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信息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信息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信息的特征

篇1

Abstract: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human society enters into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radically changing the way we live. Environment we live is always showing a digit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eatures. People’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also change with a digit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t is showing new features. In this context, urban landscape design more and more draws people’s attention. We should explore the new design strategy on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people's environment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关键词:信息社会;环境心理;城市景观;景观设计

Key words: information society;environmental psychology;urban landscape;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325-02

0引言

进入21世纪,信息科技以其迅猛发展、广泛影响、深刻变革,在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着明显的主导作用,对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被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渗透和包围着,人和环境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环境心理和环境行为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核心的城市景观设计,在内容和方法上都要根据信息社会人们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探索新的设计策略。

1信息社会的环境心理特征分析

1.1 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艺术设计

1.1.1 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依据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工程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边缘性学科,其中环境心理学是支撑这个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环境艺术设计首先应做的工作,应从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营造一种蕴含美感和舒适的环境,洞悉人们在各种环境下的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规律,把环境设计的各要素科学、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同需求相吻合的空间环境。

1.1.2 环境心理学及环境艺术设计的时代特征由于构成我们生存环境因素总是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生存环境的能力也总是与一定的时代相适应,因而环境艺术总是表现出时代性。从设计和环境的形式来看,就是所谓的风格和流派变化。人类从农业时展到工业时代,又从工业时展到现在的信息时代,诸多设计风格和流派此消彼长,波澜壮阔,理应反映不同时代人类改造环境适应环境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1.2 信息社会的环境心理与环境行为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广泛深度渗透到我们生存环境的各方面,以信息技术为内涵的环境各要素,与人类活动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信息社会环境。信息社会环境下的人际关系、距离、个人的空间以及人的行为方式与特征表现出了信息化、高效化、虚拟化等一系列新的特征。

1.2.1 信息社会的环境构成及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从环境构成来看,分为四个层次:人处于中心地位;与人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人工环境;再一层次是社会环境,其中人工环境中渗透着社会环境因素;最外层是自然环境,它以无法抗拒的力量制约着一切环境因素。信息社会的环境也包含这四个层次,但各层次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处于中心地位的人是正在享受着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并逐渐掌握高新科技的人,其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达到空前的发达;人工环境是以发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为内涵,逐渐高度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虚拟化的人造环境;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关系逐渐变得密不可分,在信息化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自然环境逐渐受到人类高智能、高效率的生产活动更多的影响,有限的能源、资源和空间环境与人类无限的占有欲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

在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之中,人和环境的作用是其中的核心和主体。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刺激与效应。环境作用于人的过程就是环境对人给与刺激的过程,人受到环境因子的刺激,就要产生改造环境、适应环境心理,从而表现出环境设计的行为,这就是效应。信息社会的环境各要素对人的刺激的信息量和传递方式比以往的农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速度要快的多、数量要大的多变化更迅速快捷,各种环境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发达的通讯设备随时随地都给人提供着刺激,人们不得不应对飞速发展变化着的环境,改造环境的活动空前的活跃,城市的不断扩张、不断建起的高层楼房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另外,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还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个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人的社会性日益增强,从而也影响到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变化。

1.2.2 信息社会的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交通与通信的进步使得城镇在地理上的分散成为可能,因而更接近自然,但在另一方面,又对环境构成新的破坏。长达半个世纪信息革命,致使电脑网络覆盖全球,电子货币、电子图像、电子声音、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重新定义了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信息革命使人们到郊外或家里工作而通过网络到市中心娱乐消费社交,使城市的建设时空关系发生革命性变革,“全球村庄”,“城市解体”引起人类的生活工作模式重大变化,通过现代信息网络,家庭将重新与工作场所相结合,电子社区、虚拟银行等的出现改变了过去的人际工作关系,但人们更盼望共享空间、交往场合、更多新类型建筑的涌现,新的城市建筑形式成为新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体现为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享,并且信息量的需求与流动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日益变得频繁复杂,不管在家庭、饭店、办公室还是广场、公园,人们每时每刻都要从周围环境获取信息。因此,从个人和社会需要来看,人际距离应当是趋于缩短。但是,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通讯手段又使得信息的传递不需要直接的人际交往,电视、网络、多媒体成了信息交流的理想界面,甚至网络技术可以制造出虚拟现实,人们只需在个人空间范围内就可远距离顺利地完成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1.2.3 信息社会的行为方式特征环境心理学要求把心理和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人的行为方式特征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时代的烙印。农业时代人的行为一般表现为缓慢、悠闲、工作效率低下、保守等特征,而工业时代则表现为快节奏、忙碌、高效率、开放等特征。到了信息时代因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信息交流与共享日益剧增,人的行为方式必然表现为更快的节奏、更高的效率以及更加开放的思维。焦虑、恐惧等剥夺了人们享受生活的乐趣,“诗意”在“速度”中丧失,“空间”在“繁忙”中消失,因此环境的设计应当把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减少人的疲劳、最大限度满足信息的交流作为首要的内容考虑,为信息社会的环境设计增添更多艺术性与文化性。

2信息社会环境下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 景观的时代特征和属性

2.1.1 景观的时代特征景观,犹如散落在茫茫大千世界的璀璨星辰,装点着人类的环境。它们有的是鬼斧神工的天然生成,有的是精雕细琢的人为创造,焕发出不同时代的奇光异彩,成为人类共享的艺术珍品。它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违天地之格局与过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来设计神圣的景观,以祈天赐福;中世纪的欧洲,神权高于一切,万能的上帝成为人类生活和设计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和乡村的布局形式;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和科学,因为有以人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了几何对称和图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甚至于将自然几何化;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设计美学,但在工业化过程中,人炸,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整体生活水平和物质能量消耗成倍增长,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些症候已使人类认识到其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威胁自身发展和后代生存的地步。今天,进入新世纪和步入信息时代,人类一方面在深刻的反省中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谋求建立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关系,以图重建已遭破坏的家园;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人们更加需要建立一个融和当下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的、多元综合的理想生存环境空间。

2.1.2 景观的社会属性景观设计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它必须具有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它必须作为一个有光、形、色、体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二是社会属性,其必须拥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具有观赏作用以及改善环境和使用功能,能够通过景观的内涵,将人们的心理反映,诸如移情、情感、联想以及意境等引发出来,也就是所说的景观效应。

2.2 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2.1 生态化设计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化设计”一直是近年来人们关心的热点,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生态环境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使其在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的前提下,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统一,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景观环境。

生态化设计中,首先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和其文化传统给予的启示。其次,应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尽量避免对它们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维护场所的生态环境健康运行。第三,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第四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第五应大量应用绿色科技、绿色能源等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中,把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在生态恢复后变成市民的休闲地已成为一种潮流。材料选用应以能循环使用,能降解再生为主,而且应提高景观的使用寿命。第六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整体优化。第七多学科综合,联合多学科共同研究、分工协作,才能保证一个景观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创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质量的景观。

