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综述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免疫学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免疫学综述

篇1

铁的免疫作用及机制铁是机体内许多酶的辅助因子和血红蛋白的成分,缺铁导致酶活性降低,阻碍生长,但铁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报道也存在很大争议。吴建设等(1999)试验表明,铁缺乏时,胸腺、法式囊、脾脏不同程度地萎缩,血清抗体效价与血液分离淋巴细胞ANAE+%显著降低(P<0.05),淋巴细胞对丝裂原的反应性降低。Beisel等报道,缺铁时核酸、核苷酸还原酶活性下降,3H-TdR掺入DNA量减少,网状细胞内RNA和蛋白质合成出现障碍、影响细胞增殖。铁过度积累会影响DNA的结构与功能,从而影响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张春善等,2002)。铁缺乏和过量都有助于体内病原菌的增殖,减弱机体对疾病感染的抵抗力。另外,铁过多会抑制白细胞的杀菌活性,降低运铁蛋白和乳铁蛋白的抑菌作用,增加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性,原因是过量的铁会促进细菌生长,造成更广泛的感染,引起机体败血症。铜的免疫作用及机制铜作为体内许多酶的辅助因子参与机体免疫反应,铜缺乏或过量会降低抗氧化酶系活性,导致-O2、H2O2积累,结果是生物膜结构破坏、功能下降(Palmer,1987)、DNA结构和功能丧失(Hiraishi,1992)、酶失活(Sato,1992)等。肉仔鸡缺乏或食用高剂量铜时,均会导致胸腺、脾脏和法氏囊不同程度地萎缩。免疫器官中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对丝裂原,如ConA和LPS的反应性降低,血清的抗体效价降低,巨噬细胞内CuZn-SOD活性及其杀伤白色念球菌的活性降低,杀伤酵母细胞数量也减少。缺铜改变淋巴组织的构成成分,T淋巴细胞比B淋巴细胞更为敏感(Lwlase,1985)。铜也可减弱TNF分泌抑制剂(前列腺素E2、血浆α-球蛋白)对TNF分泌的抑制作用(Scuderi,1990)。硒的免疫作用及机制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是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吞噬细胞溶解作用和杀伤感染微生物是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的重要功能。硒对吞噬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灭三大过程均有影响,缺硒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明显受到影响。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成分,缺硒会降低嗜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使细胞不能及时清除过氧化物而降低免疫细胞活力;硒通过影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进一步调控5-脂氧合酶活性,5-脂氧合酶催化二十碳四烯酸氧化,其氧化产物前列腺素影响淋巴细胞增殖(张挺,2002)。硒通过激活NK细胞和靶细胞表面的某些结构,促进两者结合从而增强NK细胞杀伤活力。锰的免疫作用锰是精氨酸酶、脯氨酸酶、RNA聚合酶、Mn-SOD等的组成成分,也是体内许多酶(如磷酸化酶、醛缩酶)的激活因子。锰缺乏会导致肉仔鸡胸腺、脾脏和法氏囊重量显著降低,淋巴细胞对丝裂原(ConA和LPS)的反应性降低。锰缺乏或过量都会抑制抗体生成。锰与钙在淋巴细胞激活作用上有互作作用。铬的免疫作用铬主要沉积在与细胞快速分裂和分泌有关的组织,铬缺乏常发生于应激动物,应激使体内锌、铜、铁、锰、铬等微量元素的损失加大(Schranzer等,1986),这些微量元素与细胞分裂和分泌有关,铬可通过降低动物血清皮质醇浓度,避免锌、铜、铁、锰等微量元素的损失,提高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和抗体滴度来增强动物免疫力(袁森泉译,1994)。肝脏摄取铬增加,有利于合成各种金属酶、DNA、RNA、白等,提供免疫过程所需的物质。罗绪刚等(1999)试验证明,在一般饲养条件下,补铬可影响肉仔鸡的免疫功能,且无机铬(三氯化铬)和有机铬(酵母铬)同样有效。除了上述的矿物元素,钼的缺乏也会造成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砷、铅、铬、汞等有害元素或重金属过多使动物发生免疫抑制。

免疫应答的功用是抵抗传染性微生物,但它也为此付出一些代价,如生长效率降低、饲料效率变差、养分需要量增加等。调整日粮养分可以增强免疫应答,但又会加重生长抑制并进一步降低饲料效率;而降低免疫反应又会提高对疾病的敏感性。免疫反应由免疫系统的一系列应答组成。这些应答中,有些是特异性地针对特异性抗原,有些应答则不是特异性地针对某种抗原。这些非特异性应答就是炎性应答和急性期应答。在急性期应答期间,免疫细胞释放出称为白细胞间素的体液因子。白细胞间素可刺激骨组织的分解代谢,也可引起发热并改变血液和其它组织的养分组成。急性期免疫反应的其他典型症状还有厌食、嗜眠、白细胞计数增加、肌肉痛、骨痛。这些代谢变化可降低骨骼肌的生长率,还可改变机体对养分的需要量。免疫应答的强度同抗原攻击的强度成正比。急性免疫应答可分为生长减慢或免疫系统反应强烈时期的诸多反应以及病原微生物被清除、病理后果被修复以及生长加速时期的诸多反应。

免疫应答对动物生长及营养需要量的影响由于在免疫应答发生过程中要消耗一些养分。所以在免疫反应的第一时期,血液中许多养分含量显著降低。日粮氨基酸水平提高并不能减轻这种由于免疫应答造成的生长抑制。现已证明,提高蛋氨酸或维生素E水平可增强免疫应答,导致更严重的生长抑制。同样,在急性免疫应答期,血中锌和铁的水平会降低;但提高日粮中铁水平的鸡,在以大肠杆菌进行攻击后,死亡率高于未提高铁水平的鸡,这可能是因为血中有了较多的铁,可使致病性大肠杆菌增殖和增强毒性。日粮中脂肪酸、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A、叶黄素等对免疫应答也有同样影响。

