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原理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工程原理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随着电子商务(以下简称EC)的迅猛发展,客户忠诚度和员工忠诚度的高低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建立了二维忠诚度评价体系,将客户忠诚度和员工忠诚度作为两个变量指标,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找出各指标的具体值,并借助二维忠诚度体系图将企业分为四类。针对处于不同获利水平的企业,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改善外部客户及内部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帮助企业提高获利能力。
[关键词] 客户忠诚度 员工忠诚度 获利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EC越来越成为众商家利益的着眼点与增长点。EC的出现为企业提供了方便、快捷、实时的服务方式,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的了解客户的需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但在广泛发展的EC下,企业的客户忠诚度和员工忠诚度处于哪种水平、会给企业的获利能力带来哪些影响呢?这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欧、美、日各国对企业广义的客户(即外部客户,内部客户-员工)非常重视,不仅投入大量的资本与精力进行外部管理,以期赢得客户的满意与忠诚,同时也重视对内部员工的关怀培训,以期获得员工的满意与忠诚。西方业界、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客户忠诚与员工忠诚的内在联系。据翰威特咨询公司(Hewitt Associates)的“最佳雇主调查”,员工满意度达80%的公司平均利润增长要高出同行业其他公司20%左右。由此可见,员工的满意度对顾客的满意度及企业的盈利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在以“顾客为导向”的今天,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重视员工忠诚度及客户忠诚度的提高。
一、EC下的客户忠诚
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电子商务企业,都意识到了客户忠诚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巨大影响。资料表明,著名电子商务企业Ebay公司有超过一半的顾客是被推荐来的。电子商务企业营销成本的升高,使得忠诚客户的推荐为企业节省的营销成本相当客观,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率。因此,关注客户忠诚度对EC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EC下客户的特点
主动性 互联网为客户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客户利用网络强大的搜索引擎便可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再像以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寻找。此外,客户还可根据自己的特殊要求直接向商家提出要求,以期获得满足。
广泛选择权 网络不仅为客户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同时,就客户所感兴趣的某一类商品也提供了数不胜数的选择权。网络空间使客户获得了近乎无限的广泛选择的权利。在电子商务下,顾客会挑选到自己最满意的商品。
高满意低忠诚 忠诚的网络顾客能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很难保持。通过网络顾客可以通过对比选择,获得更满意的服务,但也为其提供了更为丰富且迅速更新的服务信息,使其忠诚度大大降低。但是,一旦成为忠诚的客户,便会通过推荐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节省企业的营销成本,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女性顾客将成为主流 越来越多的女性已逐渐改变消费渠道,变传统的消费渠道为网络消费,纷纷加入了网上购物的大军,并且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例。
2. EC下客户忠诚的影响因素
U11:网站使用经历-顾客感知网站使用的质量
U12:网络服务可靠性-电子商务企业对服务承诺的遵守程度
U13:安全与隐私-顾客感知的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程度
U14:客户服务-附加服务与顾客帮助
U15:客户满意-顾客累计满意程度
U16:情感关系-顾客对网络企业的情感依附程度
二、EC下的员工忠诚
员工作为企业的内部客户,其忠诚度对于企业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零售业巨人西尔斯建立了一个管理模型,用以测定员工满意度,客户满意度和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他们估计,如果员工满意度增加5个单位,将会使客户满意度增长1.30个单位,从而增加收益0.50%。忠诚的员工必然是满意的,因此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与提高员工的获利能力直接相关,企业应重视对员工忠诚度的培养。
1.EC下员工的特征
技术性 电子商务更强调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在进行信息的传递、存储、处理、等一系列过程中,技术发挥着基础性核心作用。对于员工来说,企业就要求其具有比传统商业模式下更强的技术性。只有技术性强的员工才能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流动性 网络不仅为顾客提供了大量的商业信息,也为员工提供了大量的招聘信息。出于对工作环境、满意度的考虑,员工可以针对自身的特点及爱好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企业、职位。这就引起了在职员工流动性的增强,员工流动性的加剧也为企业带来了高额的沉没成本。
责任感缺失 员工作为联系企业与客户的纽带,其工作态度和服务意识对企业和客户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随着信息的多元化,员工对企业所提供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心理期望与实际都会产生一定差距。在差距逐渐扩大的情况下,会导致员工对企业、客户不负责任的态度,从而影响企业在客户心中的形象,影响企业的获利水平。
2.EC下员工忠诚的影响因素
U21:工作内容-员工力所能及并取得一定成就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
U22:人际关系-领导、同事对其工作的认可尊重
U23:企业关怀-对员工意见、想法及问题的重视
U24:工作待遇-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薪水福利及工作环境
U25:发展机会-企业对员工进行的培训与职业规划
通过对上述EC下客户和员工的分析,可建立如下二维忠诚度体系图(图1)。具体说明客户忠诚度和员工忠诚度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影响。
三、二维忠诚度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1.建立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
将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体系汇于图2。定义指标集U={U1,U2}分别代表企业获利能力二维忠诚度体系中的两个指标,即客户忠诚度、员工忠诚度。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根据专家评分得到指标Ui={Ui1,Ui2,…,Uij}的权重,记为Ai=(aij)。
2.建立评价集
设V={V1,V2,V3,V4,V5}={高,较高,中,较低,低}为评价值,其中“高”,“低”分别代表了客户,员工的忠诚度度量,即客户忠诚度高低,员工忠诚度高低。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将“高”,“较高”,“中”,“较低”,“低”分别用数字9,7,5,3,1来衡量,那么V={Vm}={9,7,5,3,1}
3.模糊综合评价
设指标Ui作为评判对象,通过对外部客户,内部员工就Ui的全部影响因素进行详细调查,可得到评判矩阵。由此得到指标Ui的模糊综合评价集为:
Bi=Ai*Ri=(bi1,…,bi5),表示指标Ui的综合评判结果。对Bi量化,并将其绘于企业获利能力体系图(图1)。根据其位置可得出企业获利能力所属水平(具体见表)。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模糊综合评价法易于形成分类标准,通过对指标的计算分析,可找出客户及员工忠诚度的具体具体水平,并且该结果与实际较吻合。通过结果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认识当前外部客户、内部员工忠诚度的水平,使企业更有针对性的调整内外政策,制度,以期获得更强的获利能力。
四、基于忠诚度企业策略调整
面对着不同的客户忠诚度和员工忠诚度,企业应找准自身的弱点,对症下药,以期能够达到内外兼修的水平。
1.内外兼修型
企业既注重外部管理又注重内部管理,实现了“双满意”理论的实践应用。以员工忠诚为主要推动力,积极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了客户的高忠诚度,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来强势的获利能力。
2.员工导向型
企业注重内部管理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员工高忠诚度,但因其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尚缺乏有机的结合,使得外部客户的忠诚度较低。但从长远来看,该类型的企业获利能力会稳步增长。企业应积极调整外部策略,使内外协调一致,从而获得“双高”的忠诚度,实现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
3.客户导向型
企业注重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及管理,现阶段取得了较高的获利,但对内部管理漠然,对员工缺乏应有的关怀,导致了员工的低忠诚度。此种情况会导致未来客户忠诚度的降低,企业获利能力也随之降低的恶果。该类型企业应投入精力,成本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了解员工的需求并尽力满足其合理的需求。企业管理层应将员工视为自身的第一客户,给予其充分的重视与尊重,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4.内外告急型
企业已摇摇欲坠,失去客户又失去员工的企业最终将走向灭亡。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企业内外部同时入手,不但要以客户为导向调整对外策略,同时要以员工为导向调整内部策略。通过内外部的协调改善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提高获利能力。
