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生态治理与修复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河流生态治理与修复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水利;河道治理;生态景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河流空间减小,水面窄小,水灾问题日益严重。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大量污水入河的问题产生,河流水质普遍恶化。城市化也增加了地表径流,洪水频繁,对市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人们不得不去通过堤防加高培厚,建造混凝土河床来改善水质。这些硬质铺装也起到了隔离污水的作用,还有采取“整顿”的做法疏浚,以增加河流的防洪能力。然而种种办法之下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河流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活条件,地下水和地表水交换受阻,大大削弱了河流生态自然修复功能。
1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势利导,重点整治”。具体说,规划中对河道上下游及左右岸应兼顾,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要求,根据河道变化趋势,因势利导,掌握时机及时整治,重点河道先整治,整治一段,巩固一段。整治时应尽量利用河道上合理开发的已有整治工程,保护沿河城镇、农村、农田,使河槽远离洪水威胁的居民点。河道治理必须符合城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其它专业规划相协调;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其他需求;扩展河道功能,在扩展人防、景观、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供水、排污、通航等多种功能;河道综合整治与岸线走向和周边地貌、环境相协调。
2 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要改变过去工程水利的传统观念,建立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营造一个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河道联网”理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水贵在灵气。现在通常是单独一条河道或者一条河道分段治理,分段治之,相互孤立,活水往往被治理成“死水”,虽不泛滥,也无水趣可言。而将一个流域内的河道或一条河道的上下游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互为补给,则必将使整个水系活跃起来,“水网”通畅,如龙其中。“人水和谐”理念。城市河道的治理体现了河道景观与人类、生物及周围环境的和谐,维护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长期平衡相处的共同利益,达到了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河道治理目标。生态景观河道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代表了河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蓄洪涵水理念。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变的河床,利于减小河水流速,消减洪水的破坏能力。两岸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丰俭,缓解旱涝灾害。然而,水利部门往往出于安全角度考虑,采用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标准,建筑高坝雄堤,裁弯取直,结果却适得其反,洪水的破坏力被强化。原因在于没有顺其自然。生态美学理念。自然河道和滨水带由凸岸、凹岸、深潭、浅滩和沙洲组成。是各种生物适宜生存的境地,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是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生机勃勃的水际尽显自然形态之美,动、植物互相依偎,动、静互相映衬,自然且不凌乱,变化而不失秩序。审美统计实验表明,植物丰富的自然景观比人工景观有更高的美学价值,而且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也会提高。
3 城市河道治理模式的取向
滨水是城市最为宝贵甚至稀缺的空间。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河道治理的发展方向,紧紧把握住它的中心理念“师从自然,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实现河流的自我修复”。
河流平面流畅化、舒展化。自然河道整治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疏堵合理。 河道断面多样化、自然化。合理利用河流空间,在设计中可采用复式断面或不规则断面等多种形式,满足人们休闲、亲水、亲近自然的需求。
护岸生态化、景观化。避免使用单纯硬质护岸,选择生态型护岸材料与结构型式。
建设河流各河段特色性的水岸。河流各河段要根据自然风貌、经济用地性质、历史文化各异的特点,创造出有特色的秀美宜人的河流环境。
治理中,应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河道治理,逐步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色面貌,还原水面、绿化河道,形成具有现代气息又有自然风貌的河道。
护岸形式的设计和选择,要充分考虑特定河流、特定河段的自然生态状况,精心构思,力求细致全面。为了保护一定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治理采用材料源于自然,使得整治后的河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4 工程实例
通过比较水系治理实例,充分反映出传统水利建设和生态水利建设两种不同理念下的建设成果。
案例1综合治理理念是注重河道行洪、排涝等本身的功能,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忽视了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和谐的问题,忽视了河流本身具备的自净功能,忽视了河流是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是大量生物的物种库这些重要事实。因此河道断面形式单一,护岸多采用直立式设计,走向笔直,护坡结构坚硬,材料为浆砌块石,没有亲水互动的连接段、平台和栈道,层次不清,没有注重生态合理性。
案例2水系综合治理树立融入自然、充分利用河流自我修复功能的工程设计理念,创新设计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使水利工程既体现水工建筑物的特点和功能,又与周边植被、地貌等自然环境相协调。在河道治理方面,充分重视生态的原生性,避免改变原有河道形态,实现了“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先进理念。景区水系生态建设呈现出生态层次清晰,分区明显,景观植物栽种因地制宜,设置亲水景观,拉近人水之间的距离。
5 结束语
通过对河道水系治理的对比,清晰地看到了传统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结果的迥异,充分暴露出传统水利的不足和缺陷,即没有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改变河道原有形态,无法满足人水和谐相处的要求。而生态水利的优势就日趋明显,既实现工程安全,又紧随自然和谐的景象,顺应自然和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国舫.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J].2005.
[2]浦德明,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江苏水利,2003(5).
[3]李益健,任南.简述三峡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M].环境科学与技术,1993(2).
