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

篇1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在以新课程标准为主的前提下,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动态学习交流过程。教师可以在设置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中,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促使学生思考的重要措施,通过提问可以使学生明确知识点所在,对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思维来解决数学问题。兴趣是课堂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必有的内在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都形象、生动、有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激发和求知的欲望。

二、开展小组合作,激发学生思维

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以新课标理念为标准,教师较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更要在设置情境问题时合作互动、综合探究。合作探究应是整个课堂的主旋律。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是一种很有效的探究方式。通过学生的动口和动脑来检测学习效果。老师更应该要求同学们全员参与,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散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还能达到塑造人格的目的。

如,在进行“鸡鸭同笼”的问题讲解时,设置问题;鸡兔共有20个头,48只脚,问鸡和兔分别有多少。针对这一类型的问题,可以按照常规的方式进行讲解,也可以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如对鸡和兔的脚进行减去运算,这样不仅解决问题的方式较为简便,且运算结果也较为准确。

三、教师的正确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施教的对象,而学生是学习的对象,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建立独特的数学知识体系。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依靠小组之间的讨论获得解决的办法,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勉励。帮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不仅可以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刻了解,还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引用智慧案例越来越重要。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通过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篇2

名师课堂的精彩,不在于课堂有多么完美,而在于平常之处显示智慧。新生代语文名师们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活动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就是一种课堂实践智慧。学习和研究诸多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为己所用,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堂实践智慧不可言传,只能意会,因此不是通过一般意义的学习所能获得的。也就是说,实践智慧的获得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展。对于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我们不仅要学习、研究,更要实践、反思,而后再实践,再反思,如此往复,让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催生我们的课堂实践智慧,提升我们的专业化水平。

为此,我校组织广大语文教师走近名师,研究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探索小学语文新生代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生成的途径与方法,感悟他们先进的教学思想,领会他们的教育追求;通过对具体的教育情境和事件的关注、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生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学习积淀

名师之所以成名,他们的课堂教学之所以闪动着智慧的灵性,最重要的是他们十分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与人生修炼,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些不是通过听其一节两节课就可以形成的,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不断学习,潜心感悟,长期积淀的。

研究中,我们首先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阅读新生代语文名师的专著,关注教育教学杂志上介绍他们的文章,研究这些名师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的主要特征,领会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感受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灵动的课堂实践智慧。其次组织成员广泛地搜集新生代名师的教学案例、教学实录,进行研读学习,把名师们课堂教学的形式记录下来,把其中的神提炼出来,用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时时处处以名师文化的眼光来对待教学工作。在学习中,我们重点学习、研究新生代名师的课堂教学。

1.观摩录像。

在学习中,我们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观摩新生代语文名师课堂教学录像,以名师的一节录像课为研究载体,对名师的课堂进行多维解读、深入探究。我们要求老师们在观摩中不仅要“听”,还要“看”――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情绪状态、互动状态、思维状态,以及学生学习的收获;观察名师的教学思路、情境创设、气氛调节、问题处理方式等等,并进行记录和思考,感悟名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观摩其课堂教学录像时,就要求教师们观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具体表现,感受他情智语文的魅力。通过观摩学习这种途径,加深了对这些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感悟和内省。

2.研究课例。

研究名师的课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这样可以让名师课例成为生成自己的课堂实践智慧的专业平台。课例研究是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研究、反思、借鉴,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将不同名师同一课例进行比较研究,如将王崧舟和孙双金两人所执教的《二泉映月》进行比较,找出他们对同一个课的不同处理,体会不同名师教学设计的差别以及教学理念差异,感受不同名师的教学智慧。二是将名师课例与自己的课例进行比较,找出自己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借鉴名师的成功做法,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课例研究,让教师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名师课例,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生成课堂实践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3.赏析案例。

赏析案例也是学习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手段。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课堂中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案例赏析虽然也以课为研究载体,但不同于课例研究,它不是研究如何上好这一课,而是围绕教学中的典型事件,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等,从而给人以启迪。开展案例赏析,有利于我们教师从中发现这些名师在把握教材、处理教学细节上的智慧和艺术,丰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性智慧。如王崧舟老师教学《二泉映月》时,引导学生抓住“坎坷”一词,披文人情,品词析句,涵咏意蕴,使课堂上真情流淌,生命涌动,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就以这个为案例,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研究,真切地感受了王老师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一种智慧。

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积淀。我们又从“新课导入”“朗读指导”“语言品味”“读写结合”等方面品读名师,感受名师,深深领略名师的风采:他们的语言表达行云流水,活力四射;引导巧妙自然,浑然天成……他们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关注语感培养,有的追求诗意,有的注重情智发展,有的提倡简约,等等。他们的驾轻就熟的教学艺术,幽默风趣、于文字中指点江山的大气和教学智慧,让我们叹服。通过学习,我们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教学中自然生成智慧。

