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

篇1

关键词:数学阅读;数学思维;数学能力

何谓数学阅读呢?所谓数学阅读就是指学生根据所学的数学课本以及数学材料,将自身已有的和教师教导的数学思维进行整合、归纳与内化,最终理解材料所传递的数学知识,掌握渗透的数学思路,熟练使用数学方法的一种学习活动。在研读数学教材的时候,教师应当为学生理清楚说明文的主要脉络和所要阐述的数学思路,让学生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数学方法,达到学好数学的最佳效果。

针对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水平的目标,数学教师都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做呢?以下是笔者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和总结的几点:

1.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数学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了解,数学教材也好,数学题目也好,都是运用说明性文字来叙述数学知识的。也许在读说明性文字的时候,学生会产生一些枯燥而乏味的感受,为了克服这种情况,数学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以及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创设一些奇特而富有想象力的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例如,讲解一个定理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适当的情境,通过设问和自问自答,引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打开教材,看看课本上如何描述这一定理的条件和定理的主要内容,这样便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

2.加强指导学习,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当学生拥有一定的阅读兴趣之后,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必备的阅读方法,有了方法就如同大漠中行走有了交通工具。经过笔者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三步走”的步骤:

(1)列出提纲。第一步走就是列提纲,把要阅读的数学章节大致列出一个总纲领,包括本章内容的大概定理以及定义等重要知识点。

(2)分析重难点。第二步是分析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也是阅读过程中,关键用心和用力的地方,因此,一定要分析好哪部分是重点,哪部分是难点。

(3)阅读再思考。第三步是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材料,分析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把已经理解的数学知识点串成一条线。

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应当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大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分析重点难点,这样的话才能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合理安排好时间,把精力用在重点和难点上,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通过思考把前后知识点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拓展阅读内容,培养阅读习惯

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以数学教材为基础,广泛发挥其他数学科普读物的功效,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只有不断地将课本知识和课外读物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才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可鼓励学生阅读数学竞猜、数学历史、数学大世界等各种数学杂志。此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与数学阅读相关的活动,如数学发明展览、小科学家的创造作品展览等。这样坚持下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鼓励阅读提问,创造良好阅读氛围

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过程,我们在鼓励学生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强调,要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从数学教材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例如,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教师要引导大家共同探讨问题,找不到答案的时候继续阅读从书中找答案,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把不会的知识学会。这种阅读模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出一个良性阅读的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必要的贡献。

除此之外,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认知规律,不要过度地依赖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要过分地自己讲解,不给学生阅读的时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当研究学生的特点并将此方法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斌燕.数学教育展望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2

一、创设阅读情景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阅读活动之前设置良好的阅读情景有助于引导学生快速进行阅读活动,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既要注重在阅读课程之前进行有效地引导,也要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学生进行引导。在进行低年级阅读教学课程之前,设置简短而富有情趣的故事或者问题,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渴望。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阅读,能够在阅读中得到乐趣,而不是把阅读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情景之中,并且和小学生一起进行阅读、表演,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不是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学生在情景中进行阅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阅读的情景性,能够让学生在类似的情景中快速回忆起所学的知识,阅读效果更佳。

二、选择阅读内容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内容选择上,可以选择阅读教材上的内容来进行,也可以选择阅读教材之外的书刊杂志上的内容来让学生进行阅读。在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阅读材料的选取时,多选择童话故事、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等浅显易懂的故事,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既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又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加文学常识的积累,提高文学修养。在阅读内容选择方面,要避免空洞的说教,或者过于枯燥、晦涩难懂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进行阅读,这样可能使学生由于看不懂阅读材料而对于阅读活动本身产生抵触心理,达不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三、转换阅读方式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阅读方式之间的转换,而不是一种阅读方式一直进行下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材料和阅读后习题来确定对于阅读材料是进行精读还是略读,或者进行跳读,不同的阅读方式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对于阅读中生动形象的不同角色,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不必囿于传统阅读课堂教学中仅仅让学生进行阅读的单调形式。教师在进行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小组内互相朗读等各种方式来进行,阅读是一件安静的事情,但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比较活泼,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协同。教师还可以组织阅读后的讨论,就某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谈谈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发言,尽量不要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阅读之后的相互交流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思想,能够有效帮助小学生在进行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理解的偏差,并且学会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观点。

