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监测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监测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象监测技术

篇1

一、农业气象灾害指标

1.干旱指标。干旱指标指表征干旱程度的指标,是干旱灾害检测预测技术的核心所在。 由于导致干旱灾害的原因非常多,所以存在大量的干旱指标,各地往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干旱指标进行检测,从而对干旱灾害进行有效的检测和预测。就甘肃地区而言,干旱灾害是发生最为频繁的农业气象灾害,对当地农业造成了巨大破坏。甘肃常用的干旱指要包括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度指数等。

2.低温冷害指标。低温冷害是指温度较低而导致农作物无法汲取足够的热量,从而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的自然灾害。一般来说,低温冷害指标是由温度距平或者积温距平来表示的,各地区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低温冷害指标体系,从而对低温冷害进行有效监测和预测。在北方地区,大多使用5月到9月之间的温度距平值来作为低温冷害指标,这是因为这段时间内北方农作物出现低温冷害现象最为严重和频繁。

3.寒害指标。寒害与低温冷害类似,都会导致农作物因低温而受到伤害,不过前者多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从定义上来说,寒害多指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作物在冬季生育期间且温度高于0℃时,温度降低而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的农业气象灾害,常见的易受寒害农作物包括香蕉、荔枝、桂圆等。通常,寒害指标由寒害最低温度、持续时间、负积温等表示。

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技术研究

1.农业气象灾害地面监测。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中,地面监测是最关键的一环。这是因为地面监测没有延时性,能够及时反馈监测信息,同时具有极高的准确度。不过,地面监测同样有着监测点距离过于分散,监测过程时间长,检测工作费力等缺点,需要不断改善优化和创新进步。一般来说,地面监测的对象多是土壤,通过监测土壤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同时结合相应的气象灾害指标,可以非常有效地实现监测目的。对甘肃地区而言,干旱灾害是最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故而其对农田干旱相关参数的监测非常重视,其中农田蒸散量更是监测的重中之重。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飞速发展,农业气象灾害检测技术也得以有效创新和进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同时结合物联网、气候学模型等,可以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技术提供新的监测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可以预见,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农业气象灾害地面监测工作将会做得更好。

2.农业气象灾害遥感监测。遥感监测是指利用航空或者卫星等手机环境的电磁波信息,从而实现对远离的环境目标进行检测识别环境质量状况的先进技术。将遥感监测应用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中,能够对较远距离的气象参数进行有效监测。遥感监测技术在干旱灾害监测方面的应用是最常见的,通常是利用热惯量法以及作物缺水指数法进行监测,部分地区也会利用雷达来监测当地各区域的土壤水分,从而了解土壤湿度、温度等参数情况。随着遥感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技术开始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并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工作中取得了亮眼成绩。遥感监测除了在干旱灾害中有所应用外,还在低温冷害方面有所尝试,同样为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和治理起到了极大帮助。

三、农业气象灾害预测技术研究

1.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础的预测技术。预测离不开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与研究,因此数理统计方法是农业气象灾害预测技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通过对历年气象灾害数据的深入分析,同时利用其对应关系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来进行预测。除了建立数学模型之外,还可以依靠多元回归方法来对气象灾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其中,温度、湿度等都是非常重要而关键的数据。在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历年农业气象灾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最关键的还在于有效应用。将监测结果与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有效判断当前灾害指标是否存在异常,从而达到预警目的。

2.基于GIS技术的农业气象灾害预测。GIS能够广泛应用于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工作之中。例如预测最低气温时,可以通过地理信息技术来对预测进行修正,从而保障预测的准确性。在修正时,一般是从相应的地理?⑹?着手,如经度、海拔等。除此之外,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还能够制作农业气象灾害图,这比常规的数据资料更加直观,从而能够以更加立体的形式来展示预测结果,并使其更加简单、方便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3.灾害预测及系统。灾害预测的主要目的在于及时了解灾害信息,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严重损失。所以,及时并让目标用户最快获知预测信息非常重要。那么,相关部门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系统,把灾害的监测、预测和信息相结合,是目标用户能在最短时间内通过该平台来了解相关监测信息和预测信息。同时,相关部门必须做好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工作,在该平台上及时相应的灾害预警信息和防护措施,以便当地人群及时进行灾害防护。另外,气象部门给出的灾害防护建议和措施必须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深度考虑气象灾害与当地农作物种植面积、类型的情况下,最小化气象灾害造成的破坏。

篇2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技术;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3-(页码)-页数

随着工业和科学的发展,环境监测的内容也由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包括对生物、生态变化的监测。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往往不只是测定其成分和含量,而且需要进行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监测。对物理污染因素(如噪声、振动、热、光、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和生物污染因素,也应进行监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确切地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群、生物的生存和生态平衡的影响程度,从而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1.环境监测技术的相关理论

1.1环境监测技术的概念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检测过程一般包括:确定目的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技术不仅包括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放射分析法等分析测试技术,还应包括布点技术、采样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综合评价技术等。因此,环境监测技术涉及的知识面、专业面宽,它不仅需要有坚实的分析化学基础,还需要有足够的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气象学、地学、工程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1.2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意义

环境监测是开展环境管理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制定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依据,开展环境监测的目的及意义主要包括:评价环境质量,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制定环境法规、标准、环境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收集环境本底值及其变化趋势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以及为确切掌握环境容量提供科学依据;揭示新的环境问题,确定新的污染因素,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方向。

2.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

2.1环境监测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伴随世界经济与工业的快速发展,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保、节能减排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作为污染物控制的重要检查和监测手段,环境监测行业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环境监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发展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第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发展阶段或主动监测、目的监测阶段;第三、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

我国环境监测起步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已经从单一的环境分析发展到生物监测、物理检测、生态监测、遥感、卫星监测。用自动连续监测逐步替代了原来的间断性监测。检测范围也从一个断面发展到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全国。

最基本的化学分析法在很多场合还在应用:如重量法常用在残渣、降尘、硫酸盐等的测定中,容量分析法被广泛用于DO、BOD、COD、酸碱度、总硬度、氰化物等的测定中;应用更多的为仪器分析法:如光谱分析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荧光射线分析法、荧光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等),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离子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等),电化学分析法(极谱法、溶出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库仑分析法),放射分析法(同位素稀释法、中子活化分析法)等。许多新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已得到应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气相色谱-富里叶红外光谱仪(GC-FTIR),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流动注射分析法(FIA),酶免疫检测(EIA)。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三S技术在环境科技上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和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并正在迈向标准化。而且,环境监测信息、环境管理政务等实现对公众的公开化,监测系统紧扣环境管理和社会公众的需求,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提升了环境监测的形象。

2.2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

虽然近些年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监测系统整体能力不强;监测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监测管理水平较低;实验室认可普及度不高;标准物质缺口较大;环境标准未国际化;监测技术配套性差;经费投入不足;可测项目不多;大精仪器、检测系统大多依靠进口;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等。

另外,中国的环境监测行业起步时间较晚,目前国产环境监测设备生产企业100余家,年产值在6亿元左右,约占全国环保产品产值的5%左右。大多数环境监测设备生产企业存在规模小,企业管理水平整体不高,产品模仿程度较高,与外资品牌产品相比技术含量低,使用寿命短、市场占有率低。

3.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我国环境监测暂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是我们对于未来的发展应该有信心。为了保障人们呼吸清新空气、饮用干净水、享受放心食品,我国正在全力加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染的防治工作,安全处置危险废物,确保空气、水源、海洋、放射性、电磁辐射等的环境安全。对于未来,环境监测技术正在由经典的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由手工操作向连续自动化迈进;由微量分析(0、01%~1%)向痕量(

篇3

关键词: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分析检测;应用

1.技术简介

气相色谱[1-3]分析法是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由于其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选择性好、样品用量少、检测灵敏度较高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分离气体和易挥发或可转化为易挥发的液体及固体样品。色谱法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方法,它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或吸附系数、渗透性),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这些物质在两相中进行多次反复分配而实现分离。在色谱技术中,流动相为气体的叫气相色谱,流动相为液体的叫液相色谱。

