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智上都比较稚嫩,而且,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同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则可以正确利用这种可塑性。以课本和其它儿童读物为载体进行的阅读教学,为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在阅读教学中逐渐渗透正确的道德品质等思想能够起到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引导和治愈作用,为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本文将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题,进行如下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为了更好的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将在简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来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或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1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核心,以相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1]。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1)从学生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功能;(2)从学校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推动教育目标实现、减轻教学压力、促进教育创新,从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功能[2]。(3)从社会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养全面素质人才、减轻社会负担、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等长远意义。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接受正式义务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也可以说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启蒙场所。而小学语文阅读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样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索。

2.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课堂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平台,因此,需要从课堂氛围的营造着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首先,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以身作则。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平等待人的形象,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比如,在每一节课开始前与学生微笑着打招呼,与学生一起分享课后活动中发生的小故事,以亲切的口吻来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上一节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在轻松的聊天式对话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生活动态和心理动态;在教学过程中要细心观察,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学生的帮助,在这种互动交流中完成教学的任务;在每一节课结束后,向学生进行“同学们要记得按时完成作业哦”、“下节课见”等温馨提示,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放松心情,快乐学习,不断进步。其次,教师也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动手,打造和谐教室。通过儿童文学板报布置、学生优秀作文张贴等方式来营造适合教学和学习的室内氛围,使同学们在环境和教师榜样的影响下不断端正学习的态度、逐渐爱上语文,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2.2合理的运用语文课本,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素材: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着上百篇各种题材的课文。有表达感恩情怀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有表达乡情的《回乡偶书》,有表达助人为乐精神的《“红领巾”真好》,有表达实践出真知的《酸的和甜的》,有表达相互尊重礼节的《陶罐与铁罐》,有表达诚实守信重要性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这些课文大多蕴含着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做人的道理,都具有着显著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征。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文阅读和语句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文中积极思想的熏陶,并配合教师的正向引导,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2.3适当的布置阅读作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扩展空间:

阅读作业布置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接触阅读的时间,还有利于小学生课后语文作业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而要更好的在小学语文阅读作业布置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语文教师对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比如,教师可以对每一次的阅读作业进行适度的范围约束,比如,教师可以这样布置阅读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选择一则你最喜欢的关于‘勇敢’的小故事,并能够正确的读出来,在下一节语文课开始的时候跟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分享”,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而且“选择自己喜欢的”要求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主性的尊重,“分享”的作业检查方式也更加灵活,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课上教学、课下自主学习的语文阅读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4灵活的进行阅读评价,为学生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果往往要通过一些随堂测验、阶段性考试来获得。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学习成果评价时掌握好分寸,一方面,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适度的赞美和表扬,另一方面,对于表现欠佳的同学给予建议和鼓励。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故事分享过程中的“好人好事”进行整理,进行阶段性的“荣誉榜”评比,让学生能够在享受激励的同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人公。

3总结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工作,充分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与全面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敏 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全安镇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王红梅,何亚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小学生阅读疗法的实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9):77-81.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心理健康;可行性;对策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不仅要强化语文学科教育的“工具性”,同时也要重视“人文性”。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育,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心理问题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中,笔者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面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策。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素材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而人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进行有效的思想和情感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的阅读素材而言,很多素材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且都是通过一些德高望重的专家议定,蕴含的知识也是比较广泛的,如社会、哲学、心理以及人文等。例如,《司马光》的故事,蕴含着“遇事沉着、机智”的道理;《王二小》的故事,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懂得知足、懂得感恩;《扁鹊治病》的故事,可以教育学生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能讳疾忌医,要勇于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方能及时找到方法解决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阅读素材。其实,对于小学语文的教材而言,教师要想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很多的。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小学语文的阅读素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具有可行性。

(二)教师的潜移默化影响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小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未成型,而这个阶段的小学生,一言一行容易受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当履行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情感丰富的案例,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性格,尽可能地减少负面的情绪和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此外,在阅读教学中,因为阅读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必须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和交流,而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

