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护理评估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的护理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248.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170-01
0 前言
新生儿在无陪护病房中容易对外界环境产生一定的恐惧和抗拒,出现哭闹和躁动等情况,在身心需求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母爱替代护理是一种从新生儿身心特点出发的人性化护理模式,侧重于像母亲一样为新生儿提供各方面的护理干预[1]。本次研究探究无陪护新生儿护理中母爱替代护理法的运用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从本院新生儿科2017 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无陪护新生儿中随机选择100例进行分组对照组研究,胎龄31~40周,平均38周,均未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对入组新生儿实施随机分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母爱替代护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母爱替代护理,具体方法为:在新生儿进入无陪护病房之后,护理人员要注意及时的、轻柔的握住新生儿双手,给予语言上的交流,并抚摸新生儿脸颊和胸部,使新生儿对自身产生信任,让新生儿认为自己是安全的。同时,对室内的噪音进行控制,创造出安静的医疗环境。通常情况下,新生儿常啼哭和身体扭动等大多与自己的一些心理和生理需求相关。为此,护理人员要注意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临床表现,一旦其出现啼哭等情况,要立即查看,分析新生儿的需求,并实施针对性处理,包括及时喂奶和更换尿布等。在进行各项操作的时候,护理人员均要注意利用轻柔的语言和充满爱意的目光对新生儿进行一定的安抚,并通过适当的抚摸帮助新生儿保持平静的状态,增加其安全感。另外,结合不同新生儿的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母爱替代护理。对于需要接受蓝光或者暖箱治疗的新生儿,护理人员要注意轻轻的握住新生儿的双手,适当抚摸其背部等,并帮助新生儿熟悉周围的治疗环境,增强其安全感,避免其因恐惧等产生哭闹。分别于护理前后,对两组新生儿护理质量以及新生儿家长满意度进行评估,并对统计结果予以统计处理。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表现,结合新生儿手脚乱动情况和啼哭情况等进行护理质量评估。若新生儿啼哭时间较短,睡眠平稳、呼吸均匀,手掌呈现展开状态,且未出现手脚乱动、身体抖动等情况,则护理质量为优;若新生儿出现一定的啼哭现象,睡眠平稳、呼吸均匀,偶尔出现一定的身体抖动、手脚抖动等情况,则护理质量为良;若新生儿出现较长时间的啼哭,呼吸不均匀,并出现手脚乱动,明显的身体躁动等情况,则护理质量为差。科室自制调查问卷,对新生儿家长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分为满意和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满意与基本满意均计入总满意率中,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统一使用SPSS 17.00软件,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为例(百分比),组间比较实施x2检验,P值小于0.05为数据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临床资料统计与比较 对两组新生儿的平均胎龄、出生体质量等进行组件比较均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临床护理质量评估与比较 对两组新生儿护理质量进行评估,可得观察组评为优的有41例,良7例,总优良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P
2.3 两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统计与比较 调查统计两组新生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可得观察组的总满意率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0%,P
3 讨论
篇2
关键词:正常新生儿;评估;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63-01
新生儿护理,指对婴幼儿的身体护理?新生儿卧室应安静清洁,布置优雅,阳光充足?有条件的话,宝宝室内温度可控制在21度―24度之间,湿度为60度―65度左右?下面将正常新生儿的护理要点分析汇报如下?
1.护理评估
1.1入母婴同室时评估
1.1.1.病史
了解双亲的身体状况?嗜好?家族的特殊病史,母亲既往妊娠史及结局,本次妊娠经过?妊娠期胎儿生长发育及其他监测结果?分娩经过?产程中胎儿情况,出生体重?性别?Apgar评分及出生后即刻的检查结果等?检查病史记录是否完整,有无床号?住院号?性别?出生时间;检查病史上新生儿脚印?母亲手印是否清晰,并与新生儿身上的手圈核对?
1.1.2.身体评估
一般在出生后24小时内进行?评估时注意保暧,可让母亲在场以便指导?注意新生儿的发育?反应?神态和姿势,观察皮肤有无青紫?黄疸及其程度?有无瘀斑?瘀点或感染灶?测量新生儿的心率?呼吸?体温?体重?身高,并记录[1]?按顺序检查头面部和颈部?胸腹部?和外生殖器?脊柱和四肢以及肌张力和活动情况等?及时发现有无异常并进行详细记录?
1.2日常评估
如入室评估没有发现新生儿异常,则变为每8小时评估1次或每天评估1次?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皮肤颜色?肌张力及活动情况?喂养及大小便情况?体重变化情况?脐部情况以及啼哭和亲子互动的情况?做好评估记录,如有异常应增加评估的频率?
2.护理措施
2.1保暖
2.1.1.新生儿娩出前,做好保暧准备,一切操作均应在保暖条件下进行?
2.1.2.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擦干身体,用温暖的毛毯包裹,以减少散热;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保暖措施,如母体胸前}不抱,远红外辐射床,热水袋,加盖包被,头戴帽子等;此外,接触新生儿的手?仪器?物品等均应预热;护理操作时不要过分暴露新生儿?
2.1.3.母婴同室的房间宜向阳,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室温保持在20~24℃,相对湿度在55%~65%;床单元(一张母亲床加一张婴儿床)所占面积不应少于6m2?
2.2保证安全
2.2.1.新生儿出生后,在其病历上印上其右脚印及其母亲右拇指手印?
2.2.2.新生儿手腕上系有手圈,手圈上正确书写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住院号?每项有关新生儿的操作前后都应认真核对?
2.2.3.新生儿床应铺有床垫,配有床围?
2.2.4.新生儿床上拒放危险物品如锐角玩具?过烫的热水袋等?
2.3保持呼吸道通畅
2.3.1.新生儿娩出后,立即清除口鼻内的黏液和羊水,断脐后继续清除呼吸道黏液和羊水?
2.3.2.经常检查鼻腔是否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内的分泌物?
2.3.3.保持新生儿合适的,仰卧时避免颈部前屈或过度后仰,俯卧时头偏向一侧,专人守护,防止窒息?
2.3.4.避免包被?奶瓶?母亲的或其他物品阻挡新生儿口鼻或压迫其胸部?
4.预防感染
4.1.每一房间应配有洗手设备或放置消毒溶液,使医护人员或探访者在接触新生儿前洗手或消毒双手?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室内应湿式清洁,空气最好给予净化?
4.2.工作人员每季度做咽拭子培养,如带菌者应调离接触新生儿的岗位,经治疗,3次培养阴性后才可恢复原工作?如患有呼吸道?皮肤黏膜?肠胃道传染性疾病者在接触新生儿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戴口罩?手套等?
