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的缺点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家养老的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家养老的缺点

篇1

选择并发展适宜的养老模式,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根本措施。通过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模式进行探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今我国的养老政策,比较各种模式的利与弊,从而得到借鉴以完善现有的模式,为给老人提供更高水平的生活服务创造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形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一)人口老龄化。

顾名思义,即社会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达到了一定数值,并持续增高。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而数据显示,早在2000年,我国就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

(二)养老模式。

对于笼统的养老模式概念,并没有统一标准,有文章指出,“养老模式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决定的有关养老的内在规定性及其运行原则的理论概括。”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养老模式的创新与完善。

二、曹宅镇概况及人口现状

(一)曹宅镇概况。

曹宅镇隶属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地处金义经济走廊的中心位置,素有“柑橘之乡”、“建材基地”之称,资源丰富,经济繁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原金华县四大重镇之一。近年来,工业以乳制品、酿造、仿红木家具、建材等为主导行业的特色更加明显,农业以柑桔、葡萄、特种养殖为特色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经济有了更为显著的发展,其所实行的养老模式也较有代表性。

(二)曹宅镇人口现状。

曹宅镇现有人口4.3万,老年人口8041人,占总人口的18.7%。根据国际上通用标?剩?无疑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2013年以来,曹宅镇以“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为主要思路,积极探索老龄化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新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一定程度上来说,曹宅镇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过程中,已发展出一套有地方特色的养老模式。

三、浅析四种主要养老模式

(一)留守养老模式。

1.留守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留守”一词对我们来说并不算陌生。本文所指的“留守养老”,即不接受社区的实质,仅接受国家的基础养老金以及村委会所提供的65元到80元不等的补贴,孤身一人居住在家庭中,老人自己负责日常生活的养老方式。

2.实行留守养老模式的原因。

第一,老人自身原因。受传统文化影响,他们选择自己在家颐养天年,不愿意外出。或是认为自己仍然有独自生活的能力,能够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

第二,子女问题。一是子女都不愿意赡养老人,老人自然而然必须得一个人生活;二是家庭中的子女长期外出务工、求学,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在家中照顾老人;三是老人原本未生育子女或是子女已经去世,老人膝下无子无女。

3.实行留守养老模式的利弊。

这种养老模式,一定程度上尊重了老人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归属感。在这种模式下生活的老人,大多性情孤僻,不愿与外界交流。同时,大部分老人的居住地条件不良,家中摆设简陋、环境较差。此外,老人的存在感较弱,假如发生了意外,外人发现并给予帮助的可能性较小。

(二)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模式不同于留守养老模式。留守养老模式下的老人是自己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有种“自生自灭”的意味。而在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的日常生活都有其他人的帮助,老人并不需要自己负责衣食住行等。

1.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

(1)居家式外出养老概况及其特点。

居家式外出养老和外出式居家养老是同一个概念。其核心是“居家”。但是这里的“家”并不是老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而是老人养老所居住的家庭。包括赡养老人的子女居住地,或是有偿照顾老人的家政服务人员的居住地。这也意味着老人并不是在自己的家中终老。

(2)实行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的原因。

实行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几乎是中华文化传统,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二,老人由于自身观念原因,不愿意在养老院居住,在家中养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第三,无论是子女还是家政服务人员,在照顾老人起居方面,相对于老人独自生活时方便。

(3)实行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的利弊。

老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无疑传承了子女应尽“孝道”的传统,是数千年中华文化所提倡的美德,很大程度上弘扬了社会公德。同时,老人不论是与子女还是家政服务人员生活在一起,内心的孤独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共享天伦之乐。而老人自身的健康和安全也会受到重视,降低意外发生的概率。此外,也会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将一部分财政支出转移到了子女身上。

随着上世纪末计划生育的严格执行,“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模式成为了社会中的主流,由子女负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会加重中青年的生活负担。同时,子女与老人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长久的相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利于家庭的和睦。

2.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

居家式社区养老与居家式外出养老存在明显的区别。居家式外出养老更多地把对供养老人的负担转移到老人子女身上,而居家式社区养老强调了家庭照料和社区服务的结合。这种模式得到了范围越来越大的推广。

(1)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近年来,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得到了极大推广,越来越多的民政部门倾向于发展此种模式。居家式社区养老是在传统居家养老的基础上,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由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建设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或村委进行辅助,雇佣专业人员对老人的生活起居予以照顾的养老模式。它结合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是一种比较有综合优势的养老模式。数据显示,曹宅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伙食费仅2元至4元。

(2)实行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原因。

可以说,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是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断磨合中产生的。首先,传统的居家养老给老人的子女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在工作之余照顾老人起居显得力不从心。其次,机构养老所需费用极大,对于一般家庭而言,每个月的养老支出会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许多家庭都负担不起。在这种情况下,避免了两种模式缺点的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便应运而生了。

(3)实行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利弊。

不难看出,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在目前所实行的养老模式中具有优势地位。它既避免了留守养老的老人独自生活的孤独感,又避免了子女因经济支出过大的压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政府对养老机构建设的财政支出,减轻了财政负担。

但是,这种模式的实行也是有其缺点的。根据曹宅镇居家养老中心各季度就餐人员名单显示,2014年底,曹宅镇就餐老人为991人。但是到了2015底,就餐人数反而减少至931人。有不少老人表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所提供的饭菜并不是很合口味。同时,也有部分老人子女对社区养老存在顾虑。

(三)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模式明显不同于居家养老模式。此种模式强调的是将老人集中起来一起生活,提供生活帮助,以满足老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是在此种养老模式下,养老机构并不是无偿照顾老人,需要老人自己或是老人的监护人支付一定费用。

1.机构(公办)养老模式。

(1)机构(公办)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机构(公办)养老模式即集中养老模式,由有关部门负责建设、维护敬老院基础设施。而曹宅镇所属的金东区,下辖的每个乡镇或街道都建有一所敬老院。曹宅镇敬老院位于?蛭鞔澹?内设有老人宿舍、食堂、开水房以及浴室,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2)实行机构(公办)养老模式的原因。

根据对曹宅镇敬老院的实地调查,大部分居住在这的老人,都是无子无女,仅靠国家补贴和村委补助,或者退休工资维持日常生活。少部分由于子女长期在外,或是由于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老人,家庭情况也不是很富裕。此外,民政局对特困的“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也是将其安置在敬老院。

(3)实行机构(公办)养老模式的利弊。

相对于留守养老的老人,居住在敬老院的老人情绪状态明显开朗很多。有许多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结伴出游,身心得到舒展。

在实行公办的机构养老模式中,有关部门既要负责敬老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日常安全,又要注意老人的健康状况,大大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对投入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2.机构(民办)养老模式。

(1)机构(民办)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机构养老模式中,民办与公办存在一定差别。机构(民办)养老模式,即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利用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由于民间资本的投入具有回报性,在服务水平更高的同时,费用相对于公办养老机构也高很多。

