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网络建设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网络建设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务网络建设规划

篇1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网络 规划

1 电动汽车发展背景

我国目前纯电动汽车,其运行的原理是单一由蓄电池供给电能驱动的。其主要优点是:首先是电能为二次能源,几乎所有的能源包括风能,水能、地热能等都可以转换为电能,使汽车向使用多种矿物能源发展;其次是电动汽车机构简单,成本低,价格低廉。再次,电动汽车基本实现“零排放”,有效缓解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在看到电动车优点的同时,也发现其缺点。它的缺点包括:电池寿命有限,行驶里程短等问题,综合来看,成本也是较高的。

从技术和资源方面来看,我国发展混合的动力汽车和变速器等方面缺乏相关的技术,我国的稀土等资源拥有自己的优势,所以,综合来看,纯电动汽车符合我国能源、资源的秉性,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2 充换电网络服务规划原则与方案

考虑到电动车未来的发展,加强电动车充换电设施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基于城市公共建筑的多级网络体系,提升充换电服务网点管理水平,以城市公共建筑为布点单元,利用先进的现代物流业/服务业等资源建立服务网络,建设跨区域的城际网络,以适应各类不同不同电动汽车用户的需要。

2.1 规划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1)资源整合协调发展原则。充换电服务网络的建设是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充换电站不仅要实现与电动汽车,电网的良好的互动,还应具备向电力营业网点,电池配送汽车销售等增值服务延伸发展的功能,以达到资源整合的目的。

(2)适度超前的需求导向原则。通过分析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数量预测、运行区域等,建设规模及建设位置。充换电站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充换电站建设应适度超前于电动汽车的发展,以达到满足需求,培育市场的目的。

2.2 充换电服务网络规划设计及方案

(1)电动汽车发展规划预测。根据某市“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该市将达到23000量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并形成跨区域联网;远景到2020年将达到10万辆汽车的保有量,规划对电动汽车保有量提供了三组预测数据,如表1。

由于电动汽车发展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所以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规划设计将采用中方案作为主要预测参数。

(2)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计划。制定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建设计划主要考虑到电动汽车换电需求增长和电动汽车充换电站服务能力的提升。结合交通区域划分及交通量预测,进而分配各片区域充换电设施需求,并且根据充换电设施的分布情况,对规划范围内尚未有充换电设施尚未分布的区域重点考虑,并进行充换电设施布点。其中,乘用车充换电站、商用车充换电站在规模预算时分别预算,在站点布局和建设中可以考虑到场地,需求等允许的条件下,建设大型综合充换电站。

(3)充换电网络规划配套衔接方案。电动汽车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后,电动汽车电能消耗相应增加,电能占终端能源的比例提升。电动汽车运营模式选择、充换电设施规划布点,以及服务网络运营管理方式等均会城市电网带来影响。因此,需要开展电动汽车对电网适应性分析,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监控,并且研究电动汽车发展规划与地区电网规划,城市配电网设计的衔接,尽可能减少对城市电网的影响。再次要进行主干网架建设配套规划。限制最大用电负荷,从理论上看,2013、2015年间因电动汽车用电消耗带来电网新增的符合,我们要进行预测与规划。

3 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加快推进的几点建议

3.1 要进一步为电动汽车广泛应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和企业商务车等入手,开展电动汽车试点推广工作。对电动汽车使用者,建议政府给予免征各种养路费、车船使用税等优惠;对从事客运业务的电动汽车,适当减免线路有偿使用费和运输管理费等费用。同时,在一定时期内对充电设施和配套供电设施建设中涉及的相关行政性收费予以减免,对充电设施运营许可、手续办理、后期管理等给予政策支持,为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3.2 把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对充换电设施用地和电力线路走廊、电缆通道等做好规划预留并予以保护,公共停车场预留充换电设施用地。对充换电站建设用地按公用事业划拨用地办理,并按充换电站设施建设投资额给予适当补贴。为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在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规划选址、审批、地方民事等环节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及时协调解决相关疑难问题加快充换电网络建设步伐。供电企业要充分发挥电网技术管理优势,为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支撑。

3.3 充电服务网络是充电设施发展的趋势

充电设施将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充电服务用电需求特征可以分为三点。第一个是电动汽车的用需求具有移动性。与普通的电力用户不同,电动汽车可能停靠在多个不同的位置。传统定点计费服务方式可能不再适用,必须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多点用电,多点计费的服务。第二点,电动汽车用电需求具有多样性。不同种类汽车用户用电需求不同、对电能供给方式提出不同的需求,电能供给方式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第三点,电动汽车用电需求具有可引导的特点。总之抓住这些特点完善城市智能充电服务网络才能更好的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继光,卫振林,程丹明,等.电动汽车充电模式与充电站建设研究[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9(5):64-66.

篇2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市卫生局的领导和指导下,深入贯彻卫生部等十部委《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意见》,认真落实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提高了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水平、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现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民心工程来抓

科学调配医疗卫生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经营模式,夯实基层卫生组织,使之发挥最大效益,逐步构建满足人民群众多种类、多层次健康需求的社区卫生组织网络。年初,就把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做为20xx年的重要工作来抓,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列入区政府20xx年工作计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为了加强领导,区政府多次召开政府常委会,研究部署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二、精心规划,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化。

建立完善的卫生服务网络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了区域卫生规划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规划的要求,调整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

三、优化服务,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亲情化。

积极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责任辖区内的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同时通过调查向居民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功能,使其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完善。

四、严格监督,强化措施,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范化管理。

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审批,加大检查督导力度,严格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科室布局,确保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序发展。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完善内部科室布局,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

五、加强培训,实现社区卫生人才队伍专业化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制订专门培训规划,加强对社区现有医师和护士的培训,逐步建设一支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

