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转型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转型的概念

篇1

一、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概念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在2003 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对低碳经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狭义的理解看,低碳经济是以消耗低碳燃料为主,追求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最小化排放的发展,是一种高能效、低资源消耗和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模式。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的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从效率角度,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经济强调的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带动经济实现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包含了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经济转型则是个大战略、总要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是落实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也是经济转型的应有之义。具体而言, “新型工业化”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城市化”就是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低碳城市化道路”。落实经济转型也必然要求制度上的创新和生产生活方式理念的转变。

尽管低碳经济和经济转型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有一定区别,但在强调“绿色”、“环保”、“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却是一致的。这就要求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二、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必然选择,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面临国际社会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压力,还因为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国内环境,避免技术和资本的锁定效应。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减缓的情况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突破口,也是度过目前经济困难的有效方式,更是确保我国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最可行的手段之一。

首先,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以低碳化能源发展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产业,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振兴提供支撑,其自身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技术进步,将填补经济增长所需技术进步的供需缺口。另外,低碳化还可以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有着相当长的产业链,足以形成一股新的经济力量,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竞争格局,成为各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低碳经济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也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可以说,低碳经济将是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发生深刻变革。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实现经济转型的能力,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其次,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如何节能减排,拓展中国低碳经济之路,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是汽车、住房等耐用消费品工业,在这些耐用品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钢铁、水泥等重化工材料,大量消耗煤炭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气体。随着城市化发展,能源消耗增大,私人汽车增多,尾气排放增加,严重恶化着生态环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刻不容缓的可持续发展的国计民生大事,关系到中国和世界的整体利益。目前我国最紧迫的减排任务,是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能耗高、污染大、排放高的落后产业,以尽快把现有能耗水平降下来,并通过新型城市化改造方案和技术进步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推进低碳经济运行。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试图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努力寻找经济复苏以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因此,低碳经济不仅是传统的环保手段,更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选和重要抓手。

再次,发展低碳经济转型有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继军事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之后的又一大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在能源领域内的竞争与合作愈来愈密切, 对于正经历经济总量与能源消费皆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 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 抗风险能力较低。低碳经济不再一味依赖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 而是大力发展核能、水能、氢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低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实现了能源利用的多元化, 从而降低了能源结构单一的潜在风险, 提高了中国应对能源危机的能力, 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最后,发展低碳经济转型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低碳经济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方面, 而且体现在居民的日常生活方面和消费方式方面。居民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节约能源,改变不健康的消费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 每个普通的居民都是低碳经济的实践者。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 石油企业 经济战略转型

1、低碳经济概述

近年来,低碳这个词已经变成了世界的热门词汇,这个概念的产生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低碳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提出的,包括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低碳不只局限于低碳经济,还包括低碳社会、低碳消费、低碳城市、低碳旅游和低碳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低碳经济,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所有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要求低碳化,发展经济时要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的降低限度直至零排放为止,经济的发展要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低碳经济,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所有能源消耗的生态化,要建立低碳能源或者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清洁绿色发展。

2、我国的石油企业现状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正处于新世纪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如何保持经济的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社会面临的重大考验与挑战。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的能源消费国家,在能源消费量上仅次于美国。

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2011年上半年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从去年的55%上涨至55.2%。数据显示说明:2011年上半年中国石油消费量环比上涨10.3个百分点,至1.98亿吨,在此期间,石油进口量上涨11.3个百分点,至1.07亿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学会表示:2011年到2015年期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及减少排放量的目标,中国表面石油消费量(相当于产量+净进口量)的增长速度预计下滑至5%。与2006年-2010年期间的7.7%的年增长幅度形成明显对比。中国工程院院士童晓光预测:考虑到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到2020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60%,到2030年达到65%。有专家提出:中国对进口石油的高度依赖严重威胁到国家的能源安全,石油消费量增长速度已经超出了整体的经济增长速度,这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耗能工业。政府应该加强能源管理确保未来的供应,应该为石油消费量设置上限,并采取措施把消费量控制在上限范围内。

3、低碳经济时代石油企业经济战略转型分析

在全球进入低碳经济时代,石油企业作为低碳经济的主要承担者,应当紧跟国家的形势,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低碳经济的政策与战略布局,不断的努力改变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石油应尽快向经济形势低碳经济战略模式转变。

第一,我国石油企业在低碳经济战略转型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我国石油企业主要的低碳能源就是天然气和化石能源中的石油,石油企业由于多年生产油气的经验,已经又有了比较成熟的经营模式和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近年来,石油企业更加重视在技术上进行创新,油气勘探和开发,节能减排方面都有很好的发展,对于石油利用效率也比以前有了很大幅度升高,为低碳经济良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同时,我国政府近年来出台了很多帮助鼓励石油企业加大油气资源勘查的投入和优惠税收与信贷政策,为石油企业大力在发展扩大油气业务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天然气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天然气是清洁高效的能源,石油行业在天然气领域不断取得重要突破,极大的推动了石油企业经济低碳战略转型。