(一)挖掘语文阅读素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诗歌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根本上讲,诗歌是情感最为丰富的阅读内容,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其意蕴的丰富,思想情感的表达等,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思想道德情感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一些向往美好生活的诗歌,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乐观心态功不可没。例如,在诗歌《微笑》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面对挫折和困难,积极向上和乐观的态度;在古诗《鸟鸣涧》《暮江吟》中,教师应当通过积极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总的来讲,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其次,在散文、童话、寓言故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的阅读素材中,无论是散文、寓言故事还是童话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在课文《落花生》一文中,教师应当通过文章的对话形式、所蕴含的道理等,挖掘其中的人生哲理,让学生懂得如何脚踏实地,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而在寓言故事《东施效颦》一文中,教师应当结合故事所蕴含的寓意,让学生明白人应当有自我意识,不能盲目地效仿,坚持自己正确的,就不会随波逐流。不同的故事,都蕴含着不一样的人生哲理,只要教师积极挖掘,定能找到很多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素材。

(二)延伸课外阅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教育家科威涅克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当将教学的重点和眼光拓展到课外,引领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首先,在延伸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指导模式,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予以不同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因素,积极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度的形成。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读物进行有效的指导。例如,小学低段的学生应当以寓言、儿童读物和童话故事为主体,如《三毛流浪记》《三字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丛林故事》《中国古今寓言》《我要做好孩子》等。这些极具教育意义的课外阅读读物,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功能,通过阅读素材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 语文教育 人格 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1、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2、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然而,解开了束缚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佳。

二、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

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

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四、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五、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篇4

一、重视心理健康,正确认识自己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小学生正处在少年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加之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家人的溺爱,心理素质比较脆弱,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其成长。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承担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职责,进行爱国主义、爱社会、爱家人的教育,使他们逐步成长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养成学习和生活的良好习惯。

二、教师加强学习,把握健康标准

作为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要教会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把自身融于集体之中,有充分心理准备去适应环境改变和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老师就应该充分学习心理健康标准的知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种标准:一是要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并能进行正常的判断和推理;二是要有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应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与周围人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了解自我,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老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了解智力发展规律,挖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三、营造和谐氛围,培养积极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自信,让学生成功、成长、成人,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让每个孩子都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他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学生心灵的保健师、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育人的艺术家。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能宽容、热爱、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小学生的世界里,和谐愉悦的气氛,鼓舞人心的表扬,耐心真诚的倾听,接受学生的表达,合理亲切的建议,与他们一起活动、谈心、写“悄悄话”、“QQ聊天”等都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想说就说,各抒己见,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便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昂起头来充满自信。比如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时,可以在学生随文识字后,拿出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并且童趣地说:“同学们,你们看这些生字宝宝们太寂寞了,它们不愿意安静地呆在书本里,想和你们交个朋友,愿意吗?如果你们能准确地喊出它们的名字,那么这些字宝宝就都成为你的朋友了。你可以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你的同学,读一读、认一认。”这样的环节注重了学生自我观察、发现、创造、展示,学生与学生之间成功地进行了情感与思维的对话。当然学习中免不了会有批评,只要我们平等地、充满爱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就能使我们的批评变得温和又有善意,犹如春风化甘露,变得委婉而智慧,犹如青橄榄,苦过之后格外甜。

四、塑造优秀形象,陶冶学生情操

健康的心理不但要能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幸福地生活,还应当主动地生活,学会享受生活,有高尚的品格。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有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英雄;也有家贫早熟、不放弃学习的农家孩子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逐渐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心理品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胸怀更加宽广,形成了健全大气的人格。例如,在学习《三克镭》时,我介绍了有关镭和居里夫人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初步了解感知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在学习课文中,我又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三次对镭的使用,感悟居里夫人的大公无私和伟大献身精神,并引发学生理解。为什么居里夫人那么受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她的诺贝尔奖的获得是当之无愧的吗?课后,我安排学生继续收集有关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时的一些感人事迹,并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汇报,在让学生讨论自己应该如何学习居里夫人一心为科学,为全世界人民奉献自己一切的高尚品质,让学生把这一形象当作榜样牢牢地树立在心中,在自己遇到困难时如何用坚强的心面对一切。

