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应用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27 17:5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免疫学应用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免疫学应用教学

篇1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精心设计的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开启学生的学习兴趣之门。要上好绪论课。绪论课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情绪。教师在讲解绪论课时可以巧妙地将鲜活的科学人物和生动的科学实例贯穿于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发展史中。例如,我国古人利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的故事,巴斯德为防止酒类发酵而发明巴氏消毒法的故事,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等等。这些生动的故事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本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在每一节课的开始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对于“动物源性细菌”一章中所介绍的鼠疫耶氏菌,学生对它的学习不够重视。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讲述的开头不妨引用我国师道南在《天愚集•鼠死行》中的诗句:“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两人横截路……”,这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鼠疫流行的可怕凄惨景况。由此提出问题:“鼠疫耶氏菌的致病机理是什么?为什么会引起鼠疫的大规模流行,如何防治呢?”有这样的导入,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会积极看书,认真思考,深入学习寻找答案。导入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但最成功的导入是建立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的。这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引领兴趣的翅膀———问题引导激趣法

教师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有设疑作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与所要讲的知识相联系,造成一种悬念,也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的有效手段。通过问题的引导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例如,在讲述“厌氧芽胞梭菌”一章中的破伤风梭菌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一个相应病例并提出问题:对这个病人的伤口处理得对不对?为什么不包扎伤口,反而要扩创呢?同样是神经外毒素,为何肉毒毒素和破伤风痉挛毒素所导致的临床症状不同?如何紧急预防和进行特异性治疗?此时,学生疑问重重,求知欲倍增。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要注意层次性,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例如,在讲授“肝炎病毒”一章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大家体检时检查过“两对半”吧?何为“两对半”?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形态结构及抗原组成如何?HBV血清学检查内容主要有哪些?表示HBV复制及具有传染性的指标有哪些?HBV感染后有哪些后果?何为“大三阳”和“小三阳”?二者有何区别?这种由易到难的提问方式,符合人的思维规律,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激活兴趣的催化剂———语言艺术激趣法

语言是全部教学法的基础,左右着所有教学法的效果。妙趣横生的语言,会使教学锦上添花,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生动化。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中的客体很多都是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蒙有抽象的“面纱”,学生常常感到索然无味。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大纲、教材和学生水平,挖掘推敲出恰到好处的直观性语言,将语言艺术与科学知识融为一体,就会将抽象的知识化为滋润学生心田的甘露,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例如,在讲解“微生物”这个名词时,为了强化学生的印象,不妨先让学生猜猜“什么物质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在讲授“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章时,不妨将细菌的感染与机体的免疫形象地比喻为两军对垒,通过介绍两军的较量而将相关内容引入,通过这样一根主线将本章内容串起来,做到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又如,在讲述“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时,教师将自己的两只手臂张开与躯体组成一个“Y”字形结构,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免疫球蛋白单体形状。手臂以肘关节为界,前面是V区,后面是CL区(或CH1区),躯干为CH2区,而下肢则为CH3区。抗体的CDR就如同手上握的钥匙,与抗原空间结构的高度特异性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互补关系。这样一系列的比喻、举例和生动语言的使用,在学生心田点燃了一把火,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篇2

1医学免疫学教学引入仿真教学法的必要性

仿真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角色和场景高度融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或解答问题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这符合人类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传统医学免疫学教学模式侧重于将教材知识点逐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忽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导致学生接触到的医学免疫学是一些抽象概念的简单堆积,毫无学习兴趣可言。仿真教学法可以通过精选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知识,将学生带入现场,深入角色,以案例或仿真场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采用仿真教学法,将各知识点应用于仿真场景中,可实现由“静态学习”向“动态学习”的转变。

2仿真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提

首先是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具体内容设计仿真教学导入方式,可以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故事式导入方式,如肆虐千年的天花是如何被消灭的?人体每天正常代谢死亡的细胞去了哪里?为什么有的人容易得肿瘤类疾病?这3个问题可以解决“绪论”部分所讲的三大免疫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也可以选择在总结上节课所学知识基础上导入新课的过渡式导入方式,如抗原讲完后为什么不讲抗体而讲免疫球蛋白,从而引出抗体与免疫球蛋白间的关系。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搜集或创作对所学内容有启发意义的漫画、诗词、歌曲音乐等导入方式,均能收到良好效果。其次是创设仿真场景。创设仿真场景是把教材中有关免疫的知识与生活常识联系起来,以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其切实体会到医学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同时创设的仿真教学场景(如注射乙肝疫苗为什么能预防乙型肝炎,能否用来预防其他类型的肝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探求知识、掌握技能。教师备课时应有意识地对知识点进行加工处理,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仿真教学场景,使学生乐于接受。

3仿真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采用比喻法进行仿真教学。

医学免疫学最大的难点在于内容太过抽象,学生看不见、摸不到,甚至连想象的空间都没有。比喻法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比如,可将免疫应答过程比喻为一场战争,抗原为导火索,当导火索消除了,战争也就结束了;将中枢免疫器官比做培养士兵的军校,外周免疫器官为战场,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就是海、陆、空三军等,而免疫应答的结果就在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实施仿真教学法,学生既能系统掌握知识,又能将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因此反映良好。

(2)配合表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讲解免疫应答过程时由学生分别表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首先让表演者明确自己的角色,牢记自己的职责。表演结束由其他学生给予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实践证明,表演时学生情绪高涨,使所学知识得以内化。通过创设情境和比喻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通过游戏和表演使学生产生切身体会,能够有效防止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3)借助多媒体开展仿真教学。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一方面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整体过程局部化、静态过程动态化;另一方面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拓展了教学内容,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免疫应答等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动画形式呈现给学生,再配合精炼的解说,使抽象复杂问题具体化,静止刻板的知识变得生动直观,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整体理解和掌握。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知识传播快速、便捷,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时间有限而教学量大的问题。

4结语

篇3

【关键词】 PBL LBL 教学模式 医学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09-02

随着免疫学理论的日益更新和免疫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免疫学在医学本科生教学中已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由于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很可能造成学生对实验内容难以理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然而,传统教学是以授课为基础的LBL教学模式,LBL以教师为主体、以授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其对象是学生整体,往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我们结合医学免疫学教学的特点,参照国内、外学者的做法,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中,我们尝试将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实践中,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为理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尝试。

