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优势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居家养老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C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025-02
一、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是指让老年人居住在家里养老,生活的诸多不便除由自身、配偶、子女负担外,还需要由社区或社会服务人员协助解决的养老方式。
社区养老,个人的理解是居家养老的补充,是在老同志集中居住的社区,由国家或者企业成立相关机构,配备必要人员,为老同志统一提供居家养老的不足,或完全负责老同志的生活的一种养老方式。
二、发展居家养老的意义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以后,老龄人口不断增加,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就显得颇为重要。然而我国目前传统养老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借鉴加拿大发展养老的成功经验,居家养老和居家护理应成为我国社会化养老的战略选择。
(一)居家养老和家居护理是我国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
近年我国已经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其中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平均每5-6人中就有一个中老年人[1-2]。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给我国社会化养老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然而,社会养老保险仍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养老方式。在实行计划经济时期,它几乎是国家干部和职工的唯一归宿。至今为止,我国有几百万离休干部及为数更多的退休干部和职工,仍然享受着离退休金的待遇。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人将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目前我国享受养老金待遇的已超过三千万人,约占整个老年人口的1/4左右。可见社会养老保险在我国的覆盖面积只占老年人口的一小部分。同时其它传统的非专业化家庭服务和养老院模式也明显捉襟见肘。一是社会服务提供的家庭保姆和小时工虽可解决老年家庭服务的部分问题,但服务质量与稳定性都无法保证。二是公办养老院数量有限,再多建费用昂贵,且对急剧增加的老龄人口来说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因此也不可能承担社会化养老的主要任务。三是私人养老院收费较高,管理不到位,所以也不是养老的最佳选择。而居家养老和家居护理是一种更普遍、更广泛的养老方式。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其覆盖面不仅包括享受养老金待遇的少数人,而且可以不受限制地惠及到广大城乡的全体老人。
(二)居家养老和家庭护理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方式 由于我国国情特点和国力有限,不可能较快、较全面地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绝大部分老年人口的养老还必须依靠其家庭来承担[3-4]。但是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由于受到经济体制转轨和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而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变化。只有居家养老和家居护理这种养老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把部分原属于家庭承担的养老功能延伸到社会承担,从而满足了我国多数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心愿,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
(三)居家养老和家居护理作为一种社会服务,是社会公益服务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尊老、敬老、养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更要发扬光大。只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养老保障制度,使人们充分享受“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才能真正体现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居家养老能让老人们充分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因为家庭具有提供感情和心理支持的功能,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群体和机构不能替代的,让老人生活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靠近他们的亲朋好友和睦邻,同时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向家庭提供各类设施和劳务,这样能使老年人保持晚年生活的社会性、自立性,减少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各驻外生活基地老同志的人和事,相对于居住地与社会比较脱节,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更是有利于相互补充[5]。
三、社区养老的益处与不足
目前,油田各驻外生活基地的社区养老的最大益处是可以为老同志统一提供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
(一)可以提供完善的养老保障服务
各驻外生活基地老同志可以免费享受养老金发放、医疗费报销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劳动家属、困难户都可以享受到相关配套服务。近几年,广汉生活基地管理处的养老金发放、医药费报销的准确率、及时率都做到了100%,较好地保证了老同志的养老家庭物质保障。
(二)可以提供较好的生活照料服务
在开展好公共系统维护的基础上,广汉生活基地管处一直把70岁以上老同志过生日、丧事办理、住院探视、居家安全检查等作为日常事务。仅2010年上半,管理处共探视住院职工32人次,电话访问退休职工109人次,到家中访问退休职工144人次,关爱服务61人次,祝寿43人次,慰问离退休职工496人次,协助处理丧事2起。较好地解决了子女不在身边的不足。特别是每次丧事办事和住院,管理处都有专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助处理,进入医院进行探视。
(三)可以提供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
广汉生活基地管理处在开展工作中,把为老同志提供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延伸服务之一,在选择确定好老同志住院的定点医院外,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支持卫生所(个人)开展医疗保健服务、养生保健知识讲座,宣传饮食、药物、健身、养生等医疗保健服务。特别是2010年上半年,管理处在油田公司、矿区服务事业部、职工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送健康”活动,为400余名离退休职工进行了健康体检,及时发现了一些慢性病,为老同志及时就诊治疗赢得到时间,得到了广大离退休职工的肯定。
(四)可以统一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社区养老的一个优势是,离退休人员来自一个大单位,对人对事,甚至生活理念比较认同,开展活动较为方便。广汉生活基地管理处一直把“老有所乐”作为文化社区创建的重点,把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开展作为促进社区健康养老的必要补充。在管理处的支持下,广汉吐哈石油苑成立了“红叶红”艺术团(主要包括舞蹈队、乐队、合唱队),团员达120人,还成立了健身队、秧歌队、太极剑(拳)队、乒乓球、象棋、骑游等业余团队。加大了社区活动场地建设,在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22套,休闲座椅54组,2009年还投入10万元对门球场、篮球场进行了改造。每年坚持筹集资金对艺术团的乐器、服装及演出器材进行必要的补充,使广汉生活基地的业余文体活动氛围浓郁。仅2010年上半,管理处开展各类大小文体比赛活动12场次。目前广汉生活基地健康老人活动参与率达到了80%。
(五)社区养老的最大不足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孝道是各个朝代宣扬,社会注重,家庭需要的优秀传统,有时候再完善的设施,再周到的服务,再优厚的生活也替代不了子女对老人的孝敬之情。因此社区养老在这方面不可替代,需要整个社会强化“尊老爱幼”精神,鼓励儿女定期回家探望父母,电话报平安,共同关注养老事业。
四、广汉生活基地在推进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方面的探索
(一)推进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坚持“用真情凝聚人心,靠服务创造感动”的人文服务理念,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安全隐患整改,倡导健康养老理念,以满足离退休职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标,发挥组织主导作用,运用市场机制,推进社会化服务,开发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与家庭自主养老服务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通过多方努力,逐步形成以社区老年服务设施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具体要求:一是实现服务逐步社会化,完善服务收费体制;二是实现管理体制规范化,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管理制度;三是服务对象社会化,在保障重点的同时,要面向社区全体老年人的社区福利服务需求;四是服务方式多样化,发挥社区的多种服务功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五是管理服务人员专业化,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管理服务队伍。重点推进服务人员“三化”建设,即职业道德美化、执行力优化、凝聚力强化。
(三)发展思路:针对年龄结构日益老化的严峻形势,目前,管理处50至70岁达403人,70岁至80岁87人,80岁以上8人,广汉生活基地自1996年投运以来,社区基础设施与功能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近期油田将推进水电气等收费制度改革。因此,管理处确立了了以下社区养老服务与居家养老结合的发展思路应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社区养老与油田投入水平相适应。近几年,油田公司,矿区服务事业部非常重视离退休管理事业,加大了对广汉生活基地各项设施改造,安全隐患治理的投入,保证了管理处各项管理及发展的长期性,2010年管理处将继续把离退休管理工作和物业服务事业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逐步增加对这一事业的投入,使其与油田发展和离退休生活水平相适应。
坚持企业管理与群众自治性组织相结合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处重点发挥油田在社区建设的主导作用,加强社区软硬件建设,为离退休职工搭建“老有所养”基础平台,同时发挥好党支部、自管会作用,强化社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对重点人员的关注,推进社区和谐发展。
坚持社区照顾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继续发挥家庭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作用。要把“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作为今后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基本方式。继续支持各二级单位的关爱小组开展活动,逐步推进“爱心银行”建设,借鉴长庆油田的做法,开展储蓄式服务,鼓励年龄相对小的退休职工给年龄相对大的退休职工服务,并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使社区老年关爱活动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相结合。在保障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发放和各项补助的同时,注重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坚持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活动。注重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发挥好老同志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引导老同志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吸纳老年人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听取老同志在社区建设中正确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实现“老有所为”。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帮扶到位。在面向社区为全体老同志服务的同时,要重点保障高龄老人、残疾老人、独居老人、困难户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照顾和最大限度的救济。在适当的时候,推进社区智能化安保设施建设,做到行动不便、急难情况一键式呼叫服务。平时坚持对行动不便和高龄老人电话回访,用电话报平安,多方位掌握老人健康和思想状况。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要与吐哈油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要发挥经济效益的支撑作用。重点是要开展社区“共建共享”活动,推进吐哈油田维护稳定工程,积极构建“和谐吐哈”。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油田物业管理收费制度、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将是国企离退休同志养老的主要方式,作为一线管理服务机构,我们将在二者的结合上积极探索,努力找准结合点,把老同志的事办好办实,让组织放心,让领导省心,让群众称心,让在职人员开心。
参考文献:
[1] 张敏洁.社会化养老将成趋势[J].西部大开发,2008(10).