篇2
关键词:生态建设、水生态修复、低碳城市
坪山河发源于梅沙尖,在兔岗岭下进入惠州市, 在下土湖汇入淡水河,是一条淡水河一级支流。坪山河河长35km,全流域集水面积181km2。坪山河在深圳市境内共有11条支流,其中7条是主要支流,分别为碧岭水、三洲田水、大山陂水、石头河、赤坳水、汤坑水、墩子河。坪山河综合治理是深圳市城市单元综合开的重要项目,深圳市将以坪山河综合治理为突破口把坪山河及其沿岸打造成城市主要景观带和重要经济功能带,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互动联通,打造新型低碳生态城区。
1、 坪山河生态建设的条件。
1.规划先行,治理与防范并重。新区生态控制线内用地88.89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53.22%,河湖水面10.03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6.00%。由于新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河道两岸的控制线相对完好,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生态良好,生态状况优于深圳其他各区。如果在新区的整体规划中,能及早地考虑水环境的规划建设,河道综合整治与新区区域经济建设齐头并进,不再重蹈“先破坏,再补救”的老路。着眼于长远,补救成本数倍于现在改造成本,及早进行河道综合整治,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各部门协调配合,工作效率较高。
作为深圳市的五大河流之一,坪山河的干流以及所有支流全部位于新区坪山办事处管理范围内。整治工作避免了跨区协调或跨地市协调等问题,地方协调工作基本上只涉及一区、一办事处,可有效提高坪山河流域综合整治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工作效率。
3.土地征收工作初步完成,为后续治理打下良好基础。
在原坪山街道办工作人员前期的努力下,基本完成了坪山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土地的征收工作。根据深圳市以往河道整治的工作经验,工程的征地拆迁往往直接会导致工程进度延迟一年以上,有时甚至会直接导致工程无法继续。坪山河土地征收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坪山河的后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国外河道生态建设案例--韩国清溪川
韩国的清溪川曾是一条被严重污染的地下“臭水沟”。2005韩国投入39亿韩
元对清溪川进行了 “复原工程”,终于在三年以后让清溪川这条古老的河流死而复生,重现清水汩汩的景象。清溪川复原工程可谓现代河流治污的典范,值得我们在进行坪山河流域生态治理时加以借鉴和学习。
“清溪川复原工程”首先疏导交通入手,拆除了清溪川水体上的建筑物,同时
建设新的污水系统。然后通过抽取汉江水、抽取地下水和雨水以及中水利用等方式解决水源问题。“清溪川复原工程” 不但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更令清溪川的自然生态恢复到了最好的状态,目前清溪川流域物种已达314种,其中鸟类32种、鱼类15种、植物156种。
3、 坪山河的生态建设。
(一)改善河道水质。
目前坪山河及各支流的水质特点是上游水质尚可, 但是沿河有大量污染物
排入,坪山河河道水质恶化。据测算,坪山河中下游断面水质和河流主要断面水质类别为劣V类,河流污染物主要为氨氮和总磷。因此改善坪山河河道水质是进行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
如何改善坪山河水质可从几方面做起:1.统筹规划,保护水源。坪山河作为跨界河流位置敏感, 坪山河的水质将影响到惠阳对深圳供水的关系。坪山河的废水排放多为生活污水,因此应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加对大力生活污水处理力度,从而保护水源, 改善坪山河的水质。2.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生活污水是造成坪山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应加大对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坪山街道的截污干管一级坪山河治理工程等环保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投入。3.理顺体制,加强监管。目前实行的“谁审批谁管理”的管理体制造成了多头监管的局面,不利于发挥监管对于保护坪山河生态的积极作用。应理顺机制,加强各部门配合,切实把政府的监管责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二)修复水生态。
水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符合科学和规律,又要因地制宜,还应讲求实效。结合坪山河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修复坪山河的水生态系统:1.把坪山河两岸的绿化植被打造成土壤生物体系。土壤生物体系的作用在于改善地区的温度与湿度等自然条件,同时还能发挥景观作用。2. 水边栽植物。水边是水生态系统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尽可能在坪山河水边构建挺水植物多样性的环境。3.人工种植水草。研究表明水草茂盛的水体往往水质较好。4.保留和建设湿地。在不影响行洪和槽蓄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保留和建设一些湿地有助于修复水生态系统。5.加强日常管理。人的管理是修复水生态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积极的管理,才能完善水中生物链,促进坪山河的生态平衡。
(三)调整河道两岸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不合理是导致河流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坪山河沿岸的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污染情况都比较突出,导致排入坪山河的污染物远超过其环境承载能力,使得坪山河水环境不断恶化并且经久不愈。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导致自然下垫面面积锐减,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格局型污染。再加上,坪山河沿岸工业发达,各种劳动密集型企业众多,这些企业污水排放量大且污染源集中,更造成了坪山河产业结构型污染突出。可以说,坪山河受污严重、水环境受纳能力不堪重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坪山河流域的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在治理坪山河过程中,除应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外,还用注意从根本着手,调整坪山河河道产业布局,整顿和关停一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从而促进坪山河河流自净能力的不断增长,改善坪山河水质不断恶化的现状。
(四)完善生活形态。
河流沿岸人民的生活形态也同影响到对坪山河的生态治理。生态形态主要包
括两方面内容: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
不良生活习惯是造成水污染重要原因。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或城郊结合部地区居民的卫生习惯较差,长久以来形成了把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到河道中的生活习惯。再加上河流沿岸的某些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落后,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还没建成,沿岸居民的生活垃圾只能倾倒入河道,更加重了生活垃圾对水质的污染。因此,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居民的生活区域建立生活垃圾收集和中转设施,并加以有效管理才能防止生活垃圾污染河道。
除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以为,还应引导沿岸居民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环保低
碳的生活理念,从而把保护河道生态的观念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五)滨水土地价值的提升。
坪山河治理工程过程中,不但生态建设耗资巨大,其后续的管理和养护工作
也需花费巨大的资金。提高滨水土地的价值,开发滨水土地不失为筹集资金的一个好方法。目前坪山河治理工程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投入,如果通过提升滨水土地价值来增加收入,不但能减轻财政负担,还能提高工程自身的循环发展能力。
滨水土地开发应循序渐进,同时还应注重滨水土地的生态和社会功能,不应
过分追求商业利益。笔者认为,结合坪山河沿岸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可通过开发滨水公园、休闲绿地等方式提升坪山河滨水土地的价值。
篇3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水利工程;基本原则;建设探索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ust comply with the natural law of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for constructio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practice,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Ecological hydraulic engineering is a new branch of the theory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and ecology cau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ain purpose is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And through the relevant basic principles summarize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other functions,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such as: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flood control, drainage, combined with ec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landscape requirements, will flood, waterlogging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ourism and other aspects organically integrated engineering.
