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造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空间造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空间造型设计

篇1

空间的存在是一个永动性的原存在。它构造着人类生命本体,限定生命本体在空间的活动过程,决定人生空间感知发展的基本方向。从人的内在生命机能到外部生存空间条件,从细不可测的微观至测不到边际的宏观,从空间中的空间到空间互动着的气、声、光、电等空间元素,诸元素之间的空间关系交流、穿插、渗透、叠加、变异……神秘的空间充斥着变幻无穷的永动性生命创造活动。

对于人类从史前发展至今的各种造型艺术形式,空间存在的先在性注定人类同构的内在空间本能在空间创造活动中的永恒性。这种内在于人的深层本能空间创造活力,随着人类长期进化的历史,积淀为近似心理分析学家发现的“集体无意识”的生命本能自发的空间创造冲动。在深层次空间创造本能之上,人类在社会活动空间,随着时间实现了多层次空间艺术感知能力和与其空间感知能力相应的空间造型艺术形式。这种现象证明,人的内在本能发生的空间感知冲动是一切空间造型形式的创造动力之源。

艺术发展史证明,造型艺术本质的发展,就是一部人类随审美感知发现和表现空间形式的过程。不过,随着空间造型艺术的多元空间形态不断出现,某些类型的艺术形式被掩盖了,从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时代起,艺术被思想家宣称多次死亡。那些在特定时间,特殊地域发生的艺术形式,由于不适应社会空间的变动而悄然退出主流空间。比如,黑格尔所理解的那种“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艺术,的确在十九世纪末被封闭于西方各教堂和博物馆。但是现代艺术家却又在个性精神的现代性感知中发现动态造型艺术的空间。那些艺术消亡论的理论家,由于受他们特定时代造型空间认知形式的理性局限,没有充分发现人的空间造型本能的永动性。现实证明,正是由于空间造型本能的永动性,使人类随着时现更丰富的艺术空间表现形式。艺术空间造型的本质特征证明:只要人类的生存空间存在,人类未来的艺术必然会为自己的存在找到新的空间表现形式。

在人类发展至今的艺术衍变过程,造型艺术的空间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影响范围最深广的造型艺术空间形式。法国的拉斯科岩洞,西班牙阿尔泰米拉岩洞的史前壁画与现代画家在表现空间形式的本能律动一致。这种现实证明原始绘画被发现的意义不仅在于昭示史前人类随生命自发的绘画形象,同时在现象之下折射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空间创造有个久远的同一根基。这个人类同一的空间造型根源决定着后来的古埃及金字塔外部空间的体量,内部空间的永恒性神秘,也决定着中国远古甲骨文、石器饰物、商周青铜器等艺术形式在空间造型体量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世界各地域的不同种族对空间造型的感知与造型出现地域性民族特征。古希腊时期的石雕,实现了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有机的空间体量。这种人体造型在运动空间中的活动被古希腊人有机的表现。由此证明古希腊的造型艺术感知在原始空间本能冲动之上对动态空间表现形式的征服。米龙的《掷铁饼者》创造出人体机能和人体机能空间中的运动形式,成为整个古希腊时期动态人体空间造型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不但以大理石雕刻创造《大卫》那样空间内涵深邃的动态人体造型,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以宗教精神性参与建造了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建筑群。在圣彼得大教堂内部,宏大的圆型拱顶为整个教堂空间建构的中心。这座教堂圆型拱顶正中的华盖联结十字型教堂空间的各部分,构成内部建筑距地面高达136米全部空间的活动中枢。米开朗基罗绘于西斯庭小教堂的天顶壁画《创世纪》和正祭台后面的壁画《最后的审判》,都显示出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在宗教精神激励下对心灵空间与视觉空间感知和想象力所能达到的边缘。

十八世纪初至十九世纪中期,西方空间造型艺术承受文艺复兴时期的表现传统,渐渐以个性精神实现了以明暗色彩结构绘制的三维绘画色彩空间。其本质特征是在平面绘画材料上,创造有纵深幻觉的空间造型。此后的印象画派,以色彩感觉的动态空间感知形式,再现了处于自然环境之中的画家“在场”感觉到的光色引起的色彩空间变化。自印象画家开始,西方绘画发展了绘画平面空间中色彩笔触的动态语言。塞尚对于绘画空间的组织归纳,表明现代画家对外在物象空间造型关系的有效控制。这种空间表现能力被立体主义画家有意识地加以强化。抽象主义画家沿着立体主义绘画对立体空间同时表现的方向,采用物质材料粘贴等立体造型手段,突破平面绘画材料的传统,在造型艺术的空间意识和表现材料方面,实现绘画同雕塑的现代性融合。近二十年来流行于世界的“装置艺术”则显示出艺术家由空间实体创造的心理空间想象。

进入二十世纪之后,人类全方位扩展外在空间和内在空间探寻的空间感知表现力。城市数字化、电子信息化、科学人性化、艺术生活化全面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空间格局。造型艺术的空间性,同时发生时代性的质变。造型空间由电子虚拟性实现自由空间组合变换的任意性;空间造型形式由三维变为多维;空间造型材料由相对稳定的物质转化为电子、光、化工等人造信息材料……这些当代性空间造型媒介和造型手段,象征着当代艺术家从自发——自觉的空间造型能力进入自由的多因素空间艺术形式创造境界。人类整个空间造型能力在时间里的发展证明从原始人的自发空间创造本能,到自觉——自由的全因素动态空间艺术形式创造,是一个无限开放的空间造型本质发现——实现的过程。

二、舞台空间设计的综合性创造活力

当代舞台设计是一门全因素的动态空间综合的造型艺术。它本体的综合空间又同时被特定的舞台演出空间——时间所融合。舞台演出空间动态的艺术形式特征包括:空间动态造型活动的全因素,造型空间造型形式的多元化形态,同时性与历时性空间造型形式的互动,空间造型形式与整个舞台演出的谐调等。它们共同创造当代性的空间造型艺术生命活力。

著名舞台设计艺术家胡妙胜先生,在《舞台设计美学阅读空间》绪论中明确指出舞台设计者“是在有限的物理空间筹划运作;总是在形状、色彩、光之间流连徘徊;总是期盼创造幻想的或非幻想的戏剧空间。舞台设计是空间的创造者,这也许是一切舞台设计者的共识”。胡妙胜先生把舞台造型空间分为按戏剧动作、审美形式、知觉形态、舞台演出过程互动交往四个方面的空间造型特征,并在详细分析诸有独到审美价值的空间造型基础上,构造出一个能适应各种舞台演出空间形式的现代舞台空间理性系统。

值得舞台空间设计者关注的是,舞台美术理论家在分析现代舞台空间系统时,由于空间功能的理性细化,可能产生人的空间感知本能分裂。用中国古人的审美经验说可能出现“言不尽意”“以文伤意”的局面。所以未来舞台设计空间造型艺术家实现原创性的艺术形式要悟透理性“以理择质”,更重要的是设计者大胆运用一切演出机会,用艺术直觉发现舞台空间观念、空间形式及形式语言实现当代空间感知的全面创造。

现代社会的全球化使西方经济及文化产生难以抗拒的强大影响。东方现代经济发展滞后使东方文化在过去的200年出现“失语”现象。这种本土语境丧失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意识对人的本质创造力的过度压抑。它导致许多艺术设计者只能在低度自觉状态,模仿西方艺术形式的表面。而西方艺术家现代造型艺术的创造活力,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他们从生命自发的原创性艺术冲动。从文艺复兴的造型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到现代艺术家马蒂斯、康定斯基马列维奇,无一例外的都在所能实现的造型空间展示自己的生命价值。后三位现代艺术大师都直接参与舞台空间造型设计并从舞台空间变换中得到鲜明的动态空间知觉启示。上述造型艺术大师的动态空间知觉产生的原创性生命活力形式,反过来人又激励了舞台演出的组织者,使他们从舞台演出多样性审美品性上提升了全部演出过程中的动态审美感觉、审美感情和审美心理想象力层次。

