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国际贸易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国际贸易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国际贸易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比较优势;CATM法;纺织品

中图分类号:F407.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190-03

一、引言

比较优势理论提出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继李嘉图之后,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各个层面的补充,从而使其发展成为了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然而,在国际贸易模式不断复杂化的今天,如何准确地测算一个国家乃至某一行业的比较优势,仍然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难题。

2005年1月1日起,根据WTO乌拉圭协议中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WTO各成员国应全部解除对纺织品进口的配额限制,实现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国际纺织品贸易管理进入了“后配额时代”。在这种国际经济环境下,研究我国纺织品已有或潜在的比较优势,并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我国纺织业生产结构和纺织品贸易结构的调整,对稳定和提高纺织品生产者收入,增进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以及提高经济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就比较优势的测算方法进行探讨,并对我国纺织品现有的比较优势进行具体测算,为纺织品进出口结构的调整及相应的产业政策提供一个可靠的理论依据。

二、现有测算比较优势的方法及其缺陷

现有的测算比较优势的方法主要是国内资源成本法和显示比较优势法,二者均存在若干缺陷。

(一)国内资源成本(Domestic Resource Cost,简称DRC)法

1.DRC法简述

DRC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美国斯坦福大学Person教授提出的。后来,国际学术界广泛采用此概念及其研究方法来测定某一国家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

国内资源成本(DRC)是指赚取(或节省)一边际单位外汇,从事一项生产活动所需投入的国内资源的机会成本。

用官方汇率V去除DRC就得到一个系数,称为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即

DRCCj=DRCj/V(1)

也就是:

DRCC=以机会成本计算的生产中所消耗的国内资源成本/(以影子价格计算的产品价格―以机会成本计算的生产中进口投入要素的成本)(2)

DRCC实际上可以看作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国内资源使用转换成外汇的平均效率。

2.DRCC法存在的缺陷

(1)这一方法需要掌握一套完整的有关机会成本和影子价格的资料,受资料限制,实际计算中应用该方法进行影子价格计算的难度很大,因而大多数学者用市场平衡价格来代替平均成本。实际中各项要素的机会成本很难计算,大多数学者采用机会成本中的显性因素来代替机会成本。这些估算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外部效果较难量化,目前,尚未有科学而完善的计算方法。因此,实际计算中都假设外部效果为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比较优势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3)这一方法需要用到价格资料,有的还需要离岸价、到岸价以及国际市场价,因此需要考虑汇率问题,并且在计算中汇率的换算非常重要。如果汇率被扭曲,DRCC的数值可能被高估或低估,从而结果就会显示一个国家全部或大部分产品的生产都具有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这种结果显然是不真实的。

(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Index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法

1.RCA指数法简述

1965年,匈牙利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在其发表的论文中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计算了OECD国家之间通过贸易反映出来的产业比较优势。后来,人们常用此来方法来计算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

所谓显示比较优势,是由一种出口商品占国家总出口的比重相对于其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的,即用实际的贸易状况来间接表现各国生产领域里的比较优势,也就是通过已有的贸易数据来计算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此方法所依赖的假设如下:比较优势决定出口结构,即商品的贸易模式反映了相对成本的不同;人们对各国各类商品的偏好相同,引致需求也相同。

2.RCA指数法存在的缺陷

笔者认为,这种以出口现状本身来研究一国生产上的比较优势是不客观的。因为在目前贸易壁垒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某些产品的生产及其出口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政治人为因素,并不能客观地反映一国实际所拥有的比较优势。

三、两个国家多种产品比较优势的测算法

两个国家多种产品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wo Countries with Multi-production,简称CATM)测算法的提出基于两个国家多种产品的比较优势贸易模型[1]。

(一)两个国家多种产品的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此模型假设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中只有一种投入要素――劳动,且每个国家都能生产和消费多种产品。首先,计算出每个国家每种产品的劳动投入,然后,对两个国家同种产品的投入劳动进行比较,得到一个比较系数的排列,再将此系数排列与两个国家的工资率之比进行比较,数列中系数大于两国工资率之比的那种产品就具有成本优势,本国进行生产就具有比较优势;小于两国工资率之比的那种产品,本国进行生产就具有比较劣势。

假设两国都生产和消费的共有N种产品,给每种产品从1到N进行编号。

(二)CATM测算法

上述模型存在明显的弊端:首先是单一生产要素的假设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其次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更为关心的问题是一国相对于其他所有国家来说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上述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测算方法――两个国家多种产品比较优势的测算(CATM)法。CATM法针对上述模型作了如下改进:

1.将单一生产要素扩充到多种生产要素

2.将模型中两个国家的概念扩展到更广的范围

一个国家为所考察的国家,另一个国家(本文中称为外国)是其他所有生产并出口同种产品的国家的加权总和。下面详细解释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作为一个国家其生产成本是如何确定的,其基本思想如下:

对于某种产品来说,假设除了所考察的国家外,其他所有生产并出口该产品的国家共有N个,该产品生产中投入的要素共有M种。所考察国家该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为C,按照各个国家这种产品的产量占N个国家总产量的比重计算出一个权数。然后,用上述权数对各国的生产成本进行加权求和,就得到了其他所有生产并出口该种产品的国家的总和作为一个国家的生产成本C*。

(三)CATM法具有以下特点

1.基于经典的比较优势贸易模型,两个国家对多种产品的生产直接进行成本比较。

2.计算中需要详细列出产品生产中所投入各项要素的具体数量,以便于定量的分析比较优势或劣势的来源。

3.在有关汇率计算中可以采用购买力平价汇率,以尽可能避免人为的汇率扭曲。

近年来,人民币一直处于低估的状态,中国政府受到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相比之下,用购买力平价汇率来进行有关的数据计算,在一定程度上能削减汇率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从而部分地避免国内资源成本法的缺陷,并能更真实地体现我国纺织行业现有的比较优势。

四、利用CATM法测算我国纺织品的比较优势

从CATM法的思路及处理方法来说,同国内资源成本法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法一样,都属于静态分析方法。由于计算中所需资料不好搜集,只对我国部分纺织品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

(一)我国主要纺织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根据以上测算,我国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是蚕丝织品,亚麻、苎麻纤维织品,人造纤维织品。现阶段,我国应生产和出口这些纺织品。

具有比较劣势的有:棉花,结构纱,环锭纱(RING)及开端纱(OE)。我国应进行这些纺织品的进口。

Cat338/339越南平均价格为5.79―8.2美元/平方米,孟加拉国4.66―4.88美元/平方米、中国4.68―5.84美元/平方米、印度尼西亚6.46―7.84美元/平方米。

(二)我国现行纺织品进出口结构

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有:棉制、化纤制和毛制服装。

我国进口的主要纺织品有:棉纺织品、无纺织物和家用纺织品。

五、建议

以上分析看来,我国纺织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纺织行业的比较优势,加快我国纺织行业先进生产力建设,当前要做好三项工作[3]。

1.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行业,大幅提高研发投入,发展原创技术,培育自主名牌。没有这项突破,就难以从跨国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迅速提升。从我国纺织行业以往的科技进步实践来看,重扩大加工能力投入、轻提高创新能力投入,重设备投资、轻研发投资,重炒作、轻实干,重物质资本扩张、轻人力资本提高,重引进人才、轻培训人才等弊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要加强纺织行业人才培养,否则原创技术、自主品牌都无从谈起。即使把别人的名牌买来,没有研发投入也消化不了,最后也只能泡沫化。

2.加快经营管理创新。转变粗放、封闭式管理,适应跨国配置资源、跨国生产方式、跨国营销方式,提高纺织企业的组织管理和资源配置能力,并尽快形成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提升中国企业掌控跨国生产和营销网络的能力,扩大自身的利润空间。

3进行产业链整合创新。产业创新能力并不是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社会协作分工。纺织生产体系的先进性决定了它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我国不仅要加快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还要增强对企业创新的整合能力,这是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组织保证。之所以把产业链整合作为提高创新能力的一大目标,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纺织行业上下游纵向整合难,横向优势互补的整合也难,而纺织行业的重大攻关项目需要具备网络性的社会整合。

与此同时,我国还要加强纺织行业服务与自律,提高纺织中介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撤销纺织工业部是我国走市场化道路的重大举措,但这不是市场化的全部。中介服务是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产业协会以企业为主体代表同业企业的共同利益,协调企业间、产业间、产业与行政、产业的国际性活动,维护市场公平,维护企业权益,保护产业安全。

