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篇1

【关键词】 社会责任; 战略管理; 融合考量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2-0036-03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管理关联度分析

伴随着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以及企业行为内涵与外延的深化,企业社会责任从最初响应社会要求转变为主动承担。著名的Carroll教授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框架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社会责任框架,主要解决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二是社会责任响应框架,主要解决企业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响应社会责任的相关诉求。三是社会责任表现框架,主要解决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企业应该如何具体表现。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慈善行为、捐赠行为、赞助行为以及企业创新行为来展示自身的企业社会责任承担能力。四是利益相关者利益框架,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具有明确的对象,通过明确企业相关利益者,可以更加直接地阐明企业承担的具体责任是什么。

企业战略既是企业对于未来发展制定的计划,也是基于过去经验所形成的模式,同时企业战略在考虑具体发展环境与性质的基础上,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企业战略是针对企业未来良性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发展理念。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框架与企业战略管理关联度可以通过双方互相嵌入的性状来分析,从而可以从横向与纵向全面掌握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联性。

(一)将企业战略管理理念嵌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框架中

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责任理论框架无论从内涵还是在外延上都有所拓展,将企业战略管理一系列思想、观念与模式嵌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框架当中成为一个重要方向和表现。这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向深度方向发展,以往人们针对企业社会责任讨论仅局限于企业表层。从某种意义来看,承担社会责任只是企业应付外界压力,树立形象的一种面子工程。但是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深入,从企业战略视角研究社会责任,无疑丰富了社会责任理论框架的内容。

在以往社会责任理论框架中,主要关注企业是否能够满足外部需要和期待,企业社会责任响应和表现都强调企业能否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从而导致社会责任理论框架成为一种单方面的内容表达。从本质来看,社会责任理论框架是企业对内和对外输入与输出资源、产品质量、服务的过程。因此社会责任理论框架不但应该关注企业外部相关利益者的需求,更应该通过满足外部利益者的利益关切、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责任理论框架成为企业对外实现自身责任,对内完成经营目标,实现企业战略的链接和桥梁。换句话说,基于企业战略的社会责任理论框架强调的不光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表达和承担,更应该在实现社会责任各种利益诉求的过程中,不断修正企业的经营策略,实现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的统一。因此将企业战略融入到社会责任表达与承担中,同时通过社会责任表达与承担体现企业战略,可以完成社会责任理论框架的进一步拓展,这种拓展将企业社会责任视为一种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的战略表达。将企业社会责任上升到战略高度去认识和定义,不但可以拓展社会责任理论框架外延,更可以丰富社会责任理论框架的内容。

在企业战略管理理念嵌入到社会责任理论框架过程中,社会责任表达与承担成为企业战略主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由于人们搜索成本降低、获取信息的便利,导致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表达与承担成为关注的焦点。2012年毒胶囊等事件的爆发、2013年7月末爆出的新西兰恒天然事件,都说明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企业能否更好地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与表达无法体现出对于外部利益相关者应有的尊重,没有将社会责任的表达与承担放置到战略性的位置,那将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失去生命力和活力;如果企业社会责任表达与承担仅仅成为企业宣传自身形象的“口号”,企业必将受到现实的惩罚,失去进一步获取发展资源的能力。

(二)社会责任理论嵌入企业战略管理中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嵌入到企业战略管理当中,使企业战略管理制定的内容更富前瞻性和弹性,其应对突变情况能力增强。战略管理是企业对未来发展所展示出的一种观念、对企业发展的定位、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模式。因此企业战略管理是从动态的角度去描述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同样的将企业社会责任看做是企业战略管理的组成部分,也是从动态角度去描述企业社会责任。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不同的,因此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强化社会责任的承担与表达,是企业外化和内化的结果,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嵌入到企业战略管理当中,意味着企业战略本身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具体体现。企业战略内容的制定和实施,不但应该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和质量,更应该肩负起提高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重任。企业在谋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将企业发展同社会整体发展和需求结合起来。

企业战略内容和目标,必须体现企业社会责任表达与承担。企业制定战略目标和内容的过程中,必须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融入进去。例如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决定投资一个对企业未来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在项目决策过程中,不但应该通过定量的评价来考察项目的优劣程度,更应该综合考察项目可能对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民众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

二、社会责任与战略管理的融合路径

(一)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管理融合度量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管理融合程度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表达与承担的水平、效率以及承担社会责任对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作出的贡献。从内容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管理融合程度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社会责任期望体现程度、企业自身业务关联程度和社会责任活动整合程度。分别命名三个变量:期望契合度、业务关联度和操作整合度(郑海东,2007)。

期望契合度,是指从整体和长期来看,企业实施的各项业社会责任活动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众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对目标企业的社会责任期望。期望契合度越高,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越容易博得社会公众的好评;反之亦然。业务关联度,是指从整体来看,企业实施的各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及其相关管理活动具有多大程度的相关性。操作整合度,是指从长期来看,企业实施的各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在活动主题以及所持态度方面的和谐程度(薛求和等,2008)。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是否进行了长期规划,直接影响操作整合度的高低。操作整合度越高,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目的性越强;反之亦然。从本质来看,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管理的融合程度主要通过期望契合度、业务关联度、操作整合度来综合表达。

(二)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管理融合方式

1.横向融合

由于社会责任同企业战略管理融合可以体现为期望契合度、业务关联度、操作整合度,因此在期望契合度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的业务关联度和操作整合度所产生的路径融合,可以称为横向融合。即当社会公众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期望值比较低或者恒定的情况下,企业更愿意通过提高业务关联度和操作整合度来提高其承担社会责任的水平。通过横向融合,可以放大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所带来的价值,有助于实现企业短期经营目标。

2.纵向融合

纵向融合是当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由于自身疏忽和能力欠缺,而导致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能力表达出担忧和不满时采取的融合策略。即出现这种情况时,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应该凸显满足社会公众期待的部门,如果企业战略管理内容没有专门针对解决社会责任危机的内容,就应适度调整这些内容,不然将会使企业陷入危机当中。

3.螺旋融合

当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既涉及到对社会责任期望的更好满足,又涉及到从企业运作管理方面的更好完善时,称为螺旋方式。这种方式是目前主要的企业战略管理和社会责任承担的方式。在信息社会,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诉求,不但表现为基本责任要求,还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螺旋融合成为主要的融合方式,这种融合模式要求企业在制定战略管理内容过程中,从一开始就应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并且有充分的预案和应急机制,而不是等出了问题,才去想办法解决。

(三)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管理融合具体策略

根据以上三种融合方式,提出如下策略。

1.横向融合应采取修身性策略

修身性策略主要实施内容是:企业对供应、生产、运输、销售和服务等基本活动,以及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和采购等辅助活动进行详细审查,识别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结合点,并结合外部环境发展、企业所处行业以及企业自身的特征属性,在相关结合点中进行谨慎选择,确定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环节和履责水平,并制定服务于企业总体战略的企业社会责任实施规划和计划方案(刘娜,2010)。

2.纵向融合应采取迎合性策略

迎合性策略是要提升社会公众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满意度。实施内容主要包括:对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期望进行全面调研,并详细分析行业特征和自身属性对公众社会责任期望的影响,仔细甄别具有保健的项目,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可以改变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促使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态度由不满意向满意转变。纵向融合从本质来看是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战略管理备用项目来处理,即不是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上都需要强调社会责任,只有社会公众对企业不满意的时候才去强调社会责任,显然这种融合方式过于简单、缺乏连续性,虽然在现实中可能会取得一些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不适合长期使用。

3.螺旋融合应采取综合性提升策略

综合性提升策略,是指信息时代企业实施战略管理过程中,必然将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应对纳入到战略管理当中,即在战略管理中企业社会责任不但是消除外表存在的一些弱点和问题,例如企业的慈善行为、环保问题等,同时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企业必须将其同企业价值创造更好地结合起来,要在统一的战略规划下,使短期利益目标和长期利益目标能够综合体现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因此综合性融合策略将社会责任和战略管理放置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和表现就是企业实现价值的过程,而企业不断进行价值创造的过程本身也是努力寻找创造社会和企业共享价值的机会,在不断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同时,为企业自身和人类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融合绩效及其考量

(一)融合绩效考量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通过将社会责任同企业战略融合,形成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战略管理策略。而其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研究表明,企业越是能够完成的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并且得到全面实施,越是能够给企业绩效带来正面影响,同时企业良好的财务绩效也会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奠定基础。通过前文分析,不难发现履行社会责任,并且将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战略管理当中,对企业未来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考察企业社会责任融入战略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数量表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战略决策,如果正如我们假设的那样,将社会责任履行同企业战略结合起来,有助于企业未来发展,提升企业绩效水平,那么就说明我们研究的理论具有现实的价值,从而为未来理论研究和现实决策提供经验依据。

人们在研究社会责任同绩效关系时,一般采取模型回归的方式,在引入其他变量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履行责任指数和相关财务指标回归模型,在大样本数据真实的情况下,可以从整体上考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同企业绩效的关系,但是这种研究存在的缺陷是,在选取指标时一般比较简单,并没有把这些指标层层分解进行详尽的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给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

