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改革;职业教育

《微生物检验技术》项目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检验技能,是食品检验、工业品检验、药品检验等职业岗位的一门重要职业岗位技术课。《微生物检验技术》有着一套自己独特的操作技术,因此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目前在职业教育中,《微生物检验技术》项目课程多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微生物检验技术分开,微生物检验技术部分用相当大的篇幅介绍各种致病菌的检验方法,而忽略了微生物检测基本技能的规范化训练。两部分的教学内容相互重叠现象较严重,理论与实验部分教学相互独立,从课程整体上看,还没有脱离学科体系的架构,课程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有差距。为了使课程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笔者进行了《微生物检验技术》项目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改革思路

根据食品检验、工业品检验、药品检验等职业岗位职业技能与素质的要求,以检验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微生物检验技能培训为核心建构课程。抛弃学科型体系,以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主线,将必须、够用的微生物理论基础知识融入微生物检验各项检验项目中,突出课程的实用性、职业性、实践性。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疏理合并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制定标准化的考核等措施,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

通过课程改革,可解决职业教育中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是学生学习被动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以灌输为主,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下。二是学生能力差的问题,目前的教学主要还是“结果导向”,教师将大部分工作完成后,学生依样画葫芦,不能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通过课程改革,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及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专业的技术与技能,对从事岗位的行业标准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增强了学生毕业后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

二、改革目标

以微生物检验岗位的标准检验项目为导向,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的改革,可使学生明确课程总目标,掌握岗位技能,对从事岗位的国家标准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提高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改革内容

1. 以真实的检验项目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

(1)现存的问题:传统的授课是在学生学习相关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最后才根据工作岗位国家检验标准进行实验操作。

(2)改革与建设:在基本技能培训方面,以微生物检验岗位的标准检验项目为导向,将微生物检验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各项任务分解成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检验基本技能。在基本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进行微生物检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根据真实的微生物检验任务设计项目,按照国家标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从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到检验结果的报告全过程的训练。

2. 以检验操作技能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

(1)现存的问题:微生物课程分为微生物基础部分和微生物检验部分,两部分教学内容相互重叠现象较严重;理论与实验部分教学相互独立,导致整个微生物课程教学内容缺少系统性及实用性;教学内容更新跟不上行业的发展,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2)改革与建设:根据岗位技术知识点、技能点和最新的国家标准,以“检验目标引导教学”为主线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抛弃学科型体系,以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主线,将必须、够用的微生物理论基础知识融入微生物检验各项检验项目中,课程体系重新整合为四大块:微生物及检验基础理论模块、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模块、微生物检验技术模块和微生物检验综合技能模块,突出课程的实用性、职业性、实践性,强化学生的职业训练。

3.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实验过程。

(1)现存的问题:通过对相关企业微生物检验技术岗位需要的能力调查结果表明,学生需要的岗位能力除对细菌检验、菌常规、细菌质控等的检验外,实验前准备和实验后处理工作、微生物实验安全、个人防护知识、团队合作精神等也是企业重视的能力。但在目前传统的实验中,实验前的准备大部分均由实验教师完成,这很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习,对整个检验过程不能全面地了解。

(2)改革与建设:在整个实验实训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实验由学生来准备,把大大小小的实验准备工作都下放给学生,使学生从样品采集、仪器包装消毒灭菌、试剂培养基制备到最终检验结果报告都能系统地学习,增强无菌观念和实验室工作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等。

4. 重视技能,改革考核方式。

(1)现存的问题:目前课程的考核多局限于理论的考试及实验操作的“静态”考核,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不利于技能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2)改革与建设:课程考核由三部分组成:①理论考核。紧扣职业岗位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理论知识。②小组项目考核。设计真实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国家检验标准及查阅相关资料,写出实验操作步骤,理解各步骤的操作目的、操作要点、操作注意事项;安排检测时间进度,准备检测所需一切仪器设备,独立完成,直至检测结果的报告。教师根据整个检测过程的表现给予评分,重点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及团体精神与人合作的能力。③操作技能考核。根据职业岗位技术的要求,将学生必须掌握的检验操作技能归纳为若干小项目,做到技能操作标准化。在学生充分练习熟悉的基础上,考核时由学生抽签决定考核内容,教师一对一进行操作技能的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可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开展操作技能竞赛活动。

(作者单位: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 食品微生物检验 细化 考核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26-03

1. 《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的特点及作用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食品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是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微生物检验,可以判断食品的卫生质量(微生物指标方面)及是否可食用,从而也可以判断食品的加工环境和食品原料及其在加工过程中被微生物污染情况,所以食品微生物检验也是一门以实践为指导、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以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

食品微生物检验主要特点是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要求较强,其实验时间跨度长、数据处理量大、基本操作技能要求规范。特别是基本操作,要求学生必须正确和熟练掌握无菌技术,如人、环、物、操作过程的无菌概念,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方法及其基本原理,掌握国内外食品卫生检验的常规方法和标准方法,如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技术、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相关数据和实验结果的正确表示等。这些

对于我校《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的基本操作技能成绩,要做到科学地评定,客观地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态度是上好实验教学课的重要环节。我校《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这二年来的实践表明,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必须制定实验考核标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实验考核制度。在我校《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考核中,平时的实验成绩由:基本操作技能(50分)+实验结果(30分)+实验报告(20分)三部分组成;整体实验总评则由平时成绩平均分(80%)及考勤成绩(20%)组成。这一套考核制度在我校这二年的实验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基本反映了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杜绝了高分低能现象,也有利于任课教师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对微生物基本实验的掌握程序。但是,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实验教学必须满足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即食品检验工技能鉴定考核)以及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因此,原有的考核标准就显得不够细化,必须在以往实验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引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标准。

2.细化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标准

当前,国家食品检验工技能鉴定考核标准的各项评分标准都有其相应要求,国家职业标准对食品检验工的知识及技能要求,如表1所示:

结合本校在校的质检专业、已学习三个学期的学生,要求其考取食品检验工(中级工)证,从以上二个表中分解出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掌握微生物基础知识,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霉菌等的测定及检验结果的报告。由于当前食品企业检验员岗位对微生物检验的项目内容发生变化,如出厂检验项目微生物项目中,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测定,其检验方法标准的版本发生变化,由2010版代替原来的2003版,其中培养基改变,取样量不同,在对考核评分标准进行细化时,强调检验标准发生变化的内容,以达到规范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目的。