Key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engineering; basic principles;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以建设水工建筑物为手段,目的是改造和控制河流,满足人们对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需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随之增长。人们认识到河流不仅是可供开发的资源,更是河流系统生命的载体,我们不仅要关注河流的资源利用功能,也要关注对河流的生态保护功能,这时才发现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方案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就是在满足人类自身社会需求时,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安全与可持续性循环的需求。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规划方案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自身社会需求的同时,并兼顾自然水域生态系统安全与可持续性循环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的规划方案。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发展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建设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时,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循环本身的要求。而随着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逐渐退化,也会给人们的长远利益带来不容忽视的损害。所以,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要权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关系,理性地寻找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合理的落脚点和研究建设方案。从河流生态可持续建设的全局出发,使生态水利工程与河流环境立法、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循环的经济模式以及传统治污技术联合在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方案之一。
一、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是自然水资源供给和分配的主要项目,关系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成效。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把人和水资源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综合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共同需求。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循环的利用;并最终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须尊重自然生态循环的法则,在水利建设方面,将生态用水列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规划配置方案当中,抢救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另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量和质的问题,而且应该是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利用。所以,对于河流开发推广生态水利建设的思想意义重大。
1、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农业方面,有利于农业的水土保持,可以涵养水源,保护在水利工程局部地区农业用地的土壤质量,促进农业产值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2、生态水利工程能保护河流的多样性。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要求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之前,要对局部河流的现状和河流的地貌特征进行系统、整体性的调查与评估。包括调查河流的水位变化幅度,河流本身构成的形状,河床是否稳定,河床的材料和河流的横截面形状等诸多方面进行细致的调察和研究。另外,它还包括对河流内部生物的考察、观测,以及对河流周边动植物的分布规律、种类和数量进行数据分析,并且建立相应的生物数据库,这样会从根本生保护水利工程建设周围流域的生态多样性。
3、生态水利工程有利于局部河流域的河床岸坡建设与防护。
生态水利工程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基础上,注重生态和水文景观,使护岸形势的多样化。为了让动植物、水域植物、鱼类等有更好的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在建设过程中会避免使用不透水的材料,尽量使用良好垫层结构和反滤结构的堆石,以保证水利建设河床岸坡的生态稳定。4、生态水利工程能修复已破坏的河道。
生态水利工程有利于修复河流整个生态系统;生态水利工程还会加强生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从而改变传统单一经济技术测评的方式,对水利工程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建设。
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制定行之有效的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
要严格控制水利工程设计阶段的规划内容,促进生态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使新型生态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环保价值、水利价值。
2、坚持保护和修复河流流域水文多样化的原则
众所周知每条河流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具有其自身特殊性。因此,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去效仿前人的案例,而是要根据每条河流的不同水文特征进行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
3、遵守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修复的能力的原则
河流具有进行自我修复的能力,这种修复能力不仅能减轻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对河流的消极影响和破坏程度,而且还能减少人们对河流自然环境破坏之后的人为修复力,对河流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社会和经济共同的促进作用。
4、坚持以修复整个河流水体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设所在的河流与周边的田地和城镇是相互连接的,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和相互的关系。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河流水域的破坏日趋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还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余安邦.《大石滩水库汇流区的特征与生态保护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
[2]具杏祥,苏学灵.《 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
篇4
如今的南明河,绿柳拂堤,白鹭翩跹。无论清晨还是黄昏,在河岸边散步、锻炼的人络绎不绝。在这里,人们感受着悠悠碧波的柔美与清新空气的温润。
南明河发源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林卡乡,全长118千米,自西向东贯穿贵阳市区,沿线接纳车田河、陈亮河、麻堤河、小车河、市西河、贯城河、松溪河、鱼梁河、鱼洞河9条支流,是贵阳人的母亲河。
上世纪90年代,南明河沿岸近百个生活污水及工业企业排污口,每天向河中倾泻约45万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沿岸到处是煤灰垃圾,棚户区遍布河道两岸;河水水质严重恶化,鱼虾绝迹,进入市区的河段为劣V类水质,属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最差的一个等级。
彼时的南明河,已经成为一条“失去生命的河流”。
为治理南明河,各方付出了艰辛努力。近年来,贵阳市通过创新融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力量,南明河逐渐回归生态河流之路。
标本兼治换新颜
贵阳市历届党委政府曾多次对南明河进行清淤和疏浚,由于经济发展局限和单一局部治理效果有限,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南明河环境问题。
为彻底改变以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理方法,2012年,贵阳市引入系统治理的思路,提出“截污治污为先,内源污染消除为保障,两岸环境质量提升为需求,生态自净能力恢复为根本”的治理方案,系统推进河道整治、生态修复、污水处理、再生利用、面源治理等各项工作,启动实施了总投资达42.8亿元的“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其中,资金投入最大的项目部分就是生态治理。此项“大工程”共投入约14亿元,主要用于在南明河两岸新增人工湿地和绿化带,处理分散污水,在河底种植沉水植物等,促进水体的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让南明河成为一条真正的生态景观河。
整治分二期进行。一期从外源控制、内源控制、生态恢复、臭气治理四个方面出发,通过截污完善、清淤疏浚等救急措施,基本消除了南明河干流的黑臭问题。
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在实地调研南明河一期治理工程后指出,一期工程采取的各项“救急”措施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也要清醒看到,现状与老百姓的期望值、与最佳效果之间仍存在差距,二期工程开始就必须强调“治本”,严格遵循客观规律,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借鉴好经验、好做法,决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2014年上半年,二期“治本”工程启动,工程以改善提升南明河水质为核心,主要内容包括完善干流、支流截污系统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当你漫步南明河畔时,可能未曾想到,自己所站的景观道底下是一条流淌着大量污水的截污沟。污水从地下截污沟进入污水处理厂,南明河水就少了污染的可能。