四、传授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对小学生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不如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之外进行阅读。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得到巩固和提高,所以教会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课程之外进行自主阅读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于各种阅读方法进行练习,并且在阅读之前让学生略读文章猜测大意,然后根据测试题有针对性地对于特定的段落内容进行精读,经常性地进行类似的训练,学生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在各种阅读方法中选择更合适的来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效果。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师角色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38-02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据此,反思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笔者从本校语文教师的备课本和日常教学过程看,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以作品内容的具体分析、知识点的落实为重点,仍是作品意义的解析者、权威意见的传声筒、思想道德的训导师。因而正确地转换教师的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成了改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而我们面临的另一现实是当今学生在作业负担下,课外阅读呈严重滑坡趋势。学生有效阅读量少,大量的时间放在应试练习上,“读”的应试材料居多。浅尝辄止也是阅读的一大弊病,随便拿到什么读物,读过翻过就算了,不加深入的探究。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势在必行,应该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尝试。要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不能坐等,更不能迁就于现实,取法乎上,才能有所作为。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特别强调“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些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修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标》中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意义上,教师要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成为学生的激励者。

首先,教师必须激励自己,让自己充满激情,这样才能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其次,教师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的激情能量。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用贴切而精练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到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爱书、买书、藏书的良好习惯

这个方面可以在课外阅读中慢慢展开。我想重要的第一步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对促进课内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方面,语文教师可以与其他教师合作,为学生适时提供必读的书目。这当然还是浅层次的,最重要的是,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把阅读当作享受,让他们体验到阅读本身是一件愉快的事。

笔者在新生入校时,就开始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导引,及时向学生新书信息。引导学生选购适合阅读的书籍,班上的同学交换阅读。平时,教师要多跑书店,见到好的图书,就鼓励学生到书店去看看,力求让学生养成逛书店的习惯。

有教师介绍的几十本书和平时介绍的好书作底,加上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与拓展,学生对好书的辩识与选择能力将大大提高,对学生日后的阅读是相当重要的。

3 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锻炼自主择取的能力

《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树立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

4 培育深入探究的浓厚兴趣与自能水平

有趣的导入,情景的创设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从长远的眼光看,激发学生一时的热情固然重要,而最根本的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本身产生兴趣,才能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良好的阅读素质,那才是终身受益的。探究是有一定难度的,除了情感的投入、初始的启动外,更要注意培养学生专注地在阅读中敢于解决困难的韧性与毅力。“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兴趣,远比课堂一时的热情深刻而持久。

5 提高学生对读物的品评、鉴赏及审美判断能力

高中阶段又是学生学习中较系统地进行语文学习的的黄金时期,也可能是一部分同学在这方面的最后的训练机会。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是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但是,往往是从应试的角度进行的,很少考虑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说起“品”,说起欣赏,我们往往想到借助音乐、图像乃至集各种功能的多媒体,但是值得强调的是千万别忽略了“文本”,离开文本而舍本逐末的“品”,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修养,电影、电视再发达,也离不开文本。

笔者为使学生的品评训练经常化、习惯化,专门设计了一个支撑性的作业,即在高一年级针对阅读(以课外阅读为主)进行思考与表达练习,名之曰“每日思考”,教师根据学生品评情况进行点拨与引导。一学年下来,学生的品评、鉴赏自觉性大大提高,品评能力也有很大进步,收到了多方面的效果。

6 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形式,使阅读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语文考试“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积累。还要注意检查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