动态空间的审美创造直接性是舞台设计特有的空间创造领域,戏剧、舞蹈等舞台演出艺术的历时性,要求演出的组织者在整个演出时间用历时性联系每一个同时性审美空间,创造出现代舞台设计大师阿匹亚所主张的“整个演出,就像一幅组织在时间上的图画”那种动态的审美时空。阿匹亚简洁地道出现代舞台演出的造型时代特征。其理性对于一切舞台演出及电影、电视等历时性的空间造型形式都具有本质的生命意义。而当代造型空间的动态性生命价值的实现,首先要求设计者用自己独到的感知发现空间动态要素。在发现空间造型元素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动态空间造型语言的精到。

影响舞台设计动态空间的主要因素有三:

其一,物质机械空间的变动组合,即运用机械运动,组成物质结构空间形式变化。结构性形式空间的组成,主要依据是几何形体的知觉形式归纳。根据听觉及视觉的近似性知觉重复——再现原理,在被归纳的几何形空间中,形成有相近的空间节律变化,创造能随着演出时间再现的舞台空间。在现代舞台设计空间造型结构中,也可用现代结构主义绘画的风格特征,在围绕视觉空间中心的整个舞台空间采用多种几何空间关系形成全面几何空间的对比协调,物质性空间结构形成的难度不在于它的同时性,重要的是它的空间因素之间的运动和运动过程的审美变化。对于戏剧演出,演员的身体及心理活动往往是帮助舞台物质性空间的活动的重要因素。而整个舞台空间活动与演员活动的互动,往往创造出令人难以预料的宏大演出空间中多因素相对活动过程中的动态审美感受。

其二,舞台光色空间造型能力无限开放的任意性。灯光是现代空间造型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舞台灯光的能动性对于演出空间动态本质的影响力,被现代著名戏剧导演及舞台美术设计大师敏锐地察觉到。他们运用光的流动性解决了舞台上活动的演员表演与死布景之间的造型矛盾,把人的生命活动及活动空间值于以光同构的造型本质之中。

现代舞台灯光造型设计,充分运用光色变化的无限任意性,实现一切传统造型艺术难以企及的艺术表现力。在舞台造型空间中,灯光的明度对比可以从零度的绝对黑暗瞬间达到超过日光的极亮状态;灯光的色彩纯度——单色性超出人类可感知的全光谱知觉范围;光色的加色混合特有的随意性使一切颜料混合黯然失色。

现代电脑控制的灯光设备自身运动强化了光色运动的形式表现力。他给于舞台空间设计几乎无限自由的运用光色空间和光色在动态空间运动全过程连续变化的技术条件。电脑灯光运动光束可实现多光源光色集束,也可实现点光束向空间多点散播和散播过程中的色变。这种与人的深层心理色彩感知结构同一的光色空间表现力,使观众与舞台表演角色实现内在与外在审美感知的多层次联动。近二十年来,舞台与灯光已成为当代舞台美术设计大师最主要的空间造型手段。现代舞台设计大师约瑟夫·斯沃博达预言的那种,运用灯光和投影代替绘画性布景的舞台光色空间造型形式已经成为普通的存在。动态光色造型形式的本质特征是光色空间的全因素活动。这种活动空间的全因素决定舞台空间造型设计要在驾驭舞台空间造型形式的同时性的审美品性的同时,还要控制全部演出时间历时性的舞台空间造型变化。人的全部审美知觉,妙在动态空间形式引发的审美活力。这种同时性与历时性空间造型形式的交叉、互动,使当代舞台美术设计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光色空间造型形式的风格——语言特色。

舞台动态空间形式的实现,重在光色造型语言及语言关系的设计。其中灯具的位置、光束性质、灯具的活动方式、亮度。色彩是创造光色空间变化的基本条件,设计者用电脑设计控制全部演出过程中的灯光变化程序。编排全部演出时空中需要的光色造型变化。首先从全部演出结构形成历时性光色空间变化的主要结构。然后根据结构考虑全部演出时间的光色造型变化的旋律。每一时段的光色同时造型效果,各时间之间的色彩空间联接,造型空间中的光束方向,光线在空间中播撒运转的方式,色调之间的渐变、突变、光束造型、造影之间的空间叠加、互动等形成整一的动态光色空间语言关系系统。

光色造型空间的无限开放性,不但可以包融现代西方审美语境,而且对于原始空间本能自发的表现东方传统意象造型都具有再创造的、无限发展空间。

其三,信息空间多元造型形式的自由组合与散播信息时代,传播信息的存储和显现使舞台空间造型形式进入多元造型因素的高度自由创造世界。新晨

舞台美术的生命活力在于它与社会发展过程的前缘艺术形态和科技水平同步。从事舞台造型艺术的艺术家,根据演出内容,主动创造舞台空间造型艺术的时代综合性特色。各种物质材料,各种技术因素,各种艺术观念只要有利于表现特定的演出空间,都被舞台美术家主动综合进他们进行的艺术创造中。

篇2

[关键词]当代电影;银幕空间造型设计;活性思维

目前,我国电影领域的发展日渐炽热,而银幕的空间设计已经成为电影创作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审美思维的不断变化直接对艺术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取得更高的艺术造诣,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为新颖的设计理念打开一条宽敞的道路。懒惰的美学思维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银幕空间设计的要求,所以多元化的美学风尚诞生了,这对创作电影作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一、文学思维

建立在文学基础上的艺术理性可以统称为文学思维。而艺术本身则具备一定的激进性,当代的时尚文化和哲学理念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冲击,同时也使其永远都走在时代的前端,成为文化潮流的引领者。在银幕空间设计上加入文学思维,便更能掌握住时展的命脉,切合当今社会潮流和审美要求。电影的创作离不开银幕空间设计,时尚的艺术形式更离不开它,它的设计线路和美学思考都是以当代艺术哲学为起点的,艺术创作和哲学理论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帮互助的关系。一些优秀的电影创作者,他们已经将目光从简单的艺术形式转移到深层次的设计思考当中。当代著名电影设计大师叶锦添,十分喜爱哲学性质的书刊,并且酷爱观赏建筑形式,他觉得这一切都可以帮助提升自己的设计质量。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美学思维也在不断的变革。以此为大前提,在银幕空间造型设计上便涌现出很多独具一格的创作手法。而对于电影的创造者而言,哲学思潮的发展是一种无形的牵引力,它与艺术构思一起向前。拥有艺术思维的艺术家们可以把握住每次变革的机会,跟着审美的步伐,找到最具时尚气息的时代语言。例如美国新生代女导演茱莉・泰摩,她在银幕空间造型设计上的独特之处就体现在以混乱的时空为切入点,并恰如其分地与当代审美的核心相匹配。她的代表作品是电影《圣诗复仇》,其主要是利用空间设计作为故事发展的主要载体,流线型的时间中交叉着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独特造型,以另类的方式和视角诠释出莎士比亚关于报仇和残虐人类的永恒课题。这部作品在美国电影史上堪称为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她成功地利用变更后的银幕空间造型技术将一部古典的作品用现代的视角演绎出来,并且大放异彩,赢得众多好评。

二、差异思维

文学电影之所以能够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力,主要因为银幕空间造型在用自己的表现力配合其完成故事的叙述过程。这是银幕空间造型设计的一种天性,它永远都会紧跟文学个性化的发展步伐。为了避免自己的创作落后于他人,给大众带来审美疲劳,各种银幕上的空间设计都在不懈地追求一种差异性。事实上,差异思维的良好应用可以激发创作者的创新能力,扩大其想象和表现的空间,致使同种类的电影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银幕造型却完全不同。例如,《芝加哥》和《红磨坊》都属于舞台歌舞剧,作者采用的舞台与空间的表现手法大不相同,便得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艺术效果。