二期项目实施后,南明河干流水质较一期竣工时大幅提升,藻类和水生植物都得到初步恢复,各断面COD浓度基本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大部分断面氨氮指标达到IV类标准;总磷指标基本接近IV类标准。目前,劣V类水体进一步下降到7.0%,V类水体继续提高至26.8%,IV类水体继续提高至31.6%。
“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展顺利,水质显著提升,但环境压力、防治任务仍然很重。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源头治理为核心,以支流治理为关键,以污水处理设施为重点,科学推进南明河流域综合治理。” 2015年底,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文新在调研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时说。
融资创新走出治理新路
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流域治水这样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钱从哪里来?引入社会力量,放开市场,是贵阳市的选择。
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一期工程中,贵阳市政府引入了TOT(移交―经营―移交)等融资形式与资本市场对接。在国家向民营资本开放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领域的大背景下,贵阳市政府创新融资思路,决定在国内水环境治理领域先行先试PPP模式。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经市场测试及综合评估后,采取公开招标方式,最终确定由中国水环境集团下设的中信水务公司作为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社会资本合作方。
2014年11月,贵阳市政府与中信水务公司签订了PPP模式合作协议,实施“特许经营 政府购买河道服务”的组合模式,由中信水务公司负责5座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同时收取南明河沿途排污企业排污费等。
政府和企业各负其责,政府做好“裁判员”,协调督导征地拆迁、质量监管等工作;企业做好“运动员”,负责项目投融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投资效率明显提高。二期实施过程中,项目建设质量经受住了贵阳2014年“7・16”特大暴雨的考验。
现在,南明河由原来的“失去生命的河流”变成一条“有生命的河流”,二期治理项目被财政部列入全国首批PPP示范项目。
2015年 6月27日,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希望”论坛上,南明河治理的成功经验, 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南明河之所以能成为流域治理领域的PPP示范案例,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责权分明,为推动项目进行提供了便利。二是在交易结构上,我们与贵阳市政府共同设计了交易模式,即在BT(建设―移交)模式中加入BOT(建设―经营―转让)及TOT模式,为保障项目进行效率奠定了基础。” 中国水环境集团总经理李涛说。
篇5
当前城市与河流现在面临着众多的问题,针对当前城市与河流的诸多问题,当前政府实施了治理技术研究以及相关实践。 而后介绍了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最终探讨了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案的合理选择,抛砖引玉,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借鉴。
1.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看来,当前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不管是在概念、内涵方面,还是在评价方法和体系构建方面均处在初级阶段。所以,非常有必要为河流系统管理提供大量的、准确的数据支撑以及决策支持。 总体说来,在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理论体系构建、方法体系设立、实证研究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1.1 明确、完善城市与河流健康概念与内涵
纵观外相关理论,笔者发现对于城市与河流健康的概念理解比较模糊、理解片面,并且城市与河流健康内涵的趋向于多元化。 并且,相关研究倾向于选择、制定有关的评价方法,而非是清晰地说明或者确定基于社会需求的相关概念与内涵。总之,不确定的、模糊的城市与河流健康概念首先限制了城市与河流健康综合评价体系的良好发展,其次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该评价体系在城市与河流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1.2 深入研究城市与河流健康的理论基础及其方法学
尽管利用水文特征、水质理化参数、河岸带状况、河流形态结构以及生物群落指标等进行综合的城市与河流健康评价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目前仍处于初步探讨阶段,仍缺乏系统和综合的研究;此外,在评价方法方面未能建立针对不同尺度、功能定位、城市化影响下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在城市与河流健康评价方法构建和标准化方面仍有待于持续深入。
1.3 拓展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内涵及其实践应用的范围
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是进行城市与河流管理的重要方式与手段, 它在河流管理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已经受到较为广泛地承认。 鉴于当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以生境与河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迫切需要以城市与河流流域为整体的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体系。没有综合性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了城市与河流评价对河流管理的指导。
所以, 深入研究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河流健康理论、评价方法、案例实证分析等,不仅仅能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有益借鉴,更有助于推广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相关理念和相关方法,并为特定区域的水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
2.1 目标原则
城市与河流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城市与河流的可持续性与城市与河流的可持续利用, 既要强调保护于恢复河流系统的重要作用,更要认识到人类社会适度开发河流资源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因此,非常有必要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共同准则,即强调利用评估的方式,明确城市与河流在自然界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自身健康状态,并描绘出其变化趋势;进而通过河流的科学管理,让城市与河流生态系统走向良性循环与发展的轨道。 进一步拓宽河流生态保护的理念,仅仅要求城市与河流的可持续利用这一方面用以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够的, 更加应该确保河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性来 “保驾护航”,说到底,就是要求河流自身和人类需求的持续协调。
2.2 多维原则
多维综合评价试图以水系、流域、河流等不同空间维度为研究出发点,并在该出发点上选择适当的评价因子,重视流域水文、生态的时间关联和空间联系,分析实现多维信息综合的有效途径;因此,成为了河流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所以,城市与河流综合评价必须强调等级和维度概念,同时运用多维度特征信息,掌握流域等级系统并确定不同等级系统的关联,向城市与河流管理工作者提供综合的现状背景资料,并指导当前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和恢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多维评价的内容包含微观、中观、宏观等空间维度以及短、中、长等时间维度,它是空间维护和时间维度的合理选择与有机结合。
2.3 实施原则
长期以来,适应性管理被公认为是管理复杂流域的有效方法。 它利用规划、监测、反馈、调控等方式,明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性尤其是不确定性。 所以,它能够有效提高管理行为的针对性、管理结果的成效性。 尤其是该方法与河流管理的集成中提出的要求;对于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法本身而言,它要求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必须是动态的、灵活的,能够结合生态系统、认识水平以及管理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之贯穿于设定管理目标、确定管理方案、后评估等关键环节的全过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强化目标监测与后评估。
2.4 参与原则
城市与河流健康将影响相关的河流管理行为和过程。 参与群体:对各主要利益方的意见和建议予以充分考虑,包括政府管理者(环保部门、水利部门、水务部门、林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流域管理部门等)、专家(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水利学、社会学等专家)、一般公众(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河流沿岸居民)等。
3.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案的合理选择
3.1 评价标准的选取
当前,无干扰状态或者微干扰程度的状态是否能够作为城市与河流健康的评判基准,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主要原因是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标准必须是动态的、灵活的,因为生态演替阶段、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变迁、人类生态价值以及社会历史文化氛围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必然导致城市水环境综合评价标准的不同。 所以,相关的评价标准需要在专家评判之后,并结合现有标准规范来进行具体地确定。
3.2 评价指标选取
指标的选择必须遵守以下几点要求:既可以客观反映生态系统的实际状况,又可以度量的综合参数;既要不受特定地域限制,又要易于比较;既能够考虑对人为压力的敏感性,又能够要求对自然变化的稳定性。
3.3 流域尺度选取
该方面需要评价流域的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植被覆盖、流域水力干扰机制、社会经济活动方式等一系列因素对城市与河流生态系统整体以及各组成部分健康状况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因此,考虑人类的价值,则需要选取较大尺度。
