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教育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教育特点

篇1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新生;学生特点;入学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04-0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入学新生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有效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入学教育质量,将新生入学教育做成一个持续的、分阶段的、按步骤实施的教育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自己入学后的自我感知和引导教育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校,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奠定大学学业收获的根基,而这个过程要贯穿于大学第一学年。

一、“90后”学生的特点

(一)思想积极上进,但意志薄弱

当代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上的各种文化思想、不同价值观念冲击着他们自身的理念和价值观。同时,他们大学之前的学习缺少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全面了解,这使得他们具体行动的能力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不稳定,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等,在实际行动中有时不能正确地判断相关问题。

(二)追逐世界潮流,但责任感淡薄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潮流的追随者,具有强烈的求新意识,推崇变革创新,在他们身上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但同时,很多学生对待事物的态度过于现实甚至偏向功利,一些学生仅把学习的目的定位在将来拥有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上,很多事情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重视个人利益,忽略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乐于参与实践,但判断能力差

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善于尝试的群体,他们向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生活,但同时他们却涉世不深,没有经验。因此在面对众多选择时,他们往往难辩好坏,不分真伪,很多事情都会去尝试。另外,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也经常简单化、片面化。

(四)自尊心强,但心理调节能力不足

当代大学生都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渴望摆脱束缚,有很强的自尊心,习惯以批评的态度对待问题。但他们却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不足,当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二、新生入学后面临的困难

(一)生活环境变化与人际交往困难

新生入学后会进入新的环境,这时候,一方面新生自身想融入环境而表现出强烈的交往意愿,另一方面自己高高在上的自尊心,加之之前家庭教育没有给予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使得其不能主动结交朋友,从而阻碍了彼此的交流,导致了孤独感的出现,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心理。其次,互联网的普及让学生可以通过一个移动终端设备,比如手机、平板电脑来更加容易地跟世界沟通。一方面获取信息资源更方便,甚至通过社交软件可以很容易跟周围的人甚至千里之外的人进行交谈。另一方面,学生的沟通不是通过传统的媒介来开展的,所有的语言文字表达只有统一的符号,缺少了情感、神情的沟通,不利于学生在真正社会中成长。

(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很多新生将大学想象的过于完美,进入现实的大学以后,却发现与理想的差距很大。有些学生因为高考的失误而与理想的学府失之交臂;有些学生所选择的专业与想象不符而存有失望。这些新生无法调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将打击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严重影响他们在校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失去以前积极进取的心态,变得怨天尤人、碌碌无为。

(三)不适应大学教学和学习方式

大学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多,每学期都在不断变化着多门课程,同时课程大多是大班上课,课程多、进度快、讲课粗略的教学方式使很多学生都不能适应。而且,许多学生习惯了中学时的“填鸭”教育,不能主动钻研、分析书本内容,更不懂如何自主查找资料、动手实践,将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而当老师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新生往往变得无所适从,迫于学习压力而陷于苦读书的境地。

三、入学教育对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坚持网络的益处扩散和行为纠偏,努力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育与服务相结合、防范与治理相结合的体系,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通过辅导员博客、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发表正能量言论,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能够及时抛出正义观点,引发学生自主参与讨论,起到方向引领作用,使他们能够认清国家前途命运,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和信念。

(二)校史、校风教育

校史、校风教育是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轨迹,认识到各项优良传统以及建校以来的各项成绩、荣誉,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专业认同感,将他们融入到学校特有的风格中。通过校史教育使新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校情、概况、教学科研实力、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学校的培养人才目标及学校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前景。通过校史、校风的教育增强学生们对学校的认同和热爱,从而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上进心。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对新生的四年大学生活以至今后的人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他们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将来的职业适合种类,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了解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要做好的各项准备,《职业生涯规划》能让新生深切感受到就业、择业区别,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这样就使新生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更有针对性。

四、入学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严格规章制度

新生入校后,学校虽然为他们安排了专门的学习时间,讲解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但是,一方面学生对学校情况不熟悉,另一方面各项规章制度相关条款众多,学生不能有效牢记所有的内容。因此在平常的生活中,应该利用点滴的具体事例对相关条款进行指导和分析,使新生能够真正理解并正确运用。同时,应该严格按照学校的制度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形成良好的为人做事风气,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为今后四年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确立学习的中心地位

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各种社团活动、课余兼职、知识讲座、资格认证等种类繁多的内容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拓展空间去充实自己和锻炼自己。但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生入学时虽然面对众多的活动内容,但学习始终是不可动摇的中心主题。应该通过学生集体自习、学习经验交流、中期考试、个别谈话等形式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形成学习氛围,固化学习习惯。

(三)注重班级凝聚力

班级建设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仍旧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项学习、活动仍旧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进行。实践证明:在团结、学风浓重的班级中,学生们能够拥有归属感,开朗、积极等各方面优秀的学生较多。因此,在新生入学时,就应该组织他们熟悉班级同学,建立班级意识,带领他们尽快形成有各自特点的、具有凝聚力的班级体。

以上就是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对高校新生的特点和由此引出的对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些见解。新生入学教育对学生四年大学生活乃至今后人生都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以认真、负责、热爱学生的态度去引导学生更积极、健康、充实地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培养出更多可靠、顶用、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包丽颖.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有关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17(2):130-132.

[2]张小姣.高校新生的心理特点及入学教育对策[J].铜凌学院学报,2007.

[3]丰硕,张智昱.高校学生入学教育浅谈[J].广西大学学报,2006.

[4]马援.简议高校新生入学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2003,7(2):6-8.

[5]林焕章,英健文,林良盛.关于构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探讨[J].时代经贸,2008,6(90):49-50.

[6]李荣光,王发棠.浅谈高校新生人学教育问题[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0(1):137-141.

[7]戴宏,朱兴同,谢树林.生涯规划是新生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2):61-62.