此外,我国纺织行业还要深化改革,扩大国际合作。当前,我国纺织行业还要继续冲破传统观念、传统体制、传统习惯对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束缚,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走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子。我国纺织行业要加强行业外交,贯彻合作共赢的对外方针,扩大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同行和相关产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广泛交流对话,通过沟通协商,化解贸易摩擦,促进合作。

参考文献:

[1]王福重.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CATM法测算[J].国际贸易问题,2006,(7).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国际结算;实施方案

国际结算是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实务课程,其课程主要包括跟单信用证、跟单托收、汇款、银行保函、国际保理服务、包买票据业务等贸易结算方式和侨汇、信用卡等非贸易结算方式以及与之配套的票据和商业单据等内容。国际结算课程不但内容庞杂,而且与实际工作紧密相关,单纯的课堂讲授方式无法满足课程本身知识量大和实务性强的特点,也容易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业务操作相脱节而感到无所适从的现象。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在国际结算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在理论讲授中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解决,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国际结算的学习必须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较好的启发性及突出的实践性,并且能够在师生的互动中较好的达到教学的效果。

国际结算课程本身的实务性特点非常突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结算工作紧密结合,如果单纯结合课本进行知识点的讲述,学生学习和记忆的只是枯燥的概念和理论,往往感到国际结算课程的难学,既无法深入理解理论的内涵,也无法把握学习的重点,更无法在实践操作中熟练应用。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大量实际案例的应用与分析,通过学生对不同贸易、结算角色的扮演加深对概念与惯例的理解与记忆,也可以提前熟悉工作业务的流程,更可以提前面对结算业务中的各种突发事件。

二、国际结算的教学必须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国际结算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各种结算工具、结算方式和结算单据,还包括结算过程中应用的国际惯例与各国法规,课程内容的千头万绪往往令授课教师感到需要讲的内容太多,讲的过多过细则课时不足,讲的过少则内容空洞学生无法学到实际知识。案例教学则可以弥补教师教学手段的不足,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性思维。能够把所学知识和理论内化为发现问题的认知思维、分析问题的推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判断思维。

国际结算的课程内容也十分枯燥,不仅概念和国际惯例非常多,而且其识记要求十分精确,理解上对于初学者也有一定的难度。应用案例教学能够生动的解释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概念,在师生的互动中轻松的完成知识的传递,如对于理解信用证是自足性文件与单据化文件这个特点上,可以用一个合同与信用证有关货物描述不一致而被拒付的案例来说明,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模拟实际工作的环境,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深对概念的记忆与认识。

三、国际结算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笔者在日常的教案准备和课堂讲授中不断进行尝试,逐渐总结出一些案例教学的实施手段,并形成了具体的方案。

(一)专业区别

在教学案例准备的过程中,应就所教学生的专业来挑选合适的案例。如所教学生是金融学专业,应在银行实务中有所侧重,案例选择和分析的切入点以商业银行为主,着重选择银行办理各种结算方式的业务流程、信用证的制作和信用证下交易所的审核中的案例;如为国际贸易专业,则应侧重贸易实务,案例选择和分析的切入点以企业为主,着重选择各种结算方式中如何防范贸易风险和制作各种单据的案例。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实际工作的氛围中去,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

(二)重点适用

在案例的安排上,应根据有限的课堂时间,主要侧重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按知识点的先后顺序来安排案例的讲述。笔者往往以案例为引,介绍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安排课后思考,让学生课下分组讨论。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讲授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由浅入深,也可以使学生在课后的讨论中巩固所学知识。

(三)问题设计

在案例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上,应当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梳理好案例的层次关系,设计好案例的问题,以激发起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兴趣。如在托收的付款交单方式的讲叙中,应用如下案例:某出口商A拟采用D/P即期的方式出口商品。但进口商B不同意采用这种方式,相反却要求采用D/P60天的结算方式,与此同时要求由进口商指定代收行。问如果出口商答应采用这种结算方式,会有什么后果?进口商B是否会获得好处?通过让学生分别从进口商和出口商的角度来切入问题和回答问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进口商可以通过相熟的代收行凭信托收据提前借单,收取货物,避免资金的占压,有利于本身的资金融通,而出口商则是在进口商商业信用的担保下对其进行了融资,相对即期付款交单而言风险较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对两种付款交单方式的认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到这方面的风险。

(四)动态更新

案例教学的应用也应与国际结算的发展动态密切联系,不断进行新的调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交往的深化,国际结算业务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一些新的结算方式不断出现,有关国际结算的法律法规、国际惯例也在不断修改更新。这就要求我们随时关注国际结算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际结算业务的最新动态。如2006年11月,国际商会终于在全球范围内正式了有关信用证领域的最新国际惯例――《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2007年修订本)》(简称UCP600),并决定从2007年7月1日起全面取代实施了长达13年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1993年修订本)》(简称UCP500)。UCP600的公布和实施无疑是进出易领域十余年来的头等大事,需要学生准确掌握,灵活运用。因此,在信用证案例的选择中,要体现UCP600的特点以及对实际业务的影响之处,并将其作为重点来讲授。

(五)教学辅助

在案例教学的实现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手段。如案例相对简单,且只起到说明作用,可以随堂口头简述,例如各种本票汇票的伪造案件;如案例稍微复杂,则可以在PPT中展现,让学生阅读思考,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的问题,与学生互动,例如国际结算方式中各种违约案例;如案例较为复杂,涉及当事人较多,案情较长,则可以在PPT展示的基础上,布置成课后作业,让学生下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并且在后续的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切身体验,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如结算方式中信用证、保函和保理业务中各种单据的制作与审核等案例。

(六)深入实践

另外,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注意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及对案例讨论的汇总,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法、双语教学法和实验课程,给学生创造一个国际结算的实践教学环境,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以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国际结算案例教学实施方案可以以图1示之。

从图1可看出,在国际结算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是辅助,其职责是精心选择、编写案例,指导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的讨论思路;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深入案例情景,基本独立的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讨论案例,并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国际结算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实施应注重时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并结合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点,使教师教的清晰明了,学生学的轻松透彻,不仅让学生课堂知识学的牢固,还能在毕业后迅速融入实际工作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50.

[2]史雪娜.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 (3):55-56.

[3]周锦.案例教学在国际结算课程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3):148-149.

篇3

关键词 物流 人才培养 物流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物流专业的发展简述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生的产业部门将成为本世纪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的物流教育滞后造成现代物流综合性人才。企业尤其是流通企业改造传统物流与加强物流管理等现代物流人才严重匮乏。

物流发展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八十年代初在物资部专业刊物《物资经济研究通讯》上刊登了由北京物资学院王之泰教授撰写的“流浅谈”一文较为系统的阐述了物流的概念。物流的管理、物流的结构及物流的信息等,第一次较为完整的将物流的概念引入我国,进入90年代后期,生产企业及其他流通企业开始认识物流,同时对物流的研究也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渗透,21世纪,电子商务对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物流走进了千家万户。现在政府开始重视物流政策跟物流产业的发展,产业资本开始渗透流通产业,物流企业为增加竞争力开始出现联合、并购,外商独资物流企业逐渐增多,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将逐步提高技术含量。

2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描述

物流人才需求伴随着中国近18年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我国物资产业的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物流人才的培养更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各地纷纷出现了“物流人才荒的现象”。加上国内物流教育起步比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由于物流囊括了采购、仓储、运输、包装、国际贸易,计算机等方方面面功能的管理性工作,物流人才必须在实践中继续提高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要。

国内物流认证培养市场的现状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和机构认识到物流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国家带动与社会保障也都进行了有关物流资格认证的有关政策。物流培训市场的活跃,加快了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步伐,有利于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但由于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造成了各种培训考试机构鱼龙混杂,物流培训市场的混乱。

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尚缺乏合理的物流人才培育体系。受我国物流管理现状影响,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许多院校师资力量不尽如人意,影响我国物流的整体教育水平。

从国外来说,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来物流产业发展,已经形成学历教育和培训相结合的物流人才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物流人才教育体系。许多大学没有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硕士和本科专业。国外物流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表明,从欧美企业要求整体看,管理工程,工业,以及信息技术的教育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物流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作业管理和现代化技术。

2近年来物流行业的供求状况分析

2.1人才数量分析

近年来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对物流人才形成了巨大需求,然而需求远远大于共给,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中国物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大到年均2万至3万人,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缺口达到200万。从供给方面来看,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有378所大学,824所高职和2000多所中职开设了物流专业职业学院,物流专业的在校学生人数已经突破100万人,然而“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每年需新增就业人员130万人,85%是一线操作技能岗位,可目前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毕业人数只有4000万人。