(二)融合绩效度量

融合绩效考核企业社会履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笔者通过考察一个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每股社会贡献值与绩效指标的关系,来说明将战略与社会责任的融合可以提升企业绩效。例如A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从2009年开始进行独立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并且对每股社会贡献值进行计算和披露。针对企业选取每股社会贡献值作为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绩效影响指标。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还通过一定方法,对一些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进行量化,即了社会责任指数,用来衡量一家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其计算原理主要是根据公司社会责任披露的内容,赋予权重后,给予加分,然后计算综合得分而来(见表1)。

按照每个项目1分,8个项目,共8分。分数越高,意味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越强。A公司2009―2012年得分情况如表2。

针对企业绩效主要使用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率、每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总资产利润率。通过收集资料和数据,A企业2009―2012年以上指标和数据,得到表3。

通过表3不难发现,A公司在2009―2012年,逐步重视社会责任履行程度,披露内容和实践内容逐步扩张,其履行社会责任指数得分逐年升高,伴随而来的是A公司每股社会贡献值每年呈现递增态势。而诸如净资产收益增长率等几个主要财务指标也基本上呈现递增态势,除2010年外。这说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绩效之间有明显关系,即企业通过重视履行社会责任,从战略上扩大其履行范围和披露内容,无疑有助于企业扩展业务,树立更为正面的企业形象,从而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2010年A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有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履行社会责任只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企业整体绩效的表现可能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2010年每股社会贡献值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这进一步说明A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已经逐渐有战略的认识,履行社会责任保持了比较好的连续性,其纳税总额的减少并没有减弱企业进行社会公益投入的热情,到了2011年、2012年,A企业各项指标大幅反弹,说明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绩效确实存在正面影响。

最后本文认为,加强企业战略与社会责任融合,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未来企业应该重视社会责任在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通过扩大社会责任践行范围和加强信息披露,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Carroll,A. B. Corporate Soicial Responsibility[J]. Business & Society Review,1999,38(3): 268-295.

[2] Carroll,A. B. & Buchholtz,A. K. Business & Society: 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5th ed.)[M]. Ohio: South-Western,2003.

[3] 郑海东.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测量维度、影响因素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篇2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内部控制; 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5-0088-04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对于企业构建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系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前端缺乏基础理论,后端缺乏分行业操作指南(仅有石油石化和电力等行业,其他行业暂未推出),导致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在落实企业微观行为层面尚有一定困难。本文拟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抛砖引玉,旨在推动政府相关部门社会责任及内部控制立法的完善,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概念和本质

概念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最小单位和基本工具,人们只有通过概念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杨清香,2010),如果概念缺乏清晰界定,或不能达成共识,势必导致判断、推理等出现更大分歧,影响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现有研究大多从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目标出发,而对其概念缺乏清晰界定。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社会责任控制目标的过程。该概念的内涵包括三点:一是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更加突出利益相关者参与作用,既有决策上的参与,也有监督上的参与,扩大了企业原有内部控制的主体,不仅包括原有的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构,还包括工会、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二是管理层和全体员工是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实施主体,负有执行责任;三是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作为维护和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共享价值的手段,旨在实现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本质是一种资本与权益的控制机制。传统企业内部控制过于强调对资产、资本等进行控制,其实质是为捍卫股东权益而对劳动者、环境等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投入的资本和权益缺乏应有重视。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人本经济发展理论,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是因为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了相关资源,形成资本,各种资本联合创造企业价值,因此企业有责任对资本的价值创造和分配情况进行控制,维护和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形式上是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实质是对隐藏在社会责任背后的各类资本以及依附于资本的相应权益进行控制。这里的资本是广义资本,既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还包括社会资本和环境资本;这里的权益是综合权益,既包括经济权益,还包括社会权益和环境权益。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对广义资本和权益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资本和权益,犹如硬币的正反面,不可偏废。资本体现的是经济关系,权益体现的是社会关系;资本是价值创造的基础,权益是价值分配的依据。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职能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目标是通过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的战略目标,识别、分析和控制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按规定编制和披露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报告(单独报告或嵌入到内部控制报告),并依据法定程序和企业规程生成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促进各利益相关者资本的高效配置和权益的公平分配,实现包括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内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及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所确定的内部控制目标体现了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轴心,偏重于资产保值增值、经济效率效果提升等经济目标,兼顾合法合规性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等社会目标,但是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目标考虑是不全面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虽然对社会责任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但和基本规范之间缺乏必然的逻辑关联,加之分行业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缺乏操作指南,存在难以落地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社会责任控制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产生于委托需要,而现代企业受托责任已经从原始的经济受托责任扩展到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因此,有必要重构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风起云涌,“企业公民”理念深入人心,以“社会责任”为内核的商业伦理与道德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发展,还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影响,企业活动不能逾越经济底线、社会底线和环境底线。所以企业要实现的不仅仅是经济目标,还应包括一定的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而且后者的权重将会不断增加,这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基本职能是监督、控制企业合理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维护、平衡和促进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控制目标是我们希望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做什么,体现的是社会需求属性;而控制职能是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能够做什么,体现的是经济技术属性。王海兵、伍中信等(2011)指出,监督、控制企业合理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维护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职能,这是人本内部控制的基本职能。物本框架下的内部控制职能不能适应日益扩大的风险防控目标,社会责任风险扩大了企业的风险范围、提升了企业的风险等级,亟待纳入到人本内部控制框架下加以管控和治理。社会责任和以人为本是一脉相承、融会贯通的,内部控制必须借助于社会责任这个载体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社会责任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例如社会责任投资、社会责任消费、社会责任审计等。传统内部控制旨在维护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旨在维护、平衡和促进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两者虽然都是控制风险,但显然,前者主要是经济风险,后者则扩展到社会风险和环境风险。花双莲(2011)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可以在企业的战略层面、管理层面、作业层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这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具体职能的进一步阐释。首先,战略控制着眼于战略定位和战略规划控制,对战略制定进行监督。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将社会责任的履行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要求管理层采取适度合理的程序进行战略决策,同时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制定要接受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其次,管理控制关注的是战略执行,对战略执行进行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按照战略规划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要求执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同时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绩效应该由利益相关者加以评价。最后,作业控制主要针对的是具体业务和事项的流程化控制和监督,要求员工在采购、研发、生产、销售、分配、投融资等全过程考虑社会责任。

三、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主体和对象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主体包括设计主体、实施主体和监督主体。管理层和员工是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实施主体,而企业利益相关者是内部控制的设计主体和监督主体,参与或委托企业特定部门设计和监督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股东、员工、政府相关部门、债权人、消费者、社会组织等参与设计和监督的形式不同,重要利益相关者应嵌入治理结构,举手投票,非重要利益相关者也应嵌入治理结构,联合举手投票,或有否决权,以此保障各方利益不受侵害,保证内部控制的合法合规。利益相关者的数量和性质可能会发生变化,譬如某企业知识化程度不断提升,员工持股使得原来的股东从重要利益相关者降格为非重要利益相关者,而部分员工从非重要利益相关者升格为重要利益相关者。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主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该进行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相机调整。物本内部控制的主体是董事会、管理层和企业员工,其实质是股东至上原则的产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控制模式,重视对经济风险的控制。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主体涵盖包括治理层、管理层和企业员工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由治理层实施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战略控制,管理层实施管理控制,企业各层次的员工实施作业层面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是以社会责任风险管控为中心,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一种动态、交互、开放和共生的控制模式,重视对包括经济风险在内的社会责任风险的控制。随着我国劳动者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与企业抗衡的相关劳工组织、消费者组织等也将不断建立与完善,他们也应该分享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定权。随着我国法制化和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监督主体在获得及行使监督权方面有着巨大潜力,不仅授权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或内部控制评估机构等专司内部控制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而且供应商、消费者、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大众等都有权实施各种合法形式的监督。信息化使得社会化网络媒体被广泛采用,并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不健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进行检举揭发,法制化则使得这种被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能够迅速得到国家纪检、公安、审计等监督力量的关注,并将处理结果公之于众。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对象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社会责任风险。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只重视对经济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而忽视风险的全面性和风险中的机会。经济价值创造、利益相关者管理、社会责任承担是企业道德依次递进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只重视股东利益、相关者利益到社会利益,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组织道德前常规期阶段企业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组织道德常规期阶段的企业内部控制将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作为价值导向,内部控制更大、更远的战略目标是实现组织利益相关者的共享价值;组织道德后常规期阶段的企业内部控制更多的是维护共享价值的手段,社会责任成为此时企业内部控制的价值导向,这一阶段企业内控风险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企业社会责任的各个方面,包含社会风险、环境风险,而不仅仅是企业狭隘的经济风险,更体现出了风险控制的全面性。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不但扩大了风险控制的范围,而且有助于发现社会责任风险中的机会。譬如传统内部控制将负债、费用视为资产和收入的扣除,助推了早收晚付、只收不付、克扣工资、偷逃税费等现象的发生,引发大量的社会责任风险;而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将负债和费用视为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并加以维护,此时的负债实质上是企业社会责任融资,而费用实质上是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对于舒缓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矛盾、改进商品或服务质量、提高企业声誉、降低法律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对社会责任风险的全面关注,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价值。例如企业履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责任,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加大研发,改进生产工艺,再造业务流程,创新环保产品和服务,这样就会在同行业企业还在为资源高消耗提高经营成本、环境污染面临法律惩罚担忧时,本企业已经实现了转型或升级,成为行业的领跑者甚至是领导者,进而获得长足的竞争优势。

