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篇1

1 通过创设演示实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教材中涉及的环保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随机应变,就目前全球关注、防范、重视的环境问题创设实验,强调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

比如全球关注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防范全球气候变暖。那么在教学二氧化碳,讲到温室效应时,可以创设一个实验:收集两瓶气体,一瓶盛空气,一瓶盛二氧化碳,在两个瓶中各放一支温度计,用橡皮塞塞紧瓶口,然后放在太阳光线下照射。过一会儿,观察到两支温度计的温度不一样,使学生感到很新奇、很有趣。通过简单的实验,使学生分析、讨论、明白,在相同条件下,温度不同是由于集气瓶中所装的气体不同,从而解释由于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性气体含量的增多,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散发,使地球的表面平均气温上升。然后再讨论地球表面气温上升会导致什么样严重后果?并结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内容联系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实际,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人类必须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多植树造林等,才能有利于环境的改善。

2 通过探究、改进实验,防止污染,强化环保教育

在教学时,教师应对某些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实验进行探究性改进。例如,研究红磷在空气中燃烧,铵盐检验时产生NH3,CO还原氧化铁实验中CO的使用等,往往可能污染或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改进实验,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烟尘、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装置改进(如多余的SO2通入碱液的吸收,可用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NaOH溶液),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再如有毒气体CO等,增加酒精灯燃烧尾气处理装置)。这样做,一方面是减少有毒、有害气体对实验室空气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再者在改进化学实验时,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溶液酸碱性检验实验时可改用点滴板),这样不仅节约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3 创设家庭小实验,推进环保教育

家庭小实验是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没有被人们重视,特别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课外活动和自主探究尤其重要。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实验的能力,也要从中推进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教师应针对教材,不间断地创设家庭小实验。比如,笔者就当地水污染的情况,组织布置学生回去测定水源的酸碱度,了解主要的污染物,探究水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净化水源等。再如:如何帮辛劳的妈妈除去冰箱中的异味?(市场上买一些木炭用纸包住放入冰箱1~2周后观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类对水资源、空气的污染等,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减少对水资源、空气的污染。

总之,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中学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性,努力培养学生牢固地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好人类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徐春放,刘义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J].化学教育,1999(2)

[2]张魁柱,郭海鹰,刑振清.实验改进与环保意识[J].化学教育,1999(2)

篇2

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环保元素

我们身边有很多可以有效利用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就地取材,激发学生对环保的兴趣。

比如:有一次,笔者上劳动与技术课,这节课前学生刚上完体育课,大多数学生人手一个矿泉水瓶或饮料瓶,垃圾桶都装不下了。这时笔者灵机一动,决定把原先的教学计划放一放。笔者笑眯眯地问学生:“矿泉水喝完了瓶子咋办?”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扔了呗。”笔者就诱导学生:“那老师能借你们一个空瓶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把手里的空瓶子递过来,并疑惑地看着笔者。学生都在想:“教师要拿这个空瓶子变啥戏法?”笔者拿到空瓶子,先把瓶子剪到合适的高度,边缘用透明胶带粘好,然后从工具箱里拿出几块小花布,在小花布的背面粘上双面胶,有规律地把瓶子装饰了一下,倒入清水,学生都惊叹道:“ 哇!放入植物就是小花瓶啦!”笔者赞同学生的观点:“是小花瓶,怎么样?美吧!其实,生活中,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就随时可以变废为宝。这就是低碳,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材料反复使用就是低碳,就是环保!那么,你们手中的空瓶子现在想好要扔了吗?”学生都不好意思地笑了。笔者就因势利导:“那么,这些空瓶子还能做些其他什么手工艺品呢?”学生的兴趣再次被笔者点燃了。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做笔筒”“做沙发”“做灯笼”……这一节课下来,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个小作品,有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塑料娃娃、小花瓶、笔筒等。学生觉得世界原来如此神奇,那些原本会变成垃圾的废旧物品经过我们的巧手可以变成各种漂亮的工艺品。

二、走向课外,多渠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综合实践的劳动与技术教学只有以实践体验为主,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想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仅仅靠课堂上的教学是不够的,它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为使学生在课外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又动脑,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与技能,激发环保意识,培养环保精神,在上好劳动与技术课的同时,笔者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本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实践低碳环保行动。但这些活动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我们要多渠道进行联系落实。