1 医学免疫学教学特点和教学现状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独立学科。随着近年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医学免疫学教学对于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即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差。究其原因,除了与课程设置(如课时较短等)的不合理性等因素有关外,学科特点及授课对象也是主要因素。医学免疫学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知识抽象;与多学科交叉,横向纵向联系广泛;知识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对于这样一门复杂难学的课程,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较多信息,不但要求学生有好的基础,还要求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础知识较差;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当前医学免疫学教学基本采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模式。

2 LBL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LBL教学模式是一种常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授课为中心。该模式以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大班全程灌输式授课,学生听讲,达到传授知识的教学目的,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被广泛采用[1]。

此教学模式的优点:①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授课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讲解,准确、快速的将专业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②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率,增强学生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③LBL教学模式通常采取大班授课,一名教师可以带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有效节省了教学人力资源;④教研室根据教学安排,选择合理的课程内容,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教研室全体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进行集体备课,可以有效掌控教学过程;⑤通过大班授课,教师可以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按时完成教学计划,使每一名学生得到机会均等的教学资源;⑥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考核容易标准化。

此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从而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②“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较小,对老师产生依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利于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③教学与实践脱节,理论知识与临床疾病脱离,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点的讲解,使得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在临床学习时,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临床实际中。

尽管LBL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缺陷和质疑,但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和传统,LBL教学模式在今后的一段时内仍会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3 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PBL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的教授Barrow1969年创立。该模式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效运用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为教学目标。目前国内医学本科教育PBL教学模式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2]。

此教学模式的优点:①PBL 教学过程:发放病例(不完整的),学生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小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再次发放病例,学生再次提出问题,小组交流与讨论,归纳总结,再次周期性进行,PBL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和讨论来解决问题,锻炼其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了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内讨论来解决问题,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讨论、归纳总结,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适应了当代社会对综合性素质人才的需要;④PBL 教学以临床病例为基础,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在临床实际中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此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①PBL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和讨论来解决问题,通过病例讨论及学生自我导向式学习,学生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到解决问题上,而忽略了对知识点的掌握,无法在短期内构建完整系统的医学知识体系;②在教学实践中,无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体现老师的作用,由于教师不能把他们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而提炼获取的专业知识和独到见解明明白白地传输给学生,使学生无法在短期内获得完整系统的医学知识;③学生本身的医学知识水平以及主动学习的意识品质不同,导致教学效果差异较大;④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学生主动配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从而得出最佳结论,导致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久之必然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PBL在西方国家已广泛渗透到大学教育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国内医学院校采取以下两大主流模式开展PBL教学:①学科内的PBL模式:该模式是在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医学知识后,进而进行案例讨论,其特点是容易开展并实施;②跨学科并行式PBL模式:这种模式将PBL教学作为独立课程单列,与原有医学课程并行,病例以器官/系统为基础设计,将所有学科的知识完全融合,教学团队也由来自基础和临床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之所以目前没有全盘原有课程体系应该是考虑到国内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希望将PBL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或补充形式,优势互补,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

4 PBL和LBL双轨教学模式在本科生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医学免疫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我们尝试在医学免疫学的理论教学中有针对性有选择的引入PBL教学模式,将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实践中,具体应用如下:

4.1 PBL教学前的准备

教师方面:事先精心选取3个PBL案例,涵盖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应用等内容,每个案例分成2幕,每幕准备若干个相关问题。选择案例遵循以下原则:①紧扣教学大纲的重难点授课内容;②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③案例的难易度适中,学生能够通过查资料及课堂理论进行正确的分析;④案例首先在教研组论证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教学过程中,在完成相应理论课的LBL教学后,将PBL教学案例事先通过课堂分发给学生。学生方面:事先向学生系统的介绍PBL和LBL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两种教学模式,尽量争取学生的配合;考虑学生性别、宿舍、性格特点等因素,在进行PBL教学时,将学生分为8人一个小组。

4.2 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和实施

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LBL与PBL教学模式主要在课堂内完成,PBL教学模式的资料查阅需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执行。组织实施注意:①为了保证教学的一贯性,学时不变,仍为40学时。应用22学时主要讲授免疫学理论体系、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内在规律,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解决重点和难点的内容,为18学时的PBL讨论课提供知识支撑点。18学时的PBL讨论课为学生提供3个病例,围绕病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如果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他们在自学时会感到茫然而无从做起,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实行先授课,后讨论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PBL的教学效果。②将PBL与LBL有机结合起来,相互穿插、渗透及补充;③PBL教学案例在PBL小组讨论至少两周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回答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2幕学习后,学生提交总结报告;④受教学条件及体制的限制,无法按照严格的8人一组的小班授课的PBL 教学模式执行,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组织实施改良的PBL教学模式。

4.3 教学的考核和评价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学生提交的总结报告、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将教师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引入到以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的医学免疫学教学的考核和评价中。在同一教师授课的两个相同层次的班级间,任选的一个班级作为试点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班级,引入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的班级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和平均分均高于单纯的LBL教学模式。问卷调查及教师和学生自我评价都显示:与LBL相比,大部分学生更乐于接受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学思维,让学生提前接触临床,有助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能力。参加教改的教师认为,准备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进行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拓宽了教师的视野。

总之,在传统的LBL的基础上,引入PBL教学模式,将两者有机结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学免学的教学质量。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教师和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不适应。为了适应21世纪教学改革的需要,不断总结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经验,进一步拓展思路、开扩视野,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才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培养出知识面宽,基础扎实且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数字化平台;教学创新;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91-02

一、引言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主要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的病理过程和机制、疾病预防诊断以及治疗等,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渗透,医学免疫学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大量临床应用、疾病诊断、生物技术知识紧密联系,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其抽象深奥的内容和复杂多样的联系,使得很多学生学习较为困难,而医学免疫学又需要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三方面得到提高,使得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一个难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得以在教学中得到应用,给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带来革命性意义,很好地满足了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需要。下面,本文就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数字化平台的应用进行浅要的探讨。