四、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假设和原则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假设是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根据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内在规律和环境要求所提出的、具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假定或设想,包括基本假设和具体假设,是形成控制原则和控制方法的基础。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基本假设包括:(1)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性假设。社会责任重要性假设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善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假设是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存在的基本依据。从长远来看,企业不承担、不能及时承担或承担的社会责任不足,都将给企业自身和社会带来危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信号传递机制、交易实现机制和价值创造机制。首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信号传递机制。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动态博弈,为了达成较好的均衡解,企业就有必要通过承担和报告社会责任,向利益相关者传递积极信号表明本企业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从而获得利益相关者的信赖和支持。其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交易实现机制。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契约”,企业从各利益相关者获得创造价值的稀缺资源,就必须对他们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样,各利益相关者要想从企业获得报酬,就要为企业提供资金或人力、物力资本等。王清刚(2012)、张兆国(2012)等的研究表明如果企业忽视社会责任就会导致企业面临声誉风险,环境风险,消费者抵制、人才流失、再融资困难等风险,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价值创造机制。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增加企业信誉资本从而有利于企业创造长期经济价值(刘建秋、宋献忠,2010)。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了社会价值、环境价值,而且也为自身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了经济价值。(2)社会责任风险可控性假设,即假设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是可以控制的。换言之,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仅仅控制可控的社会责任风险,对于不可控的外部社会责任风险不予考虑,譬如政策风险、不可预期的自然灾害、战争因素等。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可控性假设是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企业内部控制系统通过社会责任风险规避、风险分担、风险降低和风险承受四种手段,将社会责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规避和风险承受是两个极端,规避意味着与风险有关的收益和价值的丧失,承受必须是在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而且社会责任风险具有负的外部性,会对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带来损害,使用较谨慎。社会责任风险分担和风险降低是比较主动的风险管理策略,可大量运用。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原则。内部控制的原则是内部控制经过长期实践而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李连华,2007),它是连接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桥梁。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原则是企业建立与实施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为企业建立与实施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以及评价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确立了标准和依据。包括以下原则:(1)合法合规性原则。传统内部控制将合法合规作为内部控制的目标,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强调合法合规性不只是目标,更是内部控制的原则之一。企业在设计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时,必须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如《公司法》、《所得税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等,并吸收全球契约、SA 8000等国际标准,确保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设计符合合法合规性原则。(2)环境适应性原则。环境适应性的理论基础是权变理论。权变理论简单地说就是策略与其所处的环境必须配合才能产生效果,再好的策略放在不适合的环境下都无法产生绩效。不同行业、企业在不同时期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深度、形式等可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设计就必须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结合行业和企业自身特点,适时地对内部控制加以调整和完善,防止出现“水土不服”导致的失控,从而保证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3)战略主导性原则。该原则是对重要性原则的拓展和深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虽然涉及对社会责任的控制,但是整体上属于被动响应式控制,缺乏基于战略驱动的内生性动力。许多企业做内部控制系统过于强调合法合规性而忽视了战略主导性,使得内部控制建设未能充分融入到企业战略,控制成本大幅增加,企业发展陷入困境。战略主导性原则要求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与企业战略进行整合,建立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并实施全面控制、全程控制和全员控制,在运用内部控制手段促进企业合理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推动自身战略的实现。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窗口宽度上向社会责任扩展、高度上向战略层次延伸所形成的内部控制体系。(4)适度嵌入性原则。适度嵌入原则要求社会责任对内部控制的适度嵌入。首先,企业要明确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这类社会责任具有刚性特征,一定要嵌入内部控制系统;其次,企业要从社会责任战略的高度识别企业正在承担和即将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类社会责任是企业战略层面的社会责任,嵌入不当也将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某些社会责任是企业的自愿性社会责任,例如企业参加慈善活动等,这类社会责任的履行将提升企业的声誉,能够发挥社会责任投资效应,企业应量力而行。企业社会责任对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度嵌入能够改善公司治理、提升信誉资本和企业价值,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嵌入不足或过度都将增大企业的社会责任风险,降低控制绩效,应避免过度嵌入大幅增加社会责任成本。那种不顾企业实际,设计出十分庞杂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的做法不但耗费企业资源,而且还会导致执行效率低下,这也体现了内部控制建设的成本效益原则。(5)制衡协同性原则。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强调制衡以及在制衡基础上的协同。制衡是协同的前提,协同是制衡的目的。首先,制衡强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企业各部门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等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集合,签约各方是平等的权利主体(科斯,2003),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衡性更多地体现为平等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相互牵制。其次,协同注重不同利益相关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员工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履责,及时发现并处理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构筑设置合理、运转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系统。最后,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原有制度的有效对接和系统整合,为制衡和协同创造制度条件。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存在多元化乃至相互背离,企业在建立管理制度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制度间的脱节乃至冲突,应该从制度设计、机制设计上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制衡和协同的关系,不仅激励利益相关者“做大蛋糕”,而且监督他们“分好蛋糕”,运用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管控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充分释放制度的生产力和控制力,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池国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构建:战略导向与系统整合[J].会计研究,2009(9):66-71.

[2] 关玉荣,刘荣.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构建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3(10):68-69.

[3] 花双莲.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理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11.

[4] Carroll A B.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J].Business Horizons, 1991(34):39-48.

[5] 刘建秋,宋献中.社会责任、信誉资本与企业价值创造[J].财贸研究,2010(6):133-138.

[6] 田超,干胜道.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39):36-39.

[7] 王海兵,伍中信,李文君,等.企业内部控制的人本解读与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7):59-65.

篇3

内容摘要:社会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由来已久,但是究竟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具体内容是什么,一直是理论界争议的问题。随着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经济利益的实现与社会公众之间矛盾的加深,使得科学界定企业社会责任变得更为重要。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提出了三重底线理论,又使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出现了泛化趋势。文章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应当分层次进行界定,以更好的诠释企业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双重角色。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经济人 社会人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沿革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肇始于19世纪末期的美国。当时的美国经济受亚当•斯密理论的影响,认为公司的社会角色仅仅是经济人,奉行的是股东利益至上原则。以此,公司实现了经济利益,保护了股东利益,即完成了其所承担的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股东中心主义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企业经济利益的发展往往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从而企业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变成了一对矛盾体,企业及其股东对于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不但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因素,反而成为了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1919年,美国福特公司首先提出公司不应该将全部利润分配给股东,而应该仅分配一部分,其他利润则应该重新投入公司扩大生产创造价值,目的是为了雇佣更多的工人,使尽可能多的人员享受由公司所从事的汽车工业所带来的利益,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此提法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和热议。目前理论界一般认为,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在1924年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此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对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论提出了矫正,认为企业扮演着双重社会角色,一方面,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追求和实现公司和股东的经济利益为目标,诠释其“经济人”的角色;另一方面,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实现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与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成为企业公民,无疑要承担社会成员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完成其“社会人”的角色。

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进行历史考察,可以看出,其内涵至今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概念提出的最初阶段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实现经济利益,推动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第二阶段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道德义务,指企业进行慈善或福利性活动;而发展到近代,已经变成了法律基础上的道德义务和单纯的道德义务两个方面。

从20世纪初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以来,就是何谓企业社会责任,迄今尚无统一的界定。纵观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代表性学说主要有三种:

非股东社会利益最大化说。这种理论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为股东实现经济利益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的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教育以及从业员的“幸福”:实质上必须对环绕着企业之全体社会寄以关心。同时,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及企业的社会义务。这种学说的缺陷在于把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限定在了道德层面,只是非常宽泛的认为企业不能唯利是图。而仅仅靠道德约束来实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极其困难的。

多数人利益说。这种学说认为作为经济人的企业,其作出的决策应当首先考虑社会上多数人的期望,其营利目的应当让位于社会期望。这种学说首先没有界定多数人的内涵和外延,其次,社会上多数人的愿望损害公司正当的经济利益时,企业是否还应当将营利目的让位于社会期望?企业的经济人权益又如何得到实现和保障?

维护并增进社会利益义务说。支持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对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之外所负义务之概括或表达。我国学者认为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此学说遭到质疑的主要原因在于。质疑者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涵义中的“责任”从法理学角度讲不能等同于“义务”。

我国2006 年1 月1 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公司法》( 以下简称新公司法) 第5 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是我国首次在立法上明确的要求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尽管我国在公司法中对企业社会责任作了概括性的规定,并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城镇集体所有制条例》、《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法律条文中体现了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解决以下问题:

责任主体不明确。公司法虽然规定了企业(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但是并没有规定企业的社会责任究竟由公司来承担还是由股东来承担。

责任内容含糊。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究竟是法律责任还是道德责任?不承担相应责任的法律后果是什么?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并未在现行法律中得到体现。如果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责任,没有法律后果的法律规定显然不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法律条文。

责任对象不存在。我国公司法并没有规定公司或者股东究竟应该向哪些对象承担社会责任。而其他的法律条文笼统地以消费者、一般大众、公司所属的社会全体等来表现。但是, 这种笼统的范畴导致能够享受企业社会责任的权利人虚化,从而不能使这种社会责任产生相应的权利。

企业财产保护制度的缺陷给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消极影响。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能也不可能否认企业经济人的固有性质,企业没有经济基础做保证,根本无法实现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但这里需要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就是完善的企业财产保护制度。我国从2004年宪法修正案确立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原则到2007年《物权法》的出台,都体现了我国财产保护制度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企业社会责任在财产制度上的支持,最突出的体现在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的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无疑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显然不仅仅是公益性捐赠,针对其他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法律应当如何在财产制度上进行诱导和鼓励,我国法律并没有相应的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界定的难点

(一)是否是义务

自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以来,对责任的性质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责任不是法学领域的专有词汇,而法律上的责任,是指法律主体不履行其法律义务而承担的不利后果。那么,企业法律责任究竟是一种义务还是责任?法律在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其规定是一种授权性规范还是强制性规范?

