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篇1

关键词:路桥设计;交通环境;地域经济;协调

作为交通,其是经济发展的先导项目及关键命脉,是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与基础。严抓交通就是严抓经济,唯有交通得以发展,方可以促进经济飞速发展,增大对交通方面的投入,也就是增大对民生方面的投入。近年来我国交通业得到大力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经济的高速增长,正是应证了这条规律。我国想要保持发展势头,就应始终坚持发展交通为先的原则,从而对民众生活进行改善,为民众做好服务。

一、交通运输的内在特征

(一)交通运输的基础作用

对于我国的发展建设来讲,交通运输的基础性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不但能够促进沿途经济飞速发展,同时还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同步提升,为当地注入新的活力与血液。因此,交通的运输体系对社会及经济发展都具备杠杆功能。具体体现为运输成本的价格及运输线路的建设同当地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不但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供给基本的设施,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企业转换结构,例如:转换经济规模、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大交易范围及区域、增值土地、加快城市化进程等。

(二)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

对于我国的经济运行来讲,交通运输是其重要条件,发展经济离不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良好的交通运输体系能够推动我国社会及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提高我国整体实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增强我国人们生活品质及交通服务功能的基本要求。例如:铁路修建到何处,那里的土地价格就会增长,社会与经济发展速率也会提高,从而促进一方地域的经济发展。上海的地铁线路开通后,沿途的房屋价格提升了20%左右。很多城市的发展数据显示:交通运输体系对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的影响,交通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同经济发展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交通环境同地域经济之间的关联

(一)交通运输与经济应平衡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讲,运输的供给是根据国家确定的,运输的需求是根据市场及社会发展确定的。这样,就衍生了很多矛盾。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速率无法紧跟交通运输的发展速率,从而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相反,交通运输的发展速率无法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速率,就会严重禁锢经济的发展,导致发展经济出现瓶颈情况。因此,在发展社会经济时,应平衡好交通与经济间的关联,从而做到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同时,对人们对经济及交通的需求进行满足。根据需求及供给一同确定的交通运输因素尽可以根据市场来平衡,我国也需要依据市场对运输交通的需求来确定合理的交通运输供给量,从而使供给与需求抵达平衡位置,从而不仅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准,同时也符合人们对运输交通服务的需求。

(二)交通运输是扩张城市的动力

在我国,很多城市的发展都同交通存在紧密的关联。例如:株洲、石家庄等都是因为京广铁路的途经而飞速发展起来的,以往,石家庄本是一个条件较为落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的区域,然而,因为交通的扩张促进其经济的飞速增长,带动当地很多企业优化与升级,正式因为铁路的因素促使一个省会城市的形成。同样,株洲也是如此,常言道“火车带来的城市”的株洲以往也是南方的一个偏远小镇,因为京广铁路的穿越,同时在此处有三大铁路进行教会,才造就了如今的株洲。因为交通的方便,位于株洲的市场变成了南方较大的批发市场。因此,交通的扩张导致城市范围及城市规模逐步增广,从而造成运输需求出现较大改变,这些都同交通的条件密不可分。良好的交通体系强而有力的支撑着城市的发展,为城市的建设提供动力及能量。

三、对我国交通的运输条件进行分析

伴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交通运输体系也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发展的首要事情,在当前的局势下,通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同传统相比基础更加稳定,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同交通运输比仍存在不适应的区域,需要进行完善及改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网络运输的范围及数量较少

当前,很多地区都存在网络运输较少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区域的发展较不平衡。例如:在我国地区,仍存在很多地区没有完全通行铁路。我国存在200多个乡镇、600多个乡村没有建设工作,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更加落后,网络运输的密度仅为我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村的交通条件较为落后,道路等级较低,路况较差,很多仍为泥土、沙石等路面,从而严重禁锢了我国农村及西部城市的经济增长速率。

(二)结构矛盾情况较为明显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换,运输形式及运输方法间都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矛盾,缺少整体标准,导致许多资源出现浪费,很多地方运输严重紧缺。在整体运输层面,各类运输方法间的基础设施并没有形成互相配合、协调发展的体系,各类运输形式仍停留于各自为政、互不联系的状态,在运输方法方面表现为整体工作效率较低、资金投入较多等情况。

四、有关政策性的建议

最近几年,我国交通运输有了长远发展,然而,仍存在一些不全面的区域,就像上文表述的那样,交通的运输总量较少,发展较落后,结构矛盾较明显等。所以,改进并完善整体交通运输网络,尽量改变运输交通的增加方法,推行交通运输合理配置及高效发展,是处理以上问题的基础。

(一)对交通运输体系进行优化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循环体系来讲,运输交通是具备拉动性及基础性的产业,其能够推动整体地域经济的飞速增长,从而充分发挥先导作用,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来讲具有杠杆功能,应首先进行发展。假如忽视交通运输的基础及先导性作用,一定会禁锢地域经济的增长,从而发生运输出现“瓶颈”,经济出现“扭曲”的情况。

(二)对交通运输体系进行完善

我国发展经济较大层面上是根据交通运输的带动产生的。发展交通运输应保证布局的合理性,规划的整体性及配套设施的完善性,对各个类别的交通方法进行协调与应用,对运输结构进行优化,从而增强运输的管理能力,促使我国形成具有特色的交通运输体系,为人们的出行与生活提供良好服务。

(三)增强交通运输工作效率,变革交通运输方法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规模逐步增大,大体上演变成公路与铁路为主,航空与海路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众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运输的增长形势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我国需要以战略角度对运输方法进行协调,从而确保运输效率的最优化,运输质量的最高化,减少资源投入,使各个运输模式间存在高效补充与理想衔接,从而满足我国民众的生活及出行需求。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

总结:

总而言之,道路通畅则经济增长,市场复兴。现今,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交通运输的发展速率应紧跟经济发展的脚步,推动经济发展。所以,首先发展交通运输领域是促进及拉动社会经济的高效方法,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庆云.优化结构:把握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综合运输,2009(05).

篇2

(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会计的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人们为了使剩余的产品得到保留、交换或分配,于是出现了管理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以简单的人脑记忆和计算为主的记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复杂的商业行为,于是出现了会计的管理。会计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管理、生产行为的需要,是符合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是商品经济活动生产和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的萌芽引发复式记账方法的出现,工业革命导致成本会计的产生,经济危机情况下出现“公认会计原则”,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的产生。(二)经济环境能够影响会计的发展经济环境是会计发展的前提,经济环境决定了会计的存在形式。经济发展状态对会计的发展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比如说现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对会计的发展就有积极影响,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对会计人员的培养由仅仅侧重于会计、财务、审计等经济管理知识向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发展,并提出了完善环境会计的对策:1、完善环境会计体制,健全环境会计法律法规。2、明确会计核算主体,确立低碳经济环境责任。3、规范环境会计的披露方式,完善低碳经济披露。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的发展有利,但是也有不利的影响,比如说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多数企业为了度过难关,不惜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以便获取更多的利润,这种不良的经济态势严重影响了会计的正常发展。所以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会计的发展。(三)经济环境的变化给会计发展带来了挑战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同时也会给财务会计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比如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不仅促进了会计记录和数据处理上的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因为信息技术产业和互联网的发展,会计工作本身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电子商务的无纸化,使得传统会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原则难以应用。而网络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其实时性特点也会对定期进行会计报告的会计制度提出质疑。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大提高。而如此重要的知识资产,在传统会计中却得不到反映,使一些技术型企业报表披露的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会计信息使用者仅仅通过媒体或传闻来了解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这无疑会增加会计信息使用者与企业之间的隔阂,甚至造成误导,这是与披露会计信息的初衷相违背的。(四)会计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会计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是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向着多元化发展,企业内部结构也逐渐呈现多元化,此时就需要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通过会计活动,进行企业内部监督、控制,促进企业内部积极有效地执行经济活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从国家角度来看,国家有关部门通过提供的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手段,监督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正确的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管理,从而避免限制、阻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协调因素,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的互动。

