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语言小学数学教育新课程应用研究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是最为重要的科目之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是以数字运算为主的教学活动。从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使小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增加了“语言”这个新内容。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语言的方式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更能使小学数学教学达到新课程的目标。笔者针对语言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一、数学语言以及语言教学
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语言是人们交流过程中最基本的工具,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晶。语言是一门独立学科,数学与语言学不同,其实质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数学是一种自然科学的工具,其主要是用来研究自然科学的,随着全球范围内学科的不断发展,数学已经变成一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语言。调查显示,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将数学纳入语言学习范畴,其觉得数学也是语言学的一部分,只不过数学语言一般要超越以往人们所说的那种语言的概念,已经达到了语言科学所能及的最高的境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数学语言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语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文章所探讨的不是数学语言,而是怎样才能将平常的“自然语言”运用到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所谓自然语言,指的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用于日常交往的表达工具。一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语言指的就是使用最基本的交往话术来表达以及阐述教育内容。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同样是用日常交往的语言将数学知识的内容与意义传输给教授教育者。本文所阐述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这与数学符号等所表达的数学语言有一定的差距。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就是语言,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传递信息所使用的重要工具。我国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是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对儿童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与作用进行分析后,才能将语言因素融入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
1.语言教育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站在我国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语文》与《数学》教课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章节中所表达出来的语言内容都超越了《语文》教科书中的语言内容,所以说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该将语言教学视为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例如,在小学《数学》第二册《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中,根据教材中的实物将数学的教育与语言联系在了一起。在通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所以说将语言渗透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好的把握和理解,由此可见,语言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语言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都将语言看做一种符号式教学,经常出现数学教学死板的现象,这也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
三、语言在数学教育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设法将语言因素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一般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
1.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新课改之后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我国现代教育教学的模式就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使用语言的作用来创造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数学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使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有所提升,使语言因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2.用生动的语言创设数学情境
教师应该将小学数学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生动的语言将使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上感受到画面感,这就要求教师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来设置情境,而不能脱离实际。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基于小学数学的基本特征来联系生活,再进行情境的创设,以实现教师引导学生认知数学的目的。
四、结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新课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语言教育的运用。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语言教学的运用,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可以使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来创建数学情境,这样就能够满足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命教育;策略
一、传授数学知识,渗透生命教育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展开生命教育。两者的有机结合,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适时适地地进行渗透,下面以实际例子解释说明。例如,在讲解“左右”一课时,教师在讲解左右方位的同时,可以把左右作为契合点,确定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为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即走路需要靠右。除了在课堂上讲解概念和知识,可以组织学生们到操场上进行实操。集合后,让大家感受左右方向,然后结合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的活动会让学生了解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出现相互碰撞,甚至会出现更多的意外,通过小小的活动让大家了解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不遵守交通规则和社会公德,会出现更多的问题。除此之外,作为左右的邻居、同桌,应该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和理解。在做数学加减法和乘除法时,应该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在日程生活中应该做到待人认真,做事负责。
二、联系实际生活,渗透生命教育
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认知规律是比较有特点的,假若只是单独地给他们将一些大道理,往往效果达不到预期。数学应用的范围是比较广的,此时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特点把生活中的实际结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数学加减计算时,可以引入“小小超市”情景,让学生在购买的过程中学习和巩固计算能力,让学生明白和了解如果在购买过程中出现计算错误,这会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损失。
三、注重个性差异,渗透生命教育
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是唯一的个体。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希望获得教师的关心和尊重,因此在教学中和日程生活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学生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共同营造良好、愉悦的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中学习和健康成长。例如,在讲概率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抛硬币,首先讨论和确定哪种方式是最好的办法,学生们会不由自主的活跃起来尝试和探索最佳的抛硬币方法,展开想象力尝试各种办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展开各自的想象力,有的还结成小组进行合作,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让学生得到不同的认知获得更多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是生动有趣的,学生在遇到问题后动脑思考和实践探究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让他们了解生命需要探索,不断去完善和追求自己理想,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课堂更具生命力。
四、创设教学情境,渗透生命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德育教育的契合点,这需要教师不断探究和思考,设定合适的活动展开教学。例如,在进行计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如在公交车上从第一站到第二站,上车的有多少人,下车的有多少乘客,发车后车上的乘客共有多少?学生们在计算过程中会涉及到上下车人数的计算,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利用上下车教育学生应该遵守规定:前门上、后门下,尊老爱幼,尊重他人。这样学生们懂得了在公交车上的秩序,也就避免了很多威胁生命的事故或者纠纷,更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有懂得了德育美德的重要性。
五、培养良好习惯,渗透生命教育
数学具有两大明显特点,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养成一个习惯是比较简单的,但困难的是如何坚持这个良好的习惯。在训练时应该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待人做事都要有责任感,面对错误应该及时改正,面对困难勇于面对。但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不能急于求成,该是循序渐进。在做练习或者是作业时,我会常常提醒学生题目是否抄写正确、步骤计算是不是正确等等,学生会在提醒下进行检查,把错误及时改正过来,在下一次的计算中就会有意识地再去检查一遍,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各个学科的知识教学是重要的,但是生命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数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在实际中两者的结合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这需要数学教师不断去思考和创新,挖掘数学教材中可以利用的契合点,只有不断地探究,才能促进学科内容和生命教育内容的有机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彭正.生命教育.青岛出版社,2014.