篇3

【摘要】: 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广泛发生,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对评价食品卫生质量,保证消费者饮食卫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食品及食品中所含微生物的品种多,结构及成分复杂,微生物检验程序繁琐,使检验结果的可信度经常受到质疑。所以,加强食品微生物检测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正确评价食品卫生状况,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引起各国政府、公众的重视。尤其近年来,随着瘦肉精、三聚氰胺、毒胶囊、皮革奶等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曝光1,食品安全问题更成为社会各层面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问题中,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仍是世界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2。微生物指标不仅可用于对终产品的卫生监督管理,而且也是食品生产、运输和销售等全过程卫生质量控制的监测手段3。为了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证消费者饮食安全,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法由传统的形态结构、血清试管凝聚试验等逐渐发展到近年来的分子水平检验,并向仪器化、自动化、标准化方向发展4。但由于影响食品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因素复杂多样,所以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各个环节加以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是提高食品微生物检验结果,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

一、 样品采集与处理

1、 采样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样品的采集必须具有代表性。ICMSF制定的食品微生物学分析采样方法5,目前已在国内外被逐步推广采用。应严格遵循统计学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抽样方案。一般应采取完整未开封的样品,如是散装样品,采样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采样的用具,应预先经灭菌处理。样品的数量应满足检验、复验、备查的需要。每个样品要注明其详细信息。

2、 送样

有质量保证的样品是获得正确检验结果的基础。样品应尽快送到食品微生物检验室(

3、 收样和处理

样品送达实验室后,先判定样品是否已经变质和是否满足检验标准。瓶装检样处理时可用点燃的乙醇棉球烧灼瓶口灭菌,用石碳酸纱布盖好,再用灭菌开瓶器将盖启开。袋装样品应用75%乙醇棉球消毒袋口后进行检验。固态样品用均质器以无菌操作方法处理样品,调节均质器均质时间处理不同种类的样品。微生物培养时要准确记录温度、气体浓度等参数,使其严格符合检验程序要求6。原始记录应及时记载,原始记录格式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并具有可朔源性。

二、 实验人员素质与能力

实验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影响到最终的检验结果。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人员应:有合法的上岗资质;具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7;掌握微生物学的有关基础知识;掌握并正确理解国家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食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本企业的企业标准,熟悉标准化法的相关知识;熟悉计量学的基本知识、计量法令和法规及质量保证体系知识;熟悉食品的生产工艺;及时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

三、 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

1、 检验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验必须依据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检验方法进行8。对于检验标准的变化,一般都有约定成俗的经验性规定。但是如何控制实际工作中“灵活性”不至于变成“非法性”,需要检验人员自主识别。

2、 检验环境

微生物检验室是进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地方,应单独设置,操作区与办公区应分开,避免室间污染和实验室感染发生。无菌室要设有套间或缓冲间,最好设有推拉门,以防止空气振动荡。经过培养后的培养物,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排放、洗刷。对染菌物品及废物,应经过消毒灭菌后才可清洗或废弃,防止污染环境8。

3、 仪器和设备

微生物检验室应配备充足的检验工作需要的仪器、设备和器材。仪器设备计量器具使用前应经计量鉴定部门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仪器设备量具的量程、精确度等,要符合检测项目的相应要求;严格按操作规程要求使用,并做好运行检查及仪器维护。

4、 培养基和试剂

购置培养基和试剂时要求供应商提品质控证书。培养基和试剂使用前首先通过外观、批号、PH值、灭菌要求、选择性等进行初步评估,还要用阳性对照菌株做质控。按照培养基和试剂标签说明的贮藏条件保存。不同批号的培养基和试剂不要混合使用。受潮变质的干粉培养基坚决不能使用。自配的培养基要严格按照配制标准进行配制和保存,保存培养基配制记录。

5、 确证试验

做平行样,保证结果的可比性;设立空白对照,防止其它污染而导致的结果不准确;设计适当的质控频率,进行质控试验。将质控菌株与常规工作一起进行,不能为质控菌株设计单独操作程序,更不能专人专做。当质控标准菌株的内在敏感性发生改变时要更换新的菌种。

6、 检验报告

检测报告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反应检验结果,可以运用统计学知识对误差进行处理,并参照一定的标准对食品微生物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系统性的评价。检验报告需经有资格的审核人员核查签字,并加盖印章后生效。

四、 参加盲样考核

积极参加上级业务部门下发的盲样考核,即进行实验室间比对和中心质量管理办公室组织的人员比对验证实验。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正向高效率、高标准、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基因芯片技术及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与此同时,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必须伴随检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而得出尽可能准确的检测结果,更好的为人类公共卫生、食品安全、营养健康与疾病预防等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Anon. “2012中国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实验室管理交流会”在苏州举办[J]. 中国计量,2012(6).

[2] 王云国,李怀燕.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检测技术[J]. 粮油食品科技,2010,18(003):40-43.

[3] 赵丹宇.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指标设定上的国内外差异[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15(006):548-551.

[4] 林蕾,张炜.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学,2008(10):97-99.

[5] 李志勇,凌莉. 世界各国的乳品微生物检验[J]. 中国乳品工业,2005,33(002):37-40.

[6] 张聪恪.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保证的方法[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3,13(5):649-649.

篇4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开设综合实验的必要性

当前的中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验在手法上比较单一,以单纯的实验操作为主,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对其中实际知识点的认识严重不足。在课堂中,教师为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学生照本宣科地将过程记下来,完成得比较机械化。可以说,目前中职教育中,该专业的实验缺少思考性,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工作,微生物的培养以及各个方面的操作水平都存在较大的瓶颈。传统的实验模式只能教会学生某一项特定的技能,并不能将学生与实际的综合工作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就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基于此类情况,应提升学生的综合社会工作能力,根据学科的特点开展综合性质的实验教学,从各个方面培养食品微生物专业型人才,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1.选择适当的实验题目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应当自主独立地完成实验任务。在这一过程当中,题目的选择也尤为关键。实验的题目需要具有基础性与先进性,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意识,并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饮料的细菌测定环节中,对各类不同种类的细菌含量的检测项目,学生在分析此类项目时,能够与自身的实际生活情况相结合。因为饮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之一,因此也就使得学生意识到这是一项比较实用的任务,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有效地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

2.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实验开展的第一项准备就应该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在总结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学生应根据所选题目的特点,利用网络资源及图书馆文献资料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资源撰写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中应包含实验的目的与原理,所需的实验仪器与材料,并重点突出记录步骤、注意事项等实施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根据预先制订好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

