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篇1

关键词 语文 阅读 教学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是解读人生、社会、生活、生命等问题的学科。它注重感悟学习和体验学习,即感悟、体验语文的文化内蕴和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建构、文化精神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这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而且阅读应伴随我们一身,从阅读始,到阅读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在我国浪漫文化历史中,有着那么多的名人雅士,不得不说这要归功于传统语文教学。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前人的经验,并将之运用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才能解决当前这一难题。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用的分量是较大的,人们在阅读教学上投入的精力很大。阅读教学的过程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更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可见阅读教学尤为重要。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优化教学氛围

任何学科的教学总是在一定课堂气氛中进行的,课堂气氛是影响学生主体发展、影响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平等、融洽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主动思考,自觉体现老师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要求自己把亲切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采用“请你帮忙”、“老师想听听你的意见”、“老师相信你能说得更好”、“你真行!”“棒极了!”等语言激发学生参加讨论。把激励竞争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以尊重和热爱学生的行为,赢取学生的信任和喜爱,创造一个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毫无拘束地进行思考,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必须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采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良好的阅读情绪;训练学生坚持阅读的意志和习惯,使之愿意读书,乐于读书,坚持读书。(2)启发、引导、解惑、讲解。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比教师直接讲给学生难得多。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知识水平,才能适时得当地给与启发和指导;教师还要充分估计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才能指路、解惑;教师要指导阅读方法,学生才能主动求知,主动练习。(3)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要引导学生理解阅读过程,教给学生独立阅读、独立理解语言和发现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理解基础上,教会学生记忆语言和知识的方法;还要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总结知识的方法等。

3、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目标指导朗读训练。

第一、读正确,把握实质性整体。读正确是流利读、有感情地读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利用汉语拼音正音,并要做到不加不漏,不跳不倒。第二、流利地读。流利地读,指读的时候句子清晰,停顿适当,语言流利顺畅,在教学中应注意“上声、轻声、儿化音”等变音现象的指导,注意指导学生克服朗读时形成的习惯性腔调,如“唱读、念读”等。第三、有感情地读。主要指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在指导中,应把理解语言与训练朗读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读中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闻其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提高朗读效果,最终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4、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我将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说明文”、“古诗”、“哲理性文章”等。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例如:“写人记事”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第二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三步,抓住文中描写人物有关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反复读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再例如:“写景状物”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文章,了解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步,了解写作顺序或观察顺序;第三步,读,了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写的;第四步,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反复朗读去体味感情。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建构;对话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阅读教学忽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从而使阅读教学变的枯燥无味。如何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合理构建小学阅读教学的模式呢?张光鉴在《相似论》中曾提出:“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既是相互影响,又是逐步深化的,使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相互对话中形成一种和谐的振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自主性阅读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汉姆雷特”,学生如何通过阅读真正体会到自己眼中的汉姆雷特?只有坚持自主性阅读。自主性阅读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自主地参与阅读教学过程,以尝试学习,体验发现的形式来探索知识。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去体验自我“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乐于自我“发现”的内驱力,帮助他们养成自主性阅读的习惯,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要让学生知道文章的“滋味”。此外,学生的阅读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获得理性的知识,阅读还能促进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

在阅读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就应当放开手,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到与阅读相匹配的直觉经验。这样就能使阅读教学深植于学生心底。如果把阅读比作步行,教师就是那路标,而学生才是真正的步行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这一路上的辛酸与苦辣,喜悦与成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始终坚持自主性阅读。

二、创造情境性阅读

情境性阅读,是一种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下,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的阅读教学过程,阅读变的更真实,更贴近生活。教师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教师的职责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激情,让学生感同身受,充分体会文章的意境。对文章中的人和事产生强烈的积极情感,很快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让学生深入的学习,激发学习的内动力,呼唤起学生进行阅读的信心,甚至让学生手不释卷。

创造情境性阅读,首先应先创设“情感”情境,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应该是一个情感的交流的过程。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感染性,有利于营造课堂氛围。使学习变成一次次生动、有趣的情感对话。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的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习的气氛变的很浓。电教化手段的普及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广泛运用,为学习氛围的创造添砖加瓦,使学生的阅读热情“升温”极快。此外,在课间,课外还可以搞一些与阅读相关的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阅读活动变的水到渠成。使阅读活动真正变为一项富有情趣,富有魅力的一项活动。使学生形成人人爱读,会读,渴望阅读的好习惯。