气相色谱法其流动相为气体,固定相有固体吸附剂和有机液体。固体吸附剂品种少、重现性较差。样品用得较少,主要用于分离分析永久性气体和Cl~C4低分子碳氢化合物。气--液分配色谱的固定液纯度高、包谱性能重现性好,品种多,可供选择范围广。因此,目前大多数气相色谱分析是气液分配色谱。将待测试样进行化学衍生处理法(简称CFD法),可用以分析高沸点,强极性,腐蚀性以及热不稳定性化合物衍生法种类,用于色谱试样处理的衍生法主要有:硅烷化法、成肟或腙法、酯化法、酰化法、卤化法、环化法及无机试样衍生法。气相色谱法具有以下的特点:

(1)分离效率高:一根长1~2m的色谱柱,一般可有几千个理论塔板的分离效率,对于长柱(毛细管柱),甚至有一百多万个理论塔板分离效率,可以使一些分配系数很接近的以及极为复杂、难以分离的物质,经过多次分配平衡,最后可以得到满意的分离。

(2)灵敏度高:在气相色谱分析中,由于使用了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可以检测10-10g的物质。在水质分析中可测出质量分数为10~10-9数量级的卤素、硫、磷化物。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中,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5~0.00002mg/L,相应的标准限值0.5~0.00012mg/L,满足分析评价要求。

(3)选择性高:对性质极为相似的烃类异构体、同位素、旋光异构体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

(4)分析速度快:通常一个试样的分析可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内完成。某些快速的分析,一秒钟可分析好几个组份。地表水中的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滴滴涕(DDT)及其7种异构体,性质很相似,在气相色谱仪上一次进样,用20min可以完成分离测定。目前,一些先进的色谱仪器通常都带有微处理机和自动进样系统,使色谱操作和数据处理的高速度得以实现。

(5)应用范围广:气相色谱法可以分析气体样品,也可以分析在允许工作温度范围内汽化成气体的液体样品和固体样品,不仅可以分析有机物,也可以分析部分无机物,因此应用范围十分广阔,在化工、医药、食品、农药、环境监测、水质监测和自然科学研究等领域都有普遍的应用。

由于气相色谱法其具有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选择性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分析、药品质量检验、天然产物成分分析、食品中农药残留量测定、工业产品质量监控等领域。

2.技术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2.1在室内空气及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据报道少数发达国家已将GC/MS系统列为水中有机物的监测分析方法和标准分析方法,成为有力的鉴定工具。气相色谱分析法在环境水和废水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水中复杂、痕量、多组分有机物分析,GC是强有力的成分分析工具,而MS是能给出最充分信息的结构分析器。二者的结合常常成为首选的分析方法。

甲醛测定常用酚试剂法,这类方法易受醛类化合物干扰,且显色剂保存时间短(4℃、4d),显色后吸光度稳定时间短(1h)。据文献报道,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甲醛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因仪器价格昂贵,难以普及。但是气相色谱法测定:经2,4-二硝基苯肼衍生成2,4-二硝基苯腙,用环己烷提取,以OV-17与QF-1混涂色谱柱分离,用ECD测定,当采气量为10L时,其最低检出浓度为0.01mg/m3,衍生反应在60℃水浴中15min即可完成,因此该方法是目前最先进的检测空气质量甲醛的检测技术方法。

空气质量的其他指标方面,如多环芳烃污染等,复旦大学的陈正夫、陈思华介绍了利用色谱保留值结合质谱信息鉴定多环芳烃在焦化废水形态分布分析中的应用研究[4]将多环芳烃的Lee保留指数推广到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条件和范围,探讨全过程跟踪式的焦化废水采样方式,最终该分析方法被证实切实、有效。

2.2在水质分析及污水处理效果检测中的应用

气相色谱法是采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一种色谱分析方法。它是近50多年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分离、分析技术,主要用于低分子量、易挥发有机化合物(约占有机物的15%~20%)的分析,目前从基础理论、试验方法到仪器研制已发展成为一门趋于完善的分析技术。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80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的分析方法,有57项采用气相色谱法。

水源水中丙烯酰胺的测定[5]根据丙烯酰胺在pH1~2的条件下与新生态的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α-β-二溴丙酰胺,用乙醇乙酯萃取,以(10%DEGS+2%溴化钾)色谱柱分离,以GC-ECD测定,其最低检出量为0.015μg;水源水中环烷羧酸的测定是利用三甲基氯硅烷为硅烷化试剂与环烷羧酸衍生后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mg/L,衍生反应在35℃水浴2min即可完成。

在水处理的厌氧发酵过程中,选用不同的菌种产生不同的气体、不同组分、不同含量的气体需选用不同的条件进行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的高天荣、肖怡玲、徐锐等人[6] 通过实践,用HP4890D气相色谱仪和常用固定相摸索出包括O2、N2、CO2、H2和CH4的测试条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5年11月哈尔滨水污染情况的检测,就是用GC来进行的。

溶胶凝胶柱是一种新型色谱柱,具有耐高温、分离效果佳、重现性好、制作工艺简单等特点。南京师范大学王东新采用新型的溶胶凝胶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可直接对饮料中的苯甲酸进行测定,而无需将苯甲酸衍生化,避免了衍生过程带来的误差。

2.3在有机纯度标准物质定值技术方面的应用

标准物质(RM)是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确定的特性值用以校准测量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一种材料或物质;其一种或多种特性值用建立了溯源性的程序确定,使之可溯源到准确复现的用于表示该特性值的计量单位,而且每个标准值都附有给定置信水平的不确定度[7]。量值准确是标准物质的重要特性,为给标准物质准确定值,需要研究高精度、高准确度、可溯源的分析方法。标准物质的定值是按照ISO导则35的要求进行的,有机纯度标准物质用于准确测量有机物的化学纯度定值结果和评定相应的不确定度。国际计量委员会物质的量咨询委员会(CCQM)自1998年以来一直在组织开展有机物化学纯度测量的国际比对(包括关键比对与研究比对)[8]。

有机标准物质作为参考标准广泛应用于色谱分析领域。有机标准物质化学纯度定值技术是赋予标准物质准确量值的关键。纯度定值技术包括直接测量主组分的方法和扣除杂质的方法。直接测量主组分的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Gc)、液相色谱法(Lc)、定量核磁法(qNMR)、元素分析法和滴定法(重量滴定和容量滴定)。其中,以气相色谱法最为直接、简便、快速。

2.4在其他分析检测工作的应用

除在室内空气、环境检测、水质分析及污水处理效果检测中的应用,气相色谱法还广泛用于纯物质中的杂质、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害成分、药物有效成分、代谢物、刑事法医鉴定、石油化工生产中痕量物质等[9-10]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对空气、水、土壤及粮食、蔬菜的污染日益严重,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已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常用的CODCr和CODMn的监测方法不能检测出多环芳烃、苯系物、PCB等强致癌物的状况。GC、GC-MS、HPLC法是有机污染物监测的常用方法。尤其是GC法以其相对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利用而备受关注。目前,美国、日本和我国在有机污染物监测的方法中,GC法占了80%。

3.结语与展望

气相色谱法是痕量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一种分离手段与一种鉴定方法组成的联用技术,是当前仪器分析和分析仪器的发展方向之一。联用技术可以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增强对复杂混合物的分辨力,获得两种手段分别使用所不具有的功能。目前,在色谱领域中广泛采用的,如气相色谱-质谱(Gc—Ms)、液相色谱-质谱(LC—MS)、气相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GC—FTIR)、液相色谱-核磁共振(C—NMR)等多种联用技术。色谱法具有高分离能力、高灵敏度和高分析速度等优点,是复杂混合物分析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色谱法本身在进行窟性分析时的主要依据是保留值,因而它是难以对复杂未知混合物作定性判断的。相反,如质谱(MS)、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波谱(NMR)等谱学方法,虽然具有很强的结构鉴定能力,却均不具备分离能力,因而不能直接用于复杂混合物的签定。而把色谱与谱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联用技术,由于结合了两者的长处,因而是复杂混合物分析的有效手段。联用已成为当今仪器分析和分析仪器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近年来人们将气相色谱与计算机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了气相色谱专家系统。气相色谱专家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专门知识与经验的计算机程序。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色谱专家提供的专门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色谱专家来解决那些需要专家决定的复杂问题,提出专家水平的解决方法或决策。基于以上对气相色谱特点的详细阐述,气相色谱法基本上能满足当前各种工业对分析方法提出的要求。气相色谱法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仅可以分析气体,也可以分析液体、固体、及包含在固体中的气体。在原子能工业、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农业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希望该项新技术可以在检测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更多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许国旺.现代实用气相色谱法,2004.