4.3.新生儿患有传染性疾病如脓疱疮?脐部感染等,应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4.4.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断脐后要密切观察脐部出血情况,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次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脐带残端及脐轮周围?如脐部有分泌物则用酒精消毒后涂1%甲紫使其干燥,脐部感染用抗生素?脐带脱落处如有红色肉芽组织增生,可用2.5%硝酸银溶液灼烧,并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洗局部[2]?注意勿灼烧正常组织以免引起烧灼伤?尿布使用时注意勿让其超越脐部,以免尿粪污染脐部?
4.5.做好皮肤护理新生儿出生后,可用消毒植物油拭去皱褶处过多胎脂;体温稳定后每日进行沐浴一次,同时检查脐带?皮肤完整性及有无肛旁脓肿等情况;沐浴注意点:①室温26~28℃,水温38~42℃,一般用手腕测试至较暖即可;②沐浴前不要喂奶;③在医院内沐浴要防止交叉感染,沐浴床上每个婴儿用一张塑料纸,全体婴儿沐浴完成后,用消毒液浸泡沐浴池?沐浴垫;④沐浴过程中不能离开婴儿并始终用手接触和保护婴儿;⑤动作轻而敏捷,防止婴儿受凉及损伤?定时更换尿布,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揩干后涂上软膏?尿布使用松紧合适,不宜用橡皮布或塑料纸作为婴儿床垫?
5合理喂养
正常足月新生儿提倡早哺乳,一般生后半小时内即可让新生儿吸吮母亲,以促进乳汁分泌,并防止低血糖,鼓励按需哺乳?确系无母乳或母亲存在无法哺乳的生理性原因,先试喂10%葡萄糖水10ml,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者可给配方奶,每3小时一次,乳量根据所需热量和婴儿耐受情况而定,并逐渐增加?喂奶前要清洗,喂奶后将婴儿竖立抱起?轻拍背部,以排出咽下的空气,防止溢奶?要定时测量体重,以了解营养状况和发育情况?
6.结果评价
6.1.新生儿体温调节有效?
6.2.新生儿没有发生感染?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护理操作;研究进展
新生儿窒息时引起新生儿死亡和降低新生儿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报道每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中约有8%是由于窒息所致[4]。近些年,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关新生儿窒息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抢救护理等都有了新的突破性进展,本文就新生儿窒息的复苏现状和护理研究进展情况进行详细论述。
1新生儿窒息的病因分析
新生儿窒息与胎儿在子宫内环境及分娩过程密切相关。凡影响母体和胎儿间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原因都会造成胎儿缺氧而引起窒息[6]。①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中70%患儿是由于宫内窘迫所致,多见于母体高血压、严重贫血、过期妊娠、肝病、产程延长等。母体自身血液含氧量低下是导致胎儿窘迫的原因;②脐带因素:脐带绕颈、脱垂、打结等都可中断脐带血流而导致缺氧窒息,数据统计发现脐带因素导致的新生儿窒息率约为80%;③头部受损:胎儿头围过大、头盆不称、母体骨盆偏小等容易导致头位难产,胎儿头部过长时间受压导致母子气体交换受阻,继而缺氧过度而使得血pH下降[7]。研究表明胎儿血pH降低至7.2以下时33%的胎儿出生Apgar评分低于3分,胎儿血pH降低至7.1以下时66%的胎儿出生Apgar评分低于3分,胎儿血pH降低至6.9以下时不可逆宫内缺氧,100%的胎儿出生后有脑损伤[8]。出现脑水肿、脑出血、颅内压偏高将影响新生儿呼吸中枢神经系统而失去自主呼吸;④呼吸道阻塞:胎儿宫内缺氧时吸入羊水或胎粪导致肺气肿、肺不张、呼吸道阻塞等综合征,不能进行气体交换,表现为窒息;⑤胎盘功能异常:胎盘功能异常可由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钙化等因素引起,并使得物质交换能力下降,引起血液灌注、供氧不足,临产时胎儿难以适应子宫强烈收缩而出现缺氧窒息。82%的中度窒息胎儿存在产前胎盘功能低下[9];⑥剖宫产因素:剖宫产时仰卧位会增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出现低血压综合症而诱发宫内缺氧、缺血。研究报道剖宫产中切开子宫肌层与胎儿完全分娩出的时间过长(超过150s)也可导致新生儿出现窒息[10]。
2新生儿窒息复苏现状
美国儿科学会1996年制定了新生儿窒息确诊标准:①脐带动脉血出现代谢性、混合型严重酸中毒,且pH在7以下;②新生儿Apgar评分在0~3分且持续5min以上;③伴随有惊厥、昏迷、肌张力低下等神经系统紊乱表现;④多脏器损伤[5]。同时还制定了标准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案:①A(airway):清理呼吸道;②B(breathing):建立呼吸;③C(circulation):维持循环;④D(drugs):药物治疗;⑤E(evaluation):评估呼吸、心率等,全程遵循评估决策程序,指导完成复苏操作。
2.1早期预测及准备产前通过辅助检查评估胎儿分娩危险性,做好仪器设备、人员、物品等抢救准备,包括一次性吸痰器、负压吸引器、通气气囊、通气面罩、湿化瓶、供养设备、气管插管、喉镜、辐射式新生儿抢救台等,维持产房温度在26℃~28℃,准备碳酸氢钠(5%)、生理盐水、平衡液、纳络酮、肾上腺素(0.01%)、等药品。
2.2及时准确的复苏抢救新生儿窒息要争分夺秒,要迅速、准确、及时,严格按照标准ABCDE复苏方案实施抢救,迅速开放气道、保持呼吸畅通、建立呼吸并恢复循环、给予药物治疗、全程进行生命体征监护和评估。
2.2.1清理呼吸道,维持呼吸畅通快速评估新生儿呼吸、羊水、肤色、哭声、早产等,出现异常时及时擦干体表液体,降低散热,垫高肩部2~3cm,轻微仰伸颈部,摆好。轻柔的吸净口咽鼻部的黏液,避免伤及呼吸道粘膜,控制吸引时间在10s以下[11]。羊水污染患儿要通过评估其呼吸、心率、肌张力等确定新生儿活力,正常者呼吸有力、心率在100次/min以上、肌张力较好,出现上述某项异常时要迅速进行气管插管、吸净羊水及胎粪等。
2.2.2建立呼吸动作轻柔的拍打足底以刺激呼吸,无自主呼吸时立即使用氧气(100%)呼吸气囊正压通气,注意面罩放置时紧贴面部并注意不可损伤皮肤和眼睛,按压频率在40~60次/min左右,压力控制以可见胸廓动、听诊正常呼吸音为宜,30s后二次评估。心率在100次/min以下者需继续正压给氧。
2.2.3维持循环在正压通气30s后心率在60次/min以下且不再增加者要给予人工呼吸的同时胸外按压心脏[12]。选择双拇指或中示指按压法按压胸骨中下1/3位置,按压深度在前后胸直径1/3,按压频率为120次/min,控制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频率在3:1。