篇3
在创新教育中,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主要策略。那么,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教师示范质疑。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给学生做好示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形成独立质疑的能力。其次,在重难点处质疑。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每部分的知识都有重点和难点,这些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比较抽象,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多在此处设疑,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帮助学生各个击破。再次,在解题过程中质疑。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有时虽然懂得其中的道理,却时常会感到疑惑,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这些疑惑,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二、创新启发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从讲授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法则到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都要从启发开始。运用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对象的某些特质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一年级刚认识“1”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一般情况下,1小于2和3,但有些时候,1却大于2和3,你们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吗?”学生一下子静了下来,开始思考。很快,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比赛中,第一名最大!”另一名学生说:“考试时得了第一名就高于第二名和第三名了。”接着,很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大胆发表了不同见解,提出了质疑,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又如,在刚接触应用题时,学生并不了解应用题的具体含义,我便用数学活动课去解决。让学生自备一些玩具和水果,并以此为条件编写应用题,学生兴趣盎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创新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其常常将学生看成一个整体,毫无针对性。久而久之,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或者无限放大自己的劣势,最终便会对学习产生懈怠,学不会也不愿意学。在创新教育中,要求教师的评价必须从学生个体出发,尊重学生的实际差异,对不同基础、不同性格的区别对待,以不同的学习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是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对待同一事物的理解各不相同,如果强行混为一谈,不仅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更会加深学生的厌学情绪。我认为,教师应在学习和生活中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心态对待学生,与学生做朋友,通过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另外,对于学习成绩较差,基础稍显薄弱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时细致、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做错的原因,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做到了这几点,学生才能更加喜欢教师,进而由喜欢教师转变为喜欢其所教的学科,最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高效教学。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数学教学
【分类号】G623.5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是师生交互的过程,有智慧火花的碰撞,亦有道德光芒的闪烁,在师生交互中促使学生德育养成。数学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渗透德育教育,增强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教育艺术性,增强小学数学教育实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教学做法。
1.激发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目标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德育教育地位,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是重要教学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考虑小学生学习能力,阐明数学知识用途,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刺激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内在驱动学生学习,让数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思考生活,发展德育智慧,实现数学教育目标。
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笔者制定德育教育计划,在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开展有目的性的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贯彻辩证启蒙教育,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思想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德育教育计划中,笔者的具体做法包括结合数学教材,开展爱国教育;结合数学实际应用,开展学习目的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奠定高素质发展基础,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将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有机融合,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刺激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教育目标。
2.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意识
小学数学教育内容具有统一性、辩证性与客观性,数学知识中蕴含着大量德育教育内容,实施德育教育首先要钻研教材,挖掘德育教育内容,把握德育教育因素,掌握数学科学体系,梳理数学知识内在联系,整体把握数学中德育教育脉络。总之,挖掘数学知识中德育内容,发掘数学德育教育思想,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收获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效果。
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通过切割、拼接对比分析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观察比较后,得出平行四边形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经过转化、联系、比较等推导,获得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数学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德育意识。
3.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德育品德
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以学生学习态度、目的、方法等衡量德育教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德育,是小学数学进行德育教育主途径。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提倡学生谦虚好学,有机结合数学知识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学习活动和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如,《解简易方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简易方程ax±bx=c的解法,明白简易方程计算道理,能够正确解析方程,提高学生简易方程的计算能力,渗透方程中蕴含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观点。教学中,笔者书写板书:4x+3x=(4+3)x,从式子中可以看出包括两个未知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思考简易方程的计算过程。学生经过合作学习,得出以下情况:(1)4x表示4个x,3x表示3个x,4x+3x一共是(4+3)个x,也就是7x;(2)先求一共有多少部车:4+3,再求一共多少元,就是(4+3)x=7x。W生的思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计算结果均正确。然后,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结,简易方程中包含两个未知数的加减,可以结合乘法分配律,根据方程式意义,相加或相减未知数前的因数,再乘以未知数,计算结果。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看到学生具有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联系与区别意识,是德育品德养成的过程。