二、数字化教学平台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适应性

1.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特点。数字化教学平台是基于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的互联网流媒体技术系统,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和网络环境,为教学资源的制作、使用、存储、管理等提供全套支撑,以满足数字化教学的需要。首先数字化教学平台拥有庞大的、易于管理的资源库,能不断积累、存储、集中管理教学资源,实现视频、音频、文字、实物展示、文档等多种资源的存储和管理。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应用,能满足实时、互动、场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需要,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远程教育、评估展示等。同时,结合直播、点播、录播系统,还能满足大规模教学、多层次教学、个体自我学习、公共教学服务等方面的需要,获取丰富的应用效果。

2.数字化教学平台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适应性。医学免疫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构筑学生医学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由于其内容抽象、概念繁多、交叉性强等特点,一直是学生基础医学学习中的难点课程。很多学生在学习医学免疫学后,甚至对基本理论都无法正确回答,仅只是为应付考试而机械地记忆一些知识点,真正能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的学生较少,能具有创新思维发现并提出新问题的学生更少。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于实践需求,注重学生个性、专业、基础上的差异,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感知与领悟力。尤其是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更应当作为医学免疫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将医学免疫学中的理论、观点与相关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适当以临床应用为导向进行讨论式、引导式教学。数字化教学平台不只是简单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只是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而是一个以校园网络为硬件基础,以各类应用系统为软件支撑,把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相关的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最终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拓展构建起的一个数字空间,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能很好地解除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满足医学免疫学在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方面的需要。

三、医学免疫教学中数字化平台的应用策略

1.利用数字化环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数字化教学平台所构筑的数字化环境,有效地实现了数据资源与应用系统的集中,实现资源的整合、优化与管理,庞大的数据资源和丰富的应用系统,能为医学免疫学教学提供丰富的空间,更能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基础。医学免疫学有很多理论性的内容,这些内容较为抽象,同时医学免疫学又有很多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医学免疫学的课时通常又较少,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极容易造成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重点不突出、难点不透彻等现象极为普遍,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利用数字化平台,教师可以更好地将学科知识的联系、教材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分析出来,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形成学生更容易接受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仅只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而其他内容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字化平台自学,利用知识框架通过自我搜集、材料阅读、相互学习等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和视野,这样既能形成全面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又有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医学免疫学的知识有着极大的帮助。

2.利用数字化资源在知识传授中渗透能力培养。数字化教学平台根据教学需要,整合了大量资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资源、素材、数据、软件、文献、案例、试题等,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国内外资源,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字化平台满足学习、交流、练习需求,能充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学习的主人和自我学习的主体。数字化平台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利用方法。医学免疫学中存在大量抽象的、生硬的概念和理论,而很多东西又需要学生记忆。同时,医学免疫学还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抽象知识的传授极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感,更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带来弊端,利用数字化平台,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去思考、讨论、分析,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学会质疑、学会联系。这种资源多样性、集成性与交互性的优点,能极好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将文字、图像、声音结合于一体,拓宽学生的感知空间,获得更为形象、直观的感知效果,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过程的展示、联系的分解、细节的放大,更能避免仅局限于逻辑思维的对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复杂过程和知识。

3.利用数字化科研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字化平台能根据学科培养方向和内容,整合学科相关科研基础数据、文献资料、研究方法、技术资源、软件组合等,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科科研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通过数字化科研平台,还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研究中,更好地开展研讨和交流,促进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进行实践与创新探索。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很多内容都需要实验的辅助,一方面能验证理论知识,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由于课时及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实验课还无法满足医学免疫学实践教学的需要。利用数字化平台,可以事先让学生对一些病例和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如免疫缺陷、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等内容,当学生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自我分析、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如果再结合数字化平台的交互能力,还能起到更好的补充、修正、引导、启发作用。而在具体实验方面,对于一些无法实时完成的内容,也可以以问题为中心,利用数字化平台,让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查找资料、收集资料,并借助于相关实验分析材料获取初步的实验思维,再结合具体的实验操作将多个实验整合为一个实验快速有效地进行验证,如免疫球蛋白分离纯化鉴定实验,就可与血清提纯、免疫印迹等实验整合,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更为多样的能力。

篇5

免疫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之一,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学科的特点是教学内容抽象,涉及多门医学学科的知识,如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等。在教学实践中,免疫学是医学生公认的难度较大、内容抽象、知识性强、知识更新快的一门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黑板、粉笔和图片等进行讲授,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特别是在介绍现代免疫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新的知识难以理解,枯燥的教学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世纪,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理想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传输的信息量远高于传统教学[1]。根据信息学理论,教师口授、板书讲课传播出的信息量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不能有效利用时间,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灵活多样、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1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1.1 节约课时,提高教学效率

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近年来, 免疫学知识迅速增长,学生需要掌握的新内容越来越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如黑板板书)很难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任务。多媒体教学可直接将图片和文字显示在屏幕上,节省了板书和讲述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联系,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

1.2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免疫学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第一步就是要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免疫学知识性强、理论抽象、各章节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的画面结合flash动画,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的医学免疫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组织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反馈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就会激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和探索,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和理解,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1.3 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利于讲清难点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免疫学不同于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这些形态学科,后者可通过让学生观察大体标本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而免疫学缺乏直观性,内容分散,大多表现为抽象的理论,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很多学生学起来感到力不从心。因此采用多媒体技术可将这些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使学生更易理解,也更有利于记忆。例如:免疫学理论中“ADCC效应和调理吞噬作用”的讲解,通常是在黑板上以箭头图标来叙述,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利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逐步地讲解抗体是如何通过Fab段结合抗原后,再通过Fc段与不同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从而发挥ADCC效应和调理吞噬作用。又如在讲解“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中,多媒体动画可清晰的显示补体从C1(C1q)到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最后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的全过程。

1.4 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优化学习环境

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精美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画,播放一些悦耳的音乐或有关录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因为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识、兴趣和动机等因素,它虽然对学生学习不起决定作用,但对智力因素有明显的促进和调节作用[2]。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生动而又高雅,对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促进学生乐学、善学、活学、勤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课件文字繁多,教师过分依赖课件上的文字