第二,我国石油企业在低碳经济战略转型还存在着某些劣势。首先,石油产品自身具有高碳性质这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困难。煤炭、石油这些能源在燃烧时必然会产生二氧化碳的高排放量,二氧化碳的排放直接回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要求石油企业在高耗能的情况下,要长期进行减排和环境保护对于石油企业而言是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其次,为了实施低碳发展的战略要求,政府会制定一些限制传统石化生产的财政税收政策,这对传统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有巨大影响的。最后,石油企业的低碳技术相对发达国家而言相对落后,在很多环节的低碳开发与利用是与国际先进技术之间而存在差距,缺少技术优势。

第三,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主要途径,首先,要石油企业要具有低碳发展的意识,加强低碳经济发展教育,熟练节能减排的发展意识,宣传和倡导低碳消费,提高人们的低碳热情。其次,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不断创新石油企业的低碳技术应用等。第三,积极的开拓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业务,提高新能源的经济效益,能够有效的推动石油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第三,学习和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先进理念和丰富经验,将其成功的与我国石油企业的低碳发展情况相结合,从而有效的推动中国石油企业的低碳健康发展。

4、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途径

石油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战略,是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石油企业要统筹规划,树立低碳发展的理念,着力构建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分步实施,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实现平稳转型;立足实际,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低碳业务结构;务实发展,在抓好油气主营业务发展的同时,努力发展新能源。

综上所述,我国石油企业正处于低碳经济下的战略转型的关键期,唯有高效科学合理的进行经济战略转型,才能适应当今低碳社会的经济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星,张运东,杨艳.国际大石油公司低碳发展实践及其启示[J].可持续发展,2001,(7):12-15.

[2]张书文.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9.

[3]钱磊,季远玲.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石油行业的深远影响[J].价值工程,2010,(1):118.

作者简介:

篇3

摘 要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后,全球掀起了一股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发展热潮,同样,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西南重要省份的云南也应该积极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虽然面临着产业层次低、经济转型难度大的压力,但同时也具有走低碳发展之路的诸多优势,比如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利用可再生新能源、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等一系列的有效策略,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经济转型 发展可行性 策略

虽然2009年底举世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早已曲终人散,且从根本上来说,此次会议也未达成一种具有实质性的协议,或者说没有产生具有法律约束意义的成果,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全球朝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不会动摇的,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能源、气候和环境安全挑战的必由之路。同样,走低碳经济之路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在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低碳经济也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它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高度一致的,既能摆脱过分依赖碳基燃料,缓解高油价的压力,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又能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的单位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①。显然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这一点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态度是明确而坚定的。发展低碳经济,加强节能减排,既是全球共同的责任,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

云南作为我国西部一个欠发达省份,面临着产业层次低、转型发展难度大的压力,但同时也具有诸多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大有作为。本文从低碳经济的定义出发,通过分析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必要性,并与同处西南地区的广元市走低碳经济的路径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策略,并期望在此基础上针对云南自身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做出更加深入的思考研究,走出一条适合云南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实现云南省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持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双赢目标。

一、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可持续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②。

(二)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必要性

云南省拥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璀璨,而且它作为我国连接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枢纽和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云南作为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全国乃至亚洲担负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任。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危机的必由之路,是化解能源危机的有效路径,是促进经济转型的不竭动力。但是与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相比,地处西南部的云南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加上近年来我省能源的大量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可避免地迅猛增长,成为环境污染的最大来源。而通过借鉴同处西部地区且是地震重灾区的广元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我们可以断言:作为后发地区的云南走低碳经济之路并不是“慢发展”,更不是“不发展”,而是结合自身实际、选准路径的科学发展,我们必须放弃对经济高速增长的盲目追求,以长远利益为出发点,走循序渐进的低碳发展之路。因此,云南省应该把低碳经济作为抢抓新兴产业机遇、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机契合点,争取在发展低碳经济之路上走在全国的前列,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全面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打造成为全国的低碳经济示范区。

二、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分析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起步阶段尤为关键,所存在的诸多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妥善解决,进而从关键领域进行实质性地突破,以带动其他领域的低碳发展,最终推进全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过去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经暴露了许多缺陷,尤其是在受到近两次金融风暴的袭击之后,更显得不堪一击,加上来自国内外节能减排的压力,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已势在必行,且必须有明确的调整目标和果断的决心,在未来的五到十年的时间里,争取实现实质性地突破。现阶段云南的产业结构还是比较单一,产业层次低下,尤其是工业内部,重化工业和烟草产业几乎占了全省工业规模的90%③,且加工的大多是初级产品甚至是直接的资源采掘,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等方面问题突出。因此,改变工业内部的不合理结构成为目前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云南工业结构调整应当以“调优、调强、调轻”为目标。其中,“调优”就是要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在逐步降低烟草产业和重化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的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比如生物医药产业、花卉产业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调强”即通过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调轻”则包含两个目标,一是延伸重化工业的产业链,促进重化工产品向精细化、新型化方向发展;二是大力发展与最终消费市场相衔接的日用轻工产品。

(二)加大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力度,改变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

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是低碳经济发展最直接的体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加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供给和消费比例,是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有效路径。云南的能源资源较为丰富,而且水火电的结构也比较合理,但是火电方面也存在安全隐患大、温室气体排放量大、清洁煤技术成本过高等问题,因此,结合云南自身的实际,调整能源结构的方向应该是构建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核电加快发展的多元化电力格局,推动低碳能源的规模化、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奠定和巩固云南清洁能源大省的地位,并为改善能源结构,推进节能减排作出应有贡献。至于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在明晰资源产权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同时降低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成本,使得初始资源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变得昂贵,利用价格杠杆作用来促进企业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中寻求各种资源使用的最佳替代效应。