4.注重数学社会应用,增强德育能力
数学学科在生活中有极强的应用性,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管理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均有很大的实际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无形中培养学生社会道德意识,增强德育教育,充分利用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思考生活,关心社会,用数学服务社会,增强德育能力。
如,《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应用已学数学知识,剖析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植树问题。案例:在全长为100米的小路上,让学生植树,每隔5米植树一棵,两端均栽树,一共需要栽树多少棵?学生思考,因为两端都要栽树,因此栽树棵数与间隔数相差为1,那么得出:100/5=20棵。经过计算得出最后的结果,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德育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需要立足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制定德育教育计划,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目标;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意识;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德育品德;注重数学社会应用,增强德育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耳濡目染,点点滴滴,顺其自然,潜移默化,有机渗透,实施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迈入社会,塑造心灵,播种明天,托起希望,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基。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教育游戏;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外实践;课后练习
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因为其自身兼备教育性、激励性和娱乐性,较为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能将教学的知识性和游戏的趣味性统一在一起,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对自身逻辑思维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所以传统课堂知识讲授的教学模式并不能使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就需要采用教育游戏,为学生创设一个活跃、轻松且健康的将学习和娱乐合而为一的平台,让学生能在学习的时候获得快乐,在游戏的时候获得知识。 在参与到教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竞争或者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任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积极性。 教育游戏的等级是根据游戏自身的难易程度来划分的,能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让学生能在游戏过程中培养自信心,并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育游戏的具体运用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安排教育游戏
教育游戏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 将其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时,应该对其进行认真的探究,将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规避。比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教育游戏的实践,偏重于教育游戏的娱乐效果,尽管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游戏中,但是却远离了教育主旨,这样的教育游戏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价值;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课本知识讲学,将大量的知识内容融入教育游戏中,这样的教育游戏难度会打击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使教育游戏失效。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游戏的时候,首先应该科学定位游戏教学知识内容,将游戏作为知识教学的载体,以传授学生知识为重心,对两者比例合理分配,使教育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
(二)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数学这一学科相较于其它学科更抽象一些,所以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疲倦心理。 但是教育游戏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将其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能将让学生觉得难度较大的知识具体化、简单化,并且能帮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激发起学习兴趣,掌握所学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学生在进行 20 以内混合运算的学习时,在以往教师通常会让学生不断地练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真正掌握知识,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笔者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力,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走迷宫的教育游戏。 笔者先利用教室里的桌椅,将其设计布置成迷宫的样式,并将“11-2+4”这样的混合算式贴在桌椅上,然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发了 1 到 20 的数字卡片,在让每个小组从不同的迷宫入口进入,将需要填空的地方用自己手上的数字卡片补上,最先走出迷宫的小组为获胜,并能得到奖励。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动力能被激发出来,还能在游戏中找到运算技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有效提高了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外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 小学数学教学还应该注重课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自身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只有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生活中,才能更灵活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发挥创造性。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的“认识方位”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兔子回家”的教育游戏。笔者先让学生将学校图书馆、操场、教学楼、大门以及食堂等位置都记住;接着将学生带到大门处,让学生找到去食堂的路线,比如,从大门出发,由教学楼经过,向东北方向走 100 米到操场,再由操场向右走 60 米到食堂。 然后给最快到达食堂、 并且能将路线清楚流利的进行叙述的“小兔子”奖励。笔者设计这一教育游戏,主要是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灵活地掌握方位教学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后练习中的运用在小学数学中为学生安排的课后练习,主要是为了能让学生对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进行巩固,同时方便教师通过学生的习题练习情况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在课后练习中运用教育游戏,能帮助学生培养起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授了“认识钟”这一知识之后,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和时间赛跑”这样一个教育游戏,让学生对自己从出门上学,直至到达学校所用的时间进行记录,看看自己花费了多少时间。 这样的教育游戏不仅不会占用学生课后时间,恰好是利用了学生爱玩的特点,让学生能对认识钟产生兴趣,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教育游戏自身所具备的激励性质、趣味性以及竞争性等,是其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因素。 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竞争和合作能力的培养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对学生的个性需求有所满足,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身知识。 但是教师在运用教育游戏的时候,应该注重其比例的合理安排,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倩,赵玉清.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软件导刊,2015,12(3):194-195.