会计作为一个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它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合理有效的会计信息,为经济发展服务,所以,不单是经济环境影响会计,会计也反作用于经济环境,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那么如何实现经济环境与会计的和谐互动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政府合理干预经济,规范市场经济环境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是吸收国外市场经济的优点,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建立起来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本身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使市场实现社会供求平衡。但是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各种经济行为,这就需要政府出面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或行政手段,合理地干预经济,规范市场环境,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较为稳定的、成熟的经济环境。(二)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目前,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国必须加快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参照国际会计惯例变化的趋势,尽量减少会计准侧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避免主观随意性,减少因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多种选择性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三)改进会计核算和计量模式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决定一个公司生存发展的不再仅仅是产房、设备等有形资产,更重要的是人力资产、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和金融衍生资产等。因此会计核算的重心应从有形资产转到无形资产和金融衍生资产上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计量模式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采用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缺陷也日益突出。货币计量的最大局限性体现为将会计片面理解为关于计量和传递货币性活动的学科,把大量对使用者的管理和决策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非货币信息排斥在会计信息系统之外,严重制约了会计学科在企业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因此,会计必须扩大会计信息的容量,增加非货币信息,同时采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提供传统会计信息所不能容纳的企业员工素质、市场份额等非货币量化的信息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使得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全面有效。

三、结语

篇3

在以往粗放式的经济管理发展模式下普遍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矛盾对立的关系,在采取各种手段与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就势必会产生环境污染的问题,即需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的发展。但实质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无法分离的整体。首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相互约束。即经济的发展会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而环境的维护与完善也会受到经济发展与增长的约束。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已经出现了很多因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造成自然资源被掠夺的案例,最终也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其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并促进。经济的发展是环境保护工作得以不断进步与完善的基础所在,其对于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表现在:通过对经济的发展,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支持与资金支持,使环境得到更加高效的改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资源使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率或是减轻环境污染的后果。而与此同时,环境保护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所在,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与动力支持,同时对降低后期环境治理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费用也有重要效果,对经济发展成本的控制意义重大。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新时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是无法分离,相辅相成。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达到和谐共存的状态。

2、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对于我国而言,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质量均呈现出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是,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与增长的行业大多数具有高污染以及高能耗的特点。这一客观现实导致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具体而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现状表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化建设进程缓慢。在改革开放背景之下,社会经济方面所取得的发展与进步是非常可观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经济的发展上大多欠缺对环境的认识,造成生态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与影响。其次,环境资源问题恶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个行业的污染与能耗问题进一步加剧,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气候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再次,环境绿色壁垒对经济贸易造成了一定影响。在环境绿色壁垒的政策保护下,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口经营效益水平受到了不良影响,进口贸易整体质量明显下降。再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无法协调共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区域性生态环境遭到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大量行业废弃物排放量不断增长,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恶化问题日常突出,大气环境以及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质量前景堪忧。最后,资源型工业经济发展给环境保护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资源型工业已经成为当前整个经济体系中非常关键的支柱产业,但由于此类产业对于自然资源,特别是许多不可再生资源有非常高的依赖性,因此资源型工业的发展也会给环境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对环境有严重不良的影响。

3、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策略分析

首先,需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保护工作理念。我们必须认识到的,环境才是人类发展中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只有具备良好的人居环境,有清新的空气,有干净的水源,才能够降低因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而给整个社会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间接意义上也能够减少因生态恢复以及环境整治而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对缓和生态环境破坏背景下所引起的各类社会矛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合理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普及环境知识,提高环境意识的方式,形成珍惜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的整体理念,打造生态化的工业环境、农业环境,推进生态保护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其次,需要构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工作机制,强化排查与监督工作的重要价值。即各级政府部门,管理机构,以及领导班组均需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肩负起环境保护以及提高环境质量的重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念,将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经济性政策措施落实于实际工作当中,除了需要考虑的强大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决策,还需要综合对环境保护方面问题的考量。在经济建设中心作用之下,突出环境保护的价值,将经济社会效益与战略环境的执行相结合,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实现环境指标与经济指标的统一,与此同时,通过引入环保问责制的方式,构建环境污染与破坏所对应的责任追究标准以及惩处方法,提高警示作用,为环境保护提供基本依据。最后,需要对经济发展形势进行转变,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所有高投入、高消耗的经济增长形式改变成集约型、效益型、科技型以及清洁型的经济增长形式。通过新型生产技术,节约能源,提升能源使用率,积极发展清洁型以及资源节约型的商品,推动循环经济,激励和扶持对环境、资源有利的经济活动,降低环境资源的浪费与破坏,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来加快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4、结束语

篇4

关键词:环境污染;经济增长;人均GDP;工业三废

一、引言

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是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三角洲的发达城市,同样也是该地区的经济核心城市。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在我国全年污染排名当中,南京市的PM2.5平均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的2倍。有关专家预测,南京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的50%以上,必须要大量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才能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所要求的水平,在当前大力提倡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情况下,南京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迫在眉睫。从图1中发现,工业废水排放量自1986年以来出现波动,从1986年到1991年废水排放量出现加速增长的趋势,但1991年后废水排放量大幅度下降直到2001年一直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排放,2001年后废水的排放量又显著下降,之后的10年排放量依旧在持续下降,但是下降幅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工业废气排放与工业固废排放均保持相对稳定平缓的趋势缓慢增长。南京市的GDP总值自1986年以来,前10年都缓慢逐年增长,从2000年开始增长率显著提升,10年内GDP总值突飞猛进。

二、计量模型与数据

本研究可以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来对经济发展以及环境污染之间进行定量的分析,本文以倒U型曲线理论为核心,通过以南京市1986年至2015年间的环境污染状况以及经济发展为基础来研究环境污染与南京市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有关计量模型。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针对南京市环境污染问题与人均GDP之间采用倒U型环境曲线并不能很好反应二者之间的关系。针对这种现象Bandyopadhyay等人曾提出可以将二次、三次函数以及对数进行三者结合,建立计量模型,在分析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其他各个方面的因素,其中例如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等等。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要考虑城市经济发展当中出口依赖度、外贸直接投资等对环境的影响。而采用对数函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因为数据异方差而造成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数据分析