篇2

关键词:互联网+ ;政工思想;工作要点

十以来,在讲话中指出,互联网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必须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互联网+”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实践的成果,它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在新时期,更要以互联网+为载体,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一、完善制度,融入互联网+思想政治方法

互联网+传统产业,引发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必然会带来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提升。互联网市场规模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必然引起对制度创新的需求。实施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能使企业管理者主动利用新媒体、搭建起与职工沟通的桥梁。互联网具有环境虚拟性和角色虚拟性特点,它便于行为者在网上吐露真实信息,许多是现实生活中难以暴露、吐露的真情实感,利用虚拟的网络平台,就可以非常直接和比较可靠的了解企业职工思想状况。

二、增强管理,提高互联网+思想政治应用

虚拟化网j应用正在走向扁平化。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扁平化的思维,只有敢于直面社会热点、舆论焦点,真实反映民情民意,及时回应职工关切,积极影响引导舆论,才能推动现实问题解决,消解诱发矛盾的负面因素,聚集推动发展的正能量。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不断倡导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精简、扁平、网络化、有弹性、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创新的组织,可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效能最大化。

三、转变沟通,促进互联网+思想政治协同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很强的历史责任感,着眼网络化发展的新要求,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增加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招聘比例,加强对行政管理人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力争把思想政治工作者培养成既是政工师又是经济师的“双师型”复合人才。宣传部门要善于同信息部门、生产部门进行横向联合,只有实施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创新,不断开发新平台,才能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使思想政治工作效能不断向精确、实时、快捷、{效转变。

四、网上教育,平衡互联网+思想政治关系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双方是一种事实上不平等的“垂直型”关系。由于受“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由于长期以来,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教育执行者往往自居于“教师”、“领导”、“家长”等“优势”和“主导”的位置,教育活动是单向式的灌输和施与,这种僵化的、与人本精神相抵触的做法显然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入了误区。互联网是一种崭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文化现象,虚拟环境、平等交往、大众参与是它的基本特征。互联网消除或模糊了现实人际交往中职业、年龄、职务等自然的和社会的种种差别,使人际关系平面化、单一化,真正实现了平等。另外,互联网文化是多元的,它的分享具有强烈的大众参与、自主选择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只能是平等型,在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真正实现了平等,建立在师生、长幼、上下等垂直型角色关系上的教育在网上很难有生存空间。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掌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特点,以平等交往的心态和“网友”的角色身份积极参与网上教育。

五、网络互动,拓展互联网+思想政治领域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毕竟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其互动性的特点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及时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注重以人为本,互相交流,讲究工作的艺术性,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进人网络。比如,设立网上交谈室或网上论坛与企业职工交流思想,发表正确的思想和见解,解答企业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电子信箱为企业职工提供专门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面教育,提{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

六、加强监督,确保互联网+思想政治落实到位

互联网信息时代,工作方法要创新。利用互联网+进行企业政工思政教育工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不断的努力坚持的。因而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要加大监督的力度,要时刻的保障企业思政工作的积极性,避免在教育工作中出现任何的纰漏。

[参考文献]

[1] 杜向荣,胡明,张寰.从“企业+互联网”到“互联 网+企业” [J].管理纵横,2015(36).

[2] 王新.“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研究[U].管理观察,2015(11).

[3] 李长恩.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篇3

 

关键词:山区 农村 互联网 社会道德

互联网正以很快的速度在我国农村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2007年底,农村网民数量己经达到5262万人,其中新增网民2917万,年增长率达到127.7%。据笔者实地调查,即使山区农村的经济和地理条件很差,互联网的普及速度也是比较快的。而互联网在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影响也日渐突出,并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

一、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影响的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看,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几个主要特点:

    (一)初期性

    互联网对山区农村来说,由于普及率还相当低,因而影响面较小。在道德方面,人们主要是看到了对青少年的影响,而较少看到对成年人的影响。从区域上看,目前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心及周边少数农户,其他未开通互联网的农村基本上处于隔离状态。在农民外出打工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留守人口,特别是留守儿童,通过进城或到乡镇中心上网与农民工联络。显然,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非主流性

    从有关调查情况看,目前山区农村的主流媒体是电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取得了较大进展,部分村已经开通电话和有线电视,没有有线电视的村,用上了卫星电视接收装置。人们在劳动之余主要通过电视了解外界信息。此外,农民工外出打工本身也是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一些现代道德观念通过电视和外出打工经历逐渐传入山区农村。相比之下,互联网还是非主流的影响途径。

    (三)正负混合性

    人们经常将互联网比作双刃剑,就是说它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在山区农村,网络开始应用到课堂教学、远程教育、课外阅读等教育活动以及农村基层行政工作中,在义务教育、继续教育和民主法制观念的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一些青少年在课外上网,以网络游戏为主,既耽误了学业,又朝着网瘾发展,进而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如言语粗鲁、顶撞师长,产生心理障碍或疾病,乃至出现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和学校是否进行教育引导以及教育引导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受网络影响的性质。

    (四)产生更大影响的潜在性

    一般而言,今天的山区农村青少年中,有较大部分将成为未来的农民,他们现在受到的来自互联网的影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农村人口的道德价值观念.一些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树立起来的道德观念,在互联网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下,迅速地被消解或否定,形成青少年道德信仰危机,如暴力游戏导致的青少年暴力倾向、网络黄和视频导致的青少年性早熟和性犯罪倾向、网络诈骗现象导致的青少年诚信意识淡化等等。

    (五)应对措施的不成熟性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在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方面一般都持大力支持的态度,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各地党政部门都启动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等,并以新农村建设试点为依托尝试了一些利用互联网对广大农民开展教育的做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客观地说,当前应对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影响的措施还很不成熟。这主要表现在山区农村各类人口对互联网的认识模糊和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的力度不大。山区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很不充分,有的没有看到互联网的经济价值,有的根本不了解互联网为何物,有的则简单地将互联网看做洪水猛兽。而山区农村青少年要么缺乏互联网知识,要么只看到互联网的娱乐功能,只有少数受到了学校或家长的教育引导而将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文化监察大队等机构权力有限,人员不足,经费不足,技术条件有限,难以贯彻有关管理制度。