没有规律可言,没有框架的束缚就是差异思维最大的设计特点,它不会对电影的发展产生任何的阻碍,所以可以让作者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式自由发展故事情节。例如《功夫》这部电影,其中描写的都是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的造型不但独具特色,而且超出常规,出乎想象,其中有顶着一头“方便面”的包租婆和露着一半屁股的“酱爆”等经典形象。再如另一部著名作品《诺丁山》,创作者大胆的让一条街道的景象囊括了一年的四个季节,这样新颖另类的表现手法在电影中还是第一次使用,也恰好体现了作者的差异思维,证明他在这方面的造诣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深刻的层次。

中国资历颇深的著名导演李安,不但努力探索哲学思想,而且十分关注古典建筑风格,他曾经游历江南水乡、蜀南竹林和新疆荒漠,体验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民族文化和各地独到的风土人情,最后缔造出一部优秀的《卧虎藏龙》;另外,他在《艺妓回忆录》中的造型设计也十分成功,奇迹般地将古老破旧的屋舍和楼阁与浓妆艳抹的艺妓、绚彩多姿的舞台同步搬到大银幕上,如此浓郁的东瀛风情使得西方观众不得不为之所动容。他所有独特的造型设计都来自于超出传统的银幕设计,他对差异思维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一部又一部打破文化专制的作品,将多元化的发展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置换思维

在艺术思考中为了达到某种表现目的,将与目标相似、相近或者可以代替的元素或形式进行整体的调换或借鉴,即为置换思维。笼统地讲,为了使自己创作的艺术语境产生不一样的形态或意义,便可以采用置换思维来实现,所以说,置换思维其实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的战略。银幕空间造型设计并不是惟一的表现手法,它的成功应用还需要其他艺术形式的辅助,而置换思维在这里就起到了一种桥梁般的作用。有了置换思维,银幕空间设计便可以充分的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学形式,充实自己的内涵。就像电影创作也是参考绘画和雕刻后慢慢发展而成的,所以适当地扩大置换观范围对当代电影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大家是否还记得电影《夜宴》中的画面,其通过空间设计后所展现出来的感觉与意大利著名画家卡拉瓦桥的画十分相似。明暗对比的酒窖光线法就是由卡拉瓦乔首次使用的,他的作品不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且相当振奋人心。《夜宴》的空间造型成功的置换成这种具有强烈对比效果光线设计,更加凸显了当时宫廷斗争的黑暗和恐怖,给观众营造出一种惶恐不安的感觉。

置换思维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形式的重建,创作者利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寻找与创作思想相符的文化形式,并且进行重新的整理和组合,使原本陈旧的、单调的元素变得充满鲜活性,表现出一种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四、极化思维

事物的发展如同天气的变换,看似可以预期但却毫无规律可言。所以,当某种艺术风格占据历史舞台的时间过于长,就会出现一定的弊端,迫使思维以一种无法克制的形式进行爆发和变异,最终先进的新思维成功地取代迂腐的旧思维。著名艺术家朱青先生曾经说过:“现代艺术创作的第一法则是极端法则。差异与特征成为独立的因素,超越成为手段,极端成为必然。”极端的东西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不可抗性,就像思维发展到一种顶端,就会将现有艺术形式孤独化,使艺术本质特征凸显出来。那么极化思想如何应用在银幕空间的造型设计上呢?首先,制造出一种差异感。极端思维将文艺形式用一种极限的强化手段表现出来,这种方式是没有任何理性可言的,将人性中最懒惰的一面彻底摒弃掉,所以可以将艺术的形式推向更高的境界。2000年有一部轰动一时的电影作品《时间代码》,其突破性地采用了四个镜头平均分割银幕的手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情节上的互补关系,取代了蒙太奇的作用,成为银幕空间造型设计上的又一巅峰极致。

现在活跃在中国影坛的著名大导演张艺谋相信对于公共大众来说并不陌生。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其恢弘的银幕设计曾经在国际上引起一阵轰动。作品《英雄》十分注意画面的色彩雕琢,不但颠覆了陈旧的拍摄模式,而且将自己独特的写意色彩成功地展示出来,利用场景的饱满凸显故事情节的充盈。这部作品可以说是画面效果和作品的完美配合,整个效果已经达到一种极致的水平。它所带给观众的是一种精致的、没有任何演示的、张扬的美。

五、分维思维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20世纪40年代社会上开始流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上面已经阐明,新的思维方式共有六种,而下面将要分析的分维思维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它主要是基于混沌理论而言的,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质疑,对封闭式审美意识的一种反抗。在分维思维的概括下,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其实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即模糊混沌又不失秩序的无规则体。另外,分维思维又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机性,既可以自由伸展又遵循部分决定论,其最强大的功能就是拓展人们固化的思维,让思维进入一种无边界的可伸可缩的开放性空间。对于当代银幕空间设计而言,固化的、明确的、秩序井然的思维模式严重阻碍了它的发展,使那些充满智慧的设计者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创新力。分维思维则刚好相反,它可以帮助创造者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给造型设计赋予新的审美感。

以电影《弗里达》为例,它的造型设计的主题就是“怎么都行”,这种理念弥漫在整个设计中,无论是被动画了的邮票,还是手绘出来的标注,都充满大胆的表现力,和打破常规的行为风格。这种做法不但没有引起观众的反感,而且凸显了创作者的直率个性以及区别于他人的感性思维。此时,可以将银幕空间造型的设计者看成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它可以将那些看似林乱不堪、毫无规矩、丰富饱满的偶然现象整理成一种用于艺术对话的元素,并且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具有当代潮流特色的设计。

六、神话思维

非理性思维之中的一种就是可以叫做野性思维的神话思维,这种思维不注重永久性和意识,它总是处在一种诡异的状态之中。当然,这个世界上也存在一些原则和规律支撑着神话思维,即便这些原则与规律比较局限,但是神话思维在任何情况下也是必须遵循的。因此,神话思维可以被认为是采用新架构来表现零碎的事情。比如说张艺谋、周星驰、茱莉・泰摩等导演在银幕上塑造的特殊形象就是神话思维的杰作。

突破常规思维,将神话思维应用到电影中去,这是目前想要拍摄出不一样的电影的导演们所追捧的手法。比如说,以野性思想将毫不相干的几个场景联系到一起的《圣诗复仇》,电影无论是与原著比较还是与历史比较,都突破了思维局限,以原型为出发点,导演做了大胆的尝试,一反常态地打破了传统影片的死板和庸俗,从叛逆的视角挑战理性思维,以此来冲击大众的审美疲劳。但是所有的创新与尝试都要能够给观众的心理带来新式的审美,使观众能够通过个性的影片放松身心。当然,如果导演们想要将自身的创作激情与才学激发出来,那么就需要从审美出发,以一种游戏的心态来制作影片。电影文化中因为注入了神话思维,所以就更加具有活力和思想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也得到了改观。

[参考文献]

[1] 焦勇勤.试论电影的空间叙事[J].当代电影,2009(01).

[2] 唐建军.色彩视觉特征在营造电影空间结构中的运用[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02).