[2] 荒木峻(日).气相色谱法,1988.

[3] 李浩眷.分析化学手册.第五分册.气相色谱分析[M].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4] 陈正夫、陈思华.焦化废水中多环芳烃的形态分析.同济大学学报,1995.4.

[5] 尹燕敏.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法测定水中的丙烯酰胺.环境监控与预警,2012.6.

[6] 高天荣、肖怡玲、徐锐等. GC、GC/MS分析香水百合香精的化学成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25(5).

[7] ISO Guide 30:1992/Amd 1:2008.Reference Materials-Revision of Definitions for Reference Material and 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

[8] IsO Guide 35:2006. Reference Materi. Is—General and Statistical Principles for Certification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 红外热象检测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192-01

1.引言

目前,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由于它具有无损、非接触、快速实时、远距离等优点,所以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在高速运动、高温、高电压等场合下,该技术更具有常规无损检测技术所无法相比的优点。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已经在建筑诊断学中取得了许多显著效果。对于建筑结构我们可用热像仪进行观测,利用红外图像的异常点来检测其内部及表面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检修,防止事故发生。

2.红外检测技术的原理

红外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就是利用被测体连续辐射红外线的物理现象,通过红外摄像电子分析仪与计算机处理器摄取其反映辐射强弱的信号,信号经放大处理后转换为被测体范围内温度场分布的图像,根据温度均分布的图像直观识别和判定被测体存在的缺陷和损伤,进行质量评定。红外无损检测就是通过检测通过物体的热量和热流来检测物体的质量,热量流入物体时是均匀的,对于没有缺陷的物体,经过反射或者热传导之后,正面和反面的温度是均匀的。如果物体内部有缺陷或者裂缝,缺陷处的缺陷分布将出现异常。

从传热学的角度,物体内部的缺陷分为隔热型和导热型两种。对于隔热型的缺陷,从物体正面检测时,缺陷处对应的表面温度高于其他各处表面温度将出现“波峰”,而从反面检测时会出现“波谷”;对于导热型的缺陷来说,从正面检测时温度曲线分布会出现“波谷”,从反面检测会出现“波峰”。因此,通过红外检测可以直观的展现出物体内部缺陷的分布以及材料的均匀性。

3.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3.1 房屋质量缺陷检测

在混凝土建筑物的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些缺陷和损伤,造成这些缺陷和损伤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因施工原因导致的混凝土结构内部空洞、不密实区、蜂窝及保护层不足、钢筋外露等;因温差、不均匀变形等产生的温度裂缝、变形裂缝等;因腐蚀介质或冻融作用产生的由表及里的层状疏松以及一些受力裂缝等。这些缺陷和损伤往往会严重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因此是事故处理、施工验收、陈旧建筑物安全性鉴定、进行维修和补强设计时必须检测的项目。

利用红外热像仪可以方便地检测建筑物的上述质量缺陷。相对于建筑物某一构件或某一区域,正常情况时,整个构件表层发生的红外热辐射应是均匀一致,反映在红外热成像上,相应区域的颜色是单一均匀的,不存在明显的颜色差异,也就是说,不存在明显的色彩异常区;当非正常时,如构件存在有空洞、不密实区、蜂窝等缺陷时,在这些部位,由于直接改变了构件表面与内部的热导通性,因此会存在相对于正常部位的红外辐射异常。在这种情况下,红外热能图片上反映的颜色非单一均匀,不同热辐射条件的构件表面对应不同的颜色区(色彩异常)。红外处理热能图片上的颜色异常区,通过与可见光数码照片的比较判断,可以直观明了地看到异常区在实际构件的位置。

3.2 房屋墙体、管道渗漏检测

屋面防水层失效以及墙面微漏造成的雨水渗漏是工程中很常见的现象,也是人们很头疼的问题。这种检测技术在检漏中的应用在国外已有成功文献报导,由于雨水的热容和导热性与周围建筑材料的热容、导热性有着很大的差别,借助太阳光照射后的热传导或者反射扩散的作用,缺陷处所在表面的温度分布就会异于周边的温度分布,红外检测技术能够检测出面层的不连续处以及雨水藏匿的部位,为房屋检修提供可行的依据。

如果建筑物表面深层相对于周围的材料表现出热或凉,则其表面的温度也相应地表现出热或凉,借助红外热像仪可探测出这一深层热或凉的位置。通常称之为热源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方便地探测出地下管道的位置,如果地下管道隔热层断裂,那么在表面将会产生热点,此类故障可用热像仪直接测得。管道热水泄漏浸透周围区域,使区域导热性增加,从而使周围温度比无泄漏干燥区温度高,据此可探测泄漏部位。

3.3 外墙饰面质量检测

选择饰面砖材料美化环境已成为装饰房屋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现有的施工粘结质量的检测手段不能明确、全面地反映出饰面砖粘结工程的内在质量,致使一些工程存在着不安全的隐患,因饰面砖严重脱落导致伤人毁物的事故时有发生。

墙体结构有很大的热容量,如混凝土或砖砌体结构的主体,在正常情况下,外表面的温度比结构材料的温度高时,热量会由外墙饰面传递给结构墙体材料。当外墙饰面板(砖)的温度比结构材料的温度低时,则热量会反向传递。当外墙饰面板(砖)产生空鼓时,在其空鼓的位置就会形成很薄的空气层,由于空气层具有很好的隔热性能,因此,有空鼓的外墙板(砖)在日照或外气温发生变化时,空鼓部位的温度就会比正常墙体的温度变化大。一般说来,日照时外墙板(砖)表面温度会升高,空鼓部位温度比正常部位的温度要高;当外表面日照减少或气温降低时,与上述情况正好相反。因此,若外墙存在脱落、空鼓等粘结缺陷部位,在红外热像图上将表现为“热斑”或“冷斑”,其检测结果直观、可靠,分析外墙的红外热像特征图谱,并对其进行理论计算,即可确定外墙的粘结质量。

3.4 能耗审核检测

在房屋建筑中,气密性检测及热成像测试是两项质量控制的重要衡量标准。建筑物总能耗中有高达50%来源于热量损失,而热量损失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烟囱、阁楼、墙壁通风孔以及密封不良的门窗等存在漏风情况。

对于建筑物存在通风换气率过高的情况,其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或结构不佳,存在空气渗漏的情况。通常来说,漏风的途径多种多样,如果不借助热成像技术,往往很难进行可视探测。而红外成像技术它能有效识别能量损耗、隔热性能缺失、暖通空调系统不足、辐射热、屋顶水渍等问题,探测到肉眼不可见的热量损耗,并能快速检测建筑内存在的漏风现象,将测得的数据轻松编写入报表,从正面杜绝能量损耗问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大小建筑的所有方面的预维护红外检测是一种最为有效的降低能耗和维护费用的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我们对红外热像技术的进一步认识和科研思路及理念的转变,红外热像技术将日趋成熟,将其应用于建筑领域的研究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传感器;系统设计

作者简介:邢航(1978-),女,陕西礼泉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讲师;漆海霞(1969-),女,湖南醴陵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广东 广州 510640)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G1105)、华南农业大学教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G120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55-0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工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实用性专业课程。在华南农业大学开设的该课程涉及自动化、电气工程、电子信息、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本课程是一门内容繁杂的交叉学科,涉及物理学、电子学、电磁学、电工学、微机原理以及高数、概率等,知识密集性强、内容离散性大,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相比,本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