1.要多与班主任沟通,双管齐下

很多班主任都感慨,每学期的班容班貌布置都要买几盆盆栽植物绿化教室,但没多久就出现枯萎或死亡现象,到第二学期又要重买,非常可惜。笔者利用课间时间与班主任沟通,组织了“盆栽认养”活动。这样每组学生可以认养一盆,看哪一组养护得更好。这一活动,不仅可以让保护生态、改善环境、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林这样的环保理念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 帮助全体学生树立和巩固绿色环保意识,进一步美化我们的校园环境,还能培养他们爱校、护校、建校的积极热情。笔者倡议全体学生从自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爱护环境,增强小主人翁的责任感。

2.发动家长合作,共同参与

都说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护航者,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只要能让孩子学习进步的事情,大多数的家长都是愿意陪孩子一起共同学习、研究的。

比如:笔者组织过“一次性餐盒”的研究,就是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点燃或滚油浇注一次性餐盒,观察它们在焚烧时出现的浓烟,以及滚油浇注后出现的严重变形等现象,让学生意识到一次性餐盒的危害。然后,笔者让学生查阅资料,学会鉴别一次性餐盒好与坏的方法,并调查一次性餐盒的使用情况。这一活动中,学生的感受很深,收获颇丰。学生都普遍反应有了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比自己一个人实验要安全并顺利得多,家长也说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笔者还组织了“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家庭、社区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

3.让学生分类收集、整理物品,主动研究

篇3

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阳光、空气和水以及广阔的空间与活动场所,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没有了环境也就没有了我们人类。长期以来,人们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由于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乱砍滥伐、过度放牧、无节制地占用耕地等,使得全球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这些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由于许多人环保意识淡薄,破坏资源、损害环境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与环境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途径,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本身,使学生产生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这些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渗透,达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如在进行世界的气候、土地资源、水资源、农业、工业等内容的教学时,都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阐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讲初一地理“气候变暖”的内容时,通过让学生课前了解相关内容、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他们认识到: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同时大量地砍伐森林,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这是最终导致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气候的变暖不仅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地区被淹没,还会使生态失去平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危害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在学习中国地理时,要强化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的国情,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如讲到我国的自然资源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总量丰富,又要让学生认识到,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使得各种资源人均占有量极其有限。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类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要求,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后他们纷纷表示自己以后要以步代车、过低碳生活等。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1.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课堂教学是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途经,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主阵地,创新教学方式,以达到环保教育的最佳效果。教学中可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出示图片、放映录像等),通过图文并茂、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动为静的手段,增加教学的容量和教学的直观、形象效果,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报纸杂志、调查访问等形式收集各种环保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此外,教师还可以把课外收集的各种有关环境污染的实例和数据用于教学,这些生动有趣的实例和触目惊心的数据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效果。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

学生良好环保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实践。如果一个人不能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也只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检验,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变为环保实践行为。

篇4

学前期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特点,决定了孩子们对于环保这一概念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抽象的。如果是单一的言语方面的说教往往会显得很枯燥,幼儿也没有学习的兴趣。美工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操作活动之一,是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重要途径。美工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手、眼、脑协调能力,而且能促进动作灵活发展,提高幼儿审美情趣,还能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可以从培养浓厚的兴趣入手,在感兴趣的学习中渗透环境教育,让幼儿快乐、轻松、自然地接受环保教育。美工活动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开展具有环保特色的活动

在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带有环保特色的美工活动。比如,收集各种各样的废旧物品,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把废旧物品再加工变废为宝,制作成幼儿可操作的、而且也非常漂亮的各种装饰品或者玩具:废旧报纸可以变身为纸球,旧杂志可以让幼儿进行撕贴活动……呈现出来的作品颜色丰富,而且很有特色。活动中,幼儿往往非常好奇,“咦,这些不是爸爸不用的旧报纸吗?居然还能变成好玩的纸球,那还能变成什么呀?”废旧物品大变身的活动,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而且能使幼儿懂得许多资源可以再利用。这些看似无用的废品还可以作为我们上课的材料,美化我们的生活,还可以节约资源,在锻炼孩子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同时,又使幼儿有了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将活动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