2.2人才综合数据分析

当前物流人才市场突出表现为:一方面物流企业高薪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物流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然而从物流专业方向院校的毕业生近几年就业及有关企业招聘人员来看,大多数停留在作业操作层岗位,物流人才培养滞后于物流业的发展,加之当前学校教育和行业培训都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经验,创新能力,特别是那些刚刚毕业的物流专业的大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与企业的实际运作接连,而且现在大学生太娇气,期望值太高,很多人无法适应物流行业艰苦的工作条件,物流管理人员品德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跟不上国际物流业的发展;一些从事物流管理的人员,做不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国际贸易知识,仓储运输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法律知识缺乏;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较差。

2.3人才在所从事行业当中的稳定性分析

篇4

内容与语言融汇式学习(以下简称CLIL教学法)是欧盟提出的用外语来教授非语言类学科知识、同时兼顾外语学习的教学模式,“整合”是其定义性特征。本文分析CLIL教学法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教学的应用,并提出CLIL教学法在解决学习者个体差异、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增强学习者信心、发展多样化技能、提高跨文化和全球意识等方面具有优势,为相关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内容与语言融汇式学习;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4C原则

0引言

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软实力增强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英语专业由单一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拓展为现在的包括英语、商务英语、翻译在内的英语类专业。其中,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为社会输送既懂英语又懂商务的人才,但现阶段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仍是英语+商务专业课的拼盘模式。如何平衡英语和商务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实现培养目标是困扰教师们的核心问题。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听、说、读、写、译)和丰富且有一定深度的商务知识(金融、外贸、法律、营销等),能够在国际商务实务中灵活担当多种角色,包括但不限于翻译、谈判、接洽、争端解决等等。多年来内容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认知学术语言水平指导等等被相继提出,虽各有长处,但为了达到培养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有深度理解的商务知识,融汇式教学法更为合适。本文将在介绍CLIL教学理念的和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定位及教学分析的基础上,以李浚帆、梁雁编著的《新编国际商法英文教材》为例介绍CLIL教学法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适用。

1CLIL教学理念

ContentandLanguageIntegratedLearning(以下简称CLIL模式)即“内容与语言结合学习”或“内容与语言融汇式学习”是基于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和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而提出的,是“一种专门集中某一专业学科的语言教学途径”。①但该定义已于今年被修改为:CLIL是使用一种外语学习某学科知识的双向关注教学法,目的是针对已设定的学科内容的学习来提高语言和学科内容的掌握。②关于CLIL教学法的理念研究,国外学者首先做了较为广泛的研究,角度包括如何选择教材、课堂话语分析、语言输入类型等等。欧盟基于一体化目标,顺应全球化浪潮而推广的CLIL教学法,提倡从小学阶段就开设使用非母语教授学科知识课程。即教学过程中使用外语介绍引入新概念,通过多种课堂活动增加学生说话时间和减少教师讲授时间,以期在无语境情况下通过教学、阅读、课堂游戏等等方式达到最大化的语言与文化的融和。国内学界对CLIL模式的研究始于2006年,骆巧丽在《CLIL教学模式及其对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的启示》。而后,她有撰写了多篇文章分析讨论CLIL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2009年严明编写了《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育视角》一书,在书中,他特别使用了一章的内容分析CLIL教学法的理念的内涵,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对CLIL的理念有详细分析的著作。2013年国内CLIL相关达到高点共有42篇,包含了小学、职业院校、专业院校等不同层次的学校CLIL教学法的应用研究。一改以往CLIL教学法研究对中国的本地化问题涉及甚少的局面。使用CLIL教学时,语言和学科知识担任同等重要的角色,学生需要掌握词汇、语法结构和功能语言学习且应当具备理解学科知识进而沟通的能力。语言方面的教学侧重:词汇、样本句子、分析错误。难点是词序、专业词汇、语法(时态、动词搭配、情态动词)、正式英语的使用。学科方面的教学侧重:概念、理论体系、思辨能力、学科文化。学习者需要在学科学习过程中提升沟通能力:表达和解释时事、资料、想法和感受,书面或口头。

2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定位及实际教学分析

商务英语是以英语为载体商务知识为核心的一种专门用途英语。国际商法是商务英语专业商务类核心课程之一,其特点是专业性、理论性强,知识内容较为抽象且实践性很强,因此学习起来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有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应当具备英语专业四级以上或同等水平的英语技能和国际商事活动的基本知识。按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于1985年制定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对“商事”一词所下的定义:“‘商事’一词应给予广义的解释,以便包括产生于所有具有商事性质关系的事项,不论这种关系是否为合同关系。具有商事性质的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交易:任何提供或交换商品或劳务的贸易交易;销售协议;商事代表或;保付;租赁;建设工厂;咨询;工程;许可;投资;融资;银行业;保险;开采协议或特许权;合营企业或其他形式的工业或商业合作;客货的航空、海洋、铁路或公路运输。”一般来讲,“国际商法”教学内容包括了国际商法概论、合伙企业法、公司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商事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产品责任法、法、国际海上、铁路、航空货物运输法、海上保险法、票据法、知识产权法及国际商事仲裁法。在商事活动内容上,国际商法的教学涉及的种类众多、专业性强,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和畏难情绪。不仅如此,国际商法教学内容还具备以下的特点:对同一个问题的规定,涉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历史差异,不同法系、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往往有着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表示,比较典型的是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比较、大陆法系主要国家间的比较、英美法系主要国家间的比较、我国国内立法与国际通行做法间的比较等,例如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际公约中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关于发盘、接受的有关规定和我国的规定出入较大,学生由于对国外的社会环境、法律制度缺少认识与了解,往往很难理解其中缘由,再加上各个国家一直在持续地修订其法律条文,使得“国际商法”的教学内容存在着相当的不确定性与前沿性,这些都对课程学习加大了一定的难度。处理不当,容易使知识碎片化。因此,除了掌握好基本国际商法法学理论知识,还要训练出能解决操作法律英语实际问题、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法律的从业人员。基于上述课程定位,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教学面临着诸如教材、教法、大班小班授课、语言使用、语言和学科知识比例等等方面的选择等难题。

3CLIL教学法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的适用——以《新编国际商法英语教程》为例