2.2.2 人性化设计在人性化设计理念中,首要展现物理层次的关怀,而人的基本需求就是物理层次的需要,其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最为主要的是让使用人员和景观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与融合,其会大幅度地迁就人们的行动方式,体谅人们的感情,让他们感到舒适,并不是使使用人员去理解并适应它。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年龄与文化层次的人在活动时的特点,应有鲜明的功能分区,形成一种开敞和封闭相结合、动静有序的空间结构,表现在设计细节方面,以实现各层次人群的需求。其次要体现心理层次的关怀,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直观,难以言说和察觉,甚至连许多使用者也无法说明为什么会对它情有独钟。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观感知过程,在景观设计中,要让人触景生情,还要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达到情景交融,成为感情上的升华、结晶,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3信息社会环境下城市景观设计的策略

3.1 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的策略设计材料是文明大厦的基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迅猛发展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新型材料、新型工艺可给室内外环境带来好处和美感。安全环保的材料和良好的工艺技术进一步保证了安全。呈现出了智能化、系统集成化等新特色。如可视对讲、防盗系统,包括像电话远程关闭家中的水煤气、照明电,本地声光报警,远程查询家中情况等人性化服务,科学技术的人文思想、高科技产品也正在成为景观走进各种设计中。信息社会发达的通讯和咨询方式能够保证人们时刻关注科研的最新动态,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敏锐觉察能力提高,在环境设计中能够满足人们追求时尚追求科学的心理需求。

3.2 以人为本的策略设计景观设计,应把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人是核心。从功能来说,就是要合理设计、安排、组织空间。空间的设计首先不仅要确保人们在活动时具有便捷性、安全性和高效性,而且应使人们在环境中可以通畅地取得需要的信息。在信息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的日趋疏远同人际交往需求的扩大之间的矛盾要利用良好的空间设计进行解决。换句话来说,就是在空间的安排过程中,应合理把握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的尺度,若有必要,则适当减小人际交往的距离,进而加大人们间更多当面聚会与交流的机会。对人的精神层面需求的关注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一面。目前,信息社会的审美观念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体现在景观设计上就是多种形式的空间形态设计。空旷开阔的空间和光洁冰冷的界面设计,温馨小巧的空间和自然朴素的装饰,不同的审美取向需要不同风格的景观设计,多元化的设计思维必须以人为本。

3.3 以环境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信息社会环境构成的层次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社会环境相比,似乎离我们人这个中心较远,但它是制约一切环境因素的力量。

景观设计应当从宏观方面来统筹,从长远观念来思考,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思维来设计,从以人为本上升到以环境为本,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充分利用环保绿色材料、节能新工艺、减少污染排放、节约型设计的理念来完成设计。把握好空间利用的效率和弹性,最大限度减少空间的浪费,使有限的空间发挥其功能,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增加空间利用的弹性,使得空间的功能具有可变性。

4结束语

以上关于信息社会环境下的特征分析及城市景观设计的策略,需要切合当前社会的正确理念作引导,时代已经毫无选择地进入了信息社会,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人的环境心理行为分析方面比较薄弱,如何创造更好的环境、更高质量和更安全的景观,还需要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探索。

现代景观环境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的时代特征、环境属性,要体现为人所用的根本目的,应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每一个细部的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应只局限在当前的规划,服务于当代的人类,而且应是长远的、尊重自然的、尊重人文历史的、维护生态的、切实为人类的发展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

[2]陈六汀,梁梅.景观艺术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3]米切尔,W J.伊托邦,吴启迪,乔非,俞晓译.数字化时代的城市生活,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篇2

一、新经济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

美国国家商务部在1999年度报告中将新经济定义为:“新经济指在过去的15年中,由于功能强大的个人电脑、高速的电子通讯以及INTERNET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进的市场的不同名称加在一起的简称,包括‘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知识社会’以及‘风险社会’等。”新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经济;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以智力为支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面向未来的经济。新经济对会计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以下两种挑战:

1.国际需求与国内需求的挑战。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企业跨国化的发展造成资本和信用的跨国流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各国经济与企业的发展与他国紧密相连,会计信息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成为必然趋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一方面要满足本国会计目标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财务报告使用者广泛化和多样化,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挑战。

2.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的挑战。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不完全导致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虽然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也导致不确定性,但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事前和事后不对称,相应地带来了两种不同的后果:一种是由于信息事前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另一种是由于信息事后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些都使会计环境的风险加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显得十分迫切。

二、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改进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因国而异,其中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C)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最具影响力。FASB认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两项,其中,相关性包括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包括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反映真实性;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的质量特征。IASC则认为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四项,相关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及完整性等次级质量特征。笔者认为,上述信息质量特征在新经济时代显得不够全面,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和完善。

1.公允性。这里提出的公允性不同于公允价值概念,公允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立场的公允性,要求会计信息对实际情况的反映应该公允,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性;二是会计计量的公允性,新经济时代经济环境的迅猛变化,使会计要素的内容得到很大扩展,不同的会计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对计量属性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对不同的会计要素,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金融资产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采用同一计量标准,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之客观准确。资产呈现多元化,会计计量的公允性要求会计计量方法从理论到实务也随之多元化,以求公允反映各类资产的真实价值。未来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应是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

2.前瞻性。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关注的不是过去和现在,而是未来。美国未来会计学家汉弗莱。H.纳什在《未来会计》一书中也指出,经济社会最大的价值在未来。新经济时代,决策有用性越来越受到信息使用者关注,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着眼于未来,要求充分披露未来预测信息、非财务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要求会计信息披露更及时更全面。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使得会计信息及时报告成为可能,联机实时报告系统(OLKT)的应用,使得企业可以根据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进行实时计量。这也是会计信息规避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3.透明度。新经济时代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是竞争激烈,风险加大。除了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外,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性组织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时,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归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透明度最早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1996年4月11日,SEC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提出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第二项是“高质量”,SEC对高质量的具体解释是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1998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增强银行透明度”研究报告中,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高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将有助于企业的真实价值被市场发现和认可,降低其在市场运行中的各种成本与风险。

4,相对性和动态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有相对性,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从哲学上说,意识对存在的反映受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职业道德有关,又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有关,会计处理程序的可选择性与会计的不确定性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呈现相对性: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②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二者权衡中,会计学者提出相对可靠性;③成本效益原则也使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呈现相对性特点。

动态性特征主要是由于经济活动、会计环境的迅速变化引起的,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但从发展的眼光看,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均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不断变化,质量特征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故呈现出动态性。

三、关于我国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几点设想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通过《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规范进行阐述,具体包括如实反映、有用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完整性、重要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十个方面。虽然形式上比较全面,但相互之间关系模糊,诸概念定义还不够明确,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因此笔者建议:

1.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框架体系中。“概念框架”一词是在1966年由美国会计学会(AAA)在《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中提出。此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纷纷效仿建立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提高了会计准则制订的效率。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新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已达到较高水平,使得现有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在理论上与具体准则不匹配、不协调。因此,修订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建立概念框架显得十分迫切。在修订时应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会计基本理论中的地位,有利于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研究深入发展。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符合我国的会计目标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取决于会计目标,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的会计目标也不相同。FASB在其第1号概念公告中指出:“财务报告应当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估报告主体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国际会计准则也将会计目标规定为“决策有用性”,受会计目标的影响,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偏向于相关性,德日的会计目标定位为“受托责任观”,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偏向于可靠性。