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有些教师的课件内容和文字过多,将书本上或平时自己设计在教案上的内容和文字过多体现在课件上,使学生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阅读完课件的内容, 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没有耐心学下去。此外,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容易使教师对其产生过分依赖思想,不注意认真备课[3]。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不是盲目的和任意的。运用它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因此,选择CAI课件教学,必须要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有些老师对上课内容不熟悉而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屏幕,在课堂中照着课件读文字,结果使学生不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在使用多媒体时,教师不自觉地会加快讲课速度,有时学生还没理解,就将这张幻灯片翻过去进行下一个内容了。所以在讲课时,教师要控制好幻灯片的放映速度,将本课的重点随着课程讲解,结合多媒体的动画,让学生一目了然,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理解掌握。

2.2 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个人计算机在我国普及时间相对较短,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计算机知识及操作培训,多是自学成才[4]。如果缺乏必要的操作知识,教师在课堂实际应用时也就因操作不熟练、误操作或软件本身的缺陷导致软件不能正常运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仍是目前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的关键。

如何把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和建构符合学科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本领的高级医药学人才[5],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当今教育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将在多媒体技术上进行更多的探索,使免疫学教学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陈森洲,农子军,莫刚,等.浅谈病原检测基本技术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C]//李业.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集.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2006:186-191.

[2]陈森洲,农子军,莫刚,等.CAI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05,18(6):1050.

[3]王建杰,罗文哲,梁立春.免疫学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的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28(4):92.

篇6

关键词:免疫学检验;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

《免疫学检验》是三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及其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一门学科。免疫学发展非常迅速,在检验上的应用更是日新月异,其相关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寄生虫学及检验技术》、《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临床基础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和《生物化学检验》中。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实验教学是免疫学检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之前实验教学依然以传统的实验为主,学生实习后抱怨实验课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笔者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

1实验教学目的

免疫学实验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动手"操作专业基本技能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具备对免疫学检验技术的正确选择与应用评价的基本素质,了解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方向,为将来临床免疫学检验奠定基础。

传统的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机械性操作,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没有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违背了实验教学的目的。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实验教学改革就是将实验分为与临床疾病相关的不同项目,学生完成项目检测的同时掌握相关免疫学基础知识和免疫学技术原理、方法学评价以及该项目与临床疾病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综合应用各种实验技术原理及方法,最大限度挖掘学习潜力。

2实验教学内容安排

免疫学检验技术发展迅速,新型免疫学技术不断出现,是检验医学发展最活跃的一项技术和研究内容。临床免疫学的应用已涉及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选择与治疗效果的评估。现在,应关注临床免疫学检验新技术、新方法与临床的结合与应用,不断提高本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以便为临床医疗和患者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1]。但目前《免疫学检验》的教学实验内容多数还停留在经典免疫学技术,内容陈旧,因此必须对实验内容进行重新调整,淘汰临床已经不开展的项目,增添新内容,开展临床新项目。比如我们新增了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技术,淘汰了溶血空斑实验。检验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任务主要是对各种临床项目进行检测,首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好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还要培养学生对实验项目检测的意识。因此基于项目教学法实验改革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①基本技能模块:内容包括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电泳技术、ELISA、斑点金免疫层析技术、荧光免疫技术、免疫细胞检测技术等各种免疫学检验技术。②临床检验项目模块:内容包括:免疫细胞检测,感染性疾病的检测如梅毒、乙肝、伤寒等,自身免疫病的检测如SLE,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特种蛋白的检测等[2]。③临床见习内容:大型自动化仪器构型、操作,实验室没有开展的临床项目以及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

3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3.1优化实验室配置 增添新内容,开展临床新项目必须加强软件、硬件建设,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同时避免重复建设,最大发挥仪器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为实验项目的开展创造充分的实验环境[3]。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大多是适合手工操作技术类实验,自动化程度不高,适合培养学生掌握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如酶标仪、荧光显微镜等。大型自动化仪器适合于临床批量检测标本,如化学发光自动免疫分析、自动化免疫比浊分析、流式细胞仪等,仅用于教学使用频率低,造成资源浪费,相关技术的教学可应用多媒体课件及临床见习。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先进仪器的原理、构造、操作等。运用多媒体可以各种素材将实验原理、过程及结果观察等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加强学生对实验原理及过程的理解及掌握,节省实验时间。因此必须完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3.2基本技能模块项目实施方法 正确的实验技能操作是实验质量的保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是以后工作的保障。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包括基本实验操作手法,基本仪器操作,维护以及生物安全意识等。项目包括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电泳技术、ELISA、斑点金免疫层析技术、荧光免疫技术、免疫细胞检测技术。教学过程:老师提出项目,学生进行实验项目准备包括实验器材准备、试剂的配制,仪器的校准等,这就要求学生对实验内容提前预习。实验过程中保证人人动手,老师随时纠正错误和解答问题,实验结束前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及实验方法评价。

3.3临床检验项目模块实施方法 依据临床免疫学检验的工作任务设计了5个实验模块:免疫细胞检测,感染性疾病的检测,自身免疫病的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特种蛋白的检测。每个模块又选取典型,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7个教学项目,包括单个核细胞分析及检测、IgG的检测、梅毒血清学诊断、伤寒血清学诊断、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自身抗体检测等。教学实施过程:教师展示病例,提出问题,发放临床标本;学生4人一组进行检测,评价检测结果。病例的选取要符合实践性、针对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启发性[4]。如:病例:患者李某某,女,18岁,主述"不规则发热伴大小关节疼痛月余,伴面部蝶形红斑1个月"。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发热,体温37~38℃,日光照射后出现皮疹。患病以来,精神饮食差,体重下降5kg。体温37.8℃,脉搏10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血压120/90mmHg,口腔溃疡。血清IgG 24.5g/L,IgA 3380mg/L,IgM 2960mg/L,C3补体 0.53g/L,C4补体0.08g/L,RF

