格、法律责任等方面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纳入具体规范之中,并使规范具有制度设计所必需的统一性;同时,吸收和借鉴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立法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具体情况,大胆吸收和借鉴外国企业社会责任立法的成果和经验。

3.2 借鉴和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

1997年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SAI: 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发起并联合欧美跨国企业和其他国际组织,制定了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由于SA8000重点保护劳工利益,而且把非经营性、非技术性的抽象道德、精神、理念层面的内容标准化,具有标准严格、范围广泛、适用面广的特点,因而受到西方社会各界的欢迎。是目前世界上较有影响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9]我国应借鉴SA8000的合理成分,制定相关标准,与国际接轨。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一场浩浩荡荡的社会运动,而且,据悉,国际标准组织(ISO)也将成立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委员会,将企业社会责任正式纳入企业标准化范畴。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SA8000,尤其是借鉴其保护劳工利益的科学标准,通过研究和探索,制定出中国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基本要素,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并以此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依据,从而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能力,为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创造条件。

3.3 建立信息披露机制

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监督和制约功能。目前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财务指标已经不是衡量企业状况和未来的唯一指标。为了加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应该将社会信息公开机制引入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通过信息披露机制,向社会传达相关信息:如企业的债务情况、企业内员工权益的保护状况、商品质量及消费者投诉状况、环境污染状况、社区关系状况等等。通过信息披露机制,使那些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得到赞扬和传颂,打响企业及其商品的知名度,从而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地发展壮大。相反,使那些利欲熏心、怠于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得到曝光。社会道德谴责和法律上的制裁,使其降低乃至丧失市场竞争力,逐渐退出市场,从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4 重塑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决定了企业的运营方式。传统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是以“股东利益本位”为基本理念,其设计模式是以维护股东权益并保证股东的权益得以实现为目标的。[10]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要求企业治理结构不仅仅要解决成本问题,更要求平衡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要使企业有效地承担社会责任,就需要企业具备有效的治理模式,即,重塑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通过重塑,使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企业治理中来,使企业的经营真正能够体现社会整体的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由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广泛性,一旦企业发生社会责任事故,其受到损害的对象往往是一个社会群体。例如:企业污染环境,社区周围的居民健康都受到了影响;商品质量不合格,广大的消费者权益受到了侵害;生产条件不达标,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得不到保护等等。因此,在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机制设计上,应该设立职工董事、环境董事、消费者董事和债权人董事等,即由利益相关者的代表作为董事成员加入到企业的董事会中,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并维护其所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种体制设计,有助于更大限度地减少诉讼成本,提高效率;有助于更有力地保护社会整体的利益;有助于更有效地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3.5 将道德管理纳入到企业经营观念及行为中

企业的经营活动――生产与销售、创造与交换,是一种社会过程。既然是社会过程,那就必须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其实质是企业要承担好社会责任。而决定、影响和制约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就是企业的经营观念。要承担好社会责任,企业必须摒弃以生产为中心、以推销为中心和以过度追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传统经营观念,顺应世界和时展潮流,积极容纳、吸收和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以重视和维护社会长远利益,并保持人与自然相和谐为目标的现代经营观念。现代经营观念就是现代经营哲学,它决定和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建设,并形成的具有明显特性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经营战略思想;它规定、制约着企业的经营决策的动机,规范着企业经营行为;它可以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对塑造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所有员工的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提高企业经营道德水平,对企业很好地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将道德管理纳入到企业的经营观念中,纳入到企业营销行为中,使企业的4P组合――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从而使社会责任的履行和承担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3.6 加大处罚力度

如果一个企业怠于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成本支出远远低于其所获得的收益,那么,该企业一定不会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加大对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处罚力度,将成为维持和贯彻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后一道屏障和最有效的防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要究。如果企业没有履行其相应的法律义务,则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然而我们目前的制度设计往往是在事故发生以后,直接追究企业责任,对企业进行罚款,而造成事故的相关决策者和责任人却往往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企业受到处罚,损害的是股东的利益,而真正的肇事者却依然逍遥法外,损害企业利益、怠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依然没有得到制约,真正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依然难以建立。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怠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法律制约,使真正损害企业和社会利益的个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基金项目:本文属2006年度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0607-07)――《系统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刘俊海. 企业的社会责任[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

[2]王俊. 论企业的社会责任[J]. 黑河学刊,2006,(4):30.

[3]刘连煜. 企业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66-67.

[4]刘俊海. 企业的社会责任[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6-7.

[5]卢代富.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96.

[6]国家环保总局. 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 zhb.省略/plan/zkgb, 2006-07-27.

[7]李碧珍.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状、根源、对策[J]. 企业经济,2006,(6):13.

[8]国家统计局. 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省略, 2007-5-18.

[9]刘瑛华. 从SA8000看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我国的影响[J]. 管理世界,2006,(6):159.

[10]卢代富.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30.