2.2.4药物治疗正压通气和按压胸外30s后仍处于心率小于60次/min的患儿给予0.01%肾上腺素(按0.1~0.3ml/kg)脐静脉给药或气管内滴入(按0.3~1.0ml/kg),必要时间隔5min重复1次。酸中毒患儿给予碳酸氢钠(5%)+葡萄糖注射液(5%)等量稀释后经脐带静脉注射,推注时间在5min以上,至心率达到100次/min以上或出现自主呼吸,皮肤逐渐红润,停止按压胸部,面罩给氧。持续观察治疗,警惕出现颅内出血。最后在整个复苏过程中要不间断评估新生儿呼吸、心率、皮肤等变化[13]。
3新生儿窒息护理研究进展
产前掌握产妇病史,观察其产程变化,准备齐全抢救器械与药品,选择助产技术较高的护理人员,胎头娩出后不可急于娩出胎肩。
3.1保暖护理新生儿抢救中不可忽视保暖这个环节,新生儿出生后要迅速放在远红外线保暖台上(温度控制在32℃~34℃),使用温热的干毛巾擦干全身,尽量减少散热[14]。病情趋于稳定后置于暖箱内保暖,并根据胎龄及体质量合理调节箱内温度在32℃~35℃、湿度在50%~60%,保证新生儿腋窝温度在37℃左右。
3.2氧疗护理轻度缺氧患儿可选择鼻管供氧,控制流量在每分钟0.5~1.0L。重度窒息患儿给予气管插管、吸净黏液后加压给氧,氧压可由30cmH2O缓慢降至15cmH2O,为避免肺泡破裂不可压力过大[15]。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呼吸节律、频率、深浅度以及皮肤颜色变化情况,保持患儿呼吸畅通,持续监测血氧分压,在血氧分压超过6.7KPa、pH大于7.3时可停止供氧。
3.3监护护理窒息患儿要给予24h专人监护,严密监测患儿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意识、皮肤颜色、肌张力、吸吮力以及血氧饱和度等。观察患儿心、脑、肺、肾及末梢循环是否出现异常,及早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4基础护理及喂养指导基础护理:①新生儿口腔内黏膜柔嫩且血管丰富,加之唾液腺尚未发育完全,极易引发口腔溃疡及口腔炎,加重病情[16]。护理中要使用温盐水擦拭口唇,保持口腔湿润、清洁;②新生儿皮肤代谢较快,护理中要及时清除皮肤排泄物和皮脂,特别注意清洁头颈、腋窝及皮肤褶皱处,以防刺激皮肤;③要注意新生儿的脐带护理,保持脐带干燥,使用75%酒精消毒2次/d。喂养护理:为保证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不可忽视新生儿的早期营养支持。窒息新生儿可适当延迟开奶,经1%碳酸氢钠液体洗胃2h后可先试喂10%葡萄糖水,依据患儿的吸吮和吞咽反射给予合理喂养方法,一般可选择母乳喂养、鼻饲、静脉营养等喂养方法[17]。喂养者要耐心仔细,喂养结束后抬高患儿上身,以防呕吐引起二次窒息。窒息新生儿还常常伴有器官功能受损、抵抗力下降,该时期极易发生感染及相关并发症。护理人员要严格无菌护理操作,定期消毒室内,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治疗,以防交叉感染。
4小结
新生儿窒息作为产科一种急重症,是导致新生儿伤残或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临床发生率约为5%[18]。新生儿一旦发生窒息必须迅速进行复苏抢救,熟练掌握复苏操作、维持新生儿体温及呼吸道畅通、建立有效呼吸和循环是纠正缺氧和挽救生命的关键所在。合理的护理同样是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的关键。总之,新生儿窒息重在预防,孕妇产前要加强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及时纠正窒息的产前诱因,避免发生新生儿窒息。一旦发生新生儿窒息要立即进行复苏抢救,给予科学的护理,最大限度降低窒息对患儿的损伤。
参考文献:
[1]罗锐虹. 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后护理[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1):101-102.
[2]严红冉.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与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370-371.
[3]陈国群.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神经行为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9):1164-1165.
[4]杨丽杰,李丹露,李希娜,等.儿内科开展临床药学的工作体会[J].中国药房,2010,21(34):3261-3262.
[5]林雪,敖小凤. 浅谈新生儿窒息的抢救与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9):11,14.
[6]易翠兰,种翠宁,李洁萍 .38 例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复苏后护理体会[J]. 吉林医学,2011,32(26):5500-5502.
[7]Jeannette Klein. Newborn screening fro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approaches[J]. Clinical Biochemistry,2011,44(7):471-472.
[8]孙尚绘,张文琼.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效果评价及护理[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6):724-725.
[9]孙涛.新生儿窒息复苏及护理配合[J]. 临床合理用药,2012,5(12):164-165.
[10]张蕾,张浩.助产士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329-340.
[11]朱岸清,邸晓华.新生儿窒息的复苏与护理体会分析[J]. 医学信息,2011,12(7):3350.
[12]梁增荣.浅谈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及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9) :283-284.
[13]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专家组.2010年新生儿窒息复苏国际新共识[J].中国围产医学杂志,2011,14(3):134-136.
[14]华方方,杨 君,王慧玲,等.新生儿窒息原因的综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0):38.
[15]刘建新,陈自励.新生儿窒息产前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9):13-14.
[16]Farrell MH,Christopher SA,TluczekA.Improv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doctors and parents after newborn screening[J]. WMJ,2011,110(5):221-227.