(三)倡导低碳的社会氛围和生活方式

发展低碳型的健康消费模式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模式,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向导的一种共生型消费,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共同进步。观念是人们行动的先导,要倡导人们崇尚低碳的生活方式就要从观念上着手,改变过去不合理的消费观念,通过媒体向公众宣传普及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相关知识和发展理念,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环保产品和新能源产品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绿色信息共享和监督机制,使社会大众能真正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正如云南在节能减排中的口号“全民节能,云南在行动”。

(四)摆脱资金和技术的束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节能减排中的关键性作用

云南的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产业技术水平也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强大的技术支撑,云南在这一方面的欠缺是可以弥补的。首先,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科技人才,政府就应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同时可从其他地区引进高新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技术进步推动低碳经济的转型。其次,所引进的人才和技术需要及时地吸收消化,融合其自身的特点,真正服务于云南的低碳经济建设。同时大力培养云南本地区的创新性研究人才,中西合璧,着力研究发展和推广先进能源等低碳技术,力争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三、结语

毋庸置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而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以及森林的过度砍伐无疑是导致全球气温急剧上升的罪魁祸首,世界各国呼吁要共同解决全球气候问题,这时,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以及“花卉之乡”的美誉,独特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使云南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山青水碧、天蓝地绿、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云南生态环境的显著特点。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低碳热潮中,我认为七彩云南也不能坐以待毙,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其资源环境优势和气候优势,结合其自身的特色,抓住国家实施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绝佳时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倡导节俭风尚,提倡健康理智的消费方式,积极开拓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注释:

①陈金亮.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报告.2010(01):26.

②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01):43.

③王小李,郑丽,郭婷婷等.云南发展低碳经济的探索与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S2):75.

参考文献:

[1]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01).

[2]陈金亮.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报告.2010(01).

[3]崔毅,郝寿义,王银平.低碳经济引发的可再生能源思考.生态经济.2010(05).

篇4

一、经济转型

(一)经济转型的概念

在探讨经济转型之前,应分析“转型”一词的词义。“转型”作为一个基本概念,最初应用在数学、医学和语言学领域,后来才延伸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布哈林在研究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曾首先使用了“经济转型”的概念。

在研究文献中,对经济转型的表述及研究的侧重点均有不同,中文文献往往以“改革、转型、渐进和转化”来描述。

就经济转型的概念而言,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经济转型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即使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也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着现存经济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也存在着从某种经济结构向另一种经济结构过渡的过程。

(二)经济转型的分类

经济转型有多种分类方法,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划分方法:

1、按转型的状态划分:分为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

体制转型。指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体制转型的目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制度创新。

结构转型。是指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在转型过程中改变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和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等等。因此,结构转型又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等。

另外,有的学者把经济转型的状态分为四类: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战略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转型等。我们认为,无论怎么划分,经济转型都不外乎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两种类型。

2、按转型的速度划分:分为激进式转型和渐进式转型。

激进式转型。指实施激进而全面的改革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尽可能多的改革。大多数学者把俄罗斯和东欧“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称为激进式转型。激进式转型注重的是改革的终极目标。

渐进式转型。指通过部分的和分阶段的改革,在尽可能不引起社会震荡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实现改革的目标。多数学者把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改革称为渐进式转型。渐进式转型注重的是改革过程。

(三)经济转型的特点

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统一。在谈到经济转型时,我们往往把某个时期经济在体制和结构的变化称为经济转型。因此在制定转型计划时往往会以时间多长、经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来衡量是否完成经济转型。其实,这只是阶段性的经济转型。但是从长期经济发展实践来看,经济本身时时刻刻都在追逐着质和量的提高,这种质和量的缓慢变化本身就是经济转型。习惯上我们把某个时期经济发生的较大变化称之为经济转型,即段性经济转型。

渐进性和激进性的交叉。经济转型往往表现为时而激进,时而渐进,在某些领域激进,在别的领域渐进。

结构转型和体制转型的同步。经济体制的变化必然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需要经济体制的创新。

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互动。在经济转型中,政府和企业是推进经济转型的两种不同的力量。企业是推进经济转型的基本动力,而实现经济转型又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两者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变化的条件。只有两种力量结合,双方互动,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转型。

区域性和国际化的结合。经济转型通常是区域性经济发展措施,而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又不得不考虑国际经济发展潮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经济转型必须紧跟当前科技发展步伐,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动向。

(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转型

1、转型的四个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全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浪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延续和发展。因此,要研究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必须先研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了市场经济,阶段性过渡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征。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一开始并不是朝着市场经济发展,通常采用“先试验后推广”和“不断调整目标”等做法。总体上讲经济转型是渐进的,但在某个阶段也有激进的性质。

中国从计划

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民营化和国际化。其一,在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渐进式改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以放开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为核心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初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同时也使非国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二,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将国营企业推向了市场,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展开竞争。其三,经济民营化改革强调了产权的重要性,允许了经济更大程度上的经济自由,各种所有制的竞争,使非国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其四,经济国际化的改革,使中国经济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同时能够面对世界新经济的挑战,逐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过渡,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来。