篇5

关键词:报刊企业 社会责任 评价体系 评价模型

对媒体来说,秉持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2010年10月出席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发表重要讲话时特别提到“媒体的社会责任”。但理论研究明显滞后,基本没有对其社会责任治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强调媒体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不能解决其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对于媒体来说,相比各种利益的诱惑,研究者和社会的道义呼声显得十分苍白。关键在于如何治理,因此,构建科学的中国报刊社会责任治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显得迫在眉睫。

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homas.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文运用AHP法确定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问卷调查法”由Maignan,Ferrell(2000)和Maignanetal(1999)提出。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访谈约100名知名报刊企业负责人,确定报刊企业评价指标,并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各自权重。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数据,提出报刊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表一),据此提出分析公式及模型。

以上9大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是密不可分的,其权重各有不同,但他们互相作用,互相制约,所以报刊企业社会责任是包括政治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等内容在内的一个综合责任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出各指标值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本评价体系各层指标构成的判断矩阵都有CR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2011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转企改制背景下我国报刊社会责任治理及其模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YJA860002);武汉工业学院2011年度校立科研计划项目“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媒体产业集团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

篇6

关键词:社会责任绩效;商业银行;层次分析;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06-0059-05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运行枢纽,不仅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还必须对社会的稳定与安全负责,因此商业银行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比一般企业更广,对其社会责任绩效的评价也就成为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目前我国社会责任绩效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基于不同理论构建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现有研究成果包括三种思路: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保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由此构建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关键绩效评价体系(王艳丽、叶瑛,2011;王楠、苗迪,2012;陈永丽、邹航,2012);根据卡罗尔(Caroll)的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构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在内的多层次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叶陈刚、曹波,2008;周旭卉,2009;蔡月祥,2011);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构建针对股东、员工、客户、政府、环境的多维度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辛杰,2008;赵杨、孔祥纬,2010;赵天燕、张雪,2012),目前该种方法应用最广泛。第二,分行业构建的社会责任关键绩效评价体系。由于行业差异,用统一的评价体系衡量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绩效并不合理,因此结合具体行业的社会责任关键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成为重中之重。刘文纲、梁征伟、唐立军(2010)根据零售行业特点,构建了包含20个指标的零售行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齐二石、朱永明(2011)以煤炭行业为例,应用聚类分析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赵越春、王怀明(201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构建了七维度食品行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对于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评价体系还未成熟,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虽然依据的理论相对成熟,但所选取的指标因其可操作性差,数据不易获取,不具有普适性,不能很好地衡量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且有些指标以绝对值列示,忽视了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可比性。二是现有研究集中在指标的设计研究,缺乏对指标的应用研究,或者由于研究样本过少,难以检验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三是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食品、纺织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以及煤炭、火力等重污染行业,缺乏对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研究。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枢纽,更应积极探索并履行社会责任,但是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在研究时一般会剔除金融企业,致使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研究比较匮乏。因此,本文结合商业银行的特点,构建了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以期为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研究提供科学的评价基础。

二、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重要利益相关者分析

本文根据16家上市银行2012―2014年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不同种类利益相关者出现的频次,归纳了股东、监管机构、客户、员工、环境、政府及社会六大重要利益相关者,并分析商业银行对六大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1. 商业银行对股东的责任。股东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投资者,与银行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因此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责任是保障股东利益,以良好的盈利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及合理的利润分配方案确保股东的投资回报。

2. 商业银行对监管机构的责任。商业银行作为经济运行枢纽,与社会、公众关系极为密切,必须接受监管机构的监督,遵守相关法规,按照监管机构要求调整各项指标,保障资产安全,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从而维持商业银行的持续经营能力。

3. 商业银行对客户的责任。客户是利润的来源,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增强网点建设,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要以公平合理的成本收益率吸纳存款、发放贷款,最大程度提高客户满意度、维护客户关系。

4. 商业银行对员工的责任。员工是企业在当今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的竞争力资源,商业银行的长久发展离不开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因此,商业银行有责任和义务支付给员工劳动力报酬,保障员工就业机会,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增加员工的工资福利,并完善长期激励机制与培训晋升机制。

5. 商业银行对环境的责任。商业银行不仅要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低碳经营;还要积极支持绿色信贷政策,合理分配信贷投向,增加对水利、环境行业的贷款比例,降低对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贷款比例。

6. 商业银行对政府及社会的责任。商业银行作为社会大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及社会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必须承担合法经营、足额纳税等基本要求;第二,要响应国家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强西部地区建设,增加就业机会;第三,要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参与慈善捐赠,减轻政府负担。

(二)指标设计

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对重要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基础上,参考赵天燕和张雪(2012)、马善俊和孟枫平(2015)的研究,遵循可操作性、可比性和简便性的原则设计了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共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三)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等主观赋权法和因子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等客观赋权法。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层次分析法,该种赋权法能够在多层目标结构下将专家经验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增强结果的科学性。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借助Yaahp 6.0辅助软件降低计算难度。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构建比较矩阵,区分每个层次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本次问卷共发放60份,调查对象包括社会责任专家、从事社会责任研究的高校教师和银行高管,被调查者均采用Satty1―9标度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打分,最终收回有效问卷43份;其次,通过与被调查者沟通并反复修正后,结果全部通过一致性检验;最后,综合计算各层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权值,确定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并通过一致性检验,由此得到的权重结果如表2所示。

(四)评价结果

在获得原始数据后,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数据成为没有单位的纯数量。根据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和相应指标权重,可以计算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绩效得分。计算公式为:。其中,表示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表示指标权重,表示社会责任绩效得分。根据本文的评价体系,越大,银行社会责任绩效水平越高。