传统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方法,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以及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与理工科的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最终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如何改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能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有自主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意义

传统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有一定独到之处,而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有很大不足,而基于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优势恰在于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应用能力。

项目教学法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项目,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在该方法中,教师只承担指导作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和锻炼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设计

项目的选择设计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既要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又要充分体现当前的工程实际情况,还要有一定的创新空间,同时,还必须现实可行。教学中对与项目有关的知识点精简讲解,然后提出项目的要求。项目的设计来源于工业现场,围绕日常生活由浅入深设计。课程主要设置了4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有独立知识点,如温度的测量(水温测量系统的设计)、力的测量(电子称重系统设计)、转速的测量(自行车车轮转速测量系统设计)以及位移的测量(超声波测距系统设计)等。每个项目包括不同的任务要求,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选择。

下面以笔者设计的温度测量项目(基础较弱的学生)以及电子称重系统设计(基础较好的学生)项目教学为例说明项目实践的过程。

三、项目教学的实践

1.课题:温度(水温)测量系统的设计

课堂教学:介绍三类常用温度传感器以及如何选用合适的温度传感器。首先,了解金属热电阻的电阻随温度而变化的特性,掌握电桥测温原理;其次,了解热敏电阻的特性、类型及应用;最后,认识热电偶,学会使用热电偶分度表,掌握热电偶的使用方法。

实践教学:要求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完成水温测量及报警电路的设计与实现(要求硬件实现)。

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先讨论传感器的选型,然后讨论电路图的设计。设计完成后,每组各派一名同学展示电路图,并说明设计依据,然后各组提出元件需求,自行购买或从实验室领取,根据设计图完成电路焊接,验证报警功能。(学生每3人一组)

图1 温度报警电路

教学效果:学生完成了温度检测报警电路的设计(如图1所示)、仿真和实现,以热敏电阻或其他温度传感器作为检测元件,电路简单实用。有单片机基础的同学还完成了温度的显示和控制功能,效果良好。该电路虽然简单常见,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完成设计焊接调试,对系统设计充满兴趣,达到了教学目的。

2.课题:电子称重系统设计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系统的设计思路,首先完成需求分析,然后进行系统总体设计,接下来进行传感器选型和具体信号处理电路设计。学生以4人一组进行设计。

需求分析:要求学生以超市称重为应用目标完成需求分析,如需要电子秤实现基本的称重功能,称重范围为0~5kg,重量误差不大于±0.01kg,同时还能实现去皮、调零等功能。

总体设计: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最终大多数组给出总体设计方案,见图2所示。当物体放在秤盘上时重量施给传感器,该传感器发生形变,从而使阻抗发生变化,同时使输出电压发生变化。该信号经放大滤波电路输出到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出到CPU,进行运算、控制、显示等。

图2 电子称重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称重传感器选型: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传感器可用来测重,并从中合理选型。

称重传感器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子秤的精确度和稳定性。通常称重传感器产生的误差约占电子秤整体误差的50%~70%。按照称重传感器的结构型式不同,可以分直接位移传感器(电容式、电感式、电位计式、振弦式、空腔谐振器式等)、应变传感器(电阻应变式、声表面谐振式)或是利用磁弹性、压电和压阻等物理效应的传感器。对称重传感器的基本要求是:输出电量与输入重量保持单值对应,并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有较高的灵敏度;对被称物体状态的影响要小;有较好的频响特性;稳定可靠。学生通过对比和综合考虑,系统采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量程为5kg,精度为0.01kg。其形状长约80cm,高和宽为10cm的长方体,金属块中间有两个圆形挖空,作用是让金属块容易产生弹性使贴在金属上的四片应变片更加灵敏地接收应变量,输出就更加灵敏。其结构图如图3所示。

图3 称重传感器结构图

当弹性体受力变形时,应变片的敏感栅也随同变形,其电阻值发生相应变化,通过全桥电路转换为电压的变化。利用电桥的和差特性(引导学生注意应变片电桥特性的重要性)可以提高系统灵敏度并进行温度补偿。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引导学生思考传感器一般输出微弱模拟电信号,如何与后续电路配合连接。

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处理是首先选用AD7705进入单片机后进行相关的软硬件设计。

教学效果:有单片机基础的同学很好地完成了电子称称重系统的设计,传感器选用合理,系统设计思路清晰,完成后的系统软硬件运行可靠。该项目的完成说明学生已经具备实际设计系统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技能。

四、项目教学的总结与思考

项目教学法中所设计的项目大多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蕴含工业测量系统设计思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亲手设计并制作出真实的产品,这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价值。同时学生参与项目的讨论、实施、成果展示、交流评价等,有利于培养其善于思考、善于沟通以及团队精神。有些小组去电子市场购买元器件,这使学生了解了电子元器件的市场以及如何在市场中选购合适元器件。学生认为有助于拓展自己的课堂学习内容。

通过两个学期的项目教学法实践,笔者认为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教学项目要包含教学内容,同时要实用可行,学生有条件真正完成,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难易程度。其次,教师要适当给予引导,包括对知识的讲解和对项目具体实施思路的引导,这样学生才更容易理解接受并成功完成项目,并能在实施过程中培养系统观念,培养其创新能力。最后,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完成设计后,以其工程应用背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可采用一些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淑红.项目教学法在传感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高等职业教育,2007,16(3):38-40.

[2]赵小灵.项目教学法在传感器课程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2):262-263.

[3]侯艳霞.项目导向式教学法在《传感器技术》教学中的尝试[J].教育教学研究,2009,24(7):59-61.

[4]李新领,高敏.项目教学法在传感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4):39-42.

篇6

关键词:线状工程项目建设;测量控制网布设;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B22文献标识码:A

线状工程主要指道路和管道等有“线状”特点的工程,如国家铁路工程、公路工程的建设,石油、天然气等的输送管道,城市水电输送工程,还包括一些索道工程等。线状工程的测量目的是为工程的科学设计、安全保质施工、顺利经营管理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为提高工程的质量,就要确保测量的精度。

一、导线测量法的布设与实施策略

线状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测量控制网布设和实施主要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一是运用导线测量法,二是运用GPS技术对控制网进行测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两种方法各有异同,根据线状工程测量的需要选择最为恰当的方式。

(一)定位点的选择

采用导线进行测量的标准是基于线状工程地图中所标注出来的最小比例尺的特点而定,通常使用两种颜色的旗帜(如红、白)来对待测量的线状工程走向进行定位,定位点的选择要和标志旗的路线之间空出适当的距离,为实测工作提供足够的回旋余地。如果线状工程为桥梁、隧道等,就需要对隧道或者桥梁的两个端点进行测量。在一些地层结构不坚固的地区,定位点的选择要确保拥有开阔的测量视野,待测范围内不要有障碍物,这样会影响到控制网的测量精度。若待测的区域的地势高低起伏,一般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设置点位,避免在测量过程中受到其它物体的阻隔。导线连接的取值要始终,两端的长度控制在400米上下,在测量距离较远的工程中,严格控制好距离可以减小测量的误差。

(二)定位点的测量和计算

使用平差软件对已经测得的点位坐标和相关数据进行计算,要确保计算的精度符合线状工程测量等级的规定,避免可能造成误差的因素,同时也要对已经产生的误差进行再次测量和计算,以便更加精准。线状工程跨度较大、测量范围难以控制的区域,在测量定位点的时候要保证起点和终点的距离间隔不要超过30米。

高程的测量方式包括三角高程和水准测量两种。这两种方式在实践中各有优势。测量三角高程的同时可以对导线水平角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观测。记录垂直角的观测数据时,一点要先确保在仪器中观测到的镜头的十字中心和被测目标在同一条直线上,棱镜的盘中央坐标可以利用盘左右的读数计算得出,还要及时核算指标差,指标差修正后要对垂直角的重新测量,最终的测量结果区两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重复回测前要确保回测指数数值和仪器的刻度范围相符合,否则又会造成误差。计算机平差软件自动对测量的结果进行计算,确定出定位点的地理坐标和相应的高程,利用已知点的计算所得,可以求出待测点的相对高程。高程的误差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若误差过大,及时查找影响误差的主客观原因,并重新补测,同时标记补测的范围和数值,便于为重新计算提供依据。