篇3

[关键词]社区交流 网络信息组织 社会网络 信息流 社会关系

[分类号]G250

1 引言

信息组织是将处于无序状态的特定信息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使其成为有序状态的过程,其目的是将无序信息变为有序信息,方便人们利用信息和有效地传递信息…。不管是传统的信息组织还是Web1.0时的网络信息组织,就整体而言,它们都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对信息的生产、获取、组织与呈现进行管理,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随着新一代网络社区的形成,特别是随着Web2.0的兴起,网络社区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用户生产、获取、交流、共享信息与知识的微观环境,随着生产的信息急剧增加,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网络信息资源呈现出更多的自组织与再组织趋势,新的网络信息组织形式也渐渐显现出来,而且信息的组织也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与一般的基于标签与分众分类信息组织的研究不同。

网络社区是一个由网上相邻或相互关联的若干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构成的网上网民共同体,它是一个内容来源开放、Web主体参与、信息的个性化利用的社区网络化、信息化Web。以用户为中心是新一代网络社区的主要特征,用户、信息、交流是网络社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用户是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是信息交流的主体;交流是维系社区存在的基础,社区交流是用户联系的纽带;信息则是社区成员之间进行交流的“黏合剂”,从传统社区到网络社区,不仅交流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交流的范围、内容、类型、深度和广度方面也都是传统社区所无法比拟的,而且交流方式与内容纵横交错、融合贯通。根据动态信息组织的层次与范围,笔者分别从用户、信息流运动、网络社区交流与社会关系等角度去探讨信息组织的运动规律及特征。

新一代社会网络是以用户为中心的Web,信息生产者和消费信息者间的界限逐渐淡化,强调以人为中心信息传递,建立自我体验基础之上的自我需求制定,用户根据自身使用网络信息的习惯和偏好性需求选择性地实现信息的单项主动传递。用户使用现有的信息定制工具,明确信息与自身价值判断体系的耦合来实现信息的获取。用户依据自身的价值观来判断信息是否纳入组织体系以及在组织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2.1 基于用户的信息组织模式

作为信息交流的主体,用户需要在社区环境中完善“自我形象”与“个性化结构”,用户在网络社区中的“自我形象”与“个性化结构”的建立需要用户具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良好的沟通能力、丰富的知识结构、独立于其他成员的个性等。用户在社会网络中通过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来完成信息的获取与传递,用户间的信息交流互动具有间接性,是基于社会网络的非正式科学交流过程,用户处于信息的中心。在基于用户的信息组织中,用户是网络社区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是用户交流的基础,用户通过相关信息表露出自我,用户交流的信息构成了用户的“个人页”,”个人页”的汇聚及这些用户的关联(链接)构成了整个站点,用户所产生和消费的各种形式的信息都以用户个人为中心聚合,用户是信宿,也是信源,形成了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组织模式(见图1),网络社区站点不仅在Blog那里发现了该用户,在delicious中也发现了该用户的网络书签(Social Bookmark)、flickr中发现了该用户分享的图片、douban中发现了该用户的阅读与评论。在网络社区站点中“个人页”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页面,它取代了传统站点的首页与二、三级频道页成为新的核心信息组织形式,“个人页”具有比较强的个性,是用户个人在网络社区中的一张“名片”,在这种情景中,信息围绕用户个人信息交流的需求来组织。

在一些网络社区站点中,系统会向用户个人反馈信息,比如豆瓣,系统猜测用户会阅读的书籍或者是用户朋友阅读的书籍或者和某本书有关的其他书籍,此时,系统会针对每个用户来组织相适应的信息对用户进行个性化的信息呈现,这是网络社区对用户信息交流的反馈,是根据用户的个性来定制的,信息围绕用户来组织,用户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成为信宿。

2.2 基于用户的信息组织运动规律与特征

基于用户的信息组织是网络社区环境下的一种微观的信息组织模式,是一种基于用户个人信息组织的形式。处于网络社区的用户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结构”,其信息组织结构体系具有独立于其他成员的个性,与用户相关的信息主题与内容可能随着用户的兴趣、爱好等改变而发生转移,但基于用户的信息组织模式具有比较相对稳定的体系结构。网络用户是社区交流的主体,是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各种信息紧随用户而组织,信息具有一定或强或弱的“吸附力”,因此微观的信息组织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 基于信息流运动的信息组织运动规律与特征

3.1 社区网络环境中的信息

传统的信息组织大多把信息看作是普通的信息资源,信息的表现形式远不及在网络社区环境下这么广泛。在新一代网络社区环境中,信息的内涵变得更加深化、泛化,显得更抽象,在Web2.0环境中最通常的微内容(Microcontent)只不过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网络社区中的信息是一种各类相关的、不同“粒度”的描述对象,新闻资讯是信息,Blog、Wiki是信息,图书是信息,音乐、电影是信息,旅行过的地方也是信息,网摘是信息,餐馆是信息,在网络社区中社会关系也是用户组织的重要对象之一。在社区网络环境中所描述对象通常处于其他相关微内容的中心,这些相关微内容大多围绕某个对象而产生,或与该对象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见图2),这些相关微内容大多围绕其而呈现,譬如豆瓣对书、电影、音乐的评论、打分、收藏等,不同的用户对相同的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首歌都会有各自的评价,这不同的评价都是围绕同样的对象而展开的。

3.2 社会网络中的信息流运动模式

信息流是指信息的传播与流动。在社会网络环境中,信息流运动是信息的一种时空转移和位移;从本质上看,是信息的一种功能凸显和效用展示,网络信息流运动是依附于网络信道而实现的,信息通过网络从某一特定时空向另一特定时空的流动和位移。社会网络中的信息流运动有别于传统的运动模式,社会网络情景下的信息流运动具有双向性,强调信息的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和分享,信息流运动模式由单一模式传递发展为多模式传递,由传统的点对点传递发展为点对面、

多点对多点、面对面的传递,如单个网络用户与一个社区或一个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存在点对面的信息流运动,而社区或群体中的多个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存在多点对多点的信息流运动,社区或群体之间的信息流运动属于面对面的传递。社会网络环境中的网络社区具有明显的社会系统特征,社会网络中的一切信息流动统称为社会信息流,通常分为人际信息流、组织信息流和大众信息流三大类:①人际信息流指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从信息交流的功能角度来看,主要有手段型人际信息流和满足型人际信息流;②组织信息流指的是组织内成员与成员之间或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按交流渠道,组织信息流可分为正规组织信息流和非正规组织信息流;③大众信息流指的是社会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规模传播过程,信息流向带有明显的“单向传报”和“广泛播布”的特征。

3.3 基于信息流运动的信息组织运动规律与特征

信息流在社会网络环境中的运动受各种条件的控制和影响,通过这些控制与对信息流施加有效的影响而达到对相关信息进行有序化的目的。首先,社会性网络软件对信息流的运动具有最大的可控性,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就已规划出了信息流的运动轨迹、信息的聚合与分类规则等,信息按设计规则与运动轨迹等而形成有序化的信息结构体系。现在大多社区性网站的信息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分类和组织的,信息往往存储、聚集于信息源、栈或信宿,比如用户所写的Wiki聚集在相应的Wild主题、分类版块中,用户所写网志集中组织于用户个人Blog中,用户的评论与被评论的对象紧密关联且围绕被评论的对象而聚集。其次,网络社区交流与社会关系也影响着信息流的运动。社会关系是社会网络中成员之间重要的联系纽带,围绕此核心的则是社会网络建立与维持,社会关系是形成社区交流的基础,社区交流具有一定的群体化趋势,用户往往根据自己的社会关系来建立属于自己的交流社区,社区交流是建立在一定的主题或内容基础之上的,成员对网络社区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种环境中比较容易依据成员的学术背景、兴趣爱好、年龄阶段、共同经验等不同标准形成各种紧密的交流群体,社区的成员彼此之间能借助网络工具进行沟通、交流、分享信息,使信息流的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聚合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信息按学术专业(学科)、兴趣爱好、感兴趣的共同话题等有序化。