作者:常文环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篇2

[论文关键词]医学教育 硕士生免疫学教学 PBL教学法

[论文摘要]现代教学理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向个性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转变,这种开放条件下新教学模式的确立为免疫学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根据专业免疫教学特点和网络教学实践经验,对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教学模式创新尝试结果表明: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训练和提高了诸如获得科研材料、制作多媒体及现场答辩等方面的能力,还激发和增强了教师责任心。教学改革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建议。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工作者可以在基因、分子、细胞、整体等层次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机制,揭示细胞活化与分化、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等基本规律,因此,免疫学知识日新月异,现代免疫学教材内容增加了更多的知识点,使免疫学各个章节全部涉及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知识,但同时又使得免疫学内容变得更加抽象、甚至晦涩难懂。在教学中,教师们发现即使学生在本科学习时已经接触过免疫学,但到硕士生学习阶段对免疫学理论仍感陌生;虽然学生们认识到免疫学是医学各个专业的基础,科研课题的开展离不开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但是鉴于免疫学知识更新太快,尤其涉及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内容抽象,难懂,免疫学知识不容易掌握,加上最新版的免疫学教材也存在着知识滞后的现象,所以许多硕士生因担心考试不合格,而选择旁听《高级免疫学》,并不参加考试,从而无法得到相应的学分。因此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新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我校自2005年在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中开展网络教学试点以来,已经在500多名硕士生中成功地实现了自主性合作学习的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几经调查论证,并结合专业免疫教学特点、免疫学学科本身发展特点、以及网络教学实践的经验,对2006级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教学模式创新进行初步尝试,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建立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具体做法如下:

以往的教学安排是在硕士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高级免疫学》,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新的教学安排第一个学期人仍开设《高级免疫学》,但仅讲授理论部分,用于实验教学的课时则安排围绕问题进行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第二个学期新增《实验免疫学》课程,内容除开安排少量理论讲授外,主要是开展实验,不仅将原《高级免疫学》教学中安排的实验全部转移到《实验免疫学》中,还利用科室科研强项,新添数个现代分子免疫学实验。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个学期的《高级免疫学》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教师讲授专业理论为主。根据教学大纲,结合研究生已经经过了本科免疫学学习这一情况,教师将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主要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和丰富教学内容,将在本科阶段不做重点介绍的分子、基因水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例如:免疫球蛋白基因和抗体多样性机制;T、13细胞激活的信号转导机制等。另外跟踪国外最新研究进展,请留学回国人员或者访问学者举行讲座,介绍免疫学最新研究动态。教师将所有教学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上,随时更新,并在网络上建立了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教学内容,随时进行教与学的交流。《高级免疫学》的第二个阶段是PBL教学阶段。开学伊始由教学秘书在校园网上公布根据各章内容列出的一系列以探讨研究进展为主的讨论题目,每章一般5 6个,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和兴趣进行选择,将研究生按专业分组,每组l~2人,根据所选讨论题自行查找阅读相关文献,撰写综述,并制作多媒体。学生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讲述所撰写的综述并答辩,最后由四位授课老师根据学生制作的多媒体、讲述的内容、答辩、以及所撰写综述的质量进行评判记分,由教学秘书统计平均分数,这个分数即计为学生平时成绩,占总成绩6o%,另外4o%成绩即是理论考试成绩。

第二个学期的《实验免疫学》除开少量理论传授外,大部分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除开常规的免疫学实验,诸如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sorbentassay,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等,结合教研室的科研强项、利用科室所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还给研究生新增添了数个现代分子免疫学实验,如HLADNA分型技术、细胞凋亡分析等。教学过程的安排是在实验理论教学基础上,列出科研实验题目,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以获得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过程,最后经过教师的指导在实验室里实施实验。

二、新教学模式的收获

通过这次新教学模式的尝试,教师和学生的收获都很大,现总结如下:

1.新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新教学模式。例如大家体会到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文献,但是在一堂PBL教学课上,在短短50分钟内阅读了相当于数十篇甚至数百篇科研论文。为了完成PBL教学,学生们运用文献检索和多媒体制作知识,从图书馆和网上收集相关资料,独立阅读文献,归纳、整理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通过上述过程,他们学会了怎样组织材料,怎样组织表达语言,怎样进行答辩,英语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学生们认为:对于一个初入学的研究生来讲,这种PBL教学形式好像一次小小的论文答辩,可以初步了解科研过程,发现目前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获益匪浅,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对于《实验免疫学》的教学改革学生反应也非常强烈,尤其是新添的几个现代免疫学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不分上课还是休息,都泡在实验室里,乐此不疲。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自己寻找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过程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认为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大于常规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2.新模式教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级免疫学教学中所选教材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周光炎主编的《免疫学原理》。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所讲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出5~6道讨论题目。例《细胞激活》一章所给出的讨论题目是:怎样理解信号转导的一般原理?怎样理解T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举例探讨核转录因子活化的研究策略及相关技术;简述超抗原研究进展;怎样探讨环胞霉素抑制T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等。PBL教学前,根据学生所撰写综述的题目,教师将相近的选题归为一个专题,每两个学时进行一个专题报告,这些专题包括:免疫应答原理研究进展;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抗体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肿瘤免疫研究进展以及其他相关研究进展等。在教学讨论会上,教师们发现学生给出的信息量非常大,涉及的范围很广,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是个挑战,对教师也是一个极大挑战。不进行广泛阅读和知识查新,不对教学法进行深入研究,教师是不可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这种教学尝试和改革,不仅扩充了教师的教学素材,扩大了教学视野,而且帮助教师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次改革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进一步加强了老师的责任心,加强了教师对教学法的进一步理解。

三、新模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1.新模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改革的保障参加这次教学改革的教师由一名正教授和三名副教授组成,其中三人已获得博士学位,都在美国留学1 3年,都具有多年从教经验。这样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本次教改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虽然教师根据教材的每章内容提出了一些讨论题目,但是学生们建议教师所列出的讨论题目应该更加贴近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专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一些先期的调查工作,包括:了解学生所从事专业的研究方向、学生对多媒体制作方法的了解程度、学生对PBL教学过程的了解程度等,并做一些适当的讲解和说明;另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所给出的讨论题目外自己拟定题目,但所拟题目须与免疫学相关。

(2)PBL教学的安排是每组学生的报告时间限定在l0分钟,之后由旁听的学生提出问题,由报告的学生进行答辩,这期间教师只在一旁聆听和评判。很多学生就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报告、提问以及答辩质量作及时的点评,及时纠正报告中暴露出来的错误,并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提早阅读学生的综述和多媒体课件,查阅相关资料,以便作好相应准备。

(3)学生反映不熟悉免疫学相关网站,不容易查到相关文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列出免疫学常用网站以及免疫学相关期刊以便学生迅速获得相关文献。

四、小结

篇3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研究现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6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53-01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第一本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的教科书出版了,经过20年时间的发展及研究人员的不断更新。免疫学检验已经在我国的临床医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学科能够影响医学上的其它学科,甚至对生命产生影响[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涉及的内容已经延伸到分子生物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同时,医学其它学科应用临床免疫学的几率也在逐渐的上升,因此就奠定了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在现代医学中的位置。

