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学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生物学的概念

篇1

一、物理概念教学应遵循“引入-形成-运用-创新”的过程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上都出现了 “重结果,轻过程” 的现象,忽视概念的引入、概念形成的过程,而直接讲授概念的涵义以及运用概念进行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再辅以大量的练习进行巩固。这种方法对应试比较有效,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我在概念概念教学中遵循这样的过程:“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概念运用-思维创新”,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在“压强”这个概念教学中,通过提问学生:人为什么在雪地行走陷得很深,而站在滑雪板上陷得浅?引入“压强”概念。通过实验证明“压强”不仅与压力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引出了“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这个概念。通过判断如何增大、减小压强,进行“压强”概念的运用。进而提问学生:“有人陷入沼泽地,如何救助?”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 消除前物理概念的负迁移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

很多学生学不好物理,就是没有正确区分物理概念与前物理概念的差异。前物理概念就是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直观认识,在他们接受正规的物理课程学习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体系。这些前物理概念有些是正确的,但是学生对这种概念的理解大多还是相当肤浅的,停留在表面上而不能深入到概念的本质,更多的则是与科学的概念相悖。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错误的前物理概念,将对正确的物理概念的形成产生负迁移的作用,影响科学概念的形成。例如,人们用手推桌子是“力”,而苹果掉到地上就不是力,而是“掉”下去;而在物理学中,苹果掉到地上,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这个“重力”与人们推桌子的“推力”都是“力”,都有相同的性质和原理,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而得出了力的概念。又如在生活中我们都观察到,要使放地上的课桌运动起来,我们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课桌运动起来后,如果我们不继续推它,它将会停下来。于是我们就会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静止下来。带着这样的前概念,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就会产生了认知上的困难,对科学的概念无法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要通过相应的物理实验,分析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科学家的研究理论,加上假设、推理、分析,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结论。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原先观点是错误的,并自觉抛弃错误观点,找出前物理概念与物理学概念的差异,接纳正确概念。

三、采用“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愿望和创新冲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熟悉的生活实例、简单直观的实验入手,创设一些学生似熟悉而又陌生的情境,演示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浮力”这个概念时,我创设如下情境: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会沉到河底,甚至被淹死。而为什么所有跳到“死海”的人都浮在海面上不死呢?学生一下就想到“浮力”这个概念,并产生了疑问:是不是人在河水中不受到浮力,在海水中受到浮力?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而让学生带着这些有趣的问题去探究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大气压强”时,通过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演示装满水的水杯盖上硬纸片,倒置后水和纸片不掉下来的实验以及集气瓶吞鸡蛋的实验都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了解“大气压强”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与力量。为如何利用大气压为人类服务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冲动。

2.鼓励学生归纳探索,形成初步定义教师通过情境创设、物理学史、演示实验、解惑释疑让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概念的形成往往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概括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的。因此我在“密度”概念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已有的知识归纳“密度”概念,最后进行分析、总结、补充完善形成科学、严谨的概念。采用这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想。

篇2

关键字生物学教学;概念图;思维构建;应用

“概念图”教学方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与学习策略。自从“概念图”教学方式出现之后,人们对其研究从未间断,据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有关数据资料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研究“概念图”教学方式的文章达664篇之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不断地增长。“概念图”教学方式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是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和学习思维的工具,还是老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分析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的手段。本文结合“概念图”教学方式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中专生物学教学中学生“概念图”思维方式的建立方法,以及“概念图”在教学活动中的其他方面的应用。

一、“概念图”教学方式的基本原理

“概念图”又被称做“概念构图”或“概念地图”,它是一种用作组织与表征知识的工具。“概念图”通常是由: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层级结构等4部分组成,将和某一主题相关的概念写在圆圈(或方框)上,再利用带直线将有关系的概念联系起来,并且在直线上注释两概念之间的关系(见图1)。

其中,概念是某一知识的名称或代号;命题是对所要连接的两个概念关系的描述;交叉连接是表示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层次结构是该知识概念的具体展现。

三、在中专生物学教学中“概念图”的构建及应用

1.“概念图”的构建

在中专生物学教学中,由于相关的概念性知识较多,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较多。因此可以通过让学生构建“概念图”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生物学中的重点知识。通常构建一个“概念图”需要通过以下4个步骤来实现:首先,要找出重点知识的关键概念,例如:在课本中选择需要构建“概念图”的知识,找出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概念,假如有必要的话应该找出与之相关的关联性概念,然后把这些概念统计在一起制作出一张“概念表”。其次,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与排序,以关键概念为例介绍怎样将各概念排序:在确定完关键概念之后,将概念中概括性最强的概念放在首层,概括性一般的放置在底层,最为具体性的概念放置在最底层,从而即可完成对关键概念的排序。再次,将各层之间用线段连接起来,并且要在连线之上加上一些必要的注释,例如:图1上的“进入”、“产生”、“需要”。通过将各个关键概念以图框的形式建立起一个“概念图”之后,就将这个知识点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不同领域的知识也串在一起,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动手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与理解。在连接这些关键概念时,应当注意以下两点:① 必须认真挑选需要进行连接的概念,并且还要认真琢磨连接注释词,同时应当注意连接词不能使用句子;② 在需要连接的概念之间,找出它们的联系,这样就可以在图上将各个层级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各个孤立的概念形成一个网格关系体。

最后,完成“概念图”之后,应当积极的反思和完善它,因为一个知识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其理解的程度是不断加深的,随着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的加深,可能会发现新的相关的概念,通过这样不断的反思和完善,可以逐步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概念图”的生物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可以用作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工具。目前,很多教师反映学生在上课时不做课堂笔记。通过在学生中间的调查发现,他们并不是不想做笔记,而是由于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讲解的速度。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讲解方法,大量的罗列知识点,从而造成较多学生无从下手,或者记笔记的速度跟不上,然后也就放弃记笔记了。而“概念图”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非常轻松的去做笔记,有针对性的将课堂上老师讲授的主要知识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记录下来。(2)可以用作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工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掌握了知识点,却缺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至于面对真实问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所以帮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并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而概念图在建立知识点联系这方面有比较好的作用,能够将原本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概念摆在面前,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边线等体现知识、概念的联系,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四、总结

在中专生物学教学中,“概念图”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这种科学的学习思维方式,还可以提高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助于他们以后工作和生活中对事物认识和学习的条理性,有助于他们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必须提倡“概念图”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Studies and practice for reforms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 in teaching contents and approaches

He Xiaoqing, Li Zhiru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briefly describe a series of reforms and tries in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on the course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s for students i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The overview of reform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cluding course contents, teaching approaches, open experiments a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s.