[2]庄淑琴.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85):64-65.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思维 培养 重要性
一、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一种间接反映的意识形态,它也是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二是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能力;三是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四是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课程目标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数学思维培养既是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体现,更是遵循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的表现。数学思维的培养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进行数学思维培养有利于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实现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数学思维培养的具体策略
目前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足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没有积极性,很少参与讨论活动,数学思维能力不够,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学生自身有一定关系,但是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来讲,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分数,教学观念陈旧,很少举行一些旨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活动,还有一些数学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少,课堂气氛非常沉闷,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缺。要想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以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
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教师自己必须要具备创造性精神,要将自己的教学工作当成是一种社会责任,要不断的对自身的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吸取新的知识,从而紧跟时展的步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规避自己在认知上不到位的偏差,要积极的引入新的知识,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促进学生去探究,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2教师要遵循数学教学原则以激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要想切实科学的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数学教学原则,这些具体的原则主要包括有普遍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
所谓的普遍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要面对整体的学生,要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设置多样化的情境,让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可以在统一化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提升;发展性原则指的就是教师开展数学教学,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为整个社会的大发展构建坚实的力量;最后激励性原则,它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巧妙的引入激励机制,激励学生扩展自己的数学创新性思维。
举例来讲,教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既能要满足基础较好学生的发展性要求,也能照顾到基础较差学生的基础性要求,使得他们能够共同发展、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采取一些激励性的措施,譬如说教师在第一次教授大家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积极的开展预习,然后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通过自己的预习,准确的说出乘法口诀的具体内容?如果回答上来,可以赠送一个小礼物。”通过诸如此类的一些激励性的手段来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学习。
3.3数学思维的培养也可通过教学策略的多样化实现
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必须要通过教学策略的多样化来实现。教师要善于制造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譬如说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自己猜测,通过这样问题情境的设置,学生就可以积极的开动脑筋,教学环境就会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众所周知的是,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数形结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性的画图,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应有的空间来让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画图能力,通过图形的不断变换来理解图形之间的有效关系,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数学思维是一个学生能否掌握自身所学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发展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的依据,虽然当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数学思维的培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笔者相信,只要数学教师转变思想,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并切实的遵循教学原则,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和激励学生,最终会达到培养以及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春霞,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周素琴,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
[3]毛立明,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
篇7
一 强调学习过程
一些代表认为,对应于教的过程,有必要提出学的过程。数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弥合教与学之间的裂缝,如何使教数学与学数学尽可能互相伴随着。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从促进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进步,或者说逐渐的数学化来考虑的。认为数学化的进程的组成部分有:做模型、公式化、符号表示等。要通过教数概念、数的运算方法等来研究和分析教数学的特点,同时也不断地进行逐渐的数学化过程。有一位代表以教乘法的初步认
识为例,说明引导学生由具体逐步抽象的过程。还有一位代表用除法(如)作例,说明从具体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先想出非正规的分的方法,求出得数以后,逐步研究出一般的除的方法,在这之后再类推到被除数是较大数的除法。但是也有的代表认为,也不宜把这个过程拉得很长,还要研究如何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学会一般的除的方法。
二 新技术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
与会代表大都认为新技术对于中小学数学教育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用新技术,特别是微型电子计算机,有助于理解数学概念;有助于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几何作图的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过繁的机械运算中解放出来;还有助于改进数学教育的评价方法。