3.4临床见习模块 实验室开展的实验的内容不可能包含所有临床项目,为了尽量避免实验教学滞后于临床免疫学检验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学习与临床实验相关内容时,组织学生去检验科参观学习和见习,以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的动态及最新检测方法和发展趋势,既避免了实验教学和临床脱节,又让学生熟悉、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常用仪器的操作规程和实验步骤,同时在见习的过程当中,还将临床实验室控制内容介绍给学生,为今后从事免疫学检验方面的实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教学效果

项目教学法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进行了培养。学生由传统实验教学中的被动接受信息、机械性操作、不求甚解,到主动查阅资料、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自学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学生四人一组来进行一个项目的检测,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必须分工合作,才能顺利的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本次实验,培养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学生得到项目以后需要设计实验路线,摸索实验条件,并且利用有限资源,合理安排实验,还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最终才能取得好的结果,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的能力。这些能力为学生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促进教师素质提高。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会查阅大量资料,设计实验路线,在试验过程中若发现问题肯定会向老师请教,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验技能,有更高的水平的判断力,对于实验中的问题的均能给予解释指导。另外,目前没有适合的教材进行项目教学,因此教师必须自己选择合适的项目内容进行实施,这要求教师选取具有临床价值,难易程度适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能有效的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总之,《免疫学检验》实验实施项目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扎实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及团队精神具有很大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提高。学生通过完成对项目的检测过程,锻炼多方面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项目教学法选取教学内容均是临床常见检测项目,接近临床实际工作,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做好了铺垫,为临床医疗和患者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兰兰.临床免疫学检验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1):29-31.

[2]代林远,王利平.以检验项目为载体实施免疫学检验课程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2):153-154.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 平面设计 教学行为 改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053-02

平面设计主要是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其广泛应用于广告、影视、印刷、办公、出版等领域,具有鲜明的专业技术特点。平面设计起源于传统的绘画艺术造型设计,依托于日益发展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对图形、图像的艺术再加工和再创造。由于辅以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的绘画设计表现手法匮乏的缺陷,从而创造出绘画设计难以企及的艺术形象和表现效果。

平面设计已经改变了人们对艺术造型设计的看法与理解,并在现代社会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显示出其鲜活的个性、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广阔的经济市场。进一步提升平面设计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高素质的优秀平面设计人才,是很多专业院校设计课程都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的平面设计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探索中思考与寻找平面设计的未来之路,对平面设计教学提出新的要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平面设计改革与发展进行几点讨论,以飨同行,以期给同行以启迪和引发思考。

一、增设“设计管理”课程,促进平面设计教学的发展完善

平面设计在西方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而我国在最近大约二三十年的时间才开始其教育教学,因此平面设计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缺陷。而现代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在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新思维、新理念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传统生活,平面设计本质上来说,是对传统方式的再创新,当设计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并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时,就已经说明其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进步,这对平面设计教学无疑有着更高的要求。

之前的设计教学是以工艺、美术设计为主,在一些职业学校和专业高等院校课程安排里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这本无可厚非,但同时也忽略的学生的创造性,比如旧的设计教学体系已经不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把平面设计当成纯粹的美术设计训练的理解已明显地落后于时代,美术的造型设计和色彩训练,不完全适用于平面设计教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平面设计教学有了一些改革,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从日本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引进了CI(企业形象策划)。这个时期的平面设计课程设置偏向于企业形象策划,而教学主要以设计识别为主。设计管理课程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设计专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的,但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改革时间较短,同时缺乏平面设计教学的社会化背景,因此设计管理课程一直处于缺失状态。

增加“设计管理”课程后,我们可以平面设计的基础创作为主线,结合设计管理课程中的与创作对象的沟通,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深入思考设计师与创作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更科学的管理体系;在设计管理课程中健全理论体系,如提升企业形象策划认识的完整性和高度性;同时完善法律法规和社会市场的运作,把设计管理上升到应有的认识高度。

二、以技能带动理论,促进平面设计教学的技能水平

平面设计是依托于现代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因此其具有教学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特点。计算机图像设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结合具体的理论指导并使之饱满丰富,并不是单纯地学习理论知识即可,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利用设计软件,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以技能训练带动理论学习,这样既可强化技能又能理解技术原理,可以更好地有效地促进技能水平的提高。

同时,美育是隐藏于各种具体学科的教育,尽管每一门科学的所教育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有所不同,但每个学科所展示的文化之美、科学之美是无处不在的,对学生发展有着莫大的裨益。

以Photoshop为例,其在与图像设计有关的工作中得到了非常广泛普遍的应用,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讲解其理论知识、应用原理,不仅枯燥乏味,而且由于缺少具体的技能操作,学生更难以理解。Photoshop中的“图像大小”和“画布大小”的功能应用,两种应用名称类似,功能都是以改变图像大小为目的的,因此教师必须详细讲解图像和画布在理论上的区分。若不刻意地在两种应用上进行设置,很难辨别两者的使用效果。若是直接讲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抽象性学术,又难以联想到其直观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设计练习进行操作,要求学生打开Photoshop中自带的图片,将其缩小50%显示。紧接着,使用图像大小,把长度和宽度扩大50像素,并将结果保存为图片1,再使用画布大小,把长度和宽度扩大50像素,并将结果保存为图片2,最后对原图像、图像1、图像2进行对比,此时学生经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对两种功能应用有了直观的了解,教师再详解画布和图像的概念和差别,学生会更好地了解两种应用功能的特点和使用范围。

强调练习为主、理论理解贯穿其中的原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具体的实践操作为主,将理论知识不断地在练习中重复体现,不断地内化,使理论和实践真正地实现结合,这样既能有效地突出计算机图像设计技能,又能有效地保证学习操作理论。此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多元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将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以校外实训基地,促进平面设计教学的职业发展

职业教育的根本使命除了满足教育的基本框架,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走上社会后可持续发展,同时树立健康正确的人格本位的价值取向,从而培养优秀的社会公民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创建培训基地和实习基地,达成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第五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就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这也是中职教学区别于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着自己独到的教育体系。中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性技能培养的依托,为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和校外企业的完美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平面设计教学质量,而且能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现在很多的平面设计学习者毕业后进入学校或者企业从事工作,缺少实践经验,比如进入广告公司的毕业生很容易造成与广告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应加强与校外广告公司的协作沟通,给在校的学生提供更丰富直接性的实践操作,并通过此途径给企业提供优秀的高素质的服务人才。这样不仅能弥补校内实践教学的缺憾,还可以让学校在真正的实践岗位上进行职业技能技巧的学习,有效地促进职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结合,丰富中职教育技能手段。