二、实践生成

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情景化的教师精神与教育智慧的传递。教学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基石,教师课堂实践智慧的生成,完全来自于教学实践。学习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最根本的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1.模仿感悟。

模仿是创造、生成的基础。学习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可以从模仿开始,从模仿名师的课堂教学开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研究中,我们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名师的教学设计、教案拿过来,针对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一下,为我所用,通过对名师课堂的模仿,切身感受名师设计的巧妙;还可以借鉴名师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中的精妙之处,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如我们在观摩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课堂教学录像《天鹅的故事》时,感到教学中他有三次“写”的训

练设计得非常巧妙,研究品析后,我们要求四年级的教师在教学时尝试着模仿运用;观摩了孙双金老师的《观察作文》教学实录后,其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开头,多层面的观察指导,情趣盎然的评点赏析以及对学生精神的关注等环节,触动着每个语文教师的心,于是有几位老师纷纷“借砖生玉”,进行教学模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模仿中,我们要求各位老师认真写下自己在运用中的得失,进行反思,这样在体会名师智慧的同时,能生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有时,一些有机会外出听课学习的老师听了新生代语文名师的展示课,回校后我们便开展“模拟课堂”活动,即要他们模仿所听名师之课的教学设计,上一节汇报课,既加深听课者对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认识,也可以让其他教师间接感受名师课堂的魅力。

当然,我们不是简单地模仿名师的课堂,而是分步推进,渐入佳境。我们既要学习他们的“形”,也要学习他们内在的“神”,只有“形神”兼备了,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也如名师课堂一样精彩纷呈,灵性飞扬。

2.好课展评。

我们观摩名师教学,不在于纯粹地扮演名师上课,不在于单纯地表演名师的教案及教学设计,而在于领悟、掌握、运用那些支撑教案及教学设计背后的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学名师不能囿于模仿、移植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要以扎实的课堂教学研究这种真实有效的方式,来习得名师们那些支撑教学理念的精髓。只有将名师先进的教学思想同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机融合起来,才能不断地叩问课堂实践智慧的真谛。

在教学中学会教学,在实践中生成智慧。为此,我们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好课展示活动,以活动促发展,在活动中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如课题组教师优课赛、课题研究汇报课、观摩课等系列活动。每一次好课展评,都是一次教学风采展示,都伴随着教学反思,同伴点评,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在对话中创生智慧,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我们关注教师常态的课堂教学,通过听随堂课,了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将学到的名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智慧有机、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在实践探索中,课堂实践智慧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并形成各人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写作提升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实验中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他认为专业写作能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验与自身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

之所以将教师的写作称为专业写作,是因为这种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点,它应是我们对教师自己教育教学生活的一种记载或研究方式。对我们教师而言,专业写作首先是一种研究,需要实践、需要思考。在写作中,教师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不断产生顿悟,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感悟能力,再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新思想,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及时反思和总结教学行为,激活自己的课堂实践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写作是课堂实践智慧生成的催化剂。

我们研究新生代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也需要引领教师进行专业写作,及时总结点点滴滴,记录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对课题研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提炼、提升、发展,形成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不仅是打造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队伍的需要,更是将这些名师的思想观念、实践智慧发扬光大、传承创新的时代需要。

专业写作可以采用教学随笔、教学日志、教学叙事、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表达方式,写写对名师教学的感悟,写写学习名师的体会,写写模仿名师教学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等。通过专业写作对课题研究中所思、所闻、所想、所感、所悟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流淌的思想、灵感的顿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进行提炼和升华,揭示出内在的价值与蕴涵的教学思想,不断将实践经验内化为理性认识,如研究了薛法根老师的《天鹅的故事》课堂教学后,课题组的老师抓住了其中三次“写”的巧妙设计,撰写了《感知・感悟・提升》一文;听了窦桂梅老师的几节课后,觉得她的课大气而又不失精致,豪迈而又不失柔情,便撰写了《享受“玫瑰”的芬芳》一文;模仿孙双金老师《观察作文》的教学设计上了研究课后,写下了课堂教学反思《巧妙借“砖” 轻松作文》一文,等等。在写作中,我们更深刻而又更理性地感悟了新生代语文名师的教学艺术和实践智慧,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篇3

关键词:创设情境 积极情绪 有效性 成就感 幸福感

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①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充分享受语文,享受快乐、享受尊重、享受人生、让语文的知识魅力吸引学生,人文魅力倾倒学生,智慧魅力熏陶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幸福乐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构建幸福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点做起。