水准的测量线状工程建设项目的测量直线的附近设置水准点,在地图上的标注情况要符合测量的规范,通常两个相邻的水准点的距离控制在2千米上下,这样有利于确保测量的精度。地势和地质结构比较复杂的测量区间,测量的难度大,且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还要将水准点的距离继续缩短。若线状工程的跨度在300米以上,如一些桥梁和隧道工程,就要在工程建设项目附近的位置选取水准点进行测量,以提高计算结果的精度。

二、全球定位系统的测量应用

(一)GPS技术测量的实施测量方法

全球定位系统的英文全拼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为GPS,该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也适用于线状工程项目建设中。

线状工程项目建设测量控制网布设和实施测量过程中采用GPS技术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静态定位测量,二是快速静态测量。

静态定位测量在实际使用中要控制不同的基站,需要用两台以上的接收机来实现对各个基站基本信息的采集和控制,同时还需要使用四颗以上的卫星来测控待测量区域的地理位置,以实现对目标的迅速定位,在这一过程中,依据所测量时间的长短,科学计算出载波结构的具体周期,并确保结果的精确性。采用静态定位侧测量要保证所有涉及到的基线可以依据定位成图的原则组成一个多边形,并且是封闭状态的,这不仅有利于检验外业的操作的准确性,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基线定位的精确性,确保测量工作可以实现预期的目的。

快速静态测量实施过程中只需要在待测区域设置一台移动基站进行观测,并且要确保在地势比较高的区域设立基站,有利于采用同步卫星进行跟踪定位,所处的位置越开阔,卫星信号的接收力度就越强。再使用另外一台卫星信号接收机,将待测点的地理坐标及时标注出来。快速静态测量模式对每一个点的观测时间只持续几分钟,接着就可以使用快速解算整周未知数的计算方式算出测量结果,如此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观测过程中,每一待测算点和基准点之间要保持恰当的距离,通常不应该超过20千米,因此需要有五颗以上的卫星同时工作。快速静态测量方法也有其使用的局限性,例如一些桥梁和隧道等线状工程对测量精度的要求非常高,此时采用只有两个接收机同时运作的快速静态测量法,则不能形成闭合的多边形结构,因此就无法检验外业操作的闭合差。故此种测量模式在基线较短的线状工程中应用较广,并可以对工程的各个控制点进行加密处理,确保定位点的精度。

(二)GPS技术的应用优势

无论采用哪种GPS测量方式,该技术都有其使用优势,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该测量技术通过相对的定位获得三维基线的向量,在GPS网中进行平差的处理,将极大地增强大地高差的精确性。大地高差的精准性越高,水平测点正常高程的精确程度就越高,在计算测点高时还要结合水准测量与重力测量的相关数据信息。在测量数据的处理阶段,该技术将主要的工作交由计算机系统处理,这就极大地保证了复杂程序和数字处理结果的正确性,通过计算机智能终端和便捷的信息传输技术,建筑工程的测量效果显著,并且还节约了成本。利用GPS技术实施测量不用受到时间、气候、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可以进行24小时全天候工作,且实施测量的过程连续性非常强,操作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较高,技术人员主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再加上简单的培训即可上岗。

总结:

综上所述,线状工程项目建设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测量控制网布设和实施技术水平不仅关系着线状工程项目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还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此要加大对工程科技的投入,并不断培养具有较高水准的专业测量队伍,为线状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创新空间和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磬.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数字化发展[J].测绘时代,2009(09)

篇7

关键词:氢火焰离子化气相色谱法;甲拌磷;特丁硫磷;木薯(Manihot esculenta)

中图分类号:O65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9-2146-03

木薯(Manihot esculenta)是三大薯类作物之一,也是一种非粮生物质能源作物,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海南和云南等地。种植木薯既不占用良田,还能缓解国家能源短缺[1]。木薯除了可以用作加工成木薯淀粉,再制成粉丝和变性淀粉外,还可以深加工成木薯乙醇[2]。一些农户为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会使用甲拌磷、特丁硫磷等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农药毒性大,在食品中残留会危害人类的健康。为了检测有机磷农药的残留,通常可采用固相萃取、超声波萃取等提取手段。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借助超声波对基质产生独特的空化作用,可以加速待测物在提取液中的溶解,提高萃取效率[3]。检测有机磷农药的方法有传感器法[4,5]、液相质谱联用法[6]、试剂盒法[7]、光学检测法[8]、气相色谱法[9-11]等。不同的检测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希望检测方法尽可能速度快、操作简单、仪器常见、准确度符合要求。

为了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检测木薯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方法,本研究以丙酮为提取剂,超声波辅助提取,用GC/FID检测木薯中甲拌磷、特丁硫磷的残留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木薯(产自广西崇左);丙酮、乙腈、无水硫酸钠均为分析纯;活性炭;甲拌磷、特丁硫磷对照品(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1.2 仪器

GC-2014气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SG300-B2多功能食物搅拌器(广东容桂家成电器厂);KQ5200E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RE-3000B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设备仪器有限公司);微量移液器(美国Thermo公司);微量注射器(上海高鸽工贸有限公司)。

1.3 色谱条件

1.4 样品预处理

1.5 标准溶液的配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2.2 提取液的净化

由于木薯的丙酮提取液中含有水分、多糖及色素等成分会影响测定,因此需要经过净化步骤。将活性炭用去离子水洗涤后过滤,再用热的去离子水洗涤,过滤后在120 ℃下干燥4 h,冷却后备用。在木薯的丙酮提取液中加入5.0~8.0 g无水硫酸钠以去除水分,再加入0.5~1.0 g处理后的活性碳,以去除色素的影响。经过无水硫酸钠和活性碳净化处理后,提取液中的水分和色素明显减少。

2.3 提取剂用量的选择

采取两步提取法,即完成一次提取后,再用等体积的提取剂提取滤渣一次,然后合并两次提取液,净化后进行检测。为了选择合适量的提取剂,两步提取分别各用10、20、30、40、50 mL的提取剂。结果表明,随着提取剂用量的增多,提取量增大,但是当两次各用30、40、50 mL时,提取量增加不明显。因此,选择提取剂的用量为每次20 mL。

2.4 提取时间的选择

2.5 标准曲线

2.6 准确度和精密度

2.7 样品的检测

应用该方法测定广西崇左种植的新鲜木薯样品中甲拌磷和特丁硫磷两种有机磷农药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甲拌磷和特丁硫磷两种有机磷农药在崇左种植的新鲜木薯样品中均未检出。主要是由于目前天然木薯和人工种植木薯病虫害相对较少,很少喷洒农药,而其本身对于甲拌磷和特丁硫磷也没有富集作用,因此不含或含量很低,该方法没有检出。

3 小结与讨论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氢火焰离子化气相色谱法对木薯中的甲拌磷和特丁硫磷两种农药的残留量进行了检测。该方法操作简便,能满足甲拌磷和特丁硫磷两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分析要求。

参考文献:

[1] 林洪鑫,袁展汽,刘仁根,等.木薯高产栽培及产后废弃物处理国内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2):30-32.

[2] 谢 铭,李 肖.广西木薯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0(3):471-474.

[3] 彭金云,赵汉民,韦良兴,等.超声波萃取-气相色谱法对甘蔗中有机磷残留量的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29-1130.

[4] 王 莉,李 锋,姚 冰,等.以DTNB为电子媒介检测农产品中甲拌磷残留的生物传感法的建立[J].食品科技,2010,35(5):312-315.

[5] 孙春燕,李宏坤,平 红,等.AuNPs/Sol-gel复合膜法固定乙酰胆碱酯酶生物传感器检测有机磷农药[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32(11):2533-2538.

