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恢复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恢复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taking fushan 14 of the quarr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LuoYan mountain geological, rock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lope to slope, difference, proposed grille return to the package, mixly spray, the birth of three LuoYan mountain with the management plan, and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has achieved good effect.
Key words: LuoYan, mounta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ackfilling, replace with out-soil
中图分类号:U4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浮山是青岛市也是全山东省市区内面积最大的一块“绿肺”,浮山九峰排列,峻峭秀拔,素有“浮山九点”的美誉。但随着城市化的建设,开山采石的破坏,浮山的多处山峰,特别是其南侧,整个浮山湾大景观的背景上,有多处采石遗留下的石坑和高耸的岩壁,象一个个的节瘤一样,附着于郁郁葱葱的峰脉之上,部分地段甚至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使前海一线滨海大景观受到严重的破坏。
同时,由于青岛市区山石叠立,城市建设中常需劈石修路,掘山建房,而因此形成的道路及建筑环境也多是裸岩峭壁。为使滨海景观更美丽,使城市绿肺更完善,必须对这些采石坑进行有效的生态恢复。
在满足相应的工程要求条件下,采石坑的生态恢复可以采用常规的土方回填技术进行。但是对于边坡长度达数百米,高度达几十米,而可供放坡的距离短的采石坑来说,这种技术有明显的缺点:回填土方量巨大,工期长,易出现塌方及水土流失等情况。而对于市内裸岩裸坡,因建设的需要,往往给绿化留出的空间不足以进行常规的土方回填施工。通过对国内和国际在同样情况下的工程技术的考察与思考,接合实际工作经验,以浮山14号采石场的生态恢复为例,提出以下三种裸岩山体的治理设计方案。
(1) 格栅回包法
(2) 客土喷播法
(3) 植生袋法
实践证明,这几种方案都能够达到快速有效地对采石场和裸岩裸坡生态治理的目的。
1、工程概况
浮山14号采石坑位于天泰馥香谷北侧,边坡属花岗岩性质。此前,坡底利用附近堆土顺坡向做成缓坡面,然后栽树绿化,致使边坡比以前坡高降低,面积变小,现平均坡高约13米,最高处25米,长120米,边坡坡度70度以上,坡面凹进凸出严重。该边坡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坡顶有0.5-1.0米范围的残积土和强风化岩。
2、治理思路
该边坡由于爆破作用造成岩体裂缝、松动,经过降雨、流水冲刷、风化、冰冻、重力作用,形成危石、滚石、崩塌、垮落现象,现坡面十分危险。另一方面,光秃秃的岩石外露严重影响了浮山的景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既能起到支护加固作用,保证坡体的稳定,又能朝着环保、生态、自然的方向来美化边坡。
对于该石坑边坡的治理我们基于两方面的原则来考虑:
Ⅰ 加固绿化前必须对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针对边坡岩土体性质、岩体构造节理分布、关键块体等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先加固处理措施。否则,不仅可能造成严重的危险事故,而且将导致绿化表层整体或整片滑落,绿化成果毁之一旦,得不偿失。因此,生态恢复是以边坡加固为前提的。
Ⅱ 绿化边坡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山体原貌,重现浮山美丽形象,因此山体边坡治理不能仅考虑边坡的稳定性而进行表面硬化处理(如砌石、喷射砼等),而应本着自然、环保、生态的原则来对坡体进行治理,通过在边坡表层固结一定厚度营养性种植土,种植利于边坡稳定的植被和植物,从而达到恢复绿色山貌、美化环境的目的。
3、治理方案
如图所示,A区岩面高度在10米左右,且有一定的坡度(坡度在60度左右),可以采用格栅回包恢复,或者在清理边坡后构筑格构,结合喷播技术进行生态恢复。而高度大于10米的B区,坡面直立,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倒坡,不能采用一般的办法,可以选用覆盖土工格栅加固,利用客土喷播技术进行生态恢复.一方面,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恢复植被,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小工程量。
经过慎密的考察与研究,在此提出了二种处理方案如下:
(1)A区土工格栅回包恢复,B区覆网加固客土喷播;
(2)A区植生带恢复,B区覆网加固客土播种;
3.1方案一:下部土工格栅回包恢复,上部覆网加固客土喷播。
3.1.1修整边坡
对边坡上松动石和危石进行清理,对起伏较大的坡面采用风枪消坡,以便施工。
3.1.2区土工格栅回包恢复(边坡高度10m左右部分)
在裸岩坡度小于60度的坡面,岩面进深大,边坡高度小于10m的部分,使用格栅回包技术,具体实施在上图的A区部分。这种施工技术使山体恢复后,稳定性将达到最好。
该施工方法是将锚杆嵌入岩石中1.5―2米,水平方向上每隔2米一根。垂直方向上每隔1米一根,外露35厘米以供打地梁,岩石锚杆φ22间排距1.4m,深2.0m(局部加深,保证锚杆穿过潜在滑裂面2.0m以上),上下排交错布置,使整个山体受力,以防止岩石滑坡。回包层高1.4m,回包单向格栅利用浇注于锚杆上的地梁连接,地梁尺寸200×200mm,地梁标号C30,每两层单向格栅之间铺满一层双向格栅,回包土层必须分层夯实,各土层之间呈阶梯状向上,然后将植生袋堆填于外侧,采用双向格栅进行回包。
3.1.3上部覆网喷播(边坡高度>10m部分)
裸岩坡度在60―80度、岩面龟裂发育良好的可采用泥浆喷播技术进行生态恢复。主要的施工方法为:
锚杆:Ф22锚杆,深2.0m(局部加深,保证锚杆穿过潜在滑裂面2.0m以上),间排距1.4m,上下排交错布置,使整个山体受力,以防止岩石滑坡。
挂网:在坡面上进行挂网处理。外侧以ф8筋作为骨架与锚杆焊接固定,坡面挂设双向格栅与锚杆及骨架筋绑扎固定,网与岩壁8-15cm的距离。
喷客土:喷射营养种植土、团粒剂、植物纤维、肥料以及植物种子等,利用喷射机喷射于坡面,平均厚度15cm。
3.2方案二:下部植生带恢复,上部覆网加固客土喷播;
3.2.1修整边坡
对边坡上松动石和危石进行清理,对起伏较大的坡面采用风枪消坡,以便施工。
3.2.2下部格构植生袋(边坡坡高10m左右部分)
在裸岩坡度45度到60度之间的坡面,岩面进深较小、高度较低的情况下可在裸岩上设置混凝土格构,将已经装上栽培基质的植生袋镶嵌在里面,然后,在植生袋外面自上而下挂设单层双向格栅,用锚杆固定。主要施工方法如下:
格构:格构尺寸宽2400×高1600,格构梁通过岩石锚杆与岩面结合,锚杆杆体采用Ф22螺纹钢,水平向锚杆深2.0m,间距1.2m,中间插一支1.0m深短锚杆,竖向锚杆深2.0m(局部加深,保证锚杆穿过潜在滑裂面2.0m以上),间距1.6m,中间加一支1.0m深短锚杆,锚杆倾角5°~10°。锚杆外侧紧靠岩面喷射钢筋混凝土格构梁,格构梁尺寸深300宽200。
填土:格构内堆填营养种植土,在已拌好种子的植生袋里装上栽培基质。然后在坡面上挂设单层双向格栅,外侧以φ8钢筋作为骨架与锚杆焊接固定。
3.2.3上部覆网喷播(边坡坡高>10m部分) (请参方案一)
锚杆:Ф22锚杆,深2.0m(局部加深,保证锚杆穿过潜在滑裂面2.0m以上),间排距1.4m,上下排交错布置。
挂网:外侧以ф8筋作为骨架与锚杆焊接固定,坡面挂设双向格栅与锚杆及骨架筋绑扎固定。
喷土:喷射营养种植土,团粒剂、植物纤维、肥料以及植物种子等,利用喷射机喷射于坡面,厚度平均15cm。
4、绿化种植方案
在裸岩山体上进行植被恢复,必须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生长的种类、选择植物抗旱性、耐寒、抗逆性的植物品种,同时要对种子进行科学的配比,以便增强种子的适应性及种子后期生长的稳定性,保证植被恢复的良性发展。本案所处位置原有乔木主要为黑松及刺槐次生林,山体恢复后,苗木采用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混播的方法,有利于初期植被的恢复,维持生物多样性,使营造的群落更贴近于自然状态。
A区进行格栅回包填土部分:
在格栅回包形成的错台上,栽植乔木实生生态苗及高度1米的苗木,主要品种为栎类、枫杨、火炬树等。沿着错台与坡面交线,栽植爬山虎、常春藤等攀缘植物。反包坡面外层铺设营养袋,袋内散播草本、草花及灌木种子,如:扁担木、卫茅、胡枝子、大叶胡颓子、大花金鸡菊、波斯菊、鸢尾、高羊茅。
B区覆网客土喷播部分:
由于本部分土层较薄,选择采用抗干旱、耐瘠薄的灌木、草本种子如下:扁担木、卫茅、胡枝子、大叶胡颓子、早熟禾、大花金鸡菊、波斯菊等。
5、方案简析
在两个方案中,上部(相对高度大于10米)都采用了山体覆盖土工格栅网客土喷播技术,只是在方案一中下部采用土工格栅回包填土恢复山体,而方案二中则采用了构筑格构植生袋的办法。
土工格栅回包恢复山体技术,可以使恢复后的山体与自然山体完美统一,景观效果将达最好(这同我们的初衷是一致的);同时,这个办法使山体恢复后,稳定性将达到最好。其缺点是造价稍微高一些。
格构植生袋最大的优点是节省土方,从而使造价降到最低。但是其景观效果及稳定性则稍微差了一些。
而客土喷播法使得在比较直立的裸岩面上进行绿化成为可能,尤其可节省土方,降低造价,并能达到较好的绿化效果。
综上所述,推荐使用第一套方案,进行浮山14号采石坑的生态恢复工程。
参考文献:
许文年,王铁桥,叶建军;岩石边坡护坡绿化技术应用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2年07期
篇2
【案例分析人】秦鹏;鄢德奎
【案例类型】评价类
【案例名称】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诉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矿业百限责任公司水污染责任纠纷案
【主要违法行为】违规试生产直排废水
【污染类型】水体污染
【违法企业所属行业】采矿业
关键词 跨省环境公益诉讼;诉讼基金;责任承担方式
【案例概要】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业百限责任公司违规试生产直排废水,导致重庆巫山千丈岩饮用水水源严重污染。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于2014年11月13日就此案向重厌市万州区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当前此粲正在审理过程中。