一、创设幸福情境,促成积极情绪的产生和保持

人的幸福感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节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教学节奏等,让课堂构成幸福学习环境,促成积极情绪的产生和保持,从而使学生萌生幸福感。因此,创设课堂幸福情境,关键从以下两点入手: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宽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并且提醒自己注意转换角色,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跟学生成为伙伴,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可亲近的朋友,让学生心理自由和安全,宽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自然就会形成,为学生创设了幸福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激活,从而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用爱温暖每一位学生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终生奉行的格言,爱是教学成功的保障,教师要注重情感投资。教师平时应多走进教室,走进学生,与其交流,关爱他们,从心灵上密切与学生的关系,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形成良好师生关系。师生亲密无间,生生之间关系融洽,整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其乐融融。师生一起探索、一起体验、一起感受、消除学生课堂心理的紧张情绪,积极情绪就会油然而生,从而使课堂教学做到在“乐中学,学中乐”,引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探求学生的兴趣点,催生学生学习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于使每一个孩子的心都能受到人的崇高欲望的鼓舞,而给别人带来欢乐、幸福、顺利、好处和安宁。”②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说明兴趣才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苦为乐,乐中学,学中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教材中探求学生的学习兴趣点。

三、创设时空平台,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幸福感是一种较为长久的愉,是一种存于内心的体验,而真正获得这种体验需要对自我能力有信心,甚至欣赏。③可以说成就感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幸福作为一种感觉可以被点燃和烧旺,可以被激发和放大。教育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必须成为一个幸福的过程、一次快乐的“旅行”。课堂上要追求幸福的过程,当务之急是要解放学生。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巴;解放时间;解放空间”儿童六个“解放”和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要求:“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④这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教师要摈弃“一堂言”的传统教学方法,尽量少讲,精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时间和空间,才能为问题而思、而问、而学、而创。如在教学中学语文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的《感受自然》这课时,如果单靠在课堂内完成习作是无济于事的。这时教师必须解放学生,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提供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机会,让学生投入到多彩多姿的大自然,陶冶学生的爱美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得眼力,这不仅解放了学生,而且也使学生能在快乐中习作,品尝了在学习中的快乐,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课堂解放中获得成就感。

四、创设展示舞台,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美国作家梭罗.H.D曾说过:“人是自己幸福的设计者。”⑤心理学研究表明常感到幸福的人往往表现出自信、乐观、自尊等积极健康的性格特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帮助他们长期拥有幸福感并提高其幸福感。能体会幸福的人,自然会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和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的舞台(如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课文情节表演等),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参与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增强自信,在自信中享受幸福。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春》这课时,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就适时地给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和舞台,我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用多媒体播放课文配音,让学生读给学生听,看谁读的有感情,最后在课堂中展示。此要求一出,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情感动机马上被牵引出来,教室里书声琅琅,当学生开始展示时,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读的那么投入,读到精彩处,教室里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神情。这不但让学生更深刻地品到味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而且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享受到学习的自由、学习的充实、学习的快乐,在愉悦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中,生成智慧,分享智慧,表现智慧,品味快乐,享受幸福。

总之,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时空,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去实践幸福课堂,构建幸福课堂,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幸福乐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注 释:

①②④宋吕银.《让“教育”与“幸福”联姻》《江苏教育》编辑部.2009.9.15.第1页.

③⑤袁源.《营建幸福课堂生活》《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2008.7.10.第119页.

参考文献:

[1]张惠.《在生活中返璞归真,在智慧中精彩生成》《新课程教学案例》《新课程教学案例》编辑部.2006年.第7~8期.第8页.

[2]徐岗.构建学习科学的最佳心态.《教育》.教育杂志社,2009年.第11期.第41页.

[3]朱静.《关于课堂讨论的思考》《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研究》编辑部.2008年.第3期.第57页.

篇4

河北省邢台学院 陶西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教学案例因其兼顾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既能及时捕捉记录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又能总结提炼教学思想、提升教学智慧,帮助教师积累资料,提高认识,总结经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因而近些年被中小学校所重视,为一线教师所接受。然而仔细审视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会发现存在特点不具备、素材不合适、主题不明确、描述不具体、分析不透彻、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此,中小学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应做到“六要”。

一、案例特点要明晰

教学案例作为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内容和格式上与研究报告、论文、教案、教学日志等均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必须首先要搞清其基本特点。“教学案例,即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教学事件。”仔细分析其含义,我们会发现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①真实性。事件是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不是杜撰的。②问题性。作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问题在内,且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或设想。③过程性。案例是对一个事件实际情境的动态性的描述,有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④典型性。事件中存在的问题要具有一定普遍性,“要能够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的分析、处理、诠释,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才能对他人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二、案例素材要适当