CLIL是由来自芬兰Jyvaskyla大学的DavidMarsh提出的,是一个涵盖性术语。③欧洲管理者网络、研究学者和实践者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Marsh认为,这个术语涵盖了任何一种把外语作为工具学习非语言科目,语言和内容共同作用的行为。④这个术语并不强调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中的任何一方,而是认为二者均是一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⑤Ma-rsh还给出了另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CLIL是为实现某个专业领域中学习的具体目标所采取的多样化的手段。”⑥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商法教学非常符合CLIL模式的适用条件,那就是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英语学习国际商法法学知识,并且通过国际商法学习来了解和掌握法律英语。CLIL模式认为使用外语学习一门学科时,应当平等对待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因此它能更好地解决语言技能和学科知识培养之间的矛盾,那么教授国际商法时应当均等教授语言和学科知识。并且,CLIL教学法认为使用外语教学不应当完全避免使用母语,因为全外语的教学容易产生理解死角,需要借助母语来清理死角。根据CLIL教学法的著名的4C原则,内容、认知、交际和文化,⑦实现多样化,不应当是简单的案例教学、研究教学、任务教学法等的拼接,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为不同的内容度身定做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如问题学习法、问题解决法、任务学习法、角色扮演法、以提问为基础的科学教学法等等。商务英语国际商法教学课时通常分为开课一学期或两学期,本文以开课一学期18学时周,36课时为例。课程设计、教学及评估方法如下:首先是教材选择问题。国内国际商法教材主要分为中文和英文两类。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该专业国际商法学习应该选用英文教材。可供选用的英文教材有以下几种:(1)原版引进的全英文教材,如雷•奥古斯都所著的《国际商法》(英文版);(2)国内学者编著的结合中外资料、理论的国际商法英文教材(部分来源于汉语教材翻译),如张学森《国际商法》(英文版)、袁传友《国际商法基础教程》(英文版);(3)国内学者编著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英文原版教材并辅以相关中国法律英文条文介绍的英文教材,如《新编国际商法英语教程》。当学生已具备相当高的英语能力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用原版全英文教材,采用“浸入式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完全沉浸在全英文的语境中,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并进一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但使用原版引进教材最大的问题是原版教材的部分体系和内容与国情不符,而且缺乏中国法的相关介绍。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体系等的差异,国外原版材料的部分内容与国内教学体系存有矛盾。首先,原版国际商法教材内容庞杂,体系分支甚多,受限于国内教学学时,无法学通学透。其次,使用原版国际商法教材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任课教师应当同时精通英语和法律,并且具备有相当的国际商事实践经验。另外,原版国际商法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引进与开发不足,所有课程的教授依赖教师个人的研究和钻研,其结果难免不尽如人意。使用本土化改造的英文教材就成为了那根救命稻草。《新编国际商法英语教程》是李浚帆、梁雁编著的,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本土化改造较为出色的国际商法英文教材。该教材共10章,涵盖国际商法导论、合同法、商事组织法、票据法、产品责任法、法、反倾销法与反补贴法、竞争法、知识产权法等内容,系统地、浅显地阐述了上述各领域的重要国际条约、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重要法律规定,以及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全书各章(除“国际商法导论”外)都附有相关的真实案件和判例,以帮助读者联系实际,加深理解。根据4C原则,课程教学安排要注意处理内容、认知、交际和文化四方面的融会贯通问题。针对国际商法而言,内容指的是学科基础知识概念,认知是思考解决相关的法律问题需要的思维模式和方法,交际是关于解决法律问题是需要什么样的法律英语语言,文化包括相关的文化焦点是什么。设计CLIL教学法的课程方法时,首先应当思考如何激活前期储备知识,其次是思考知识的输出方式,如课堂教授多少知识,口头的、书面的、电子的、论述的?全班作业、团队作业还是两人作业?此外还应当考虑学生学习成果的输出模式,如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实现交际目的,口头的、书面的、商事演练?团队合作、个人完成还是两人项目?再次,还应当思考输出和输入之间时间间隔的设计。课程设计是还应特别注意设计认知挑战内容和提高思辨能力的内容。国际商法的教材内容复杂而抽象,一学期36个课时的安排注定了不能追求大而全,应选择少而精,选择最有代表性,实用性较强的章节为学生讲解。以《新编国际商法教程》为例,拟安排如下六章详细讲解,其他四章自修。这六章分别为:第一章国际商法导论、第二章合同法(一)、第三章合同法(二)、第四章商事组织法、第五章竞争法、第六章知识产权法。其中重点讲解第二章和第三章合同法,其次是第一章和第四章,再次是第五和第六章。根据Deborah.J.Short的CLIL测试矩阵模型。这一模型为综合语言及内容教学的教育工作者确定评估目的,选择评估方式提供了一个方向。这个矩阵回答了CLIL评估什么,以及如何评估这样两个问题。语言和内容评估过程的综合目标可分为下列几类:问题解决方法,内容方面的技能,概念理解,语言运用,沟通技巧,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和态度。这些方面可以通过以下一些可选择性措施进行具体评测,如:技能清单,读写清单,逸事记录和教师的观察,学生的自我评价,档案袋记录,写作能力,口头报告和学生访谈等。⑧首先,针对内容安排词汇测试。每次课开始时先随机抽取3位同学默写10个抽取的词汇。这一安排对于激发学生已储备的知识有良好效果,并为学生预习课程设定基础目标。解决了学生不预习或者只有少部分预习的问题。另外,学期伊始时,学生将自选分组而获得案例。每一章基础知识将首先由任课老师讲解,学生学习之后按照分组对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并准备5~8分钟的课堂团队英文演讲和12~20分钟的回答问题,还需要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提问和撰写报告均纳入考核评分。报告内容包括案例简述,焦点分析,推理分析,自我观点称述。这一部分操作语言为英文。这一安排较好的解决了将内容、交际、认知各方面融入到一个小组案例分析当中。学生既要处理内容,其次需要将认知和内容输出并以演讲的方式实现交际目标。《新编国际商法英语教程》所选六章共计12个案例。一般商务英语专业的班级学生人数设置为24~32人。现以24人为例,每组设定人数为4,因此每组该学期中需要完成两次案例分析演讲。两次案例分析演讲良好地解决了非法学专业学生初次分析案例只能抓到皮毛,不能进一步体会和总结思维模式和方法的问题。时间的设置非常重要。5~8分钟的演讲时间设计迫使学生必须精选演讲内容,锻炼学生使用英文简述案例的能力。实际上案例分析演讲只是这一教学方法的引出部分,更关键的部分是其后的回答问题环节。这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预习、分析案例,在课堂提出相关问题,以此进一步达到交际的目的。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的答疑解惑。与传统的演讲式教学法相比,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教师是被动的。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对抗的因素,各方都是信息的输出者和输入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问题的提出者、解决者、参与者,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和掌握国际商法的知识并非教学的最终目的,灵活运用才是。期末团队商业策划和商业洽谈能够迫使学生整合所学知识,识记、消化并运用。团队商业策划要求各小组首先根据商事组织法内容,选择并成立商事组织形式,然后策划商业活动,可以是创业也可以选择已经存在的经济实体安排设计并完成演讲。不同于案例分析团队,商业策划书的演讲不需要全组陈述,而是要求派出最有实力一员,问题也改由老师提出。这样的目的是在角色扮演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合作。时届期末且问题由教师提出,各小组的准备在认知层面上也将更有深度,完成演讲之后,认知层面的触动更大。完成商业策划后紧接着是商业洽谈。在2个学时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企业背景资料(全英文),安排相关的商业接洽、谈判。若谈判成功,需撰写、签订国际商事合同,若不成功,各组草拟一份国际商事合同。通过这一设计,推动学生们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生们对国际商事交往的感性认识,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们对国际商事合同的结构、语言和内容有进一步的学习、深化和运用。

4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国家需要更多的具备复合性知识结构的人才。他们必须精通英语和其他某一类或者多种类的科学知识,譬如:金融、法律、会计、国际贸易等等。粗放的、缺乏理解和思考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代英语人才的培养要求。语言与内容融汇式教学法(CLIL)作为使用第二语言教授专业知识的教学法之一,具有不单独强调语言技能或者内容知识技能的优点。内容知识本就镶嵌在语言当中,使用语言的过程亦即知识运用的过程。为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CLIL教学所设计的多种活动围绕4C原则,将较普通教学法更好地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英语专业素养和知识运用能力。

作者:曹晴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英语教学研究专项课题“英语类专业融汇式教学法(CLIL模式)适用论证及实施途径”(XJK014YYB017)

注释

篇5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差异

200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B)正式接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C)成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在世界范围内快速进展,全球会计准则时代逐渐到来。现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流行的话题之一。我国于2006年颁布新会计准则,顺应了时展的要求,但新准则于2007年正式实施三年多以来,出现了许多问题,反映了我国会计准则在趋同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因此,认识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并在准则具体实施中扫清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障碍,真正达到实质性趋同是至关重要的。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导致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金融全球化因素

会计的国际属性一直都存在的。复式记账法作为现代簿记方法是从意大利开始传播到德国、法国、再到英国。英国人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将复式记账发展为现代会计并传播到美国,然后传播到其他各国和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和经济合作急剧增加,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在2世纪的今天,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着深刻变革,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发展迅速,金融全球化、自由化趋势日益加强,全球资本市场空前活跃,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国际金融市场。

2.国际贸易因素

一国的对外贸易通常会伴随该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长,这就要求会计准则、制度等都须进行及时的变革,以满足决策和管理的需求。因此,会计准则的初衷就是规范跨国公司的会计与财务报告。现今,各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投资者和公司不断地寻找跨国界的机会,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也就更为迫切了。在我国,通过本国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统一,可以减少我国在海外上市的公司的双重披露成本,为引进外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二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会计准则的多样性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于一国会计准则的发展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英国和加拿大,证券市场发达,股份公司是本国经济的基础。为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也为了吸引更多的潜在资本提供者,公司一般会充分披露会计报表,努力使报表的数字更好看,力图使自己的会计报表展示公司的正面形象。但是像德国、法国和瑞士这一类型的国家,银行为企业提供了数额巨大的资本,会计主要关注的是保证披露的信息是用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的,因此会计的对外公开披露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

2.法律因素

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制度可以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的国家和地区中,重点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会计信息的披露并没有多大的透明化。但是英文法系与大陆法系相反,它的会计权利主要由民间准则制定机构行使。他们的财务报告的目的主要是向股东揭示真实和公允的公司状况,所以他们的财务报告的披露更加透明。

3.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制约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文化环境的差异也会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如美国崇尚个人主义,制定准则时强调专业导向、行业自律,政府作用小。在会计方法上,则更强调灵活性、可选择性。在会计准则的实施上,更多地依赖于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而不是法律条文的对照与解释。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倾向于公允价值计量、未来现金流量的测定、实质重于形式等会计原则。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伦理观念较强,制定准则时强调立法管理和行政管理,政府作用大;在会计方法选择上,偏向统一性,做法较保守,几乎没有依赖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传统孙丽红,2009。