[6] 王海涛,张 睿,姚燕林,等.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中药材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J].分析试验室,2011,30(1):72-75.

[7] 魏松红,逄若霖,王 翀,等.甲拌磷残留检测间接竞争ELISA试剂盒的研制[J].食品科学,2011,32(4):284-287.

[8] 逯丹凤,刘瑞鹏,祁志美,等.基于多层膜敏感圆片的光学式有机磷快速检测方法[J].分析化学,2011(6):934-938.

[9] 王冬群,韩敏晖,陆 宏.13种农药在气相色谱仪分离过程中稳定性的差异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0(5):431-433.

篇8

【关键词】红外成像技术 电气设备 热缺陷

电气设备的红外成像诊断具有远距离、不接触、准确快速的特点,在不停电的情况下能快速有效地发现和诊断运行中电气设备的事故隐患和故障先兆,减少和避免电气设备因过热故障而引发的突发性设备事故。

1 红外成像原理

由黑体辐射理论可知,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表面都会自发地、连续不断地辐射红外线。红外成像运用光电技术检测物体热辐射的红外线特定波段信号,将该信号转换成可供人类视觉分辨的图像和图形,并可以进一步计算出温度值。

2 诊断方法

2.1表面温度判断法。根据测得的设备表面温度值,对照GB763-90中的有关规定进行诊断,凡温度或温升超过标准者可根据设备温度超标的程度、设备负荷率的大小、设备重要性以及设备承受机械应力的大小来确定设备的缺陷性质。

2.2相对温差判断法。为排除负荷及环境温度不同对红外诊断结果的影响,当环境温度较低而负荷电流较小的情况下,设备的温度并没有超过GB763-90中的有关规定,但大量的事实证明此时的温度值并不能说明设备没有缺陷或故障存在,往往在负荷增加或环境温度上升后,就会引发设备事故。因此,用相对温差法对电流型设备故障判断更为科学。

相对温差是指设备基本情况(包括设备型号规范、安装地点、表面状态、负荷电流或所加电压的有效值)相同的两个对应测量点之间的温差与其中较热点温升的比值的百分数。相对温差的数学表达式为:δt=(τ1-τ2)/τ1×100% (1)式中,τ1为温度较高的测点的温升值,单位为K,τ2为正常相设备对应点的温升值,单位为K,一般当δt≥35%时 ,就可以诊断该设备存在缺陷,应加强监视,必要时安排计划检修。

同类设备在相同环境下的散热条件是相似的,电力系统的三相电流是基本对称的,根据研究表明,相对温差与回路电阻的相对偏差 δτ基本一致,即:δt=(τ1-τ2)/τ1×100%≈(R1-R2)/R1×100%=δτ (2)

因此,设备两个测点的相对温差,可近似看作两测点回路电阻的相对偏差,即两个对应测点的相对温差与其回路电阻的相对偏差有较好的相关性。

在正常情况下,正常相回路电阻R与厂家的规定值或新安装时的测量值是比较接近的,根据(2)式可求出:R1≈R2/(1-δt) (3)

由(3)式可知,测出了发热点相对温差值,就等于测出了它的接触电阻的大概值。

2.3同类比较法。同类比较法是指在同类设备之间进行比较,所谓“同类”设备的含义就是指同一回路同型设备和同一设备的三相,即它们的工况、环境温度及背景热噪音相同可比时的同型设备,通常也称作“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在进行同类比较时,要注意不能排除有三相设备同时产生热故障的可能性,虽然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相当低。此法使用范围广,包括电流型和电压型设备,包括对内、外设备故障的诊断。

2.4热谱图分析法。根据同类设备在正常和异常状态下的热谱图的差异来判断设备是否异常。该方法一般根据经验进行判断,通常将热谱图分析法与表面温度判断法、相对温差判别法结合起来进行判断。

2.5档案分析法。分析同一设备在不同时期的检测数据, 如温升、相对温差和热谱图,找出设备致热参数的变化趋势和变化速率,以判断设备是否正常。同时还应参考其他检测结果,如色谱及tgδ等的变化情况以及进行综合判断。档案分析法更有利于对重要的、结构复杂的设备进行正确判断。

3 红外测试时应注意的问题

3.1在室外测温时,对一般的红外成像仪应选择比较干燥的天气时进行,空气湿度不宜大于85%。

3.2一般宜在日出之前、日落之后或阴天进行红外测温,对于室内检测宜闭灯进行,被检测设备应避免灯光直射。

3.3一般宜在无风或风力很小的时候进行红外测温,一般风速不宜超过0.5m/s。

3.4一般情况下应对全部设备一年检测一次,重要枢纽站、重负荷站及运行环境恶劣或设备老化的变电站可适当缩短检测周期。

4 诊断实例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成都地区某 500kV变电站进行地震后测温,发现220kV蜀鱼一线265开关CT(A相)连接片发热,温度为152℃。当时,220kV蜀鱼一线265开关负荷为549A,265开关CTB、C相相同部位温度为32℃,环境温度为25℃。根据(1)式计算出相对温差:δt=(152-32)/152×100%=78.95% (4)

根据(3)式计算出发热点与正常点的电阻比:R1/R2=(1-δτ )=4.75 (5)

可见发热点的电阻是正常点电阻的4.75倍,是导致设备发热的主要原因。经检修人员检查,发现是220kV蜀鱼一线265开关CT(A相)连接片螺丝松动,证实了接触电阻增大发热的原因。经紧固螺丝后恢复正常,该线路恢复送电后,经跟踪测温未见异常。

5 结束语

红外成像技术通过对设备的表面进行红外扫描测温来进行监测与诊断,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诊断的正确与否与测试人员对电气设备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有密切关系。只有提高测试人员的素质,不断积累经验,从设备的热图谱出发结合其他测试数据综合判断设备的故障及类别,才能使红外成像技术更好地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服务。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投资;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包括立项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工程实施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每一个项目阶段的结束必须为下阶段的实施提供基础和必要的保证,这种建设项目生命期的延伸使得前期工作变得尤为重要。那么前期工作有哪些呢?我们做的又如何?一般来说,工程项目前期管理是指工程建设中的项目决策阶段,它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阶段。目前建设单位没有四个阶段都介入,尤其是前期介入更少,这就会造成责任的盲区,再加上设计阶段过短、招标时施工图设计不准使得三超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加强项目的前期投资控制,特别是加强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工程项目的前期管理工作决定了项目能否存在和继续发展,也基本预测了项目实施后的投资效果,同时还为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际在项目整体建设上,真正要想达到投资预期效果、把握技术先进程度、控制运行费用和成本收回时限、经济合理的制定建设周期、确保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均具有可操作性才是前期工作的实际意义。

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具体内容

前期工作的时段划分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一:从项目规划、策划、选址、可研、环评、立项(初设)为前期工作的核心阶段,他决定着项目的经济性、技术性和可行性。其二:由接到项目立项开始进入初步设计、初设论证、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中间穿插着办理规划建设用地手续、规划申报审批手续、施工方案审查等等一切手续,直到取得施工许可证后实现进场开工的过程。它主要执行的是基本建设程序,将项目建设“意识”变为项目实体建设。 这是前期工作完整的统一,即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既有交叉又有穿插,用以实现项目建设预期。

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也就是项目前期决策工作,前期决策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针对项目分析和研究其可行性,这是为如何决策提供的一个主要依据。所谓可行性研究,是指在项目投资决策前,通过具体调查、收集、研究和分析拟要建设项目的经济、技术、工程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和详细资料,对可能拟定的所有方案包括技术和建设方案等方面进行详细专业的比较论证和技术经济分析,从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项目建成后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

在科学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讨论和分析研究项目的建设可能性和可行性、项目的经济有效性和合理性、技术先进性和适用性,从而为是否应该投资和如何投资该项目提供依据,并为项目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可靠的科学决策依据,从而为项目的开发打好基础。