(2)实行机构(民办)养老模式的原因。

伴随着社会工业化发展,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居高不下。曹宅镇敬老院已达到饱和状态,在进行扩建之前显然不能容纳更多的老年人。而敬老院的扩建,意味着政府需要负担更繁重的财政支出。同时,一些富裕家庭子女无暇照顾老人,又对公办敬老院的服务水平存在一定顾虑。民办养老机构的兴起无疑能解决燃眉之急。

(3)实行机构(民办)养老模式的利弊。

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能够满足社会养老多样性、多层性需求,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政府财政负担,提高老人服务水平,打消老人子女顾虑。是社会发展的新型养老模式。

民办养老机构以私人经营为主,服务人员层次不一,特别是近年来媒体曝光的“毒保姆”事件,给老人的安全造成了隐患。此外,高额的费用也使一些家庭望而却步。

四、实行养老模式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养老方面。

一是留守老人数量庞大,民政部门和村委无法将关心落实到每位老人身上。二是留守老人居住地较为分散,管理工作较为困难。三是留守老人与外界沟通较少,突发状况频繁发生且不可避免。

(二)居家式外出养老方面。

一是存在子女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老人无法受到良好的照顾。二是老人外出居住并未告知有关部门,对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

(三)居家式社区养老方面。

由于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量大面广,村情不一,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村干部不够重视,存在重建轻管现象;二是炊事员队伍不稳定,调整面过大;三是少数村资金管理不规范,不按规定向服务对象收取费用,运行成本过高,集体经济压力较大;四是部分老人难沟通、难管理。同时,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种类较少,注重老人的衣食住行,偏重于对老人日常生活的护理,却对老人的心理状态疏于关心。

(四)机构(公办)养老方面。

一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由于历史原因,敬老院建设用地手续不规范,土地权证和房产证明无法办理。二是功能不完善,敬老院以居养型为主,护理功能缺乏,不能满足特困老人多样性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三是管理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现有的管理人员基本上是退居二线的村干部担任,服务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并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培训,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四是专业护理人员招聘难,受职业观念、工作环境及工资待遇等因素的影响,招聘从大专院校毕业、具有专业职称的护理人员难度很大。

(五)机构(民办)养老方面。

一是民间资本新建养老机构建设用地落实难,虽然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用地政策,各级政府的政策规定及《浙江省养老服务促进条例》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指标的影响,新建养老机构用地难落实。二是民间资本利用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和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兴办养老机构政策法规上都是明确鼓励支持的,但在具体落实上,相关部门操作规程不明确、效率不高,存在“事难办”的现象。三是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机构投资大、风险高、回报期长、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投资者问得多、落实少,投资比较谨慎。

五、现行养老模式的完善

(一)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成果。

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强指导、规范管理,保障和规范居家养老服务的长效运行,发挥居家养老服务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的需求作用。通过督查考核、强化管理,适当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开展标准化建设等方法保障规范运行,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综合服务水平。

(二)加强管理,完善设施,充分发挥敬老院的托底作用。

敬老院要协调好相关部门,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加大整改力度,消除消防安全隐患,保障安全运行。通过改造设施,提升功能,优化服务,促进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探索通过与卫生部门的资源融合、引入专业的管理服务团队等路径,把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区域性综合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在承担好特困供养、兜底作用的同时,发挥更好的社会养老服务。

(三)优化服务,加快民?k养老机构项目落地。

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做好工作衔接、协调,对于已经名称预登记的申办单位,做好全程跟踪服务,争取项目早落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养老工作。同时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企业为养老服务机构投资。

(四)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平。

篇2

家庭养老就是老人住在家里,日常的饮食起居、生病治疗等由子女或亲戚进行照顾。社区养老是老人居住的社区设立有居家服务站,老人有什么需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会帮助联系相关的服务人员为老人提供帮助,老人也可以到服务站提供的场所进行活动或者接受服务。机构养老,便是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敬老院、老人公寓等养老机构集中养老。

这三种养老方式有什么优缺点?哪种养老方式适合你?

健康老人适合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事例:刘先生的父母将近80岁了,两位老人身体都不太好。刘先生兄妹4人轮流照顾两位老人。“父母还年轻点的时候,老人自己住,我们经常回去看望他们。现在老了,就每个月轮流到儿女家住。来回折腾,也很辛苦”。

优点:家庭养老能让老人得到子女的照顾,亲情的关怀和呵护能让老人得到不少心理上的慰藉,一家老小,其乐融融。

不足:儿女投放到老人身上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没有各方面专业的知识,只是简单的日常起居照料,难以观察发现老人身心出现的新问题,有可能将小毛病耽误成大病。

老人长居一地适合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事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新竹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新大楼正式启用后,新增设了食堂,并改善了阅览室、娱乐室设施。居住在附近的张女士称,在新竹社区,老人家里的电灯或者水管损坏了,她可以打电话到居委会,居委会会帮忙联系维修人员上门修理。老人可以在社区里订餐,也能使用社区里的健身设施锻炼身体,还可以到阅览室、娱乐室进行一些娱乐、学习活动。

优点:选择社区养老,老人不需要离开家就能享受到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养老服务,能与熟悉的老邻居、老朋友们一起娱乐、交流,情感上更容易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和满足。而且居家养老使用的费用较少。

不足:目前,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工作还未完善,服务相对来说还不够专业化,也缺乏稳定性,养老设施也没有养老机构那么健全和完善。

患病缺乏照顾的老人适合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事例:“我父亲患有慢性病,长期住院花销太大,在家里又没人照顾,只好把他送到老年公寓来了。”张先生说。

谈到机构养老,大家了解得比较多的就是福利院、老年公寓。这些养老机构的服务功能是一样的,其区别在于,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是公建公办的福利养老机构,老年公寓等是属于公建民营或民办公助的养老机构。目前选择到机构养老的老人主要是空巢老人和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

优点:选择到机构养老,有一支专门的医护服务人员队伍,能为老人提供周到、全面、专业的护理。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无论是生活、身体、心理的情况,每天都会由医护人员跟踪照料,服务到位,甚至还能享受到个性化的服务,比如针对个人情况的康复训练、心理咨询、特殊的医疗护理等等,家人比较省心。养老机构还能组织老人正常开展活动,开设兴趣班让老人老有所学,组织比赛、表演等娱乐活动让老人老有所乐。

篇3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7 C91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123-02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问题的现实状况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普遍趋势。多数发达国家在经济腾飞之后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即“先富后老”。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其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比例于2000年达到10%,是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即“未富先老”,从而更加体现了我国养老压力的巨大。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在人口寿命普遍延长与生育水平迅速下降的双重作用下,未来老年人口的规模无疑将继续扩大。尽管从本质上讲,老龄化与否并没有好坏之分,但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下,中国社会仍对这种前所未有的人口学变化缺乏及时有效的适应和调整,使得老龄问题无疑被更多的视为一种挑战。