总之,不论企业处于哪一类型,都应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外部管理理念和以员工为导向的内部管理理念,通过理念引导实践,最终实现企业的高获利。
五、结论
本文提出了企业获利能力的二维忠诚度体系,分析了客户忠诚度与员工忠诚度各自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评价指标,对不同获利水平的企业进行了分类。同时,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二维忠诚度体系中各指标忠诚度进行分析评价,并据此将企业划为四种类型(内外兼修型、员工导向型、客户导向型、内外告急型)。针对不同获利水平的四类特征企业,提出了应对策略,以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通过不断的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来赢得更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席勇马凌:试论顾客满意的切入点――员工满意[J].经济论坛,2006(18):68~70
[2]Reich held F F, Schefter P. E-loyalty: your secret weapon on the Web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July~August):105~113
[3]俞立平曹进文高功步等:企业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M].科学出版社,2004.7:208~213
[4]苏秦李钊崔艳武陈婷:网络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7(2):1~5
[5]曹海颖刘晋:客户关系管理的SCOPE模型[J].商业研究,2003(07):55~59
[6]彭祖赠孙韫玉: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122~176
篇2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衔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环境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基本上所有的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这样的专业规模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使环境工程专业教学面临挑战,特别是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严峻、不断涌现出新的环境问题,这就需要高校结合国情培养专业过硬的环境人才,解决目前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目前,很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教学还一直延续老的传统,不能和与时俱进的专业课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得课程教学孤立、枯燥,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对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不够[1]。因此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性教育问题是当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值得关注的一个课题。
一、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1.对专业基础课重要性认识不足。提到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我们首先要明确环境工程基本理论的来源是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让学生们建立清晰的知识模块,例如,有的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开设《化工原理》课程,而且这门课被作为核心专业基础课来学习,那么有的同学就有疑问了:我们是环境工程专业,为什么要学习化学专业中的化工呢?这是因为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工艺过程及反应器的设计依据都来源于化工知识,如果学生们不明确这一点,很可能将《化工原理》作为普通课来学习,那么这直接会导致学生们在学习专业课的时候,对反应器设计、计算、构造原理及特点理解困难;此外有些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由其他专业的老师来授课,例如《化工原理》由化学专业的老师来上课,《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由生物专业的老师来上课,由于这些老师对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重要性认识的不足,直接造成学生们“轻”专业基础课、“重”专业课学习的局面。随着环境复杂性问题的突出,对环境工程人员的理论和专业要求也更加严格。如果没有专业基础课的理论知识支撑,就无法灵活地应用专业知识,只会套用现有的技术和设计模式,这远远不能满足环境产业发展的需求。
2.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严重脱节。由于现阶段环境工程专业开设学校太多,导致环境工程人才过剩,学生就业压力很大。针对这种情况,有些学校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进行调整,向本校的特色方向靠拢,例如对于钢铁院校,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就侧重钢铁和冶金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和资源化。这种改变有利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有些学校只对专业课进行了改革,却没有对专业基础课做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使得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严重脱节,没有互动和衔接。这往往容易造成上完专业基础课以后的学生直接上环境工程专业课倍感突兀与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基础课对专业没有作用的误解。造成以上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专业基础课不是真正直接服务于环境专业教学的,其与环境工程专业课是各自分开的。
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机衔接
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顾名思义,它起到的是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这个基础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其他教学创造了条件。那么,如何上好这个专业基础课呢?这就要涉及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机衔接问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合理的专业计划与课程安排。制订合理的专业计划和学期课程安排,加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师之间的联系,掌握学生知识动态,从而进行辩证施教。我在上工艺和反应器的课时,凡讲到与工艺和反应器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时,有的学生回答说没学过,有的说学过但不记得了,还有的干脆说不知道,但通过耐心启发,学生们能较为准确地回忆起相关的知识点。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于:(1)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达不到将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互相联系和综合运用的要求;(2)部分学校专业课和基础理论课排课先后顺序和课时安排不合理,专业课中提到的有关专业基础课知识学生还未接触。(3)专业基础课程有些内容较深,如流体力学,它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的延伸;有些课程较抽象,如环境微生物学,基本上都是微观过程。这些课程如作为独立学科来传授,因知识点多,内容枯燥,学生提不起兴趣,容易造成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学得不扎实的结果,就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制订合理的课程计划,使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相互呼应,同时加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老师间的联系,摸清学生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辩证施教[2];其次作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必须全面掌握多学科尤其是交叉学科间的知识,这样上课时才能广征博引、游刃有余,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
篇3
一、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大型仪器、废水废气固废等处理设备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数据记录、处理以外,还要加强对学生作为环保工作者的责任感、荣誉感、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为学生将来从事环境工程相关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根据以上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针对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一)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行业对人才的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要求提高,但高等院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不相容现状,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的思想政治内容有机渗透到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中,满足不了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前几年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来看,学生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实验课过程中,出现大声喧哗、不注意卫生等缺乏素质的现象,以及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兴趣薄弱,导致出现职业道德感、社会责任感薄弱及岗位适应性差,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等现象。