【案例启示】本集涉及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修复簪法律事实认定问题,因相关制度规定付之阙如而面临审理裁判困境。基于此,提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运行需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专项诉讼基金设立和责任承担方式的精细化三个方面予以完善。
2014年11月13日,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法院受理了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诉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污染责任纠纷案,这是一起案情错综复杂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该案为新《环保法》实施以来重庆市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也是全国首例跨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案件背景:一起跨省界重大环境水污染责任事件
2014年8月13日上午,重庆市巫山县环保局接到巫山县庙宇镇报告,巫山县庙宇镇千丈岩水库提取的居民用水颜色异常。经重庆市巫山县环保局工作人员现场排查和检测认定,千丈岩水库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污染源为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硫铁矿选矿厂。该厂违规试生产,并将硫铁矿洗选废浆水直排在一处自然形成的洼地内。由于事前未对该洼地采取任何污染防治措施,而此地为喀什特地貌,导致废浆水渗漏地下,经暗河水系流入千丈岩水库,造成水体污染,主要污染物为乙基钠黄药、二号起泡剂和大量尾渣。千丈岩饮用水水源危及巫山县庙宇镇、铜鼓镇、红椿土家族乡和奉节县长安乡4个乡镇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涉及10160户、51400人和1.8万亩农田。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的规定,此次千丈岩水库污染属跨省界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事故发生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建始县委托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风险与损害鉴定评估研究中心对重庆市巫山县红椿乡千丈岩水库环境事件作出了环境损害评估报告。报告认定:第一,本次环境污染的污染物质为乙基纳黄药,排放量58. 14千克。生产原料乙基磺原酸钠、2号油可能的使用量最大值分别为63.5千克和47千克。第二,环境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50. 94万元,但该报告未对土壤、地下水等污染后果及修复费用作出评估。
案件焦点:原告诉讼请求中的法律事实认定
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就千丈岩水库污染一案向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诉请法院判令被告(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停止侵害,不再生产或者生产绝不能再次污染水库。对今后可能出现污染的地下溶洞水体和污染水库风险重新作出环境影响评价,根据环评结论,作出被告是否应当搬迁的裁判。第二,恢复原状,依法承担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急处理污染事件、应急供水以及恢复千丈岩水库原有水质的所有费用,包括直接和间接产生的费用共计1900万元。第三,赔礼道歉,在全国性平面媒体上向公众道歉。第四,承担本案诉讼费及其他相关费用。本案原告诉讼请求中涉及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恢复等法律事实认定问题,需逐一厘清以便于正确适用法律。具体言之,案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被告硫铁矿选矿厂建设项目的环评手续合法性分析
被告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60万吨/年硫铁矿选矿厂建设项目于2011年5月通过并取得恩施自治州建始县发改委选矿厂项目可行性报告批复、环保局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以及发改局项目核准批复等手续,资质齐全。同时,磺厂坪硫铁矿选矿厂与千丈岩水库直线距离2. 67公里,超出了千丈岩水库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范围。换言之,单就此硫铁矿选矿厂对千丈岩水库的影响而言,其选址并未违背法律规定,但由于该项目所在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环评报告制作时需估算其对地下水的影响及其造成地下水体污染所应采取的精细化应对措施,环评审批部门应严格把关,不能因所影响的水体区域不属于本行政区范围而不进行审查。
对于本案而言,原告起诉的对象是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起典型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该公司硫铁矿选矿厂建设项目的环评手续审批是否合法,与本案审理无直接关联,即使环评手续合法也不会免除被告因违规试生产违法排污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的责任承担。原告诉求中,对于该建设项目可能出现的地下溶洞水体污染和水库污染风险重新进行环评,超出了法院的裁判范围。对于原告的该项诉求本可通过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解决,但目前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缺位致使环评手续的合法审查只能依赖相关部门的自觉。
生态恢复范围、费用等损失的确定思路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追求的审判目标是恢复生态环境的状态和功能,法官适用恢复原状责任时首先需考虑恢复原状的可能性与成本问题。确定生态恢复范围及相关费用,既是原告诉讼请求的依据,又是法官判决恢复原状时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具体到本案,原告诉请法院判令被告恢复原状,承担共计1900万元直接和间接费用。此次千丈岩水库环境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50. 94万元,而土壤、地下水等污染修复费用的确定是本案判令恢复原状的焦点和难点。由于《环境污染损害评估鉴定方法》(第Ⅱ版)颁布后,《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第1版)废止,便无法比照泰州环境公益诉讼判决的做法,直接以虚拟治理成本为基数,按照一定的倍数计算污染修复费用。对于《环境污染损害评估鉴定方法》(第Ⅱ版)所规定的生态损害评估方法,无论是替代等值分析方法还是环境价值评估方法,都需专业的鉴定机构预测受损资源在损害发生到恢复原状这段时间内每年受损资源和生态服务价值量的大小。
尽管如此,但法官确定环境生态恢复原状责任承担的范围及费用的思路却是有章可循的。首先,考虑遭受损害的生态环境能否通过自然或人工的方式恢复原状,如不能恢复原状,则法官可依据相应的损失,判令被告异地修复。其次,根据“恢复原状”判决的履行方式不同,确定差异化的恢复原状费用与范围。恢复原状基础费用主要包括:环境修复费用和监督修复费用。对于被告委托其他机构制定环境修复方案和其他机构代履行修复方案这两种情形,恢复原状的附加费用还要相应涵盖环境修复方案的制定费用和委托代履行费用。最后,灵活确定被告承担恢复原状费用的支付方式,即基于违法者偿债能力的考虑,判定是采取分期支付的方式缴纳恢复原状费用,还是通过发展环保产业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抵扣部分费用。
赔礼道歉可否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责任方式
环境公益诉讼的直接受害者是环境本身而非任何一个个体,似乎无适用赔礼道歉的可能。而作为一项民事责任,赔礼道歉在性质上是属于恢复原状而非赔偿损失的一种非财产责任,赔礼道歉民事责任的存在丰富了民事责任体系。基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公益性、补救恢复性和惩罚性的考量,可以突破性地适用赔礼道歉的责任方式。赔礼道歉的意义在于要求环境侵害者就自己侵害环境的行为向社会公开道歉,既具有轻微的惩罚性又能对其他潜在的环境违法者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具体到本案,原告诉请法院判令“赔礼道歉”的责任方式,可以适用于其他环境公益诉讼。同时《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也明确规定了赔礼道歉的责任承担方式,为赔礼道歉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突破性适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启示和建议: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亟待跨越的三个门槛
任何一种制度的运行并不因现有法律规定而通畅无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制度运行的困境,循序渐进地修正以确保法律正义的实现,因此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并非一蹴而就。尽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发展已步人快车道,但通过重庆受理的国内首例跨省界环境公益诉讼案的分析发现,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运行所面临的障碍仍需相应的举措予以完善,以进一步优化环境治理模式。