篇3

关键词 剪纸 建筑 竹

一、项目概况

根据规划布局,南通职业大学艺术学院拟建设的6号艺术楼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为11层(每层约1200平米),位于青年东路139号南通职业大学校园东北角,东临规划环校道路,西侧为校园水系,北侧为教育路,地理位置适合教学场所。

(二)方案设计的使用功能初步方案

其中第1-5层为艺术学院展示大厅、演示大厅、声乐排练教室、公共教室等项目;第6层为公共办公楼层;第7—11层为艺术学院各教师工作室,电脑、制图、手绘、雕塑教室和画室;建筑模型制作、家纺、广告、包装实训室、专业资料馆等项目。首层层高4.8米,2—4层层高3.9米,顶层层高4.5米,其余各层为3.6米。

(二)方案设计建议

设计方案考虑与校园其它已有建筑物的协调及统一。方案设计内容符合规划批准的总平审定意见和学校提供的使用功能初步方案及建议,符合国家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标准,达到建筑方案设计应有的设计深度,满足相应院系提出的教学、实训、办公用房要求等。其它用电、用水、网络、通讯、监控、消防、安保等措施主要在初步设计阶段考虑,室外景观应在总平面和效果图中予以明确。

二、规划设计理念和总体构思

艺术学院其本身对学术研究的特殊性与课堂教学的多变性使教学楼的设计注定夺人眼球。我们的以形象高节,色彩柔和,寓意鲜明的“竹笋”为设计构思的母体,设计的作品名为“竹之韵”。并遵循建筑设计的三大要素:建筑功能、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建筑的艺术形象,努力建造一个与众不同又充满寓意的教学楼。

(一)设计切入点

此次设计的切入点为“竹笋”。设计元素为竹。竹笋,是竹的幼芽,以竹笋为造型设计教学楼,将学院的学生都是艺术界的幼芽这一寓意暗藏其中。竹为多年生常绿的草本植物,其生命力十分的顽强,将其作为艺术学院教学楼的设计元素,与学院多年的教育精神相契合。暗喻 “常绿”的艺术学院在以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以此作为艺术楼方案设计的题材在寓意上是很合适的。

(二)设计寓意

“竹”的寓意欣欣向荣,成就节节高升,并以竹子的高洁之气来熏陶艺术学院的莘莘学子。同时不像一般的高楼建筑那样容易给人压迫感的“竹笋”型建筑屹立在校园中,仿佛是雷雨之后,破土而出的竹笋,其造型下大上小,给人以稳定的生长感觉。寓意着艺术学院的学生既有扎实的基本功,又有着如春笋般顽强的生命创造力。“竹笋”色彩为蓝白绿色,既和现有的建筑统一,又突出了自我。重中之重是将整个艺术楼外立面赋予大胆的传统剪纸雕花镂空设计,其可爱的造型令看到的人眼前一亮,心情舒畅。

(三)设计来源

中国民间窗花剪纸作为”非遗”代表之一,其造型地完美性、表达地装饰性、图形地平面性、纹样地抽象性代表了民间美术审美意蕴中独特的风格。艺人们将自然的形态进行归纳、比较、分析,抽出其内在的精神,以抽象的方式表现具象的图形,表达对世间万物形态的理解和心目中理想与希望的情感宣泄。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古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公元105年,蔡伦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民间剪纸在题材上的一大特点是采用托物寄情的寓意手法。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的“竹”,品德操节高洁、不媚不俗、幽芳清远、风骨逸致、荡污涤垢、亮节不阿;使人襟阔、风逸、格高、趣雅,深博国人千秋爱戴,(见图1)

图1《窗格里竹子剪纸》

在浮雕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将背景部分进行局部或全部镂空,称为透雕。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木、砖雕装饰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建筑结合构架、构件形状、利用木、砖材质进行雕刻加工、丰富建筑形象的一种雕饰门类。包括建筑梁架构件装饰、外檐装修和室内装修。它在建筑上应用很广,使建筑与木、砖构件紧密联系,使技术与审美达到和谐统一。

(四)现代建筑概念造型设计

现代建筑包括20世纪出现的各色各样风格的建筑流派作品,现代主义建筑以简洁的造型和线条塑造鲜明的建筑表情。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建筑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在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的基础上,还应满足人们精神感受上的需求。概念建筑和概念车是一个意思。是设计师为表达一种概念、一种理念、甚至一种思想而设计的建筑形式。

能否使民间剪纸+镂空透雕+现代建筑概念造型设计使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呢?

上海世博会波兰馆其外部由相互交织的民间剪纸图案组成,阳光可以透过缝隙照入大厅。展馆的展示空间呈几何状,可以被分割成几个小区域,用于小型展览、音乐演出、售卖物品等。主展馆的灯光营造一种明暗错落的效果,内部的墙体也可以作为银幕,设计充满着人性化。(见图2)

图2上海世博会波兰馆

三、《竹之韵》艺术楼方案设计

本设计是运用空间立体构成点线面体几何形体块穿插、虚实对比等手法切割构成“竹笋”形建筑造型,体现了自然的概念;通过建筑的结构使室内产生冬暖夏凉的效果,在屋顶种植绿色植被,反映了绿色环保的意识;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了中国传统风格与现代主义风格,以现代主义建筑为整体造型,用中国传统花纹进行装饰,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体现了共生的概念。本设计外立面用碳纤维来造,外在的形式自然可以具有革命性的随意性。

篇4

关键词:色彩;流动空间;设计

1 色彩与环境空间之关联性

空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大致由自然空和社会空间(人文空间)两大类组成,不同的空间多因人的存在而具有不同甚至是多重的含义。本文所述空间概念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观赏、使用价值,且旨在为人的游憩而塑造的环境空间。并借用电影这一具有流动空间特性之艺术形式,进而展开对其他诸如人在景观中的流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室内与室外之间的关系等,具有流动空间性质的空间概念之关联性的论述。其间,主要以色彩为论述点,略述这些存在于上述空间中的色彩设计及其发挥的重要意义。

色彩,作为客观存在,本身并不具有任何的情感特征,但由于人与之并由此产生的关联性的联想,有了现实的意义。

2 电影――流动空间与色彩设计

色彩作为现代电影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表现语言之一,对电影作品本身有着塑造主体、叙事传情、渲染气氛的功能,且还起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由此,本节试以《自杀专卖店》这一电影为例,通过对其色彩设计及其环境空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以示证其存在的关联性意义。因为该片贯穿全剧的整体色彩规划设计,与表达故事及空间氛围的烘托、人物心理的表现等诸方面均有着精妙的运用,尤其是在色彩的设计及其表现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1 色彩设计与剧情变化之关联性

《自杀专卖店》所描述的是法国某小镇,这一主体环境空间的色彩设计与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关联性,在整部片子内的脉络大致表现如下:开篇对精神世界所描画的环境空间中,所呈现的色彩多以压抑、绝望的情感变化为主,只包含了极少数具有积极乐观精神状态的色彩设计画面。但随着男主人公的出生及其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各种故事的进一步叙述,使得生活在其周围的人们也逐渐地变得乐观起来了,之后的小镇也呈现出了真正幸福快乐的空间色彩氛围。在此过程中,从其色彩方面设计的演变来看,该片运用了丰富的“黄与蓝”这一对比色之冷暖性的变化,并以“暖偏冷――冷――较暖――暖”,并以“冷”再偏“暖”的色彩变幻之节奏的设计手法来表现这一圆满性的结局,高度概括地表现了色彩与情节变化相对应的关联性,尽管最终所呈现出的整体色调仍旧较为灰暗,但已预示了该店的空间氛围终将慢慢地改变整个城市的空间气象这一大结果。从而一方面为进一步深化电影画面、空间叙事、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特征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也诠释了色彩设计在空间中的分量及其作用。

2.2 色彩设计与镜头变化之关联性

(1)镜头之时间变化。《自杀专卖店》反复地出现了在其商店门口的同一位置的街景,且色彩也表现出与电影中时间变化相对应的设计效果。如影片仅通过使同一个镜头中场景的色彩不断地变化来表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其一,在长期的时间变化方面,这种色彩设计表现为从代表春季的黄灰色调过渡到代表冬季的蓝灰色调这一时间变化性;其二,在短期的时间变化方面,其色彩设计是通过从清晨的浅黄色灯光及黄色背景到晚间的亮黄色灯光及深蓝色背景这一色彩变化,来表现这一街景的镜头所对准的空间是始终保持不变的这一时间变化性。

(2)镜头之空间变化。在《自杀专卖店》中因多次地表现出了各配角在家中自杀的场景,所以在该片中对不同室内空间色彩的设计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具有丰富性的视觉效果。例如,在主体商店的空间设计中,无论是对其墙面还是物品的色彩设计均采用了高明度、高彩度的色调,还是在其他自杀时具体的室内场景这一配角空间中,则多采用了低纯度的深褐色及灰蓝色等色彩进行设计。又如,电影中发生主要事件的几个场景的色彩的明度及纯度均高于其它次要场景之色彩的明度及纯度,这种针对不同主次空间而进行的色彩设计手法深化了电影的主旨与内涵。