与会者着重讨论了新技术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影响。有人认为,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使用,现行的教学内容将有很多被删掉,而加入一些新内容,并强调要使学生学会一些数学方法,如收集、翻译数据,有条理地排列,概括,归纳和演绎,做模型,类推,化简等。但也有人提出质疑:在数学知识和技能都很差的基础上,能学好数学方法吗?有人认为,口算、笔算、估算、工具算等各种计算方法,只要在生活中和进一步学习中有用处,仍然应该学会,但要重理解、思考和评价,根据不同情况来选用。不少学者认为,计算器虽然有很大用处,但笔算仍是重要的,因此倾向于小学高年级再学习使用计算器。而且不能只把计算器作为一种计算工具,还要用它作为教具帮助理解数学概念,发展学生思维。因此使用计算器会引起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的改革。
有的学者谈到新技术对教师的任务及其教学方法的影响问题。认为使用计算机以后,增加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成份,教师的作用会起一定的变化。教师的任务不是传输知识,而是组织学生积极活动,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知识,让儿童自己构建知识,培养合理的思维。由于新内容、新技术和新教法都影响着数学教育的目标,因此改进数学教育的关键因素就是继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会议也提出了使用新技术对教科书的影响问题。有人认为,由于计算机能为理解数学概念、训练技能以及解问题提供材料,因此将会改变数学教科书的结构。苏联一位学者强调,现代的数学教科书应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会议上有的代表介绍了在家庭作业及课外辅导方面引入新技术的情况。例如,有人调查英国一些学校的学生家庭中拥有微型计算机的已超过60%,很多学生利用微机编程序来完成一些家庭作业。美国一家电视厂,把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制成录相带,配合学校的数学教学,每天在电视台播放半小时,不仅学生收看,而且家长和教师也收看,取得很好的效果。也有的国家有人把小学高年级的内容,如质数和合数,整除性的检验,多边形和多面体等,编成电视剧系列。其目的是通过数学概念的学习与愉快的体验的联系,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 错误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作用
近年来,数学教育工作者对错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重视。1987年数学学习国际组织在加拿大开会时曾进行过专门讨论。这次会议上小学组就此问题也进行了研究。大都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和误解,有助于教师确定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的类型。教师只有弄清这一点,才能很好地做出自己的教学计划,去帮助学生消除错误。错误和误解都是基于不适当的理解。但是教师通过与学生讨论错误,使他们看到错误之所在以及错误的原因,可以有效地消除错误,而且能使学生加强对数学的一般理解。还有人提出,不应把错误仅仅看作是教师用以诊断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寻找消灭错误的策略的工具,还应把它看作是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动机和手段。要使学生认识到出现错误并不是坏事,它为进一步进行教学活动(包括解问题、提问题、批判的思考等)提供了机会。要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为什么是错误,而不只是如何把它改正过来。如果善于把错误作为质询和探究的出发点,就会使学生得到更大的益处。
四 关于解问题的教学的研究
近些年来,解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各国数学教育工作者着重研究的一个问题。这次会议着重研究以下两个问题:1.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情境;2.如何教学生学会使用解题的一般策略。
有的代表指出,传统的教学解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由教师给出一个范例,让学生模仿。教师不仅没有给学生准备真实的问题情境,也没有教给学生一般的解题策略。这样既不能提高学生解问题的能力,也不能提高他们解问题的积极性。
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问题的情境,有的代表提出,要引导学生弄清题里有关的事实数据,确定解题的目标以及这些事实数据之间的关系。会上有的代表介绍了他们对影响解题策略的因素所进行的研究。有人认为,问题的易难与其具体、抽象的程度以及有无事实或有无假设有密切关系。一般地说,具体的比抽象的要容易些,有事实的比假设的要容易些。还有人研究认为,一个数学问题,既有数学结构,又有逻辑—语言结构,这两者都影响着学生的解题策略。此外,学生的解题策略还受着学生生活经验的影响。
关于如何教学生学会解数学问题的一般策略,有人认为,学生解题时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如联系、分析、分类、想象、选择、作计划、预测、推论、心算、检验、评价等。要根据学生解题时心智活动的特点给以指导。有的代表强调,通过自我提问,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培养学生自己监督、调节他们认知活动的能力(即所谓超认知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位代表在小学四年级进行试验,开始由教师示范,联系数学问题的情境和具体任务,自问自答。如:“首先我需要做什么?——我必须弄清这道题要我做什么。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事?那么我知道什么可能对解题有帮助?我以前是否见过这样的问题?题里的条件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我能把它找出来吗?我能想出一个类似的或者比较简单的情境吗?合理的答案可能是什么?……”学生熟悉这种自问自答的方法以后,开始练习自己设问,自己回答并加以评价。一年以后,大多数学生能自己构建解题思路,显示出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以及改变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具有很大的影响。
五 关于一般教学方法的研究
会议对于一般教学方法没有进行专门讨论,但是谈到其他问题时,涉及到一些教学的原则问题,值得注意。例如,谈到教师的培训问题时,提出知识不要由教师来传输,而要由儿童来构建;强调教师要能促进学生提问以及对数学的应用的探究。有的代表在谈到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时,着重在课堂上是否做到:学生的学多于教师的教,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平衡,学生的相互作用,发展学生的合理思维技能与一般的解题技术。
有些代表介绍了对新教学方法的试验研究。例如,有的代表采用探究法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原理。在探究问题时,学生要收集数据,进行推断。如练习普通分数化小数时,让学生探究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他认为,认识的好奇心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因素。动机越强,学习的坚定性越大。他还认为,学具在探索问题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原理。特别是对差生,可以产生较大的效果。有的代表试验用所谓“有引导和对话的自学法”。指出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讲解、做中学、发现和程序教学这四种方法与古希腊的对话(讨论)法的结合。强调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经过特殊设计的教科书,通过细致计划好的对话使学生对所学的新课题得到充分的理解。这些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监督和引导下进行。经过试验,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解题能力都比用传统的讲解法好。但是也指出最困难的问题是编写和印刷教科书。还有的代表强调采用使学生独立工作的方法。认为保证学生有独立工作的条件很重要。教师的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应有一定的比例,尽力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实验和讨论。但是对学生的独立作业的安排要有专门的准备。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语言教育;问题;策略
一、 引言
在小学教育中,小学数学教育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语言精炼度比较高的学科,必须注重语言的合理应用,才能帮助小学生快速理解各个知识点,最终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提高。因此,对小学数学教育中语言教育问题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对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有整体性的把握,以真正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二、 小学数学教育中语言教育的基本情况
