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转型及新能源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转型及新能源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能源转型及新能源发展

篇1

煤炭在吉林省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70%以上,吉林是煤炭调入省份,煤炭自给率不足50%,2010年全省原煤产量在4000万吨左右,而需求量达9000万吨。“吉林省是煤炭资源匮乏的省份,发展热电受资源制约明显,但在风电、生物质能等领域,有着较大的资源优势。”吉林省发改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赵全洲说:“以生物质能为例,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每年生产作物秸秆4000万吨。过去这些秸秆要么被农民烧火,要么废弃在田间地头。”

吉林省是国内少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种类较为齐全的地区之一,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均有较丰富的储量,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可再生能源得到快速发展。到2009年末,全省风电装机达到152.63万千瓦,占全国风电装机总量的8.64%,居全国第4位,是国家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2010年,通榆230万千瓦风电基地开工建设,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70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30.9倍。丰满大坝重建、敦化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水电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启动,水电装机容量442万千瓦,水电资源开发比例超过86.4%,松花江梯级电站布局基本完成,承担着东北电网重要的调峰任务。生物质能利用起步式发展,秸秆、垃圾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4万千瓦,户用沼气达到3万户,农林生物质成型燃料产量接近10万吨;太阳能热利用大面积推广,集热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太阳能发电开始起步,地源热泵供暖制冷面积达100万平方米。

到2010年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含水电)装机容量达到731.6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的34.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折标煤550.8万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6.61%。

篇2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撑性行业,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领域,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顺应科技潮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内电力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低碳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推进能源技术创新,为新能源企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新能源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创新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新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一、加强风电应用技术研究,着力提升新能源产业发展质量

“十二五”时期,国内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1.29亿千瓦,全国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进入“十三五”时期,随着国家一系列新能源产业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不断出台,风能及太阳能应用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已进入质量提升期。国家正在加快实施电力体制改革,逐步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新能源企业降低造价,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此形势下,新能源企业更需做好电力市场需求预测与分析,建立前期、基建、生产、运营全产业链精益化管理模式,从源头上树立高标准理念,努力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规划设计环节,就风电前期选址、规划、风机选型匹配、工程建设等各阶段进行精细化设计研究,依托测风、运行等大数据优势,充分考虑自身风资源条件、风电机组性能、电气设备损耗、风机设备和集电线路、交通工程等造价因素,基于风电场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为风电场量身定制最优的精细化设计方案。在工程建设中,树立“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全参与”的优化设计理念,应用最先进的风电行业新技术,强化风电场建设和生产的高效衔接,确保风电场的投产质量和效益。在生产管理上,充分利用风电场集群优化调度和集中控制技术,实现风电场少人值守或无人值守。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跨区域、多机型的机组运行性能对比分析,优化各类发电机组的协调运行,实现风电集群整体效能最大化。加强“能源互联网+”技术在风光电站运维领域应用,提高移动运维、远程专家协同运维能力,加强智能终端应用,不断提高设备可用率和发电能力;加强电网适应性技术研究应用,优化控制策略技术,提高风功率预测能力及高低电压穿越适应能力。针对早期风电机组设计、安装缺陷导致的达不到设计值、安全稳定性差等突出问题,运用叶片延长、安装增功组件、控制系统升级等多种风机技改提效技术,提升设备综合效能。

二、加快风电消纳技术研究,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近年来,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风电新气流技术、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智能化控制技术得到不断突破。2016年,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并同时了《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图》,推进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型风电技术、现代电网关键技术、能源互联网技术、节能与能效提升技术等重点技术创新任务,加快实施智能电网、物联网、储能、微电网的综合供能区域试点。可以预见,“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随着风电消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新能源综合成本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将为新能源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低风速发电技术,拓展风电开局。过去风电场较多分布在三北地区,受“弃风限电”问题影响较为严重,随着国内大叶轮、混合塔架、柔性塔架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中东部及南部地区的风电开发逐渐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囿于我国风资源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的现状,且随着优质风资源规模逐渐减少,加快低风速发电技术的研究应用,对于拓展我国风电开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能源企业和风电制造企业要加强低风速风电技术的联合应用推广,积极探索适合风资源区域特点以及地理环境要求的低风速风场开发模式,不断提升我国低风速风场开发技术实力,实现风电产业发展的科学布局。

加快风电消纳技术的研究应用,拓展风电利用空间。风电并网和消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需要在加强各类电源之间、电源电网之间相协调,区域布局及项目与消纳市场、配套电网以及调峰电源相统筹之外,还要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等快速调节电源,研究压缩空气蓄能、电化W储能等大规模蓄能技术及示范应用。积极推进风电供暖消纳方式研究和建设,把富风季与供暖期高度重叠的不利因素变成冬季风电大发的契机,由绿色供电向“绿色供电、绿色供暖、绿色新能源汽车”多位一体能量转化模式发展。同时,建立风电场与大电力用户和电力系统的协调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微电网技术的应用,加快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微电网接近负荷,是分布式发电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关键,对于提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能源微电网也是电网配售侧向社会主体放开的一种具体方式,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可为新能源产业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要加强对先进储能、微电网技术及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研究,形成完善的新能源微电网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集成分布式能源及智能一体化电力能源控制技术,将各类分布式能源、储电蓄热(冷)及高效用能技术相结合,通过智能电网及综合能量管理系统,形成先进高效的能源技术体系,灵活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使新能源微电网在一定的政策支持下具有经济合理性。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培养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队伍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大力支撑。新能源企业应积极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机遇,以企业为新能源技术集成平台,以示范项目为纽带,依托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技术人才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体系,抢占前沿技术的应用先机,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新能源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实施风电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新能源技术培训,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队伍培养,提升新能源产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篇3

关键词:气候;低碳;经济;能源

Abstract: The so-called low carbon economy, refers to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new energy development and other means, as far as possible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carbon coal oil,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 for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chiev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n-win the. This paper briefly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the rise of new energy were analyzed briefly,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eaning and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under low carbon economy.

Keywords: climate; low carbon economy; energy;

中图分类号:TE0

引言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对的最大挑战和威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低碳经济正是基于气候变暖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从传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桥梁。低碳经济强调通过对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发展模式的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概念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最早出现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意识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 预计按目前的消费模式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迫在眉睫。

2007 年12 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 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 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对全球低碳经济进一步迈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其本质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

二、低碳经济下新能源的崛起

近来,西方金融危机逐渐走出持续低迷的困境,在复杂多变的复苏状况下,人们普遍期待新的变局到来,而一场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从美国,到日本、欧洲各国,低碳经济和新能源战略是西方发达国家占领新的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新王牌。

经济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而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带来许多重大投资机会。特别是高能效的电力、交通、建筑、工业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这五个方面。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技术上,低碳经济则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在当今世界,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要对持续的经济增长有贡献,而且要对提高劳动就业和降低二氧化碳有重要贡献。

三、新能源的涵义

1、新能源的概念

所谓的新能源是指除传统矿石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形式,具有来源上的可再生性以及使用上的低污染性。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研究新能源,在风电、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生物质能发电、潮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2、.新能源的特点

能量密度较低,并且高度分散;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清洁干净,使用中几乎没有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排放;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

3、新能源的种类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分为三大类:①大中型水电;②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③传统生物能。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指除常规化石能源和大中型水力发电及核裂变发电之外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一次能源以及氢能、燃料电池等二次能源

四、低碳经济理念下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1、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转型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彻底转型。从经济结构上看,要转变现有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体系,用低碳农业替代高碳农业,用低碳工业体系替代高碳工业体系,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之路。从能源结构上看,要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构建新能源经济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淘汰小火电、小煤矿、小炼油等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

2、传统能源也要"绿化"

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作出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要实现这样的减排目标,不仅需要发展新能源产业,还要大力对传统化石能源进行节能减排,而且分析人士认为,后者潜力更大,而且需要付出的成本更低。据中电联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79253万千瓦,其中火电60132万千瓦,约占总容量的75.87%,风力、太阳能、生物质等"新能源"占比大约仅为7%。目前,我国的电源结构仍以火电为主,分析人士预计传统化石能源"节能减排"很有潜力。此外,我国工信部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意味着以新能源产业发展为由头,我国众多传统产业都有望进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思路的转型。