3 色彩设计与环境空间营造之关联性

3.1 色彩设计之视觉审美特征

(1)连续性。电影中的色彩设计往往会随着剧情的推进而发生变化,所以能使空间产生动态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性能使空间产生连续性这一具有节奏美的特征。这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当人在空间中活动时,周围环境的色彩均会以突显或隐现的形式反映于人的视觉感官中,并能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之原因所在。同理,这种体验亦犹如观影过程,甚至人们在空间中所感受到的色彩变化较之于在电影中所能感受到的色彩变化这一精神感受会显得更加具有真实性。由此可见,当设计师设计作品时,在规划前期就应从受众的视角出发,且须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到影响空间色彩意象效果的各种因素,从而创造出具有连贯性且令人愉悦的环境空间。

(2)地域性。在自然界中,不同的空间因其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呈现出的色彩变化也会随之产生较大的差异。正如电影能通过色彩设计来描述和凸显不同时空环境对于情节的适应性及空间中个体特征进行独特的描绘性一样,此乃与自然界中所呈现的色彩变化及其审美特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由此,现实生活中,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只有在调查研究其地域特色之后,再提出相应的色彩规划方案才能提升空间的可读性与独特性,才能使置身于其中的观者深刻地感受到与不同的景观对应的地域性的特色,进而加深人们对于空间感知及理解。

3.2 色彩设计之表意功能

色彩设计在电影这一流动空间中,表现剧情起伏、人物情感等方面有着近乎超越语言的强大作用。作为一种视觉表现语言,其所描述的已不仅仅是电影本身了,它更能表现在内容之外所具有的隐喻意义与象征意义。例如,《自杀专卖店》就通过深紫色、深蓝色等有着抑郁、低沉含义色彩的大量运用设计,来暗示和象征动荡且令人压抑的与当时电影情节相适应的社会景象。因此,无论是自然环境之色彩研究,抑或是针对某一特定空间而进行的色彩设计或规划,这种通过色彩而设计出的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表现语言的表意而发挥的作用,能使空间中的人物在其视觉层面与心理层面二者之间达到完整的契合。从而使空间更深层次的价值得以提升,这也就是通过不同流动空间进而运用色彩变幻设计手法来发挥其表意功能的重要体现。

4 结语

色彩作为构筑空间的重要视觉元素之一,在空间营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仅以电影这一流动的环境空间为研究对象,从色彩设计的视觉审美特征及表意功能等两方面,及与环境空间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浅显的探讨,借以说明作为在今天人们所生活的这一流动空间的营造者,应充分地认识到色彩之于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及色彩对空间可能会产生的影响。若能认知至此,并积极地主动地掌控色彩之于人的感官体验及其心理感受之间的关系,就能营造出更加连贯、丰富且独具特色的现代环境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建设项目;设计阶段;造价控制;限额设计;方案

一、建设项目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性

(一)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效果最为显著

工程造价的控制虽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但从项目的建议和可行性研究开始,到最后竣工验收,每个阶段的工作对工程投资的影响都是不同的。从德国专家墨尔描述的各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规律来看,初步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程度达到75%~95%。据有关资料反映,我国目前的设计费用虽然只占工程造价的1.2%左右,但这一阶段的工作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却达到了30%~75%。主要原因是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建设的规模、结构形式和建筑标准都已经表现在图纸上,施工阶段纯粹是“按图施工”,进行的投资控制并不是控制工程成本,而是控制施工过程中可能因为设计变更而新增的工程费用,实际决定工程项目投资多少,在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

(二)设计阶段能够通过主动控制方式降低工程造价

通常,我们将控制分为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两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习惯于把控制理解为实际值与目标值的比较,当实际值偏离目标值时,再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并确定下一步的对策。这种被动控制对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有它积极的意义,但对于具有单件性和一次性特征的昂贵建筑产品而言,就很难发挥它的效能。因为这种被动控制只能发现偏离,不能使已经产生的偏离消失,更不能预防可能发生的偏离。作为建筑产品差异一旦发生,往往损失很大,并且无法挽回。在设计阶段如果采用主动控制的方法,事先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针对建设项目的每个分部分项工程列出造价计划,等到详细图纸出来以后,将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与造价计划进行对比,通过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主动采取一些控制方法来提前消除差异,促使设计方案更加经济合理。

(三)设计阶段能够实现技术与经济结合,确保工程造价有效控制

每个工程项目的设计都是由建筑师、结构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来具体完成。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是工程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能,往往也会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结构形式去满足这些要求,而对于工程造价却考虑得比较少。如果能够吸收懂工程经济的造价工程师参与全过程设计,使设计工作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督促技术人员在做出重要决定时充分考虑经济后果,主动地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进行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力求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和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从而把控制工程造价的思想渗透到每项设计工作中,确保设计方案能够很好地体现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二、建设项目设计阶段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技术与经济评价相分离

当前,大部分设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高,但缺乏经济观念,设计思想保守,创新意识不强,在设计中不作多方案比较,即使多方案比较也只注重造型和使用功能,而忽视经济方面的比较。认为只要按设计任务书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作图就行了,至于工程造价管理问题那是经济技术人员的事;另外,造价人员与设计人员不能紧密相结合,缺乏必要的工作协调,只根据图纸和有关定额文件、取费标准编制设计预算就行了,没有必要与设计人员互通造价控制意见;业主对设计方案的审查,只注重技术性的考核而忽视经济性评价。

(二)设计招投标不彻底

目前项目设计只注重方案设计阶段的招标,忽略了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招投标工作,一旦方案中标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也随之被确定,所以,施工图设计就缺乏竞争机制,设计人员控制造价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

(三)现行的设计费计取方式不合理

现行的设计费与工程成本无关,只取决于工程造价的高低或建筑面积的大小,如:设计费用=工程造价×费率,或设计费用=建筑面积×费用标准(元/m2),其中的费率完全按工程性质、结构类型分别制定的,没有考虑造价的合理性和经济效益的因素。

三、建设项目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对策

(一)技术和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

要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应从组织上、技术上、经济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技术和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手段。在工程建设中,把技术和经济有机结合,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技术先进把控制造价的观念渗透到各项设计与施工技术措施中。

(二)提高标准设计意识,推广标准设计

工程建设标准和规范设计来源于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是工程建设必须遵循的科学依据。推广标准设计有利于较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节约设计费用,大大加快提供设计图纸的速度,缩短设计周期。构件预制厂生产的标准件能使工艺定型,容易提高工人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及统一配件、节约材料,有利于降低构配件成本。据统计,采用标准构件的建筑工程可降低10%~25%的费用。标准设计有较强的通用性,可大量重复使用,较为经济。

(三)推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手段,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标准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标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即将上阶段审定的投资额作为下一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总体目标。在设计中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以控制工程量为主要内容,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突破,克服“三超”,使设计与概预算形成有机的整体,克服相互脱节现象。

在设计过程中要本着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加强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强化设计人员的工程造价意识,树立设计人员高度的责任感,通过对设计方案、设备选型、参数匹配、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最优化的设计控制。真正使限额设计落到实处。

(四)控制设计变更

设计单位认真做好图纸的审查工作,可以减少图纸中的错漏现象,使设计阶段的施工图预算更为准确。图纸本身不完善或设计深度不够,将导致在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增加,从而导致工程造价增加。设计单位要提高设计深度,完善设计图纸应注意:在设计阶段确定建筑的最终方案,避免在施工阶段提出更改;加强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勘察、钻探等;选择合适的设计单位,合理的设计费用;对因设计单位的原因造成设计变更而产生的投资失控,明确其应承担的责任。

(五)优化设计方案

优化设计方案是设计阶段的重要步骤,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方法。设计方案优选的方法和目的就是采用设计招标及设计方案竞选,运用价值工程优化设计方案和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分析。通过功能和价值分析将技术问题与经济问题紧密的结合起来,按照经济效果评价原则对设计方案的功能、造价、工期、设备、材料、人工消耗等方面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从中选出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既能满足功能和工艺要求,又能降低工程造价的技术方案。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最优化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兴英.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J].科技资讯,2009.10.