Key words: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approaches; reforms

微生物学实验不仅是高等院校微生物学或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课,也是生命科学、医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的基础课程[1]。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应用技术的场所,对整个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学科高速发展需要现代技术;另一方面,即使基因水平的研究,也离不开微生物学的基础实验方法。自从列文虎克发现细菌以来,认识和研究微生物的方法与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包括经典与现代的、个体水平与分子水平的、微生物体内与体外的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和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与方法。不同的学科领域和院校所选择的实验内容不尽相同,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我们在近几年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并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重组探索。

1 实验内容的合理设置

微生物学实验是基础课程,实验内容以微生物学基础方法与技术为主。微生物实验基础内容包括:无菌操作(如接种、培养等)与无菌概念的建立,这是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几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与个体特征、微生物的基本染色方法、微生物的稀释涂布技术及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等。这些基础的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在进行这些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介绍各种方法与技术的发展与趋势,启发学生创新。只有了解基础才知道“何为新”,只有掌握了基础才明确“怎样创”。近几年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尽管微生物的广泛存在性作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已有一定的概念,但还不深刻。在微生物学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检测实验室、学生宿舍、人体表面与体内气流、不同的水体、食品或饮用品中的微生物。一旦学生在平板上看到各种不同的菌落时,会大吃一惊,这样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1.2 微生物的接种与培养技术

将微生物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包括不同的接种工具、接种方法。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的接种方法应掌握熟练,特别要强调严格的无菌操作与无菌概念。

1.3 微生物种类的识别

区分不同微生物的方法包括培养特征(液体与固体培养基)、生长特征(斜体、半固体等)、个体特征(显微镜下观察)以及生理生化特性。通过菌落特征识别细菌、放线菌和霉菌三大类群,个体特征主要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杆菌、球菌、弧菌和螺旋菌、产鞭毛细菌等)、放线菌、酵母菌、丝状真菌及其相关的染色方法。例如革兰氏染色法、美兰染色法、死活菌染色法、鞭毛染色法、芽孢染色法等,并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检测,重在了解不同微生物在代谢上的差异,用以进行微生物的鉴定。

1.4 微生物的生长与测定

微生物生长曲线、数量与大小的测定。生长曲线测定中平板活菌计数和光电比色法是学生应掌握的方法。

1.5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这方面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物理化学与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根据重基础的原则,同时也考虑实验内容或实验方法与技术每年进行更新约25%,开放实验和综合实验分别占学时的12.5 %左右,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2 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2.1 更新实验内容,实验教学与理论学习有效结合

篇4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师范教育,中学生物教育,探究式教学

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面向中学教育。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4个教学理念,对在职中学生物教师和高师院校的师范生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1],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并能设计和实施体现新理念的教学策略。对于师范生而言,仅靠自身对生物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和试讲难以达到上述要求,还需要各门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地结合中学生物教学以促进其成长。微生物学是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中学生物教材中与微生物学相关内容得到大幅度提升与强调[2],二者的内容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与接轨[3]。这也使得微生物学可以作为结合中学生物课改新理念,培养师范生综合素养的专业课载体。本文在高师院校微生物学教学中结合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以体现“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为例,谈谈对师范生进行探究式教学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1师范生对探究式教学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倡导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实施探究式教学。通过建构概念图的方法[4]对我院师范生关于“探究式教学”这一主概念的元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师范生中普遍存在对“探究式教学”概念内涵理解不清;概念数、正确命题数及交叉连结少;缺乏对主概念与中学生物教学之间横向联系的思考等问题。其原因主要包括学生缺乏探究体验;忽视教育学等条件性知识理论的学习;缺乏与中学生的交流;专业课教师联系中学生物教材、教学的引导不够等几个方面。这一调查结果为了解师范生对探究式教学的真实认知情况,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设计探究式教学策略提供了依据。

2微生物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方式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设计了以注重师范生体验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系统、深化理论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中学生物教学主动思考;在实践上重视交流环节并引入真实中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三方面的教学策略,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同时提高师范生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识与能力。

2.1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系统、深化理论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采用“整体”和“局部”两手抓的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充实的理论知识。2.1.1放眼整体,搭建理论框架:“整体”方面主要结合科学史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选择合适的科学史材料,如:驳斥“自生论”学说、转化实验、变量实验、平板影印实验等,通过背景介绍及建构场景,将学生代入研究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充分对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等步骤展开分析、讨论,使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然后结合学习科学史的体验,对科学研究方法、探究性学习、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借鉴国外优秀微生物教材的经验,在教学过程的前、中、后期专门开辟3次小专题介绍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搭建完整理论框架。2.1.2紧抓局部,充实理论框架:“局部”方面主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系统地对探究与探究式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讨论。通过挖掘微生物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针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如体验分析资料提出问题;实验设计(对照设立、单因素原则、等量原则、科学性原则等);实验结果分析、解读;表达与交流等,分步骤、系统地组织教学和讨论。使学生在微生物课堂教学中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体验到探究的各个环节。同时,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特别注意教学材料呈现方式与实施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与分析,使学生在体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探究式教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实理论框架。