现在许多网络社区、Blog、论坛等因为高频率的点击率、访问率或因一些权威人士的参与而聚集了比其他同类网站高得多的人气,造成了互联网上的一种非常典型的马太效应,结果是使同类信息的聚集、有序化程度得到强化。

4 基于网络社区交流与社会关系的信息组织运动规律与特征

4.1 基于网络社区交流与社会关系的信息组织

信息技术在信息组织中已被广泛使用,但随着网络社区的发展,更多的人为因素参与进来,人为因素的不可控性决定了完全想依靠信息技术来解决对信息的组织是不太现实的。社区交流与社会关系对信息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信息具有一定的群体化趋势,要求交流的主题或内容是该网络社区内大部分成员感兴趣和认同的,比较容易依据成员共同的兴趣爱好与对某一事物的认同感而形成各种紧密的交流群体,使信息的组织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聚合性,成为对信息进行有效组织的一种方式;而且,社区群体通过对一些信息进行评价,可以提高信息的可用性与可信度,这也对用户的信息选择提供了参照,在网络社区的环境中社区交流与社会关系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组织手段与工具。

根据英国哲学家波兰尼1958年在《个人知识》中提出场理论,用户在共同参与、有意无意地相互观察、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共同合作、共同体验所形成的无形圈子,网络社区就是交流信息和知识的”场”。在网络社区中存在着三个重要元素:个人、群体、社区(见图3),个人、群体是网络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度分隔”和互联网的紧密结合,人与人之间通过社会性网络软件(Social Network Sofware)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建立更加互信和紧密的社会关联,使得人与人之间在网络空间中具有真正的互动,由此产生的各种相关的信息通过多种交互关系而联系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紧凑型与松散型网络社区。交互,泛指人与人之间虚拟的或真实的讨论与交流,比如因为一个新闻引发的网络地震,就既包含了小范围内的真实讨论与交流,即用户个人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也包含了大范围内虚拟的对话,既群体与群体或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相关的信息将会形成某种程度的“聚合”。这种“聚合”现象也就是一种有效的信息组织形式,在这种情形中,随着社区的增大,信息量也会激增,因此,有效的信息的比例将会降低。

20世纪初,一些社会学家先后致力于人际互动问题的研究,他们认为,社会结构最终是由个人行为及其互动所构成和保持的。信息沟通被学者们视为社会交往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互动理论自米德(G・H・Mead)开始,经布鲁默(H・Blumer)、库恩(M.Kuhn)、戈夫曼(E・G0胁an)以及后来的斯特赖克(s・Stryker)、霍赫希尔德(A・R・Hochschild)、伯杰(J・Berger)等人的发展,已经成为系统而成熟的社会学理论。以交互为中心的信息组织,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上来对信息进行组织,比如说对一个网站、一个群体、一个社区的信息组织,按互动的关系可以划分为:①单中心互动模式,互动关系是围绕一个话题确立的;②多中心互动模式,互动关系是围绕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话题确立的;③跨网互动模式,互动关系横跨不同的社区甚至不同的网站;④两两互动模式,互动关系在两个参与者之间确立,即所涉话题往往是两者特有且共同感兴趣的;⑤单向互动模式,互动关系呈单向交流状态,一方在独自“演讲”,另一方是听众或观众,即“沉默的互动者”。

4.2 基于网络社区交流与社会关系的信息组织运动规律与特征

社区成员是具有个性的个体,用户的行为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可能会随着个人兴趣爱好及需求等的变更而变化,用户的社会关系及参加的社区也会产生不确定性,因此基于网络社区交流与社会关系的信息组织在局部小范围内信息的有序化程度可能会受到多种环境的影响,但就整个社区与群体来说信息的有序化程度不会产大的波动;此外,信息的有序化程度跟社区用户的参与社区交流热情也存在一定关系,用户的参与热情高,成员对网络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越强烈,成员间的社会关系就会得到加强,从而使信息流运动的方向性、聚合性得到提高。

篇4

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应该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应急广播的预警信息标准进行研究,所以委托我们研究所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将进行两个阶段的研究:第一阶段,先对发达国家包括我国现有的预警信息呈现的具体特征进行案例分析,找出关键特征和这些特征的核心要素。第二阶段,通过实验室的研究,把这些特征进行定量化和标准化,希望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如果我们在分区、分级、分时、分众等方面都有一套标准,最大的好处就是,老百姓听到了、看到了这个预警信息,就能做出经过训练的、科学的、安全的保护自己的行为,或者说防灾减灾的行为。如果人们没有接受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听到、看到预警信息后首先是恐慌,恐慌之后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可控的。很有可能恐慌带来的是对自己更大的伤害、对周围人更大的伤害。如果第一时间不需要认知加工信息资源,这对减少损失意义非常大。

预警信息的本质上是一个风险沟通、风险管理的内容,这里面也涉及到政府、专家、媒体和公众之间的互动。

我想强调两点:首先一定要考虑风险沟通主体的心理特征。风险是分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的,我们对熟悉的可控的风险和不熟悉的不可控的风险信息的传播和管理绝对是不一样的。其次是风险沟通主体的有限理性。人的认知肯定是有限的、受到约束的。同样一个事件,专家会考虑这个事情发生的几率大小,而老百姓则只关心这个事情会不会发生。现在预警信息的整个体系建设主要是靠专家群体在做这个事,但专家群体对这个事情的认知和老百姓的认知又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研究和弄明白老百姓是怎么认知的非常关键。如果信息传递不当极易引起恐慌,举个例子,美国过一条信息:新研发的避孕药导致发生疾病的风险扩大了一倍,实际上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由于信息传播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受众对这个事情的认知和了解,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也有一些比较好的例子,比如“非典”发生后期,我们国家的信息开始公开、透明,并且会把治愈率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等积极的信息同时,这对降低老百姓的恐慌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应急广播自然灾害预警信息音频信息的呈现方面,我们发现了一些核心的特征,比如说节奏、韵律、重读等,应该尽量减少使用概率的信息,而多使用频次的信息,这些都是做了大量的文献检索得出的结论。现在有了新媒体,一个灾害发生后,在官方媒体还没有信息的时候,自媒体已经铺天盖地把信息传播开了。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老百姓接受这些信息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规律,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空间。在视频信息方面也有所发现,比如说颜色、图片,想让老百姓了解一个疾病的危险性时,如果配以红色的信息去传播,老百姓愿意接种疫苗的比重会大幅度增加,颜色和图片信息绝对会对老百姓的感受产生影响。还有音视频的信息呈现的通用的特征,比如信息冗余等。

篇5

1.字位文体标记。字位包括语言的视觉中介,亦即书写系统,即标点、拼写、排版、字母和段落结构等。针对此类新闻报道,其字位文体特征则体现在段落结构,标点和超链接的使用上。