总结回顾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虽然在调整规划、设置审批、规范管理、完善服务和提高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为人民群众作出了一些贡献,但与城市社区的发展还不相适应,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一是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施落后,设备陈旧,环境较差;二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全科人才缺乏,服务项目少,服务领域狭窄的问题;三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网络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

针对上述矛盾和问题,在下一步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大督导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

2、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3、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

篇3

按照《建德生态市建设规划》(农业部分)、《建德市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要求,立足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在“特”字上下功夫,在“优”字上做文章,调出质量效益。以“2066工程”农业项目建设为调整重点,以无害化、绿色化、有机化为调整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稳步推进专业村建设,加快形成一村一品、数村一品或一乡一品,大力发展生态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镇,逐步形成以生态家园小区、畜牧养殖小区、生态农业小区、旅游观光农业小区建设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

2推进基地建设管理

目前,建德市的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成果。建德市的茶叶基地、柑桔基地、板栗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蛋禽养殖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并开始发挥效益。下一步,要坚决克服和有效防止“重建设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的不良倾向,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并把重点放到管理上。着重抓好茶叶、柑桔、板栗、莲子草莓、无公害蔬菜等基地管理。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在政策、资金投入上给予适当倾斜,使之成为有经济效益、有生态效益、有示范作用的样板工程。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

围绕提升六大主导产业,依托企业建基地,发展龙头带基地,形成与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加工布局。依托现有的加工企业,扩大农产品加工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大力推进绿色产品加工工业,力争在畜禽产品、有机茶、反季节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加工上有新突破,在精深加工上有新突破,在加工出口创汇上有新突破,突出建好绿色产业加工工业园。大力扶持和培育有机茶、无公害蔬菜、鲜蛋等加工型龙头企业,着力解决分散农户与产业经营、规模化生产的矛盾。帮助企业与农户对结、与市场对结,并建立完善的经营诚信机制。帮助企业与农民正确应对市场变化,共同抗御市场风险,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思想,实现双赢目标。鼓励、支持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推广单位和科技人员与生产企业、基地和农户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创办科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实体。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商标注册,参加产品质量评比和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标识,创建精品名牌,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和推介,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近年来,建德市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可以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领先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民渴望科技,农村呼唤科技。但计划经济体制下,遍布农村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由于缺乏内在动力,与农民利益严重脱节,暴露出很大的局限性。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让科学技术走进千家万户。加强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改革现有农技推广服务体制,努力形成以乡镇为纽带,以村组为基础,干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发挥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的作用,积极开展农民应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倡导农技人员送技术下乡,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发挥作用;抓好农业科技推广,积极同有关农业科研院所建立各种“产、学、研”基地,在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同时,促进农科教的有机结合,重点抓好各类高效种养模式的应用,重点推广生物工程、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信息高新技术。各乡镇要配合农业、科技等部门,引导农民逐步树立科技意识,学习科技、依靠科技、运用科技脱贫致富。

5推进农产品销售服务体系建设

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特别是要建好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市场,二是抓好流通队伍建设。在继续发挥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积极支持的民间中介组织,多渠道搞活农产品流通。特别要引导组建营销型的联合体,开展对外农产品营销。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以及气象气候信息和市场预测分析。

篇4

关键词:电动汽车 充电基础设施 建设 政策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023-02

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稳步推进,根据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初步统计,截止2016年6月底,全国已经建成公共充电桩8.1万个,比去年底增长65%;随车建成的私人充电桩超过5万个,比去年底增长约12%。1~6月份全国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超过6亿千瓦时,替代燃油20万吨,电动汽车的发展对能源结构调整和城市环境的改善贡献较明显,同时社会用电量也将出现新的增长方式。各地企业参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积极性较高,截止目前参与其中的相关企业已超过600家。

根据发改委《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集中充换电站1.2万座,分散充电桩480万个”,由此可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将进入高速发展期,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扶持政策落地、建设投资和设施运营等方面也凸显了许多问题。

1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扶持政策

2015年下半年国家密集出台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扶持政策:《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说明我国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上坚定地走“以政策鼓励,积极引导”路线[1],尤其是在《关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奖励政策及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各省应在2016年4月底前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上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以及能源局备案,否则将不能享受中央财政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截止到2016年6月份,已经有8个省16个地市出台了与此相关的政策,其他省市政策仍在陆续出台。

国家和地方相关鼓励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进一步刺激了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充换电设施的建设。

2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面临的困境

2.1 充电难问题

“充电难”问题突出,目前公共充电桩仍然十分稀缺,还远不够完善。但私人充电桩的安装未被列入住宅建设硬性配套,多数住宅小区都因为涉及安全、责任及管理等诸多问题阻挠建设,导致充电被卡在“最后一公里”。充电桩建设问题是电动汽车推广的“牛鼻子”,充电不便和用户体验差是电动汽车推广不畅的最大瓶颈。

2.2 建设收益问题

电动汽车发展目标宏大,需要巨量的资金支持。作为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国家电网早在2006年就开始在部分城市进行充电站试点建设,目前,国家电网正在加快与各级地方政府合作,加快充电站的建设进度,同时也在停车场、住宅区等地方建立大量充电桩。此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能源公司也纷纷开始建设各自的电动汽车充电站 ,但是已建成的充电设施多数利用率不高,前期投入难以收回,而这样的局面一时难以打破[2],导致了追求商业利益的社会资本望而却步。

2.3 政策落地问题

国家虽出台了许多充电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但各地响应明显滞后,并没有制定出相关简化流程、鼓励制度和详尽的可执行方法以便政策落地。因此具体到各地,充电设施建设投资门槛仍然较高,投资者仍有很大顾虑,这阻碍了社会资金的进入。另外当前对充电设施发展仍然存在认识不统一、配套政策不完善、协调推进难度大及标准规范不健全等问题。