1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现及发展

临床免疫学检验学可的建立已经超过100年的历史,其主要在多种细菌感染实验中形成,起初一些学者主要研究传染病患者及免疫动物,经研究发现两者的血清中都有特异性质的结合病原体,此外还具有能够加快这些病原体形成的物质,有学者将这些病原体物质统一称为抗体,能够促进抗体形成的物质称为抗原。1900年Landsteiner等发现人类血型有ABO三个情况,自此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中诞生一种新型且重要的检验项目——血型鉴定[2]。1897年Kraus证实将细菌培养物滤液和对应的抗血清进行混合会产生沉淀情况,1898年Bordet基于补体溶血体系组建补体结合方案,1906年wassermann等创新使用补体结合方案来对梅毒患者进行诊断。1900-1930年期间,内毒素Shwartzman反应、血清疾病、过敏反应、调理作用、补体结合反应、皮肤反应、Arthus反应等逐渐广为人知,免疫疫苗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白喉类毒素预防、卡介苗等陆续出现。

2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实际应用现状

2.1鉴定血型与检测肿瘤标记物现今在应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础上,为划分白细胞HLA类型奠定了基础,同时测定多种红细胞血型。通过对人促绒毛膜性腺激素、癌抗原125、癌胚抗原、糖链抗原19-9、前列腺特异抗原、癌抗原153、糖链抗原72-4、甲胎抗原等多种抗原进行免疫学检测,能够得到肿瘤患者的相关数据、信息及资料,辅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预防肿瘤再次出现[3]。

2.2检测细胞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方法主要依据生物学性质进行分析,例如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淋巴细胞毒试验、花环形成试验、溶血空斑试验等方式来获取,这样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的掌握免疫情况。

2.3免疫细胞与血液学的测定随着各项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领域对抗原及免疫细胞表层受体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多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运用杂交瘤技术来获取,这就为免疫细胞的测定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4检测药物临床上常会运用药物进行治疗,一些药物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而,对患者体内的药物情况进行全面掌握时非常重要的。对患者体内药物进行检测已经成为医生监控患者体内药量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检测患者有无吸食。

2.5检测鉴别传染性疾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导致的,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染。较为常见的有:乙肝、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结核病、流脑、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等[4]。

2.6检测蛋白质、酶、免疫因子人体中的每个细胞及重要组成部分均存在蛋白质,是由20多种氨基酸根据不同比例组成的,实时的在体内进行更新和代谢。酶是生物催化剂,免疫因子是免疫球蛋白IgG抗体。这些物质在人体内非常小的量就可以被检测到。

3小结

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我们清晰的发现这一学科的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免疫学检验学科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更广阔及更深的层次内,推动了生物高技术的发展。可以确定的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研究还会为医学提供更多的新型药物,其在临床的应用和开发必然会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加长远的影响,而且将会为社会创造更加深远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樊宁,孙福生.免疫学检验方法的进展和应用[J].医学综述,2011,23(07):452-453.

[2]曹雪涛.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免疫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32(01):1026-1027.

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 教学方法 教育改革

我院为教学型院校,办学目的是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湖南、面向基层,辐射全国,服务社会,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临床医师人才。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桥梁课和应用课程。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加深对临床上相关疾病的理解,为学习其它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在学习中,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名词新颖概念繁多,内容比较深奥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觉得学习较为困难。因此,近年来,我教研室一直坚持教学改革,坚持教学法研究探讨活动,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先后采用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侧重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内容

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内容比较抽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较多,在教学上历来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满堂灌,就会造成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得到的越少;教师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的印象模糊不清,结果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因此,为了更好的加强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以下几个办法:(1)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图片、动画、示意图等演示重难点内容。(2)根据本课程特点,结合临床病例进行教学。(3)加大试验课学时数,使学生通过大量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掌握相应试验原理、操作、结果判断与分析等。(4)加强课后辅导、书面练习,增强学生理解记忆。

二、在教授方法和手段上不断改革与发展

1.改革过去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入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启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加强记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经常运用提问方式,把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围绕问题以解答的方式授课。比如在讲补体系统前,我们提问:免疫血清与相应细菌类颗粒性抗原特异性结合会怎样?然后提问:为什么新鲜免疫血清与相应细菌类颗粒性抗原作用现象是溶菌?由此延伸出补体系统这一概念,极大的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2.教学内容实现多媒体教学,将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种媒体有机的结合,具有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它改变了“一本书、一张嘴、外加板书和挂图”的传统教学模式。近年来,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应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可以讲授更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此外,多媒体教学应用视听结合方式表达授课内容,充分调动视觉、听觉两种功能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使过于理论化、抽象的免疫学理论得到更形象、直观的阐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3.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古人曰:“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作为身心均发育成熟的大学生,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又由于免疫学对初学者而言需要接受、理解、记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太多,因此,指导学习方法是必需的。我们认为给学生有意识地介绍学习方法,对帮助其学好免疫学更加重要。在免疫学学习的过程中,一是要求学生上课时注重对问题的理解。二是要求做好笔记。这样有利于课后把握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重点的内容提示学生先理解听懂,再留时间做笔记。三是课后要求及时复习。免疫学内容抽象,要理解的内容多,如不及时复习就容易忘记,而理不清其内在逻辑关系,学生不能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就会感到难以记住。四是要求阶段小结。免疫学前后章节联系紧密,如果前边的内容没学好,后边的内容理解就越困难。因此,要求学生对前边所学的内容要进行阶段小结,并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五是指导记忆方法。因免疫学内容繁多,不好记忆,根据不同章节指导学生应用图示、提纲、列表、对比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介绍,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相应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改进实践课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1.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理论课授课效果

免疫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且跟临床密切相关,因此,实验的开设很重要。实验课不仅可以验证学生在理论课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为此,我们增加了实用性强的实验,并注重对实验内容的整体安排。比如,ABO血型鉴定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一系列实验。这样做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和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这对日后的工作及科研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从每班上课认真,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中我们选择6到10人参加免疫学课外活动小组,参与到实验预做,实验准备,实验设计等环节中,调动了其学习热情,并在班上起到很好的学习带头作用。现在已有多名学生申报了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获得了相关经费的资助,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了研究综述多篇。实践表明,这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且有助于教师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四、改革考核内容与方法

成绩评定是检验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完成实验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和平时考评三部分:理论考核为闭卷笔试,占60%,命题时严格实行考教分离,采用流水方式集体阅卷;实验考核占20%,既考核本课程要求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考核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平时考评占20%,包括到课情况(考勤),上课回答问题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由课程主讲教师期末综合评定。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几年学生免疫学学习成绩稳步上升。

综上所述,我们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根据免疫学的学科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扈凤平.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浅谈免疫学实验教学思想的转变[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6):106-107.