构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除了民事纠纷还应包括行政纠纷,但现有立法并未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予以明确规定。现实中,负有环境保护法定职责的行政机关既有违法的“积极”作为,如违法做出环境行政决策、许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也有违法的“消极”不作为,如怠于履行环境行政管理职责,导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无论作为与否,只要违法,行政机关行为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影响是违法企业无法企及的。本案中相关部门通过被告硫铁矿选矿厂建设项目环评手续的警示意义值得深思。
面对当前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缺失的问题,首先应明确新《环保法》规定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目的,以此准确明晰立法的适用范围,借助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进行规范,从而确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其次通过立法解释对《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中“法律规定的机关”进行界定,确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的主体资格。最后在环境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内增设一项内容,即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的违法作为和不作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形。
设立环境公益诉讼专项基金
对于本案而言,如果原告胜诉,法院将支持原告诉请的1900万元修复费用,那么如何使用这笔资金?《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规定环境修复资金和服务功能损失等款项应专款专用,即不能由原告直接领取,以防止出现挪作他用的情形。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曾提出了“探索设立环境公益诉讼专项基金”的主张。目前,无锡、昆明、贵阳等地采取的是将环境公益诉讼被告支付的环境修复资金和服务功能损失等款项缴入财政专户或基金的方式进行管理使用,以保障环境损害赔偿金专门用于修复被损害的生态环境。海南省设立的省级环境公益基金,由省财政拨款支付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相关诉讼费用。另外中国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启动首个民间“环境公益诉讼支持基金”以支持环保社会组织进行环境公益诉讼。
当前对于尚未设立专项基金或专户的地方政府部门,既可选择对民间设立的相关公益诉讼支持基金给予鼓励和政策上的扶持;也可由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探索建立环境公益诉讼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垫支立案前环保社会组织委托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费用,以解决诉讼启动阶段的资金困扰。对于官方设立的专项基金的主要来源包括:环境公益诉讼被告支付的环境修复资金和服务功能损失等费用;财政拨款;人民法院判决无特定受益人的环境损害赔偿金。专项基金主要用途为:环保组织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费用,包括调查取证费、评估鉴定费等;环境修复费用。环境公益诉讼专项基金的设立既可解决公益诉讼诉讼成本高的难题,又可化解环境公益诉讼利益归属的争端。
适用环境公益诉讼责任承担方式的精细化设计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规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六种民事责任承担方式。该解释并未对这六种环境公益诉讼责任承担的适用性做出周详的规定。如若没有明确界定不同的责任承担方式,将导致司法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具体言之,上述六种责任承担方式的具体适用应设计如下。
一是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的责任适用。对于“停止侵害”的适用,首先应明确环境侵害的标准,社会对环境污染容忍限度可作为环境侵害标准之一,环境侵害超出了社会的环境污染容忍限度,应责令停止该环境侵害行为。对于“排除妨碍”和“消除危险”的责任适用,借鉴美国的做法,可在判决中引入禁止令,根据危害的严重程度分为三种情形,即永久性禁止令、附条件禁止令和替代性禁止令。永久性禁止令一般适用于环境危害行为无改正可能的情形,责令环境侵害者停止其危害行为;附条件禁止令一般适用于行为人实施的环境危害行为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手段实现环境因子达标的情形;替代性禁止令是针对一些无法避免但必须进行的环境侵害行为,责令通过环境税或对受害者进行赔偿的方式替代适用责令停止侵害行为。
二是恢复原状。依据《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败诉的原告所需承担的调查取证、专家咨询、检验、鉴定等必要费用,可以由人民法院从之前其他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中判定被告承担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恢复原状期间服务功能损失等款项中酌情予以支付。可见,该解释第二十四条第一款提及的判定被告支付环境修复费用等款项,相对于环境修复成本是有结余的,故这些用于恢复原状的款项是惩罚性的。同时适用“恢复原状”这一责任方式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生态环境损害发生后,被告首先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将生态环境修复到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未发生时,受影响区域内生态环境的状态;二是出现部分或全部无法原地原样恢复情形的,可以准许采用替代性修复方式。
三是赔偿损失。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利益的主要用途是生态恢复,赔偿损失作为责任承担方式的一种,只是为了填补“恢复原状”责任方式在无法适用时的空白。因此适用“赔偿损失”这一责任方式时,需考虑“恢复原状”责任方式适用的可能性。如若在法院判决前相关部门已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恢复原状,此时无适用“恢复原状”责任的可能,便只能适用“赔偿损失”责任。为了警示被告所应承担的环境治理责任,法院可以在此种情况下判令一定的惩罚性损害赔偿。
篇3
[关键词] 生态恢复工程技术 内河治理 福州白马支河
1 前言
璃因玛逊生态工程技术是根据工程学和生态学原理,按照河流的特征,采用生态浮岛净化系统技术,进行保护与修复河道的一项生态工程技术。福州白马支河段试点工程是加拿大亚奇公司利用该技术在福州内河的一项生态修复工程案例,是福州内河水环境修复与保护的一次有益尝试。目前我国还有相当部分的旧城区没有下水管网,在近期无法完善管网的情况下,为如何利用现有河道与水域进行水体恢复,改善城市水域环境质量提供了新思路;其次对于生态修复水体技术从感性到理性有了一个实际认识,对于今后福州甚至国内进行水体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借鉴作用。同时,通过该项目的实际运行跟踪,结合其应用理论研究的探索,针对目前实际工程中影响水体生态恢复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进一步强化恢复水体生态效果的几点建议。
2 基本情况
白马支河是福州42条内河中的一条断头河,位于福州市西二环路上海新村附近,全长547米,宽4-8米,深约1.5-4米,周边人口约1.6万人,汇水面积40公顷左右。该河无洁净源头水,穿梭于居民区内,河岸距周边居民楼最近处不到5米,最远距离不过20米,地理位置环境比较敏感,每日接纳约5000吨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污水主要包括居民生活污水、餐饮业污水等。本项目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技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在河道设置人工浮岛,水生植物利用浮岛作为固定床体,在生长的同时恢复水体生态从而净化河水,据介绍目前生态浮岛上栽培的植物有近40种,有沙草、蒙草、三白草,也有福州市常见的水竹、美人蕉、马齿苋等;二是在河道布置曝气机,通过对河水进行机械曝气充氧,提高水体溶解氧,以促进河水生物菌群的生长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从而达到水体生态恢复、河水净化的功效。
目前该项目自试运行开始,已经两年有余,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内河水体质量显示出比较好的恢复程度,有机物降解明显,生物总量有所恢复,沿岸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基本改变了以往河水发黑、发臭的现象,但从部分水质参数监测数据上看,与预期效果还有一定差距。
3 应用分析
3.1 原理分析
从理论上看,该项目应该属于一项生态恢复系统工程技术,该技术采取了水生植物塘的一些基本原理,即利用有效的一种或几种水生植物栽植于池塘,污水在其中停留较长的时间(相对于常规污水处理工艺而言),通过多种机理,包括同化和贮存污染物,向根区输送养分和为微生物提供活的载体等,使污水得到有效的净化,这是国外发达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起发展起来的一项污水自然处理新技术。其次,该技术还利用了常规好养塘工艺的一些基本原理,即对水体的充氧,培养适宜好氧菌,通过细菌胶团对营养物的生物降解、合成以及矿化等形式对污水的净化方式;第三,该技术还利用了生物化学作用,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在满足生物的生长条件的同时,完成对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进而实现污染物降解,达到污水的自然净化作用;第四,该技术还应用了生物循环食物链的作用,通过放养或其他方式生长的高等动物,逐级消耗营养及有机物,最终起到消减有机污染物、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