3、从低碳经济到低碳社会

低碳发展之路固然应该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构筑轻型的经济体系,但更重要的是还要构筑一个低碳社会,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发展低碳交通。目前,发展低碳交通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而公共交通是实现低碳交通的重要发展方向;构建低碳政府。中国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政府不仅作为投资的主体形成国有资本,还作为消费的主体改善着公共服务的能力;发展低碳社区。社区是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其居民有共同的认同感。发展低碳社区,不仅非常必要,也具有可操作性;倡导低碳消费。

4、开发节能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强调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体现人、建筑环境与自然生态在“功能”方面的协调。绿色节能建筑应是立体环保工程,兼备节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特点。绿色建筑的目标在于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其中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多方面内容,以便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空间。我国已设定了不同地区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和全国商用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据统计,建材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10%左右,加上建筑本身需要消耗的钢材、木材和化工产品,估计建筑的间接能耗要占到总能耗的15%左右。

五、结论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将对中国科技技术和新能源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中国必将通过新能源的发展实现人民更加富裕,国家更加富强。

参考文献:

[1]]朱俊生 《可再生能源》 2003 第2期 - 万方数据

篇4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有序开放开采权,积极开发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改革能源体制,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主动控制碳排放,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洋洋洒洒数百字,囊括范围非常广泛,足以显示国家治理环境、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决心。

在学者的眼中,新能源正处在即将全面爆发的前夜。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兴起的新能源革命,其发酵的速度超出各界的想象,就装机而言,预计2020年我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将分别达到3.5亿/千瓦、2.4亿/千瓦、1.5亿/千瓦;就经济性而言,随着技术进步,清洁能源经济性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有望在2020年左右超过化石能源。2014年我国风电发电成本约为0.37-0.45元/千瓦时,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约为0.68-0.8元/千瓦时左右,2020年预计太阳能发电降至0.3元/千瓦时左右,将低于火电的成本,那么届时,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等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单纯从经济学看,新能源使用成本逼近传统能源成本,是判断新能源革命全面爆发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临界点,那么当下风电的发电成本已经可以和火电媲美,太阳能发电成本也在以每年10%的速度下降,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也在逐步向传统汽车成本靠拢。种种迹象都在表明,新能源引发的变革正在来临。下面我们将从新能源备受关注的几个方面来分析这场变革,并试图分析央企在其中的作用。

太阳能发电:能源革命的导火索

在11月6日的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发表了名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及中国电力转型之路”的演讲。他高调提出,到2020年,我国光伏发电成本可能降至0.3元/千瓦时。

0.3元/千瓦时这个价格一旦实现将比火电更有优势,目前火电发电成本(包括环境成本)已超过0.5元/千瓦时,而且还在不断上升;而另一方面,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每年以10%的速度在快速下降。太阳能发电价格一旦接近火电价格,太阳能发电大规模替代火电的革命就会全面爆发。因此,按照这个判断,“十三五”期间将是中国新能源革命全面爆发的期间。

在成本下降的同时,装机的猛增也可以体现出这场革命的必然性。到2014年,风电装机9637万千瓦,光伏电站2605万千瓦,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282倍、1475倍。2000―2014年,全球风电与太阳能发电量合计年均增长28%,我国年均增速达50%。数据显示,太阳能的发展速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前几年在中国发展最迅速的风电,虽然装机总量还不可同日而语,但增长速度却是惊人的。

新能源的发展,“十一五”应该是个边界线,2006年起始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始起步,但当时太阳能(光伏和光热)都不足以引起重视。2007年之前,中国只是世界上光伏制造业国,目前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光伏应用大国。据《我国光伏产业2014年回顾与2015年展望》披露的数据,2014年我国硅片产量达到38吉瓦(GW),同比增长28%。我国硅片产量达到近88亿片,约占全球76%。2014年我国光伏并网装机量在10.6GW,占全球容量的四分之一。累计光伏装机量为26.52GW。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超过5GW。

如果说市场决定需求,那么价格决定市场。在“十三五”期间,太阳能发电价格一旦如同刘振亚预期的接近、甚至低于火电价格,那么太阳能发电大规模替代传统火力发电将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将会真正进入一个太阳能时代。2014年在环保等因素作用下,火电发电量首次出现下降。2014年社会总用电量5.5万亿度,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社会用电量将会达到11万亿度。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2014中国可再生能源展望》,到203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可由目前的13%提高到26%。如果光伏发电成本大幅度下降,203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可能会超出这个预测,能够达到30%到40%。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将会有一个3万亿度的光伏发电市场。

并且,太阳能发电产业将会带动光伏装备业、材料、软件、科研等相关产业群的发展。太阳能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属于产业高关联度产业。光伏发电产业链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五大领域,直接带动玻璃、钢铁、塑料、物流等85个相关产业,对实体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如果按照上面测算的3万亿度的光伏发电市场详细算笔账,以8元/度计算,将会有一个24万亿元人民币的巨额投资市场。平均每年有1.6万亿元的投资。如果说未来十五年24万亿元是对新能源发电直接投资,按照投资乘数效应,其直接和间接带动市场的将是这个投资的数倍。

不仅仅如此,光伏移动性特性,会催生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终端产品,如随时可用的太阳能多媒体、太阳能帐篷、太阳能传真机、打印机等太阳能办公用品;太阳能电磁炉、烤箱等家庭用品;太阳能服装、系列用品。总之,会像空气一样,哪里有用品需要,哪里就可以有太阳能产品。太阳能广泛使用,将会成为自多媒体之后,把社会推向另一个移动能源的新时代。

如此长的太阳能产业链条,如此大的市场蛋糕,必然涉及企业甚多。其实,央企已经深入到整个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谋篇布局。

国家电网公司,不仅仅是太阳能发电的收购主体,也是传输主体,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电力大国,国家电网也成为全国发电规模最大、太阳能发电增速最快的电网,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发展势头都比预期更快更迅猛。除此以外,国家电网企业本身也有新能源分子公司,并且国网电科院等旗下三家科研机构都有庞大的新能源研究团队,我国最初的诸多新能源示范试点工程也是由国家电网公司来引领示范。可见,国家电网已经成为新能源发展的主力军,另外,南方电网也在自己所辖范围内积极布局。

第二家不得不提到的公司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这家在国资委央企榜上排名53位的企业是唯一一家以节能减排命名的央企,也是最早进入太阳能发电的企业之一。起初,“十一五”期间太阳能发电刚刚起步时,中国节能的太阳能公司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只是随着五大发电集团和其他具有雄厚实力的央企加入进来抢滩市场,很快这家实力中游的央企开始被超越。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节能确实在太阳能发电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此以外,国电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华能集团、保利集团、中国核电、中广核集团、兵器装备集团、长江三峡集团、中航工业集团、中海油等等也都提前布局,开发太阳能业务的央企不下数十家。

看中这块蛋糕的并非只有央企,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投资公司、企业界的新贵――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民投),自2013年成立以来也大力进军太阳能领域,2014年8月,中民投就与宁夏签署合作协议,在新能源等领域支持宁夏经济转型升级;2015年4月,中民投在宁夏投资150亿元计划建立2GW光伏发电项目。

风电:五大发电集团独占鳌头

如果说太阳能是后来者,那么风电才是新能源最初的领军者,并且,直到现在,风电仍是装机量最大的新能源之一。国家能源局官员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取得突出成绩,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国风电累计并网规模达到1.05亿千瓦,预计年末将达1.2亿千瓦。

其实,“十一五”和“十二五”是风电起步和发展的关键期,或许数据可以说明问题:“十一五”期间,新能源发电装机年均增长37%,其中风电增长尤为迅猛,2010年装机容量是2005年的32倍;201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2335.05万千瓦,同比增长45.1%,累计装机容量1.1476339亿千瓦,同比新增25.5.%,并且,2014年风电新增出厂吊装容量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

风电兴起时正值中国碳排放受到诟病的关键期。当代我国正处于快速走向工业化过程中,大规模制造业形成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当然,也会因此造成环境受到污染,致使我国成为世界环境与危机压力最大的国家,这种巨大压力反转过来也就成为我国创新的内在动力。具体为:一是能源环境危机压力,是推动中国必须创新的时代大势形成的压力。二是中国正处在产业结构的重大转型时期,转型压力迫使中国许多企业纷纷向新能源新兴产业找出路。三是我国具有西方发达国家没有的追赶动力。

2000年后,西方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耗与排放达到峰值进入零增长阶段,而我国的峰值是在2030年。有分析称,在“十三五”期间,亟须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要大幅度提升新能源革命的战略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走向经济新常态的转型升级,不是单纯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是新能源革命带动新兴产业的增量升级与传统产业存量升级的“双重转型升级”。所谓存量结构的优化战略,使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支柱的传统产业面临着从低端向高端,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从高能耗向生态化转型升级。而增量的结构深化战略,是新能源革命引发生的一系列新兴产业,在目前虽然不能成为国家财富创造的主体产业,但这些具有巨大潜在成长力的产业,却是引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新产业,需要国家高度重视与培育。