2.4 与市政规划的协调问题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的发展规划与土地、电力、小区、公共停车场等市政问题密切相关[6],某些方面可能与现有城市规划或相关行业规划有冲突,因此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利益,出台科学的充换电设施建设发展规划,也是充换电设施建设面临的难题。

3 问题解决办法与建议

3.1 充电设施的布局

根据4部委联合下发的《通知》,按“适度超前”原则,供电企业要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积极推进现有居民区停车位的电气化改造,确保满足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用电需求。对公共停车位,应结合小区实际情况及电动车用户的充电需求,开展配套供电设施改造,合理配置供电容量。新建居民区停车位配套供电设施建设应与主体建筑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结合实际条件,建设占地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机械式与立体式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3]。

随着充电网络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互联技术,建立公共充电网络使用客户端,精确、及时定位各充电站使用情况,服务于电动汽车客户。

3.2 投资放开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充电网建设,以“谁投资谁收益”原则,降低投资门槛。并要根据国家优惠政策制定出台符合本地发展的执行办法,政府给予绿色通道,加速布局充电网络。充电基础设施的初始阶段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驱赶”,但是经济利益的“驱动”才是更有效的出路。只有充电网络建设达到一定的规模,消费者才能消除顾虑,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充电设施运营效益才能提高,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3.3 政策层面

(1)目前家已出台诸多优惠政策,各地应统筹协调,把政策真正落地,提升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和消费者的信心。同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充电设施网络的规划布局,与市政规划和电网规划是紧密相关的。所以科学合理、兼顾各方利益的充换电设施网络布局规划至关重要,政府部门应集思广益,在充分论证后出台实施。

4 结语

电动汽车发展是缓解我国环境压力和石油能源压力的重要出路,国家虽出台了许多利好政策,但现阶段阻碍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仍是充换电设施网络发展慢与不够完善的问题,而“充电难”又影响了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意愿,导致建成的充电设施利用率不高、收益低,进而又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将现阶段国家扶持政策落地,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出台科学的充换电网络布局规划,破解受困“充电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当前突出而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田博.电动汽车及其充换电服务网络发展相关政策研究[J].能源技术经济,2012,24(3):23-27.

篇5

【关键词】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

一、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武进区信息化建设发展情况简介

武进区很早就重视本地的信息化建设,早在2004年武进区就编制了《武进区信息化建设规划(2004~2010)》

2004年武进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以武进电信公共信息网、武进有线电视网两大网络为核心,以移动网、联通网为补充的宽带城域网已基本建成。

近几年,随着武进区新农村的建设和率先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农村“新三通”(行政村通光缆,自然村通宽带、通有线电视)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全面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形成了农村信息化管理、农业信息化服务、廉政信息化监督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有益局面;各类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不断延伸,为农民送上多渠道多领域的实用信息;本土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万家鲜”和“淘常州”作为其中杰出代表,受到老百姓的关注和喜爱;加紧建设肉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消费者实时提供所购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的重要信息。

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武进区委、区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智慧武进”的战略决策,“智慧武进”是武进建设的发展源泉和前进动力。通过几年的努力,“智慧武进”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立足于“智慧武进”的武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在近几年的建设下,武进区逐步建设了武进区“三合一”网络平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资三化”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交易平台、花木市场交易信息服务中心、企业信息化“SaaS”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于农村的信息化平台。

(二)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村信息化建设政府支持不够

最近几年,虽然武进区在农村信息化方面有所重视,在财政上也有所投入,但是其投入的力度对比工业和服务业上的投入来说还是有巨大的差距。早在2004年武进区已经有了《武进区信息化建设规划(2004~2010)》,但是针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至今仍旧没有出台,这就造成武进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被动的前进,完全依靠上级部门的要求来建设。

近几年来,武进区政府开始大力对农村信息化投入,武进区“三合一”网络平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资三化”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农村信息化平台相继投入使用,且内容日益丰富,但是不能掩盖这些平台提供的信息分散不统一、信息数量少、信息不容易查询等一系列问题。

2.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设施和技术落后

最近几年,武进区农村信息化网络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由于覆盖全区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设完,尤其是在武进区西北的几个镇、村,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方面,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与其他先进地区和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最后一公里”问题长期存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网络、固定电话网络、移动电话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络等在内的信息网络以及信息化技术设备。虽然最近几年武进区加大了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但是与武进城区相比仍旧存在的相当大的差距,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开展,武进区农村电话普及率和广播电视覆盖了都接近了100%,但是农村的互联网络的普及率还是远远落后于城区水平,特别是一些农村困难户,一些子女住在城区的老年村民等对互联网仍旧是一知半解。武进区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基层政府的财力不足,无法保障和支持基层农村信息化的大量资金投入,像光钎入户等高速上网手段等在“最后一公里”无法连接到村民家,导致农村互联网络的带宽还很低。

3.农村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

“截至2012年12月底,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56亿,比上年增加1987万,增长14.6%,与2011年的8.9%相比,增速有所加快。截至2012年12月底,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3.7%,较上年提升3.5个百分点,与城镇互联网普及率(59.1%)仍有较大差距,相差35.4个百分点。” 农村农民的网民虽然增加很快,但是普及率仅仅只有23.7%,而且随着农村青壮年不愿留在农村,使得留在农村的人普遍年龄较大,对于新鲜事物互联网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因此,互联网对于普通老年农民来说新鲜的事物,并没能得到足够重视,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的大龄农民很少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变革。