2、当前全国经济转型概况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正飞速地迈向国际化。在国际化竞争和较量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将出现一种新观念、新技术和新体制相结合的经济转型模式。这种经济转型模式不仅是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还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前,全国许多地区提出了经济转型的构想,并且许多地区还制订了经济转型规划。其它地区虽然没有提出经济转型的问题,但是实质上也在做着经济转型的工作。整体上看,全国经济转型可分为北方的经济转型和南方的经济转型,并且南北双方的经济转型有着明显区别。北方的经济转型以东北三省为代表,南方的经济转型以粤、浙、闽等省为代表。北方是我国的能源基地,改革开放近二十多年来的能源开采利用,许多地区能源开采业进入了萎缩期,由于资源的逐渐枯竭,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的出现。东北以阜新市、辽源市、伊春市、大庆市为代表的四个国务院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减少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另外,北方是我国重型制造业基地,但是制造业整体水平落后。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北方工业需要有新的提升。因此,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发展替代产业、接续产业,其次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制度创新。也就是说北方经济转型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技术进步为辅的经济转型。南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核心地带”,尽管如此,南方经济与世界发达经济还存在着生产技术、管理上的差距。因此,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推进产业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上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竞争。

3、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纵观当前全国的经济转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4、当前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因此,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转型的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当前的世界经济是高科技主导下全球一体化经济,高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高科技产业化是经济转型的必然方向。

5、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发展态势与经济转型

加入了WTO后,中国的一些优势行业如纺织、服装、鞋类、玩具、机电等由于不再受到最惠国、反倾销之类的威胁,因而得到迅猛发展。这些优势行业在迅速占领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在发展壮大中占领了世界生产技术的制高点。以服装为例,2005年中国服装在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限的情况下,许多产品的外贸出口量和2004年相比仍实现了翻番。中国服装业在向世界市场的迈进中,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达到和超越了世界一流水平,令欧盟和美国的服装生产界感到震惊。因此,在部分地区的经济转型中,有的地区(如阜新市新邱区)把服装行业作为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外贸出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的全国经济转型中,我国的优势行业将是一些地区的最佳选择。

(五)当今世界经济转型的潮流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使然,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将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龙头经济。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新经济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

(六)经济转型与传统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转型的历史是一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历史,又是一部新兴产业崛起的历史。世界各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尽管有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但是除了一些资源型产业因资源枯竭而退出历史舞台外,传统产业并不会因经济转型而成为终结者,相反传统产业会在经济转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改造和提升。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市场和管理支撑,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有在经过漫长而痛苦的孕育发展期后新兴产业才可能成为某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因而,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才是经济转型的最快和最佳选择。在经济转型中,让高新技术和商务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来带动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的流动,从而推进市场资源进行整合,最终促成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有效方法。

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持续性指的是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和状态。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以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经济本身应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即经济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具有“匀加速”或“加加速”前进的能力,将来不会出现因“加速度”急剧下降而产生经济衰退现象。其二是经济具有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能力。即经济发展虽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但要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虽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但要同社会进步相协调,不能以损害社会、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经济。所谓的和谐经济就是经济结构要合理,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经济发展要与国家政策和谐、与社会发展协调、与环境承载能力适应等。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大量使用了本国的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环境严重恶化,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是我国老旧工业企业改造的重要方向。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在以往相当长的时期里,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些工业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高消耗,低效益,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短期“效益”基本消失,其后果是将大量的发展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使环境失去持久的经济支持能力,并使区域经济发展受阻。因此,老工业企业的出路就是通过加强技术改造,实行经济转型,进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但并不是唯一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中,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但是环境生态目标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和各类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如果破坏了这个基础,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要受到制约。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就必须走经济持续增长,经济与能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

其三是改革开放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使我国进入世界经济强国之林。达到这个目的,没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不行。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对能源和各种资源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高。为了充分发挥环境与资源这个生产力要素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使经济与资源、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三、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领域内的两个不同概念。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内在需求,是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是经济转型的目标。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和建议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到人类生存,同时制约经济的发展,改变人类消耗的能源结构,进而发展低碳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和引擎。在2010年的两会“一号提案”中创新性的提出,要“将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科技部部长万钢也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研发,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针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解

进入21世纪,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现,而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主要依靠燃烧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为能源,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经济发展方式而言的,它是一种消耗化石能源少、向生物圈排放温室气体少的经济,是一种以能源效率高、碳排放强度低为特征的新的发展模式。简单说,低碳经济是从保护全球环境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制度安排、措施保障,推动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等技术开发和利用,促进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模式转型。因此,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应从以下角度来理解。