三、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16家上市银行2012―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应用分析。研究对象涵盖了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种性质的商业银行,有利于进行不同性质、不同规模商业银行的对比研究。资产、收入及部分财务指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其他数据来源于各银行网站、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通过笔者手工查询,逐条补充。

(二)应用分析

1. 评价结果分析。基于构建的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本文计算了16家上市银行2012―2014年的社会责任绩效得分,并在图1中描述了前10名的具体情况,同时绘制了平均社会责任绩效水平折线统计图(见图2),以此进行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

(1)横向分析。2012―2014 年上市银行平均社会责任绩效水平呈现出与规模相符的情形:大型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绩效最好,股份制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绩效表现次之,而城市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绩效最差,不同性质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绩效差异显著。社会责任绩效与企业规模显著正相关(特罗特曼和布兰得利,1981;鲍卡斯和尼尔,1991;沈洪涛,2010),因为银行的规模越大,人力、财务及其他冗余资源越丰富,越有能力负担社会责任成本,开展社会责任实践,从而呈现出更好的社会责任绩效。

对比各家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绩效情况,成绩最佳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三年的排名均为第一或第二,表现非常稳定;大型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社会责任绩效表现也比较优异,略有波动。各家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表现与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兴业银行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并建立了一系列措施落实战略目标:组织结构方面,兴业银行设有社会责任工作领导小组,并任命多名部门负责人为环境官员;制度体系方面,将社会责任指标作为内控考核指标和绩效考评指标,纳入分行考核体系,管理层定期召开社会责任履职会议,审阅本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文化方面,在全行推行社会责任理念,培育可持续发展文化,并推出《社会责任专刊》供员工学习,取得良好成效。

(2)纵向分析。从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来看,大型商业银行2013年平均社会责任绩效维持了2012年水平,但在2014年显著增长;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社会责任绩效水平2013年略微下降,2014年大幅增长;城市商业银行平均社会责任绩效水平持续增长,且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究其原因,2012年底到2013年期间,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举措,社会责任制度建设也取得巨大进步;2014年4月还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意识开始增强,但是限于时间以及各行不同情况,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绩效并未取得明显进展;但2014年,各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社会责任绩效较2013年大幅提高;而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一直以来的落后局面,自然要抓紧赶超,因此其社会责任绩效增速更高。

从绩效结构分析,2012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对监管机构、客户的责任绩效最好,对环境、政府及社会的责任绩效较低;2013年、2014年呈现相反情况,对环境、政府及社会的责任绩效大幅提高,成为表现最好的项目。

2. 对策建议。根据以上评价结果,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工作的开展提出以下建议,以期提高银行业的社会责任绩效水平。

(1)要想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社会责任绩效水平,必须给予众多中小型商业银行更多优惠与补贴,减轻中小型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从而削弱规模、资源的限制,督促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2)加强社会责任制度建设。从正式制度来说,要重视社会责任法制建设,提高制度的违规成本,增强其约束力;企业层面也要完善制度体系,调整治理结构,将绿色信贷、低碳金融落实到企业制度上来。从非正式制度来说,增强社会成员社会责任意识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企业要培育社会责任理念,建设可持续发展文化,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内部驱动力。

(3)银行应重视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均衡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内部结构发展并不平衡,近年来整体社会责任绩效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是对监管机构、员工的责任绩效逐年降低。各商业银行应均衡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实现社会责任的良性发展。

四、研究展望

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绩效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随着银行体系不断发展,需要对其不断优化,后续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适当设置一些定性指标,如绿色信贷制度是否完善、员工晋升与培训是否合理、信息披露是否及时并公开,以更全面、合理地评价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第二,改进赋权方法,可采用模糊评价法、因子分析法,或者继续使用层次分析法,但是将问卷调查的样本数量和范围扩大,以期获得更精准的数据。第三,在进行指标体系应用研究时,继续扩大样本量以检验其普适性。

参考文献:

[1]Carroll,Archie B. 1991.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7).

[2]Clarkson. 1999.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4).

[3]施婵娟.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D].福建农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

[4]陈卫平.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1.

[5]赵天燕,张雪.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财贸研究,2012,(6).

[6]赵越春,王怀明.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基于层次分析法[J].青海社会科学,2013,(6).

[7]赵杨,孔祥纬.我国 CSR 履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分项评价模式[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6).

[8]刘文纲,梁征伟,唐立军.我国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1).

[9]马善俊,孟枫平.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实证分析[J].西部金融,2015,(4).

[10]华立群,朱蓓.中国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方金融,2009,(2).

篇7

【关键词】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 评价指标; 利益相关者

十六大以来,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时期的主旋律,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中坚力量,是企业中的佼佼者,更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价时,也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目前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建立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理论界还没有达成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上市公司效益全面、系统、公正的评价。

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2006年9月25日,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颁布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中称,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是指上市公司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所应承担的责任。本文将在此定义的基础上结合以下相关理论进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Carroll的公司社会责任金字塔理论