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美工活动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要让每个活动的内容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可以作为活动的内容。《幼儿园规程》指出要引导幼儿亲沙、亲土、亲水等亲近大自然,这样才知道要保护大自然。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环保教育,有利于巩固孩子的环保认识,加深对环保实质的理解,逐渐使环保成为幼儿的一种自觉行为。如泥土是我们随手可得的资源,幼儿对泥土有着特殊的情感,每当幼儿有机会在泥地上,总是用手摸摸土,在泥土里扒一扒,有时还拿在手里团一团。泥土是取之不尽的大自然的教学资源,开展泥工活动可以让幼儿更好地亲近大自然。这既丰富了教学活动,锻炼了手部肌肉的发展,又利用了身边的资源,减少了资源的隐性浪费。

三、材料使用的环保性

学前期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美工活动中的材料选择和使用,应选择安全、卫生、无污染的废旧物品,部分物品可以进行清洗后再利用。这样,才能放心大胆地让幼儿去玩、去操作、去创造。安全环保的材料,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可以在收集各种各样的废旧物品,如报纸、广告纸、纽扣、塑料袋、果奶瓶后,组织幼儿对物品进行分类,进一步了解废旧物品的分类,在进行分类的同时进一步意识到不同类型的垃圾都可以再利用,哪些还可以循环使用,这也让幼儿感觉到自己的本领很大。让幼儿利用自己分好类的废旧物品进行创作,在环保活动中体验成功感与满足感,进而激发幼儿积极主动的环保行为。

四、在兴趣中培养幼儿积极参加美工活动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开展美工活动时,要从培养浓厚的兴趣入手,在学生感兴趣的美工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让幼儿快乐、轻松、自然地在说说、玩玩、做做、画画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论在活动的选材、设计,还是活动的过程中,都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幼儿吸引到活动中。在每一次活动后,都使幼儿更加积极向上,更加热爱生活,对待人、事、物更加和谐、友善,自己也更加自信,更加善于保护环境。

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29-01

化学是一门与环境有密切关系的基础学科,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后,懂得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环境污。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重点介绍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绿色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倡导绿色消费的新观念,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1 结合化学知识渗透环保教育

(1)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危害,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威胁。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懂得充分利用资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会运用化学原理消除污染。

(2)充分利用教材、网络和社区资源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3)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环境、关爱他人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2 利用课外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3 利用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有些化学实验会产生有害气体、有害废水等有害物质,对教室、实验室等造成污染,甚至影响到师生健康。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对每一个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实验,都要强调注意事项,讲解如何避免污染,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与环境有关的实验都是一个很好的教材,懂得环境保护无小事,环境保护从身边做起。比如:

(1)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稀的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硫粉的用量要尽量的少,只要不影响到实验现象即可,若实验后还有硫没有燃烧完,要及时熄灭,不能让其持续燃烧,防止二氧化硫逸散到教室中造成污染。

(2)氧化碳还氧化铜的实验,为防止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尾气不能直接排放,要用气球收集或直接点燃,并引导学生讨论是否还有更科学的处理方法?(用导管把尾气引到氧化铜下方点燃,既可防止污染,又可节约能源)

(3)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实验,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实验,把其中的许多反应改成微型实验,改在点滴版上做,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也减少了废液的产生。对实验后的废液,要求统一倒在指定的地方,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4 开展社区环保调研学习活动,培养环保参与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社区资源,有效地开展与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环保参与意识,争当环保小卫士。

(1)进行环保教育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积极开展与环境有关的社区调查活动,引导他们发现环境问题、展开探究、获取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如:组织学生参观本地企业,如造纸厂、合成氨厂的生产和废水处理性况;组织学生调查本地水域中水葫芦狂长的状况;组织学生调查当的环境污染情况,提出治理的初步意见。通过以上活动,可以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环境污染的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保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学校的课堂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前提,能够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逐步提高社会的整体环境。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还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思想,从日常的生活中着手,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在日常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帮助小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环保意识。