三、鼓励情趣性阅读

情趣性阅读是一个充满人文化,情趣化的过程,是一个和谐,共鸣的对话过程。情趣性阅读能较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变的轻松、愉快,使学习成了一次快乐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做到情趣性阅读,能使学生在与文本、教师的对话中,不仅获得一些新知,还能体验到愉悦感和自豪感。教师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能敏锐的捕捉到文本中蕴涵的具有吸引力的情趣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强化到与学生的对话中,激发学生潜在的共鸣。让情趣性贯穿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用真正朴实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以达到以情激趣,以趣促情的效果。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包括生理与心理的对话,而情趣性因素是对话的催化剂,能使学生在对话中体验到对话的乐趣,达到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四、提倡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就是一个追本溯源,深度挖掘的过程,要善于透过“纸面”看“纸背”,体会文本的深层含义,探究言语的隐含信息。只有通过学生在对话中,悉心体会、再三揣摩才能领悟文本的精髓。在阅读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应提倡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不能仅满足于文本表面的东西,应当更加深入的体会文本背后的真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是浅层次的,而应是深入的,探究性的对话。教师应在对话中,帮助学生去挖掘、体会,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向纵深开掘,启发他们不断攀登。 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捕捉“战机”,因势利导,从而形成合作探究的氛围。使阅读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探究,互相对话的过程。

五、推进批判性阅读

篇3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反思,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像这种态度,情感,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来说是属于只能意会的知识的传授过程。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套用可表达性知识的教学经验。所以,开放与创新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最鲜明的要求。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培养,想象力需要保护,只有通过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阅读教学是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封闭性特点提出的,它能充分发挥学主体性和创造性,充分顾及学生在阅读态度上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和阅读方式的探究性,体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理念。

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所以,“放养式”阅读教学法应运而生。不言而喻,“放养式” 阅读教学法就是开放性阅读教学。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进行开放性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小学生的课堂教学过程充满着人文性与艺术性,课堂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自主学习,体验知识和感受知识,以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只有在学生的精神处于一种十分放松和信任的状态下,他们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才能够获得解放,才会有创新的可能。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才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这样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而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也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这样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这样就能激发创新的兴趣。

(二)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另作设计等等。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重视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在“教学建议”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有利于改进传统阅读教学繁琐分析的弊端。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违背了阅读规律。

(三)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

“需求是行为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而且因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如果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没有任何需求,仅凭毅力可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阅读量,但即使完成了,也是事倍功半。所以,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了乐趣,才会喜欢。

多样化阅读教学手段主要表现在:

1.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对于低段的儿童,在内容的选择上,可选那些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这里所谓的浅就是浅显,学生能够读懂。所谓近就是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这样就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例如,我在教学《小小的船》时,一张月夜星空图,一个小姑娘做在月亮上的投影片,再配以歌曲《月亮船》,就把学生的心抓住了,学生欣赏着画面,随着乐曲朗读,学生的感情融入了美妙的夜景之中。

2.形式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欣赏美丽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是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自我表现的舞台。如,我在教学《我应该自豪才对》《争论的故事》《半截蜡烛》时,让学生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表演,通过轻松、愉快的表演,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习《蓝鲸》一课,学生知道了蓝鲸已濒临灭绝的境地,由此,一个课后作业产生了:为保护蓝鲸设计一条广告或一幅宣传画。一次次活动中,学生展示了个性,发挥了主体性。

篇4

阅读当今信息时代的一种生存方式,新型的社会可以理解成是阅读的社会,一个会阅读的社会就是适应时展的社会,阅读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是进行写作的基础,写作离不开学生大量的阅读。那么,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我们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

一、阅读教学的语言充满人文关怀

要想让别人爱你,那么你首先要先爱别人。同样,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老师对学生尊重有感情,那么学生就会对老师尊重,否则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充满情感的语言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引导学生产生正能量。比如,在学习新课的时候或者进行复习时老师都会提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会紧张,害怕回答不上来或者回答错误等,此时,老师不要一味地批评,而是鼓励学生沉着冷静,多思考,课下多复习。特别是那些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鼓励,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要表扬他:“你能回答得非常好,说明你认真思考了!”这样的语言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兴头,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当回答不好时,老师进行引导,给学生进行提示,这样的学习效果非常好。比如,在阅读教学《我为你骄傲》时,我进行了下面的教学尝试: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本课题目。

生1:我为你骄傲。

师:老师听出来的,你的心里有一种自豪的感觉。还有谁读的比他更有“自豪”味?