(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脱离。盐城工学院将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合并作为一门课程,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依附存在,课时只占1/4理论课时,在实验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出现理论基础过硬,但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不够的情况,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大多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设计的实验内容、步骤,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操作和记录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自己单独动手操作实验设备的机会少。另外实验内容与实际生活和专业内容相差较远,导致学生缺少学习兴趣。
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技能,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技能。专业实验课程需要实现“传道”和“授业”相结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和科学精神。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实验内容有机融合。目前,盐城工学院已经编制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在讲授专业实验知识中讲解“课程思政”。比如:环境监测与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中讲解“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土壤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水中氟化物和氰化物的测定”等实验,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不仅讲监测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大型仪器的使用步骤,操作规范等,而且剖析造假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强调诚信的基本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其作为环保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环境化学实验及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地位,增强专业信心、提升专业认同度,热爱专业,把对专业的热爱转化为学习的兴趣,以浓厚的兴趣化为学习的动力,肩负起促进专业和行业发展的使命。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中,讲授各种废水的处理技术过程中,将国内外最新水处理技术和先进的环保理念引入课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预防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比破坏后再进行治理的技术重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把爱护祖国的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使命。
(二)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内容不断更新,需要及时更新或补充实验内容,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在专业实验中用实验去验证所学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对实际工程设计进行分析和思考。比如:在环境化学专业实验中,选择两种组成不同的底泥作为吸附剂,吸附水中的各种浓度的苯酚(设计并计算苯酚的浓度),测量底泥对苯酚的吸附量,计算得到底泥对苯酚的吸附常数,从而比较两种底泥对水中苯酚的吸附差异。通过此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水体中的底泥对水体的自净作用,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际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中,结合水处理实验、环境监测与分析仪器的实验内容,把监测仪器安装在水处理流程的各个单体和生活污水的进口和出水口处,形成一套污水处理综合型实验。本套生活污水处理主体工艺由预处理———生物处理单元———深度处理单元组成。基本流程为:进水→格栅→调节池→初沉池→厌氧反应池→缺氧池→好氧池→二沉池→活性炭吸附→出水。监测分析实验过程中水处理各个工艺的进口和出口水质指标(浊度、酸碱度、温度、COD、BOD、氨氮等)。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环境监测的手段,也提高对监测仪器和水处理设备的操作能力。在环境监测实验中,某化工厂液氯储罐泄露事件,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制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方案,掌握环境应急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方法、监测频次与跟踪监测方案的制订等,熟悉事故应急监测的整个过程。
(三)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学院依托江苏省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盐城工学院污水处理站,以及江苏易达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设开放性实验项目。一是对校园中河水的浊度、色度、生化需氧量(COD)、生化耗氧量(BOD)、pH、氨氮等的监测,校园及周边空气环境中TSP、PM10、NO2、SO2等的监测。运用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对校园的地表水环境及环境空气定期监测,评价校园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和环境空气质量。通过这些实验项目拓宽学生环境监测方面知识面,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相关环境问题的能力。二是校园食堂厨余垃圾的收集及处理。从垃圾的收集到预处理及好氧堆肥处理,每天监测反应装置中物料的各项指标(含水率、pH、生物降解度、温度、N、P、TSS、VSS)。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对实验仪器、环境工程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等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了对有机固体废物好氧堆肥化全过程的了解,好氧堆肥化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实验内容与实际生活和专业内容一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生态功能区地表灰尘重金属含量分析及分布规律。学生分组完成查资料、确定方案、实验报告分析、以小组形式汇报,全面了解生态功能区概念及划分、地表灰尘的采集方法及原理,掌握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及原理,为针对性进行区域生态建设政策的制定和合理地环境整治提供依据。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通过这些实验项目的开展,将有利于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此外,学院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学时少,并且大部分是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太少的问题,开展了8学分的环境工程综合训练课程(第四学年第一学期6周),集中实训的内容包括:环境工程仿真训练(1周)、污水处理设施运营与管理(2周)、模块训练(工程设计能力训练、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实训、环境监测能力训练、科研能力训练),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新技术应用,并同环境监测、水处理实验、环评计算软件应用、工程设计等理论与实验技能结合,加深学生对环境专业课程理解。使学生具备进行环境监测、科研实验、环境评价、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科研素养。
(四)加强课题式实验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开设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实验课题,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实验室。比如: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由学生选择导师指导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跟导师加入科研工作,与素质与能力拓展学分挂钩或作为毕业论文前期工作,最终以完成实验报告或者提交小论文的形式获得相应的学分。另外学校还开展了“挑战杯”、“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环境友好大赛”等课外学术竞赛活动,同时学校主办的盐城市环境监测技能大赛活动。另外,学校也加强了对校内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和盐城工学院化工废水处理中试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比如:盐城市城南污水处理厂、盐城市盐龙湖水厂、盐城汇源饮料有限公司、盐城市盐龙湖饮用水源管理处等十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分析、监测、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等。通过实验和实践,学生得到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并能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对环保相关企业有更多的了解。
篇4