根据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需要注重语言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才能让抽象的数学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学生的理解,最终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水平。在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情况下,小学数学语言教育还存在不够规范、不够合理和不够标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并且,小学数学语言教育的教学思路还不够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大大影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最终降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与此同时,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够强,各种语言教育活动得到有效开展,导致小学数学语言教育没有比较高的艺术性和形象性,使得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无法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最终影响小学数学语言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整体效果。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对语言教育给以高度重视,才能更好的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整体水平,最终推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不断创新。
三、 小学数学教育中语言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针对上述小学数学教育中语言教学存在相关问题,教师必须注重语言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并合理的采取有效解决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语言教学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语言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语言教育的艺术性、规范性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和辅助作用,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语言教育的艺术性和规范性,才能让整个课堂更加生动、活跃,最终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一般情况下,在开始上课前教师充分做好教学准备,注重语言的精炼度、思路的清晰度和教学内容的重点化,才能让小学生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以便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细心的指导,最终促进小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不断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才能确保语言教育活动额有效进行,最终促进小学生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例如:在进行数字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拿出一张有不同数量的兔子、鸭子、猪等的图片,以便学生快速掌握数字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
(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增强
在进行不断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要采用一些鼓励性、嘉奖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才能真正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快速解决各种问题,以在改正相关错误和各种问题的时候,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所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他们存在的差异性,才能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从而在表扬优异学生的时候照顾到差生的情绪,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我提升意识,最终促进小学数学语言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例如:在进行乘法计算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提出“30x5=?、50x2=?”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和快速的计算结果,最终在“你们真聪明、你们棒极了”这样的表扬性语言下,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语言教育的形象化、生动化
在有效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真正确保语言教育的形象化、生动化,以在清晰的教学思路和流程下,让学生快速理解、记忆和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点,最终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合理采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教育的生动性、感染力,才能让比较抽象的概念、难度较高的题目更加易于理解,最终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语言教育整体效果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乘法”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校小组,然后用六根粉笔、两块橡皮擦作为教学道具,以了解“2和6”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四)采用幽默性的批评语言进行教育
受到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对很多新奇的事物感到惊讶,从而影响他们上课过程中的注意力。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语言教学时,教师需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采用幽默性的批评语言来帮助学生改掉各种不好的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效果,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例如:在快要放假的时候进行课堂教学,小学生会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教师必须采用诙谐的语言婉转的告诉学生认真学习的重要性,以便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最终为小学生未来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 结束语
总的来说,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问题给以高度重视,并将其贯穿到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改掉不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语言教学的规范性、幽默性和形象化等,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才能不断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最终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整体效果不断提高。(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紫云学校)
参考文献:
[1] 包永红.探究小学数学教育中若干问题的缺失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09:19.
[2] 于桂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5,21:177.
[3] 李军.浅议小学数学教育如何实现创新[J].赤子(上中旬),2015,11:249.