3.2 应用分析
水体的生态防护与修复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重点研究与发展的课题,发达国家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已经建成数千项生态水体防护与修复项目。一般来说,河流生态防护与修复系统包括水体防护修复、河道及岸坡的保护与修复、水生生物的保护与修复及底泥的修复与氧化技术等几个部分。从目前国外应用分析看,发达国家对河流的背景保护比较好,如水体背景水质较好,生物量与多样性比较好,河道自然性及沿岸保护带等都保持较好,所以应用生态防护与修复效果相对比较明显,可持续性与稳定性都有不错的表现。
该方法作为河道水体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应该说是一项比较适宜的系统组合技术,无须投加化学药剂,能耗不高,利用自然,贴近自然。但是从实际应用中的表现,还是有一定的适用局限性,尤其应用在福州白马支河,在一些方面尚无法达到比较完善的境界。
3.2.1 底泥问题:白马支河是一条半封闭内河,也就是俗语说的断头河,该河段没有新鲜水补充,只有降雨期间地表径流不定期汇入,长期以来,底泥的污染富集程度比较严重,而底泥是污染物聚集的集中体,可以说底泥是一项最大的隐藏污染源,从目前看底泥的生态修复还无法有效解决,因此,河道水体的修复从根本上还需要深层次考量。
3.2.2 污染负荷问题:一般的生态修复技术,污染负荷都不高,这是生物生长环境的要求,同时也是自然净化技术的一个局限性。考虑到白马支河,基本上可以说进入河体的都是污水,虽然该项目运用了机械充氧,人为增加了水体补充氧,但是还远未达到河体净化要求的程度,而且从目前的现状看也很难达到,主要原因是水深与底泥以及河道整体不规则形状的限制。
3.2.3 物理结构因素:福州白马支河五百多米长,沿程高差、河宽、岸坡等均有较大差异,这是河道的自然构造,但同时也对该技术从理论设计转化工程实践产生局限。浮岛水生植物链毕竟设置在表面层,河道的物理结构也决定了机械曝气只能在浅层增氧,这就决定了底层仍然大部分处于厌氧状态;其次,河道的天然构造也意味着更多的死角与盲区,这是天然河道与水处理构筑物的最大差别,自然构造的不规则性也决定了该项目实际工程与理论设计的差距。
4 讨论与建议
河道与水体的地域差异性,决定了生态防护与修复技术在不同地区应用,难以有明确的可比性。相对比较成功的有广州汇景新城、珠海华发新城、扬州海德公园等地的区域水环境生态恢复保护案例。从这些比较成功的案例看,应该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早期规划与污染预防还是必须优先考虑,毕竟生态修复与生态(生物)治理有着本质的差异。生态修复技术作为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补充手段应该比较适宜。
生态系统修复是一项长期的生物成长、生态平衡过程,通过近几年的实际应用,白马支河的水环境质量相比较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善,说明生态修复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当然系统完全恢复内循环生态自净过程的功效可能需要相当长时期。但就目前而言,加强控制参数的监测跟踪,考核系统参数量化水平能力,从而为该技术下一阶段在福州内河治理过程中进一步适应与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建议如下:
4.1 对该河道进出水水质、水量实行长期跟踪监测、分析,从而考核项目稳定处理效果和适宜处理负荷。
4.2 定期监测溶解氧、底栖生物、水体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的生长变化,考核季节水质恢复的条件与程度。
4.3 加强监测不同间距与季节的臭气浓度,合理规划区域卫生防护距离。
4.4 加强监测底泥基质与容积,考核污泥的富集与降解程度,从而制定清淤的频率。
4.5 结合城市景观功能建设,合理规划整体河段修复措施,强化生态人居环境中的水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 沈耀良,王宝贞. 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理论与应用[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2] 汪大翠等. 水处理新技术及工程设计[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3] 德莱塞特尔•赫伯特,格劳•迪特尔,卢德维格•卡尔.德国生态水景设计[M]. 任静、赵黎明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淇澳岛;资源优势;生态文明;生态旅游
一、引言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起并迅速发展的旅游形式,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适逢淇澳岛完成生态保护及环境容量的相关研究,因此目前发展生态旅游业,将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具体举措。
二、生态旅游的定义及意义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它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某些或特定自然区域和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和了解自然景观、野生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或人文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以使当地经济在旅游业发展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旅游方式。它可分为两大资源,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如地质、水体、动植物;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如人工环境、民族风情等等。
从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看,它包括以下三重意义:
(一)提供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即能够向旅游者提供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文化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旅游项目,以满足旅游者对旅游体验日益增长的要求。
(二)保护当地自然、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文化资源
即让游人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旅游、休息或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三)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即通过旅游开发,为旅游区筹集开发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能够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基础上,在经济收入上获得益处。
综上所述,发展生态旅游对当地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将一举多得。
三、淇澳岛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珠海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珠海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热点城市,现正大力推动旅游总体规划、项目建设、市场推广、行业管理四大工作,打造“温泉、海岛、高尔夫”三大旅游品牌。全市现有景区景点40多个,2007年全年接待游客176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4.88亿元,其中外汇收入9.02亿美元。
而目前淇澳岛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低,知名度不高,还有很大的潜力。
(二)淇澳岛发展生态旅游所面临的机遇
淇澳岛位于东经22°23''''11''''''''~22°27''''30'''''''',北纬113°35''''46''''''''~113°40''''13'''''''',具有热带、亚热带河口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以及特殊的咸淡水交迭的生态环境,红树林面积占珠江口红树林面积的37.4%;其所在的伶仃洋海域是中华白海豚分布的主要区域;沙丘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沙湾文化”的人类生活遗址,是珠江口海洋文明和海岛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岛上有海洋、湿地、森林、草地、农田、城镇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存环境;岛上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多样性丰富,人口密度和开发强度低,还建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华白海豚保护基地,生态环境良好,是中国沿海地区少有的集山岩、海湾、沙滩、湿地等自然和人文资源为一体的生态岛。
淇澳岛位于珠三角中心位置,依托珠三角的辐射,周边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居民消费力强。配合珠海市打造海岛旅游的品牌效应,因此淇澳岛要发展生态旅游,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及政策优势,正面临不可多得的大好机遇。
(二)淇澳岛发展生态旅游所面临的挑战