二、我国由传统养老模式过渡到新型养老模式

“老有所养”一直以来被尊崇为中国的传统美德,古代所说的大同社会中,其中一点就是老有所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需要达到老有所养。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尤其是人口跨区域就业、独生子女政策的贯彻实施、医技水平提高与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等多重因素交集,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据相关资料调查,截至2011年年末,以60岁以上为标准,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85亿,预计到“十二五”期末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与此同时,与家庭供养结构相关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显示,中国家庭人口的基本构成为“4-2-1”甚至“4-2-0”模式。

从中国主要的居家养老模式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加之部分失独家庭或因多种原因未生育家庭的增加,家庭养老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从机构养老看,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构建设的相对滞后,无论是公立还是民营养老机构,能够提供的服务能力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在短时间内难以获得显著改善。为此,需要探寻一种新的养老模式。

与家庭密切联系的社区作为社会养老的重要载体而受到多方关注。社区养老在一定程度上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使得老年人在家,或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享受到多层次的社会养老服务,提供对老年人经济支持、社区照顾、精神慰藉、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养老服务功能。在养老模式转变过程中,需要创新养老模式,努力走社会化、多元化的养老之路,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三、社区养老模式的探究分析

(一)社区养老模式的理论研究

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广大学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谭楼芳(2007)认为,社区养老可以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不脱离现有的生活环境,社区养老符合老年人养老的需求,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坚实的保障,同时将家庭和社会资源整合利用,减轻了家庭和社会养老压力。社区服务的兴起和发展,是国家政策指导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为我国的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

熊必俊(2004)认为,“社区养老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老龄化在制约经济发展的同时孕育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发展老年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可以带动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谭克检(2001)认为,社区养老是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包含深化家庭养老、对家庭养老进行监督、对老年人经济上的支持、建立完善的老年养老服务体系、调动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组织老年人探寻适合的养老方式等。

(二)社区养老模式的内在优势

社区的主要特点是:集合各种资源于一体,并且能够给人认同感、归属感的小社会。社区养老具有潜在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社区养老能够充分利用就近的资源,服务周到,取得效果的时间快,可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文教方面的服务。社区主要将街坊四邻的老年人聚集在一起,这里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情感的聚集地,老年人在一起可以寻找共同的生活乐趣,不但如此,在他们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不需要工作人员全程照顾,也可以为整个社区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社区养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养老的缺陷,另一方面解决了机构养老服务不到位,意识淡薄的缺点,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

(三)发达国家社区养老模式分析

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养老模式主要是以“社区养老”为主,这也是在无数的实践经验中摸索出来的最合适的养老方式。欧、美、日等一些国家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经呈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这些国家普遍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区养老体系和相关的配套设施。他们在社区养老需要提供的一些服务上拥有成熟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建立社区养老提供相应的借鉴。

瑞典在实行“社区养老”这方面力度很大,具有相对完善的养老金体系和家政扶助制度,政府鼓励老年人开展二次创业,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其在老龄化方面做的特别完善,被世界誉为“老年人的王国”。老而快乐着,成为瑞典老年人的标志。瑞典国家的法律并没有明文的法律规定儿女和亲属必须赡养自己的父母,这方面的责任主要由国家来承担。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瑞典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力求让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够有个舒适的环境安享晚年。

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社区养老由于其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和相对细致的社区服务质量,深受广大老人们的喜爱。日本政府从 2000 年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这项保险实行主要目的是让老年人“脱离医院,回归社区,回归家庭”。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面临严重的空巢现象,伦理学家提出了“一碗汤距离”的概念,即儿女和老年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为标准。此种做法的目的是可以让儿女有自己的世界,还可以时常照顾长辈。后来,有人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最近为“一碗汤”距离,最远为“一炷香”时间。

德国在社区养老这方面主要是采用大学生和老年人一起居住的方式,大学生可以帮助老人做晚餐、清扫房间,陪老人看电视、聊天、散步、外出采购等,这样既可以照顾到老人,又节省了很多宿舍的租金。德国的社会福利机构还想出了一个新举措,也就是安排一些独居老人和单亲家庭住在一起,组成“三代同堂”的临时家庭。老人平时可以和“孙子孙女”一起过日子,享受“祖父母”照顾孙子的快乐,单身母亲或父亲也能因此节省雇佣保姆的费用。

(四)对于我国完善养老模式体系的经验与借鉴

1.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全方位需求

总的来看,老年人的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提供,二是生活照顾,三是医疗护理,四是精神慰藉。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让老年人回归社会的各种措施,例如,鼓励老年人重新就业、参加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各类公益性活动等,也包括让老年人重新回归家庭。

2.建立分阶段、分层次、分级别的养老模式体系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个人喜好、经济承受能力等有所不同,所以所采取的养老模式就必然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健康级别,建立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养老模式。

3.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养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国外经验来看,政府、家庭、社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有些国家已在探索给予因照顾老人而不能工作的家庭成员一定的补贴或提供弹性工作机会等,此外社会上还有大量的志愿者,包括慈善机构和个人。

4.注重信息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加强对老年人的监护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带来了希望。如美国正在推广的家庭紧急救助系统就是很好的应用。该系统由一个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电视界面、电话和一系列传感器组成。通过电视界面,家人可观察老人的情况,并给老人发送信息。通过网络服务,使服务更加完善,老年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服务。

结语

我国目前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还不能达到老年人所需要的各项服务标准。政府应加强对社区养老事业的监督与投入力度,提高社区养老的设施完善程度;同时,推动老年人互助,鼓励社会各阶层投入到社区养老的建设中,不断完善养老事业。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依托、社区为主体、家庭为载体、公益性与专业性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和推动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海雪.我国城镇居家养老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0.

[2] 郭竟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1).

篇4

赵一权于忠清

(青岛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分析了传统老人看护系统的缺点,设计和实现了新型的老人看护系统。系统采用压力传感器采集老人的生活起居信号,通过ZigBee中心节点收集各个终端数据,树莓派将中心节点的数据转发到后台服务器,后台服务器对老人数据进行行为判断,并存储判断结果。看护人员可以通过GPRS或者Internet,登录网站实时查看老人的生活规律信息。当系统检测到异常时,能够通过百度云平台将报警短信发送到看护人员的手机上。系统基于企业服务总线架构,可扩展性高、互操作性强,降低了系统功能扩展和维护成本。

关键词 老人看护;压力传感器;云平台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elderly nursing system. It complete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new elderly care system. The system collects living signal of the elderly by pressure sensors. Then, the ZigBee node receives data from ZigBee terminals. Raspberry pi forward those data to data server. The server can make sure the behavior type through analyzing the data of the elderly and store the results. Caregivers can login in website to check the living status of the elderly via GPRS or Internet. When it detects abnormal behavior, the system can send alarm messages to caregivers’ mobile phone by Baidu cloud platform. The system based on Enterprise Service Bus architecture has high scalability and strong interoperability. This reduces the costs of the system expansion and maintenance.