3.实施方案

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实际样品的处理、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倒平板、接种、培养与观察等实验过程,将样品处理、样液的稀释、恒温培养、菌种鉴定等方面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在所有的步骤完成之后,学生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实际分析处理,全面分析实验结果,从过程中得出实验结论,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报告的编写,对学生预先制订好的设计方案以及遇到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分析,整理数据,从被动地编写实验报告向主动完成发展,杜绝抄袭等不良行为。通过这些实际措施的实施,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验教学效果展望

1.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当前我国的中职学生缺少学习的自主性,通常是被动学习。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后,可将食品微生物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提升。因实验过程均为学生自主独立完成,所以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并提高学生的知识思维,进而将学习化被动为主动。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5

1课程定位

1.1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医学营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掌握现代临床营养技术和公共营养、食品安全与检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从事临床营养实际操作能力、疾病筛查、社区疾病管理、营养调查的能力,还要有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操作能力。

1.2专业核心课程地位定位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高职高专医学营养、卫生检验检疫、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1]。微生物检测是食品安全控制链中的传统监测点,与理化检验、感官检验是食品检验类课程体系的三大检验方法(技能)课程,是食品检验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的主要内容。该课程是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1.3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

在医学营养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生通过学习先修课程基础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疾病概要、卫生法规与监督、食品卫生与质量管理等,具备相关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后,再同时开设食品毒理学检测、食品感官检测、食品卫生理化检测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等平行课程。经过这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相互融通、优势互补,即可参加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考试,获得食品检验工资格证书,为后面医学营养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和专业顶岗实习奠定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2课程目标

我们认为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在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不仅在于具体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还在于其蕴含的科学思想、人文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要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实现三个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熟悉食品微生物常规项目的检验原理;了解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概况。②能力目标:熟练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和实操技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中最新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应用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③素质目标:具有无菌操作意识、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条件

3.1师资队伍

由6名专职教师和3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并配备2名高水平的实验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都很合理,并且100%为双师型教师,5人为食品检验工考评员,其中2人还是食品检验工高级考评员。因此,我们的师资队伍是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且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学队伍。

3.2实验实训条件

①校内实训基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组正在建设《微生物检验》省级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教学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分组配套齐全。现有微生物实验室5间,总面积540m2,完全可以满足学生教学、实训、自行设计实验的需要,实验开出率按课程标准要求可达100%。②校外实训基地。医学营养专业与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铁路局福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州现代妇产医院、福建明一婴幼儿营养品有限公司和厦门银鹭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完成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食品中大肠菌群计数、食品中部分致病菌(沙门菌、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和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等项目的的抽检工作。

3.3课程教学资源

“贴近生产实际、适应岗位需要、反映食品检验技术发展趋势”是我们选用和编写高职教材的依据。选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刘用成主编《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为教学主教材,该教材为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食品类系列之一,理论上突出“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侧重实际操作、检验方法,介绍了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与设备、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程序、基础实验技术、现代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卫生指标细菌的检验、致病细菌的检验、真菌的检验和其他检验项目。同步配套使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技能型人才培训用书: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第二版)》,该教材是根据最新《国家职业标准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按照岗位培训需要的原则编写的。与此同时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手段,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开发了相关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测试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有效的资料。

4教学方法与手段

4.1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法、四阶段实践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挫折教学法等。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核心都是启发式教学。

4.1.1项目驱动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项目交给学生,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到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负责。老师会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设计出各个任务项目的教学方案。

4.1.2四阶段实践教学法

是一种起源于美国岗位培训的、系统化的以“示范-模仿”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即把教学过程分为准备、教师示范、学员模仿和总结练习四个阶段的培训方法。

4.1.3任务驱动教学法

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4.1.4启发讨论教学法

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由教师提出问题,让他们运用思想去解决、分析、批评、判断和归纳,因而可以触类旁通,使经验逐渐扩张,思想更为灵活。

4.2现代先进教学技术手段

在教学手段的采用上,除了应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并引入多媒体和网络手段,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实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考核的方案。

5课程设计思路

5.1依据需求定内容,依靠行业建课程

为保证教学内容符合企、事业单位岗位需要,《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基于“岗位知识体系”来进行课程设计(见图1)。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分别为微生物检验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且我们与企、事业单位签定了合作办学协议,食品行业专家和高级研究人员定时来校兼职授课,共同建设与管理课程;共同制订课程大纲,编写实训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参与实践项目教学。行业专家的加盟使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比例达100%,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以及研发能力,学生技能训练模拟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5.2课程为社会服务,教学顺应市场项目化

该课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技能训练期间,任课教师组织学生承担福州亿达食品有限公司的海蜇皮质量指标检验,以及为贝奇(福建)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贝奇野菜汁”成品检验。一方面拓宽了专业教学和实践实训的途径,另一方面以社会为课堂,实现了教学创新与市场互动。

5.3“阶梯式”的实践教学递进式模式

“早实践,多实践,课程实践不断线”。课程开始,就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半年;随后,到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铁路局福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的微生物检验科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习4个月~6个月;最后,在第六学期分散到实习基地或其他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半年。此法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广泛认可,且学生素质大大提高,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达100%。

5.4课程考核与国家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

本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考核,改革传统以理论笔试考核学生成绩的方式[3],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和校外实践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职业资格证是就业的“准入证”,为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课程的考核还与国家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分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两大部分,严格课程考核是学生获取“双证”的保证。在一定情况下,也可实行“以证代考”,即以职业资格考试成绩代替课程成绩。

6教学内容设计

6.1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

教学内容以“体现国家标准、对接生产实际、融通职业标准”为原则进行选择,选好以后围绕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任务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组织,每个项目由学生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单元综合实训共同完成。“理论(初步了解)实践(初步学习和模仿)再理论(理解)再实践(独立操作及完成)反复实践(掌握并熟练运用)”的认知与学习规律来完成各项目,如此反复操作可为学生奠定比较扎实的微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6.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食品微生物检验以微生物检验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出发点,按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将课程分5个教学模块,4个基本技能训练情境教学,7个典型工作项目教学。共80学时,安排于第二学年第4学期开设,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48学时。

6.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细菌检验基本技能;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验技术;食品中主要致病微生物生物学性状及其检验技术。②难点:对不同的食品样品和检验项目选择最佳的检验方法;如何正确判断各种检验结果,最终作出正确的食品卫生评价。

6.4课程教学评价

①后续课程任课教师评价:学生们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扎实,技能操作熟练。对于后续课程,我们教得容易,学生学得轻松。②实习单位评价: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营养专业学生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团队协作能力强。③学生评价: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学习,我们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操作本领、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7课程特色

①理实镶嵌的教学模式: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穿行,理实一体,使学生对内容更容易理解。②导引式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既注重老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逐步转化为主动学习。③单项训练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坚持单项训练与技能考核相结合,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生物检验操作能力。实践证明,我们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与改革的探索是成功的。合理定位课程在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选用和编写优质教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考核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潜能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毕业后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尚新彬,李超敏.医学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改革[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9):89-90.