第一,从统计和考核指标来看。低碳经济统计和考核指标是碳强度,即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观念下,“低碳经济”高能效、低能耗技术状态下的生产仍然是追逐最大利润。因此大量的生产就不可避免,所生产的产品最终一定要想办法卖出去,而且卖得越多越好。然而大量生产必然会产生大量污染、大量排碳。单位能耗虽然降低了。但能耗总量因大量生产而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会减少多少或许还会增加。举例来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小汽车行驶100km的耗油量下降了约50%,但由于小汽车的总量增加了几十倍。显然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许多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就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例,从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第二,.从技术角度看。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低碳经济”要实现的最重要的两个目标。如英国所倡导的“低碳经济”。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工业生产、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的能效标准及相关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制度框架和激励机制促进能源形式、能源来源、运输渠道的多元化。尤其是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的目标。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第三,从人类生活来看。低碳经济应依托于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不只包括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还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的细节。“低碳经济”的重要含义之一,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因此说。“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目的。“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乃至于气候变化有关。比如一张A4纸的能源含量接近于0.1kW・h电,由此就可算出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能够采取低排碳的适度消费的方式,那么“低碳经济”的实现是有可能的。

二、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和建议

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一是对新上项目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锁定”留下长久的不利影响。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实现低碳转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如下思考。

(一)总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激励绿色发展。

1、总体规划。近年来,发展环保经济的新概念的不断推出,我国必须界定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制定规划,不断降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强度。在规划制定中要重视超前性、宏观性、可操作性,同时要特别重视规划的层次和衔接,做好中央和地方规划之间、各级政府规划之间、部门和专业规划之间的衔接,避免规划“打架”。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目前已经纳入十二五规划中。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绿色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规划,向绿色转型。

2、制定相关政策。一是从总体上看,目前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大致可以分为基于价格的市场手段和强制性政策措施两类。前者分为基于总量控制下的排放交易制度和北欧国家采用的征收碳税的办法;后者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财政补贴、研发等,主要是政府采取“有形之手”引导和干预市场与企业行为。二是从实际出发,我国需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形成绿色发展的政策环境,形成长效机制。

(二)加大科技投入,注重创新效率。

1、应改进财政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一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突破那些对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战略性产业。二是建立企业牵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创新体系和实施机制。三是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机制。

2、应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利用。一是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界定项目承担单位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扩散的责任。二是加强科技公共平台建设,建立共享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向企业扩大开放,增建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平台。三是建立共性技术研究机构和服务机构,加强服务。四是打破地区分割,促进科技资源的流动和共享。

3、应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通过制定鼓励自主创新、限制盲目重复引进的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通过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实施,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

(三)用好市场机制,降低减排成本。

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特别是价格、排放权交易、自愿协议、能源服务公司等经济手段和市场手段,可以从生态补偿费制度、押金退还政策、排放交易制度和碳税等入手,总结试点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并逐步推广应用,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环境保护是市场“失效”的领域,需要发挥政府的干预和调控作用,如果任由市场调节,类似“公地悲剧”就会不断出现,2009年全国不少地方由于垃圾填埋和焚烧诱发的,已经说明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从这个角度看,澄清认识,加强科学、经济、工程等领域科学联合,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绿色发展的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四)加强人才培养,营造社会氛围。

人才是创新主体,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和机制。不仅要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自由发挥所长的激励机制,培育研究开发的领军人才,还要培育和保护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建立用人单位内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创新;改进教育模式,特别是大学教育要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调整教育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完善企业家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二是要通过教育和继续教育,让受教育和培训的个人掌握有助于创新活动的技能。大力推进科研人员和教师、学生的流动,推动知识的传播和技术成果转化。深入开展科普工作和教育,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的、技术先进的产品。开展创新体系、政策的比较研究,监测和评估创新过程、成果的社会经济影响等,使创新真正成为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五)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参与能力。

篇6

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数据,在Kosmo太阳能公司所在的新英格兰地区有630万家庭在冬季依赖燃油取暖,由于当地的冬日漫长而寒冷,居民的燃油消费量很大――2001年达54亿加仑,相当于全美居民燃油总销量的82%。

油价与太阳能行业的关联还与心理因素有关,“能源独立”概念总是将石油和其他燃料当成一类看待,即使这些燃料可能产自美国国内。随着油价高涨,人们就会开始寻找各种替代性能源。从短期来看,这似乎不合逻辑;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合并计算就要合理得多,因为电网的智能程度不断提高,而电动汽车也启动了从内燃机到电动机不可避免的转型,或者说是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

“运输行业过度依赖单一燃料,这对美国和全世界来说都不可持续,”插电美国总裁丹・戴维斯表示:“我们提倡使用电动车,因为在缓解这一危机方面,电动车比其他任何汽车技术见效更快。”

电动汽车技术公司AC Propulsion的现任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汤姆・凯奇指出,即使明年美国售出的新车中有50%是电动车,数量庞大的普通汽车在多年内仍将是美国道路上的主流。“人们很容易高估转型的速度”,他认为电动车取代普通汽车“可能需要数十年”,不过此种转型必将发生,只不过何时完成尚不确定,“燃油在航空等某些产业是必需的,但在汽车领域出现了更好的替代性能源,而油价又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使用汽油将是愚蠢的。”

人人网或将今年赴美上市

人人网计划今年赴美国上市。该交易可能会使这家中国公司成为全球首批可供公众投资的社交网站之一。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大多都是追随者:复制成熟的商业模式,对它们进行调整,以适应本土市场。但人人网拟议的上市,可能使其在吸引投资者资金方面成为领先者。

印度将兴建四家海外工厂

印度钢铁管理局计划投资12亿美元分别在印度尼西亚、阿曼、蒙古和南非建厂,建成后每家工厂的年产能为300万吨钢材。自2010年年中以来,全球钢铁的价格一直处于下跌的态势,印度钢铁管理局该举措或许可以缓解公司利润率下降的情况。