【Key words】Elderly care system;Pressure sensor;Cloud platform

0引言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人口为1.8亿,比例已经超过联合国关于老龄化国家的定义,而且据估计老年人口比例还在不断增大[1]。通过对中国国情的分析,老人们亟需一种能够对他们的身体状况和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和报警系统。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绝大多数青壮年人员每天都忙于在外打拼,没有心思和精力照顾家中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所以如何看护好这些人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政府主管部门也希望对居家养老的老人能够实时监护,在老人出现突发状况时可以最短时间内处理。目前缺少更经济便捷的手段为居家养老安全问题提供及时的响应服务。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居家老人进行智能化的看护和行为监控;然而由于技术发展不成熟,系统集成度不高和不利于扩展等问题,导致系统开发和维护成本上升,致使现有老人看护解决方案不能够有效地集成到各个系统中。

一些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早,科技发达、养老体系完善,有很多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智能看护和行为检测系统,包括一些疾病的智能检测和分析。

经过对国外老人看护系统的研究总结发现[2-6],从简单的老人行为检测报警到实现老人居家养老智能系统,都涉及到两大部分:老人信息的采集,记录、存储和分析如行走路线、是否跌倒和生活起居等数据,涉及到传感器的应用、采集数据的硬件设计和行为检测算法的设计;发生异常后的报警机制,从一开始的响铃到后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医生的远程访问和看护人的实时监督和看护。

中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对老人看护方面的研究案例中[7-10],主要利用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gps系统和无线通信技术解决了老人跌倒检测、老人居家位置检测和老人身体生理信号的采集与上传等一些具体问题,并指出了物联网技术对于居家养老系统的重要性。鉴于以上的老人看护系统功能单一,扩展能力差,不利推广等缺点,本文设计和实现了基于云架构的老人远程看护系统,满足了大量老人看护用户的应用需求,大大降低用户的看护成本。

1系统整体设计

本文通过压力传感器成功将老人白天和夜晚的活动情况记录下来,当危险状况发生时能够通过短信推送报警信息,系统记录的作息时间能够清晰地记录老人的生活起居时间点,有利于老人异常情况的检测。

系统采用了自制压力垫、单片机来收集压力信号信息,通过Zigbee组网技术把各个Zigbee节点收集到的老人的压力信息发送到一个中心节点上,中心节点再通过树莓派将信息转发到后台服务器,用户通过浏览器或者手机app能够实时查看老人的生活作息,并对老人的信息。系统采用了云架构的设计,更易于后期的系统维护和功能的扩展。

1.1系统架构

看护系统共分为四个层: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接收与发送、数据库以及各种服务器、用户终端访问。信号获取层组成单元包括压力传感器、单片机和Zigbee数据发送终端;数据转发层组成单元包括数据接收节点和作为网关的树莓派;云平台组成单元包括数据库、各种服务器以及其他云服务;用户访问终端单元主要包括手机和PC浏览器。前两层通过特定协议实现中心节点与采集终端的通信和数据收发;Zigbee中心节点通过树莓派将数据传送到云平台上,处理和存储;云平台中各个服务器之间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为用户提供云服务。

1.2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信号获取层的核心部分是MCU控制单元,当检测到智能压力传感器信号改变时,就会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转换为二进制数据发送给Zigbee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接收到数据后将二进制数据加上每个设备的地址信息发送到中心节点上。

数据转发层数据获取层和服务器之间的桥梁,因此必须保证这一层能够接收到Zigbee终端的二进制信息正确地转发给后台数据服务器。其中,树莓派充当了一个数据转发中心,它实时的读取Zigbee中心节点上的数据,通过Internet与后台服务器建立socket连接,连接成功后将数据以设计好的格式发送出去。

云平台设计:WebService服务器,为Web端与手机端应用提供接口支持,如用户注册与登录、权限管理、老人管理、设备管理等平台支持服务器;平台支持服务器,老人看护系统独立运行时,充当Socket接收器,收集设备发送的消息并判断动作的具体类型,老人看护系统与家庭服务总线平台对接后,从家庭服务总线平台提供的接口获取最新的动作信息,判断动作的具体类型;平台支持服务器结合设置的作息时间规则,判断动作是否需要报警,如果需要,记录报警信息,推送到手机,以及根据设定的紧急联系人手机号发送报警短信。

户终端访问:用户通过手机端应用或者PC浏览器注册账号,添加和删除设备信息,管理老人信息,设置作息时间和报警紧急联系电话等操作。

Web访问给用户提供流畅和丰富的功能设置:不仅可以管理设备信息和老人信息,还可以设置睡眠提醒,查询老人历史睡眠,管理多个老人和多台设备。Web端访问设置多级管理员,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各个管理员只能管理相应下一级的管理员的操作权限,不能越级管理,功能职责分明。

无论手机端是从GPRS网络接入和是从无线网络接入,都可以登录注册账号,一键添加老人和绑定设备。同一个用户可以添加多个老人和设备,管理方便,实时查看,短信报警。

2系统测试和结果展示

系统对老人压力信号获取层进行了测试,并对各种行为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类。测试分为三组,如图6所示,每一条红线代表一条传感器垫子。每一个测试组中,测试了六种老人的姿势,并记录了相应的传感器的数据。第一组中两条传感器垫子互相平行,并且与枕头平行放置;第二组中两条传感器垫子互相平行,并与枕头成某个角度放置;第三组中两条传感器垫子首尾相连,与枕头成某个角度放置。

用户通过网站注册自己的账户,并可以添加多个需要看护的老人信息,添加多台设备信息,以及为每个老人添加看护设备。图7所示,为老人2014年十月份前六天的做事时间表。

图7四条线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作息时间,分别为早上起床时间、午休时间、午休结束时间、晚上就寝时间。因为老人中午睡觉时间很短,所以看起来中间两条线互相重合。当我们把鼠标移动到这条线上时,会显示出是午休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老人在10月2日和3日没有午休。当我们点击下面的数字时,回跳到那天的睡眠页面,页面上会显示出老人一整天的睡眠状况。如果老人在设定的时间内还没有起床,系统会通过云平台将提醒信息发送给老人看护人员,并将此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下次登录网站的时候展示给用户。

3总结和展望

本文设计和实现的老人看护系统,对几个老人经过了一年多的生活起居检测,能够很好地完成记录老人生活起居的任务。系统能够实时的记录老人在家中行为信息和睡眠信息,并且对老人的异常行为和作息时间能够及时的报警。它省去了传统老人看护系统需要老人穿戴设备的繁琐过程,让老人感觉不到被监视。系统的架构使得系统更容易扩展和升级。下一阶段我们将在老人家中添加更多的智能传感器设备,记录更全的老人行为信息,为老人异常行为检测提供更准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彭莎莎,邹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1).