二、简单介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其更新

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定义

从广义来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包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R,仍继续有效的《国际会计准则》IA) 以及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的《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和以前的常设解释委员会的《解释》。以下简述一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现状。

截止至2009年月IAB已8个IR,加上之前IAC公布的并继续生效的36个IA,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共有44个。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更新

在2009年,IAB更新了以下准则并允许提前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8号-经营分布》、《国际会计准则第号-财务报表的列报》、《国际会计准则第7号-现金流量表》、《国际会计准则第7号-租赁》、《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收入》、《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在200年,国际会计准则和新解释公告有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以及对现有规则作出修改。

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业务合并》采用单一的合并模式主体模式,对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进行了重大的变更,进而对业务合并前后所列报的盈利以及商誉和非控制性权益少数股东权益的新名称的计算产生重要影响;也就是现在可以使用完全商誉模式或部分商誉模式进行上述计算。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阐述了金融资产的分类与计量,并且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替代项目的第一部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字203年开始适用,但也可以立即采用。

《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交易》取消了要求政府关联主体披露其与政府及其他政府关联主体之间的所有交易明细的规定,同时明确和简化了关联方的定义。普华永道,200

三、我国会计准则在趋同过程中存在一些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一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我国会计准则在概念框架上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协调

国际会计准则在制定时,都有一个会计框架作为指导,此概念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的内容,不具有会计准则效力。而我国的会计准则有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其中基本准则就相当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的地位,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

2.会计处理与披露存在差异

适度运用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准则规定,除非企业能提供合理证明,否则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我国充分考虑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状况,只有在充分证明可以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才适用公允价值。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这主要针对历年来我国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的行为。这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政府补助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对政府补助采用全面收益法,规定补助计入损益。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对补助规定会计处理方法按权益处理,没有特殊规定的计入损益赵文林,200。

二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对策

.促进会计准则的国际沟通与交流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单方面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还需推动IAB在修订完善国际会计准则时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在互动中求趋同。作为准则咨询委员会AC)的一员,我国认真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并且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进程,向IAB提供有关准则立项及工作轻重缓急等其他的建议,以实现广泛性和各方面代表性的平衡,维护我国的利益乔元芳,200。

2.逐步取消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做法

可是,考虑到我国企业数量众多,在规模、所有制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必须从国情出发,有层次的、逐步的进行替代,切忌搞一刀切,以符合企业组织多元化的特点。

3.改革与完善会计教育,加强我国会计队伍建设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仅仅理解为国际会计准则条文的引用,同样重要的是要让广大会计师掌握现念,并贯彻到会计实务中。国家应该加大会计教育力度,通过相关的后续教育,使会计人员不断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从而培养大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职业操守和广阔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建立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大势所趋。我国基本上在制度内容上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是我国目前所处的会计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明显差异,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不同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去扫清障碍,从实质上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参考文献:

[] 孙丽红,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月

[2] 赵文林,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相关问题研究,会计师,200第4期,200年

篇6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企业可持续发展 战略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由跨国经营、国际贸易增长、国际资本迅速发展所形成的国际分工和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形成了对民族国家经济的冲击和压力,企业之间的竞争扩及世界,企业面对着变化如此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如何取得良好的发展成为企业界目前关注的重要问题。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出现的概念,并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其他领域中,其中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的同时又要保持持续地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十七大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广大企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使国内企业实现从原始积累向资本扩张的阶段性跨越,必须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使企业能够适应各种条件的竞争,适应各种环境,不能只注重企业短期效益,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发展战略不仅要适应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还要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这就不仅要把握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且要把握全球市场竞争的趋势,从以下几方面树立可持续性发展观念,使企业能够在适应新的形势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1.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的动态化严重削弱了企业经营决策与行为可行性预见的基础,动态环境中,企业要想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就不能只是凭借其战略资源、核心能力等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要求企业能够深刻预见或洞察环境的变化并迅速地做出相应反应,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源自于持续性创新,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保证其效益的持续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管理也必须随之不断创新。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企业文化及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特征;机制决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决定效益,效益决定发展,任何先进的企业制度都是相对的,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企业要始终保持制度的先进性,就必须具备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能力,企业制度创新能力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高境界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热心公益、共享双赢、科学发展的文化,超越企业狭隘的利益观,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肩负社会责任,谋求与社会和谐共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对原有企业文化的理念、核心价值观、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的表现方式赋予新的创意,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面临的适应性环境、经营策略都不相同,与之相应的企业文化也应该进行不断的变革。据统计资料可知,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具有优秀文化的企业总收入平均增长682%,其他企业则仅增166%;股票价格增长901%,而其他为74%;净收入增长为756%,而其他仅为1%。

3.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各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是不同的,但都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人力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发挥人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问题,建立高效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关键;技术创新这是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性能、工艺水平和服务水平就会越高,窗核心技术重复使用会使价值连续增长,具有报酬递增特征;管理体系是指通过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方而,对企业的资源利用的研究和开发,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管理,实施各项管理的职能;营销系统包括营销技术和营销网络,企业通过营销技术将高效的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向顾客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和劳务,营销网络是企业推销产品和售后服务的前沿。

4.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人力、知识、信息、技术、领导、资金、营销等几种要素。企业可持续发展依靠的是以上要素的协调发展,既要要求各要素的发展,同时也要求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结论

本文在分析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从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角度进行了论述。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知识经济,教育为中心,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99-01

知识经济作为重要经济的一种体系,内容、可观的效益,日益被全球所重视,今后的二十年里显得更为突出,目前已经逐步形成全球化、各国争先恐后地抓知识经济建设,提到工作议程上来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以产业结构来划分,人类有史以来.大的经济形态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高技术经济,以资源配置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力经济、(自然)资源经济和智力以济,也得到众多专家的认同。叫“知识经济”,似乎在分类学上有些问题.但讲的都是一个意思,综合30多年关于知识的各种提法.“知识经济”比较确切的概念应该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二、知识经济基本特征表现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刚刚萌芽,许多特征还没有表现出来,从已经表出现来的特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经济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资源主要是知识和智力。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现代知识,并具有创新、创造和运用能力的人成为知识经济中的主力军。识化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表现在软件知识产业的勃兴,这是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初

具框架的标志,以知识作为资本发展经济知识将作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还表现在制造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业的高科技化和产业结构的高技能化方面。作为传统工业经济主干的制造业已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新科技知识。

所谓信息化,就是把信息看作与物质、能源同样的第三要素,有意识地进行其生成、加工、传输、贮存、利用等活动的总体。

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信息化的形式就是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信息化,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技术将渗透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进一步促进了各产业的升级换代作用。

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

这里所谓的创新,不是单指某种新认识、新原理的发现过程的狭义的创新.而是一个创新的网络和创新的体系。创新作为知识网络.自多种来源多种渠道。多种涵义。它是在生产、交换、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它既有观念、概念、原理的创新,又有生产、交换、消费诸方面的创新;既包括个人的创新。又包括不同行为者的创新。具体地说,包括企业、实验室、科学研究机构与消费者之间进行大量交流而形成的许多新思想、新技艺、新产品。

大量共同体互动作用而进行创新可形成一个创新整体这个整体就叫国家创新体系。这种创新体系不断扩展而超出国界,可成为国际性的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由四部分组成:(一)是知识创新系统。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二)是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三)是知识传播

系统。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是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四是知识应用系统。它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经济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包括工业发展、能源利用、农业供给、城市建设、人口控制、国民教育、国际贸易等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各个方面在内的新的发展战略。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在知识经济时代.牵动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将不再是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制造业,而是以信息、文化、科技为主体的“软资源”,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破坏。因此.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和重视。

五、知识经济是“以教育为中心”的前途经济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深刻指出:“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而学习将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命运’。而大学,是教育和培训研究力量的中心”。高度评价了教育和大学的作用,而且明确指出教育和大学都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中心地位。这就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首位。

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学习是极端重要的.它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命运.因为通过学习.掌握高技术和高知识,可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劳动者-有了这种劳动者'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创造更多的知识商品,还能保持经济的小断增长。真是一举多得的经济模式。

六、知识经济与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模式

(一)是机遇主导性。第一类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更多地是一次宝贵的机遇.这主要因为我国己基本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而知识经济又具有对工业经济的改造功能,它能够从根本上转变工业经济的资源基础。提高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率.尽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经济差距。这些观点的态度是积极的,可肯定。