段落里句子较少。在科技新闻报道当中,每段句子较少,阅读难度也会相应降低。段落之间有空行,为读者提供了适当的休憩,让读者保持兴趣和新鲜感。

逗号和引号使用频率较高。新闻报道需要为读者更多的信息,而逗号就能起到这个作用。引号较多,常引用他人的话语,目的是为了让新闻报道更具有权威性,让科学研究更具有客观性。

超文本链接的使用是环境类科学新闻报道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超文本结构中,每一个加下划线关键词都可以链接到相应的文本,从一个站点就可以获取多个站点拥有的相关信息,了解更详尽的背景知识。

2.词汇文体标记。难词相对较多。难词至少含有三个音节,不包括有屈折变化的和专有名词。此类报道的难词较多,读起来有些困难,但是文体正式度很高,更具权威性。专业术语使用也比较频繁,这些生物和化学词汇虽然增强了阅读难度,但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专有名词在此类报道中也很普遍,这也是新闻报道和科技类文章共有的文体特征。虽然为了节省篇幅,倾向使用缩略语,但其强调准确性和科学性,专有名词都是以完整形式出现,并未使用缩略语,文章变得更有说服力。

3.句法文体标记。

(1)句子类型。形式完整的英语句子根据形式构造的规则性可以分为“大句”和“小句”。大句分为两大类:简单句和复句。为了使文章承载的信息量更大,环境类的科技报道通过句法组合,多使用复句。根据功能的不同,句子也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此类文本,虽然其句式种类较为单一,几乎只用了陈述句,却符合新闻报道的特征,使信息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

(2)句子长度。句子长度作为衡量文体是否正式的标准,句子越长,语言就更为正式。一般英语句子的长度为17.6个词,环境类的科技新闻报道的句子长度已经远远大于一般英语句子的长度,所以它的文体正式度更高。

(3)从句类型。名词和动词词组结合,形成的语法结构就是分句。科技类新闻报道多用复合句和并列复合句,分句的数量自然就很多。为了确保准确性和科学性,新闻作者就需要用多种分句,对研究或实验做详细地描述,提供更多的信息,使文章结构更连贯。

(4)短语类型。短语有六种形式: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介词短语、属格短语、动词短语。本文主要从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来分析环境类新闻报道的文体特点。

文体学中,名词短语具备多种句法功能,可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补语和状语。名词短语越多,语篇越复杂。不难发现,此类本文的名词短语基本占据篇幅的一半左右,每个名词短语的单词数都基本大于三个,名词短语又有较多的修饰语。理论上,修饰语可无限添加,尤其是后置修饰语。虽然长短语增加了文章的难度,却增大了文本的信息量。

动词短语指的是以主动词为中心词的词组,可附加其他助动词,否定助词和否定副词。而分析动词短语的文体特征,主要分析它的时态和语态。

时态是一种动词形式,不同的时态用以表示不同的时间与方式。英语有16种时态,本类文本一般只用了两种时态: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表示通常性、规律性、习惯性、真理性的状态或者动作的一种时间状态,所以新闻报道常用一般在时来归纳总结事实。一般过去时,科技新闻报道中也很常见,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小类,它主要是告知读者最新出炉的研究成果,需要更为客观的描述,不许带有任何个人偏见。

语态是动词的一种形式,说明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英语语态有两种: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一般认为,被动语态能增加语言难度,其语气更正式。再者,主动语态用词少,语言简练,降低了阅读难度。环境类科技新闻涉及到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有些实验直接拿动物甚至人体做研究,为了凸显人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所以环境类科技新闻报道一般用主动语态。

篇6

关键词:信息安全;企业管理;经济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47-02

高效的经济信息管理是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要想实现高效的信息管理,对信息安全性的管理与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近年来,随着科技与管理理念的不断丰富,对信息管理中的信息安全性控制也在不断强化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企业信息管理涉及的因素较多,导致目前仍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的经济信息管理中的信息安全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企业经济信息管理的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力度不足

企业管理力度不足是信息管理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导致企业信息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部分企业将管理重点放在了人员管理与财务控制方面,忽视了对经济信息安全的管理与控制;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由于专业素质与工作经验的缺乏,对信息安全管理没有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导致信息安全管理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价值,进而导致信息管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总之,管理人员与管理制度是导致企业管理力度不足的重要因素。

(二)缺乏总体规划

在企业管理中,对经济信息的管理涉及到许多因素,所以高效的管理需要一个科学的总体规划。对于企业来说,经济信息管理不是单个部门或人员的工作,而是需要整个企业人员都具有信息保护的意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内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或工作重点不同等原因,使得不同的员工与信息安全的意识程度不同,所以管理效果也难以达到最佳状态。考虑到这些问题,企业在进行经济信息管理时就需要制定一个整体规划,但许多企业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仍有不足。

(三)对信息安全不够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此时保证企业的经济信息安全是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竞争中,许多企业对经济信息的安全保障意识不够强烈。只是单一的对市场信息进行分析,而没有完善的管理系统,难免会导致信息储存或管理出现一定的问题,甚至造成企业关键经济信息的泄露,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另外,信息管理中管理人员作用的发挥也非常重要。部分企业没有重视到这一点,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升速度较慢,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

二、对企业信息管理安全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由于市场竞争比较激烈,许多企业将管理重心放在了市场拓展与产品优化等方面,出现了先重视产品与业务,再考虑信息安全的现象,导致信息安全管理滞后于业务的进行,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这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内部环境对企业的信息管理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企业的业务流程对信息管理体系的设置与实施有着一定的影响。此外,部分企业虽然重视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但由于防范体系的不够完善等原因,使得安全责任没有落实到具体,这些都是导致经济信息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的因素。

(二)人为因素的影响

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经济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员是接触机密信息的直接人员,这部分工作人员若是出现刻意泄露或工作疏忽等现象,极易导致企业关键经济信息的泄露,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技术人员也是人为因素中的重要部分,技术人员主要对相关设备进行管理与维护,也能够直接接触到关键信息。需要S护的设备较多,但部分企业为了节约人力成本,让同一个技术人员负责多个设备的维护,导致技术人员的工作难度增加,进而影响其工作效率。

(三)技术因素的影响

信息安全技术是保证信息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在这方面管理中比较重视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技术因素对信息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软件方面影响,包含了设计漏洞或技术缺陷,以及杀毒软件更新较慢或临时发生的运行故障等问题,这些都是对信息安全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二是信息管理体系的设计方面,包含了风险评估数据、业务流程数据、测试数据、访问权限设置以及对信息资产的保护程度等。这些因素导致信息管理体系存在必然的安全隐患或漏洞,而这些漏洞将会为整个企业管理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三、强化企业经济信息管理中信息安全的必要性

(一)企业信息管理的主要特征

企业信息管理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具有保密性,这是信息管理的基本特征,也是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各个部门负责的事项不同,部门人员只能获取应当了解的信息,而不能越权了解其他私密信息。第二是完整性。保证经济信息的完整是企业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只有保证信息具有基本的完整性,才能更加精准地获得数据价值,从而发挥其作用。第三是可用性。只有具有较强的可用价值与企业的私密信息,才具有一定的安全保护价值,才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其本身的作用。