[2]吴君艳.基于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食品检测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改革[J].科技信息,2012,35(8):809.

篇6

关键词:微生物学;分级式教学;创新;互动式;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56-03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涉及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真菌分类学、病毒学、环境微生物学及环境生态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领域。作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发展越来越迅速,是生物学领域的一门比较前沿的学科。微生物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①传统的教育理念比较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②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师生观和“传承性教学”的教学观,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其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③在考核办法方面,不能体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素质,仅以试卷、实验报告的优劣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这些现象不利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创新素质教育下探讨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创新素质教育下探讨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背景

国内外高校十分重视高素质创新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内容设计与创新、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等。这些教学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然而,由于地域、层次、政策等因素,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实践效能亦各有千秋,外加高等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比较死板,学生自由选择权较少,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创新素质下探究微生物教学体系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性为目的的,立足教学,从实际问题和背景出发,将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身主动的探究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

二、微生物学课程体系采用分级式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师生观和“传承性教学”的教学观,采用分级式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对培养的学生创新素质有一定的益处。

1.一级内容为微生物学科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以“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吃什么,怎样吃,怎样给微生物做饭,微生物应用价值”为主线讲解微生物基础知识,使同学们思路清晰。

2.二级内容为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包括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

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形态观察。在该模块中,主要是观察微生物的形态,让学生通过实验总结细菌、霉菌、酵母菌等在个体形态、繁殖方式等方面的区别,让同学们掌握微生物革兰氏染色技术、制片技术、微生物大小的显微镜观察测量技术等。让同学们总结实验成功的关键和找出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的原因,并绘图表示各个微生物的形态。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培养、分离微生物并分析。在这个模块中,以学习培养、分离微生物并分析为主要内容,由每个单独设立的实验组成一个综合性实验,不仅掌握单个实验技能,而且也锻炼了同学们的数据统一分析与整理的能力。根据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要求,我们设立了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平板菌落计数法分离纯化土壤微生物、细菌的分解物质能力与生理生化鉴定等。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班里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查阅相关文献,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自由分组,自由设定实验方案来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完成实验并分析、进一步再处理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结果和体会。同学们可以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创新性想法去设计实验,这些实验由于贴近生活,进而引起了学生的普遍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三级内容为微生物学科相关的拓展性知识,通常以学术讲座的方式介绍本学科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前沿、发展进展趋势和创新性等;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深科研思路,培养同学们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开展课程论文形式来总结国内外前沿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

三、创建互动式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1.授课与自学相结合。倡导启发式教学,包括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按照提纲思路引导性自学、自己归纳自学等几种方式,融知识传授和能力为一体。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愉快、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过程。

2.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理论与实验结合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实验内容更加系统完整和先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并且自行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

3.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讨论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消化,又对培养学生协作精神、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益,使学习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变为自觉研究。推演方法是教师提供讨论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查阅文献分析并提出结论讨论教师总结讲评。

4.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可有效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使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直观性、生动性。教学中恰当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电教教材、网络技术,对提高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改革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验技能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是作为一种评价微生物课程教育过程的主要手段,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锻炼了科研思维的能力等。我校生物科学基地班微生物学理论40学时,实验课单独设课32学时,生物技术64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24学时。针对不同班级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微生物学实验课的考核成绩由验证性实验模块和综合性实验模块的实验成绩(占70%)和设计性实验成绩(占30%)组成。自从采用了这种考核方式以后,学生都比较重视实验课的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大有益处。学生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收获较大,成绩评定包括文献调研、方案选择、实验操作、论文撰写和实验结果汇报等方面,使得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团结协作意识、思维能力、科研严谨态度、语言表达能力等。理论课的考试是检查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闭卷考试+撰写论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综合性的考试这种综合性考试方法最好。

五、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效果

1.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使高校教学活动真正成为能够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效行为。建立了一个系统性强、框架清晰、与国际接轨的微生物学知识体系,提出创新素质教育下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

2.促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打造了教学、科研双优的师资队伍。

3.微生物学模块式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使学生掌握了微生物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训练了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使学生成为在创新素质、研发思维、人格品质等方面均优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以上是我们在微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体会和做法。通过对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建立了适应学科发展趋势的微生物学分级式教学课程体系,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在“模块实验”教学中强调实验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和评价问题的能力,达到授课内容的国际化、教学理念的前瞻化,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根据理工类学生的特点,通过理工结合进行教学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在教学中调动本科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了创新性能力。

参考文献:

[1]葛菁萍.普通高校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0):1537-1540.

[2]徐启江,李玉花.分子生物学分级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158-161.

[3]黄夏.高职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1,(8):171-172.

[4]姜立春,李俊刚,阎秋洁,等.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6):64-66.

[5]易力,,陈万光,等.推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室科学,2010,13(1):10-12.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研究课题项目(DGY2011-15),东北林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1101411),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JGXM-HLJ-2010010)

篇7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建设专业特色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与延续,因此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其中不乏许多知名品牌牵涉其中,这些都表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国民幸福的瓶颈之一。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有多重原因,包括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者和经营者道德的缺失、科学检测技术的提高和政府检测监督机制的失灵等,导致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消费的产业链上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大学开设食品安全专业,培养大批新型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预防和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成为中国食品产业的迫切需要。

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率先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到2012年全国已有171所高校开设了食品安全本科专业或相关专业。江苏大学2006年自主设立“食品营养与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4年来,江苏大学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在食品安全专业本科建设上走过了一条艰苦探索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现将专业建设的探索和思考简介如下。

一、国内外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情况

江苏大学食品安全本科专业建设之初,就对国内外各高校的食品安全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发现各院校根据其专业发展历史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专长,主要调研结论如下:

1.江南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前身是食品分析专业,1998年,专业更名为食品品质控制专业;2004年,学校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目前设有食品科学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研究中心。其专业具有工科特色,面对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在掌握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解决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与安全问题的技能。其研究方向主要为:食品加工过程的安全性控制、食品中生物危害的发生和传播途径及行为效应、食品加工过程化学危害物的产生和迁移变化规律与控制原理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

2.中国农业大学培养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理学学士学位,主要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营养学、卫生学和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掌握检验、检疫的专门技能,从事食品品质控制、检验检疫、营养及营销策划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应了解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具有从事食品全程质量全过程控制管理和安全性保证的基本能力;掌握食品营养与功能成分及安全性检验的基本方法,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化;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并具备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3.香港理工大学设立了食品科技与食品安全本科专业,为其3年,授理学士学位,要求学生掌握与食品相关的食品化学和分析技术,并掌握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及产生的有毒物质和生长条件来确保食品的安全,能应用食品保藏、加工和食品工程相关基础知识来解决食品技术中的安全问题,能整合所学知识来解决食品安全和技术的问题,尤其是食品产品的质量和控制、食品的感官评价、食品危害性分析和公共卫生管理等。

4.调研发现,国内117所高校都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且多个高校设置了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博士点和硕士点,通过多年努力,课程体系建设日渐完善,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多数高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有普通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人体机能学(人体生理、生化与病理生理)、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食品质量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功能食品、食品企业管理,以及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营养与食品安全综合实验、食品质量检验技术实验、食品化学实验等实验课程,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

5.调研发现,学校可以依托自己原有的优势课程,利用其教师资源以及教学资源对食品安全专业的发展进行规划,能够更好地提高专业水平,办出高校的专业特色。如浙江工商大学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前身为食品卫生与检验,其专业的学科重点就是培养食品检验型人才;广东海洋大学利用自身在水产品研究和开发上的优势,将水产品保鲜加工质量与安全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特色进行建设;中国计量学院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属的以检验检疫为特色的院校,质检特色是该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目标,在培养方案上除强调三大检验外,着重食品安全的生物学快速检验,同时加强学生在管理、认证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云南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专业的建设特色,侧重于对于云南传统畜禽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的产品原料生产以及产品保鲜加工的安全和质量控制,尤其针对云南民族传统特色食品安全控制的教学科研,也是其专业建设的特色之一。参考每所学校依靠自身优势培养出来的人才特点不同,恰好符合了不同就业领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需求的不同。

6.调研发现,在国外高校中,基本都没有将食品安全独立出来作为一门新的专业,而是将其合并于食品科学等专业中,只学习基本的食品安全相关基础课程,如微生物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学等。在此基础上,国外食品院校开设了食品安全相关的硕士专业,如英国开设食品安全专业的有四所高校(诺丁汉大学、利兹大学、肯特大学和卡地夫威尔士大学),包括食品安全与风险分析专业、食品生产管理专业、食品市场和供应链的管理专业和食品安全专业等,一般为期1年,主修课程侧重于食品原料、食品链和食品生产的安全管理、食品生产的风险评估等。荷兰的瓦格宁根大学(号称食品安全与工程专业世界排名第一)同时开设了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管理两个硕士专业(为期2年),这可能是由于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较为完善,而中国的食品安全目前还主要侧重于终端检测,整个食品链的管理体系还有待加强,但整体的趋势还是应该由单纯的技术检测转变为安全管理和检测并重。

分析各校提出的食品安全所修的相关课程,其基本思想是以各自依托的学科背景为基础,把食品产品的目标检验和控制作为重点,没有充分认识和突出食品安全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在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缺乏对食品安全专业的清晰认识,还把食品安全定义在食品卫生的角度,而这个定义已经过时。食品安全专业的学生要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掌握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能够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具备在食品生产、流通及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已经设置的食品安全专业来看,国内外重点高校在此专业的特色、基础条件和师资力量差别较大,侧重方向多样,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特色专长也各不相同。

二、江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特色和人才培养情况

1.人才培养目标和招生情况

面对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江苏大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和谐统一的,富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拟培养技术与管理复合性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面对新的形势,我校结合本专业特点,努力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个性、广适应、高素质、求创新”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希望学生能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在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检验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环保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分析检测、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生产、安全评价、经营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同时又能成为研究生的合格备选人才。

江苏大学2008年首次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招生,共招收21名学生,于2012年毕业,此后,每年招生增加到两个班,目前共有194名食品安全专业本科生在读。

2.专业建设平台和课程教学体系内容

本专业建设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实践环节四大模块。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学、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及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食品质量管理与食品安全检控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要求学生具有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检测、监测、评价、预警、控制、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标准和法规制定及食品质量安全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基本框架如下:

(1)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图学C、机械工程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双语)、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分析、仪器分析。

(2)基础选修课程

试验设计方法、食品物理学、营养生理学、食品物流导论、食品免疫学基础、分子生物学。

(3)专业方向必修课程

食品工艺学I、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供应链管理、风险评估、食品工艺学II、食品感官评定技术、常见食品的安全检测技术。

(4)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环境学、动植物检疫检验、食品质量认证、食品流行病学风险控制、食品添加剂、食品品质计算机图像处理(双语)、食品工厂建设与监控、食品工程新技术、功能食品导论、学科前沿进展、食品无损检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食品微生物学。

3.江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特色

(1)依托优势,特色发展。江苏大学依托在食品无损检测方向的优势和长处,根据我校原有的优势课程(现代食品检测技术、食品机械与设备),利用现有教师资源与教学资源对食品安全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将食品安全过程管理、控制(国际接轨)与产品终端检测并重,将本校的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定位为“懂工艺、精管理、强检验”的全方位人才,办出江苏大学的专业特色,如着重食品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利用本院在农产品加工和机械方面的优势,如农产品的无损检测等技术对食品的储藏、加工和流通进行安全管理)。

(2)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淡化食品科学专业的影响。江苏大学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细分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安全和化学安全)两个大模块,在选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模块课程选择,让学生在毕业时就可以成为具备基础知识且精通一个方向(检验或管理)的专业人才。

①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根据江苏大学2012版新大纲对英语、计算机、体育和大学物理等课程要求,减少了英语的课时,增加了体育课时,将计算机调整为选修课,并增加了程序设计语言种类。

②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参考教育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新规范,适度增加了专业基础课总量,新增了管理学原理、人体生理概论、食品原料学等课程,从而为后续课程开设奠定理论基础。

③专业(方向)课程

参考国外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就业方向,将本专业方向细分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安全和化学安全)两个大模块,在选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模块课程选择。