中央企业是我国新能源开发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央企业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促进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其在技术、人才、装备、管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有效带动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年底,央企新能源发电装机合计约3700万千瓦,占全国新能源装机总量的66%。

2015年10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讨论稿),政府拟执行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逐年下调的价格机制,具体为:若相关新能源项目整体收益水平明显偏高的情况下,政府将研究适当降低上述标杆电价;风电一类资源区电价将从2015年的0.49元下调到2020年的0.38元,累计降幅22.4%;四类风资源区电价将从2015年的0.61元下调到2020年的0.52元,累计降幅14.8%;光伏发电一类资源区将从2015年的0.9元下调到2020年的0.72元,累计降幅20%;三类风资源区将从2015年的1元下调到2020年的0.9元,累计降幅10%。

对于风电,无疑,五大发电集团是第一批抢滩风电的赢家。

1993年成立的龙源电力依靠国电集团成为最早介入风电领域的企业,当前龙源电力主要从事风电场的设计、开发、建设、管理和运营。其实,龙源电力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当初五大集团拆分时将新能源资源全部划归国电集团所有,而这些资产也就成为了龙源电力的初始资产。2009年12月10日,龙源电力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全球发售24.64亿股H股,净集资额人民币177亿元,成为央企中第一家IPO上市的新能源公司,并且融资力度空前,以至于香港媒体称之为“龙源电力飓风袭港”。

除了龙源电力,国电集团旗下还有联合动力这张王牌,已成为从风机制造企业到全球领先的风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2013年,联合动力以148.7万千瓦的新增装机容量迅速晋升为全国新增装机容量亚军,成为国内双馈式风电机组制造的领军企业。目前,联合动力的风机产品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形成涵盖1.5兆瓦(MW)、2兆瓦、3兆瓦、6兆瓦四大平台的整机产品。截至2014年年底,联合动力累计装机容量已达11381兆瓦,装机台数超过7000台。

紧步国电后尘的要数大唐发电集团,大唐新能源成为第二家IPO(港股)央企新能源板块,大唐的风电板块起步也较早,选址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内蒙古,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5年上半年大唐新能源实现新增装机301.5兆瓦,高于2014年全年新增装机 197兆瓦,并计划2015年全年新增投产规模1.1吉瓦(GW)。

除了国电和大唐发电,华电、华能、国家核电等企业也经过多年经营,出现了中电国际等一批优秀的新能源公司。然而,十多年来风电的弃风限电问题一直未能解决,这也成为其发展的掣肘之处。尤其是西北地区,限电已是这里风电企业的常态了,甘肃省的风电开发主力是五大发电集团旗下的新能源公司,各家的装机量均超过百万千瓦。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1-9月份这五大发电集团的风电弃风限电比例均超过40%,其中最高为54%,最低42%,同比增幅都在20%以上,最高达41.9%。

新能源汽车:跨界新宠

相比太阳能和风电,无疑新能源汽车迅速成为新宠。

在雾霾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似乎很快就引起了共鸣。进入11月份,沈阳PM2.5爆表达到1400的高值,随后,11月9日,沈阳市政府网站上就了《沈阳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2015-2020年)》,意味着沈阳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此次推广的车型以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为主,鼓励将淘汰的黄标车更新为新能源汽车。日后,新增的公务车,除特殊需要外,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沈阳新增的公交、出租、物流和环卫车辆中,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将不低于30%。到2020年,沈阳将完成1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目标,同时进行配套电网建设和改造,预计建设充电站120座、充电桩7200个。

沈阳并非个案,全国各地的新能源风愈刮愈烈,消费者的热情度也剧增。从新能源企业的大卖就可见端倪。从已公布的2015年9月数据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高速增长2.2倍,创今年来最高水平。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2.1倍和2.2倍。具体来看,9月中国口径新能源汽车产量33720辆,产量首次超过3万辆,同比增长2.1倍,环比上升33%。9月产量环比增加8278辆,主要是由于EV(电动汽车)客车环比上升65%,EV乘用车环比上升43%。在各分类车型中,9月纯电动专用车同比增长最多,是去年同期的17倍。

在消费者热情的推动下,央企也从未停止行动,东风汽车、中国国航、国药集团、中国普天四家央企联合推广新能源汽车项目,东风汽车公司已有机场场内工作用车、机组通勤车和药品城市物流车等三种车型交付中国国航和中国医药集团试运行。其中,5辆药品城市物流车已累计行驶3000公里,与传统能源物流车相比,节省费用约30%,并实现零排放。

据悉,这四家央企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创新举措,也是对新能源汽车运营模式的一次新尝试。自该专项启动以来,四家央企通过建立三个层次的推进机制(每月一次的工作推进会、每季度一次的专项负责人联席会和每半年一次的负责人联席会),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优势与特点,在新能源汽车规模化推广应用、商业模式探索、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运营服务管理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其实,早在2010年,由国资委牵头16家中央企业组建的电动汽车联盟就成立了。据了解,联盟成立后主要是在资源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和产能配合等方面做好协调工作,旨在共同发展电动汽车。参与联盟的车企为一汽、东风、长安汽车三家,其他央企包括东方电气、兵器装备、南车股份、中海油、中航科工、国家电网、中石化、南方电网等。这16家央企被划分为三个专业委员会,包括“整车及电驱专业委员会”、“电池专业委员会”和“充电与服务专业委员会”,因此不同的央企发起单位将会承担不同的“任务”。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公司、长安集团、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及中国南车集团组成“整车及电驱专业委员会”;中海油、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中航工业集团、中航科技集团、中航科工集团组成电池专业委员会;而国家电网、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南方电网、中石化、中石油、中国保利集团则承担充电与服务专业委员会的职责。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培育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十三五”规划建议重点指出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分析人士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被赋予稳增长使命,而在目前能源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年底50万辆推广目标及推广应用工作即将到期的背景下,政策有望持续加码。首先,充电国标、燃油消耗量管理办法、锂电升级工程、充电设施建设财政奖励办法、充电设施专项规划、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等将陆续出台;其次,首批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有望2016年初放开。并且,新能源客车有望成为继高铁和核电之后又一出口亮点。

国家如此的大手笔,除了传统车企看到了希望外,随着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与新能源汽车相配套的充电站正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各种资本正竞相进入该领域。尤其是三大石油公司和两大电网企业显得尤为积极。

石化企业认为其优势在于自有加油站的网络布局。中石化宣布以北京作为突破口进入充电站行业。中石化旗下北京石油分公司已与北京首科集团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北京中石化首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主要利用中石化现有面积较大的加油、加气站改建成加油充电综合服务站。

而在此前,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以及中海油等能源央企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都已宣布进军电动汽车充电站领域。拥有电源和输配电优势的电网企业和拥有网络优势的石化企业正成为充电站投资的两路大军,以分抢充电站未来庞大市场。并且,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将在国网范围内27个省(区)市全面推进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拟建公用充电站75座、交流充电桩6209台以及部分电池更换站。以一座充电站投资300万元计算,仅75座充电站就需投资22.5亿元。其实早在2006年,国家电网就开始在山东、杭州、上海进行电动汽车充电站试点,直到国家电网上海公司投资建设的国内第一座具有商业运营功能的电动汽车充电站――漕溪电动汽车充电站顺利建成。据了解,目前国家电网正加快与各地方政府合作,以加快充电站的建设进度。同时,国家电网还欲将电动汽车(包括充电站)作为未来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能借助大量电动汽车,实现电网调峰调频。

而南方电网则借深圳这一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已在2009年12月建成首批两座电动汽车充电站,合计134个充电桩,其充电容量总计达2480千伏安,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按照规划,仅深圳就将建设各类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桩)12750个,可见,南方电网的手笔也不容小觑。

上述列举的只是新能源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新能源的范畴很广,还有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等,不要小瞧这些对大众来说不太熟悉的术语,它们拼凑在一起将要发挥的能量势必会引发一场大变革。新能源革命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应对新能源革命需要战略思维大转型,需要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学习追赶战略向自主创新的引领战略转型。我国要在新能源革命中实施自主引领战略,这不是自傲,而是我国自身发展内在需要,同时也基于我国的现实优势。因为,当代中国只有通过新能源革命才能从根本上化解走向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和危机。而这场革命着实需要引领者,那么重担自然会放到肩负着国计民生的中央企业身上,幸好,央企看起来已经从容地布好局,画好蓝图了。