篇4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急救复苏;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a)-039-02
新生儿窒息是指出生后1 min尚不能建立规则有效的自主呼吸。其发生率可高达3%~10%,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我科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对168例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急救复苏与精心护理,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168例,男93例,女75例。胎龄37~42周者102例,>42周者29例,
2 结果
经及时抢救、精心治疗及细心护理,150例患儿痊愈出院,7例患儿好转出院,5例患儿转院,6例患儿死亡。
3 急救与护理
3.1 快速评估
出生后立即用几秒钟的时间快速评估四项指标:①足月妊娠;②羊水清;③有哭声或呼吸;④肌张力好,如以上4项中有1项为“否”,则进行以下初步复苏[2]。
3.2 保暖
新生儿刚出生时适宜温度为27~31℃,胎儿在羊水中的温度是母亲体温加0.5 ℃,如环境温度太低,会使新生儿丢失过多热量,同时因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温调节功能差,且新生儿窒息后呼吸循环欠佳,因此必须保暖。新生儿出生后将其放置在30~32 ℃的远红外线辐射保暖台上,在整个复苏过程中必须保暖,擦干羊水、血迹,减少体表蒸发散热,可减少氧的消耗,有利于患儿缺氧窒息的复苏[3]。对体重
3.3 取合适,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患儿置于头轻度仰伸位,在枕部或肩下用软枕垫高2~3 cm,使头微后仰15°~30°,使气道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4 清理呼吸道
在肩娩出前用手将患儿口咽、鼻中的分泌物挤出。娩出后,用吸球或吸管(8 F或10 F)先口咽后鼻清理分泌物。在清理呼吸道后,无自主呼吸者尽早给正压人工通气40 次/min,对有效人工通气30 s后HR
3.5 刺激
用手拍打或手指轻弹患儿的足底或快速摩擦背部2次以诱发自主呼吸,如无效表明患儿出现继发性呼吸暂停,需要给予正压人工呼吸。
3.6 氧疗监护
采用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调节吸氧方式,当血氧饱和度≥95%时,间断鼻导管吸氧0.5~1.0 L/min或不吸氧;当血氧饱和度在85%~94%时,改为持续低流量吸氧;当血氧饱和度
3.7 药物复苏
用药目的为刺激心跳、增加组织灌注量、保持酸碱平衡。心搏停止或在30 s的正压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后,心率持续
3.8 预防感染
因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故在进行治疗护理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环境管理、室内定时通风、空气消毒,可用对肾损害小的广谱抗生素,并监测有无感染体征,主要是肺部感染和脐部感染,其次是败血症。本组168例患儿中112例有感染倾向,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有效地控制了其发生。
3.9 加强监护
复苏后的新生儿可能有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应继续监护。患儿取侧卧位,床旁备吸引器等抢救物品,随时监测患儿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注意患儿意识、肌张力、体温、尿量和窒息所致的各系统症状,早期发现异常并适当干预,以减少窒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伤残的发生。
4 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与母亲因素、胎儿因素及分娩时情况有密切关系[4],是围生儿死亡和儿童神经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围生期和分娩期的监护,及时处理高危因素,防止产程延长,及时发现和纠正胎儿窘迫,适时结束分娩;对有可能发生新生儿窒息者,应做好抢救准备,使患儿得到及时救治,另外要求护士有娴熟的技术、严谨的作风、默契的配合能力[5-7],在新生儿窒息急救复苏时,能快速地作出正确的评估、有效的护理措施,娴熟地实施复苏技术。同时加强复苏后的监护及护理,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减少远期后遗症。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上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02.
[2]虞人杰,叶鸿瑁,黄醒华,等.中华围产医学杂志[J].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2007,10(4):219.
[3]郎南霞,郑东燕.新生儿窒息69例抢救护理[J].护理杂志,2003,20(4):60-61.
[4]韩俊梅.新生儿窒息复苏与护理[J].山西护理杂志,2003,12(1):39.
[5]李世娟.抢救重度窒息新生儿的体会[J].天津医学,1994,22(10):609.
[6]罗劲,洪高明.择期剖宫产时新生儿窒息的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5):102.
篇5
关键词:护理干预;新生儿黄疸;乳旁加奶;游泳抚触;家属参与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生理现象之一,是由于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其原因很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1]。然而喂养不当,胎便排出延迟等因素均可使生理性黄疸转变为病理性黄疸,危害新生儿的生命健康。为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我院采取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明显,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剖宫产的正常足月新生儿140名,随母住院约8d,产妇为初产妇,年龄为20~30岁,肝功能正常,且均无并发症和合并症。新生儿体重2.5~4.0kg,Apgar评分10分。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每组各70名。
1.2方法 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1h内均进行早吸吮,早接触,24h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及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
1.2.1乳旁加奶 新生儿每次吸吮母亲后,及时给予评估,如果母乳量不足,按需给予乳旁加奶,直至母乳量充足,能满足新生儿生理需求。方法:先清洁双手和产妇,用乳旁加奶软管固定在一侧,开口伸出1~2cm,软管的另一端放入已加好奶的容器里,新生儿按正确的姿势含接和软管开口,新生儿既能够充分吸吮,又能够通过加奶软管把容器里的奶一起吸出。这样有效的吸吮以后,可以加速乳汁分泌,保证新生儿的摄入量。
1.2.2游泳和抚触 ①新生儿出生满24h后,上午游泳1次/d,在吃奶后1h进行,10min/次;②游泳结束后,给予专业的新生儿抚触护理,5min/次。如果新生儿哭闹,不利于抚触,也可以选在新生儿安静的时候进行;③游泳或者抚触结束以后,在婴儿入睡之前,给予充足的喂养,表现为:吃奶后有满足感,能很快安静入睡,能睡眠3h左右。
1.2.3腹部按摩 给予新生儿腹部按摩2次/d,上午1次(在新生儿抚触时进行),下午15:00进行,腹部按摩约2~3min/次,以顺时针方向按摩,与肠胃方向一致。
1.2.4家属参与 经常巡视病房,了解母婴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教会家属对新生儿抚触的护理,讲解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鼓励家属共同参与新生儿护理。
1.3评估方法和指标
1.3.1评估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的第1d,就开始对其进行监测,测量仪器,测量时间,测量部位均相同[2]。测量仪器为成都生产的XHDD经皮胆红素测量仪,测量时间为上午08:00,每天下午14:00。测量部位为眉心中间,前胸正中皮肤,颞部,取得3个数字的平均值。
1.3.2评估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胎便首次排出时间,黄便首次排出时间,24h排便次数,经皮胆红素测得值。
1.4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新生儿胎便首次排出时间,黄便首次排出时间和24h排便次数比较,见表1。
由表中数据可知,干预组新生儿胎便首次排出时间,黄便首次排出时间比对照组明显提前,24h排便次数也明显增加,两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vP
2.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d,第3d及峰值胆红素水平比较,见表2。