[2]EricCampo,MarieChan,WalidBourennaneandDanielEstève.Behaviourmonitoringoftheelderlybytrajectoriesanalysis[C]//32ndAnnual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theIEEEEMBSBuenosAires.Argentina.2010.

[3]MitsushiroOgawa,RyojiSuzuki,SakukoOtake,TakeshiIzutsd,TsutomuIwaya,TatsuoTogawa.Longtermremotebehavioralmonitoringofelderlybyusingsensorsinstalledinordinaryhouses[C]//2ndAnnualIntemationalIEEE-EMBSSpecialTopicConferenceonMicrotechnologiesinMedicine&Biology.2002.

[4]DeanM.Karantonis,MichaelR.Narayanan,MerrynMathie,NigelH.LovellandBrankoG.Celler.ImplementationofaReal-TimeHumanMovementClassifierUsingaTriaxialAccelerometerforAmbulatoryMonitoring[J].IEEETranscactionsonInformationTechnologyinBiomedicine,Vol.10,No.1,January2006.

[5]Y.Charlon,W.Bourennane,F.Bettahar,E.Campo.Activitymonitoringsystemforelderlyinacontextofsmarthome[J].Digitaltechnologiesforhealthcare,2013.

[6]M.J.Rantz,M.Skubic,S.J.Miller,J.Krampe.UsingTechnologytoEnhanceAginginPlace[Z].

[7]汪东,葛万成,王云光,宣蔚晶,顾文良.老人居家看护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JournalofClinicalRehabilitativeTissueEngineeringResearch.Vol.13,No.35,August27,2009.

[8]石欣,熊庆宇,雷璐宁.基于压力传感器的跌倒检测系统研究[J].ChineseJournalofscientificInstrument.Vol.31,No.3,March,2009.

[9]畅新爱.基于家居物联网的老人看护系统[J].HouseholdApplianceTechnology,2011.

篇5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住房;集中;分散

中图分类号:TU24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56-02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中国已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阶段。而且这种大规模的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提前来到的,给城市的养老、住房、公共卫生、医疗保健、环境品质、生活设施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提出了新的考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养老模式的改变、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老年人居住消费需求的转变,老年人住房问题将更加突出。2009年全国城市养老服务机构5291个,床位49.3万张,收养老年人32.3万人。面对数以亿计的老年人,城市老年福利机构明显资源不足,城市老年住房供需矛盾突出。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都明确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国内外许多学者也对老年住房及所提供的社区服务进行了大量研究。因此,城市老年住房发展模式如何适应迅速形成的老龄社会,如何满足老年人的住房要求,已成为城市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2我国城市老年住房发展概况

我国针对城市老年住房的范围较广,包含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养老社区等不同形式的专供老年人居住,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住房,是居住建筑与精神慰藉的结合。目前我国城市存在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三种基本养老模式,不管哪一种养老模式,其前提是老有所居,老年住房成了养老所需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老年人只有有了适合的、固定的居住场所,才能够安享晚年生活。

家庭养老是指人进入老年阶段后,居住在家并由子女或其他亲属负责照料生活,是将人的养老问题全部由家庭自我解决,实质上是一种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与自助行为获得老年生活保障的机制。但家庭养老模式并没有提供专门适合老年人的住房,不仅居住建筑没有从老年人特殊的身体状况进行设计,社区也大多没有照顾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无障碍设施、社区服务等,属于自住型住房。

机构养老则是将老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模式,主要分为福利机构和营利机构养老两种。福利性机构由于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及集体供款,老年住房覆盖的对象范围狭窄,而且经费的不足常造成住房设施简陋,相关配套医疗卫生设施条件较差,缺乏专业工作人员等情况,很难满足城市老年群体对社会化、个性化老年住房的需求。近年来机构养老逐步走向了社会化,如托老所、老年公寓、老年社区等民营机构,主要面向一些不符合进入福利机构养老,但是又不能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老年住房服务,其老年住房的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非营利社会福利为主。民办营利性机构中的老年住房则是参差不齐,以收住、托管老年人和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基本护理服务为主,疗养保健型、休闲娱乐型老年住房数量不多,存在老年住房地区发展不平衡,设置布局不合理,地点远离城市中心区、交通不便等缺点。

总之,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住房发展模式仍然以选择与子女同住的方式为主,只有少部分选择了机构养老模式。由于缺乏福利性老年住房与营利性老年住房的统筹规划,城市政府只考虑有限的公共养老机构而缺乏对民办养老机构实施有效的支持,加之没有有力的投资发展环境,城市老年住房的发展在现阶段仍然是有限和缓慢的。现有的老年住房与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已经不相适应,如果没有新的扶持政策,老年住房的发展不可能稳定、成规模和持续的发展,那么在未来的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住房供需的矛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迅速发展而日趋加大。

3 我国城市老年住房发展模式展望

3.1分散式――家庭自住社会化模式

中华民族向来有着尊老爱幼的道德传统,人们自古以来就追求儿孙满堂、多子多福的生活,受传统养老模式的影响,未来我国城市老年住房发展模式仍将以自住型为主。但是,为了满足老年人医疗康复的要求,家庭自住社会化模式将成为一种新兴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即老人居住在家中,由社会来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模式,其住房形式仍然是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普通住宅,但服务的提供主体是依托社区而建立的社会化的专业养老服务体系,而非家庭成员。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让老人享受必要的养老服务设施,还可以从家庭成员中得到经济赡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尊重老年人和满足老年人的天伦之乐,并进而通过这种愉快的精神状态增进老年人的生活勇气和安全感。

3.2集中式――独立型老年社区模式

随着城市老年人居住观念的改变,许多老年人从过去不肯到养老机构开始向往群体生活,尤其近年来,集中的独立型老年社区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独立型老年社区有优越的居住环境,能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完善、周到、及时的服务,有适合老人的各种活动,能让老年人解除孤独感、寂寞感,使其享受到“独立居住”、“集中交往”的乐趣。我国现阶段在发展政府福利性和民营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基础上,可逐渐将政府福利性养老机构市场化,使独立型老年社区包含有不同层次的老年住房,既满足“三无”老人等有特殊住房需要的老人群体,又可满足经济基础较好的老年人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的多重需求。但独立老年社区需注意选址应尽量不要远离城市生活区,并应保持交通方便、城市生活的延续。

3.3集中分散混合式――复合型住区模式

复合型住区是一个“半开放”的社区,它可以城市的任何一个新建或改造小区为载体,并与城市社会融为一体,而不像独立型老年社区大多分布在城市郊区,如果交通不便就容易成为“孤岛”。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复合型住区服务对象仍然以青年人为主,同时在小区内部建设小型的老年社区,让“两代人”虽分开居住,但都生活在一个小区,使老年人既可享受家庭自住模式所带来的天伦之乐,又可满足老年人独立居住的需求,以及在小型老年社区里找到交往的乐趣。复合型住区模式应成为未来主要发展的一种模式。