各类型设备的结构以及工作状况若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黑板、教材、挂图等只能看到它们的半面图或结构简图,教师讲起来很困难,学生听起来也感觉非常抽象,很难与实际设备联系起来。而通过多媒体,设备的结构、工作状态做成图片或动画,用多媒体放映,然后再讲解其内部构造、工作原理、工作状态。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做成的图片逼真、直观,大增强了学生对单元操作设备的感性认识,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掌握、工程应用能力提高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学位课程,环境工程原理理论教学必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准确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强调应用,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中的各知识点都和我们的现实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在“流体流动”这章中的管路设计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有,首先需要根据实际流速计算管径,而计算得到的管径不一定市场上有,再进行圆整,还需要依据经济流速,而经济流速又是根据各个国家能源、材料费用等通过经济衡算得到的,国家依此按一定标准(国标)批量生产相应管子,也就使学生明白和掌握了“管子规格”的这一工程概念,懂得了选型的实际应用,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及其和其他零部件的配套性,从而在引导学生查阅“某些流体在管道中的常用流速范围”和在查图查表进行计算的同时,使学生懂得了计算的工程内涵,为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讲解相关基本概念和原理时,就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数据或图表,而且要引发学生兴趣,自行积极地去查阅相关的工程设计手册和各种图表,从而掌握查图查表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工程观念的实质[3]。因此,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尽量选择一些与现实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工程问题进行引导、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
合理利用习题课,巩固教学内容
习题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习题课,不仅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定理定律、经验公式等,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重视习题课,在每章结束后安排一次习题课。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及教学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发给学生,让其课下完成后上交给教师。这些题目工程应用性要强,同时应具有系统性、代表性,能很好地体现所学知识点;然后,教师通过批改作业,记录归纳学生的共性错误,分析出错原因及薄弱知识点;最后,在习题课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定理定律、经验公式及应用条件等。随后,在习题讲解过程中应着重分析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总结重点知识和难点以及易出错的地方,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4]。因此,学生课下做习题,教师课堂上讲习题的方式,即节省了学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采用启发教学方法,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针对现今普遍存在的“灌输”—“接受”式教学而提出的[5]。通过讲解、举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该设备为什么具有这种结构特点?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此公式应用条件是什么?等等。可以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去思考或和学生共同探讨。课后主动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听取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引入科研工作和技术前沿的发展动态
篇5
关键词:CDIO;环境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58-03
一、引言
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是工科院校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党的“十”明确提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这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工程人才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了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即“卓越计划”),希望通过该计划的实施为国家培养大量高质量的、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1]。近年来,CDIO模式作为国际流行的工程教育模式正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高校所接受和应用,它既能运用于对精英化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适用于大众化工程专业的教育,完全符合我们对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2,3]。如何培养合格的、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是摆在高校环境类专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CDIO培养模式的提出无疑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CDIO模式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CDIO模式及其基本理论
CDIO是200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4所前沿工程大学共同提出的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和实施体系,CDIO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构思”是指明确客户的需求,不断改进概念、技术和商业计划;“设计”指根据构思,制订开发的产品(或系统)所需的各种计划、图纸或算法等;“实施”是指把设计转变为产品(或系统)的过程,包括制造、测试、检查等等;“运行”指对产品(或系统)的维护、优化和淘汰等[4,5]。CDIO模式是以产品(或系统)从研发、制造到运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借鉴,通过系统化的设计,以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二)CDIO模式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环境工程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工程技术手段防治、控制和解决有关环境污染问题。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在水、气、固、声环境污染治理及环境检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水、气、固治理的工程实践能力,并能在工程设计单位、环保公司、工业企业、政府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环境工程设计、监理、施工、管理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工程人才。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很广,涉及到供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的规划、工程设计、运行管理等,这些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决定了环境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工程素养。
对照CDIO模式,国内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与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足。目前,高校课程安排存在结构不合理现象,在基础课教学中过分强调英语、政治等课程学习。英语学习固然重要,但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会导致同学以学英语过四六级、TOFEL和GRE为荣,对其他基础课程的学习就不够重视,导致毕业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足。CDIO模式灵感源于工程产品(或系统)的生命周期管理,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实践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道德高尚的新一代高水平工程师,对照这个模式,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毕业生知识面较窄、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不足。现代科技的发展呈现交叉性、融合性的发展趋势,环境工程专业更是如此。新的化验、检测方法、检测仪器不断出现,这需要学生除了对本学科的知识有很好的了解,还需要重视边缘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虽然基本都实施了学分制,提倡选修课和通识课,推行主辅修等改革措施,但真正落实到位的不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受到很大的限制,毕业生知识面较窄、影响了就业,也制约了毕业生的工程设计与创新的潜能。
3.毕业生动手能力不行、实践技能差。通过对杭州、绍兴、嘉兴等环保企业的调研发现,有近60%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表示不满意,环保企业首先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动手能力与基本的专业技能,希望经过企业短暂的后续培训后,能够直接顶岗完成工作,但部分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缺乏基本的钳工、电工知识,不具备对基本设备进行简单维修和故障判断的能力,实践技能达不到企业的需求。