农村信息化需要大量的青壮年来投入技术开发和建立信息化体系。然而年轻的有文化的有激情的青年在考入大学跳出农村后,都不愿再回到农村创业,而留在农村的年轻人的文化技术水平往往都不高。从而忽视了农产品信息化所带来的商机。

二、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武进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随着武进区的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必然受到本地的社会、科技、经济、人才、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面就影响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素进行分析。

篇6

2011年以来,我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县“十二五” 规划发展目标,结合供销社实际,积极发展社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完善基层网络,增强服务效能,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大力实施“新网工程”建设,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狠抓社有企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运行良好。2011年以来,全系统努力开拓经营业务,加强社有资产管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脱颖而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稳定增长,2011—2015年超额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目标任务。五年全县供销社系统实现经营服务总额28亿元,比“十一五” 末 增长11.2%,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06%,其中商品销售总额完成17亿元,同比增长13.2%,完成目标的112%;完成农副产品购进2.6亿元,增长11.3%,完成目标的109%;社有企业汇总实现利润228万元,增长32%,完成目标的107%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提前两个月完成目标任务。

(二)狠抓农资供应服务,确保全县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是认真作好农资市场供求情况的调查。每年县社组织人员对全昙农资市场供需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清情况,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同时,加强与生产企业的衔接,积极落实货源,为全县发展农业生产备足了农资商品。二是规范农资经营,着力打造供销社农资“放心店”和连锁经营网络终端。积极配合工商等有关部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让农民在供销社的农资便民店里买到安全放心、质优价廉的农资商品。三是积极维护农资市场秩序。全县各级农资经销网点严格执行农资经营政策,明码标价,敞开供应,为稳定物价,维护市场秩序,减轻农民负担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2011—2015年,全县供销社系统供应各种化肥达到31万吨,供应农药900吨,农地膜176吨,保证了全县农业生产对农资的需要,充分发挥了供销社农资市场主渠道的作用。

(三)狠抓“新网工程”建设,夯实为农服务基础。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扶持供销社发展“新网工程”的有关政策,积极主动做好项目筛选、储备和申报工作,并采取多元化投入方式改造农村传统流通服务网络,着力构建农资经营、农副产品购销、日用消费品经营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网络”,为服务“三农”搭建好平台。全县供销社系统已发展农村流通经营服务网点近680个,使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现代流通中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

(四)狠抓农村专合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我们围绕全县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生产,积极引领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发展、规范、提升”的要求,狠抓了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全县供销社系统规范发展专业合作社30个,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民社员3100个,带动农户4289户。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全县供销社结合当地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规划,在新农村重点村联合村、支“两委”,采取多元化投入方式组建村级综合服务社,大力推行“一村一社(综合服务社),一社两店(农资及日用消费品经营农家店)”为农服务经营模式,从解决农民急需的服务入手,安排经营服务内容和项目,以经营支持和带动公益,并积极引入连锁经营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为农服务水平,目前,全县供销社系统累计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56个。

(五)狠抓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强力推进鲜活农产品产销对接试点工作。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2011〕59号)文件精神,落实商务部等七部委和供销总社关于搞活农产品流通电视电话会议的工作部署,载止目前已建立农产品直销门市一个,进超市3个。

(六)狠抓城乡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按照省、市. 县党委政府要求,我们把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试点,务求工作实效,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县已改造乡级具有储存、交易、分拣、集散、初加工功能的再生资源集散中心,新建或改造乡镇回收站17个,新建或改造村级回收点111个(含流动回收点),农村可利用垃圾基本得到回收。

认真贯彻落实十和中央关于供销社体制改革精神,按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一个宗旨: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狠抓一条主线:稳定与改革发展主线;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直属单位改革发展,一手抓对全县供销社系统的行业管理、指导、协调、服务,实现经营性与公益性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突出五个重点:大力推进“新网工程”建设、积极实施项目兴社战略、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供销社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打造农副产品外销平台。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县供销系统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社有企业的经营规模增长,供销社服务现代农业、搞活城乡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量,为我县经济发展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全力推进“新网工程”建设

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资料现代流通网络、日用消费品连锁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到“十三五”末,全系统在现有

基础上再培育和发展各类连锁经营龙头企业5家,创立和塑造7个以上县域连锁经营网络品牌和8个配送中心;新建各类连锁经营网点1000个,改造各类连锁经营网点800个,总数达到1500个以上,网络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各类网点或经营服务延伸至90%的行政村,形成贯通城乡、便捷高效、综合服务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二)做大做强社有企业

通过改革、重组,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建一个市场,带动一片产业,富裕一方群众”的目标,力争使年销售额突破6亿元,联合区内外生产、流通、科研等不同类型和领域的企业和单位,开展跨地区、跨行业销售、加工。围绕农资、再生资源.烟花爆竹仓储销售等板块的优质服务,使年销售收入达5-6亿元以上。

(三)大力实施项目兴社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兴社战略,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提高项目工作水平。到“十三五”末,全县培育1-2个年销售额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四)构筑为农服务体系

1、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带动能力。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壮大一批经营机制活、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管理规范、产品特色突出的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批品牌化农副产品,促进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等网络的有效对接。到“十三五”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90个以上,村级综合服务社80个,辐射带动农户1.8万余户。

2、完善行业协会服务。加强供销社系统行业协会建设,增强协会服务功能,强化行业自律,反映行业诉求,推动行业诚信建设,不断提升行业协会的影响力。每年发展1个涉农专业经济协会,使各类协会的总数达到15个以上。使协会真正成为行业的代言人,政府的好帮手。

3、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大力开展人才培训。“十三五”期间,年培训农民500人次以上,年培训职工200人次以上,到“十三五”末,完成培训各类人才200人次以上,使我县供销社系统技能型人才所占比例达到10%,适应供销社发展的各类人才结构趋于合理,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基本满足为农服务需要。