篇5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 研究生; 素质; 培养

Cultivating the overall quality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immunology ZHANG Cai-jun, WANG Ling, CAO Xia, XU Yan, WU Guo-dong, BAO Fu-kai. Kunming Medical College,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ultivate the overall quality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immunology and foster high level talent of medical college for our country.Methods Educat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generally in the teaching from five aspects, the quality was about the phylogeny of medical immunology, innovation thought,practice capability, engage society employment ,especially solidarity collaboration and favorable inspirit, morality and mentality character, et al.Results The overall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generally was obviously improved.Conclusion Educat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generally could establish foundation for bringing up the high level physic talent of bestraddle century.

【Key words】 Medical immunology; Postgraduate; Quality; Educate

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知识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中国在未来高科技社会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能否培养一批世界一流水平、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精英人才,肩负起对国家产业经济起支撑作用的科学技术要求,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挑战。在跨世纪医学人才培养中,研究生培养处于战略中心地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骨干,培养出能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的21世纪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出具有坚实广博的基础知识,尤其是有关科学前沿知识的创新人才,这是对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

《医学免疫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三大最基本的课程之一。免疫学的进展十分迅速,其表现在,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免疫学理论与技术的蓬勃发展与不断更新。免疫学影响了医学各科,利用免疫学技术进行基础及临床研究,是目前国际性手段。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进行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医科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

1 医学免疫学发展史教学中的综合素质培养[2]

1.1 勤奋和毅力的素质教育 在免疫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诺贝尔奖的颁发中反映出来。1901~2003年共颁发94次诺贝尔奖,免疫学以及与免疫学密切相关的科学成果占17项,这是任何生物医学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教学中紧密结合免疫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学生进行勤奋和毅力的素质教育。凡在事业上取得举世公认成就者,都是勤奋结出的硕果。勤奋和毅力是诺贝尔奖的成才之缘。诺贝尔奖获得者不仅从导师那里学到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科研作风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攀登科学的征途中,要付出艰险的劳动和毕生的心血,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1931年德国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瓦博格常说,一个科学家必须有勇气冲击当代未解决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许多难题,只能靠百折不挠的毅力去完成。鼓励研究生学习科学家的恒心和毅力,能长期从事极为艰苦的工作,甚至在看来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仍能坚持到底;鼓励其具有独创性,凡事有主见,不以别人的意志和方法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鼓励其有雄心,肯努力,不甘虚度一生,总想为世间留下一些卓越的业绩;鼓励其充满自信,喜欢和别人开展热烈地争论;鼓励其精力充沛,干劲大。

1.2 积极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掌握与应用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997年诺贝尔获得者雅洛(Rosalyn Sussan Yalow)把核物理学应用于临床医学,把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免疫学结合起来,发明了放射免疫分析法而获奖。启发学生积极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掌握与应用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引入新进展专题内容,如流式细胞术(FCM)在免疫学中的应用,免疫学标记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等,布置研究生结合专业撰写相关的综述,如细胞因子、HLA和流式细胞术(FCM)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等。

2 创新思维的培养[3]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据此,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认真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知识创新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基地。

2.1 创新思维人才的基本素质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为之投入和献身;善于观察入微(正常与异常,时间与空间等),反复思考剖析,寻根究底,敏锐洞察,从中发现问题;抓住机遇的判断力和想象力,选择切入点,设计求证,提出假说,跟踪实验;善于获得信息的能力(博学、谦虚的外语网络检索通讯能力),在浩瀚的文海中“淘金”的综合分析能力而不迷途;善于从实践中反复验证,去伪求真,失败不馁,锲而不舍的科学家素质;诚实解释结果,实事求是和辩证唯物论的阐述自我论点的素质;以我为主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的实验证据累加,技术开发和临床应用协作研究;成果应用或转化。

2.2 培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术、技巧和创造性地发现、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的研究生,只有把创造力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转化,把其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努力丰富知识、占有足够信息、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术,善观察、敢质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积极发展想象力,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注意集中思维热点,及时捕捉灵感;积极参与和开展科研活动,努力追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自觉塑造性格,磨练意志,养成强烈的创造精神,才能保持自己创造力的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为医学发展作贡献。

3 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4]

国家教委《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指出,目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是对实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要根据“三个面向”的要求,适当拓展研究生专业范围,扩大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强调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现代实验技术课。从多方面提高研究生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在系统开设的实验课《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的基础上,引进卫生部医学CAI课件《医学免疫学实验》,应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进行了荧光免疫技术、金免疫技术、流式细胞测定技术、单克隆抗体制备和多克隆抗体制备等20个实验,充实近年来开设的有限的实验。培养研究生科学实验能力,为参加科研、撰写学位论文以及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培养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特别是团结协作能力

教育研究生在研究工作和学习中应具备较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当今,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任何一项认真的研究,几乎都离不开前人的劳动和今人的协作。在这一点上,杨振宁博士曾谈到自己的切身体会,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只是埋头钻研,视野不开阔,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就难免有局限性,还容易发生偏差。在信息时代,个人的力量越来越小,单靠个人力量来解决大科研问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时代需要人们具有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更多的成果要依靠集体智慧,人才也将以一种集合体的方式体现出来。因而,如何在科学研究中与人合作,成为一个科技人才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基本因素。

5 培养良好的精神、道德和心理品质

这是一种比知识和技能更难学习与培养的基本素质,也是一个21世纪的研究生最应该重视的基本素质。其本质是学会做人,其价值在于它是衡量全面发展的首要标志。因为,科学技术越进步,社会物质文明越高速发展,就越要重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具有良好的精神、道德和心理品质的高层人才的培养。个人创造力的开发程度取决于其创造精神,这种精神既包括探索创新、奋力拼搏,也包括无私奉献、为社会服务。个人的成就还取决于其具有的良好道德和心理品质。如果说科学的发现往往具有惊人的相似,那么科学家的成功因素中的非智力因素也是这样。1976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盖达塞克(Daniel Carleton Gajdusek),1997年奖的获得者是美国科学家普鲁西纳(S. Prusiner)。两人的研究均起因于对偶然遇见的不治之症患者死因的探究。结果一个揭示了南太平洋考察时发现的蔓延在土著人中间的“库鲁”病的病因,从而揭开了对慢性病毒病研究的序幕;一个揭示了在医疗治疗中发现并震撼英伦三岛、蔓延欧洲大陆的疯牛病有共同病原体的克-雅氏病的病因,从而揭示了对非传统意义的病毒,但极可能是一种全新病原体研究的序幕;更重要的是两人从开始研究到获奖均用了25年左右的时间,在研究过程中均体现了一种对患者的极大同情和做医生的强烈的责任感,为人类和社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崇高的敬业与创造精神。在研究生课程中只有重视这一点,并实际体现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和对21世纪研究生的培养引导中,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在贡献人类和世界的同时,实现我国诺贝尔医学奖零的突破。