2.2微生物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2.1实施探究式教学,以教学策略促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分析,选择合适的内容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在关于周质空间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观察图片后提问“周质空间可能有什么作用?如何验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地思考提出假设并自主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在教师有意识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的思考与讨论非常积极。部分学生能提出自己的验证方案,而绝大部分学生都会积极地思考别人的方案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过程,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获取知识。不仅对知识掌握更牢固,同时也对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有更深刻的体会。讨论结束后,教师联系中学生物教学,就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对学生进行点拨。也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探究式教学的特点,进而促进其提高自身实施探究式教学能力的意愿。2.2.2联系中学生物教材,以任务促思考:(1)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要求师范生分析微生物学与中学生物教材内容之间的契合点。这样的分析可以加深师范生对中学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一个内化过程,将学生在大学专业课堂所学知识、感受甚至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潜移默化中与中学生物教材建立了联系。这样,教师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精心设计的探究体验、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通过中学生物教材这一载体,就可能在师范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得以发挥作用,使得他们在未来的中学生物教学中有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识、素材和自信。(2)结合中学生物教材中与微生物有关的探究活动实例,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用自己所学的微生物学知识来组织学生实施探究活动?如关于酵母菌呼吸作用、发酵等内容的思考: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熏陶,学生的思考非常积极。有的学生提出利用相关科学史材料,像微生物老师一样通过设计问题串来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经历探究的过程;有学生注重探究式教学的参与性与直观性,提出先分小组在实验室进行探究实验,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还有的学生根据微生物学专业知识对中学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提出质疑:探究过程中只检测CO2和水,不检测其它产物就得出结论的方式不够严谨,容易造成学生误解等。通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师范生转换角色,模拟中学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得以将自己获得的探究体验进一步内化、升华。(3)针对某些与中学教材内容结合紧密的科学史内容,如转化实验、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等,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研究资料并制作PPT进行介绍。教师尤其注意在PPT材料组织方面把关,要求学生注重材料组织的方式。在为学生积累教学素材的同时也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与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识。2.2.3结合学科教学课程,以课程联系促思考:将在微生物学之后开设的学科教育类相关课程如:生物教学论、中学生物教学策略与设计、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等“请进课堂”。如将生物教学论中的“原理中心式讲解”、“问题中心式讲解”、“概念图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策略”等技能与理论,在微生物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展示与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微生物学的过程中也从中学教学的角度去体验与思考。另一方面,主动“走出课堂”与学科教学的老师交流,为他们提供微生物教学中的素材。使微生物学专业课程、生物教学论课程和中学生物学教材三者在师范生身上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从而相互促进,提高师范生素质。2.3有师范生特色的探究实践活动探究式教学中,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很多同类学校研究表明:开放实验室是学生体验探究,锻炼思维、技能的有效方法[5-6]。我院微生物学实验室也一直有开放的传统,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多论文、奖励等方面的成绩。近年我们针对师范生的特点,尝试在一般开放实验室基础之上改进学生的实践模式,通过高度重视交流环节和引进中学生参加实践两种手段,组织了具有师范生培养特色的实践活动。2.3.1高度重视交流环节,结合教学技能培养: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师范生的特点,高度重视实践交流环节,精心组织交流活动,通过教师的要求、引导和评价,在交流实践成果的同时起到训练教学技能、体验探究式教学策略的作用。比如在“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的教学中设计了“厌氧菌分离纯化实验”的探究课题。组织学生分组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厌氧菌分离纯化的方法。要求每个小组推选发言人制作PPT对分离厌氧微生物的方法进行介绍,然后设计方案利用开放实验室进行探究实践。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提供相应的材料,具体设计与操作完全由学生自行完成。实验完成后各小组再次修改自己的PPT,在指导教师处反复试讲通过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一设计与普通的开放性实验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师带动师范生高度重视成果交流环节。主要体现在试讲和评价两个阶段。在试讲过程中,教师针对材料的组织方式指导学生反复思考和修改,要求突出探究的特点,做到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教师结合师范生教学技能,对学生的语言、演示、讲解、提问等技能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师范生素质。在正式报告之后,教师进行仔细地点评。除了微生物知识之外,也包括对报告中使用的教学策略、技巧等方面,从作报告者与听众感受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点评。引导师范生对探究式教学中教、学双方的体验进行思考。结果表明,参与实践的每位小组成员在微生物学知识、探究式教学策略设计以及师范生技能等多方面均有获益。而其他没有参与具体实践的学生也能通过听报告获得相关知识和自身作为听众的体验。通过教师的点评引导,结合自身情况,其参与探究、尝试探究式教学的意愿也得到增强。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有意识地训练其科学探究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对于师范生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2.3.2辅导中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验探究式教学:为了给师范生提供真实的探究式教学体验,通过联系本地重点中学,引入了一个中学生创新探究竞赛的校外辅导项目。参加项目的中学生3人,辅导团队由该校生物教师2名,我校微生物学教师1名以及我院生物师范生4名共同组成。项目内容由双方指导教师及师范生一起讨论后列出备选方案。师范生负责为中学生介绍项目情况,共同确定方案、进度安排、成果提交形式等,并全程辅导中学生进行实践。教师负责协调和提供物资、设备使用等方面的帮助,不主动解决实验设计、分析等方面的问题。并且组织参与辅导的师范生轮流每周一次面向全班同学汇报工作情况,汇报前对材料进行把关。实践结果表明:首先,中学生的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师范生的积极性与关注度。参与辅导的师范生在面对中学生和研究任务所带来的“压力”下表现得非常积极,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整理汇报材料等工作。而其余绝大多数学生在每周的全班汇报上都表现强烈的关注。这一方式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让多数师范生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学生,并逐渐树立主动了解学生的意识。其次,辅导中学生能够促进师范生积极思考,适应角色转变。在实践中,师范生不仅要作为研究者实施科学探究,同时还要作为教师指导中学生实施探究。这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转换自己习惯的学生角色与接受性学习方式。另外,注重对中学生实践中具体反应细节的观察、记录、分析和报告交流可以帮助师范生了解中学生,预估中学生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应,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这对于师范生“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PCK)的形成具有强的促进作用[7]。当然,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师范生对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者”角色[8]把握不好;每周一次的汇报频率对师范生压力过大;师范生对中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反应细节观察、分析意识不强或比较片面;指导教师有时对师范生的放手、宽容度不够等。但总的来说,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得师范生以及指导教师都真实的体验了探究与在组织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获得直观的教学体验,为后期教学工作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经验。

3结语

我们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结合中学生物学课程实际实施探究式教学。从提升理论基础、注重启发思考、联系多门课程、开展师范生特色的探究实践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体验机会,培养学生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新的教学方式获得师范生的广泛好评,微生物学教学评价连续6年位于全院前三,授课教师连续3年获得我校教学优秀奖。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了显著提高,对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了明显的进步;课堂上学生逐渐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部分学生能够主动联系中学生物内容进行思考、实践,表现出较强的设计探究式教学策略的意识与能力;很多学生在后续的师范生技能训练中也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微生物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因为主动的思考和实践获得提升。但高师院校微生物学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所做的只是针对联系中学生物教学实际,从探究式教学方面一些局部的尝试,还需要在更高层次、更系统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进一步的尝试和改革,争取更大的进步。