由表中数据可知,干预组新生儿在第1d,第3d及峰值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有vP
3 讨论
3.1足量的喂养和新生儿黄疸的关系 ①早期母乳喂养有利于肠道建立正常菌群,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胆素原,经胎便尽早排出,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吸收入血,从而清除体内的胆红素,减轻黄疸[3];②若新生儿能量摄入不足使肠道蠕动减慢,胎粪排出延迟,肠道胆红素排泄减少,胆红素重吸收增加,使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4]。而早期母乳喂养+乳旁加奶=足量的喂养。本研究结果显示,足量的喂养使胎便排出时间提前,增加每天大便次数,减轻新生儿肠肝循环负荷,减少胆红素重吸收,从而降低了新生儿胆红素值[8]。
3.2排便对胆红素的影响 新生儿胎便中胆红素的含量最高,胎便排出不及时或排便量少,肠道内的未结合胆红素,会通过肠肝循环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增加体内的血清胆红素。而保持大便通畅,可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吸收。
3.3游泳和抚触 ①游泳时水对皮肤的抚触,可引起神经和内分泌的改变,促进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增强食欲,有利于消化系统的发育[5];②新生儿游泳时活动量大,能量消耗多,可促进新生儿胃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对食物的吸收能力,促进新生儿大便排出,减少肠道内胆红素的含量,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6],从而降低胆红素的重吸收;③背部抚触和腹部按摩可以激发皮肤感受器,刺激脊髓排便中枢兴奋,促进胎粪尽早排出[7],减轻新生儿黄疸程度,可以早期干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3.4新生儿父母的参与作用 教会新生儿父母掌握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鼓励主动参与,与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协作下,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其家属会因为自己的参与而倍感欣慰。出院后,新生儿的情况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观察,为新生儿的安全添加一份保障。
由此可见,早期护理干预的有效性,能使新生儿得到充足的营养,良好的睡眠,肠蠕动的增加,胎便的及时排出,更加有效的控制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生,进而减少因治疗新生儿黄疸有可能带来的母婴分离,减少父母焦虑,同时也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幸福感。也对医患关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青.应用不同方法对新生儿胆红素检测的结果分析[J].安徽医学,2004,25(02)
[2]罗菁,周薇,等.早期喂养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临床研究[J].健康研究,2014,10.
[3]黄惠.2种喂养方式对新生儿黄疸及体重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0,04.
[4]王芳.新生儿游泳对黄疸的临床探讨[J].常州实用医学,2010,26(2):84-86.
[5]韦萍.新生儿游泳和胆红素的代谢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5):5010-5011.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新生儿科需要静脉穿刺的足月新生儿200例,男110例,女90例,日龄1~28 d。入选标准: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出生后未接受过疼痛刺激。排除标准: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吸吮能力差,禁食,不能口服葡萄糖液等对评估标准产生影响的患儿。随机将其分成正常对照组(未加任何干预)、干预Ⅰ(哺喂葡萄糖)组、干预Ⅱ(非营养性吸吮)组、干预Ⅲ(哺喂葡萄糖液加非营养性吸吮)组,各组新生儿的性别、体质量、胎龄、日龄等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各组均采用威高24G密闭式留置针,均穿刺新生儿左手背静脉,在穿刺前60 min喂奶,以排除饥饿因素对研究的影响,要求所有的穿刺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固定人员进行操作,且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影响实验结果,并由助手同步应用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评估各组新生儿疼痛程度。
1.2.2 干预方法 干预Ⅰ组在每次穿刺前1 min至穿刺结束用去除针头的1 mL无菌注射器将25%葡萄糖0.5~1 mL缓慢分次滴注于婴儿舌尖上;干预Ⅱ组在每次穿刺前1 min至穿刺结束给予安慰吸吮,整个穿刺全过程保持安慰奶嘴在患儿口中;干预Ⅲ组在穿刺前1 min予吸吮25%葡萄糖液0.5~1 mL,然后口中放置安慰奶嘴以增加吸吮动作,且安慰奶嘴在患儿口中至操作完成。
1.2.3 评价指标 在操作刺激前2 min和刺激后1、5、10 min均由同1名护士应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2],评估各组新生儿疼痛程度,该护士经过专门培训,NIPS的内容有5个行为指标和1个生理指标,分别为面部表情、哭闹程度、呼吸形式、上肢动作、下肢动作、觉醒状态。该表是由加拿大安大略儿童医院制定,用于评估早产儿和足月儿操作性疼痛,如动脉、静脉穿刺等。总分为7分,最低为0分,分值愈低表示疼痛愈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疼痛评分比
在给予静脉穿刺前各组患儿的疼痛评分为0分,静脉穿刺操作完成后10 min各组患儿的疼痛评分为0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各组刺激后1、5 min的疼痛评分比较
刺激后1、5 min,各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Ⅰ组与干预Ⅱ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Ⅲ组分别与干预Ⅰ组与干预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在住院期间会遇到检查或治疗引起的操作性疼痛,尤其是危重的新生儿。而新生儿因缺乏良好的神经抑制作用,对传入的刺激产生夸大和疼痛过敏反应。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静脉穿刺可引起新生儿出现明显的生理和行为反应。在新生儿静脉穿刺操作中,做好护理干预的同时,要及时进行疼痛评估,灵活掌握抚触的应用时机和重视联合护理干预使用的有效性,采取最合理的联合方法,以达到良好的减轻疼痛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验证了急性、短暂性疼痛刺激可使新生儿出现明显的生理和行为反应,验证了糖水和NNS具有协同作用。同时发现在新生儿操作性疼痛刺激中,重视联合护理干预方法使用的同时,注意各项干预措施之间的协同作用,及时进行疼痛评估,灵活掌握各项干预措施的应用时机,采取最合理的联合方法,以达到良好的减轻疼痛的效果。此外,上述研究报道为非药物疗法对单一疼痛刺激干预近期不良影响的有效性,而对多次疼痛刺激的干预效果及其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远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 Physiol Behav,1998,66(3):409-417.
[2] Grunau RE,Oberlander T,Holsti L,et al. Beside application of the neonat al facial coding system in pain as sessment of prem ature neonates [J]. Pain,1998,76(3):277-286.
[3] Larsson BA. Pain management in neonates [J]. Acta Paediatrica,1999,88(12):1301-1310.
[4] Carbajal R,Chauvet X,Couderc S,et al. Randomised trial of analgesic effects of sucrose,glucose,and pacifiers in term neonates [J]. BMJ,1999,319:1393-1397.
[5] 夏传雄,赵萍,刘亚玲.新生儿口服葡萄糖液的镇痛作用[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3,6(2):107-108.
. 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1987,26:483-489.
. Pain,1999,(83):611-623.