(二)强化信息管理安全的必要性

正是由于经济信息具有的这些特征,才使其有了明确的强化必要性。首先,强化信息安全的管理有助于保证数据的保密性与完整性。只有保证信息的完整与私密,才能促使其在企业竞争中充分发挥价值。其次,信息的高效运用与价值发挥的实现,本身就需要一定的网络条件,而网络环境比较复杂,所以对数据的安全保护就显得十分关键。例如,不法分子的信息盗取、网路黑客的恶意攻击等,都是影响信息安全的因素。所以,对信息安全管理进行加强,是企业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提高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安全性的建议

(一)健全经济信息体系的安全保障

构建健全的经济信息体系的安全保障,是实现高效经济信息管理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信息管理制度能够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健全管理体系的保障过程中,最为首要的任务,即是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就强调安全性。

从目前来看,由于市场的宽容度逐渐升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由于部分企业对信息安全的认知不够明确,或者管理制度不够合理等因素,导致其经济信息管理制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需充分明确自身实力与发展情况,确定当前发展中的关键,设计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制度。具体来说,企业可加强对进入内部信息系统的准入设置与权限、增加必要的保护屏障技术等。另外,还可借助科学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将指纹识别等运用到信息管理中,以保障管理制度的安全性。

(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企业重要的经济信息泄露,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即是工作人员的刻意为之或工作疏忽导致的。因此,在企业的经济信息管理中,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安全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一项措施。一方面,企业可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促使其对信息安全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还可借助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与风险意识。另一方面,管理责任的落实也十分重要。企业的经济信息涉及到许多企业的重要信息,要在日常管理者中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进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心。此外,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综合素质等,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信息管理效率。

(三)强调对硬件的安全管理

在信息安全这个问题上,管理设备与硬件条件的强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硬件设备是高效的信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基础。

首先,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可淘汰一部分功能比较传统的设备,购进更先进、安全保障程度更高的设备,进而促使设备在信息安全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其次,在运用过程中,随着运用时间的增长硬件设备的损耗程度也更大,所以对硬件设备的维护工作必须得到重视。企业可安排专门的维护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或零件更换,避免因硬件系统而导致的信息泄露等问题。同时,还可对维护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技术水平。此外,合理的安全屏障与接入控制、禁止未授权访问或下载文件等措施都是硬件强化中的重要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经济信息的安全保障。

(四)健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保证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企业对经济信息进行的管理是根据本身的信息安全需要、业务分析以及风险预测等的结果,并结合科学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实现的信息管理。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能够为信息管理提供包括设计、运行等各个方面的安全保障,并有效避免因安全隐患导致的各类安全事故。一方面,企业可建立起相关的安全管理w系与防范制度,加强对关键数据的保存与备份,以保证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及时进行弥补,避免业务受到影响,进而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另一方面,还可建立起集中的管理控制体系,将经济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并借助企业内部的管理平台对其进行管理。

结语

据上述的分析可知,强化企业经济信息管理中的信息安全,不仅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方法,更是推进我国企业管理理念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通过健全经济信息体系的安全保障、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强调对硬件的安全管理,以及健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方式,从企业管理的各个角度强调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信息管理中的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 马志程,张磊,王琼.基于ISO/IEC17799标准体系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新模式[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6,(1):80-83.

[2] 梁俊荣.基于信息安全的企业经济信息管理探讨[J].信息化建设,2016,(5):335.

[3] 刘晓松,郭玲玲.基于管理因素的企业信息安全事故分析[J].企业经济,2013,(1):55-58.

篇7

据相关调查研究,农业信息化应用发展中体现了网络成本标准较高,应用效果不高等问题。尤其在偏远区域的农户普遍认为上网、使用电话资费较高,较多农户无力支付,因而导致一些农业网站的访问者并非农民本身。同时注重形式、建设、忽略功能、维护,投入网络设施硬件建设费用较高、缺乏对信息资源及软件的科学制作开发等现象造成了农业网络硬件设施的不良浪费,农业信息资源呈现出相对缺乏、形式单一、内容重复、具有较差时效性等问题,对农民应用获取信息的主动积极性造成了不良影响,并令信息的有效传递受到了制约。在供给农业信息层面则体现出无法充分满足众多使用者需求等问题。当前农业网络提供的信息多为科技、时政新闻及转载内容,欠缺良好的综合预测分析与前瞻性信息内容,令其缺乏地方特色,无法彰显区域经济个性特征。由于欠缺信息技术优质人才,令农业基础信息化工作呈现较低水平,基层单位则仅能进行信息资源的初级采集与,无法实施深度开发,令较多信息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对农村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建设步伐产生了直接影响。受到农村经济文化较落后、农民应用信息意识较淡薄、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农村开展农业生产进程中总体农民科技素质及文化水平较低,令其对网络知识与信息技术的主动学习受到了直接限制,并对其理解信息综合能力造成了影响,令运用信息水平较为低下,农民无法全面认识到价值化信息资源发挥的巨大作用。

2.农业经济管理中强化信息化应用科学策略

2.1强化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政府科学职能作用

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是一类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集合多重业务技术的庞大系统工程,涵盖县、市、乡等各个层面,因此离不开政府的科学组织领导,政府单位只有科学发挥各方积极作用、分工合作、统一规划方可令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因此政府应发挥主导地位作用,在信息化开发建设资金与系统日常运行投资费用等层面提供一定水平的基础投入,安排适宜比例的支农及农业发展资金,通过合理使用、统筹管控避免浪费资金与重复建设现象。同时政府单位应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合理引导网络通信运营商积极投入资金至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鼓励企业、集体、个人多方积极投资,通过实行农业经济信息产业低息贷款、贴息,降低税收等策略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广泛参与其中。

2.2整合信息资源、强化合作,提升信息管理服务水平

为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应科学建立涉农信息及部门共享交流机制,令信息标准科学规范。即统一创设制度,推进农业信息网站、系统、信息资源的整合集成,实现公共涉农信息数据的共享兼容。同时应强化农业信息加工及采集,依据农村、农业、农民信息需求强化信息渠道与信息源头挖掘、开拓及整理采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与适用性。另外应科学采用多重方式推进社会各界力量统筹合作,令多层次农业经济信息发挥积极优势作用。

2.3强化农业经济信息队伍建设,促进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的有效结合

为推进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应科学重视农民培训,提升劳动者信息化素养,普及农村信息化教育,尤其应对生产经营者开展培训,提升利用农业信息与认识信息能力。同时,应科学发挥农技推广站、涉农部门作用,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村组干部、中介组织、合作社、经营大户构建农村信息服务网络。还可借助信息网络开展远程推广培训教育,组织农业信息在线培训学习,优化建设效果。再者应科学组建一支农业信息化经营专家队伍,培养懂技术、懂经济管理的综合人才,可创设优惠政策广泛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信息系统开发、研制,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营造坚实保障。信息网络虽然在处理、采集、存储、分析信息层面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网络具有强大多点互联、交互功能、无时空限制优势,可有效解决各类传播信息问题。然而我们同样应明晰传统媒体包含的独特优势,其具有传播快速、直观等特征,加之农村普及计算机率较低,仍然以广播、电视为常规传播方式,因此要做好信息化管理服务,应科学促进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的有效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提升信息化综合经济管理水平。

篇8

[关键词]北部湾;信息服务业;经济信息;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朱峰,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175-0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信息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多区域经济合作。无论是产业结构优化还是产业技术升级都需要有专业化、系统化的经济信息服务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的经济信息专业人才为其发展服务。