全球经济的日新月异赋予平面设计教师全新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技能训练为主,贯穿理论知识,完善平面设计教学的课程发展,突出中职教育的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永强.平面设计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大众文艺,2010(17)

[2]张容容.提升平面设计“双向”教育[J].装饰,2006(3)

篇8

论文摘要: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在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如何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依托创新基地大力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真正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实验教学在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起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应用能力和科学作风的重要环节。《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计算机类及大多数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本门课程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并具备一定的实际电路设计和编程能力,使学生在深刻理解计算机软、硬件关系及以后的计算机应用开发中打下必要的计算机硬件基础。传统实验内容,仅仅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环节,主要是验证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传统实验教学将汇编软件上机、简单的硬件实验作为验证性实验,例如编程将输入的字符个数分类统计,或在实验箱上按实验指导书上的接线要求完成实验等,事实证明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了课程,但是对于有限的实验教学而言,这种教学的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法调动。这种实验内容无法使实践能力跟上时代对知识的要求,无形中削弱了实践教学和学生的主体性特点,使实验成了理论教学的附属,更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现状分析

由于微机原理及应用属于硬件类课程,课程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低,主动性差。学生汇编语言基础差,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低,直接影响到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验系统老化,大多数院校采用的均为箱式实验系统,所提供的实验项目大多为对单个芯片的验证性实验,并且实验系统中均固化有相应的实验程序,部分学生实验时直接调用程序就可以完成实验内容。实验项目设计不合理,实验中需要学生动手的地方少,达不到实验目的。实验项目大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所用实验系统与目前微机的发展使用现状相距较远,未能利用目前通用微机的资源。

二、建立开放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本科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应该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条件。

1.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下,实验室只在有课程安排的时间段开放,而大部分无课程安排的时间中是不开放的。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往往被限制在教师事先设定好的时间段进行实验,学生发挥自身潜能的余地和空间很小。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时间进入实验室,就必须建立开放性的实验环境。要允许学生结合课程学习以及自己的专业特点、时间安排或兴趣爱好提出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并可在一个较宽松的实验环境内完成。实行实验室开放不但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而且能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

2.开放实验内容。在课程计划实验外,实验内容可进一步开放。开放的内容以适用性、趣味性的实验项目为主。可以结合实际,将开放的项目在网上公布,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并填报申请单,经教师同意,实验室主任审核,学院备案,便可进行。但在进行实验之前,学生应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并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完成实验,提交报告。这种完全开放的实验环境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转贴于

3.学生自主选题开展项目研究。开放实验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或自主提出课题项目,向学校或学院申请立项资助。如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挑战杯”等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自选课题以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研究小组,除研究项目,还可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科研帮助。“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因此在实验教学组织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独立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改革

微机原理实验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技术和利用各种IC器件组建微机系统、进行系统接口设计、扩展微机系统的功能等。基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对实验教学内容应进行全面改革。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实验难度,增加设计性和开发性实验的份量。

1.基础实验改革。基础实验紧跟理论教学进程,以单元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工作原理及常用接口芯片的功能和基本用法。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微机软硬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此时学生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因此,在实验内容上,应安排一些验证性实验。主要让学生熟悉编程和调试环境,练习常用指令的使用。在此阶段,老师的主要作用应是对学生的扶持,以示范引导为主,从而使学生迅速掌握软件的使用和程序的编写方法,逐步锻炼学生软硬件调试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一般设计性实验。在较好完成单元实验的基础上,引入设计性实验。要求采用单元电路模块组合的方法,设计一个较复杂的接口电路和控制程序,实现多种功能。教师主要完成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只提供基本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不提供具体的、详细的电路与程序。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自定设计方案,自行设计、调试接口电路和控制程序。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老师只做引导性提示,具体故障的排除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通过此类设计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设计性实验。对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上述实验后,可以鼓励他们进行综合设计实验。在以前的综合性实验中,实验类容有老师给出,而且基本有现成的指导资料,不能真正达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此类实验应由学生根据工程实际,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与指导老师交流,然后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在该类实验中,老师主要把握学生提出的实验可行性和难易程度,资料的收集整理、电路的设计、软件的编写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由老师对最后的完成情况作综合评价。

四、总结

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而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的目标就应是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开放的实验环境中,依托基础实验,深入一般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只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12):67-69.

[2]杨杰.“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视角[J].学术论坛,2006,(6):195-197.

[3]周鹏.《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21(4):72-76.

篇9

论文摘要:视觉艺术是以图像或文字等形式,给观赏者以视觉的愉悦和体验。艺术设计特别是平面设计技术就是将视觉文化原理转化为为观赏者提供实物化艺术作品的技术。为了达到视觉审美要求,平面设计技术必须要尊重视觉文化的主要规律。从分析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的内涵及主要特点入手,就如何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训中更好地应用平面设计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思考。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视觉艺术时代。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消费为主的社会形态,消费时代不仅意味着物的空前聚集,而且意味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消费文化的形成。在消费文化时代,图像、影像等视觉内容与形式正在成为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而这种文化方式的转变势必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认知过程。视觉艺术的消费性意味着社会必须大量生产承载视觉艺术的消费产品,为消费者提供视觉的愉悦和的体验,因此,艺术设汁成为了当前社会热门的实用技术和研究领域,艺术设计理论在社会范围内的应用领域也愈加宽广。

平面设计技术作为艺术设计诸多技术中实用性最强、审美功效最为突出的技术形式,不但被广泛地应用于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之中,还得到了高校专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开设了平面设计专业,培养实用性和技术性专业人才。应当说,平面设计技术脱胎于视觉艺术理论,是视觉艺术是将视觉文化原理转化为为观赏者提供实物化艺术作品的技术,因此我们研究平面设计技术的应用问题,必须从视觉艺术理论的基本特点入手。