. Biol Neon,2005,11:451.
. 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1987,26:483-489.
[10] 时亚平,刘江勤,王建光,等.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效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11-13.
[11] 高海霞,陈京立,高洪莲,等.非营养性吸吮对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2):53-54.
篇7
【关键词】新生儿;母婴同室护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92―01
为寻求更科学的护理方法,我们对传统的新生儿护理方法进行改进,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我院住院分娩的80例产妇及家属(丈夫)为对照组,同月分娩的60例产妇及家属(丈夫)为实验组。两组的年龄、文化程度、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在统计学上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新生儿出生后放在寄养室,每日由护士定时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包括沐浴、脐部护理、喂养、更换尿布、衣物等;每天定时送到母亲身边短时间接触和喂养并由专人指导。实验组改变护理模式,新生儿出生当天,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护士迎接产妇和新生儿,祝贺产妇的生产,给予产妇情感支持,协助产妇角色转化。根据产妇及新生儿的情况,实施新生儿相关护理,让家属参与,采取一对一指导的方式,由专业护士介绍并演示新生儿一般护理知识和技能,每日由同一专业护士对新生儿护理进行评估。对不正确处予以指出,循序渐进,反复指导。新生儿出生第三天,让自理能力基本恢复的产妇协同家属为新生儿换尿布、衣物、喂养等,根据家属及产妇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做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新生儿的日常护理中。出院时对两组家属和产妇进行常规出院指导及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产妇及家属基本情况、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3判定标准: (1)在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及技能每个项目中能正确回答或示范4个子项目及以上者为掌握,2~3个子项目为基本掌握,1个及以下为未掌握。(2)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综合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方法:满意度用百分率,日常护理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用χ2检验。
2结果
两组产妇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实验组60例中有58例对护理工作感到满意,满意率96.6%,而对照组80例中仅有70例对护理工作感到满意,满意率87.5%。
3讨论
3.1母婴同室护理方法融入人文关怀理念,促进母性角色达成,使产妇快速进入母亲的角色中去:母性角色达成是一种经过一段时间相互作用和发展的过程,母亲在此过程中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母亲需要有照顾孩子的能力,对母性角色感到快乐和满足。分娩是一种正常生理过程,但住院环境使产妇进入患者角色,特别是传统的护理模式,新生儿护理绝大部分由护士承担,强化了产妇的患者角色,不利于母性角色之获得。母婴同室护理分娩后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护士给予产妇情感支持,开始2天由护士和家属承担新生儿日常护理,使产妇得到充分休息,产后第三天产妇对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程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直观认识,同时产妇自理能力基本恢复后,可在专业护士的指导下让产妇协同家属完成一些简单的日常护理,如喂奶、洗澡、尿布的更换等,母亲通过母乳喂养眼神的交流和触摸而认同婴儿,而且这种温柔和体贴的感觉是建立母子关系不可缺乏的要素。与孩子肌肤的接触有利于感情的建立,顺利完成角色适应。
3.2母婴同室有利于产妇及家属掌握正确的新生儿护理方法,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实验组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如换尿布、母乳喂养、新生儿水浴、新生儿抚触等都能掌握,对新生儿的护理得心应手,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
3.3母婴同室有利于新生儿早与母亲接触,进行母乳喂养,促进乳汁分泌。
3.4母婴同室有利于调和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护理质量的评价不可能脱离患者进行评价。实验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6.6%)高于对照组(87.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是对照组新生儿护理完全与产妇家属隔离,产妇及家属不能看见护士对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十分缺乏,加之对新生儿的一切变化特别关注,新生儿变化快随时都会变化如不及时告诉家属,产妇和家属又看不到孩子,使产妇和家属会产生担心和怨言,对护士的满意度下降。而护士整天忙于应付这些简单的护理,超负荷工作,护理工作得不到承认,没有成就感。护士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甚至与患者产生矛盾,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实验组改变这一状况,产后由专业护士主动接纳新生儿,评估产妇及新生儿情况,实施新生儿护理,介绍新生儿护理知识,让家属和产妇循序渐进学习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2~3天后,新生儿的一些生理特点,如生理性体重下降、“马牙”、新生儿黄疸等,产妇和家属已有初步了解,对一些简单的日常护理,如为新生儿更换衣服、尿布、新生儿喂养等可以单独完成,这样就不会对新生儿不知所措,而且对新生儿的一些变化都能看见就不会特别担心和护士发生矛盾了,护士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危重患者的护理上,使工作有计划进行,护士工作顺心,护患关系融洽,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关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24-631.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HIE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中华儿科杂志,2007,35(2):99.
篇8
1.1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方法,在芜湖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选择住院患者100例。
1.2伦理审查
遵照赫尔辛基宣言及“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方案获得芜湖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
1.3随机分组
纳入病例按病志号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两组。
1.4纳入标准
①日龄≤28d。②监护人(母亲)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5排除标准
①对多种药物过敏。②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③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④严重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代谢。⑤病情危笃。如样本选择时正接受药物治疗,经洗脱期后符合纳入标准,不视为排除病例。
1.6退出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条件,纳入错误。②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安全性。③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特殊生理变化等,难以继续治疗。(不良反应者纳入不良反映统计)④使用影响疗效药物。退出/脱落病例按退出/脱落时疗效纳入疗效判定。
1.7护理方法
均连续护理14d为1疗程;常规新生儿护理。
1.7.1对照组
室内照明或自然光线等照光治疗,保持屈曲和襁褓包裹常规护理。
1.7.2治疗组
综合疼痛干预护理措施。静脉采血脚后跟穿刺法,每次穿刺深度及力度一致,采血前放置安慰,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抚触以缓解疼痛,致痛前口服12%~24%蔗糖水2mL。采用中医四诊合参、辨证施治,添加辅食,预防注射及喂养。母乳喂养为主,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护理过程中适当少量葡萄糖液作为辅食,避免因缺少母乳而出现低血糖;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从新生儿的需求出发开展护理工作,选拔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进行连续观察,确保新生儿获得全面、细致的照顾;在新生儿进食1h后进行抚触护理,使用指揉法按摩头部与背部,挤捏法按摩四肢,实施抚触护理的过程中,可以让新生儿家长在旁观摩,学习;每天对新生儿沐浴室、病房等进行消毒,控制环境温度与湿度,避免感染;常规护理同对照组。
1.8观测指标
临床症状、心率、血氧饱和度、疼痛分度、不良反应。
1.9疗效判定
连续护理2疗程(28d),判定疗效。疼痛分度通过观察新生儿的面部肌群活动,总结分数。参照《综合疼痛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轻度疼痛:<5分;中度疼痛:5~7分;重度疼痛:>7分。
1.10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基线资料