    二、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应对互联网影响的对策

    在充分认识互联网对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将应对互联网影响作为山区农村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价值,积极建设山区新农村道德价值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媒介宣传教育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在山区农村的普及是必然趋势,一味拒绝和隔离互联网并不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长久之计。因此,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就是要让广大山区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利与弊。有的农民通过电视等渠道间接地了解到互联网的有关情况,但往往只有两个事实在他们头脑中产生了深刻印象。一个事实是,有的农民利用互联网获得了经济效益;另一个事实是,许多青少年上网导致学业无成或道德败坏。从笔者的调查情况看,许多山区农民对有网瘾的子女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要么因高压控制而导致激烈冲突,要么因自由放任而导致青少年网民越走越远,成为互联网消极作用的产品。可见,教育广大山区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作用是解决青少年网民道德教育难题的关键。由于山区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低,很难从切身体验中掌握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的方法,所以只能通过电视等现有主流媒介教育他们如何认识互联网,如何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此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先期受益者的积极性和示范作用,做好互联网推广过程中的网络道德教育

篇4

关键词:“互联网+”;新型农民;创业教育

一、新型农民工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民工对政府开办的创业培训并不感兴趣,培训内容以经营管理层面的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较差,政府创业培训往往是为完成任务而培训且目标单一,与农民工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创业是有风险的,很多农民工是初次创业,对创业风险准备不够充分,对风险估计不足,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在创业和就业之间犹豫不决。由于农民工长期处于低端工作岗位,因此,他们参加创业培训更多地关注初级操作技能,他们很多知识都是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的,他们更关注就业教育,对创业培训教育并没有那么重视。年龄在25-35岁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创业愿望,对新生事物,特别是对互联网知识比较感兴趣,这种创业意识对创业者来说是一种宝贵财富。因此,需借助互联网,加强对农民工创业知识培训,培育农民工开拓创新能力和把握市场信息能力,但目前的创业知识培训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创业教育需要不间断进行,需在一段时间内多次强化培训,培训时间需要满足要求。然而,由于经费问题和农民工自身比较看重眼前利益等原因,大部分参加创业培训的农民工仅参加过一次培训,培训时间较短。培训机构对于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提供帮助,培训缺乏连续性。创业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农民工多样化需求。课堂教学没有针对性,创业教育涉及农业、教育、劳动和乡镇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且单个部门的资源有限,未能对多个部门资源进行整合。创业需要对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等各方资源进行整合,然而,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规划,相关部门各自为战,没有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农民工创业教育进行统一指导和培训,加上农民工手里没有项目和信息平台,以至于农民工在创业方向上很迷惑。政府在农民工创业方面的导向出现错误,政府部门往往急功近利,注重眼前利益,希望农民工能做大、做强,成为农民企业家。因而,培训也陷入精英教育误区。农民工创业教育需要有相应的教育基地,但目前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不强,场地等教育基础设施不全,纯粹针对农民创业教育基地非常少。

二、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民创业教育ST分析

(一)基于“互联网+”对新型农民创业教育的优势(S)分析

1.及时有效对创业需求做出客观分析

把创业信息及时、有效地通过互联网出来,农民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网上有针对性地查询收集产品信息,比如,产品价格、产销走势以及所需技术等信息,互联网可以使农民主动地获取相关信息,减少创业的盲目性。同时,农民自身的创业需求信息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表达出来,借助互联网农民工可以快速把握自身需要的商机。商机和其他创业信息有助于农民工对创业是否可行进行全面分析,使整个创业项目更具有前瞻性。农民创业信息主要集中在产品供求关系和生产该产品所需的实用技术这两个方面,体现农民工对创业信息需求的针对性,而互联网恰好能满足农民工这一需求。借助互联网农民工可以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多渠道反映市场供需情况,以此解决创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传统获取创业信息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人际关系传播;二是政府机构相关信息。前一种传播信息渠道主要受到个人人际范围影响,真实性和可靠性也受到影响,并且具有不稳定性;后一种传播渠道的速度较慢,信息相对于市场变化显得滞后。

2.基于“互联网+”的创业教育能有效打破时间、地点限制,方便交流

创业教育是个持续过程,需要对创业教育持续跟踪才能有效解决农民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创业教育质量,提高农民创业热情,发挥创业吸收劳动力的作用。传统创业教育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想创业的农民不能随时参与创业教育活动,只能寄希望于政府能多举办几次创业教育培训、延长培训时间以及对创业教育培训后的后续指导。借助互联网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实时性和随时性的特点,既打破教与学受到的时空限制,也使得后续交流指导有了保障。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与专家进行交流,专家通过互联网对农民进行创业前、创业中的各项指导服务,及时解决农民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农民通过互联网实时关注产品市场行情,从而对创业生产决策进行策划,并通过与其他农民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创业。

3.借助互联网整合农村市场,拓宽创业教育范围

面对广大农村市场,农民对整个市场信息把控不完全,需要进行整合,而各个地方的农村市场主体需求是不同的,具有阶段性和个性化特点,因此,借助互联网整合农村市场相关资源,通过对当地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相关信息主动搜集,完善创业信息搜集和渠道,只有农业信息规范、标准,才能对农民需求做出正确分析,从而筛选出符合当地特色的创业信息供创业者选择,并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流动机制。“借助互联网对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功能,创业教育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都能通过互联网实现,形成信息收集和制度,为农民创业提供有效信息服务,并加强引导服务,从而拓展创业教育范围”。