篇6

关键词:造价控制;成本;管理

1 引言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是指把建筑工程造价的发生控制在批准的造价限额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以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工程造价包括工程设备信息、工程材料信息、工程建筑安装信息以及工程其他投资信息等,涉及到设备、材料、设计、预算、工程等多个部门,没有一个合理的造价控制系统,整个建设造价面临失控的危险[1]。

2 建筑行业工程造价控制系统架构的选择

2.1 B/S架构

B/S结构(Browser/Server结构)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TCO)。以目前的技术看,局域网建立B/S结构的网络应用,并通过Internet/Intranet模式下数据库应用,相对易于把握、成本也是较低的。它是一次性到位的开发,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AN, WAN, Internet/Intranet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它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库也很安全 。特别是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管理软件更是方便、速度快、效果优。

B/S结构具有分布性特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业务扩展简单方便,通过增加网页即可增加服务器功能;维护简单方便,只需要改变网页,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开发简单,共享性强等优点。B/S 模式的缺点是个性化特点明显降低,无法实现具有个性化的功能要求;操作是以鼠标为最基本的操作方式,无法满足快速操作的要求;页面动态刷新,响应速度明显降低;功能弱化,难以实现传统模式下的特殊功能要求。

2.2 C/S架构

它是软件系统体系结构,通过它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 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实现,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目前大多数应用软件系统都是Client/Server形式的两层结构,由于现在的软件应用系统正在向分布式的Web应用发展,Web和Client/Server 应用都可以进行同样的业务处理,应用不同的模块共享逻辑组件;因此,内部的和外部的用户都可以访问新的和现有的应用系统,通过现有应用系统中的逻辑可以扩展出新的应用系统。这也就是目前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

C/S架构的优点是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和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较为透明。其缺点是高昂的维护成本且投资大。首先,采用C/S架构,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库平台来实现数据库数据的真正“统一”,使分布于两地的数据同步完全交由数据库系统去管理,但逻辑上两地的操作者要直接访问同一个数据库才能有效实现,网络管理工作人员既要对服务器维护管理,又要对客户端维护和管理,这需要高昂的投资和复杂的技术支持,维护成本很高,维护任务量大。

3 系统的详细设计

基于文中第二部分对系统架构优缺点的分析,本文的设计采用的是C/S架构。C/S 体系结构由客户应用程序,即客户机和数据库服务器,也统称为服务器程序两部分组成,一般客户机也可以称为前台程序,完成与用户的交互任务,而服务器可以称之为后台程序,负责数据管理。当客户端应用程序发送工作请求后,服务器程序即被启动,响应并反馈。客户程序运行在客户端,一般就是用户的电脑上,对应于服务器电脑,当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访问操作时,客户程序就自动地寻找相应的服务器程序,并向其发出请求,服务器程序能根据预定的规则做出应答,反馈回结果[1]。

按照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的功能需求,可以将造价控制系统分成如下几个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工程信息模块、材料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价格管理模块、工程造价管理模块和定额管理模块。系统的结构图如下:

图1 建筑行业工程造价控制系统结构图

篇7

【关键词】机械制造;内部控制;解决途径

一、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机械制造业已经逐步形成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目前中国在机械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与先进发达国家机械制造业还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的技术来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企业管理水平。

机械制造业由于物料品种规格多,生产不连续,生产制造过程复杂,所以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比其他制造业复杂。另外,中国机械制造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专业化分工没有像国外那样细,中国企业内部的管理相对国外要复杂,所以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趋势已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价格低、产品质量高、交货时间快、售后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手段密切相关。然而相当部分中国企业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仍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所以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二、如今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普遍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差

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大多内部控制意识比较薄弱,大多数中国机械制造企业都是重视企业的生产和开发,基本上不重视内控制度,轻视内部控制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管理机构都比较简单所造成的,企业经营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但是随着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大,这种管理结构不再能够满足企业,导致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

2.管理结构过于简单

大多数中国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结构都比较简单,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扩大,企业还会延续初期的直线式横向管理层划分模式,所有管理和监督职能还是都归领导所有,或者纵向管理层次划分过多,导致领导管理职能也不清晰,员工权责划分不明确,从而使得企业内控制度及其混乱,生产效率明显下降。这种内控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企业的管理没有随着企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始终延续企业初期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生产和管理不再能够相互协调,最终直接导致机械制造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下降,员工生产积极性降低,所以机械制造企业内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管理应当具有严格的职能和权责划分,减小纵向管理的划分,这样才可确保企业在清晰的管理下进行有序的生产制造。

3.内部会计制度的失效

大多数机械制造小型企业,会计制度根本就不完善,没有审查精算和财务监制的过程,只有简单的财务核算,对于财务支出基本是财务人员听从领导的安排,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原则,核算系统失效或不完善,使得企业财务流通混乱,对于财务的流动方向也不够明确,导致了财务流动的不集中,使得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较弱,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审查和核算体系。从而使得企业内控力度加强,进而提升企业的内控效率,只有内控效率的提升才能使得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因为一个企业的生产效率才是机械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中西方内控制度的对比

西方国家的机械制造企业的内控制度已经是很完善的,主要是西方传统以法律和规章进行内控制度的管理。所以西方内控管理系统是根据以法为重的企业文化、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设计开发的;比较重计划,以保证管理条例和职能权责为主线,以标准化为基础,强调管理的标准和责任的划分。

与西方国家对比,我国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哲理,这种管理由于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实现,却忽略制度效应和条例管理,所以导致企业忽略制度的重要意义。所以导致企业管理重承诺,轻合约;重调度,轻计划;重情感,轻制度;随意性强,导致机械制造企业的效率低,生产没有计划。

四、结语

一个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是制造企业的立命根本,只有良好的生产才会在如今的社会经济体系下进行又好又快的发展,然而要想机械制造企业具有良好的生产效率,机械制造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以上重点分析了我国机械制造业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给予有关人士帮助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晓虎,浅析机械制造业现状和发展趋势[J];机电信息;2010年12期

[2]孙德志,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J];吉林农业;2010年05期

[3]何军,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随机前沿模型分析[J];科技资讯;2010年10期

篇8

关键词:空间,大尺寸,三维,激光跟踪仪

中图分类号:TH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5-01-01

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空间大尺寸三维测量技术在几何量测量领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空间大尺寸三维测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大尺寸关键零部件空间位置检测,二则检测空间范围超过20m,甚至更为宽阔的检测范围内的空间位置检测。大型机组产线式设备在制造、安装过程中,通过采用空间大尺寸三维测量技术,可以确保大尺寸机械设备及大范围内机组设备关键零部件的空间几何尺寸、形状误差及空间位置关系与质量控制,是保证整套设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2. 测试系统构成

上海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空间精度实验室从美国API引进激光跟踪仪(T3)与莱卡全站仪,构成空间大尺寸三维测量系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测量技术。该测量系统结合激光跟踪仪精度高、全站仪测试范围广、便携,对环境条件要求低,实现空间大尺寸的高精度测量,检测范围60m,现场测量不确定度达到了0.02mm/m。是目前国际上大尺寸工程测量的发展方向。