有的学者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不应当成为一种义务,因为无论是公司法还是其他法律规范,都没有赋予企业相应的权利。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公司法或其他企业立法中没有针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赋予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有关权利,但是企业在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在享受着社会赋予的各种资源、机会和权利的进程中获得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企业的社会责任源于其社会权利;有权利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应有之义,是社会公正的体现。

(二)责任主体

企业社会责任究竟是企业的责任还是企业家的责任?有的学者主张应当由企业本身来承担责任,也有的学者主张由公司的股东来承担。承担责任的主体不同,会直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现实中,公众往往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同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依据现代公司法理论,公司与股东的法律责任是截然分离的(除非出现了“刺破法人面纱”的情形),公司法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针对的公司法人,而非投资者。

(三)责任内容

1997年,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提出了三重底线理论,认为企业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即既要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同时必须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三重底线理论提出之后,逐渐成为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内涵的通说。这个理论受到了普遍欢迎,但是随着理论的深入,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开始泛化,三重底线的外延在无限制的延伸,企业社会责任成了无所不包的名词,甚至早已超出法律意义上的范围,使得这个概念本身变得模糊不清,从而降低了其本身作为概念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法律基础上的道德责任和纯粹的道德范畴。而法律基础上的道德责任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法律基础上的道德义务,这种义务应当制定强制性规范;这种强制性的规范即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制性内容,包括内部实现对员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对产品质量的保障,以及外部实现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和对环境的保护;第二个层次是违反法律义务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而针对纯粹道德范畴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定倡导性规范。这种倡导性规范可以表现为很多形式,如对社区建设的捐助和各种形式的捐款等。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是由公司承担的,针对非股东利益的,受到法律强制性规范要求和倡导性规范提倡的,对内保护员工合法权益和产品质量,对外保护消费者、债权人和环境的义务以及不履行此强制性义务的法律后果。

参考文献:

1.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李政义.企业社会责任论[M].巨流图书公司,1990

3.李平龙.超越道德教化―公司社会责任法律内涵解读[J].社会科学家,2005.1

4.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企业在利用社会、自然资源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劳工安全问题等,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国外学者眼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出现由来已久,但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在工业革命早期,受到亚当・斯密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传统经济学认为:一个社会通过市场能够更好地确定其需要。如果企业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正是受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在当时人们普遍对企业社会责任持消极的态度。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入到20世纪,诸多社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资源浪费、战争频繁、种族主义、环境污染严重、暴力犯罪加剧,“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冷漠和残酷开始受到学者们的批判,并引发了对社会责任问题的最初思考。最先公开提出社会责任这一说法的是美国学者谢尔顿。1924年,他在《管理哲学》一书中主张:应该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这种崭新的思想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企业的盈利。与此同时,西方出现了三种支持扩大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即受托人观念、利益平衡观念和服务观念,对于现代意义上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形成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Bowen(1953)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为:“企业有义务按照我们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制定相关政策,做出相应决定,以及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商人的社会责任》)。学者戴维斯(1960)给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是:“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决策者们采取行动的责任或义务,他们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善那些与他们自己的利益相一致的整个社会的福利”。Carroll(1979)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在某一特定时间条件下社会所赋予企业的经济、法律、道德及人道主义的期望。埃德温・埃普斯坦(198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与组织对特别问题的决策结果有关,决策要达成的结果应对利益相关者是有益而不是有害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关注企业行为结果的规范性、正确性。

但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也大有人在,最著名的恐怕要是弗里德曼了。他曾说过:“没有什么趋势能像企业的经营者接受社会责任、而非尽最大可能为股东们赚钱那样,能够从根本上破坏我们自由社会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表达的思想就是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努力为股东们赚钱。虽然企业具有经济功能,但不仅仅有经济功能,这一观点否定了企业存在的其他价值。所以,席拉尔夫就在《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中反驳道,该观点宣扬的目标单一而不当,不可能在当代商人中间找到知音。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该观点不合乎任何价值体系,也没有注意到股东投资回报最大化与公司必须考虑的其他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虽然美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仁智互见,但通常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高层作为企业相关者的信托受托人,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履行企业在社会中的应有角色。该定义包括两项基本原则:利他主义原则与信托原则。所谓利他主义原则,是指企业在履行其社会服务角色时,为社会公众解决了某些社会问题,但自己并不直接从中获取经济上的好处。如果说利他主义原则体现了企业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应有角色,那么信托原则体现了企业高层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感的觉醒。一句话,信托原则指企业高层所扮演的角色是公司股东、债权人、职工、消费者和广大社会公众的受托人。

二、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

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是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才发展起来的,时至今日也不过30年。

《市场经济百科全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为所处的社会福利而必须关心的道义上的责任。”该书认为,企业应具体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两部分:对于集团承担的责任;企业对解决社会问题应负的责任。袁家方(1990)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为: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所必须承担的义务。张彦宁(1990)将企业社会责任描述为:“企业为所处社会的全面和长远利益而必须关心、全力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适应和发展的参与。”高巍(1994)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逐利润最大化与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李鸿贵(199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应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尽量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标准,并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刘俊海(1999)认为,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谋求营利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也应当积极地维护除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刘俊海第一次把社会责任引入到公司治理研究的范围中。

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范围不断地在扩大。卢代富(200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担的维护、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雇员、对消费者、对债权人、对环境、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责任,对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对社会福利与社会公共事业的责任。叶祥松、黎友焕(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法律和制度要求的强制性,这类企业社会责任通常是通过相应法律和法规、行业标准等制度的制定来强制推行的;二是道德和价值观念要求的自发性,此类企业社会责任建立在企业文化中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认可上,体现了管理者自身的人文素质与价值观。

到目前,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还不统一,国际机构对其定义至少有200多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大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形式的认识不同外,更重要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每个人提出的社会责任的概念都是从一个侧面去认识,从整体上说,从不同侧面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自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学者们对企业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从研究的范畴来看,从概念的界定到内容的分析,直到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等实证研究范畴,显现出一种动态发展趋势,即学者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内涵也愈来愈丰富;并且考察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也有进一步的提升。由此不难看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与此相呼应,企业在实践社会责任时的态度和表现也应更加积极主动和自主自愿。所以,应该把企业社会责任看成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进行全方位的、动态化的分析,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企业应该和能够以及如何承担社会责任,这样才能让企业更好地去完成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2.

[2]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3],聂元军.论政府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作用――美国政府的实践和启示.理论探索,2008.6.

[4]Oliver Sheldon.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M].London,Sir Isaac Pitman and Sons Ltd.first published 1924,reprinted,1965.

篇5

【关键词】 社会责任;成本;补偿

一、引言

企业作为以营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组织,持续获利是这种经济组织得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不例外,其履行和实现也会像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一样,都会产生成本支出。但是对于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支出,是否会像生产实体产品一样,通过出售该产品而使这种成本予以核销或转嫁呢?或者是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得到经济补偿呢?企业社会责任成本补偿的方式有哪些?为数众多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均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二、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概念及其演进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社会成本”的概念。他认为,“企业应该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解决就业、疾病和老人生活保障等社会负担,企业还应负担由于自身不当行为所造成的他人或社会的危害所产生的成本费用”。西斯蒙第的观点为后来的社会责任成本研究提供了可能性。1950年,卡普在《私人企业社会成本》一书中,以货币化的形式将员工失业、环境恶化和就业及种族歧视与社会成本联系在了一起,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补偿研究进行了探索。继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林诺维斯率先提出 “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之后的数十年里,在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门新兴的社会责任会计学,社会责任成本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学者也对社会责任成本概念的完善与补充做出了贡献。刘红霞(2008)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是指企业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而支付的成本。同时以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维度(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为依托,对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内容范围进行了界定。陈煦江(2010)认为,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的唯经济责任论角度并以此作为本源定义社会责任成本不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因此,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来构建社会责任成本体系,有利于理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生成机制及补偿规律。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是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合法合规、必不可少的支出(不包括偿还债务、返还投资、利润分配等支出)。

林万祥教授(2002)对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含义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性体现,主要指企业在从事谋利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消耗的但未计入企业成本费用的社会资源或给社会带来的损失。长期以来,由于受观念、法规、计量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企业并未将这部分成本“内部化”,未能将其作为企业成本的构成要素计入企业的真实成本之中。其后果是:社会资源的消耗难以实现足额补偿;企业补偿不到位;造成企业成本的扭曲。因此,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分摊社会责任成本,加速企业外部成本的“内部化”。通过查阅大量的此方面研究成果后发现,虽然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研究领域的成果在不断丰富,手段在不断创新,但是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概念、分类、内容与计量方面并没有达成一致,而且没有比较科学系统的体系;二是因为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对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内容界定标准不统一,这不利于将来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概念的争论在学术界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在综合分析以往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概念,应涵盖利益相关者的全部因素。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是指在满足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条件下,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所产生的成本支出。一般包括社会人力成本、自然资源使用成本、土地使用成本、环境责任成本、社区公益成本、安全责任成本和其他不可预见的成本。对于由社会责任而引发的实际成本支出计量相对容易和简单,而由此所产生的社会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却无法准确核算。