(二)是挑战主导性。第二类学者则认为.由于我国强济和科技相对落后。教育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就使得我国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机会中处于劣势,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传统产业将受到极大冲击,因此有为难情绪,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更为严重。

(三)是机遇与挑战共存性倾向。第三类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对于我国来说是“要么搭上车,要么更落伍”,如果我国能有效地利用知识积累的增长,就可能增加财富,改善福利.打破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从而在新一轮的赶超中实现超越;如果不能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技术经济政策.利用这一资源,就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更加落后。

七、简述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许多知识经济的规律已经开始起作用。可持续发展已曰益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无形资产已经受到高度重视;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成分日益增加。

(二)今天的知识经济萌芽受到高度重视’并开始在指导思想、组织机构、人才选拔、资源投入等多方面迎头。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广泛出现了科技工业园区。知识经济的社会细胞已经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见到它的曙光。

(四)迎接挑战知难而进,第四类学者的观点认为:首先应根据国情实际情况,我国地域辽阔 ,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较发达,应制定出一个总目标和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并存,切勿一刀切的现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企业投机 经济贸易

一、简述和理解投机的概念

从说文解字上去理解“投”有扔、抛之意,又有放下、进入、发送之说;“机”是指事物发生的枢纽、中心环节,即机会、时机等。关于投机,我们不想从其他广义上去延伸,也不从政界或学术界等方面去探讨,在这里我们只想从商界中去理解它的含义。长期以来,投机在过去乃至到现在,一直带有贬义的味道。

投机之人不得人心,这是多年的环境和印象已在人们的内心中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六、七十年代,投机者更是习惯以“投机倒把”被冠名,甚至是一种罪名,属扰乱社会市场秩序、破坏安定团结、地富反坏右范围。时至今日,投机这一词或事,还没有彻底翻身,仍属旁门左道、不能堂堂正正拿到台面上来。眼下又出现了一些新名词,如炒作、营销、直销等,实际上我个人认为,它们都是投机的代名词或与投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性质都是一样的,其实就是投机。

用国文来解释,投机即投入人力、物力、精力,抓住商业或贸易机会,最终获得最大的利益。更深层次的理解,投机就是一种经营的手段、经营策略,投机更应该是一种生产力!

投机是一种商业行为,那么,企业如何去投机、如何去发现投机的机会呢?

二、投机的决策者决定了投机的过程和结果

(一)如何发现投机的机会,企业决策者是关键

时下,中国的GDP每年以接近10%的速度增长,外汇储备、进出口贸易直逼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即使是这两年的世界经济形式不景气,中国的经济依然呈强势增长,大国地位突显,这是大的环境。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国内当今很多企业的不足,如没有技术核心、没有市场竞争力等,无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不要说有百年历史的企业有多少,就是几十年历史的企业也是凤毛麟角。企业的破产、倒闭,无外乎有国家的政策、法规、经营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我国企业的大多命运是掌握在企业的领导者手中,企业的决策者是直接导致企业兴衰的关键。

(二)企业决策者的综合素质决定了投机的成功与失败

1.投机的决策者要有敢想的创新能力

决策者自身素质的优劣,决定了这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能否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关键,企业决策者的性格、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国内很多的知名企业家有很多是以打工者身份走向成功的,有的更是从小商小贩走向成功。但他们的成功都是常人没有看到、没有想到、当然是更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里有成功的代表人物,如“巨人集团”的史玉柱,他投机的是保健品,以滔天巨浪般的广告宣传作为投机经营手法和策略,成为保健品行业的“巨鳄”,虽因资金链的问题使第一次初建企业倒闭,但他又以“脑白金”的经营模式又一次以复制的方法,即广告战略再次取得了罕见的成功,这次成功也书写了他本人新的营销传奇和人生传奇,他的成功“投机”点放在了广告的宣传上,使全国人民都知道了他的“脑白金”、他叫史玉柱。

有网络能人之称的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开始创业只是一个打工仔,他想办一个以商业贸易为平台的网络,于是就先网络了他所看重的几名同事,自立门户成立公司,而他的第一次董事扩大会议就是在他自己家的十几平米客厅里召开的。在这次会上,他就像是一个狂人,大言不惭的宣称如何在世界做大,如何拥有几亿网民,如何分得几亿资产……在那个当时,如果能把会场画面转切到现在的网络上,会有很多人说马云是“疯了”,是一个彻彻底底、每天在做发财梦的神经病,而我们现在再看马云这段录像,他所说的话又是何等的有魄力、有胆识!对市场的前景和判断又多么的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对网络行业又有何等的理解、何等超前的想象力!

许多成功者或者伟人,他们的思想观点都有超前性,而这些思想和观点在当时却往往得不到认可,甚至这些思想和观点受到社会的讽刺和讥笑、批判和打击、有的还造成了人身伤害的悲剧,这样的例子太多,所以,当今的创新者或企业的领导者要具备超强的胆识和抗压能力才行,敢想是第一要素!

当然,敢想不代表幻想。要想完成一项商业投机,一定要谋定而后动。从大的方面说一是要了解国内的形势,包括政治、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等,千万要记住,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不要做违法、违规的事,也不要搞“球”的事,不能盲目的去想,要通过国内发生的事、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当今国际的经济发展趋势,就产品、行业、新事物等多种形态去发现投机的机会,把想象变为现实,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可行。

2.投机的决策者要具备敢做的能力

投机是想或是策划出来的,更是靠做出来的。企业的决策者能够发现投机的机会,这事关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怎样做、如何做的问题。一次投机机会不是靠一个人来完成的,应该说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3.投机的决策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口才和沟通能力

当决策者发现了投机的机会,除了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不能泄露外,大体的经营构想、操作模式等必须得到整个团队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才行,那又靠什么达到这一目的呢?那就是口才!决策者必须把自己对整个市场的分析、预测、前景以及未来的发展,要全方位使自己所领导的团队得到了理解,把自己的自信、欲望、成功的信念在自己的每一句话当中传递给每一个人,让他们知道:你会与他们一起取得成功、他们愿意与你一起成功,成功往往来源于欲望、来源于希望、来源于激情!

4.如何完成和实现投机过程的执行力

无论实施何种商业投机,或大、或中、或小,都离不开人、财、物这三大要素,而人的要素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是考验企业决策者的关键要素。

企业大致可分为高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员工三个层面。他们的能力绝不是整齐划一的,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让干啥就干啥的员工;二类是让干啥会干啥的员工;三类是让干啥会干而且热爱干的员工;四类是让干啥不会干啥的员工;五类是让干啥而啥也不干的员工。上述这五类员工的分类都可以在高级管理者、基层管理者、还有普通员工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如何安排人、使用人就显而易见了,领导者要有力排众议、敢用有争议的人才,俗话说:“不遭人妒是庸才”如何大胆使用这样的人才要看领导者的眼光,没有办法,这个世界的任何时代、任何角落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和事实:千里马多、伯乐少 。在用人方面决策者要注意:

(1)如何培养高级的管理人员,这又是企业决策者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就我们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外贸企业的发展有时是靠企业的决策者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大部分的企业盈利,还是要靠基层骨干来完成的。进出口贸易或是每一次业务的成功操作和发现,大都是由各个业务部门的主管或是业务员独立完成的。如果让他们能够发现投机机会,首先要做到组织他们、启发他们、支持他们、帮助他们,这是企业决策者要进行“意识职位”的转换。由原来的领导决策者变为服务者,这叫领导艺术,也叫领导力。

(2)培养好员工,有独立的工作能力。做国内或国际贸易的一般都是从小单子、小业务开始做起,也就是小的商业投机行为,而完成一次投机行为的操作,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也并非易事。业务员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了解本行业的特点及操作流程,其次要有市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够发现商业机会和投机机会。这可以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市场信息、业务品种等来决定自己的目标要干什么。再就是自身的操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利用网络操作或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寻找投机机会,实际上最主要是体现在沟通上。

每年国内国外都将举办规模和档次不同的展销、展览会等,少则几十人多则几万人,理论上说每次参加会议,应该每个业务员至少有一次商业机会,因为偌大的展览会有上万人都是来谈生意、找生意的,但能够拿回业务单子并实际能够操作的少之又少,就更不用提那些长期合同、常年订单、规模较大固定的业务单子了。为什么我们派出去的业务员拿不到订单?首先原因之一就是得不到客户的认可!