纳入样本100例均为芜湖市妇幼保健院儿科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住院患者,两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具有均衡性(P>0.05)。
2.2退出病例
观察期间无退出病例。
2.3脱落病例
观察期间无脱落病例。
2.4心率、血氧饱和度
连续护理2疗程(28d),心率、血氧饱和度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2.5疼痛分度
连续护理2疗程(28d),疼痛分度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2.6不良反应
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无论是正常生产还是早产儿,出生后即具有感受疼痛能力,虽然其神经组织还未发育成熟,但也足以感知疼痛。足底采血、注射、气管插管等各种致痛性操作均能够引起疼痛,对于先天体质较差的新生儿,更换尿布等日常行为也可带来疼痛刺激,反复的疼痛刺激使身体感受器越来越敏感,引起过敏反应。体检等也会成为一种疼痛刺激。新生儿没有交流能力,无法表达疼痛刺激,只能以哭叫、动作等表现出来,长期以往,易被忽视。持续疼痛刺激可能引起脑血流再分布,带来明显的生理反应和激素、代谢水平变化,长期持续疼痛刺激还会导致新生儿日后出现认知行为障碍等问题。如何减缓新生儿疼痛以及降低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成为了近年来广泛关注的问题。新生儿的疼痛等级无法做出准确详细地评估,只能间接的通过新生儿的面部肌群表现和各项生理指标评估,笔者在研究中采用的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新生儿综合疼痛干预表现有五个方面:①药物干预:阿片类药物、吗啡是最常见的镇痛药物,适用于中、重度新生儿疼痛。②改善环境:降低环境噪音水平,调节室内温度、光线水平,播放能够降低疼痛压力的音乐。③治疗:使新生儿保持屈曲和襁褓包裹。④抚触:用按摩、拥抱等无痛性皮肤接触消除其恐惧害怕等不良情绪。⑤吸吮:放置安慰,使新生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其中非药物干预在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本次研究发现综合疼痛干预使新生儿的疼痛得到了有效缓解,降低了并发症,使得新生儿的康复质量大大提高。
4总结
篇9
【关键词】 新生儿 缺血缺氧性脑病 早期 护理干预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bout effect on clinical symptoms and prognosis of newborn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by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s: 120 term infants who were diagnosed HIE were p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In intervention group, infants received nursing on hospital and family, while control received drug treatment only.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observed by regular follow-up. Results:The results of intervention group show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Neonate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由于围生期窒息、羊水污染及有合并症等各种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肌张力改变和生理反射异常,并可产生社会性神经功能障碍,如智力低下、癫痫、脑性瘫痪和共济失调等[1]。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建立和围产医学的发展,高危儿的死亡率明显下降,由于成活率的提高而导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它所引起的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减少HIE的伤残备受社会和医学界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对中、重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其临床症状的改善,对其预后进行评估,以进一步证实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预后的影响。
1. 研究人群
本研究对象来自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NICU室。2008年1月~12月经头颅CT检查确诊并排除先天性及遗传代谢性疾病,均符合HIE诊断标准[1]的HIE患儿120例。随机分为早期干预组60例,对照组60例。其中早期干预组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0~10个月,其中中度45例,重度15例;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0~10个月,其中中度43例,重度17例。
2. 研究方法
2.1 早期干预组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给予护理干预,而且出院后继续门诊治疗。对照组只给于药物治疗,稳定后出院。住院期间病情稳定后,根据新生儿的生理状态与胎龄,制定各阶段的护理干预计划。其中包括环境干预、视觉干预、听觉干预、触觉干预、被动体操训练干预、物理治疗、营养干预等干预措施。
2.2 出院后的早期家庭护理干预
与家长进行谈话,向家长说明患儿从出院回到家中开始,根据婴幼儿不同年龄阶段发育的共同特点,更为重要的是结合每一位患儿自身情况,因人而异,给每位患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均制定出不同的干预措施,不可盲目超前。
2.3 随访
出院时建立随访登记,嘱咐家长通过出院时的预约和通讯预约进行定期寻访。对照组只了解患儿情况,不进行干预指导。随访时有专人进行体格发育、神经系统、视力及听力检查,测身高、体重和头围,常规进行脑电图检查。
2.4 统计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P
3. 结果
通过对患儿临床症状的观察发现,早期干预组最早出现的结果是:呼吸改善、睡眠安稳、食量增多、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改善,以后才是肌力和运动发育水平的提高。患儿治疗两个疗程后的评估结果见表。
表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相比(%)
通过统计学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儿发育水平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
4. 讨论
新生儿窒息引起HIE致中枢神经细胞不可逆损伤,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智能低,已被肯定。而且导致非生命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神经细胞死亡形式是以凋亡为主,找到中断凋亡过程的干预因子,可减轻神经细胞损伤,甚至可避免细胞死亡。因此对HIE的救护,越早开始越好,力求早期诊断、早期干预[2~6]。在临床上,对HIE患儿若能及早给予合理有效治疗,对促进受损伤神经细胞的恢复,避免神经细胞死亡,从而避免新生儿期后遗症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强调早期护理干预的理由是未成熟脑的可塑能力强。由于有害因素影响,神经细胞的生理学死亡增加,但脑的某些区域甚至在出生后还能再生新的神经母细胞。目前已知,婴幼儿2岁以内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可塑性最强,代偿能力最好的脑发育关键期。若在此期予以各种良性刺激,可促进脑结构和功能代偿,对皮肤良好刺激则可兴奋中枢感受点,刺激神经细胞形成及其在触觉之间联系,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和智能成熟。触觉和前庭刺激可促进婴儿抬头、爬行、站立等运动,促进大脑、小脑平衡及眼部深部感觉发育,和感觉系统平衡[7]。与此同时,利用正常行为范围标准对患儿进行比较,及时发现异常,进行针对性的干预,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智力潜能。通过干预护理可使损伤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配合理疗等康复运动可使损伤的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协调运动,而运动的改善又可促进智力发育。因此,给予各种听觉、视觉、感觉、前庭运动系统刺激对小儿脑的发育至关重要,而且此法方便、经济,医护人员及家长均易接受。
HIE是围产期脑损伤最常见的原因,可引起脑发育迟缓、脑瘫、癫痫等后遗症。以往治疗HIE多限于新生儿期药物治疗,未能根据患儿发育状态予以正确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对HIE患儿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后,可以明显改善患儿新生儿期的临床症状,减少了其伤残率。
早期丰富的环境干预能促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行为发育,干预时间越早、坚持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布置丰富的视听环境,如鲜艳的玩具、温柔的声音以促进视觉及听觉的发育。抚触按摩能促进触觉发育促进生长,传递信息。通过传入神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大脑皮层发育,产生反应,从而发射性引起一系列相应反应。另外,早期家庭护理干预对HIE预后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作用,既提高疗效,又减少家庭经济负担[8]。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加强早期干预可促进其临床症状的改善和神经行为发育,干预时间越早,疗程越长,效果越好。
参 考 文 献
[1]金汉珍,黄德珉,关希吉主编 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24~631.