[2] 张敏洁.养老产业渐升温[J].西部大开发,2008(10).
[3] 张茂玲.异地养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新问题[J].财经政法资讯,2006(02).
篇2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优势;困惑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114-02
面对日趋严重的老龄化的挑战,我国政府积极应对,提出了社会化养老的总体要求,并颁布了系列政策。2006年、2008年10部委分别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农村社区依托乡镇敬老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资源,力争80%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住养院、社区照料和居家照料等多种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老年服务福利中心。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提出要以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为基点,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到2015年,基本建设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的可持续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何为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的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的服务。服务的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
一、居家养老的优势及可行性
1.符合老年人的意愿。生儿育女,老人在家享受天伦之乐是我国历来所推崇的。而且由于地缘文化、血缘联系、经济联系根深蒂固,老人更愿意在自己所在的环境中养老。
2.符合社区的发展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西方先进思想和理念的深入渗透,现在的社区和以前的社区有着质的区别,不再只是被称为“居委会大妈”,现在的社区开始注重培养高素质的社区管理人员,积极为社区的有效运行储备优质的人才。有的社区已经开始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以便提高社区的管理水平,丁蜀镇从2008年开始向社会招聘社区干部,公开招聘已经有5个年头了,从起初的招聘人员4个到现在每年要向社会招聘具有本科学历的大学生社区干部15名,不断积极扩充社区人才队伍;有的社区还有计划地安排社区管理人才到大学学习从事现代社区工作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还有的社区直接吸收一批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来提高社区的服务质量。
3.我国已形成了一套社区管理的组织基础,并有相关成熟经验的借鉴。各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村委在居家养老的管理、服务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已形成了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的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例如,北京每一家庭户都由明确固定的居委会所管辖,在这种条件下,社区养老服务将会很快进入每个老年家庭中。在发达地区的社区有了一些关于居家养老成功经验的积累,近年来各地在推进机构养老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应大多数老年人需求的养老途径,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已初步形成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所以我们丁蜀镇在这种优势的前提下,可以借鉴成功经验,来发展符合丁蜀镇实际的居家养老,从而缓解丁蜀镇的老龄化问题。
4.符合现实情况的需求。作为机构养老,政府将花大力气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物力将原来老的青校改建为新的敬老院,从而扩大丁蜀镇的养老规模。旧的敬老院所能容纳人员仅仅不过百人,即使是新建的敬老院所能容纳的人数也只是数千人,但与丁蜀镇数万老人相比是杯水车薪。而传统的家庭养老更是如此,现在大多数的80、90后都是独生子女。一对年轻夫妻至少需要照顾4个老人还有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压力是相当大的,因此居家养老成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5.居家养老收费低廉,服务范围较广,所以用其来缓解老龄化具有效益好、见效快的特点。1996年,美国入住养老院的老人数量仅为居家服务老人的十七分之一,但护理费用开支总额达到800亿美元,比居家老人的护理费用总额高出1.6倍。从养老机构床位的成本来说,以上海为例,建造一个设施条件良好的养老机构,平均每张床位的成本也在10万元左右,一个200多个床位的养老机构,就意味着2000多万元人民币的投入,还不包括建成后运作费用的补贴。从养老机构的收费来看,以北京市为例,对生活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城区和乡镇养老机构每月人均入住费分别为817元和600元,而对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乡镇的收费标准为950元左右,城区则高达1200元,而老年人中绝大多数为中低收入者,大部分老人,尤其是对于农村低收入的老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居家养老的收费标准更适合于普通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从而可以使更多的低收入老人也能享受到养老服务。
二、居家养老的困境
1.居家养老仅仅只是停留在文件和台账中。笔者相信很多村、社区都已经、正在或即将创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服务村。但是现阶段我们所谓的居家养老很多只是停留在了纸质材料或者台账中,有些村或者社区即使有居家养老的相关设施设备等硬性材料,也只是仅供居民或者领导参观罢了,真正实施居家养老的又有几个呢?
2.组织体系行政化色彩浓重。现阶段的社区可以被称之为小政府,他们更像是政府的设置机构,来负责处理政府行政工作的大小事宜。就我所了解丁蜀镇的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是由我们丁蜀镇镇政府发的,每个月20号由会计做好账目,将工作人员的工作转到他们的工资卡上,村委还好,尤其是社区所有的日常开支都是由政府提供的,自己并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然而组织体系过于行政化会带来很多的弊端,就会使得社区居民只是简单地冲淡了服务的受助者,从而加深了受助对象对政府的依赖性,不利于培养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心,这与社工“助人自助”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3.领导的重视程度。此时我们丁蜀镇正在高速发展的时期,高铁新城的建设、环境卫生整治花去了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实政府也就没有过多的精力和金钱投入到解决老龄化的问题中。
4.资金的问题。建设居家养老是需要大量资金的,不仅是硬件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人才服务等软件设施上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居家养老建设是一项低利润甚至是零利润的事业,很少有企业会参与,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是居家养老的主导,政府需要大量的金钱投入,然而政府的资金相对有限。
5.居家养老的人才服务不到位。要支持居家养老不仅需要相当实力的资金作为后盾,更需要有专业的服务人才队伍。现在我国的社工队伍相对较少,2010年度全国拥有社工从业资格证的社工不足25万,我们丁蜀镇拥有社工从业资格证的社工不足20人,有些拥有社工证但是对于真正意义上受过专业知识培训的社工又有几个呢?现在的护工也大多是没有退休的阿姨,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了解到,如果有退休金的话他们是不会来做这种工作的。
6.养老的方式和内容上也存在问题。现在中国的居家养老,其服务面仍然很狭窄,大多数的服务设施只适用于低龄和身体较健康的老人使用,很多设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而农村的居家养老更要远远落后于城镇社区。
三、完善居家养老的方式
1.付诸实践。即使现在有很多困难和障碍,如果一味只有畏难情绪,一直不愿去做,不愿去迈出第一步,那么再好的办法也将是一纸空文。作为社区、村的我们,可以试探性地迈出一小步,如定期组织志愿者队所在的老人定时、定点上门服务。如果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就应该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分部瓦解,那么再难的难题都将不再是问题。
2.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对于做得好的社区给予适当的鼓励。对于愿意出钱、出力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荣誉或者税收上的优惠。政府也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的社工服务,让服务质优价廉的民间慈善组织进入居家养老领域。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的压力,更将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带入丁蜀镇。2012年笔者在南京参加过一次社团展销会,来参加的社团,他们的服务领域、对象、工作方式、服务理念各异,许多街道、社区、政府机构甚至是企业当场就签了服务意向书。看到民间社团的蓬勃发展,也为我们传统的政府主导的慈善事业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3.通过奖励、增加补助、提高工资等方式来提高社工和护工的工资水平(2013年丁蜀镇社会工作者的年收入26600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稳固社工队伍,政府也意识到了现在社工的工资相对低,政府也在努力每年在原有的基数上提高10%的工资收入。显然这是相当有效的,现在的社区干部的招考达到接近20:1的录取比例。
4.社工服务人才的培养。作为社区、村工作人员应该提高思想觉悟,不仅将社会工作者当作一份职业,更当成一份任务,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提高自己的专业业务能力。镇政府也可以定期由高校等地方引进专业的社工师,来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从而提高整体社工的综合素质。形成一个金字塔模式,再由社工向其他社工进行培训,不断快速扩大社工队伍。
5.发挥老人自身的优势。现在老人渐渐意识到养老不仅仅要靠政府,也需要老人自己来出力。老人养老互助组、组团养老层出不穷。
或许居家养老已经不再新鲜不够创新,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做好、做强,笔者相信一定能成为丁蜀镇人一个亮点,为丁蜀镇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金元.城市老人居家养老的现状与对策―以无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例[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2]田国秀,曾静.关注抗逆力-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领域的新走向[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6(1).