1 视觉艺术理论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1 视觉艺术的定义

视觉艺术的定义是一个有较强争议的话题,由于对视觉艺术的认知角度不同,国内外学术界对视觉艺术的基本定义并不相同,而且由于视觉艺术的自身特点,这些定义只能是描述性和概括性的,无法做出精确的廓清。总结起来,国外专家对是视觉艺术的定义多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角度加以研究,认为视觉艺术是“超现实的”、“精英化的”艺术形式,这种说法肯定了视觉艺术的理论性,但是未免脱离了视觉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

国内专家多从视觉艺术的应用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定义和研究,例如陈龙认为视觉艺术的定义应从“文化学层面定义”、“传播学层面定义”及“哲学层面定义”三个方面着手,这种说法较有代表性。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对于视觉艺术的定义比较符合其本质属性和规律。

1.2 视觉艺术的基本特征

视觉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具有自身鲜明而独特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视觉艺术具有极强的真实性。视觉艺术中的图像信息实现了视觉的真实延伸,具有强大的真实感,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诞生,完全超越了以往艺术形式对于人类感官的局限性。

(2)视觉艺术具有丰富的感染力。视觉艺术的感染力集中的体现于视觉技术对场景的还原和再现。例如电影技术可以使受众迅速进入艺术f青景和氛围之内,实现了以往传统的艺术形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感染力。

(3)视觉艺术具有丰富的信息量。人类的视觉所接受的信息数量要远远大于其他感官的接受信息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视觉艺术承载的信息数量十分庞大,特别是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往往一张图片所承载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文字,而且传播效果也十分良好。最后,视觉艺术突破了语言文字的沟通障碍,实现了艺术审美的全球化和有机融合。艺术是全球化的语言。视觉艺术突破了不同语言、文字间的沟通和理解障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审美的全球化和有机融合。

2 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实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基本情况

在我国,平面设计技术经过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阶段,从起初的美术、绘画为基础到当前的视觉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应当说如何将科技手段与设计理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现阶段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

(1)文字设计和运用技术。文字是平面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平面设计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必须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和要求,运用文字进行信息传播和内容填充。以平面广告为例,字体的类型包括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隶书、草书、行书等属于古体字,能够为作品衬托出古朴典雅的意境,而楷书字体端正,能够为作品增添大气端庄的特质。还有一些设计作品,字体的设计要服务于内容的需要,因此产生了一些变体字、艺术字、旋转字等,突出作品灵动鲜活的特点。。

此外,字体的编排位置也是平面设计技术的重要内容,字号的大小、标题的位置、字体的编排等都是决定平面设计作品设计水平的关键因素。

(2)图片处理及运用技术。图片处理及运用技术是平面设计技术中另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视觉艺术理论认为,图片是视觉技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形式,也是突破平面设汁技术局限性、拓展艺术空间的最有效方式,平面设计理论中“突破维度理论”即是以图片处理和运用技术为基础。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图片往往要和文字共同出现,互为配合,共同产生艺术效果。因此图片的剪切、修订、放置层次、放置位置都是决定设计效果的因素。

(3)版式设计技术。版式设计是将文字、图片等设计元素加以有机整合,从而达到视觉艺术效果的平面设计技术,也是平面设计领域的核心技术。一股来说,平面版式设计讲究稳重,力求展现一维化平面的广阔和稳定,而近年来国内外也出现了一批以跳跃式和混合式为理念的平面设计作品,力求通过打乱维度体现平面设计的立体感和生命力。版式设计除了要有机整合图片、文字等内容外,还要对颜色、面积、版面结构等进行统筹安排。版式设计服从作品需要,这是平面设计理论中颠扑不破的真理。

2.2 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作为一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师,笔者从实训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了一些主要问题。

(1)文字设计技术中对于文字的可读性关注程度不高,许多学生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单纯强调版式的创新,对于文字的可读性关注不够。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为某电子产品设计平面广告时,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翻转、套色等大量的文字设计技巧、图片的叠放顺序也经过了缜密的思索,版式上更是采取了较为先进的矩阵式设计。作品完成后笔者发现,如果从消费者的视角观察,这个作品无疑很好地体现了该电子产品的主要特征,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作品功能介绍的文字信息却被学生刻意进行了压缩和调整。文字信息介绍是消费者了解产品功能最为直观的形式,也是消费者决定是否采取购买行为的直接参照,学生的设计作品恰恰忽略了这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这个作品是失败的,没有达到设计的根本目的和要求。

(2)在设汁作品中存在滥用图片的趋势。虽然平面设计强调图片的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图片可以完全代替其他设计要素。在指导学生实训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倾向于在设计框架内大量叠放和堆放图片,试图以此获取视觉冲击力,达到视觉审美效果,这种设计理念有简单化的嫌疑。在平面设计理论中,视觉艺术不等于图片艺术,图片和其他设计元素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单纯强调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会导致审美效果脱离设计初衷,而且图片叠放的逻辑如果没有经过周密思考,很容易使消费者产生错觉,进而影响到视觉艺术效果。

(3)高科技技术与现有设计技术的结合力度不足。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一些电脑软件技术,包括Dbotoshop、autoCAD、CorelDRAW、IIIustator、Freehand、Pag—eMaker等等,但是对于如何运用更多的高科技成果却缺少相应的手段。

3 解决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工作主要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上文笔者所列举的当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当前困扰我国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发展的主要困难,笔者认为解决这些困难主要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强对学生视觉艺术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平面设计专业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植根于美术绘画专业到发展为独立的教学科目,视觉艺术的理论支撑作用十分明显,也就是说,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科理论体系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鲜明的特点。因此笔者建议高校平面设计专业要加强对学生视觉艺术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此作为实训课教学的理论基础。例如学生学习视觉传播理论,就可以明确掌握平面广告作品中文字、图片等构成要素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视觉艺术的社会消费理论,就能够进一步明确平面作品的设计理念,这对于更好地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3.2 进一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当代平面设计工作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文字能力、观察判断能力等,学生的这些能力素质对于完成一部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是十分有用的。实训课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样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途径。教师可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帮助学习深刻剖析作品本身蕴含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技巧,尤其是平面设计作品中的“节奏”,更需要教师通过实训教学训练及反复讲解进行培养。