三、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构成

广义地看,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主要包括生产经营活动、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维护活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活动、企业内部制度建设活动四大领域,相应会产生经营责任成本、维权责任成本、环境责任成本、制度责任成本这四类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根据企业社会责任范围界定的三个维度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概念的表述特征,来具体地界定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构成范围。

(一)社会人力成本

社会人力成本是指企业使用社会人工所发生的费用支出。一般包括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职工技能的提高、智力保障及提升、继续教育、职业发展以及保险保障等成本。

(二)自然资源使用成本

企业在开采或使用资源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成本费用均是资源成本。但这里的资源成本是指其狭义性,即企业因开采自然资源而向政府地矿部门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有偿使用的货币表现。

(三)土地使用成本

不包括购买或划拨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成本,这里仅包括因为企业生产经营因素所造成的土地品质下降或无法正常使用所支出的成本,一般采用计提折旧的方式将成本分期计入企业成本中。

(四)环境责任成本

环境责任成本是指企业在国家监管范围之内,由企业自己提供资金或服务用于劳动环境的改善所做出的可货币化计量的努力。如企业为防治环境污染、恢复生态环境而购置环保设备、污染赔偿费等等发生的各项支出;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应用传统的会计计量、修正的评价计量和未修正的评价计量方法等三种模式来进行成本核算、预测和评价。

(五)社区公益成本

社区公益成本是指企业为社区捐赠及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及社会福利所发生的各项耗费和支出。由于社区投入属于显性支出并具有公共福利性,这时可以采用类比法或逆向求证法来核算。对于一种强制性的社区投入成为必然时,如某煤气厂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二氧化硫排放,这时企业可以参照历史成本法来计量恢复原生态所必需的成本。

(六)安全责任成本

安全责任成本是指企业预防与处置一切与安全有关的事故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具体内容可包括安全设备购置、隐患处理、安全培训及保险、人员和财产赔偿等费用。我国对于企业明确要求提取安全费用,安全费用是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一项费用,企业提取的安全费用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在长期应付款和生产成本科目下设立安全费用会计科目,并且对于提取的安全费用要专款专户,不得挪作其他用途。

四、企业社会责任成本补偿的现实性

毋庸置疑,企业追求经济利润和减少成本支出永远都是天经地义的,也是企业生存的底线。Irving Kristol(1992)认为,成本利润的权衡是企业生存最基本的技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无私的。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从属于企业经济行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发生应对企业经营具有反哺功能,也就是说,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发生所产生的收益要能够补偿企业社会责任所支出的成本。若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企业最终将无法将社会责任继续下去,履行社会责任所产生的成本将会转移到利益相关者身上,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侵害,最终将这种不良反应传导到企业本身,形成企业的恶性循环。那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能否从社会责任的收益中得到补偿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否会有收益呢?下面进行分析。

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角度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加企业的声誉度。Hall(2000)通过对美国500家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研究发现,标准普尔(S&P)公司的平均净资产倍率接近于6.0,也就是企业价值中每6美元份额中约有1美元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约有2美元沉淀在企业商誉中。

胡孝权(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在无形中产生广告效应,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美誉的企业形象也为员工带来自豪感和责任感,以企业的优良为己荣,增强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提高了工作效率。从政府和金融机构层面来看,企业的善意之举还提升了企业的信用等级,除了可能在金融机构获得低息长期贷款以外,还可以从政府部门得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政策扶持、资金配套、免税)等。这些政策性的扶持,将会使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企业收益增加。陈煦江(2009)在其博士论文中对企业社会责任成本补偿模式进行了研究。在相关学者现实性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特征,尝试采取以下三种补偿模式。

(一)自主补偿模式

采用这种补偿方式的企业是指那些自身经济基础雄厚,企业整体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自主补偿模式背景下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支出是企业的一种自愿经济行为,不具有外部驱动力的干扰,企业的良或许出于提升企业内外部形象,吸引社会各界对其存在和经营活动关注的需要,或者其经营管理者完全出于报答社会的动机,抑或预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带来超支出的收益。

(二)以企业为主体、其他利益相关者辅助的补偿模式

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实力和发展战略的考虑,在履行社会责任之前,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政府、员工或其他企业等)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责权利,那么事后其社会责任成本的补偿在企业消化一部分后,其剩余部分就由利益相关者承担,采取这种补偿方式所有的成本都会足额得到回收,同时也减轻了包括主体企业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压力。

(三)政府独立补偿模式

该种模式只适用于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或政府集中垄断的企业;另一种是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战争和重大突发事件时参与救援的企业。这时所发生的社会责任成本支出由政府全额埋单,企业只是提供人力、设备和技术手段,集中接受政府的协调和调遣。例如,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公司对于省内煤矿发生的所有矿难,无论是否归其管辖,都积极参与救援,接受政府调配,其成本费用支出基本上是由政府独立承担。

以上三种社会责任成本补偿模式只是摊薄成本的集中体现,也是目前研究的缩影。但是随着企业整体形象的不断提升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更多的社会责任成本补偿模式会出现,如公益集资、同乡捐助等。

五、结束语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补偿性。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评级指数与企业财务绩效相关性的方法研究,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来支持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得到经济补偿的结论。研究发现,大多数的研究结论支持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会得到经济补偿,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从长期看,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综合值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通过这种趋势来看,最终为社会责任成本进行补偿的主体就是全部利益相关者。

【参考文献】

[1] 林万祥.宏观成本理论与企业业绩评价[J].经济学家,2002(6).

[2] 陈煦江.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解构与补偿:理论与实证[J].财会月刊,2010(4).

篇6

【关键词】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分析;披露现状;改进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重新审视企业的社会角色,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高利润率的同时也要切实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并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进而加强对企业行为的干预。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可以系统检验和报告一个企业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的意愿、行为和绩效。通过这一披露行为,可以深化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并且深刻认识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传播理念、提升管理、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以下就已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一、数量分析

中国最早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以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和企业环境报告的形式出现的,之后才逐渐发展为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名。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整体看来(如图1所示),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2001年至2005年,中国每年的报告数量不多,在市场上也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社会关注度还相对较低。

2006年3月,国家电网内资企业首份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命名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受到政府充分肯定。总理指出:“这件事办得好。企业要向社会负责,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受此影响,其他各类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6年全年共报告32份,比历年报告的总量还多。其中有12家企业属第一次,包括国家电网、中国铝业、中国移动、中海油、中远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2006年也因此被一些媒体称为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元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始受到企业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2007年中国了98份报告,较2006年增加2倍有余;2008年了169份报告,较2007年增加约72.45%。在数量上可谓有了长足的进步。②

到2009年,中国了631份报告(其中企业626份,其他组织5份)。境内外媒体纷纷用“井喷”形容这一时期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展。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始步入加速发展时期,社会责任报告受关注的范围不断扩大、受重视的程度不断提升,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经过“井喷”式增长后,步入发展的平稳期,全年各类社会责任报告706份;保持全球报告总量约15%的份额。这标志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入了持续、较快、稳定的发展轨道。

二、披露现状分析

上述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它们既充分展示了中国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领域取得的成绩,又充分暴露了中国企业与世界领先水平存在的差距。现阶段,对披露现状进行分析显得至关重要。

第一,从披露动因来看,多数企业不是基于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而进行社会责任报告。商道纵横曾有过对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问卷调查,分析后的结论显示,现阶段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动因中,作为核心的前四依次为公司形象、支持政府政策、企业领导者意识和舆论压力,而公众意识、消费者压力、非政府组织力量和当地社区影响位列末四。这表示目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企业本身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政府、舆论的重视程度;而其他如消费者、社区公众之类的利益相关者还没有对企业施加客观诉求的相关意识。也就是说,大多数企业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

第二,从披露主体来看,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以及港澳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比例较高,因为它们更为重视通过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沟通符合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社会责任报告;反观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则表现稍逊,它们需要在编制与社会责任报告方面有所加强,而且与利益相关者沟通方面也不容忽视。

第三,从披露内容来看,已的社会责任报告都包含社会责任理念、战略与治理、社会责任绩效、经济责任绩效、环境责任绩效、社会责任规划等内容,相对趋于完整。可以认为这是企业越来越关注与利益相关者全面沟通的体现,因为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促使企业完善报告内容。

第四,从披露渠道来看,各企业报告主要是通过网络渠道;此外还有纸质邮寄和电子邮件等多种渠道。这表明,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报告的渠道多样化;另外以网络为主要渠道,也从侧面体现出企业重视资源节约和绿色办公的观念转变。

第五,从披露依据来看,已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以政府部门政策文件、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和行业指南为编制标准的各占半数以上。这反映了现阶段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经具备一定的规范性,使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进行比较具备了可操作性。特别是逐渐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使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国际影响力大为提升。

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社会责任报告的专业性和可信性。这些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时,将第三方认证、利益相关者点评和专家点评等内容补充到报告中来,以增加报告的可信性。