(五)加强供销社基层组织建设

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总要求,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系为核心,以基层组织改造、组织体系建设、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为重点,创新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形成为农服务有力、组织体系健全、经济实力强劲、体制机制完善的供销合作社发展新格局,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加强对系统的指导、协调、监督、服务。每年县供销社选择1-2个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支持,力争经过5年的时间,使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加快恢复、改造和新建专业合作社。经营服务覆盖全县90%以上的村。

(六)着力打造农副产品外销平台

1、加快供销社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整合供销社企业现有仓储设施,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建成布局科学、特色突出、面向社会服务的仓储—运输—经营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企业,培育新的支柱型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2、着力构建农副产品外销平台。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政策引导、多元投资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网点设施,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建立便民、利民的流通网络。到“十三五”末,每个乡镇建成1-2个品种的农副产品购销型或加工型经营服务网络,使全县供销社系统农副产品购销额达2亿元以上。

四.主要困难和问题

篇7

关键词:智慧校园;评价指标;建设规划

“十三五”期间,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全面展开。按照学校发展要求和江苏教育厅《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评价指标》细则,对照各项指标与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对比、自评,探索智慧校园建设规划。

一、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评价办法

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评价项目共分师生发展、应用服务、数字资源、基础设施、组织保障五个部分。评价指标共28大类170小项,评价总分值300分,达标分值240分。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1.硬件建设

目前,我校以新校建设为契机,建成了覆盖全校基础网络,拥有万兆主干、千兆汇聚、百兆到桌面的校园计算机网络以及安防监控系统、消防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水控电控系统。教学用计算机教室8间、电子阅览室4间;多媒体教室126套;智能录播教室二套;网管中心存储、服务器、防火墙、网络督察等保障设备齐全。

2.软件建设

我校近几年先后建设了校园一卡通系统、数字校园综合管理OA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金蝶财务管理系统、银联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食堂收费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校园网站、安防系统、消防报警系统、水控电控系统、楼控系统等。

3.师生利用信息化的情况

多年来,通过各项培训,我校广大教师基本能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室开展教学活动,能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信息查询、信息、上传教学文件等。部分教师能够制作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建设题库等。不足之处:一是开展网上教学、集体备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能力不足;二是视频、音频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三是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意愿和能力不强。

三、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以“打基础、建平台、抓应用、促发展”为方针,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问题,目前亟待解决的有以下几点。

1.重硬轻软,利用率不高

我校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配备的同时,统一的管理还不到位,采用的服务外包方式后服务还不够及时;现有的硬件利用率不够高、软件应用不充分。

2.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滞后

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信息资源没有充分共享。应用系统建设推广滞后,特别是教学资源建设、师生应用方面相对滞后。

3.师生信息素养不够高

学校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虽然近几年参加校内外培训较多,但由于人员数量有限,仍然不能满足学校教学、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四、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我校自评分

1.师生发展

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发展(15分)、评价细则13条、自评得分8分;教师发展(15分)、评价细则13条、自评得分8.5分;校长领导力(10分)、评价细则12条、自评得分7分。

2.应用服务

评价指标包括应用服务融合(30分)、评价细则13条、自评得分17分;其他略。

3.数字资源

评价指标包括数字场馆资源 (7分)、评价细则3条、自评得分0分;其他略。

4.基础设施

评价指标包括校园网络(13分)、评价细则12条、自评得分10.6分;其他略。

5.组织保障

机构队伍(8分)、评价细则4条、自评得分5分;其他略。

五、达标建设所需时间

根据自评情况,目前,我校信息化建设自评分为138分,距离合格分数240分还有一定差距,在资金有保证的情况下,完成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大部分指标可在1~2年内完成,有关物联网项目等的完成时间约需3年。

六、 建设基本原则

智慧校园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一是要统筹规划,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二是分步实施,从软硬件、教育信息资源、课程、人员队伍等多方面分步实施、逐项推进;三是以应用驱动,坚持需求主导,应用为主。重点推进教育应用系统和教学信息资源库、学校信息资源库和数据中心的建设,尽快发挥作用。

七、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学校信息化建设将围绕“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突出“师生参与教学应用、全员体验智能管理”的理念,以数据中心建设和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系统应用为核心,以规章制度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推进全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和实现智慧校园建设目标。

2.具体建设目标

(1)在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带领下,积极推进有利于提高广大师生信息素养的培训与教育。

(2)完善校园基础网络建设和网络安全建设。

(3)启动全校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及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设,建设个人信息门户平台,完善OA系统;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实施数据分析及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4) 推进教学资源建设,丰富数字图书馆资源,完善数据中心虚拟化扩展及云平台建设。

(5)建立数据中心,实现全校网络行政管理、网上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实训等信息服务网络,提供数据服务、基础信息和管理载体,以信息化促进学校建设现代化。

(6)加强消防、安防、食堂消费、后勤服务等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7)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的同时,积极开展信息化讲座、培训、师生互动等活动。

(8)根据学校升格发展需要,逐步完善规章制度、经费预算和使用制度、运维管理办法等,形成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保障机制。

八、实施计划

1.完善数字校园建设(2016年)

积极推进有利于提高广大师生信息素养的培训与教育,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优化学校综合管理系统,推进OA系统的应用;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

2.数据中心建设(2017年)

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推进数据中心建设、物联网建设。逐步完善规章制度、经费预算和使用制度、运维管理办法等,形成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保障机制。

3.努力实现智慧校园建设(2018年)

逐步落实各应用系统,通过调试、培训、运行推广各应用系统。

4.完善智慧校园建设(2019年~2020年)