(二)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民创业教育的劣势(T)分析

1.借助互联网对农民创业教育受到地域限制

在前文所说的借助互联网可以打破创业教育的地域限制主要是从后续跟踪指导的角度来论述的。而这里所说的地域限制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对农民创业教育受到网络硬软件水平影响。借助互联网对农民实施创业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实现网络“村村通”。但这对我国很多没有通网络的贫困地区来说,想借助互联网对农民创业教育受到地域限制。在同一地区,创业教育也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创业教育大多针对城市人口,对农民工就业培训已经较少,针对农民工创业培训更为薄弱,以至于农民创业培训经费明显不足,进而导致农民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和培训手段都跟不上需求。不同地区,创业教育的经费、师资、创业信息等不同,造成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创业教育环境差,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网络覆盖率还有待提高。

2.借助互联网对农民进行创业教育需要一些辅助方式

借助互联网对农民进行创业教育的前提是受教农民都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但农民的信息素养往往不够,这种完全脱离传统课堂形式的教育对农民有一定难度。所以,借助互联网开展创业教育不仅需要网络覆盖率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这需要一定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需要传统授课方式辅助创业教育,传统授课方式有着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因此,通过面授方式让农民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技能,促进其在互联网环境下自主学习。

3.借助互联网开展创业教育缺乏激励和监督机制

传统方式对农民开展创业培训主要选择在农闲时,以集中培训为主。但由于现实原因,农民基本上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农民的流动性增强,愿意接受创业教育往往也是因为正在从事某项工作,但时间上无法保证,由于自身各种原因往往不能完整地接受创业教育,因而无法保证创业教育质量。借助互联网开展创业教育有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但需要将创业教育与激励和监督教育相结合。需要设计和实施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农民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同时,承担农民创业教育的培训机构也需要有较大灵活性,设计出更接近农村实际的培训机制。

三、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民创业教育发展模型

(一)构建农民创业教育发展模型的前置条件及相关要素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不断深化推进,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很多家庭已经有互联网接入,为广大想创业的农民提供技术保障。农远工程项目使得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作为新型农民有了市场意识,也有了通过网络来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意识,逐步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以上条件是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创业教育发展的前置条件。在前置条件得以满足的条件下,互联网视角下的农民创业教育模型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信息资源的获取;二是信息资源交流;三是根据获取的资源和交流信息进行在线学习;四是对学习过程的反馈评价。基于“互联网+”的创业教育模型有三个主体:一是新型农民;二是互联网;三是创业教育专家。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农民具备创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创业者创业需求。模型中的新型农民主体主要是指接受过基础教育的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和城市返乡农民工以及农村其他剩余劳动力。创业教育专家主要指高校教师、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及已经创业成功的农民,主要是对创业教育过程进行指导,对创业教育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完善创业教育过程,促进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创业教育四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整体的创业教育过程,农民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自主学习,并与专家相互交流,得到专家的反馈后再次学习。在前文已经分析到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模型需考虑面授辅导、广播电视等多种辅助教育手段来保障创业教育得以实施。

(二)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民创业教育模型的阐释

1.新型农民通过互联网信息进行自主学习

网络信息资源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教育必备资源,这些可以自由获取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将被学习者主动获取。农民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及时、全面特点,获取产品供求信息并结合自身所掌握的资源和兴趣筛选符合自身需要的创业信息,这些最新市场资讯、行业创业信息,让农民及时准确了解市场情况,满足个性创业需求,减少创业风险。农民在利用互联网获取相关创业信息后,便进入自主学习环节。农民利用互联网平台自主地接收信息进行学习,与传统自主学习相比,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是一种手段。互联网为农民学习提供符合本地创业特色的教程、多媒体、视频等形象、生动的创业信息资源,让农民能掌握每一次学习内容,把握学习重难点。“农民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查看课件等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并通过网络资源的及时性实现同步学习,使学习更加灵活和自主”。农民在学到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2.新型农民借助互联网与专家和他人进行异地交流

农民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对于互联网视角下的创业教育至关重要。互联网的实时性使教学突破时空限制,促使创业教育后续跟踪更有保障。创业教育模型设置交流信息平台为农民与专家交流提供条件,帮助农民及时解决农民在学习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农民利用互联网平台与专家进行异地交流方式分为实时和非实时。实时交流指农民随时提问,专家及时做出相应的回答;非实时交流是指农民提出问题后,专家集中时间给予回答。专家在回答农民遇到的问题除了直接解答,还可以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利用互联网建立论坛,让农民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论坛中,等待他人和专家回复,方便对问题长期深入地探讨。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教育,方便农民之间相互交流,互联网为农民之间相互交流提供协作平台。农民之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之间借助互联网提供的文本、视频传输与共享等形式多样协作方式,共同学习、群体沟通,以团体成员角色开展多项交流,比如,农民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创业成功经验,以此提高农民自身的生产经营水平。

3.专家借助互联网对农民创业学习效果进行反馈评价

反馈和评价具有导向功能,通过对参与者的反馈和评价可以促进参与者改进活动设置。通过反馈评价功能促进农民反思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改善网络环境,从而促进农民自主学习。在整个反馈评价过程中,专家是主导。首先,专家对农民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并对问题进行分类反馈给农民,为农民提供更为全面的供求信息,利用互联网对农民评价反馈功能设置,优化互联网对创业信息分类管理,促进创业教育资源更新,及时更新市场咨询,进而优化互联网服务。通过互联网评价及反馈功能促进创业教育更能接近当地农民生产经营活动,推动农业信息标准化发展,并结合各地特色信息为农民创业服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创业教育机制。

4.利用其他手段辅助互联网创业教育

“互联网+教育”对于促进教育,特别是创业教育发展有着巨大优势。但传统教学仍然有着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于信息素养不高的农民来说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为此,通过农村以及普及的广播、电视作为创业教育的补充,非常适合农村创业教育实际情况。对于想获取一技之长的农民来说,传统广播、电视教育以及面授教育更具有优势。因此,在一些条件成熟地区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实施创业教育;但在我国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以及不能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教育的农村地区,可以通过传统教育方式引导农民认识互联网,并学习使用互联网。

作者:张理晖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彭希林.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8.