[2]刘敬,曹海英,王洋 新生儿窒息非生命器官血流动力学研究.新生儿科杂志,1998,13(1):1~3.
[3]Hill A, Volp JJ.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of the newborn In: Kenneth F,Swaiman. ed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Louis:Mosday,1989.373~375.
[4]Scott H. Outcome of very severe birth asphyxia. Arch Dis Child,1979, 51:712~716.
[5]李勇,程锐,许植之等.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的影响.临床儿科杂志,2006,24(3);188—190.
[6]王勤,杨丽娟,毕绘珍.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54-55.
篇10
【摘要】:新生儿由于其生理功能调节不够成熟,易发生窒息、感染等疾病,死亡率相对较高.因此,新生儿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共同关心呵护,以积极的措施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安全预防措施
新生儿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但由于患儿家长对医疗和护理风险认识不足,加之病情变化较快,和患儿无家属陪护,从入院到出院均由护理人员操作进行,如果稍不注意某个细微护理环节,就可能出现差错,造成新生儿不良后果。所以,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儿科医学知识及专业护理技术,还要随时排除不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保障住院病儿的安全。
1常见护理安全隐患
1.1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新进医护人员培训时间短,病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使家属产生不安全,不信任感。新生儿无陪护,无语言行为表达能力只能以哭闹表达不适。由于新生儿的基础护理,如配奶、喂奶、换尿布、婴儿沐浴、暖箱和光疗箱的使用都由护理人员完成,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如配奶污染,发生胃食管返流而窒息、体温不升,烫伤、皮肤压疮、坠床、针刺伤、暖箱、光疗箱温的骤变、穿刺取血后压迫不到位等都有可能造成意外事故。患儿异常哭闹时未能及时评估。
1.2环境:新生儿对外界的抵抗力差,而病区不能严格区分感染、非感染病房,由于患儿多,环境消毒不及时等,特别在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流行季节,恢复期和急性期患儿共处一室,医护人员忙于诊疗和护理,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易发生交叉感染可危及生命。
1.3新生儿病房工作压力大、风险高:新生儿监护室无陪护,因此护理工作量大且繁杂、琐碎,输液时间长,液体易外渗需重新穿刺频率高。婴儿啼哭加上各种监护仪器噪音得不到良好的身心调节,久而久之将会导致护理人员的反感情绪,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1.4药物外渗:新生儿患者大多数是危重患儿,特别是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全身各脏器发育不完善,入量不能满足机体基础需要量,经常需要静脉输注渗透压高的液体以提供热量。使用呼吸机的患儿用多巴胺、多巴酚酊胺等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由于新生儿血管壁薄,通透性高,在静脉注射过程中穿刺局部常出现皮肤苍白甚至坏死等缺血缺氧性改变,需要经常更换穿刺部位,既增加工作量,也给患儿带来伤害。
1.5其他:新生儿腕带脱落,化验单与抽血条码不符,护理记录单记录不及时,书写不规范,使用非医学术语,记录缺乏连续性,医护记录不吻合等.
2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综合素质教育:对新进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认识到作为新生儿护士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儿科护士特殊的素质要求,要求新生儿护士必须具备爱心、同情心、耐心、细心,学会调适自己的心态,学会换位思考,掌握与患儿家属的语言沟通技巧,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操作水平,让家属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另外定期进行专科技能培训和考核,提高年轻护士的专科护理能力,减少由于技术不熟练造成的安全隐患。只有护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患者安全隐患的发生。
2.2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防止配奶污染。喂奶时不可离开患儿。患儿沐浴时,注意水温及安全。抽血标本时,防止新生儿坠床,同时压迫抽血部位以不出血为止,并动态观察抽血部位有无继续出血。安全使用暖箱、光疗箱,远红外抢救台,按时测量体温,并根据患儿体温及时调整箱温。患儿异常哭闹时及时评估找出原因给予及时处理。保持患儿皮肤的清洁和完整性,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要做到:a.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后每天进行擦浴,病情允许后每日沐浴.b.及时修剪患儿指甲,以防划伤皮肤;c.新生儿皮肤相对较薄,要尽可能少用胶布,清除胶布时动作轻柔;d.做好关键部位皮肤如关节、颈部、臀部的护理。e.加强脐部护理,发现感染及时处理.
2.3加强院感管理:工作人员入病室前更换清洁工作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及隔离制度,每护理一个患儿前后应洗手,工作人员患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非工作人员进入病室必须穿隔离衣,以防交叉感染。接触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血液、体液等戴手套,严格按七步洗手法,做到“每触必洗手”。病室保持清洁。每月做空气培养一次。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病儿应分室居住,床位隔离,必要时病房进行检疫消毒。
2.4帮助护士减轻压力:医院领导重视儿科工作,各级管理人员应关心、爱护护士。配备足够护理人员实行弹性工作制。给予新生儿护士以肯定的评价,减少监护室噪音,减少工作量。
2.5输液部位的评估和观察:新生儿输注营养液和血管活性药物之前,首先加强局部静脉状况和全身情况的评估。血管活性药物严格按医嘱要求的滴速,加强巡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有无渗漏、肿胀、若有渗漏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对渗漏部位予以硫酸镁湿敷或酚妥拉明局部湿敷,并积极观察变化。
2.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腕带识别制度:在收送新生儿沐浴或护理操作时,应坚持逐个分别进行,避免同时脱掉多个患儿的衣服,清洗完后应及时核对新生儿腕带有无脱落和是否正确.抽血时必须两人核对化验单和抽血条码,并进行登记.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和管理。要求护士理论扎实,遇到问题要请教,书写完毕再次检查的习惯,科内成立质控小组,质控员每天检查并登记护理工作中的缺点和漏洞,护士长不定期检查,每个月组织护理安全大检查,制定整改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病人的健康和安全,护理与患者生命息息相关,消除不安全因素,加强团队合作,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充分认识到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是保证护理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