整理南京市1986年至2015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可得:基于对人均GDP的二次和三次方程比较,由于拟合优度表示回归模型能解释样本的百分比,因此选择拟合度R2相对较高的二次和三次方程结合后的数据分析结果。通过曲线估计的结果可以发现,方程的拟合度R2都大于0.95,P趋向于0,t的绝对值大于2,表明统计显著有意义。

(二)对南京市库兹涅茨环境曲线分析

本文在研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曲线时,主要是以南京市1986年至2015年之间的三废排放量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并根据所在年份的城市人口数来计算平均污染物排放量。南京市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倒U型关系,在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当人均GDP比临界水平要低时此时废水的排放量将会呈现明显的增加。而当人均GDP高于临界水平时,其废水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在南京工业发展初期,城市不断加大对工业投入,不断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环境污染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通过对环境的破坏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当工业化进程达到了一定高度,人们开始重视环境污染对自身的影响,市民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同时政府对各个化工企业污染物排放的限制更加严格,废水排放量缓慢平稳地呈现下降趋势。南京市的人均GDP与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其人均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而是呈现出接近水平的弱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气的排放量逐渐增加,开始增加幅度较大,后来增加幅度逐渐下降趋于平缓。南京市的人均GDP与工业固废生产量及其人均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而是呈现出接近水平的弱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针对废气、废水以及固废等能够很好的适用。国外的一些专家在针对环境污染的研究当中也发现,通过人均收入来反映环境变化并不能符合倒U型曲线的所有特征。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当经济持续增长时,环境问题可能会持续的出现恶化,而当前南京所出现的这种倒U型环境兹涅茨曲线从整体上来看,较为平缓与我国在工业化进程当中弱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有着一定的相似性。通过这种曲线可以看出,在当前阶段南京的环境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当人均收入上升时其污染排放量在一段时间内上升并达到峰值,在达到峰值以后并不是通常的下降,而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继续增加,从而使环境变得更为恶劣。

四、对南京市治理环境的政策建议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而工业的生产与发展需要依赖大量的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消耗最后势必会产生各类的污染物。就当前南京经济发展而言,在工业生产当中因为能源利用率低,一方面造成了能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因为能源的未充分利用造成了更大的环境污染。而现阶段南京部分地区没有正确的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很多工作实施不到位。针对这种现象政府部门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深入开展环境保护行动,积极整顿那些三高两低的公司,完成对扬子石化、南钢等企业的脱硫减排等问题。通常情况下,当经济取得良好发展,科技取得巨大进步时,对于污染治理的效果会越好。如果科技投入力度低则在污染治理过程中难度会越大,南京政府可以通过科技手段不断研发高端环保绿色能源,从根本上改变能源消费的结构,从而达到治理环境问题的目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它与整个世界甚至是整个地球有关。环保事业的发展需要每一个付出共同的努力,只有当每一个人承担起环境治理的责任和义务时,才能从根源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人类社会的进步、城市经济的发展不能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只有真正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京燕,环境成本内部化与产业国际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2(06).

[2]符淼,黄灼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污染的库兹涅茨关系[J].中国工业经济,2008(06).

[3]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J].经济研究,2008(02).

[4]吴玉萍,董锁成,宋键峰,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02).

[5]杨凯,叶茂,徐启新,上海城市废弃物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特征研究[J].地理研究,2003(01).

篇5

主流经济学的思想误区之一,是忽视了自然资本的稀缺性以及它们对于经济发展的限制作用。在主流经济学的潜意识中,并不认为自然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流经济学家认为自然资本或者是可以无限供给的,或者是稀缺的但可以被技术所替代的。

然而这两个基本假设并不能得到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经济发展状况的支持。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自然资本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稀缺对象;另一方面,自然资本的稀缺并不能被科学技术的进步所替代。例如,今天的石油开采不是被人们的开采技术所制约,而是被地下石油储量的不足所限制;今天的捕鱼产量不是被捕鱼的技术所制约,而是被渔业资源的不足所限制。

从主流经济学思想出发,就会导致如下常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把自然资本看作是免费的,因此经济发展战略不需要对它们有特别的考虑;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非但不需要扣除自然资本消耗引起的损失,反而可以把自然资本的消费看作是经济收入;在国际贸易中,把低价出口自然资源或初级产品看作是国家的竞争力;等等。

主流经济学的思想误区之二,是认为经济发展的物质规模是可以无限增长的。例如,城市发展的空间占用被认为是可以无限扩张的,国家发展的资源占用被认为是没有规模限制的。这里,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宏观物质规模可以粗略地用人口数量乘上人均资源使用量或乘上人均污染排放量来表示。

然而,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来看,由于经济只是外部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而生态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宏观经济的物质性增长也是有限制的,而不是无限制的。

是否承认经济增长的物质规模是有限制的,也导致了发展政策的严重差异。例如,在应对我国电力短缺的政策思路上,从物质规模可以持续增长的思想出发,就是多建电厂。这种基于在供应端做加法的解决方法,导致了大上电力项目的恶性现象。

篇6

关键词:环境污染;库兹涅茨曲线;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1-0074-06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chanism Research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Index

YANG Lin1,GAO Hong-xia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2. School of Economic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2000 to 2010 11 years data to build the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index of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dex, show China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xists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etween the inner mechanism,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sults that there is an inherent mechanism of EKC displays inverted U shape. From positive and negative two aspects of research on economies of scal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changes in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 on the environment - economic relationship. In the EKC shape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is corrected. Result shows that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will be the market this " invisible hand " is automatically drawn into the path of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past, as long as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together can make traditional EKC hop, to create a new " peak " 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 so as to completely avoid touching the "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threshold " risk.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kuznets curve; Circular economy

一、引言

和许多工业化国家一样,中国在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环境质量恶化、自然资源枯竭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从1950年代开始的中国工业化进程就逐步地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GDP的高速增长,工业化也快速推进。在连续几十年的资本性投资之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中国经济奇迹日益引人关注,但是这种高速增长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而且对中国经济自身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面临着缺乏资金和技术的同时国内市场内需尚未启动的现实,为了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采取了引入FDI和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如图1),试图通过FDI的进入解决资金和技术缺乏的问题,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企业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中国从周边地区进口原材料、能源和一些自己无法生产的高技术零部件,中国生产出的产品又出口到欧美等国,利用低价优势抢占市场,最后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又通过购买外国国债的方式向欧美等国注入了巨大的流动性,进而支持了这些国家对中国产品的消费,成功地实现了供给创造需求的经济循环。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的高速增长,但是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中国经济曾经的成功是建立在大量产业转移到中国,同时中国利用低廉的成本甚至环境成本为全世界生产消费产品的基础上的,但是时至今日这种模式在为全世界创造大量便宜商品的同时也把大量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留在了中国,使中国的生态环境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1995年Grossman和krueger发现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一个倒U型的关系,即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环境污染呈现先加剧后减轻的趋势。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划分标准(见表1),可以按照人均GDP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前工业化阶段,产业以农业为主,很少或者没有现代工业。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是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时期;工业化中期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制造业结构逐渐从轻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为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迅速增长,尤其是新兴的金融、IT、咨询服务业等行业成功崛起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第三个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包括初级时期和高级时期,初级时期产业结构从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逐渐转变为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开始被大众使用;高级时期时第三产业开始分化,知识密集型产业逐步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经济的主导。从表1的结果来看,中国2011年4782美元的人均GDP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工业化中期。