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生态水利工程
一、水利工程的分析
(一)、影响当地气候的分析
众所周知,控制一个地区气候的是大气环流。但是如果我们在某地区修建了大型或者是中型的水利工程以后,就会改变该地区的水体和湿地面积,从而使得该地区空气湿度增加,从而对当地的气候环境产生影响。比如说降水、气温和风雾等。
(二)、对局部降水的影响分析
修建水利工程会导致降水量增加,改变降水的分布状况、改变降水时间。在建设水利工程以后,就会在该地区形成很多积水,这些积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就会被蒸发,使降水量增加。一般来说,降水地区出现变化以后,迎风面的降水量大,而背风面的降水较少。这样就会造成水坝及其周围的降水减少,而地区的降水增加。在大气对流的影响下,在夏季降水会很多,而冬季比较少。
(三)、对当地水文的影响分析
修建水利工程还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尤其是河流下游的流量。水库可以将水资源储存起来,还可以在非汛期将基流截住,这样就会导致下游水流减少,严重的还会出现断流现象。这样水库周围的地下水位会大大降低,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比如说,下游断流造成河湖干枯;河流水位降低有可能在入海口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这对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都极为不利;修建水利工程还会影响泄洪量,这就会对航运和灌溉等产生影响,还会污染水质。
(四)、对水体的具体影响
修建水库还会影响水体,水利工程建设以后就会影响水流的流速,尤其是上游水库区水质很容易被污染,这就导致水质下降。水利工程对水体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1、积极影响:修建水利工程会减缓水库区水流的速度,这就会造成悬浮物沉积,这样水质就会清晰,也利于水生物生存。
2、消极影响:水库会存储大量水资源,由于水流速度较慢,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污染物就会扩散,使得复氧能力大大降低,也使得水库区的自净能力变弱。另外水体的富营养化容易大量消耗氧气,这就会造成温室效应。
(五)、对水生及陆生生物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改变了河流的水生生物系统,还导致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此外,由于有机物和土壤中的氮、磷相融合,再加上水库周围农田、草原的养分和降水直接进入河流中,从而创造出有丰富营养的有机物。由于水库的建设,阻碍了鱼类的迁移路线。水利工程切断了河流,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生命周期;水利工程还改变了鱼类的生存环境,水库的建立使鱼类的多样性发生较大的变化;严重影响鱼类的繁殖,影响鱼类的产殖活动,导致鱼卵的死亡。水利工程的建设能直接破坏陆生生物和植物。水利工程还会导致严重的土壤盐碱化,间接地影响动植物的结构、种类和生存环境。水库的建设使河流周边的植被减少,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大量的物种的灭绝。不仅如此,水利工程还会影响农业生产,土壤的盐碱化会降低农产品的产量。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周围的空气湿度增加,使湿地和沼泽地的面积有所增加,这对当地生物的生长带来了好处。针对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我国开展高度重视和发展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在传统的水利工程的基础上,注重水生态的修复和保护工作。生态水利工程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传统水利工程与现代生态学的有机融合。
二、生态水利工程中的生态保护
水利工程的修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重大,不容小觑,所以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效益,故而建设生态环保型的水利工程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满足人类的社会发展需求,也能够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还能够促进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最终使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要遵循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谐统一的原则,本着对人类和自然负责的态度,将传统的单纯施工管理转变成施工、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不能仅仅考虑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也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施工过程中,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争取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限度。生态水利工程的类型主要有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替代型、综合型。我国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水利工程应该属“大禹治水疏通九河”,疏河使得黄河流域生态受到了保护。替代型如广西的灵渠,是秦始皇为统一中国,开发现在的广东、广西地区修建的,属于长江水系的湘江和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被连接在一起,成为我国古代从中原到岭南的唯一航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都江堰是最典型的综合型生态水利工程,它是把保护改善生态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美结合的典范,实现了人水和谐、道法自然的治水理念。
三、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原则
(一)、多样化河流的保护和恢复
天然河流具有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流水状态、不同的土壤状态、不同的植被覆盖情况,这种多样性是修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础,因地制宜就是要科学地依据具体河流的综合特征,来设计和建造水利工程,最大限度地保留河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不能一味地模仿世界上的成功案例。
(二)、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恢复能力
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越强,水利工程对河流环境的破坏程度就越低,人为修复的力度也就越小,投入的维护成本也不多,所以在设计和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如何保持和快速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从而降低破坏之后的治理成本,避免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促进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和修复水域生态系统
自然河流与其周边的森林、田地、乡村、城市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修建水利工程的时候不能只着眼于河流两岸的生态环境,还要综合考虑河流与森林、田地、乡村等的关系,将它们都纳入到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和修复的范围内。
四、完善生态水利工程策略
(一)、奠定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建设的理论基础
在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作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础,科学分析与计算水文情况,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障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种科学性是建立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考察的基础之上的,要弄清生态目标对水资源的时空要求规律,这样才能同时满足湿地、林业、草原、农业、畜牧业和江河湖泊等生态用水需求和工业、城镇、消防、居民等经济生活用水需求。
(二)、阶段规划、逐步实施
要辨别水利工程的建设可能影响到的关键生态敏感目标,并在工程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好工程对这些目标造成的影响以及有效的解决途径,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三)、相互融合、互相促进
把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与环境工程的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因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要充分吸收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理论与技术,以达到水量与水质配置的科学化与同步化目的。要将水利工程与水污染防治工程结合起来,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环境效益。
五、结束语
生态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长久性和不可逆转性,它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确实给当地的生态环境确实带来了很多的影响,造成当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造成生态系统的恶化,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各种弊端,积极强调和开展生态水利工程。
参考文献:
篇7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水利部提出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水生态保护,加快水利建设,建设生态水利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水利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利工程建设也提出了更多高的要求,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愈加迅速且具有时代性。很多人过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如何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如何建设好生态水利工程,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1 传统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区别