案例素材的选择对于教学案例的编写非常重要。教师每天遇到的事件往往很多,但并不是任何教学事件都能作为教学案例的素材。教师在选择案例素材时,必须要看事件是否适宜做教学案例的胚胎。如事件是否有问题性,问题能否引发人们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事件是否有典型性,能否反映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隐含普遍存在的某一方面的问题;事件是否有价值,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有利于他人的学习和借鉴;事件的过程是否跌宕起伏,能否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等等。总之,选择案例素材要符合教学案例的特点,切忌事件干瘪、平淡、虚假、无意义。

三、案例主题要鲜明

编写教学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反映一种理念,明白一个道理,探讨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学案例要有鲜明的主题。主题是案例的灵魂,是编写者对教学事例中蕴含的新理念与新策略提炼的结果。教师既可以从日常积累的教学素材中发现问题,思索困惑,从中选择主题;也可以先确定主题——最好是自己感悟颇深的,然后根据主题搜集相关的案例素材。无论怎样确定案例主题,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案例主题应当是事件发生中最突出、最鲜明、带有倾向性的问题。②案例的主题要新颖,有时代感,使读者耳目一新,能引起读者共鸣。③案例主题要体现一定的教育理念,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读者带来启示。④案例主题的切入点要小,切人点越小案例分析就越透彻,案例的价值就越高。

四、事件描述要完整

案例是一种教学事件,所以对事件的描述对撰写案例来说非常关键。事件描述要围绕主题实事求是,内容既要恰当取舍,又要力求完整,语言力求朴实简练,篇幅力求简短。关于过程的叙述,要有一个按时间顺序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能够反映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叙述要经过加工编辑,要有逻辑层次,而避免把教学情境原原本本全记录下来,没有概括和浓缩;要揭示出人物(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活动,在说明教师心理活动的同时,还要注意说清学生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师、对教学效果等的看法如何。关于结果的叙述,要说清教学中产生的即时效果,教学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如何等等。结果的叙述要实事求是,观点鲜明,简明扼要,使读者一目了然。清

晰的结果描述有助于作者对案例的分析和读者对整个事件的了解。

五、案例评析要深入

案例事件的分析评论是案例的精华所在。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案例事件进行分析评论就是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围绕案例的主题评析成功或失误之处,针对教师外显的教学行为说清其内含的理论依据,进而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理念、新观点、新策略,给人以启示。

针对案例撰写中容易出现评析与事件描述相脱节的的情况,教师在撰写案例评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评论要密切联系案例实际

撰写案例评论时,要就事论理。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分析,剖析其中所隐含的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规律,所运用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解决具体问题的较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终要紧扣案例,不能脱离案例本身空讲教育理论。

2.评论要客观中肯

对案例的评论要有求实精神,不夸大,不缩小。分析要实在,有针对性,要讲关于这个案例的具体的小道理,而不是讲空洞的大道理。也不要罗列教育理论的条条。而要将相关的教育理论自然地融合于分析之中。I

3.论述要重点突出

对于已写成的案例事件,要反复阅读,依据案例的基本目的和主要问题,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论述时要画龙点睛,把问题点明,把道理说清,把主题揭示出来。

4.分析要独到深入

每一个事件都有其背后发生的原因,每一项行为都体现着行动者的观念。案例分析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据行为揭规律。通过对事件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深入分析,反思与讨论“事件给出的教训或启示是什么?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利弊得失?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和教育教学规律。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对案例事件的分析评论要在缜密思考的基础上深入进行,表述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六、案例形式要灵活

教学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教学案例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以下四个要素:标题、背景、案例、评析或反思。”H规范的格式有助于教师了解基本的撰写要求,掌握案例的撰写技巧,撰写出较为科学的教学案例。但过分讲究格式,有时也会束缚作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空间。教学案例本身就不像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那样严密,所以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时,根据事件的具体内容,形式可灵活一些,语言可自由一些。总之,只要是教师能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教育教学理论寻找解决办法,通过反思与讨论,产生一些新的感悟和想法即可。至于形式,在具备教学案例基本要素的前提下可灵活掌握,自由发挥。

参考文献

【1】章亮.例谈教学案例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与管理,2009(9).

【2】何如涛.教学案例撰写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教学与管理,2006(10).

【3】茹红忠.教学案例的审视与反思.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1).