篇3
关键词:政府;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076-03
伴随我国老龄人口比重的不断增长,养老问题也逐步受到社会与政府的关注。2014年中国人口的构成分析指出老年人口的规模呈现总量增加、增幅提升的发展趋势,社会保障的赤字逐年扩大,更凸显了中国养老形势的严峻。由于居家养老能够结合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优势,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养老难题的紧迫推动居家养老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分别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视角开展该问题的研究,本文试对我国居家养老及其服务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尝试解决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问题。
一、“居家养老”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一)“居家养老”概念
对于“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国内既有的文献针对“居家养老”服务是否需要社会、家庭力量的参与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观点:
以卢晓珑、唐咏为代表的第一种观点认为“居家养老”不仅包括“在家养老”这一养老场所的界定,还应有社区或社会服务力量的参与。实现老人居家就可以享受养老服务,依托社区、邻里具体实施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1],强调社区或社会在养老服务提供中应扮演主要角色。
以陈军、马春波为代表的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也有学者称此为 “半社会半家庭式的养老模式”[2]、“新型居家养老”[3]。但对于各供给主体在“居家养老”中的主次作用,各位学者看法不一。陈大亚等持“主辅”观点的学者认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会养老为辅;何荣则认为“居家养老”中家庭和社会责任均摊,共同向老年人提供服务[4];张旭升、牟来娣则将居家养老定义为在政府主导、民间组织运作、社区协助下,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统称[5]。
各位学者都丰富了对居家养老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各方主体如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老人的日常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并发挥重要作用。
二、居家养老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有效弥补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不足
齐海丽认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有限,引发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养老的困境[6];同时,随着我国“四二一”结构的家庭增多,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削减了原有的家庭养老供给[2],社会养老机构收费偏高,这都导致家庭养老、社会养老难以广泛推行。学者俞贺楠等人就指出居家养老集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为一体,尤其是广大老人可以接受,也为政府减轻了财政的负担,更符合中国国情[7]。
(二)符合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
苗景秀、张晓晓等学者认为居家养老符合多数老年人“叶落归根”的传统养老观念与中国传统孝道[8],通过实地调查后指出老人对于居家养老这一养老模式在思想上较易接受,可以保留老年人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缩减开支的同时保证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9];而机构养老难以向老人提供一种“家”的感觉,无法充分利用家庭物质资源,集中宿舍式的生活也会使老人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10],而居家养老服务对于继承中国优秀孝文化,宣扬新孝道,加强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9]。
(三)拓展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
社区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成为老年人活动的“第二空间”,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促进社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钟金玲认为社会组织则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服务,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11]。胡宏伟、严晏指出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拓宽养老资金来源,同时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是扩大就业渠道、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12]。
三、当前居家养老的突出问题
(一)专业人才缺乏
胡宏伟、钟金玲提出养老领域社会组织准入机制过于严格,限制了社会组织养老服务的供给[18]。同时,袁维勤认为社会组织仍过多依赖政府,社会化动员与信息传播渠道受限[19],阻碍了社会组织中专业人才的作用发挥。此外,学者杨光辉等也指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20],政府需增设养老服务管理专业[21];同时,也要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具体的培训工作可联合院校进行,制定适应地区需求的养老护理培训课程体系[22],实行职业资质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服务人员做到持证上岗。
(二)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匮乏
冯晓娟指出我国目前居家养老资金来源渠道较少,限于家庭与政府、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缺乏民间社会资本的参与[23]。钟金玲认为非政府组织资金运行情况缺乏透明公开,财务管理制度尚未明晰使其在资金方面受到多重挑战[18];学者铁刚则指出当前政府养老的财政支出总量与结构和社会福利综合指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因此要继续改进财政的支出结构[24]。张歌认为应当引入老年长期照料的筹资渠道,即个人储蓄、公共部门资金支持、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25]拓宽资金来源;此外,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国外捐助,向社会提供服务获得的收入拓展资金来源[26]。
(三)居家养老服务亟待完善
目前社会各方所提供的养老服务多集中在老人的日常照料、家政服务等方面,而针对老人的紧急援助服务体系还未完善,老年教育等项目投入匮乏[27]。许琳、唐丽娜认为在具体实施中,服务对象需要细分,当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高龄困难老人和对社会有贡献的老人,未覆盖所有老人并划分服务人群[28],且服务设施不齐全,功能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老人的医疗保健需求[29]。对此,可以建立老年人生活服务网、医疗卫生保健网,为需要养老服务的老人建档立案,便于各类服务信息的整合,全面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30]。
四、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研究
(一)政府作用
1.政策法律扶持
在服务主体方面,学者周湘莲、罗楠等都指出政府需明确、细化各参与主体的服务内容、程序及模式,保障老年人接受服务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需健全居家养老的家庭支持政策,家庭成员选择与老年人共同居住,可以对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31],如购房时能拥有经济补贴、贷款优惠等[32]。政府逐步建立社会力量的准入机制,制定支持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服务企业用地用房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出台《老年护理法》等相关法律,制定照料者的服务细则,将居家养老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33]。
2.居家养老资金投入
学者张歌认为政府应扩大养老领域的资金投入,并制定资金使用规范,同时建立起长效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将相关的建设经费以及政府购买经费都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中[26],对居家养老项目的建设贷款给予贴息。伞楠、蔡成提出可以通过发放老年福利彩票[34]、出租闲置房产用作公共基金,邀请成功人士赞助等等增加养老资金投入。苏健也指出应当资金支持养老供需信息收集与整理、宣传工作,资助创建养老供需信息虚拟养老院,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全方位宣传居家养老服务,并维护和完善网络平台[33]。
3.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有效的腐败防范机制,是推动居家养老事业蓬勃发展的必要后盾。周湘莲、胡宏伟认为政府应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估和投诉受理制度[35];学者田玲、张思峰、张勇敏认为必须引入第三方机构,施行多元化的管理监督机制,完善问责制度与公示制度[31],健全信息反馈渠道,及时进行信息的沟通反馈,增加居民满意度等群众参与评定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规范评估过程,参考其他行业的星级考核制度进行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12],实现对服务提供方的全面监督。
(二)社会组织作用
1.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多元服务
社会组织相比于个体家庭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可以借助宣传舆论、示范带动等方式,促进社会各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吸引更多的人才[18]。此外,社会组织的职能分工逐步精细化,能够提供更专业的护理服务和更灵活的项目化运作,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需要。同时,社会组织能够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个体之间起协调和沟通的作用,不仅能缓解一些社会矛盾,而且能为不同部门提供合作的契机,整合社会福利资源,优化养老服务内容[36]。
2.减轻政府养老财政负担
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养老服务资金具有多元化特征,不仅融合了政府的资助,还有相关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捐助,拓宽了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渠道,极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并降低了家庭支付养老服务的开支,并带动着相关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作用,带来潜在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37]。
3.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效率
社会组织因具有独立性、志愿性等特征,故拥有更多的精力注重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凝聚力的建设[37]。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时,社会组织弹性化的管理方式、透明式的运作模式,能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并满足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以其专业化服务团队和职业精神为老年群体提供令人满意的养老服务。既能够避免生产效率低下的出现、又能降低市场竞争过度所引发的问题,提高养老服务质量[18]。
五、居家养老研究的展望
居家养老作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所选择的养老模式,大力倡导也是大势所趋。学界对居家养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现状、政府职责、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方面,为我国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支持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未来的研究可多关注于居家养老供给主体方面,如非政府组织的自身建设渠道、市场机制对于居家养老的具体调节功效等都可进一步探析。同时“更新养老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增加老年人社会资本存量,是迎接老龄化挑战的最佳选择。”[38]
参考文献:
〔1〕洪国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对策思考[J].人口研究,1997,21(04):44-48.