珠海市本身及周边城市都已有不少海岛在开发海岛生态旅游,例如珠海市的东澳岛、外伶仃岛、荷包岛等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岛旅游项目。因此,淇澳岛必须建立自己的特色,发展区别与其它海岛的生态旅游项目。
另外,由于淇澳岛目前开发程度低,经济基础比较差,而且由于地方相对偏远,政府职能部门未能对其进行良好管理,以致部分村民为改善生计,隐瞒及盲目上马一些较大污染或受限制的投资项目,例如陶瓷厂、养猪场等等,导致岛上部分地方出现污染,也导致村民之间的争吵与投诉。因此,这类投资项目的关停、搬迁,及改善当地居民的收入,是目前属地管理部门发展生态旅游所面临的挑战。
四、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区的政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正确认识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和作用
管理部门及岛上居民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选择符合淇澳岛资源环境的产业发展方向。必须意识到,尽管淇澳岛目前生态环境状况良好,但如果发展定位不正确,就难以控制不合理的开发,以致对淇澳岛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岛上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具有重要生态调节功能的生态系统就会面临巨大的威胁。目前发展生态旅游将是一个可行并有经验可借鉴的方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生态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再结合休闲度假产业、会议产业与教育产业等低污染、低能耗产业的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海岛发展模式,既可以充分利用其资源,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
(二)发展生态旅游前的对策与措施
首先,在淇澳岛引入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以前,管理部门必须对已存在的破坏岛内生态环境的污染企业、违章建筑、非法养殖场等进行彻底清理,以改善过去管理不足的问题,建立一个良好的依法守法的开发制度,并建立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清理后也以便腾出空间,或作为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的建设用地,或进行生态恢复。
其次,要保护淇澳岛生态的完整性。岛内引入的应该是高素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生态旅游项目,并要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适宜性安排建设与开发项目,控制开发强度,避免大型公路的建设,及限制房地产开发等等。
(三)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要注意生态资源的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
系统是淇澳岛主要且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及岛上其它生态景观都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建设中的旅游项目配套设施,游客的数量及人口的增长都要有效控制,以保护岛上的生态系统及景观不受破坏,对已受损害的森林、红树林和海滩要及时开展生态恢复。
其次还要注意外来事物的影响,除了外来游客的生活垃圾及噪音等的常见污染外,还要考虑是否有外来物种对岛内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些影响是相对缓慢的,不容易察觉的,但是又难以恢复的,因此也应该根据发展的情况,定期进行旅游产业及生态状况的评估,以适当调整发展方向及进行生态恢复。
(四)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发展自身特色
淇澳岛处于珠海市高新区,该区以打造高品位人居环境、生态文明的先行区为目标,拥有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广东省生态示范镇称号,多个绿色社区和生态示范社区,环境同样相当优越,与淇澳岛相得益彰;区内还有多所高校,要充分利用高校优势,为淇澳岛的生态旅游发展出谋划策,并为旅游行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篇5
公益诉讼维护生态环境
无锡动物园、太湖欢乐园是由无锡市蠡湖惠山景区管理委员会承建的市重点生态环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景区管委会未经批准改变部分林地用途,其中3677平方米被建设成为观光电梯和消防水池。中华环保联合会为此提起诉讼。
无锡滨湖区法院审理后认为,景区管委会改变林地用途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考虑到消防水池和观光电梯同时具有逃生、急救通道的功能,是欢乐园的必要组成部分,涉及较大的社会公共利益,如直接恢复原状,可能造成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最终法院综合多种因素,判决滨湖区杨湾地块补植方案为本案恢复林地的最终方案。景区管委会在杨湾地块投入近80万元,开垦种植7000平方米的城市绿地,法院全场参与监督和验收,并监督景区管委会进行树木的缺陷期养护。
点评:本案是一起在全省影响较大的由中华环保联合会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建设工程未经批准占用并改变林地用途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建设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因无法量化评估由于树木面积减少导致的生态损害赔偿数额,而原地恢复原状可能会造成较大社会财富浪费,法院可以判决建设单位通过异地补植的方式来恢复生态容量。
省环保厅申请行政处罚强制执行
盐城市城东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经省环境保护厅批准后开工建设,后在未经环保竣工验收的情况下即投入运营,违反了《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去年12月5日,省环境保护厅经巡查发现后,对盐城市城东污水处理厂作出了罚款25万元、责令停止使用并限期改正的行政处罚。收到行政处罚决定后,盐城市城东污水处理厂向国家环境保护部申请复议,今年4月27日,国家环境保护部作出复议决定,维持了省环境保护厅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7月17日,省环境保护厅向城东污水处理厂进行了催告。在发出催告通知后该厂仍未主动履行,省环境保护厅遂向南京中级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南京中院审查认为,涉案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的违法事实清楚,处罚内容具体明确,处罚行为作出的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予以支持。
点评:污水处理厂工程未经环保竣工验收便投入使用,且拒不履行环保厅的行政处罚。在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中,法院应依法强化执行力度,确保合法作出的行政管理决定得到有效落实,在环境保护方面有所作为。
监管失职知法犯法
明知企业排污违反规定,相关部门领导睁一眼闭一眼,监管失职,最终将自己送上了审判台。
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镇江新区境内的江苏太白集团有限公司、镇江高鹏药业有限公司以及镇江新区福盛化工有限公司等单位,违反固体有害废物的管理和处置规定,先后多次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有害废物——酸渣、废酸水、酸焦油等非法倾倒在废弃的仲家宕口内。时任新区环保分局局长的道路、镇江市固体有害废物管理中心主任丁春生、镇江市环保局新区分局副局长徐耀平、镇江市环保局新区分局监察大队大队长张宝林等4人,发现环境违法行为以后,未按规定对固体有害废物进行清理、取样化验,未采取措施制止偷倒行为;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及固体有害废物的产生量、处置量、处理去向等检查不到位;对企业试生产期满后未办理环保竣工验收手续违法生产不予以监督和查处,导致仲家宕口及周边环境被严重污染。
篇6
关键词: 逆向思维; 新理念; 环境观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078-02
众所周知,传统的正向的思维和方法大部分时候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然而,实践中诸多实例证明利用传统的正向思维不易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可一旦运用反向思维,更有利于问题的科学解决,这说明反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同样如此,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客观的环境观点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尤其是在进行生态环境观念教育的时候,教师既要从正面说明事物,也要从反面及时反省,说明事物的特性和发展趋向。在分析事物时,要敢于从问题的相反面进行深入的探索,注重引导学生“反其道而思之”,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对待问题的分析态度将会更加理性化,处理事情的态度将会更加科学化,其环境观念将会逐步客观化,将更有利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
以下是作者在中学地理课教学中的一些体会,通过几个教学案例,阐述对学生进行客观的环境观教育的过程,为中小学地理课的进一步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案例一:大型水电工程的反思――水电真的是清洁干净无污染的能源吗?