一、在课堂中开展讨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美术在课堂教学中涉及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不但涉及美术专业知识,同时也与社会整体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小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能够感受到环境对人类生活质量的影响,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自身良好的环保意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讲授环保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实现环保与教育的有效结合,将环保意识推向教学的各个层面。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欣赏众多的美术作品,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学习跟动物有关的创作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解作品中各种动物的生存现状,发挥小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讨论保护动物的各种方法,激发他们从小就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和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采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高对环境的整体认识,认识到自身对环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结合故事、录像、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同时在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渗透环保知识,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例如,在美术课堂中经常会使用绘画本以及铅笔,部分学生一旦画错,就立马撕掉重画,经常出现浪费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小学生形成节约的良好品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循环利用的习惯,增强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收集废旧材料,改变学生不良习惯

在美术作品中有众多的艺术品是来源废旧材料的再次创作。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产生垃圾。如果将垃圾再次利用便成为了材料,合理利用、稍作改造,经过装饰后部分垃圾就可能形成精美的艺术品。收集废旧材料不但能够减少环境中的污染,还能够提高创作的可能性,最终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废旧材料,进行美术创作。这样不但能够减少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提升小学生对艺术的创作灵感。

四、运用绘画创作,宣传环保重要性

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视,保证学生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h保意识。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添加环保意识的元素,让小学生在课堂环境的熏陶中感受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自身的环保意识。此外,教师需要对小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帮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创造一些与环保题材相关的作品,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对环保的重视,将环保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篇7

【关键词】高中美术课 环境保护 价值观

现代社会中,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着自然,推动着社会进步,人民大众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衣、食、住、行越来越方便、快捷、舒适。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地球是我们自己的地球,地球多灾多难无疑是我们人类自己遭殃。天灾虽然难躲,却是因为许多因素造成的。比如,都市化、森林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海洋污染等等,都影响着人类受灾的程度。因此说,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和破坏有关。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呵护我们的地球,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

新时代的高中生应该具有环保意识,有良好的环保习惯,与万物和谐相处,与大自然为友。我们要爱惜每一个生命,不能拿高级和低级的天平去衡量,真正领悟到“万物休戚与共”的真谛。并非贵的东西、外表华美的东西就是好,就是最有价值的,如果是违背环保的产品,我们使用了该产品只会给环境带来危害。因此我们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美术教师要把环保意识渗透给每一个学生,而美术课从始至终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这对于我们教师在美术课堂中渗透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道德观是有绝对优势的。所以作为教师要使美术课在环保教育方面发挥最大作用。

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

一、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大自然之美,从而热爱大自然

在给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外国风景画中,让学生们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到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身心带来的愉悦,进而热爱大自然。比如在欣赏上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时,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那山的宏伟,那磅礴的气势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产生了对大自然的膜拜和向往。在欣赏花鸟画、动物走兽画时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保护动植物,珍爱生命,珍惜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二、学习优秀建筑作品,懂得建筑与自然和谐之美

(一)在学习建筑作品时,要让学生明白建筑与自然和谐为美

比如美国建筑师赖特建造的《流水别墅》,别墅与周围的树木、溪水、山石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使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中国的园林建筑更是巧妙地把大自然搬到庭院中,它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欣赏这些优秀的建筑作品,让学生懂得了建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益处,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之美。现代社会中人造环境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也使人类渐渐远离了自然环境,更有的建筑为了追求利益而破坏了自然环境,比如无节制的占用耕地,森林破坏等,最终因为破坏环境人类要自食恶果。所以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不能破坏自然,在现今社会中房地产开发热的现象下,要坚持环保意识,要认识到在创造利益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消除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二)在建新的现代建筑的同时,要坚持对古建筑、遗址的保护

古建筑和遗址是先民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看到这些古建筑和遗址,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它们带给我们的美感和历史价值。而这些古建筑和遗址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毁坏就不能复原,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这点。新的建筑要与周围环境、与古建筑、遗址融为一体。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要精心设计、合理规划,使古建筑及古遗址服务于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在现代社会中重放光彩。

三、在设计和使用产品时首先要考虑到环保因素

(一)在学习工艺、设计作品时,要让学生明白设计作品时要具有环保功能

环保意识是设计意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制造产品时原材料的利用、使用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使用完之后的回收都应尽量考虑到环保的问题。在欣赏作品时教师可以选择两种同类产品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具有环保意识较强的产品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环保的益处。还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日常的生活用品运用环保理念进行再设计,使之更符合环保标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选择和使用产品的准则。