王学山利用六种污染物的排放量证明了中国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1];于文金对江苏省的污染物排放量和经济增长数据进行了拟合,发现不同污染物和经济增长的拟合结果不同[2];李刚通过对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比发现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即环境污染会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产生影响[3]。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只停留在对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存在进行验证上面,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模型、方法及数据

(一)污染物数据指标选取说明

传统的EKC研究模型是分开针对不同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粉尘、烟尘、工业废气、工业废水等)进行研究的,对不同污染物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为了从一个整体的角度研究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综合污染指数Mij来衡量环境污染的程度,把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弃物这“工业三废”综合起来建立指标。

建立直线无量纲化指标:

Mij=60+[(Xij-X1n∑ni=1Xij,Sj=1n-1∑ni=1(Xij-X[TX-]j)2,n是样本的年份,跨度为11。对于三种污染物权重的确定,本文采用变异系数处理:Vj=Sj/|X[TX-]j|,j=1,2,3,权重为Wj=Vj∑mi=1Vi,j=1,2,3;m=3。

对三种污染物计算后的权重:工业废气为0.39、工业废水为0.35、工业固体废弃物为0.26。综合污染指标为:Msi=0.39Msi1+0.35Msi2+0.26Msi3。本文所有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中经网数据库。

(二)回归模型的设定

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模型设定为:

 lnMit=β1+β2lnyit+β3(lnyit)2+uit  (1)

其中,i=1,2,3,4,5,…31表示31个省份,t=1,2,3,…11表示2000~2010年的11个年份。lnMit 表示第i个省份第t年的综合污染指数,lnyit表示第i个省份第t年的人均GDP,uit表示随机误差项。β2>0,β3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单位根与协整检验结果

对lnMit、lnyit、(lnyit)2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对其一阶差分进行检验时结果表明其一阶差分都不存在单位根,所以数据是一阶单整的,结果见表2、表3、表4、表5。

由于数据是非平稳的,因此对EKC方程进行拟合前需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见表6。面板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数据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原假设,因此认为Inmit、Inyit、(Inyit)2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可以对EKC方程作进一步估计。

因为EKC存在时间和截面两个维度的关系,单独使用时间序列方法和横截面模型方法均无法同时反映出截面和时间序列的变化,所以采用面板混合最小二乘法(PLS)进行估计,结果见表7。

(二)实证分析

根据各省人均GDP的截面数据,运用ARIMA(p,d,q)模型预测各省份的人均GDP达到拐点对应的年份,结果如表8所示。

我国不仅存在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还存在着同一区域内的省域差异。这种差异表明中国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比较严重,要研究这种拐点到来时间出现差异的原因就必须弄清楚EKC出现的内在机理。EKC存在的假设是生态环境系统能够无限地承受人类活动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即不存在“环境承载能力阀值”,但是这个假设明显与现实不符,现实中因为自然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环境系统能够承受人类活动带来的破坏的程度也是有极限的。图2显示了经“环境承载能力阀值”修正后的EKC,从该图可以看出存在“拐点”到来前触及“环境承载能力阀值”的风险,EKC会在A点戛然而止(A点之后的部分用虚线表示),传统EKC显示的那种随着经济增长,环境质量逐步提高的社会发展趋势也将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四、环境改变的内在机制分析与政策建议

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主要受三个效应的影响:(1)规模效应,即产出增长带来的排污量变化;(2)结构效应,即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排污量变化;(3)技术效应,即技术进步带来的排污量的变化。

(一)经济—环境的静态效应分解

三个效应共同作用对经济—环境关系造成影响,这个过程用式(2)表示。

lnM=lnGM+lnJG+lnJS (2)

用GDP的变化表示经济规模GM的变化,用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代表结构效应JG,用单位产出的污染密度代表技术效应JS。

一般认为一个经济体经济规模的扩大会消耗更多的能源,造成更多的污染,经济规模的扩大使人类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增加资本积累,扩大就业和消费,增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式(3)表示规模效应。

lngdpit=a1+a2lnagdpit+a3lnKit+a4lnLit+a5lnMit+εit  (3)

其中,i=1,2,3,4,5,…31表示31个省份,t=1,2,3,…11表示2000~2010年的11个年份。Kit为第i个省份第t年的资本投资额的积累值,Lit为第i个省份第t年的年末从业人员总数,agdpit为第i个省份第t年的人均GDP,Mit为第i个省份第t年的综合污染指数。

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会对经济—环境关系产生较大影响,用式(4)表示结构效应。

 lncompit=c1+c2lnagdpit+c3lntradeit+c4ln(K/L)it+νit  (4)

其中,i=1,2,3,4,5,…31表示31个省份,t=1,2,3,…11表示2000~2010年的11个年份。compit为第i个省份第t年第二产业在GDP产值中的比例,用于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化;agdpit为第i个省份第t年的人均GDP;tradeit为第i个省份第t年的对外贸易额,用于衡量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的变化;(K/L)it为第i个省份第t年的资本劳动比,用于衡量资本深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技术进步也是影响经济—环境关系的一个重要变量,用式(5)表示技术效应。

lnTit=b1+b2lnagdpit+b3lnzlit+b4lnMit+ωit (5)

其中,i=1,2,3,4,5,…31表示31个省份,t=1,2,3,…,11表示2000~2010年的11个年份。Tit为第i个省份第t年的污染排放除以总产出,Mit为第i个省份第t年的综合污染指数,agdpit为第i个省份第t年的人均GDP,zlit为第i个省份第t年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总投资。

将式(2)(3)(4)(5)联立,并对方程两边求偏倒数得:

(二)经济—环境的动态效应分解

动态研究方程是:

Et=∑nj=1YtEjtYit×YjtYt j=1,2,3,…,n (6)

其中:Et为污染物t时期的排放量,Yt为t期的GDP,Ejt为j部门在t期的污染物排放量,Yit为j部门在t期的增加值,Ejt/Yjt为j部门在t期的排放强度,Yjt/Yt为j部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用Ijt表示Ejt/Yjt,用Sjt表示Yjt/Yt,则式(6)可表示为:

Et=∑nj=1YtIjtSjt(7)

做上述两式关于时间的微分,再除以Et得:

E.E=(Y.Y)+∑nj=1ej(Sj.Sj)+∑nj=1ej(Ij.Ij) (8)

其中ej为j部门排污量在总排污量中所占的比例,方程右边的Y.Y表示规模效应、∑nj=1ej(Sj.Sj)表示结构效应、∑nj=1ej(Ij.Ij)表示技术效应。利用该模型对2000~2010年污染物排放变动机理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见表10。

(三)效应分解结果的解释和政策建议

如表9所示:规模效应系数为正,且东部和中西部差别不大,即生产规模的扩大会使得污染物排放量逐渐增加,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增长,污染物的排放量是逐步增加的,经济规模的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系数值为负,表明经济结构的提升和技术进步是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的主要原因。而且东部地区的技术效应对环境改善起的作用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这是造成东部省区拐点到来时间明显早于西部省区的主要原因。