6 结语

实施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全面,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应将21世纪的研究生培养为勤奋、有坚强的毅力,积极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掌握与应用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级才人;培养研究生具备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术、技巧和创造性地发现、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特别是团结协作能力。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精神、道德和心理品质。近年来教学评议显示[5],对研究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为培养21世纪高层医学人才打下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认识到,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不仅要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有宽厚的专业文化和知识面、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及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研究生培养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 王玲.医学免疫学的优化教学.香港现代教学论坛杂志,2000,7(4):28-30.

[2] 王晓勇.20世纪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奖分析.医学与哲学,2000,21(12):54-57.

[3] 韩启德.关于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些想法.医学教育,2000,(2):1-3.

[4] 杨韬,武高辉.让学生尽快更多地参与科研.2000(15/16):38-39.

篇6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PBL教学法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它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和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具有概念繁多、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强、知识更新快、与临床应用较为紧密等特点,是基础医学中非常重要但又较为难教和难学的一门课程。与一般医科大学相比,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教学具有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学员学风较为严谨、纪律性较强,但是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意识较差,考核指标比较单一等特点,目前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因此,进一步深化医学免疫学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应用PBL教学方法

相对于一些地方高校,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教员教,学员听模式为主,导致学员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因此,采用一些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员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能力,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式学习”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1],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创立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引入带有导向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由学员通过自行查找资料,进一步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不仅由此掌握相应的知识,更由此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能力,从而改善学习效果[2]。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员和学员、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挖掘学员的创新潜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尤其适用于医学免疫学这种知识更新快、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的课程。

结合本校学员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到学员进行PBL教学所必须的相关知识基础和文献检索能力,我们以临床医学五年制学员为对象,选用临床免疫学相关章节进行PBL教学。结果表明,与以前常用的传统方法相比,PBL教学法不仅能够促进学员的深入学习,更能够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使学员由以前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知识探索者,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课后的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学员对PBL教学模式表示欢迎和认可,认为PBL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和改善学习效果,值得推广。实践表明,PBL教学法是提升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

基础医学知识普遍比较抽象难懂,一方面难以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员对这些枯燥深奥的概念也难以理解。因而,如何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生理过程形象生动得展示给学员,让他们学得轻松和乐于接收,是改善课堂授课的关键环节之一。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授课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3]。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载体结合在一起,使原本枯燥、抽象、平铺直叙的概念和微观的细胞分子间互相作用的生物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能够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并能帮助学员更直观深刻、简洁明了地理解免疫学的相关原理,而且使学员便于记忆。传统教学中需要通过大量时间和篇幅重点讲述和解释的一些知识难点,往往通过几张幻灯或者几个动画就能阐述清楚。例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结构、免疫球蛋白结构及抗原抗体反应等,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可以承载大量的知识信息,有利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传递更多的知识。此外,多媒体课件易于复制和传播,学员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笔记,可以把主要精力用于课堂理解和互动,从而有效减轻学员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针对一些对免疫学较有兴趣、求知欲强且学有余力的学员所开展的以拓展学员知识面,培养学员创新精神、探索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大班课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学员的引导,给他们介绍一些前沿的研究热点和方向,使学员了解科研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启发他们结合自己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相关的科学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文献和设计科学实验加以验证,有意义的实验结果则可以整理成文发表,它能有效地培养学员的科研思维和实验能力,是一种较好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个误区:一是教师不注意引导学员自己去探索问题,而是简单地让学员参加自己课题的研究,从事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这样固然能够让学员增加一些对科学实验的感性认识,但学员缺乏对整个科研课题背景和意义的清晰认识,往往在科研思维和知识面上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拓宽,达不到第二课堂活动的预期效果。二是有时候会简单地以文章发表作为衡量第二课堂活动的唯一标准,导致教师和学员片面追求论文而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活动,从而偏离了培养学员独立思考探索能力这个根本的方向,使学员没有真正的收获。这些问题在实践中需要加以注意和避免。

4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免疫学是一门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以往开设的经典免疫学实验多为对现有理论的验证性实验,如凝集实验等,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重复,缺乏开放性和探索性实验,这不利于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这些实验往往落后于迅速发展的现代免疫学技术和方法,很多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已很少用到,不利于加强学员对免疫学科发展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增加实验教学中创新性实验设计的比重,使之与科研工作实践紧密联系是改善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5完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环节。考核评价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同时可以使教员和学员分别找到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现行的医学免疫学考核是以笔试体现的理论教学成绩和以实验报告体现的实验教学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比较片面单一。随着教改工作的发展,已经不能完全客观地反应教学质量。因此,必须积极寻求多样化的考核指标以反映教学活动的效果,并积极利用考试之外的各种考核方式弥补单一考试评价的缺陷。例如:丰富考试题型,减少单纯记忆性的命题,增加案例分析题等反映学员应用知识能力的题型;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平时表现出的严谨、仔细等科研素质在总成绩中的比例;采用开卷考试,自选方向,提交关于某一问题的综述报告等更加开放的考试方式,从而全面、综合地评价学员的成绩。

总之,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是改善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只有在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认真探索,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学员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员加强对教学的准备和设计,做好合理的引导,加强对学员创新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增强教学双方的互动和联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Richard B, David I, Derek L.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he medical school: another case of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J]. Advances in Physiology Education,2005,29:194-196.