正向思维: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水能蕴藏量达6.8亿千瓦,但水能的开发利用程度还非常低。到目前为止,全国水力发电量仅占技术可开发利用量的1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必将日渐枯竭,能源紧张问题日渐凸显,因此大力开发水能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需求,我国已把大力开发水能作为一项长期的十分重要的任务来抓。据资料显示,我国的大江大河,除怒江外,已全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电站。怒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条没有被水电站拦腰截断的大河。而对怒江丰富水能资源的开发已在论证中,截断怒江指日可待。同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水能具有可再生、无污染两大突出优势,同时,水库还兼具有防洪、提供清洁用水、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因此,开发水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综合效益良好,水能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保障之一。
逆向思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日本、韩国、泰国以及欧洲的反水坝运动日益高涨。他们反水坝的主要理由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坝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水库储水会导致大片森林被淹没,生物多样性将会减少;并造成下游河床干涸,至使河口三角洲和海岸线退缩;河口鱼类资源减少甚至消失;河口三角洲海水倒灌,土壤出现盐碱化,农业大幅减产;同时,在工程施工地,由于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将会加剧;与水电站相配套的新城镇和新的道路系统将侵占大片农田以及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库区还可能使得某些疾病如血吸虫病、疟疾病等高发和蔓延;还有可能截断某些洄游性鱼类的生存路线,导致这些鱼类绝迹等等;而所有这些都是反坝人士最不愿看到的。(2)水坝潜伏着巨大的公共安全隐患:任何一座水库都是有寿命的,都会有它於满、老化和报废的时候。在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环境下,水库的实际寿命往往比人们当初设计的预期寿命要短得多。而且随着大坝年龄的增加,大坝逐渐老化,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可能造成重大隐形威胁。此外,战争的阴影从来没有从地球上消失,不可抗拒的地震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意外溃坝,其后果将不堪设想。(3)水坝带来的经济利益得不偿失:为了确保从水坝获取利益,必须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牺牲许多其他利益,尤其是社会和环境的利益。据美国有关部门统计,如果大坝老化,需要拆除大坝,不仅耗资比新建大坝多得多,而且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社会问题也比建造大坝时多得多,光是大量淤泥下泄给下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难以预测。因此,从长远看,代价昂贵,得不偿失。
新理念:毫无疑问,当前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尽管水能不是百分之百的清洁能源,水能的开发也不能一劳永逸,但水能的利用的确能缓解很多国家能源紧张的问题。因此,我们绝不能反对修建水利工程,而是要合理发展水能。反坝和拆坝者所讲述的也并不是空穴来风,毫无道理,相反,可以帮助决策者和执行者更注意在流域规划、枢纽设计、大坝施工、水库调度及电站运行等方面更加有重点地考虑生态因素和环保因素,加强水利水电项目的环境评估和环境保护研究。美国的拆坝工程实践和生态后果,对我国退役坝管理也能提供有益的借鉴。在修建水利工程时,一贯以简单的支持态度不可取,而应多方论证,以科学的态度“有备无患”地对待水电工程的修建。
案例二: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区荒漠化治理的反思――人工种草种树是防治荒漠化最有效的措施吗?
正向思维: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区,由于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的地方甚至出现荒漠化。为了治理荒漠化环境,恢复其生态,人们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大人工植树种草的力度,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从而达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防止土地荒漠化的目的。而人工种植植被,在理论上可以加倍实现提高植被覆盖率的速度,因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用人工种植植被的办法,成为人们促使生态环境好转的首选方案,并得到推广实施。
逆向思维:在锡林郭勒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工造林已达60余年,可森林覆盖率仍不足1%,人工林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茁壮成长。这说明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的生长有它自身的客观生态规律,而受人工造林的因素影响却极小。因为乔木被人戏称为“干旱地区地下水的抽水机”。人工造林使宝贵的地下水更加容易被蒸发到空气中,从而导致土壤的干燥程度进一步加大,可见,大量植树造林不是一种因地制宜改造荒漠的良策。此外,人工种草是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呢?实践证明,大量人工种草一则成本高,二则可能带来大量外来物种,导致生物入侵,从而面临着给当地的社会生产生活带来更加巨大经济损失的风险。因此,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人工种草也不是一种简单可行的办法。
什么样的措施既简单又可行呢?2000年以来,中科院生物所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进行了围栏实验(设立生物圈保护区)。实验当年,滩地的草木覆盖率就达100%,草层高度达80厘米以上,亩产鲜草820斤;流动沙丘的自然植被恢复率达30%;平均每提高10%的覆盖率费用每亩仅为1.73元。第二年效果更加惊人,自然萌发的榆树苗每平方米达321棵,草层高度达1.43米,亩产鲜草5300斤。
新理念:我们并不是反对在荒漠化地区的人工治沙。但是,如果退化沙地的治理既不用种树、也不用种草,仅自然力就能完全恢复退化的生态,岂不是一种更好的办法?此外,自然恢复的植被没有外来物种,多为当地优质的禾本科牧草。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实验充分说明了利用自然力恢复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种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风险最小的途径。由此可见,撇开人为的干扰,以自然之力修复环境,就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大保护。
案例三:“大树进城”的反思――“大树进城”是目前我国城市绿化的最好方法吗?