在课堂评价中,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阅读的成功。有一次听课,上的是《拿来主义》,有位学生对教师归纳的“本文讲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提出异议,说这篇文章是讲“借鉴”外来文化的,根本没讲“继承”自己的传统,举“大宅子”为喻,虽然文中有“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是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这样的话,但这是为了形象地证明如何来“拿”,即如何借鉴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言辞有些偏激,但实在是很有道理的,新教材《教学参考书》上也明确地说是“全面而形象地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我想,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鼓励学生,不唯一地以自己或某些权威的话为准绳,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的正面强化。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认识自己,纠正自己,超越自己。

篇4

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起、思维一旦被打开,语文课便枝繁叶茂,学生的语文素养便有地生根了。

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也好,学习方式也罢,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尤其是在还没有完全理解、领会其实质的情况下,其功效恐怕只能是“有效但有限”了。“个性化阅读”也一样,我们在为它一路高歌的同时,也应该对它进行一些冷思考。原本就是为了表演给大家看的公开课自不待说,就是平常的课堂,不少教师为了“做到”平等对话,“体现”尊重学生差异,常常使整堂整堂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结果学生一无所获,教师也一头雾水,将“尊重”简单化、庸俗化,其课堂教学效果还不如原来的一讲到底,学生还可多少被动吸收点知识,故而不少教师慨叹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甚至对新课程改革也持否定态度。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二。

第一,不少教师、学生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有失偏差。什么叫“个性化阅读”呢?个性在心理学上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包括兴趣、习惯、气质、爱好、性格、智能等)的综合,是一个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同时,每个人的个性既包括许多与众相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许多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

由此,我认为“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因个性发展需要而根据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兴趣、阅读风格、阅读品质以及养成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健康的阅读习惯,从而在一定阶段内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不同学生的阅读个性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独特的心理特征。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学生却因“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了“个性化”,由“独特”引申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于是学生便挖空心思去找这种“独特”,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或哗众取宠、或游离主题、或断章取义,诸如“为什么炮弹就是炸不到育乞西呢?”(《蜡烛》)“韩麦尔是一个不务正业,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老师。”(《最后一课》)“父亲是因为失业了,怕儿子不赡养他,所以才爱他的儿子”(《背影》)“美国伞兵是一个怕死鬼,因为他的自私害死了法国一对善良无辜的农村夫妇。”(《勇气》)等等,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一堂课只要有这么一个问题,七嘴八舌争个不休,这堂课就算玩完了。

第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未能全面吃透,片面地将“个性化”作孤立的理解。导致引导、参与、纠正不力;民主有余,集中不够;放得有余,收得不够;讨论有余,总结不够;改革有余,继承不够。有时甚至沦为看热闹的旁观者、骑墙者,这个观点也称赞,那个观点也表扬,一味“捧杀”,在这样的理解下,课堂或许是活跃了,但走了偏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久而久之,我们也可能将培养出一批刁钻古怪、个性乖张的学生来,这与课程改革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同样是相左的。

为了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多元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以及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搞好“个性化阅读”教学,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将“个性化阅读”置于“三维目标”之下,尤其是要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逐步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志趣,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进行辩证的分析、引导、梳理和扬弃。

其次,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绝不能停留在活跃与热闹上,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除个别生成性问题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之中,或难点、或重点、或疑点、或关键点,总之是在某一特定的有较高探究价值的“话题”之下进行,绝不能让学生随便读一遍书就海阔天空的各谈各的感受与体会。

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探究

我们都知道:“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这些基本认识是对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认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再进一步,就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行为:教材以阅读选文为主,写作是阅读的附庸;教学以阅读为主,写作处于从属地位。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强调学生在阅读方面应注意“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教学目标首先是从阅读的数量着手的,一是要提倡扩大阅读面,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每个学段的阅读量都有一定的数量。因此,丰富的课外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只重视课内阅读教学是无法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课内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情感体验,而且在课外之余还要加强读书积累,不断培养语感。我们怎样让学生如饥似渴地进行课外读书呢?主要还是我们老师怎样去影响和指导他们。我在教学中积累了以下几点经验,与大家相互交流、学习。