如表10所示:从2000~2010年规模效应系数为正且数值逐年增大,说明经济规模的扩大产生的污染物越来越多,是造成环境污染随经济增长加剧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系数先为正值后来逐步变小最后变为了负值,证明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正逐步由一个加剧环境污染的产业结构向一个改善环境质量的产业结构过渡。技术效应的系数也从正值逐步变小,最后变为负值且越来越小,说明技术进步也经历了一个从增加环境污染过渡到减轻环境污染的过程。东部地区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对减轻环境污染的作用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规模效应却相差不大,说明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是使东部地区拐点到来时间早于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因素。

技术进步对环境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技术进步使产能扩大,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向环境排放更多的污染物;另一方面,技术进步提高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减少了污染物排放。Grossman认为技术可分为清洁技术(Clean Technique)和肮脏技术(Dirty Technique),肮脏技术主要指生产活动制造污染的技术,清洁技术主要指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的技术。索洛经济增长模型认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是技术进步,用拐点把EKC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在拐点前部分,因为政府环境监管宽松,同时资源价格较低,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在提高产品产量、消耗更多自然资源的肮脏技术上;随着经济增长的持续,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日益稀缺、部分资源枯竭、资源价格上涨,环境污染的危害日益暴露,政府环境监管措施日益严格,此时技术进步将主要集中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污染治理的清洁技术上来,这样经济社会就进入了拐点后部分。表10的结果显示开始时技术效应系数为正,表明技术进步加剧了环境污染,但是这个为正的系数逐步变小,在2003年(东部)和2004年(中部和西部)变为负数,并且这个负数的绝对值还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大,说明技术效应作用的转变是一个随着经济增长逐渐变化的过程,是渐变不是突变。

表10的结果显示开始时结构效应系数为正值,表明这时的经济结构还是一个加剧环境污染的经济结构,但是这个为正的系数逐步变小,在2005年(东部)和2007年(中部和西部)变为负数,并且这个负数的绝对值还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大,说明结构效应作用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效果的出现和逐渐增强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EKC的假设认为经济体存在一种自发的机制使经济—环境的关系呈现出一个倒U型的趋势,即倒U型EKC的出现是内生机制的结果。本文通过对EKC拐点的预测和效应分析基本支持了这种假设,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种规律使经济—环境的关系自发地呈现出倒U型的形状。经济增长通过消耗资源和排放污染物先对环境造成污染,但是经济增长又能够通过技术进步、规模经济、资本积累、创造环境需求来治理环境污染、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进而改善环境质量,这两种效应主导作用的互相转换最终导致了EKC的形成。

EKC出现的内在机理是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结构效应三种效应不同作用的转换。在经济发展初期,以生产规模扩大造成的规模效应为主,环境污染随经济增长而逐渐恶化;在持续的经济增长之后,经济发展到了一个特定水平,经济结构优化(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技术效应)对环境的正面影响之和会超过规模效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EKC的趋势发生逆转——拐点开始出现,环境恶化得到遏制,环境污染随经济增长而逐渐减轻。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经济发展初期因为可利用资源充足、资源价格便宜、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很多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的资源被当成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之中造成了环境的污染;随着经济增长的持续和资源的不断消耗,资源越来越稀缺,资源价格越来越高,为了降低成本,很多废弃物又被当作生产的资源循环利用,大大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EKC的变化趋势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经济模式走向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这样一个过程:传统的观点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造成了环境—经济“两难”的困境,但是从经济增长的自身规律来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最终会把社会经济拖入循环经济的轨道中来,实现环境—经济的双赢。这样,只要我们能够加快这种趋势的发展,就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新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越过传统EKC的顶点和虚线部分从M点跳跃到N点,这也是一种使拐点提前到来的方法,此时的拐点是M和N点,EKC的趋势在此处发生逆转,如图3所示。

本文的结果表明规模效应会加重环境污染,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会减轻环境污染。因此要从技术效应方面推动技术进步转变,从以肮脏技术为主的技术创新逐步过渡到以清洁技术为主的技术创新;从结构效应方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粗放式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结构逐步过渡到集约化低污染低能耗的经济结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环境的改善作用随着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大,未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可以随着经济增长而得到解决的,从2000~2010年的动态效应分析来看,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环境正面影响的总和在未来会超过规模效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总效应系数未来应该为负数,代表着随着经济增长环境质量会逐步好转。一个缓慢的经济增长速度会使拐点到来的时间延迟,使人们在更长时间上承受环境污染的痛苦。快速而稳健的经济增长可以使经济体内部积累更多的经济资源用于环境治理,而人均收入的提高激发了人们对良好环境质量的需求,环境需求成为提高人们效用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从而使得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绿色生产技术被广泛采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速的经济增长还能利用市场机制激活改善环境的微观主体动因,使节能减排成为企业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使经济发展进入循环经济的轨道。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强调没有真正的废物,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把原来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变成生产用的原材料纳入到资源循环利用的体系中来,变废为宝既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经济—环境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学山,吴豪, 陈雯.区域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关系模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13(4):317-320.

[2]于文金,邹欣庆.江苏盐城海岸带环境效应与产业调整定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8,28(2):188-192.

[3]李刚.基于PanelDat和SEA 的环境Kuznets曲线分析[J].北京:统计研究,2007(5): 54-59.

篇7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关系协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发的严重,这是由于不少经济建设是以环境保护作为代价来进行交换的,因此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想要进一步提升二者水平,就需要对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重视和关注,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双赢的目的,确保二者能够协调共生。

一、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确保环境与经济之间良好发展的关键

循环经济的诞生以及建设是建立在能源危机以及人类生存危机之后,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反思的结果,因此循环经济不但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还是促进传统经济转型和落实的有效保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建设方式,所以在推动循环经济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减量化、资源化以及再循环的实际原则,进一步确保经济和环境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共生。此外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循环经济自身就是经济收益与生态收益共生的生态经济体制,其不仅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利用进行了良好的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等,尽可能的将系统物质和能量进行充分利用,实现了低消耗、高发挥、低排放的目的,减少经济活动的开展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本质上对环境和资源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因此也可以说循环经济是全新的绿色产业革命。首先,在提升资源有效利用的同时,来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充分利用。其次,要将废弃物的排放降到最低,保证其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进而达到环境与经济共生的目的。最后,要尽最大限度实现废弃的循环利用,减少对各种资源的浪费,从根本上对环境进行改善,进而建立起节约型社会,更好的推动社会各方面水平的提升。

二、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保证经济与环境之间协调共生的有效途径

1.新型工业化的实际涵义

这里所说的新型工业化就是始终以信息化作为基础对工业化发展进行推动,简单来说就是保证工业化发展可以朝着科技水平高、经济收益好、节能减排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得以有效发挥的方向前进,进而为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新型工业化的优势

通过和传统工业化比较分析后可知,新型工业化具备以下各个方面的优势,具体如下:

(1)将信息化作为依托,推动工业化快速发展

众所周知,希望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之后才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实现的,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最近几年信息化发展水平才得到了显著提升,而我国现阶段工业化还在发展过程中,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就要将工业化与信息化进行有效结合,让二者之间进行相互促进,进而发挥相应的优势,实现生产方面的快速前进。同时好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以科技水平和创新力作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原动力,进而提升生产技术以及劳动人员自身的素质水平,进而使其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和市场份额。

(2)提升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以后,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能源和环境作为代价来换取的,因此这种先发展而后治理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十分惨重的,治理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国在提升工业化水平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对环境的保护,也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资源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工作内容。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的科技革命,有效的减少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等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进而有效提升国内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3)有效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在劳动力成本支出方面相对较低,因此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尽最大限度的处理好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型产业之间的关系,解决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矛盾关系,确保虚拟经济和实际经济之间的良好关系。而这样一来,还能够有效利用工业化优势来提高劳动生产水平和效率,不仅推动了劳动力就业的提升,还进一步促进了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

3.通过使用有效措施来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共生的目的

实际上我国在各类资源方面都比较短缺,再加上我国长时间处在资源利用粗放的状态上,使得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上还存在一定不足,而新型工业化建设道路明确要求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污染,因此我国在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需要面临和解决更多的问题。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道路,将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作为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提升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发展节能、节水工业,构建起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今后建设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还要加大资源储备水平,完善海洋开发和国土资源的整治,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进而提升全体公众的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结论

总而言之,想要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共生,就一定要对其进行充分认知,然后以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作为保障基础,进而推动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共生。

参考文献:

[1]郭志勇.新时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略述[J].科技与企业,2015(16):160-160.

[2]李坚.浅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中国化工贸易,2015(35):72-72.

[3]齐紫荆,萍.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中外企业家,2015(6):232-232.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关系营销;关系模型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一、关系模型梳理

关系模型是在关系营销(Relationship Marketing)理论基础上构建的,不同的学者对关系营销理解不同,其构建的关系模型也各具特色。

1.佩恩的六市场模型

阿德里安•佩恩(1992)对关系营销和交易营销进行了区别,并指出应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待市场,认为企业面临的市场包括:客户市场(已有的和潜在的顾客)、供应商市场(要成为供货商的伙伴而不是对手)、推荐市场(如医生、银行管理者、律师,已有的对我们感到满意的顾客)、员工市场(把公司发展成一个有吸引力的组织,使员工表现与公司倡导的价值观一致)、影响者市场(财务分析人员、记者、政府)、内部市场(组织及其员工)等六大市场。其中客户市场是核心。

2.摩根和汉特的义务――信任理论

摩根和汉特(1994)将企业面对的关系分为四种方面十种关系:第一,供应者方面,包括原材料供应者和服务供应者两种关系。第二,横向关系方面,包括竞争者、非赢利组织和政府机构三种关系。第三,购买者方面,包括与中间购买者和最终消费者两种关系。第四,内部关系方面,包括上下级、雇员和职能部门三种关系。并指出关系各方之间的义务和信任是影响关系营销成败的关键变量。

3.菲利普•科特勒的十市场模型

菲利浦•科特勒在1992年提出了全面营销理论,他认为企业只对佩恩提出的顾客等六种市场力量开展营销是不够的,应对十个相关关系者包括供应商、分销商、最终用户、员工、金融机构、政府、媒体、联盟者、竞争者和公众进行全面营销,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作10R理论。其将政府、媒体、分销商和联盟者从6R中分离出来,发展和丰富了关系模型理论。

4.古姆松的30R模型

1997年瑞典学者古姆松提出“关系营销就是从关系、网络和交互的角度看营销”。按照他的说法,关系是两个或更多人之间的联系,网络是关系的集合,而互动则是人们在关系和网络中相互影响的活动。当戴上“关系、网络、互动”的这副眼镜看营销时,我们所看到的才能反映营销的本质。他进一步把企业面临的关:系分为市场关系和非市场关系两大类共30种关系,前者主要包括顾客与供货商关系、分销渠道关系、顾客与服务提供者等17种关系,后者主要包括人际和社会网络关系、大众媒体关系、内部顾客关系、所有者关系等13种关系,其中顾客关系是核心。

二、循环经济下的企业营销新特点

1.营销管理观念的转变。

营销观念即企业的营销管理哲学,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环境的污染、资源的短缺、人口的迅速膨胀……,当一系列的环境难题摆在面前时,企业再也不能像从前一样,利用纯营销观念发展自己、满足客户。循环经济要求企业成为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建立良性循环的主力军,沟通上游组织提供可循环利用的供应物,促使下游组织及客户分类归集可循环利用的废弃物的桥梁。企业必须从源头抓起,也就是要从思想观念,指导原则出发,用社会营销观念,平衡企业利润、顾客满意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

2.面临的关系更复杂。

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兼顾相互冲突的企业、顾客、社会三方利益,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必须按生态经济的规律办事。这样,就使企业本来就纷繁复杂的关系变得更棘手。比如,传统经济中,企业购入原材料时,只需要选择最有利可图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即可,在循环经济中,企业首先考虑的不是供应商的价格、质量,而是源头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度以及投入生产的物质耗用量。寻找并与这样的上游组织建立长期关系,无疑增加了企业的难度。同时,企业在处理与分销商、员工、政府等利益者的关系时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3.营销管理的难度更大。

营销大师德鲁克指出“营销是企业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职能”企业的其他职能,如生产、财务、人事职能,只有在实现市场营销职能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因此营销理念和营销管理贯穿于企业的所有环节。

循环经济中,高排放、高污染、高产出,先污染再治理的模式要求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低开采、低利用、低排放。要求企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进行管理。因此企业营销管理的链条将延长,针对输入端采购,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从源头节约资源,通过预防方式避免废弃物的产生;针对生产过程,通过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的使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以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针对输出端的分销商和顾客,通过指导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将其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链条的延长,无疑给营销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表一列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营销与传统营销的主要区别。

三.循环经济下的关系模型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模式, 涵盖公众、企业、社区、社会等多个层次。企业在循环经济中,面临的关系更复杂、兼顾的利益更全面。无论是六市场模型还是10R、30R模型,无一例外的都是考虑企业目标实现中需要处理的种种相关关系,未将社会利益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纳入其中。传统的关系模型都是将企业置于中心位置,在循环经济下,仅考虑企业的利益或企业利益与顾客利益的兼顾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认为,基于循环经济的关系模型中心,应由一个三角形构成,它代表企业必须考虑的三方利益。同时将社会利益即环境保护、资源的有限利用、清洁生产放在最上方,以此表明企业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一个好的企业只有处理好企业、顾客和社会三方利益,才有可能保持并发展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

与佩恩的经典关系模型相比,该模型将政府从影响者中分离出来,单独列为关系市场之一。众所周知,循环经济的发起和推动的主力是政府,政府是循环经济制度制定者、实施的监督者、实施后的评价者。因此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在政府的指导下,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做作政府喜欢的循环经济发展型企业。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经济与社会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阿德里安•佩恩.关系营销―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96.