三、改进建议

要衡量一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披露企业数量、披露内容、披露形式等都是重要指标。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尽管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应该理性的认识,由于缺乏统一的、完整的建设体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扩大披露主体的范围,提升披露质量,进一步完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而这些工作只有在企业、政府、相关学术及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见实效。

(一)企业

第一,企业应进一步深化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认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不仅体现企业对自身社会责任活动结果的深入思考和系统分析,更是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的关键途径。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在企业提升管理、扩大影响、树立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并能够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深刻认识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和积极性,企业才能从内生层面做到积极主动的高质量披露。

第二,企业应进一步加大社会责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大前提是企业积极参与到社会责任活动中去。企业应将社会责任作为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履行其社会责任,加大社会责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深度体现在要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将社会责任体现于决策之中,即企业要综合考虑自身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对各利益相关者产生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制定出尽量增加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的生产经营决策;广度则体现在要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将社会责任体现于生产经营全过程之中,即企业应真正做到将社会责任理念贯穿始终,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积极有序、规划明确地开展社会责任活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后者的实现,可以将信息披露工作前移,推动现有的以事后总结为主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模式向事中跟进乃至事前规划的模式发展。

第三,大企业应肩负履行社会责任、推广相关信息披露的重要使命。大型企业往往是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先行军。就权利与义务的对等而言,大企业比中小企业占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就应该在承担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并进行披露等方面承担更多的义务,为中小企业作出表率。另外,从披露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来看,大企业拥有相对而言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更为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比起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固有条件限制的中小企业来说,更加具备完整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基础。因此,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有必要针对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采用不同的披露要求,建立不同的披露模式,可以上市与否作为其划分标准。因为上市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代表,通过筹集巨额的社会资本来达到自身的迅速发展,与社会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也就更加需要充分考虑各种行为对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第四,企业应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如前所述,尽管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企业后期的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质量较前期有所提高,但报告质量仍需持续改进。

首先,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应该与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期望密切相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最根本动因。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发展过程,从根本上来看,是企业与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政府、社会等在内的多方利益相关者间的博弈过程。不同国家由于面临的主要社会责任问题和利益相关者重要程度的差异,使各国的上述博弈结果各有千秋,从而导致各国的披露内容不尽相同。因此,要完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就要注重企业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应该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沟通,使相关信息的披露真实反映其诉求;并以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为标准区分信息披露中的详略主次,从而使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该具有规范性的特征。披露范围、披露重点等都应该有明确规范;同时,建立和健全社会责任考核的指标体系,使企业自身纵向可比和不同企业间横向可比得以实现。相关数据和指标还应该具有可核性和可验证性,从而使企业能够接受利益相关者的监督。

再次,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该积极采用客观第三方评价或审验、数据来源声明等方式来增强相关信息的公信力。财务会计报告需要外部审计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需要客观第三方的独立审验作为其可靠性的重要保障。由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中国起步较晚,且没有严格的标准遵照执行,只有开展独立第三方审验工作才能实现信息披露逐步规范化。审验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其真实性、正确性与客观性的验证上,确保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可信,进而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信息的需要。为保证审验的质量,从事审验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财务和审计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政策法规、社会学和社会福利经济学、生产经营与社会责任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例如,作为大型中央企业的国家电网就聘请DNV挪威船级社作为第三方机构,为其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独立审验;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报告研究中心也在从事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提供相关的验证服务工作。

此外,在以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作为最终趋势的基础之上,相关披露形式应该更加多样化。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是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合理补充,能够更为系统、全面、集中地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它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最终发展趋势。因此,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应该尽可能地采用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而在社会责任报告中,除了常见的文字叙述、指标体系、报表披露外,还可以采用图片、结构图、表格等多种形式,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内容,还能增强信息的可理解性。同时,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综合采用多种形式,也进一步满足了利益相关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二)政府

政府应以制定法规、准则的方式强制介入,促进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在代表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先进水平的欧美国家,政府都无一例外地以立法形式强制该国企业进行相关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反观中国,现阶段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要依靠企业的主动性和自愿性,但是从规范化和科学化角度来看,单纯的自愿披露是无序的,制定一套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规则使无序走向有序将是必然的选择。因此,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发展进程中,政府的监管必不可少,应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倡导企业积极履责并披露相关社会责任信息;更应该制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准则以逐步规范披露方式,并最终通过立法使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成统一的法律规范。

(三)专业协会

专业协会应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供理论支撑。

在欧美国家,AICPA、AAA、NAA、ASB、ACCA等会计专业协会都对社会责任相关问题进行着系统持续的研究,为促进该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因此,中国的会计学术界和其他行业协会应学习和借鉴欧美国家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为中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供理论支持,并对相关会计处理的技术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模式以指导实务工作。

只要能够实现多方协作,就可以实现应用、推广和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使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跻身世界一流,为深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薛文艳.试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J].生产力研究,2008(7).

[2] 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6(10).

篇7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2010年7月3日,我国国内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紫金矿业位于福建上杭的紫金山(金)铜矿突发渗漏环保事故,在造成汀江重大污染9天后,紫金矿业于7月12日晚间公告予以披露,违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所规定的“上市公司应当自该事件发生之日起两日内及时披露事件情况以及对公司经营和利益相关者可能产生的影响”,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再次引起了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戴维・林诺维斯于1968年在《会计职业与社会进步》一文中提出来的。由于我国对其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国内理论界对其涵义的争论较大。综合起来主要是指即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主要目标之外所负有的对企业利害相关人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逐已渐深入人心,其主要是运用会计的方法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计量、记录和分析,从而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进行核算,最终向政府及公民全面反映企业对社会的各种影响,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是指社会责任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客体。由于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体现在多方面,因而,企业的社会责任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环境的污染及治理、能源的开发及综合利用、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解答社会公众的热点等。结合我国国情及其会计现状,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应包括如下一些内容:(1)能源利用方面的信息。利用尽量少的能源消耗获取尽量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2)企业职工方面的信息。一是企业为职工所提供的工作本身,即招聘录用、技术培训以及为职工提供的发展空间;二是职工收入方面的信息,如职工的工资、独生子女保健费、离退休人员的劳动保险、劳动条件以及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的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障费和医疗保险费等。(3)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包括周边环境和生产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等相关指标。(4)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的信息。

三、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从法律上看,属于义务的范畴,需要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和保障公民和组织履行其义务。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是通过其他具体的法律法规构建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具体内容主要分散在《公司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诸多法律法规之中。而从目前的制度规定来看,证监会、证交所、国资委和财政部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上所作的规定只要求企业披露相关信息,但对于计量标准、披露形式、披露的具体内容、信息审验等并未进行强制性规定。

2.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成本过高。与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内容相比,社会责任会计所要求核算的内容更为复杂多样,包括企业收益的社会贡献、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生产安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社会公益的责任等。目前我国部分企业还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致使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过高,尤其是对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积极性。

3.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清。公司社会责任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尚处于引入、探索阶段,目前的社会责任报告也不免出现认识偏差或误区。最为突出的是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涵盖范围认识不足。公司社会责任要求公司的经济、社会、环境责任并进,但容易造成公司矫枉过正,对股东利益只字不提、或者将社会责任等同于社会捐赠、环保、“企业办福利”。

4.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第一,披露内容不充分且披露的力度不够。目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强制企业披露统一标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在报告中,企业报喜不报忧,只披露其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很少提及其对社会的不利影响或忽略其应该承担而未承担的社会责任。第二,披露方式是以会计基础型居次要地位,而非会计基础型居主导地位。企业在对有关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披露时,更多的时候是使用大量的文字信息对其进行描述,会计基础型的定量描述几乎没有。这种方式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使其披露内容的有用性大打折扣。第三,社会责任会计科目不单列。在日常的业务处理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导致企业将发生的社会责任项目归入传统的会计科目内,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事项纳入常规的财务会计事项进行核算,这是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第四,缺乏独立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现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没有要求企业要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也没有明确规范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四、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1.完善社会责任的法规建设。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国家必须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用法律规定使之法律化,并对企业给社会造成的“外部经济”进行奖励以鼓励其发展,对给社会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进行惩罚。目前,社会责任相关法规覆盖面较窄,尽可能使法律涵盖所涉及的社会问题,法律条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必须尽快地制定出产品安全、产品责任、职工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2.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应鼓励企业在运用社会责任会计过程中,通过实践工作中社会责任会计所发挥的作用,提高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的认识,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推广应用扫除认识上的障碍。

3.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规模分别采用不同的披露模式。第一,对于小型企业可以采用叙述性的披露模式。第二,对于中型和大型企业可以在现有的四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项目或者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例如在固定资产科目下设置“社会责任固定资产”明细科目,用来核算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而购建的固定资产;在“其他应交款”下设“应交排污费”、“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应交矿产资源占用费”等明细科目,这种形式可以与传统会计报表相衔接。第三,对于上市公司应当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可包括:“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因为社会责任问题拥有多少资产存量,背负了多少债务以及它们各自的构成情况;“社会责任利润表”用以反映会计主体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发生的收支情况以及利润的形成情况;“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动态地反映了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使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发生变动的情况。

参 考 文 献

[1]李峰.以“紫金矿业”事件为启示再议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J].中国市场.2010(39)