智慧校园建设没有终点,学校将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智慧校园的建设。

九、 政策保障与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由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导、总体规划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

2.完善管理制度

根据信息化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的需要,落实领导职责,确保任务和项目落到实处;逐步在管理部门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完善信息化工作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考核力度,并建立信息安全的监管制度,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3.注重队伍建设

加大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教师团队、服务队伍的建设力度,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建立激励机制

加强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检查和指导,并建立评估体系,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督导评估范围。积极组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观摩展评、教学软件征集评比等活动。

篇8

关键词:电动汽车;能源;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U46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电动汽车产业是快速发展中的新兴产业,国内外的发展程度不同;产业发展尚不成熟、不规范,技术在不断求改进和突破,相关政策也在调整中。

1、我国电动汽车能源供给设施的主要类型介绍

1.1、交流充电桩

交流充电桩是一种使用标准的充电接口,同时采用传导方式为配置车载充电机的电动汽车提供以电能为能源供给方式的装置,该装置通常具有监控、计费、通信及安全防护等功能,除此之外,还具有人际操作功能。交流充电桩对车辆进行充电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类方式,若按照安装方式分类可以分为立式和壁挂式,按照充电接口的数量又可以分为一桩一充和一桩两充等类型。

交流充电桩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体积轻巧,安装方便,使用简单,价格低廉,可以在各种类型的充电设施中被广泛应用,还能够被安装在停车场所及公司内部等公共区域中为人们提供方便;二是由于它只能进行慢速充电,因此对电池的寿命影响不大。但是与此同时,其充电时间也相对增加了,通常情况下,充满电需要6~8个小时,对车辆的使用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

1.2、充电站

充电站是由三台以上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所构成的,且其中至少应包括一台非车载充电设备。其作用是为电动汽车进行充电,除此之外,还能直接对车载充电设备及蓄电池进行充电。充电站是固定在地面上,将电网交流电能转变为直流电能,使用传导方式为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的大型专业装置。

充电站根据车辆的不同需求,分为快充式充电站和慢充式充电站两种,可以为商务用车、小型汽车、特种车等等提供不同的服务。充电站通常设置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居民区及商业区附近的停车库内,并同时提供型号相应的充电设备,为电动汽车提供优质的充电服务,为我国土地资源紧张及电动汽车日益增多的现状提供了一定的解决方案。

1.3、电池更换站

交流充电桩及充电站均属于整车充电技术范畴之内,也发展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但是在电池容量有限及充电所需时间较长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下,电动汽车能源供给设施在国内的应用范围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于是,采用电池组快速更换技术的电池更换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池更换站指的是使用电池更换的模式来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场所。目前,我国对商务车及乘用车等电池更换及底盘电池更换的方式已经进行了不少相关研究,总结出电池更换方式的优点,下面一一进行介绍。

一是使用电池箱进行快速电池更换,通常情况下,电动汽车用户在十分钟之内便可完全结束电池更换工作,相比于充电机及充电站等充电设备来说,其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并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快速更方便的充电服务。

二是对标准的电池箱进行统一集中的充电,这种充电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电网负荷最低阶段来对电池进行集中式充电,起到了良好的削峰填谷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考虑的话,也可以起到降低充电成本的效果,同时提高汽车形式的经济性,因为负荷低谷时段的电价相对较低。

三是能够实现电池的集中化管理,方便定期对电池进行统一的维护及保养,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电池的使用风险。

2、我国电动汽车能源供给设施的现状分析

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在所属27个网省公司,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标识、优化分布、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原则全面推进电动汽车允电站建设,计划建设允电站75座,交流允电桩6209台。2011年1月,国家电网公司指导意见,要求按照“换电为主、插允为辅、集中允电、统一配送”的原则加快允换电服务网络建设,全年计划建设允换电站183座及交流允电桩9211台,拟打造世界一流的电动汽车智能允换电服务网络。

南方电网公司大力推动电动汽车能源供给基础设施的建设,出台了多项电动汽车允电设施的相关技术标准,还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开展电动汽车交流允电桩和允电站的建设。

2010年初,中石化旗下北京石油分公司与北京首科集团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北京中石化首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主要利用中石化现有面积较大的加油、加气站改建成加油允电综合服务站。拟在通过试点后,其加油允电综合服务站最终将扩展到全市范围,进而扩展到河北、天津甚至更大范围。

此外,中海油与普天集团各出资50亿元成立的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正在加紧进行对电能存储贸易体系的研究,争取尽快拿出换电形式的电动汽车“加油站”样板。

总而言之,当前国内电动汽车能源供给设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如下特点:

1)各地均加大了电动汽车能源供给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并加快了建设步伐。

2)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下属省市电力公司、供电局是地区电动汽车能源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导力量。

3)各地对电动汽车能源供给设施建设方向的认识尚不一致;部分地区为促进区域内电动汽车能源供给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进行了区域内的系统安排。

4)在电动汽车能源供给设施建成之后的运营管理上,各地在运营主体、服务内容及运营模式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

3、关于我国电动汽车能源供给设施发展的一点思考

3.1、网络化

要想有效地运行的电动汽车的推广工作,必须构建一套以统一信息管理平台为基础的充换电服务及管理体系。在对充换电设施进行网络化建设的同时,应考虑其是否能够适应电动汽车在丰富性及可移动性方面的要求,并有利于推动充换电服务在国内的标准化发展,有利于实现规模化效益,有效降低系统运行所需成本。网络化运行管理系统是基于网络而建设的充换电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它的建设规划进程是跟随充换电网络的规划进行一步步发展的,最后形成一定区域内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的网络互联系统,最后各个区域内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通过互联网实现统一集中式管理。