【4】谭振宪.怎样撰写教学案例.语文教学通讯,2007(1).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活动课;案例教学;问题设计;误区;实践

归正案例教学法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因教学案例所具有的情境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得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各个课堂环节中,热身案例、导入案例、活动案例及拓展案例的使用,极大的丰富了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提高了活动课的质量。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案例使用的效果,然而,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对案例教学的问题设计却陷入了诸多误区,只有走出误区,科学的设计问题,才能真正发挥教学案例的应有价值,才能促使心理健康活动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心理健康活动课案例教学问题设计的常见误区

问题是纽带,是桥梁,更是方向。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如果不能充分认识案例教学中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就极易在问题主题、问题内容、问题难度及问题旨意的设计上陷入种种误区,进而影响对教学案例的使用,最终影响到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效果。综观当前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堂,案例教学问题设计的常见误区有以下几种。

(一)问题主题与教学案例牵强附会在问题设计时,问题的主题来源于教学案例,要与呈现的教学案例有紧密联系。然而,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有些教师把教学案例仅仅看作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看作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工具,没有看到教学案例本身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功能,使得问题设计的主题与教学案例相脱节,教师只是针对案例分析案例,偏离了课堂活动中问题的主题,出现问题与教学案例各自“单打独斗”的局面。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案例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的重要性,没有认清教学案例的功能,甚至有些教师扭曲了教学案例的功能,致使教学案例的使用走向了形式化,没有实现教学案例与活动课中的问题设计的有效沟通。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问题的主题只有来源于教学案例,充分发挥问题和教学案例的合力,才能在课堂上依托教学案例更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问题内容与活动主题大相径庭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心理共鸣,从而引出心理健康活动的主题,因此,问题的内容设计要紧扣活动主题,才能发挥问题的应有价值。有些教师对活动主题缺乏明确的认识,缺少精确的分析,没有将活动主题细化和深化,导致在问题设计时所提出的问题内容和活动主题相差较远,割裂了问题内容与活动主题之间的联系。有些老师一味的为了问题而提问,完全无视活动主题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心理活动课中的低效问题或者是无效问题,将活动主题“束之高阁”的活动课是不可能在活动中实现本节课的活动目标的。比如,在“独一无二的我”这节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活动的主题是“正确认识自己”,在导入环节,有位教师呈现案例后提出的问题却是“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显然,这个问题的内容与活动主题是不匹配的,通过这个问题是无法引出活动主题的,即使勉强引出活动主题,也极易让学生迷失在这个不恰当的问题中,找不到活动的目标和方向,最终这节活动课也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发展的作用。

(三)问题难度与学生实际迥然有异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主体是学生,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有些教师对学情缺乏深入的分析,没有认真的分析学情,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特点,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么过易,要么过难,问题难度与学生心理发展实际不匹配,导致问题无法有效发挥作用。问题如果太简单,则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就无法深度参与课堂,进而使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失去了必要性;问题如果太难,则使学生纠结于问题的答案求解中,无法顺畅的开展课堂活动,进而使心理活动课的开展失去了有效性。问题的难易程度只有与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相匹配,才能发挥问题的应有作用。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小学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各有其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例,此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之后的问题时忽视其思维发展特点,超越了其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案例的使用,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效果。

(四)问题旨意与活动目标南辕北辙在一节高效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大到整体的活动设计,小到课堂上一个具体问题的提出,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深思熟虑甚至是精雕细琢,这其中都是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凝结。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教师紧随教学案例提出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为了提问而设计问题,仅仅是为了体现师生互动而提问,这也只是发挥了问题的最低层次的功能,而丢掉了问题的更高层次的旨意,从而出现问题旨意偏离活动目标,甚至与活动目标南辕北辙的情况。问题的旨意要与活动目标相一致,才能通过问题推动活动的开展,才能借由问题更好的发挥教学案例的作用,最终实现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目标。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案例教学问题设计的实践归正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问题是教学案例的活化剂,是活动过程的助推器,是活动目标的催化剂。问题设计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针对在案例教学问题设计中的诸多误区,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对问题设计的重要性的认识,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设计,将问题和教学案例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有效开展,使心理健康活动课真正散发出浓郁的“心理味”。

(一)精选视角,理清问题与教学案例的内在关系问题来源于教学案例,同时又服务于教学案例的使用。抛开教学案例去设计问题,则忽视了教学案例的实践价值,也降低了问题的可操作性;而抛开问题设计呈现教学案例,则丧失了教学案例的针对性,因为教学案例与紧随其后的问题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视角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问题主题的生成,教师应从教学案例自身的内容出发,结合心理活动课的目标,选取指向心理健康活动目标的视角,依据案例提出问题,实现案例与问题的相伴相生和相辅相成。学生听到问题后,即能明白问题与教学案例的关系,学生能依托案例理解问题、借助案例思考问题、围绕案例回答问题。例如,在“事半功倍巧复习”这一课中,在导入环节,某教师呈现了一个“某同学平时学习中因为能够做到及时复习而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教学案例,紧随案例之后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该同学在学习中使用的复习方法有效吗?他具体是怎么做的?你在平时又是怎样复习的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更有效的引出活动课题。很显然,教师并不是单单依据教学案例本身来提出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以活动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的,通过这样的问题,更好的发挥教学案例的作用,使教学案例和问题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活动目标。