[2]刘茹.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探讨[J].现代商业.2010(10)

[3]胡承德.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6)

[4]李丰团.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0(17)

[5]范睿.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0(15)

[6]李惠阳.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探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7]刘晓红.完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J].商业会计.2010(12)

[8]万寿义,张佳伟.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6)

[9]黄丽,彭卉.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0(13)

[10]刘红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想――基于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北方经济.2010(6)

[11]孟敏子.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0(5)

[12]林松池.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0(9)

[13]沈洪涛,宋献中,许洁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财经科学.2010(4)

[14]李晓蕾.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以及对策[J].会计师.2010(1)

[15]张本静,田月昕.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浅析[J].当代经济.2010(1)

[16]李勇.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实证分析[J].会计师.2010(2)

[17]刘恋,刘胜.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相关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24)

[18]于增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责任会计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0(7)

[19]王东飞.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7)

[20]刘程蕾,梁希.关于社会责任会计对我国经济推动作用的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0(5)

[21]李静.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11)

[22]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3]黎精明.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24]黎精明.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4(6)

[25]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构架[J].当代财经.2005(6)

[26]王凯.浅析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J].会计师.2010(4)

[27]刘建娜.试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J].经营管理者.2009(3)

篇8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 社会责任 履行状况

一、引言

据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工业百强(以主营业务收入指标排序)中,资源型企业依然独大,煤电铝依然强势,这就决定了河南工业的特征:能耗高、效能低下,且这些企业在从事资源开采生产的过程中极易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威胁。例如,煤炭企业采煤导致的地面塌陷,平顶山、永城等城市由于矿区开采,地面沉降和塌陷现象严重,直接威胁地面建筑物和人民生活;煤炭的开采和电力的生产产生了大量有害气体和污染物,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2014年河南省多城市属于重度污染城市)。再者,资源型企业生产环境恶劣并具有高危性,其员工职业病发病率极高。那么,在追求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必然的,且这类企业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为它们在生产经营中占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

二、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定量指标的选取及数据资料的确定

(一)指标的选取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利害关系人界定为股东、债权人、政府、客户、职工、社区;界定内容涉及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具体表现为:(1)对股东。证券价格的上升,股息和红利的分配(数量和时间)。(2)对债权人。对合同条款的遵守,保持值得信赖的程度。(3)对政府。响应政府号召和政策的支持,依法纳税和遵纪守法。(4)对客户。积极付款,稳定的合作关系。(5)对职工。相当的收入水平,工作的稳定性,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上升发展空间。(6)对所处社区。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税收、捐献、直接参加),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贡献。其中可以量化的指标有以下几个:以每股收益为代表的股东回馈、劳动效率、节能减排分析、社会捐助、纳税总额,及由此综合分析得出的企业社会贡献额(每股社会贡献值)。

(二)数据分析资料来源

本文的分析对象为河南省8家资源型上市公司2012―2013年社会责任方面数据,以反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省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治理的发展状态和过程。资料主要来源于各上市公司年报、社会责任报告和其他相关公开的信息资料等。

三、河南省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分析

(一)股东回馈定量分析

上文已指出,对各利益相关者,企业均负有经济责任,但经济责任的履行是以企业经营业绩为基础,并以对股东利益的保护最为突出。笔者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年报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来观察经济责任的履行(见表1)。

通过表1数据可以看出,2013年8家企业中只有2家企业可供分配的净利润为负,当年不具备向股东回馈的基础,其他企业业绩较好,有4家企业进行了股利实质性派现。从股利发放额占净利润的比率来看,最高可达61.75%,最低在13%。由于企业追求利润的特性使得企业在经济责任的履行中,对股东的回报相对容易实现,表达也更直接。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其履行必然增加企业的成本费用开支,随着相关约束的完善及责任意识的增减,也从给予股东的回馈不难发现,企业对于经济责任的履行会更加规范。

(二)职工工作效率分析

提供就业机会作为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一个方面,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工作效率,即工作的投入与产出之比,通俗地讲就是在进行某个任务时,取得的成绩与所用时间、精力、金钱等的比值。工作效率是评定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通常,各企业对自己员工的工作效率都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员工的工作效率也反映一个企业的生产效率。笔者以河南省8家资源型上市公司为例,统计分析了其2012―2013年间的职工劳动效率情况及变化趋势。具体如表2所示。

职工的劳动效率分析,即是对上市公司职工的人均产值情况的分析,其数值是以每家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和职工人数的比值计算。从数值比较看,2013年与2012年相比,其产出数值均有不同的提升,说明企业劳动效率在不断提高。但从产出分布数值区域看,5家企业人均产出数值集中在100万元以下,100―200万元有1家,200万元以上有2家,分别是豫能控股和豫光金铅。这与二者的行业特性和职工人数少有着一定的关系。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省资源型企业目前价值创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价值被认可的程度相对较低。

(三)环保成本分析

资源型企业由于生产经营的特殊性会产生一定的负外部性,导致环境污染而造成一定的社会成本,因此,上市公司的经营支出通常会包括对排污费、环保费和绿化费等项目的支出,我们称之为环保成本。在此,笔者以其2012―2013年年报披露数据为统计对象,对其环保成本进行分析研究。具体情况见表3。

表3数据均来自于上市公司年报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据统计分析发现,8家企业中2012年、2013年均涉及环保成本费用披露的企业有3家,从数额变动趋势看,2012年环保资金投入量较2012年有所降低。而2012年、2013年均未涉及环保成本费用披露的亦有3家,而郑州煤电、平煤股份2家上市公司2012年年报并未显示有环保投入支出,2013年则有具体数据,其中平煤股份2013年数据来自于其社会责任报告。此种现象说明:第一,煤炭企业对环保投入积极性不强;第二,煤炭企业在环保成本信息披露方面意识不强,而上市公司定期公告并未对此部分信息披露做强制性要求。此外,查阅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不难发现,其报告内容多以定性描述为主,实质性内容披露涉及不多,最终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流于形式。

(四)纳税情况分析

国家是微观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环境支撑和法律保障。因此,依法纳税是每家上市公司应尽的义务,作为对社会的回报,以支持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上市公司的纳税情况是企业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笔者以各上市公司年报应交税费披露数据为参考,具体情况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2012年8家资源型企业纳税总额7.72亿元,其中最大纳税额6.08亿元,最小纳税额-2.24亿元,其原因是增值税为负,即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所致。2013年8家资源型企业纳税总额8.01亿元,纳税最多的是平煤股份,其纳税额为3.02亿元,占纳税总额的37.7%。不难发现,2012年和2013年,平煤集团均是纳税最多的资源型企业,这与其资产规模、高额经营所得密切相关。另从两年纳税额变动百分比统计中可以看出,8家资源型企业纳税额变动幅度均较大,有6家公司纳税额呈增长趋势,且增长率较高;只有2家公司纳税额减少,且减少幅度亦较大。此种现象的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

(五)对外捐赠情况分析

企业对社会的无偿捐赠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机构成部分,通过捐赠企业收获一定的社会效应,包括知名度的扩展和认可,有利于维持其长远发展。据调查,我国相当部分企业每年都会分配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慈善等捐赠资助,以帮助真正有困难的群体和回报社会。资源型企业作为自然资源的受益者,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应该回报社会。笔者查阅2012年和2013年8家公司的上市公司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统计其捐赠支出,具体情况见表5。

从表5可以计算出,2012年捐赠企业数8家,捐赠总额1 031.34万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捐赠147.35万元,其中捐赠最多的是大有能源;2013年捐赠企业数5家,捐赠总额245.71万元,平均捐赠额49.14万元,其中捐赠最多的是郑州煤电。从总体上看,2013年无论是捐赠企业数量还是捐赠支出总额相比2012年均有所降低,这说明资源型企业的捐赠意识虽被唤醒,但捐赠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此外,查阅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发现,部分公司捐赠情况并未在报告中进行详尽披露,这说明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内容涵盖面认识不够全面,社会责任披露形式和内容亦不够规范。

(六)各资源型上市公司每股社会贡献值分析

笔者以一个综合性指标,每股社会贡献价值作为衡量企业对社会的回报以及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其计算公式为:每股社会贡献值=社会贡献额/股份总数+每股收益,其中,社会贡献额的计算涉及上述定量指标的统计,其值为各上市公司支付的各项税费、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支付的利息、对外捐赠额四项之和,再减去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社会成本。以此,统计8家资源型企业社会贡献综合情况,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2012年8家资源型企业每股社会贡献价值平均值为2.77元,标准差为2.58元,中孚实业的社会贡献值最高为8.61元,而豫能控股数值最低,仅为0.65元;2008年每股社会贡献价值平均值为2.77元,标准差为1.17,其中每股社会贡献价值最高的为平煤股份,最低的为豫光金铅,为负值。2013年相比2012年8家资源型上市公司每股社会贡献价值均有所降低,但相对集中,而2012年分布较散。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资源型企业2013年经营状况普遍下滑,业绩的下滑导致社会贡献价值的下降,因此,企业的经营效益与社会责任的承担有着直接的联系。

四、结论及启示

(一)进一步规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及形式方面的规定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向社会传递其承担社会状况,以表明企业遵守利益相关者共同体的规范、期望与契约;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可以提高公司形象和声誉,为企业创造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愈加重视社会责任治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已成常态,但上述我们的统计分析反映目前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只停留在表面。具体而言,企业关于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社会责任执行效果只是形式上的阐述,所传递的实质信息不足。此外,统计分析还发现,部分企业对社会责任内涵的认识不够深入,对已经履行的社会责任内容(年报数据中有反映)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并无详尽表述,即信息的传递不够充分。因此,无论是从形式的规范性还是内容的完备性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都有待提高,而此项工作的推进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在学者和企业的配合下完成。

(二)完善社会责任治理评价体系,并考虑行业性

从河南省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调查分析来看,各企业社会责任治理意识有所提高,但治理的行动性不够充分,尤其是在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责任治理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且评价体系所反映的情况并未受到外界充分重视,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的代价过小。因此,有必要构建完善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并体现地区经济特色,例如在河南省对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应凸显生产员工的社会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自然环境的妥善保护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吉海涛.资源型企业生态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协同作用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02):98-100.