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阿奇・B・卡罗尔(Archie B.Carroll)于1979年和1991年分别提出了著名的企业社会责任四成分说和“公司社会责任金字塔”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自愿责任,它们分别处于金字塔的第一层(底层)、第二层、第三层和第四层(顶层)。第一层经济责任,指公司的首要任务是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社会可接受的公平的价格销售出去;第二层为法律责任,即公司应遵守法律,承担法律所规定的责任,经济和法律责任都是企业基本的社会责任或者说是企业必须履行的责任;第三层是道德责任,即虽然法律未规定,但公司应按社会成员所期望的,去做公平、正当及正确的事;第四层是自愿责任,一般指慈善责任,该责任是社会希望公司做的,但不是法律或伦理所要求的,如公司捐款,公司做不到,也不会被认为是不守法或不道德的。卡罗尔认为自愿责任只有在经济、法律及道德责任全部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社会责任观

1984年Freeman在他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法》中述及,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利益相关者管理。它挑战了Friedman的古典社会责任观(即股东利润回报的最大化是一个企业主要的社会责任),认为企业仅关注股东或所有者的需要是不够的,还应对各种利益相关者负责。除股东外,利益相关者还包括债券持有者、贷款者等债权人、一般员工、经营者、供应商和顾客,甚至还包括企业所在地的地方权力部门等。

除以上理论观点外,还有一些学者把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进一步拓展到了资源、生态环境方面,认为企业还应承担环境社会责任和资源社会责任,这样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本文将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须遵循以下七项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应依据科学理论,运用科学方法,合理选取指标,避免指标的不足和重叠,保证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客观性。

(二)符合我国国情的原则

在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洞察我国上市公司应履行的主要社会责任,切忌盲目照搬国外的有关指标体系。

(三)可操作性原则

要求在设计指标时选取那些易于获得信息、数据的指标,以便于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另外,所选指标应尽量与我国企业现行评价工具相兼容,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公开统计信息资料。

(四)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该原则要求设立指标时尽量选择定量指标,但对于无法量化的主要社会责任,要设计相应的定性指标进行分析。

(五)可比性原则

要求所设立的各指标在时间上可以进行纵向比较,在空间上(不同区域、不同企业间)可以进行横向比较。

(六)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

该原则要求所选指标既能反映企业执行社会责任的全貌,又能重点突出地反映关键问题。

(七)引导性原则

在建立指标体系时,需要进行综合考虑,使所建评价指标有助于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按照上述理论和原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标可分为:利益相关者责任指标、资源环境责任指标和慈善责任指标三大部分。具体指标设立如下:

(一)利益相关者责任指标

1.综合指标

社会贡献率

社会贡献率=公司的社会贡献÷总资产平均占用额×100%

该指标反映公司运用投资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投入的资本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公司的社会贡献主要包含支付的职工薪酬,缴纳的各项税款,支付给股东和债权人的股利、利息等。该指标越高反映公司对职工、股东、债权人和国家的贡献越大,社会责任履行得越好。

2.对股东承担责任的指标

上市公司对股东的责任主要包括对股东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尤其是股民)与大股东相比属于相对弱势的一方,其权益经常被有意无意地侵害。故本文把上市公司对中小股东承担责任的指标单独列为一类,将对股东承担责任的指标分为一般指标和对中小股东承担责任的指标,希望有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具体指标如下:

(1)一般指标

1)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年末股东权益总额÷年初股东权益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公司运用股东投入资本获得资本增值的能力。该比率越高,意味着企业运用一定的资本为社会,尤其是股东所做的贡献越大,对股东的责任履行得越好。

2)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年平均占用额×100%

该指标反映公司运用股东投入资本获得净利润的情况,因为净利润属于股东,所以该比率越高,意味着对股东的责任履行得越好。

(2)对中小股东承担责任的指标

1)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指标

该指标为定性指标,反映中小股东利益被保护的情况。评价者可以通过了解大股东有无抽逃、挪用上市公司资本、上市公司有无未按招股说明书使用股东资金等现象,来分析上市公司对中小股东责任的履行情况。

2)股东所得率

股东所得率=股息÷净利润×100%

该指标反映股东从企业增值(净利润)中直接获利的情况。该比率如果长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可能存在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通过对该指标的长期分析可以间接获得上市公司对中小股东履行责任好坏的信息。

3.对债权人承担责任的指标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100%

该指标反映上市公司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越低,公司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越高。

(2)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该指标反映公司用所赚收益支付债权人利息的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越高,公司支付利息的能力就越强,公司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就越高。

(3)逾期债务比率

逾期债务比率=年末逾期债务总额

÷年末债务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公司拖欠债权人债务的情况。比率越高,表明对债权人责任履行越差。

4.对职工承担责任的指标

(1)职工劳动生产率

职工劳动生产率=公司收入总额÷职工总人数

该指标反映公司劳动者素质的高低,间接反映公司对劳动者素质提高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该指标值越大,表明公司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责任履行得越好。

(2)最低小时工资率

该指标反映公司是否执行企业所在地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法律规定。计算该指标时需首先按以下公式计算出较低档次工资的小时工资率,然后取计算结果最低者。

较低档小时工资率=较低档月工资额÷该类职工月工作小时数

(3)职工获益率

职工获益率=支付职工工资、福利及社保基金总额÷营业收入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公司对职工的重视程度,此比率越高对职工的重视程度越高,但也并非越高越好。因为该比率的倒数反映职工的生产率,社会生产率太低并非好事。

(4)职工薪酬支付率

职工薪酬支付率=已付职工薪酬总额÷应付职工薪酬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公司对国家相关劳动法规的遵守情况,比值越大越好。