〔2〕陈军.居家养老: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J].社会,2001,(09):22-24.
〔3〕马春波.城市新型居家养老方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4〕何荣.居家养老是我区城镇养老的最佳模式选择[J].新疆社科论坛,2005,(06):63-66.
〔5〕张旭升,牟来娣.“居家养老”理论与实践[J].西北人口,2010,31(06):25-28.
〔6〕齐海丽.我国地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桂海论丛,2012,(04):95-99.
〔7〕俞贺楠,王敏,李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01):202-205.
〔8〕张晓晓.我国养老模式转变过程中孝道传承的作用[J].学术交流,2011,(09):51-54.
〔9〕苏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56-57.
〔10〕苗景秀.关于新形势下“居家养老”的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06):39-41.
〔11〕李晨漪.国内外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综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5):12-16.
〔12〕胡宏伟,时媛媛,肖伊雪.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中国养老保障方式与路径选择―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优势与发展路径[J].华东经济管理,2012,(01):119-123.
〔13〕程鹏辉.民间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功能困境与对策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3.
〔14〕蒋正华.中国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求是杂志,2005,(6):41-43.
〔15〕秦艳艳,邬沧萍.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职能分析[J].兰州学刊,2012,(01):123-127.
〔16〕葛启慧,班晓娜.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回归家庭养老的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2014,(12):19-21.
〔17〕高秀艳,吴永恒.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引入竞争机制之浅见[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29(02):18-21.
〔18〕钟金玲.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02):45-50.
〔19〕袁维勤.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20〕肖云,杨光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结构优化研究[J].西北人口,2013,34(06):95-96.
〔21〕余珊.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22〕孙维良.通货膨胀背景下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以杭州市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1,(11):36-38.
〔23〕冯晓娟.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2,(04):67-70.
〔24〕铁刚.基于社会福利指标的我国财政支出合理化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35-239.
〔25〕张歌.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研究综述―基于经济学的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4,(04):142-147.
〔26〕祁峰.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角色、优势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1,(10):75-78.
〔27〕潘芮.关于居家养老的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08):178-180.
〔28〕许琳,唐丽娜.残障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西部六省区的调查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3,(01):33-36.
〔29〕祁峰.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与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119-123.
〔30〕杨智慧.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31〕田玲,张思峰.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思路框架与制度安排―基于国际实践经验的分析探讨[J].理论与改革,2014,(06):56-59.
〔32〕李长远,张举国.能促型政府视角下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国际的经验[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03):5-10.
〔33〕苏健.居家养老与非营利组织的动员[J].理论观察,2013,(10):50-51.
〔34〕伞楠,蔡成.居家养老地方政府财政扶持分析[J].商业经济,2014,(12):22-23.
〔35〕周湘莲,林琛.居家养老服务民营化中政府责任的缺失及其治理[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8-21.
〔36〕文军,王世军.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篇4
论文关键词:社会化居家养老;老年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
养老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提倡的养老政策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随着政府将社会保障网逐渐向社区延伸,许多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交由社区管理,这就让广大老年人在不离开他们长期生活的社区的条件下,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这样,既能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归宿感,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根据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加的趋势和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如何依托社区,社区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说,社区应该如何尽快加强能力建设来满足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需求,是一项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适合我国国情,一方面,能帮助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能为老年人提供方便服务,是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方法,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另一方面,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是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方向,并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养老的必然选择。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网点为服务资源,由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即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尤其是强调社区照顾在社会化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这种模式具有养老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的优势,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让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区福利服务,既减轻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节省了养老福利资金的投入,是适应我国当前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当前社会化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006年初,民政部推出“社区居家养老”计划,并相继在北京、上海、大连、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市展开试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就总体而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尽快建立和完善。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尚未在社会上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广泛认同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有些领导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主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前瞻意识不够,导致社会化居家养老仍然仅处于白发的、无序的初始阶段。社区居民群众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知晓率不高,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
2、社区服务建设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
随着人们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逐步认同,城市社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社区的硬件和服务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贫富差距”悬殊,不少社区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偏低,功能单一,尤其是老城居民区和老的转制单位的居民区,下岗失业人员集聚,人口密集,缺少老人活动场所,甚至连一间起码的报刊阅览室都没有。在医疗方面,城镇社区尽管普遍都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但在医务人员的配备、医疗硬件、服务设施、服务时间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大部分社区没有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有的西部贫困地区的社区老年人普遍还存在看病难、出行难的问题。这些都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卫生保健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一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虽有“低保补助”和临时救济等帮扶措施,但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区居委会想提供一些无偿服务也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于满足困难老人较多的服务要求。不少社区尽管也想尝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但经费实在有限,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只好停留在美好愿望上。
3、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目前,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4、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沿海发达城市的试点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效与经验,但也要看到我国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据了解,全国仅有少数几所院校设有类似专业,离人数众多的社区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策略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转型使得社区事业成为最受社会成员欢迎的一项社会事业,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使得中国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放大,体现在“单位功能的外移”、“城市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等诸多方面上,这也是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所在。因此,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的工作:
1、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的力度,发挥政府在依托社区推行养老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政府做好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统筹规划。加大公共设施投入。为此,政府应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服务主体,增加老年服务设施,丰富老年服务产品。加大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统筹规划社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布局、形式和服务半径,最大限度地让社区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二,要大力培育和鼓励社区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中介组织是社区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予以扶持与帮助,同时,社区中介组织也要完善自身管理,提高社会认可度,引导人们自觉参与到社区中介组织中,鼓励社区中介组织积极投资养老设施和参与为老服务,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超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等,为养老市场的发展搭建社会平台。第三,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用于对高龄老人和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养老的补贴、社区干部待遇的提高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经费的补助。第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不但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同时也必须考虑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意愿和需求,鼓励和支持居家养老,并以此作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重要参数。继续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老年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逐步建立广泛覆盖、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要将城市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第五,积极支持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培育和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应包括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专职人员和志愿者。