集中与分散是对立统一的两面,集中与分散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正确处理集中和分散之间的关系对城市老年住房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集中式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独立型老年社区规模也不能过大,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性调查,多数老年人不愿意生活在老年人过于集中的环境,因此独立型社区规模应以中型为主,适当的分散布局,以便与周围居住环境协调,并享受城市基础设施。同样,家庭自住社会化老年住房在原有分散的基础上,社区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必须有计划、整体性集中布置,以提高养老服务的便利性、多样性和高效率。

4 政府视角的城市老年住房应对性政策

4.1统一规划,全程监管

对于老年住房项目,政府应统一规划,将老年住房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专属用地空间布局,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老年配套服务设施,如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托老所等,从用地范围上进行控制,在小区的详细规划及建设中要予以具体的落实和实施。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对于那些设施和条件比较差的老年住房,要有计划地进行无障碍改造,确保老年住房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各地政府根据城市规划和相关政策优惠提供土地,对开发部门关于老年居住建筑的开发进行宏观控制和指导,严格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建设部、民政部出台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设计建设,如配备必要服务设施、采用无障碍设计等。针对老年人的不同生活自理能力,老年人的各种家庭类型,以及老年人的各层次经济收入为主要参考依据,在户型配比上更为多样化,以满足不同身体状态、不同阶层老年入的居住需求。政府管理部门还应建立一套保障老年居住环境建设标准的监督评价体系,不合格的要限期进行整顿和改正,对养老机构实施行业等级管理与评估,实现老年住房开发建设的全程监管。

4.2加强城市政府与养老机构合作

除了面对经济条件较好老年人群体,市场化运作的高端老年住房外,还应加强城市政府与养老机构企业的合作开发,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开发商来兴建和管理老年公寓。可采用行政划拨方式供地,也可采用收取合理土地使用费的方法,并适当降低征地和拆迁补偿费、简化立项和审批手续。针对养老机构制定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发挥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作用,按照信贷通则加大贷款支持力度。通过优惠的土地、信贷和税收等政策工具,鼓励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增加面向中低收入老年群体可支付住房的供给,也可对那些买不起房而需要租用公共住房安家的老年住户采用租赁的模式,让老年人以多种方式实现“住有所居”。

4.3健全城市社会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在发展我国传统的家庭自住养老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建立健全城市社会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其重点是“老年友好社区”的建设,满足老年人在住房、交通、健康、社会交往、、教育、休闲活动等领域的需求。通过在社区内设立社会养老服务设施点,将一些原来由家庭负担的事务性工作纳入服务范围,提供相关的养老生活照料服务体系、养老医疗卫生体系及养老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对家庭养老的社会化补充,如结合老年活动中心,开设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减轻家庭压力的同时,也满足了老年人不离开熟悉环境的心理需求。

5结语

今后一个时期,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老年人数量将持续增长,同时,消费观念的改变,特别是老人传统养老观的改变,老人的养老需求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更趋于多元化和多样化。城市老年住房发展模式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出现更为完善的新发展,并通过集中与分散辩证的发展模式加速老年住房的供给和市场化运作,给老人更多的选择,以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不同模式的老年住房问题,城市政府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统一规划,全程监管,从政策上鼓励社会各界力量致力于老年住业,从而使城市老年住房的发展真正达到让老年人“住有所居”,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所带来的日益突出的老年住房供需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胡小武.老龄化社会城市老年政策的理念变革[J].城市问题,2008(07)67-72

[2]胡仁禄.老龄化城市居住环境初探[J].建筑学报,1994(10):39-41

[3]罗德启.世纪之交的老龄居住问题[J].建筑学报,1996(0]):30-35

[4]曹云亭.城市社区老年服务设施的建设[J].住宅科技,]997(07):11-13

[5]王玮华.居家养老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J].规划师,1999(01):87-89

[6]曹力鸥.人口老龄化对社区规划和住宅建设的影响[J].国外城市规划,1999(03):19-24

[7]王江萍.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2(03):53-55

篇6

关键词:地区经济;外交政策;城市外交

我国已于1999年步入老龄社会,中国13.67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在严峻的形势之下,政府对于老龄人口给予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不断加强政策引导:连续11年由国家统一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并持续按10%的增幅调整,21个市(区、州)建立高龄津(补)贴制度。中国未来,既不能完全走家庭养老的传统道路、忽视社会养老,也不能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完全走社会养老之路、忽视家庭养老,而必须走二者相结合的路。[1]与此同时,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社区养老理念,并对其现有模式进行增删减改以适应我国具体国情。社区本是社会学的名词,意为“聚居在确定地域内的人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现行的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社区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较之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社区养老的概念是更为独立新颖的,指的是老年人既可以住在自己或亲属的家庭里,在继续得到家人关怀的同时,又可以居住在社区敬老院或社区托老所。老年人不必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熟悉的邻里,到陌生的环境中接受照顾,以人为本的精神得到充分体现。社区养老为养老事业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1 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现况及问题

1.1 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实施概述

自1979年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增强,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的趋势。无论是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的老龄化水平和人口老化速度都是位居前列的。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上海是最先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地区,从老龄化的程度来看,上海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先于全国2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底,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为27.1%,远远高于15%的全国平均水平,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近5年来,各年龄阶段老年人口增速加快总体上来讲,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高、速度快、高龄化突出,且纯老家庭及独居老人较多。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快、幅度大。1851年,法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达10.1%,率先步入老年型人口国家,19世纪末的瑞典以及1920年代后的英国和德国相继成为老年型人口国家。1940年代,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苏联和日本也先后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相比以上国家,上海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比发达国家至少晚半个世纪。但从人口老龄化 发 展的速度看,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从7%增长到 14%,法国用了114年,德国、英国、美国等用了50年左右,日本为24年,而上海只用了21年。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缩短了近一倍的时间。[2]诚然,上海人口转变的过程带有一定的政策作用,和欧洲发达国家纯粹由经济力量推动人口转变不同,上海在未富先老和经济结构面临调整的前提下,人口结构迅速老化的现状对上海老龄人口的服务与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由于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上海的养老服务有其特殊的发展历程,与当时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发展密切相关。具体而言,上海养老服务事业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起步发展和改革开放后的制度构建与转型发展阶段。老年人的问题不再局限于个体和家庭,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3]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市政府不断强化政府责任,逐步扩大社会参与,先后制定了发展养老服务的系列政策法规,加强了高龄、独居、失能、失智、贫困、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的老年父母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推动了上海市养老服务的持续发展。上海作为我国老龄化严重的城市之一,上海面临的养老服务压力是空前巨大的,因此在2000年,上海市就提出依托社区的社区养老模式并开始试点实施。首先上海在静安、嘉定、黄浦等六个区进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通过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得养老服务覆盖到社区,进一步推动了社区社会保障的建设工作。从2001,年提出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开始,不断完善政策制度。随后,2005年,政府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积极动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创新服务形式,进一步推动社区养老发展,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