BP拟售北海石油资产

英国石油公司公布计划,为了加强中北部富油区的运营,将出售位于南部的北海天然气田股份。如果此次抛售能于2011年年底完成,将有助于筹集BP墨西哥湾漏洞后的补偿基金。准备出售的北海资产包括墨丘利油田、南北Ravenspurn油田和紫水晶油田。

篇7

关键词: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在我国的能源产业中,占据主导的无疑是煤炭行业,这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密切相关。如持续发展被广泛认可、普及,煤炭企业都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不断探索、实践,推出新模式,谋求新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该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应用措施,具体如下:

一、煤炭行业的概念

所谓煤炭行业是指从事煤田地质勘探、设计、基本建设、生产、设备制造、采购销售以及其他与煤炭相关的科研、教育、检测鉴定等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的统称。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能源需求很大,为此,煤炭行业将在很长时间内作为重点行业,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新模式的探索,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上述概念我们可知,煤炭行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在当前的煤炭行业实践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涉及到了如下几个方面:

1.生产循环模式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实现循环发展,我们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当前的生态阀值,另一个方面就是地区、全国的资源储量。在把握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系统的生产循环体系,其中各个要素独立而协同,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生产循环模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清洁生产,还和其他各个部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基地循环模式

在煤炭行业的循环模式中,煤炭能源化工基地的循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利用化工基地,可以聚集诸多的园区,整合、汇聚这些生产群体的力量,利用政府的政策、优惠等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在设定的基地范围内,有政策、制度、战略、规划等方面的保证,对相关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很强,能够实现集中、循环发展,通过科学的规划,提高生产效率、彼此互助互惠、创造额外收入,减轻污染,减少资源浪费。

3.矿区循环模式

矿区产业循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个循环模式的实现的关键就在于推动产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矿区的工业生产不但投入高、污染大,而且会消耗大量的能源,这和现代产业发展目标不符,需要积极推进转型、改革。

三、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措施

在煤炭行业的探索、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应用的经验,笔者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归纳,具体如下:

1.生产循环模式应用措施

具体来说,涉及到三个层次:其一,引入清洁生产的理念。为了实现循环生产模式,就要引入清洁生产的理论、理念,并将其转化为煤炭企业上下都可以接受的知识、“道理”,这样才能真正将其融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要做好循环生产的规划,积极引入清洁煤炭开采技术,并不断更新工艺、技术,与时俱进。其二,综合开采,避免污染、浪费。在煤炭资源开发中,要依托企业引入的先进装备、技术、工艺,进行资源的综合开发。具体来说,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资源和废弃物,而这些有很多都可以转化为产品,产生新的效益,为此,企业生产部门应该依托新技术、工艺,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体系。在生产过程中,要优选技术,在确保煤炭产业质量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污染、浪费的情况,真正做到清洁生产、循环发展、生态保护。其三,综合利用。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一方面要尽量将煤炭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将产生的诸多“废弃物”综合利用,让其进入新的“生产循环”,创造新的价值,实现矿区环境、生产的和谐,真正做到循环、可持续。

2.基地循环模式应用措施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型的能源化工基地,聚集了了大量的园区、产群体,有大量的石化、冶炼以及相关的服务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十分明显,内部资本流通便利,各个环节的风险大为下降。结合以往的经验来看,在循环模式上主要是选取联系密切的园区实现循环,现在多采取的是煤炭、发电两个行业,将其纳入一个循环体系。将其建立循环,不但可以为电力企业节约成本,还能将工业肥料转化、循环利用,减少污染,产生更多的中间产品,创造额外收入。此外,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因榛地内有大量的制造、服务企业,所以生产要素的供给有保障,为产物、废弃物的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减少了相应的成本,提高了循环效率和质量。

3.矿区循环模式应用措施

具体来说,要采取如下措施:其一,与共生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协调发展。循环发展的一个关键就在于让更多的产品、中间产品、废弃物以“资源”的形式再诸多的单位配置、流动,充分发挥其价值,并且实现生态影响最小化、资源利用充分化,以此来构建循环网络和生态。其二,煤炭企业更新生产观念。煤炭企业是这个行业的核心主体,为了应用矿区循环模式,就需要其制定长期的发展、开发规划,并且积极引入新技术、工艺、设备,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矿区生产方式和生态转型。

四、结语

我国煤炭资源多,但是总能源少,综合利用率低,效能差,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积极应用十分必要。本文对煤炭行业的概念及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模式应用的对策,以期对煤炭周边企业、利益相关者有所帮助,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长龙.探讨对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2).

[2]栗少卿.煤矿循环经济园区低碳化经济分析[J].煤,2013(4).

[3]中国建成首个煤炭循环经济园区[J].电力建设,2009(11).

[4]姚俊义.对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山东煤炭科技,2014(11).

[5]石佩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5(8).