一、阐明多读书的道理,让学生懂得多读书的好处

我们经常谈到:书籍不仅能使人目视千里、通晓古今,也能使人接过前人棒传至后人,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还能使人晓知明理,化解面临的各种矛盾和焦虑。从某个角度讲,书籍与人生可以说是同一个概念,要想有丰富的人生就得爱好阅读、善于阅读、不断地阅读。王蒙说:“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的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英国的培根说:“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能提高人的修养;读书是一种德性,能满足心灵的需要;读书是一种修行,能使人从繁琐的世俗生活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诸如以上这些道理,学生听多了,听明白了,会因读书对自己一生的重要性而促使自己去多读书的。

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老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大力宣讲读书的好处,更重要的是时时处处做出榜样,抓紧业余时间博览群书,以便在课堂上经典名著随口道来、如数家珍,时常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展示给学生看。这样老师在学生的眼里才会成为博学多才、有本领让学生崇拜的好老师,学生才能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共同突破难点,共同奋进。几年来,我在各种刊物、教学网站、报纸等发表的教学论文或文章,每次都在班上让学生读读看看,同时增强他们的信心,知道平时应该多注意积累。这样学生就会因为你的博学多才而配合你,因为你有恒心、善于积累而效仿,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如果老师光耍嘴皮子功夫,自己是个花架子,知识缺乏,或者不善于读书,其教学效果肯定不太好的。

三、合理加强辅导,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当学生的读书欲望激发起来后,老师就要辅导学生如何去书山文海里寻找适合自己的书籍读、如何合理利用课内外的时间,这是关键的。人生有限,时间宝贵,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去找书、怎样去读文章,我们应该正确辅导。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古罗马的塞涅卡也说过: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在心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们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因此,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有关目标给学生推荐好书刊。

在向学生建议读什么样的书时,教师要研究他们的兴趣、志向和才能,应以学生的年龄、心理接受程度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将帕夫雷什中学的十个年级分为三个学段:低年级(一至四年级)、中年级(五至七年级)、高年级(八至十年级)。他为低年级提供的大多是故事、童话、诗歌、寓言、神话,为中年级提供的大多数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为高年级推荐的则主要是文化格调较高的书籍。我们语文老师要做到有目的地利用班级借书时间,带领学生进图书室,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挑选读物。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当鼓励学生由赏读作品向自由创作发展,教学生写读后感,积极向校园广播、报纸、刊物投稿,让他们有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篇6

独立阅读课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是通过独立阅读课文教学这种形式,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养成独立的价值判断和对社会的认识,利用自我意识的发掘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实现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目标。

1 独立阅读课文更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从独立阅读课文的性质看,它完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的练习课,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或自学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

1.1 教师要做好课文阅读的引导

独立阅读课通常每篇只安排一课时,它简洁利索,重点突出,侧重自学,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教师更多的是引导作用。它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自主性,教师适时点拨启发,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学结合起来,从而打造一个真正的高效课堂。

1.2 独立阅读课文选择要有针对性

独立阅读课文要和本单元或本组课文有关联,通过独立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本组课文的理解和学习,教师要针对本组课文的关键点来进行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达到深化单元主题的目的。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2课《听听,秋的声音》,利用课件安排学生听读全文,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学生再次带着自己的想象快速读课文,讨论交流内心想象的画面:大树落叶、蟋蟀争鸣、大雁南去等等,通过交流再次对秋的声音进行理解,并在课文内容学习之后,组织同学进行课文的续写,培养学生的情操和语言表达能力。

1.3 独立阅读课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独立阅读课文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学会阅读,更有将阅读所得应用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人教版第八册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在阅读课文之前,先阅读课前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并在课文阅读结束之后,结合生活阅历和个人理解提出治理S河的对策。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之外,增加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明白按规律办事的重要性。