(二)精细设计,促成问题与活动主题的紧密联系心理活动课的问题设计要以学生心理特点和主题内容为总的指导原则,这是心理课生存和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每个心理教师必须遵循和重视的原则。[1](P24-25)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问题分为不同的类型,以对问题回答的要求不同为例,可以把问题分为4类,即辨别类问题、描述类问题、探索类问题和发展类问题。[2](P141-142)不管在教学案例呈现之后提出的是哪一类问题,都要指向活动主题,因此很有必要对问题进行精细设计,使问题真正具有“内涵”。有“内涵”的问题设计应该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前世今生”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不但要考虑问题对本节知识学习所起的作用,更应该考虑到对所设计问题的知识连续性和整体性。通过对问题答案的寻找,引导学生对新的问题与旧的知识发生联系,让新问题与旧知识相互“碰撞”来重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避免问题设计落入过于“直接”误区。[3](P73-74)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出活动主题,通过问题的探究展开活动主题,通过问题的解决突出活动主题。教师可以从问题中设计关键词,关键词既是提炼自教学案例又是诠释于活动主题的。通过关键词向学生传达有关活动主题的信息,将问题与活动主题紧密相连。例如,在“撕碎奖状的红红”的教学案例中,围绕认识“多变的情绪”这一活动主题,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红为什么会撕碎奖状?红红在撕碎奖状前后经历了什么?她体验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借助案例间接感受“多变的情绪”。这样的问题很显然是与活动主题紧密联系的。通过对问题的精细设计,实现问题与活动主题的紧密联系。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态生成资源;捕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39-01

1.灵活捕捉 让课堂动态生成

1.1教师要转变角色,营造良好的生成环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公平对待每位学生,经常了解学生的意见,随时审查、随时修正。教师在课堂上的位置,不再是知识传授者的固定位置---讲台,要在教室里走动起来,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研究者的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

1.2张扬学生个性,实现生成效果最佳。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居高临下或独霸课堂,应当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动态生成昭示着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应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要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营造平等、和谐的民主氛围;课堂教学要在人格平等的对话中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堂从"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

1.3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启学生的多种感观,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体验活动中数学带来的乐趣。如《圆的认识》一课,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说情景、说想法、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学。这样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1.4教学活动必须倡导有效合作学习。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合作学习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改课堂上,但有效的合作学习与交流却不多。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a。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b。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c。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么合作将是无效的合作。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成为教师式的学生。

1.5反思课堂生成效果。只有具备实践智慧的教师,才能及时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形成新的教育契机和教育生长点,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才有可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是积极的事件"。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逐步积累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智慧。教师要在反思的过程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允许并尊重、激励并赞赏学生基于自己的实际感受、体验和发现。

2.把握生成 让课堂充满智慧

2.1错误的动态资源——借题发挥、大放异彩。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错误。教师有效地挖掘利用好错误动态资源,可以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究的心里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发展。

案例1。在教授"梯形面积计算"时,有一道题:梯形的上底是1.4米,下底是3.5米,高是2米。求它的面积。一名学生这样回答:1.4+3.5=4.9(平方米)。这种解法引发了学生的阵阵笑声。此时我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让这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思路独特而奇妙:梯形的高是2米,求面积时要除以2,乘2与除以2抵消了,实际上就是上底加下底的和。此时让学生讨论,形成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的是上底加下底和,不符合题意,正确地列式是(1.4+3.5)×2÷2;但计算时可以采用这名同学的方法,比较简便。这样由错误生成、讨论并恰当评价,不仅改正了题中错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长了智慧,学会了学习方法。

2.2差异的动态资源---因势利导、共同提高。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教师应把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当做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让不同的智力在合作中发挥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这样的课堂才是不加修饰的"原汁原味"。

案例2。在教授"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要求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并解答。意想不到的是:一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摩天轮的一个长条对应一个吊篮,一个吊篮里有4人,那么有几个吊篮就是把几个4加起来。"这时,我接着问"怎么计算玩摩天轮的人数呢?请你把算式写出来。"一名学生写出了乘法算式,现在的情况是:新知有的学生能懂,有的学生则是一头雾水。于是我放弃原先的预设,引导学生:"这道题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4,5,20分别表示什么?"虽然有些问题学生一开始回答得并不好,但在学生的补充和老师的引导下,乘法的意义逐渐在每名学生的头脑中清晰起来,一节课也就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所以在教学中应跳出各种课堂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巧用资源,课堂会因生成而充满智慧的灵光。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将面临不可预知的挑战和困难,我们教师应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时时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把学生引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只有这样每一节课才会激发出学生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结晶。

参考文献

[1]王莹莹.点亮生成资源,展现灵动课堂--谈数学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2:87.