3. 应用领域

激光跟踪仪、全站仪可实现坐标系的建立和转换、几何测量、外形拟合、分析以及图象显示等功能,目前广泛应用于冶金、制造、飞机、轮船等大型机械设备的制造和安装过程中。其主要应用领域如:

a. 大型冶金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

b. 飞机,汽车、轮船,水轮机等的外形测量。

c. 飞机装配型架及各种设备的安装与检测。

d. 各种大型焊接件的尺寸检测。

e. 卫星天线的检测与安装。

f. 各种大型精密工程的安装测量。

4. 技术应用

以激光跟踪仪与全站仪组成的空间大尺寸三维测量系统在冶金机械设备应用为例,介绍在空间大尺寸测量技术在大型机械设备安装中的实际应用

4.1 轧机牌坊检修、调整的应用

轧机在运行一段时间后(3~5年),轧机牌坊、辊系的空间位置会出现异常偏离,这将导致轧辊所承受的轴向力逐渐增大,致使轧辊异常磨损、甚至造成轧辊轴承烧损、锁紧装置失效等设备事故,使轧制中的带钢产生跑偏、边浪以及断带现象。运用空间大尺寸三维测量系统,对轧机牌坊、机组工作辊、支撑辊、中间辊及机组中心线空间相互位置及运行精度进行检测与调整,可很好地控制这些问题的产生。

国内某冷轧厂酸轧机连轧机组,2#轧机下中间辊频繁发生轴承烧损(5次/月)现象。经检查,该中间辊轴承装配、无异常。

使用空间大尺寸三维测量系统对该中间辊测试后发现,当轧制力为10000kN时,中间辊将承受500kN~700kN的轴向力。这么大的轴向力,只可能是因为设备空间位置精度有问题。对其进行运行精度测试。

测试发现,压下系统斜楔装置操作侧与传动侧高度差2mm;该中间辊窗口对称度(中间辊与工作辊角度)1.03mm/m。根据测试结果,对斜楔装置和中间辊衬板进行了调整,调整后轴向力下降到50~80kN,轴承烧损现象消失。

4.2 连铸设备安装工程应用

某连铸机扇形段(30m×30m×5m)属于典型的大尺寸构件,安装精度要求达到0.05mm/m,传统设备无法完成。使用空间大尺寸三维测量系统进行安装检测,确保设备安装精度达到设计要求。

安装过程中,采用空间大尺寸三维测量技术,连铸机组安装精度达到0.05mm/m,属国内领先水平。机组验收一次成功,顺利运行生产。

4.3 冷轧辊系中应用

国内某钢厂冷连轧机组如图1所示,安装过程中,需要对轧机内及入口、出口的测张辊、板型辊等辊系的空间位置(平行度、水平度)进行检测和调整。机组辊系安装精度为0.005mm/m,辊系长度即检测领域为20-30m。传统的测量方式无法满足20-30m的检测长度,常规的全站仪辊系检测方法,在检测精度上也无法达到要求。

使用空间大尺寸三维测量系统联合作业,由全站仪建立机组中心线,由激光跟踪仪建立工作辊轴心线,建立统一坐标系进行比较,不仅实现了大尺寸空间范围内辊系空间位置检测,检测精度与稳定性也得到保证,确保设备检测精度满足设计要求。

5. 结论

根据《冶金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轧钢设备》YB9249-93[2]要求,轧机机内设备的安装精度为0.10mm/m。采用激光跟踪仪与全站仪组成的空间大尺寸三维测量系统联合作业,可实现大型冶金机械机组设备在制造、安装过程中空间位置关系的高精度检测与调整,通过现场检测不确定度测定,测量系统检测不确定度可达到0.05mm/m,满足用户及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 吴晓峰,张国雄.现代大尺寸空间测量方法[J].航空制造技术,2006,10:68―7O.

[2] LeicaGeosystemsAG.Axyz LTM Laser Tracker Module.Leica2005 and Training Manual Metrolog XG for Leiea 2005[z].2005.

[3] 张福民,曲兴华,戴建芳等.现场大尺寸测量量值溯源[J].天津大学学报,2008,41(10):1167~1171

篇9

一、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基础

在服装造型设计过程中由平面二维向着多维立体形态设计的过程,立体思维设计创作灵感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就非常重要。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立体思维的创作过程,是服装结构设计思维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从当今服装流行潮流来看,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立体思维的塑造就是款式设计成功的保证。欧美在很早就流行的设计方法就是服装立体造型设计,作为服装设计中最直观的造型手段之一服装立体造型设计,因为其艺术手法非常有特点故也称:“立体裁剪”或“立体构成”,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是直接将面料铺盖在人台或者穿着在人体上直接进行造型的设计,在三维空间内塑造多种多样线条优美、风格含蓄、动静相宜且富有个性的造型.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是利用立体的方式,对服装的结构和造型进行分析和设计。在利用立体裁剪时,需要用到抽缩、堆积、折叠等立体操作方法。使用立体造成设计,可以使服装更加符合人体的特征,如其主要是将服装材料在人体模特或直接在人体上进行设计和改造,能够结合人体的特征进行制作,并能够直观的看到衣服在人体上的表现。目前常见的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以坯布为设计材料的日本、美国立体造型方法,以纸为设计材料的意大利立体造型方法。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发展是从古希腊时期的无结构期,后来受到日尔曼文化的影响,设计开始注重服装的实用性,一直到哥特时期,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才逐渐成型。因此该种造型设计最开始是在西方发展,如卡腰、衬衣、马甲、大衣、蓬松裙身等等,注重人体的身材和穿戴的三维效果。我国对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应用,主要是在近些年,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世界互联互通日益频繁,我国与国外的文化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以及国内服装文化的发展,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才逐渐在我国得到设计师们极大的普及和积极推广。也确实可以说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出现是服装设计界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给与人们对于服装设计要求带来无限遐想。让服装真正摆脱传统意义的束缚。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是赋予服装崭新的生命力。

二、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重点

在运用立体造型进行服装设计时,首先要结合服装设计本身的要素,如对款式、色彩、面料的把握,点、线、面的运用等。虽然服装立体造型主要注重的是服装的裁剪,但一名优秀造型师,能够在进行裁剪设计时,将色彩、面料的特征也融合到裁剪中,从而全面体现服装的亮点。如今在服装设计方面,越来越多的元素和科学融入到其中,如运用色彩和光线造成的视觉错觉。立体造型设计要遵循服装美观和整体的特性,强调服装的视觉焦点和主体等,从而设计出最合适服装。

三、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裁剪方法

服装设计师在进行立体造型设计时,虽然较为注重设计师的经验和设计灵感,但立体造型还比较注重裁剪技术。只有良好的裁剪技术才能够将服装设计灵感更好的表现出来。本文主要针对常用的立体造型裁剪方法进行过了分析。

(一)直裁法和横裁法

直裁法,顾名思义就根据布料的直线条进行过裁剪。利用直裁法能够使布料边缘更加完整,保证服装造型的整体性。直裁法沿着布料的纹路进行剪裁,能够更大限度的利用布料,并保证布料原本的形态,从而使服装更加流畅。横裁法是与直裁法相反的方向,这种方式能够保障面料的使用面积,但所制作的服装没有办法保证流畅感。该种剪裁方法运用的没有直裁法广泛。

(二)斜裁法

斜裁法是沿着布料经纬方向45°进行裁剪,该种裁剪方式主要运用与时装设计中。通过斜裁法裁剪出的服装,能够感到更加松软,飘逸,体现出一种整体和谐感。然而该种裁剪方法,对面料的使用比较多。

(三)曲线裁法

曲线采伐主要是让服装呈现出波浪起伏的形态,其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较为频繁,完成的服装造型也比较前卫。其可以将原本在审签的布料,直接转移到身后,发挥布料的弹性。

四、服装空间在立体造型中的应用

立体造型设计讲求服装的空间感。服装主要是作用在人体上,其主要分为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有些服装设计师过于注重外部空间,从而设计出的服装不够协调。因此在进行立体造型时,要注重内空间的设计,利用内空间的分割和缝合,可以使外空间表现更加多样化。服装空间设计要适应人体的特征和结构,通过多种空间分割方式,合理表现服装造型。不同国家、不同人工作以及不同性格的人群在选择服装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设计服装时,要非常注重人体的基本特征,需要根据人体高矮、胖瘦来作出具体的贴身设计,保障人的活动空间需求。本文主要对几种服装立体造型技术手法进行分析。