篇7

【关键词】复发性口腔溃疡;免疫紊乱;固有免疫;体液免疫

【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047-02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 RAU), 又称复发性口腔溃疡、复发性口疮( Recurrent Oral Ulcer, ROU ) 或复发性阿弗他口炎( 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 RAS) ,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口腔粘膜病。其主要发生于唇、颊和舌缘黏膜,在角化完全的附着龈和硬腭中很少发生[1,2]。RAU的发生较为常见,病因十分复杂,但其发病原因不详,致病机制不明确,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病情严重程度、间歇期和持续时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目前关于ROU病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遗传因素、细菌、病毒、基因、食物过敏、胃肠道疾病等。近些年来,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免疫功能紊乱在RAU病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对其免疫学方面的病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免疫学病因的首次提出

1969年,Lehner首次发现RAU前驱期病损即有大量T淋巴细胞浸润, 其中溃疡前期是T辅助细胞(CD4,Th)占多数,溃疡期则T毒性细胞(CD8, Ts/c)为主,愈合期又回到T辅助细胞(CD4)为主,提示T淋巴细胞在RAU 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3]。近年来,有学者认为RAU是由于机体免疫活性细胞亚群失衡所导致的疾病[4]。机体中免疫功能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各免疫细胞系及各细胞亚群之间相互协调,维持免疫状态的平衡,一旦平衡被破坏,则导致免疫调节紊乱而发生疾病。如果针对性地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可能对于临床上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较好的疗效[5]。

2RAU与固有免疫

虽然T细胞是参与口腔溃疡的初始细胞,但并不是口腔局部组织损伤的唯一细胞类,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能够介导组织损伤。已有报道证实免疫复合性脉管炎是RAU的发病机制之一。在口腔黏膜局部堆积的免疫复合物通过招募中性粒细胞释放组织降解酶,从而损伤粘膜,产生溃疡[6,7]。还有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能在RAU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人体中的NK细胞能够杀伤被这些病毒感染的细胞,而在RAU患者的急性期和后期,NK细胞的活性明显低于正常水平,从而诱发机体发生RAU[8]。在RAU患者中存在中性粒细胞的迁移和NK细胞活性的下调,说明固有免疫功能的紊乱是RAU发病机制之一。

3RAU与体液免疫

口腔免疫状态受局部及全身免疫状态的影响。唾液免疫球蛋白是全身体液免疫球蛋白的组成部分。口腔免疫防御体系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SIgA )在口腔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它参与机体的局部免疫, 被认为是机体抗感染、抗过敏的重要免疫屏障。因此,口腔的免疫状态主要取决于SIgA的含量。吴慧华等研究发现RAU患者唾液S IgA检测结果较正常对照组低, 一方面免疫力降低使之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与感染,导致RAU的发生, 另一方面在免疫反应的过程中消耗了SIgA。此外,炎性刺激可以加强唾液腺体的分泌,由于唾液量的增加使SIgA的含量受到了稀释, 因此RAU患者唾液SIgA的含量低于正常水平。RAU患者唾液IgG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说明IgG在口腔溃疡中,不具有特异性。在实验家兔的血清中检测到了抗口腔黏膜抗体, 抗体的效价随着免疫次数增加而升高,且实验家兔口腔黏膜溃疡发生的频率亦随之增加,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发现,试验家兔的口腔黏膜溃疡处、黏膜棘层、基底层及基底膜有IgG沉积。所有这些检查,与人类RAU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

4RAU与细胞免疫

许多研究证实,多种细胞因子分泌紊乱在RAU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RAU患者唾液和血清中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在发病的急性期尤为显著。用TNF-α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RAU的发生与发展,说明TNF-@在RAU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16]。TNF-α刺激上皮胞质细胞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1型和2型抗原的表达,T细胞识别这些细胞抗原以后触发细胞毒性反应,并导致口腔黏膜形成溃疡[17]。TNF-α还可上调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趋化并促进T细胞复制,对上皮细胞产生直接的细胞毒作用。而且,TNF-α能够诱导其它细胞分泌IL-6、IL-8等。IL-6既促进辅T细胞生长和分化,也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化;IL-8则能通过招募更多的细胞毒性T细胞至溃疡损伤处进一步发挥破坏作用。因此,RAU患者体内TNF-α上调与RAU患者体内TNF-α上调与RAU密切相关。

5RAU与粘膜抗体

部分RAU患者外周血中可检测到循环免疫复合物和自身口腔粘膜抗体,同时在口腔中可检测到幽门螺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因此很多学者认为RAU的发病与Hp感染及交叉抗原有关。王淑丽等发现口腔中的Hp感染不但与RAU的发生相关,而且在血液中,由Hp与人上皮细胞表面抗原等结构类似的多糖抗原诱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生机制中的重要因素。这些均表明RAU与Hp和上消化道疾患关系十分密切。其实口腔粘膜与胃肠粘膜同属消化系统,均来自外胚层,其结构、功能、生理、病理必然有许多相似之处,彼此有着共同的抗原成分,有类似的发病机制。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口腔粘膜自身抗原致敏淋巴细胞产生抗粘膜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局部的补体,导致多形核细胞浸润和炎症反应,导致组织细胞溶解,最终导致灶状粘膜损害和溃疡形成。诱发胃肠粘膜病损的抗胃壁细胞抗体与诱发口腔粘膜病损的抗口腔粘膜抗体相互作用并形成交叉自身免疫。

作为自身抗体的粘膜抗体被认为在RAU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普遍存在的抗核抗体尚未在RAU患者的血清中找到。

6结语

综上所述,RAU患者免疫学方面改变的各项证据均说明免疫因素在RAU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中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以及功能测定在RAU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作为临床检测的参考指标。但这些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在RAU中的作用及机制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相信随着近一步的深入研究,人们将揭开RAU的发病机理并找到其防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Natah SS, H ayrin en-Imm on en R, H ietanen J, et al Increased dens ity of lym phocytes bearing gamma/delta T-cell receptors in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t ion ( RAU) [ J] O ralM axillofac Surg, 2000, 29 ( 5 ) :375- 380

[2]Zuzanna ?lebioda1, El?bieta Szponar1, Anna Kowalska 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 genetic aspects of etiology [ J] Postep Derm Alergol 2013, 2: 96102

[3]Sun A, Chu CT, Wu YC, et al Mechanisms of depressed natural killer cell activity in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s [ J] Clin Immunol Immunopathol 1991, 60( 1) : 83- 92

[4]Horton T L, St ew art R, Cohen N, et al Ontogeny of X enopus NK cells in the absence of MHC class I antigens[J] Dev Comp Immunol, 2003, 27( 8) : 715- 726

[5]Natah SS, K ont tinen YT, EnattahNS, et al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s today: A rev iew of the growing knowledge[J]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4, 33:221- 234

篇8

英文名称:Progress in Physiological Science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生理学会;北京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559-7765

国内刊号:11-2270/R

邮发代号:2-56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1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9