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水利工程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阶段,人们通过开发、利用、改造及控制河流等手段,满足了日益增加的供水、发电、灌溉、防洪等需求。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和陆生生态环境,比如会影响气候、土壤环境、地质、河流的水质水温、陆地环境及生物、人文环境、森林和植被等。我们正面临着淡水短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严酷局面,这些与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发展生态水利是十分不符的。
相较于传统的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更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改善或修复,以强调生态、服务生态为建设目标,以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为设计重点,更关注其生态效益。可以说是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2 生态水利工程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2.1 典型的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分为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替代型和综合型3类。从古至今,都有典型的工程案例,且其意义重大。例如中国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水利工程是大禹治水疏通九河,因其疏河而保护了黄河流域生态,抵御了洪涝灾害的侵扰;典型的替代型生态水利工程是秦始皇时代修建的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解决粮草运输,对统一岭南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该工程还以“三七分水”的形式实现了对湘江原河道的生态保护;都江堰是综合型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历史悠久且效益显著,它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美的结合,做到了人水和谐、道法自然,同时还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而今,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其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有塔里木河调水、黑河调水和扎龙湿地补水工程,桂林两江四湖的建设,北方黄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以及小水电等。
2.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护生态,更要改善生态,这就要求我们兴建更多的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还妥善保护环境资源,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和谐统一,符合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构建了传统水利工程和现代生态学的有机结合。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治水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兴水利、除水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着力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和修复、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要求着力抓好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建设。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促进资源节约、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护环境、以及建立水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体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2.3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与措施
2.3.1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要求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始终遵循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保持和维护自我恢复能力、以修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为目标等3个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
2.3.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水电工程,其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就需要科学布局治理开发工程,全面落实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不仅要在工程的规划阶段融入生态水利的理念,而且要将其融入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中去,这就要求工程既要满足整体系统的生态要求,还要满足个体的生态设计要求。在水利工程的前期规划、设计、施工方式和方法、后期管理和运行等各个环节满足生态要求,努力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内容设计,并与环境工程设计有机结合。在施工过程中,应优先采用生态环境友好的技术措施,做好污、废水弃渣处理,加强工程环境监测,做好工区保护等。施工完成后,落实竣工后迹地恢复,并实行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施行引入生态水利工程的后评价,建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和反馈机制等。
3 展望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供水量的需求不断增加,排污量也在增加。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加强水生态与水资源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现代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和生态建设的有效结合,既能实现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能保护和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会是未来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篇8
关键词防洪 生态 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 A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也在与时迈进。回首30年,在不同时期,水利开发建设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均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 以防洪保安为主的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安居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水域周边区域的防洪建设显得尤为迫切。通过筑堤、修坝、城区排水系统等,不断提高防洪建设标准,同时防洪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区域内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二. 资源让位经济的阶段
城市化是我国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趋向。在城市化进程中,水的危机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我国社会防洪安全得到一定保障之后,水利建设突破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传统观念,把水利摆到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城市地区的水利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时各种引水、配水等供水系统的建设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为生态治理埋下隐患。
三. 以水资源保护及生态修复为主的阶段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供水要求不断提高,排污量迅速增加,水域的污染逐步成为重大社会问题。同时随着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的增强,人们重新审视自然水域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要求恢复水系自然生态功能的呼声越来越高。水域不仅要清洁、美观,而且要生机盎然。因而水资源保护、改善水域水质、修复水域的生态系统等水环境建设成为水系建设的重要思想。当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措施治水出现困境时,迫使人们转换思路,开始思考其中的原因和解决途径。在为解决水环境污染,大力开展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的同时,努力在致力于生态恢复的过程中,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在工程防护方面采取自然土质岸坡、缓坡陇岗、植树、植草等生态防护形式,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了条件。生态防护的应用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诸如混凝土、浆砌石等传统防护形式带来的负面作用,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
在应对排污量增加、水域污染加剧的问题上,引进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和生态化水体恢复手段,采用土壤渗滤进行水质处理。通过在工程区种植农作物、林地、草地、苇地等,使水流经过土壤― 微生物 ― 植物系统的过滤、物理和化学吸附、离子交换、生物氧化和植物吸收等综合作用,固定与降解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使水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实现水质净化。通过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和水生植物处理技术,在恢复了生态环境的同时,亦提高了污水处理能力,缓解了污水处理厂的压力。同时生态湿地及生物防护建设激发了人们新的水利建设思潮。