[2]张秀华,张秀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教育与培训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6):168-169.

篇5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思政政治

如今,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高度普及,我们已经正式步入到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的基础性工作,面对互联网时代提出的巨大挑战,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高校发展需求。如何将互联网作为载体,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成为高校改革亟待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人们生活和工作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高校思政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详细来说,互联网自身具有的开放性、便利性,促使很多学生都能够即时获取外部信息,更加强调自身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师一味传授知识,学生将会产生怀疑,影响教师权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愿意进行自主学习,且与教师保持平等关系。而教师受到家庭、工作压力的影响,对互联网接受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另外,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新媒体,具有信息传递、交互快等特点,促使大学生更为直接地接触外部世界。由于缺少科学评判标准和理论指导,极易形成错误的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1.革新传统观念

互联网时代下,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师要接受新媒体,及时适应新特点。传统教学模式,高校思政教育主导者是教师,教师将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道德经过严格的筛选后,按照教学计划传输给大学生,内化学生思想当中,逐渐影响学生行为。而新时期下,学生自主学习占据主流趋势,且在网络平等意识影响下,单向灌输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及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借助3G工具图文并茂等特点,构建良好的互动模式,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内涵,激发高校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随时随地掌握学生们心理要求,采取主动式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内心产生的疑惑,帮助学生科学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的各类信息。

2.学习新技术

教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互联网时代下,教师要明确自身具有的示范作用。在工作中,重新审视互联网给思政教育工作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同时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高校学生的教育,还应坚持合理原则,明确教育目标,以此提高工作有效性。实践过程中,高校领导应组织教师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活动形式与内容,占据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顺应时展趋势,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3.强化网络管理

互联网时代下,我们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给自身带来的便利。但是面对海量信息,我们也要积极应对伦理、法律等诸多问题。因此,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站的构建,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促使各个部门相互合作和沟通,形成合力,为学生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不断优化网络环境。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外部监督与内部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支持。高校还应打造一支高素质思政教育队伍,确保教师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开放的思维方式,促使自身能够在良莠不齐的数据海洋当中,能够明辨是非,进而更好落实对高校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4.充分利用网络开放特点

如今,互联网环境中,各类论坛为大家畅所欲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这其中不乏包括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高校应将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领域。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特点,吸引学生利用理性客观思维对待事物,分析社会各类事件,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互联网时代下,教师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教学方式,应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学会倾听,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学生更多帮助和支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另外,高校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信息的相关性研究,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积极创新不同的工作方法。如通过分析学生校园卡消费记录,掌握学生经济状况,并针对一些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生活补助及勤工俭学的机会等,解决学生困难,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另外,还可以对近年来人才招聘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岗位需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学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应明确认识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树立数据意识,掌握科学分析方法,加大对数据信息的利用率,在实践中逐渐掌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规律,加快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及进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成为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1],王艳杰.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

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互联网背景;德育教学;对策

在教育体系中,相比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与其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可将其视为普通高中教育的补充,主要体现其就业为向导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的性质。随着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中职教育的每个角落,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学习生活的转变必将给中职德育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同时,也为中职德育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

一、中职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想要利用网络对有效信息进行重点分析,就必须具备较高的媒体素养。中职院校应该通过必要的讲座或者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媒体评判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加强学生利用互联网等虚拟媒体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抵抗信息污染的自制力,对于自我的互联网应用进行管理,并能更好地利用相应的互联网信息,提高对于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帮助中职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了解社会。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信息化变革

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育是重要的内容。中等职业学校要想应用互联网来有效开展德育教学,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学校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于原有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比如,通过网站、微博以及微信等媒体技术,确保网络课程新平台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的作用,有效转变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的方式。比如,学生、教师能保证在平台上进行实时互动,探讨社会热点问题,主动向教师进行提问,并将德育教育内容进行传递,使学校德育信息化进一步完善。第二,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有效改变传统的教学工具,通过视频技术,对原有的枯燥的德育课堂素材进行重新设计,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生动、直观地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能实现人生观教育和理论知识学习的结合。学校应重视德育教师培训工作,保证教学服务中新技术的应用,顺利开展相关的德育教育工作。第三,构建德育课程专门网站,帮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从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出发来进行网站设置,结合学生需求,切实解决中职学生在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四,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的网络设备为中职学生提供良好的使用互联网的场所。学校应该采取措施保证各种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同时,应重视互联网中的局域网信息安全相关问题,保证学校互联网资源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正确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第五,重视把德育课堂延伸到网络世界,通过人人网、豆瓣网等社交网络,进一步开展合理化的德育工作,突出学生具有较强的互动学习的特点,使得德育课程的有效性进一步提升,学生获得较强的交际能力。

篇7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137-03

一、互联网教育行业的细分与优势

(一)互联网教育行业的细分

互联网教育是一种运用网络、多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互动的新型教育方式。互联网教育由计算机及基础网络设施、教师、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学习者等基本要素构成,也称为“在线教育”。可以从两个维度对互联网教育行业进行划分,一个是根据用户年龄层将在线教育细分领域分为五种,第二个是根据内容进行划分。见图1。

图1 互联网教育行业细分领域

(二)互联网教育行业的优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教育企业的形式、内容都越来越丰富,且互联网教育逐渐显现出优于传统教育的特点,分别是:

(1)突破时空限制;

(2)使学习变得轻松,真正能实现有问必答;

(3)方便高效便携;

(4)教育的质量和水准都有所提升。

基于这些优势,互联网教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愿意尝试这种新型学习方式。

二、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互联网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历经十几年时间发展到现在可以划为第四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网校形式的互联网教育,即以网络为介质的远程教育平台,将师资力量用互联网手段分享。一部分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的网校如四中网校,还有一部分是1999―2000年左右,传统培训学校转战线上,如新东方网校等等。同时,线下培训机构开始快速发展,如学而思、学大教育,等等。