3.2、注重新技术、智能电网的研发和应用

新科技的应用引导电动汽车走向成功之路,信息通信技术的智能控制使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系统的使用成为可能。各国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上越来越注重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及智能电网的建设。例如,通过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电网运营商能够世界监控和掌握电动汽车电池和运行信息,更准确的预知电网压力,避免电网负荷过大。通过智能电网可对电动汽车充电实行智能控制,监测运行状态,进行智能诊断,与电网实时通信,提高电网运行效率。

3.3、注重标准的完善和统一

从国内外已和正在制定的标准看,充电设施建设的标准化上存在多种方案,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行业组织都制定了自己的标准,标准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较差。在我国,国家四部委把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作为财政补贴的主要支持对象,这两种技术路线的电动汽车接口标准、功率标准不同,从而对充电设施的要求也不同。充电设施过高建设标准带来的高成本与过低建设标准带来的重复建设都会使风险加大。随着电动汽车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国政府和运营公司都十分注重标准的完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正。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正在慢慢的解决,所以发展电动汽车,将交通主动力向电气化进行转变,更好的促进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确保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良亮,张浩,倪峰,朱金大.电动汽车能源供给设施建设现状与发展探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14:11-17.

篇9

一、林业生产完成情况

截止到目前,上半年共完成造林13050亩,其中防护林10600亩、经济林1650亩、用材林800亩,绿化村庄35个,四旁植树20万株,封滩育林20000亩,新建林网65000亩,新建绿色通道58.6公里,新育苗2500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效果显著,全县没有发生一般以上森林火灾。

(一)实施重点绿化工程建设,提升全县林业建设水平。一是大力实施了精品绿色通道建设。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验收的“三高”原则,对永莘路、新博路、东郑路、庐山路、宁崔路、胜坨镇北路等路域进行高标准绿化,新建绿化带58.6公里,动用土方577.24万方,植树41.5万株。二是加大了重点水系的绿化建设。对永丰河永安镇段、溢洪河胜坨镇段、广蒲沟郝家镇段水系进行绿化,新建绿化带21公里,动用土方22万方,植树12万株。三是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与全县土地开发治理相结合,按照“小网格、宽林带”的标准要求,重点对黄河口镇利林片、永安镇五村片、胜坨镇巴东皇殿片、郝家镇耿薛片、董集乡胡家片、西宋乡五七片等土地开发片进行林网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林网6.5万亩,动用土方155.6万方,植树32.1万株。四是大力开展村庄绿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绿化村庄35个,植树10.4万株。五是精心组织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印发了《20*年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通知》,安排布置了县直义务植树现场,组织县六大班子领导和县直部门干部职工2000余人进行了义务植树。抓好重点绿化工程建设的同时,完成了全县林业贴息贷款营造速生丰产林情况的调研、20*-2015年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和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林业建设项目编报等工作,编制了具体项目建议书,计划在20*—2011年新建森林资源3.14万亩,使全县林业建设再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加大林业科技培训与推广,不断提高林业科技服务水平。一是大力开展了林业科技培训。以千村万户林业科技培训工程为载体,采取技术人员包乡镇与内聘技术员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基层和林业生产一线,通过举办培训班、田间地头的现场指导、发放科技明白纸和科技光盘等形式,加大林农群众培训。目前为止,已举办科技培训班22期,培训林农2800余人,印发科技明白纸4000余份,完成了全年任务的64.2%。二是加强林业科技服务网络建设。按照县有专家、乡镇有技术员、村有技术能手、户有明白人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林业科技服务网络,增强了林业技术服务的及时性、机动性和实效性。三是积极组织群众外出学习。先后组织全县10名林果大户到山东农业大学进行培训,21名有林果业发展潜力的村支部书记到沾化、蓬莱考察学习外地林果业发展经验,取长补短,推动我县林果业发展。四是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苹果套袋和果品保鲜库技术,杀虫灯推广面积达到1300亩,新建果品保鲜库10座,提高了林业科技水平,促进了产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森林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巩固全县绿化成果。一是以“林业执法年”活动为载体,结合全民义务植树节、“四五”普法宣传日和专项执法活动,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单、横幅、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加大林业法律、法规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全民爱林护林的自觉性,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执法大环境。二是充分发挥木材检查站作用,严打涉林违法行为。在加强日常巡逻检查的同时,大力开展专项木材整顿活动,严厉打击盗伐林木、无证运输木材的违法行为50余起,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3、4月份集中开展的打击无证运输冬枣苗的行动,有效震慑了涉林违法者的嚣张气焰。三是加强了苗木检疫,严防病源入侵。组织局森保站和种苗站的技术人员,加强外调苗木的检疫和消毒,严格苗木质量关,共检疫苗木20万余株,查处不合格苗木7000余株。四是严格办事程序,强化林政管理。加快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严格林木采伐管理,上半年共办理林权证43份,转让、分割林权证11份;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12份,间伐面积875亩,间伐蓄积2324.85立方米,做到了能不伐的不伐,能少伐的尽量少伐,促进了林木的有序开采,可持续利用。五是大力开展美国白蛾为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在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印发了《20*年美国白蛾防治预案》,新建有害生物标准测报站1处,投资70余万元订督导力度,进行森林防火检查10次,排查隐患8处,全县森林防火工作平安运行。

篇10

——社区公共服务覆盖全体居民。到2010年,街道建有具备政务服务、社区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和教育培训服务等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老年人福利服务机构,使社区具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文化教育、卫生保健、计划生育、健身娱乐、治安调解、信息咨询、流动人口管理等服务功能。

——社区自我服务不断完善。积极培育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到2010年,注册登记的社区志愿者占城镇人口的8%以上,居民自助和互助活动蓬勃开展。