近年来,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该专业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的人才需求。社会调查显示,一方面,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结构设计上主要表现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和信息技术类基础课程的简单叠加构成。这种结构对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存在着诸多弊端,相当部分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自己的专业活动。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信息产业的回落,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生源大幅度下降,一些高校因此而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活动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已经不再大量需要,从而缩减了经济信息管理的专业规模,使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遭到了巨大打击,制约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前景

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使社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信息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产生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也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过程中,更需要现代信息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推动都表现出高效的增值效益。

1 信息服务业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2005年11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对我国信息化发展作出了方向性指导:一是推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坚持服务现代化建设全局,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二是推进社会信息化。围绕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推行电子政务,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信息化。三是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国家宏观引导和调控。四是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国民信息能力。

就信息服务发展的实际方向而言,信息服务业在政策和市场两个力量的引导下朝着计算机化、数据库化、网络化以及企业信息资源联机分配等方向不断发展。具体地讲,信息服务业在我国的发展主要包括了系统集成、增值网服务、数据库服务、咨询服务、维修培训、电子出版、企业产品展览等方面的服务性业务。在企业信息化中,企业利用互联网将知识和信息转变为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企业内部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来提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信。正是由于互联网能够将多种信息传递给用户,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因此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2007年中国现代信息服务业产值达到9073.3亿元,同比增长15%,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需求增长推动下,产业整体呈现增速发展的势态(见图1)。

从产业结构上看,2007年信息传输服务业占据整个产业的2/3,数字类产业的年增长速度为35%,成为拉动信息产业增长的核心力量,IT服务业发展稳健,增长速度与整体产业基本持平(见图2)。

一些研究机构预测:未来五年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政策推动与需求带动下,产业发展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18.4%。在国民经济和服务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对第一、二产业形成较强的带动作用,成为真正的支柱型产业。

因此,中国信息化发展远未结束,未来社会对信息服务人员的需求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以电子信息系统、互联网络、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经济信息服务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 信息服务业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内在需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一东盟各国间文化交流、物流运输、商贸活动等各种信息活动的中楹地区。信息作为现代经济新的增长要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构建高效的电子政务以及区域投资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信息平台的支撑。以信息化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将会快速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信息服务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增长的倍增器。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域信息化发展要求在现有可利用的软、硬件资源基础上通过多区域合作,构建多区域分布的共享资源库、工具库,并通过发展信息服务业来拓展区域网络功能,推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多区域合作的信息平台支撑体系。

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水平还处在较低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信息资源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程度偏低,主要体现在四个问题上:一是信息资源开发不足、流动不畅;二是经济增长方式处在转型期,企业对经济信息管理与应用的效益不高;三是信息资源总量较低、质量较差、结构失衡;四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政府的电子政务还不够完善,网络应用与拓展面不宽。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培养信息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因为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是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者、应用者,这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推动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信息使用率有着战略性意义。

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技能差异性与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现代信息服务业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生成、收集、处理加工、存储、检索和利用,为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专门行业的集合体。经济信息管理主要是对经济类信息的市场搜集、分类、加工、存储和利用,其目的是为经济管理和投资者提供信息服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是顺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从信息服务业中分离出来的综合型专业,主要是为满足国民经济中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培养从事经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要。

1 经济信息管理与一般信息服务业的差异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般信息服务业的专业活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传输服务业,主要包

括通信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基础服务业和广电传输服务业;二是数字媒体服务业,主要包括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业、移动信息内容服务业、数字影音服务业及其他数字内容的服务业,如数字化教育、数字出版等;三是IT技术服务业,包括运营服务(如IT咨询、系统集成、软硬件维护与支持等)和外包服务(如BPO、ITO等)。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信息服务与一般信息服务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

首先,经济信息管理服务就属性而言仍然属于信息服务产业,但有别于一般的信息服务业。经济信息管理在社会活动与实践上最大的特点是针对性,失去了服务对象的针对性,经济信息管理就会变得空洞。因此,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服务必须针对经济活动中不同的主体而具有不同的活动内容。从服务对象上经济信息管理可以分为宏观经济信息管理和微观经济信息管理。宏观经济信息管理以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和行业经济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服务对象为经济管理部门及研究机构;微观经济信息管理则以市场经济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服务对象是为企业及个人经济活动而服务。

其次,经济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服务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属于不同的两个领域。经济信息管理必须以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服务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对经济主体提供有效的经济信息。经济信息管理重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经济问题;而信息技术是经济主体进行经济信息管理的基础性条件,包括软硬件的建设,属于计算机系统建设与应用,最终目的是要为经济主体的信息有效管理与应用而服务。例如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对电子政务、企业信息资源的运作、商务电子数据交换等,除了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的安装、建设、维护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有效的经济信息管理,从而达到产业的增值效应。

2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目前,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社会实际就业能力调查说明,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设计、能力培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能力用信息技术专业服务能力代替。经济信息管理不等于信息技术管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而不是以信息技术为目的。高职高专的经济信息管理学生由于培养层次和教育目的的不同,其能力特征主要体现在对经济信息服务的专业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上。因此,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某一领域的经济信息活动为加工对象的专业技术。

通过对广西区内及部分区外的一些大学和专科学校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高专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由于受到信息技术基础作用的误导,把信息技术操作、信息维护和信息系统的开发作为经济信息管理的专业能力培养方向,取代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所应有的专业能力。这使毕业生在实践工作中既不能达到信息技术专业开发与应用的高要求,又不能提供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信息分析、管理与应用的服务,达不到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服务为服务主体带来的增值效应。

近几年来,经济信息管理专业(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实践中,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除了主要掌握一些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外,对经济信息本身的处理与运作并没有达到社会、企业对该专业能力的增值要求,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和实际工作的专业能力。

(2)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服务缺乏社会经济活动的针对性。由于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操作与应用的对象――“经济信息”存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一些高职院校对该专业能力的应用设定几乎包括了所有经济活动场所,专业能力在经济活动方面无所不及。这种现象是专业缺乏社会活动针对性而导致的“空洞现象”。调查表明,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设计和学科安排上几乎存在着一个共性问题:专业结构基本上是以基础性信息技术和基础性经济类课程拼凑而成。

事实上,以经济社会活动为反映的经济信息是分层次、分领域的,不同领域的经济活动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和信息结构。不同院校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应根据院校拥有的不同师资力量和学术优势,针对不同领域的经济信息服务提供具有特色的专业服务,进行特色的专业设计。这就是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针对性问题。没有针对性的经济信息管理,不但没有特色,而且缺乏竞争力。

(3)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表现为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简单叠加。大部分高职高专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无法对经济信息管理提供有效的专业服务。一方面,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设计上仅仅把信息技术的相关学科和经济管理的相关学科简单地叠加起来组成的。没有对专业以经济信息为研究对象进行有机结合,使毕业生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专业实践上表出缺乏专业应用的系统性和参与经济活动的完整性。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高专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的限制,在日常学习中把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为主要的专业学习,一般情况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几乎不能独立完成专业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4)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创新没有从社会长期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人手。受经济及信息产业发展周期的影响,2007年,信息产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拐点,产业增速大幅减缓。从近年来历史数据上看,2000年至2005年信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平均增长超过35%,2006年增长速度下降到23.6%,2007年为18%。信息产业的这些变化不是单独的,除了有产业周期的影响,还有经济方面的,如自然规律影响、出口环境恶化、成本优势下降等方面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深层次地反映出信息产业本身结构的不合理。