篇8

云计算技术真正广泛的开始应用时间不长,新奥集团作为能源企业之所以关注这件事是从能源网络开始的,对于能源行业来说对能源网络的管理、安全、优化、服务是首要问题。

新奥集团董事局副主席、首席技术官/首席科学家甘中学认为云计算不能只存在虚拟世界里,必须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结合起来。云计算的特点是虚拟化、标准化、自动化,但更应该强调的是智能化。如果只有数字化而没有智能化,时间长了就变成纯粹数字化的云计算,对企业业务没有发生改变。而云计算最终要走向智能化,因此能源行业的智能不仅仅是基于数据的智能,而是基于智能体的智能,也就是把能源行业的设备、能源、信息都看成是智能体,基于这些智能体构建云计算的基础。

让服务更加优化

新奥集团最早从事的是燃气分销,随着新奥集团的业务拓展,从燃气网进入了新能源行业,目前新奥集团拥有光伏产业、生物能源产业。而云计算技术可以帮助新奥集团从IT领域拓展到能源领域。作为一家传统企业,新奥集团将云计算这一新兴技术融入到自主原创的“泛能网”技术之中,将IT能力注入能源系统,减少能源损耗带来能源增益,使得电、燃气等的交付更为优化。

甘中学说,“能源行业的传统模式是按照传统办法去销售能源,给客户提供24小时服务。但是随着IT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云技术的发展,企业不提高内部效率,不提高对客户的服务和品质效率就不能生存。云计算里云的概念是商业的创新定律,不止停留在IT领域,我们可以把它推广到其他的行业里,在这个基础上吸收有用的信息,产生了泛能云。”

通过泛能网,使得新奥集团的流程完全系统化,也完全建立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价值上。通过云计算将服务流程网络化,由过去卖方主导的市场变成了客户自主选择的市场,客户可以自主选择生物燃气或者其他燃气等能源方式。由于有了泛能网和云计算,增加了客户选择的自由性、多样性,完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重塑。

从“泛能网”到“泛能云”

如果一个普通的民居,将电能、燃气能和自主采集的光能作为主要能源,在白天日照充足的时候,用光能支持电器、制冷等需求;而夜晚光能薄弱的时候,照明、供热等能源自动转换为电能或燃气能。用户使用能源将真正做到按需付费,甚至,当光能存储过剩的时候,用户还能够将剩余能源返销给供应网络。这样的“泛能云”模式,将为中国千万家庭带来智慧节能的全新概念。

这就是“泛能云”模式,新奥集团将倡导的“泛能网”通过云计算模式实现多种能源混合供应、相互转化、远程共享,并通过云服务模式对能源各方的智慧汇集后获得网络效应,在用户终端实现最优化配置的能源网络。

“泛能云”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技术,在多种能源的网管中部署传感器、控制器和特定功能的芯片,捕捉人们消耗的燃气、热量、电量等信息,再用可视化的方式动态地展现出来。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实时处理和智能分析产生高级应用,如分段计价、按需付费,可以为用户提供每天的能源使用情况,及时指出浪费、并提出优化建议,帮助用户合理规划能源的使用、降低能耗。

篇9

关键词:山西省;低碳经济转型;超效率DEA

一、中国低碳经济转型历程

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上,我国承诺会尽快下降二氧化碳排放比,承诺与2005年相比,2020年会把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下降到40%~45%,其中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1 5%。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国“十一五”期间制定并实现单位GDP能源强度下降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后,“十二五”期间又制定单位GDP能源强度下降16%、CO2强度下降17%的目标,而到201 5年底,我国实际已分别下降18%和21%,超额完成“十二五”预期目标。从2005-2015年,单位GDP的C02强度已下降38.3%,“十三五”规划中又提出进一步下降18%的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50%左右,将超额完成我国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的下降40%~45%的目标,为全球减排做出积极贡献。

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大会196个缔约方一致通过《巴黎协定》,2016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在联合国总部开放签署,包括我国在内175个国家现场签署了协定。我国在《巴黎协定》下提出的2020年后包括到2030年单位GDP的CO2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到20%左右,特别是提出CO2排放到2030年达到峰值并争取早日达峰(中国发改委,2015)。这意味着届时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将使GDP增长与C02排放增长完全脱钩,这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

二、山西省低碳经济转型超效率DEA评价

(一)超效率评价模型(扩展DEA模型):

最早进行相对效率评价的DEA方法是1978年由Charnes率先提出,让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的输入没有变化,通过使用统计数据与数学规划来确定比较有效的生产前沿面,来确定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几许,从而来评价相对效率。其独到之处是评价复杂系统多产出多投入分析。不过也有无法进一步比较和分析的情况,如测定效率结果普遍存在一个以上的有效决策单元(效率值为1)时。Gifrord与Banker等人提成的超效率DEA的概念,能很好的解决有效决策单元的排序问题。

假设共有n个DMU,每个DMU都有m种类型的投入和r种类型的产出,则超效率CCR模型可以表示为:

式中x,y分别表示投入变量和产出变量,入表示有效决策单元DMU中的组合比例,θ为决策单元DMU的效率值,效率值大于等于1表示DEA有效。Si和Sk为松弛变量,可以反映出各决策单元非DEA有效的原因及其改进方向。