四. 河道防洪、生态恢复与城市建相结合设的设计案例
冶河是平山县主要行洪河道之一,贯穿平山县城,城区上游和下游防洪标准偏低,给县城防洪安全构成威胁。同时部分生活及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堆积河道两旁,造成了城区环境污染,影响了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
为提高冶河防洪标准,提升城市品味和形象,有效改善城区人居和生态环境,提出了平山县城段也和综合治理工程设计。在设计中以坚持以生态防洪为基础,实施蓄水景观工程的原测;坚持一次规划分部实施,分项工程保持施工相对独立性的原测;坚持充分利用现有水系和绿网,努力营造具有生态公园的原测;.坚持以民为本,公众参与兼顾旅游开发的原测。重新整合土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挖掘冶河文化内涵,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促进两岸沿河带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为目标进行总体布局。
首先沿河道两岸新建、加固堤防,打造完整的防洪体系。在流速较小河段采用格室护坡、钢筋石笼护坡、三维植草网垫等柔性防护结构,防护结构上层覆土植草,并插柳枝、杨树枝等美观、易活植物,进行护坡绿化,恢复植被,美化环境。局部主要为抗冲要求的部位,采用浆砌石护坡型式。其次,在确保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分别修建橡胶坝、堆石堰等蓄水建筑物形成景观水面;同时以河流水系为依托,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沿河道两岸规划滨河公园、商住开发区、喷泉广场等生态、休闲设施。结合实际地形在现有低洼地带修建生态湿地,净化冶河流水质,保障水源地供水安全。同时,两岸防洪堤建设与市政规划路统筹考虑,减少了工程投资,经济效益显著。
工程实施后,在有效保障城区的防洪安全,发挥显著的防洪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还将极大改善城区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招商引资,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环境、生态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工程建逐步实施,已完工的冶河右岸迎宾大道(兼堤防)有效保护了堤外区域的防洪安全,促进了当地的城市建设,目前已建成大量商住区。已实施并成功运行的北贾壁橡胶坝、冶河公园、喷泉广场等设施极大改善了城区环境,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并得到了当地居民的高度评价。
治理前 治理后
篇9
关键词:生态环境;城市河道治理;设计方法
水环境是人类文明、生态文明的一面镜子,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着浓厚的“水情结”,喜欢逐水而居,滨水而栖,特别是对于常年生活在“水泥森林”的都市居民来讲,拥有一个优美和谐的水环境更是一种强烈的渴望。在城市中蜿蜒流淌的条条河道,不但是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关系着广大市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建设人水和谐的河道生态系统,打造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宜居城市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
一、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势利导,重点整治”。具体说,规划中对河道上下游及左右岸应兼顾,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要求,根据河道变化趋势,因势利导,掌握时机及时整治,重点河道先整治,整治一段,巩固一段。整治时应尽量利用河道上合理开发的已有整治工程,保护沿河城镇、农村、农田,使河槽远离洪水威胁的居民点。河道治理必须符合城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其它专业规划相协调;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其他需求;扩展河道功能,在扩展人防、景观、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供水、排污、通航等多种功能;河道综合整治与岸线走向和周边地貌、环境相协调。
二、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要改变过去工程水利的传统观念,建立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营造一个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河道联网”理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水贵在灵气。现在通常是单独一条河道或者一条河道分段治理,分段治之,相互孤立,活水往往被治理成“死水”,虽不泛滥,也无水趣可言。而将一个流域内的河道或一条河道的上下游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互为补给,则必将使整个水系活跃起来,“水网”通畅,如龙其中。“人水和谐”理念。城市河道的治理体现了河道景观与人类、生物及周围环境的和谐,维护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长期平衡相处的共同利益,达到了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河道治理目标。生态景观河道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代表了河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自然河道和滨水带由凸岸、凹岸、深潭、浅滩和沙洲组成。是各种生物适宜生存的境地,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是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生机勃勃的水际尽显自然形态之美,动、植物互相依偎,动、静互相映衬,自然且不凌乱,变化而不失秩序。审美统计实验表明,植物丰富的自然景观比人工景观有更高的美学价值,而且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也会提高。
三、具体案例
某镇位于某市郊区北郊,东临长江口,西与嘉定毗邻,北与太仓接壤。近年来,该镇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分区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的综合型生态城镇,对区域内四条河道召开生态治理。
1、河道现状分析
(1)生态环境被破坏,河道生态性很差。
高速发展的经济、过度饱和的人口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地块的开发建设将地表绿化几乎全部破坏,河道淤积与水质污染致使河道中各种水生物数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构建。
(2)河道坍塞情况严重,河道淤积,调蓄量和引排能力大大降低。
目前大部分河坡由于受水流冲刷侵蚀,致使岸坡掏空、坍塌情况较为普遍,河道淤积逐年加重,水体流速较低,另外河道中的淤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也影响了河道中的水质。
(3)岸坡杂乱,景观效果相对较差。
由于未经整治,河道的岸顶和河坡均不同程度存在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违章搭建等情况,河道的景观性较差,远远不能满足地区规划需求。
2、设计理念围绕“水质净化、生物宜居、水土保持以及景观协调”的目的,以生态多样性为原则,在构建健康水生态系统为基础上,充分发挥水与生态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关系,岸坡绿化力求生态修复,使河道恢复自然风貌,有效发挥多层次复合生物净化系统的净化效能,实现生态修复的功能优势。
3、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利用情况之外,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亲水性,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创造条件。
传统的矩形断面河道既要满足枯水期蓄水的要求,又要满足洪水期泄洪的要求,往往采用高驳坎的形式,这样就导致了水生态系统与陆生态系统隔离,两栖动物无法跃上高驳坎,生物群落的繁殖受到人为的阻隔。梯形断面的河道在断面形式上解决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问题,但是亲水性较差,陡坡断面对于生物的生长仍有一定的阻碍,而且不利于景观的布置,而缓坡断面又受到建设用地的限制。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在常水位以上部分可以设置缓坡或者二级护岸,这样在枯水期流量小的时候,水流归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陡然变大,所以复式断面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为该镇水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了空间。
4、河道护岸形式
在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河道护岸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是否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生态护岸应该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结构。
生态护岸建造初期强度普遍较低,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养护,以便植物的生长,否则会影响到以后防护作用的发挥;施工有一定的季节限制,常限于植物休眠的季节。
5、仿生环境构造
种植水生植物是本工程仿生环境构造的重点,水生、湿生植物种类配置应根据河道具体的立地条件、功能及生态建设要求来确定,植物配置应师法自然,仿照相同立地和气候类型条件下自然植被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进行配置。本工程水生植物主要种植于河道常水位以下岸坡上,即标高2.3~2.8m。根据不同水生植物适宜条件、功用,选用种类及品种。挺水植物根据植株的种类及特点进行配置,沿常水位线由岸边向河内形成梯次,以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6、生态林带布置
岸坡是河道水土保持的重点,在接近常水位线的位置以耐水湿生植物为主,即草滤带,使上下有层次,左右相连接,根系深浅相错落,以千屈菜、海寿花等挺水植物为主。河道3.0m至坡顶,该部位是河道水土保持、植物绿化的亮点,是河道景观营造的主要区域。该河道两侧绿化景观与该河西侧的市区人行步道相遇,步道两侧有生长茂盛的白杨林、香樟、无患子、桂花、紫薇林,是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
四、结束语
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1] 韩玉玲,严齐斌,应聪慧,邵利萍.应用植物措施建设生态河道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06.