4.教师工程素养的不足。为适应学校规模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引进了大量的硕士、博士,但这些新进教师大多数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院校工作,这些年轻教师没有工作经历,社会阅历较浅,在教学科研方面基本没有积累,在工程实践方面也缺乏经验,很多教师只能在他们各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研究领域称得上是专家,但大多缺少企业的经验和工程训练的经历,教师的工程素质和水平与CDIO模式的要求是有一定差距。
三、基于CDIO模式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CDIO模式强调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要求教学内容优化、突出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基于此,我们提出改善教学总体规划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工程实践水平、加强实习环节等培养措施。
(一)改善教学总体规划与教学方法
1.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环境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生物学等,环境工程的发展与这些学科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不管环境工程工艺如何变革都离不开这些基础科学;其次,深厚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知识面和视野的拓展有利于学生工程设计与工程创新的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工程设计能力,学校应该重点抓好《物理化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原理》、《工程制图》、《城市给水管道工程》等课程,在课时安排、实验安排、师资配备等方面都作出倾斜,以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奠定学生工程的基础。
2.实施宽口径教学方法。宽口径教学是指在课堂讲授时不仅仅讲授课本上的知识以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要结合工程实践在讲课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申,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以实现由点到面、由抽象理论到具体工程实践的拓展[6]。例如在环境工程原理的讲授过程中不仅要重点讲授本课程所涉及的重点知识,还要对涉及的一些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讲授,例如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环境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与交叉技术,如膜分离技术、分子印记材料及其相关技术等,这些都是环境工程领域需要关注的发展方向。所以,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需要结合目前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使学生对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使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更深的体会。这样的教学既包含许多新型学科所要具备的知识,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途径,以达到扩展学生知识面和优化知识结构的目的。
3.倡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注重倡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科研和社会实践以及各类综合性竞赛活动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性研究的能力和科研协作能力。一方面增加讨论学时,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布置讨论的题目,并给出一些参考文献,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指导他们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阅文献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有的课程还增设了答辩环节,通过一系列的互动学习环节,除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还通过即时的知识反馈,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手段。另一方面,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安排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教师要注意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利于学生潜力的挖掘及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提供科研、创新项目支持。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一些学生参与的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如学校每年资助学生申报创新项目,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设计、动手和实践能力。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膜法水处理》等课程中都安排参与科研课题的机会,以加强工程设计与科研创新能力。此外,浙江省教育机构也会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创新项目进行重点立项,这些都大大增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工程设计能力。
(二)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重点抓好三个实习环节
对于当前社会背景下的现代工程师,理论知识是实践技能得以实现的基础,但理论知识无法代替实践技能的形成,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的工程人才最大难度就是实践能力的培养,CDIO模式强调工程教育在保证工程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三个实习过程中,尽可能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入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行实习和实践,可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在实习基地的建立上,由学院和教师出面联系,选定一些科研比较好、工艺流程合理、设备先进、工程实践机会多的企业作为长期的实习合作单位,与其保持经常的广泛的横向联系,利用各种形式如聘请企业的专家走进课堂进行专题讲座、举行座谈会和联欢活动等,与这些企业的领导和职工进行感情上的联络。二是在实习过程中安排学生轮流开展相应的实验,如在城市污水厂实习时学生自己动手采集整个工艺过程中的水样和污泥样,在实习指导教师和污水厂工程师的指导下,分析水样的COD、BOD等,观察污泥样的微生物。这样,以课本基础理论为指导,在污水处理现场充分了解污水厂构筑物、污水处理工艺,并进一步掌握污水处理过程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全面实现学生“理论―实践―理论”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为其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水平与能力
CDIO模式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工程素养,既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既能传授学生知识,又能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与能力:(1)选派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到环科所、设计院、环保公司等单位挂职锻炼、跟班工作等方式参加工程实践,并让有关单位做好对青年教师给予有效的“传、帮、带”。(2)积极鼓励教师加强与环保公司、环保设备制造企业、设计院等单位的横向课题合作,加强工程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双向联合。(3)采取“引进来”的办法,从环保企业、科研院、设计所等单位引进所具备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4)提高教师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水平。社会迅速变化,知识不断更新,只有时刻把握工程前沿知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工程人才。一方面要不断派遣教师出国和到国内的一些著名高校进修,学习先进和前沿的专业知识;另外一方面也要不断引进具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甚至国有大企业的高级工程专业人才来充实、优化教师队伍,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这种培养模式,使教师能够与国际社会的大环境接轨,时刻把握国际前沿知识,掌握领域最新动态,从而为学生传播新鲜知识,导入新的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的理念,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蓝天计划”每年资助约50名青年教师出国去进修,以扩大教师的国际视野,接触国际工程前沿,提高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菁华,周军,岳爱臣,等.“‘卓越计划’123模式”的创建与实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2]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3]周兆忠,周建强,林峰.结合CDIO的订单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3).
[4]张志刚,项莉萍,张寿安.基于CDIO的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5).
[5]Liang Zhongwei,Deng Hongguang,Tao Jianhua. Teaching Examples and Pedagogy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Based on the CDIO-based Teaching Method[J].Procedia Engineering,2011,(15).