能源变革中的央企优势

其实,这场由新能源引发的变革早就开始了,而且央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能源革命成功了,是中国与世界的双赢。所以,中国以自主创新引领新能源革命,既是中国发展必须抓住的新战略机遇,也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必须担当的责任。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确实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有一些显著优势,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央企具备资金实力。不可否认,新能源产业不管是风电,还是太阳能,抑或是新能源汽车,都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初期,需要大量的投资,进入的门槛也较高,就投资风险而言也是明显高于传统能源产业的。况且,央企虽然先入为主,起初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的风险。而在未知的行业开发新技术,成本是高昂的,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根本无法实现。所以,央企具备资金实力的优势,对发展新能源非常有利,事实也证明,国电龙源、大唐新能源、华能新能源等一批企业的经营成功并如愿上市正是体现了央企这一优势。

第二,背靠集团,统一管控的优势凸显。可以看出,新能源板块在央企中均由独立的分子公司承担,而且多为新成立的分子公司,而这些分子公司与市场上的其他单打独斗的企业相比就有了集团这棵大树,背靠大树好乘凉,确实,集团化的运作优势确实可以给这些新能源公司带来足够的全方位的支撑。不仅仅是战略和技术、资金,还有管理和经营模式上,与一家刚刚起步的新公司相比,央企的这些新能源分子公司更容易尽快进行公司运作,尽快步入正轨。

第三,央企的自主创新和研发实力较强。新能源需要新技术,开拓新领域,一切都是新的,这些“新”不仅仅只靠充足的资金,还需要技术,需要自主创新,需要核心的人才团队,需要大力打造其核心竞争力。而央企的优势就是有自己的直属科研机构,比如国家电网公司旗下就有电科院、能源研究院等三家科研机构,实力庞大,甚至国家也把一些技术攻坚的课题放在央企的科研机构来完成,对于政策动向也是先期了解,因此,这对于央企发展新能源来说更为便捷。

篇5

新能源产业尽管被决策层视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但其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天然的恶疾,如果不能认知并克服这一点,新能源产业最终也只能成为无根的浮萍而非参天大树。

 

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上,中国再次犯了很多错误。

归根结底是国家战略的错误,在产业体系的打造和发展上,中国仍然缺乏系统思考和一揽子设计,这使得旧产业破绽百出,除了被压制在低端和高消耗高污染端的板块以外,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无从谈起。

 

认知错误

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国家决定实施“跨越式发展”,在一些与发达国家同步的产业方面大举投入,选择了一些有可能“弯道超车”的产业,如光通讯、基因科技、航天技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高铁、新一代核电技术以及新能源(如电动汽车,光伏,风能,储能技术)等等产业领域。一个新的起跑线,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堆积的技术优势并不像传统产业那样壁垒重重,在这些方面进行聚焦式投入,可能会导致中国穿越厚厚的产业壁垒和经济包围圈,最终实现虫洞逃逸式超越。

 

这种思维,认识和假设的背后,是一种学说在起作用,就是美国的克里斯滕森为代表的一类所谓的不连续式创新学说在作祟,该学说认为产业的发展是跳跃式的,非连续的,未来的创新往往并不基于现在的技术基础,所谓巨无霸往往被旁逸斜出的创新者颠覆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种学说是有其应用前提和适用边界的,这里暂且不论。但在中国急于用这种思维推进跨越式发展,硬生生的通过选择一些点去投资,去遮蔽昨日的错误,遮蔽在旧产业上不系统规划,产业治理失败,产业的技术梯次失序和秩序化发展管理缺位的种种错误。这些错误被“出口导向”进一步恶化后,埋单的代价太过沉重,比如半导体、高端装备产业。

 

如今,新能源产业犯了相同的错误,根源在于我们的思维范式和认识结构出了问题。这种问题可以归结为六个核心认识错误。

第一,比较优势思维,我们极力发挥资源禀赋,形成相对优势即可,无需打造绝对优势。

第二,秉持全球产业链分工,无需自身打造基础骨干产业,包括钢铁、化工、核工业、电子、装备、防务、航天、基因产业等大产业,不需要自身成体系的掌握,只要和其他国家分工,形成交易体系即可。

 

第三,局部产品创新,通过市场逐步连结成一个产业体系。

第四,出口导向,在国内形成海量规模的同时,大力推进出口,在连续扩大制造优势的前提之下,产业形成巨大积累,自然能够完成产业升级,梯级化,乃至掌握核心优势。

第五,通过压缩时间进程形成规模优势,导致发达国家产业加快向中国转移,最终掌握该产业核心优势。

第六,渐进式创新可以逐步超越发达国家,无需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基础型研发,通过逆向工程,以及大量的软科学,工程层面创新,可以实现超越。

这些认识还在荼毒着中国的发展,同样荼毒着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短视背后的扭曲

当中国还在讲五年规划,大多数产业还在做五年发展战略。

甚至有人提出产业变化和发展太快,不确定性和风险太大,五年都用不着,可以做两三年战略,然后,强化规划滚动调整即可。但不要搞错,包括新能源产业在内的很多产业,都是长周期产业,而其成功的关键就是长期战略规划,开阔的产业视野,和结构严密的产业体系。像新能源没有二三十年的规划,国家层面的基础课题的储备,攻关,产业层面的若干基础研发课题的突破,乃至合理的产业体系的打造,以及伴随产业发展全程的产业治理等等这些要素型体系就没法形成,往往是零敲碎打的,是不连续,前瞻性差的,结构松散的,形不成结构性优势。

 

短视背后,中国还需要管制各种扭曲性的力量。

第一种必须管制的力量是央企。以央企这么富裕的政商能量,国际化出不去又憋回来后,只能且必然基于原有存量优势,极力探寻所有可能的释放通道。在国内所有够得着的产业层面,进行可怕的横向扩张,而只要其政商资源强大,金融资源富余,能撬动地方资源的配置,优先获得省部对接优势,地方产业再整合优势,庞大的存量资产与省属国企之间的再重组优势,以及将强大的投资总量转化为与地方的合作筹码,接下来,其所能获得的资源,各种产业之间所能打造的超级循环,就不是省地属国企所能做到的,更不是民企所能参悟的。

 

央企的这种投资势必会形成强大的挤出效应,少数在新能源这么一个新跑道上,利用产业知识壁垒和先发优势的民企们,本身已经接受国际企业的系统优势,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竞争压力,以及被尾随者围追堵截,而央企的巨大的横向扩张行为就是在骆驼的脊梁上再装上一个万吨水压机,直接会把这个产业给玩残了。

 

第二种必须管制的力量是地方政府用人造经济的手法制造新能源产业的热情。

中国各地政府还在用比较优势的办法来打造新能源产业,用烧钱堆产业的手法来算地方的“大账”,引导新能源企业烧钱给地方堆个产业出来。而新能源企业也就将计就计,利用地方政府为了打造新能源企业,舍得豁出土地,财政政策,以及其他资源的心态,形成一种玩综合成本式的运作。其手法从低端切入,逐步引进消化吸收,在模仿,局部优化,抄袭,逆向工程等做法混合的研发战略上大行其道,通过组装放量制造,通过多项溢出性资源——土地,低息贷款,政府采购,新能源形象工程等等,通过把这些溢出资源整合到新能源产业里面去。改变资产状况,现金流,以及通过营业外收入,转移支付等等,最终变戏法似的把一个亏损产业变成高成长企业,并最终基于以上运作形成政商综合成本优势后大举出口。

 

这种力量的坏就在于纵容了那些不肯认真做实业,更长于用腾挪转移的手法玩大循环的企业,而当地在用财税和土地等资源把一个新能源企业,乃至一个新产业培育起来以后,哪怕明知有问题,也只能用地方保护和进一步注入资源等手法去维系其存在。

 

当然,地方政府宝贵的可赋予资源也被稀释和浪费了,机会成本巨大。是个真正的双输。

第三种需要管制的力量就是必须去除一种长期盘绕在新能源领域,使得我们无法正视外部,并产生坚毅行动的“怨妇心理”。

新能源必须去除自身弱势被边缘化,不受重视的心理,必须发展自身的绝对竞争力,要么在成本上超越传统能源,要么在应用上有传统能源无法替代的优势,要么对场地等外部环境适应性极强,要么对当地的禀赋发挥的及其充分。新能源产业不能靠道德力量活着,不能靠简单算环境账活着,不能依赖产业政策,更不能被依附为传统能源企业美化自己的胸部的硅胶填充物。

篇6

从保增长到调结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必将涌现出一批引领新趋势的绩优股,成为证券市场上的中流砥柱。那么,哪些股票有机会脱颖而出呢?