篇7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精神和“*”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八》也被选送*。20*年*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20*年*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20*年被评为*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篇8

[摘 要]通过对“复式条形统计图”两种教学的对比与反思,教师教学中要转变角色,变机械的发令者为学生学习的智慧组织者、变纯粹的主导者为学生学习的悉心引导者,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复式条形统计图 组织 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38

教学案例一(教师A借班上新授课):

师(出示统计图,如下):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五年级参加电脑组的学生人数最多。

生2:五年级参加书法组的学生人数最少。

生3:六年级参加电脑组的学生人数最多。

生4:六年级参加美术组的学生人数最少。

师:还有吗?(生默不作声)

……

教学案例二(教师B利用教师A借的班上练习课):

师(出示统计图,如下):同学们,这幅统计图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你能从不同角度了解到哪些信息?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生思考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六年级男生人数最多,二年级男生人数最少。

生2:六年级女生人数最多,二年级女生人数最少。

师:你们的分析是对的。谁还能从其他角度说说?

生3:我校除一年级男、女生人数比较接近,且女生人数超过男生外,其他各年级都是女生比男生少。

师:不错,你换了看问题的角度,而且是从整体上进行分析的。同学们,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掌声响起)

生4:六年级男生人数约是二年级女生人数的3倍,六年级女生人数比二年级女生人数的2倍还多12人。

师:大家注意,这位同学的前半句用了估计的策略,后半句用了计算的策略,真棒!

生5:五、六年级的女生总数和四年级的学生总人数相等。

师(很高兴):你看得很准!

生6:我估计全校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大约多200人,我觉得男、女生人数比例似乎有些失调。

师(惊喜):你不仅运用了估计的策略,而且进行了适当的联想,真不错!

生7:我校200人以上的年级有2个,200人以下的年级有4个。其中一、三、四年级的学生人数十分接近,我估计平均每个年级大约有200人。

师(笑容满面):你获得的信息真多!可以看出,你观察得真仔细,也十分动脑筋。

生8:全校各年级人数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它们依次是二年级、四年级、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师(跷起大拇指):你的分析真与众不同!(掌声又响起)同学们,要从图中获得丰富的信息,就得仔细看、认真想,有时换一个角度,说不定就会有独特的见解。

……

反思:

从上述教学案例来看,教学内容没变,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反复揣摩和对比两个教学案例,从中发现其根本原因是教师B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充满激情、互动有效的交流,而教师A和学生之间只不过是一种简单式的问答。《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要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

1.变机械的发令者为学生学习的智慧组织者

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作用,为学生的成功学习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和提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这样学生才能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激起积极学习的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成功的体验,成为善学、乐学的主体。

2.变纯粹的主导者为学生学习的悉心引导者

篇9

常态下的课堂,是学生和教师日常经历的教育生活,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常态都占绝对的比重。应该说常态下的教育,对学生才是最有价值的。每次上公开课、研讨课时,我们都会精心准备,讨论教学设计,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不断地试讲―修改―试讲,这样的一节通过雕饰的课,教师讲得生动,学生学得热情高涨。然而,这给学生留下的影响又能持续多久呢?平常所经历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常态课堂,我们不可能像公开课一样有那么长的时间准备。上一节公开课,下一节常态课,学生马上就问了:“老师,为什么不玩游戏?”“为什么不用电脑上课?”“为什么老师上一节课那么温柔,这节课却这么严肃?”这种现象在我们自己身上和身边都经常发生,杜威曾经提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所以我非常同意刘可钦老师的观点,我们应该关注常态教学,提高常态课的质量。可是怎样才能提高常态课的质量呢?课前我们认真备课,积极讨论教学案,课上学生也能积极发言、认真交流,可是为什么课后获得的效率这么低呢?再一次让我沉浸于反思当中。虽说刘老师的课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刻意的套路,用的只是普通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育媒介,那为什么她的课堂能使学生表现出思维的活跃、氛围的活泼?能给她的课堂带来鲜活的生命力?细读她的教学案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她的课堂虽朴素但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她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感受,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让每一个不敢发言的学生都能勇敢地站起来,她提倡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把教师摆在了倾听学生想法的位置,更加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注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其次,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不能是一昧的听讲、模仿和练习,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丰富、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思考和实践。而刘老师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索、实践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做”数学、“想”数学,尽量减少直接“灌输”,就像俗话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总之,刘可钦老师的课堂语言、处理突发问题的教育机智以及在常态的教学中,她都能给学生不同寻常的感受,并持久地影响学生的教学方法都深深地感染了我,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大的启发。