食品科学工艺类课程:参考其他院校课程设置,对食品工艺学进行拆分,由原来的90个课时拆分成为食品工艺学I(原理部分)和II(工艺部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食品分离重组技术,食品加工过程模拟优化与控制、食品微生物检验等专业方向课程,顺应食品工业的精深加工、过程自动化的总体发展趋势要求。

食品安全类课程:参考外国高校安全类专业课程设置,新培养计划增加了风险评估、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供应链管理和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等课程,便于和国际接轨。

通过新大纲的改革,形成以下几大模块。

食品学科化学基础类: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

食品工程特色类:电工电子学;工程图学;机械工程基础——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

食品质量管理方向类:管理学原理——食品质量管理学——标准与法规、风险评估、供应链管理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基础类(营养与卫生):人体生理概论、微生物——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含风险评估)。三大课形成了江大食品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即营养与卫生课程群,并给予842项目资助。

食品安全检测方向类:食品分析;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感官评定;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等。

(3)重基础、求卓越、国际化。为了培养创新性和国际化人才,本专业开设了创新方法导论课程;开设了一门全英文课(食品生物技术),四门双语课(食品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品质计算机图像处理);并开设了四门网络课程(食品文化概论、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功能食品导论),完善了学科理论基础平台课程,旨在构建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为研究生培养输送合格备选人才。加强了质量管理类、论证、法规等课程,同时完善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风险评估、预警等课程,并开设多门双语课程与网络自学课程,顺应食品安全专业的国际化培养趋势!

(4)培养全方位技术人才,促进就业。目前社会舆论普遍都希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熟悉各种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熟悉相关的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具备食品检验和质量控制能力。另外,还要求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能够吃苦,愿意下基层工作。江苏大学针对用人单位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一个从大一到大四、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一体化学生实践平台,如特地新增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同时开设了多个实践环节(认知实习、认识实习、暑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和多个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检验检疫综合实验、食品加工综合实验等),每个环节有大概2~3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江大和多个认证培训中心联合,开展ISO22000/HACCP、ISO9000内审员、食品安全师、食品检验工以及食品营养师等认证资质培训,促进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福建轻纺,2010,(1):36-42.

篇8

近二十年来,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作用日益显现,这为高等学校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调整、转型和更新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传统的学科式教学中,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反馈存在微生物课程枯燥难学的问题,最终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从事与微生物有关的生产与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科学研究等相关的工作。为了提高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和实现教育目标,广大教育者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实践。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距离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仍然较远。因此,实施食品微生物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我校乃至整个高职院校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 有效教学模式的内涵

有效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计划或模型。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在某个具体领域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指标。

二 对高职食品微生物课堂效率、教学模式现状的分析

食品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相关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各种发酵食品的生产,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微生物的控制。各高职高专院校广泛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专业教学改革。但是,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无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低下,难以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

1.教学设计、环节设计缺乏职业能力培养理念的正确指导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高职院校的食品微生物专业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理念缺乏,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食品微生物主要培养学生利用微生物基础知识进行微生物发酵及微生物检测的实际操作技能。例如食品微生物检测就是食品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向,那么食品微生物课程的有效教学设计就必须围绕微生物检测,把这一方向作为岗位职业能力需要来进行。

2.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导致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高职教育改革,对教学时数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很多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得不压缩教学时间,以追求课堂高效性。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的听讲和记录,造成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的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意识,课堂主体意识及提出问题及时反馈等意识不佳。

3.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单薄,评价无法全面体现教师教学水平

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方法是采用“经验+协商”,评价标准没有针对性,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教学没有体现出差异。因而,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不高。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双向的,只对教师的“教”进行评价,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学生的学习行为,因而现有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仅仅评价教师的“教”,并不能全面地反映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课堂教学评价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

三 高职食品微生物课程提高课堂效率、构建有效教学模式的对策

1.项目化教学法在食品微生物有效教学模式中的实施

食品微生物课程在教学实施时,对知识内容进行了重构,引进了项目化教学。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设置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的鉴定等多个情境,让学生学会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再由简单到复杂,设置了综合检测等项目,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熟练掌握操作各种技能。具体情境教学时将情境项目化,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练习操作技能,巩固所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在愉悦学习中完成教学目标,达到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实用性的目的。

本文以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为例,介绍项目化教学法实施的过程。

第一,对基础知识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大肠菌群的特性及对污染食品的危害,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国家对各类食品中大肠菌群总数的规定,进行项目引入。教师扮演食品企业的管理者,学生分成8组扮演企业的质检员,由教师向每组提供待检样品,如牛乳、肉脯、榨菜等。引进激励机制,对检测结果最准确的小组颁发优秀奖,可以在考核成绩上加分,激发学生完成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二,对项目进行制订完整的计划。拿到教师准备好的任务书后,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不同食品的采样方法和大肠菌群测定的国家标准。制订完整的计划并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小组讨论,将项目分解,可分为样品的采集,取样方案,采样稀释、接种培养发酵,分离培养,证实实验,制订出各子项目的实施方案并进行分工。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评价各小组的方案,再由学生修改方案。第三,项目的具体实施。按照方案学生分组实施项目,碰到问题运用已学的知识尝试解决,教师在旁接受咨询,解答疑问。学生在实施采样时,不能正确操作,教师讲解采样的原则,并进行示范。第四,项目的评价体系构建。在此阶段由学生展示检验成果,教师总结经验,指出值得提倡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各小组对样品的检测结果报告,与教师预先试验的结果相比较,评出优秀奖并给予加分。各小组进行总结,完成项目的经验及教训,对自己及小组各成员的表现进行打分。由小组对每组成员的实施过程进行打分,最终得出本项目每个学生的分数。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为主、终结考核为辅的方式,每个项目实施过程均进行考核。

2.食品微生物教学中“一生一案”有效教学模型的构建及实施

食品微生物教学中的“一生一案”指的是学生在教室里接受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对于一些需要实践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到食品企业进行岗位上的学习和练习,有针对性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巩固和创新知识和技能。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选择岗位。这种“一生一案”的教学模式已在本校实行了近两年,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与现实生产的紧密结合,为公司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达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食品微生物教学中的“一生一案”模型的构建和实施:

第一,食品微生物教学中“一生一案”的模式系统建立。和本地区相关的发酵及食品企业合作,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一线工作,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和巩固,甚至把生产一线作为课堂进行讲解。解决微生物的实际生产问题,进行创新研究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针对“一生一案”,对微生物的知识进行分类,以助于学生理解。一些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知识,争取让在一线的工程师在带学生深入一线的同时结合实际生产进行讲解,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技能,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产,加深知识的理解,发现现实生产中的问题,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岗位对接,如将来想从事微生物检测的,可以去企业的检测部门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兴趣及创新能力。第三,“一生一案”模型实施需配备合适的教学教师指导。由于自身教育背景和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对任何知识都了解得十分透彻全面。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师,共同担任“一生一案”的指导工作。学生就可以根据岗位选择指导老师。不同的教师也具有完全不同的教学个性,他们的人格魅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篇9

关键词:PBL 医学微生物学 评定 影响因素 对策

PBL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试于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是将问题作为基础和导向的教学法,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效果较好且十分流行的教学法,欧、美等多个国家都采用了此教学法。目前,我国对此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仍然处于尝试摸索阶段。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致病性、诊治等内容,是一门涉及临床多个学科的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作为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枢纽。但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生物学性状具有多样性,枯燥、复杂、易混淆,并且病原微生物和相关的临床疾病的关系复杂交错,授课时若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厌烦心理,更不易掌握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都是单纯依赖教师和教材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难以适应医学快速发展变化的需求。笔者认为,解决此问题,将PBL教学法引入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很有必要。

一、介绍PBL教学法

选取我校2012级农村医学的两个教学班108个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每班54人。两个班均由相同教师进行授课,教学时间为38个学时,实验班采用PBL教学模式授课,对照班采用讲授法的传统模式授课。PBL授课法实施具体过程如下: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章节规划系统的教学计划,将大纲要求和密切相关的病原微生物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例如化脓性细菌、肝炎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同时准备相关的临床案例和问题,将准备好的病历资料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并让其做课前准备工作。将学生随机分为9组,每6个学生一组,课前针对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并和组员进行讨论和分析,综合资料解答问题,提出病原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案。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考核,每组推荐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主要是讲解问题解决方案并回答问题,组内其他同学可进行内容补充或修正,并协助回答班上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对其他组的方案诊断结果提出质疑,再由其他组成员作答。若交流中提出的问题难倒学生、解决不了时可以求助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然后教师对每组学生的方案和表现给予客观评定,作为期末总成绩的10%。教师在课堂结束前根据课堂讨论结果和存在的问题做系统的梳理并总结教材内容,再次重点强化大纲要求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反思问题。

二、评价PBL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评价PBL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估。定量评价主要是分析学生的期末理论考试和分析题的成绩,即期考成绩。期末总成绩包括期考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10%)和实验考核成绩(占30%)。其中微生物学理论考试主要采用病例分析题进行考核,检测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和分析题的成绩及期末总成绩,采用t检验。

定性评估则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两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分析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征求学生的反馈意见,反馈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

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期考成绩、实验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均高于对照学生,且P

从表2可看出,实验班的教学效果反馈普遍比对照班好,实验班有74.1%(40/50)的学生认为教学气氛活跃,而对照班只有29.6%(16/54);实验班有61.1%(33/54)的学生认为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对照班只有25.9%(14/54);实验班有77.8%(42/54)的学生认识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对照班只33.3%(18/54);实验班有81.5%(44/54)的学生认为能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照班只有35.2%(19/54);实验班有72.2%(39/54)的学生认为该教学优于其他教学法,而对照班只有25.9%(14/54)。两组比较,P

三、讨论

PBL作为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其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也不少,需要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对策。比如教师角色转变的困难,教师需要由传统的教授教学中的“教”转为以“导”为主的“教”。教育目标则由传统的传授教学大纲基础知识转为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主,同时传授大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非常系统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灵活应用的教学技巧。相关对策如下:教师应善于挖掘身边与微生物联系密切的事例,教学时做到对学生循序诱导,增强学生的好奇意识,创设质疑情境,主张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要能创造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应系统扎实地掌握交叉学科和本专业的最新研究进展,传授大纲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学科领域前沿知识的拓宽。课前应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精选优质案例作为课堂讨论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教师应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堂交流、讨论,促进PBL教学的有效开展。

学生需要从传统教学的被动转向主动。而且PBL教学以讨论为主,讨论前学生都应对问题进行充分的准备。而组内若有同学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未能预习了解相关知识以至于边讨论边看书,则会影响交流和探讨的进行,会干扰小组讨论的进程,造成负面影响。相关对策如下:教师进行授课时应该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通过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自觉地转被动为主动。分组时让学生自己推荐小组代表或者由教师安排,小组代表负责督促各位组员按时完成查阅总结资料和讨论任务等,协助PBL教学的具体实施。讨论是共同学习并能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课堂上教师对组内学生的讨论情况应及时关注,帮助无法参与讨论的学生一起参与,因材施教,激发其兴趣。

四、问题及对策

PBL教学中经常是通过引入案例提出问题,需要引导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而病例中不同疾病症状有相似也有不同。对于中职医学生而言,因其尚未接触到诊断学的相关内容,容易混淆相似的症状区别,即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诊断学的资料,但学生仍会理不清头绪,影响了讨论教学的进程,事倍功半,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关对策如下:教师应提前教会学生掌握病例分析的方法,主要从病人的主诉、体征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史等入手,寻找支持疾病诊断和鉴别的关键证据,再将疾病症状、体征、病史等结合所学微生物基础知识进行对应分析,培养学生善于使用推断法、排除法、反证法等分析得出最终结论。病例的设计则是至关重要的,应遵从科学严谨性的原则,在原始真实病例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重组、编辑和修改。最好选择典型的病例,使学生在通过分析讨论后有更深的印象,能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重点内容,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重要的基础。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不同途径比如课本、文献、网络等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

时间和硬件条件的缺乏:教学课时非常重要,不同学校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理论课时不同。PBL教学中有42学时和43学时的,而我校此课程仅有38学时。课时数相对较少则教学任务繁重,缺乏足够的学生讨论时间;且我校的数据库查阅文献非常有限,相应的硬件不能满足学生查找资料的需求。相关对策如下:尽可能提供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讨论,完善学习的硬件设备和可用的网络资源平台,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就完善学生成绩评定的考核方式,比如查阅文献资料,可以借鉴其他学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试用于本校的教学改革,有的PBL教学分数占期末总成绩的10%甚至30%。如果所占比例过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反之则会造成部分学生有坐享其成的想法。因此,PBL教学部分的内容考核比重值得慎重考虑。同时应继续探索新的更好的考核方法。目前,在国内有关学者进行PBL教学除以期中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外,还有以综述或病案会诊意见书、PPT等形式考核学生。当然,也不妨尝试与学生共同探讨考核的方式方法,以达到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42-03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三鹿奶粉”、“瘦肉精”、“苏丹红”等事件在国内外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国家实施了六大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其中,包括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制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由此全面启动了食品行业的企业整改与建设,同时,对高职院校食品安全及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从职业岗位群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入手,以能力为主线,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和开发课程,构建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开发课程,使得职业课程具备地区及行业特色;应根据各个职业领域的基本职业活动确立课程目标,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