广发基金副总经理朱平对此有较多的研究和阐述,他的观点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看好三类股票,第一类是新兴行业,如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低碳经济及移动互联网等,第二类是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如精细化工里的电子化学和化学中间体、水处理和固废处理等。第三类是大消费板块,包括新医药、新消费、新农业等等。

朱平认为,目前这些公司占中国股市总市值不大,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三类公司占中国股市总值的比重会超过50%,到那个时候,中国股市将完成质变,蓝筹股票的行业特征将与发达国家类似,也预示着中国经济转型走上正途。

限于篇幅,本刊记者仅选择并分析了部分行业。

商业零售:受益消费大时代

随着零售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扩大,零售商业已开始成为引导生产和消费的先导型行业。由于经济增速仍在较快水平,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政府对于消费的扶持态度明确,相信商业零售行业在未来一定会为投资者带来良好的收益。

201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累计同比增长10.2%,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收入累计同比增长12.6%,实际增长9.5%。2010年中央加强重视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倍增计划或将写入十二五规划,扩内需,促消费成为了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重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不断攀升,社零总额同比增速已经连续三个月在18%之上,截至6月,社零总额同比增速创出年内新高。

根据金百灵投资的研究分析表明消费在超预期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两大新特征,一是中西部地区的销售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二是专业销售企业脱颖而出。

因此,除了可关注王府井、广州友谊、新华百货、重庆百货传统的行业龙头之外,投资者还应注意一些成功向中、西部以及二、三线城市渗透的商业股,如南宁百货、友好集团等。同时大厦股份、广百股份等拥有新利润增长点或者在销售布局上向中高端专业领域渗透的个股也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医药:孕育蓝筹新王者

调结构背景下,大消费成为了热点投资领域,而在大消费领域中,医药板块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健康是永恒的主题,居民的健康需求是刚性的,随着其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农村城镇化、医疗保障水平和意识提高,未来医药板块将长期快速发展。

近两年来,医药板块涨幅很快,华林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以2008年10月份为基点,医药生物指数和沪深300医药指数至今已分别上涨了155%和147%,相对A 股超额受益分别为105和97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8月6日,医药生物指数和沪深300医药指数相对于上证综指比值分别为0.5和2.1。

进入2010年,医药板块市场在表现出整体抗跌性的同时也呈现出了分化态势,具有独家品种、独特优势、业绩优良等因素的个股有相对强势的表现,而业绩预期较差且缺乏优势的个股则表现较弱,未来医药行业很可能会呈现出“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申银万国分析师罗认为国企重组也是推动医药行业出现分化的因素之一,例如国药控股布局全国网络,购并为主,新设为辅,打造医药流通业航母;上实上药系以上海医药为平台,整合旗下工商资产;中国生物集团以天坛生物为平台,打造以疫苗和血制品为核心的生物制药航母。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长期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生物制药子行业中的细分行业如疫苗、诊断试剂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等将受益。天坛生物、科华生物、华兰生物等国内预防疫苗、诊断试剂和血液制品子行业的龙头公司,从产品结构及产品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等角度看,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中药因成长性和稀缺性获得更高溢价。品牌中药由于品牌、生产工艺、原材料等方面的独占性与垄断性,逐渐成为市场中的稀缺品种,加之产品销售的持续增长,使得相关公司在市场中被广泛看好,如马应龙,云南白药、同仁堂、片仔癀等。

而原料药和医疗器械行业也会随着医改的深入和医药市场消费需求的增长进一步发展,投资者应多关注市场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海正药业、华海药业和海翔药业等原料药个股以及万东医疗,新华医疗和鱼跃医疗等医疗器械个股。

总体来看,医药板块中的大企业和细分行业龙头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获得更快增长,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

新能源:不再仅仅是概念

以新能源、低碳以及节能环保等板块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无疑将是未来市场中的投资热点,而在这些概念中,新能源似乎最为耀眼。新能源未来将成为新蓝筹,似乎已成为了一种共识。传统能源价格的上涨,对于能源的迫切需求都推动着新能源板块长期持续向好。

从目前来看,国内新能源行业主要是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电力行业两个大类。继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率先试水后,日前另一大产业纲领性政策――《2011-2020年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被曝光。而由国资委牵头,16家中央企业组建的电动汽车联盟也新鲜出炉,这些预示着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可谓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巴菲特对于比亚迪汽车的投资更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故事。

从产业链角度看,新能源汽车涉及整装、锂电池、充电站等多个相关产业。其中,锂电池产业是新能源汽车板块中最值得看好的板块。有分析人士指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最明晰的投资机会存在于锂电池领域,作为新能源电池代表之一的德赛电池股价自今年四月开始大幅飙升,并以111.23%的涨幅获得上半年涨幅榜的冠军。

另一方面,新能源电力行业中,日渐成熟的风电行业开始步入了龙头竞争时代,特色智能电网也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同时核电、太阳能领域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发展,但是技术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始终是新能源行业面临的难题,所以新能源发展前途光明,道路却曲折。

篇7

关键词:新能源;发展前景;市场预测

中图分类号: TU24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世界汽车保有量的增多,对石油的消耗量也越来越大。为了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各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鼓励和支持力度。在节能环保的时代主题下,国家出台了对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支持与鼓励政策,因此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1、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和特点

像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这些新能源汽车除了使用汽油、柴油发动机、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及新型能源,从我国车辆的动力装置和驱动方面来看,我国目前正在开发创新的新型能源汽车概括的来说有以下六大类:气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二甲醚汽车、氢汽汽车、燃气汽车、醇类汽车以及以拿生物质能作为燃料的车类等。氢燃烧热值高,且燃烧产物是无污染的水,这不仅有利于燃料开发。然而推广氢能汽车就必须解决廉价氢气问题、氢气的研制高效性、便宜氢气供给发动机等问题。

2、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2.1、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的现状

随着国家“863”计划的开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来,经过多年研发,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由弱变强,特别是关键零部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实现了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已经形成的产业联盟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区域内联盟,一类是国家组织成立的联盟,另一类是国内外企业合资成立的国际联盟。国内很多汽车企业也都积极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中来,并形成了产业化基地,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2.1.1、管理部门之间衔接协调不够

新能源汽车系统庞杂,涉及能源、工信、科技、交通、地方政府、市政部门、电网、汽车制造、电池制造、商住物业等众多领域和部门,且各环节都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最终推广效果。国家已出台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发展目标制定、财政补贴及研发投入上,政策信号明确,但并未有效整合全部利益相关方。目前,个别城市为实现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批量购入新能源汽车,但因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而闲置;部分城市在郊区兴建大型充换电站却因当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足而不能充分利用;一些城市有明确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方案,但消费者在实际使用电动汽车时仍受到来自市政、物业、消防等部门阻力。

2.1.2、技术标准有待完善

就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台的标准来看,侧重于性能和安全领域的比较多,而有关技术方面的标准还不完善,比如相关技术的考核、评定标准迟迟未出现。缺乏统一的标准也会制约技术的进一步研发,技术研发滞后直接导致的就是企业资金的投入,产业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也就难以运作发展,最终导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受阻,根本问题还在技术标准的完善。

2.2、相关建议措施

2.2.1、建立新能源汽车相关部门间协调机制

目前新能源汽车推广仍处在局部示范阶段,示范城市应整合国内外资源,加强政府各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设立新能源汽车领导小组,并设立日常工作协调机构和机制,研究和推进新能源汽车重大规划、重大投资、技术攻关、示范项目、市场推广等重要事项,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

2.2.2、寻求技术创新,搭建技术研发平台

增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实力是产业发展的首选行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当从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考虑自身技术能力,可以从选择合作伙伴入手,利用开放的组织形式发展自身,寻求技术创新。就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来说,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既激进技术和增量技术的创新。把握好两者的区别,既要重视激进技术的突破,又要重视增量技术带来的实际效益,选择适合产业未来的技术发展路线。

2.3、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

技术标准我国早在2007年就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出台过相关的管理规则,但就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内的一些政策和财政支持状况来看,这一规则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原因何在?这要归结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的缺失。没有出台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市场秩序就会很难掌控,企业生产也无从下手,因此明确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形成规范的行业标准,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3、新能源汽车市场预测