做业务或寻找投机机会大多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印象上,个人的影响力和个人的魅力尤为重要。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不仅要注意自身的修养更要注意对员工的全方位培养。

(3)如何让企业的管理制度保证投机的成功。企业的制度就是规范员工的行为,是为企业达到经营目的而定制的,可以说所有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但在实际的管理运行中,实难发挥作用。有些管理制度或是绩效考核如同虚设,无法在实际业务中得到实施。而也有的企业用拿过来的他人制度生搬硬套,不切合实际,做事情都按流程办事,结果是制度和绩效考核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和枷锁,束缚住了企业的发展,也会因机遇的时效性而丧失了许多成功的机会。我们大家都知道机会和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旦遇到而又不及时采取果断的行动,只能是与机遇无缘或抱憾痛惜,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制度是手段而利益才是企业真正的目的。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三、投机具有世界性、社会性和区域性

投机有时能够造成世界性和整个社会性的震动,或繁荣、或灾难。发生这样的事情和人物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像有股神之称的巴菲特、投资金融家索罗斯等,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将受到全世界金融、商业、物流、贸易、资源等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就是他们的一句话或一次资金的流动,准确的说就是一次商业的投机行为,就会引起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震动,有时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就是灾难般的打击或影响。由泰国而引起的亚洲金融危机风暴至今还未平息,仍使我们记忆犹新、心有余悸……而投机的结果必然带来两个后果:一是投机方大获全胜,跟随的“余孽”也收获颇丰;另一个是灾难降临,破产倒闭或苟延残喘……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是索罗斯等投机商在违法、巴菲特等人在作孽,指责他们没有道德或没有良心……客观和公正的讲,他们也是在按经济规律办事,是他们发现了赚钱和投机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市场经济的投机机会,然后去实施操作,结果是他们把握住应该把握的机会而且还达到了目的。实际上他们又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金融投机家,这一点我们任何人不能否认!他们的所作所为我们不应该去憎恨和不齿,却应该好好向他们去学习,学习他们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判断和掌控能力,同时,找出本国本地区在整个经济运行领域存在了那些漏洞,提高金融预警能力,防范可能再次发生的投机行为给自己的企业带来威胁,堤防其他金融、商业、贸易等整个经济运行体制不再发生“地震”等灾难。

四、投机的时效性和阶段性

上述谈到了金融危机,投机商们的操作手段就是将他们的资金或投资披上合法的外衣,全部涌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大肆操作,造成经济繁荣的假象,实际上就是炒作或是泡沫经济,最终是自己渔翁得利。所以各国、尤其是我国目前严格控制各种热钱涌到我国的行为,不是再像以前那样,把热钱看成是一种繁荣,因为我们已知道和了解了热钱过多的涌入会使本国的经济受到影响,故加大了防范措施。类似亚洲经济危机再爆发的可能性今后就会大大减少或是很难出现。所以说,投机也需要把握时效和阶段性。

五、投机的行业和类别性

我想说说目前最热门的话题―――房价和房地产行业。在2010年初以前,国家在没有控制房地产行业发展过快之前,开发商只要上缴一部分少量地产税及押金、房子还没盖、地也没平整,开发商就可以自己提前设计一楼盘,直接按图纸面积卖房收钱。这种办法说是空手套白狼也差不了许多,所有房地产商都是这样搞。再譬如大蒜投机、绿豆投机、普洱茶投机、还有煤炭等产品的投机,短短一个月就涨价50%、一倍、甚至几倍的价格。所以,网民给这些有名的投机行为称其为:“蒜你狠”、“豆你玩”、“煤超风”等很是形象并有些讽刺的意味。所有这些叫什么?叫投机?叫炒作?叫运作?要我说,这都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存在即合理。当然,上述这些方法的运作可以说是有人哭来有人笑,哭者只能说明你没有前瞻性,没有对市场的判断,你只有哭、赔本或者倒霉的份;相反,那些获利的,他们是拿到了正儿八经靠自己的智商赚到了你的钱。所以,在这个社会上亿万富翁经常诞生,同时,亿万的“负翁”也在催生,不可避免。

六、投机有利企业获得利润,也利于社会进步

显而易见,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是每一个企业的最终目标。有的企业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没有成功的投机机会,不是这些企业不想投机,而是他们没有能力去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去全力操作这样的机会。而有的企业却能有这种能力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投机机会,这些企业就会获得新生,得到发展和进一步壮大。企业就是在这种市场经济变幻莫测的风浪中挺过来才有今后发展的基础和本钱,经不起风浪必定会被淘汰,这就是市场规律和残酷的现实,这也是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完善,同时,也是社会的进步。因为我们全社会有了一群企业精英,经常能够在当今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严酷的条件下还能够一次次出手,成功地完成一次次的投机,这说明他们就是市场经济的强者,而强者中的企业产品就会有销路、员工的工资就有保障,企业就能长期生存,社会就能进步,国家就能越来越强大。所以,企业就要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的投机或者是在跟随他人的投机中获利,或者是在他人投机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仍保以生存、保持不败,这样的企业才有生命力!

七、投机的不利因素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投机也有它的负面影响。

(一)投机会造成物价上涨或降低,给地区和行业或整个经济链带来影响

如上述所说的煤炭、石油涨价等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些能源性的产品涨价必然带动相关产品的涨价,无形中也会带动其他产品、物流、人工等全方面的提价,这会给社会经济平衡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当然,对实际民生影响不大、也构成不了威胁的大蒜、豆类产品等的涨价,只能造成阶段性的影响。但影响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到位,也会造成物价不稳,打乱地区或市场的平衡和供求关系,直接影响到了老百姓的经济利益和日常生活。

(二)投机的后果会造成企业倒闭、员工失业、社会的不稳定

当然,我们也应在这些社会失衡的问题中,吸取教训。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经济的再平衡是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重点提出了我国今后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关心民生问题,要让老百姓有尊严的生活。

无论是我们要得到什么,我们都要为了得到而付出成本。在投机过程中,我们前面已着重描绘了因投机而获利的企业和个人,而我们也要提一下那些因投机而失败破产倒闭或是开不出工资、发不了奖金、产品卖不出去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员工如何处理、如何安置,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各级政府的保障作用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行,不然这一大批人要么变得一贫如洗、要么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选择等待,这一点千万不能忽略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贫富两极分化的矛盾就会进一步增大,进而达到激化,这不利于我国目前所提倡的稳定、和谐的大局,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并进行深度探析,应该加以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中国可以说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我们绝不能轻易再让这种事情重演。

针对目前飞涨的食品价格和其他产品的炒作,虽然有投机、炒作的行为,也有些人认为是新富起来的人数增加太多、闲钱太多的原因。

(三)投机对国家制定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要不要出台政策或法规来限制相关产品和价格以防范投机行为呢?我当然相信有,但一定是不够健全和完善。应该辩证的看我们国家现有存在的问题,国家现在提出要加强什么、提高什么,就是这些问题的实际状况做得不好,如平衡、协调、物价等,要在这些词语上加一个“不”字,就表明了我们国家目前的实际状况,我们应该勇于和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形势任重而道远。要让企业通过法规知道哪些投机业务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做了是违法。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对于世界的经济和贸易的影响已不容忽视,并且已开始用一些中国特有的、以前也是从未有过的经济方式进行着尝试和探索,也经常因为我们的水平低,属“初级”水平的经营招数,使我们国家的许多资源性的产品始终被国外所控制,无论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我们的企业根本没有话语权,处处被动,给我国经济造成极大损失,最具代表性的如进口铁矿石、石油等,出口产品的稀土以及一些农副产品,虽然我们采取了诸多反制手段,但收效甚微。

虽然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生机勃勃、鼓舞人心的良好数据,但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的前进速度和整体实力的提升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要想持续发展,中国必须更加公平、更加负责的执法,以缓和经济飞速发展和增长带来的社会矛盾。我们注意到了上述的政策制定和相应的经济手段,我们也应该注意老百姓注意关心的,如:腐败、住房、物价、收入等问题,这些也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篇9

一、派生仲裁请求权的概念

探析国际商事仲裁的派生仲裁请求权,不能不首先涉及到派生诉讼权,又称派生诉讼提起权的相关。

派生诉讼权是指当公司怠于通过诉讼追究公司机关成员责任及实现其他权利时,具备法定资格的股东为了公司的利益而依据法定程序代公司提起诉讼的权利。在通常情况下,当公司的利益受到侵犯时,只有公司本身才可以提起诉讼。然而,当公司的控制者或者部分股东不顾其他股东的反对,做出不利于公司的行为,并因此使得无法或难以以公司名义起诉时,股东便可以代表公司起诉。股东的此种诉讼权系由公司的原始诉讼权派生而来,是一种派生的诉讼权。