[6]周志红,黄跃平,李兆霞.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基础力学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
篇6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教学 体会
微生物技术是现代高技术之一,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以低耗高效、副产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好,而在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技术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将微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到环境工程中,为微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解决目前人类所遇到的人口、能源、废物处理等环境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显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国内许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并将课程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微生物的生态与微生物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应用上。但同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和环境工程的其它课程又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有它的独特性。
我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开始招环境工程本科生以来,一直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目前,我有幸成为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如何对待该课程的教学? 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防治环境污染、改善与提高环境质量的微生物学原理、技术和方法?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工作,感受颇多,特将我对讲授这门课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请批评指正。
1 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
有些人认为绪论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在教学上可有可无,有些老师往往是让学生们自学绪论部分。但实际上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又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和向导。在绪论的讲授中,授课教师应该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及其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对于我们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介绍微生物学的奠基、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是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介绍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等为微生物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迪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1];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和实践,努力使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具体简单。例如,在讲授微生物发酵时,联系酸奶的制作,告诉学生各厂家生产的酸奶呈现不同的风味就是因为不同厂家选用的菌种不同,因而发酵产物不同所致,使学生深刻了解了发酵的不同类型。
2 更新教学内容,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随着生物学、微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内容。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与微生物学关系密切,这更加促进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培养高质量人才,教师需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新的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增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深入开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可以讲解有关DNA重组技术、基因扩增技术、DNA测序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2,3],为学生将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还可以把一些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例如ADIS的传播及预防,SARS、禽流感的爆发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等等,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外,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入教学中,也可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培养其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3 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驱力,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参与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通常情况下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其教学内容是一些微观的、抽象的、阐述性的内容,并且涉及到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前沿学科,具有较强的广度与深度。如果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些繁杂的内容就会使学生感到味如嚼蜡,毫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如果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参考资料的主动性,这对学生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主要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尚未展开,所以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微生物目的缺乏认识,在他们思想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用物理化学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工程实践中一些有影响的或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如:一般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资源化系统等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还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几个章节主要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化过程,具有概念多、微生物种类多且形态多变的特点,而且由于微生物形体小,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直观的印象,学生普遍感到“看不见,摸不着”。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利用一些典型微生物的图片或三维动画形式,描述其形态与生长发育过程,这样既方便讲解又生动活泼,利于学生理解,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微生物,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自己去观察体会,并通过查资料,关注学科进展,采取互动形式,增加学生从课外获得相关知识的能力。
4 加强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是来源于实验的科学,所以我们应着重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原理性、概念性、实践性、操作性难度较大的课程。比如显微镜技术、制片和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培养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大气及水中微生物监测技术等。这些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独立的训练,如果没有足够的课时及仪器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前期准备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精细和繁琐的工作,工作量大,连续性强,即使是微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实验的失败。在做实验准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才能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这就对实验室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态度提出严峻的考验。
还有,实验操作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最好的过程。实验中,我们应该采取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大胆探索,教师积极引导、注重启发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做“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时,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3个不同类别典型细菌的正确鉴别染色片,从挑取菌种、涂片、固定、染色、调试显微镜,直到观察到染色的微生物形态,鉴别出正确的菌种为止,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而且实验的每一步都要非常认真仔细,稍不注意就得不到正确结果[4]。实验中,学生对涂片后固定细菌时的温度高低、洗片环节、酒精脱色的时间等精心分析,反复实验摸索,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找出问题症结,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为止。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应对学生操作时的习惯性问题和错误作重点提示和讲解,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指导纠正动作,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开一些综合性地实验。综合实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实验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是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实验过程印象不深,理论掌握不牢,动手能力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如水、室内空气、土壤和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应用于实验教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由指导老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巩固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微生物学博大精深,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微生物教学进行得更合理,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微生物学综合素质,相信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改革,通过主讲老师地不断学习提高,最终能够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适应时展要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环境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洪勋,王晓谊,齐鸿雁.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J].生态学报,2003,23(5): 988-993.
篇7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验课是环境工程微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环境微生物的一些基本技术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与灭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计数等在环境污染处理的应用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重组、pcr技术也在环境工程得到应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教学实践资源日趋紧张。如何改革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及授课方式,一直是大学环境类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对环境工程微生物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
1 改革实验课程的设置
我们将过去独立、互不相关的微生物实验改为一连续的探索性的大实验,开设了一门“环境工程微生物综合训练”的独立课程。课程放置在学期结束时的实践周中进行,集中对学生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和污水处理应用的基本操作的训练过程,这样强化了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在制备各类培养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环境样品中进行接种、培养,通过菌落和个体形态观察,纯化细菌、放线菌或霉菌和酵母菌,然后学生以自己分离、纯化的菌种为材料继续进行以后的实验,在对细菌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菌体大小测定基础上,最后做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对细菌做出初步鉴定,并将分离出来的细菌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上。环境工程微生物综合训练的主要实验内容和所涉及的知识点见表1。改革后的综合训练使原来孤立、不连续的实验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在微生物的菌种的培养和分离,纯种的计数和鉴定等方面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在微生物综合训练中多次操作,反复应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微生物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验证操作性实验相对较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相对较少是目前实验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这对培养实用型人才极为不利,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将一些应用性、综合性和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课题,作为选作实验,供感兴趣的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综合运用不同实验技术,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教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并加以实施。实验后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科创论文。比如,“微生物诱导腐蚀”的选作实验,主要是研究研究厌氧微生物对金属腐蚀过程,使同学们扩大对微生物环境作用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又能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起来,从而加深对环境工程微生物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如表1)
2 重视视频实验教学的应用
微生物个体微小,学生对它的感性认识不多,这使得许多有关微生物的概念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入了视频实验等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可以增加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验教学经费紧张等问题。我们不仅制作了环境工程微生物的多媒体课件,而且采用视频教学短片,向学生展示基本的实验操作,以及相关实验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或科研中的应用。这些改革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实验的基本过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通过屏幕清晰形象准确地展现每一个步骤,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关键所在加深了学生对使微生物的实验规程和操作技巧理解,如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消毒灭菌技术、斜面、液体、平板接种培养方法等。采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的优点,结合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讲授和示范,有利于学生在脑海里建立每一种实验操作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应该加强多媒体在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 强调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是由实验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很大一部分准备工作,学生只是按教师的讲解和实验手册的步骤进行操作。我们在微生物综合训练中,改变实验课中讲解过多的现象,只是重点讲述实验成功的关键并事先提出思考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出结论,从而理解和验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教师在实验中起指导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综合实验涉及的内容很多,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并写出实验计划(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材料、步骤),然后在课堂上对实验计划进行讨论,讨论后学生再进行修改,最后由教师审定。审定合格后,学生方可开始进行实验,这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培训的主动性。实验从实验材料的准备到每一步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只起检查和辅导示范作用。让学生明白每个实验步骤操作的好坏对后续实验的进行有直接的影响,培养学生整体的实验观念和细心的操作习惯。由于是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可以加深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步骤的了解,实验效果很好。
4 改革实验课程的考核形式
综合训练的考核是既是课程设置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学习的一种督促和检查。在微生物综合
转贴于
训练中,我们将学生4~5人分为一小组,同一组的每位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位学生都独立进行无菌操作、接种培养等工作。在材料的准备和实验完成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的失误都将直接影响最终结果,因此我们要求每位学生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操作能力,老师对每位学生的操作和实验结果都做出客观的评价。将综合训练考核分为预习、操作、实验报告三部分记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当场考核,不仅要看实验报告,更要依据预习、现场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综合考核。在操作考核中既有单独的个人操作考核,也有分组的操作考核。实验报告要实事求是,严格杜绝相互抄袭现象。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养成一个善于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好习惯。实验报告中的分析与讨论是很重要的内容,我们鼓励学生在分析讨论中自由地写出自己对实验的理解,比如哪些操作步骤没有做好,或者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如何避免等,还可以提出对实验设计修改的建议。通过对实验问题和结果的分析、讨论,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实验课的地位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为环境工程专业后续课程教学的展开和将来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打下基础。