(5)职工安全事故率

职工安全事故率=因工作伤亡的人数÷职工总人数×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对职工安全保障责任的履行情况。如伤亡比率超过了国家规定的限度,企业要停止生产,进行整改。

(6)职工人均年教育经费

职工人均年教育经费=支付的职工教育费总额÷职工人数

该指标反映企业对员工素质提升责任的履行情况,该指标值越大越好。

(7)职工对公司的满意度

该指标反映职工对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等的满意程度,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得。满意度越高表示公司对职工责任履行得越好。

(8)职工最低年龄

该指标可反映企业是否雇佣童工。我国法律规定任何企业不得雇佣16岁以下的未成年工。

5.对国家、政府承担责任的指标

(1)资产纳税率

资产纳税率=企业纳税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可以反映企业对国家的纳税贡献。

(2)税款上缴率

税款上缴率=已交纳税款÷应缴纳税款×100%

该指标用来分析公司是否有挤占挪用国家税款的违法行为。可反映公司对国家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

(3)罚项支出比率

罚项支出比率=罚项支出总额÷企业收入总额×100%

罚项支出总额包括企业支付的各种罚金、罚款、罚息、滞纳金、赔偿费、诉讼费等,这些支出的发生与企业遵纪守法状况直接相关。罚项支出比率越高,企业遵纪守法状况越差。

(4)行政贿赂金额、次数

该指标反映公司向国家相关行政机关人员行贿的情况。公司如果存在行政贿赂现象,则其社会责任履行较差。

6.对消费者、客户和供应商承担责任的指标

(1)退货或返修率

退货或返修率=退货或返修产品的数量÷销售产品总数量×100%

该指标越高反映公司对消费者责任履行越差。

(2)顾客满意度:可从顾客反馈的信息中了解。可按很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等级记分,分别记为100分、80分、60分、30分、0分,将所记分数进行算术平均即为顾客满意度指数。

(3)履行合同率

履行合同率=已履行合同数÷已签订合同数×100%

该指标反映公司对客户或供应商的诚信状况,越高越好。

(4)应付账款拖欠率

应付账款拖欠率=年末逾期应付账款÷年末应付账款余额×100%

该指标反映公司对供应商的诚信状况,越低越好。

7.对社区承担责任的指标

(1)年绿化费用:金额越多表明公司对社区的责任履行得越好。

(2)为社区无偿服务次数:次数越多表明公司对社区的责任履行得越好。

(二)资源、环境责任指标

1.单位营业利润资源消耗率

单位利润资源消耗率=年资源消耗量÷年营业利润

该指标反映企业为获利对资源(包括各种材料、水、电、煤等)的消耗程度,可按不同资源分别列示。该指标值越小越好。

2.单位净利润废物排放量

单位净利润废物排放量=年废物排放量÷年净利润

该指标反映企业生产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情况,该指标越小对社会造成的负面效应越小。

3.废弃物回收利用率

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废弃物回收利用量÷废弃物产生总量×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循环使用资源的能力,比值越大越好。

4.污染治理投资率=污染治理投入总额÷当年营业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治理污染的力度,比值越大越好。

5.破坏环境罚款率

破坏环境罚款率=破坏环境罚款支出÷当年营业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破坏环境被罚的情况,比值越小越好。

(三)慈善责任指标

1.捐赠收入比率

捐赠收入比率=慈善与公益捐赠÷企业收入总额×100%

慈善与公益捐赠是企业为社区建设、希望工程和困难人群进行的捐赠。该指标值越大反映企业慈善责任履行得越好。

2.福利员工比

福利员工比=福利员工人数÷员工总数

福利员工指身有残疾的员工或下岗工人。该指标反映企业接纳下岗、残疾员工,为社会分忧的情况。比值越大反映企业慈善责任履行得越好。

【参考文献】

[1] 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阳秋林.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关于我国现行企业实行社会责任会计情况的调查报告[J].南华大学学报,2002,(3).

[3] 李健.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指标体系[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7.

[4] 颜剩勇.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财务评价体系[J].财经科学,2007.4.

篇8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利益相关者; 上市公司; 企业社会责任

一、理论基础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24年由美国学者欧立文・谢尔顿提出的,认为企业经营者应该对与企业有利益相关的群体履行相应的责任。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学者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广泛的探讨。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有许多学者和组织也给出定义:凯思・戴维斯(Keith Davis.1975)和罗伯特・L・布卢姆斯特朗(Robert Blomstrom.1975)指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决策在谋求企业利益的同时,对保护和增加整个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义务”。约瑟夫・M・麦克格尔(Joseph M.McGuire.1963)指出:“公司社会责任概念意味着企业不仅仅有经济和法律义务,而且还对社会负有超过这些义务的某些责任”。其间,比较有影响力的就是卡罗尔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四部分定义,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企业对社会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的期望四部分。1991年,卡罗尔完善了他的企业社会责任四部分定义,把自由决定的责任正式确定为慈善责任。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四种社会责任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部。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结合

“利益相关者”一词最初是经济学家伊戈尔・安索夫在他的《公司战略》一书中提及,由此而引入学术界。他指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就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1984年弗里曼出版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式》中,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既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国外很多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学者认为,可以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卡罗尔就认为,应该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借用它可以为企业社会责任指明方向,针对每一个主要的相关利益群体就可以确定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Carrol,1991)。公司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全面结合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相关利益者理论为公司社会责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公司社会责任研究又为相关利益者理论提供了实证检验的方法。