专家们预测可能到2020年,我国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LNG汽车和其他新能源车用于乘用车辆可达到10%~20%。因此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其他新能源车的发展趋势是不可估量的。

3.1、混合动力汽车行业情况

目前市场上的多家汽车厂商都在进行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与生产,中国混合动力汽车的知名企业主要有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但相对来说生产规模都不大,竞争并不激烈。

我国混合动力汽车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以2012年我国混合动力汽车区域结构上三个地区的混合动力汽车占到了全国的65.1%,特别是华东地区的混合动力汽车占到全国的27.3%,其中安徽、浙江、福建省政府纷纷出台对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政策,促进了华东地区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华中和华南地区混合动力汽车别占到了22.9%和14.9%,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因此混合动力汽车行业在此发展比较缓慢,但是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视,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未来混合动力汽车在西部地区也将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油电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车是比亚迪公司研发的新型能源汽车。DM双模式混合动力系统不言而喻就应用到F3DM和6DM双模式混合动力车了,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之间具备的优点就是用户可以通过按键自由切换。其开发的e6纯电动汽车和同平台生产的F6,电池充电在15min左右可达电池容量80%,当其车e6和F6续驶里程都在60km等速的时候达到400km,e6可谓是世界上目前续驶里程最长的纯电动轿车。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在2010年3月已被在我国深圳进行试运行。e6比亚迪自主研发的铁电池,是全球首款采用铁电池为动力的纯电动汽车。动力能源转化率高达90%,远高于传统燃油车。动力强劲,最大功率为90kW,最大扭矩为450N.m。百公里能耗仅19.5度电,费用仅为燃油车1/4。铁电池使用寿命长,循环充电4000次后,仍有80%容量。汽车的混合度和动力系统结构是近年来国外混合动车技术展现出的一大亮点。电池的研发技术不断成熟,混合力已经不断的向着电气化转变。前期是混合动力为主,发动机和电机集成,后期偏向纯电力动力,传动系和电机集成为主。最终向纯电动化转型。

3.2、液化天然气汽车

储供系统气压力大大低于CNG,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发动机怠速稳定,具有良好的起步、加速和爬坡性能,与原柴油机相当;100%替代了柴油,经济效益明显;发动机噪音低,尾气排放可达到欧环保标准以上;气瓶自重轻,在同等装载能力下,重量只有CNG气瓶的1/4。

液化天然气汽车的缺点是1.LNG汽车安全性相对低;2.我国目前天然气发动机的研究主要以汽、柴油机为原机进行改造,改造后效果不尽理想;3.LNG的加注方式和LNG加气站的设备技术也需完善;LNG在气化时产生大量的冷能(860―883kJ/kg);

LNG需要在低温下(-162℃)储存,气化后进入发动机燃烧(发动机与CNG发动机一样);滚腾现象会严重损害车体;目前关于LNG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缺少,需要完善;我国在LNG的生产方面发展比较晚,但这几年石油天然气部门正在给予规划。

3.3、整车续航里程改进

电池包数量层面,华骐LDev1开发之初,为从安全角度考虑,将电池包布局在整车底部。由于空间有限,所放电池包数量相对较少,致使整车一次性最大行驶里程欠佳。未来,在能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重新考虑整车电池布局结构,尽可能的提升电池包数量短板。电池性能层面,因锂电池最佳工作温度是25度左右,电池包在快充或者持续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电池温度会上升,当温度达到50度以上后,BMS会进行限功率保护,从而影响电池包性能。未来,为保证电池包使用性能的一致性,公司会要求供应商开发电池包降温技术,在电池包内部设计风道,进行风冷,或者水道进行水冷。

4、结语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过去主要还是以公交车为主,但近年来私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量逐渐增多,将刺激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入快车道。

参考文献

[1]胡华.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J].现代经济信息,2009,19:26-27.

[2]孙浩然.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析[D].吉林大学,2011.

篇8

[关键词]能源;利用问题;特征;结构;政策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8-0030-04

我国2010年人均GDP达到4382美元,在总体上进入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历史经验和国际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一个国家或地区往往会面临诸如贫富差距(地域之间、人群之间)大、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化之类问题所产生的发展瓶颈。如果处理得当就能突破这一瓶颈,从而出现一个较长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反之,则可能出现经济震荡,徘徊不前,甚至倒退。就实际情况而言,目前我国除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依然悬殊之外,粗放型经济发展问题仍然非常突出,而这又集中表现为急需解决的能源利用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要将单位GDP能耗降低17.3%;在2015年的基础上,2020年再削减16.6%;在2020年之前,要将非化石燃料占国内总能耗的比重提升至15%。在上述背景下,本文运用1990-2010年统计数据对我国能源利用问题进行特征解读及结构分析,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对解决我国能源利用问题的政策进行思考。

一、能源利用问题的特征解读

(一)加工转换率比较低

1990年以来,我国用于二次能源生产的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09年,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为72.01%,和1990年相比,仅仅提高了5.5个百分点。其中,在发电及电站供热方面的能源加工转换率为41.73%,仅仅提高了4.4个百分点(见图-1)。也就是说,目前在能源加工转换中仍有30%左右的能源损失,特别是在发电及电站供热方面的能源损失仍然高达60%左右。从产量规模来看,我国电力生产以火电为主,在发电及电站供热方面的能源加工转换主要是煤炭燃烧后的能量转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能源加工转换尤其是火电生产效率偏低,一方面导致了煤炭生产和供给压力的加大以及煤炭资源储量的快速减少,另一方面又致使污染排放控制难度不减。

(二)消费弹性依然较高

1990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电力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在总体上呈现高度正相关。或者说,经济增长加速,能源消费和电力消费增长就有更快的加速;反之,经济增长减速,能源消费和电力消费增长就有更快的减速(见图-2)。尽管在经济软着陆和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1997-1998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只有0.06和0.03,但是,多数年份伴随10%左右的逐年高速平稳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保持在0.5左右,尤其是2003-2005年分别高达1.53、1.6和0.93。而在除2003年和2004年之外的各年度中,电力(主要是火电)消费弹性均明显强于能源消费弹性。可见,在推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如何有效节能降耗,弱化能源消费尤其是电力消费弹性,是我国在能源消费方面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进口依赖度在增强

我国国内能源1992年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特别2004年开始呈现供给缺口逐年变大的趋势(见图-3)。也就是说,我国能源进口规模从2004年开始在逐年扩大,进口依赖度在逐年增强。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煤炭、石油净进口分别达到1.4575亿吨和2.3628亿吨,在2009年的基础上各自增长了40.9%和18.9%。尽管能源进口增长有利于缓解我国国内能源生产和能源供给压力,满足国内能源需求,确保经济持续和快速增长,但当能源进口规模到达一定程度后,如果国内能源消费弹性未减弱,且能源加工转换率仍然偏低,那么一旦某种国际因素导致能源进口冲击,我国经济就可能会遭受重创。对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我国来说,能源进口可作权宜之计,但不能对其产生长期的依赖。这也表明,能源加工转换率的显著提升和能源消费弹性的有效弱化,对化解能源进口依赖度不断增强可能带来的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能源利用问题的结构分析

(一)可用产量结构

煤炭、石油、天然气是我国的三大常规能源(石化能源、基础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从常规能源有限性和经济低碳化发展的角度考虑,以电替代油、气,以新电力替代常规电力,由煤炭生产为主转向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为主,应当成为能源生产结构升级优化的方向选择。能源生产结构的升级优化,同时有助于能源加工转换率的快速提升。

伴随我国能源产量的持续增长,一方面,能源生产结构呈现优化趋势,即水电、核电、风电比重在小幅持续上升,石油比重在小幅下降;另一方面,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天然气比重在小幅上升,特别是煤炭的霸主地位始终未变,即煤炭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而且有上升趋势(见表-1)。也就是说,水电、核电、风电产量的缓慢增长,并没有显著缓解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不可再生能源特别是煤炭和天然气开采带来的压力。这种状况导致的直接结果,必然就是我国能源的加工转换率,尤其是在以火电生产为主的发电及电站供热方面的加工转换率,呈现出近似于不变的非常艰难的上升趋势。因此,要实现能源生产结构升级优化,快速提升能源加工转换率,除了全力并切实推进能源加工转换行业优化升级之外,最为关键之处则在于加大对水电、风电以及其它新电力和新燃料的发展力度。