作者:韦伟 胡尚勤 郭霞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MinistryofEducation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Thebiologycurriculumstandardsingeneralseniormiddleschools(experimentaledition)[S].Beijing:People’sEducationPress,2003(inChines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YangSY,ChenXY,LinLY.Reformandpracticeofmicrobiologyexperimentteachinginlocalnormaluniversitybaseonthevocationeducation[J].MicrobiologyChina,2013,40(2):316-321(inChinese)杨胜远,陈晓芸,林丽云.以职业教育为导向探究地方高师微生物学实验教学[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2):316-321

[3]WeiW,HuSQ,ChengCJ.Microbiologyteachingprocesscloselyconnectedwithsecondarybiologyeducationtoimprovetheteacherqualityofnormalstudents[J].MicrobiologyChina,2010,37(2):299-304(inChinese)韦伟,胡尚勤,程婵娟.紧密联系中学生物教育,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提高师范生素质[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2):299-304

[4]MaFC,HaoJX.Applicationsofconceptmapsinknowledgerepresentationandknowledgeevaluation,partⅡ:conceptmapsastoolsforknowledgeevaluation[J].JournalofLibraryScienceinChina,2006,32(4):22-27(inChinese)马费成,郝金星.概念地图在知识表示与知识评价中的应用(II)——概念地图作为知识评价的工具及其研究框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2(4):22-27

[5]LiuZW,QuNR,GaoDW.Openingexperimentofmicrobiology[J].MicrobiologyChina,2011,38(1):118-122(inChinese)刘志伟,屈年瑞,高大威.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探索与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18-122

[6]LiZY,WuYM,TangSY,etal.Discussionontheteachingreforminexperimentofmedicalmicrobiologybasedonresearchteachingmodel[J].ResearchandExplorationinLaboratory,2014,33(11):195-197(inChinese)李忠玉,吴移谋,唐双阳,等.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195-197

篇5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多学科融合;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08-03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由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该学科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实验性和实践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既是对微生物基本理论的深化和巩固,又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思维和提高对本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开设微生物学课程时,微生物学实验也是既重要又十分必要的课程。我校的生物工程、酿酒专业和生物技术三门本科专业尽管分属于工科、理科性质,但均侧重于培养本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我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新世纪高层次工业生物技术人才”。同时,微生物学是多个相关学科的联系纽带,特别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发酵工艺学等本专业的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均依赖于微生物学科的支撑。同样,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实验课程的知识体系、基本理论和前沿进展又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撑,因此,在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背景下,在本科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特别注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效果。

一、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及不足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从培养人才目标上来看,微生物学实践教学与微生物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更高。就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理论课程设定40学时,而实验课程设定48学时,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传统的实验教学虽有区别,但总的来看多以单元操作实验、结果验证实验为模块进行课程设置,其出发点是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加深基本概念和理论为目标的。就其出发点来看,传统的实验教学设置课程体系是发挥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对照培养高素质、宽口径和创新型生物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看,传统的实验教学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概况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在主观认知上,认为实验课的目的是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常采用实验课堂上教师单纯讲解示范,学生一味跟踪模仿,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效果。长此以往,实验教学形式僵化,学生上课兴趣降低,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呈现点状式、碎片化特征,验证实验过多,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环节较少。这种实验内容的设计优点是强调对基础实验技术的掌握,但是很难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三是实验安排上采取每周有实验,理论课和实验课并行的特征,导致一些连续性的实验难以及时完成。这种实验课程学时的安排布局看似合理,实则不符合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规律,因为有些微生物学实验需要半天、一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而零碎的时间打断了实验的节奏,导致不可预知的实验结果,更为重要的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分析和吸收消化所学知识,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为此,我们在吸收、总结传统实验教学精髓的基础上,根据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征,探讨和尝试了一些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新举措。

二、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微生物实验课程的体系改革。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主要包含无菌技术、染色技术、纯培养技术、显微技术这四大技术。如前所述,一方面,这些实验技术是基本的微生物学实验操作,随着生命科学特别是微生物学科的快速发展,仅仅开设这样实验内容是跟不上学科发展的步伐的,因此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结构也要有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必须体现新内容、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另一方面,实验课程通常将这些实验技术分散在相对独立的实验单元中,各单元之间缺乏方法和内容的有机结合,形成割裂的教学效果,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的理解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课程实验教学环节,重构课程实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增加综合和设计型实验比重,进行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交叉递进式培养。

首先,通过单元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即染色技术、显微技术、无菌技术、纯培养技术)和动手能力。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和霉菌的形态学特征;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和接种;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等。单元操作训练是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入门技能,也是开展微生物学研究和微生物工程必备基本技能。在开展单元实验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实验兴趣,首先结合教学录像进行讲解,在实验的关键点设置思考题,在观看录像过程中,老师随时就问题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对实验原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问题设置上要能够从细节入手,让学生学会知识的交叉运用、思维方式的灵活拓展。如在进行培养基灭菌实验中,首先设置问题1:常见的灭菌方式有哪些?其适用范围和特点有哪些?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和老师引导,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个问题。接着,设置问题2:无菌操作时,超净台面和双手表面如何杀菌?通过这个问题与接种操作技术结合起来。设置问题3:我们在消毒时为何用70%左右的酒精而不是用无水乙醇?通过这个将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两个学科进行了有机交叉,实现了知识的融合。紧接着设置问题4:如果工程发酵罐中发现了噬菌体污染,如何消毒?这个问题将理论问题与发酵工程相结合,该问题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也要熟悉发酵工业才能很好地进行回答。通过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交叉和融合。其次是通过综合实验设计,强化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在这一部分中,首先由教师将一系列独立单元实验设计成围绕为解决某一模拟课题而展开的系列关联的实验环节,然后学生利用微生物理论知识结合基本实验技能,在遵循微生物基本原理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实验对象。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并学会对不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自来水中大肠杆菌菌群检测为例,利用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进行微生物的鉴定,并对照水质检测的国家标准来安排实验。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不仅利用了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而且还将大肠杆菌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菌种鉴定等知识融合到实验中。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直接认识到微生物特别是大肠菌群在水质监测中作为指标菌的重要应用。再次,通过设计型实验,提升学生利用微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技术开展工业微生物菌株选育的能力。在这一层次上采用学生自主设计、老师负责把关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强化工程概念和实践特征。学生通过完成前面两个阶段的实验,对微生物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按照自由组合分组、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协同完善内容安排、时间分配,强调团队合作的基本原则开展实验。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起着引导、启发作用。例如:以“从自然界中筛选产酸性淀粉酶(或有机酸)的芽孢细菌”研究课题开展实验为例。学生需要完成如下工作:通过生境分析明确采样地点;完成采样并查找或自行设计快速检出方法;进行富集和选择培养;筛选获得相对优良的产生菌株;初步鉴定和发酵实验。整个环节的完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强化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获得一个真实的实验研究过程的锻炼。最后,设置交叉学科的创新课题,引导学有余力的同学积极参与授课老师的相关科研课题,激发学生对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的兴趣。如前所述,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与联系,当今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培养创新潜力大、科研素质高的学生,普通的实验设计难以满足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创新课题的形式,让部分学生真正参与到科学研究的第一线。创新课题实验按照学科交叉、由易到难、注重创新的原则设置。在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小型课题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融入到研究生课题的探索中。如,以“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大肠杆菌构建”为课题,将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其中,让学生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2.微生物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和考核模式改革。如前所述,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安排导致不适宜于微生物实验课程的开展。为了避免分散的课时导致教学效果的降低,教务部门在安排班级教学任务时,会统筹考虑不同课程的差异性,在协调优化课时安排的基础上,排出相对完整的时间安排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另外,任课教师统筹利用下午和晚上连续较长的时间开展教学工作。实践证明,优化课程学时结构,合理安排教学课时能够保障实验的连贯性、一致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考核是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是评估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传统微生物学实验考核方式相对单一,通常以实验报告为主,考勤情况等为辅综合评定的方法作为考核手段。这种评价方法尽管具有标准公平、成绩公正、易于操作等优点,不足之处在于导致学生仅注重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书写,而忽视了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这种考核模式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对微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技能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也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首先,我们认为考核的内容不仅应包括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还应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科学严谨的态度。因此,实行实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很有必要。