5 培养工程实践观念
我校是具有电力特色的地方性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是从电厂化学专业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强调重工程、重实践的专业特色。环境工程微生物学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思维模式,要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环境污染物治理中的作用原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微生物学本身基本的实验操作上。我们在微生物综合训练课程设计别注意结合工程应用问题,充分围绕教学队伍的科研课题及实习单位的生产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们根据本专业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通过课题的形式,组织一些对环境工程微生物感兴趣的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一些老师在设计新的污水处理工艺时,经常会有很多项目指标需要测试,只要合适,我们也将样品拿来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做。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从工程角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8
论文摘 要: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以深化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的整改思路,并结合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确定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学队伍的专业化等专业改革方向,探索一条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1 提高理工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高校的教学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要密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坚持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加强研究和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今后几年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就是提高教学质量。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经过30多年的建设,课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由过去的将大量的其他专业的课程“拿来”使用,转变为逐渐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十一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了一套《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十一五”期间,该专业规范还将进一步修改完善,以适应国家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生还未被社会广泛认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通过整合校内相关学科的教育资源、引进国内环境学科的优秀师资以及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加强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目前,如何实现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迅速在华东地区环境界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提高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其中,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就是具体措施之一。环境工程专业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解放思想、借鉴国内外同类学科的经验,特别是借鉴国内环境工程重点学科的培养方案(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制定出了以培育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较为合理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2.1 理念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将“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本科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克服现有的困难、应对新的挑战。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不断创新教学理念,通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并借鉴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逐渐构建起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转贴于
2.2 教学内容的创新
培育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的环境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运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并将其具体落实在课程设置、任课教师配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4]。因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环境工程专业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避免了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压缩了一些课程的学时数,删减了不合时宜的、陈旧落后的内容,同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此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要,特别是针对我国正在推广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优化课程体系时,环境工程专业新增了环境工程原理、环境流体力学与水文学、水泵与风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施工技术与工程经济学等。
2.3 教学模式的创新
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的人才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5]。因此,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拓宽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发展方向和兴趣取向的差别,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坚持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此外,针对选择先就业的学生,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注重强化和拓展其工程实践能力;针对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则加强其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各类型人才的不同需求,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提供生长的土壤与空间。
2.4 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几年来,常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健全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毕业论文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其中,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规范了授课内容和要求;在毕业论文方面,对论文选题、内容和导师的指导工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和内容必须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 张明泉,曾正中,陶燕,等.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5(2).
[2] 雷鸣,杨仁斌,铁柏清,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8(7).
[3] 陈伟琪,张珞平.关于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J].福建环境,2003,20 (2).
篇9
环境化学课程的核心是讲授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该课程是环境学科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高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本文以所从事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以及相关实践和应用为出发点,根据对学生就业对应的岗位群和专业能力要求分析,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以期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化学;教学改革;专业实践技能
21世纪环境科学应围绕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主题,而环境教育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关键。就高校而言,涉及到水体、大气和土壤的大多数环境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环境中的化学问题。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环境化学课程,不但对提高环境保护的认识、掌握污染来源以及增强环境污染防治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而且还能在环保部门针对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1]。环境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它是以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该课程是环境学科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2]。因此,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架构和从业能力,进而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然而地方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课程的学时一直在压缩,环境化学的内涵和前言却一直在更新,要讲授的知识越来越多。加之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强调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因此,本文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需求,从我校环化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环境化学课程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思考,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探讨改革和实践。希望以此提高我校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的应用型毕业生,以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发展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1教学内容的改革
1.1优化培养方案
“环境化学”是环境学科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方式、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因此,“环境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和创新,有助于率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目前,我国部分地方性本科院校正面临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首先,我们通过对社会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和分析,制定了环境工程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及与其对应的专业能力,环境工程专业从业者主要对应的专业能力包括环境工程设计与运营管理能力、污染物控制技术应用能力和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能力,而环境化学这门课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是研发工程师和工艺师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污染物控制技术能力。其次,根据岗位群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环境化学这门课要求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了解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作用,掌握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具备一定的处理实际环境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能够从事环境保护及环境污染治理行业的技术研发、工艺控制等,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2调整教学内容
环境化学这门课现阶段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该教材较系统地阐述了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物质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受污染环境的修复等内容与知识。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掌握常见污染物的类型和危害、检测、治理原理和方法,了解受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牢固树立环境意识。为学生今后从事环境保护及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行业奠定扎实的环境化学理论和技术基础。由于学习环境化学这门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优化《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利用有限的学时,深化环境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渗透前沿知识,应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结合已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一些基础的化学理论进行了适当精简,删减重复内容,例如在水环境化学一章中无机污染物在水环境的迁移转化涉及到的溶解-沉淀、氧化-还原、配位和沉淀等重点反应[4],由于在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中已重点讲解过,所以在环境化学学习中会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复习这些基础知识,然后结合环境要素与各反应的联系引入新知识点,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把基础化学反应理论和化学思维应用在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中,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不利于学生自我身份构建、自我任责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加强基于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实行“学生讲、老师听”的换位学习模式,即将学生划分小组,每组拟定一个环境保护或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研究课题或热点,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分别进行文献查询、资料整理、演示文稿制作等工作,最后在每堂课前走上讲台讲解该小组的演示文稿。报告结束后,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可随机向汇报组成员提问。通过这样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拓展知识面,同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打破单一验证性实验教学,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比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环境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然而原有的环境化学实验课内容相对简单,缺少设计性和研究性,而且学生对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不够了解,容易忽略对学生实验全局设计思路的考核。因而引入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让学生真正参与整个实验研究过程(课题确定、查阅文献、确定实验方法、前期试剂仪器的准备、数据测定、结果处理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3引入切身热点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境化学是在化学学科的传统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学科交汇的综合科学[5]。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化学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切身相关的热点环境问题,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对其剖析,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自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学气环境化学中大气颗粒物内容时[4],引入目前我国面临最严重的与人类健康切身相关的大气污染现象-雾霾,对PM2.5进行溯源分析,结合相关学术文献展示汽车尾气、工业生产、日常发电等对PM2.5的贡献比例,利用热点视频展示PM2.5危害人类健康的过程,提醒学生防雾霾口罩的选择标准等。由此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切身体会到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问题的相关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终通过不同类型热点环境问题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用以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主动性和热情。
3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考核方式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背景下,结合实际发展,将环境化学的成绩设置为三部分:期末考试占60%,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2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课前小组演示文稿工作表现、课堂参与度及课下作业完成情况打分,由此评价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团队合作能力。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对整个综合性实验研究过程参与中的表现打分,以此评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采取开卷形式,试卷命题中多以结合实际环境问题的综合题为主,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使其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4结语
目前,随着国内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年一些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环保产业,环境工程专门人才的缺口还比较大。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要塑造全面、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在这样的转型背景下应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使从事相关教学的教师“走出去、走回来”,具备理论教学素质的同时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真正的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美俊,朱先磊,师生宝,等.《环境化学》“互动”式教学方法探讨[J].大学教育,2013(7):94-97.