[2]Christian Gronroos.From Marketing Mix to Relationship Marketing: towards

篇9

[关键词]政府投资环境区域经济竞争力

政府投资环境是政府为各种投资主体的投资回报提供的条件和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政府信誉环境和服务环境等。就政府投资环境与其他投资环境相比较而言,任何行政区域的政府投资环境都具有共同的特性,即政府投资环境具有同质性。然而,就不同行政区域政府投资环境相比较的角度而言,政府投资环境又存在着区别,有的甚至是巨大的区别,即政府投资环境又具有差异性。在了解政府投资环境同质性的同时,更清晰地认识其差异性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的影响,是寻求加强政府投资环境建设,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有效路径的关键点。

一、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

从哲学上讲,政府投资环境的同质性,就是研究政府投资环境的本质或一般特性;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则是研究政府投资环境的特殊性。从政府投资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的关系来看,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对差异性的认识水平,也是消除政府投资环境质量差异和加强政府投资环境建设最重要的认识平台。从政府投资环境建设的实践来看,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政府投资环境的客观差异性

政府投资环境的客观差异性,主要来自于不同行政区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的不同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往往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色,由此需要政府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提供不同的服务,进而形成特点各异的政府投资环境。

地理位置不同,是构成政府投资环境客观差异性的首要因素。地理位置对于政府投资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因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构成的影响上。这种影响虽然会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呈现不断减弱的趋势,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却不可能完全消逝。不同的地理位置,因其气候条件和适宜于人类生存的条件不同,往往会历史地形成不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这种因地理位置的影响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上的差异性,在客观上促成了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政策上的差异性和政府其他方面投资环境的差异性。如沿海和内地在具体的政策供给上,就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相对于沿海地区而言,内地就无法提供临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又如处于交通要道的行政区域,往往是商品的集散地,需要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等等。这种具体政策环境的差异性,往往是难以通过主观努力加以改变的。

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是形成政府投资环境客观差异性的又一个基本要素。从根本上来讲,经济发展的过程,都是通过对资源的加工形成适合人类生存的产品的过程。因此,自然资源永远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要素。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加工自然物质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也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和全覆盖的特点。但具体到某一种或某一类资源而言,其在自然地理上的分布却永远具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往往构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核心要素。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又往往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需求和供给的差异性,由此形成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与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的是,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往往会使拥有资源和拥有不同的资源的区域,形成资源性经济区域,在具体的政策环境的形成上,往往会出现排斥其他产业的屏障。这种屏障实际上就是资源型经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单一的重要成因。

政府投资环境的客观差异性,有些是无法改变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呈现日趋缩小的趋势。特别是由于整个社会资本的不断积累,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上,某一区域相对过剩的资本总要找到新的增值空间。资本的流动性会对区域经济结构的改变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在客观上对政府投资环境产生影响,使政府投资环境在质和量上呈现出某种趋同的态势。

2.政府投资环境的主观差异性

所谓政府投资环境的主观差异性,主要是指由于人的主观选择而使不同的行政区域形成不同的政府投资环境。这种差异性来自于特定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理念、观念创新能力以及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等多个方面。这是构成政府投资环境差异性最重要而又经常发生作用的要素。

历史文化上的差异,是构成政府投资环境主观差异性的根基。不同的行政区域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别,是一个永远存在的事实。这种差异性虽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在旧的差异性消除的同时,还往往会产生新的差异性,反映到政府投资环境上,就导致不同行政区域的政府投资环境即使存在雷同的情况,但也不会是对其他行政区域的翻版和克隆。由于历史文化的作用,使得一个行政区域会产生集体的历史记忆和观念取舍,由此使不同行政区域的政府在政策的设计与选择上形成不同的特点,营造了不同的政府投资环境。如江浙等地,历史上就有商业文化的基因,一旦有适宜的气候,就形成了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并由此构成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政府投资环境。

经济发展理念上的差异性,是政府投资环境主观差异性的重要因素。从宏观上讲,人们一般都对计划经济观念和市场经济观念的差异有着比较清楚的认知。但就形成区域间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来看,经济发展的理念又不仅仅体现在这两个方面,而是大量的经常的体现在政府和民间对于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好恶上。从理论上说,理念也是历史文化的现实表现。具体到政府投资环境来说,理念又是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的主观因素。由于不同的行政区域的政府和民间在经济发展理念上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尽而形成了对市场主体产生不同影响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信誉环境和服务环境,使同一投资者在不同的行政区域,发生着不同的投资成本和获取不同的投资收益。

观念创新能力是构成政府投资环境主观差异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就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实际发生作用的观念创新,并不表现在认识水平和能力高的个别人身上,而是一个行政区域集体的观念创新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少数人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快速演化为本行政区域的集体认同上。观念创新与一个行政区域的国民教育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地说,国民教育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地区,对创新观念认同与接受的就相对较快,观念更新的周期也相对较短。观念创新是政府投资环境创新的基础和认识来源。观念创新能力的差异,也就构成了政府投资环境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政府投资环境主观差异性的现实要素。不同行政区域的政府,对于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有着不同的定位和选择,由此形成了政府投资环境的具体差别。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选择正确,政府投资环境就往往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反之则呈现恶性循环。这方面的实例无论在沿海地区,还是在内陆,都不鲜见。如东南沿海的某个市,由于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一直摇摆不定,且几任政府几经结构性的政策调整,使其不仅没有抓住中央在改革开放初期给予的优惠政策,形成先发优势,而且还丧失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时机,至今也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

3.政府投资环境的累积差异性

所谓政府投资环境的累积差异性,主要是指政府投资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由于历史积累的原因而形成的不同行政区域政府投资环境存在的差异。累积性差异是客观差异性和主观差异性综合作用的体现,是政府投资环境存在差异性的历史成因。

政府投资环境的生成和改变,尽管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但并不由人的意志任意去改变。从实践上来看,改变一个行政区域的政府投资环境,既不像变形金刚那样来得随便,也不像换一身衣服那样容易。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无论是良好的政府投资环境,还是不如人意的政府投资环境,其形成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由于历史积累形成的差异性,往往又带有很强的历史惯性,这种惯性同样来自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从客观上讲,由于客观上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行政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进而形成了政府投资环境上的差异性。经济发展是和人的现实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形成,往往意味着一种现实的利益结构的形成。政府投资环境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对利益结构的调整。在客观上的差异性还足以支撑既有利益结构的条件下,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容易做到。比如对于资源型行政区域,在资源远未接近枯竭期前,要调整经济结构就往往得不到广泛的支持。由此也可以看出,客观上的差异性形成的历史积累,往往是政府投资环境差异性的重要成因。从主观上讲,主观差异性的历史积累,对于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特别是其历史惯性影响最大。政府投资环境从外在上体现为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信誉环境和服务环境等方面,但从内在上看则是一种具体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模式的体现。一个行政区域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具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改变的。从根本上说,不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形成的不同的利益结构,更多的并不来自于客观上的差异性,而是来自于主观上的差异性。由于长期的历史积累形成的区域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观念特别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会形成特定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进而形成维持既有政府投资环境的强大社会力量,而且政府投资环境的改变,又往往是提供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预期,因而在获得社会支持的力量上,常常又会处于相对的劣势。这就使特定行政区域的政府投资环境,具有极强的历史惯性,进而形成不同行政区域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