(二)提倡节俭,提倡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垃圾

将废物利用,因材施艺,经过巧妙的构思和加工,废物也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中国古代工艺品的一件玉雕作品《白玉雕桐荫仕女》中,这件玉雕的美让人们惊叹。作品表现的是江南生活小景,颇具有诗情画意。而这件作品的玉料是一块废弃的玉料。后被玉工发现随形巧做,因材施艺,使之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去发现日常生活中废弃物的美,通过巧妙构思和加工,把废弃物变成有用的作品,装饰和美化生活。

四、开展课外活动,加强环保意识

篇8

关键词:环境 烹饪 污染 教育

      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它孕育了人类,供给我们生存、发展和繁衍子孙,它曾经提供我们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使我们创造了人类现代文明,产生了工业化社会。正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类破坏和污染环境在加速,全球性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大气污染加剧,酸雨范围扩大、淡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面积扩大、森林资源锐减、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臭氧层耗损、危险废物扩散和全球气候变暖等,都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作为一名烹饪教育工作者在烹饪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也是义不容辞。

烹饪教学中加强学生环保教育的必要性。人类要生存就的吃饭,而一日三餐离不开烹饪,人类的烹饪活动关系到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

首先烹饪对空气的污染。烹饪对大气的污染虽比不上工业或交通运输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严重,但它对大气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厨房空气的污染,严重时危害人体的健康。

烹饪过程中,食物在熏烤时产生的炭黑中,煎炸时的高温油脂中都含有大量的3,4——苯并芘、脂肪酸聚合物等物质,它有很强的致癌作用,我国肺癌病因大多来自简陋灶的燃料,不论使用哪种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污染都是严重的,其燃烧过程中主要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可吸入粉尘,人长期吸入易引起心血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疾病。

其次烹饪对水的污染。世界环境保护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地球上的水污染70%来自日常生活排出的废水,其中由于烹饪造成的厨房污水占相当的比例。在整个烹饪过程中,原料的加工、处理、蒸煮,餐饮具的洗涮等过程都要排出大量的废水,而这些污水排入下水道后与工业污水混合,然后再排入附近的水体,其中主要含有有机污染物及一些悬浮物,耗氧量最高,会导致水体缺氧并散发出异臭,从而使水体失去利用价值。另外,有些饭店及城市居民将烹饪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原料,剩饭剩菜进接倒入湖泊、河流、海洋也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水体污染。如果将受过污染的水体重新作为烹饪用水和使用受污染的烹饪原料时,容易引起污染物在人体内蓄积,出现生物富集现象,引起慢性中毒,患有多种疾病,破坏了生物界的生物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另找水源或对已污染的水源进行净化处理,这样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浪费,而且容易引起城市水荒。

     再次烹饪与白色垃圾的污染。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应,中国也是世界上白色污染发展最快的国家,而白色污染主要是由于烹饪业的发展造成的。

随着近几年快餐业的发展,一次性塑料餐具、水具和各种塑料包装被大量使用。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一次性餐具、水具的生产和消费市场,目前年需各种快餐盒(碗)100亿多只以上,方便杯等一次性水具200亿多只,其它塑料包装产品数十万吨。单我国的铁路客车每年就耗用白色塑料餐盒约7亿多只,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垃圾中,一次性塑料用具要占到垃圾重量的5%以上。这些塑料制品的密度小,体积大,重量轻,易随风、随水散布,因而从农村到城市、从小河到大江、从铁路到人路到处可见这些白色污染物的踪迹,当这些以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塑料为原料的一次性用具被废弃后,由于污染物在自然状态下,它们的分解至少需要200年,不仅破坏环境卫生,还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甚至人类的免疫系统也有较大的破坏。