篇9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自然地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整合的最佳效果是二者的完美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彻底更新。观念必须先行。我们认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现代教育的崭新观念,然后才有教学手段与教学实践的全面优化。所以,从创新教育的高度认识现代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是时代对教师的崭新要求。
(一)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破除对CAI教学认识的若干误区。当然,有一些顽固的认为CAI教学不过是电脑代替黑板、粉笔的教学,这样的观点当然不值一驳。但是,还有一些经常运用现代媒体教学的老师也会有的困惑,却不得不予以厘清。
困惑一、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理由是现代媒体由于制作的成本比较高(这里指的是时间成本),而且必须在课前准备好,不能根据学生的发展及时调整课件的播放顺序、不能及时增减课件内容,不能显现老师没有预计到的、但学生新发现的有价值的创新样式等等。
对策:
现代媒体不是限制了创造思维的发展,而是为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平台。这以创造思维的发展平台是人类历史上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平台,并且它还在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着。诚然,我们现在不能在几十秒钟几分钟内根据学生发展制作出满意的课件,我们也无从抓住学生的突发灵感,并且立即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但是,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收集相关的课件资料,以便用的时候随时都有;也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随时凋取所需资源。这是解决突况的必要准备,此其一。另外,作为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的时候,应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创造思维发展可能达到的领域,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此其二。
然而,上面所讲的两个准备都是被动的准备;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应该主动。现代媒体能够展示几乎小学数学里所有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现代媒体的巨大优势之一;现代媒体能够提供百倍于传统媒体的文字、图片、声音信息,将这些信息有机的组合,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组合是创新的捷径”。所以,积件的形式准备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转变教育观念的要求。
困惑二、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主导性的发挥。
理由与误区一恰恰相反,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而不是学生。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教师的亲和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成了电脑机器的部分零件。不是由人来控制机器,而是由机器(电脑)来操纵人(教师和学生)了。
对策:
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做到运用现代媒体象运用手臂、运用粉笔那样自如。一旦能够自如的运用现代媒体(至少包括电脑和网络),教师就等于多长了一条灵巧的手,多了一张讲解自如的嘴。
另外,运用媒体,不是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亲近机会,而是大大的增加了这种机会。——有了网络,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几乎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交流,而不局限于教室这一狭小的空间,不局限于上课这一点可怜的时间。现在,简单的电子邮件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困惑三、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空间思维、语言形成等的发展。
理由是现代媒体(特别是前几年开发的平面视觉效果的课件)大都是平面的,即使是三维的画面也是虚拟的,不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而且,每一个知识的细节都由课件展示出来,学生就会产生懒惰情绪,依赖于电脑进行想象,以至于离开电脑就无法展开想象思维。另外,一方面,电脑大大的增加了视觉刺激的时间;另一方面,语言刺激,特别是学生自己开口读的机会就会相应的大大减少,从而不利于学生语言,特别是规范数学语言的形成。
对策:
空间想象能力要通过大量的表象感知才能逐步培养,传统教学手段往往不能形象的展示很多知识(特别是几何知识)的形成过程,而电脑却完全可以。比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电脑能够将圆平均分成的分数达到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多份数。至于语言的形成,更可以利用电脑的声音、动画等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既是给学生的示范,也可以充当“带读”的功能。
综上所述,现代媒体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教师应该找到现代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努力用创造教育的思想把握现代媒体在小学数学中的融合。
(二)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整合现代教育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准确把握、巧妙利用二者的融会点,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数学的误区之一是只求结果忽视过程;创新教育要求最大限度的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只有明了知识的形成、结构、链接方式,学生才能运用这些方式去创造新的成果。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就运用了现代媒体,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利用解霸制作了圆柱的展开过程。学生看到,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然后慢慢的展开,最后在屏幕上展示的是圆柱的两个底面(圆)、一个侧面(长方形)。
但是,我没有停留在这一层次,而是继续问:“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圆柱的侧面还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可以想象到还可能是正方形。然后又继续在电脑上显示:只要圆柱的高与地面周长相等,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正方形。然后继续问:“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还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答还可能是平行四边形。电脑显示:斜着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之后就是平行四边形。还有学生提到,如果允许剪两刀的话,可能是什么形状。
在教学《球的简单认识》时,我也运用电脑,将球的各个部分、球的不同切面展示出来。学生就能够轻而易举的理解球心、半径、球面、通过球心的切面等。
这样,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造思维得到了同时的发展。
二、演示数的无穷魅力。
创造源于对所从事的活动深沉的爱。只有将数学的美、数学的魅力充分展示给学生看,学生才不会将数学视为畏途,从而创造出在成人看来哪怕是幼稚的可笑的“新”。
比如,在学完比例之后,我让学生思考:具有六个约数的最小的两位数是(12);它有哪些约数?(1、2、3、4、6、12);这些约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学生经过简单的思考,发现可以组成比例。
我又问:“只能组成一个比例吗?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学生经过讨论之后,找到了很多个比例。我将他们说的比例及时输到电脑屏幕上。最后,形成了这样的排列:
1:2=3:61:2=6:12…(共九个)
2:1=6:32:1=12:6
6:2=3:112:2=6:1
3:1=6:26:1=12:2
…(共八个)…(共八个)
由于这六个数可以组成九个“原始”比例(不允许重复数字,如1:2=2:4就不算),每个“原始”比例可以组成八个不同的比例,所以,一共可以组成72个不同的比例。
这样的梳理,排列清晰、整齐美观,让学生充分看到了数字、数学的美,同时,也接触了初步的排列组合。思维有序、方向发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必由之路。
三、演示数与形的结合。
我们的现行教材是将数(代数)与形(几何图形)分开教学的;而实际上数与形的结合是今后数学学习(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数与形的结合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运用现代媒体,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是现代媒体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最佳交汇点之一。
在学完正比例、反比例之后,我让学生找:在学过的几何图形公式里有哪些能组成正比例,哪些能够组成反比例?