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衡量企业社会表现最常见的方法如上述国外文献综述中有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KLD指数法等等。KLD指数用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关系有很多优点,但是我国因为缺少国外研究所使用的类似KLD社会资料库中的数据而难以量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所以我国目前还没有运用KLD指数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目前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公司年报和公开的信息收据进行搜集分析,从财务的角度,量化企业社会责任各项指标。

目前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还处在萌芽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2006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指引里提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是指上市公司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所应承担的责任。上市公司应在追求经济效益、保护股东利益的同时,积极保护债权人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诚信对待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积极从事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公益事业,从而促进公司本身与全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2007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意见里指明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为8个部分,分别为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保障生产安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接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在2008年5月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指引规定,上市公司应增强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保护股东利益的同时,重视公司对利益相关者、社会、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非商业贡献。在公司为股东创造的基本每股收益上的基础上,增加公司年内对国家的税收、向员工支付的工资、向银行等债权人给付的利息、公司对外捐赠额等为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的价值。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了2009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该报告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社会责任理论模型,报告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社会责任(政府责任、员工责任、社区参与);环境责任(环境管理、节约资源、能源、降污减排);市场责任(客户责任、股东责任、伙伴责任);环境管理(责任治理、责任推进、责任沟通、守法合规)。

以上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内容和评价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企业在追求利润、实现发展的同时,还要满足企业利益相关方权益的内在需求,承担企业对股东、员工、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这与国外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相符的。以上机构虽然提出了企业要重视履行社会责任,但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处在定性阶段,还没有实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量化评价。因此,本文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研究现状和具体国情,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企业对股东、员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政府、社区的责任,从财务的视角,建立一套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一)企业对股东的责任

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要对股东负责。对企业来说,股东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利益相关者,股东将自己的资本投入企业,期望获得最大收益,企业运用其投入的资本才能运营产生利润,因此企业应该对股东的资产负责,向股东提供企业真实的各项经营状况、信息,保证股东的资产安全,并回报给股东必要的收益。同时,企业还必须向股东公开资产投资状况,不能用股东的钱去做违法的事,企业理应为股东的资金安全和收益负责。

(二)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毫无疑问人才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职工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企业应做到保障员工的收入、维护劳动权益、改善劳动环境、加强员工综合素质培训、不断激励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发挥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

(三)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

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企业的资产由两部分组成: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企业对债权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严格恪守合同要求。按期还本付息,保证债权人的资金安全。同时保持企业良好的信用与商誉,增加企业的效益,为企业日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融资的稳定性。

(四)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

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体现在实际操作中,就是企业在与供应商发生交易的过程中,及时回收应收账款、及时按照合同约定,将应付款项偿还给供应商,以期双方在相互合作中寻求共同发展,建立良好的商业合作伙伴关系,最终通过长期合作实现双方的互惠共赢。

(五)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

消费者是企业产品的最终受用者,产品的销售是企业价值实现、利润回报的环节,随着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消费者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企业的最重要的力量,企业逐渐把消费者的需求作为产品设计和研发的前提,越来越重视消费者的权益,主动承担起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产品和良好的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六)企业对政府的责任

企业与政府关系密切,相互扶持、互惠双赢,社会为企业的运营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和社会公共资源,相应的,企业对政府也负有责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照章纳税,为政府活动的开展和维持贡献自己的力量,杜绝偷税、逃税、漏税的不法行为,积极搞好自己的发展,争取为政府多纳税、多做贡献;二是合法经营,企业应该在政府的规定范围内,开展自己的经营活动,生产合法的产品,通过合法的渠道销售出去,共同创造秩序良好、氛围和谐的市场环境。

(七)企业对社区的责任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当地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社区的回报。积极支持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关心福利事业、积极从事企业的慈善事业、加大环保投资、改善社区环境等等,从而与当地政府、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为社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三、小结

在竞争日趋国际化和激烈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因此迫切需要一套科学地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财务的视角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但是一些非财务指标的数据就无法表示出来,未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April Klein.Firm Performance and Board Committee Structure.Journal of Law Economics.1998,41,(1):275-303.

[2] Freeman,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Pitman Press,1984.

[3] Lee E.Preston and Douglas P.OpBannon.The Corporate SociaI Finanancial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Typolgy and AnaIysis. Business and Society.1997(4).

[4] 颜剩勇,刘庆华.企业社会责任财务分析指标研究[J].财会通讯,2005(5).

[5] 严复海,赵麟.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J].生产力研究,2009(2).