篇10
关键词:城市湿地;可持续;保护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城市开始成为人们聚焦的一个热点,而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对城市中湿地保护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1城市湿地的定义和作用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合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出产资源方面有着多重价值,特别是湿地由于具有强的物质转化功能,而被誉为“地球之肾”。
目前对于城市湿地还没有特别的定义。但是,随着城市的演化和发展,城市湿地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生态、人文景观。实际上,城市湿地是自然湿地在城区的延伸或分布。不仅于此,城市湿地还被赋予更加丰富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湿地的多功能性与人文价值。进而,由于湿地深刻地融于现代城市,使城市湿地的内涵体现了其特殊性。
2城市湿地的类型及特点
由于这种湿地处于城市或城市近郊,决定了它要受到城市的影响。城市湿地大多是分布不均匀的、面积不大、成斑块状,并且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差,从而增加了城市湿地内部的生态环境破碎化程度。从功能角度分析,城市湿地不仅具有生态功能,还具有景观、生产、休闲、娱乐、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
由于湿地介于陆地与开阔水域之间,所以除了其自身的特征外,还不同程度地兼有其他生态类群的特征。城市湿地一般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半人工与自然湿地的复合体,另一类是人工湿地。
1)半人工与自然湿地的复合体,诸如河流、湖泊与水库。这类湿地常常是在原有水系、自然水体的基础上加以不同程度的人工改造,因此,它们通常体现较多的自然成分,生态功能强,动、植物以当地物种占优势等。
2)城市中人工湿地,诸如城区中低洼地带、池塘、沟壑为基础,基本上是通过人工措施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这类湿地在每座城市都有,由于大多数是为了城市的景观、生产、污水处理等需要而建设,因此这类湿地的生态功能相对较弱。
3城市湿地存在的问题
城市是“人―地”关系的焦点,是人们生产和消费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城市也成为污染集中的地方。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城市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给城市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制约了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具体问题如下:
(1)城市湿地遭到人为侵占破坏
人类活动对水系影响显著。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视城区的支流和湖泊、泡塘为害,大量填埋建楼、修路。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与建设,河道被填埋、水域被侵占,河道硬化、渠化现象严重。导致湿地的水文、地貌、生态和自然条件等发生巨大改变,同时也造成城市水面面积大幅降低,调蓄能力减小,对城市生态调节功能不断弱化,内涝频繁。
(2)城市湿地联通性差,各湿地斑块孤立存在
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大片湿地面积减小,城市生态用水被不断挤占,湿地由于缺乏水源而不断丧失。城市的大幅度开发,大量的河道、湖泊和坑洼地被填埋,分段截断河流,河道遭到破坏,形成孤立斑块。
(3)城市湿地丧失了调蓄洪水的功能
在现有河道中,受到城市建设用地条件限制,人为束窄行洪断面或设障,自身无法达到相应防洪标准;部分水库、湖泊年久失修,淤积严重,不能实现原有设计功能。
(4)城市湿地水体污染严重
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水体沿岸垃圾随意堆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加上河岸硬质化现象等原因造成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中污染物积累严重。
(5)城市河流湿地景观建设忽视生态功能价值
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完全忽略了湿地的自然属性。例如,人们比较注重河道本身的功能,如行洪、排涝等,因此河道断面形式单一,走向笔直,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其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因此,河道的护岸结构主要采用浆砌石或干砌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或现在比较流行的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坡等结构。取代自然水际丰富多样的生态栖息地,不仅破坏了生态迁徙廊道,而且使水体丧失了自净能力,城市水系中水生植物、鱼类、微生物等大多消亡,这样的措施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程度,往往超出洪水所造成的损坏。
因此,如何保护和修复城市湿地,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国内外一些经验和笔者的一些初步设想作一些介绍。
4城市湿地保护的方法、措施
1) 强化对城市湿地资源的管理力度,有计划地加快城市湿地的恢复及保护
改革落后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机构体系。目前城市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归不同的部门管理,各个部门各行其道,很难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管理和综合利用,不能适应新时期“循环水务”理念的管理要求。为此,应建立一个集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于一体的部门,能够更好地协调和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矛盾,在体制上保证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完善城市湿地管理政策和法制体系。城市湿地管理法制化。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城市湿地开发利用的方针、原则和行为规范,明确各级、各行业的机构权限以及管理分工,规定管理程序、对违法行为的处理方法和程序等,为从事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者、利用者等提供基本的行为准则。借助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严格和强化执法力度,制裁过度和不合理利用水系湿地资源的行为,打击破坏城市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2)依托水资源治理,为城市湿地的恢复和保护提供源泉和动力
对于湿地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仅凭认为建设、改造和干预,只能治标,水系治理才是恢复和保护湿地,发挥其功能作用的治本良策。对城市湿地进行专项规划,可依托城市防洪规划及城区规划等,划分湿地保护红线,其他工程不得随意占用。将城市湿地保护和修复与城市环境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等协调一致起来,对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统一规划。
3)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程技术、积极开展城市湿地科学研究
通过各种培训和研讨会,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决策者、管理者和基层人员的管理水平,认真学习成功的湿地保护和修复案例,总结工程技术和方法,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采取低成本的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还湿。适当补水,保持湿地的正常水环境,特别是在结冰期和枯水期。
城市湿地科学研究要针对城市湿地特点,对城市湿地保护和修复模式、城市湿地中能量流动和物质转化规律、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城市湿地对区域气候的调节功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为城市湿地规划、管理和评价提供理论指导,为城市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数据。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在湿地保护及其资源合理利用方面的作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管理决策者和公众对于湿地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功能和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公众对湿地资源的忧患意识,让全社会都懂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保护湿地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调动起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开发湿地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 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湿地、湿地。积极引导湿地周边群众参与湿地管理。只有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湿地环境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