专职人员包括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以及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作为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群,更需要一支富有爱心、耐心并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各种专业知识的队伍为之服务。所以,今后要加强专业化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这就要投入一定经费作为社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经费,逐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要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逐步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社区养老服务站配备的公益岗位人员,包括所有社区公益岗位人员,不是管理人员,而是直接为社区群众服务的服务人员,不愿从事社区为老服务的公益岗位人员要及时辞退,另行聘用,以保证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六,加强宣传,营造社会化居家养老的良好氛围。无论从历史还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化居家养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要全方位多层次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氛围,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每个公民都知道尊老敬老养老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提高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知和参与程度,进一步完善有关养老法规及制度建设,使老年人的各种权利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从而使广大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舒适生活,愉快地安享晚年。
2、加大社区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第一,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开通社区服务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要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便捷,离不开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持。因此,要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打造整体联动的服务平台。第二,建立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网络系统。要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的多种服务。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日常生活照顾服务等,好的社区居家服务系统要形成就近、便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到生活所需的服务。要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应包括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服务形式可采取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援助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第三。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社区要定期组织人员对社区内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普查,建立老年人的信息档案,依靠这些档案信息,社区服务组织对社区内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片区医生定期巡诊或上门服务,方便老年人就医,确保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的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另外,作为社区医疗机构,还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3、要强化社会参与,充分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
篇5
【关键词】社区卫生;签约服务;养老;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R9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223-01
根据调查,2012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是全球老年人口的 21.4%,居世界首位[1]。中国老龄协会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50%,85%以上的老年人有居家养老意愿,而选择在养老机构养老的只占 6%-8%[2],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推广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综合服务为依托、福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已成为共识,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3],居家养老也是最经济最便捷最现实的养老模式。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山东省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方案》和《山东省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4],社区卫生签约服务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健康评估、转诊服务以及因地制宜的开展卫生工作宣传、服务巡诊制等个性化服务为主。
1内容、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内容 安丘市社会福利院创办的“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搭建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免费为老年人发放手机,公布服务热线,提供一键紧急呼叫服务、普通呼叫服务、全时定位服务、咨询维权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健康指导以及开展政府购买服务业务等8项无偿服务业务,依托家政服务部门开展上门理发、助浴助厨、居家保洁、水电维修、助购陪护、疾病陪护等低偿服务,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卫医师组成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团队人员的姓名、业务专长、联系电话、投诉电话等[5],连同《致居民的一封信》全部公示在服务辖区,且全科医师服务电话并与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对接,具体负责辖区签约居民中的慢性病患者指导用药、随访(孕产妇、儿童、≥65岁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电话咨询、就医问药、保健、精神病患者管理、个性化康复指导、中医健康、规范转诊等基本医疗服务工作[6];社区护士具体负责慢性病患者血压(血糖)测量记录、生活指导、家庭护理、协助全科医师开展相关工作等;公卫医师具体负责建立、更新签约居民健康档案、传染病防控报告与处置、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宣传、组织签约居民集中健康教育讲座、签约服务工作协调等[7]。
1.2 调查对象 安丘市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部分居家养老人员 , 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1.3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表形式,包括居家养老人员的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本人及家属的经济来源、对服务满意度、还有哪些期望等。对老人及家属发放调查表,收集资料,统计数据;对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相关业务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访谈,掌握实施签约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对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开展居家养老现状。对访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结论。
2结果
2.1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2年开始实施居民签约服务,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省增补项目,每年为65岁以上辖区居民免费查体一次,并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卫生签约服务的目的是要把80%以上居民的健康问题解决在社区,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及全程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提高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良好的医疗条件,较社会办养老院、托老院有明显的医疗优势,既可以保证老人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周边的大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双向转诊制度,如遇重大疾病可及时转至附近大医院诊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如遇突发危重疾病可按手机一键紧急呼叫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养老信息化服务人员可及时与当地二级以上医院联系,120救护车可及时赶到,这样可有效避免老人在家中养老由于疾病发现太晚而延误治疗的情况。
2.2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但是现行提供专业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机构均按各自系统相互独立运行,安丘市将社区卫生服务、家政服务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搭建的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系起来,将社区卫生签约服务中老年人的健康保健、社区卫生照顾与康复的等重点工作有效落实,可以解决老人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家政服务有一批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可以为老人提供家庭照料服务。
3讨论
3.1我国于2008年由10个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居家养老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根据国情,目前我国尚没有足够的养老机构来接纳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 况且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支付得起这方面的费用,家庭也是老年人感情和精神的重要支柱,所以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养老场所的第一选择。发达国家的养老经验证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专业养老机构无法替代的积极效应, 因而养老服务方式正逐步由机构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发展[9]。居家养老具有减少国家社会投资、缓解家庭照料护理的困难等优点,同时老人仍可继续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 更容易得到亲情友情的关怀。安丘市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成立的,具体承担安丘市居家养老工作的专业机构。
3.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管理的功能定位决定其在居家养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有利于发挥社区卫生机构的优势,更好地利用卫生资源[10]。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面临着很多身心健康问题,容易产生悲观、抑郁等情绪;因受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骨性关节病等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有的老人可能同时身患多种疾病,由于行动不方便或经济上、陪护等方面原因,没有及时去医院诊治,造成恶性循环。有着专业知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通过签约这种方式来承担这一责任,他们采取入户或集中宣教等方式进行巡诊、慢性病随访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健康宣传咨询、提供老年护理、采送检验样本和结果等形式,为社区内行动不便的患者、老年患者和残疾患者就医提供便利[11],可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减少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
3.3目前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人员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综合管理能力低下,只是负责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传递、工作安排等;社区卫生机构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不信任,不愿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今后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大政府层面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辖区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积极自愿配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的以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要以签约的方式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制,以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生活方式干预等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提高辖区居民的认可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居家养老体系中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爱民, 解江林,迟宓宓,等.全国全科医学培训工作调查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1(7):14-16.
[2] 张杰,田霖,浅谈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管理观察,2009,30(7):174- 175.
[3] 方娟,林梅.社区养老院老人睡眠现状调查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1):8- 9.
[4] 孟仲莹,杜兆辉.某社区开展家庭医师签约服务的实践成效和问题[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10):26-28.