篇9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目标

(一)企业财务目标评述从20世纪七十年代至今我国在借鉴西方财务理论的基础上,财务目标经历了从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发展过程。在七十年代末期,我国企业一味追求工业总产值最大化。在这种情形之下,即使存在真正的财务管理活动,也只能以工业总产值最大化作为管理行为的目标函数。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财务目标。认为在投资预期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行为将朝着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每个企业都最大限度获利,整个社会的财富才能实现最大化。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在实现企业目标利润的同时,并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和风险因素,可能会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后期,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外部融资行为日趋复杂化,投资者与信贷者对企业绩效的关注越来越系统化、严密化,财务目标也越来越多地趋于市场评价和行为预期。这直接导致了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即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最大化被广泛接受,进而对财务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它只适用于上市公司,一些非上市公司相关的信息需求者并不能准确获得公司的股价。另外,上市公司的股价可能受到企业外部因素以及一些非正常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状况。更重要的缺陷在于其过度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对于相关者利益的重视不够。此外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企业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对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但由于其过于理论化,法人股东对股票市价的敏感程度远不及个人股东,通过理论模型计算的股票价值可能会受到计算标准和计算方式的影响导致其实际股东财富偏离实际价值等。诸多因素也使得以“股东至上”的财务目标正在不断的受到质疑。

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公司的经理人员发现在股东财富这种单一利益最大化目标指导下,可能会因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职工权益、以不正当手段侵害竞争对手、污染破坏环境等经营行为损害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这种财务目标不仅损害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同时也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可见,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关注企业的相关者利益,以相关者利益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导向。

(二)财务目标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再思考 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目标存在着一致和协调的关系。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目标虽然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但在我同却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日标的认识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因此,在我同对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的认识过程中,需要不断识别企业的相关者群体,并在企业理财活动中不断满足相关者的利益,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可见,如何正确选择合理的财务目标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前提。

二、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财务目标

(一)企业生命周期概述在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领域中。爱迪思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共十个周期。其中两个阶段是指成长阶段和老化阶段。成长阶段包括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五个时期,而老化阶段包括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期共五个时期。爱迪思认为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面临着不同的企业目标并关注不同的利益群体。在成长阶段,企业需要较为适当的销售量和利润来满足企业、员工、资本、管理者和消费者的需要。进入老化阶段的企业,由于企业地位的不断稳定和企业内外部的权利之争,可能对于企业相关者群体的关注会呈现递减效应,递减的顺序是顾客、管理者、企业、员工、资本。

(二)企业生命周期的界定对一个企业而言,合理的财务目标选择并不是一个财务目标所能解决的,而是由不同财务目标的普遍性和具体企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而不同的财务目标在企业不同的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性叉存在着同一性。因此,应当在实践中采用两点论、重点论的方法,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过程,结合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对象和企业的财务活动来构建企业的三维财务目标体系,这才是我国当前企业财务目标的最佳选择。借鉴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企业财务目标的相关性,并结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笔者认为官僚化时期在我国企业当前的发展中可能不再存在,而企业的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可以归结为企业在创立过程中需要经历的所有阶段,盛年期和稳定期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依然适用,而老化阶段中除稳定外的后四个阶段可以归纳为企业的衰退过程。可见,我国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归纳为创立期、盛年期、稳定期、衰退期四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三、企业三维财务目标体系重构

(一)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与界定借鉴国内外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界定,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对象与企业财务目标的关系,可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财务资本、结构资本和生态资本三个利益相关者群体,并对相应的群体构成进行进一步分类(表1)。

(二)企业三维财务目标框架的设计如图1所示,通过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范围界定和群体分类,结合企业生命周期和财务活动的关系可以看出,企业最优的财务目标是一个以企业社会责任对象、企业生命周期、企业财务活动为自变量的目标函数F(xi,yi,zi),其中xi代表自变量企业的财务活动(i的取值为1~4,表示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营运活动、分配活动),yi代表白变量企业的财务活动(i的取值为1~4,表示企业的财务资本、内部结构资本、外部结构资本、生态资本三大类利益相关者群体),zi代表自变量企业的生命周期(i的取值为1~4,表示企业的创立期、盛年期、稳定期、衰退期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见,企业的社会责任对象在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在不同财务活动中都存在着相应的财务管理目标函数值F(xi,yi,zi)。F(xi,yi,zi)的取值可能存在六种情

形,即不存在相关的财务目标(F=0)、利润最大化(F=1)、每股收益最大化(F=2)、股东财富最大化(F=3)、企业价值最大化(F=4)、相关者利益最大化(F=5)。在图l所示的企业三维财务目标体系框架中,平面XOY表示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者利益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体现程度;平面YOZ表示企业社会责任对象利益在企业不同时期的变化程度;平面XOZ表示在企业不同的发展程度下对于不同企业财务活动的关注程度。

(三)企业生命周期相关者利益财务目标总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在企业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面临的财务战略不同,导致企业则务目标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体现导致企业在不同阶段中企业相关者群体对于财务目标的需求和企业财务活动对于财务目标的达成。

在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中,不同的财务活动对于财务目标的达成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筹资活动是所有财务活动的前提;投资活动与营运活动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投资活动为营运活动提供必要的现金流;而营运活动在能动地推动企业投资活动展开的同时又成为分配活动的主要动力;分配活动是整个财务活动循环中所有结果的集合。正是由于分配活动的不断循环进行,企业财务活动才能不断的得以实现。

另一方面,不同的相关者群体对于财务目标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其中,在企业财务资本利益相关者群体中,企业对股东承担的责任较大,主要表现为保证资本保值增值与进行股利分配;同时债权人也是企业重要的财务资本利益相关者,其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安全经营和对债权人的还本付息义务;在企业的内部结构资本利益相关者群体中,企业员工不仅是企业人力资本的主要提供者,而且作为企业契约的参与方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当今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的情况下,经营者对于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