【关键词】Toll样受体(TLRs);配体;天然免疫应答;免疫功能

【中图分类号】R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002-02

TLR是一类从线虫到哺乳动物序列高度保守的模式识别受体。最早的Toll基因是在研究果蝇背腹极性时发现的,因与果蝇的Toll分子高度同源而得名。后来的研究发现Toll在果蝇的天然免疫应答中扮演了重要角色。TLR通过识别外源性微生物,启动先天性免疫反应,清除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同时活化的TLR也能激活T细胞,启动获得性免疫反应。

TLR在天然免疫方面的特殊意义及在沟通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方面的桥梁作用,使生物学界和医学界对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随后,人类和小鼠中先后克隆出多个Toll的同源蛋白,共同构成Toll受体家族。目前为止,已经鉴定了至少13种TLRs,其中TLR1~TLR9是人类与老鼠共有,TLR似乎只在人类中有功能,而TLR11~TLR13为小鼠所特有。

1 TLRs的生物特点

1.1 TLR的结构:TLRs属于Ⅰ型跨膜糖蛋白,是具有类似结构的跨膜型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ngnitionreceptors,PRR),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组成。胞外区是由18~31个串联的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基序(leucine-rich repeat,LRR)形成的亮氨酸结构域,空间结构如马蹄形且高度保守,其中亮氨酸在三维空间的一侧排列形成疏水界面,该区为序列多变的Ig样结构域,与宿主对感染反应的特异性有关,其空间结构的细微变化就会影响TLR对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的识别;跨膜区是富含半胱氨酸结构域,一般认为跨膜结构域决定了TLRs分子的亚细胞定位;胞质区和白介素受体-1受体(interleukin-1 receptor,IL-1R)家族的胞质区有高度的同源性,称为TIR(Toll/IL-1R)结构域,约200个氨基酸组成。

TLRs识别存在于各种病原体细胞表面分子,如酵母细胞壁的甘露糖以及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多肽糖及胞壁酸等各种成分,统称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PAMP).

1.2 TLR的分布:

1.2.1 细胞分布和亚细胞定位:TLRs是固有免疫细胞膜上的识别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分布于各种组织的细胞膜上,分布十分广泛。如TLR1广泛表达于单核细胞、T和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多形核白细胞、NK细胞;TLR2/4/5主要分布于除T、B、NK细胞以外的免疫细胞;TLR3主要表达于未成熟的DC等。但TLR因其识别的PAMP性质不同人在细胞中有不同的分布区。TLR1/2/4/6分布于细胞表面,并能聚集到接触微生物的吞噬体上;TLR3/7/8/9则定位在细胞内,尤其是内质网上,并用于识别核酸。

1.2.2 组织分布:不同的TLR在各种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淋巴组织尤其是脾和外周血的白细胞中表达最强。TLR1广泛分布且表达明显,如卵巢、脾脏;TLR2在肺、心脏、脑和肌肉组织可测到TLR2mRNA的表达;TLR3主要表达于胎盘和胰腺;TLR4表达于胎盘组织等;TLR5表达与前列腺和外周血单核细胞;TLR6、TLR9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TLR10主要表达于淋巴样组织和脾脏细胞。

2 TLR的配体

虽然TLR家族具有相似的结构,但TLR通过识别相应的配体来激活免疫反应。不仅外来病原体的产物,而且宿主自身的某些物质也可以是不同的TLR的配体。配体包括脂多糖(LPS)、病毒蛋白F、透明质酸酶、硫酸肝素、纤维蛋白原、酵母多糖、白色念珠菌以及宿主来源的热休克蛋白60(HSP-60)、纤维连接蛋白等。TLR1能识别细菌的三酰脂肽;TLR2识别的配体包括G+细菌、分支杆菌、疏密螺旋体、酵母菌和支原体的某些成分,如脂蛋白、脂肽、脂磷壁酸、肽聚糖和酵母多糖等;TLR3构成同源二聚体或与TLR4形成异源二聚体,识别鞭毛蛋白,还可识别多聚肌苷胞苷(poly riboinosinic polyribocytidylic acid, poly I:C);TLR4形成同源二聚体,识别LPS及牛型结核杆菌胞壁的骨架、链球菌来源的脂质酸;TLR5特异识别细菌的鞭毛蛋白,有选择的识别渗透过肠上皮的细菌,并引起反应;TLR6主要识别细菌的肽聚糖和脂肽;TLR7、TLR8均能识别单链RNA病毒;TLR9主要识别细菌中非甲基化的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CpG DNA);TLR11能识别来源于尿路细菌的配体。

除了同型二聚体表现出来的功能外,TLR的一些功能也来自于异型二聚体。

3 TLR的免疫功能

美国免疫学家Janeway(2000年)首次提出固有免疫细胞识别模式理论,被科学家观察杂志列为2001年十大生物科学重要进展之一。固有免疫细胞膜上不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但他们具有模式识别受体(PRR),能直接识别并结合各种病原微生物表达的固有保守基序的分子,即PAMPS,其中TLRs是固有免疫细胞膜上最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

天然免疫细胞借助PRR中TLR,识别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分子模式(PAMPs)。因此,天然免疫细胞可以区分自身和非自身成分,识别PAMPs后的天然免疫细胞,迅速被活化,无需这些细胞再克隆分化增殖,此时巨噬细胞通过胞内氧依赖性杀菌系统和氧非依赖行杀菌系统,杀伤病原体。同时把一些具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抗原肽,借助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提供各相应T细胞,启动获得性免疫应答,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或杀伤肿瘤细胞等生物学功能。因此,把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紧密联系起来。

尽管目前所发现的TLR家族成员种类有限,但同一细胞或不同细胞间TLRs各成员间的相互组合及不同协助蛋白共同作用,组织有效的天然免疫应答,对相对广泛的病原微生物进行特异性识别,引起一系列特异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以对抗微生物感染乃至慢性炎症(如哮喘)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4 展望

近年来随着对TLR研究的展开和深入,人们对TLR在免疫中的作用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TLR在识别侵入的病原、早期启动机体的先天性免疫反应、诱导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抗原呈递和对T细胞的致敏,接到获得性免疫反应的发生。因此,TLR可为人类的抗感染免疫、免疫耐受、自身免疫、超敏反应及疫苗佐剂提供新的切入点和生长点并通过对TLR多态性的研究,对于TLT与感染性疾病、败血症性休克、病毒性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TLR热方兴未艾,今后的研究内容主要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模式生物和经济生物TLR家族成员的探明;新的TLR配基的不断挖掘;TLR与各种疾病的关系及相关药物与疫苗的研制与开发;新TLR信号通道的发现;TLR的起源与进化及在物种起源和进化研究中的价值等。