生2:我为你骄傲!

师:嗯,他怕自豪感更为强烈!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领读)

生(齐):我为你骄傲。

师:太好了,我能感受到大家的自豪!

在老师的反复表扬中,学生的信心提高了,他们感觉自己是老师心目中最棒的,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这种人文关怀的语言鼓励了W生的斗志。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创造活力课堂

老师不但承担着教会学生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让学生都有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那么,他们就会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学习质量大大提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打造有活力的课堂。在阅读教学《我为你骄傲》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情境一:选一位小男生担任送报纸的小男孩的角色,它去给一位老奶奶送报纸。老奶奶看到小男孩有什么样的表现?

情境二:当报纸送到老奶奶家门口时,他是如何把报纸放到高高的信箱里的?他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当报纸投妥后他又有什么样的心情?

情境三:准备一盒饼干并放入一枚信封。

这三个场景是我创设的教学情境,任务就是让学生上来表演,让他们进入到老师所设置的角色当中,他们感受了真实的场景,从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与作者产生共鸣,文中的文字更具有说服力,课堂是活跃的。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创新动机在阅读教学中直接关系着活动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形成,在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为学生的创新动机提供了机会。在教学《我为你骄傲》时,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师:你能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小男孩投到信箱里的信封内装了什么?

生:一张便条还有七美元钱。

师:那以你心里想的那便条上写了些什么,如果你是这个小男孩子,你在上面写些什么呢,请大家写写试一试。

老师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大胆想象、激发创新,体会到犯错误后应如何道歉,从而让学生的好奇心在情境中产生,好奇心的产生引发了学生创新的动机。所以在本阅读的教学时,我故意给学生创设了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由老师包办替学生说出便条上写了些什么,否则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被老师抹杀,他们没有积极地去思考问题。

四、阅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学习知识目的是服务于生活,而在学习知识时又要走进生活中体验,只有把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学会做人,学会与别人交往,这也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提高的教学精神。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是让学生在与生活结合中学会看世界,学会交往,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为了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与生活结合起来,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师:在家里如果有这样一个小男孩和老奶奶,你喜欢谁?原因是什么?

生1:小男孩,因为他知错就改。

生2:老奶奶,因为她善良,我犯了错她会原谅我。

师:你以前在生活中遇到过文中的情况吗?当你犯了错误时是什么做的?你发现别人犯了错误时你又是怎么做的?

生3:有一次我弄坏了小明的橡皮,我主动承认了错误并赔偿了他一个新的。

师:同学们说的、做得都很棒,我为你们有这样的好品质而感到高兴。还有同学要说一说吗?

……

篇5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教学;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是著名教育家,他主张实践和个性和谐发展,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书籍《给老师的建议》中,他明确提出教师必须要教会少年阅读!在书里,他写道为什么有些学生处于童年时期时理解力强、聪明伶俐、勤学好问,但到了少年时期就智力下降,对知识持冷漠的态度,头脑也不灵活,原因何在?因为他们没有学会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用两个感叹号将自己鲜明的态度表现出来,让每一位读者明白对学生而言阅读是多么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基于小学生的阅读特征,找到合适他们的阅读方法,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真正喜欢上阅读,在阅读中不断发展智力。

一、小学生的阅读特征

小学生阅读是其人生阅读的起始阶段,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美最新图画的良机,但不慎的笔墨也极易将其涂损[1]。因为小学生年龄很小,生活经验不足,更缺乏知识储备,他们的阅读离不开教师具体的、精心的指导与培养。同时,小学生受到其身心特点的影响,个性倾向性并不稳定,尽管他们有较强的模仿性,还不能持久;容易激发兴趣,但很少专注;富有情感且或活泼好动,但意志不够坚定;容易感知,但很难抽象等。所以小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初读,即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并结合上下文、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生词,对文章整体有初步把握。第二步,精读,即按照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将存在于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从而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实现理清思路、读懂内容、通绕全文的目的。同时,仔细揣摩课文的美词佳句以及重点的段落,对文章的感情与思想进行体会,对文章的写作技巧与表现形式进行分析,进而吸取文章净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三步,悟读,即小学生要从对文章的理解中去体会其思想内容,这仅依赖故事内容是无法捕捉的,需透过语言文字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写作文章的真实目的。第四步,熟读,即学生要基于对文章的理解,尽量多读,做到熟能成诵,从而消化知识,把课文语言内化为属于自己的语言。