1.2 上海F行社区养老模式的优越性

上海现行社区养老模式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包括了维护传统观念、保持现有环境、加强资源利用以及促进社会发展。首先社区养老与传统养老模式有重大区别、表现在帮助老年人实现他们心中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使得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体现了积极的老化观和主动的应对方式[4]。第二,老年人平日居住以及活动的场所以社区为主,因此所在社区是被老年人所熟悉的社会环境,无论在物质还是感情方面,都是满足老年人内心的根源所在。第三,社区养老在深层探寻和灵活运用养老资源更具优势与竞争力。第四,社区养老提供了社区街道部门中更多的岗位,能够解决一部分的就业问题。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中,处于社区养老服务这一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占有很大比重。在众多发达国家,老年人已将社区养老视为养老方式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提供食物以及食助、打扫家庭卫生、简单辅助治疗、基础安全保障等享受社区养老的老年人需要的各种照顾全部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承担保质保量地提供的责任。

1.3 上海现行社区养老实施中的问题与局限性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改革进程不同等因素,我国各种养老制度的保障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这些差距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5]上海市现行的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的服务主要为上门、日托、助餐服务等。据了解,即便服务具体形式与内容有别,但大体上仍只是集中囊括日常生活和老年人的起居照料。康复和护理、精神方面的关怀这部分,很少有区县相关部门能够考虑到,到了这一层面,能够任职的专业服务人员数量则大幅度地下降,形成了相当的缺口。同时社区内养老服务人员队伍不稳定。由于缺乏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缺乏规范有效的管理,也由于许多人不能适应伺候老人的工作,致使社区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例如,在一些社区内,常常是社区管理者临时组织居民为老人提供服务,一些小型的托老机构中的服务人员有的干不了一个月便自行离开。这种情况自然会影响为老服务的质量。[6]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公益保障类型的服务不能够很好地提供除基本“托底”以外的其他生活保障。因故目前老年人社区养老的市场化服务一直未能达到应有的与老龄化程度相匹配的水平,使得社区养老总体的服务仍旧停留在较低的水平面上,深度与广度都差强人意。

2 大学生志愿参与社区养老模式、机制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2.1 内外因分析法

经过内外因分析法的总体评价,大学生志愿参加社区养老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成需要政府、社区、高校有机联动,通过政策上保障,措施上推进,形式上革新,使得大学生的老年人两大特殊的群体能各取所需,促进社会的多元化螺旋上升,节省资源同时提高效率效果

2.2 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法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得出老年人拥有多种需求,从生理需求至自我实现需求,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样的。在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着手,有针对性的制定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社区养老服务。

2.3 问卷调查法

2.3.1调查问卷设置

研究范围的确定:

上海市目前主要活跃在社区养老产业的是各社区扶老助老部门、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以及大中小学志愿服务社团、服务队。由于时间调配更有弹性灵活性,学习能力较强,心智和观念也更为成熟稳定,同时相对年轻有活力,素|较高,与老年人的孙辈年龄相仿,更易与老年人深入交流,所以大学生是社会参与社区养老环节中最具潜力最具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

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研的数据来源主要是通过问卷获得,问卷第一部分为基础信息调查,例如所就读专业大类、受调查者性别、对现今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机制和组织的了解程度等,针对参与过养老公益服务的群体询问其体验、感受、对现今养老服务模式有无建议等等,对于未参加过相关服务的学生则侧重于他们作为相对的局外人对于养老模式的意见和是否有意愿在有组织的前提下参与养老。问卷的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对于不同受众的问题设置也略有不同。问题的重点在于大学生在社区养老服务总体系中的定位。

调查过程:

问卷通过“腾讯问卷”网站,共最终回收364份问卷,经审核后去除2份无效问卷,得到362份有效的问卷。此外,团队成员结合问卷分析结果多次举行讨论,以深入了解不同调查对象并验证问卷的分析结果。

2.3.2问卷统计分析

问卷填写者的基本信息:

一、填写者的性别区分:女性占大部分

本次问卷的最终数据显示共有男性109人,占总比29.9%,女性255人,占总比70.1%。填写者就读专业大类区分:主要为攻读经管类专业学生

本次问卷的最终数据显示填写者中攻读理工类专业(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海洋科学、物理学、应用化学等)共100人占总比27.5%,攻读文史类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工作等)共82人占总比22.5%,攻读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等)共182人占总比50%。

二、填写者对现今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机制、组织的了解程度:大多填写者已有所了解

本次问卷的最终数据显示填写者中,有192名填写者占总比52.7%的人数表示有所了解,有128名填写者占总比35.2%的人数表示听说过,有20名填写者占总比5.5%的人数表示非常了解,有24名填写者占总比6.6%的人数表示非常了解。

填写人对老年人的大致看法:大多数认为有些老年人生活很可怜,可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本次问卷的最终数据显示填写者中,有112名填写者占总比30.8%的人数表示老年人和蔼可亲,很愿意帮助他们,有215名填写者占总比59.1%%的人数表示有些老年人生活很可怜,可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有33名填写者占总比9.1%的人数表示一般,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仅有4名填写者占总比1.1%的人数表示老年人说话嗦,不令人喜欢。这项数据是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基础所在。

填写人对老年人的划分定义:基本为60岁以上

本次问卷的最终数据显示填写者中,有38名填写者占总比10.4%的人数认为老年人的定位为50岁及以上,有198名填写者占总比54.4%%的人数表示认为老年人的定位为60岁及以上,有100名填写者占总比27.5%的人数表示认为老年人的定位为65岁及以上,有28填写者占总比7.7%的人数表示认为老年人的定位为70岁及以上。

2.3.3问卷统计结果交叉分析及模型建立:

一、最受到问卷填写者接受的服务模式与培训机制:学校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培训后一对一服务以及在学校经社区工作人员教学后多对一为老人服务

经处理后的数据显示:问卷填写者最能够接受的服务模式为学校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培训后一对一的服务以及在学校经社区工作人员教学后多对一为老人服务,分别占比55.17%及45.21%,经过对数据分析和对部分受访者(本校大学生)的问询后得出,大学生希望服务前培训的环节能够在校园内进行,多数学生表示这种情况下能大致对服务内容以及所尽职责有所了解,方便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进入社区实地开展助老服务,节约了各方的时间成本,便于机制的健康运行。在校园内由于时间调控较为灵活、地点场所问题较易解决,成为大学生普遍接受的培训场所。培训方式上,意愿主要集中在学校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可以以建立选修课“校外课堂”给予人文社科类学分奖励的方式或者与现有公益类社团合作,将重点放在无偿公益方面。在调研工作中,上海海洋大学校级社团“微爱公益社”给予大力帮助,提供了历来活动的相关详细记录,由记录资料我们总结出现有社团的利弊:其优点在于组织者和参与者均为在校大学生,协调和交流沟通较为便利,同时无需固定场所、主要通过微信、qq方式线上组织活动;缺点则是大学生缺乏社会资源、工作范围划分不明确、信息对称程度差,这也为建立更完备的可复制运行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二、问卷填写者对老年人的看法以及自身定位:大多认为老年人易于亲近,将自身定位于解决其他社区养老服务形式的辅助补充