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不是让学生情感停留在目睹在烈火中燃烧、内心极度痛苦阶段,而是引导学生体会为了集体、为了战斗胜利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在课文的结尾处,我是这样处理的:被烈火烧死了吗?不。他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那松柏苍翠、巨石林立的391高地上,在那巍峨高耸坚硬的石壁上,出现了一行金光闪闪的大字――“为集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同志永垂不朽!” 这是战友们怀着最崇敬的感情用同志生前打坑道使用的铁锹、大锤刻写的碑文,它将千秋万代永不磨灭,它将永远屹立在天地间,闪耀着无产阶级主义的光辉。

五、开展丰富活动,促进心理发展

1. 定期开展活动,释放消极情绪。

老师要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培养承受挫折能力,让学生把自己的挫折或苦恼写在纸上,收集后让每位学生扮演心理,随机抽取一张,帮助解决,排忧解难。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过激情绪在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积极开展讲故事比赛,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性格,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仍然能乐观面对,充满希望。

2. 重视家、校共育,突出感恩教育。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高尚的人格给子女树立良好榜样;学校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有人格和良好的心理。感恩是一种品德,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3. 常用赏识教育,做好人格表率。

有句话说得好“赞赏犹如春风暖,谩骂好比严冬寒。”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要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善用表扬,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

如果老师始终有笑脸,学生的心灵又怎会受伤?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境,用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利用人格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 培养民族情感,重视表达训练。

教师要善于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表现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的荣誉感,对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万里长城》《赵州桥》等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为祖国之强盛而读书!

人总有表达欲望,喜欢“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教师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我的烦恼》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在《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二、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三、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篇6

[关键词] 聋生心理健康回归主流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基。一个人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学有所成,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存在缺陷,将带来严重的后果。而聋童由于听力受损,对有声语言的感知发生困难,使语言发展存在缺陷,只能“以目代耳”,限制了其与外界的交流,致使他们无法与正常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姐妹、兄弟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中,造成他们心理发展、道德认知水平发展相对滞后。如:嫉妒他人,与周围的人敌对,多疑、偏激、自卑、易怒等。况且,小学阶段儿童的社会地位的变化、承受环境压力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这一切都将促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产生质的飞跃。在这个飞跃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小学阶段的聋生进行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增强其自理自立、自强自信的意志,而且还会使其激感和动力,更好地去掌握文化知识及各项技能和专长,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塑造出全面发展的新人。