三、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方法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

在每一次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小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以便让小学生在阅读时有法可寻,逐渐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2]。不同的阅读目的确定着不同的阅读水平,一般包括:以记诵问题解决结果为主的记忆水平;希望能理解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相似情境的模仿水平;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举一反三水平。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他们往往处于前两种层次水平。阅读的层次水平不同,效果也有巨大差异,教师务必要指导小学生确立层次水平较高的阅读目的,且教师要充分意识到阅读不但能挽救部分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还能通过阅读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针对学困生,他们读越多的书,他们的思路就越清晰,智慧力量也就会越来越活跃。

(二)注意阅读的过程

理解课文是小学生的阅读任务,并基于对课文的理解逐渐学会阅读,教师的阅读指导应帮助学生完成该任务,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过程中阅读。同时,教师要意识到该过程是保证学生达到预想阅读效果的必要条件,是促使学生掌握合理阅读方法的必然选择。

(三)在阅读中勤于思考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思考则是理解的依靠。有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通过记忆对内容进行存储,但思考不能被替代。当下,部分小学生错误地认为记忆、背诵就代表着语文,部分教师的阅读教学指导也存在太偏重记忆的问题,还有部分教师尽管对阅读训练进行精心的设计,但理解与记忆被混淆,导致思考训练设计变成了记忆知识,这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师指导小学生阅读时务必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跳起来摘桃子吃,从而有效培养起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四)培养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怎样对小学生的兴趣、习惯进行培养呢?那就是教师要扎实上好每一堂课,教学程序的设计务必精心,注重在教学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形成阅读习惯。当学生对阅读有较强的兴趣时,他们的求知欲就会得到激发,学习兴趣日益浓厚,逐渐把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初步形成良好习惯。

四、结语

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学习方法也形成于实践,小学生是否成功掌握了阅读方法是对教师阅读教学指导是否有效进行检验的试金石。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只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做到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如此才能顺利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一、夯实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

词汇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具备流利的阅读能力,就必须有丰富的词汇量。《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加强了对词汇的要求,高中阶段的词汇量增加到33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因此,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重视词汇教学,通过各种记忆方法使学生了解构词知识,加大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识记词汇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中出现的词义、词性,还要把握一词多义、一词多性的特点,熟练掌握常用词语的用法。

二、充分利用课本,精心设计好教材中的阅读课教学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要把阅读材料作为泛读材料处理,将快速阅读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其次在泛读材料处理完毕后再给学生一定时间的精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并积累独立阅读的经验。

在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有了完整的认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信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巩固文章的内涵和语言知识,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教师可设置适量的语言方面的基本练习,练习设置时应当注意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联系,让学生掌握好关键词句以及句子结构的理解,为提高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增加课外阅读量,拓宽阅读渠道

新标准要求高中阶段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为达到这一目标,除了需要学习和掌握课文内容所涉及的语言知识、了解课文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之外,还需要精选课外阅读材料,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阅读材料可以是名人轶事、民间传说、新闻报道、史地常识、科普文章等。在阅读教学的较高阶段,通过增加阅读量,让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学科性较强、富于哲理、异国文化较深层次的文章,加深拓宽内容。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开阔视野,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四、培养阅读方法,形成阅读技巧

阅读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依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变化的,一个高明的读者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调整自己的阅读技巧和速度。一成不变的阅读方法只会在很多时候浪费过多的时间,而且会由于没有重点而记不住真正重要的信息,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失去阅读的信心和兴趣,导致恶性循环。因此,老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并引导学生灵活应用。

阅读方法常提到的有预读、略读、浏览、依上下文猜测、推测等等。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依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任务选择不同的策略,而且要使学生自如地进行策略的切换和综合运用。