(二)消费行业结构

要缓解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供给压力,实现经济低碳化发展,除了在能源生产结构方面要确立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主体地位之外,还必须推动能源消费行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原因在于,能源消费行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有助于明显弱化能源消费弹性。或者说有助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节能降耗,并有助于降低能源进口依赖度。

伴随经济持续增长与工业化进程推进,我国非农行业的能源消费比重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的消费比重从2000年开始各年均为8.7%;包括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内的工业,对能源的消费比重一直保持在80%左右(见表-2),而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工业行业对能源的消费又几乎占到全部工业能源消费的70%。

作为我国能源消费的四大行业,2009年以煤炭、电力消费为主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能耗为2.5吨标准煤/万元,以煤炭、焦碳、石油、电力、柴油和燃料油消费为主的制造业增加值能耗为1.64吨标准煤/万元,以柴油、汽油、煤油和燃料油消费为主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1.42吨标准煤/万元,以煤炭、石油消费为主的采矿业增加值能耗为1.05吨标准煤/万元(以上数据系根据国研网所载统计数据计算得到)。

因此,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加丁和化工等六大工业行业以及交通运输服务业,应当成为我国升级优化能源消费行业结构之重点把握的行业对象。其中,实现交通运输服务业的节能降耗减排,又应以我国汽车制造业产品的转型升级为切入点。

(三)生活消费结构

在用于行业生产消费的同时,能源还用于家庭生活消费。就拥有13亿多人口的我国而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升级优化,同样对缓解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供给压力、实现经济低碳化发展、降低能源进口依赖度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伴随我国经济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即作为污染型生活能源的煤炭、煤油之人均消费量在下降,而作为清洁型生活能源的电力、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和煤气之人均消费量在上升。但同时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却在明显增多。如在2005年的基础上,2009年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增长了30.96%,其中人均电力消费增长了65.34%(见表-3)。

我国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消费快速增长。2008年限额以上批发与零售业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销售额达到5663.2亿元,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长了53.36%(根据国研网所载统计数据计算)。二是家用电器中诸如空调、冰箱等之类耗电量大的耐用型商品使用量快速增长。三是高能耗住宅面积快速增长。建设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95%以上的新建建筑实现了按节能标准设计,而在施工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仅为50%左右。

因此,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制造业产品的转型升级、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的严格执行、生活能源消费的节约,应当成为我国在升级优化生活能源消费结构方面需要抓住的关键之点。

三、解决能源利用问题的政策思考

(一)加快新能源生产规模化发展

要大幅提升新能源在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重,形成其对常规能源的替代之势,就必须要结合地域性能源优势分布特征,以鼓励新电力生产和新燃料生产为内容,借助财政、金融扶持和税收减免等手段,开展新能源生产运动,加快我国新能源生产规模化发展。一是立足于目前我国在水能、风能用于电力生产方面已有的坚实基础,重点塑造出一批特大型水电、风电生产龙头企业,加快水电、风电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二是在继续推广太阳能采热装置运用、推动沼气生产发展及沼气生活燃料化使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我国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产品)发电技术,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太阳能、沼气发电企业;三是充分发挥我国海洋潮汐能、海洋波浪能和地热能储备优势,重点发展一批大型海洋潮汐能、海洋波浪能发电企业和地热能发电企业;四是优化我国传统水电解制氢技术,加强我国对太阳能制氢技术、生物质能制氢技术、核能制氢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逐步实现氢能生产在我国的规模化发展。

(二)推进能源利用器具转型升级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能源利用问题,或者说要使新能源成为我国利用的主要能源,并缓解新旧能源供给压力以及降低产品成本,关键要解决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用能源利用器具的生产和技术问题。从操作策略来看,就必须以鼓励新能源器具和节能型器具的研发和生产为内容,进一步运用政策性扶持手段,开展能源利用器具创新运动,推进我国能源利用器具转型升级。一是配合新能源生产运动的开展,鼓励新能源采集设备、氢能制取装置、新能源发电设备以及新能源交通工具(如电车、电瓶车、氢能车、氢能飞机和氢能轮船等)的研发,重点培育一批大型新能源利用器具生产企业;二是以有效达成生产节能降耗和生活节能降耗为目标,重点推进动力设备、灯具、供热装置和供冷装置等用品节能技术的研发,大力度扶持一批典型的节能用品生产企业,实现生产用品和生活用品节能化发展。

(三)增强工业结构的节能化调整

要升级优化我国能源消费行业结构,实现以节能降耗为前提的经济增长,就必须要结合行业生产发展实际,以包括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和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在内的产业升级和产业淘汰为内容,进一步通过政策性扶持和政策性约束,开展生产节能运动,增强我国工业结构的节能化调整。一是在推动新能源生产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以煤电生产、石油加工技术节能化升级为重点,积极创新加工转换节能技术,切实提高我国常规能源加工转换的总体效率;二是以深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化工业生产技术整改为重点,以进一步加强新技术引进和新技术研发为突破口,推动我国制造业生产节能化升级提速;三是针对工业高耗能行业,在经过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构建我国行业节能目标体系,制定和实施旨在完成节能目标的行业时间表,并依此对其中未能按期通过生产技术升级实现节能目标的工业企业实行强制性淘汰。

(四)加大建筑节能标准执行力度

要实现有效节能,除了要积极推进节能型用品生产发展之外,必须要严格执行1986年以来中央政府颁布的建筑节能设计、检验标准与实施规则,重点加大我国建筑节能标准执行力度。一是必须加大对未达节能标准之新建筑的行政处罚力度,大幅提高违规建筑企业的违规成本。在违规成本的设置方面,应按照建筑未达节能标准的程度建立违规等级,并按照建筑内单位空间规定各违规等级的处罚金额标准。违规总成本应不低于违规总利润。二是必须加大对未达节能标准之新建筑的行政执法力度。对违规建筑企业,要限期使其接受处罚,并要求限期整改。对拒绝接受处罚的违规建筑企业,除了继续责令其接受处罚外,应追加处罚或吊销其营业执照。三是必须充分发挥民间对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的监督作用,特别是要积极引导民间对行政执法和行政处罚的监督,以此确保建筑节能标准面向全社会的有效实施。

篇9

在2013年11月19日“《财经》年会2014:预测与战略”有关新能源的夜话专题论坛上,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汉能控股集团执行总裁王勇、Siris矿业总经理兼CEO Chris Fraser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环境政策已达30多年,写过《环境政策创新》等七部著作的夏光认为,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所有重大挑战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个,这并非是少数环保工作者能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上的严峻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污染物排放量世界第一,而实体经济却非世界第一;二是经过二三十年的运行,中国的许多工厂开始老化,跑冒滴漏风险越来越大;另外,中国人对污染的态度开始分化,农村人口、城市弱势群体等社会底层无法逃避污染,只能承受且心生不满,而富裕阶层却大批移民。

所以,现在说已找到了真正的“中国崛起模式”,实是盲目乐观。中国正在转型,正是要转变这种靠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走向一个发达经济和良好生态相兼容的 “美丽中国”。

但是,治理污染和日益严重的雾霾,实现清洁能源转型,光靠行政命令显然行不通。嘉宾们认为,中国应该相信市场的力量,让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 “新三角”的抉择

今天中国出现环境问题,其根源是什么?梅德文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增长、调结构和控通胀的“新三角”关系中,中国只能选择两个。既保增长又控通胀,只能牺牲调结构。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人为压低要素市场价格,特别是环境要素和能源要素。这两个要素,中国基本上未市场化。

而发达国家是“小财政、大金融”,更多地通过市场机制和金融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问题。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北京环境交易所才在2008年成立。过去数年间,该交易所一直在研究中国的碳交易方案。譬如,金风科技和汉能控股通过技术创新,把二氧化碳指标降下来,就可以到交易所卖出富余的配额。本质上,碳交易还是一种金融工具,能为清洁能源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融资手段和平台。

2005年后,中国大力发展CDM(清洁发展机制)。但中国碳排放占全世界的25%,能耗占20%,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却是CDM巨大的发展空间。

武钢也认为,中国新能源的未来发展,确实需要一些社会化、市场化的机制,仅靠国家的现有政策,肯定不足以让该产业可持续发展。

《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后,中国风力发电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中国的风机制造业和风电场规模,都已在世界上夺冠。武钢称,新能源产业拿到的补贴,实际上是其在节约化石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上所做贡献的一个价值体现。