针对这种状况,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急于追求“专业创新”,而脱离了市场需要和违背信息服务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变为了“专业创造市场”,而不是专业满足市场。影响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规范化、长期化建设。

三、结论

结论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经济信息管理人才,广西高校及高职高专学院应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机制建设、风险投资等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学科资源优势,组建针对性强、具有不同院校特色的经济信息管理优质专业,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与发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和实用性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服务人才。

篇9

论文摘要:信息经济实践活动的发展要求建立信息经济学, 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经济学, 就要对信息经济学进行研究分析。 

 

 

一、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发展前景 

 

信息经济学可以同时作三种理解: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信息的经济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等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经济规模及其确定、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信息基础设施经济问题、国民经济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研究则可以囊括非信息对称条件下市场参加者的经济关系、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信息学与经济学交叉结合等研究。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许多问题需要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并从中提高信息经济学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经济学发展。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体现信息经济的发展,最能充分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 

 

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经济学研究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如马费成教授认为,信息经济学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乌家培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活动的信息问题。陈禹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经济学。总之,学者们对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是围绕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展开的。 

 

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 由于其研究领域中的矛盾特殊性所规定, 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并按照自己所研究的对象来建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要学习、研究信息经济学, 不了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知道信息经济学围绕什么内容来研究,不清楚信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地位,就不可能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就会降低研究效率,甚至会影响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在基本理论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经济的涵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学科地位、学科性质以及其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2、信息资源的研究。 

如果说物质资源是“第一资源”, 那么信息资源可称为“第二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渐变革,信息资源完全可能成为“第一资源”。如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好,不仅物质资源能充分发挥作用,信息资源本身也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信息资源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涵义、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征,信息资源提高经济决策水平、提高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的功能,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及配置的机制,作为信息资源主体的信息产品的性质、生产过程、生产方式, 信息生产力的相关内容。 

3、信息市场的研究。 

信息市场是作为信息形态独立存在的商品,在流通领域传递交流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流动方式,也是信息商品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或交流,使之扩散、应用、渗透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在信息市场中我们主要研究信息市场形成的历史及其作用,信息市场的基本类型与功能,信息市场的基本特点及其运行机制,信息市场的价格水平极其运动变化规律。 

4、信息产业的研究。 

信息产业被认为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信息产业的研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这部分主要研究信息产业涵义、分类、产生过程与发展,信息产业的特征、作用,信息产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信息产业结构的涵义、形态、演进的特点和规律,信息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基本思路和调节方式, 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规模以及与信息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措施等。 

5、信息化的研究。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什么是信息化,乌家培认为,信息化是信息活动( 包括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等) 的规模相对扩大及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相对增大的过程,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化一定要成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信息化的直接作用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可见,研究信息化的意义重大。 

6、信息系统的研究。 

信息系统按信息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经济信息系统、科技信息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等。而经济信息系统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任何信息系统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经济信息系统的帮助。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也是侧重于经济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系统的产生与发展,国家、地区、企业信息系统的基本任务,信息系统的费用与效益的比较,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和评价方法,信息系统的运行、反馈、控制、监督等有关理论。 

 

参考文献 

篇10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作为一种空间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以它为核心建立社会经济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各专业统计数据基于时空框架的集成和整合,集成传统的统计数据管理和分析手段,并为统计数据资源的分析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经济信息指一个地区或某个行政区域各政府部门所收集的各类反映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的数据库资源,其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与自然资源信息、人口信息、基本单位信息和宏观经济信息等。社会经济信息是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参考,是认识区情、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将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化,是人类深化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重要途径,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素材。

一、社会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中元数据的提出

在社会经济统计地理信息系统的搭建过程中,面临着海量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分布式存储、数据库异构化,统计数据多时段性等问题。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和集成,从而实现数据的共享是系统实现的关键。另外,由于统计指标体系复杂而多变,因此不同于一般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内容相对稳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必须有效管理不断扩展和变化的数据,而且能够自动适应数据的变化。元数据是为了使人和计算机更好地了解数据而抽象出来的对数据的描述。针对统计数据的特征,通过建立元数据库,不仅实现数据源的整合,还充分满足了系统的自适应性。

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数据。传统的图书馆卡片、出版图书的版权说明、磁盘的标签等都是元数据。在地理信息数据中,元数据是说明数据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有关特征的背景信息。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数据集的描述,对数据集中各数据项、数据来源、数据所有者及数据序代(数据生产历史)等的说明;对数据质量的描述,如数据精度、数据的逻辑一致性、数据完整性、分辨率、元数据的比例尺等;对数据处理信息的说明,如量纲的转换等;对数据转换方法的描述;对数据库的更新、集成等的说明。

二、元数据库的作用

纸质地图中,元数据主要表现为地图类型、地图图例,包括图名、空间参照系和图廓坐标、地图内容说明、比例尺和精度、编制出版单位和日期及更新日期、销售信息等。在这种形式下,元数据是可读的,生产者和用户之间容易交流,用户通过它可以非常容易地确定该书或地图是否能够满足其应用的需要。社会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中元数据的主要作用有四个:

1.数据分析需要。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有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功能,数据分析的每一个过程都要有地理空间元数据的支持。如在叠置分析中,首先系统获取要分析的地理空间数据的坐标体系、空间位置等信息以便将数据显示到一起;然后获取数据的空间信息,将相应的空间特征合并到一起;接下来获取属性数据的结构信息,把相应的属性合并到一起;最后通过数据的结构信息把分析结果存储到新的数据中。

2.系统完整性和可扩展性需求。面向对象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目标之一是把客观世界中的地理过程或特征表现为类的例子,过程的复杂性导致“类的类”结构。为保证对数据的处理应该获得数据结构静态信息和系统运行中临时形成的面向对象数据结构和系统结构的动态信息,即数据和系统的元数据。开放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之一是功能的可扩充性,运行添加的功能块必须获取该模块对特殊地理空间元数据和因该模块的添加引起的系统运转和数据处理过程中系统动态信息。

3.浏览查错功能需求。对数据集空间和属性特征浏览时GIS需要解译数据结构及具体内容,而这些信息是以元数据来表达的。在查错时使用地理空间元数据和系统动态信息有助于检测数据处理及系统运行状态。

4.程序生成。如果允许访问元数据,则可以利用关于结构的信息自动生成可实现某些特殊功能的程序,如数据库查询的优化处理等。

三、元数据管理功能的实现

目前,元数据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创建一个专门的元数据库或目录,这种方式被称为“数字图书馆”;另一种是建立分布式的元数据仓库,并用网关服务器将它们连接起来,这种方式被称为“数据交换中心”。在本系统中,采用“数字图书馆”的形式,建立专门的元数据库。将地理空间元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和规划,确定各元数据项的类型和长度,并建立相应的地理空间元数据库;利用各种编程工具实现地理空间元数据管理系统,完成对地理空间元数据信息的增、删、改、查、打印预览、输入输出等功能;通过元数据库加速对数据库系统的查询和检索;通过元数据库对系统数据库进行修改和调整。

四、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元数据的逻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