最后烹饪与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吃是人类维持生存的一种生物本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仅仅吃饱已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追求吃得好、吃得有营养。于是有吃青蛙的、吃益鸟的、吃保护动物的、就连那毒性很大的河豚也要“拼死”吃一吃。许多饭店为了满足顾客招揽生意,而一些不法分子趁机盗猎野生珍稀动物从中牟取暴利,照这样下去不仅会破坏食物链的某些环节导致生物系统的退化崩溃,而且也会使一些濒危的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的进程。2003年出现的“非典”、2007年禽流感、和今年的H1N1型流感“也与人类破环环境和滥食野生动物有关。到了腊肉飘香的季节,有些人不惜砍伐森林用松树熏制腊肉,似乎只有这样做出来的腊肉才是最正宗的;烹饪业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似乎只有这种筷子才是最卫生的,岂不知从一棵树制成筷子木材利用率只有60%,仅仅使用几分钟就被扔掉,这是何等巨大的浪费!森林覆盖率占68%的日本,就从不生产这样的筷子,全部从中国廉价进口,且用过以后还要回收再利用,可见日本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比我们强。我国部分农村和一些贫困地区烹饪时主要以木柴作为燃料,他们为了活命和糊口对森林进行毁灭性的破坏和掠夺。电视报纸上曾报道有一个是国家级贫困县。那里的人们为了生存每年要砍伐大量森林,其中商品材料仅占24.5%,而烧柴却占了48.9%。不知他们有没有想过毁坏森林的严重后果,造成大量水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气候改变、植被破坏出现沙尘暴现象等。这种低价值利用木材瞬时化为光和热的做法实在令人痛惜。

不知谁说过:“如果有一天,所有的野生动植物都因失去生存的空间而消亡,那么这一天也就是人类的末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烹饪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有如此密切关系,因此在烹饪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非常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就知道烹饪与环境的关系,在讲授《烹饪原料基础知识》《中餐烹调技艺》《烹饪营养和卫生》等专业理论知识时也应该讲授一些关于环保知识,在烹饪实习操作时教师在操作时应以身作则保护环境和保护珍惜动植物,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当中有意识保护环境和拒烹珍惜动物,为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环境赴助行动,为人类更好的明天努力。

参考资料:

1、《烹饪营养和卫生》  蒋建基、张怀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2

篇9

关键词:高职化学教学;环保意识;教学情境;化学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活动

在高职化学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要求的提高,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注重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工作,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必须认识这项工作的意义,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增强。

1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应用能力。教学中通过采取相应的策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化学实验操作,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知识应用能力,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在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中,离不开化学知识的应用,而通过化学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进行合理利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高职化学课程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热爱我们生活的家园就是其中之一,而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通过引导学生对环保内容进行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策略

(1)合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在高职化学课程教学中,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以便能更好地指导自己将来的工作。同时,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放到课程教学情境当中,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在分析环境问题以及探寻这些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

(2)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第一,合理设置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更加全面地了解实验现象,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进而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在添加化学药剂的时候,应该严格按照规定添加,需要添加几滴用量的不能超过1mL,而需要添加1mL药剂用量的则不能添加2mL,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试剂、药品使用量,从而减少化学实验对大气带来的污染,进而培养学生节约用药、保护资源、科学进行实验操作的良好态度,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增强。第二,注重对化学实验废弃物的处理。化学实验完成之后,学生应该立即对所产生废物、药品进行妥善的处理,掌握无毒无害的处理方式,提高处理效果,避免对周围环境带来污染。

(3)注重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利用节假日、夏令营活动对水土保持区、环境污染区等进行考察,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环境、温度、水土流失、森林砍伐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密切的联系。还可以撰写调研报告,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进行宣传活动,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道理,进而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4)重视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让学生知道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从而更好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总而言之,环保意识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高职化学课程教学有很多环保的内容,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采取相应的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赵艳凝,于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篇10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保护;教学

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有其教育内容上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那么,可以通过哪些方面的具体内容来发挥生物学教学的环境教育功能呢?

一、挖掘教材,拓展延伸,形成环境科学知识体系

在生物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内容确定的基础环节,就是需要挖掘教材,归类整理,适当拓展延伸,形成一个适于环境教育的环境科学知识体系。第一,凡属直接讲授环境保护知识的部分,应该讲清讲透,使学生务必掌握。第二,凡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内容,可作一些必要的引申、拓展和补充,使之与环境保护有机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第三,有些内容表面上与环境教育似无关系,但仔细分析实际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揭示这种内在联系,使学生联想到环境问题。

在构建环境科学知识体系时,选用本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正反案例作为教材的结合点嫁接到知识体系中,能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从拓展延伸的要求出发,带领学生利用节假日到生产生活第一线调查,学生据此写了许多有关环保内容的小论文,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知识教学为载体,培养良好的环境道德