——社区经营优质、便捷。通过多元投资,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逐步向连锁化、产业化、网络化、市场化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周到的服务。

——社区服务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每个社区工作服务用房面积不少于350平方米,规模在2000户以上的社区应按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配置,居民室外文体活动场地每百户不少于50平方米。形成以市、县(市)为网络平台、覆盖街道、社区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信息系统。

二、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覆盖

(一)加强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综合管理服务机构,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对社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结合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发就业岗位,挖掘社区就业潜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提高就业稳定性。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和有劳动能力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尽快实现就业。

(二)加强社区社会救助服务。加强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其他困难群众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街道和社区要建立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帮助。关心优抚对象生活,拓宽社区参与优抚保障的途径,提供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服务。大力实施社区老龄工作规范化建设、“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和“残疾人康复训练和服务进社区”工程,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快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依法维护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

(三)加强社区卫生、计划生育和文化、教育、体育服务。整合现有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资源,坚持政府主导,加快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居民提供优质、经济、便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社区读书、阅报、健身、文艺活动场所,每个社区都建有图书室,并积极推进电子阅览室建设。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网吧等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发展社区教育,街道(镇)建立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建立居民学校,组织居民开展政治、法律、文化、卫生、科技、安全、生活、文明礼仪、青春健康等学习教育活动。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配置相应的健身器材,增设适应残疾人、老年人特点和需求的康复健身设施。

(四)加强社区法律服务。积极推进法律服务业的各项工作向社区延伸和拓展,积极开展公益性、非营利性法律服务。组织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人员为社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社区安全服务。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加强社区警务室和综治组织建设,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安全服务机制。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治安巡逻和邻里守望等活动,增强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加强社区技防、物防设施建设,提高治安防范水平。抓好司法所组织建设,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加强社区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帮助、教育、转化归正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建立公共卫生、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等社区应急预案,提高社区应对公共危机能力。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

(六)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实施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流动人口管理、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等“一站式”办公服务,方便居民办事。政府部门承担的职能不得转嫁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对社区组织能够实施且有优势的公共服务,可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委托社区承担。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鼓励和支持具有公益性、服务性的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通过政府补贴奖励、购买服务、政策扶持、制定行业标准、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等方式,促进相关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职能。

三、建立社区自我服务体系,提高社区居民自助互助能力

(一)建立健全新型社区自助、互助服务机制。组织动员驻社区单位和居民开展邻里互助、志愿服务、慈善捐赠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利用、管好社区公益服务设施,为居家孤老、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的老人提供各种应急服务,为优抚对象、困难群体提供缓解生活困难的辅救助服务,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培育和组建以党团员为骨干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实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和签约制度,建立“服务储蓄”等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制度,吸引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和其他成员加入志愿者队伍。采取委托制的办法,将一部分社区公益项目委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承担,不断开拓社区志愿服务新领域。

(二)鼓励和支持社区民间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对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重点培育发展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服务的服务组织和公益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为其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经费资助。符合民间组织法人条件,可申请登记,纳入民政部门登记管理。建立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评估资助机制,一些公共服务项目可交给基础好、服务功能强的社区民间组织开展。

四、发展社区服务业,构建社区便民利民生活服务体系

(一)促进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业务,积极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洗衣、中介、维修、再生资源回收等各类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鼓励企业采取收购、兼并、特许加盟等多种形式整合分散的社区服务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综合利用。鼓励个体、私营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合伙经营等形式兴办社区服务项目,鼓励失业、待业人员自办或合伙兴办社区服务组织或通过小时工、非全日制工和阶段性就业等灵活方式参与社区服务。积极建设面向社区商业服务的信息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社区便民服务,发展网上交易、网上服务,利用现代流通手段,创新社区商业服务体系。

(二)发展社区物业管理和家政服务。发展物业管理服务,新建住宅区全部实行物业管理,旧住宅区要通过改造、整合逐步推行物业管理。鼓励发展家庭保洁、保姆等家政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托老、护理、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料的服务机构和服务项目,为居家养老提供良好的社区服务。鼓励驻社区单位将食堂、浴池、文体和科教设施等向社区居民开放,按照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五、发展农村社区服务,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围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要求,强化农村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社区警务综治、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农技服务、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广泛开展卫生保洁、慈善互助、应急救助等自助服务和便民超市、家政服务、农资供应等生产生活服务,探索构建政府服务、村民自我服务与市场化服务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社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志愿组织、民间组织的作用,组织和动员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身农村社区服务事业,拓宽服务领域,开发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内容。

六、完善保障体系,推动社区服务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加强社区工作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社区服务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规划部署。要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依托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经贸、教育、科技、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劳动保障、建设、文化、卫生、人口计生、环保、体育等部门,要按照社区服务发展要求加强业务指导,提高服务水平。各级政府及发展改革、经贸、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进一步制定促进社区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慈善、计生协会等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推动社区服务发展的合力。

(二)加强社区服务工作队伍建设。切实解决社区居委会成员及其聘用的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并使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而适当增长。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了解社区居民需求、提供为民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实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积极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优化结构。强化社区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形成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专业化服务与志愿者服务互为补充的社区服务队伍。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和培训机构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区服务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三)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各级政府要认真编制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并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规划和配置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依法在立项、审批、收费、产权置换等方面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相关费用。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建设等部门要加强对规划、项目立项、土地出让、工程建设、竣工验收等环节的协调、管理和监督,确保社区工作服务用房与小区建设、旧城改造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老城区社区工作服务用房,由县(市、区)政府牵头,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配合,按照服务居民、利于工作、资源整合为原则,多渠道解决社区组织工作、社会劳动保障、帮扶救助、卫生计生、社区警务、社区志愿服务、党建(老年、文体)活动、图书阅览等用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