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模式
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是人口老龄化,而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此问题更为严重和迫切。有关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并以每年平均3.12%的速度递增。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弱化、机构养老发育不足及其养老服务供给的不适应性,使得老年人养老服务供给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当前的养老机构更是难以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为此,本文通过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探索,并借鉴已有养老模式的经验,对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模式进行合理构想。
一、什么是居家养老
所谓居家养老(服务),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薄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养老模式的“第三种选择”,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因此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应该从国情出发,独具特色:将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结合,符合我国农村现阶段国情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
二、对我国实行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呈现二元化形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以及对更高层次生活的追求,使得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大城市,这样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就难以为继。同时受我国长期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现在的家庭结构相比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被小家庭取代,子女个数减少。个别子女所面临的巨大的生活负担使得他们外出谋生,破坏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二)政府对养老的大力支持
国家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养老问题,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其中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充实了家庭经济,提高了老年人的购买能力。在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给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增强了老年人的消费信心,从而使他们愿意为改善自己的晚年生活而投入更多的资金。
(三)西方国家的养老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借鉴
西方的养老模式经历了由“家庭走向社会”的变迁,后又呈现从“院落回归家庭”的趋势,走向了成熟和完善。这给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西方的机构养老模式相比而言,我国的居家养老避免了因居住在养老院等养老机构所带来的高额费用,使老年人居住在家里安度晚年。这样既符合传统孝道,又有利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三、居家养老的社会意义
(一) 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特点。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还不够发达、物质条件尚不充裕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单靠政府的力量来发展养老福利事业是不现实的。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相比,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它可以用较小的成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二)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老。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总之,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符合我国目前农村养老的实际情况,对养老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
四、对我国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
我们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和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自然居家养老为核心,以社区居家养老为辅助,以社会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体系,使农村老年人真正健康愉快地安享晚年。
(一)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居家养老的良好氛围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出家庭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为居家养老提供精神土壤。
(二)把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和社区服务结合起来
目前,要实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社会化,服务内容的多样化,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就要充分利用辖区丰富的农村社区服务资源。我们可以以农村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从而把农村社区服务引入家庭养老,促进农村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紧密结合,共同服务于农村居家养老。
(三)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服务于农村居家养老
努力建设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居民群众和志愿者组成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服务于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同时还可以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加社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工作,利用老年人同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
(四)逐步实现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社会化、产业化。
为了使农村居家养老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群体需求,实现服务的多样化、人性化,我们可以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实现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社会化、产业化。
五、结论
构建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行动,用创新性思维,以合理有效的方式,建立和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祁峰.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与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
篇7
第二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于5月1日-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展馆举办,来自11个国家和20个省份的350家专业参展商参展。展会期间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与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共同主持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题论坛”很受各界的欢迎,美国居家养老护理品牌仁爱华的负责人表示:养老不离家,是中国传统的养老优势,生活在熟悉的环境里,不但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能够增强老人的安全感,而且还可以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因此需要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居家服务,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在此期间,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公司正式启动了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养老服务体制创新试点”合作项目,通过在社区建设养老服务平台-更好地为社区老人提供爱老、敬老、助老的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北京金轩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再次捐款30万元,为更多老人免费提供居家照护服务,为中国养老服务企业的发展伸出帮扶之手。
为了推进海淀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根据“全面关怀、重点照顾”的工作理念,结合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失能老人的不同需求,海淀区民政局充分利用政府的现有资源,同时引进服务机构,依托社区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和助老服务站,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通过慢性病管理、“30分钟养老护理计划”及建立家庭病床等措施,为老年人提供全方面的养老服务。
“养老助残管理服务中心”具备老年餐桌、康复护理、日间照料护理、慢病管理、老年人洗浴助浴、理发、助行、陪伴、精神抚慰、文体娱乐等功能。该服务中心将实施对社区内老人的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维护,建立失能老人的家庭病床服务模式,让老人在家中,在社区内即可享受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
为积极应对海淀区人口老龄化,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制的创新模式,发挥社会养老专业服务机构在养老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海淀区民政局、卫生局、区残联、北下关街道办、双榆树社区医院、南里二区居委会、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公司正式启动了“社区养老助残服务体制创新试点”合作项目,在双榆树南里二区建立“养老助残管理服务中心”,对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切实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篇8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人力资源系统;专职社区工作者;志愿者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家庭养老功能在不断弱化,难以完成对老年人照料的责任,特别是那些身体状况欠佳、自理能力较差、需要长期照料的老年人在家庭中更是难以满足养老的需要。而目前我国的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及迅速增长的高龄老年人口,以国家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使政府一时难以拿出大量的资金来发展机构养老。这就使得有深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一种养老方式。它的优势在于以社区为依托,使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里,与家庭成员和邻里能保持联系,精神上能得到安慰,同时还能利用社区资源,通过社区成员、社区服务组织与老人之间的互助,来为老人提供服务,以此也减轻了子女照顾老人的负担。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系统的结构
社区居家养老并不是孤立运作的,而是整合了多方面的资源,从而更加高效、切实地解决养老问题。其中,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扮演着重要角色,社区居家养老要在我国得以推广和应用,持续完善的人员支持体系是必须的,人力资源配置得充分、合理与否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开展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的人力资源系统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政府任命或聘用的职业社区服务工作者或职业社会工作者,这部分人主要是在社区中从事日常的管理和服务、并与乡镇或街道签订服务协议的工作人员,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现在在职的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成员被聘用为社区工作者;二是通过向社会统一招考聘用的人员。前者有在社区工作的经验,对社区情况非常了解,而且大多参加过专业知识的培训,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助于社区工作的顺利展开。后者与前者相比,理论知识更加丰富,学历也相对较高,大多持有社区工作者执业资格证书,经国家考核合格后被聘用为社区工作者。另一部分是我们通常称为“义工”的志愿服务人员,这些人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完全出于自愿、不计报酬的,其中既有依法注册登记的志愿服务组织中的志愿者,也有社区中开展邻里互助的社区居民。志愿工作者的加入将会有效地减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经济压力,同时还会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2]。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系统在配置上存在的问题
2.1服务者队伍难以建立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服务者队伍的建立是构造人力资源系统的前提,也决定着社区居家养老能否顺利展开,然而,在社区服务者队伍建设中却在着诸多问题。社区居家养老需要相当数量的职业社区服务工作者,但由于这个行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都不高,再加上人们对社区服务的印象不好,存在着传统偏见,造成社区服务尤其是老年人服务行业对就业人群特别是专业人员的吸引力不大,很难吸引有专业或有经验人员的进入。而且这个行业的流动性很大,很多人员只是把其当作是暂时的工作,一旦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就会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得社区还得重新招聘新的服务人员,重新进行培训,使得难以建设稳定、高素质的服务队伍。
2.2职业社区服务队伍不理想
在社区居家养老中职业社区服务队伍建设是社区居家养老得以展开的前提,而职业社区服务队伍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首先,职业社区服务工作者的年龄偏高、数量少。目前许多社区的职业社区服务工作者多是社区中的下岗职工、离退休老人等,年龄普遍偏高,这种年龄结构的服务队伍难以满足人口老龄化、高龄化下的工作量既大又繁琐的老年社区服务工作。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讲,社区服务的职业声望一般较低,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太愿意从事社区服务事业。其次,职业社区服务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所占的比例极低。目前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者大部分是一些凭人道主义和经验来工作的人员,基本上没有专职的从事老年服务工作的人员,经常是由一名社区工作者兼管,他们的专业化程度比较低,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的知识培训,而且对在职的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也很少,使得他们提供的服务滞后于老年人的需要。
2.3志愿者队伍不足、素质不高,民众参与意识较低
首先,我国的志愿服务与外国相比发展的水平比较低,不成规模和体系,注册登记的志愿者相对比较少,开展活动的大多是民间自发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只是相互模仿,服务的内容有限,缺乏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由于个体的兴趣不高,没有基本的经费保障,缺少相应的保障制度等诸多原因,使自愿者队伍在开展社区养老自愿服务中出现流于形式或是短期行为的现象,这就使得社区中的老年人不能够得到经常、持续性的服务。其次,民众的社会服务参与意识是影响社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内在因素。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参与人员主要为离退休人员,除了志愿者外,其他人员的参与率不高,参与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参与的热情,也未实现制度化、经常化,这是不利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长期开展和健康发展的。
3.完善、合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系统的构建
3.1努力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3.1.1优化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选聘优秀的社区工作者
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还是以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为主,而且大多是以女性为主,离专业化还有相当的距离,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此,职业社区工作者队伍要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道路,引导优质人力资源进入社区,优化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随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具有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在不断的增多,他们的到来能为社区注入新鲜的血液,可以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民主选举等办法,从中选拔一批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社区工作者,充实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去。
3.1.2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不仅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倡社会互助、甘于奉献,更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把系统的院校教育与在职教育及岗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同时,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制定以提高职业素质、专业水平与工作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工作者培训计划,不断造就一批又一批专业素质高、实际工作能力强、结构合理的专业社区工作者,以补充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中去。对于在职的社区工作者,通过在职培训、自学提高等方法,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技能。
3.1.3建立和完善专门的社区工作者职称评聘体系,提高其职业认同和社会声望
应当在借鉴国际社区工作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专门的社区工作者职称评聘体系,明确相应层级社区工作者应获得的薪酬和权益,逐渐建立起社区工作者制度化晋升机制,使得职业社区工作者可以根据才能和贡献,来进行奖惩晋升,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和梯次配备,让职业社区工作的劳动和贡献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以此来提高其职业认同和社会声望,以稳定社区养老服务的队伍,让更多的社区工作者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
3.2推动志愿队伍建设,构建社区互助网络
3.2.1发展社区外志愿者优势,助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
首先,大力宣传、鼓励社会广泛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尤其是鼓励高校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其次,要健全志愿者招募及开发制度。从社会中公开招募志愿者,注重志愿者信息的采集、筛选,要唯才是用,按能录取;对于合格的志愿者要进行岗前和在岗培训,不仅使其掌握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能让他们的服务与时俱进;相应的激励机制也必不可少,只有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激励机制,才能促进志愿者有动力去开展更好、更专业的服务;此外还需建立统一的志愿者队伍管理体制,开展有组织的、统一的志愿服务,将有助于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的效能。最后,要建立社区志愿者的考评及反馈系统。通过对有关服务数据和资料的获取,以及社区中接受志愿服务的老年人、其他居民的意见反馈,建立社区志愿者的考核评估系统,对于社区志愿者做出的贡献予以肯定和奖励,对于其中不足的地方,根据得到的反馈意见,予以修补改正,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服务于社区中的老年人。
3.2.2挖掘社区内志愿服务资源,丰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系统
社区养老服务涉及全体社区居民,没有社区居民的积极响应和热心参与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深入社区进行广泛的宣传,以使全体居民都能了解和关心社区养老服务,从而积极地参与。首先,由于住在同一社区的老年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年龄相仿,他们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生活习性,易于沟通,适合老年人的需要;而且他们的闲暇时间比较多,能够随时提供服务,不用受时间的限制。因此,要充分调动社区内低龄老人的积极性,依靠老年群体人力资源,开展社会公益服务活动或有偿服务活动,如现在的“时间储蓄”就是一种互助服务活动的有效尝试。其次,特别要鼓励社区中的青年居民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以优化社区服务的年龄结构,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效率;鼓励社区中文化层次较高的居民参与社区服务,以促进社区服务上档次;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居民中党员、干部、骨干成员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带动、影响其他居民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邬沧萍,姜向群.老年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25-444.