开辟生物科学的德育论坛,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是生物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教育改革自我完善的必然选择。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构成的。学校开展的环境教育基本上属于自然环境范畴,但其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道德价值,即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环境道德良知。在环境教育中,环境科学知识教学是基础和载体,环境道德教育是重点和升华。以知识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道德,是环境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生环境道德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观念是人们在环境问题上对是非、好坏、荣辱的认识和判断,它决定了人们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和对生态环境的行为方式。学生一旦有了道德观念,就会有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因此,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观,是培养学生环境道德的前提。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适时教育学生用正确的观点看待自然,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如在“生态系统”的教学中,通过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种生物组成成分的动态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以及生态平衡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更清楚地意识到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自觉有效地规划和约束自由的活动,人类才能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2)训练学生的环境道德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具有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人应该有道德行为。但也不尽然,有时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会出现背离现象。由此可见,道德行为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是道德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生物学教学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规范。如督促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不乱仍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不吸烟;让学生多参加植树种花活动,参加校园绿化管理;组织学生参观园林式的工厂,了解工作人员是如何为环境保护努力工作的;让学生参加“爱鸟周”宣传活动,充当“绿色警察”,搜集废旧电池等等。通过活动,不仅强化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念,更加明确了哪些行为有利于保护环境,是道德行为,应该得到弘扬和坚持;哪些行为是破坏环境的不道德行为,应该受到谴责和摒弃。

三、以道德教育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环境法律观念的教育

在理解和感觉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提升到法律层次上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完全必要和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进行环境法律观念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哪些行为不仅不符合环境道德规范,要受到谴责,而且也违反了环境法律规范,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我国已经颁发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这些法律是向学生进行环境法律观念教育的很好材料,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学习环境保护法应与典型案例相结合。曾几何时,闽南地区捕野生动物之风愈演愈烈,屡禁不止。政府最终认识到,这种歪风单靠道德力量是无法完全禁止的,必须运用《野生动物保护法》,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制裁。我们曾组织学生观看对无证贩卖野生动物穿山甲的犯罪嫌疑人进行审判的现场直播,同学们深受震撼和教育。

综上所述,生物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道德和环境法律观念三方面。环境科学知识是基础,环境道德是重点,环境法律观念是难点。生物学教师应该在以课堂教育为主体,其他形式为补充,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的环境教育体系中,把环境教育的内容加以消化和落实。这样才能达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养成爱惜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法律观念的环境教育目的。

在上“空气质量与健康”这节课时,首先以一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升气体,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健康,引开情境的创设,揪住学生的思维。然后以园林工人、护林员等,这些在空气质量好的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呼吸系统的发病率就低,而繁华城市的交通警察,扬尘环境中的工作人员,长期生活在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呼吸系统的发病率就高,对此引导学生思考,接着讲述空气中的污染物不仅可以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其他系统的疾病,让学生认识到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之后,让学生们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当地空气被污染原因,汽车、摩托车等产生的尾气;冬季取暖时煤炉排放的煤气;垃圾柴草焚烧时产生的烟雾……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注意力都在寻找自己身边空气被污染的原因上。

最后,让学生思考,有哪些措施能防止空气污染,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外出尽量骑自行车,研究不加汽油的汽车,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冬季取暖采用集中供热,不用煤炉,不焚烧垃圾,按时将垃圾清运到指定场所,养成节约的习惯,重复利用资源,尽量少产生垃圾,开发无尘粉笔,发明能吸粉尘的板擦,扫地时先洒水然后清扫,减少扬尘,不过度装修,常开窗,通风换气,咳嗽、打喷嚏时遮住口鼻……学生通过讨论,逐渐明白,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学生还根据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认识到植物有吸收多种有害气体的作用。所以,植树造林种花种草,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多种花种草,大力植树造林,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环境,保护空气质量。

现在,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治理空气污染的力度越来越大,不仅在几十个城市通过新闻媒体定期空气质量报告,还通过各种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开通“12369”环保热线,在农村禁止焚烧,每年的5月31日是无烟日,9月22日是无车日,研制环保节能的电动车,开发新能源……

中学生物课是一门自然学科,必须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寓环境保护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寓保护空气质量教育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之中,使学生养成强烈的环保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闫勇霞.《 浅谈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中学教学参考》,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