我在电脑上展示了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并且引导学生回忆;学生一边说正反比例,我就一边在电脑上输入,很快就梳理清楚了:
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里面的正反比例很容易找到。可喜的是,我的学生还找到了:
1)在正三角形里面,边长与周长成正比例;在三角形里面,底一定,面积与高成正比例;
2)在长方体里面,高一定,底面积与体积成正比例;长方体的底面周长一定,侧面积与高成正比例;
3)在圆里面,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周长与半径成正比例(上面的例子还可以组成一个正比例、一个反比例)……等等。
在学完了圆柱、圆锥之后,我又一次用电脑演示、重温了前面的正反比例,让学生找出了公式当中可能形成的正反比例。
利用现代媒体将数的知识与形的知识结合起来,发展学生思维,是媒体运用到数学教学的独特优势。
篇10
关键词:新教育理念;小学数学;自主预习;有效性研究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主张让学生进行课前自主预习,究其原因主要是害怕学生对所讲解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失去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按照自己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然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经历对新知的探索过程,在探索过程中产生数学思考,获得数学知识,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在讲解新内容之前可以让学生课前进行有效的自主预习,以有效的课前预习来促进有效教学,从而提高自主预习有效性。
一、设计内容,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进行课前预习内容的设计可以提高小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兴趣,教师在对学生预习设计过程中,应当从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课前数学预习作业,从而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使课前预习成为学生主动的、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计量单位”相关内容时,可以给学生设计相关课前预习作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的计量单位有哪些?与重量相关的计量单位又有哪些?他们的直接关系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物品(如苹果、西瓜等)适合哪种计量单位?学生通过预习计量单位相关内容并在课前收集一些与计量单位相关物品,学生在收集物品和观察物品之间差异的过程中了解计量单位之间内在关系,对计量单位也有一定感性认识。这样预习作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预习兴趣。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应该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对所要预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和探索兴趣,积极主动地完成预习任务。
二、明确要求,指导学生预习方法
课前预习是学生上课前对即将要讲的数学内容进行独立学习的尝试,以便于掌握听课主动权。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步骤以及具体预习方法。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小数乘法”相关内容之前,可以把简单的数学题目转变成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妈妈在菜市场看见3只鸡,每只鸡20元,如果妈妈想要买走这3只鸡,总共需要付给对方多少钱?”同样,“如果妈妈想在菜市场买3个鸡蛋,一个鸡蛋1.5元,那妈妈总共需要付给对方多少钱?”之后再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与小数乘法相关的问题有哪些?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将数学知识向现实生活的转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现实生活,进而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预习有效性。
三、持之以恒,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仅不知道预习数学的具体方法,而且也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兴趣。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可以自己在预习过程中设计相应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每天给学生布置相应预习作业,把预习的内容及问题写到黑板上,要求学生认真抄写在作业本上,回家认真完成。在上课检查预习时请学生谈预习收获,正面引导,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还可以发动学生同桌或小组互查,相互督促,使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好习惯。为了帮助学生开展具有反思性和探究性的预习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计一种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案,要求学生把预习的思考过程简要写出来,比如,你通过预习学会了什么?你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有没有与课本不一样的想法或你认为更好的想法?
总而言之,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预习,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对于自己遇到的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向老师询问,师生共同进行探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节省了不必要的讲课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预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