在仲裁中,与法院诉讼中的派生诉讼权一样,存在着“派生仲裁请求权”的问题。

在公司与他人之间没有订立仲裁协议的情况下,公司股东的请求权基本上不存在什么问题。因为公司与他人之间没有仲裁协议,其之间的争议本应该依照有关规定,诉诸有关法院解决。而当公司怠于提起诉讼时,各国法律一般都明确规定或承认,股东可以依照有关要求,取得公司的诉讼权,在法院代表公司对他人提起诉讼, 也就是说,从公司原始的诉讼权可以派生出股东代表公司的诉讼权。然而,在公司与他人订立有仲裁协议的情形下,公司原始的请求权利显然不是向法院提起的诉讼权,而是向仲裁机构或仲裁庭提出仲裁申请的仲裁请求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股东无视公司与他人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排除仲裁请求权的行使,仍然让代表公司到法院行使派生诉讼权,该股东所行使的派生的诉讼权,将是“无源之水,无林之木”。所以,当公司与他人订立有仲裁协议,而又怠于对他人行使仲裁请求权时,股东此表公司提起请求的权利,应该是公司原始仲裁请求权所派生的仲裁请求权,而不再应该是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诉讼权。

二、派生诉讼请求权存在的价值

当公司与他人存在交易关系,他人对公司利益有侵害行为时,公司有可能因种种原因而怠于对他人行使仲裁请求权。这里所指的“他人”,无外乎是两类人,一是与公司有交易关系的公司股东,二是与公司有交易关系的公司股东以外的人。由此,股东之所以代表公司行使仲裁请求权将出于两种主要原因:一种原因是,与公司有交易关系的股东在交易中有侵害公司利益的行为,不会同意或愿意公司针对自己提起仲裁请求,从而可能造成公司怠于依据仲裁协议行使仲裁提起的权利;另一种原因是,虽然与公司发生交易关系的人不是股东,即股东以外的人,但公司部分股东与该股东以外的人之间有利害关系,该部分股东不同意或不愿意对该股东以外的人提起仲裁,造成公司怠于对股东以外的人行使仲裁请求权。

虽然仲裁本质上是合意的体现,也就是说,双方当事人必须以仲裁协议的方式确定同意仲裁,这是仲裁的原则和基本的出发点,但是,这并不排除在合理和必要的情况下,将仲裁条款的适用范围和作用扩大到表面形式上未签约的第三方。 在可提起派生请求的事项上,如果公司与他人之间订立有仲裁协议,而公司因其股东内部原因或其他原因怠于提起仲裁请求,少数股东或部分股东应该可以援引公司与他人订立的仲裁协议作为形式上的申请人对他人提起仲裁。为了保护部分股东,特别是少数股东的利益,在程序上做此种变通是必要的, 也是有充分依据的。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公司各股东就解决公司与他人(包括股东和股东以外的人)之间纠纷所表示的仲裁意愿。

三、派生仲裁请求权与“揭开公司面纱”学说

在仲裁实践中,有一种看法认为,如果公司怠于对其股东提起仲裁请求,公司其他股东只能向法院提起诉讼。其理由是,公司是一个独立的法人或实体,具有独立的人格,股东无权代表公司对有侵害行为之他人行使仲裁请求权。此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有别于公司与其他非股东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公司是股东的组成体,股东是公司的有机组成部分,股东在公司中享有经营管理权、分配权等多项权利,同时负有相应的义务,不宜僵化或机械的看待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关系。以机械的或僵化的观点看待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关系,绝然否定股东代表公司行使仲裁请求权,将会使公司与他人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可以设想,当某股东对公司利益有侵害行为而其他股东提出仲裁之动议时,该侵害公司利益之股东面对此项针对自己提出的动议,肯定是不会同意的。这是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当然,也许会出现以下情形,虽然侵害公司利益之股东运用其权力反对针对自己的提请仲裁的动议,但公司的印鉴掌握在其他股东手中,甚至公司董事长也是其他股东委派人士在担任,因此,其他股东照旧可以在仲裁申请书上盖上公司印鉴,签上董事长的姓名,在表面形式上能够做到公司告股东。但究其实质,显然同股东告股东并无区别。更何况在实践中,能具备此种条件,并能做到此步田地的事例毕竟是极少数。

“撩开公司面纱”学说的结论原本主要是:在特定情形下,不承认公司的独立责任,要求公司股东对公司行为承担连带责任,以避免公司股东借公司之独立人格或滥用公司人格的性质,逃避股东应予承担的责任,形成公司与公司相对人之间利益的失衡。也就是说,适用“撩开公司面纱”学说,其责任的指向是公司股东。与此有所不同的是,参照“撩开公司面纱”的学说探析、解释公司与他人交易所产生的派生请求权,其责任的指向是公司的相对人,是要公司的相对人对公司承担责任。不过,二者的责任指向虽然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通过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关系,将公司的面纱撩开,避免股东利用公司之独立人格逃避其应承担的责任货或义务,实现法律对“正义”价值的追求。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随着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进程的深化,对高校的教学改革逐渐成为学校一切改革的核心。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也促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已提上了高教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改善专业教学的需要提出来的,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是否到位的关键问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针对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在专业教学中设置经济管理类课程,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此类课程设置开始普及。经济管理类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提高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尤其在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发挥着其他专业课无法取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其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相应的实践经验也不充足。而又由于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如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财经等专业。所以,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如何进行改革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中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1 教师队伍不够强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推进和教育规模的发展,专职教师队伍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学生的增长速度而言,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数量远远不够。另一方面,高职教学的实践性特征对教师素质也提出较高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技能操作。而现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符合这种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偏低,特别是具备较高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教师严重不足。

1.2 教学方法单一、手段落后,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的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现代教学手段受教学条件的制约而运用不足。尽管增加了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环节,但由于缺乏规范的实训基地,还不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另一方面,如果要开展实践教学,任课教师除了要做专业知识上的大量贮备、专业训练等前期准备外,还要联系实习单位等。与整个实践教学相关联的所有工作几乎完全由教师承担,这也使部分教师存在畏难情绪。加之实践性教学的课时计算较少,很多教师即使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也尽量少做或不做实践教学环节。

1.3 高职院校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明确

对于经济管理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现行多数教材总体上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这也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取向上,偏向于把学生培养成经济管理的研究型人才,而非经济管理实用型人才。从教育观念上来说,授课教师认为只要按常规教学一样把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灌输给学生,学生就能将经济管理的概念和原则适用于实际工作中。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显然是不能实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上经济管理理论与具体适用之间还存在一个转化的过程,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在实现这一转化过程方面还做得不够。因此,诸多现有经济管理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育观念都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未能实现服务于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1.4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的探究深度不够

虽然目前大家一致认同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政策法规的缺失、企业社会责任的缺乏、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低、校企利益的结合点难寻及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上一般职业院校对经济管理类学生实习实训的项目及意义缺乏深入研究,都使得学科本位的教学体系仍然没能彻底改变。这样就导致校企合作名存实亡,出现实践教学严重脱离当地经济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模糊、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联系不紧密等现象。

二、高职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教育观念、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才能解决问题。下文将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存在的以上问题,从四个方面对经济管理课程改革做简要分析。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对教学方法的驾驭,关系到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彻底摒弃传统教学思维中只注重教育过程而不考虑实际效果的教学模式。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深化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通过在职培训、脱产研修、攻读学位、职证考试、企业锻炼等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能力,尤其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设计、准备、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满足教学中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

2.2探索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在教育观念上平等对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同时完善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纲、实验教材等教学文件的建设。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以创新性及循序渐进的原则为指导,逐渐创造、发现符合教学实践规律与特点的教学方法。还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引入参观、演示、情景教学、沙盘推演等教学方法。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直观、开放、互动的优势,提高教学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2.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套以实践教学为重心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智能和技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事业心、责任感、社会公共道德与职业道德,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精神,掌握一定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初步具备经济技术分析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只有建立一套以实践教学为重心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并有助于形成高尚品格和全面的素质。在这种素质和品格前提下实现专业知识的学以致用,才能实现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4 加强校企合作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作用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帮助企业提高运作效率,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对企业而言,可利用学校师生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费用支出也相对较少;对学生而言,实习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可用性;对学校而言,以实践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实习效果的标准会更准确、更客观。

以上,仅为笔者对高职教育中的经济管理类教学改革的一点粗浅见解,经济管理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还需要在多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220059)

参考文献:

[1] 高职教育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夏立海[J].时代教育,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