参考文献

[1] Jun Zhou,Huazhang An,Hongmei Xu,Heat shock up-regulates expression ofToll-like receptor-2 andToll-like receptor-4 in human monocytes via p38 kinase ignal pathway. Immunology,2004.114,522-530

[2] 王建华.Domestic Animal Medicine 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三版,266-270

[3] 蔡基忠.福建畜牧兽医.2000年第5期. 龙海市畜牧兽医站

[4] 任美玉,吴欣怡.Toll样受体的研究进展.现代免疫学,2006,26(4):340-342

[5] 陈慰峰.医学免疫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9-92

[6] 何维,高晓明,曹雪涛,等.医学免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3-149

[7] 林怡,熊思东.Toll样受体在亚单位疫苗分子设计中研究进展.现代免疫学,2006,26(5)2:427-430

[8] 王海坤;韩代书 Toll样受体(TLRs)的信号转导与免疫调节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6年第09期

[9] 王平忠;黄长形;王九平 Toll样受体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8年第05期

[10] 任卫聪;李传友 Toll样受体及其在抗结核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国际呼吸杂志 2009年第17期

[11] 吕烽,;Toll样受体在脂多糖耐受性机制作用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年04期

篇10

【摘要】: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常规治疗的预后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通过免疫干预可以打破免疫耐受、重新激发机体免疫系统消除肿瘤细胞的能力,随着免疫学和基因工程发展,免疫治疗在不少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已经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第4种治疗模式。

【关键词】:肿瘤;免疫疗法

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又称DC-CIK细胞免疫疗法。它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技术,通过从患者体内采集50-100ML外周血,在GMP实验室进行体外诱导、培养免疫细胞,然后回输到患者体内的治疗方法,通过激发、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近年来,以免疫治疗为主体的肿瘤生物治疗其疗效已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得到验证。本文就细胞免疫疗法在临床多种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1、 前列腺癌的免疫疗法

在前列腺癌中,以活化的β连环蛋白为靶向来选择性地表达致死基因(PUMA)是有效的。对于不同的前列腺癌细胞株,重组腺病毒Ad TOP PUMA显示出不同的性质,对于活化β连环蛋白的PC3细胞株呈现剂量依赖性。而对于DU145细胞,并无明显效应。Giladi等1通过实验研究证明这种新的基因治疗载体对于前列腺癌细胞是有效的,并且AdTOPPUMA能够诱导具有β连环蛋白突变的前列腺癌细胞凋亡,而对不具有β连环蛋白突变的前列腺细胞无损害作用。Satoh等2在人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PC3,LNCaP)和人正常前列腺来源的细胞株(PrEC,PrSC)中检测了双重突变体腺病毒(AxdAdB3)的细胞病变效应,在患有DU145前列腺癌的SCID小鼠模型中对AxdAdB3的治疗效应进行检测,结果显示AxdAdB3能够诱导细胞病理效应,而在正常来源的前列腺细胞株中无毒性,在原位前列腺癌模型中,其显示出明显的抗肿瘤效应,并可以显著地提高生存率。因此,AxdAdB3可以成为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有效治疗工具。

4、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白血病

细胞免疫治疗成为白血病治疗中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Armstrong等6曾将白血病的细胞免疫治疗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输注可在体内刺激抗白血病活性的细胞,即疫苗治疗;二是输注有内在抗白血病活性的免疫效应细胞,即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往往用于患者放、化疗或HSCT后的辅助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有学者用肿瘤特异抗原(TSA)/肿瘤相关抗原(TAA)的某些肽段致敏肿瘤患者缓解期自身T淋巴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CTL,在体外可有效杀伤患者自身肿瘤细胞,而对正常造血细胞无毒作用7。Rossing等8通过基因修饰转导出表达抗CD19特异性嵌合受体的T细胞,过继性输注后有望预防和治疗移植后ALL早期复发。Sprent等9报道了DC来源的exosomes能在体外直接诱导CD8+T细胞扩增,因此认为其在体外扩增抗原特异性CTL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Alessandrino等10对移植后早期复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给予化疗和DSI后取得良好效果。乔建辉等11在国内首次报道DSI能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嵌合体的增加,有利于供者细胞植入,而且具有并发症少,较好的GVL效应等优势。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免疫学的发展,已能在体外培养出许多种类不同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抗肿瘤效应细胞,尤其是肿瘤抗原的鉴定和合成、四聚体检测及分拣以及DC细胞的培养,使得能在体外成功地培养出大量的肿瘤特异性CTL细胞,真正开始了主动免疫和过继性免疫相结合的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细胞免疫治疗将与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术,化、放疗)和新的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等相联合,使其在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Giladi N,DvorySobol H,Sagiv E,et alGene therapy approach in prostate cancer cells using an active Wnt signal\[J\]Biomed Pharmacother,2007,61(9):527530豹

[2] Satoh M,Wang H,Ishidoya S,et alOncolytic viro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 by E1A,E1B mutant adenovirus\[J\]Urology,2007,70(6):12431248豹

[3] Macary P A,Too C T,Dai X.Targeting ttllnOltlrs by adoptive transfer ofimmuile cells[J]1.ClinExp Pharmacol Physiol,2006,33(5-6):569-574.

[4] Rossing C,Pscherer S,Landmeier S.Adopotive cellular immyno-therapy with CD19-specific T cells[J].Klin Padiatr,2005,217(6):351-356.

[5] LambeckA,Lefe~N,HoogebomBN,eta1.p53一specificTcel responses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and benign ovarian tumors:Implications for p53 based immunotherapyl J I.Int J Cancer,2oo7,121(3):6o6.6l4.

[6] Armstrong AC.Eaton D.Ewing JC Science,medicine,and the future:cellular immunotherapy for cancer[J].BMJ,2001,323(7324):1289-1293.

[7] Spisek R,Cheballier P,Morineau N,et al.Induction of leukemia-specific cytotoxic response by cross-presentation of late-apoptotic leukemic blasts by autologous dendritic cells of nonleykemic origin[J].Cancer Res,2002,62(10):2861-2868.

[8] Rossing C,Pscherer S,Landmeier S.Adopotive cellular immyno-therapy with CD19-specific T cells[J].Klin Padiatr,2005,217(6):351-356.

[9] Sprent J.Direct stimulation of naive T cells by antigen-presenting cell besicles[J].Blood Cells Mol Dis,2005,35(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