第二个阶段:2006―2010年期间,出现了以新东方为首的一波赴美上市的,但整个在线教育行业仍处于发展缓慢的时期。到2012年,美国MOOC、可汗学院开始流行,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新兴互联网教育企业开始进入市场。

第三个阶段:2013年开始,我国互联网教育事业爆发,在线教育呈现井喷式增长,资本市场投资火热,形式、内容也呈现多样化形态,有行业人士把这个阶段定为互联网教育的新元年。

第四个阶段:2015―2016年,国家教育政策的放宽导致赴美潮流开始减弱,很多公司选择回归国内A股。同时,还有上市公司大量收购和并购,很多教育机构挂牌新三板,众多新兴在线教育机构出现。

从以上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前期互联网教育发展缓慢是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发展即互联网、电脑等技术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从终端用户来讲,还未形成接受线上教育的习惯,且有些人对网上授课还不信任,加上付费意识还没有养成,导致发展缓慢。

三、互联网教育发展现状

(一)市场规模

中国教育产业正迈入“黄金时代”,整体行业规模和市场活跃度都处于扩张阶段。2015年,中国教育产业的总体规模为1.6万亿元,预期至2020年这个数字将增长至近3万亿元,并实现12.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015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 111亿元人民币,2010―2015年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2.9%,预计2018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2 680亿元人民币。未来几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将保持这个增长率继续稳步发展,特别是培训领域,包括早教、K12培训以及职业培训,都将成为未来的主力增长点。见图2。

图2 2016―2018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预测

(二)对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AMC模型的分析

目前,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百花争鸣,细分领域众多且发展阶段差异化明显,整个互联网教育市场基本处于探索和市场启动期,且广受社会各界关注。见图3。

图3 2015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AMC模型

1.探索期

目前,兴趣教育、留学教育、学前教育处于探索期,创新型厂商不断出现,资本市场长期关注,市场缓慢进入培育期,商业模式尚不清晰。

兴趣教育:初创阶段企业占主流,产品呈现多样化形态,涉猎范围广泛,属于非刚需性的慢热细分领域;用户市场处于萌芽培育期,尚未形成良性的盈利模式,在互联网上仍处于探索期。

留学教育:潜在用户范围广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线下中介转移线上,同时平台式在线留学机构出现。但各自发展阶段参差不齐,缺乏标准化产品,盈利模式稳定性较缺乏。

学前教育:用户规模在不断扩大,大量厂商及投资方涌入,厂商提供的产品/服务严重同质化,市场竞争激烈;商业模式不清晰,多以融资或并购为主要资金来源,形成规模化市场仍需时日。企业类型主要以创业型企业为主。

2.市场启动期

目前,综合平台、K12教育、外语教育处在市场启动期。产业领域主流厂商逐步确立,成熟的商业模式出现,市场进入快速推广期。

综合平台:现阶段主要由BAT、YY等互联网巨头占据,整体处于启动初期。互联网巨头介入综合平台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投资,为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创业型教育平台出资;二是独立或与其他传统线下教育机构合作,搭建全领域跨度的综合性教育平台。目前尚未找到较清晰的盈利模式。

K12教育:需求旺盛且基本为刚性需求,市场规模巨大并且还在逐步增加。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大多以网校为平台,在线提供教学视频、教辅资料文本等这类产品的盈利模式基本以都是付费购买的模式为主。

外语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刚需性,市场规模巨大,用户需求强烈,产品呈现多样化趋势。大型传统上市教育机构雄霸市场,新兴已获融资的初创企业发展迅速,整个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3.高速发展期

目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处在高速发展期,主流厂商进入IPO阶段,市场规模化增长,产品应用逐步成熟,市场门槛提高。高等教育受到国家政策的壁垒性限制,在教育资源获取以及用户市场方面具有很强的封闭性特征。但在国务院宣布“取消和下放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的行政审批”政策后,这一细分领域将迎来潜力巨大的市场发展。加上从国外引进的MOOC教学模式带动了高等院校以及互联网企业的重视,用户规模正在高速增长。

(三)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在国家政策、市场刚需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互联网职业教育市场潜力巨大。

1.所占市场份额

2016年,中国互联网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在整体互联网教育市场中占30.2%,仅次于高等教育,排名第二。用户参加职业教育目的明确、主动性强、付费意愿高,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外语、 IT、会计等考试和资质类课程受到用户青睐。见图4。

2.互联网职业教育企业类型

互联网职业教育企业可以分为视频/网路课程类、题库类、综合平台类,每个领域都具有相关企业代表,竞争较为激烈。

3.互联网职业教育处于高速发展期

目前,中国互联网职业教育市场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期,以会计考试、 IT技能、外语培训等成熟行业领域的企业领先。BAT主要布局教育平台,优势在于资金雄厚并且本身自带巨大流量,目前处于务实者象限。随着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创新者象限的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投入产出比、加强品牌曝光度等途径向领先者象限转移。见图5。

四、关于互联网教育行业进行创新的建议

(一)实行社区化

互联网教育会改变人们教育和学习的方式,可以将一群兴趣相同的人会聚集在一个社区里,实行以信息交流的方式学习,并且进行知识的分享和传播。

(二)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互联网教育行业要发展得更好,就必须把更多的知识、经验传递给缺乏教学资源的地区,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

(三)广泛运用智能设备

互联网教育行业要广泛运用人工智能、高科技硬件等智能设备,使得线上体验优于线下,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互联网教育的兴起为教育O2O的发展带来机会,把线上和线下资源融合起来,提升教学效率。

(四)运用大数据

互联网教育行业通过运用大数据,可以实现教学模式的改变,比如,基于大数据和云,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进度,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五)使用新技术形态

当投资人厌倦了在线外教、题库、拍照搜题之后,互联网教育行业要发展得更好,必须使用在线一对一教学、机器人教育、3D打印、电子笔、主观题测评等新技术形态。

参考文献:

[1] 吕森林.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研究[J].互联网天地,2016,(4).