[3]陶利群.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4]隗苗苗.浅析社区居家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1(16).
[5]串红丽,熊剑,魏承帅.我国新型社区养老中的人员支持体系架构——实现“社工 + 志愿者”联动[J]. 学理论,2010(19 ).
[6]程骞.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长效机制构建——以河北大学关老志愿服务为例[J].商业文化,2011(5).
[7]王树新.老年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篇9
国务院关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养老服务,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创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的基本原则。
市政协十二届十一次主席会议确定对我市城市居家养老作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从2013年7月下旬至8月期间,市政协副主席任书文带领政协社法委、民政局、政协委员调研组先后视察了杏花岭区锦绣苑社区、迎泽区五龙口三社区、海边街社区、太原市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情况,听取市民政局对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发展建设情况,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就我市城市居家养老现状、问题、对策进行调查研究。
一、基本状况
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__年开始启动居家养老试点,市民政局作为政府总牵头部门,制定实施办法,创新工作理念,探索为老服务新机制,构建居家养老新体系,逐步把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市543个社区,到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全市。20__年9月和2013年7月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来太原市考察,充分肯定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验做法,并向全省推广。综合归纳有六个方面的亮点。
(一)紧跟社会形势,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建设。我市现有60岁及以上老人6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4.8%,其中空巢老人约13万户,人口结构向老龄化、空巢化的趋势发展。为应对老龄化现实,目前全市建立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115个,安设老年床位1380余张,招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商500余家,设立养老服务点2461个,建立社区服务队760支(约20__人),招募志愿服务者10.2万人,建立老年人“爱心一键通”服务系统,为空巢老人发放2.4万部“爱心一键通”,开通8181890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建成现代化的求助呼叫网络平台,受理老年人求助呼叫225862人次,为民排忧解难70629人次,全天候(24小时)为老年人服务。
(二)创新养老模式,敢于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新路径。我市坚持“政府主导、社区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导向,把研究解决养老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养老服务工作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在前进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即“以家庭为基础、社区服务为纽带、居家照护服务为宗旨”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健全完善为老年人提供“无偿、低偿、有偿”优质服务的运行机制,即“无偿服务针对80岁以上高龄、空巢、困难、伤残以及无子女、无自理能力、无经济来源的‘三无’老人提供免费服务;低偿服务针对老人与服务机构签订协议,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优惠服务;有偿服务针对以市场运作,为老人提供预约上门实惠服务”。
(三)制定扶持政策,构建居家养老事业新格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养老政策的贯彻落实,为适应新形势下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规划和服务业扶持范围,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工作意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支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全市基本形成了“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队伍专业化、手段信息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格局。
(四)树立全新理念,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新机制。全市建立了各级党政部门、社区居委会、辖区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广大居民“五力合一”的联动运行机制和分类服务、分级帮扶、助老服务、网格管理、亲切关怀、社会联动“六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创新为老服务机制,制定出台了《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评估管理办法》,为孤寡、失独、独居、空巢、困难、优抚、残疾和高龄等八类老人提供享受分级优惠服务,评估计分确定“abcd”四种类型老人发放养老服务卷,即每年每人发给a类85岁以上空巢“三无”老人2400元、b类80岁以上空巢困难老人600元、c类70岁以上空巢伤残老人150元、d类60岁以上空巢特困老人享受亲情志愿者服务;今年为近五万名老人提供多样化居家养老服务,其中a类128人、b类2585人、c类17194人、d类30000余人。
(五)扩大服务领域,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生活需求。根据老年人不同服务需求,在全市各个社区开展生活照料、医疗保健、防病治病、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志愿服务、老年餐桌、家政服务、配餐送餐、康复护理、心理咨询、亲情服务等40项社会化服务,在每个社区都配备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管员,及时为老人提供服务指南、服务项目、服务人员,解决老年人精神生活和医疗保健方面的问题和护理需求,基本做到“养老在社区、服务进家庭”。
(六)经费基本保障,投入养老公共资金逐年增加。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社区工作建设经费逐年增加,从20__年开始社区办公经费根据辖区范围和居民户数增加至5万元、6万元、7万元。2013年,为每个社区安排惠民项目资金2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建设与服务,市民政局按照管理原则,对资金使用投向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居家养老公共事业作为惠民项目资金重点使用领域之一,重点打造了社区“老年餐桌”试点,得到了社区老人的普遍欢迎。
总体上讲,我市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起步早、发展快、有创新、见成效,服务和管理水平优先全国同类城市。
二、主要问题
在我市居家养老事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居家养老
公共经费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虽然公共资金每年都有所增加,但增加的数量不大,有的基层社区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存在“吃大锅饭”、“撒胡椒面”的现象,用于发展居家养老公共事业经费不够明确,专项经费不能及时到位,社会资金投入不足,对居家养老事业健康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还需进一步磨合。社区居家养老管理工作涉及牵头单位民政、教育、老龄、人计、人社、发改、建管、卫生、财政、地税等10多个部门,有些部门对居家养老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工作方面配合不够主动、缺乏大局意识,应该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
(三)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还需进一步扩大。从全市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相关服务产业化发展不平衡,能够落地的养老服务产业为数不多,扶持政策落实不够到位,老年服务设施建设与形势发展还有差距,服务业力量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服务标准的需求。
(四)老年服务队伍还需进一步壮大。招募从业人员和老年志愿者有一定难度,专业型人员匮乏,志愿者队伍不够壮大,部分服务功能缺失,服务队伍的组织管理比较松散,家政人员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特护人员供需不平衡,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不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一个短板。
(五)宣传引导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工作不够深入广泛,社会认知度还有偏差,从我市老年人民调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因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因素,缺乏“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意识,不太愿意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社会、家庭、单位加强宣传引导、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市城市居家养老情况调研,市政协调研组认为:资金保障、管理体制、政策支持、队伍建设、宣传引导是居家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以人为本、服务满意、合理收费、管理精细、老有所养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发挥“驱动器”作用,是促进居家养老事业顺利前行的基本保证。为此,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供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参考。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支持社会广泛参与,保障居家养老服务事业蓬勃健康发展。
1、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从我市近几年看,随着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养老公共服务经费相对也在较大幅度的增加。根据市财政局报告,2013年预算安排城乡社区事务资金17.77亿元,比上年度增加9.24亿元,增长幅度108.4%。为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居家养老事业的公共经费安排,对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经费投入要明确标准、细化项目、专款专用,一事一表列入财政预算计划,按照全市养老事业的发展规划,专门立项年度居家养老事业经费,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养老事业经费的幅度,根据老龄人口的增加,保障居家养老投入的公共经费足额到位。