[2]陈娟荣.大学《环境化学》教学实践与改革探讨[J].江西化工,2015(4):24-25.
[3]高树梅,翟志才.“环境化学”课程多样式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118-119.
[4]戴树桂.环境化学.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10
一、目前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我校2012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环境监测实验属课程内实验,计划学时16,相对繁琐的实验内容和冗长的实验过程,学时偏短,实验总体表现为老师赶进度,学生走过场,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梳理并探讨改革的对策,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更优秀的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内容过于简单,缺乏综合性、实践性由于课时限制,考虑到各环境要素水、气、土壤的代表值监测,一般在安排实验内容时会选择较典型的环境质量参数作为测定项目,多年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水体环境监测有废水中CODcr测定、废水中六价铬的测定、废水中氨氮测定;空气质量监测:总悬浮颗粒物测定、空气中SO2测定;污染土壤中Cd含量测定等。学生通过以上实验项目的测定,可掌握某项具体指标的分析测试技术和相关仪器的使用,但遇到实际环境问题,如对自来水厂取水口水质进行监测与评价、对当地典型矿区周边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由于项目要求监测人员从现场采样到分析测试到数据处理到综合评价的全过程参与,学生往往无从下手。
(二)教学手段机械,程序化从目前实验项目的安排可知,以上这些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即教师事先选好监测指标,并在实验室准备好需要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学生在此过程中更多地是对某些实验技能进行了温习:如电子天平称量、分光光度计测试、酸式滴定管的使用等,很大程度上与分析化学实验步骤重复,实验被限制在特定场合、特定时间、指定方法等条条框框下进行,完全体现不出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连续性等特点。与实际环境监测工作相差较大,可能会导致学生将来走上监测工作岗位时所学知识和实际要求的脱节。
二、实验教学改革思考与建议
(一)补充和完善实验内容现有的实验项目多属验证性实验,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和夯实学生的实验技能,对监测课程的纵深认识和全面理解帮助不大,而实验指导书上枯燥的内容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除现有实验内容作为基础实验外,很有必要增设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具体实验内容可结合周边环境特征或学生感兴趣的环境热点问题,可以因时因地制宜。例如:按现有教学计划,监测实验一般在每年的4-5月份开设,正处赣州市的雨季,而赣州市降雨特征是十雨九酸,针对这一突出环境问题可开展雨水监测。对照城区规划,按照监测程序完成现场调查———优化布点———采样———样品分析———数据处理———出具报告,得出具体结论。又如对于赣州市当前受国家环境保护部重点关注和投入的矿区重金属污染修复问题,可组织学生选定一典型矿区进行土壤重金属含量监测分析,在类似的实践学习中既提高了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为当地的环保职能部门提供一些基础数据以供参考。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思路。验证性实验可帮助学生温习和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除强调操作必须规范和标准外,如果对具体实验环节作一些巧妙变化,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对提高学生兴趣帮助很大。如COD测定实验:1.在配制测试水样时,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可以是日常饮料、早餐奶;也可以选择实验室常用药品如葡萄糖、淀粉等。让学生在实验开始前便充满期待,带着好奇和探索心理去完成接下来的实验任务。2.在方法的选择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对平行样进行测定,在消解完样品后,一组用分光光度法定量,一组用传统滴定分析法定量,比较两种方法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同时与标样进行比对,看看那组的数据准确度和精密度更高。而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则应该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把握总的方向,在布点采样前对学生的监测方案进行把关。把错误消灭在正式工作前。注重培养学生的监测过程中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充分开发现有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验能力随着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种类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与之相应的监测技术日新月异,监测方法与标准不断更新,在实际工作中大型仪器及其联用技术应用变得常态化,而作为地方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由于本科实验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在课程实验中接触的仪器主要局限于天平、摇床、分光光度计等一些简单的基本仪器,由于台套数有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TOC分析测试仪等一些原理和操作更为复杂的大型仪器接触机会很少,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进入工作岗位后遇到此类仪器不会动手,增加工作困难度。在此建议尽可能开发利用现有资源,为学生增加学习机会:1.教师利用业余时间,采用多媒体手段,将教研室或学院现有的大型仪器工作原理、操作步骤、维护保养等理论通过视频形式让学生有感性认识;2.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加入老师的课题小组,跟随经常使用某项仪器的研究生或本专业其他老师直接学习;3.对于学校没有的仪器,可考虑利用实习机会向本地环境监测技术部门请相关工程师演示和讲解。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