3.3 引进系统化的实训教学平台

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过程中,除了要继续使用已有的软件技术以外,还要学习使用高端的平面设计系统,例如Solidworks设计系统,就是平面设计高科技化和系统化的综合性平台。因此笔者建议未来在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实训过程中更多地引进和利用综合性设计系统,满足专业教学需求。

注释:

篇10

【关键词】 新生儿溶血病;微柱凝胶;ABO血型;IgG抗A(B)抗体

【中图分类号】R722.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7-085-02

1新生儿溶血病

1.1新生儿溶血病(HDN)是一种发生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早期的一种自限性免疫性的与溶血有关的综合征,可引起早产、流产、死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智力发育不全、甚至出现残疾、死亡。HDN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丙酮酸激酶缺乏、地中海贫血。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常见的有ABO HDN和Rh HDN。其中ABO HDN在我国新生儿血型不合的溶血病中发病率最高。有文献报道ABO HDN占HDN发病率的85.3%,其中产妇为“O”型的占93.9%。理论上“A”型或“B”型孕妇,其丈夫血型除与其同型或“O”型外,均可能发生HDN。

1.2ABO HDN是由于孕妇与胎儿的ABO血型不合,胎儿红细胞因某些原因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IgG抗体,该免疫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主要发生在母亲为“O”型,胎儿为“A”型或“B”型中,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水肿,黄疸、肝脾肿大、贫血及核黄疸等。“O”型孕妇产前血清IgG抗体效价的检测与HDN之间关系密切,抗体效价高低与HDN的发生率呈正比。对于夫妇ABO血型不合的孕妇,最好常规在孕期内做抗体检测,对于IgG抗A或抗B效价≥1:128的孕妇,应采取必要治疗措施设法降低孕妇的IgG血清抗体。

1.3Rh母子血型不合是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Rh HDN具有发病早、进展快、病性危重等特点,一般出生后12h之内即可发生黄疸,24h之内发生核黄疸,导致患儿的致死与致残,严重影响生存质量。Rh HDN患儿实施紧急换血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抢救手段。

2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

2.1微柱凝胶(Microcolumn agglutination, MCA)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血型血清学技术,20世纪90年代国外研制成功并应用临床,引进国内不过三四年时间。但由于方法学的诸多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输血前血清学抗体的检查中。其原理是用符合血清学试验条件的稀释液配制一定浓度的凝胶,灌注在微柱管中,凝胶颗粒间的空隙可起到分子筛选作用,一定的离心条件使适当的孔径只允许单个红细胞通过,而凝集红细胞或已致敏红细胞(可与稀释液中抗球蛋白试剂反应)则不能通过,从而获得区分不同凝集结果的指标。凝集的红细胞浮在凝胶上层或在凝胶中散在分布,呈阳性反应;未凝集红细胞沉于凝胶底部,呈阴性结果。微柱凝胶抗球蛋白试验(MGCT)正是在此原理的基础上,在凝胶中混合抗球蛋白试剂,达到检测IgG类抗体和传统抗球蛋白法直抗和间抗试验的敏感度。

2.2孕妇IgG抗A(B)抗体效价的检测传统的试验方法是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但是,由于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反复洗涤红细胞,对阴性结果需要致敏红细胞确认等因素,大大限制了该试验的临床应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是一种新兴的试验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省时、省力,结果更易于观察,反应结果稳定,易于保存,并可以拍照长期保存图谱等优点。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的原理是孕妇IgG类抗体致敏的红细胞和微柱内的抗人球蛋白结合而发生凝集,不能通过凝胶微粒间隙,离心后红细胞不能达到微柱底部;而未被孕妇IgG类抗体致敏的红细胞不与微柱内的抗人球蛋白结合,离心后红细胞通过凝胶微粒间隙达到微柱底部。并且,由于离心时只有红细胞与微柱内的抗人球蛋白接触而游离血清不会与其接触,所以红细胞不用反复洗涤,孵育时间也大大缩短,只需15min,与经典方法相比,大大简化了操作步骤,缩短了孵育时间。因此,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准确的试验方法。

3临床

3.1ABO HDN的预防方法是:防止IgG抗A(B)效价升高,具体可采用中药治疗,以降低IgG抗体的效价。Rh HDN最有效的方法是预防Rh阴性妇女发生同种免疫,具体地说,即避免输Rh阳性血液,防止人工流产,尽可能保证第一胎存活。如果孕妇体内已有Rh抗体,并且效价>1:128,可采用单采孕妇血浆,以降低Rh抗体的效价,或者尽可能提早分娩,给婴儿换血,蓝光照射、输白蛋白等方法治疗。

3.2随着临床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对孕期及新生儿保健意识的加强,临床相关检测的需求逐渐增加。母子血型不合引起HDN认识的日益深入,国内外医务工作者均在关注新生儿溶血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的研究,提倡妇幼保健网络建立新生儿溶血病的普查程序,推广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HDN产前检查夫妇血型是否相合和孕妇体内是否有IgG抗体,ABO HDN通过检测孕妇机体IgG抗A(B)效价的增长情况,来判断HDN发生的可能性,Rh HDN在产前大都可以作出明确诊断。通过孕期监测估计胎儿发病程度,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引起医生对胎儿受累的警惕,确定最适分娩时间,对防止HDN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勇,杨贵贞.人类红细胞血型学实用理论与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74-175.

2.袁学敏,魏胜男,田方.ABO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清学检查[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7):1050.

3.白英明,赖福才.新生儿溶血病非侵入性产前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3):223-225.

4.唐继光,黄庆,凌彩霞,等.孕期IgG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关系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0):3042-3043.

5.范崇梅.“O”型孕妇产前血清IgG抗A(B)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94-97.

6.胡淑君,孙红,徐丽珍,等.母儿血型不合IgG抗体效价≥1:512是否提示胎儿病情严重[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3,6(2):82-84.

7.韦海春,黎海澜.母婴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与孕妇IgG抗体效价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1):1319-1323.