[2] 张蕾蕾.互联网教育企业的品牌传播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覆盖到了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方方面面。高校大学生是网络时代忠实的“接触体”,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网络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健康。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然在新时期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开展大学生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如何针对大学生特点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本论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渗透与普及正在改变与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模式,网络教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形成自己突出的特点——多元化与开放化。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有着自己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点,网络教育更能促进他们内心的释放。但网络对教育环境的影响是双面性的,在看到网络给教育带来好处和便利的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危害着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改变着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相关探索,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健全大学生的思想与人格。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诸多优势,可以更大程度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调节机制,从而针性地提出解决方案。1.资源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互联网时代,资源和信息存在网络式的传播与发展,这些资源与信息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丰富多样,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学生现在上网比较方便,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了解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字、图书与视频等资源。此外,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均可以对资源进行编辑与传播,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大学生可以通过远程连接的形式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多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心理教育模式的范畴与内涵。

2.有利于心理健康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不注重人本教育思想,且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比较单一,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多元化与开放化的教育环境。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心理教育的形式与途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型与前瞻性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整体的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模式,例如教育论坛、专家在线咨询、心理健康视频讲解等。这些形式都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此外,这些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有助于快速、便捷地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当然,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性格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与资源进行线上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另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以避开大学生对自己自尊心、自信等因素干扰,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3.突破时空等因素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使用的平台是互联网,基于互联网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时时存在、刻刻存在。这种不受限制于时空因素的教育模式彻底摒除了传统心理教育的缺点,更符合时代的特点,使得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心理健康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灵活。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资源有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从大学生角度讲,不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应不同,学生的基数又很大,要实现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要克服很多困难,操作起来非常不便利。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都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有着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科的发展规模,并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创新,才可以达到目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差异性原则大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心理、思想情况也不尽相同。那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这一发展规律,重视这种特点开展差异性的健康教育,依据不同的个体、不同成长阶段选择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多进行内容上、方法上的灵活运用,注重“人本”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即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要尝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从业者正确看待网络资源与工具,将其视为一种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工具而非目的,在现有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化与多样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形式,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3.人文性原则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服务对象,要关注“大学生”这一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看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过程性,要从深层次挖掘实质,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要融入多种教育元素,加入人文主义情怀,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概念,在倡导这一教育过程的时候,注重与围绕学生主体,挖掘精神方面的内涵,努力提升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对策

1.更新健康教育理念,开辟网络平台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内涵,如人本理念、教育主体主导对象互动理念等。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要努力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与资源,如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学校网站专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子板块,这些行为都可以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提供引导。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更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以促成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养成正确调节心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网路教育观念,正确使用互联网,减少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调研有效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可以引导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依赖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效地进行预测与防治,更顺利地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3.创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增加学生情感体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应依托于学生主体进行,增强互动交流与情感体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传输给学生正确的心理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上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尝试在教学环节中增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中而并非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像与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释放心理的不愉快。

4.传统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各有优点,在现实生活中,不应仅仅使用一种方式,要结合两者的优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更加主动、自觉与大胆地开展相关内容,但其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可以作为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与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沈晓梅.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能量正向转化的教育机制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

[2]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3]邓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0(04)

[4]王丽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14)

[5]崔浩.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

[6]储璧茜,郭峰,沙莹.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策略[J].价值工程.2014(03)

篇9

关键词:“互联网+”;“95后”;思想政治教育;挑战

中D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60-02

一、“互联网+”的相关概念

早在2012年11月的第五届移动博览会开幕大会上“互联网+”这一理念就被提出,在十以后,“互联网+”这一理念逐渐融入到社会各行业中,在2015年两会期间一些业界代表及学者对“互联网+”进行了更深一层的定义。“互联网+”是指在信息时代下,充分将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融入到各行业中去,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互联网+”主要具有开放生态的联系、关系结构的重塑以及人性的尊重三个主要特点。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一切符合条件的、有差异的、独立的个体连接起来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让每个个体均实现价值。“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原有的文化结构,在网络平台下可以重新分配和组合权力、议事规则以及话语权,体现出了对人性的重视、尊重和敬畏。

二、“互联网+”时代下“95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对网络有一定依赖性。“95后”这一代大学生是在网络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开始接触网络,与网络发展有着一定相似之处,从某种角度出发,网络已经成为这一代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95后”大学生不仅能够利用互联网拓展他们的人际交往圈子,而且已经在这个大环境下树立了自己的生活理念,再加上移动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他们对网络有着极强的依赖性。

2.认知及思维能力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得到一定提升,“95后”大学生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获得了以前的大学生前所未有的益处,借助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帮助具备了全球化视野,不仅能够学习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而且还能够接触到西方文化思想,丰富了其知识面,使其认知及思维能力更加活跃。

3.各类心理问题不断凸显。虽然在“互联网+”环境下能够拓宽“95后”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其认知和思维能力,但是“95后”大学生有着和我国经济发展相同的发展轨迹,他们可以被视为是我国不断强大和富强的受益者,同时也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很多家长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给予其最大限度的帮助,这样一来如果在物质基础完善的环境下学生过于关注虚拟社会,沉迷于网络,那么各类心理问题将会不断涌现出来。如果学生难以正视所处实际环境,较好地应对困难,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就业创业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下对“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下“95后”大学生受到网络发展所带来的多元思想的影响和冲击,而这一阶段也是“95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95后”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本身自我辨识能力方面并不成熟,如果在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思想扭曲的情况。举个例子,在网络时代下西方一些国家过于崇尚拜金主义思想,一些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取了相关信息,由于缺乏正确的疏导使其难以对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进行理性的认知,价值观出现一定偏差,这样有可能对其今后社会交往、就业创业造成一定阻碍。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缺乏主导性。以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其不仅扮演着学生学习指导者的角色,而且更是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具有一定主导性和权威性特点。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95后”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主导性和权威性难免被削弱,教学难度增大。同时,由于“95后”大学生辨识能力还不成熟,难以分清到底是老师说的对,还是网络上的对,着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考验。