五、养成良好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

篇7

一、注重文本解读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深隧而独到的诠释正是引领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阶梯,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

文本解读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为丰厚的语言文字知识底蕴,扎实的文字基础知识和广泛的阅读经验。小学语文课文看起来简单易懂,实则意味颇深。有些教师立足点较低,没有整体感,不能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也就无法将课文深入浅出的理解到位,结果把课文肢解的支离破碎,影响教学效果。

文本解读应揉进教师自己的理解,加进了自己的想象,融入了自已感情的艺术形象的“再创造”。通过教师充满情感的解读,授课时,一方面可以实现情激情,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入情入境,受到形象化的感染和教育。

二、指导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三、讲究策略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我们要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又如我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2、有效提问,感悟文本。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3、巧用评价,激活阅读。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4、读练结合,提高能力。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篇8

关键词 有效阅读 五步阅读法 悟读 赏读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字词到段意到中心的肢解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大量存在,一般性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的演戏愈演愈烈。二是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却没有实效。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

二、高中语文走有效阅读教学的必然性

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状,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需要在课题研究中提升理论和实践能力;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更需要有更为快捷有效地有效阅读方法指导。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分解为几个方面的能力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分类更具语文学科的规范性,要求也更具体,指向也更明确。这给我们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和新的实践操作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阅读。阅读是贯穿提升语文素养整个过程的活动。而当下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因此,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必然的选择。

三、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含义

"阅读教学策略"是指运用语文教学的一定手段,遵循阅读的一定规律,教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要求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阅读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如果说,阅读兴趣关注的是"想不想读"的问题、阅读方法关注的是"怎样读"的问题,那么,阅读策略关注的就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它的理想状态是:学生拿到读物,能够自觉确定阅读目标、灵活调用阅读方法、有效监控维持阅读过程、最后能够对阅读效果作出客观评价;最终养成自觉运用策略进行有效阅读的习惯。"有效阅读教学策略"重点在于有效性的教学阅读策略研究。这个有效性,绝不同于阅读的功利性,这个有效性不仅是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还是阅读审美,以及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延伸。

四、"五步阅读法"具体措施

第一步:初读,了解相关资料。包括作者、背景、注释、文体等。以知识识记、积累为重点,有社会、历史知识、文体知识 。

第二步:通读,梳理文章思路。内容方面,涉及对象(人物主次及关系)、 事件、 特征(对象的性格或品质)、主旨(对象特征所体现的普遍意义或作者写作的意图)。能力要求:准确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事件的概述能力(人物+行为+结果);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能力;由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逻辑思维能力。形式方面,涉及段落、层次及关系。知识要求:懂得关键词、中心句;了解层次结构的几种关系(总分、并列、连贯、对照)。能力要求:准确把握关键词、中心句的能力;概括语意的能力;分析层次结构关系的能力。

第三步:解读,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或作用。有表层义、语境义及作用分析。知识要求:词语积累,语法知识。能力要求:能分析词语或句子对文章主旨、对象、特征、结构、表达效果等的作用。

第四步:赏读,鉴赏评价文章的内容与艺术手法。知识要求,识记常见写作手法的定义及其作用。能力要求,能判断文章内容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能指出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其效果。

第五步:悟读,由文章生发见解和感想。包括感受、见解、模仿与创造。知识要求:社会与生活积累,阅读积累。能力要求:联想能力,创造能力,迁移能力,表达能力。

五步阅读法,清晰地呈现了阅读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流程,知识点和阅读的能力点分解到各个步骤,一目了然,阅读任务的指向性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篇9

阅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实现英语课程目标的重要实践活动。新《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除教材以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15万词以上。这也充分说明了阅读在初中阶段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中学生来说,阅读更是一个语言知识积累的过程。阅读课中有学习性阅读,有信息性、交际性阅读。英语教师应该学会如何根据具体阅读文章的特点,设计练习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抓住文章的重要细节,既理解字面的意思,又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快速、准确、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在阅读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精心导读,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以《新目标》八年级(上册) unit 7 reading:“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 ”为例:通过duty report,free talk 等活动,让学生描述机器人、谈论机器人的用途等,激发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全身心投入语言实践和思维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标题和图片猜测文章所要讲述的大概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推理,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激发学生想要阅读的欲望。