那么,如何在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培养积极的情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爱是打开聋生心扉的第一把钥匙。聋生走进校园就疏远了家庭中父母的爱。他们感情细腻而脆弱,这时最需要老师的爱,他们很在意老师对他们的一言一行。感情是信任的基础。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育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挚的情感,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亲切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讲解的道理,产生对道德观念的认同感。因而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和表情,通过各种形式来向聋生表达爱。比如:针对聋生中因缺乏家庭温暖的“情困生”,教师真挚的关爱、细心的关怀无疑像涓涓细水流入他们干涸的心田,教育的作用如春风化雨般的自然。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但却确确实实地表达了教师对聋生的爱和关注。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聋校的教师更应尊重我们的聋生。首先,对聋生的尊重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人格。对于缺乏自信、自尊心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意味着信任和鼓励,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其次,尊重是教师走进聋生心灵的前提。只有尊重聋生,才能与聋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肌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创设一个宽容、温馨的课堂生活环境,让学生自主、自由、自信,让学生成功、成长、成人,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让每个孩子都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我在进行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时,总是在学生随文识字后,拿出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并且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说:“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生字宝宝们没有朋友,他们想和你交个朋友,愿意吗?如果你们能准确地喊出它们的名字,那么这些字宝宝就都成为你的朋友了。你可以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你的同学,读一读,认一认。”然后,我请学生上台找字宝宝,并介绍给自己的同学认读。此环节注重了在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上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喜欢识字、乐于识字、学会识字。互动、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手段,在沟通交往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成功地进行了情感与思维的对话。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真”朋友。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便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让聋生昂起头来充满自信。有句话说得好:“赞赏犹如春风暖,漫骂好比严冬寒。”在没有笑脸的老师面前,学生们的心灵会受到伤害。课堂教学中免不了会有批评,但一定要慎重地选择批评的方式和方法。只要我们平等地、充满爱心地对待每一位聋生,就能使我们的批评变得温和又有善意,犹如春风化甘雨,变得委婉而智慧;犹如青橄榄,苦过之后格外甜。这样,教师才能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时的教育才能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二、在备课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往只考虑教师应该怎样做、学生应该怎样学,把学生看成配角。而现在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同时联系学生现在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各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实现这一点,就等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可行的基石。那么,如何挖掘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其心理问题,便可从语文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三、教师应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

新课标要求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效益观,新课堂教学效益观将直接影响到教育长远目标的实现。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教的有多么精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要从多元化的角度、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评判。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堂好课,除了知识的传授与被掌握的程度、多少外,还应包括师生在课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也包括学生在这堂课中心理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问题的纠正及其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参与意识、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体现。教师应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四、利用教材,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聋校中,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较严重。比如,高年级的聋哑学生的行为和各种习惯,直接影响着低年级的聋哑学生,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交流方式。所以,我们应经常为他们树立其身边的聋哑学生榜样。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同时也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教师应该在让学生熟悉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

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聋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氛围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五、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适当增加提问和演板的次数。许多学生自卑、胆小、耐挫力差,害怕回答问题。教师应让此类学生多回答问题,在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逐步训练他们的自信心、耐挫力,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2)多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没有恐惧心理,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克服了自我封闭的心理毛病。

(3)让学生自主充分地活动。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预习、提问。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做针对性的讲解。这样不仅节约了讲授的时间,同时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六、在课外辅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渗透到课外辅导中去。如有些学习成绩差的聋生,自信心不够,学习兴趣不强,甚至出现厌学、焦虑、抑郁等心理行为问题。教师应通过课外辅导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纠正他们不良的心理倾向。又如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不爱做课外作业。教师应采取教师监督和同学结对帮助相结合的方法,多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同时训练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

七、在教育评价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厌学的孩子,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别人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八、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庭作为学生第一所永久的学校,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良好的家庭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帮助聋生家长关注聋生的成长,让家长走进孩子的心里,帮助孩子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从而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浓浓的爱,并把这种爱延伸到同学中、师生中、社会中,在广泛的善、爱之中,使聋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聋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聋生的班主任,要始终把这项工作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聋生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小事做起,坚持从整体着眼,注重个别,促使聋生的心理素质朝着健康向上的方面发展。只有让聋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他们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缺陷补偿,将来才能真正“回归主流”,做一个残而不废的自立自强的人。

[参考文献]

1.贾晓波《走出心理误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篇7

一、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

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1、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2、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然而,解开了束缚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佳。

三、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所以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诸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五、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渗透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语文教学作为最基本的学科之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及其蕴涵独特丰富的人文精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贷。而小学阶段又是关键时期,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自然就成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1.心理健康的含义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知力、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2.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 留心观察,了解学生。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由于小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等各不相同,表现出来的心理素质极具个性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个性心理。