其次,在加强对实验课程的管理和考核规范的前提下,淡化和简化实验报告中操作步骤按部就班的抄写,注重结果分析和讨论,并在实验结束后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完成。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避免学生对实验结果作假和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发生。

再次,分类考核,全面考查。对于一次实验课能够完成的单元操作实验,指导教师应当场检查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和结果,发现问题当场指出并评定课堂表现成绩。教师将根据实验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对每个单元实验的综合成绩进行评分。对于需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要求提供详细的原始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报告作为实验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结语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多年来不断探索和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科平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微生物学理论课老师一般都要担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这样老师能够更好地自主协调和平衡理论教学与实验课程在时间、节奏和进度上的合理安排,从而使二者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整体上提高微生物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通过单元操作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和创新实验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实验内容结构安排,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诸葛健,李华钟.微生物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周宜君,刘越,戴景峰,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0):1609-1613.

篇6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教学 体会

微生物技术是现代高技术之一,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以低耗高效、副产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好,而在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技术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将微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到环境工程中,为微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解决目前人类所遇到的人口、能源、废物处理等环境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显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国内许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并将课程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微生物的生态与微生物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应用上。但同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和环境工程的其它课程又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有它的独特性。

我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开始招环境工程本科生以来,一直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目前,我有幸成为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如何对待该课程的教学? 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防治环境污染、改善与提高环境质量的微生物学原理、技术和方法?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工作,感受颇多,特将我对讲授这门课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请批评指正。

1 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

有些人认为绪论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在教学上可有可无,有些老师往往是让学生们自学绪论部分。但实际上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又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和向导。在绪论的讲授中,授课教师应该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及其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对于我们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介绍微生物学的奠基、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是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介绍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等为微生物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迪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1];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和实践,努力使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具体简单。例如,在讲授微生物发酵时,联系酸奶的制作,告诉学生各厂家生产的酸奶呈现不同的风味就是因为不同厂家选用的菌种不同,因而发酵产物不同所致,使学生深刻了解了发酵的不同类型。

2 更新教学内容,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随着生物学、微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内容。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与微生物学关系密切,这更加促进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培养高质量人才,教师需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新的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增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深入开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可以讲解有关dna重组技术、基因扩增技术、dna测序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2,3],为学生将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还可以把一些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例如adis的传播及预防,sars、禽流感的爆发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等等,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外,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入教学中,也可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培养其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3 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驱力,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参与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通常情况下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其教学内容是一些微观的、抽象的、阐述性的内容,并且涉及到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前沿学科,具有较强的广度与深度。如果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些繁杂的内容就会使学生感到味如嚼蜡,毫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如果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参考资料的主动性,这对学生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主要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尚未展开,所以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微生物目的缺乏认识,在他们思想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用物理化学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工程实践中一些有影响的或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如:一般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资源化系统等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还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几个章节主要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化过程,具有概念多、微生物种类多且形态多变的特点,而且由于微生物形体小,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直观的印象,学生普遍感到“看不见,摸不着”。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利用一些典型微生物的图片或三维动画形式,描述其形态与生长发育过程,这样既方便讲解又生动活泼,利于学生理解,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微生物,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自己去观察体会,并通过查资料,关注学科进展,采取互动形式,增加学生从课外获得相关知识的能力。

4 加强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是来源于实验的科学,所以我们应着重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原理性、概念性、实践性、操作性难度较大的课程。比如显微镜技术、制片和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培养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大气及水中微生物监测技术等。这些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独立的训练,如果没有足够的课时及仪器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前期准备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精细和繁琐的工作,工作量大,连续性强,即使是微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实验的失败。在做实验准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才能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这就对实验室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态度提出严峻的考验。

还有,实验操作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最好的过程。实验中,我们应该采取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大胆探索,教师积极引导、注重启发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做“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时,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3个不同类别典型细菌的正确鉴别染色片,从挑取菌种、涂片、固定、染色、调试显微镜,直到观察到染色的微生物形态,鉴别出正确的菌种为止,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而且实验的每一步都要非常认真仔细,稍不注意就得不到正确结果[4]。实验中,学生对涂片后固定细菌时的温度高低、洗片环节、酒精脱色的时间等精心分析,反复实验摸索,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找出问题症结,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为止。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应对学生操作时的习惯性问题和错误作重点提示和讲解,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指导纠正动作,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开一些综合性地实验。综合实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实验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是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实验过程印象不深,理论掌握不牢,动手能力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如水、室内空气、土壤和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应用于实验教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由指导老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巩固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微生物学博大精深,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微生物教学进行得更合理,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微生物学综合素质,相信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改革,通过主讲老师地不断学习提高,最终能够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适应时展要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环境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洪勋,王晓谊,齐鸿雁.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j].生态学报,2003,23(5): 988-993.