(一)抽缩法的运用

抽缩法主要是要呈现布料的褶皱感,主要是对布料进行固定和抽缩,是布料形成较为自然的痕迹。在一些比较时尚、前卫的设计中,抽缩法的运用较为广泛,设计师可以根据服装的特点,采用直线、曲线等方式进行抽缩,且能够对褶皱的规则进行控制。如将其运用在服装的腰部上,可以使服装更加具有观赏性,抽缩法不规则的特征,使能够展现服装趣味特征。在进行抽缩法操作时,要保证褶皱量,从而使所要呈现的凹凸感能够得到体现。

(二)缠绕法的运用

篇10

[关键词]服装首饰;造型设计;造型元素

[中图分类号] J523.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729(2009)02-0078-03

服装首饰设计有别于传统的首饰设计。传统的首饰设计很注重材料的价值、性能和工艺的精湛完美,而服装首饰设计是以服装实体为背景,对依附在服装表面的局部个体造型的设计。在设计理念上,服装首饰设计更强调首饰的造型创意与服装效果的整体配合,其创作意图表达的不完全是首饰概念,更多的是要求与服装整体效果的协调与统一――既要有好的整体效果,又要突出局部亮点。这对于改善服装的表面肌理对比和调整人们的视觉中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服装首饰设计的范围比较广泛,除装饰挂件外,还可以是以扣子为代表的扣件系列、胸针系列、腰饰系列、贴片系列和各种连接扣件等,使用材料品种多样,极为广泛。

一、服装首饰的造型设计步骤及影响因素

服装首饰设计是按照首饰的设计构想、造型、材料及工艺要求,通过工艺处理并制作生产的过程,其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设计构思的形成构思文案并绘制效果图首饰的生产工艺流程设计成品物化过程。

首先是确立主题。服装首饰设计主题的构思对设计理念和造型构造有着明确的导向和强化作用。主题可以是独立性主题,即以饰物本身的结构造型为主,通常以比较抽象的设计概念为设计的灵感来源,如爱情、旋律、光影、生命、季节、情绪等;也可以是依附性主题,主要是将主题具体化,不脱离设计本身的服装背景和具体的材料与物体形象,如动物、植物、自然景观、材料实体等。独立性主体与依附性主题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强调设计灵感,后者强调实体装饰。主题的确立既应突出对人文精神的诉求,又不能脱离服装主体,在设计上要考虑服装的色彩、面料的肌理效果、服装的外在造型等因素。

其次是构造首饰形态。首饰设计的过程是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审美情趣、意识形态等主观因素通过一定的构思变为概念形态,再用图形方式通过视觉传达出来并确立材料和工艺流程,最终物化为现实形态的过程。设计的关键是对饰物造型的感觉和判断力,其核心在于寻求形态本质意象的表达力,这与构成形式美的内容是分不开的。在首饰造型设计中,其形式美体现在于变化和统一的矛盾中寻求首饰外形既不单调又不混乱的调和,包括首饰部件的粗细、大小、轻重对比,首饰表面肌理效果的凹凸、聚散等。由于首饰是以服装配件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首饰的趣味性和装饰性显得尤为重要。

再次是首饰设计的物化过程。从设计过程和形态物化程序来看,综合性是首饰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功能性设计的同时,在生产和物化过程中要兼顾表达传统文化、民族个性、精神品位等。从服装首饰设计的综合构思到作品物化成形,要建立三种造型意识:图像意识(图形的外在轮廓、图形外部的表面肌理形态),实体意识(造型对象的多面体空间、空间之间的联系和连接、不同立体表面的外在形态),虚拟意识(空间的场性、空间造型的穿透力和秩序关系的排列)。三种造型意识的建立,不仅仅是对首饰物体的简单描述,更重要的是要寻找造型的空间对比关系。

影响服装首饰设计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作为主题背景的服装造型。服装首饰的作用首先体现于服装的配饰功能,所以首饰的造型设计要适应服装整体效果的需要。其次是文化背景和市场需求。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信仰差异对首饰的纹样和图形有着不同的要求,如中亚地区喜欢花卉和几何纹样,排斥英文字母、动物和十字架纹样。再次,在工艺技术层面的物化过程中,生产条件和工业技术的不断改善、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对服装首饰的加工和美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点、线、面在首饰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1、点的应用

在服装首饰的造型设计中,点是最简单、最明确和最稳定的造型形式。在任何造型设计中,点都不是单纯几何意义上的点。在美学构成中,点的形态变化也能表达一定的美学形式和精神内涵。在服装首饰设计中,点并不独立存在,通常是依附于线或面的支撑,在形式结构上可以是规则的几何形体,也可以是不规则的自由形体或自然物,如自然的金属块或串珠类饰物等。

在实际应用中,点是使用最多、最广泛、最直接的造型元素,以点为主构成首饰支撑的点的形态有:

(1)点的串联形态。表现形式为多个点依附线的支撑,具有线的性质,有一定的张力和方向性,是首饰设计中最原始、最简单的设计方法。如串珠类和石串类饰物的串联,就是通过点的排列和线的连接构成的。

(2)点的突现形态。点依附于面的支撑,表现为大小形态的对比、高低聚散的几何块状、有序和无序的排列与分布等。这种点的排列具有明显的肌理效果,更容易客观地改变物质的外部形态而体现出其精神内涵。在服装首饰设计中,可以运用不同材料元素进行立面的组合、分离、复叠、落差、通透等,通过多种设计手法达到预期效果。图1中的块体镶钻,表面分布不同形状、大小、质量的小颗粒钻石,外在表现复杂多样,构成形式丰满,肌理对比明显,更能传达强烈的视觉效果。

(3)点的镂空形态。镂空形态依附于平面或实体中,能明显弱化平面张力,弱化实体的重量感和形状,并能有效构筑饰物的多层次内层空间,使空间具有移动和变化的多重效果。各种镂空雕塑和平面镂空首饰的设计就采用了点的镂空手法。图2的扣饰造型,镂空表面纹饰图案,既减轻了金属块状的重量感,又因面纹饰图案的多面重叠与互动以及空间在流动中变换的不同效果,而强调了多重空间的多样造型。

2、线的应用

线在几何学上是一种不明显的实体,线的基本属性是张力和方向,可表现各种形式线的力象与意象。在服装首饰造型设计中,有三种不同性质的线。

(1)以实际的线体来表达,形式上有长短、曲直,截面有方圆、粗细、规则、不规则。线表达的服装饰物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能强调和修饰服装局部的结构功能及造型方式。具体的饰物类型有项链、手镯、腰饰等,都是以线(包括直线、弧线、曲线、折线等)为主体构成的首饰形态。如腰链就表现为具体的线条实体,其中块状点的连接能增加线条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统一的块状造型又能体现腰饰的秩序美,对腰部造型有强化作用。

(2)平面之间的交界线或面的边缘线。这种线可以是直线、曲线,可以是多端点、多方向的线,具体表现为规则的线物体、不规则的线团、线的放射组合等服装首饰。

(3)依附于平面的线体或线体镂空。这种线体在表现形式上为多种线体以不同形态依附于平面,从而改变平面的外观效果,更好地表达符号或肌理的意义。在服装首饰中,各种类型的首饰都可以运用镂空的方法进行造型设计,也可以通过这种造型方法改变首饰的造型形态和空间感。

3、面的应用

面在首饰设计中,可表现为多种形态,如平面、弧面、折面、曲面等。其表面可以根据材料特性按对比法则进行多种肌理效果的制作,如平滑、粗糙、颗粒、磨砂、镀金等,使各种美学元素的冲突得以强化。图3中的扣饰,金黄色金属曲面的立面造型,在强调金属质感的同时也减轻了金属的僵硬、冰冷感,镜面的流动线条形成立面空间在运动中的多层次变化。

基本造型元素点、线、面对服装首饰的造型设计有决定作用。由于服装首饰设计不能脱离服装而独立存在,所以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服装本身的材料、颜色、消费群体等因素,尽量与之融合匹配。

[参 考 文 献]

[1] 任绘.首饰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