正向思维:大树,顾名思义,是指那些树体高大或树龄较大的具有较高园林观赏价值的树种,如香樟、桂花、银杏等。“大树进城”就是把城市的边缘地区或者远离城市的乡村、山区生长的树木移植到城市里,从而达到绿化城市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居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为了在短时期内解决城市绿地系统的三个重要量化指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为了获得“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人居城市”等称号。因此,“大树进城”成了当今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最主要的绿化手段,其绿化成果显著,且普遍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一方面,“大树进城”既提高了绿地率,又提高了绿化覆盖率,短期产生了有目共睹的绿化效果,达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另一方面,搞活了农村的经济,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逆向思维:大树由于来源于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大部分是野生树。“大树进城”严重破坏了当地农村的生态系统,在城市绿了的同时,乡下黄了,山上秃了。众所周知,生态是无界线的,是公共的。从城市周边其他地方运来的大树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美化了城市,对城市生态起到了良好的环境作用。但对于那些被取走大树的城市边缘地区、乡村、山区,挖掘大树却将会造成大树原生地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加速珍稀物种的灭绝,并可能进一步影响该地区的气候、水源、地质等各方面,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此外,由于移植的大树根系遭到破坏,成活率低,“一命呜呼”和“奄奄一息”的大树实不少见,损失惨重,惨不忍睹。另外“大树进城”,树看起来着实高大,但由于其根系很浅,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就很容易造成树倒的惨剧,出现年年栽树年年无树的悲惨局面。显然,这种做法是一种极大的生态浪费。同时,“大树进城”还滋长了农村非法挖采的风气,促成了一些农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行为,不利于农民环保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实不可取。
新理念:大规模“大树进城”是一种只顾自家小环境,忽视周围大环境的做法,并有悖于和谐社会的理念,且造成了巨大的生态浪费,经济损失严重,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大规模“大树进城”的风气应该尽早给予制止。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方法和能力很有必要,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特别策划――水坝惹是非[J].中国国家地理,2003(10).
篇7
――中国林科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张守攻
要以自然恢复――封山育林为首选,辅以人工重建、农林牧复合等方式促进石漠化治理。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吸引非政府组织、社会力量及私人投资,吸引有志贫困地区开发,有创新精神的各种人才,开发推广生态与生产双赢的技术。加强系统的良种选育研究,进一步开展封山育林及其自然恢复过程的研究、技术与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案例研究。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白嘉雨
要解决石漠化问题,核心是要掌握石漠化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系统认识岩溶地质条件和石漠化过程等基础性问题,这必须要有长期坚实的研究基础和雄厚的积累才能做到。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
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保土节水,因地制宜,从可持续性出发,根据岩溶环境的分散多样性特点,探索和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适应性的管理模式,使农村产业结构在生态、经济两方面都具有可持续性。
――中国地科院桂林岩溶地研所研究员曹建华
石漠化的有效治理要遵循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措施;同时,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个人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石漠化治理,尤其要重视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
――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
篇8
关键词:城市滨水驳岸景观生态化设计
Abstract
Water as the source of life, is the survival of all things. Revetment as the demarcation of the urban land and waters, its design processing the border of the urban waterfront domai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is paper mainly take the urban waterfront revet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ati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disadvantages of revetment, design and ecological design trend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urban waterfront. Basic the ecological design theory of expounded on the urban waterfront, the classification of all levels, respectively from the visual sense, ecological effect, and human psycholog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our generous face waterfront ecological design of contents of research; And summary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draw the conclusion。
Key words: Urban waterfront RevetmentLandscapeEcologic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万物的生存之本。早在我国古代,那些诗人画家就已经将其山水融为诗词歌赋的精髓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水也成为一个城市必不可少的元素,驳岸作为城市陆地与水域的交界线,其设计处理对城市滨水区域的生态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很多城市滨水区的驳岸都只兼顾了防洪防、排涝、蓄水等功能,丧失了驳岸设计对城市的景观化和生态化设计,因此滨水城市应该好好利用驳岸这一滨水岸线,来营造良好的景观和亲水空间,吸引游人,既能保护好这一带的生态环境,还能通过这个有力的平台向外界展示这个城市的人文历史。
城市滨水驳岸建设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状况
驳岸作为城市滨水区的重要景观,在设计上要涉及城市规划、景观学、生态学、心理学、人文历史、旅游等多门学科,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国外就开始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改造。摩内港(InnerHarbour)就被认为是滨水区再生改造中最早、最优秀的案例之一。
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还有瑞士、日本提出了“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强调“以人为本”、“资源共享”、“整体营造,从根本处理” 的原则,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不再是以前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而采用无混凝土护岸或者是在钢筋混凝土外覆土植被的非可视性护岸,因此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了生态驳岸的实践和理论。
国内的滨水区改造起步比较晚,借鉴了国外的成功经验:引导城市复兴,增加滨水区用地功能,从而提高城市吸引力;改善滨水区活动空间和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联合组织滨水区的交通;宣传城市滨水历史文化,突显城市特色;综合整治水体,改善景观生态环境。在实际的改造中,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上海的黄埔江岸线规划、成都府南河公园的整治、开封滨水区旅游休闲功能的开发等。
城市滨水驳岸生态化设计的理论与原则
(1)构建生态合理与持续发展的滨水驳岸模式
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环境改造的最终目的。城市水体维系整个城市生命的纽带功能必然带动滨水区驳岸生态化空间的构建,可以保证城市整体环境的生态稳定。(顾程华,2006)
(2)完善滨水驳岸生态化景观设计要素,创造优美的滨水环境
城市滨水驳岸景观的不断改建与完善,人们对城市滨水驳岸景观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在不断改建的同时完善其生态化设计,创造优美的滨水环境。
(3)实现滨水驳岸公共活动场所人性化的科学营建
在未来的城市滨水驳岸建设中,将会不断的融入“以人为本”的思想 ,使城市滨水驳岸空间更人性化。
因此在设计上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驳岸的生态化创建包括整个滨水空间的水、植物、动物、土壤等资源的保护,在这个博大的空间里,不注重驳岸的生态化建设,就很可能导致其生态化系统失衡。因此生态化的驳岸建设应加强恢复自然景观,以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促进驳岸生态化的和谐发展。
二、地域性原则
驳岸生态化设计不是简单的水边园林工程建设,结合城市地势、地理等创建和谐特色的城市驳岸。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在城市滨水驳岸景观设计中注重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城市文化历史遗产,在展现城市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向众人展示了城市的乡土特色。
三、安全性原则
驳岸的修建基本目的就是满足防洪、抗洪功能。城市滨失去的防洪设施对人们的安全财产问题也有着很大的影响,驳岸的安全性原则也是驳岸建设中的基本核心。
四、亲水性原则
在滨水区驳岸生态化设计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强调人在滨水环境中的主人翁地位。从人的行为、心理、健康及文化等特征及需求出发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塑造动静、个体与群体的观水、亲水、触水等游憩环境和设施(树全,2007)。
五、美观性原则
如今人们对城市滨水驳岸生态化的设计有着很高的要求,即在满足精神需求的同时更追求其景观的视觉心里效果,线条流畅优美的驳岸给人通透的视觉效果,根据视觉审美的要求,在人群频率使用大的地方加强其景观视觉效果,有一定的引申效果。
城市滨水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的内容
人体感官
篇9
1.1廊道
是指不同于两边基质的线性地带,它的多种类结构跟随不同宽度的廊道而随之变化。绿廊建设和块状绿地的连接度不断加强,可以使走廊起到分隔作用,作为城市园林绿地设计的重要依据,作为城市道路、河流等狭长线性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现实应用中廊道理论中的核心保护作用还体现在不同树种、狭长带、狭长带与二维面的互相制约等方面。
1.2基质