王勇问,中国能够避免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吗?他坦承,中国经济30年发展道路,在一些方面是无奈之举,有其必然性。但这种模式确实已经走到了头,新能源革命不可阻挡。

欧洲在此方面是一个表率。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波及新能源增长,使其出现了一个低谷,增幅由之前的每年50%以上,萎缩至最低谷的15%。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政府陆续出台多项新能源发展激励政策。王勇预计,中国将会取代之前的德国、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市场。

Chris Fraser在英国工作和生活多年。在他看来,关于新能源,英国政府必会先考虑经济性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英国清洁能源发电成本每吉瓦时(即1000度)为192英镑,火电则只有55英镑。未来,英国政府肯定会对新能源领域给予更多的补贴。

但是,对中国的环境问题,Chris Fraser更担忧化肥领域。有数据显示,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但目前中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

除了化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更大的问题来自氮元素污染。Chris Fraser认为,应该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用全营养素的化肥为作物提供营养,而不是只找那些便宜的氮肥。 雾霾的倒逼

2013年,雾霾席卷中国,京津唐更是首当其冲,“自强不吸”、“喂人民服雾”等搞笑词语层出不穷。

在夏光看来,现在的首要问题是必须先搞清北京雾霾的来源。据其介绍,北京雾霾的来源主要是几大块,工业排放大概占10%-20%左右,机动车排放约占24%,城市扬尘占超过10%,还有部分生活排放,来自于周边地区的污染源占24%。相应的对策,就是治理几个源头、控制工业减排、在城市增加绿化和湿度等。

夏光强调,人类活动中断了水的微循环,也是导致雾霾增多的一大原因。雾是在地下水和雨之间的一种状态,既不向上蒸发,也不像雨一样流到地下去。人类大量开采水,大量硬化地面,封闭了天地之间的水循环交换。地下缺水,无法往上蒸发,也就少雨多雾,再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PM2.5就凝固在空气中,形成雾霾。

减轻雾霾,除了减排,还要依靠改变城市的发展方式,让水循环回到生活中来。最大的策略,应是适当疏散一部分城市人口,再减掉一部分建筑物,大量恢复绿地湿地。

目前,中央财政已经拨付50亿元,用于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其中26亿元划给河北省,24亿元用于京津。夏光称,50亿元远远不够,只是政府“以奖代补”。而要让“大气污染防治10条”获得好效果,至少需要1.7万亿元,这笔巨额资金,主要由企业和地方政府承担。

“大款坐劳斯莱斯,而我们坐地铁,大款应给我们生态补偿。”梅德文认为,要解决雾霾问题,必须实施激励机制,让市场起作用。人口密度远超中国的日本,当年正是通过像碳市场这样的市场机制,解决了环境问题。

中国目前解决环境问题的第一步,应是把环境产权分配给每一个主体,即类似分田到户的确权;第二步,应降低碳交易成本,需要有效的司法手段来监督环境产权能否落实。另外,必须有一大批环保NGO组织,公众的环境权益,而媒体的监督也必不可少。

Chris Fraser称,英国等发达国家,也一直在寻找更好的途径,能让可再生能源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资有更好的回报。譬如近期英国政府承诺,在未来50年英国电力供应的70%来自于核电,这样就可确保核电投资有更好的可持续性。没有政府这样的承诺,肯定不会有很多资金投入核电领域,而会投入到一些不可持续、污染更大的领域。

英国光伏行业则是一个反例。此前的太阳能发电政府给了很多补贴,还出台了投资鼓励政策。但后来这些政策和补贴忽然取消,制造商非常沮丧,发生了大量针对政府的诉讼。可见,若想鼓励一个行业发展,最好在早期就给出一个比较稳定的政策,否则无法吸引投资。 新能源还有戏吗

武钢介绍,有研究模型显示,按照中国现在GDP的增长方式,全世界把可供出口的能源都送到中国来,也无法满足需求。若不提前发展新能源,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亲历了从每千瓦风机造价1万元,跌至今天的不足4000元,武钢看到了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巨大进步。他认为,到2015年中国风电装机会达到1亿千瓦,未来前景乐观。

怎样用新能源优化中国的能源结构?王勇认为一靠投资,二靠技术。过去20年,汉能持续不断地在水电站、风电场和光伏电站方面进行投资,这个领域很大程度依赖于政策的稳定,中国政府必须注意这个问题,保持投资人对这个行业和领域的信心。

在技术方面,此行业若想永续发展,必须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度。汉能在过去数年,利用欧美金融危机,快速收购了几家全球顶尖的太阳能技术公司,并把这些技术拿到中国进行国产化,从而保持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几年前,在太阳能度电成本3元左右时,业界认为降到1元或需要30年,实际现在的成本已经可以做到低于1元,且还在持续下降。

2013年,新能源并网难的老话题,依然是热点。武钢认为,电网公司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标准的举动并没有错。目前,在局部电网,比如吉林、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占的比例已超过两位数。若电网不及早提出高标准,就会影响电网的运行安全。而设备制造商的积极响应,反而使得现在电网接收和容纳可再生能源的数量远远超过以前。

王勇则认为,中国电网确需适应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变成智能电网。中国电网公司提出的智能电网和美国有区别。电网的变化,更应向适应可再生能源方向的技术来推动,光伏技术最适应分布式发电。

针对新能源泡沫的讨论甚嚣尘上,武钢认为,这只发生在一些层次比较低、只注重产业化但在技术创新方面缺乏投入的公司和产品上。金风科技一直是中国直驱风机研发、制造的先驱,中国出口的风机2012年有40%来自金风,2013年上半年则提高至80%。

篇10

一、发展目标

上海是我国“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微电子产业、软件产业(出口)、生物产业与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也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等领域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还是全国国有企业最集中的地区。着眼于上海的科技优势和国资的资源禀赋,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系统集成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优势,笔者认为上海国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是:国资要成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引领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系统设计的组织者、高端生产的提供者、专利与标准联盟的制定和实施者,争做全球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整合者,实现由制造到服务的升级与转型。上海国资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提高制造业整体能级,以大飞机产业为支撑,带动上海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以低碳产业及新能源产业为支撑,提升上海国资先进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到2015年,地方国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制造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25%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上海注册、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大企业集团。

二、战略定位

上海国资在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注意加强系统规划和配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系统,不是单项技术、单个产品或某个环节的突破就能发展起来的。比如,发展插电式电动汽车,必须解决方便充电问题才能推广使用,同时要解决汽车技术、电池技术和电池材料技术配套发展等。要跨部门和跨领域做好规划和配套发展,提前做好部署。第二,要避免重复低端制造的老路。上海发展新兴产业大部分靠引进技术,不掌握核心技术,建设投资增长较快,研究开发投入不足;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脱离,论文多,发明专利少,转化能力较弱。要加强技术开发和掌握核心技术,防止重走引进、落后、再引进的低端制造老路。第三,要注意成本效益。在发展新兴产业时,有些项目缺乏科学论证和准确资源评估,刚上马就被叫停;有些项目没有经过示范工程就上马;还有些项目存在不惜成本的做法。注重成本效益不仅要考虑财务和经济的成本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成本效益的平衡、全寿命期的能源转化效率和环境影响,特别是发展新能源项目,不能为获得一种新能源而消耗更多的传统资源和环境容量。第四,要防止新兴产业的技术和市场风险。发展新兴产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产业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一是技术发展路线的不确定性。新兴技术在起步阶段存在创新活跃和技术不成熟,一项投资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项目可能很快过时。二是未来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通常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的需求规模小,商业模式不确定,加上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链配套条件不成熟,市场成长慢,经济性不一定好。

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上海作为后危机时代代表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中参与全球竞争的一个重要角色,上海国资又是上海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主力军,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备国际竞争力。上海是泛长三角高端产业的聚集地,上海国资集中了中国一大批先进制造业企业,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足够新。同时,上海拥有庞大的本地市场容量,上海国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应只局限于少数几个领域。上海在中国率先步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型经济要以服务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依托,以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为特征,以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为手段,以法治和市场经济为制度基础,主要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从新兴产业制造向新兴产业“智造”转变,从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主向以高技术服务业为主转变。高技术服务业是指以网络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为支撑,提供高质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服务的新兴服务业。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不宜局限于装备制造业领域,而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不宜过于强调技术高端,而要技术与应用并重;不宜只依赖企业内部自主创新,而要企业自主创新与全球集成创新相结合;不宜过于强调发展整个产业链,而要聚焦产业链中的优势环节;不宜囿于国有资本垄断,而要促进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