(二)变量指标选取

本文主要将研发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人员投入三方面作为低碳经济转型的投入指标,而将废水排放量、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废气中烟(粉)尘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作为低碳经济转型的期望产出指标,所有数据均来自山西省历年统计年鉴。具体指标说明见表1(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2可知:山西省2009-2013年问研发经费投入比例变化较大,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倍多,说明山西省在这5年之内研发投入有较大增长。而有效发明专利数最大值为3008,最小值为681,相差较大,说明这几年山西省研发经费保持稳定的情形下,效果表现不错,有效发明@数大幅度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差也较大,最大值为11031,最小值为4943,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倍多;从产出来看变化幅度并不算太大。纵观2009-2013年各变量的变动趋势:研发投入强度明显增加,节能环保支出增加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8%,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有所增加,但效果不明显。那么,具体山西省在2009-2013年低碳转型效率如何?需要进一步分析。

(四)投入和产出指标相关性分析

分析结果见表3

从投入和产出相关系数表中可以发现,Y1分别与X2、X3、X4、X5以及Y5分别与X2、X3、X4、X5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山西省2009-2013年者五年问废水排放总量及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与有效发明专利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节能环保支出以及研发投入强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五)超效率DEA分析

本文采用DEA-EXCEL-SOLVER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山西省低碳经济转型效率评价中,只有2009年和2010年低碳经济转型效率处于DEA有效状态(θ>1)且2009年超效率评价值大于2010年超效率评价值;其余年份低碳经济转型效率处于DEA非有效状态。这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这几年煤炭市场疲软,各经济主体以及政府部门没有过多的资金进行提高低碳转型效率研究。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篇10

中图分类号: P461 文献标识码: A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提出

1.概念

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理念。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 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就业机会。

2.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首先是经济性: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次是技术性: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 也降低CO2 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平台

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技术为基础,以低碳规划为抓手,从生产、消费、交通、建筑等方面推行低碳发展模式,实现碳排放与碳处理动态平衡的城市。它以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要素;以碳中和、碳捕捉、碳储存、碳转化、碳利用、碳减排为手段,通过组织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治理机制创新、制约机制创新、评价机制创新可以实现低碳城市的平台作用。

二、低碳城市的概念

1.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 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2.中国的低碳城市

2.1 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同济大学潘海啸教授在文章《中国“低碳城市”的规划策略》,第一次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概念,在《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和《低碳城市的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中提到低碳城市和低碳城市规划,基于交通或城市结构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在低碳城市方面有较好的借鉴意义;2009年7月1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城市与发展规划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一文,提出了低碳城市和低碳规划的想法和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2 我国低碳城市规划实践

2010年3月19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这是迄今首个最为完善的低碳经济评估标准。在低碳城市实践方面,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保定与上海共同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同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的研究报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城的必然性

1. 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城的必然性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短短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和少数几个西方国家的发展就消耗了地球资源的60 %以上,长期研究气候变化的英国王储查尔斯发出呼吁:人类仅有96个月的时间表来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浩劫。在我国,近几年低碳生态城已成为各地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天津、唐山、株洲、合肥、深圳、保定、日照等城市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的目标,其中有的城市已经启动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有的开始着手编制向低碳生态城转型的工作方案。这意味着低碳生态城市都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努力方向。

2. 低碳城市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2.1城市脆弱性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凸现并加强

当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人均能耗是农村地区的3.5倍,而超过75%的温室气体从城市产生。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尤为突出,也是考虑所有发展问题的时候不能规避的重要因子。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其大、大城市分别从13和27个增加到54和85个。

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约150亿m2,并且以每年10亿m2的速度增加着。中国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住宅能耗高3.5倍,每平方米建筑用钢55kg ,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20 %。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截至2008年9月已有1.68亿辆,到2007年5月,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突破了300万辆,上海也早已突破了200万辆大关,汽油消耗和尾气排放直线上升,而汽车使用的主动权直接掌控在城市居民手中。因此,政府必须设计有利于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居民生活消费模式,从制度上进行保障。

2.2建设低碳城市为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城市越来越暴露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带来的威胁中,传统的发展模式并不能提高城市的抗灾害性。当前的城市发展呼唤新的城市发展和治理模式,低碳城市为城市发展的瓶颈提供解决方案,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四、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

1.通过规划手段降低能源消耗

我国规划建设领域的高能耗现象也相当严重,与国外建筑相比,保温能力差距较大。研究表明,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到我国总能耗的27.5%。因此,城市总体规划要从决策源头上保证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则,城市详细规划和小区规划设计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切实降低能源消耗。

2.通过规划手段优化能源结构

在新一轮的能源基础设施规划中,要把眼光重点瞄准绿色能源和清洁技术。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两者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

3.通过规划手段增强碳汇能力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质的转变,需要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多建生态景观,少建体现“形象工程”的大面积硬地广场和草坪广场,限建高耗电能的人工瀑布、喷泉,多营造有利于户外健身、增氧、减少热岛效应的树林绿阴地,保留自然山体和河湖水景在城区的位置,提高城市绿地单位面积的绿化功能和吸碳功能。

五、结语

世界气候组织2009年在北京报告称,未来3~5年内,该组织将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在这些城市探索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推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在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城市”中,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我国城市应抓住有利战略时机,积极向世界气候组织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申请成为“低碳城市”试点,积极推进“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推动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庄贵阳. 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环境经济,2007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

任力.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 发展研究, 2009

李俊峰,马玲娟. 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世界环境,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