2.1.1 有意观察。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的外显表现,从而判断他们的内在心理状态。如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表情朗诵擂台赛,通过各个学生在朗诵时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就可以推测出他们具有不同的心理品质。自然流畅,落落大方,表情丰富者显然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表达能力;而唯唯诺诺,神情焦躁,语言不畅者一定缺乏在众人面前展现自我的勇气和朗读能力。

2.1.2 正面了解。与学生交流,作业面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都是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有效方法。喜欢与人交谈,也愿意倾听别人的谈话,作业书写认真,正确工整者一般都具有关心他人、能与人合作,珍惜时间、做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良好心理品质;而不愿静心倾听别人谈话、作业字迹潦草、错误较多者可能就是一个身心焦躁、不拘小节、行事较马虎的孩子。

2.2 创设心理氛围,优化课堂教学。

2.2.1 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信任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

2.2.2 建立合理的学习期望。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2.2.3 愉悦学生多种感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多借助音乐、美术、电视等多媒体资源,来优化课堂学习心理氛围。

2.3 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3.1 利用教材,帮助学生克服依赖的心理。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的过分宠爱,形成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等心理态势。我们要抓紧抓早给学生打上“战胜依赖”这一针,帮助学生形成自理意识,使他们面对力所能及的问题高呼“我能行”。

2.3.2 利用教材,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心理。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里,他们就是中心,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只看到他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如果我们成人一味地批评他们,他们则会慢慢地丧失自信,产生消极情绪。

2.3.3 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培养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发展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个性形成发展的主导因素。一般来说,后进生比其他学生更渴望进步,但他们的起点低,总与他人比较,他们是无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的。

2.4 用多种办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种教学办法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4.1 指导学生写话,鼓励学生在周记中说真话。我们常要求学生写周记或日记。特别在低年级的周记中,我们不过分强调语法、辞藻,只要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批改学生周记时,对于那些写出真情实感的周记我们要给予鼓励,适当地给学生一些建议。

2.4.2 通过专题写话练习,随时了解学生心理。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如《我最想说》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教师每个月可以组织学生写一次这样的作文。这类作文的批改,主要从心理辅导上写些批语,不过多讲究语言文字。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2.5 正确实施评价,提高学生心理水平。

2.5.1 根据学生个性实施评价。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内容和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如:对缺乏自信的学生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采用“你朗读的声音真响亮”、“你的字写得很端正”等语句;对自我意识过强、缺少合作精神的学生以期待性评价为主,采用“你要是能与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相信你的回答会更精彩”等语句;对喜欢随声附和、缺少独立性的学生将鼓励性评价与期待性评价相结合。

2.5.2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2.5.3 关注学生互相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使学生多向交流,进行相互评价、相互学习、模仿,共同体验和提高心理素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体现语文的心理关怀

语文是各学科之母,其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的教学方向,关系着学生甚至是整个国民的素质。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人文性、重要性不言而喻。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心理方面的健康发展,能够发现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健康幸福的人。而高年级的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其普遍存在着焦虑、厌学等等心理问题。此时作为人文性较强的语文学科理应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语文教学中体现心理关怀。心理健康教育在要求教师不仅仅找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同时还应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人格发展的潜能。语文学科对学生心理关怀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要求就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教学效率的好坏是师生之间共同作用的成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学习潜力及情感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力,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适度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重要教学手段。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养成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习环境的及学习氛围的构建。应创设平等、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关系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败。高年级的语文教师若想成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首先就要在师生之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架起沟通的桥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展开互动。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身段,充分的了解学生,以平等互信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语文教师只有真正的与学生建立起朋友关系,与学生真诚的交流沟通,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其心理需求,进而挖掘其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在授课过程中逐渐的渗透对其进行教育开导。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应严于律己,在学生面前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起到榜样作用,真正的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以自身的行动感染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由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心理正处于成长期,存在着诸多的复杂性,因而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过程中面临的是更加复杂更具挑战性的难题。语文教师应以高度的热情、耐心;富有朝气及运动精神的进取型人格,进而感染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向着健康阳光的方向成长。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内容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收纳了诸多优秀的文章,文章内容丰富,蕴含着诸多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意志品格的内容。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是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精心选择的,教材以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以极具教育内涵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及思想境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的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讲授小学四年级《鱼游到纸上》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课程的重心置于引领学生感悟聋哑青年身残志坚、勤奋专注的品质方面。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青年人专注看鱼、画鱼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画面的呈现,捕捉文章的细节,深刻感受文章内容及饱含的感情,使学生对青年由心底深处萌发出对青年的崇敬赞美之情。青年这种勤奋专注的品质以及身残志坚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善于情境创设深刻感悟教材内涵