二、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对投资的影响

据分析,项目前期工作对项目投资的影响程度为70 %-9 0 %,设计和计划阶段对项目投资的影响程度为60%-70%,项目施工阶段对项目投资的影响程度还不足40%。而前期工作费用只占建筑物全寿命费用的1‰—2‰,正是这1‰—2‰的费用却决定了几乎全部随后的费用。由此可见,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对整个工程项目投资是何等重要。

三、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对投资对策

1、切实做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和审批工作

在可研究报告的编制过程中, 要深入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 完成收集建设项目涉及的各项资料, 对可能实施的各种工艺技术方案都应予以充分考虑, 进行技术经济的对比并做出选择。做好资源、工艺技术、主要设备选型, 产品性能、市场分析、外部协作条件、投资及筹措、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分析论证, 搞好定点,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国企计划部门在审批时, 要严格按照前期工作的要求, 仔细审查, 尽可能使各方面的内容都深入准确。

2、严格按照计划任务书批复的内容搞好初步设计

设计人员对建设单位提出的建设内容、设计标准, 只能作为参考, 其设计依据只能是建设项目计划部门批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可行性报告, 任何人无权增加、改变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在初步设计阶段, 要做好方案比较, 优化设计方案, 不能一锤定音, 并力求采用先进工艺、技术, 确保建设项目预期效益指标的实现。工程设计中每一个方案、每一个高程、每一个几何尺寸的确定, 都涉及到工作量的大小、材料用量的多少; 合理确定每一座构筑物的体量, 选定每一台设备、选定每一种建设材料, 都涉及到人工费, 材料费、机械使用费以及各种相关取费的多少; 设计标准的确定、装修标准的选择, 以及共用工程、辅助设施的配套, 最后都体现在投资支出上。从某种意义上讲, 设计者的工作水平, 责任心是决定工程投资能否得到控制的关键。从国外许多工程实例及统计资料分析可见,设计阶段影响建设项目投资的程度约为75%, 而实施阶段, 通过加强施工管理, 采用技术措施, 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只有10 - 15%。因此要力求技术与经济的统一, 消除设计保守思想, 增强投资控制观念, 千方百计降低投资。力求技术先进的同时要经济合理, 克服只负技术责任, 不提经济责任的片面思想, 提高设计水平, 确保投资效益。

3、推行限额设计

设计节约是工程建设的最大节约, 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批准的计划任务书(可研报告)的估算投资控制初步设计的概算投资, 并进一步严格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的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的预算投资, 千方百计发挥估算、概算的控制作用, 主要充分和设计单位配合, 不断优化设计, 减少工程量。要将工程总投资合理分配到各单项工程、各专业中去, 作为设计限额投资。严格按照分配的限额, 尤其对投资影响较大的单项工程、重要专业, 应详细测算后将投资限额分解下达到设计者, 使其增加经济方面的责任感, 出现超限额应及时修正设计, 调整方案, 提出解决办法, 防止出现投资失控。

4、重视施工图设计阶段

施工图是指导工程实施的重要依据性文件,在施工图设计中, 由于已对初步设计进行了认可会审, 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 有些内容要进行重新充实。修订, 但是必须遵循批准的初步设计确定的原则、范围、建设内容和概算投资, 以保证技术方面与经济方面控制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在初步设计会审时,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和使用单位密切配合, 认真审查, 多提问题, 保证施工图设计的高质量、高标准, 以减少在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 不出现大的设计漏项和失误。在设计过程中, 如有较大变更, 引起技术方案的变化, 投资增加, 使原初步设计失去指导意义时, 应重新修改初步设计, 并按照程序原审批部门重新批准。

5、严格把工程概算的审核关

工程概算控制得好坏, 不仅影响着项目造价的高低, 而且直接关系着业主的切身利益, 在设计合理的前提下, 业主的首要目标就是节约投资, 管理和控制好工程概算。国企造价管理部门要对照计划任务书批准的内容对设计单位编制的概算进行预算进行严格审查, 看是否有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筑面积、在施工用料上求新求洋、多开料单、在工程设计上搞大保险现象等; 是否漏算、重算和算错, 定额和单位的套用是否正确, 工程量是否属实等。

6、加强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审查

前期工作和前期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审计介入时间晚, 已成为“ 既成事实”, 即使对其中一些问题做出处理, 造成的影响, 损失也是难以一时消除和挽回的。特别是一些大中型项目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是仓促上马, 出现边设计边施工的现象, 二是施工队伍的选择和管理不当, 三是个别项目盲目攀比, 追求高标准建设或出现重复建设, 四是一些项目开支混乱, 造成损失浪费。通过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进行审计, 能够增强建设单位遵纪守法意识, 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帮助改进工作, 促进和加强项目管理, 对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完善和补充, 避免和减少问题的发生, 从而达到维护投资活动的正常秩序, 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重视和加强可行性研究( 决策) 和设计阶段的工程建设前的投资控制, 选用价值工程原理和循环控制原理, 进行科学决策, 对设计进行功能和成本分析, 制定科学的计划, 落实控制措施, 不断检查执行结果, 改进工作方法, 就可以达到建设项目事前控制的目的, 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高峰.试谈业主对建设项目投资的管理控制[J]. 山西冶金. 2007(04)

[2] 陆斌.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工程造价控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19)

篇10

关键词:全波场映像技术;高速公路;路基缺陷检测;研究应用

1 高速公路路基缺陷主要类型

由于负荷超标、施工材料或土质松软等因素,往往会使得高速公路路基出现裂缝、空洞和不均匀沉降等缺陷与病害,导致公路路面损坏。在特殊气候、软土路基等特殊路基工程的情况下,给高速公路路基结构的损害会更加严重,不利于高速公路的长期稳定、安全运营以及正常使用,并且严重影响到了抗震的稳定性。

2 检测高速公路路基缺陷的主要方法

对高速公路的检测是公路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而目前对于高速公路路基缺陷病害的检测方法中,地震映像检测、探底雷达技术(GPR)、及数字钻孔成像技术应用较为广泛[3]。其中,地震映像检测是通过对比反射波走时和振幅来区分所探测的路基结构中不良地质的一种浅层地球物理方式。其缺点是精确度不高,所以仅适用于如米级等尺度较大的路基结构,不用于对小范围的精确检测。探底雷达技术由于会受到地下水、钢筋网等影响,仅适用于对于如裂缝、沉陷、脱空、含水量过大等路面以下基层及填土路基中的缺陷检测。而对于有损检测手段的数字钻孔成像技术,仅作为单证验证。

近年来,弹性波成像技术不断发展,逐渐受到了无损检测(NDT)领域中的关注。这种技术手段中的冲击映像法,是通过小钢球或小铁捶等人工轻敲介质表面的方式,使得应力波在介质内部传播,当遇到缺陷在形成反射的原理来检测地下结构缺陷及危害。当应力波反射所引起的位移差波会被接收器所记录,再根据应力波的振幅-频率关系图,卓越频谱与波形振幅两者之间的变化进行分析,以得到出有关地下内部结构中介质内部的缺陷和危害情况。冲击映像法、地震映像法等均属于弹性波检测方法,这些方式大多仅为单方向接收弹性波信号,那么当其遇到边界反射等影响时,其图像结果的精准度就会下降。为了能克服这些缺点,全波场映像技术也应运而生。与弹性波检测方法不同,全波场映像技术是使用多方向的弹性波信号来获取更多的检测信息。本文采用有限元动力分析法的全场传播特性应用于高速公路路基缺陷检测的准确性,并与之前所建立的,带有缺陷三维数值模拟共同研究。发现其波形与三维缺陷模型成像图中所显示的缺陷区域及大小位置,以及在现场探测中的缺陷位置、大小等基本吻合,这就说明了全波场映像技术应用在高速公路路基缺陷病害检测中具有极高的准确性。