3.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内容与学生追求个性的趋势相悖。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95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过于强调自我,追求自我个性发展,一些学生对于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内容并不认可,其认为现有的思想正式教育模式和内容已经与自身想要得到的脱轨,无法体现出自我,对教学持有怀疑态度,更甚者则滋生了抵触心理。对此,高校必须充分结合学生个性调整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内容,进而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作用。

四、“互联网+”时代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策略

1.加大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工作开展状况的关注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顺利开展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高校学生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是指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信系统以及传输系统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之上的网络。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在网络上发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要想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将其他大众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和户外宣传信息移置到网络上,全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进而间接达到宣传和指导的目的;其次,高校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趣味性、形象性以及直观性的特点开设网络课堂,不仅高校教师可以进行授课,而且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讲授思想政治知识,使一人授课,全体大学生都能够接受教育成为可能、

2.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数据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固然重要,但是思想正式教育网络数据库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对此,高校应当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完善思想网络数据库,安排专人对学生基本信息进行整合,建立起电子档案,使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能够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数据库的信息,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定期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综合测评信息输入在内,使信息具有动态性,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对接,从而更好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

3.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在“互联网+”大环境下要想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的努力,其素质的高低与工作开展情况息息相关。对此,高校应当重视思想正式教学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4.加大对学生网络伦理、网络法制教育力度。对学生网络伦理、网络法制教育是“互联网+”大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对此,高校应当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小组讨论等多样化方式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网络伦理、网络法制观念,教会其分辨对错,提高其自觉性。

5.完善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觉性属于软性管理,但是单靠软性管理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还需要采取硬性管理对其进行鞭策。对此,高校应当积极完善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建立并完善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准则以及监督机制,一旦在网络平台上发现违规行为要对问题学生要给予一定惩罚,不仅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而且还要与其学分相挂钩,对于拒不改正的学生要扣除相应学分,做到“防微杜渐”,在校园中营造一个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祛恶扶正的网络环境,为“互联网+”环境下对“95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供一定保证。

结束语

现阶段,很多高校在“互联网+”背景下都在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能够更好地被大学生所接受。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还需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正确引导学生。

参考文献:

[1]刘慧.“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2015,(27):21-25.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优势;问题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教育”这个新名词,随之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势不可挡地渗透到现代教育领域,继而应运而生出一系列网络应用平台,比如:蓝魔云班课、腾讯课堂、微信课堂等。这些全新的教学手段将互联网与传统教育高度融合,为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辅助,因此,一经出现就迅速发展起来。

一、“互联网+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

(1)云班课。云班课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在课堂内开展互动教学的平台。首先教师要在平台上建立班群,每个班课有一个邀请码,学生凭此邀请码加入班课群,并在班课群平台上完成课前点名、课堂授课、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布置、教学课件及课堂辅助资料的分享。在学期末,平台会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评价自动生成学生的平时成绩。云班课不仅打破了常规网络学习对电脑的依赖,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利用手机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带给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体验。鉴于这种教学模式的移动性、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和高效性等突出优点,在未来的网络教学中,云班课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微课。微课是以视频的方式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讲解重点,从而利用碎片化的教学小视频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教师将课堂教学中重要知识点讲解的小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即可在课后反复听取这些重要知识点,进而对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进行复习与加深理解。区别于传统的全程教学录像,微课具有视频时间短、重点内容突出、资源容量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微课这种“小课堂、大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创建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进而帮助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3)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可分为:课前和课中两个部分。课堂前,学生通过微课、腾讯课堂等平台观看老师的教学视频,完成课前的自主学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课堂上,由学生把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介绍给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而与教师一起完成重要问题的研讨、交流。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由学生自己去学习和发现问题,并由老师在课堂上即时解答,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课后遇到难点问题无人解答的现象,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翻转课堂教学流程的改变,将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课后遇到问题无人解答而不了了之变为课前发现问题课堂解决而印象加深,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教师提炼教学重点,更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

二、“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

(1)优化资源共享。首先,互联网为教育信息资源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共享平台,并打破了时空限制,无论是在学校、在家、在公共场所,只要有互联网覆盖的地方,就可以享受到海量的教育资源;其次,通过网络平台一个教师可以给成千上万的学生传授知识,节省了优秀教师资源,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授课;此外,互联网教学课程可以反复听取,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真正实现了教育平等。(2)优化时间配置。随着各种学习资源的大量涌现,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平台学习,也可以在课前、课后任何时段进行学习,只需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可以通过相应的app软件,选择自己想学的知识。“互联网+教育”克服了传统教育对时间的限制,避免了一旦错过课堂就难以弥补的缺陷。而有了微课、腾讯课堂等互联网教育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学习,实现真正的自由、自主学习。(3)优化教学模式。随着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微课、腾讯课堂、蓝魔云班课、翻转课堂等新颖的教学方式涌入课堂,教师可以通过app完成课堂提问、案例教学、作业布置、期末考评等,学生可以通过app完成课堂问答、课后复习等。相对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更加多样,更富活力,也更具优势。

三、“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互联网+教育”的教学理念有待深化。传统教育模式是学生依赖教师传授,而新的“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则是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一个提供特别指导的辅助者。教师应将教学重点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知识的学习。但现实中,许多教师还是无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甚至对新教学理念的实施设置障碍。此外,学校应提高对教师新教育理念的培养力度,并且对新的信息技术提供更有力的支撑。(2)学生对大数据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互联网时代,知识不断融合、不断增长,不论是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扩展。学生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快速、高效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点,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面对众多新颖的“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部分学生一时无法适应,还有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成为目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EB/OL].2015-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