经处理后的数据显示:填写者多数将大学生定位为其他养老服务机构的辅助,所能提供的是必要的基本帮助以及协助解决老年人心理方面孤独的问题。这与目前养老市场上的现况也大致吻合,现有家政服务机构、社区相关部门只能解决老年人最基本的需要,而忽视了他们的精神层面,而从事这一行业的现有人员的范围主要是下岗再就业职工以及进城务工的大龄女性,普遍素质较低,造成了老年人缺乏心理关怀,物质与精神的受关怀程度严重不匹配,甚至出现部分职员耐心与职业素养,对其所服务的老年人言行不够尊重。而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则恰好能够解决这一痛点,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更好的耐心,同时大学生所具有的技能如歌咏、舞蹈、各类乐器等,都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大学生也会为所行的善举感到满足,从而实现双赢。

三、参加过志愿服务的问卷填写者的参加原因及与之的具体收获:主要旨在体验生活,最直观明显收获为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参与问卷填写的大学生群体中,共有202人表示参加过养老相关的志愿服务,占总人数的55.6%,其余填写者表示尚未参加过。大学生中约有占一半的人参与过社区养老服务,在实地采访归纳之后,大部分参与者是初高中时期学校组织的节日、假日敬老服务,此种情况下,学生密集扎堆为老人服务,不仅有缺乏管理组织疏松会导致的隐患,在节假日浪潮之后,老年人会有更大的心理落差,因此这种模式会对有效的长期机制建设产生负面效应。而实际上大学生有相当的意愿参与到类似社区养老模式的尊老敬老服务中去,可以体验生活增添阅历,社会责任感与交际能力得到提高,眼界与见识可以拓宽。而对于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类的学生,也为他们提前熟悉未来工作模式与环境,兼顾生理与心理上的锻炼,具有重大意义。这于社会于学生本身都是节约人力资源、提升效率效果的良好方式。

3 未来可行模式及保障机制的具体构成

3.1 模式构成

3.1.1高校层面的模式建立

高校在大学生社区养老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应该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高校应设置关于社区服务的实践课程,教授关于养老服务的有关知识,以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将课程有关学分以及志愿者活动纳入社会实践相关课程的学分中,鼓励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老年人的方式参与社会实践。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与附近社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大学生的为老服务实践搭建良好平台,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区养老志愿服务中,同r,学校可为参与学生志愿者提供一定的资金和物质支持,从而更利于学生开展相关活动。

一些所学习专业与老人需求密切的学生,在实践性为老服务中表现得更为良好,如医护、美发、烹饪等专业,较为易于开展为老服务,同时收获更好的服务效果。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所学专业与老人需求的联系并不十分密切的学生不适合参与为老服务,实际状况显示,只要是具有志愿服务精神以及服务热情的大学生,在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都可发挥重要作用。[7]学生参与社区养老志愿者服务时,可通过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对每位志愿者参与活动进行登记注册,发放志愿者证,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志愿者组织应定期上门评估学生的志愿者活动,起到监督作用,并可做到以老人为本,及时了解到老年人的需求,不定期创新、改变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使志愿者活动能够切实满足老人的实际需要。

3.1.2推广“虚拟货币”的制度

大学生可建立“虚拟货币”的账户,用于存储志愿者服务所得的“虚拟货币”,通过计算志愿者服务的时间来决定对志愿者个人发放“虚拟货币”的数量。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所得的“虚拟货币”自己的账户中。“虚拟货币”主要有两个用途:(1)志愿者可以将自己的货币用于换取不在自己身边的长辈由当地大学生或者其他服务人员提供的服务时间,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2)大学生也可以将“虚拟货币”用于货币的投资理财,通过获得的固定收益赚取生活费,减轻家人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理财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全方面素质发展和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

3.2 机制建立

完善机制的建立,使得大学生志愿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不只是短期集中的活动,而是形成一个能够一直循环往复的体系,在大学生结束学业成为社会人之后,仍有便利条件助力,将参与尊老敬老的习惯延续下去,进一步上升至社会层面,则能够培养尊老敬老的大环境,也需要深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老年人群体对养老服务的差异化需求,以便为养老服务的多元化、差异化供给和实现各类服务设施的科学配置提供依据。这样方能够促进一个长效机制的形成与后续发展。

3.2.1政府政策的保障

在多数发达国家,养老制度较为完善,政府基本上选择以宏观角度对于养老服务法规体系进行建设,推进整体养老保障事业更为法制、规范化。目前社区养老的政策方向问题主要体现在养老用地的拓宽、社会资源的利用、社区养老服务补贴监管和从业资格审核方面,适用于各级党委、团中央组织敬老活动进行养老培训的政策性文件的下达也应紧跟社区、大学校方需求。

3.2.2推行服务认证制

认证制不仅仅面向基本的服务者,而是包括对被服务的老年人在内的双向认证机制,大学生需提供在读证明及有关证件的复印件或照片以及填写基本信息,而对于老人,则分为是否购买保险,所需要的差异化服务类型,同时推行身体状况评级制度,免去大学生志愿参与服务的后顾之忧。

3.2.3其他机构的保障

其他社会公益性养老组织例如各区县敬老爱老服务队、各类NGO组织等,大学生与这些富有经验的组织对接并接受培训,可以更好地参与到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第一线,并在进入脱离大学环境转而进入社会后也能够继续投身于志愿服务。

参考文献

[1]邢学亮,汪莹. 老年心理问题与社区老年心理服务.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1): p. 60-63.

[2]王志宝,孙铁山,李国平. 近2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 人口研究, 2013(01): p. 66-77.

[3]李春玉,刘姝,陈宏吉. 试论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和发展方向. 护理学杂志, 2014(03): p. 1-3.

[4]李海峰,陈天勇. 老年社会功能与主观幸福感. 心理科学进展, 2009(04): p. 759-765.

[5]王亚柯,王宾,韩冰洁,高云. 我国养老保障水平差异研究――基于替代率与相对水平的比较分析. 管理世界, 2013(08): p. 109-117.

[6]陈友华,吴凯. 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市为例. 人口学刊, 2008(01): p. 42-48.

[7]魏彤儒,郭牧琦. 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路径探究.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2): p. 59-64.

作者简介

文泓翔(1995-),男,经济管理学院2014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

李明见(1995-),男,经济管理学院2014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

龚雪玲(1996-),女,经济管理学院2014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