[2]叶奕,王烈炎.青海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研究[J].前沿,2014,(06):92-94.

[3]刘芳.内蒙古煤炭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性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3.

[4]高山,侯华.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J].北方经贸,2006,(05):11-13.

[5]赵丽萍,郝雯雯.资源型地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02):37-40.

篇9

关键词:经济法;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股东、企业员工、消费群体以及社区环境等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以及其他相关责任。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下,其经营目标也应有所转变,企业不能将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作为其唯一目标,而应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同时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经济法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并对能够体现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干预的法律条款。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1.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法理解读

1.1经济法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正当法律基础

经济法的出现和存在是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正当基础,社会责任的兴起与经济法的存在有着必然的联系。在经济法颁布的初期,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型企业的市场垄断。大型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其开始违法市场规则,进行垄断经营,从而影响了市场秩序,出现不良竞争。而经济法能够利用法律的手段对大型企业的垄断行为进行控制,但是却无法控制企业的盲目扩张等问题。这样,民众对企业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导致许多社会问题堆积,无法解决。企业往往将追求利益放在首位,而不关心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因此,针对企业相关责任问题的追问不断产生,这种追问正是企业社会责任兴起的根本原因。总之,经济法是国家控制企业盲目扩张,保证公众利益的产物,它的存在有效的解决了企业社会责任淡化的问题,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

1.2经济法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

经济法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即国家利用法律武器对企业的不正当行为进行控制,国家干预理论的存在是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和深化的理论基础。经济法所规定的国家干预理论是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的干预。也就是说,经济法始终坚持市场调控与国家干预相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离不开国家干预政策,国家通过公权对企业活动进行监管和控制是企业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前提,当然国家在调控的过程中也是以经济法为理论依据的。

1.3利益平衡理念是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核心

经济法的利益平衡理念是指国家公权与个体私权的平衡,其最终目的是维持在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企业社会责任的出现正是经济法利益平衡理念的具体体现形式。自由经济时代促使了企业的盲目扩张、使企业完全以经济利益为中心,这种观念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严重的忽略了企业的社会功能,导致市场经济混乱。而在经济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企业作为经济的主体,对人类影响深远,然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忽略也使其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观念严重的破坏了社会平衡。因此必须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倡导其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从而改变其利益失衡的状态。在经济法的要求下,企业社会责任必须以维持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

2.经济法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首先:经济法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在利益最大化时代,很多企业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对自身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而经济法明确规定了企业社会责任,解决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当然,对于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其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不断的探究和完善,使从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其次:经济法为消费者提供了权益保障。确保消费者的根本权益是企业追求利益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当前,企业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成为经济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企业必须在经济法的规定下,确保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以及其他权益不受到侵害,尊重消费者的个人意愿,选择正确的手段促进消费者的消费,并对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补偿。只有保证消费者基本权益,企业才能健康的发展。

再次:经济法为企业利益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经济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和对企业行为的规范实现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企业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证。经济法要求现代企业对其员工进行更加合理的安排,将社会合作的利益、付出的成本分配给所有成员,以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相反,如果失去了经济发的保证,企业的利益得不到合法的保障,企业就会面临生存危机。因此,必须不断的完善经济法,是企业的利益得到保证,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利益得到保证,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最后:经济法为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法律基础。随着社会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强。在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时承担着维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责任。经济法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规定使企业明确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从法律层面规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使企业能够承担其保护环境的责任,同时也使企业发展的环境得到保证,促进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3.总结

经济法的存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证,使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仅从经济法的角度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企业劳动法,税法等相关方面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规定和完善。同时,对于企业来说,应不断的发挥自身的主管能动性,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企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作者单位:义乌市人民法院)

参考文献:

[1]李祖全.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法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篇10

关键词:社会责任;本质;绩效;衡量指标

1、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研究

1.1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演变

1.1.1国外研究演变概述

1916年,克拉克(Clark,J.Maurice)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大家对于社会责任的概念已经相当熟悉,不需要到1916年还来重新讨论,但是迄今,大家并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责任”。

20世纪30年代,哈弗大学法学院教授多德(Dodd)认为“公司经营着的应有态度是树立自己对职工、消费者和社会伦理公众的社会责任感”。

20世纪70年代中期及以后,大量研究者转向从多种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从社会责任战略和实施过程的进一步研究衍生出企业社会回应概念,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是对社会主动回应的行为,并发展了社会绩效及其模型,从公共视角提出社会责任的决定是一个公共参与的过程。

1975年Sethi 指出社会责任是将企业行为提升到与当前流行的社会规范、价值和目标一致的层次。

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社会表现概念,意图提供社会责任管理框架,并试图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全面衡量。

1.1.2国内研究演变概述

2003年陈宏辉和贾生华将社会责任本质定义为企业对复杂契约系统的回应,这组契约系统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企业必须对其经营所在的社会系统的要求作出回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005年张文魁认为我国企业做好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完成了企业社会责任。

2009年李心合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系列经济契约和社会契约的集合体,社会契约反映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公共利益关系,以规定社会责任和效用为主要内容,该契约内容也许会含糊不清,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履行社会契约规定的内容。

2011年花双莲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内部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企业对非所有者身份的全部外部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响应。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现阶段下企业社会责任本质就是企业为实现其最终经营目标即生存和发展的目标而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所承担的的义务。

1.2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不同观点

1.2.1国外的不同观点概述

1979年卡罗尔(Carroll)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慈善责任)。1985年Ullman 认为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是“一堆寻找理论的数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寻找理论的数据”。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

1991年阿奇·卡罗尔(Arehie Carrol)认为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为企业社会责任指明方向,针对每一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可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范围。

2001年兰托斯(Lantos)将其分为伦理型、利他型和战略型三个层面,伦理型对应卡罗尔提出的前三种,利他型和战略型是对慈善责任的进一步细分。

2003年Schwartz&Carroll将其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三个领域。

2007年迪马·加玛莉(Dima Jamali)将其分为强制型和自愿型两大类,分别对应于兰托斯的伦理型责任和拉罗尔的慈善责任。

1.2.2国内的不同观点概述

2003年国内学者陈志昂和陆伟将其划分为法规层面、标准层面、战略和道义层面。

2004年陈宏辉和贾生华认为满足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需求就是履行不同层面的社会责任。

2006年王竹泉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集体选择,并根据是否有权或实际参与企业的集体选择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社会责任对象就是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签订的契约。

2011年花双莲将其分为份内和自愿两个层面,份内社会责任是企业依据交易契约或社会契约及法律规范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应尽的基本责任;自愿责任是超越份内的资源社会责任,它属于卡罗尔的“慈善责任”、迪马·加玛莉的“自愿型”部分,直接对应于兰托斯的“利他型”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包括针对企业的内外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即股东、内部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政府、竞争者、环境所应承担的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衡量指标

2.1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衡量指标

1998年Stanwich 在Carroll提出的CSP(企业社会绩效)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认为企业社会绩效的多维度包括企业慈善(用捐赠反映)、高层管理人员(用薪酬和奖金来衡量)、员工(用董事会和企业中女性和少数民族人数来体现)、自然环境(用有害物质排放量来表现)及股东(用企业的获利能力来说明)。

此外,还有SA8000、DJSI(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KLD指数(被利益相关者理论权威Wood & Jones认为是研究设计最好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澳大利亚的崇德(Reputex)

2.2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衡量指标概述

2009年杜炜、穆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与企业财务指标的勾稽关系,用财务指标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针对的对象有股东(3个指标)、债权人(3个指标)、员工(5个指标)、经营者(3个指标)、消费者(3个指标)、商业合作伙伴(4个指标)、政府(4个指标)、社区(4个指标)、环境(9个指标)。

2010年姚立根、王华东结合我国企业的特点、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构建了13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一级指标有经营责任、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和谐责任。

2011年王凤华设计了非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责任指标(4个)、法律责任指标(3个)、伦理责任指标(3个)、慈善责任指标(3个)。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根据不同企业所处的行业等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自身特点的不同,针对不同的企业应有相对不同的具体衡量指标,但衡量对象都是上述所述的对象,具体指标根据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3、结语

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理解不清,定义多种多样的情况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概述提出本文认同的对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理解,认清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并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社会责任衡量指标的研究成果,指出其衡量指标根据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为以后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打下基础。(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JP4〗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20-130

[2]花双莲.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博士论文,

[3]陈志昂,陆伟.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J].经济与管理,2003,(1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