1.4 重视学生的参与感

就是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参与,学生完全独立自主地依照“独立阅读课”学习目标进行。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本组课文的侧重点在于语言表达的艺术,通过综合性学习,不断丰富语言,并学习用合适的语言进行交流,本组课文中有两篇课文为独立阅读课文,分别为《半截蜡烛》和《打电话》,这两篇课文分别是剧本和相声两种形式,剧本体现的是语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性,相声体现的是其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所独特的魅力。这两篇课文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让他们自己体会语言的魅力。或者分小组进行独立话剧的排练,并让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点评,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对语言的认知能力。

2 让学生挖掘自我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的好奇心是其学习的动力,只有主动性的学习,才会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自我意识的挖掘是独立课文阅读教学培养的方向之一,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课文的学习,并根据课文的侧重点,来探寻自我内心的共鸣。如人教版第12册第4组课文《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两篇独立阅读课文,在教学中,要侧重学生对自我意识的挖掘,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依靠不屈的意志和抗争的勇气,要依靠自己才能将生活继续下去,这种挖掘自我意识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转变其被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能自主学习,热爱学习。

3 通过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热爱生活

独立阅读课文的选择更多的只是作为教学目的的一个体现,是让学生能够根据这些课文的学习和认知,提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足够多的知识语言积累,进一步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带动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这些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获得了提升,也让他们对生活产生了热爱。语文课文就是生活的浓缩,而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认识生活,更好的热爱生活,达到心理上的成熟。

4 结语

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作为单元课文教学的辅助部分,更多的是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独立阅读课文的学习是对学生在精讲课文学习语文知识的一种补充,对学生培养阅读兴趣、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想无论是教学什么课文,其立足点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阅读中体验语文的魅力,从而真正的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 刘建梅.超越浮华,回归语文的本真――关于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03).

[2] 凌芝瑜.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

篇7

关键词:英语阅读;课堂提问;提问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66-2

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占主导地位,这几年的中考走向都是阅读分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更多的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我校初三英语备课组在研究本校学生的英语阅读现状和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思考从阅读课的课堂提问入手,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阅读课的课堂提问的几点思考

我们备课组总结出,在英语阅读课堂中,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老师直接讲的多,学生思考过程少。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备课组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集合每个英语老师的智慧和经验,思考出以下几点关于课堂提问的设计:

(一)设计提问要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如果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和“热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多问一些Why / What do you think... / Which is the best ...等需要学生动脑筋思考才能得出答案的问题,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努力学好英语。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分层次,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难重点,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简,由近及远,一步接一步,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例如教授关于“Audrey Hepburn”的阅读课文时,可以设计以下六个问题:①Who was Audrey Hepburn? ②What had been her dream before she entered the film industry? ③Which film made her famous? ④Do you think Audrey was successful? Why? ⑤What are some of the wellknown films that Audrey acted in? ⑥Why do people also remember Audrey Hepburn as a great humanitarian?

这六个问题的设计基本包括了这篇文章涉及的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等,通过抓住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心理,由浅入深地逐步分析,使学生掌握知识,逐步理解文章内容,向问题本质靠拢,培养分析理解能力,让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程度。

(三)提问设计应有“度”

这个“度”是有多层含义的,包括设计提问的难度、深度(设问要有铺垫性)、亮度(讲究感彩,提出问题,打动学生的心)、跨度(抓住教材重点、难点,要有集中性,加大问题容量)、角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度(紧扣阅读课文的内容)、密度(涉及阅读课文的主要方面)等,尤其是提问设计中的难易度的把握。提问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当然要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也要准备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留给英语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去回答,适时鼓励。在设计问题时,要看准,恰到好处,不能凭借主观想象,想当然,胸中无数,而是要通过摸底调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与学生换位思考。

(四)提问设计要“巧”,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我们老师总结:①要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选择比较式、填充补续式、追踪探因式、检查整理式等。②要讲究操作协调。注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方式等。③要防止提问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问题不能太深、太偏、太滥等。④要讲究提问的逻辑;问题要合理、适度,概念要清楚,表达要明确,答案要未知。在英语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巧”,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再举“Audrey Hepburn”这课为例,那些问题设计应该说是“巧”的:先投石问路,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情绪;然后再更进一层,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已尝到甜头,感到有兴趣;接下来再问,承上启下,探求因果,使提问跌宕有致;紧接着向深处探索,迫使学生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把握提问时机,掌握火候,启发引导。