2、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建设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各个环节上,提供有利条件,创造宽松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民营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社会力量要支持养老事业发展,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建立多元化、社会化、长效化的投入机制。
3、管好用好居家养老公共资金。政府投入的居家养老专项资金,相关职能部门要统筹管理、专款专用,制定有效的管理使用办法,定期公示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资金用于发展居家养老事业的各项建设。
(二)加大政府效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器”的作用,健全完善科学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监管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民政部门对居家养老工作主导作用。各级政府的民政部门要借鉴全国先进经验,充分发挥监督管理、指导协调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导作用,认真落实我市《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从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大局考虑,进一步完善市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联动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强化民政部门“总牵头、总指导、负总责”的责任意识,增强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全局意识,树立街道社区敬老助老的服务意识,齐心合力推动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2、充分开放为老年人活动的公共设施。各级政府对涉及居家养老的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情况监督指导,积极协调社会各方,推动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充分为服务老年人开放,方便老年人就近就便参加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依法保护老年人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的权利,构建完备的社区为老服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共用,促进全市为老服务的组织管理和监督评估机制更加完善。
3、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器”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国务院总理在2013年8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落实中央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在服务居家养老事业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器”的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打开政策大门,激发各类主体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使广大老年人安享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市场动力,积极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壮大。
1、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各级政府要对各类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产业自用房产、土地房产、城镇土地使用等,完善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政策,为社会资本减税清费,吸引更多的养老服务产业扎根落地;积极培育养老服务业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壮大;高度重视城市新建、改建、扩建中居家养老公共服务场所建设,合理布局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力求规划建设同步落实到位;按照国家规定,对居家养老用地、税收、信贷、水电、床位、营运等方面,政府应大力扶持、给予“补贴补助”,坚持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的原则,提供优质的政策保障。
2、建设社区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各级政府要继续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开办小型养老院或敬老院,力争全市80%的社区各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目标,提升居家养老社区化服务功能;按照国家相关 政策,优先为无子女、无自理能力、无经济来源的“三无”老年人提供集中住养场所。
3、推进社区“老年餐桌”惠民工程建设。政府花钱买服务,社区老人得实惠。市民政局组织牵头在我市锦绣苑社区、海边街社区开办“老年餐桌”试点服务项目,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老年人生活的关爱关心关照,解决了老年人中午就餐问题,很受社会欢迎。建议逐步向全市社区推广“老年餐桌”服务项目,并作为街道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建设的重点发展项目,把“老年餐桌”办成具有特色的品牌“窗口”。
(四)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有爱心、素质高、服务好”的居家养老专业化队伍。
1、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工作。各级政府要强化居家养老专业队伍建设,为招募专业服务人员创条件,办理签订合同制手续,享受同城化社会待遇,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市场化运作、社区化管理模式,努力实现养老服务供需平衡,促进相关产业的专业化人才培养和就业落实;各街道社区要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工作,立足社区优势,充分挖掘和整合社区现有人力资源,扩大网格化专业服务队伍,为老人进行有偿结对服务;各级政府要指导委托相关培训机构,为从业人员免费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考核发给“职业资格证”,努力培养一批复合型服务明星,更好地满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2、逐步完善招募老年志愿者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实现老年志愿者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10%的目标,对照我市还有差距。为此,各级政府要制定实施方案,负责动员指导,相关部门牵头,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逐步完善老年志愿者招募社会化、管理正规化、服务常态化“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促进老年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使之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全市共青团、妇联、工会、教育、公安、人社、文明办、驻地部队等相关部门应带头响应,形成共建单位,签订《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协议书》,并纳入精神文明和谐单位考核。
3、建立街道社区联系从业人员制度和激励机制。各街道社区居委会要建立联系从业人员的制度,正确处理辖区社区干部、从业人员、居家老人三方人际关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明、和谐、自由、平等、诚信、友善的理念,全面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要建立激励机制,关心从业人员的政治待遇,尊重从业人员的劳动成果,健全完善从业人员档案信息,积极开展评选优秀服务明星的活动,大力宣传尊老敬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以人为本、文明礼仪、热情服务、行为规范作为一项考核目标,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送到老年人的心坎上,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更加人性化。
(五)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努力为老年人创造一流的幸福家园。
1、高度关心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各级政府要在推动养老事业中发挥引领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紧密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当地养老事业的任务措施,解决养老突出问题,真正把养老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行动上凝聚力量,在落实上很下功夫,促进我市居家养老事业提档升级。
篇10
导语:养老护理员在工作中务必要按规范去做,只有这样,才能使老人得到很好的照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养老护理员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过去一年,我中心就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紧紧把握养老中心发展机遇,推进落实各项养老工作任务。
一、中心规划
1、树立发展目标:把握需求,提供服务,注重实效,使老人过上有保障有尊严的生活;落实政策,开拓创新,办出特色,创建省级示范养老机构。
2、明确服务思路:中心以老年人家庭为基本服务单位,依托家庭(家属)和社区,有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资源,组建高素质专业服务队伍,与社区紧密合作提供服务,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果。
3、理顺服务关系:
与老人:以老人需求和家庭支持为基础,老人和家庭充分参与;与社区: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与社区紧密合作开展有效服务;与政府:用好政府购买服务资源,实实在在解决社会养老问题。
规范服务流程:中心建立了规范的服务流程,建立关系——需求评估——服务设计——服务实施——效果评估——后续跟进。
4、打造专业团队:中心建立专业的工作队伍开展服务,目前全体工作人员20名,其中行政3人,社工3人,康复师2人,养老护理员10人,财务1人,厨师1人。
二、主要工作
1、中心建设,夯实基础
设施方面,在建筑面积有500㎡的营盘街社区的房屋投入资金进行装修和设备购置,安装了电风扇、电视机,配备了桌椅、饮水机、报架、书橱、培训室,铺设了地板,增加了户外健身设备,各种防火防电设施一应俱全,能同时容纳几十人共同活动;制度方面,健全了管理制度、服务指南、家政服务员工作职责、专职义工岗位职责、老年活动室制度、医疗保健室制度、志愿者服务探望制度等,初步建立健全了居家养老网络系统。
2、考擦学习,厚积薄发
过去四个月,中心工作人员中心为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打造特色养老工作,在前期分别走访了长沙市各区的居家养老中心,通过各种方法学习了外省市和国外开展居家养老的各种服务方式,尤其是香港、上海等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养老服务特色,根据本区和本中心的.资源优势,努力计划并逐步打造自己独特的养老服务特色。中心管理人员到长沙民政学院社工系、康复系考察学习,并邀请为员工开展培训。
- 上一篇:航空专业学科评估
- 下一篇: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