篇7

【关键词】海洋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积极性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海洋微生物学)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45-02

海洋是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领域,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一直以来的伟大构想和长远的目标。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海洋类高校之一的上海海洋大学,有义务,有责任为国家输送大批量专业的、高素质的海洋人才。海洋微生物学是海洋类专业本科生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现代与未来人类的生活、生产及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海洋微生物学课程分为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两个部分。实验课可以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当中,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海洋类工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但是就近些年的海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其课程内容更贴近于普通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实验内容枯燥无趣,课堂氛围不活跃,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存在已久,这样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因此“如何通过海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来提高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积极性?”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丰富海洋微生物学实验内容、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的考核观念三个方面对海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改革,从而提高学生在海洋微生物实验课上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切实掌握实验技能,成为实践能力强的海洋专业人才。

一、丰富海洋微生物实验内容

海洋微生物学隶属于微生物学,因此海洋微生物实验内容既要包括传统微生物学实验,又要具有海洋特色。一般,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由显微镜的使用、细菌等形态的观察、革兰氏染色、培养基的制备等基本实验构成[1]。而海洋微生物学作为具有海洋特色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实验的对象就不能是普通的模式菌,而是海洋中的细菌、硅藻、单细胞藻类等海洋微生物。在课程内容方面,笔者所在团队也针对海洋特色做了相应的改革,将实验内容的重点集中在海洋微生物的纯种分离与保种、海洋细菌与硅藻的培养及计数以及海洋细菌DNA的提取及检测等方面[2]。这些实验内容的设计与先后次序的安排基本上能够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研究海洋微生物的实验流程,而具有一定难度的海洋细菌DNA的提取及检测也是研究海洋微生物最基本的分子手段。另外,在实验内容上还增加了海洋硅藻的形态观察,自然微生物被膜的叶绿素测定等,使整个实验体系更加丰富,完善。这样的内容改革,将海洋微生物学基础理论课与实验课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海洋微生物的概念,将书本知识用于实验,在实验中更深地理解基础理论。同时,也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了解并掌握PCR技术、细菌分离技术、荧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等热门技术与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直都是老师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在海洋微生物学的理论课堂上,笔者所在团队通过多媒体平台的辅助教学、开放式讨论课程的加入,以及前沿研究介绍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3]。而实验课在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空间较小,不易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与进程。想要在实验课上也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调动起来,需要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老师和学生相配合。在排课时,需要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穿插安排。实验课前的理论课上,老师对实验课所要涉及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将实验课的研究内容告知学生。学生根据实验课的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学生需要根据理论课上布置的实验课内容,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点,查找资料,并整理出实验课所做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汇总成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到了实验课时,老师的授课方式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将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照着葫芦画瓢的完成实验即可。而是应该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例如,在开课前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将自己小组所设计实验方案打印出来,分发其他的小组。然后再课堂上给学生们发表讲解实验方案的机会,通过各小组讨论以及老师的指导与修正确定最终的试验方案。如果有坚持己见的小组也没有关系,就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如果实验成功,则总结其原理及意义,如果不成功,则总结其原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法。这样灵活而充满自主性的实验课授课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支配实验的进程,在实验的过程中巩固理论课知识,锻炼其组织能力,调动其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实验中,老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加鼓励学生踊跃发问, 让他们敢想、敢怀疑、敢问。即使某些问题非常可笑, 某些发现、探索是错误的, 老师也不要进行冷嘲热讽,而应该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 并帮助学生分析他们错误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对海洋微生物实验的兴趣大增。与此同时,本实验课程的完成是建立在学校提供的公共实验室平台和个人实验室平台上的,这样既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经典的实验,也能够开展一些相对前沿的实验;既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帮助选拔具有优秀科研潜质的学生。在课堂以外,鼓励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和老师、研究生等一起研究并探讨海洋微生物学实验的奥秘;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实验项目,以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自己的勤奋完成实验的项目,同时,增加自己的实验兴趣和提高自己的实验综合能力。

三、改变传统考核观念

海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一直存在问题。一般,实验课的考核方式都是以实验报告主,这会导致学生之间经常会出现相互抄袭、敷衍了事的现象,同时也让老师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实验细节的把控,改变以往只注重结果的报告形式,突出实验过程的重要性,要求学生真实的反映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加以解决,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当中。此外,课堂上回答问题、小组讨论、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等也纳入考核范围,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也能更好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4]。

四、结语

海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海洋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学生更好的学习海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这是一个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过程。为此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起主动性和探索性,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质量的海洋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延红. 关于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J]. 科技教育,2011,26:217-219.

[2]杨金龙,许丹,吕利群. 海洋类高校海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J]. 安徽农业科学,2015,43(8):360-361.

[3]梁箫,杨金龙. 刍议如何提高海洋微生物课堂的学习兴趣[J]. 高教学刊,2015,25(4):37-38.

[4]孟建宇, 李衡. 微生物学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套索[J]. 中国细胞生物学报,2014,36(9)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 教学 ; 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学习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但内容多而枯燥,无规律可循且不易复习和记忆。如果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以目前医学教育的需要。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四个结合"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1基础与临床结合

医学微生物学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而且与临床学科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外科手术时使用的无菌操作技术,临床选择抗生素时所做药物敏感试验,传染病的防治如肺结核、艾滋病、伤寒、痢疾等,这些临床技术及知识都与医学微生物的理论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全面讲授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找出与临床学科联系紧密的知识点,注重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临床应用。我们便可采取病例教学法来实现。首先在病例要选真实的、典型的、自然的、内容少而信息量大的病例。比如在HIV的时候,先介绍病例:患者,男,26岁。有不结史和吸毒史。近半年来感觉疲乏无力,体重明显下降,腹泻,咽痛,反复出现口腔真菌感染,近2w出现持续性的发热,(低热或高热),淋巴结肿大(颌下、颈部、腹股沟),全身散在皮疹,未进行过任何治疗。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2.8*109 /L,中性粒细胞1.6*109 /L,淋巴细胞0.9*109 /L,CD4/CD8比值下降。肺部X线检查见双肺弥散渗出影,未见明显结核病灶。思考:本病例可能是什么病?有何诊断依据?应做哪些病原学检查确立诊断?根据HIV的表面结构如何防治病毒颗粒进入靶细胞?如何防治疾病传播?这是一种方案,也可以采取以下方案:上课的前1w将病例发放到学生手中[1]。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形式对病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学生自己推荐小组成员一名上讲台讲解,小组其他成员可以做补充,教师必要时参与指导。通过病例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提高综合归纳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典型的病例可使学生得到启发,增强记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拓展知识面。开展病例教学法后,我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这个教学方法很满意,只有2%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一般。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2理解与记忆结合