(五)评价学生回答,要多样化,以鼓励为主

这个教学环节不能省。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要肯定学生什么地方回答得好,回答得正确,委婉表达什么地方回答得不正确,或不够正确,并指出原因。这样能使学生对掌握的知识是非分明,界限清楚,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学得扎实、全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态度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我们归纳出设计课堂提问的原则:确保适当的提问难度水平;每一个提问有明确的目标;使学生对于回答提问有明确的定位;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鼓励学生敢于冒险;确保学生在回答提问时主要关注的是意义;提供给学生关注语言形式的机会;要求学生评价自己的能力表现与发展。提问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从课堂提问这个角度,我们总结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以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为主,教师只担当辅助者,提供学生需要的材料和环境,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水平;教师提供的课堂问题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的答案,学生可以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有机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课文阅读内容,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论学生的表现好坏,教师都要给予正面的评价,鼓舞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对于学生表达的观点,给予及时的反馈,纠正其中的错误。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有层次,既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阅读课的课堂提问的实践和总结

我们备课组在思考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在每个单元的备课中,着重设计阅读课堂的提问,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经过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备课组在总结时发现设计好课堂提问有很显著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

1)教师能结合阅读课文,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意义、有目的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学生能在自己感兴趣的真实情境中的提问引导下,在尝试完成提问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己独立思考和其他学生相互合作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设法用所学语言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提高英语能力。

篇8

一、读前的指导要让学生有所欲

学生现在的学习压力大,很少去接触名著,即便有时间也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上网和玩游戏上,古典名著对其没有什么吸引力,所以教师要通过课堂的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让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有一定的期待。名著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有其一定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其主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还有其优美的语言和历史的穿透感。而我们的学生之所以不愿意看,是因为我们之前没有引导好,没有让他们真的静下心来,粗粗的翻看几页就弃之一边,当然找不到其中的乐趣。其实我们学生已经对名著有一定的了解,我们教师不妨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方式和视角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名著中的经典片段,也可以把一些经典的片段改编为戏剧,让学生自编自导,尽情投入到其中,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学生有了激情,教师再慢慢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名著。如果把阅读名著当做是一项硬性的任务,简单的规定学生每天必须完成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找不到阅读的兴趣,把阅读当做一种任务来完成,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读中指导要让学生有所得

在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以后,如何指导学生读书也很关键,初中的学生平时所能抽出用于读书的时间毕竟不是太多,教师必须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对于名著的阅读都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这里做简要的介绍:

1.翻阅简介法。一本书的前页会介绍关于作者的生平简介、书的主要情节、它所要表达的感悟或观点、人物性格、故事分析、写作技巧、写作背景、写作特色、等等。

2.研究目录法。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这就像是在出发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图一样

3.粗读。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材料。

4.跳读。是在阅读中,有意识的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句段或篇章而抓住读物的关键性材料的速读方法。

5.精读。这是关键的步骤,必须认真阅读文章,圈点批注法、评语批注法,心得感悟法弄清词句含义,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把握主题,用语特点、品味语句。并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摘要,抄卡片,写笔记,列提纲,绘图表等,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

三、读后指导要让学生有所悟

通过读书了解人,了解事,然后再悟人,悟事,再将所悟所思应用于生活学习中,是读书最大的用处。而我们大多数的同学在读书的时候更关注的是名著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而对于名著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悟不够,更不用说通过读书来浸润自己的思想,滋养自己的生命了。我们教师不仅应该引导我们学生读书,更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让快乐读书,快乐成长成为学生生活的常态。为了能让学生读书有所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读书时做好评语批注,就是读书时给文章加上批语和注释,写下阅读心得、评语。阅读心得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篇9