3 全波场映像技术原理

在波动理论中,形成波又饕是在半无限空间层的介质中,因介质表面在受到瞬时的冲击作用时,其作用点则会产生瞬时振动而向远处传播。波动在介质传播中又分为体波、面波,该两种又可分为多种不同形式,如体波分为横波(S)、纵波(P),面波分为勒夫波(U)、瑞雷波(R)。其中,横波还具有垂直分量SV波、水平分量3只波。以层状介质为例,在介质传播时,如果弹性波遇到不连续的介质界面,则有可能会导致反射产生。为了将地下构造情况能够反映出来,可以通过分析反射波的强弱进行。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明确全波映像技术的组成,主要是通过单点激发――单点接收的数据采集系统、三维全波场成像系统,并且,单点激发――单点接收的数据采集系统在介质表面布置的过程与实际检测的过程极为相似,均是在模型上进行一系列激发与接收数据,如图1中第一次检验发热一组激发点与接收点主要是Sz和Rz所代表。

将所需要接收的各个方向的响应信号通过计算机上各个接收点R来表示,并进行记录。在通常情况下,主要采用x、y、z三个方向的响应信号。

4 三维有限元缺陷模型

4.1 三维有限元模型

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以通过常见的公路结构建立,且还需将路基缺陷设置在其中。整个模型的组成主要是通过路面、路基、路基的缺陷区域三部分组成。将整个模型的单元划分为125168个、节点为141948个,正六面体,0.1m×0.1m×0.1m为有限元网格尺寸。采用无限无边界构成模型底部的边界,从而使边界处的P波、S波能够吸收作为其他自由边界。

4.2 模型参数及荷载

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模型材料参数,采用软淤泥质土对缺陷部分进行填充。介质密度为ρ,弹性模量为E,泊松比为μ。2.5×10-5s为波的采样间隔,持续时间为0.0512s,将固有频率设定在1500Hz、采样频率设定在0至4000Hz。作用点位于网格节点处,而荷载方式则选用垂直集中加载方式。

4.3 全波场响应波形特性

通过模型表面,将模拟检测过程中一系列的激发与接收数据均在其进行,图2为测线布置图。

采用测线1作为例子,与三个接收点上获得各个接收点的平行响应后,为使频谱特征接收点坐标能够罗列在一起,可以通过FFT进行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图,能够看出响应波形频谱在各个方向上均卓越在1600Hz上,但是,其中卓越振幅所对应的不同位置上均不同。并且,越接近缺陷区域附近越能够看出卓越振幅的效应有显著放大的现象,所以,可以认为该反应是因混凝土之间的界面处与弹性波在缺陷区域中产生反射的。因此,采用测线1和测线4作为例子,研究激发与接收位置对波形的影响,以及定量化显示强反射所造成的相应波形频谱放大倍率。

通过结果能够看出,相比于接受位置,冲击位置缺陷敏感度的位置较大。并且,对横向进一步比较,卓越振幅最大、最明显的为z方向,最小为x方向。通过查看检测区域内的平面分布图,明确看到所有区域位置与所缺陷的位置吻合。因此,说明了最为明显和准确的结果是z方向上的响应波形。

5 针对高速公路路基缺陷的模型试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实际性的现场模型试验是有效检验理论正确与否以及将理论指导应用至实践的最重要措施之一。为能够进一步科学评估和体现出全波场映像技术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本文在某高速公路模型中预设路基缺陷,并就此进行了模型试验。

5.1 等比例模型的现场试验

图3为某试验场高速公路的等比例模型剖面。从图中可以看出,路基与路面之间有一个深度约为2cm的耦合层(由黏土构成);由混凝土铺成该高速公路路面,路面尺寸为5.80m×2.00m×0.25m;由沥青碎石铺成该高速公路路基,路基尺寸为7.50m×3.00m×0.50m。于该公路模型的路基顶部设置一个尺寸为0.50m×0.50m×0.15m左右的缺陷^域,而后对混凝土路面面板进行吊装覆盖。参考数值模拟形式,本次试验在混凝土路面板表面进行(主要包括激发和接收)。数据采集仪器以及三分量检波器是全波场映像法检测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由专业检测人员利用常规橡胶锤(0.454kg)激发震源,并利用三分量检波器对一个垂直方向弹性波信号和两个水平方向信号进行采集。值得注意的是,在着手检测时,首先应将三分量检波器与震源之间保持0.20m的间距,将两者的冲击点间距设置为0.30m,为每条测线分配8个三分量检波器。

5.2 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全面性分析

利用快速傅氏变换法(FFT)就三分量检波器所记录的弹性波速度信号进行深入性分析,并总结出波形的频谱特征。以测线4为例,分析其响应波形频谱特征,发现其三个方向上接近缺陷位置处的响应波形频谱振幅存在明显上升现象。由此不难看出R波与SH波在混凝土与缺陷之间产生了反射现象。本次等比例模型现场试验所得的缺陷综合情况(大小、位置等)在很大程度上与预设缺陷相吻合,从而在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应用全波场映像法检测技术对高速公路缺陷进行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高速公路路基建设防护对策

6.1 三维网植草

三维网植草主要是确保及提升公路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因此,在进行三维网植草的过程中应根据相关的施工流程进行施工,从而能够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及符合建设要求。首先,在进行网垫前,应对边坡上的杂草、碎石块进行清理,进而让坡面的平整能够保持。在施工过程中,若出现坡面较为干燥的情况,则应采取浇水润土措施。在铺设过程中,要由上而下铺设网垫,检出已超出底坡的网垫,然后再进行加固处理。可采用竹木进行加固,长度为15cm、截面直径为1cm。方式为右上到下。

此外,还需在路肩内15cm左右的范围向下开挖一个沟槽,深度为10cm,以及以竹木加固网垫后再用土填埋。采用搭架的方式处理网垫相互的连接处,宽度为5cm左右,然后使用竹木进行固定。固定完成后,在网垫上铺设一些细密的泥土,然后进行草籽播撒,再将土壤铺设其中,最后扫平表面工程。完工后,对于植物需要进行浇筑、养护,促进成长,从而使其对边坡能够起到加固作用。

6.2 坡面防护

防止地表水对路基的冲刷以及防止坡面岩土风化剥落和使路基尽可能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是进行坡面防护的主要目的。近年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度越来越高,高速公路边坡上的绿化度也随之增加,且多以花草树木进行防护。若公路边坡较高,则多以砌石框格种植的方式进行防护。由于各地区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不同,因此在选择路基边坡的植物防护类型时要因地制宜。目前,各地区多以草坪植生带对高速公路路基坡面进行防护。

6.3 喷播防护

采用喷播防护技术进行路基防护,为有效确保铺面平整,应处理好边坡上的平整度、边铺上的杂物,并且,还要对加固处理松动不平整的坡面,选择点状喷浆方式进行。

进行边坡排水处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对涌水、坡面径流的问题综合各方面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可在坡面上安置泄水管,从而使涌水引到坡地;如果坡面上有生长植物,在其不影响施工过程的前提下,可以选择保留,并且,还要确保与坡面存在相应的粗糙度。因此,在进行施工时,为预防水土流失,利于植物生长,可以在铺面上进行一些粗糙面的修造。进行喷射工作时,应遵循施工原则,由上到下进行,使坡平面与喷射口保持平衡,距离适宜在1m左右,此外,还要将喷射厚度的均匀性控制到恰当。喷射过程中,按规定的配合将基础材料与喷射材料进行配置好,从而使喷射材料的均匀性能够有效保持。

7 结论

(1)以弹性波在层状介质空间的传播机理为依据提出全波场映像技术,从而形成“单点激发――单点接收”的数据采集模式,并最终形成三维全波场成像系统。

(2)就三维有限元数值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处于缺陷位置或与缺陷位置相近的反射波均在x、y、z3个方向产生了卓越频谱不断放大的效应。

(3)在高速公路等比例模型的预设缺陷中使用全波场映像法检测技术,试验结果所体现的缺陷综合情况与实际模型中的缺陷基本吻合,这就体现了全波场映像法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安全可靠性。同时,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方法,采用全波场映像法检测技术对高速公路路基缺陷进行检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钟鹏飞,车爱兰,冯少孔.全波场映像技术以及其在高速公路路基缺陷检测中的应用[J].地震工程学报,2016,38(06):943-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