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经营者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应当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而不是仅仅考虑股东的利益;在企业外部结构资本利益相关者群体中,企业对消费者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必须保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应当为消费者提供准确和充分的产品信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保证消费者的根本权益。作为企业的商业合作伙伴,供应商和经销商会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市场机制的角度,企业的竞争对手也可能是企业的商业合作伙伴,企业与其虽然是以利益为纽带的市场关系,但不能丧失公平竞争的底线。如果企业与竞争对手进行恶性竞争,不但双方都要遭受损失,而且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和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其次政府(包括相应的行业协会)作为企业又一重要的外部结构资本利益相关者,在为企业提供日常经营活动、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的同时,企业也应当在政府管辖范围内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最后,建立企业与社区的和谐关系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优化企业外部环境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企业的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群体中,生态环境是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中的唯一无形群体。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理念的确立,我国企业逐渐认识到应当承担环境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

(四)相关者利益财务目标子体系构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财务资本相关者利益财务目标子体系。针对财务资本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创立期,考虑到企业初期创立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暂时不用偿还债权人的债务和股利分配,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应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在企业的盛年期,企业的规模效应开始不断放大,同时在销售收入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和企业的资本结构来不断权衡企业各种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加强企业的生产管理,实施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来减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可见在营运活动中利润最大化依然是企业的财务目标,而其他财务活动应当以每股收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目标。在企业的稳定期,企业的经营业绩已经比较稳定,销售收入到达极限水平,在这个时期,企业在向股东分配利润的同时也需要偿还债权人的债务。因此在分配活动中结合企业最优资本结构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目标,在营运活动中应当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在其他的财务活动中应当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在企业的衰退期,企业当期的利润可能不足以支付债权人的债务和相应的财务费用,不再进行相应的筹资活动,也不能保障股东期望的投资收益水平。此时,企业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偿债能力,以实现股东最低的投资收益水平,将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除筹资以外的其他财务活动的目标。

二是内部结构资本相关者利益财务目标子体系。针对内部结构资本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的创立期,大量的劳动力和高级管理人员的需求要求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应当以每股收益最大化为财务目标,为企业树立较好的市场形象,同时也利于招聘到对企业有较高归属感的员工和高素质的高级管理人才,以实现企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其他财务活动也应当按照创立期企业发展的特点,主要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在企业的盛年期,企业通过不断补充劳动生产力,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管理,企业在不断成长的同时,也在不断为员工和高级管理人员提供较稳定的职工薪酬,此时应当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所有活动的财务目标。在企业的稳定期,企业员工规模已经达到成熟,经营者也成为企业管理层中主要的决策人员,因此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开始成为企业财务目标的主导。在企业的衰退期,员工对于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不断减退,经营者通过调整企业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战略以保障企业最好的偿债能力和最低的盈利能力。可见,企业在筹资活动中没有相关的财务目标,而在投资活动和营运活动中应当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分配活动中仍然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以保障员工和经营者的最低相关者利益。

篇10

威海市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协会立足当地实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面探索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引导机制,通过理念教育、制度约束、活动引导、社会评估等方式,在规范企业守法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企业的“守德”意识,助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和谐发展。

作为山东首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试点的三大地区之一,在经过了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后,威海的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区域责任竞争力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威海市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协会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的创新和实践,在显著提升区域责任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稳步提升区域责任竞争力水平、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威海市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协会认真贯彻山东省协会《关于开展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化建设年”主题活动实施意见》,并按照活动内容和各阶段时间安排,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贯彻落实,有力促进了协会日常工作的规范运作和创新提高。

理论体系建设成果丰硕

认真学习《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先后发表经验做法、调研文章62篇,初步形成有地方特色、打造区域责任竞争力的威海模式,《wTO经济导刊》先后三次专题报道。2011年11月,有关学者又亲临威海深入企业、机关进行专题座谈调研,形成了专题报导向全国推广,威海市委《工作情况交流》刊发专刊,向全市推广市工商局、市协会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经验做法。

评价体系建设特点鲜明

组织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全省工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和《全省工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考核办法表》的修订和撰写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完成首批省、市、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试点工作,及时启动省、市、区第二批试点企业。目前,已对2011年度全市的2家省级、13家市级和经区420家试点企业考核完毕,初步建立起政府及协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

组织体系建设初见规模

组建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工商、协会、财政、劳动保障、环保等职能部门及镇、办事处等13家单位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协同推进的管理机制。举办培训班,先后为600余名企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编印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制度》,有效加强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指导。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细化标准,丰富内容,严格程序,组织各责任单位认真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实行月考核,按要求向联席办提报月考核结果和工作信息;每年5月和11月,联席办牵头组成专门小组到试点企业进行半年考核和年终考核,并向社会公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和考核结果;拉开考评层次,实行百分制,成绩在90以上为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80分至89分以内为良好企业,60分至79分以内为合格企业,低于60分为不合格企业,第一批试点企业省级、市级全部达标,经区213家试点企业中13家获优秀企业、186家获良好企业、11家获合格企业、3家企业不合格。目前,正在筹备对2011年度试点企业表彰奖励事宜。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整合以往对企业和企业负责人的各类奖项,设立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奖,鼓励试点企业争当履行社会责任的“全能冠军”,每年年终对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进行隆重表彰奖励;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对社会责任严重缺乏的企业,限制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对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企业,在评选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及其他评先选优中实行“一票否决”。

推进体系建设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