另外,在品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也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脑海中也经常浮现自己上课的情景,确实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教学中,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不积极发言,不感兴趣,表达能力不强,经常这样那样地责怪学生,分析原因时,又往往把问题归结在学生身上,很少分析我们自身的原因。因此,我们该认真的反思在日常教学中,真的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吗?真的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吗?为什么学生会不感兴趣?为什么学生会不愿发言?等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所改进,教学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篇10

关键词:小学古诗 课堂教学 反复诵读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经》,到老幼妇孺都能吟上几句的唐诗,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古典诗歌文化,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如何进行传承和发扬呢?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们感受到古典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呢?这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进行古诗教学的呢?下面以《寻隐者不遇》为例,与大家进行一下探讨。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贾岛是以“推敲”著称的苦吟派诗人。这首诗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记述了诗人寻访隐者没有遇到,而与小童子进行对话的情景。不同的教者对于这首诗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第一个教学案例是这样的:教学伊始,教师告诉学生要讲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叫贾岛的诗人,有一天他一边骑驴在街上走,一边在琢磨一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无法决定是“敲”好,还是“推”字更妙。由于他过于投入,不知不觉中闯入了当时大官韩愈的仪仗队,被带到了韩愈的面前,韩愈告诉他,敲字更为精妙。教师问学生:“你认为贾岛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学生非常积极的进行了回答。接着,教师利用投影出示了《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进行了范读,总结出古诗的节奏,让学生跟读,小组读,指名读。在学生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背诵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投影出示了诗中几个重点词的意思:寻――寻访;隐者――隐居的人;言――说;只――就;此――这,让学生根据提示来说一说这首古诗的大意。经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介绍古诗的大意了。然后,教师再次提问“松下问童子,诗人向童子问了几次,分别是什么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非常吃力地回答,一共有三次提问,分别是:你师傅去哪里了?去哪里采药了?你能找到吗?教师紧接着问:“三次提问?诗人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学生好像有点摸不到头绪,在教师的一再提示和暗示下,勉强回答出来。最后教师进行了适当的拓展,介绍了“岁寒三友”松竹梅的象征意义,从而引出了学生对诗人寻访的隐者进行了想象中的评论。

另一位教师讲授的也是《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导入环节非常的自然,他说:“今天我们和诗人贾岛去拜访一个人,你知道他拜访的是什么人嘛?他见到了吗?我们的诗人根据他的寻访过程写了一首小诗。”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教师进行范读,和学生一起总结了读这首古诗的节奏。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读。接着教师有提了一个问题:“你能根据这首古诗画一幅画吗?你觉得幅画中应该画上什么?”学生很容易的就给出了答案,画里应该有高山、雾、白云、松树、小童和诗人。教师紧接着又给出了一个问题:“诗中的哪些内容是画不出来的?”毫不费力学生就知道,童子和诗人的对话是画不出来的。“你有办法将他们的对话表现出来吗?”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进行表演,将诗人和童子的三次对话展示出来。然后教师又问道:“诗人为什么会写松下问童子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积极地思考,山中树很多,为什么单单是松树,必然有不同的意义。在我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松,白云和高山都是高洁品质的象征,从而引起学生认识到,诗人寻访的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是具有高尚品质的世外高人。最后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作的机会,你曾经寻访过什么人,没有遇到,你能有一首诗记录下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投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中。有的学生写到“花下问同学,言师开会去。只在校园中,人多不知处。”

两个教学案例对比之下,我们很容易的就发现,第二个更精妙,在课堂中学生表现更加自如,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怎样才能取得第二个案例的教学效果呢?

一、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古典诗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叙事诗,另一类是言志抒情诗。叙事诗讲述的通常是一个简单的小故事,甚至是一个场景。无论是哪种诗,它都是一副意境幽远的画,有诗情自然就有画意。在教学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教学资料收集要充分,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灵活的处理。第一个教学案例的执教教师的教学准备也十分到位,但他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效果却不是令人满意的,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反复诵读,品味古诗的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是一个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对学生的精神也是一个美的洗涤过程。中国古诗由于在创作形式上的要求,使它具有了语言美,音乐美和意境美。中国的古诗尤其是唐诗讲究平仄和押韵,这样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特别强,韵味十足。同时在语言的使用上,很多时候是一字意义无边,如白居易的《鸟》中“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一个“望”字,让人遐想无限。这就是中国古诗的魅力,简练的语言,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寥寥数字,就在读者的面前呈现出来了一个气势磅礴,奔流不息的黄河。在古诗的教学中,我们教师绝不了缺少这份美的感悟和教育。第二位教师通过一副画,就为学生呈现出了一个幽静的场景,让我们对那位隐者的身份和品质展开了想象,而第一位教师的教学中就是因为缺乏了这份美感的教育,是整堂课黯然失色。

三、教学方法要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