医学微生物学由于内容多、逻辑性较差、相对枯燥和缺乏系统性。不少学生普遍反映医学微生物学比较枯燥繁琐, 不易记忆, 在学习上深感困难。 由于微生物的种类繁多, 同种同属的病原微生物的差异不大, 随着所学病原微生物的增加, 往往容易混淆。这时采取有效且简便的记忆方法十分重要,可以采取总结归纳法,使之容易记忆。如可通过比较引起性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沙眼衣原体、HIV、人瘤病毒、淋病奈瑟菌等来理解并记住其致病特点[2], 总结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哪些?专性胞内寄生的病原体有哪些?比较芽孢与孢子、内毒素与外毒素、细菌L型与支原体来掌握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此外还可以采取闭目内视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罗马房间系统记忆法识记医学微生物学的知识点。这些记忆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记住知识点,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但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普遍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医学微生物的知识完全是靠记忆来掌握的。其实不然,比如溶原性转换、转化、转导、接合等基本概念,如果学生不理解它们,那么对今后学习细菌耐药的机制、理解白喉外毒素毒性的来源等将会带来困难。因此对于某些知识点理解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我们知道理解是记忆的前提,理解还有利于促进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如果我们将理解与记忆结合起来学习,那么学习效果会更好。

3基础知识与社会热点结合

近年来,新闻常常报道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这些报道有利于学生对病原微生物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把这些内容融入课堂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内容变得生动,同时也缩短了基础与临床应用之间的距离,而且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意义所在。此外,关于这些疫情的报道很容易引起医学生的关注,如果在相关微生物的讲述过程中结合这方面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去思索,定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比如,最近2年在我国流行的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A( H7N9) 引起的,有几百人感染,其中200多人死亡;在2003年流行的SARS,它导致8000多人感染,其中800多人死亡;2011年我国又报道了9例脊髓灰质炎患者等,这些报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授课老师可以根据报道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如这些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为什么会爆发流行,如何阻止这些疾病的流行等。教师可结合这些问题讲解相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将使学生消极被动听课转为积极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总论与各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质量是由老师的教学质量所决定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是由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医学微生物学有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是学习各论的的基础,如果总论没学扎实,那么学习各论的内容就会难以理解与记忆,不仅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增加老师教学的负荷。因此讲好总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总论部分的学习中又以绪论最为重要,绪论的讲解还将影响到学生对教师及课程的总体评价。如何讲好绪论方法很重要,在授课过程中可采取理论联系实际、总论联系各论的方法。引导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方法,从问题着手逐步引导学生去认识微生物的本质,让学生主动去开启微生物知识的大门。在学习各论的时候,要适时进行归纳总结并善于提问 。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类似的内容,可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回顾归纳 。比如,通过血液传播的病原微生物有哪些?导致人畜共患病的微生物有哪些?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微生物学知识,在头脑容易中形成系统概念。

总之,在医学微生物学的讲授过程中, 我们应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四个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最终达到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晓华,黄衍强,赵丽娟 .PBL 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15) :901-902.

篇9

我校自1998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为了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开展了环境微生物实验课教学,近年来我们对环境工程微生物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

1实验教学改革

l.1实验课程的设置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2001-2006年之间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36学时)的一部分,占其中的4学时,实验项目2个。实验内容较少,教学方式单学生缺乏足够的实验训练,不能充分掌握实验技能,在后续的实践及科研中感到比较吃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加深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认识,2007年开始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独立成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共16学时,1学分。

1.2修订教学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具有突出的专业特点,实验内容的选择要做到既能培养学生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要兼顾微生物在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例如,培养基的制备、器皿及培养基的灭菌、显微镜的操作、微生物的染色及观察、微生物的培养及分离等实验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是微生物实验最基本的操作,学生必须扎实掌握,但在实验微生物种类的选择上也要照顾到环境工程中的重要微生物,比如普通生物学中较少涉及环境工程微生物中比较重要的藻类、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等,本人自2007年起,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断完善,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加大实验知识和实验技术的传授,同时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入实验教学。将实验项目拓展到8个,并出版校内讲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作为实验指导教材;2011年9月,将实验教学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出版了校内讲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修订版),将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项目增加到10个,并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实验项目、学时数和实验类别等。

1.3改变教学方式

改变以往简单的学生实验、编写报告的教学方法,将实验教学贯穿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编写报告、实验考试等全过程。

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是由实验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很大一部分准备工作,学生只是按教师的讲解和实验手册的步骤进行操作。我们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指导书并写出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材料、步骤等),做到对所做实验心中有数。实验过程中从准备实验器材、配置试剂到实验结束每一步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只起到辅助、监督和示范作用。每个实验都设置有相关思考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实验,实验课程中进行讨论、验证或课后进一步查找资料来解决这些疑问。

1.4改革教学手段

微生物个体微小,学生对它的感性认识不多,这使许多有关微生物的概念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入视频实验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采用视频教学短片,向学生展示基本的实验操作,以及相关实验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或科研中的应用,通过屏幕清晰形象准确地展现每一个步骤,如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消毒灭菌技术,斜面、液体、平板接种培养方法等。采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的优点,结合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讲授和示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实验操作更加规范。因此,我们建立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网站,制作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建立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图库,完成了课程试题库建设,该网站成为适合学生自学的网络平台。

1.5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方式

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考核方法。实验课程考试方式是综合考核(实验+闭卷考试),实验主要考核项目有预习情况、操作情况、数据的记录及处理、实验报告的质量等,该部分占考核成绩的70%。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实验涉及到的知识点及操作关键点,该部分占30%。

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的特点

2.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的全过程

实验室的前期准备工作很重要,工作量要比实验课程多许多。让学生参与到前期准备工作中,不但要认真预习实验内容,还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课分组进行,每组实验结束后,做好后续整理工作,比如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和生长曲线绘制实验,测试完毕要将实验菌种和器材进行灭菌后清洗,然后每组分别准备出下一个实验自己小组所需的器材,要对培养皿、试管、镊子等消毒灭菌,配置各种试剂,这个过程使学生学习到完整的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