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是全国同类院校中最早建设的高职专业之一,2005年被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同年,被批准为广东省高职高专示范性专业,2008年批准为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我院是教育部高职高专食品教指委食品检测专业分委员会主任单位。在国家示范性专业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我院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按照行业、企业专家讨论归纳专业就业岗位群分析专业岗位群岗位技术及应用分解技术人才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分析专业核心能力确定职业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形成的程序进行了新一轮改革。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明确专业就业岗位群 食品检验在食品加工及农产品加工行业中,属于产品质量控制范畴内的专门技术。在企业、检测单位或相关的行业中对应的岗位群主要有:(1)食品加工企业(品质控制,生产管理,原料、半成品、成品指标检验岗位);(2)检测机构(原料处理、产品指标检验、典型仪器的使用及维护、产品报告编写岗位);(3)卫生监督部门(食品卫生检测、食品卫生监督、食品卫生评价岗位)。

专业岗位群岗位技术及应用分解 在食品检验与质量安全控制岗位群上的主要工作有:(1)应用化学分析方法与手段对样品常规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测定;(2)应用物理分析方法与手段对样品进行物理特性(包括感官指标)测定;(3)应用生物学(包括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与手段对样品进行微生物测定;(4)应用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样品的微量成分进行测定;(5)应用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技术对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进行评价与监控。

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分析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如表1所示。

专业核心能力确定 根据行业需求、专业知识体系分解、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设计,该专业应具备的核心技能为:对样品进行理化检测、微生物检测的能力;应用各种先进检测设备、仪器对样品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的能力;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价与监控的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模块的构建 根据专业核心技术所对应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构成公共基础与人文素质课程、食品理化检验类技术课程、食品微生物检验类技术课程、食品仪器分析类技术课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专业通适课程、综合专业实践等七大课程模块(如图1所示);形成了以食品检验与质量控制能力为核心,以岗位群专业技能培养为主导,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融合食品检验与质量控制技能资格考评的课程体系。(1)改变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互相平行或互为主辅的两个体系的现状,将专业理论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融入一个互相渗透与交融的课程体系中,强化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贯通。(2)根据分析检测技术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特点,按照专业核心技能形成的过程特点,以核心技能对应的知识获取及能力训练构成专业核心技能学习模块。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模块包括相关检验技术(理化、微生物、感官等)基本理论、基础技术、专业核心技术和由低级到高级的专业技能训练。(3)发挥专题检测或企业个案、技能综合训练、生产性实习的作用,使学生获得专业综合能力。通过校内的生产性实习,强化学生全面运用专业技能的综合能力;通过校外顶岗实习,使学生在企业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提高非专业的人格特质水平。(4)通过专业通适学习模快的学习,强化学生专业基础及技能应用的指向性。(5)通过专业对口社会服务、专题研讨、第二课堂等活动,强化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1)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成立核心课程建设组,每个课程组4~8人,至少包括2名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2)依据岗位技术知识点和技能点,参照最新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将微生物学课程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整合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特性,将食品安全体系课程与食品质量控制课程整合为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所有核心课程内容要覆盖全部职业资格标准对应的专业内容。(3)融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建设课程标准。专业核心课程结合食品检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高级技能标准,建立相应的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方式。既进行专业技能的操作考试或作业评价,又进行专业技术的知识考试。开发以行业岗位要求、职业技能标准为核心的食品检验技能考核系统,重点考核检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结果的准确度、精密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核心课程主讲教师与行业技术专家共同组成专门工作小组,研究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组织、评分标准等问题,建立考核体系。具体措施是: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使教学内容全面涵盖岗位技能等级鉴定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要求;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考核大纲,探索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考核的结合点;将技能鉴定考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核心课程的学习中,在课程考核中,包括技能鉴定考核的全部内容;建立核心技能考核试题库(理论知识部分与操作部分);通过研讨、交流、沟通,确立技能考核的实施方法、操作程序与工作规范。(4)采用全开放的方式进行专业教学。如图2所示,根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与学从以教师为主导,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5)课程考核评价。将课程的考核评价分解为三部分,既考核评价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水平与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又评价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发展潜能。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考核评价分解如图3所示。

教学模式创新 结合专业技术应用及教育教学的特点,实施“食品检验与质量控制技能分项培养,综合专业能力集成提高”的教学模式。具体如图4所示。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1)学生经过一个课程模块的学习,可以获得一种相对独立的检测或质量安全管理知识和核心技能。(2)根据确定的专业课程内容和特点,以“检验项目”引导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教学;以“检验目标”引导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教学,以“检测仪器”引导“食品仪器分析技术的教学;以“案例”引导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的教学。(3)实践教学为主导的功能,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别在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获得大量的、系统完整的、反复多次的、循序渐进的、由粗到精的专业技能实际训练。(4)“教学做”一体,课堂、实训室一体。根据核心课程实践性、应用性突出的特点,采用课堂讲授与技能操作训练互相渗透的方式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实施“教既做,学亦做”的教学方式,采用现场教学,教师既教,又做,学生学习加训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操作能力。(5)综合实践课程仿真化。全部以企业产品、生产实例为实践内容,项目安排由单一,到多样,技术含量由简单少量,到复杂大量。实践类型层次分明,有课程实验、专业技能训练、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校内企业化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形成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逐步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安排学生进入权威或知名企业实习,通过“技术复制”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达到“实训能获证,见习能上岗,实习能顶岗”的教学标准。

参考文献:

[1]王锡麟.积极探索 争创示范性专业[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22-24.

[2]眭平,马万全.加强示范专业建设 切实提高职业学校的吸引力[J].职教通讯,2003,(7):15-17.

[3]任海龙.从实践教学中反思课程体系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6):122-125.

[4]林淑清.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5):40-41.

[5]程桂芬,张总良.高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5,(3):34-36.

[6]张滨,周凤霞,陈励.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08,(1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