一、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曾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进行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注重数学教科书的阅读,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

2.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好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研究也表明,造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因此,要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中学数学阅读的特征

1.从阅读方式上看,中学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课程的阅读

首先,它的阅读方式不同于语言文学的阅读。这些阅读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所要阅读的文字内容。而数学阅读除了以上要求还有一些侧重,它侧重于分析、思考、体会。数学阅读与其他阅读的第一区别就在于更强调分析、思考、体会。

其次,中学数学的阅读特征在于图象、符号、图形、表格比较丰富,阅读数学符号和图像是中学数学阅读能力的重点,这些符号和图形的增加已经逐渐体现了数学阅读的真正方式和数学阅读的基本内容。

2.从阅读方法上看,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简洁性

数学教材的编写目的是要求它的文字、符号的应用直接到位,使用最能表达意思的最简单的数学语言。数学阅读要读每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并且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这就要求在进行阅读时,要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所阅读的教材内容进行设问、自我解答,然后再归纳形成到最初的文字叙述中。

3.从阅读技巧看,数学阅读更强调复读和理解阅读

通过阅读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听课;然后再一次阅读,阅读后做作业;作业过程中发现问题,再一次进行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的最简单技巧———复读。数学复读的过程既有推理思维又有抽象思维,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完成中学数学教学任务是非常必要的。 转贴于 三、中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1.有目的的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数学阅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从不想读转到愿读,从愿读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如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景,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导读提纲,减轻学生阅读的难度;举行一些诸如抢答之类的小竞赛活动,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和成功。

2.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

不少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意引导也不要求学生进行阅读,更没有提供机会和时间给学生阅读。这种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失去了训练和培养自学能力的机会。所以,教师应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阅读后,还应采取提问、测试等方式检查阅读效果,及时指出阅读遗漏或理解错误的地方。

3.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找到数学语言叙述的知识点

数学的阅读特点要求阅读教材要边阅读边思考,要抓住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进行阅读。但这种阅读方式对学生来讲比较困难,于是培养学生这方面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阅读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和它平行。这句话包含了三点内容,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的概念是两条直线永不相交,最后才是这段话的直接内容。阅读时就要让学生慢慢养成从前文的叙述到后面定理、定义形成的连贯阅读过程。

4.提倡有选择的复读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师都该重视的一个问题。倘若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不但可以学好语文知识,而且也奠定了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

一、鼓励学生质疑,注重指导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一定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质疑,以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善问和敢问,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的不同,可能会对文章的看法不一样,在理解上也存在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观点,教师不能直接地否定,而要多多地鼓励学生,启发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应用科学合理和灵活多变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为学生讲解一些有效的学习和阅读技巧,让学生深入地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指导学生回答疑问,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就一定要注重指导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务必设置好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地进行阅读。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可提出一些问题以有效地导入课文,比如,当你看到文章题目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还想知道关于这个题目的什么内容?教师通过设置一些问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比如,学习《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诸葛亮在少年时代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学生都想知道,进而会通过自主阅读进行探究。

三、师生之间加强交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传播知识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这同样也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影响更大,教师的话语可能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跟学生加强交流,明确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的收获和困难,经常性地指导学生纠正与积累,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并能够逐步增强自信心,进行阅读。此外,教师需要为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阅读的书籍,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四、指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多读和多记,只有如此,才可以厚积薄发,博闻强识。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当中,无论是在表达上还是在理解上,都需要积累丰富的语言。然而,由于课堂上的阅读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只是依靠在课堂上培养自主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在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补充学生在课堂阅读中的不足,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语言。只有使学生通过课内和课外阅读的互相补充、互相结合,逐步让学生具备更加丰富的语言素材,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可以有效地培养其自主阅读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一切尽可能的手段指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可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比如,开办读书知识竞赛、朗诵会等以指导学生多读书。

综上所述,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传播传统的汉语语言文化的主要方式。然而,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讲,更加需要教师的指导和长期地积累。在此过程当中,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反思与总结,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