二、恰当的阅读策略,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利保障。

1.注意看标题和文中插图或照片(the title and picture)。文章标题是文章内容最简练的概括。图片是文章的进一步说明和补充。通过标题积极思考,让学生养成图文结合起来读的习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或重要内容。

2.阅读时先略读(skimming)。关注大意,不要太重视细节。通过扫描迅速预测文章内容或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并对文章的结构有个总的概念。克服生词造成的阅读障碍。对于不认识的生词先略过,有时它们某些对于理解全篇文章并不重要。有些当你全篇阅读后根据上下文语境自然猜出。

3.让你的眼睛学会跳读(scanning)。这样有助于你很快地抓住你所需要的细节,你可以不必阅读整篇而找到你所关注的信息。要特别关注每一段落的首句(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它一般是关键句,也就是主题句(topic sentence)。识别主题句,可以快速、准确地抓住文章各个段落的主要意思,可帮助了解作者的思路,搞清楚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

4. 学会推断(inference)。能从文章中人物的对话、动作和心境的描写,从字里行间透过文字信息去推测文章深层结构中的含义。以便对其有深刻、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要想深入地理解文章,就是通过准确地回答 who,what,where,when,why,how 等问题来学会摘要、概述全文。

5.没有一定的词汇量,英语阅读就无从谈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扩大词汇量,就要多读。词汇量决定了我们的阅读能力。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读得越多、越广,这又反过来为进一步丰富和扩大我们的词汇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灵活运用朗读,让阅读更为有效的为教学服务

篇10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74-01

在小学高年级汉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的小学生受自身能力限制。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文章中有自己不认识的字、词,有自己不明白语句等,再加上教学和指导方法不当,很容易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导致小学生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应依据教材内容,采取相对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来切实做好阅读教学工作,以及实现小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

一、激发小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小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采取相对科学以及合理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培养和激发小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

二、采取合理措施和先进设备,努力的创设教学情境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小学老师们应去结合本地区小学生自身的一些特点以及能力差异还有知识水平以及认知规律等,通过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设备来努力的创设出一种教学情境。不过在这个环节中需要注意的是,小学老师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注重其自身的真实性以及新奇性,尽可能的营造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对话氛围,进而能够在教学过时,调动、激发小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

三、调动小学生自身的情感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小学生自身的情感世界是非常细腻以及丰富的,而且他们的情感在交流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感染,并对此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老师们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这一点,来调动小学生自身的情感,培养和激发小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可以让小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文章,并让小学生用心去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每一个动作以及每一句话,要让他们体会到那种言语之间的温馨所在,并结合教材中的词语来触碰小学生们心中那些情感来源。

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同小学生之间产生一种情感共鸣,这样就很容易调动小学生在阅读这方面得兴趣以及注意力。而且利用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小学生将在阅读过程中自我感觉到的“温度”以及“冷暖”等词语都能够很好的描绘出来。这就在实现调动小学生情感的同时,也增强了小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述能力。

四、正确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理解文章、掌握信息。阅读技巧也就是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每篇文章所包涵信息的方法。阅读方法不同,每个人理解文章所花的时间也会各不相同。要一方面教给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着重提高阅读效率,反复训练理解技巧;一方面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辨析,包括如何理解和阐述支持中心思想的事实和细节、如何从字里行间去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如何进行梳理归纳、如何进行逻辑推断、如何理解人物性格等。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句子、段落上,尽量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句子,不应过份在意对个别词语的理解与否。就阅读理解四个字而言,重点在理解上,为了保证准确理解,对文章出现的重点句或难句,我会只做简单讲解,要求学生善于抓住重点句,力求准确理解,掌握主要意思。

总之,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自主的实践过程。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大大促进小学生语文听说写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小学老师,我们要及时利用教材打好基础,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着重提高阅读的有效率,并反复训练阅读技巧,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平时鼓励学生多读多练,使他们能读会看、勤思多想,指导他们认真总结适合自己的阅读技巧,我们的学生一定可以从阅读中认识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琳睿,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汉语文阅读能力[j],《科技》2007

[2] 郭金香,谈小学生如何阅读[j],《中国校外教育》,2009

[3] 尹莉萍,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