是指连通性最好、面积最大、能起控制作用的景观要素。[1]例如园林的铺地或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影响,影响着生态环境中斑块与斑块间互换物质、能量,同时影响了连接全局的景观。研究景观生态学是为了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维持生态平衡,营造和谐的人类居住环境。将景观生态学中的和谐共生理念贯通到实际的城市园林设计中,理论结合实践,迎合社会需要,创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现今,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应用在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中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天津的“绿岛园”,占地面积大,其园林规划里涵盖了三种特色景观生态,湿地景观、高地树林景观和保留了原生态景观的缓坡草坪,有利于恢复本土动植物群落,维持了生物多样性。园林全局景观设计是根据“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为依据的,这也是景观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最基础的模式。在进行“绿岛园”绿地规划之时,按照“源”、“流”、“展”三岛相合的设计思路,营造了具有空间层次的景观生态格局。[2]公园的景观水体是由大面积的沼泽地开挖整改形成,同时将瀑布茶室、嬉水广场等人文景观融合,即维护了湿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又发挥了斑块在环境资源中的作用。车场和广场采用的硬质铺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道路不同感空间,完善了经管的层次感、充实感。假山、小桥、鹅卵石等硬质铺装的巧妙设置使不同的廊道连接了不同的斑块,化零为整,充分发挥了廊道中的整体作用。壁画、浮雕、陶雕丰富了“绿岛园”的历史沉淀感,增加自然景观的可观赏性。台北关渡的“自然公园”。此公园涵盖泥滩、深水域、浅水域、树林等多种区域类型。规划为主要活动区、保育核心区、户外观察区、可持续经营区,合理的划分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为首要,提供休闲、教育及研究场所为次要,同时又兼容了两者的缓冲区,实现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和谐共处。杭州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园区内虾类自然保护区为中央核心区,其他涵盖沼泽、湖漾、河港、池塘等区域,六条河流纵横交错,其间分布着众多的鱼塘和港汊,设计了不同物种栖地环境。以上这些案例都是融合了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在园林的设计中,使得城市的人类与大自然更更亲近的同时又维持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3景观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的原则与建议
篇10
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生态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生态旅游因其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强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其与社区的共同发展,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但是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中或多或少地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对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措施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生态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环境
早在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便倡导所谓的“生态旅游”,而后被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在《有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一文中使用。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得到世界范围内推广。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民众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国际资源组织认为生态旅游是“以欣赏自然美学为初衷,同时表现出对环境的关注”。我国学者卢云亭的定义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标,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在生态旅游的定义之下,可以这样来定义生态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环境是以生态旅游为中心的环境,是指生态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着眼于保护资源与环境,是旅游环境的一部分,又与旅游环境有所区别。它符合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以系统的良性运行为目的,是以某一旅游地的旅游容量为限度而建立的满足旅游者心理感知的一种旅游环境。
二、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案例
近几十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自“生态旅游”提出之后,学界人士纷纷对其进行研究,旅游业界也纷纷进行实践。有开展比较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下面我们就几个成功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案例进行一下探讨,总结一下他们的环保经验。分别从工程规划和政府支持两个方面进行一下探讨。
(一)从工程规划方面进行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以青岛市喜鹊山森林生态休闲公园为例
喜鹊山森林生态休闲公园位于青岛市西海岸,坐落于胶南市黄山经济区,位于沙沟水库以北,韩家寨和岳家村以南,小珠山水库以西,薛家庄以东。喜鹊山森林休闲公园为了防止开展生态旅游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开展之初就制定了详细的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制定了相关细则,严格按照生态旅游的要求进行工程设计,做好了前馈控制。它的设计方案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紧紧围绕生态保护的原则来设计。
保护工程设计原则:
(1)园区内工程建设,将保护放在首位,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确保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园区的保护工程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选定建设方案,保护工程的设施要符合下列要求:一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二是保护工程设施坚固、适用,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三是保护工程设施宜进行艺术处理,起到点景、美景的作用。
(3)根据保护对象的特性和科学管理的技术要求,确定适宜、有效的保护措施。
(4)对于危及物种生长、生存的病虫害、地方性疾病和污染现象,提出积极的防治措施。
之后的四个部分分别就生物资源保护、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卫生工程设计几个方面一一做了详细的设计规定。其中生物资源的保护又细分为植物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植物资源保护中对珍稀植物制定了适宜的恢复和发展措施;动物资源尤其要注重禁止猎捕活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是防止废气、废水和放射性物质,以及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破坏。安全卫生工程主要是针对游客需要所设置的安全、卫生设施做的一些必要的设计和规划,以防止其对环境造成破坏。
这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工程的规划设计方面谈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措施的经验。
(二)从政府方面进行生态旅游环保——以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武夷山遗产地处中国福建省西北部,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 ,全区划分为西部生物多样性、中部九曲溪生态、东部自然与文化景观以及城村闽越王城遗址等4个保护区。
武夷山生态旅游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依据政府的支持,其环保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进行环境保护的前提
武夷山在生态旅游的建设过程中,很好地处理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认真贯彻了“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方针。政府从旅游收入中拿出大量资金用于资源的保护,二期的保护建设就投人了3.4个亿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旅游环境的监控。这从经济上给了武夷山环保工作强大的资金支持。
2、通过制度、法规建设保护武夷山生态环境
武夷山的保护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在九曲溪四曲的金谷岩上镌刻着一幅崇安县府禁渔令的岩刻:“……凡三十里内不许放药毒鱼及鹧鹚、网罟入境……”这方勒石法令被国内外专家们视之为经典的古代环保法令。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省、市各级管理者一方面严格按照国家出台有关保护法规执行,另一方面,也制定切合实际的地方性法规,如《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制订有效得保护了武夷山生态资源。
3、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环保意识
武夷山近年一直加强生态旅游宣传,在导游人员年审培训中增加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环保意识,通过导游词以及自身的行动,让游客积极响应和投身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中,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对游客环保意识培养方面,一是在旅游景点的明显位置,设立生态保护的宣传提示牌,例如在许多景区入口处可以看到“除了摄影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足迹什么都不留下”、“保护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禁止吸烟”等。另一方面以强制性条约和法规规范游客的行为,引起游客的高度重视。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则严格处理,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三、结语
任何一种旅游活动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有利的影响主要在于生态旅游本身对环境质量要求很高,从客观上就要求提升当地的环境质量;不利的影响在于任何一种旅游活动都会对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坏,生态旅游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生态旅游开发之前和发展中都要做好各种防护措施,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基于以上几个案例,从工程规划方面要在开发之前设计好合理的工程计划;政府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制定合理的保护政策,这样才能保证本地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 上一篇:生态恢复及生态保护服务
- 下一篇:环境工程原理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