高年级语文教材内容较为丰富,但故事性不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情境创设,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教材内容的展示,使学生更加深入透彻的对教材聂荣进行理解,同时有助于学生感悟教材的内涵,以及人物的情感。更易于学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感受,使自身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例如:五年级上册的联系中有篇文章《浪花与礁石》,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浪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低于骄傲自大盲目讽刺他人的坏习惯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看哪一组能够将文章内容表现得更加生动具体。同时邀请几名同学做评委,评委要根据表演的生动程度,人物动作、神态等进行评分,评委必须秉持公正的态度,打分要给出合理的理由。这样语文教学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角色表演他们对浪花及礁石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三、结语

高年级语文教材中蕴含了许多德育教育的内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深入挖掘这些因素,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洗礼,从而更加健康的成长。

作者:刘晓儒 单位:宁夏西吉县第三小学

参考文献:

[1]王慧颖.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4(27).

篇10

语文 教学 健康心理

语文教学以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成为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更新教育观念,做一个心理健康的语文教师

1、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常言道:“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教师;有怎样的教师就有怎样的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与品德形成,影响教书育人任务的完成。有些教师缺乏健全的人格,对学生冷漠无情,有的甚至随意惩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焦虑、胆怯、自卑等心理问题。曾有媒体报道,学生因上课不听话,老师竟让学生自己用双面胶封住嘴。试想心理这么不健康的一位老师怎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呢?因此,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性的认识。

2、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

怎样的教师才真正属于心理健康的语文教师呢?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渊博的知识积累、精湛的教学艺术外,还应具备热情、真诚、果敢、沉着、尊重、合作、谦虚、上进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教师的心境、情绪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积极性,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塑造学生心灵方面有着更重的任务。因此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最佳的一面带进课堂。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采取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尊重、信任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把他们看作是在人格上与我们平等、独立的个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种合作友好的师生关系的建设中,学会尊重、信任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建一种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上来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对物体进行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在注意上,小学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此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也在发展,但还达不到完善的程度。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交替出现,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脑等,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我们还可以推出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加工并演出,合适的篇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从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语文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知识。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学校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手段。如组织学生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书法比赛、记者采访等语文活动,促使学生关注当今社会现实,感受时代气息,了解社会最新的科技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在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凸现学生的自我意识,展示他们的自我价值,诱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也可以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创作小品、相声、舞蹈、课本剧等,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事实表明,这些活动不但能促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而且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心理素质。

四、在合理的评价中激励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教师对学生适时、恰当、合理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也是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极大影响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评价中要坚持做好以下几点:

1、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常用的评价方式有:一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评价。如对缺乏自信的学生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如“你朗读的声音真响亮”、“你的字越来越漂亮了”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对自我意识过强、缺少合作精神的学生以期待性评价为主,如“你要是能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相信你的回答会更精彩”让学生懂得与别人合作的快乐。二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三是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评价能实事求是地、中肯地指出他人的优点、缺点,也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因而对自己实际上也是一个良好的教育。被评议者也会因自己的优点被同学肯定,而自然更加倍地发扬成绩,努力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多向交流,进行相互评价、相互学习、相互模仿,共同体验和提高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