2.2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更新推动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不断向前发展,实验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改进。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重组、PCR技术也在环境工程得到应用,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对这些实验技术在环境工程中运用很少涉及,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我们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将分子生物学的部分内容写进教材,如2011年进行实验教材的改编时,将电泳、凝胶成像、PCR基因扩增等实验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2.3增强不同实验间的连贯性

过去实验内容多为孤立、连贯性不强的项目,各实验之间的内容重复较多,学生难以系统地把握微生物学实验,对此,我们调整了实验内容,将原来独立设置的实验内容整合到一起,形成具有一定连续性的实验体系,比如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实验一)培养出的微生物可进行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练习(实验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三)后的微生物进行数量和大小测定(实验四)以及生长曲线的测定(实验五)。在这个环环相扣的实验体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系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并使之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惯性,对学生在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的创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2.4结合多媒体实验教学、更直观展现实验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各种微生物需要在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下放大才能看到。由于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便于更好地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动态变化过程,针对这点我们在多媒体课件中放入大量宏观及微观图片,并建立了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库,从而更直观更丰富的反应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知识。

2.5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增加本科生科技创新实验项目,是为了有效利用和挖掘实验室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参加实验,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活跃学生的第二课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创新性实验项目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有限的启发引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项目选题、实验设计、项目实施、结果处理、项目报告评审等均由学生解决。创新性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设计实验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在实验项目的安排原则上不做范围的限制,只要是实验室条件满足就予以安排,创新性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找出成功或者不足之处,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如2013年我校的科技创新项目:微生物处理高氯酸盐的研究、利用餐厨垃圾发酵废液培养产油微生物及其油脂提取技术的研究和餐厨垃圾与玉米秸轩混合干式厌氧发酵产沼气工艺参数优化试验研究等;2010年的科技创新项目:2-MIB降解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复合生物填料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和体育馆有害微生物研究。每个项目由3-5名本科生,1名指导教师组成。学生自由组织,编写项目申请书,提交申请,申请通过后实验室提供场地和实验材料,项目完成后进行答辩验收,验收由3-5名评委进行,优秀的项目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

2.6完善的考核手段

合理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督促作用。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对实验技能不够重视的倾向,他们在实验中不认真操作,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但却可以写出很好的实验报告。为克服这种不良倾向,我们在本课程中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考核手段,除了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成绩(占70%),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还增加了闭卷考试(占30%),将实验中的重要内容或者操作的关键点灵活转化为试题的形式进一步进行考核,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关键点的掌握。

3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对实验内容的不断改进,实验教学环节的优化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优化,减少了重复操作,丰富了实验内容,提高了实验效率,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技能,增强了科研意识及专业信心,通过实验环节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2007年至2012年,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进行了5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连续3年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在本科教学网评中排名前10%。2010-2011年,“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成为校第五批优秀课程建设项目,2012年11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项目被评为我校第十届实验技术成果奖二等奖。为了配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出版了2本配套讲义和1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别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技术》(2007版和2011版,校内讲义)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4结语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已进行了多年,很多学校也进行了不少教学改革探索,目前国内文献或会议报道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有让学生尽量多的参与实验准备过程、完善教学内容、增强实验连贯性、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重、结合多媒体教学等。本论文的特点在于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中,增加了网上教学交流及多媒体教学的比重,采用了更加完善的考核方式(实验操作+闭卷考试),将分子生物学的内容引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教学中,进一步适应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的要求;本文的创新性在于增加了创新性实验项目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篇10

[关键词] 专升本教育;医学微生物学;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b)-101-02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专升本教育是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再提高的过程,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分析和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的临床、科研人才。[1]由于专升本教育对象有的从事过医学工作,有的尚未参加工作,但均经过专科培养,若按一般本科教育不仅会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也难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甚至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对于专升本教育不能按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进行,应以现实需要为目标,真正做到理论服务于实践。本文根据专升本教学特点,就《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作初步探讨。

1 针对学生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基础知识重点突出,体现微生物学特点,医学微生物学总论是微生物的共性知识,是说明各论每一个微生物的知识点,而各论的学习可以加深对总论的理解。如果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学得扎实,各论的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少讲或自学。针对微生物学科特点,专升本学生虽然经过专科学习,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而且由于课时有限,一些知识在专科时没有涉及到。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对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还要给予阐述,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学,要把握教学重点,加强教学深度,适当补充新知识,以拓展教学广度。

2 PBL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由于讲授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各具特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易懂、难记、易混淆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2]。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微生物学各论的讲授中,采用了PBL教学法。

2.1 问题的设计

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以临床实际问题为中心,引入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问题的深度、难度适中,使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这样,确保了PBL教学法的可操作性。如在讲授化脓性细菌这一章时,提出如下问题:临床常见的化脓性感染与哪些细菌感染有关?这些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如何?其致病性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如何?怎样进行病原学鉴别诊断?在肠道感染细菌这一章,提出引起夏季常见病――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有哪些?如何区别导致腹泻的各种病原微生物?使学生对原先繁杂、无条理性的微生物学性状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学习相关内容,以便于其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思考腹泻患者如何诊断,治疗及预防?进一步引出肠道杆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相关知识[3]。

2.2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重点讲授

针对事先留下的问题,采用“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老师总结”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如对各种化脓性细菌,老师最后通过列表比较各种球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等,帮助学生理清条理、化繁为简、强化记忆。这种模式,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同时,教师从中也受到一些启发,既增长了临床知识,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相长。

3 PBL教学法的效果与评价

3.1 成绩比较

我们在2004~2007级专升本科学生中,随机抽出200名学生,将其理论课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其中2004级和2005级共100名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学教学法,2006级及2007级共100名采用PBL教学法。成绩采用方差分析,用SA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学生成绩比较

结果表明,PBL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成绩呈增高趋势。

3.2 学生意见反馈

由教研室统一制作学生意见反馈调查表,每学年结束前,由任课教师发给学生,采用无记名的方式,收集学生意见,进行统计。通过对两届专升本学生的调查统计,28.2%的学生认为适应传统教学法,70.7%学生认同PBL教学法。学生普遍反映课堂效果好,知识掌握牢固。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这两年对专升本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发现,专升本教育不应也不能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其教学应与普通本科、专科有所不同。要充分认识到专升本教育的特殊性,进而从使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突出和体现其继续教育的特点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的基础课之一,在临床学习和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围绕微生物学学科特点,采用适合专升本教育的教学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临床和科研素质成为专升本《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戎华刚.“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28-129.

[2]李婉宜,李明远,杨远,等.医学微生物学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