二、政府投资环境差异性与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系

政府投资环境与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是不同行政区域政府间投资环境质量的对比。这种对比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它们不是各种经济要素及其构成相同的行政区域的对比,而是所有行政区域政府投资环境的对比。因为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上,所有的行政区域都在同一片蓝天下既相互合作,又要相互竞争。而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并不等于政府投资环境质量的差异性。相反,正是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为缩小以至于消除政府投资环境质量上的差异性创造了条件与可能。

1.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特点

认识政府投资环境与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系,首先需要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一般地说,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与市场主体的竞争有相同之处,但又与市场主体间的竞争不同。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竞争存在以下特点: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是“相同对手”的竞争。一个行政区域无论占有怎样的竞争优势,都不可能将另一个行政区域挤出竞争的行列,也不可能彻底排除另一个行政区域与其存在的竞争关系,除非中央和上一级政府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这一特点决定了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竞争,是“相同对手”之间永远存在的竞争,竞争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从理论上讲,不能定义一个行政区域永远保持对于另一个行政区域的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在竞争中出现此强彼弱的不断转换,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是综合性竞争。普遍来说,市场主体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产业中的竞争。但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则表现为不同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竞争。这种综合性竞争,并不是指一个行政区域在所有的领域和产业,都要对其他行政区域形成比较优势,而是依托某一两个或几个优势产业,有效地吸引相关市场主体和集聚更多的资本,形成相比较的优势,进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总量、效益和社会发展上形成优势。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是一种合作和互补性的竞争。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如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为全球市场以至于本国市场提供所有的产品和服务一样,任何一个行政区域也不可能为自身,以及国内外市场提供所有种类的产品和服务。作为“相同对手”,不同的行政区域之间,既存在着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长期占有或赶超对方的竞争关系,更存在着因自然和历史上形成的分工而相互合作的关系。这种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会因不同行政区域的产业结构、资本总量、资源占有情况等的不同而不同,也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日益丰富,但从整体上来说都集中体现在相互提供市场和服务上。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既是在竞争中不断增强的,同时也是在合作中不断培育和生长的。没有合作就没有区域间的有效的竞争。

2.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竞争比较优势的基础

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就其具体的技术层面来看,更多地体现着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从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竞争的主体,政府投资环境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提升的角度来分析,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不仅不是降低,反而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这主要是因为:

一是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并不等于政府投资环境质量的高低。不同的行政区域的政府投资环境都是因其具体的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而形成的。一个资源匮乏或没有海上交通条件的行政区域,不可能去制定特定资源开发和保护或临港经济发展的政策,也谈不上这方面的政策环境问题,只能根据本行政区域在提品和服务的特殊优势和发展潜力等方面,加强政策环境建设,以及其他政府投资环境建设。政府投资环境每一个基本要素的具体构成,只要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就不存在质量上的问题。同时,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加强政府投资环境建设,才能形成比较优势。

二是不同行政区域占有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实际上是扩大区域间经济发展互补的空间。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等。任何一个行政区域,在上述资源的占有上,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资源占有的情况不同,决定了其政府投资环境的具体构成也不同。如同任何一个行政区域的政府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上,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样,其政府投资环境的建设也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主要应通过突出政府投资环境建设的差异性,形成本行政区域的优势产业,增强与其他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提升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地位和综合竞争力。

三是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提升政府投资环境质量的重要基础。政府投资环境质量建设,不能简单地复制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等,而是必须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这就决定了某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在政府投资环境的建设上,必须突出与其他行政区域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加强自身的投资环境建设。如在政策环境的建设上,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就不能随着经济发达地区跳舞,而要在市场准入等方面相对降低门槛;在服务环境建设上,也不能一味效仿,只能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产业结构,来提供相应的服务等等。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说,政府投资环境如同一人的穿着打扮,不是越洋越好,而是越适合自己的身份和体型越好。而要做到合身、合时、合用,就必然要以突出差异性为基础。

3.突出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基本途径政府投资环境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而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竞争的比较优势,又决定了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是突出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

一是突出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基本途径。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从其发源与起步来看,都是来自于其特有的资源优势。有的是因交通便利而繁荣的;有的是因发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发展的;有的是因政治和历史原因拥有丰富的科技和人力资源而发达的等等。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经济优势。政府在培育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其他方面环境时,只能是依托本行政区域的资源条件,通过突出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来培育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获得更强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是突出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有效吸引市场主体的基本途径。人们习惯上都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上,也是如此。不同的行政区域,往往集聚了不同的市场主体。所集聚的市场主体中,资本量最多的又往往是与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相关。从政府投资环境对于市场主体的关系而言,除了极少数特殊的资源性产业以外,对于不占有垄断性资源的行政区域而言,优势产业是可以跨区域流动的。政府只有基于本行政区域的实际,通过突出差异性,加强政府投资环境建设,才能吸引更多的与本行政区域优势产业相关的市场主体,壮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三是突出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平均成本的基本途径。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均成本,主要取决于其优势产业和相关的产业链条的平均成本。政府投资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意义,集中到一点,就是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平均成本,为市场主体提供最大的合理利润空间。当然,降低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均成本,首先是降低其优势产业特别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的平均成本,以此来吸引市场主体和集聚民间资本,发展和壮大优势产业。这就要求政府在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要把降低优势产业的投资成本作为首选政策目标,以此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宋贤卓:中国经济发展软环境理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2]李建平李闽榕高燕京: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篇10

关键词: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污染;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4;X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的是我国2000―2014年中部地区的面板数据,主要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为了降低价格波动对数据的影响,本文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数据进行消胀处理,基期为2000年。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个省。

二、模型设置和变量选择

本文利用2000-2014年中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就经济发展水平对污染减排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同时,为了消除变量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的问题,

对变量取对数。据此,我们将设定如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其中,式中表示地区,表示时间,为地区不可观测效应,为独立同分布的随机误差项。模型中的变量说明如下:

三、实证结果分析

我们接下来利用Hausman统计量检验对模型选择做出判断。其中,模型1的Chi-Sq. Stat.结果为39.09,相伴概率分别为0.000,说明模型的回归估计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较好。

从中部地区回归模型的结果来分析,三个模型中人均产出指标pergdp在99%的置信度下均显著为正,表明经济的增长将导致污染物排放增加。但人均产出的平方项(pergdp)2的估计系数在99%的置信度下显著为负。因此,人均产出与三种环境污染指标之间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这验证了EKC假说,即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人均产出的提高将导致污染排放的增加和环境质量水平的下降,当经济体发展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后人均产出的继续提高将降低污染排放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倒U型”曲线假说。

四、结论与启示

现阶段,我国人均产出和污染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验证了人均产出和污染排放的环境库茨涅茨假说。这样的一个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依靠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中国经济实现高增长、低污染的绿色增长模式是完全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1]于峰,齐建国,田晓林.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1999-2004年间各省市的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8):36-44.

[2]李斌,赵新华.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4):1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